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环境保护心得范文

大学生环境保护心得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环境保护心得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环境保护心得

第1篇:大学生环境保护心得范文

关键词:高校;环境教育;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217-02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承载能力弱,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尤其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的增加,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受到了更多的污染和破坏,环境问题日益凸现,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要解决我国面临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赖于公众加强其环境意识并规范自身的行为。因此,对公众进行环境教育势在必行。在开展全国公众环境教育的条件尚不成熟的情况下,首先对高校大学生普及环境教育就显得尤其重要。

一、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

学生环境素质的高低与学校环境教育有着密切关系。当前,总体来说,大学生环境知识欠缺,且行为滞后。有学者对大学生的环境知识做过调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对环境保护法有近70%的人很少了解或不了解;对“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13.8%的人未做出回答,而参与回答的有近30%的人回答错误[1]。另外,大学生环境行为层面水平也较为低下。有人以厦门大学为研究对象,从学生日常生活中对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参与环境活动的积极性两方面对学生的环境行为做过调查。在第一个问题上,只有21.2%的学生能够对垃圾进行分类。在第二个问题上,只有6.2%的学生认为自己参与环境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很高。所有这些都表明我国的高校环境教育,尤其是非环境专业的环境教育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高校重视程度不够

在我国的绝大多数高校中,至今还没有把提高学生的环境素质列入培养目标中去,还没有将环境教育纳入教学计划和素质教育评价体系,人力、物力投入严重不足。由此可以看出,高校领导对实施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对如何切实有效地实施环境教育尚存在困惑。这样就使得学生无法接受全面、系统的环境教育,只能通过零散的新闻传媒和生活积累来获得有关环境的信息和知识。厦门大学的曹小海通过对北京大学、厦门大学、宁夏大学的805名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学生环境信息主要来自于书籍、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但从学校开展的环境教育课堂和社会实践调查方面所获得环境信息较少,且所获效果不明显[2]。

(二)环境课程设置不合理

环境问题具有复杂性和多元性,仅依靠高校培养的专业人才已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迫切需要将环境类课程纳入高校公共必修课。但是由于国家教委没有把环境课程列为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的必修课程和师资的匮乏等原因,至今为止,只有少数高校把环境课程列为全校的必修课程[3]。在选修课方面,虽然高校几乎都开设了环境类选修课程,但是课程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

(三)师资力量薄弱

一支优良的师资队伍是高校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保证。目前,从事环境教育的专职教师相对短缺,高校非环境类专业环境教育工作主要还是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由于他们以前没有系统学习过环境方面的知识,而且大多没有接受过有关环境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环境知识和教学技能都存在欠缺。

二、高校非环境专业环境教育的对策

(一)高校领导转变观念,把环境教育放在重要位置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想有效实施环境教育,首先要改变高校领导的观念。许多高校领导的观念还停留在重视专业环境教育上,忽视了环境教育全民性的特点。因此高校领导应该积极转变观念,贯彻环境教育普及性原则,有意识的将环境教育纳入学校的整体计划中,使环境教育面向所有学生,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确定不同的环境教育目标,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为了贯彻环境教育普及性的原则,高校领导在具体实施中,应该建立完备的教育体制,可以成立一个专门的环境教育机构――环境教育办公室。清华大学在1998年就成立了专门的环境机构――清华大学绿色办公室,负责统筹、监督、协调、校园环境管理等,保证了环境教育有计划、有目的的顺利开展。

(二)合理设置环境教育类课程

为了积极推进环境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建立全面、完善的环境教育课程体系。一方面,开设一些面向全校所有专业学生的公共基础课程,例如环境与人类、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环境科学、人类环境论、环境与人类社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环境污染与健康、环境与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应具有普适性,并且能反映当前环境举措的新进展、新动向。旨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去获得环境方面的基础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激发他们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热情。另一方面,根据各专业特点开设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由于环境教育具有很大的综合性,它涉及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应用学科等多学科,所以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注重与专业知识的渗透与融合,灵活多样的开设不同的课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提高自己的环境意识与相应的环境技能。

(三)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推进环境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行为,关键在于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当前高校环境教育师资力量薄弱,环境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不能很好的把环境教育深入到专业教育中去,所以招聘和培养一批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高校可以一方面招聘优秀的环境专业毕业生来教授必修课;另一方面要组织教师进行培训,使之获得较系统、先进的环境知识与技能,为他们提供参加研讨会、出国进修、做访问学者等多种继续教育的机会。

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学习环境科学知识,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国内外环境科学领域的最新动向,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使自己拥有广博的环境知识。另外,还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自己的教学技能,使环境教育能够很好的渗透到专业教育中,达到环境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交融。

(四)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绿色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环境建设在高校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高校领导首先应该制定一些创建美好校园的纲领性文件表明对环境问题的基本姿态。其次要制定一些学校环境管理规章制度,使环境管理有章可循。在校园规划与建设中要重视自然景物的利用和保护,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把校园建成一个生态园林景观遍布的园区。除了考虑自然环境的建设,也要考虑到人文环境,努力将校园一切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都与环境问题联系起来,营造有利的环境教育氛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生活学习,亲身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自然会激发他们保护环境的动机,提高他们的环境素质。另外,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站、校报、 校园网、宣传栏等各种媒介的作用 ,以“世界环境日”、“植树节”、黄河断流等为主题,通过这些媒介宣传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相关知识。这样,学生经过耳濡目染,身心得到陶冶,环境意识也得到了不断提高。

第2篇:大学生环境保护心得范文

【基金项目】2013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编号:2013JGA120);广西师范大学2013年校级教改立项项目(A类)“《环境学》‘三导三学’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3-0234-01

一、学生创新意识培养机制的改革

环境类本科生是以环境保护为宗旨,学习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尖端人才为培养目标。面对我国日益发达的经济和社会,环境污染的恶劣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这就要求培养环境类的专业人才的同时,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改革。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这在环境类专业的本科生教育中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尝试在环境专业基础课程《环境学》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希望通过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尝试让《环境学》课堂教学更积极有效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机制的改革

大学本科教育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相对于高职学生较为弱化,是亟待教育工作者去改善与弥补的缺项。教师教学重点均在理论知识与技术的讲解,以往的实习活动仅限于参观考察等基础性实践活动,不能有效的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的运用,对今后的工作技能没有帮助,学生时代与工作阶段缺乏衔接。

在《环境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我们力求以“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结合课前课中课后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实践,从基本环境问题与治理技能上寻求答案,加深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三、《环境学》课程“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

“三导三学”教学模式,源于基本的课堂讲授方式,但又积极突破传统方法,拓展课堂范围与教学时间,不仅改善了枯燥的教学过程,又增长了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在《环境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三导三学”主要内容为以下几点:

课前“导”和“学”:采用任务驱动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采用不同方式导入相关问题或任务,以学习小组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或亲身体验、探索,达到激发学生对课程相关内容的学习兴趣。

课中“导”和“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根据课程不同内容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参与教学,提高学习效果。课堂上将课前问题适当解答或总结,并结合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等方法导入课程主要内容,并适时地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以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达到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

课后“导”和“学”:知识拓展,能力培养。课后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与课堂所学某些重要内容相关的社会问题及某些重要问题的研究热点和进展,通过自主涉猎相关文献、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和科研活动等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宽度和深度,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

四、《环境学》课程“三导三学”教学模式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效果

《环境学》是高校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入门课,也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重在建立环境科学的基础理论体系,集中阐述环境学基本规律、环境学基本原理及应用,为深化和整合环境类专业课程体系、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理论基础。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学习环境学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对环境科学领域有较全面的认识,还要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激发他们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坚定他们维护环保的信心。

由于《环境学》课程教学内容涉及面广、知识点较多,相对后续的专业课程来说知识内容比较浅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不重视、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特点,从而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沿用传统的“讲授-接受”式教学模式,而应采用更具有现代意识和提高学习效果的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的《环境学》课程教学普遍以课堂教学为主,相关教师已经认识到课堂教学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以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此外,他们也已经关注到实践活动的重要作用。有关该课程教学方法的研究也有不少报道,如福建师范大学苏玉萍等对《环境学》类课程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探讨;广州大学的张鸿郭等初步探讨了参与式教学方法在“环境学导论”课程中的应用;华南师范大学的曾丽璇等对环境科学专业课《环境学导论》从教材选择、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鼓励学生课外参与环境保护志愿活动方面提出了一些实践心得,这些足以体现了任课教师对《环境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希望和需求。

“三导三学”是目前较为新颖和有效的教学模式,其核心是通过课前、课堂、课后三个有机联系的“导”、“学”环节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但不同学科、不同课程应该根据课程的特点和学生对象来采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法,以取得最佳效果。本项目旨在针对大学本科《环境学》课程的特点和定位,通过课前、课中、课后教师采用不同方式的“导”,让学生在观察、探究和参与实践和科研活动中不仅“学”到理论知识,而且“学”会如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进一步尝试解决问题,同时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的能力;期望通过“三导三学”教学模式的建构和实践,调动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激发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欲望,同时在课程三个有机联动的教学环节中逐渐培养学生的专业思维和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桂菊;肖才远.基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机械类实验教学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2(5)

[2]徐志兵;陈书琴;钮志远.环境类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13(1)

[3]徐志兵;孙慧群.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1)

第3篇:大学生环境保护心得范文

捡垃圾的实践心得体会

环保活动,换一个通俗易懂的词语就是捡垃圾。可是有时人们往往喜欢在表面上说说这个活动,很少有人真正愿意弯下腰去捡垃圾。很多人都是这样想的,包括我以前也是这样。捡垃圾是件很让人丢面子的事,甚至觉得它是一件让人感到羞耻的事。可是,我参加了捡垃圾的环保活动后,我的想法全部转变了,也许是因为长大了,也许是亲身经历过了,也许······我投入之间觉得,捡垃圾变成了意见光荣而神圣的事。当许多人在看我们捡垃圾的时候,我看到了他们的眼神不是鄙视与不屑,而是一种油然而生的钦佩和感激的眼神。

我们小组在某周五下午就及时赶到了佘山,下车之后就马上开始了这次的义工劳动,我们每人都发了一个大的垃圾袋,然后分头行头,做起来就会发现其实路边垃圾很多很零散,令原本优美的环境变得失去了格调。大家不嫌脏、不怕累,也没有任何的抱怨和委屈地捡了起来。还记得舍友看到掉在地上的冰激凌筒,冰激凌洒了一地她先是眉头一皱,估计在想这要怎么收拾呢?但两秒钟之后便从包里拿出一个小塑料袋,她套在手上,拾起了冰激凌筒,然后用手一点一点抹起来的这样难题就轻松解决了。我们其中的某些舍友想去伸手够草丛中的垃圾,可是够不到,结果她就真的趴下去了,裤子脏了也只是傻傻一笑。而我呢,手提一个大的垃圾袋儿,跟着舍友们跑来跑去,到处收集垃圾。我们偶尔也会借用一下清洁工大爷大妈的的扫帚帮助清洁,完工后,大伙儿有的把垃圾直接扔到了垃圾桶,有的就直接放到了大爷大妈的清洁车中。大伙儿干的热火朝天,时不时的还会传出阵阵笑声,我想劳动之后的笑声才是最快乐的笑声吧。看着被我们收拾干净的小广场,心里有种莫名的满足。

我们以义工劳动的形式去真正地服务于社会,奉献于社会。这次义工劳动给每一位同学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通过这次劳动,我们互帮互助,团结一致,感受到了劳动的乐趣,奉献和爱心把大家凝聚一起,都很快乐,都有成长的收获!只有做过这个活动,我奉献我快乐的感觉才深刻,那种自豪才会油然而生。捡垃

圾这件事虽小,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意义是很大的。人们一定不愿意看到自己的家园到处是垃圾,到处脏兮兮的,所以加强环保意识就变得尤为重要了。当有的路人对我们不屑一顾时,当有的人们对我们这种行为嗤之以鼻时,我们没有觉得自己做作,反而觉得这种义工活动办得更加必要了。如果人们都不加节制地乱扔垃圾,不注重环境的净化,那么久而久之,我们的家园就会变得令人触目惊心了。相信并不是所有的人们都会看不起我们的活动。

此次捡垃圾的活动既有意义又能在过程中得到锻炼,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大家都十分热情认真;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民在游玩过程中乱丢乱扔垃圾的不文明现象并非少见,我们的环保活动也是宣传环保意识,呼吁社会都来关注身边的环境,强化自己的文明意识,有环保才有健康啊!

第4篇:大学生环境保护心得范文

一、活动目的:

1.让每一本书共享,让“知识因传播而美丽”

2.分享藏书,以书会友,播撒书香,传递文化,掀起读书热潮。

3.达到资源的利用。

4.图书漂流的宗旨:分享、信任、传播

二、活动对象: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学生

三、活动时间:3月20日—5月20日

四、组织者:院团委、图书馆、读者协会

五、活动主题:文珍书香,携手相传

六、活动流程策划:

1、宣传工作:

宣传时要强调图书漂流的意义,严肃表明此问题的公益性。可将此次活动的意义深化,将其与环境保护联系起来(树木、造纸、制书,图书循环利用也是环保的一种手段)宣传海报可贴在宣传栏及公寓楼道宣传栏。

u 呈现方式:

A、将每本图书封面上粘贴我们独有的“漂流标识”(以活动主题为主)

B、每本书的扉页上粘贴由我们制作的“图书漂流书签”

内容包括图书漂流的规则,归还的联系方式以及阅读此书的心得体会。

C、在图书的背面贴有“漂友汇卡片”,阅读过此书的漂友可以将自己的资料填写在卡片上,并简单的书写读书心得。

2、准备工作:

书架(将部分图书现场上架,并在一号食堂门口进行漂流,从第二天起设点漂流)、宣传单(讲解活动流程)、音响、话筒签字笔数支(诚信卡签署,读书寄语签署)、桌椅数张(签名时用)。

(1)启动仪式设定时间:3月20日下午两点

(2)启动仪式地点:图文信息楼

(3)开幕流程:a.主持人介绍活动流程,宣布图书漂流启动仪式开始;b.嘉宾们亲手签署读书心得并简单讲解对此次活动的评价,亲手放到图书漂流架上;c.同学代表们签署诚信保证书;d.主持人总结,宣布图书漂流活动正式开始,并欢迎各位同学参与。

3、具体安排:

(1)每位同学每次仅限领取一本漂流书,并在漂流记录卡上签下自己的名字联系方式等,或者以系为单位,各系领取五本书,按本系漂流方式起漂,传阅过程中要爱护书籍,并精心保管,保证遵守图书漂流活动规则。

(2)图书放漂后,同学可以自行“转漂”(将已经读完的漂流

书继续漂流下去),也可以放在指定的漂流书架上换取其他的书来读。如若转漂,请按照“图书漂流书签”上的联系方式短信联系,以便我们做信息汇总,找到本图书的最后漂友。

(3)每个月最后两天为“停漂日”在图文信息楼一楼回收图书,

整理分类,并在第二个月第一天再次开始重新漂流。

(4)每一个参与者都叫做漂友,漂友的责任与义务是保证图书的

完整与回归,负责监督身边一切正在漂流的书是否按照漂流的流程来进行漂流。漂友团可以自行联系,进行“求漂”(可以对任意一本图书发出漂流请求)等活动,掀起和谐友善的读书热潮。

(5)漂流要求:请各系相关负责人最终将图书汇漂至图文楼105,

在漂流登记表上签字确认,示意为此次图书漂流活动画上圆满句号。“雁过留声,漂流留痕”——读者在阅览图书后,可自创书签或使用便利贴,并在其留下自己看书感言或独特见解,各系相关负责人最终将漂流痕迹收集汇总于止漂日交至图文楼105殷老师处。

第5篇:大学生环境保护心得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普通化学;有效教学

1 引言

普通化学是一门综合课程,它包含有传统化学原理、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等多个内容,除了是工科院校的一门重点课程外,也是其他高职院校的一门基础课程,并且是一门必修课。学生需要通过对此课程的学习,掌握一些必要的基本的化学知识,通过实验活动获得一些基本技能。但是随着教学体系的改革,此课程虽然作为必修课,但是课时却越来越少,与其他的专业课程相比,受到了忽视,学生想当然的认为这门课程不重要,学习起来也没有压力和兴趣。怎样才能改善这种情况,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重要性,真正学到化学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呢?以下是本人从多年的教学经验出发,提出的一些建议和改进方法。

2 高职院校普通化学课程有效教学

2.1利用好第一堂课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学习一门新课程而言,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重要。因此在第一堂课要打好基础,让同学们感受到化学的神奇和魅力。有些同学可能认为不是化工专业的学生,没必要学这门课程,所以不重视此课程。首先要向学生说明:其实化工与我们生活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密切的联系,各行各业都离不开化学的支持,所以以后无论走上哪个行业,这门课程都有很大意义和作用。再结合生活中的实例,体现化学的作用,来引起学生的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开个好头。

2.2 优化教学内容

由于基础化学课时较少的原因,通常我们会偏重于基本理论知识的灌输,较少介绍它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所以学生往往理论知识懂一些,却不会用它们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要注意优化教学内容,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丰富和拓展教学内容。对于学生在中学时代学过的内容可以一带而过,然后让同学们自学来节省课时。还可以增加化学史的教育,让学生可以清楚的明白化学的来源和演变,讲述化学中各个理论是怎样被提出的,又是怎样发展的,发生过怎样的实验现象才被发现的。这样使得教学内容更加精彩和丰富,学生学习起来也就不会觉得枯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3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离不开化学,它在我们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教学中把生活中的实例列举出来,例如在学习气体这部分内容时,联系到温室效应的形成,让同学们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鼓励同学们查阅资料和分组讨论,提出一些解决方案。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了解,加深学生对气体的掌握和对化学的认识,让学生感到学有所用。

2.4绿色化学,注重环境保护

和谐社会、绿色社会是我们努力和追求的目标。作为大学生,更要有环保意识。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的增多,工业发展更加迅速,资源消耗增多,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并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大学生是社会的栋梁,尤其是工科高等院校培养的多是未来的工程师,培养他们的绿色化学意识是十分必要的。绿色化学是指不产生污染的新的化学反应以及化学产品。通过化学课程中对绿色化学和保护环境的渗透,使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或工业生产中都具备绿色意识,有较高的环境意识,是这门课程的一个意外收获。

2.5 实验教学需加强

化学是一门注重实验的课程,通过做实验和观察实验结果将理论知识和原理融会贯通是最好的方法。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化学原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同时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所以实验教学在高职院校普通化学课程中非常重要。教师要认真备课,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主要是对教材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检验。首先学生要做好课前预习,熟悉实验过程,然后由老师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操作示范,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操作,老师要观察学生是否操作正确。学生要在此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详细的实验记录,然后与教材中的描述进行对比,找出不同点与相同点,并分析原因,与老师和同学们共同讨论,最后得出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和实验心得。此外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其他化学知识和原理

掌握自行设计一些实验,经老师同意后方可以进行实验,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3总结

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所以高职院校普通化学作为一门必修课,是我们必须重视和掌握的一门课程。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普通化学的教育,可以使他们在以后的实际生产中运用化学理论和方法来解决环境污染、各种材料的制作、如何获取资源等问题。如何更好地使学生喜欢这门课程,从这门课程中获得更多知识和能力,是我们教育者需要不断探索的内容。虽然任重而道远,但是我们一定不断努力,不断寻找,相信在以后的高职院校中,普通化学会成为同学们喜欢的一门课程,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更好地应用。

参考文献:

[1] 洪英.普通化学教学中实施化学史教育的必要性及其作用.《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 .2010年2期

[2] 刘利,姚思童,张进.工科普通化学教学改革探讨.《广州化工》.2011年2期

第6篇:大学生环境保护心得范文

【关键词】环境教育 教材内容 实验演示 研究学习

当前,我们正面临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的严峻挑战,保护环境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课题。如果以“环境”为关键词检索“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不难发现,一共有23处提及“环境”,明确提出“环境保护”或“保护环境”共10处!为了有效地贯彻“标准”中关于重视环境教育的要求,笔者从教材内容、实验演示、研究学习等角度,结合近年来的一些做法,与同行分享一些心得。

一、挖掘教材内容,增长学生关于环保的科学知识

课堂教学是化学教学的主渠道,因而也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要途径。中学化学教材包含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教师要分析教材中环境教育的因素和结合点,认真统筹规划,结合化学教学,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来渗透环境教育,使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自身的环保素养也得到提高。

在上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编写教案时,要把环境教育的具体任务纳入教学计划。在教学规定要求的范围之内,有目的、有针对性地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找准化学基础知识与环境教育的结合点,深入确定各章节环境教育的知识点;在课堂上,教师要扣紧“结合点”,精选典型、生动、有趣的事例或故事等,力求渗透的内容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能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达到教育的目的。

例如,高二教材“大气污染的主要‘杀手’――光化学烟雾”的教学预设中,笔者在课前就布置学生如下作业:

1.上网搜索1952年英国的“伦敦烟雾事件”;

2.了解酿成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凶手”是什么,能否从化学的角度谈谈自己的理解。

在授课时,该课成了学生的展示和辩论课,他们不仅兴致很高,而且深入到学科本质探讨问题。如:

生1:冬季取暖燃煤和工业排放的烟雾是元凶,“逆温”现象是帮凶。

生2:伦敦工业燃料及居民冬季取暖使用煤炭,煤炭在燃烧时,会生成水(H2O)、二氧化碳(CO2)、一氧化碳(CO)、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和碳氢化合物等物质。这些物质排放到大气中后,会附着在飘尘上,凝聚在雾气上,进入人的呼吸系统后会诱发支气管炎、肺炎、心脏病。

生3:当时持续几天“逆温”现象,加上不断排放的烟雾,使伦敦上空大气中烟尘浓度比平时高10倍,二氧化硫的浓度是以往的6倍,整个伦敦城犹如一个令人窒息的毒气室一样。

生4:事件发生后,短短的四天里死亡人数达4000多人。事件后的两个月内还有约8000人死亡,并使森林遭到严重的破坏。

可以发现,我们以教材为基础,但又超越教材,将教材上的资源拓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一次本来是教师讲解的环保内容,前置到课前,由学生搜集材料,自主开放课程内容,既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使学生自然而然地置身于环保情境中,关注身边的环境问题,进而付诸行动,达到了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潜移默化地渗透环境教育的目的。

二、规范实验演示,提升学生关于环保的基本素养

化学实验是化学课中最使学生感兴趣的一个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时机。我们应将实验手段与加强环境意识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从自我动手中构思、设计环保装置,让学生从接受环保教育上升到保护环境的自觉境界,从而形成对环境保护的兴趣和爱好。

笔者曾预设这样一个学生分组自选实验:

某工厂废水中含有一定量的Al3+、Fe3+、Cu2+、Au3+等四种离子,除电解法外,分组设计并开展一个分别回收金属铜和金属铁等四种离子的实验方案,写出每一步的目的及有关离子方程式。

【实验意图】学生设计的过程就是防治污染问题的过程,更是认识到变废为宝,化害为利,开展综合利用重要意义的过程。在指导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本身就涉及环境保护的许多方面。化学实验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的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机会。

【实验手记】实验过程中,有些实验小组有实验毒气外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装置漏气。笔者及时观察到这一现象,严肃教育了该组学生,要求他们在实验前首先要做好气密性检验。并进一步指出,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检测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

如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中,只要将尾气用碱液吸收,就可有效防止实验过程中有毒气体的泄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和对师生的伤害。个别学生在制取气体时不考虑药品的用量,“跟着感觉走”,搞得实验室“毒气弥漫”,这时笔者及时引导,让学生逐渐在化学实验中树立“定量”意识:若要制取1升氯气(标准状况下),通过计算大约需4克二氧化锰,就用天平量取4克,不应用药匙随意取用。

【实验反思】一些难度比较大、毒性比较强、时间比较长的有机演示实验,采用实验录像替代,或者制作成多媒体课件演示,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化学教师在操作示范的时候,要从自身做起,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对学生的违规操作要严肃批评和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三、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参与环保的能力

仅仅在化学课堂上讲世界和中国的环境状况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充分利用课外活动,联系实际,联系社会,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激起学生参与环境保护的兴趣。

开展研究性学习要从关系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选准研究课题,抓住时机灌输环境意识,提高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例如,人类停留时间占80%以上的室内环境,就存在建筑材料、涂料、绝缘材料、防火材料、美术品、化妆品等污染源。笔者曾设计如下的研究性学习方案。

【设计源起】针对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情况,组织学生开展“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学习过程】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自编调查问卷,自己跑市场了解家居装修材料性质,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活动后记】通过活动的开展,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如地面装修选用大理石会增加氡污染,墙面漆会挥发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有机物。通过调查,学生还提出了许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如尽量少用中国传统的爆炒烹饪方式,以减少油烟的排放量;做菜过程始终开动抽油烟机,以减少燃烧过程产生的CO2、CO、NO2等有害物在空气中的含量;室内禁止吸烟;注意家电的电磁波污染;等等。

【活动链接】在这样的活动课中进行环境教育,能吸引学生,收效很大,也切合环境教育的要求。后来,笔者还配合学校团委的主题活动,开展诸如环境科学知识讲座、环境纪念日活动、环境知识竞赛、环保小实验等各种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活动。这些活动以环境科学和绿色行动为主要载体,以最新的现代环境知识、环境理念和学生的直接经验为主要内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强化学生环境行为习惯,发展学生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生态价值观。

四、结束语

第7篇:大学生环境保护心得范文

实然性:奥运理念的深度解读

(一)绿色奥运:奥林匹克运动可持续发展的探索与人类发展模式的自觉矫正

当社会生产力发展高歌猛进,“征服”自然的力量空前强大之时,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却正被撼动。人类社会的发展困惑不可避免地映射于奥林匹克运动。奥运会从最初的十几个国家参与到成为全球第一盛事,随着场馆建设耗资日增,环境代价难以估量。整个奥林匹克大家庭都在思考,需要以怎样的方式才能达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推动奥林匹克运动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绿色奥运是一种战略选择,也是一种生存智慧。1999年,国际奥委会《奥林匹克运动21世纪议程》,提出奥林匹克运动要全力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和环境保护事业。环境与体育、文化并列,成为奥林匹克面向未来的三大支柱。绿色奥运的理念,深深植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蓝图。而此次绿色奥运的内涵是,把环境保护作为奥运设施规划和建设的首要条件,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标准和系统的保障制度;广泛采用环保技术和手段,大规模多方位地推进环境治理、城乡绿化美化和环保产业发展;增强全社会的环保意识,鼓励公众自觉选择绿色消费,积极参与各项改善生态环境的活动,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科技奥运:奥林匹克精神的不竭动力与奥运史的伴侣

回首百年,科学技术以其惊人的渗透力进入奥运赛场,为“更快、更高、更强”提供不竭动力。一部奥林匹克发展史,科技的身影相伴始终,密不可分。从优质精良的运动装备,到科学高效的训练方法;从精确到毫秒的计时装置,到环保节能的竞赛场馆;从五彩缤纷的开闭幕式,到覆盖全球的赛事直播……科学技术让奥林匹克竞赛更加紧张激烈、扣人心弦,在你争我夺的赶超中汲取不断创新的力量。

科技奥运支撑起北京筹办奥运的框架。在智能交通、洁净能源、场馆建设、信息通讯、奥运安全、运动科技等诸多领域,北京奥运会的7年筹办展示着中国的自主创新之旅。奥林匹克盛会让科学技术散发亲和时尚的光彩,在潜移默化间提升科技的魅力,催生着亿万国人的创新意识。它吸引更多民众学习科技知识,接受科学精神,投身创新行列。

(三)人文奥运:奥林匹克运动的进步机与世界潮流的助推器

奥林匹克指出:“体育运动为人的和谐发展服务,以促进一个维护人的尊严的和平社会的发展”。人文奥运理念的提出,不仅关注个体的人,更关注整体的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闪耀人文精神的奥林匹克运动,与走过五千年历史的东方文明古国相遇,为奥林匹克精神添加了更为丰富的内容。

人文奥运是一个系统工程。“人文”泛指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人文奥运是指“奥运中的各种文化现象”,是指以人为主体的奥运参与人文现象,其核心是“奥运”,其现象是“奥运人文”;“人文奥运”不等于“人文中国”,“奥林匹克运动会的人文现象”才能称之为“人文奥运”,把中国的文化融入到奥运的参与文化之中,才能是名符其实的“人文奥运”,通过奥林匹克运动会直接形成的“奥运文化现象或景观”才是“人文奥运”。人文奥运构筑起北京筹办奥运的基石。北京奥运会将奥林匹克的人文底蕴深深锲入中国,又通过奥运会的舞台,将中华文明的精髓献给世界。人文奥运着力于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促进各种文化相互了解与尊重,展示悠久的东方文明为奥林匹克运动做出的新贡献,成为北京奥运会为奥林匹克精神写下的新注脚。

必然性:奥运理念的意义

(一)奥运理念涵盖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

三大理念的构想发端于北京第二次申办奥运会之时,彰显了中国价值观与奥林匹克精神的交融交汇。申奥成功一年之际,2002年7月,三大理念被郑重写入《北京奥运行动规划》。从申办到筹办,从承诺到行动,三大理念既顺应了当今时代进步的潮流,又踏上了中国科学发展的节拍,这一切闪耀在筹办奥运会的无数细节中,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赞扬。正如《国际奥委会评估报告》所言:“北京奥运将给中国和世界留下独一无二的宝贵遗产”。在三大理念中,人文奥运是灵魂,绿色奥运与科技奥运是两翼。三大理念指向“以人为本”的核心,形成一个开放、包容的体系,推动奥林匹克运动循着和谐发展的轨迹前行──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类世界和谐。

(二)奥运理念是奥林匹克运动与时代相结合的必然选择

奥运会四年一届的周期和主办城市的变换,使奥林匹克运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汲取各种文明养分,丰富完善自身的价值体系。现代奥运之旅走到北京,已有22个城市有幸成为东道主。每个东道主都为奥林匹克运动增添了自己的色彩,贡献了独特的理念。

1948年,二战后的首届奥运会在伦敦举办。不少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国家虽然还没有训练有素的选手,但出于对和平与团结的向往,纷纷应邀前来。饱受战争之苦的人们终于能够汇聚在五环旗下交流竞技,奥林匹克的舞台奏响了和平团结的时代强音。从汉城奥运会的“和谐进步”到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永远的朋友”,从悉尼奥运会的“分享奥林匹克精神”到雅典奥运会的“欢迎回家”,这些各具特色的鲜明口号,表达了东道主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

奥运会百年之旅,正是世界走向全球化的过程。如今,人类已进入“地球村”时代,勃兴于全球的奥林匹克运动,同样面临着“成长的烦恼”。只有与时俱进,变革创新,奥林匹克运动才能聚集人类文明的精华,浩荡而行。北京奥运会用三大理念为奥林匹克运动注入源自东方的活力,成为奥林匹克之舟的新航标,也为尚在种种发展模式中折冲斡旋、时有困扰的人类文明进程扬起一面风帆。

(三)奥运理念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

一个东方文明古国在新世纪的发展历程中,正展开全球化的视野,融汇人类文明进步的成果。走过百年的奥林匹克运动,始终以开放的胸怀接纳各个地区、各个民族多姿多彩的文化,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北京成为奥运会东道主,使中国与世界的沟通对话有了一个极佳的载体。三大理念展现出奥林匹克运动自身发展的趋势,蕴含着应对现代文明发展挑战的探索,更注入了东方文明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用奥林匹克的语言,在中华大地推进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舞台倡导建设和谐世界。对三大理念的弘扬与实践,使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国文化找到了相通的脉络,两者的结合不仅呈现了世界性、开放性和平等性,也充分体现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从这个意义上说,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既是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的馈赠,也是中国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回报。

(四)奥运理念彰显了我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必然选择

1979年,中国重返国际奥委会大家庭之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大幕初启之际。中国的奥林匹克之路叠加于改革开放的历程,投射出一个民族复兴进取的伟大身影。城乡面貌的巨变,生活水平的改善,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无不与环境、科技、人文的进步息息相关。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不仅是对世界发展潮流的契合,更是一个发展中大国总结历史经验、经过深思熟虑写下的心得。 在这30年中,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尊重自然、自主创新、以人为本的重要。“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金碗银碗不如科学饭碗”。每一次观念的变化,都是改革开放实践的生动写照。没有30年的物质积累,没有30年的思想解放,举办奥运会不过是个梦想,弘扬和践行三大理念更无从谈起。中国在前进道路上所做的思考与抉择,正通过北京奥运会这座舞台,通过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理念展现给世人。

绿色奥运不仅是一片绿地,也是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当绿色的种子深入民众之心,生态文明的森林便会蓬勃生长。科技奥运不仅让人们惊叹“鸟巢”和“水立方”的雄奇,更增强了全民自主创新意识。人文奥运不仅是一次文化盛宴,更激发了人们对自身全面发展的追求,对世界和平、友谊、进步的向往。三大理念带来了北京的成长、中国的进步,在实践中提升中国人的生态意识、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三大理念从无形到有形,使奥林匹克宗旨和精神更全面地进入中国人的生活,塑造着一个民族昂扬向上的气质,展现着一个国家团结奋进的形象。同时,三大理念的回响不会随着北京奥运会的结束而休止,中国正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

应然性:高校奥运理念教育的方法途径新探

(一)系统教育:奥运理念教育方法的主流

1.积极开展奥运理念“三进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两课”,多年来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起了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显性教育模式存在着内容单一、方法简单等问题,需要有丰富多彩的内容来填充,而相关奥运教育就是最好的选择。因此,以北京2008奥运会为契机,积极开展奥运理念“三进教育”,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使学生对奥林匹克知识都能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有助于提高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也是对大学生这一重要特殊群体进行奥运理念教育的主流方法。

在奥运会期间,中国奥运健儿不断超越自我,屡破记录,使得中国在近年来的奥运会上所获得的金牌数和奖牌总量一直名列前茅,因此《义勇军进行曲》会在奥运赛场频频奏响,鲜艳的五星红旗也会一次次地高高飘扬,每当在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在心中升腾,这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引发他们的爱国热忱,培养他们的民族凝聚力和认同感。

“绿色奥运”、“ 科技奥运”、“ 人文奥运”,开展以这些内容为主题的思想教育活动,教育大学生积极响应“绿色奥运”、“科技奥运”、“ 人文奥运”的号召,结合高校实际开展“绿色校园”、“ 科技校园”、“人文校园”的创建活动,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热爱环保的意识,献身科技的理想,弘扬人文主义的精神,把他们打造成具有可持续发展思维,蕴涵科技创新能力和充满人文主义气质的复合型人才,以承担起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任。

2.积极开展奥运理念专题教育。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顾拜旦认为:“教育是奥林匹克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奥林匹克运动的基本目的不是去推行竞技运动,而是把竞技运动纳入教育,把体育纳入一般的教育,进而把一般教育纳入人类文化和生活的过程中”。它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和教育融合起来,创造一种在努力中追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公德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就是以教育为核心。奥林匹克理念教育就是利用体育竞技运动这一形式,来传播奥林匹克理想、精神、宗旨、格言。在大学生中积极开展奥运知识演讲征文,开展体育比赛,邀请知名教育家、体育学家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对奥运理念进行深入的解读,这些措施都能使大学生们深刻理解奥林匹克的精髓,践行奥林匹克的生活哲学、理想信念、价值追求,教育大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日常教育:奥运理念教育方法的有益补充

1.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建立奥运理念教育网站。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使用了先进的网络技术,突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方式上的局限,但没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面对面的直接真实,缺乏必要的行政手段和管理制度的约束,这是它的不足之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也不能照搬照抄传统方法的内容和形式,而是要依据网络特征积极创新工作思路和运行体制,创新教育手段和表现形式。充分理解科技奥运的内涵,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建立奥运教育网站,是对大学生进行奥运理念教育的有效途径。针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教育载体而言,它所依托的网络科技含量高、技术更新快;就教育内容而言,要更加生动形象,更具可读性和感染力;就教育过程而言,更加强调平等沟通和疏通引导,这些都给奥运理念的传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开办主题网站和博客等形式,运用现代媒体强大的功能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奥运教育,使奥运理念真正烙在每一个大学生的心中,体现在每一个大学生的行动上。

第8篇:大学生环境保护心得范文

一、及时纠正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实验稿“教学建议”内容的本身并没有问题,而有些教师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到生物学教学改革目标的落实和有效推进。为了及时纠正这些问题,更好地落实教学建议的精神实质,2011年版教学建议内容的呈现更加简明、科学,避免了歧义的出现。

1.落实教学目标

2011年版增加了“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其侧重点也应有所不同”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一生的发展”的内容。这种修订可能是因为,一方面,近十年来的生物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重视“三维一体”的目标形式,普遍存在追求“大而全,多而高”的目标制定倾向,忽视了一般目标与重点教学目标的区别。另一方面,似乎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都是显性目标,教师比较熟悉和容易把握它的层次,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则表现为隐性目标,教师的运用和理解程度不够,也不容易把握它的层次。此外,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课堂教学目标制定得较好,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与落实教学目标不够,对教学目标的达标与检查存在严重缺陷,以上现象应当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一定要把教学建议落到实处。

2.重视实践教育

针对当前生物学教学,特别是农村生物学教学不重视实验、实践等活动环节,增加了“教师既要重视课堂教育,更要重视实践教育”的内容。这也再次提醒广大生物学教师要高度重视实践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纠正过去“以讲代做”不正确的认识和做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他们长期习惯于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相对省时省力,缺少改革的动力;他们对课程标准的精神理解不透,对于探究教学(学习)、活动课的认识不到位,加上一部分教师的实践能力有限等,导致了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现象。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学校领导一般不鼓励、不提倡教师从事实践教学,因为他们主要考虑实践活动可能会影响到升学率、学生的安全是否有保障、是否需要支出更多的教学经费、学生的家长是否会认可、是否会影响下一年度的招生等教学管理问题。因此,学校和教师要克服各种困难,提高对实践教学的思想认识,为了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实践教育环节,增加实践活动内容。

3.让学生真正参与探究活动

关于探究性学习活动,2011年版强调“学习报告的完成”和培养学生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因为学生对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认识不够,再加上教师的不重视,学生完成实践活动及实验报告的质量较差,很少能达到实践教学目标的要求,所以必须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入手。要求学生对待实验过程与结果的态度必须实事求是,即从实际情况出发,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求得正确的结论;必须用科学的态度对待实验过程与结果,即促使学生将理性指向生物学的学习,在好奇心和探求欲望的驱动下通过严格的研究方法和程序,发现科学知识、推动科技进步的求真务实的精神态度。因此教师要在实验和实践过程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尊重过程与实证,批判性地思考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灵活的方法与手段来感知不断变化的生物界。

4.探究是一种科学活动

2011年版列举了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模拟游戏三种探究性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供广大教师参考。自从实验稿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的教学理念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一系列轰轰烈烈的探究性教学活动。这一教学理念确实活跃了课堂,丰富了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提高了教师从事探究性教学的自觉性,也提高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可能是由于理解的偏差和指导思想的错误,生物学课堂上出现了让人们无法接受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如把开展“学雷锋活动”和其他的公益活动等都说成是“探究性学习”活动,严重偏离了探究性学习的轨道。探究是一种科学活动,为了及时纠正生物学教学中存在的错误“探究”或不足,2011年版课程标准特别例举了三种常用的探究式教学策略和方法,以引导广大教师进行科学的探究教学活动,为更好地达到探究性学习的目标提供了有效的、具体的参考。

二、更好地落实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师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认识的集中体现,是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态度和观念,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

1.进一步强调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的前言部分增加了“教学过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良好发展”的内容。“教学过程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是对面向全体学生教学理念的再次强调,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这一教学理念,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促使他们在原有基础上的良好发展”是强调教师要改进教学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在重视终结性评价的同时,更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即要对学生的发展做出公正、公平的科学评价,以促进全体学生的身心得到充分发展。2011年版还明确指出,在“小组合作探究时,教师应兼顾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成员之间要分工明确并定期互换,使每一位成员都有机会担任不同的角色”。增加的这些内容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要给学生创造一个相对平等的发展机会和环境,让每个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2.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加强和完善生物学实验教学”部分,增加了“要注意实验废物的妥善处理”的内容。这是因为在过去的实验过程中,使用了一些有毒的、对环境有破坏作用的物质,而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对它们进行特别的处理,直接进入下水道或以废物的形式放入垃圾箱,对环境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危害。因此,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提醒师生“要注意实验废物的妥善处理”,把保护环境从日常工作和生活做起,向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以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从小培养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这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环境保护现状的需要。

3.突出课程标准的权威性

在“落实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教育”部分,删除了“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应关注上述问题”的内容,表明2011年版课程标准不是针对国家课程而言的,对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同样有效,即无论是什么课程都要符合这一标准的要求。笔者在调查中也发现,有些地方课程特别是校本课程,与《 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有较大的出入,不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删除上述内容,也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权威性、指导性和普适性。

三、重视生物学的概念教学

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生物学重要概念包括了对生命的基本现象、规律、理论等的理解和解释,对学生学习生物学及相关科学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2011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内容方面的最显著变化是确立了50个重要概念,并且是以揭示内涵的方式表述这些重要概念的。

1.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地位

在教学建议中增加“(三)关注重要概念的学习”,凸显生物学概念在生物学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3]之所以增加重要概念的学习,是因为生物学概念是生物学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重要概念处于学科中心地位,对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概念是对事物的抽象与概括,属于理性认识的范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对重要概念的教学,使其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一致,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学习效果,实现学生接受能力的螺旋式发展。因此,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与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为学生能够在新情景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

2.正确区分生物学的概念与定义

要实现重要概念的学习目标,教师必须正确理解概念的本质。概念是大脑思维的一种基本形式,是客观事物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调查研究表明,绝大多数学生和相当一部分教师分不清概念与定义的差异。在生物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强调概念的完整性,强调一个完整的生物学概念包括概念的名称、属性、定义、例证,其他学科的概念也不例外。教师必须使用生物学术语来传递生物学的概念,如生物学中的“种”就是指“物种”,物种就是这个概念的生物学“名称”,它不是农业或林业生产中的品种,更不是人们日常生活中说的某种生物(它可能是指一个属或一个科),教师要“帮助学生消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物种的“属性”是指物种本身所固有的、实体本质,即个体之间能自由,能产生可育后代,如果不能自由或产生不可育的后代,就不属于同一物种。“定义”是对一事物的本质特征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内涵是指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外延是指概念所反映的一切事物,物种的定义是指自然界能够、产生可育后代,并与其他种存在有生殖隔离的群体。概念的“例证”就是举出一个例子,如斑马鱼(Danio rerio)、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就是指不同的物种,最好有拉丁文说明。

3.科学概念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围绕着生物学重要概念来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益,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迁移应用。一方面,教师需要向学生提供各种丰富的、有代表性的事实来为学生的概念形成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教学活动不应仅仅停留在让学生记住一些生物学事实,而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对事实的抽象和概括,建立生物学重要概念,并以此来建构合理的知识框架,进而为学生能够在新情境下解决相关问题奠定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必须注意到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概念,特别是那些与科学概念相抵触的错误概念,帮助学生清除错误概念,建立科学概念。

四、课程标准的文本内容更加科学、简洁

“教学建议”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增强了文本内容描述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可行性。综观2011年版生物学课程标准,对文本内容进行了仔细的推敲和修改。就“教学建议”部分而言,在“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部分,删除了“因此”和“考虑到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并增加了一些内容,这样的修订使表述更加清晰、简洁。把实验稿中“注意课内外活动相结合”修改成新版的“注意探究性学习活动的课内外结合”,以及其他内容的大幅度修订,使得内容的逻辑性更强,层次更分明,知识点更明确。把“报告的撰写”变成“报告的完成”,把“负面影响”变成“其他影响”,还有许多地方进行的修订,不再一一列举。无论是添加、删除还是修改,都是以提高文本的科学性、逻辑性、简洁性等为目标,使文本所要描述的内容更加明确,不会出现疑(异)义,易于教师的正确理解与运用。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 聊城,252059)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 (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第9篇:大学生环境保护心得范文

关键词:重点理工大学;艺术教育;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J40-014 文献标识码:A

21世纪初,作为培养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的重点理工大学肩负着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的历史重任。如何培养主动适应时代需要、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的高质量人才,是重点理工大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加强艺术教育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一、21世纪对高层次人才的素质要求

21世纪重点理工大学的人才培养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以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素质要求为背景。这是因为:其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更加一体化,高等教育的“专业对日教育”要转向“适应性教育”。其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受教育者必须由一次性教育转为终身教育,因此要强调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其三,学科呈现出高度综合的趋势。例如,航天技术就是集数学、物理学、力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对高等教育影响深远的是由强调培养“专才”转向重视综合素质的教育,强调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的集成与综合。其四,21世纪是激烈竞争的信息时代,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就没有人类社会的进步。

综上所述,21世纪重点理工大学肩负着历史性的重任: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既要与社会同步协调发展。又要具有一定的超前性,使培养的人才不仅适应新世纪的发展需要,还应该是促进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力军。正如教科文组织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文提到的,21世纪要求人们做到四会:学知(Learning toknow),学做(Learning to do),学会共同生活(Learning to livetogether),学会发展(Learning to be)。

二、重点理工大学艺术教育的作用

作为培养高素质、高级专门人才的重点理工大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始终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将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并重,通过名师的启迪、通过校园文化的熏陶,使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文精神与科学素养统一、通专结合、具有事业新和责任感的、具有积极健康人格风貌的高级专门人才。

多年来,受科学主义教育观的支配,重点理工大学普遍重视自然科学教育,轻视社会科学教育,更没有将艺术教育摆在一定的位置。认为艺术教育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它对理工科人才的培养无足轻重,充其量只是个点缀或知识面的扩展,远非人才素质的必备要素等。其结果是从事理工科学习的人偏重逻辑思维,从事艺术学习的人偏重形象思维。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已认识到旧有教育模式培养人才的弊端,认识到加强艺术教育,对于全面开发脑功能、实现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统一,对于提高人的全面素质和创造能力的重要意义。

1.艺术教育和科学教育并重

科学与艺术有着不解之缘。早在1920年代,著名教育家就提倡:“智育与美育并举”、“科学与艺术并重”,他说:“世之有道德者,无不有赖于艺术与科学”。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有着精辟的见解:“艺术,是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的已经存在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科学,是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观察和抽象,这种抽象的总结就是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所以,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它们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李政道所说的这枚“硬币”,就代表了文化。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的关系源自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艺术的美的鉴赏和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都追求深刻性、普遍性,以及永恒和富有意义。“科学与艺术虽然研究方法不一样,但都追求真理的普遍性,也可以说就是追求美。”

美国国会于1994年3月通过了克林顿政府提出的《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在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将艺术与数学、语文、历史、自然科学并列为基础教育核心学科。1999年初,在美国艺术教育协会联盟主持下,美国十大教育组织代表上书国会的每一位成员,用原则陈述的形式,再次阐释了艺术教育的价值和质量,以敦促政府对艺术教育重要性的深入理解。

哈佛大学第26任校长尼尔・陆登庭在1998年一次演讲中,说出了哈佛同时重视科学教育和艺术教育的哲学理念,发人深省:“对于优秀的教育来说,还有更加重要的、不能用美元衡量的任务。最好的教育不但帮助人们在事业上获得成功,还应使学生更善于思考并具有更强的好奇心、洞察力和创造精神,成为人格和心理更加健全和完美的人。这种教育既有助于科学家鉴赏艺术,又有助于艺术家认识科学。它还帮助我们发现没有这种教育可能无法掌握的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我们无论作为个人还是社区的一名成员来说,度过更加有趣和更有价值的人生。”

我国教育部已把艺术教育写进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将艺术教育提到了非常重要的位置。80年代末,中国一批理工科大学纷纷调整向综合性大学发展,成立人文学院,组建艺术类学科。如东南大学建立艺术学系、上海交通大学建立艺术系,西安交通大学建立文化艺术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建立艺术教育中心。

1999年11月,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与清华大学合并,这一盛事被称为“世纪之交艺术与科学的握手”。两校合并,为中国高等教育走向世界、走向综合性,为开启人类的智慧和拓展人类生存的新境界做出新的探索。2001年,东北大学设立了艺术表演和艺术设计专业,并面向全国招生。

2.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

科学与艺术是人类智慧的两翼。我国科学家钱学森大力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以及交叉学科的创建。他说艺术将把我们引向高处,引向深处,引向远处。他还说:“科学家不是工匠,科学家的知识结构中应该包括艺术,因为科学里面有美学。”他曾不止一次地对从事西洋古典歌剧艺术的夫人蒋英说:“你们搞艺术的人需要灵感,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科学家爱因斯坦研究发现了相对论理论,常以拉小提琴自娱;科学家富兰克林,是第一个做收集天电实验的人,他常在业余时间以写诗为乐;数学大师华罗庚,能写古体诗和现代 诗,且写得韵味与形象多姿多;科学家钱学森,不但拥有导弹、卫星的世界,还拥有艺术的世界――不仅水彩画画得相当出色,还钟爱音乐和摄影……可以说,科学家与文学艺术有着不解之缘的事例,举不胜举。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虽然科学和艺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领域,科学需要抽象思维和严谨的逻辑,艺术中充满浪漫和诗意,而它们之间的融合,不仅有助于事业的创新,给事业带来成就,还会推动不同行业群体更进一步地融入社会,使人类文化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3.艺术教育与科学教育互补

21世纪是设计的新世纪,从物质领域到精神领域,人们需要设计成果推动、创造美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空间。对高素质的设计家而言,科学与艺术就像人的左半脑和右半脑,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综合运用能使设计家获得无穷的创造力。

任何一项成果的取得,都离不开众多相关学科的支持。艺术设计也不例外,如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计算机辅助制作(cAM)系统,能在信息整理、分析、模拟变体、绘图、评价等各方面提供有效的技术手段,有利于设计者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离不开数学、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成果,同时还需广泛运用哲学、美学、心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在信息化高科技的影响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形势下,艺术设计教育必须跳出传统工艺美术的狭隘视野,长远地考虑未来,尤其要注重信息设计的研究。

在理工大学中,在充满科学氛围环境中学习音乐,或在具有音乐艺术氛围的环境中学习科学,这种互补的关系,有利于科学人才和音乐艺术人才的培养,将使未来的科学、艺术本身发生重要的变化:科学艺术化、艺术科学化。

4.艺术教育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艺术教育给予的“天人合一”理念,有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技术的进步引起了更为细密的社会分工,造成全面人格的解体、技术统治使人性分裂和加深,破坏了人与世界的原初统一,因此环境保护已成为时代的主题。

要进行环境保护,可以从道德、法律的角度进行外在的约束,但没有和自然的亲切情感来充实、做内涵,保护环境的法律就难以真正的发挥作用。

艺术教育能培育人和自然的亲切情感,使受教育者去除欲望,从个体性的需要、情感中超脱出来,以普通性的同情来对待自然,而不是单方面向自然索取,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①。

综观古今中外美育思想史,人们大都公认:艺术作为一种人文科学,除了具有一般人文学科具备的社会认识、社会改造等功能外,还具审美教育和审美娱乐等功能,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艺术的创造和欣赏等活动,不但能赏心悦目、畅神益智,身心得到愉快和休息,而且还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引起道德、情操、理想、教养等的深刻变化。艺术教育正是通过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方法,陶冶人的情操、美化人的心灵,使人进入更高的精神境界,培育和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从而实现人格的建构;艺术教育还能够培养人们敏捷的感知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能够极大地促进和提高人的思维能力。这正是一个人获得全面发展的保证,也是社会实现全面进步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说,艺术教育对于以培养21世纪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生力军为目标的重点理工大学,更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三、重点理工大学艺术教育的对策

对理工类大学生实施艺术教育,绝不能急功近利,而应当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价值、塑造积极健康的人格、提高人的全面素质为目的。

1.将艺术教育纳入培养计划

重点理工大学应该从人的全面发展出发,避免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短视行为,将艺术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大学通识教育的重要内容,还应有艺术类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标准做保证。

2.营造优美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营造环境优美、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经常举办一些讲座、报告会以及高雅音乐会和画展等艺术教育活动,不仅能适应大学生精神需求的多元化特点,而且能够抑制低俗的、非理性的文化及各种消极腐败思想,对于弘扬优良的校风、陶冶学生的情操起到积极的感化作用。

3.聘请名师、大师讲学

学校可以不定期地聘请一些艺术界中学术威望高、个人修养好的艺术家和大师来校做报告,通过大师们“启发有道、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启迪,使学生在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4.设置艺术类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