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精品课课程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操作系统 教学改革 精品课程
引言
操作系统,作为计算机系统最重要的系统软件,其管理计算机系统硬件(如处理器、存储器、I/O设备等)和软件资源(如程序和数据文件等)的机制,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经过近20年蓬勃的发展,于上世纪70年代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和产品。到今天,操作系统的发展已经走过了近50年的历程。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和用户需求,特别是网络应用的发展,一些新的问题相继出现,例如系统的安全性问题、网络的快速链接与传输问题及大容量硬盘等层出不穷的新硬件的管理问题等,因而操作系统的理论与设计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特别是系统安全性方面的研究已经成了该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与难点。操作系统在计算机领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学好“操作系统”对计算机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诸多影响。为此,本文从优化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实验环节和评价体系几个方面对操作系统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出并实施了一系列具体的措施,全力营造精品课程。
一、优化课程知识体系结构
类似于其他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操作系统也经历了系统结构与实现技术的变更与发展。早期的操作系统由于受硬件、程序设计语言及软件设计技术的限制,一些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相比于现代操作系统来讲已经是过时或不合理了。因此,在确定操作系统原理授课内容时,我们积极跟踪国外最新的操作系统原理教材,摒弃了传统操作系统原理中那些过时的知识,取而代之现代操作系统中普遍采用的设计原理与实现技术。譬如,我们摒弃了传统操作系统中的作业及作业管理的概念,强化了进程及线程的概念。这样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授课课时,向学生介绍最新的操作系统原理与技术,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操作系统原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操作系统课程的知识体系结构特点:操作系统的知识体系统结构概括为知识结构、知识体和知识点三个方面。知识结构概要性地总结为:计算机操作系统是计算机技术和管理技术的结合。知识体概括为两句话:“计算机操作系统是方便用户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软件资源的系统软件”和“操作系统有五大类型和五大功能”。这两句话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知识点是操作系统五大类型和五大功能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
随着计算机应用向纵深方向的进一步拓展,计算机操作系统课程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早期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学习操作系统,往往局限于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和一些典型算法的实践。那时候,学生很少有机会去了解、实践操作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实现技术。当前,开放源代码软件日益深入人心,以Linux为代表的开放源代码操作系统软件,已成为大学生尤其是研究型大学学生学习、研究计算机基础支撑软件的首选。这为大学操作系统课程教学提供了更好的实验平台,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优化课程知识体系结构,使其更加符合高等学校课程的专业性、探究性和前沿性的特征;引导学生探究并掌握专业知识,通过指导学生从事科学研究活动,培养他们发现新问题、新知识和新方法的能力;结合学科技术的发展,让学生了解学科领域的研究现状、存在问题和可能的发展方向,将学生引向学科领域研究的前沿。长期的教学实践充分证明,这种知识体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掌握课程的相关内容。
二、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围绕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我们开展了教学方式的大胆尝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
1.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学中强调个性化教学、开放式课堂,将师生的交流从传统的课堂拓展到网络、电子邮件、实验室、机房,注重讨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在研究生课程中,安排超过二分之一的课时组织讨论班,由学生自由组成项目组,自主选择项目,自主设计、开发,并在讨论班上交流研发成果。
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拘形式,只要有利于教学目的,全部可以充分利用。目前采用的教学手段包括:多媒体教室、多媒体课件、网络课件、Internet、电子邮件、原版英文教材、双语教学、网上作业、网上答疑、BBS论坛、操作系统资源网站等。另外,学生利用自备电脑查资料、做实验,吸收学生参加操作系统研发项目,引荐学生去公司实习等,都正在采用。网络教学环境方面,提供课程资料、Linux内核代码阅读工具、操作系统学习资料下载、通知等服务。通过网络教学这一先进手段,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营造了教师与学生的良好的沟通氛围。
2.教学中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强调教研结合。
主讲教师带领所有学生,运用刚刚学到的操作系统理论,深入学习,分析Linux内核源码,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相应的,考核内容既有操作系统原理,又有Linux实验。学生除了完成操作系统实验外,被积极吸引,参与到计算机学院教师的相关的嵌入式系统方向、应用服务器、集群计算、网络系统等项目的研究和开发工作中。这些学以致用的实践活动,不仅为学生的操作系统学习创造了难得的机会,而且提高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在研发能力方面的竞争力。
三、加强实验教学环节
围绕现代操作系统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与方法,设计了基于Linux的7个主题实验,这些主题涵盖了linux的内核重建与shell、系统调用、进程同步、进程调度、虚拟存储、设备驱动及文件系统,其中2个是必做题,其余5个主题要求学生选择其中至少3个主题进行实验,或至少选择其中的2个主题,然后自行确定1个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主题。实验时,学生可以分小组进行,每个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3人,实验后要求学生按组提交实验报告及相应的代码,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有选择性地安排部分小组在课堂上进行实践经验交流。这些实验由浅入深,既有Linux使用环境与使用技能方面的培养,又重点围绕着深入了解Linux内核的实现机制展开。通过这些实验,既激发了学生学习Linux的兴趣和主动性,又训练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在确定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为了强化实践,我们在国内率先开展了Linux操作系统源代码分析实验,并开设了专门的实验课程。目前,本科生操作系统原理与实验已单独开课,课程名称分别为“操作系统原理”和“操作系统分析与实验”,均为专业必修课,分别为3学分和2学分,很好地贯彻了“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强化理论”的教学思想。
四、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教师积极的教学态度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保障教学活动的效果和质量。评价体系主要包括对教师教的评价和学生学的评价两个方面,在两个方面均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对教师的评价标准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教学方法是否得当、表述是否清晰、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检查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教学要求。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师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以及维持秩序和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通过操作系统精品课程的建设,充分利用了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全面提高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善平等.操作系统学习指导和考试指导.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尧学,史美林编著.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计算机网络课程开展双语教
>> 探索双语教学之路,建设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思考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知识结构教学探讨 高职高专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高职计算机专业类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系统结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计算机组成原理”精品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浅谈计算机基础类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建设 《计算机网络构建》精品课程网站建设浅析 高职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建设 国家精品课程“计算机网络”教材建设研究与实践 “计算机网络”国家精品课程建设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设计探究 计算机网络精品课程网站的设计与实现 “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的设计与实现 浅析计算机辅助语言教学在高职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系统》精品课程建设及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计算机网络实验课程教学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思科网络技术学院CCNA在线课程curriculum1-
4()
IETF RFC检索库()
internet2.edu
Internet Assigned Numbers Authority()
中国IT实验室在线实验(/
www/school/ccnp-lab.htm)
本精品课程网站(/apply/teacher/
course_preview_index.jsp?curid=524&coursename=计算机网络&curstyle=default&from=guest&starts=
11&orderitem=curlevel)
推荐的期刊是:IEEE/ACM Transactions on Networking
2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知识目标是:掌握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基本概念,特别是TCP/IP协议族;学会生成局域网和实现广域网连接;用Java语言实现协议Java小程序和网络应用程序的开发;了解“无线与移动网络”、“多媒体网络”、“网络安全”、“网络管理”四个高级专题的最新进展。语言目标是: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学术阅读、写作、交流的能力。
教学内容方面,如何合理安排课程的内容体系结构、组织方式、实践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我校的安排方式如下:
(1) 一开始就强调以Internet为研究目标和示例来源,介绍计算机网络的众多基本概念和术语,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2) 采用自顶向下的顺序,比如介绍网络的第一个层次是应用层,它离应用程序最近,一旦学生们理解了网络应用,就能理解支持这些应用的网络服务,同时还可激发学生对较低几层的学习积极性;
(3) 引入最重要和最新的知识,放弃过时的内容。
3师资力量
我校计算机网络课程组是一只年青的教学队伍,学术带头人牵头,中青年为骨干,年龄、职称、学历梯队结构合理,平均年龄不到35岁。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含高级实验师)3人,讲师(含工程师)5人,助教1人。具有博士学位2人,硕士学位4人,在读博士1人,在读硕士2人。教授从事基础课理论的教学;中青年为骨干,从事理论课和实践课程的教学;理论课师生比为1:13,实践课师生比为1:8。本课程负责人长期从事本科计算机网络及其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从1989年开始,在国内、澳大利亚及俄罗斯为本科生、研究生讲授了计算机专业相关课程15门,已先后主讲4届本科年级的计算机网络理论课,主讲计算机网络集成技术和研究生的高级计算机网络等必修课课程,并一直从事本科实践教学。其他教师也都有一年以上国外工作和生活经历,或者通过了PET5水平考试。
4实践设计与国际认证
我校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的网络实验室现已拥有上千台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的实验网络。我们建立了完善的实验技能达标考试规范,学生必须在实验课程开设的10个实验项目和教材中的编程作业中选择完成5个。实验指导书使用本课程负责人主编的《Computer Networks: Laboratory Sesssions》,其中集成了思科和微软的网络培训教程的核心内容,部分实验由课程组设计,部分取自课堂教材,部分取自参考实验教材,部分出自毕业学生的设计。
思科公司于2001年赠送我校CISCO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CCNA培训课程。两位教师接受了专门培训,获得了CCNP证书并取得了CISCO认证网络工程师的授权讲师资格。CCNA培训课程完全采用E-learning的学习模式:学生通过阅读即时更新的英文原版多媒体电子教材,完成每节后的Quiz;在Scenario中完成试验并在Lab Portfolio记录心得和troubleshooting步骤;每学期期末参加On-line Test和Lab Test,并可根据评估意见到知识缺陷点查漏补缺。完成四个学期的学习后,学生可以参加CCNA认证考试。本科学生参加CCNA认证考试的通过率达到100%,个别优秀学生考到1000分满分成绩。
华为公司也赠送我校华为网络实验室,向学生提供HCNA培训课程。另外我校还拥有Microsoft公司授权考试中心,向学生提供MCP、MCSE、MCSD培训课程。
5经验总结
要考虑到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最初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应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英语的使用由浅入深,由少到多。在学期初,教学中的英文所占比例相对较小,课件使用的语言应尽量与教材的语言一致,对关键词使用双语解释,让学生熟悉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述,保证大脑中两种语言可以准确切换,逐渐接受并适应这种教学形式。经过几周再逐渐加大英文所占比例,水到渠成地过渡到幻片灯、课堂教学和提问、平时作业均采用英文,仅在极为重要的概念上稍作中文解释,要求学生尽量用英语作答。小测验的题目逐渐过渡到采用英文试题,期末考试则允许同学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选择不同的答题语言,因为全英文试题有相当的难度,以减少学生的畏惧心理。
双语教学教师的备课量很大,任务很重,所以学校应给予政策激励,比如在工作量计算和课时津贴方面给予优惠,在教材费用方面也应给予优惠。另外学校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和投入,设立专项经费培训双语教学师资,尽可能选派教师到英语国家学习、生活一段时间。
参考文献
[1] 张铭,周立柱等. 关于计算机专业“双语教学”的调查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6).
[2] 王旭东. 关于计算机学科开展“双语教学”的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4,(6).
[3] 皮德常. 计算机专业开展“双语教学”的实践与探讨[J]. 计算机教育,2005,(6).
[4] 蒲晓蓉,陆庆等. 计算机专业课程双语教学探讨[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03,(5).
一、网络课程的精品化建设策略
在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11 项试用标准》中网络课程被定义为“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可以看出网络课程的建设可以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优化:一是从课程建设内部,例如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设定和教学内容组织等;二是网络平台呈现,即如何通过对网络的页面设计、交互设计及整体化设计,将网络教育人性化、鲜活化、个性化。
就课程建设方面而言,要意识到网络课程的教学对象除了全日制学生还有层次相对较低的函授、自考等需要远程教育的学生,因而在教学内容方面要相对完整,内容难度相对较低,强调学生的使用者地位,顾及学生体验过程,在教学设计方面要强调“导学”和“评学”,追求有效教学并不强求教学改革,强调以“学”为重心辅以多样的教学设计。就网络平台建设而言,网络在人机交互方面具有先天的多媒体化、易检性、交互性、广融性、实时性等特点,运用得好可以成为网络教学的特点。但由于网络缺乏直接的“人”的交互因素显得冷漠且受众具有很大选择权,在实际应用中要引导受众进行体验,因而在网络平台建设方面要注意教学交互板块的设计、提供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服务、注意各类媒体信息(文字、图形、影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的页面整合。
二、对美术史类网络课程的建设的思考
美术史类课程主要有两类:艺术通史和专业史类课程。通史类课程主要是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现当代文化美术史等;专类史课程主要是工艺美术史,图案纹样史,建筑史等。这些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拓宽知识面,提升创作水平有重要的作用。同时由于造型艺术本生具有的直观性、视觉性的特点在网络课程建设之初就成为建设的热点,同时也由于建设初期的经验不足产生了诸如教学内容不完整、不强调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等缺点急需完善、优化。
在过去的美术史课程建设中,美术史被呈现得更像是一部文物史,强调知识性,诸如作品作者名称、历史背景、创作技法和艺术价值等的积累,显枯燥、乏味。现在的美术史教学更强调美术史研究的“外向性”,倾向于引导学生进行视觉艺术的人文研究,注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统一培养。应该把教学目标修正为对视觉形态的把握和理解上,强调视觉形态的形成、流变、风格特征和思想基础的教学。正如拉夫尔.斯史密斯在《艺术感觉与美育》中曾说:“历史与其说是提供一种参照模式,不如说是提供一种足以激发人的创造性活动的灵感和对人类成就的自豪感”。这种转变也应该体现在网络课程建设中。
笔者认为美术史类的网络课程建设可定位于从视觉体验为出发点,以生成语言(形式)为目标,抓住“视觉感受——视觉形式创造——视觉传达”这一能力培养线索,尝试“图像证史,以史带论”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和网页设计,突出视觉解读能力、视觉分析能力、视觉传达能力的培养。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资源为基础,以平台为一头,以能力为目标“的思想,构建立体化、多维度、操作简便、更新及时的网络课程体系,实现知识学习\思维培养的目标。
三、美术史网络课程的精品化设计
(一)课程建设方面
1.课程定位
美术史课程是艺术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专业理论基础课程,在课程设置中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这种基础理论程应该归属在人文课程的框架内,既是对历史与学科知识的掌握的基础课程,同时也是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构建多元文化价值观,对激发视觉解读能力、思维创造和艺术实践的能力课程。因而,从整体课程体系方面看应该做一个阶段性的教学规划,步步深入,使课程结构具有延续性。从单门课程来看全面系统的了解历史进程中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美术呈现及思潮的同时要强调给学生提供更多与当下视觉经验相适应的学科内容。
2.教学内容选取
美术史知识洋洋大观,如何进行教学内容的选取是一个课程是否成功的关键。由于网络教学学生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因此课程的教学内容要选择要保证基础、体现弹性,避免知识的堆砌和过度的阐释。可以遵循以下原则:第一,以绘画、雕塑为主要线索强调历史发展的主线,兼顾建筑、工艺美术、民间美术等对教学内容进行删减。 第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历史,对新研究成果和近现代美术进行适当扩容,对教学内容进行增多、更新。 第三,以史带论,史论结合,掌握史实的同时,介绍外国美术的发生、发展和美术本身的一些特殊规律。 第四,“厚今薄古”,强调历史上的作品在当下的意义,注重传统艺术与当代艺术的比照,将视觉美感与文化讨论并举。 第五,将培养视觉解读能力(风格分析)与培养美术创作能力(技法分析)相结合,为学生后期课程学习打下基础。
3. 课程导学设计
导学设计是网络课程教学设计的重中之重,是调动学生学习主体性的重要环节,它不仅存在于课程的前期也存在于学期的中期和后期阶段。在美术史到学设计中,教学初期事宜于采用“语境导学”和“目标导学”,可以通过文献资料、图片资料等的组合让学生进入到将要学习的历史语境中,确定时间纵向坐标,同时提供不同难易度的学习线索和资源,供不同程度的学习者确定学习任务与目标,并根据课程设置、教学资源的情况指导其制订课程学习计划。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遵循“史实入手——概念导引——观察思考——知识扩容——练习巩固——回馈矫正——形成能力"的过程,采用问题式导学、目标式导学、反思式导学等不同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学习。
4. 课程资源共享
基于网络的资源分享是网络课程的核心内容之一。美术史是形象的历史,网络课程建设中离不开图片库和视频库的建设。同时又在在可视化资源图片、图形、图像以及视频的收集、整理和使用上有着特殊的要求。第一,核实图片、图形来源的准确性。因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有些赝品图片也会出现在网络以及一些刊物上,在收集图片时要特别注意图片来源的权威性,最好来自于国内外博物馆网站。第二,完整的图片、图形信息。直接使用图片制成PPT等多媒体文件进行共享时,要表明其作者、年代、作品名称、尺寸以及使用材质,最好能有局部的分解图片。第三,高质量的图片、视频。在图片、图形选用中尽量使用精度高、清晰度好、色彩还原度好的。只有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感知,吸引学生“阅读”历史,从而感受和分析不同的视觉形式。
(二)网络建设方面
网站的建设和网络的支持是开展网络教学的平台,是学生学习的“环境”,其设计的优劣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教学的效果。网络学习环境应该是开放的、多样的、互动的和动态的。
1.整体模块设计
网站的模块设计要能清晰、美观的展示丰富多样教学资源,提供网络互动的可能,一般必须具有以下栏目:教学板块(包括教学视频、教案、PPT等)、在线自测/考试系统、资源库(包括视频库、图片库、历年试卷库等)、互动板块(论坛、QQ群等)、搜索功能(站内搜索和站外收缩)。尤其需要强调的是搜索功能,由于美术史是纷繁、复杂的历史,该功能板块的设置能为学生提供高效、准确的信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同时提高其自学能力。
2.界面设计
当学生和电脑通过人机交互的方式进行知识获得时,网站的界面成为了中介。通常网络课程的界面要求是简介、明晰,避免错误选择,同时强调文本和格式设计的一致性。但为吸引学生,在界面设计可以其根据对网络课程的内容特点和学生对界面形式等方面的偏好进行设计。例如,在外国美术史课程中,可以选用素描纸或油画布的图片作为背景,选取不同时期的经典作品局部作为对应单元的进入按钮等。让界面引导明确的同时,也具有浓厚的文化性和趣味性。
3.互动栏目设计
要完成网络教学中的学习反馈和互动,互动栏目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史学类课程,历史总是续写的,因而必须设置具有后台的处理能力的互动交流论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此平台上独立提问、独立思考,无拘束地进行交流,以期学生能较好地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高思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形成个人的对美术史的读解。
朱景林,景德镇陶瓷学院讲师,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学校教学管理。
(景德镇陶瓷学院,江西景德镇 333403)
摘 要:
景德镇陶瓷学院《陶瓷造型》课程于2003年被评为江西省精品课程,现正将其锻造为国家精品课程。文章通过分析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建设,目的在于了解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所在,对完善高等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建设
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制订的《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重要内容之一,计划用五年时间(2003-2007年)建设1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教育部在2007年1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又再次强调、细化了质量工程,指出“继续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遴选3000门左右课程,进行重点改革和建设,力争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梯队、教材建设、教学效果等方面有较大改善,全面带动我国高等学校的课程建设水平和教学质量。”在这一背景下就更需要我们从思想上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认识,这样才能在实践中严格遵循精品课程的有关标准。本文结合景德镇陶瓷学院建设国家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实践,就如何建设国家精品课程做一些粗浅论述。
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2003年4月,教育部了《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1]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一流教师队伍,也就是说,一门课程之所以能够成为精品,最关键的因素在于它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一) 知识结构、学缘结构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课题组现有成员共9人,其中8人拥有硕士学位,2人是在读博士,分别毕业于陶瓷学院、韩国圆光大学,有二位老师还分别在武汉理工大学、河南郑州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全组成员平均年龄39.6岁,其中负责人1名,主讲教师4人,担任辅导教师4人,主讲教师均为副教授以上职称,师生比为1:20。这样就形成了一支不同学科交叉、学缘结构合理、师生比例适合的教师队伍。合理结构与梯次的教师队伍,才可能使一个课程成为可持续、不断继承和发展的课程体系,才能对课程建设形成良好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教育理念先进,锐意教研的教师队伍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课题组成员并没有完全依靠教师现有的教学经验和水平,而是积极紧跟时代的发展、观念的革新和技术的进步进行教学改革和研究。课题组成员近年共获省级教学成果5项,出版相关专著5部,发表相关论文多篇。作为课程负责人的何炳钦教授,长期从事陶瓷造型实践和理论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对其所在地域的支柱产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由此荣获“江西省学科带头人” 等荣誉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是课程建设的主帅,对课程建设起着领军的重要作用,他们的学术水平、教学水平与教师风范,直接影响整个教学队伍的整体力量,进而决定了课程建设的最终质量,课程组应注重对教师锐意改革、大胆创新的精神及活跃的教学思想的培训。
二、课程内容建设
(一)课程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能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
陶瓷艺术设计专业创办于1958年,是景德镇陶瓷学院最早设立的专业之一,《陶瓷造型》课程是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国内最早开设此课程的院校之一,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深厚的理论素养。1984年即被批准设立“陶瓷艺术设计”硕士点,1996年先后由轻工部和江西省教育厅授予省部级重点学科,2002年被评为江西省品牌专业。2003年获院优质课程,同年通过省专家验收,被评为江西省优质课程,2006年被复评为省优质课程,同年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所依托的陶瓷设计专业是学院最具有特色的强项专业。
本课程在陶瓷设计专业中是一门涵盖专业基础以及专业实践的课程,也是专业的灵魂课程之一,它需要综合运用艺术、机械、材料、制图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来研究造型设计的规律和方法,为后续的专业综合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应突破传统模式,采用层次化、结构化和模块化的模式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突破传统模式,采用层次化、结构化、模块化的模式,将内容分为陶瓷造型基本理论与实践和陶瓷造型理论设计两个层次,并将有关内容分为7个模块,每个模块有相应的学分,每个层次按照该层次的教学目标,由相关模块组成其知识结构。
教学内容建设是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
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2]
(三)实践课程内容设计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课程组十分重视教学实践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目前课程组现有教育实习基地35个,为学生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很好地满足了学生的培养要求。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在教学的初级阶段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极为重要。我们的基本建设思路是:①重视制作技法培养,通过参观工厂、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操作,了解并掌握车模车以及各种工具的结构及其工作原理。②加强实践训练,训练学生根据不同的设计图纸进行不同种类的制作训练,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对设计进行改进提高。③将电脑设计绘图软件引入陶瓷造型课程设计,鼓励学生利用电脑进行设计以及图纸绘制,并且制作三维效果图,强调多方案、修改再设计的思想。通过上述教学设计思想,教学效果明显,学生对本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比较牢固,这在后续的专业综合设计中表现比较明显。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在教学方法方面以理论联系实践,先以基本理论引导学生,再辅以实践训练以加强学生的理解,最后再以思维训练教学进行提高。另外注意开展课堂交流活动,使学生所受的训练更加多样化。在教学思想上体现以人为本的宗旨,以传授最新的设计理念为目的,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在教学方法上:
(一)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优秀作品赏析,座谈,讲评等方式进行讲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陶瓷造型课程教学,以设计理论和制作实践为主,采取课堂讲授与实际操作、市场调查、产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解决实际设计问题中将设计理念、思维方法、制作步骤等知识传授给学生,使陶瓷设计制作的枯燥理论变成活生生的课堂教学。在理论讲述时,要求老师对中国传统设计理论、方法以及国外先进的技术以及设计流派等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并引导学生应对不同的设计方案时如何进行思维的转化和提高,提高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
(二)本课程定期开展学术讲座与研讨会,面向师生介绍国内外陶瓷造型与装饰方面的最新资讯、作品以及设计思想等;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启发式、讨论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撰写体会和小论文;印发其他辅助资料,使学生增加信息量、拓宽知识面。
(三)本课程组与景德镇多家陶瓷公司和厂家建立了实习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教学实践基地以及瓷厂、作坊参观、交流,并参与设计和制作,有利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在教学手段上:精品课程《陶瓷造型》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专门开发了与课程相关的IP课件、电子教案、幻灯片和多媒体光盘,购买了大量影象资料,以生动形象的辅助教材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潜能。本课程还广泛地向法兰瓷等著名企业收集各类造型优秀的陶瓷造型作品,并建立了陈列室,以供学生进行考察、研究和分析。本课程在陶瓷造型课中采用计算机进行图纸设计与绘制,教学效果明显提高,有完整规范的图纸样板和模型示范教具,并在课后对学生优秀造型、模型作业挑选留校、存档,在后续教学中供学生参考学习。
精品课程所要求的教学方法必须是能促进学生重视自主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
四、课程特色与政策支持
(一)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课程特色
1.地办学:依托千年瓷都――景德镇作为办学基地,有御窑厂、陶瓷历史博物馆、古民窑、高岭土,还有完整的陶生产体系。利用这一优势,积极开展与社会合作办学的模式,使教学与实践、设计和制作有机结合,为培养具有新技术含量和实践能力的艺术人才创造条件。
2.企业合作:积极的开展与企业的合作与交流,建立产、学、研一体的创新机制。目前我院与欧神诺、环球、箭牌、新中原等三十多个企业建立合作关系。本专业学生参与企业的设计与制作,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03年国家日用陶瓷工程中心在我院的建立更是为本专业的校企合作构建了良好的平台。
3.际合作与交流:景德镇作为全国乃至世界陶瓷艺术设计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这种独一无二的品牌优势,为课程组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功的举办了国际夏季进修学院中韩、中日、中美陶艺交流展。与美国、韩国、芬兰、加拿大、英国、日本等国开展广泛的学术交流活动,并开展互派学生、短期培训等交流与合作。
(二)国家精品课程《陶瓷造型》的政策支持
从政策上对精品课程建设予以支持鼓励,早在1998年我院就把陶瓷造型设计列为院重点课程建设,2005年我院制定《景德镇陶瓷学院重点建设课程项目管理条例》,切实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我院课程建设水平,进一步促进我院专业、学科建设,大力提高我院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课程建设规划分学院和院(系)两级,全院课程建设工作在分管教学工作的副院长领导下进行,并实行教务处、院(系)两级管理。对重点建设课程的立项和评估,由教务处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已经立项的重点建设课程,教务处依据《景德镇陶瓷学院重点建设课程质量验收指标体系》进行逐项评分,目前验收指标体系已经建立。学院设立课程建设项目专向基金,用于资助课程建设。学院按照有关规定对院级重点建设课程、国家精品课程组核发绩效积分,对于获得“国家精品课程”称号的课程,学院将予以相应课程组1:1的配套资助经费用于课程的后续建设。
由于相关政策的倾斜,使得精品课程建设能从政策、人力、物力、财力多方面得到鼓励,支持,这样才能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国内外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学科。
五、教学条件建设
(一)教材的使用与建设
精品课程《陶瓷造型》,选用适合于新时期教学的优秀教材如《陶瓷的现代设计》、《陶瓷设计》,等并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自编了一系列教材如《陶瓷模具成型》、《陶瓷模型制作》、《现代陶艺教学》、《陶瓷产品装饰设计》等,教材能及时更新。并根据教学实际,制作一定数量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作为辅助。另外每位主讲教师都有自编的讲义、多媒体课件,并积极准备双语(中英、中日)教材,在全国本专业领域中处于领先地位。选用的这些教材大部分是我院自编由出版社正式出版的。
(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使用情况
在江西省教委以及学院专业建设配套经费的支持下,本专业建立了较为丰富的中外文资料期刊室,订阅了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著名设计期刊,购买了一批日文、英文原版设计书籍与图录。如《Artist》《African Arts》、《L’OEIL》、《PundG》、《Design》、《Art News》、Sculpture Review》、《Art in America》、《American Craft》、《Popular Ceramics》、《Tableware luternational》、《Ceramic Review》等等,为教师和学生的陶瓷造型设计扩充了学习资料。同时,在学院校园网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获得充分的学习资料和专业设计信息。
(三)配套实验教学效果
在教学设备上,设计艺术学院有幻灯机4台,实物摄影仪6台,固定投影仪2台,手提投影仪2台,复印机2台及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室7间,实验室面积为1100m2,模型车自2001年起增加至80台,拉胚机增至100台,砂轮机2台,烘房4间,高温窑炉5台套,烤花炉10台套,同时对新进的模型机、拉胚机进行了改良设计,使之更实用,更耐用,对现有的设备加强管理,合理分配使用。在教学过程中,有完整的图纸样板和模型示范教具,并制作了一批陶瓷造型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等,实行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辅助设施能满足教学需要,进一步强化了现代教学手段,应用效果好。
(四)实践性教学环境
由于设计艺术学院地处中国千年瓷都――景德镇,具有得天独厚的实践环境和行业支持,随着招生数量的增加,不断扩充教学实验、实践场地,确保人均实验面积不低于国家标准。重视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积极与企业、作坊合作,互通有无,建立校外实习基地,推进社会与学校相结合的办学思路,把教学与实践有机结合。既能为企业解决一些产品设计问题,又能缓解目前教学设备场地的不足,使学生更好地进行社会实践,为今后走向社会创造条件。课程组为景德镇市设计制作了大型陈设陶瓷造型作品,为广州市白云区政府、南昌世贸园等地设计制作陈设陶艺造型作品,为多家企业设计了一系列的日用瓷,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经济效益。课程组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创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的各项比赛,并屡获大奖。
(五)网络教学环境
在学校宽带信息网络的支持下,所有办公室和学生宿舍都接通了校园网,教师与学生可以实现网上教学交流。在我院网络主页上,设有教学服务主题,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学院新近购买的南京易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天空教室网络教学课堂”已经调试使用,教师可以通过校园网的教学服务板块中的天空教室网络平台进入网页。目前,陶瓷造型课程的教学资源大部分已经上网,而且在不断更新之中,今后学校将进一步加强网络教学环境的建设,完善原有校园局域网,保证新增设备的网络联通,课程组还将建立独立的陶瓷造型设计专业网站。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丰富和扩充了师生们的学习资源,活跃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
六、结论
课程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和载体,抓好课程建设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讲,精品课程是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标志。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精品课程建设要保证目标明确、思路清晰、人选得力、规划详尽、措施有效、态度认真、工作扎实,要本着为学生服务的精神,不能只是为创建而创建。另外,在精品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学校要分析国家对精品课程的要求,查找自身存在的优势和不足,充分认识自己,避免具体工作中的盲目性和经验主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国家精品课程 工程材料 课程建设 教学质量
Facing the challenge and building excellent course: constructing the cours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educing the class hours
Yao Kefu, Gong Qianming, Zhang Gong, Wang Kunlin, Wu Yunxin, Zhang Huatang, Zhu Hongwei, Zhang Xin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Here the early developing process of the syllabus building and textbook editing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 China has been introduced, together with the recent progress of the course building under the condition of reducing class hours for the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of engineering materials in Tsinghua university. In order to meet the requirement of reducing class hours without reducing the teaching quality from the university, we have strengthened the teaching on the key topics of the course, improved the teaching through website, strengthened the experimental training and innovation activity, reformed the examination, and so on. As a result, good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has been achieved.
Key words: national excellent course; engineering materials; course building; teaching quality
工程材料课程是高等院校机械工程类和近机械类本科专业一门十分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该课程讲授的工程材料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工程应用等内容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工程技术人员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1-3]。因此,我国各高等院校,机械工程类和近机械类专业都开设了这门课程,并且,在多数院校工程材料课程是这些专业的必修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可见,工程材料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各高校都非常重视工程材料课程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十所高校的工程材料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省市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最近,随着高校教学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对课程教学学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压缩,而对课程教学质量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7]。因此,怎样在课时压缩的条件下推进工程材料课程教学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和新任务,也使工程材料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校是国内率先开设工程材料课程的学校,在工程材料课程建设的新阶段,我们针对32学时工程材料课程的要求,对课程核心内容、课程教学、实验教学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课程教学实施方案,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初步成效。
1 工程材料课程的前期建设
工程材料课程的前身是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阐明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金属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介绍常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等基本知识。1972年,在机械部的领导下,成立了机械类热加工专业教材编审组。1974年,由广东工学院、山东工学院、山西矿业学院、上海机械学院、太原工学院、太原重型机械学院、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吉林工业大学、河北工学院、洛阳农机学院等学校联合编写了适合机械类冷加工各专业使用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材,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1978年,机械部教育局在天津召开机械类各专业教材编写会议,决定在原有的基础上重新编写各门课程的教材。1980年,由上海工业大学史美堂、洛阳农机学院席聚奎、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杨慧心重新编写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材,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史美堂主编的这本教材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教学资源,对推动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建设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当时,我国许多院校使用了这本教材。
1980年10月,机械部在富拉尔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组织召开基础课教学讨论会,我校机械工程系郑明新提出了机械类专业开设工程材料课程的设想。我校于1981年将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教学组更名为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组,并将原来的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改为工程材料课程,至今已有32年。
1991年,在镇江船舶学院召开高等工业学校机械工程材料和物理化学课程指导小组会议。参加会议的学校有哈尔滨工业大学、湖南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山东工业大学、南京工学院、江苏工学院、洛阳工学院、河北工学院、陕西工学院、燕山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浙江大学、镇江船舶学院等。会议讨论、通过了高等工业学校机械类冷加工专业适用的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规定了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的性质、任务和教学目的。教学大纲指出: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机械类(冷加工)各专业的技术基础课。本课程的任务是从机械工程材料的应用角度出发,阐明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了解材料的成分、加工工艺、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介绍常用机械工程材料及其应用等基本知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在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及基本知识的基础上,具备根据机械零件使用条件和性能要求对结构零件进行合理选材及制订零件工艺路线的初步能力。教学大纲规定了《绪论》《金属的晶体结构与结晶》《合金的结构与结晶》《Fe-Fe3C相图》《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金属材料的机械性能》《改善钢的组织与性能的基本途径》《钢铁材料》《有色金属及其合金》《高分子材料》《陶瓷材料》《复合材料》《机械零件的失效与选材》13章的基本内容。大纲指出:对课程体系和层次未作详细规定,各校可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探索新的课程体系。
此后,工程材料课程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许多学校编写了自己的《工程材料》或《机械工程材料》教材,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可喜局面。
2 工程材料课程建设与发展
1998年,我校进行大规模教学体制改革,将原来的大学本科由5年制改为4年制,与此同时,对课程体系进行了大的改革和调整。工程材料课程被评为机械学院全院“平台课”,即全院学生必修课程。当时机械学院包括机械工程系、精密仪器系、汽车系、热能系、工程力学系5个院系。工程材料课程春秋两季均开课,每学期有3~5名教师讲课,全院学生可任选一个课程班。全院工程材料课程均为48学时,采用学大纲、材、统一考试试卷和同一评分标准(外语课程班除外)。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课程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课程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课程,2011年工程材料课程组与材料加工课程组组成的工程材料及加工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
随着教学体制和课程体系改革以及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2010年,我校开始进行新的本科课程体系建设,于2011年年底制定了新的教学计划。在新教学计划中,一些院系对工程材料课程的学时数进行了调整。目前航空航天学院、材料学院、机械工程系3个院系开设48学时的工程材料课程,而汽车系、热能系、仪器系改为开设32学时的工程材料课程。怎样开设32学时工程材料课程、怎样在压缩学时的条件下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成为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组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组从2011年便开始进行32学时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准备和相关内容建设工作,经过2年的努力,已取得初步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课程核心内容
工程材料课程的核心内容应该包括:材料的基础理论、材料的基本知识、材料应用与零部件选材三大部分,但各部分内容的重点、内容细节、讲课所用学时数各高校则结合自身的特色各有侧重。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理论基础厚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的拔尖创新人才。工程材料课程是我校核心课程和机械学院平台课程,也是机械类专业在本科教学中唯一的一门全面介绍材料知识的课程。掌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各专业学生后续课程的学习和毕业专题研究以及研究生培养都起到重要的作用,在人才知识结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素质培养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在学时数减少的情况下怎样保证教学效果和实现培养目标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校工程材料48学时教学大纲历经三代教师近30年的建设和完善,已在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培养了近30届学生,受到学生的好评。经过仔细分析大纲,提出了保持工程材料课程材料基本理论―材料基本知识―材料工程应用的课程体系。结合32学时课程的学时安排和培养目标,采用保证重点核心内容,简化一般内容,自修介绍性内容的教学方案。课程核心内容如下:
在材料基础理论方面,材料的结构与性能特点、金属与合金的结晶、金属的塑性变形、钢的热处理、钢的合金化等为核心内容,即便学时总数减少,也需要保证上述重点内容的讲授。在材料基本知识方面,重点讲授金属材料,核心内容包括:碳钢、合金结构钢、合金工具钢、特殊性能钢、铸钢与铸铁、有色金属与合金(铝与铝合金、铜与铜合金、钛与钛合金、镁与镁合金、镍与镍合金、轴承合金),一般讲授内容为高分子材料(工程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和陶瓷材料(特种陶瓷)。在材料工程应用方面,重点讲授的核心内容包括:零件失效分析与选材原则、典型工件选材与工艺路线设计(齿轮、轴、弹簧、刃具)、工程材料应用(结合行业,如汽车、机床、仪器仪表、热能、化工、航空航天等)。同时在材料基本知识中结合各类主要材料进行举例介绍。而复合材料、功能材料及新材料的内容只进行简单介绍,主要内容由学生自修。
工程材料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能在机械或装备的设计中进行工件或零部件的选材和加工工艺路线设计,要实现这个目标,学生必须掌握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性能,知道哪些材料有哪些性能特点和怎样调控它们的性能。要做到这一点就要了解材料组织结构和性能的关联,包括材料的凝固组织、变形组织和热处理组织,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可见,工程材料课程必须同时保证材料基础理论、材料基本知识和材料工程应用三大部分内容的核心内容。
2.2 保证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方法
在确定课程核心内容后,要在学时减少的条件下保证高的教学质量和好的教学效果,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除上述保证重点核心内容,简化一般内容,自修介绍性内容的教学方案外,还采用了一系列配套措施。主要措施如下:
(1)保证作业练习数量。在32学时的工程材料课程教学过程中,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基本不减少课外作业次数和作业题数量。通过足够的课外作业练习,使学生增加课外复习和练习时间,使学生能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2)强化网上学习和网上练习。我校工程材料课程建有完善的网络课程,包括各章节主要内容、内容提要和小结,各章节重点和要点,工程材料库、显微组织图谱、国内外钢号等学习辅导内容。这些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内容。在网络课程中还有与各章节课程内容相对应的网上习题,学生可以在网上进行练习和自己检查答案是否正确。这些习题的特点是量大、内容丰富、覆盖面宽、可有效帮助学生掌握课堂学习内容。
(3)采取闭卷考试方式。工程材料课程由于需要记忆的内容很多,如各种基本概念、材料牌号、化学成分、热处理工艺、热处理组织、零部件选材等,以前采用开卷考试较多。但在充分调研后,发现一些学生寄希望于最后1~2周突击复习,没有真正掌握所学内容。针对这种实际情况,课程组果断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课时减少后,是否继续采取闭卷考试方法是件难以抉择的事。但通过总结和分析过去的经验,我们最后还是采用闭卷考试方式。根据考试试卷分析,闭卷考试方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鼓励课外活动。本课程安排两次实验课(4学时)。此外,课程组鼓励学生开展课外活动,包括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P)以及结合自己的体会撰写与零件选材相关的小论文。很多学生参加了上述课外活动,培养了对工程材料和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强化了对课堂学习内容的掌握。
总之,在课程学习中,除了提升教师的授课质量、授课魅力和授课效果外,学生增加投入时间非常重要。在32学时的课程教学中,通过采取上述措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 工程材料课程的发展展望
作为一门机械工程类或近机械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工程材料课程在制造业工程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多数学校在压缩课程教学学时,使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学生对工程材料知识掌握与工程材料应用能力面临挑战。在教学学时
(下转页)
(上接页)
减少的情况下,怎样保证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不受大的影响是工程材料课程授课教师的课题,需要广大教师共同研讨、共同努力。结合我校的实践经验,我们认为采用以下措施可降低学时减少的影响:
(1)强化电化教学:目前多数教师采用PPT演示文档软件来进行授课。采用PPT演示文档进行教学,可省去作图和撰写授课内容的时间,增加了单位时间的授课内容和授课信息量。因此,编写高质量的授课PPT演示文档、动画等教学软件对提升课时压缩条件下的教学效果十分重要。我校工程材料课程教学组通过自己努力,并结合外聘专家辅助,在清华大学出版社的支持下编写和出版了与教材配套的课程教学软件工程材料多媒体课件。
(2)网络课程:网络课程可帮助学生进行课外学习,帮助学生利用网络课程预习、复习课堂学习内容,结合网络习题与练习和网络特色,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同时,可让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自修部分课程内容。因此,编写和建设有特色、高质量的网
络课程,鼓励学生利用网络课程自学对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多所高校的工程材料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并建设有网络课程。建议教育部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将高质量的网络课程对全国高校开放,增大学生受益面。
(3)建议采取灵活的考试方式。根据调查结果,多数学生很关注考试方式。学生希望可以少投入一些精力,考试题目容易一些,能获得好的分数。但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期望教师强化课堂管理,采用闭卷考试方法,使自觉性稍差的学生能在压力作用下,加大对课程学习的投入,实现对课程内容的较好掌握。因此,采用灵活的考试方式,可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4)鼓励课外活动。在大学学习阶段,学生的可塑性很大。培养学生对工程材料课程的学习兴趣,对学生掌握课程核心内容和基本知识有显著帮助。课外活动方式、内容可灵活选择,并可结合学生科技活动、研究训练项目、科技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工程材料知识在科技活动中的作用,增加材料应用的感性认识,以提升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材料学科正在高速发展,工程材料课程不断有新知识引入。为了适应材料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工程材料课程的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需要不断更新课程教学内容。工程材料课程建设需要不断完善,不断向前推进。因此,奋战在工程材料课程教学一线的教师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共同探讨应对挑战的策略对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朱张校,姚可夫,张人佶.国家精品课程“工程材料”课程建设探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S2):4-7.
[2] 姚可夫,朱张校.建精品课程,编精品教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6-7.
[3] 朱张校,姚可夫.工程材料[M].第5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
[4] 周济.大力加强教学研究,切实提高教学质量[J].中国大学教学,2005(1):4-8.
[5] 刘宝存.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促进本科教学质量提高[J].中国高等教育,2007(5):29-31.
[摘要]美国可汗学院通过在线视频教学赢得了学习者的认可,其成功原因在于视频制作上独树一帜,视频教学中强调学生的“学”,视频内容“专”和“博”有机结合。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正处于初步发展时期,存在一定的努力空间。借鉴美国可汗学院的成功经验,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可以从视频制作本身的内容、时间等因素,视频制作团队的构建,鼓励教师自主拍摄视频以及强调视频制作以服务学生的学为主等方面来进行。
[
关键词 ]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 可汗学院 建设 路径
[作者简介]黄娟(1979-),女,江西金溪人,顺德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社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广东 佛山 528300)宋俊骥(1971-),男,江西吉安人,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管理与课程建设。(江西 南昌 330099)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1-0090-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其中“加快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是重要组成模块之一。在此大方向的指引下以及国外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取得相当实效的影响下,教育部高教司于2011年开始积极启动并推进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是以大学生为服务主体,同时面向社会大众免费开放的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网络视频课程与学术讲座。可以看出,国家对高校精品视频课程建设日益重视,但由于资金、重视程度、学校力量等存在不足,高职院校精品视频课程建设进程略逊于普通高校的发展。作为承担我国高级职业人才培养、向社会公众推广职业教育资源的高职院校,可借鉴美国可汗学院的视频建设模式,及早系统建立高职院校的精品视频课程,推广部分著名院校的教学视频,形成大范围听课群众,从而迅速实现职业教育资源公平分享的发展模式。
一、成型与实践:美国可汗学院的缘起及其简介
可汗学院(Khan Academy)是由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Salam Khan)建立的一家非营利性教育机构。它萌芽的机缘来自于2004年可汗通过雅虎通聊天软件、互动写字板和电话为表妹纳迪亚解答数学难题。随后,为了帮助更多的朋友,可汗开始将辅导材料制成视频放到You Tube网站上,以方便更多人分享。2007年,可汗成立了非营利性的“可汗学院”网站,用视频讲解不同科目的内容,并解答网友提出的问题。因为可汗学院具备充分考虑学生学习主体、“翻转课堂”、大容量学习视频等优点,切合了大众自主学习的需求,使得其免费网上课程在脸谱网上有7000多人注册,在推特上有2900人注册。在过去的两年时间内,观看可汗学院网站的总人数已超过20000万人次,每月更有600万学生在使用这个网站。
可汗学院网站( wwww.khanacademy.org)由5个模块组成,分别为观看视频(Watch)、做练习( Practice)、提供指导(Coach)、志愿服务(Volunteer)和个人主页。其中,视频是可汗学院网站的主要部分,由可汗在“不出镜”的情况下边讲解边用电子黑板呈现图片素材,涵盖数学、科学、金融经济学、人文科学、考试准备和教师培训资源等6大类42小类3600多个视频;做练习主要结合学生观看视频之后的即时知识点复习并形成知识网络结构图;提供指导环节中,可汗按照学习者不同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志愿者服务主要将视频翻译成不同语言,帮助实现资源全球共享;个人主页分导航区、成就区、学习管理区,让学习者了解自己的情况且体会成就等。通过5部分有机结合,实现了学习者“学一做一思”的有效连接,并且更容易被视频使用者接受从而形成巨大的分享效应。
二、优势与经验:美国可汗学院视频课建设的特点
美国可汗学院之所以能将视频课程实现最大程度的分享和利用,与其具备的优点密不可分。
1.视频制作范式“另辟蹊径”。可汗学院的视频制作范式已经不拘泥于传统视频制作思路,在录制主体、视频时间、视频画面等方面均独树一帜。首先,视频完全由个人自主录制和建设,考核指标由使用者评价。可汗学院的视频录制全部由可汗自愿和独立录制完成,充分发挥了视频录制者的主观能动性,且视频效果好坏由在线使用者认可,保证了视频教学的质量;其次,视频时间考虑受众注意力持续时间。可汗学院的视频在时间长度上大致为10分钟左右,保障观看者可以更为轻松和专注地集中于某一讲解内容,不因为时间过长而关掉或放弃,有利于视频的可利用性和学习的有效性;再次,主讲者不出镜,以电子黑板系统呈现。可汗学院依靠触控面板中颜色各异的彩笔勾画来制作视频画面,且在制作画面的过程中辅以录音进行解释,有助于学习者在“字一音”双重呈现中强化记忆和学习效果。同时,可汗学院制作的视频中,教师的不在现场和画面的直观展示,又减少了学习者的压力,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最后,视频制作注重教学所需的实效,不单纯讲究画面精良。可汗学院的视频制作全由可汗一人通过电脑软体录制,主要强调视频对学生学习的作用,这样既克服了追求画面精良而耗时耗材的不足,又避免了大量设备或人员的介入而影响视频录制者的正常发挥。
2.视频教学强调学生的“学”。据You Tube网站统计,可汗学院的视频课程比麻省理工学院制作的免费网上课程还受欢迎。究其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可汗制作的视频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与传统高职院校网上视频公开课大多迷信“名师效应”,主要是把知名教师上课的过程摄制下来放到网络上让学习者观看不同,可汗学院的视频就由可汗制作,且制作时完全根据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等个性化差异录制分段视频,这样更有益于主讲者与学生拉近距离,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实现循序渐进学习。同时,可汗学院视频的最大特点为数据分析。通过活动分析柱状图、学习知识点拼图、颜色不同的技能学习进度图以及练习过程柱状图四种不同的数据分析,不仅帮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进度、掌握情况等,也可以使学习者在不断满足的成就动机激励下更有学习激情,并且在保障学习者积极稳步学习的基础上实现了指导者更有针对性和切人性。
3.视频内容包含多学科基础知识点。可汗学院在录制视频时,主要根据学生学习内容而划分为一个个具有逻辑关系的知识点,最终以一个个的小知识点形成大的知识网络图,这样首先保证了学习者学习最基础知识的需求。同时,这些以知识点为主的几千个教学视频并不局限于某类知识的讲解和掌握,教学视频的内容涉及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学、历史学等多门学科种类。可汗学院制作的视频突破了传统在线课程分门别类解剖知识的不足,同时也克服了精品视频课程建设局限于名师讲授某一内容的不足。可汗学院视频内容通过知识点切入并加入多学科内容,实现了视频学习“专”和“博”的有机融合。
4.视频学习与沟通和指导相配合。可汗学院在推动学习者利用视频在线学习的同时,还将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和在线辅导、课堂实地答疑等密切结合起来。传统视频学习的学习者在网上点击视频观看后无法通过相应途径与其他学习者等沟通和互动,而可汗学院通过网站建设将学习和互动、指导紧密联系起来。同时,可汗学院的视频因为效果突出,学生在线学习后进入学校可以与教师进行更为有针对性的互动。可以说,可汗学院的视频并不是孤立地放置在网上,而是通过固定网站和网站相应的指导、沟通建设模块实现了视频在线学习的互动。
三、启示与体会: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路径
美国可汗学院凭借丰富的教学视频、结合在线网站等进行互动沟通和评价、注重学习者的主体性发挥等优点,迅速赢得学习者的青睐并取得了惊人效果。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借鉴其建设路径,实现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起步,以实现职业教育资源的分享和满足全社会文化提升的需求。
1.考虑视频内容、时间等主要因素。美国可汗学院视频内容的最大特点为门类齐全,基础和提升双向注重。我国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首先要重点考虑视频内容,侧重于职业技能类、操作类课程内容的选取,避免与普通高校精品视频课程重复。同时,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虽然定位为“精品”,但也应考虑融合基础知识点,实现高深知识和基础知识相结合,以满足不同水平的学生和社会大众的需要。高职院校在视频制作时还需考虑时间效度。美国可汗学院基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时间或某一主题学习的完成时间,把教学视频一般制作为10分钟左右。反观我国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时间均以一堂课45分钟为标准,这一时间标准显然不是很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根据学习者的需要和兴趣保持时间进行调整,着力规避一堂课时间就为最有效学习时间的思路。视频制作标准要秉持清晰为本、灵活处理的原则。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模式为“教师讲台”讲授,搭配使用PPT等相应设备进行讲解。这种模式存在视频画面单一、僵硬、形象性不足等问题。我国高职院校精品视频课程建设中,可以借鉴美国可汗学院采取电子黑板生动勾画图片并配备声音、字幕的思路,适度调整之前教师必须“出镜”,动作、衣着等必须合乎视频拍摄要求的强硬规定。
2.形成自主、高效的视频建设团队。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落实,离不开一支自主、高效的视频建设团队,这需要政府和高职院校共同努力。首先,政府在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中的指挥作用不容忽视,因此,政府需要有所作为,加大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建设力度,同时成立相应机构以培养、培训视频建设团队。其次,高职院校应注重培育自己的视频建设团队。我国高职院校可以学习美国可汗学院自己组建视频拍摄团队的思路,将本校的相关专家组织起来,发挥各自优势,为高职院校建设精品视频建设出谋献策。同时,高职院校要注重加强和普通高校的联系,实现专家互补。可以采取“引进来”的策略,分享普通高等学校精品视频课程的经验与不足,明确高职院校精品视频课程与普通高校的区别之处。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本校的专门人员赴国内外先进机构进行学习,或定期通过网络、杂志等挖掘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的先进经验。通过构建高职院校本校的视频建设团队,可以更好地推广本校的优质教育资源,且有利于完善本校的校本课程。
3.鼓励高职院校教师自主摄制视频。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的摄制主体为教师,拍摄的目的在于将教师所拥有的知识转换为优质教育资源进行推广。因此,高职院校精品视频公开课推广还需要教师自愿、自觉和积极地参与和落实。可汗通过自己自愿、有兴趣地制作视频并无偿推广,实现了视频资源的最大程度开发。我国高职院校教师同样可以借鉴和学习可汗的做法,自主、自愿地利用手中的电子设备拍摄平时所教内容。当然,还需要政府、学校等建立相应的鼓励机制,激发高职院校教师自主拍摄有价值、有意义的视频。具体来说,政府和学校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首先,政府和学校可以提供一定资金对高职院校教师进行拍摄奖励,以及提供研修拍摄视频的资金;其次,政府和学校要注重增添相应的数码产品,为教师提供相应的硬件设备.方便其及时应用;最后,政府和学校可以举办教师自主拍摄视频大赛,鼓励高职院校教师及时记录平时的优秀教学经历。
【关键词】高职院校 精品课程 建设
实践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
0066-02
自从教育部推行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在高校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每个层次的大学,如重点大学、一般大学、高职高专都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专业课程,作为工科类高职院校就更应该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手段,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教育。本文从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测量”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出发,对工科类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定位及问题提出几点思考。
一、工科类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定位
精品课程建设应体现当代教育教学的最新思想,必须符合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的要求,要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以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所以,精品课程必须要有先进性、可行性、教育性、可操作性及示范性等特点。高等职业教育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的发展,坚持以就业为方向,向社会培养急需的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是在优秀课程的基础上,建设一流的教师团队、创新的教育方法、高品质的教材、严格的教学管理的实践过程。工科类高职院校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辐射其他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工程技术实用型人才。
二、目前工科类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
精品课程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它是一项长时间建设的系统工程。它包括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课程内容改革。这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还需要有正确的制度进行引导。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主要是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型人才,这就决定其专业课程相对来说比较生硬,专业术语、图标等内容较多,缺乏生动、灵活的文字。高职院校的课程应该由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来把枯燥、难懂、抽象的专业教学内容转变成生动形象的直观形式。现在是信息化发达的社会,高职院校应该抓住这一机遇,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不断使用最新的教学手段。由于一些高职院校成立时间较晚,加上有院校得不到当地政府的重视,教学软硬件条件相对较差,导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滞后。
(二)师资力量薄弱
1.“名师”经验不足,教学能力有待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仅是专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这方面的权威。所以,高职教育必须有“双师型”教师队伍作为支撑,这样才能实现高职教育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但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有很多院校为了获得“精品课程”这一荣誉称号,往往瞒报自己的综合实力,临时组建自己的一些权威人士和学科带头人为课题组成员,却没有经过严格的审查过程,这样使得一些只懂理论知识,缺少实践知识的教师也进入到其中,这势必影响到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2.教师的精力有限。随着这几年的高职高专招生规模的扩大,专职教师跟不上学生人数的增长,导致很多教师都是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完成工作,没有时间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有些年轻教师在忙于职称评定,没能全身心投入都教学工作当中,严重影响到了教学的质量;还有的教师只注重著书立说,参加一些项目运作和投资,没有把精力放在日常教学中去。因此,为了搞好精品课程的建设,高职院校必须组建一支教学水平高、结构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三)缺乏有效的课程和教学监控机制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机制不健全是一个日益突出的问题。有些院校在教学质量的检测中做表面文章,没有深入到本质,不能有计划、有安排地解决在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而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很大打击。有的高职院校在教材的更新速度上跟不上实践教学的要求,不能根据自己已有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要求来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使之与实践教学环节脱节。实践教学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最主要的教学方式,因此教材的更新速度必须跟上实践教学的速度。我们传统教学只是注重理论传授,而高职院校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必须要求教材的同步更新,这样才能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促进理论的发展和研究。
三、工科类高职院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紧扣地方经济的建设需求,改变专业结构
每个专业都有自己的专业特色,都有自身的核心课程。恰恰是这些核心专业课程所包含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构成了不同专业之间的竞争力。所以,建设好精品专业的基础是建设好精品课程。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以实际出发,以当地急需的建设型人才为突破口,积极改变自己的专业以适应现代社会快速的节奏。抢抓广西推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特别是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泛北部湾开发给建设行业带来的大机遇,走内涵提升和外延扩展相结合的发展之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培养建设型人才。学院围绕“双师型”教师队伍进行建设,形成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教学效果的教师队伍,并为他们提供最佳的生活、工作条件,以提高他们对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经过几年的努力,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的建筑工程测量和建筑水电工程计价两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建筑工程计价等8门课程被评为自治区级“精品课程”。
(二)加强实践教学,重视学生基本理论的学习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有一技之长,技能的学习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因为实践是职业教育最直接、最有用的方法和手段。目前,有些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只是做表面文章,失去其应有的意义,这样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对此,高职院校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应该加大对实践、实习环节的监督力度,重视学生基本理论的学习,使得学生动手能力强,理论知识够用。
(三)加强对建设过程的指导,控制精品课程的质量
精品课程建设要以课程为研究管理对象,其课程负责人要全面管理区建设工作,精品课程负责人应该把建设落实到实处,制定和管理课程建设中的规划、运作、自测等工作当中,负责人也可以通过精品课程软件培训、进行精品课程的调研以及组织教师参加精品课程建设经验交流大会,通过这些方式势必会提高精品课程的质量。
(四)改进教学方法,重视教学内容的建设
教育教学的改革很大一部分就是教学方法的改进,利用新型的教学方法能够明显提高教学的水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与学生的交流,精品课程所要求的学习方法要鼓励学生学会研究性学习、协作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老师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也会节省很多精力,这样教师就有时间投入到精品课程的建设当中。
目前,相当多的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严重落后于社会的发展水平,这个问题值得我们警惕。高职院校就是要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的落后导致培养出的学生水平大大落后于行业的平均水平,这样就导致将来学生一毕业就面临着失业。从以往的经验可以看出,教学内容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我们要大力推进精品课程建设,加强教学内容的更新速度。
(五)加强信息化建设,推进教学资源共享
在当今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信息化的课程建设是一个必要趋势,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的技术创新,可以提升课程内容形式,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质量。精品课程建设就是要加强网络教学资源的建设,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使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地掌握教学知识,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对话交流。
高职院校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各种各样的教学软件和教学视频,对教学内容进行最大限度的整合,制作与教材相对应的课件,利用多样的教学表现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的客观性,增强学生感性和理性的双重认识,提高专业知识教学质量。
(六)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认清精品课程建设评估指标
有了合理的制度建设才能保证精品课程建设,健全的制度的执行是保障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所以在建立合理的教学制度时要以提高教学质量的水平为中心。应通过建立教学督导、师生相互评教、同行互评、领导评价等制度保证教学效果,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加大宣传精品课程的力度,提高教师参与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精品课程和一般的课程比较而言,它有教学内容的先进、师资队伍的雄厚、教学方法手段的创新、教学条件的方便以及政策的支持等优点。工程类高职院校精品课程的建设是高等教育对质量工程的落实,具有很大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意义。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经过精品课程的建设,整个学校的专业办学激情得到了激活,教学质量得到了提升,同时地方特色专业迅速形成。而对于学生来说,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通过精品网站在网上公开分享,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提高了学生的就业能力。
【参考文献】
[1]樊传高.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6(1)
[2]罗君.创建精品课程,提高教学质量[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6(6)
[3]王成方.精品课程建设与高职教育教学改革[J].教育发展研究,2008(3)
[4]高荣发,李彬,王怡.建设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精品课程[J].商洛学院学报,2006(6)
中南大学开设人工智能课程已有25年历史,2003年该课程更是被评为全国高等学校首批精品课程。此后,在国家教育部、湖南省教育厅和学校的支持与指导下,以蔡自兴教授为首的教学队伍一直继续坚持精品课程的建设。在5年多的建设过程中,一直坚持求新求变的思想,使得本精品课程又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通过建设取得了一些新的经验和体会。
1 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改革是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生命线。经验告诉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就不能固步自封,吃老本,而必须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加大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力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1) 搞好精品课程建设,发挥示范作用
把人工智能国家级精品课程放在优先建设的位置,讲究教学质量,推进教学改革是本课程一直坚持的教学理念。首届国家级精品课程评选时,还很少有其他课程采用网络教学,而我们的课程就已经建设了完善的网络教学平台并被国家教育部评为优秀网络课程,这有助于充分发挥国家级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在此后的建设过程中,我们坚持每年都对网络课程和教学课件进行改进和更新,在国内发挥了应有的示范作用。
为开拓学生眼界,追踪国际前沿研究,这几年我们加强了对双语教学的研究和实践,采用多种方式坚持汉英双语教学。经过实践我们体会到,英语教学比例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英语水平而定,其检验标准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习效果,并根据这一点来适时调整双语教学中英语对汉语的比例。
(2) 编著立体配套教材,为教学改革服务
根据学科和课程的发展及教学改革的需要,我们十分重视教材建设,不断更新人工智能课程教材内容,使其具有系统性、新颖性、实用性和可读性等特色,所编优秀教材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在过去5年建设过程中,在原有的信息类本科生教材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研究生教材、网络课程教材和管理类通用教材,形成了多层次、多专业、多平台的立体配套教材共4个版本,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层次要求。这些教材已为高水平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2) 创新教学方法,开展多种形式教学
近年来,我们学习和推广了教学名师在长期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以趣导课、以疑启思、以法解惑、以律求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并不断摸索和实践,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包括多媒体教学、双语教学、网络教学、智能系统物理实体演示、课堂讨论会、论点辩论会、学术研讨会以及网上实验等现代化教学方法,取得了优良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讲授中尽力做到生动形象,富有启发性,从而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多方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如何充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是我们一直在探索的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多次开展辩论会、讨论会等活动,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查资料,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所学课程,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在课程中我们还经常请来在科研工作中担任主要任务的教师和博士生给本科生介绍最前沿的科学动态,激发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更进一步,我们在研究生教学方面通过举办学术研讨会,让学生接触学科前沿,自己查阅资料和动手写科技论文,并在研讨会上宣读讨论,培养独立研究能力,为将来的研究工作打下基础。许多本科生和研究生在讨论会上有十分突出的表现。这种课堂学术研讨活动深受广大学生欢迎。
(4) 教学与科研结合,以科研促进教学
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教学与科研始终是相互促进,不可分割的。我们认识到,要提高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就必须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要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促进教学。通过科研实践,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起点。教师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看得远,才能明确方向和目标。本精品课程立项后,我们每年都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参观实验室,向他们介绍最新的科研进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研素质;同时吸收部分学生直接参与到科研工作中来,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科生的毕业设计题目也直接与科研工作挂钩,让学生真正学以致用;支持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和各种技术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和教学能力,从而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科研的相互促进和协调发展。
2 构建立体式教学平台,实现教学相长
(1) 建设前沿交叉学科的多类型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多年的积累和长期努力,我们已拥有大量立体配套式的教学资源,除了针对计算机、智能科学与技术和自动化专业的系列教材外,还有面向军队的智能决策的教材,面向人工智能初学者和研究人员的工具书《人工智能辞典》。大量教参、教研论文、科研论文、多媒体课件、双语课件、网络课件、视频录像、习题库、试题库、虚拟实验室等都包含在我们的教学资源中。
(2) 开发富有特色的网络教学平台,实现个性化教学
网络教学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不受地域和环境限制的情况下主动学习和继续学习。我们的《人工智能网络课程》上网使用已经7年了。该网络课程具备向导学习、交互式和情景化学习、多媒体支持、学习评价、智能答疑、全文搜索、虚拟算法实验等功能。特别是在向导学习、个性化以及算法实验上,采用了人工智能技术本身来实现人工智能网络课程,具有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等显著的特色和先进性,得到专家和同行的认可和肯定。如今我们的网络教学平台已不断得到更新和扩展,学习内容不断完善,学生们不仅可通过网络进行学习、实验,并能通过网络提交作业和报告,与老师进行交流。网络课程的使用,促进了本课程教学改革,更好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深受学生欢迎。
(3) 建立开放式的网络实验平台
理论联系实际永远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让学生发挥主动性,学以致用,从而加深对课堂接受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是我们开发实验平台的目的。为此,我们在2005年开发了一个网络虚拟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中,通过动画演示,学生能够直观地看到课堂上讲到的多种算法和方法的具体实现步骤和运行结果,还能够自己动手,创建新的实验环境和实验数据,建立自己的实验。网络实验平台中对每个实验的目的、要求、实验报告的形式内容都作出了详细的阐述和要求,网络的开放环境使得学生可以在寝室、家里、机房,甚至在机场、车站、码头随时进行实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在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首先,实验项目的开设,经过了严格的考虑,使之具备研究性和综合性。其次,实验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探讨要求,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进行实验。再者,充分采用虚拟实验方式进行实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分析和探讨智能算法的很好平台。
直观生动的实验演示和个性化的实验设置增加了学生对实验的兴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验证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概念的理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构建富于创新的教学队伍
教学人才资源是教学的第一资源。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思想,组建一支结构合理、爱岗敬业、不断创新的教学队伍是精品课程建设不断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 名师牵头,结构合理
自精品课程立项以来,在多年的建设实践中,我们逐步建立了一支由国家级教学名师牵头,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学历、学位、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以保证教学和教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此外,任课教师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的成才为目标,讨论并设定了明确、可行的课程教学改革目标。
(2) 抓好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整体素质
建立一支爱岗敬业、富有战斗力的高素质教学队伍是出色完成教学任务和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我们的教学队伍中,从带头人到成员,都坚持在教育第一线亲自执教,传道、授业、解惑,做好本职教学工作,都秉承热爱党的教育事业,热爱教学工作、热爱学生。教学骨干和主讲教授具有较高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教学经验,其他教师也有较好的教学功底和较强的教学能力,他们团结协作, 精益求精地认真做好每一环节的教学工作。
(3) 注重青年教师培养,保证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资源共享课程 教学内容 课程建设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struction about High Quality Courses Upgrading to Boutique Resources Sharing Course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bstract: Since 2012 Chongqing Real-estate Vocational College has upgraded the college and city fine courses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excellent resources sharing courses. In contrast to the "building decoration engineering CAD" course which is the school specialized fundamental course, which I participate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ine course and boutique resources sharing course ,I have a new understanding about the teaching content design and the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Key words: Resource Sharing Course; Teaching Content;
Course Construction
1、 导言
为了达到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优质课程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建设目标[1],我院自2012年起,将以往的市级、院级精品课程均按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要求进行了“升级”建设。在对比以往参与本校专业基础课程《建筑装饰工程CAD》的精品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设计与课程建设方面产生了新的认识。
2、教学内容设计认识
1)定位教育者的角色
都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不仅要求教师能在人类发展过程中起到文明的传承的作用,也要求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学会分析预测本领域未来发展的方向,将自己的理解正确的传递给学生。
伴随课程资源的上网及互联网的发展,教师传授并非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途径,因而仅仅靠传统的固定场所、时间的面授方式有待于改善。并且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不再仅仅是师生关系、朋友关系,还应该是伙伴关系、战略合作关系。
当然,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与学生互换角色,不仅仅以“教师为教学中心”,还要考虑以“学生为教学中心”。
2)课程建设过程中,注意课程内容设计、共享学习的内容,与现代传输设备、接受终端技术的无缝对接。
在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发现,伴随网络信息化技术及各类终端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导致知识的交流和学习的方式由传统的固定时间、场所面对面或单纯的被动接受方式,转变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取多种途径进行学习交流的方式。因此,为了有更多的受众,必须加强如下方面建设。
首先,课程精品资源课的内容设计上,可以不拘泥于传统的以教材为导向,而是要通过教研活动和团队合作,分析、吃透教材及知识,根据本课程的知识构成规律及认识过程规律,重组教材,有效讲解。不仅要体现教学研究的最新成果,还要求资源必须是丰富的[2]。
其次,共享学习内容。由于现阶段学习的非正式性,范在性,社会性,情景性,适应性,因此学习内容要求广泛共享,并且共享要求有较强的可识别性。
另外,伴随科技及设备的发展,课程资源的传输及应用要求与现今及以后较长时间内的传输方式及接受方式要求无缝对接,并且传输及应用要保证质量,以免因繁琐的中间或技术环节而导致传播不流畅,使适应性下降。
3)考虑教学模式多样化
在教学模式上,不能简单依靠传统传授模式。我们应该在吸取传统教学模式“营养”的同时,还要考虑网络学习模式、混合模式及协作学习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多优点,应该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但是为适应在学习要求,就必须在课程建设上,考虑网络学习模式,混合及协作学习模式。
3、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认识
1)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重视实用性。
在以往的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难免出现“老资格”的挂名主持人,结果很少见到视频传授。在精品资源课程建设过程中,严格要求课程的主持人必须要有30%以上的课程视频,避免挂名现象。课程负责人的职称要求有所降低,鼓励有能力、实干的青年教师参与其中;教学资源、课程文案常态化,少了死板、突击甚至“牛头不对马嘴”的材料等。
2)更加准确的定位课程
在本人参与的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当时有些困惑。其中,课程内容定位时,非常尴尬。课程定位如果太过注重“理论化”,并不适用于本校学生;如果太注重实践,好像与理论脱节。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着实践的深度到何种层面,是否符合目前人才培养目标等等纠结的问题。
在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要求“回归”课堂,教师讲课要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层次、类型的学生,调整教学形式;根据本校特征,解决教学问题,实现教学目标,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目标。资源共享课程建好后,更多的是为本校学生服务,兼顾服务于网络对象。
3)更重视特色的发挥
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更重视课程、学校、教师和学生、教学资源的建设,这样更能体现出课程的特色。针对同一门课,有不同的受众、教学团队就应该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这样反而有利于本学科的发展,更有利于各校资源“百花齐放”。
在建设过程中,还增加了教师能力、个性的展示,学生互动环节,教学成果和学生风采展示,这样课程更有利于互动教学,形式更加丰富,方式更为灵活。
4、结语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中,我们不仅要设计与不同受众相适应的课程内容,还要考虑到建设与现代传输和接受终端相适应,避免“新瓶装旧酒”的现象,这样能更有利于的实现服务学习型社会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 《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实施办法》 [Z]2012年5月21日,
[2] 吴宁 冯博琴. 对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与资源共享建设的认识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2[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