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普及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歌唱教学;重要性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从古到今歌唱历来是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情感的方式。在中学音乐课中,歌唱教学更是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音乐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这次培训我从专家老师的讲解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再结合自己这些年的教学经验,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谈一点我对歌唱教学的看法。
我们知道,只有普及音乐教育,才能推动全民音乐素质的提高,才能促进我国音乐教育的发展。在我国特别是偏远地区,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教育设施,师资极为欠缺,大多数学生很难接触到乐器和正规的音乐教育。即使在大城市,也只有一部分学生才有条件接触到乐器和正规音乐教育。因此,用器乐或其他 段来普及音乐教育是很困难的,“只有人声,这个人们生而有之,而且是最优美的乐器,才是使音乐属于每个人的沃土”。在西方一些国家也大力推崇歌唱教学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如匈牙利著名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指出:“歌唱是音乐之根”。而德国也是在几百年前就对歌唱给予高度重视,由此可见,歌唱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必须的、有效的途径。
2.歌唱是提高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
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与情感相关联,由情感与心灵相沟通。在学习的过程中歌唱兼顾欣赏、视唱、练耳、乐理知识,增进了对音乐的理解通过这种学习形式,使同学们掌握了音准、节奏、速度、艺术表现,情感处理,音乐分析多声部能力等等 。
我国中小学音乐教材把音乐知识综合在歌曲教学中,在歌唱教学的过程中教会学生音乐知识,培养音乐能力,让学生通过歌唱把歌曲的思想内容充分表现出来,传递给听众,是对学生的音乐能力及创造能力的培养提高。因此,歌唱作为学习音乐的基础,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是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提高学生音乐修养的途径,也是培养优秀音乐人才的必经之路。
3.歌唱教学在德育、美育、智育、体育等方面的作用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说过:“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这说明音乐对于人的性格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有具有优良的性格,才会形成良好的品德。
在音乐教育中,通过歌唱教学把德育渗透其中,应用歌唱这种艺术形式,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一方面我们可以认真讲解歌词和介绍音乐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音乐形象;另一方面我们可以运用由旋律、节奏、和声等音乐语言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去感化学生,让学生在情感的深刻体验中接受教育。
美育,即培养人的审美观点和对美的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教育,也是培养人对美的爱好和创造能力的教育。人的歌喉是与生俱来的,最纯洁、最好听、最简单的乐器。让学生通过美妙的歌声感受美育带给我们的快乐。
智育,是指启迪发展智力的教育。聪明的意思是指耳聪目明。因为耳聪目明是发展智力的前提和基础。而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它对于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如视唱练耳是音乐教学的基础课,练耳时不但要求学生听辨旋律音程,还要求学生能听辨音调、音色、力度、节奏的各种变化。视唱时要求学生一目数行,而且要反应迅速敏捷。可见歌唱教学不仅要用耳、用眼、动口、而且大脑要进行紧张、复杂的思维活动。
科学研究证明,人的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左半球具有语言、计算、阅读、思维等功能,被称之为“语言脑”,右半球分管情绪,情感,审美、音乐等项目,被称为“音乐脑”。学习音乐可以使右脑的能量扩大,让形象思维中枢接通更多的信息量,反过来促进左脑的逻辑思维。通过歌唱教学可以使学生的左右脑平衡发展,变得更聪明。
关键词:本土音乐文化;音乐教育;传承
一、概述
目前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发展和传承主要是依赖于民间的艺术团体或者音乐社团,将本土的音乐文化与民俗文化融为一体,以一种较为直接和开放的、对人们进行人文教育的方式进行传承。学校音乐教育由于受到了整体文化环境发展的限制,因此在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对运用教育体制以及课程设置方面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当前,我们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本土音乐文化对音乐教育的重要作用,在音乐教育中确立本土音乐文化的地位,将本土音乐文化与人类音乐文化融为一体,这不仅是当前学校教育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探索本土音乐如何入课堂、并且关系到民间音乐的传承的关键问题。
二、本土音乐文化传承的必要性
本土音乐文化是在某种地域形成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音乐文化,它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但是它植根于民间,具有草根文化的特质,在小范围的区域生长并且被当地的人们所接受,因此可以说,本土音乐文化是本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多重的社会功能,对人们具有一定的教化作用,因此,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具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重要的意义。
首先,音乐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范畴。本土音乐文化是民间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受到当地的生活习惯与语言信仰的影响,因此,本土音乐文化与其生长的社会环境是一种共生的关系。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人们对音乐文化的需求形式也在变化,使得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形式与所传递的含义都在不断地更新和丰富。所以,本土音乐文化现如今被许多音乐学家作为一种特殊的课题在考察,这对了解和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其次,本土音乐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过程中教育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教育的功能之一就是对文化的传承,当前的学校主要承担着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其中也包含着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教育。对如何促进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活态传承是当前学校教育的一项重任,而本土音乐文化的价值也只有通过学校音乐教育才能体现。从人类学对文化整体性的分析来看,本土音乐文化只有在还原到它所在的整体文化的大背景中,才能避免发生传承中断裂的危机。
最后,学校音乐教育由于其普及性的原因,可以为本土音乐文化的普及与传承提供保障。例如,普通的高校都有音乐专业,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几乎从音乐理论课到音乐实践课都有所涉及,再加上资深的教师资源与文献资源,可以提供专业的指导。因此,在传承本土音乐文化中具有相当的优势,这是社会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文化传承所不能相提并论的,所以,这些资源和条件都为学习音乐教育中传承本土音乐文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三、本土音乐文化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传承
第一,学校应该明确树立多元化的音乐教育理念。现如今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已经受到世界各族的关注和广泛应用,而世界各个民族为了保护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都在努力尝试多种途径。其中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手段已经成为了目前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趋势。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旨在强调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与重视,在多元化的音乐文化教育中主要体现在,音乐教育的内容不仅应该包括传统的主流音乐文化,还应该给予非主流音乐文化一席之地,让每一位学生了解和重视非主流音乐文化的内容与特征,建立多元化的教育评价体系,培养学生尊重和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挖掘本民族的音乐资源,彰显民族也有文化的魅力。因此,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是本土音乐文化教育和传承的有效途径和基本形式。
第二,开发出具有本土音乐特色的课程体系。我国学校教育的音乐课程一直沿袭着欧洲的课程设置和教育模式,而要构建出本土音乐文化的课程体系需要处理好课程之间的关系。比如,要注意音乐课程在整体课程设置中的比重、重视本土音乐课程在课时上的合理和周密度、注意理论课与实践课以及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安排等。总之,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要体现本土音乐的重要地位,又要重视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衔接和开设顺序,避免脱节和重复。与此同时,还应该考虑流通的层次与互补的组合,达到优化结构的作用。例如,三级课程管理中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之间的合理统筹安排,需要学校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与教学目标进行综合考虑。
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一直以来都是以音乐表演专业课程设置为标准开展教学工作,从大纲、教学目标、教程安排、教学内容等各方面全部参照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之所以参照西方音乐教育模式,原因在于西方的音乐教育体系成型早,更加系统化、规模化、条理化。西方教育界对音乐教育更加重视,从事音乐教育理论研究和开展音乐教育的专业人才众多,故西方音乐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和成熟。反观中国民族音乐,尽管起步极早,7000年前就已经开始了民族民间音乐的创作和流传,然而直到近现代也难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音乐教育理论体系。不仅从事民族音乐专业研究的人才数量相对稀少,而且民族音乐也难以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仍然局限于民间自娱自乐式的演唱和传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的音乐教育成为了西方音乐教育体系的主阵地,西方音乐理论俨然成为了中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权威和主体。尽管部分高校在音乐教育课程规划中安排了民族音乐的学习,却常常只限于音乐鉴赏,并不属于正规课堂教学中理论式学习的主要内容。民族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的角色明显成了配角甚至龙套,不仅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成熟体系,而且越来越碎片化、边缘化、点缀化,甚至在少数高校音乐教育中彻底消失了。
二、民族音乐的重要性及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1.民族音乐的重要性
民族音乐作为本民族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局限于娱乐和欣赏的范围,更重要在于音乐是人类的第二语言,包括中华民族在内的世界各族人民都是“伴歌而生”的民族。我国的民族音乐,尤其是各少数民族音乐往往与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和生产生活方方面面密不可分。从远古时起,中国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和劳作中就有了《采茶歌》《洗衣歌》《采薇曲》等歌曲,甚至在行军打仗时也有了《兰陵王入阵曲》之类的战斗歌曲。民族音乐不仅存在于民间,也进入了“殿堂”,我国古代诗乐一体,《诗三百篇》与汉魏六朝乐府诗大都是合于音乐而可歌唱的,“乐府”即为汉时政府音乐机关的名称。到了唐宋时期,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诗词类别之一的“词”就是歌曲,宋词最初的名称即为“曲、曲子、曲子词、乐章、琴趣、歌曲”,唐宋之词,即为配合新兴乐曲而唱的歌词,是前代乐府民歌的变种,当时新兴乐曲主要就是民间乐曲和边疆少数民族及域外传入的曲调。及至近现代,中国民族音乐中更有《茉莉花》《康定情歌》《梁祝》等经典作品享誉海内外。
2.民族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的关系
高等院校音乐教育除了对音乐专业的学生开展针对性的专业教育外,对其他非音乐专业的高校学生开展的则是音乐理论普及和鉴赏教育。学校教育是公民接受各类知识与文化的主要途径,很多地方甚至是唯一途径。因此,学校教育对于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自然也应当通过学校教育这一渠道得以实现。
三、高校音乐教育如何利用民族音乐资源
1.调整课程设置比例
当前中国高校音乐教育中西方音乐比例明显过大,几乎占据了全部音乐课程设置的九成,民族音乐课程内容过于薄弱。为充分利用丰富的中国民族音乐资源,高校音乐教育课程设置应当进行适当调整,西方音乐和中国民族音乐比例应当各占50%。在具体课程内容安排上,首先应当广泛教授传统经典民乐,如《高山流水》《夕阳箫鼓》《梅花三弄》《渔樵问答》《平沙落雁》《广陵散》等;其次,不同地区高校可选取具有当地民族民间特色的歌曲、乐曲等作为教学资源,例如东北地区的“二人转”、西北地区的“信天游”“山曲”“爬山调”;东南地区的“灯红歌”“九鲤灯舞”;西南地区的“姐儿歌”“茅山歌”“背二哥”;内蒙古地区各种“长调”;藏族地区的“酒曲”“扎年弹唱”;新疆地区的各种“牧歌”等等。
2.收集和抢救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
随着现代化程度在人民日常生产生活中不断加深,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音乐由于失去了其赖以生存的劳动环境,正在迅速走向衰亡。曾经在长江上广为流传的“川江号子”就是典型。在机动船尚未出现的年代,长江三峡上逆流而上的船舶需要大量纤夫通过人力牵引大小船只在汹涌的长江中移动,为了统一节奏,纤夫们喊着口号拉动沉重的纤绳,久而久之形成了极具四川地方特色的川江号子。然而,近现代以来,机动船取代了旧时的人力划桨,纤夫没有了用武之地,长江上自然再也听不到雄浑、苍凉的川江号子。据了解,目前还能够哼唱川江号子的民间艺人已是凤毛麟角,即便最年轻的川江号子手都已年逾古稀,川江号子已经到了消亡的边缘。另一方面,现代流行音乐在年轻人中间的广泛传播也使传统民族音乐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有调查显示,在广西壮、苗、瑶、侗等少数民族学生中,能够唱出本民族歌曲的学生比例最少的已经降到3%,最多的也不过30%。简单、直白、动感、更富时代气息的流行音乐对年轻人而言充满吸引力,而民族音乐由于其流传时间的久远显得过时、落伍,年轻一代不喜欢、不愿学,民族音乐的传承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作为高校音乐教育从业者而言,收集和抢救这些优秀民族音乐避免其衰亡和消失是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些极具地方特色的传统民族音乐是当地人民群众千百年来生产与生活的经验总结,既是音乐艺术,又是文化提炼。将优秀民族音乐充分融入高校音乐教学既是为教学开拓出一片新天地,又是对濒危民族音乐最好的拯救。
3.聘请专业音乐工作者或民间艺人辅助教学
专业音乐工作者和民间艺人进入高校开展辅助教学既能够让大学生近距离接触更多鲜活的民族音乐历史与故事,让大学生产生更加直观和生动的感受,激发学生欣赏民族音乐、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专业民族音乐从业者和民间艺人的工作,使他们获得更多资金或物质的援助,以使民族音乐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
四、结语
一、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普及的必然性
(一)开展音乐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关键
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是时展的产物。而审美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与素质教育不可分割。而审美教育又以艺术教育为主体,马克思在他的美学理论中,将审美和艺术表述为人类掌握世界的一种重要方式。
音乐赏析课是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古典音乐的普及教育课,通过赏析音乐作品,增强学生对高雅音乐的兴趣和爱好:了解音乐相关知识,提高鉴赏音乐能力:使其具有高雅的审美情趣,以达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二)音乐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情商发展
音乐是一门情感的艺术,它最能震撼人的心灵,激发人内心的情感。音乐给我们营造出一种直接而生动的情感体验。音乐欣赏课是以加强全面素质教育、塑造学生完美人格为原则的。当代大学生在繁重而枯燥的专业课学习之余,对音乐,特别是高雅音乐也有强烈的渴求欲,那么音乐欣赏课的开设就更有其必要性和积极意义。
(三)音乐教育为大学生塑造完美人格
当学生被一部有着崇高思想境界的乐曲吸引,心灵为之感动之时,他们所体会到的绝不仅仅是曲作者所抒发的情操,同时他们也从中认识到自己,并肯定着自己,挖掘出自身的价值。例如:贝多芬的《命运》,这首交响曲不仅用生动而激昂的旋律征服学生,还使他们感受到作品所具有充实的精神力量、意志和信心,震撼学生的心灵,使之思想得到充实。
二、普通高校音乐教学探讨
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既不同于专业的音乐教育,又区别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受教育者是知识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对未知事物具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对于选修音乐课程的学习目的是希望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艺术涵养。那么,我们在教学中绝不能马虎应付。
(一)当今高校音乐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从实施教育部纲要以来,开设了音乐赏析课程的高校也遇到了各种教学问题:
首先,当今高校音乐教育出现的客观现状是,高校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对古典音乐赏析困难,学生只为拿学分,勉强完成音乐教学任务。鉴于这一现象的发生,高校音乐教育的教学目标应建立在零的起点上,从最浅层次的认知开始,即普及音乐基础知识,以音乐欣赏为突破口,逐渐激发学生浓厚的兴趣。
其次,课堂中所供赏析的乐曲形式单调,学生没有共鸣。在课程的安排上,选择赏析的乐曲种类单一,没有切入点,学生提不起兴趣。觉得古典音乐、交响乐队都是与之相隔甚远的东西,平时很少接触。没有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就很难得到学生的认同,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最后,问题在于目前高校音乐教育才刚起步,且尚有大部分高校未开设音乐赏析课。由于全国现还没有统一音乐赏析课教材和教学大纲,高校在教学中完全取决于教师自身专业能力。这样难免会影响教学的统一性,导致盲目教学。因此必须要实施统一的具体目标教学,使得高校音乐教育有明确的目标方向。
(二)高校音乐教学中的改进措施
现就如何上好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欣赏课,其教学方法、教学设备、课内外活动等进行研究探讨。
1.多用流行音乐与古典音乐相结合方式。教师应从脍炙人口的乐曲下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当下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那大可从这找突破口,再结合上古典音乐,让学生用流行的眼光欣赏古典音乐。例如:欣赏《肖邦钢琴夜曲》,学生对夜曲这种曲式体裁很陌生,如果可以从当今流行音乐里把周杰伦的《夜曲》这首歌拿来引用,再来阐述古典夜曲,学生才会有共鸣。
2.利用多媒体视听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音乐既是听觉艺术,又是视觉艺术,如果将所听赏的音乐附有演奏录像,能向学生提供声、光、色综合的,丰富而生动的感性教材,乐队展现在学生面前,各种乐器一目了然,予以最直观引导。这样既提高了教师授课效果,也促进了音乐教学器材改革。
关键词: 音乐素质教育 高校素质教育 美育
高校素质教育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根本宗旨,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目标,不仅重视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更重视学生潜能和个性的发展,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形式,是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主旋律。音乐素质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涉及素质教育的各个方面。因此,成功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对促进当代大学生道德品质、人格素养、审美情趣、思维能力等全面提高,对培养高质量、高水平的新世纪合格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对高校素质教育中的音乐素质教育进行分析,以抛砖引玉。
一、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对象和主体
前苏联著名音乐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指出:“音乐教育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音乐教育说到底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参与为出发点,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本素质教育。音乐素质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教育对象和主体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我们应该明确,普通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专业人才,也不是着眼于少数音乐特长生的培养,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音乐艺术的熏陶、审美情趣的提升,形成健全的人格,从而使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目前,部分高校表面上以开展音乐素质教育为名,招收音乐特长生,组建音乐团体,举办各种音乐演出,甚至斥资参加国内外各种音乐大赛。而大多数学生却因资金和资源被占用成为旁观者,缺少接受音乐素质教育的条件和环境,这完全背离了高校开展音乐素质教育的宗旨和方向。归根结底,普通高校音乐素质教育不是精英教育,而是以普及性为基础、面对全体大学生的教育。
二、高校素质教育中音乐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及发挥的作用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应充分发挥其独特功能,为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发挥积极作用。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大学生由于缺乏连贯的、系统的音乐教育,音乐素质较为薄弱,因此高校有必要加强音乐教育,对大学生进行音乐素质补课。首先学生应系统了解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内容,其中包括音乐基础知识、音乐基本技能和音乐审美培养。
(一)巩固音乐基础知识。
音乐基础知识的具体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基础乐理、识谱、和声与曲式、乐器与乐团、音乐体裁等。有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开设音乐基础知识、普及性的基础乐理、识谱方法(包括简谱、五线谱)等基础理论课程;二是音乐发展史知识,主要包括西方音乐简史和中国音乐简史。主要是以介绍国内外的经典音乐作品及代表性音乐大师为主,通过对经典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知识的介绍,使大学生学会领悟音乐语言、理解音乐内涵、把握音乐形象,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提高对音乐的欣赏和鉴赏能力。
(二)强化音乐基本技能训练。
音乐基本技能包括歌唱和演奏,通过专业老师的授课,主要针对演唱和乐器演奏的方法、技巧等基本内容设置课程,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和表现来不断掌握音乐的基本技能。
(三)突出音乐审美教育功能。
“一切音乐归根结底在于审美教育,离开了音乐审美的准则和原则,音乐教育就可能沦为机械、僵化和纯技的境地”。审美教育是大学生音乐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音乐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通过对音乐基础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的学习,使学生逐步掌握音乐的语言,下一步就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音乐审美鉴赏能力,为学生终生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在音乐审美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最为重要。近几年流行音乐好似“音乐快餐”,虽然容易让人们熟悉和喜爱,但其生命力不强,容易让人产生审美疲劳,部分作品甚至夹杂着一些不良因素,对学生审美趣味产生很大的冲击。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纠正学生的不良审美情趣,引导他们抵制低级庸俗的音乐现象。音乐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三、高校素质教育中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音乐素质要通过长期的培养逐步形成,要由专业的教师来正确引导、合理的教学内容来支撑、完善的音乐教育体系来保障,通过系统、科学的学习使学生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音乐基本技能,进而逐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使学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提高,达到高校音乐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我提出以下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几点措施。
(一)建立健全音乐素质教育体系,完善课程设置。
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除了提高认识以外,建立和完善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与课程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是音乐素质教育中迫切需要研究的一项课题。
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要彻底改变当前的教育现状,对教学体系进行彻底的改革。一是把音乐教学真正纳入教学大纲计划之内,制定合理的课程体系。抓住课程建设这个核心,全面提高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管理水平,使之进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并制定科学、完善的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课程标准。二是音乐的必修课与选修课要结合。音乐必修课的课程设置应该以突出音乐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普及、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主,音乐选修课不能仅仅局限于音乐欣赏课的单一模式,采取听、唱、记、实践等多种类型的课程模式。通过课内外对音乐的实践、体验和表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水平,并达到培养和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标。三是研究非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教育,重点以研究音乐课程体系、范围、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为主,使音乐课成为非专业学生学习的常规课程之一,让音乐教育真正走进大学生的生活。
(二)加强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师资力量培养和教材选用。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艺术教育具有强大后劲的关键”。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音乐教师队伍是高校提高音乐素质教育的核心。我们应该根据高校的教学需要,对现有专职教师进行培训,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为高校培养一支具有较高思想素质、良好敬业精神、有一定音乐教育理论水平和较强音乐教育能力的专业教师队伍。只有具备这样高素质、高修养、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更好地把高校音乐素质教育“育人”的目的充分体现出来。我们要充分调动广大高校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完善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制度,建立教师的教育科研机制,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和研究水平,推动高校艺术教育跨上新台阶。
音乐教材的选择、创作、编订对高校音乐教学的方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能体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音乐教学的水平。在高校进行音乐素质教育首先要选择优秀并且适合大学生的教材,不仅要选用国外具有成熟音乐教育理论和成功音乐教学经验的教材,而且要选用具有中国本民族文化特色的优秀教材,并使优秀的传统音乐、乡土音乐、原生态音乐一同走进课堂,这样才能不断丰富大学生的音乐修养,提高大学生的音乐素质。
总之,高校音乐素质教育应该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深化课程教材改革为核心,更新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大力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开发自身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璇.浅谈音乐教育在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性[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01).
[2]刘瑞江.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弊端和改革[J].中国集体经济,2010,(09).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小学;音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134-01
新课改对音乐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小学音乐教学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必须深入的研究与改革。音乐教学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也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强化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由于农村小学经济环境较差,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存在观念落后、设施陈旧等问题,为了真正的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水平,必须根据现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问题
1、观念落后
虽然我国已经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其教学理念并没有在农村小学中普及,许多学校还是以升学率作为评价标准。传统的音乐教学课程单纯以“副科”在教学计划中存在,而许多教师并没有重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时常有其他学科“挤掉”音乐课的情况。由于农村小学音乐教师数量不足,所以会出现非音乐老师进行音乐教学的情况,这种情况可以看出农村对音乐教学并不重视。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农村教师与家长并没有真正认识到素质教育的意义,结果音乐教学受传统教学影响较大,在多方面严重影响了音乐教师的积极性,也无法使学生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2、教师专业素质低
目前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组成就是民办教师,这些教师构成了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基础,发挥出重要的作用。但是许多民办教师并没有受过系统性的专业音乐教育,一般都是以兴趣为主,在长时间的研究与接触下,获得了一些方面的技能,但是其知识面并不全面,也无法符合专业音乐教师的要求,一些专业的音乐教学素质无法表现出来。例如部分教师以唱歌教学为主,但是并没有掌握钢琴方面的知识,那么就算音乐教学设施齐全,教师也只能让设施闲置,导致学校的投资浪费。农村小学音乐教师专业能力差是因为传统教学环境影响的问题,而没有系统性的对教师开展技能培训,将导致教师专业技能不断下降,学校的教学水平也无法提高。所以,加强农村小学音乐教师继续培训,将是学校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
3、教学设施落后
大多数农村小学的音乐设施十分稀缺,就算有部分教学设施也十分落后,学校没有音乐教室,而且完整的音乐书籍、挂图等教学器具严重不足,更不可能建设专业化琴房。在农村小学中,较为常见的音乐教学设施就是手风琴,而其他的教学辅助工具非常稀少,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甚至无法分清箫与笛的差别,更无法了解西洋乐器的特点。这种落后的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对乐器的认知严重不足,单纯的认为发声乐器都是琴,而稀缺的教学设施,导致音乐教师也无法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严重影响了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
4、教学内容单一
目前农村小学已经逐渐普及音乐教学,但是教学内容单一的问题仍然影响小学音乐教育发展。目前常见的音乐教学活动主要以唱歌为主,甚至单纯的以流行歌曲进行教学,这种情况说明了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缺乏实质上的内容。教师在音乐课堂上使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无法激发出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而教师也没有重视音乐教学的重要性,往往采取歌唱的方式应付音乐教学。目前的小学音乐教材与教学现状存在严重偏差,教师无法根据教材调整教学方法,也不能与自身的专业技能相结合,加上小学音乐教学缺乏详细的资料,导致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缺少多样性与系统性。
二、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方向
1、选择适合的教材
农村小学音乐教学最重要的就是教材,所以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必须予以重视。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来看,人音版教材与农村音乐教学环境较为接近,而新版教材的内容完全体现出新课改的深刻内涵。教材以单元主题为教学重点,而且在其中添加了大量图片,通过图谱加强音乐教学活动,这与传统的音乐教材有着很大不同。教学过程更加强调学生未来的发展,重视学生个性强化,将教师为教学主体的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进行辅助工作的模式。
2、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在选择教材后,需要教师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为了解决农村小学音乐教学缺少专业音乐教师的问题,可以对音乐教师进行系统性的培训,让教师获得更加丰富的专业技能,并且鼓励音乐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从本质上提高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水平。
3、提高音乐教学设施
音乐教学需要一部分配套设施,例如,专业音乐教室、课堂使用乐器、音乐图谱画册等。只有齐全的教学设施,才能使音乐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使音乐教学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吸引更加专业的音乐教师参与进来。教育部门应加强经费支持,将农村小学音乐教育与学校发展日程相结合,使素质教育真正的在农村小学普及。
4、丰富音乐教学内容
音乐教学涉及的方向较多,其中包括丰富的教学内容,如果在教学过程中加入舞蹈训练,就可以发现具有天赋的学生;加入合唱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加入音乐欣赏内容,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艺术欣赏能力,让所有的学生都在音乐课上获得新的知识。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教育一直是决定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农村小学数量不断增加,而音乐教师的数量无法满足学校要求,所以需要加强民办教师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程度,组织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使音乐教学水平得到根本性的提升。在新课改环境下,素质教育将成为农村小学教学的主要发展方向,随着人们逐渐了解素质教育的意义,农村小学音乐教学工作将迎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姚思源.中国当代音乐教育文选[C].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音乐教育 素质养成 手段
中图分类号:G645.5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3.191
1 音乐教育在国内高校开设的现状
目前,国内设置音乐专业的高校主要集中在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课程设置主要集中于选修课,开设时间仅限于第一至第二学期,学习的内容和时间均非常有限。另外,根据国内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接受调查的394名学生中,90%的学生表示喜爱音乐,其中,喜欢通俗歌曲的占78.53%,认识简谱的占48.5%,认识五线谱的仅占3.5%。可见,国内普通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在对大学生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开展音乐教育迫在眉睫。
2 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素质养成的作用
2.1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道德体系的构建
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建设是高校的一项重要建设工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更能促进大学生道德体系的建构。音乐的陶冶对于人们道德素质的养成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曲《国际歌》,激励着战争年代的仁人志士为了崇高的革命理想信念抛头颅、洒热血;一曲《义勇军进行曲》,鼓舞着新一代热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为革命献身。欣赏与聆听这些优秀的音乐作品,可以引导学生直面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锻炼他们奋发图强、积极进取的精神,培养他们勇往直前的坚强意志。由此可见,在大学生道德体系构建中,音乐教育发挥着独特的作用。
2.2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情意素质的培养
音乐是表达人们内心情感的一门艺术,每个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都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与内心世界,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与生活写照,通过跌宕起伏的旋律、独立变幻的节奏、美妙悦耳的和声,把欣赏者带入另一个世界。学生可以在音乐的旋律中洗涤心灵,感受责任,坚定对未来的信念。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培养大学生情意素质的良好媒介,无论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情感的培养还是自身综合素质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3 音乐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当美妙的音乐通过人的听觉器官传入大脑皮层,刺激大脑神经中枢时,人体便会产生多种有益的生化物质,起到加强血液循环、消除疲劳、改善情绪状态等作用。如,在演奏器乐的过程中,当学生因为不熟悉谱子、动作练习太少而导致乐曲的演奏得断断续续时,如果老师能够多鼓励学生,将有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为其将来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打下扎实基础。此外,在类似“大合唱、乐队”等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各自特长和技能进行分工,使他们各负其责、各尽其职,通过活动中的不断调整与配合,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人际交往能力和对陌生环境的适应能力等。
3 在大学生素质养成过程中实施音乐教育的途径
3.1 教育理念多元化
在教育理念方面,在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学家杜威首次提出了“多元文化”的概念,随着“多元文化”在音乐教育领域的推广,在音乐教育过程中渗入多元文化为其本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学校在制定音乐教学目标时,要转变传统的单一音乐教学目标,将中西方音乐的文化内涵渗透到教学目标中去,通过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拓宽学生视野,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让学生能够独立、终身地进行音乐学习,能够从音乐学习中获得美感体验和审美修养。
3.2 教学内容丰富化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精选富有欣赏价值和教育作用的音乐作品,把民族音乐的教学内容、世界各族文化的介绍、内容健康且水准高的流行音乐等纳入教学内容中,把音乐教育当成文化普及的一部分,让学生在审美的享受中得到熏陶,引导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个人修养。另外,可以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即兴创作和指导性命题创作等形式,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和想象,赋予作品新的意义和内涵。总之,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可以提高学生在感受与鉴赏、表现与创造等方面的能力,实现音乐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3.3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教学手段方面,目前国内大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是教师的一味的讲解和灌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采取讨论和实践的教学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理解力和感受力,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感受音乐的独特魅力。此外,还可以信息技术作为音乐教育手段的突破口,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师生间的互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其协作、探索和创新能力,并使之个性得以全面发展。总之,音乐教育要在教学手段上实现以生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3.4 教学成效实践化
在教学成效上,高校可以把音乐教育的成效运用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充分利用各种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把文艺活动深入到学生所在的系部、班级、寝室,通过广泛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使音乐教育达到普及化的目的。学校可以组建艺术团、合唱团、器乐团等社团,由音乐老师担任社团指导老师,不定期地开展各类文艺演出、合唱比赛、歌手大赛等,为热爱音乐、有艺术才能的同学提供展示的舞台,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通过这些文艺活动来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大学生身心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音乐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对学生个性发展、学生适应能力的提高均有积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积极营造一个拥有音乐美感的素质教育环境,为学生今后踏上社会奠定基础,真正实现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庆权.音乐欣赏课对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8).
[2]周姝.论音乐欣赏在高职院校素质教育中的重要性[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1 回顾与分析
1.1 我国音乐课大半个世纪以来几乎就是“唱歌课”。50年代前后的教学模式基本上有两种:一种是 传统的民间艺人“梨园式”的教唱——教师唱一句,学生跟一句,唱会即为完成教学任务。另一种是受专业音 乐教学的影响,其模式为:基本训练(发声训练、视唱练耳)——歌唱(范唱、识谱、教唱、歌唱处理)。
1.2 五六十年代,音乐课受其他文化课的影响,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学习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教学法,凯 洛夫的教学模式引入音乐课,其模式为:组织教学,复习检查,讲授新课,巩固、布置作业。
1.3 以后,音乐教育开始出现了生机,音乐教学改革逐趋活跃。如:为了改变大声喊叫的唱 歌,开展了童声训练的研究;为改革枯燥的乐理知识教学,出现游戏教学;为改革单一的歌唱型教学,增加了 器乐教学。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指导思想与教学目标仍然停留在重知识传授上,其教学模式还是属于“凯洛夫 式”的。
1.4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音乐教学法开始传入我国,尤其是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及达尔克洛兹教学 法的传入,开拓了我们的思路。国外音乐教学法强调即兴创作,从观念上促进我国的音乐教学改革,使音乐教 学研究上了一个台阶。
2 研究的思路
2.1 明确目标、转变观念。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组织、 设计相对稳定而又系统、简化的教学结构。我们必须认识,音乐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是非专业音乐教育,它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而非音乐专业人才,这一性质决定了中小 学音乐教育必须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普及音乐文化、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任务,要彻底改变以专业音乐教育 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单纯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思路。音乐教育要以学生为本,以音乐教育为手段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2 研究、总结国内的经验及其模式。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音乐教研网络相继建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同时也涌现了大批音乐教学的有志改革者,他们在音乐教育的各方面进行单因子改革或整体改革的实验,他们的思路及经验, 在各地的刊物上都有报导,我们要认真做好收集、整理工作。
2.3 加强对国外音乐教学思想与模式的研究。本世纪以来产生的音乐教育体系和流派,对世界音乐教育发生了重大的影响。瑞士的音乐教育家达尔克洛 兹独创的体态律动教学,具有划时代的作用,首次确立了身体运动反应在音乐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在理论上开 拓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研究视野,在实践上推动了近现代音乐教育的进步。匈牙利作曲家柯达伊创造的柯达伊 教学体系,立足于弘扬本民族文化,采用首调唱名法,柯尔文手势、节奏唱名等手段,有效地造就出大批热爱 本民族音乐文化的爱好者。德国作曲家奥尔夫创立的奥尔夫教育体系,一切从儿童出发,提倡学习“元素性”音乐,注重培养创造力,使儿童能以最自然的方式进入音乐,并从中获得个性的发展。美国的曼哈顿维尔音乐?课程计划,强调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以及螺旋型课程等,为音乐教育的研究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方面应当相互联系,综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表演、听赏、创作 等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获得音乐态度和音乐素质的全面发展。以上这些体系与流派,共同的特征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以学生为主体;强调创造性,注重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环境上都以宽松的形式,在没有课桌椅的宽敞教室内进行音乐实践与活动。
3 音乐教学策略
3.1 德育与美育。“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音乐教育的意义,远 远超出艺术的范围,是陶冶高尚情操的有力手段,而德育与美育是它的灵魂。我们要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 养完善的人格,音乐教育首先要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3.2 生动与主动。“生动”至少包含三个层面:一是形式的生动;二是教学内容设计的生动;三是教学手段与方法的生动。 只要一切从学生出发,即使是枯燥的基本训练,也能变得生动而活泼。“生动”才能引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 才能激发对音乐的喜爱,才能产生大面积质量与效益。生动活泼的更高层次是主动发展。没有主动性其生动性 也是有限的,只有学生的主动参与,生动活泼的潜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展开。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 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主动性是审美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没有主动性就不可能产生美好体验,音乐教学必须生动与主动。
3.3 传授与创造。音乐教学过程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教师将人类社会长期积累起来的音乐文化知识和技能技巧传授给学生 。从现代的观念来看,必须把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统一起来,而创造力则体现更高的要求,更能促进学生的 个性发展。因此,国外音乐教学体系都非常注重创造力的培养,尤其是学生的即兴创作活动。而我们的音乐教 学过程中,这方面显得较为薄弱。作为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学,创造性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特征,创造性要贯 穿于审美教育的始终。
关键词:音乐脱盲 普通学校 音乐教育
一、前言
早在20世纪20年代,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达伊曾严厉抨击政府:为了培养少数音乐专业人才,而向专业音乐学院大量投资,却使大多数普通匈牙利人沦为牺牲品,被贬为音盲。人民得不到足够的音乐教育,音乐学院培养的优秀专业人才因缺乏听众对象而流失异国,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以民族基调为课程内容的音乐教育以培养理解匈牙利、理解匈牙利人民的新一代,发展民族文化,巩固和加强民族意识和民族团结,便成为柯达伊音乐教育的基本目标。由此可见,面向普通人的音乐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当前,造成音盲现象的主要原因如下:农村学校音乐教育大面积缺失,使占全国中小学生大多数的农村学生难以接受普及性的音乐知识与技能:一些专业学校的音乐教育过于注重专业音乐技能的培养,忽视音乐文化、音乐理论等方面的教育,使培养出来的专业人才素养不全面:许多教师、家长以及学生对音乐脱盲知之甚少等,因此,音乐脱盲,尤其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音乐脱盲工作取得的效果一直不是很理想,极大地影响了社会文化氛围的提升。笔者认为,实现音乐脱盲最好的途径就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二、何谓音乐脱盲
音乐脱盲,是一个较新的课题,相关文献颇少。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认为:“如果一个人对音乐艺术了解很多——它的历史,它的技法,它的很多风格,它的主要实践者,到哪去找它的优秀范例,如何去找,如何对它做出明确的判断,如何对它做出恰如其分而且有感染力的反应,就可以认为他在音乐上脱了盲。”:郭声健等在《音乐教育新概念》中提出“音乐脱盲”的重要性,认为:“一个在音乐上脱盲了的人并不一定是一位高素质的人,但实现音乐脱盲应该成为衡量国民素质高低的一项指标。”另外,就识谱与音乐脱盲的关系进行阐述的相关论文散见于近几年的期刊中。如罗红艳、王志勤在《简论音乐脱盲与识谱之关系》一文中认为“识谱与音乐脱盲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识谱能力为音乐脱盲提供了很好的途径”:喻娟在《识谱等于音乐脱盲吗》一文指出,“音乐脱盲绝非仅指对乐谱的了解和运用能力,它包含着更深层次的含义——一个人只有当他能从音乐的各个方面欣赏并真正体验音乐的无穷魅力时,才可以说他或(她)在音乐上真正脱盲了。
何谓音盲,据笔者思考有如下悖论:如果说双耳辨别不出声音,称为音盲,那么,晚年双耳失聪但是音乐造诣极高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也算是音盲吗?如果说文盲是不识字的人,音盲就是不识谱的人,那么,中国民间艺人大多不识谱,但以大量音乐积累为基础,具备很强的乐感,可以演唱、演奏、即兴演唱(演奏)很多优美动听的民歌、乐曲,他们也算是音盲吗?很明显,上述问题的答案均是否定的。
故笔者认为,具有一定的音乐表现、音乐欣赏、音乐创作、音乐理解能力,就可以称为在音乐上脱盲了,其具体表现为达到如下基本要求:1.能较为准确地演唱或演奏。2.能够辨别音高、音色、节奏、节拍等音乐基本要素。3.具有较为准确的模唱能力(音高、旋律、节奏等方面基本准确)。4.对音乐具有一定的感受力,能够体会音乐所表达的内涵,5.掌握基本的音乐知识,6.能创作一些简单且优美的旋律小调。而至于认为双耳辨别不出声音、不识谱等,只能判定为某一方面的音盲罢了。
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音乐脱盲的主阵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若以十七岁的人的智力发展为一百,则儿童四岁时已具备百分之五十,八岁时达到百分之八十,剩下的百分之二十,是从八岁到十七岁的九年中获得的。这也证明了学校教育,是人的一生智能发展的关键,无论在德智体美方面都其决定的作用。莫扎特、贝多芬之所以成为音乐大师,不仅是由于其先天过人的音乐禀赋,而从小接受良好系统的音乐教育也同样是其成才必备的条件。
在人的发展、文化传承、社会进步的历程中,音乐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和创造音乐能力的作用。普通学校音乐课是提高国民音乐艺术体验的基本途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普通学校音乐教育是音乐脱盲的主阵地,对实现全民音乐脱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脱盲的主要途径
(一)识谱是音乐脱盲的必备条件之一
对于现代人来说,识谱本身不是一种音乐技艺,但识谱是人们掌握音乐、通向音乐脱盲的一种途径。虽然也有一些特例,但并不是普遍现象。比如说民间歌手,他们不识谱,但并不影响他们的音乐实践活动。当然,他们不是我们探讨的对象,我们研究和探讨的主要阵地是普通学校,进行的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研究,研究对象是专业音乐院校之外的普通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当代社会,若学生具备了识谱能力,就可脱离老师进行一些音乐表演与创作。对普通学生来说,学习体现多声部音乐的五线谱确实有一定难度,而简谱易于学习和掌握,便于非音乐专业人士的音乐入门。笔者认为,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应大力提倡简谱学习。了解乐谱对于音乐脱盲的重要性之后,就要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不断强化识谱教学,通过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乐谱的兴趣,必然使更多学生喜爱音乐、乐意接受音乐教育,从而达到音乐脱盲的目的。
(二)培养听音乐的耳朵是音乐脱盲的基础。
音乐审美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美育价值,是学校教育的美育学科之一,它追求人的全面发展,对推行、实施素质教育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普通学校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一般教师习惯于只用语言和通常的思维逻辑及思维方法去对待音乐和音乐教学,而认识不到音乐思维本身的存在极其价值,从而更谈不上对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启迪和引导,不仅要培养学生听“我文化”音乐的耳朵,还需要培养听各种风格与流派音乐的耳朵,尤其是在现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多元文化背景中,尤其需要聆听“他文化”音乐的体验,唯有如此,学生音乐体验越丰富,才能真正实现音乐脱盲,进而提高学生的音乐修养。因此,笔者认为,普通学校音乐课应强调非语言化的教学(即音乐审美教学),学生需在老师的指导下多听音乐,随着音乐欣赏曲目量的积累,必然使音乐审美感受力得到质的提升。对一般人而言,音乐听多了自然就有所感触,随之引起心灵的触动,产生一种美的感受,即审美享受。
(三)参与音乐实践是音乐脱盲的关键
音乐是最具表现力的艺术,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它不能停留在纯知识传授阶段,感受音乐、鉴赏音乐都必须以掌握一定的技能技巧为基础,在柯达伊和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都把大量精力放在表演上,主要是通过唱歌(奥尔夫教学法还把精力集中在动作和器乐表演上)。究其原因,即使电子音响设备(录音机或电脑等)再先进,在音乐上给人们带来的感官体验也远不如参与音乐表演实践那样更为深刻。笔者认为,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课程中,音乐表现是核心内容,音乐表演是音乐表现领域的一种重要方式,要想在普通学校音乐教育中真正实现音乐脱盲,让学生具备一些最基本的音乐表演能力,参与音乐实践是十分关键的。如演奏一些简单的乐器,唱唱小曲儿,就是广泛意义上的音乐表演。当然,参与音乐实践不仅表现在唱歌、弹琴上,还表现在一些互动游戏中,学生参与其中,既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师生、同学之间的交流,还能深入到音乐去,促进音乐脱盲的实现。
(四)了解音乐文化是音乐脱盲的重要内容
在音乐新课程标准中,音乐教育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前多数普通学校的音乐课中,师生更注重的是音乐表层的教学与实践,如音乐技艺等,很少着力于音乐作品的文化根基、历史渊源、内涵及文化审美心理的挖掘、理解及表现。在普通学校的音乐课教学中,关于音乐的背景知识,演出情况等,教师应多做介绍,让学生深入了解。如在播放《春江花月夜》过程中,介绍乐曲的背景文化、文化内涵、审美意境等,学生在感觉到音乐美的同时,领略到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和壮观,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笔者认为,在欣赏音乐的前提下,了解与音乐相关的文化,会让音乐焕发出更多的文化色彩,对音乐脱盲颇为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