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对孩子的启蒙教育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孩子的启蒙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孩子的启蒙教育

第1篇: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一、钢琴启蒙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孩子成为了很多家庭唯一的寄托,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越来越高,有的家长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让孩子学习各种艺术特长,从小培养孩子的天赋与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孩子的兴趣爱好,甚至有些家长存在攀比的心理,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孩子更显得优秀,逼着孩子长期进行钢琴练习,这样一来,让本来就辛苦的钢琴练习变得更加无趣,使得孩子们对钢琴更加没有热情,启蒙教育也就变得急功近利,甚至可能影响孩子后期性格的变化。

另一方面来看,幼儿钢琴启蒙教育由于需要长期的钢琴练习,但是受孩子年龄特点的影响,在弹奏钢琴时很容易出现姿势错误的现象。在练习钢琴时,由于孩子的身高不够,双脚很难落地,为了保持自身的平衡,许多人会习惯性的用手扶着钢琴,这样一来弹奏时的姿势就出现了错误。时间久了之后还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情况。

此外,启蒙教育最缺乏的就是兴趣培养。如今很多钢琴老师在教学时往往不太在乎孩子的天赋问题,只是一味的让学生进行练习。但是幼儿很难自己产生对钢琴的兴趣,而且钢琴是一门技术性要求很高的乐器,短期的培养很难看到实际的效果。所以启蒙教育在最开始很难看到效果,时间长了很容易给幼儿留下枯燥无味的印象,在心理上让启蒙教育变成了被动学习,影响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形势下钢琴启蒙的发展要求

新形势下的钢琴启蒙教育要解决现在存在的一些问题,将钢琴启蒙教育与学生发展联系更加紧密,而不是忽略儿童启蒙的重要性。新形势下钢琴教育要求突出学生艺术与心灵的交流,练习曲目只是开发智力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应该注意到儿童个体的发展,给孩子适当的休息和鼓励,用兴趣指导儿童进行钢琴练习。

(一)采取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幼儿学习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幼儿启蒙教育更是如此,只有以兴趣为教学导线,通过兴趣的培养来促进儿童对音乐以及美感的培养。让儿童将钢琴学习看成是快乐的事情,这样才能起到启蒙教育的作用,才能通过钢琴培养幼儿多方面的能力,促进幼儿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进行钢琴启蒙教育时,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让幼儿感知各个音符代表的节奏。结合动画片的效果让幼儿了解音符的变化。也可以教幼儿弹奏简单的儿歌或者是动画片主题曲,结合动画的效果,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或者让他们进行演奏,给幼儿适当的鼓励,孩子们都是需要被安慰和鼓励的,通过动画的影响让他们在钢琴练习中能够参与到动画中,模仿动画片中的人物来弹奏钢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启蒙的真正目的就是激发孩子身体中的潜能,而兴趣性的钢琴启蒙教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孩子的想象力,让他们跟着音乐想象场景,并利用钢琴来表现场景,促进幼儿表达能力的发展。

(二)创造愉快的教学环境

有心里学家认为:“愉悦,是儿童最初的美感本能”。音乐对于幼儿的成长来说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愉悦的教学环境能够在儿童在耳濡目染中进入到音乐的氛围中来,并在音乐中感受另一种美的存在,也就是说,让儿童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下学习钢琴,能够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兴趣。再加上优美欢乐的曲目联系,也有周培养儿童的心境,让他们保持一种愉快美好的心情。在平常的钢琴启蒙教学中,可以刻意让儿童多听一听优美欢乐的曲子,固定练习钢琴的时间,通过规律性的学习,能够保持儿童练习的稳定性,让他们能培养起自己的认知能力并促进儿童身心发展。

(三)适当的肯定与表扬

另一方面来看,儿童都具有渴望引起关注的被人肯定的心理。因此在钢琴教学中,不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学会认真的聆听孩子的弹奏,并给他们适当的鼓励。亲切和蔼的感情能够让儿童产生那个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也能够让他们更有认真练习钢琴的热情。如果儿童长期压抑的独自练习钢琴很容易封闭自己的内心,变得孤独沉默,因此,家长和老师能够参与到儿童的练习中,并给他们鼓励表扬,将促进儿童积极的心理状况的发展。

第2篇: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钢琴启蒙教育;问题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艺术教育在启迪孩子心智、陶冶情操上的积极作用。钢琴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种形式,已走进大众家庭,被大众所喜爱。幼儿期是钢琴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现在学琴的幼儿越来越多,这本是一种好现象,然而这一时期由于孩子各方面发育都还不成熟,注意力不易集中,自制力较差,再加上很多家长和老师让幼儿学琴的目的有着不正确的功利性,极大地影响了幼儿学琴的积极性。因此,注意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的问题是非常必要的。

一、调动兴趣是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的首要问题

“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在幼儿学琴的问题上,这句话更能体现其价值。任何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给予极大的关注,对于刚刚开始学习钢琴的幼儿来说也不例外。然而日复一日的枯燥的技能练习,往往会导致他们的厌学情绪,如何使幼儿保持学习钢琴的兴趣就成了保证幼儿钢琴学习能否顺利、持久进行的关键问题之一。

对幼儿钢琴兴趣的培养应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一)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

作为智力萌发的兴趣之火,可以燃烧也可以熄灭。要使它燃烧成智慧之火,除了自身的勤奋之外,还来自于客观的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和培育,要培养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就必须为幼儿创设一个有利于兴趣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要创设一定的物质条件。比如要有一架钢琴和各种音像资料等。其次,要尽可能使音乐伴随着孩子的日常生活,家长可以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特点的、易于被幼儿接受的中外经典名曲让幼儿欣赏,使他们通过欣赏这经典名曲,感知音乐的美,初步学会聆听音乐、领悟音乐和享受音乐,加深幼儿对音乐的理解,从而达到使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得以长久的保持的目的。

(二)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

多听多看多活动,让孩子多长见识是提高幼儿学习钢琴兴趣的一个捷径。幼儿的兴趣往往是在广泛的探索活动中产生和发展的,家长可以带幼儿外出看钢琴独奏会。

老师和家长还可以用适当的方式鼓励孩子参加与自己水平相当的比赛、考级、演出等活动,激发孩子的参与欲、表现欲和成功欲,让孩子用自己的情感来表现音乐,培养音乐创造能力,使他们快乐地学习。

二、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是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的基础问题之一

启蒙教育是万丈高楼的基础,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就是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的基础问题之一。一位称职的钢琴老师,除了本身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钢琴专业)外,更应懂得丰富的教育教学知识,能够及时发现幼儿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教给其解决的方法。

上课时的每次范奏,教师都要认真去弹,速度要适中,对比要鲜明,力度要准确得当,让孩子更具体直观地体会到弹奏要点。由于孩子模仿能力强,对示范的印象十分深刻,常常会学习教师的一些动作,所以教师的示范一定要准确、规范。

弹奏方法包括坐姿、手型、触键方法、放松、身体的协调等问题。教师在讲解这些方法时应尽量使用通俗形象的语言和方式。比如在讲解坐姿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坐在琴凳的三分之一处,身体稍往前倾,以便重心感觉在手上、脚上,腰要挺直,小孩腿短,千万别吊起脚弹琴,一定要准备适合踩实双脚的小凳子,否则会养成很多毛病。

触键方法有很多种,其中断奏、连奏、跳奏是钢琴的三种基本弹奏方法,教师在讲解时同样要注意讲解的语言和方式。比如在讲解断奏时,老师可以先做示范,手臂慢慢抬起,自然放松的落下,通过手腕将手臂的力量毫不保留的传到指尖落到琴键上,然后让孩子模仿。也可以让孩子自己跳一下,体会身体在落下时只有不摇不晃才能稳稳的站在地面上的感觉,然后让孩子带着这种感觉去弹奏,并提醒孩子在弹奏时手臂要放松,指尖落在琴键上要站稳,不要晃。

教师还要教给孩子正确的练习方法,如慢速练习、快速练习、分手练习、分声部练习、难点练习、分句练习等,练琴既是练手又是练脑,没有头脑的练琴是不会有好效果的。教师应有极大的耐心对幼儿弹奏中出现的问题逐一解决,如要求节奏准确,在弹奏时对手形的要求可以暂时先放一放,让孩子把注意力放在节奏上,运用放其一点的方法,逐一解决孩子学习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

三、家长在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的辅导问题

对孩子进行钢琴教育是由教师、家长、幼儿三个要素组成的。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二至七岁的幼儿处于原始意识阶段,他们分不清自我与现实的区别,不可能从理性上明白学琴的目的去主动练琴,要求他们在弹奏中注意动作要领、改正错误也是不大可能的。因此家长在教师和幼儿中间起到了一个传达、督促、辅导的作用。过于溺爱,过于严厉或由于工作繁忙对孩子练琴不闻不问,都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这里向家长提三个建议:

(一)营造一种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练琴气氛

辅导孩子练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创造一个和谐的练琴氛围,多些表扬,少些批评;多些肯定,少些否定。孩子学琴家长也一定要认真地跟着学,正确领会老师的教学要求、方法和步骤,这样才能有效的进行家庭辅导。家长能做到这一点是很好的,如果家长过于忙碌,至少也要拿出一部分时间和精力随同上课,领会要领并进行家庭辅导。家长要注意不要把自己的孩子看成天才,估计太高。

家长在辅导过程中要有耐心,对孩子取得进步时要给予表扬和鼓励,要培养孩子的信心,帮助他们克服种种困难,当然也要给予适当的批评;禁止打骂孩子,在孩子的周围形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制订一个周密、切实可行的练琴计划

孩子应有计划夫人在家练琴,计划的制订应根据孩子的特点,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要有所变化。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练琴时间不宜太长,每次二十至三十分钟即可。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一天多练几次。练琴要选择孩子精力充沛的时间,并尽可能地将时间固定下来。练琴之前不要让孩子玩得太累,只有当孩子心静时的练习才更有效果。不仅每天要有计划,而且每周、每月也要有计划。总之,应本着全面发展、提高练琴效率的原则来制订练琴计划。

(三)创造一个安静、整洁的学习环境

孩子练琴应有专门的房间,为的是与其他嘈杂环境隔开。琴房要保持整洁、光线充足,这样,孩子容易静下心来投入到练琴中去。窗台上可摆放鲜花,墙壁上可挂贴音乐家的肖像等,还可以参考孩子的想法进行房间的布置和设计,或让孩子自己进行设计。

总结

幼儿钢琴启蒙教育中出现的问题都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所以幼儿的钢琴学习一定要在科学、严谨的训练体系下完成。老师、家长与幼儿三者紧密联系,在幼儿钢琴启蒙教育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家长是辅导作用,幼儿是教育的最终受体,因此在幼儿的钢琴启蒙教育中,我们要针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激发幼儿学习钢琴的兴趣,使他们在钢琴教育的启蒙阶段快乐地成长,并为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贵州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贵州;贵阳;550001)

参考文献:

第3篇: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音乐;兴趣;启蒙

1关于学前教育中音乐启蒙的思考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在我国学前幼儿教育领域也在不断变革。目前我国在学前音乐教育发展领域,为了更好的启迪儿童对音乐的喜爱,以及焕发出儿童对音乐的兴趣,多是借鉴国外的幼儿音乐教育模式。其中所涉及到的音乐教育流派包括有,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但是本人根据自身在该领域的探索研究坚持认为,以上这几种音乐教育流派,在现阶段并不适合国内幼儿音乐启蒙的教育建设。个人认为蒙台梭利宣扬的音乐教育启蒙思想应当值得我们重新审视和关注。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它是基于对音乐现实的思考,这一点比较接近生活,因为音乐本身就来源于生活,音乐在演唱的时候,包括意境、情感、思想,字里行间都是人对生活的一种感悟。这一点完全符合当下国内音乐教育领域特别强调的“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这两个目标,同时这种理念正是当下国内音乐启蒙教育中却严重欠缺的。当前国内在该领域的发展和建设,突出存在一个共性问题,就是“重结果轻过程”的问题。简单举个例子,对于一些4-10岁的儿童而言,正是发育的关键时期,在他们的内心处时刻渴望着对情感的倾诉,但是在接受音乐教育过程中,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几乎都表现出对“成绩”、“能力”的片面倾向,过于看重儿童学习的结果,过多忽略掉学习的过程。以培训老师为例,对自己的学员(儿童),唱歌能力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对唱歌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不闻不问,只是“轻描淡写”般的代过;其次是家长,以结果作为评判标准,对孩子予以奖励区分,没有过多的问及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在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体系下,最为核心的一项理念就是“感受”,如果缺乏“感受”的过程,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2关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

对于儿童来说,对音乐音响的感知体验,是他们扩展对音乐语言理解力的最佳途径。这里所提到的音响感知体验,就是前文中所提到的“感受”,其中重点强调“感知”,因为对于幼儿来讲,他们可能并不会知道“音乐音响”是什么意思,也可能无法理解这一内涵,但是这种对音乐音响的感知却是真真切切存在着的,是客观存在于他们的潜意识下的。此外,在音乐启蒙教育中,听觉是幼儿相对最为敏感的一个器官,同时也是幼儿用来感知客观世界发生作用最早、最多的身体器官,因为在人的大脑右侧半球处,存在着能够对空间图形、色彩、声音有较强处理能力的物质,而我们在音乐启蒙教育研究领域,其中一个目的就是通过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来促进两个半球机能的和谐发展,从而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这对于幼儿在整个学前教育健康学习、舒适成长,以及对未来的小学、中学学习生涯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通过上述一段观点阐述,相信很多人清楚的明白了音乐启蒙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音乐启蒙教育并不是纯粹的注重对孩子从小音乐感知能力的锻炼、培养,它们只是一种方式、一条路径,最终的目的则是促进幼儿心智的开发、思维的焕发。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理念所提倡的注重“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感受是人类固有的一种思想,欣赏代表着一种兴趣,表现则是指学习/教育的过程,而这些因素共同致力幼儿创造力思维的焕发。所以,在音乐启蒙教育中,最忌讳的就是“重结果轻过程”这一现象的出现,这种错误的思想严重背离了音乐启蒙教育的最初本质。针对这一问题现象,本文在这里基于音乐启蒙教育的科学化建设,简要表述以下观点认识。

(1)第一步,感受。“感受”是学前教育音乐启蒙的第一步,正如蒙台梭利音乐启蒙教育课程中所宣扬的那样,对孩子而言,最为重要的就是聆听、感受和表现。这一点需要老师和家长特别注意,转变传统落后的观念认识,重新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对于幼儿而言,他们不同于我们成人,特别是那些3-6岁的儿童,包括思想和心智,还没有得到健全发展,家庭就是他们眼中的社会,而这一阶段的教育,基本上都是属于被动接受的教育(也可以明确的说就是一种被动式教育)。换言之,在这一时期,家长对学前教育教师的角色要重要。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家长认为孩子还小,根本不懂什么叫音乐(这是事实),也不会欣赏音乐(有点片面),所以不怎么重视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还有一部分家长,认为自己孩子的音乐启蒙教育处在零状态,从小就开始让孩子学习音乐,从幼儿圆到小学再到中学,一直逼迫、渴盼着自己的孩子成为下一个贝多芬。上述提到的这两种情况都是建立在完全忽视孩子自身感受的基础上。基于这一点,在学前音乐教育中,应该以注重孩子“感受”为主,包括家长和老师在内,摒弃那些功利的心态,将当孩子是一个生命来培育,进行一些简单的听觉训练,反复训练,可有效改善幼儿对听觉刺激的感知能力,这有助于后期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

(2)第二步,兴趣。对于学前教育的教师而言,要懂得学前教育的真谛,或许有的孩子对音乐存在一些天赋,也可能有些学生对音乐极度反感,但是都要平常对待,一切以保护儿童对音乐的兴趣为主。基于上述提到的感受所进行的反复性训练,主要是听觉上的训练,因为这一时期幼儿还不具备完整的读写和动手能力,听觉是他们认知客观世界最本初的一种感官体验。因此,在兴趣培养阶段,要切实掌控和处理好听觉训练重复性的效果,不可让幼儿过早的学习乐器。

(3)第三步,创造。前面提到了,在音乐启蒙教育阶段,不可让孩子过早的接触乐器,但是可以寓教于乐,可为幼儿提供一些丰富性的音乐“工具”,也可以称其为教具,类似于幼儿日常玩耍的那种玩具,此外,必须要设有专属的“活动室”,通过一定的规则教化,让幼儿自由、合理的操作这些教育。

参考文献

[1]梅胧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音乐启蒙教育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4(11):39-39.

第4篇: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 国学启蒙教育 幼儿园 一日活动 人格 行为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08-023-01

近几年, 随着“国学”之风的重新兴起,随着大众对“国学”的重新认识和逐渐认可,从网络论坛到电视讲座,从社会培训机构到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形成了人人都谈“国学”、学“国学”的蔚然风气。

为了更好的落实国学启蒙教育,并且结合双流县教育局 “一校一品一特色”的倡导,双流县机关幼儿园申报了市级课题《国学启蒙教育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渗透研究》,并在2010年12月开题。在国学启蒙环境氛围的营造、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们认为,国学启蒙教育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主要作用在于:

一、能够弘扬传统文化,健全幼儿人格

国学这一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它凝结着炎黄子孙改造世纪的辉煌业绩,蕴含着哲学、教育、伦理、文学和道德修养。几千年来,这些文化的精髓滋润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成为了一种民族精神和灵魂。

幼儿园的幼儿生活主要包括入园、离园、入厕、盥洗、喝水、学习、间息、进餐、午睡、劳动等,如果能够在这些活动中将国学中的有关知识对幼儿提出通俗易懂的要求和进行潜移默化的“浸润”教育,通过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美质,即学习文化精粹、培养行为习惯、了解地方习俗、教习传统工艺,那么,就能实现国学启蒙教育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四培”目标:培育孩子的健康人格、培植孩子的美好心灵、培养孩子的健壮体魄、培训孩子的娴熟才艺,从而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健全幼儿人格,使他们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能够规范幼儿行为习惯,实现“知行合一”

为了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必须对这些幼儿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行规范,而国学启蒙教育对幼儿的这些行为习惯的规范就起着很好的引领作用,如礼仪教育、卫生教育、尊老教育等。如把幼儿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入园、在园和离园的要求编写成“三部曲”:①幼儿入园:穿戴齐,入园早。见老师,有礼貌。先鞠躬,再问好。见同学,要微笑。离父母,把别告。②进餐礼仪:进餐前,莫拥挤。放好凳,再盥洗。接过碗,要有礼。双手端,慢慢去。不浪费,要牢记。进餐后,碗轻取。先漱口,后擦嘴,莫把纸屑扔在地。③幼儿离园:离园前,静等待。离园时,要拜拜。先老师,后同学。见爸妈,嘴要乖。自己走,进步快。那么,幼儿在读熟这些歌诀的同时,行为习惯也就会慢慢规范了。

为了使幼儿在不经意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以对幼儿园大环境的营造进行积极的创设。如可以将《弟子规》嵌于楼梯,幼儿每走一步都有经典相伴;在楼梯的墙面上也可贴上图文并茂的《二十四孝》中的经典故事,让每一层楼都充满孝敬的教育;还可以在大厅的墙壁上贴上生动形象的成语典故等。

此外,还可以在小班中开展每周三个“一”的活动(一首古诗,一个童谣,一句三字经);中班中每周开展四个“一”的活动(一首古诗,一个童谣,一个典故,一句三字经);大班中每周开展五个“一”的活动(一首古诗,一个童谣,一个典故,一句论语,一小段弟子规)等。

三、能够培养幼儿动手动脑能力,形成基本技能

国学启蒙教育要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真正起到“发散孩子思维、发展孩子智力、发现孩子能力、发扬孩子优点、发挥孩子长处”的作用,就必须要在教学形式上具有多样性。不能只是让幼儿读、背、诵,而是要把传统文化融于听、看、说、写、画、唱、舞、演、做等之中,应使形式更富有趣味性、活动性、愉悦性和多样性。

此外,可以将国学与早操结合在一起,选择极富韵味的古诗词《静夜思》、《论语》、《梁祝》等经典音乐,配上传统的扇子操,让孩子们陶醉在国学艺术中。

四、能够利于开发园本课程,形成园本教材

要使国学启蒙教育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发挥作用,就必须注重“六导”:倡导孩子养成传统的良好行为习惯、诱导孩子学习国学的兴趣、引导孩子了解国学中的一门基本知识、辅导孩子学会一种简单的才艺、教导孩子增强展示自己才艺的勇气、指导孩子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习惯进行评价。

国学范围宽泛,涵盖面广,它不仅包含了经典诵读的内容,也包括了中国传统节日、传统服饰、传统美食、茶文化、酒文化、古典文学、书法字画等。因此,要能体现“从实际出发融国学知识,承传统文化开课程之花”的国学课程的理念,就必须按照其内容进行分类和整理。通过这些园本课程的开设,可以形成序列化的国学特色活动。如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过节活动:三月的风筝节、四月的请茶节、五月的霓裳节、六月的礼仪节、九月的民游节、十月的孝亲节、十一月的诵读节和十二月的民俗节等。

五、能够使园所形成特色文化,成为园所品牌

第5篇: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一、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现状

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能影响儿童正在发育的大脑并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从而有助于逻辑与抽象思维、记忆力和创造力的开发,这一观点已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和支持。[3]在婴幼儿早期教育中,音乐启蒙教育已经越来越高亮起来。

目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被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基于对前面所提及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深信不疑,美国佐治亚州州长泽尔?米勒已提出了一项令人叫绝的建议:作为该州预算计划的一部分,拿出10.5万美元,使该州所有新生儿(每年约10万名)出院回家的时候,带上一张古典音乐激光唱盘或一典音乐磁带。

又如,英国正开展“音乐一对一计划”,这个项目致力于总结适合两岁以下儿童发展的教育实践。“音乐一对一计划”力图将关于婴儿音乐性的最新理沦应用到教育实践中,帮助父母及照料者采用更适宜的教育方法。计划首先要求收集信息,包括父母的每日音乐活动、对家庭音乐生活的态度、教师的教育方法等。在此基础上探讨怎样将音乐应用到两岁以下孩子的每日生活,要求教师必须与父母建立信任,形成彼此认同的伙伴关系:同时.教师必须找到适宜并受到双方认同的教育模式这类与家庭相关的灵活工作为音乐教师的职业规定提出了挑战。

再如,澳大利亚的研究人员研究了作为连接母婴间音乐纽带的亲子歌曲。探讨音乐如何成为亲子活动的一部分—女人哼唱儿歌和用音乐育儿的方式,音乐对她们的观念、情感和作为母亲的身份认同感的影响,以及通过音乐游戏和表演与孩子形成的互动类型和相互关系。

此外,还有许多国家也对婴幼儿的教育极其重视很早就提出了应对0~3岁的婴幼儿进行智力的开发。比如,新西兰早期教育提出:教育要从出生开始。秘鲁、加纳等国家把0~3岁教育已列入了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概念掌握的关键期,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4]

在我国,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终身教育理念的建立,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成为广大家长更加强烈的愿望,越来越多的中国家庭也开始重视对婴幼儿音乐的启蒙和智力的开发。

总之,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对发展婴幼儿智力、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道德,增强幼儿听力和记忆力,发展想像力和创造力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5]早期音乐启蒙不仅可以增进婴幼儿对音乐的感受,还能开发右脑,从而使左右脑平衡发展,犹如给宝宝的想像力、创造力及记忆增添一副飞翔的翅膀,使之能发展得更卓越。

二、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

对婴幼儿早期音乐能力发展提供支持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母亲对孩子轻柔说话语气和歌唱节奏、让婴幼儿聆听更多的声音和各种风格的音乐,以及亲子间的简单音乐游戏都是适宜的形式。婴幼儿早期的音乐感知能力与其后儿童期、青少年期音乐认知能力的发展具有承继性,为婴儿营造一个丰富的音乐环境,让婴幼儿沐浴在与其音乐感知能力相适宜的音乐环境里,将能提升和培养其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并对其今后音乐能力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倾听

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倾听应被放在重要的位置。因为听觉是音乐体验和学习的基础。一般说来,婴幼儿各种生理器官都处于未成熟的发育阶段,因此给他们聆听的音乐应以优美、欢快、流畅的乐曲为主,还可以结合语言的发展学唱一些儿歌童谣。同时,对于婴幼儿而言,应将音乐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在自然和谐的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体验音乐,既能培养对音乐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他们能的身心健康成长。

(1)音乐

婴幼儿,特别是婴儿,主要是通过听音乐促进其听觉能力的发展。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他们获得音乐艺术美的熏陶和娱乐的愉悦感。听音乐可以配合孩子一日生活中的一些活动来进行。配合孩子一日生活活动听音乐,主要目的是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气氛和情绪,使孩子吃得香甜,睡得舒适,玩得愉快,并且可以充分利用孩子无意识记的特点,在头脑中积累美好的音乐印象,为培养婴幼儿的音乐文化素养,发展音乐才能奠定良好的基础。

(2)妈妈歌

对婴儿来说,母亲的声音是他/她最喜欢、最能接受的声音。妈妈的歌声是最美妙的,所以不必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多少。母亲唱歌时,可将婴儿抱在膝盖上、怀抱里或陪着婴儿入睡。这样,既有肌肤的接触,又有母亲的体味包围,加上听到母亲的声音,促使婴儿一起感觉,对婴儿大脑产生极佳的影响。[6]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可以教孩子学唱歌在教孩子学唱时,要让孩子看着妈妈的口型和面部表情,跟着妈妈的歌声学,这样可以帮助孩子领会内容,吐字清楚地表达歌曲的内容和情感。[7]

2、交流

研究发现,快乐的核子们都拥行——些共同的素质,包括较有自信、乐观、有自制力等良好的亲子交流,将有助于形成良性的亲子依恋关系,促进婴幼儿各项能力,以及社会性的发展。在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中,互动歌曲、音乐游戏、律动体操这些亲子交流活动形式与内容,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

(1)互动歌曲

已有研究表明,亲子的互动歌曲,尤其是熟悉的命名类歌曲,如“你的鼻子在哪里?”、“你的嘴巴在哪里?”这些歌曲,以及动作类互动歌曲(躲躲猫和躲藏游戏等)和带有丰富手势的歌唱互动,对于幼儿的语言习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儿童能在咿呀哼唱这些互动歌曲时,通过这种对单词和对应动作的配对情境,学习特定的语言元素。成人可与幼儿一起听音乐、唱歌,并引导幼儿做有节奏地拍手、敲击等游戏,用爱心来开启幼儿的音乐之门,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乐趣,进行音乐体验。[8]成人可以和幼儿一起玩能制造各种声音的游戏:如让幼儿配合音乐来用小木棒敲击翻过来的桶、锅、盆、陶器以及各种能敲击出悦耳声音的用具;和幼儿一起将沙子、小石头装入废弃的纸盒或不透明的小瓶中,做成多种小“沙锤”,让幼儿区分不同的声音并用它们来打节奏;家长可以准备多个同样的碗或玻璃瓶,分别装上不同量的水,让幼儿用汤匙轻轻敲打,倾听它们发出声音有无区别;家长还可引导幼儿用不同材质的物品,如玻璃纸、纸袋等发出声响。总之,成人可以充分利用一切周围环境中可用的东西,增进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与感受。

(2)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在音乐伴随下进行的游戏活动。它与其它游戏活动的主要区别在于用音乐配合、指挥、促进、制约游戏活动及其变化和发展。在音乐游戏中,音乐与游戏活动的关系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音乐伴随着动作,使之更加生动、活泼、协调、优美,同时,动作又能帮助幼儿具体形象地感受、理解音乐,获得相应的情绪体验,促进智力才能的发展。[9]

父母可在家里为孩子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音乐环境。

如经常播放音乐,并根据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以动作来表达和理解内容,引导孩子随着乐唱唱、跳跳、玩玩,把音乐和玩耍融于孩子的生活之中。这种在音乐伴随下的游戏活动,是培养和发展幼儿的智力才能,协调和发展幼儿的动作,促进幼儿在德、智、体、美几方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手段,也是符合婴幼儿年龄特点,为他们所喜闻乐见的一种音乐启蒙教育方式。

3、律动体操

在婴幼儿教育的传统观念中,存在着重知识轻运动的认识。然而,这其实是一种思想误区,因为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身体成熟是第一位的。婴儿的骨骼、关节、肌肉由瘦小、稚嫩发展到粗壮、有力,这些都与运动分不开。成人在注重孩子学习的同时,也一定要督促他们加强体育运动。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是孩子感兴趣的一种活动。婴幼儿在律动和体操中,不断发展这手脚活动男的能力,并且感受和体验音乐的节奏和韵律。

婴儿主要通过感官及身体动作来探索周围世界,在看、听、抓、滚,爬的过程中,了他们周遭的世界。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以较宽广的的方式来探索世界。他们学会了摆弄物体,了解语言,以及描述他们正在做些什么,至于动作技巧的发展方面,他们则是对自己的身体,以及自己的身体能做什么有比较清楚的了解。他们知道自己可以在所处的空间里有目的的移动身体。[10]

在3岁之前,幼儿应该能感觉稳定的节拍,也能依照稳定的节拍走路。这种基本时间感及节拍能力是让幼儿毫无困难的获取早期基本动作技巧的主要能力。简单的动作经验课促进幼儿动作技巧的发展。

[11]

在音乐伴随下做动作或舞蹈,主要是教孩子学习符合营乐的节拍、节奏、速度和情绪做动作,能够随着音乐的变化而变换动作,在身体各部分做动作时,能通过运动神经去感知音乐艺术美,同时,又通过协调优美的动作去表达音乐的内容情绪,这些活动可以发展婴幼儿的动作和节奏感,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地发育成长。[12]

三、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的注意点

1、正确的育儿观

我们培养孩子的目标应该是:身心健康、品德高尚、人格完善、智力健全。对于3岁前的幼儿来说,音乐启蒙教育并不一定能使他们成为从事音乐工作的专业人士,但音乐启蒙给予幼儿的早期的丰富感官刺激和运动经历,可以改善大脑神经通路的结构和功能,对以后各种学习能力的形成具有终生的影响。

必须走出音乐启蒙教育是为了成名成家的这一误区,这不应成为婴幼儿音乐启蒙教育最终目的。音乐启蒙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受音乐,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对“美”的追求和创造愿望,会使他们今后的生活更美好。而是让孩子具有审美能力,体会和联想音乐中所传达的感情,从而感受生活的美好。

2、音乐的选择

在选择对婴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的教材时,需注意教材的难易程度,既要适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同时也要适当的给他们一些提高。采用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的原则,让孩子从小接受这种优美、明朗、向上音乐的熏陶,陶冶高尚的情操,促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具体需注意以下三方面内容的考虑:

(1)音乐作品的内容

教孩子演唱和欣赏的音乐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应当是孩子可以理解感受的,思想感情应当是健康活泼的,旋律应是动听的,为孩子所喜听乐唱的。切忌要把父母爱唱的成人歌曲教孩子唱,因为这种歌曲的内容情感往往是孩子难以理解感受的,歌曲的音域、节奏以及演唱技巧是孩子难以胜任。

(2)亲子歌曲的音域

亲子共唱的幼儿歌曲应当考虑到孩子的演唱音域,因为幼儿的肺活量不大,声带正在发育,如果所选歌曲音调过高或音程跳动太大,会造成幼儿声带过度紧张和呼吸不协调,影响发省,甚至造成声带的损伤。因此,选用亲子歌曲时应充分考虑幼儿的这一生理特点。一般而言,三、四岁幼儿演唱音域为3度或4度,年龄更小的孩子其音域越窄。

3、亲子活动的设计

第6篇: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关键词:幼儿;认知能力;色彩启蒙

1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的内容

“色彩”这两个字眼对于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的了解色彩、知道色彩给人们带来的心理感受是怎样的。不同的色彩给人的心理刺激不同,左右人的知觉、情感,使人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活泼或抑郁、兴奋或沉静、轻松或沉重。幼儿生活环境的色彩与其智力发展、个性发展、情绪好坏等有着极大的关系。

幼儿时期正是处于认识世界,了解大自然的起步阶段。幼儿对一切鲜新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幼儿最初是通过颜色、形状、声音等感观刺激直观地感知世界的,孩子们没有更多的颜色概念,也不能区分各种各样的颜色,只是单纯喜欢鲜艳、艳丽纯度比较高的色彩。然而随着孩子们年龄的增长,前庭功能不断完善,其大脑皮层通过六感来综合摄取外界信息,在大脑中进行整合形成“感觉”。这种感觉使得幼儿对颜色的区分更加明确化,对颜色的兴趣也在渐渐地发生变化,开始有了各自喜欢颜色和讨厌的颜色。

学龄前幼儿尤其对色彩艳丽的颜色及形状有趣的搭配更能引起其强烈的兴趣,激发其探索的欲望。在涂画学习中认识色彩是一种不可抵挡的诱惑。由于幼儿通常有很好的直观映象记忆,并对色彩明亮、鲜艳的东西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所以在这一时期关注孩子的色彩心理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关系到孩子的健康成长、智力发育。

在绘画中,儿童画的内容是非常广泛,题材多样的。儿童画的画面整体明亮、鲜艳,给人以活泼跳跃,分外醒目的感觉。从孩子们五光十色、色彩斑斓的画面中不难看出,儿童对周围事物天真而又充满热情的感受,反映了孩子们稚嫩而又无限的想像力。我国台湾的郑明进先生在其《怎样了解幼儿的画》中认为:通过儿童画可以发现儿童的性格。例如心情愉快、活泼时,用色丰富且倾向于明朗的黄、红、粉红、黄绿等。色调而在忧郁、烦闷、不安时用色较少且倾向于黑、紫、暗绿等色调。 儿童绘画是突显幼儿天真烂漫的心灵的图像,也是幼儿在成长中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从绘画中多少可以看出儿童发展人格特质、自信心、人际关系、情绪反应等情况,可以寻找出儿童心理发展的蛛丝马迹。

2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标的色彩启蒙教育原则

2.1色彩启蒙教育的直观性原则

(1)色彩语言的视觉直观性。色彩具有直观性,直接影响着人的情感。在幼儿期,由于言语能力还比较低下,所以幼儿获得的信息主要是通过视觉获得的形象信息。幼儿时期的孩子所做的画作,包括的内容广泛,题材多样。不论是国外儿童抽象、夸张的绘画手法,还是国内幼儿所创作的细致精美的装饰画,其共同之处是在色彩的运用上都是以红、黄、蓝等丰富夺目的颜色为主,画面整体明亮、鲜艳、给人以活泼跳跃分外醒目的感觉,这正是孩子们画画的主要特点,也是儿童画较之成人画作不同之处。

(2)物体形态的触觉直观性。当孩子们对色彩有了浓厚兴趣时,带幼儿开展了一系列填色、涂色活动。在活动中,将孩子们最喜爱的动画形象复印后,请孩子们自己涂色。由于这些是其自己最感兴趣的形象,孩子们涂起来格外仔细、认真。在初次涂色时,绝大多数幼儿涂不均匀,画面比较乱,为使幼儿涂色能力有所提高,有意识地教幼儿按照从左到右或从上到下,有规律的涂色方法。或者准备一些彩色的纸板,用剪刀剪成小块,让孩子用各种颜色的晾晒衣服时用的夹子,夹住同样颜色的纸板。诸如此类的教育方式方法还有很多,用幼儿感兴趣的物体形象作为教育的辅助方式,让孩子愿意动手去接触面前所有的颜色,既培养了孩子们的色彩感觉,又训练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

2.2 色彩启蒙教育的启发性原则

(1)遵循幼儿认知发展规律。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和幼儿辨色能力有关。有关心理学研究表明:4 岁左右的孩子已能正确辨别各种基本色即红、黄、蓝、绿,但在辨别一些混合色(橙、紫等)的时候往往会犯错误。孩子们不能正确而巩固地把颜色的名称联系起来,也不能很好地区别各种颜色的色度(如蓝和天蓝、红和粉红)。而从 5 岁―6 岁开始,在教育的影响下,孩子们能基本辨别混合色,颜色和名称能巩固地联系起来,细微地区别各种色调的明度和饱和度的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

幼儿绘画时的用色,是印象色,不是写实色;是简单的颜色,不是复杂的颜色;是色的符号,不是色的真实。因此幼儿的用色是初级的,而不是科学的。因为儿童对客观的复杂、真实色彩不具备科学的分析力,对色彩中的细微的中间色、过渡色和混合色给以理解、比较和分辨,其关键不在其视觉机能,而是受其智力的约束,因此,过早地让儿童面对实物写生,承担起其智力难以承受的真实色彩的表现能力,是不太实际的,也不符合幼儿心理的奢求,不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2)维护色彩教学基本前提。教幼儿画画不是单纯的技能训练,更不是培养专业画家,从美育的角度来看也仅仅是启蒙教育。因此不能急于求成,不能以小学生或成人的绘画技法来教幼儿,更不能过多地让幼儿临摹各种各样成人画,否则不仅无助于幼儿感知客观现象,无助于提高他们的观察力,甚至会遏制幼儿智力的发展。

在年龄、教育方法等都相同的情况下,幼儿的表现也会有所不同。每个幼儿都有属于自己的个性特色,并且喜好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潜能也是不一样的。有的幼儿对色彩感觉非常敏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后,会使用饱满的色彩进行绘画。有的幼儿的记忆力非常强,可以借此优势加以利用,多从记忆图案、色彩、形状、造型方面进行练习。教学实践证明,要先清楚地分析幼儿的个性特点与潜能,因材施教。先培养幼儿对绘画的兴趣和多动笔的好习惯,不要抹杀孩子们特有的、与生俱来的潜能,要多留意和发掘幼儿各自的长处,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给予幼儿最好的帮助。每个人的亮点各不相同,只要发掘出其亮点,加以活用,就能使之形成独特的个性特点和自身优势,挖掘出幼儿在色彩方面最大的潜能。

2.3 色彩启蒙教育的发展性原则

在认知结构中,最基本的单元叫做“图式”。从功能上来讲,图式是指能帮助人们知觉、组纵、获得和利用信息的认知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一个单元,一个人的全部图式组成一个人的认知结构。 遗传图式是图式在人类长到进化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以这些先天性遗传图式为基础,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及机能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同化、顺应及平衡化作用使图式不断得到改造,认知结构不断发展。初生的婴儿,具有吸吮、哭叫及听、抓握等行为,这些行为是与生俱来的,是婴儿能够生存的基本条件。这些行为模式或因式是先天性遗传图式,全部遗传图式的综合构成一个初生婴儿的智力结构。在儿童智力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图式。知在认知运动阶段,其图式被称为培知运动图式,当进入思维的运算阶段,就形成,运算思维图式。

3 以幼儿认知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色彩启蒙教育方法

3.1 启发性色彩启蒙教育

幼儿往往有很好的直观映象记忆,并对色彩明亮、鲜艳的东西能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在幼儿园里常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小班幼儿用喜爱的色彩画线条、画圆圈,虽然没有创造什么形象,但孩子们仍乐此不疲。这是因为孩子们对色彩产生了一种情绪表达的需要和欲望。根据这一特点,可以在小班的吹画活动中鼓励幼儿在画纸的不同位置滴上不同的颜色水,再用吸管从不同的方向吹,画面上的颜色相互流淌融合,创造出色彩斑斓的图画,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幼儿认识基本色,再辨别较多的色彩,培养幼儿对色彩的兴趣。在中班的染纸活动中,教幼儿将宣纸折叠成形状后,用纸角蘸色,由于该纸的吸水性强,颜色就自然渗透到里面去,这样就出现晕染的艺术效果,重复蘸取不同的颜色之后,色彩相互渗透,出现了有趣的色调变化,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认识色彩的冷暖、深浅、明暗、强弱的不同,继而认识调配色。在大班的喷洒印画活动中,先让幼儿在白纸上覆盖不同形状的纸片,用装有颜料水的喷雾器喷洒整张白纸,不同颜色交替喷洒到纸上,颜料相互混合就产生色调变化的效果,当揭开覆盖在上面的纸片,就显现出留有空白的各种图案。这种种趣味玩色活动都能激发幼儿对色彩的强烈兴趣,从中还能让幼儿了解三原色及间色、复色产生的过程,从而使幼儿更好地感知色彩丰富多样的变化。

3.2游戏化色彩启蒙教育

认知能力是幼儿心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知识的积累有着直接的关系。认知能力包括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等,认知能力也是将来生活和学习所必备的能力,从小培养和训练孩子的认知能力非常重要,游戏,是培养孩子认知能力的最佳方式。

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到:“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力,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康灵敏教师在《色彩教学对幼儿审美能力培养的作用》中也写道“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话的形式。由于孩子们所处的成长阶段,都喜欢玩游戏。因而,在游戏中,教师可以适当的增加一些色彩游戏。”

美术活动是孩子们最喜爱的活动之一,是孩子们用来表达自己内心世界最直接的方式。开展游戏化色彩教学活动符合儿童发展特点,能促进儿童形成良好的个性,并使儿童的智力得到发展。

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一个形象思维极其丰富的阶段,都有着不同于成人的想法。孩子们眼中的世界是由各种色彩组成的,而这些更多的是在美术活动中一一展现出来的,特别是孩子们的感受力,创造力及表现力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从诱发兴趣,启发思路,激发创造力开始培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儿童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让孩子展现生命之美,运用其特有的绘画的形式,突发的内心世界的美丽。

3.3故事性色彩启蒙教育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前儿童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觉思维向形象思维发展的关键期,特别是幼儿园大班的儿童,其思维活动往往要依赖一定的实物和动作的支持,直觉思维的特点十分显著。另一方面,由于生活经验的积累和言语的发展,一些幼儿也开始借助于头脑中已经形成的表象和概念,进行简单的判断和推理,表现出形象思维的特点和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因此,运用更好的教育方法,配合幼儿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

在现如今的幼儿美术课堂上,对于学龄前幼儿来说,游戏教育方法是最直接的教育方法。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即培养了幼儿的兴趣,又潜移默化的加强了幼儿对于色彩感觉的培养。但是反过来讲,幼儿美术教育,不仅仅是简简单单的玩的过程,这是一个在玩的过程中需要进行知识补给的过程,如果把握不好“玩”的度,那么幼儿美术课堂就成了没有发展性的课堂。每一个色彩游戏的实施,都是搭配着一定的故事性来进行的。

一位美学家曾经这样说:“欣赏儿童画要用童眼去看,童心去品味”。一条线在孩子的心中可能是条河也可能是一只鸟。假如人们不懂孩子的内心世界,就无法读懂孩子们的作品。儿童在进行每张儿童画的创作时,其内心里都有着和这幅画相对应的小故事,因为孩子们的智商发育还不够完全,只会按照自己的内心去想象,去给自己的画搭配故事,这就是为什么在面对孩子们的画作时,人们有时会显得一头雾水,不理解画面所表达的意义,但是作为创作者的儿童,却能讲出自己创作的原因和画面中所要表达的故事性。这就是孩子的画,是孩子心中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孩子自编自导,自圆其说并乐在其中。因此,面对儿童的绘画作品时,欣赏者也要做好听众,用心去倾听孩子们“谈画”,引导孩子们畅谈自己画中所表达的内容,大胆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创意。儿童画的奇异想象和诗情童趣,往往会因为技法上的幼稚而被成年人所忽略和忽视,但只要人们认真地倾听孩子们谈画,就常能发现许多被人们忽视的美。也只有用心的地倾听孩子们谈画,人们才能真正看懂孩子们的作品、读懂孩子的内心,也才会让孩子们在众人的褒奖与肯定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幼儿时期的孩子们正处于智商发展的重要时期,色彩不但能够培养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并使之的得到一定的提高,还能通过游戏中的故事来培养孩子们各种道德品质的建立。在色彩教学的过程中,要适当的对孩子们进行绘画方法和主题绘画要求的指导,让孩子们按照要求进行绘画,不仅培养了孩子们在学习中按照老师要求学习的态度,还为以后的各种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由于孩子们对故事有着浓厚的兴趣,再加上故事中所包含的的内涵如此丰富,所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抓住这个契机,充分利用故事的教育功能,让故事发挥出更大的更有效的作用,在故事中生动的理解色彩、认识色彩、了解色彩。

参考文献

[1]胡爱萍.从幼儿心理学的角度探析幼儿空间色彩设计[J].今日湖北(中旬刊),2012,(2).

第7篇: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福建省福州教育学院二附小

从教十多年,几乎都在高年级转悠,我能明显感觉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出现了身体和心理成长的脱节,性启蒙已经成了小学高年级阶段迫切需要进行的教育。但是我们不能盲动,必须先听取当事人――孩子们的心声。

我在自己执教的六年级一个班作了信息采集。该班为沿海开放城市中心城区示范小学。采集方式为用“百字作文”畅所欲言。事后分析60份数据后得出结论:87%的孩子不知何谓“性”,更不知何谓“性启蒙教育”;11%的孩子试图谈出认识但却“答非所问”;91%的孩子反对进行性启蒙教育;约5%的孩子表示支持开展此类教育;约3%的孩子表达出求知欲,渴望了解。经整理后,选取代表性言论和大家共同分析。

第一类:模糊型

“性启蒙教育就是认识到这几点:男女生交往并不是可耻的,但是也不能随便喜欢异性;不能说闲言碎语,如谁是谁妻子、丈夫这类低俗语言;若两个人同时喜欢一个人,不要挑拨喜欢的人和自己‘情敌’的关系。”(许罡钧)

“进行性教育会使男女生之间产生一些恶心的想法。男女生也就会分得越开,连稍微触碰都会被班级‘狗仔队’记录并传出一些绯闻,这会使他们的名誉受到伤害。”(杨斯汇)

[分析]高年级孩子的内心常藏有自己喜欢的异性,这些特别的心理感受会在同伴交往中表露出来,同伴间也时常谈论到这个敏感的话题。可见在此学段进行性启蒙教育有着现实意义和迫切性。但是此阶段孩子对性启蒙教育也有着明显的误解,他们错将男女生交往当作“性启蒙教育”的全部了。

第二类:排斥型

“最好少进行或者不要进行。因为如果进行多次性教育,十分有可能会导致男女生早恋,这样不仅会耽误学习,而且让他人见了会感到可笑。我认为,等我们长得再大一点了,自己就会懂得男女生互相喜欢其实并不可怕。”(陈源)

“不应该在六年级上这种课。毕业班的学生,第一本分是学习,教这种‘无聊’的东西,会影响到学习。到初中再讨论也为时不晚。”(陈恒彬)

“何老师,今天您提的这个问题让我感到十分惊讶。我想先问您:您是准备要给我们班的同学上这方面的教育课吗?如果是,我想就不必了。其实男女同学就是要友好相处、互相关心嘛。况且,作为语文老师,您上这种课,恐怕您自己也会感到困难,只要您说一句,同学们都会大笑和议论纷纷的。记住,您可是一位语文老师啊。”(陈珍桢)

[分析]孩子排斥的原因大致有五点:不好意思;会引起“骚动”;以学习为重;长大后自然明白;语数等学科教师不宜“不务正业”。我们能清楚地发现问题:孩子对“性启蒙教育”误解重重,还没有从心理上做好接受教育的准备。

第三类:赞成型

进入青春期后,我们中许多人发生微妙的变化,如喉结、胡须的出现。有一些青少年观看了一些图片,心理出现病态发展,最终会导致性犯罪!因此,我认为,在高年级这一青春期时段中需要适当教育。”(林伟立)

“当今青少年渴望知道‘性’却又羞涩知道。有人说:这不能让学生知道,会引起误会!可我却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应当开展这门课程。如果愈隐瞒,求知欲便愈强。倒不如让大家了解一下基本知识。”(黄超)

“我认为,进行性启蒙教育是有必要的,这种教育对于一些较为迷信的家庭来说,可以对类似于转世、投胎、轮回,一系列无稽之谈起到制止作用。并且能令同学们认识青春期中各种性征的出现,科学地明白生命的由来。”(薛昊霖)

[分析]从这几个孩子的言语中可以感受到两点:其一,孩子能够明显感觉到自己在成长,在变化,他们产生一些困惑,需要有人为其答疑解难;其二,当代孩子已经能通过网络、书籍等渠道获得相关的信息,但是这种“超市自选”型的获取方式亟待成年人有效引导。另外,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这几名赞成者有共性――都是班干部。其中一个同学的母亲是儿童医院的医生,其余同学的家长都是高级知识分子或白领阶层。可以推测,家庭成员的组成结构和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接受性启蒙教育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时,做好班级小干部的工作对教师顺利实施教育可能会起到事半功倍之效。

第四类:建议型

“教这些东西必须这么做:老师要把自己的爱人带到班上,在同学面前大声对爱人说‘我喜欢你’;讲一些名人追求异性的故事;播放一些爱情歌曲让同学们听;让大家提一些有关异性的问题。”(许罡钧)

“以一种十分严肃的态度来上性教育的课。本节课如果有一个人笑,就要受罚。而且,这节课一定要让大家轮流起来发言,免得下课后有人幸灾乐祸。还可以把知识先传递给班级中几位同学,让他们做‘生理专家’,同学们在课后可以到他们那儿咨询,免得老师麻烦。”(高柔佳)

“如果老师一定要说的话,最好讲得略为模糊点,婉转点,让大家明白就好,不必讲得很全面。原因是我们班有点传统思想,听这种内容男女生都会有点害羞。再有男女生要分开,在一起没法学。”(孙翔)

“如果要学,可以用跳舞的办法,有牵手动作的舞。跳舞之前,把全班同学分成两批,把其中一批同学的号数写在纸上,让另外一批的同学去抽。我想也只有这样,大家才没有意见,课后才不会有风言风语。”(杨斯汇)

第8篇: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一)音乐启蒙教育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研究证实,人的大脑在功能上有明显的分工。大脑的左右半球既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左半球负责逻辑思维管理,主要处理与分析语言、数学等方面的抽象思维;右半球主要是处理音乐、美术等形象思维。只有将二者交叉运用才能使得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协调统一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发挥大脑的功能。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不仅能够使其具备一定的音乐细胞,还能充分发挥幼儿的自身智力潜能。

1.音乐启蒙教育能提升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幼儿启蒙教育的音乐不同意其他的音乐种类,它是与幼儿本身气质相符合的一种纯真、活泼、可爱并且符合幼儿心理特征的旋律。美妙的音乐对幼儿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能够让幼儿对音乐更加融入、更易理解与接受,同时也影响幼儿的德智发育与创造能力的塑造。幼儿也能够对音乐中的美感与艺术形象进行活灵活现地展现,引起内心与音乐的共鸣。比如在《小老鼠上灯台》的儿童歌曲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创意性的表达,激发幼儿发挥想象力、创造力与模仿能力,童真地来表达小老鼠上灯台的肢体动作,扩充幼儿的思维附着力与想象空间,这对幼儿双脑发育起到积极的作用。

2.音乐启蒙教育能够提升幼儿语言能力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最重要的形式就是语言,它能够交流人内心的活动,因此,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幼儿阶段很重要。音乐为父母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方式来提升幼儿的语言能力。例如:幼儿平时听到一些歌曲逐渐增多的时候,也许会无意间哼哼几句,父母或者幼师这时应该有意识地区鼓励和引导幼儿,而不是去打消他们的积极性。因为此时,幼儿的语言能力在随着提升,并且也使幼儿体会到运用语言的快乐,这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3.音乐启蒙教育有利于幼儿听力和记忆力的发展

幼儿在欣赏音乐时,对音乐的节奏、音高和音色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辨别能力,这能够提升幼儿的听力。另外,幼儿在学习歌曲时,还需要记忆歌词,这又有效促进幼儿记忆力的发育。

(二)音乐启蒙教育可以陶冶幼儿情操

德国作曲家瓦格纳曾说:心灵的器官是音乐,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培养幼儿审美能力,热爱音乐是孩子的天性,优美动听、欢快活泼的音乐是满足他们听觉需要最好的刺激。音乐抑扬顿挫的音高、张弛的节奏、起伏的力度以及或缓或急的速度都是来表达音乐的丰富情感。幼儿通过感觉,使音乐输入大脑,对其产生一种不同凡响的情感体验,给幼儿以兴奋情绪的动力。例如:当幼儿情绪烦躁的时候,我们可以给他听轻音乐,不仅能够安抚情绪,还能增加食欲。因此,幼儿经常受音乐熏陶,可以让他们的心情舒畅,内心平静,情绪稳定。

(三)音乐启蒙教育能够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幼儿的思想品德教育离不开情感这一基础。因此,对幼儿进行音乐启蒙教育能为他们的德育发展提供良好的情感基础。这一过程往往是潜移默化的,比如,幼儿都很喜欢听的一首歌《安全教育儿歌》,用幼儿天真纯朴的语气、愉快的情绪唱出了歌曲的情节,塑造了鲜明的艺术形象,给儿童以教育启迪:红灯停、绿灯行,危险物品不能摸。这就让幼儿在音乐学习的同时接受了安全教育,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好习惯以及形成人与人之间合作的良好道德。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过: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字,一把是文字,还有一把是音符。

二、结语

第9篇:对孩子的启蒙教育范文

Abstract: Our country should carry on the economical general knowledge education from the kindergarten, meets the time need to develop. The economical knowledge education's goal is helps the student understands the economic problem as the consumer and the producer, raises student's level of decision, strengthens student's in society survival and the competitive power.

关键词:经济意识经济观念消费法规维权意识

Key word: Economical consciousnessEconomic conceptExpense laws and regulationsUygur power consciousness

作者简介:李风丽,女,山西省阳泉市人。山西省阳泉市青少年宫工作,职称经济师。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本科。

一、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消费盛行的时代,儿童高消费的负效应

面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经过二十年改革开放,中国已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发展迅猛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均得到显著提高。都说养个孩子的开销不小,可究竟有谁为孩子的衣食住行列过清单:

1、调查显示,孩子的零用钱主要用于买零食。上小学的孩子经常买零食的占90%以上。贪吃零食的结果导致孩子用餐无规律,不爱吃饭,以零食代替主食。

2、小学生赊账频频,众家长忧心忡忡:羊城晚报报道,在珠三角地区出现小学生到“士多”赊吃零食,没钱还则回家偷家长的钱现象,令家长、老师深感忧虑。

3、经济条件好的家长对子女百依百顺,要什么就买什么,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拒绝。甚至很大方,一出手就是十元、几十元乃至上百元,而对孩子如何支配零用钱从不过问。

二、理财教育应从幼儿抓起

来自都市儿童的高消费风,已经到了令人吃惊的地步。这不但对儿童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有害的冲击,更不利于广大儿童的健康成长。我国传统观念认为儿童过早接触金钱会使孩子“唯利是图”、形成“拜金主义”,沾染恶习,教师和家长尽力使孩子与金钱保持着距离,学校教育敬而远之,避之不及,导致我国少年儿童乃至成人对一般的经济概念一无所知,对经济现象反应迟钝,对经济问题存在畏惧心理。

很多发达国家对此非常重视,其中美国最为突出,有专门的机构负责消费教育,并从幼儿园时就开设经济课。

中国欲在未来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保持经济强劲增长,赶超强国,没有大批的经济人才和具有经济头脑的公民的参与是不可想像的。因而我国应从幼儿园就进行经济常识教育,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经济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学生作为消费者和生产者理解经济问题,提高学生的决策水平,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生存和竞争能力。教育专家认为,21世纪,金融观念和理财能力将成为个人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培养公民的经济意识、经济观念,增强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将有利于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三、如何对幼儿进行经济启蒙教育

对孩子进行经济启蒙教育, 幼儿园责无旁贷。在幼儿园进行经济教育可以从启蒙孩子初步的商品意识、理财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消费观念,使他们对消费观念、行为的是与非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为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做好准备。

1、幼儿园经济教育内容的选择可考虑从以下方面进行:

(1)学习认识硬币、纸币和币值。

(2)知道钱是劳动所得到的报酬,尝试用钱购买简单的商品。

(3)会看商品价格的标签。

(3)能找数目不大的钱。

(4)养成储蓄的习惯, 懂得节约用钱,将积攒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

(5)养成勤俭节约和关心他人的品德,学会将零用钱花到更有意义的地方。

2、将经济启蒙教育融入幼儿园各项活动之中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经济启蒙教育,将经济启蒙教育融入幼儿园各项活动之中。例如幼儿园孩子们玩的角色游戏常常会开设一家银行,为了丰富孩子们在银行储蓄的经验,教师应带孩子参观银行,了解存、取的过程;在参观菜市场时,孩子们又可以学习怎样讨价还价及如何挑选新鲜蔬菜的经验等等;新年过后,幼儿园大班的孩子时时会谈论“利是钱“,教师可以抓住这个问题开展“利是钱怎么用” 的主题活动。

3、强化家庭对幼儿消费行为的正确引导

幼儿园经济教育必须有家长的积极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为人父母者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引导孩子健康消费,教育他们处处节俭,发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家长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导:

(1)让孩子学习认识硬币、纸币和币值。

(2)为了培养孩子理财,有“自己钱”的意识,家长可以为孩子准备一个储蓄罐,鼓励孩子把节约下来的钱投进去,过了一年半载,把储蓄罐里的钱倒出来,和孩子一起数钱,一起商量买什么物品,让孩子自由支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