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岳阳楼记读后感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岳阳楼记读后感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阵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德育渗透。现在的学生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方面都比较欠缺,而初中语文课本介绍了许多高深品德和人格魅力的人物,我在课堂上利用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让学生在一些人物崇高理想和优秀品质的感染熏陶下,自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如教授《岳阳楼记》一文,通过对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分析,让学生明白作为一名学生要象范仲淹那样从小胸怀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

二、充分利用课外阅读实施德育渗透。作家赵丽宏说:“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我在教学实践中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思想实际,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引导学生去读,并且加强阅读指导,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受到教育发,收到良好效果。

三、巧妙利用名言警句进行德育渗透。初中语文教材中有相当一部分课文中出现了名言警句,这些名言警句不仅文情并茂、短小精悍,而且思想内容深刻丰富。我在教学中根据课文提供的语言材料和中心,加以重点分析和讲解,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例如讲解《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时,引导学生理解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学习他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讲解鲁迅小说《故乡》中关于“路”的名言时告诫学生人生之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在未来的人生生活道路上,应有勇于开拓、勇往直前的精神;讲解《生命的意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时,让学生感悟到生命的神圣和人生的真正意义,要珍爱生命,学习小说主人公保尔为全人类利益而活着的献身精神; 讲解《孟子》里的“舍生取义”,《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蜀相》里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时,告诉学生这些名句震撼着千千万万仁人志士的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舍身为国,为正义事业奋斗终生。在教学中我还要求学生将名言警句归类整理和背诵,鼓励学生写读后感,收到良好效果。

四、充分利用作文教学渗透德育教育。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德育渗透的重要途径。我认为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除强调写作技巧、文字功夫外,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增强道德意识,提高思想认识水平和思想觉悟。俗话说“作文先做人”,一个道德意识淡薄、认识水平低下的人,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内容丰富、思想健康的文章的。因此,在选择作文题目时,我选择一些既具有人文气息又现实性较强的话题,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兴趣写,让作文不再成为学生的负担,又能在写作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例如以“感恩”为话题的作文,主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作文中,有的学生书写自己的成长之路,感恩父母老师于一路上的关怀;感恩社会给自己的成长提供了优越的条件。类似的如以“善良”“责任”“宽容”“自信”为话题的作文都能使学生在写作中不知不觉中受到德育教育。

第2篇: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关键词:审美能力 途径 方法

文学欣赏是一种充分的情感激活,是一种人文意识的呼唤,应求得参与者千姿百态的感情自然融合。要获得淋漓尽致的体验和表达,让受教育者进入主动学习状态,形成极其活泼的局面,一瞬间让其兴趣飞扬起来。感悟、感动、联想、想象、快乐、痛苦等诸多因素全部迸发出来!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在语文教学中体味文学的艺术魅力,将美育渗透于课改实践之中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将成为教育进步的标志,成为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全民素质、造就创新人才、推进先进文化、发展社会文明的一个根本因素。

那么,在语文课文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美育渗透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感受自然美,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对于养育自己的大自然会产生深深的眷恋,人们爱它的天姿丽色,更爱它的风采神韵。因而,异彩纷呈的自然美成为作家重点描绘的对象。高中新教材在表现自然美这方面是极其广泛、丰富的。它的范围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到“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从千古绝唱的赤壁到风光秀美的康桥,从悠长悠长的雨巷到古色古香的北京胡同……它的内容从“桃之夭夭”的春天到“碧云天,黄花地”的秋天,从“一览众山小”的古老泰山到“采菊东篱下”的美丽田园,从“我的空中楼阁”到“荒凉寂静的地坛”……既有雄伟壮丽、险峻奇特之美,又有幽深静雅、明媚秀丽之美。在作家经过加工的“第二自然”更是妙笔生辉。《荷塘月色》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朦胧、淡雅、恬静的月下荷塘,现实中我们又能否看到?但现实中我们又能在哪里找到这样的所在?我们在阅读欣赏写景美文时,应引领学生融入大自然的怀抱。

二.鉴赏社会美,净化心灵,提高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语文具体内容出发,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美的事件和美的心灵来陶冶学生情感。例如《岳阳楼记》中所表现出来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抱负,可以培养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我与地坛》中所表现出来的母子情深,可以培养学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社会亲情美;《〈指南录〉后序》所表现出来的矢志不渝的爱国爱民,可以培养学生“富贵不能,威武不能屈”的社会节操美;《庖丁解牛》《都江堰》所呈现出来的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的社会智慧美……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收集有关材料进行分类整理,相互传阅;还可以写心得,写读后感,相互交流,或组织学生到名人故旧游览,领略名人风采。

三.品味艺术美,提高才情,展示才华

艺术美是自然美和社会美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是美的高级形态,读着充满艺术美的作品,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甚至产生新的联想和想象。艺术美就内容而言是形象美、意境美,就形式而言主要是结构美、语言美。

“形象美”中的“形象”是指典型形象,即那些带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社会本质的人物形象。无论是鲁迅笔下的阿q还是巴尔扎克笔下的葛朗台,无论是《柳毅传》中美丽善良的小龙女还是《西厢记》中多愁善感的崔莺莺,都是鲜活可感的起点。

第3篇: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一、积累素材

素材积累并非仅仅是做好读书笔记,把一些优美的词语、句子、语段摘录在特定的本子上,制作成读书卡片。当然不排除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要坚持不懈,定有成果。本文在这里素材的积累加一层思想积累的内涵,即在增加思想厚度的情况下的经验素材的积累和语言素材的积累。

(一)经验的素材

文言文上自先秦,下至明清,纵横两千余年,记载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物,他们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影响着后人。单就中学课本而言,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孟子的浩然正气,屈原的上下探索,司马迁的幽思发奋,陶渊明的直腰南山,韩愈直面时弊,苏轼乐观旷达高唱大江东去,辛弃疾栏杆拍遍忍叹廉颇老矣,范仲淹岳阳楼记忧乐万家,文天祥丹心留照千古,还有李白、杜甫、李清照,等等,一串串光辉的名字,背后有多少让人或感动或激动或震撼的事迹,他们的故事或可以再现,他们的经历或可以反思。这些,我们可以把他们的经历对照着自我的人生,这也是人生经验的累积。或许教学某篇文言文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适当时候自然能反映在作文中。

(二)语言的素材

我们学习文言文,目的之一就是要通过对文言文的学习积累文字功底和对字词基础的掌握,对古文中极妙极美的语境和意境的琢磨,在潜移默化中沉厚自己的文字基础和思维功底。这是语言素材宏观上的积累。微观方面,可着意于名言警句、精彩文段,读熟读透,背得滚瓜烂熟,并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结合现实,多加思考,尝试自己给出新解。即,对名言警句,我们不仅要注意积累与迁移,更要注意创新与贯通。

二、提升情思

杜牧主张:“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彩章句为之兵卫。”同样写武侠,金庸的小说有着丰富的文化历史、情感侠义、武学修为、佛法禅机,就不再只是一般的打打杀杀,而被人推崇甚高。纵观高考优秀作文,几乎都是在立意上胜人一筹,思想中能闪耀出令人炫目的光彩。而立意的高下,与思想认识、生活态度、文化底蕴紧密相关。如能精学到一些古人的境界,文化素养的提高、文化底蕴的丰厚,自然会在字里行间展示出来。我们体味文言文中的义理,感悟古人所彰显的精神,可以引发思考,开拓思维,加深对生活的认识。现在许多学生的作文,立意不高,原因众多,其中之一,文中缺乏一种责任感。而我们所学文言文,其作者之责任感和使命感常体现于文字间,他们有出于对国家的责任,如苏洵的《六国论》、杜牧的《阿房宫赋》、辛弃疾的《永遇乐》等等;有出于对社会的责任,如韩愈的《师说》等;有出于对生命的责任,如苏轼的《赤壁赋》等;有出于对个人道德操守的责任,如陶渊明、李白的作品。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注意到古人的这些责任意识,让学生感受到优秀古人这些有力的呼吸,挖掘出作品的生命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养成诸多有益于社会与自己的责任感,那么,这反映在他们的作文中,就会有一个新的高度。

文言文中的一些见解很值得我们思考、借鉴,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有的观点在今天看来有些不足,但这正是我们进行思维训练的好契机。如教学苏洵的《六国论》,我们可以不必急于将其余两苏及李祯的《六国论》摆给学生,而可以先让学生写一下自己的“六国论”,发掘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三、学习谋篇布局

文言文的篇章结构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们在教学中,应该提醒学生注意揣摩文言文的谋篇布局的方法,不管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我们在学习了某篇文言文后,把它当成范文,进行作文训练。如在《烛之武退秦师》和《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中,就可让学生学习记叙文开头的方法。我们中学生写记叙文,有的毛病是常常在开头来一段貌似深刻的议论,有的则絮絮叨叨,没完没了。这两篇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它们的开头不仅将事件起因或背景交代清楚,而且妙用多多。比如埋伏笔,如《烛之武退秦师》的开头为烛之武巧言离间秦、晋埋下伏笔。还有设悬念,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开头对廉、蔺二人经历、身份的简要交代,不仅为廉、蔺之争埋下了伏笔,还设置了一个悬念:一个已是战功显赫的大将军,一个还是低微的令舍人,二人地位悬殊,合为一传,到底是什么原因?我们就可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在写记叙文时,写开头要带着“开门见山意识”“伏笔意识”“悬念意识”。《烛》《廉》两文在情节上曲折多变,手法多样,有虚实结合,如烛之武、蔺相如的出场,并不是直接就和我们见面,都是先叙述旁人的介绍,属于虚写。有“逆思”手法,如烛之武被人推荐为郑国的“大救星”,出场一看,却是一个牢骚满腹的老头子。和氏璧是一个重要的筹码,蔺相如到了秦国后,首先把它献给了秦王。还有抑扬的运用。《廉》先介绍蔺相如卑微身份,小抑;大写两大奇功,大扬;后又写其示弱于廉颇,小抑;再显其高风亮节,大扬。还有横生枝节。如《烛》文,秦军已经退兵,看来事情该告一段落,但这时跳出来一个窝了一肚子火的子犯,请击之,风波又起,气氛陡然紧张。在进行记叙文写作指导时,注意提醒学生对这些技巧的借鉴。

指导议论文写作,更可把议论性文言文当成优秀范文。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篇提出中心论点,统摄全文,然后加以论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题目即揭示中心论点,然后摆事实,归纳观点,接着进行道理论证,最后再次点明论点。《六国论》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提出两个分论点,以“补”好中心论点有可能被别人抓住的漏洞,接着对分论点分别论证,最后得出结论,并暗中针对现实发表看法。可引导学生学习提出论点以及论证的方式,分析这些议论文中论点和论据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明白精选论据的重要性,并运用到写作中去。

第4篇:岳阳楼记读后感范文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帮助我们迅速的了解自己的所需要的信息,但是很多时候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并没有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阅读也没有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而语文课堂应该给学生打开一扇门,让学生看到门外面广阔无垠的语文世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使学生自由地翱翔于知识的天空。

1 初中语文尴尬的阅读现状

1.1阅读教学过于形式化

虽然下课改以来,人们喊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很多初中的课堂上,教师为了注重教学质量和教学目标,还是继续沿用着传统的教学模式,依旧教师在课堂上主动的传授知识,而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传递的信息。教师为了达到一定的升学率或者一定的教学任务,在教学方法上趋于保守,填鸭式以教师为中心、以考试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大行其事。很多时候教师都会将多年的教学材料进行一定的修改,然后继续使用,然而这种修改并没有引用最新的教育材料,而教学也达不到与时俱进的目的。教师的主体地位使得学生在阅读中同样是被动的,很多时候学生的理解感悟都被教师给出的标准答案所替代。从而使得学生课内外的阅读量,无法形成积累。

1.2阅读教学过于程式化

“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要提高学习成绩,其他的事情都是可以缓缓的。”很多学生和老师都抱着这样的思想,所以学生成为了学习的机器,他们学的和老师教的都是如何阅读,如何有技巧的答题,如何才能拿分。这就造成了阅读尴尬的现状,学生的阅读仅仅只是为了答题,那么学生肯定缺少了语文阅读的乐趣,也就少了阅读的主动性。另外,学生也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可能会觉得课外阅读就像是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从而不愿意进行课外阅读。

2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的良师益友”,阅读作为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好的月的能够使学生获得人生的体会以及提高道德修养。加之初中生正处在补给养分的最佳时期,对文学素材的需求量相当大,科学有效的加强学生的阅读培训,能健全他们的人格,让其得到自我提高,达到自我实现的目的。

教师需要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首先教师可以通过征集图书在教师里面布置一个读书角,学生每人贡献一本书,大家相互交换着阅读,那么学生就能够有大量的阅读机会,相信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很容易就会发生质的变化。其次,向学生和家长宣传阅读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和家长对于阅读的认识,让阅读融入家庭。另外还可以举办“我是‘故事大王’”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班级的良性竞争。让阅读深入人心,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的习惯,让阅读成为学生心灵的摇篮,让学生在阅读中知道自己的不足、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让学生真的能够活到老、学到老。

3 “以写促读”的教学策略

3.1以写促读教学策略的作用

语文课本中的教材内容大多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独特的情感魅力。教师如果在阅读教学中,能够做个有心人,使得阅读和写作联系起来,写作能够帮学生进行思维的整理,当遇到困惑时,会进一步的刺激学生进行阅读,从而不断的获得新的知识,弥补自己的不足。

3.2以写促读的重点

当今社会对于学生读的能力有着更高的要求,所以说以写促读的重点是阅读,因为阅读的更具有实用性。初中语文教学要培养的并不是要求学生都能够成为作家,所以不应该那么注重技巧的培养,而应该更加重视真情的流露。同样的,当我们在对文章阅读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与作者进行对话,阅读是思维的碰撞和心灵的交流,在阅读过程中,应该让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对话状态,让他勇敢的进行续写、改写或者点评,让学生在思维的撞击过程中,去理解作者,理解文章,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鲜活的。

3.3以写促阅读的广度

有些文章具有很高的思想性,教师在课上的时候也会有针对性的进行讲解,但是往往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只能局限于表层,无法进一步的理解文章的深度。这个时候如果让学生进行写读后感或者带有评论性的文章,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肯定会仔细琢磨。比如由于《朝花夕拾》是白话文,所以学生理解起来会有一点困难,所以可以让学生写《朝花夕拾》的读后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问候着那个,理解作者。比如学生在学习《隆中对》之后,对诸葛亮有了一定的好奇。这时,让他们改换情节,进行流行的穿越体写作, 学生自然热情高涨, 一时之间, 回到三国者有之, 诸葛亮来到现代者有之, 学生的潜能被挖掘之后,迸发出的智慧是让人惊叹的。写作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阅读的灵活性。

4 阅读中的“意会”与“言传”

4.1关注学生阅读的“意会”

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意会文章的内容,因为语文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字里行间透出的文化。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它虽然和知识没有直接的联系,但是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体会到文本的精神,能够感悟和体会到作者的思想和精神。例如,有一个教师在讲《岳阳楼记》的时候,他首先就是读课文,将文章大概思路理清,然后对文章进行分段,然后重点解析文言文字词,接着翻译句子和课文。教师在上课的时候虽然可以和学生进行一定的互动,也使得学生理解了整片文章的内容。可是我们发现, 整个教学过程都是围绕着文本的表层进行的,学生根本就没有体会到作者的情感世界,更加无法去领会作者的精神世界了, 当然也无法通过这种精神对话构建自己的人格了。这样的教学注重了知识的传授,但是忽略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4.2重视学生阅读的“言传”

在课堂上,教师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的时候词语非常的困乏,比如在学习《紫藤萝瀑布》的时候,学生只能看到作者描写的紫藤萝的茂盛和勃勃的生机,而无法看出作者内心的痛苦,也许学生能够看出作者的一丝痛苦,但是也无法将情感联系文本,无法表达心中的所思所感。新课改以来,为了调动课堂气氛,很多教师想尽办法,让学生融入自己的课堂,但是这也产生了很多误区,使得语文课有点不像语文课了。虽然很多课堂充满了欢快的气氛,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但是却无法提高学生的能力。

4.3建立“意会”与“言传”的纽带

“意会”与“言传”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需要将两者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才能提高语文的素养。一方面,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就是理解作者的“意”,另一方面教师通过“言传”,帮助学生来“意会”文本,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就像是纽带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总结

面对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教师只要做个有心人,以真情对待自己的学生、抱着负责人的态度对待每一节课,那么学生的语文学习阅读将不会再面对这样尴尬的现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不管是以写促读、或者是言传意会,都是要求学生能够在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给学生一片广阔的阅读蓝天, 让学生快乐的阅读,经过师生和家长共同的努力,阅读将成为我们每个人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褚宏伟.新课标背景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思考[J].成功(教育),2010(07):271-272.

[2]王太梅.初中语文“以写促读” 教学策略初探[J].教育导刊,2012(11):86-88.

[3]祁燕.论初中语文阅读中的“意会”与“言传”[J].读与写杂志, 2012(0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