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

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

第1篇: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双向转诊;利益分配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3.02.023

2009年我国新医改方案中提到要采取增强服务能力、降低收费标准、提高报销比例等综合措施,引导一般诊疗下沉到基层医疗机构,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但是,目前国内各地双向转诊多运作不畅,出现双向转诊零病例、上转容易下转难等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调查表明,阻碍双向转诊正常运作的首要原因是医院的经济利益驱动。因此,合理调整双向转诊医院及其医生之间的经济利益非常关键。目前区域新农合双向转诊体制建立的难点之一是上下级医疗机构及其医生受到经济利益的影响,缺乏积极性。新农合双向转诊体制的建立,势必伴随利益分配的重新调整,原有利益格局将重新平衡,并尽可能做到新农合双向转诊相关各方(参合患者、新农合基金、上下级医疗机构及其医生)的共赢,才能使整个体制运转起来。本研究是区域新农合双向转诊体制系列研究之三,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对区域新农合双向转诊体制建立的利益分配模式进行了探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集区域卫生行政管理系统统计资料,主要包括:汕头市2010年卫生院B3-B3-卫统1-2年报,汕头市2010年卫统2表,汕头市2010年卫统1-1年报一览表(一),汕头市卫生人事统计表,2010年汕头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疾病分类报表。采集相关文献报道中近年来关于双向转诊实践效果的数据。

1.2研究方法 双向转诊是一种伴随经济利益流动的患者流动,要使双向转渗有效运转起来,必须建立一种机制,对在双向转诊中的利益流失方进行补偿,而付出补偿方不能亏本,并使之具有普惠性。基于此,设计以保本让利为核心的新农合双向转诊利益分配模式,根据区域卫生行政管理系统统计资料数据和临床路径,参照国内双向转诊实践文献报道的数据,对该模式进行定性和定量预测,求证该利益分配模式的可行性。

2.结果

2.1双向转诊各方利益分配模式的设定见图1。

2.1.1参合农民利益 在顾问医师模式下的双向转诊的新农合住院患者,二院住院补偿起付线只计一个起付线且以低档起付线计算;提高住院补偿报销比例10%左右;享受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不需门诊直接入院,简化手续。

2.1.2双向转诊医疗机构利益 建立转诊医疗机构之间能够接受的转诊利益规范,通过签订协议确定转诊保本让利合同;根据汕头市2010年医疗卫生单位基本数字表,全市医院平均收支结余率为4.4%,为调整“上转容易下转难”局面,拟下转按患者发生住院费用的5%保本让利给转出医院。

2.1.2.1乡镇卫生院 通过顾问医师模式双向转诊,能吸引农民就医。文献报道,乡镇卫生院与上级医院实行双向转诊后,平均住院患者增加20%,加上接受上级医院下转保本让利等措施,为乡镇卫生院增加收入来源。同时接受城市大医院的技术支援,帮助其改善卫生业务条件和提高医疗水平,促进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

2.1.2.2市级大医院 通过建立与卫生院的双向转诊通道,缩短了平均住院日,提高病床周转率,同时可以稳定地获得卫生院转诊的危、急、重症患者,能增强医院的诊疗水平,提升业界影响力。同时下转患者可获得乡镇卫生院回拨的5%的保本让利的经济补偿。

2.1.3责任医生和顾问医生利益

2.1.3.1责任医生 双向转诊的实施为乡镇卫生院带来相应的经济收入增长;乡镇卫生院责任医生承担了卫生院双向转诊的最主要工作,因此乡镇卫生院可按新增患者(包括下转患者的收入),结合业绩考核情况,增长责任医生的工资收入,调动其积极性。

2.1.3.2顾问医师 为体现顾问医师技术咨询的价值,可考虑在接受技术扶持乡镇卫生院的住院患者费用的5%和下转患者的住院患者费用保本让利的5%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目标考核,发给顾问医生绩效工资。

2.1.4新农合基金 文献报道,在三级医院与基层机构的双向转诊效果评价中发现,可以减少医疗费用的26%。市级医院新农合住院患者中约15%为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康复期可下转,将这些患者转诊至乡镇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每年可节约大量的新农合资金和社会医疗总费用。

2.2双向转诊各方利益分配模式的实例测算

2.2.1新农合住院补偿及全市医疗机构平均收支结余情况

2010年粤东某市新农合住院补偿及全市医疗机构平均收支结余情况见表1。

2.2.2市级医院可下转卫生院患者情况预测算 根据已颁发的《综合医院分级护理指导原则》可知,市级医院住院患者诊疗病情稳定、下转卫生院继续康复治疗的合适时机,是患者器官机能恢复、由Ⅰ级护理转为Ⅱ级护理的时段,按全市卫生院平均500元/床日计,住院费用的5%保本让利。表2结果提示:与按临床路径平均住院日计算相比,三甲医院的实际平均住院日更长,具有较大的下转患者弹性空间,尤其是恶性肿瘤、股骨骨折、颅内出血、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顾问医生每转诊一例上述分类疾病的患者可获62.5-580元,作为顾问医师指导责任医师的经济补偿,调动顾问医师下转康复期患者的积极性,驱动区域新农合双向转诊运转。

2.2.3区域内乡镇卫生院与市级医院双向转诊的测算结果

根据设计的利益分配模式和上述资料,进行可行性论证和测算。(1)社会总医疗费用:市级医院新农合住院患者6.25万,均次住院费用为12293元,15%的康复患者可转基层医院,减少医疗费用的26%。每年可节约医疗总费用为6.25万×15%×12293×26%=2996万元。(2)新农合基金:市级医院次均住院补偿费用4559元,卫生院次均住院补偿费用1771元;市级医院新农合住院患者中约15%为常见病、慢性病患者,康复期可下转,以较为保守的1/3床日计为康复期转卫生院治疗,实行双向转诊,每年可节约新农合基金为6.25万×15%×1/3×(4559-1771)=871万元。(3)参合农民:通过提高住院补偿比例10%,降低起付线(乡镇卫生院起付标准200元、市级医院起付标准800元),每例通过双向转诊住院的患者可减少医疗费用为4559×10%+(800-200)=1056元。(4)市级医疗机构:15%的患者为常见病、慢性病,下转患者后可获得乡镇卫生院回拨其住院费用的5%作为保本让利:6.25万×15%×1/3×2700×5%=42万元。(5)乡镇卫生院:实行双向转诊后,住院患者增加20%,增加收入2.13万×2700×20%=1150万。(6)责任医生:根据区域卫生行政管理系统统计资料,乡镇卫生院人员工资支出占卫生院总收入的36.6%,人均年工资23179元。双向转诊实施后,乡镇卫生院年增收1150万,相应的工资部分增加1150万×36.6%=421万元;卫生院人均增加工资1093元,一般情况医生工资通常比卫生院其他人员的高,因此责任医生增加的工资应高于1093元。(7)顾问医生:按方案设计,每转诊一例患者可获得62.5-580元。

3.讨论

3.1以保本让利为核心的区域新农合双向转诊利益分配模式

目前各地双向转诊运作不畅的首要原因是医疗机构的利益驱使。双向转诊体制的建立,内含医疗机构之间的利益流动。要合理调整双向转诊医院及其医生之间的经济利益,必须建立一种机制,对在双向转诊中利益流失方进行补偿,且付出补偿方不能亏本,并使之具有普惠性,才能使双向转诊运动起来。如何合理调整双向转诊医院之间经济利益是问题的关键,可以通过医院之间协议的形式,对双向转诊利益流失方进行补偿而不致补偿方亏本,即保本让利。根据区域医疗机构平均收支结余率水平,建议按患者发生住院费用5%保本让利给转出医院,这样既可以做到保本经营又可以由此带来各方远期利益。因此双向转诊利益分配模式的核心是医疗机构的保本让利。

第2篇: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

【关键词】 农村合作医疗 问题 建议

要使农民得到最大实惠,不但要使农民有地方看病,还要有钱看病,这就要不断完善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经过多年的努力,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大体上实现了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的医疗保险制度,满足了公众基本的医疗需求,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1)医保报销手续太多,服务不到位。

(2)有些医院收费项目不透明,有明显的乱收费、多收费现象。

(3)药价虚高,滥开检查单,收红包,医生卖药,医患矛盾激烈。

1 医疗乱收费的背后,利益驱动是根本原因。有关规章制度、监督体制不完善让一些人有了空子可钻

为了规范医院收费,减轻患者负担,为此建议:

(1)要深化农村乡镇医院改革。规范医疗服务行为,更新医疗设备,提高医疗业务水平。

(2)加强药品购销监管,乡镇医院医药费用太贵,必须加强药品的购销监管。

可以实行乡镇医院由上一级医疗机构牵头,直接向厂家统一采购药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药品进价,鼓励使用低成本、低价格、疗效又肯定的药。要制定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药物目录,实行药品价格公示,加大农民群众的监督,让农民朋友明明白白看病买药。

(3)要建立“双向转诊制度”。要求市区内所有二级以上综合医院都要与乡镇卫生院组织建立双向转诊关系,承担乡镇卫生服务的业务指导、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及双向转诊任务,使农民患小病没必要去大医院看。

2 善政策与措施

(1)加大了政府对医疗救助资金的支持力度,扩大救助范围,提高救助水平,重点解决好农村五保户等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问题。

(2)加快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县、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的建设,尽快启动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切实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到2010年建立起基本设施齐全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继续深入推进城市卫生支援农村的工作,积极开展农村卫生人才培训和培养。

(3)继续加强农村药品供应和监督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有相关网络和人员,规范供应渠道,强化质量监管,严厉打击非法经营活动,确保农民用药安全、有效。

3 建立及时结算拨付机制

统筹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与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签订的服务协议中应明确定点医疗机构垫付款的结算拨付程序和时间规定,保证垫付款及时结算拨付。一般应在一个月内结付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垫付款,定点医疗机构可定期将上月住院参合农民补偿材料直接寄送新农合经办机构,经办机构实行先结付后审核的办法。经办机构在后期审核中,发现不符合新农合政策的补偿内容,应主动与定点医疗机构沟通,按服务协议在下期回付款中予以扣除。定点医疗机构与新农合经办机构在即时结报工作中发生争议,双方协商难以达成一致意见时,由负责确定定点医疗机构资格的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核实的情况或专家会审意见裁定。

4 转诊制度

参合农民因病情需要转到省市级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治疗,应在统筹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进行转诊备案,经办机构要主动告知相关注意事项和域外所有可开展即时结报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名称,由参合农民自主选择。急诊或外出务工参合农民可先就诊,一周内或出院前通过电话告知统筹地区新农合经办机构。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一步简化转诊制度,通过合理调整新农合统筹补偿方案中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起付线和补偿比例,或者对于经转诊备案和未经转诊备案的采用不同的补偿比例来引导参合农民的合理就医流向,方便参合农民就医。

5 加强组织领导

第3篇: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

关键词 分级诊疗 双向转诊 相关利益者

一、研究背景

分级诊疗,是指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各有所长,逐步实现专业化。促进各级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就医新秩序。

近年来,“看病难”“看病贵”成为社会热点问题,我国整体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三级医院人满为患,而社区医院冷冷清清。合理优化配置现有的卫生资源,明确各级医疗机构的分工,协调上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院之间的利益关系,不仅可以降低医疗成本,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还能提高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真正为百姓提供福利。目前,我国的分级诊疗制度还仅仅在探索阶段,其中涉及众多利益相关者,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会对分级诊疗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和分析框架

“利益相关者”一词是在1963年由美国斯坦福研究员的学者首次提出。1984年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Freeman将其定义为:“任何能够影响一个组织目标的实现,或者受到一个组织实现其目标过程影响的所有个体和群体。”经其他学者的共同研究后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理论框架,日益成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方法。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利益相关者理论在卫生领域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因此,更应在政策制定前,明确界定体系内外的利益相关集团,探讨各利益相关方的态度和可能采取的行动,然后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平衡各集团的利益,以减少实施阻力,为分级诊疗提供依据。

三、分级诊疗利益相关集团分析

在分级诊疗中涉及的利益相关集团包括政府、医疗保险机构、上级医疗机构、社区医院和患者。分别从利益相关程度、影响力、立场和受政策影响程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政府

政府掌握了大量资源,有必要对卫生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对医疗机构加强监管。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可以有效降低政府的成本,提高效率。建立良好的分级诊疗制度,合理分流患者,不仅能缓解目前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局面,还能加强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提高患者满意度。因此,政府对分级诊疗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但在没有有效约束的情况下,政府的立场很容易被其他强势集团所左右,从而阻碍分级诊疗的有效推行。

(二)医疗保险机构

作为分级诊疗中重要的部门,虽不能参与医疗收费项目和价格的制定,但可以通过改变付费方式来影响医疗机构的行为。其目标是维护医疗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平衡,以最少的费用来获得最大的收益。通过分级诊疗制度,引导患者正确就医,规范医疗机构的医疗行为,减少政府对卫生资源需求方的资金投入。

(三)上级医疗机构

上级医疗机构,主要指大中型综合性医院,其医疗资源处于领先地位,虽属强势的利益集团,但不同级别的医院面临的情况却大不相同。三级医院拥有大量技术和品牌优势,就诊患者众多,对政府政策的制定有较大影响,分级诊疗制度便于三级医院将即将康复的患者转到社区,加快患者流动性,提高效率,有效控制医保总额。但若实行社区首诊制后,三级医院门急诊人次势必会下降,将对其造成重大影响。二级医院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就诊患者不多,床位使用率和周转率低。与三级医院相比,没有技术和品牌的优势;与社区医院比,又没有价格优势,处在一个较尴尬的位置。在实施社区首诊和分级诊疗后,应该是受到影响最大的一方。

(四)社区医院

主要为患者提供最基本的医疗服务。在分级诊疗中,社区医院无疑是受益者。在政府和医疗保险部门引导下,部分患者将分流至社区医院,使其服务能力得到提升,就诊率将有所提高,从而提高医疗收入。

(五)患者

患者是分级诊疗的主要受益者,通过分级诊疗,患者就医费用将有所下降,并能获得连续,节约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但由于信息不对称,患者对社区医院信任度不够,上转容易,下转难,在上级医疗机构进入康复期后往往不愿转回社区医院,造成医疗资源浪费。患者作为一个人数众多的利益相关集团,因较为分散,很难相互协作形成一个组织,处于较劣势的地位。

通过分析,可以明确各利益集团的态度和立场,为分级诊疗提供政策依据,可见分级诊疗具有较高的可行性,但政府在制定分级诊疗制度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如何平衡各方的利益。

四、结论

(一)分级诊疗中存在的问题

(1)政府没有充分发挥监督和协调作用。政府对医疗机构功能界定不清晰,没有指定分级诊疗有关的法律法规,分级诊疗目前仍处于无法可依的阶段。大部分地区缺少上级医院与社区医院分工协作的质量控制和监督考核机制,缺乏相应配套措施和奖励机制的支持,从而影响了积极性。

(2)缺乏统一的转诊标准,存在上转容易下转难的现象。由于医生收入与医疗业务量直接相关,因此上级医疗机构医生不愿将患者下转到社区医院;社区医院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不得不将一些病情复杂和危重病人上转,转诊后缺少随访,没有做到连续性医疗服务。上转比例过低会耽误患者病情,造成医疗质量下降;而下转比例过低则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3)医保政策对分级诊疗的支持作用不够。目前的医保政策对各级医疗机构就诊费用的报销比例差别不大,对患者的合理分流影响不大,造成无论大病小病都往大医院跑,不利于激励和约束上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

(4)患者对社区医院缺乏信任。社区医院在设备、人才和技术方面缺少优势,患者对其信任度低,而对上级医疗机构更加信赖。目前,大医院承担了大量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造成医疗资源的浪费。

(二)对策和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建立长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如果能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将极大促进分级诊疗的推行。政府应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及时出台具可操作性的指导性文件,明确各级医院的分工,平衡各方利益。三级医院主要承担疑难杂症和危重病的救治工作,并承担科研和教学任务;社区医院主要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及慢性病的健康管理工作。只有坚持“大病进医院,小病到社区”的政策导向,才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形成医疗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的局面。

(2)建立上级医疗机构与社区医院间的利益协调机制。完善分配激励和约束机制,对按要求进行转诊的医疗机构给予适当奖励,对不按要求执行的进行处罚。只有将社区医院与上级医疗机构的关系建立在协作而非竞争的基础上,才能真正落实好双向转诊制度。

(3)完善和统一双向转诊的标准和流程。上级医疗机构和社区医院之间互转应为患者提供绿色通道,及连续性医疗服务,缩短患者转诊后的候诊时间,对社区医院提供的可靠检查结果予以认可,为下转患者提供诊疗信息和后续治疗方案。社区医院对上转的患者做好随访。

(4)发挥医保政策的杠杆作用。充分发挥社区医院“守门人”作用,利用配套医保政策引导患者进行合理有序流动。医保政策向社区倾斜,适当拉开三级医院和社区医院就诊的费用标准和自付比例,利用价格杠杆引导患者合理分流。在此基础上逐步探索开展按病种付费方式,对医疗机构的双向转诊行为进行约束和监管。对于节约的费用可给予适当返还。

(5)加大对社区医生的培养力度。政府应加大对社区医院的投入,提高社区医务人员待遇,吸引优秀医学生到社区工作。制定全科医师的培养计划,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增强连续性医疗服务的观念,充分发挥社区优势。上级医疗机构要加大对社区的扶持力度,帮助社区医院提高医疗质量。

(6)加快信息化平台建设。分级诊疗有效推行的前提是医疗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快推进社区医院电子病历和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系统建设,使社区医院患者的健康资料通过信息平台与上级医疗机构共享。

(7)加大对社区医院的宣传力度。大力宣传社区卫生服务的特点和优势,转变患者的就医观念,通过义诊、讲座、健康教育咨询等方式,为居民提供优质的健康管理服务,逐步增强患者对社区医院的信任度,从而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科学就医观念。

(作者单位为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

[作者简介:杨歆宁(1987―),女,现就读于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2014级MPA双证研究生1班。]

参考文献

[1] Referral Systems Assessment and Monitoring

Toolkit[R]. MEASURE Evaluation,2013.

[2] 余红星.基于分级诊疗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探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4.

[3] 王虎峰,元瑾.对建立分级诊疗制度相关问题的探讨[J].中国医疗管理科学,2015.

[4] 夏琳.我国双向转诊制度优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

[5] 吕键.论深化医改进程中分级诊疗体系的完善[J].中国医院管理,2014.

[6] 梁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医院双向转诊运行的方式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5.

[7] 郭石林.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双向转诊激励与约束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

[8] 冯俊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发展与评述[J].决策管理,2009.

[9] 邹晓旭.基于社会分工论的我国分级医疗服务体系构建及其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

第4篇: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

1.1资料来源

资料来源于国家卫生计生委、各省级政府相关部门的官方机构网站,主要检索2010年3月-2013年11月出台的新农合重大疾病保障政策实施方案及相关意见,同时收集各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上报的新农合大病保障工作汇报材料和相关统计报表。截止2013年11月,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新农合大病保障实施方案全部纳入研究,天津市未检索到本研究相关的大病保障政策文件,故未纳入分析。

1.2研究方法

对收集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类,数据资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运用描述性统计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实施方案出台时间、试点病种数量、定点医疗机构级别的确定、医疗费用支付与补偿办法、救治申报程序与费用支付模式、管理与保障措施6个方面,对各省(市、自治区)新农合大病保障政策的主要内容和做法特点进行比较研究。

2结果

2.1实施方案出台时间

卫生部于2010年6月《关于开展提高农村儿童重大疾病医疗保障水平试点工作的意见》,到2011年6月,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台了实施方案,虽然于2012年相关文件,但其儿童先心病免费救治工作启动时间较早。2011年4月,卫生部出台文件要求逐步扩大重大疾病救治试点的病种范围(优先考虑妇女两癌、重性精神疾病等病种);2011年,全国共出台扩大病种实施方案及相关文件16份。2012年5月,卫生部《关于做好2012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通知》要求推开终末期肾病、妇女乳腺癌、宫颈癌、重性精神疾病、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耐多药肺结核6种大病保障,同时将血友病、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唇腭裂、肺癌、食道癌、胃癌、1型糖尿病、甲亢、急性心肌梗塞、脑梗死、结肠癌、直肠癌12个病种纳入试点范围;2012年,各地共出台扩大病种实施方案17份。2012年11月卫生部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居民重大疾病医疗保障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各省(市、自治区)大病保障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要求。2013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文件进一步要求以省(市、自治区)为单位全面推开20个病种的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

2.2实施方案覆盖病种

根据卫生计生委要求,2013年各地应全面推开20个病种的重大疾病保障试点工作。目前,8类大病中,内蒙古妇女两癌及艾滋病机会性感染尚未纳入,宁夏仅开展了儿童两病保障,仅出台了儿童先心病免费救治工作实施方案,其余省(市、自治区)全部纳入;12类大病中,吉林、重庆两地各有4类尚未纳入、陕西只将8类大病纳入,其余省份全部纳入。除国家规定优先纳入试点的20种大病外,16个省(市、自治区)新增了部分病种,其中安徽省新增病种数最多,达到了30种,以冠心病、白血病等心血管系统疾病为主;其余大部分省份新增病种为1-8种。同时,部分地区结合本地实际,将一些地方病或发病率较高的病种纳入大病保障范围,如内蒙古新增的布鲁氏杆菌病,新疆、青海两地分别增加的肝硬化和肝癌(表1)。

2.3定点医院的确定

卫生部《意见》指出:重大疾病实行分级诊疗制度,20种重大疾病中的大多数病种原则上尽可能在县级医疗机构诊治,复杂疑难病例转诊到三级医疗机构。各地定点医疗机构级别的确定主要包括4种类型。

2.4补偿机制

按照卫生部要求,新农合对相关病种的实际补偿比例原则上应当达到本省限定费用的70%左右,在此基础上,由医疗救助对符合条件的患者再行补偿。各省(市、自治区)在实施方案中对按病种付费的费用定额标准和支付方式进行了规定,一些地方探索利用新农合基金建立了大病补充补偿基金或购买商业大病保险。

2.4.1推行按病种付费为主的支付方式。根据国家要求以及各省实施方案的规定,重大疾病的诊疗费用支付主要采取按病种付费,包括按病种限额付费、按病种定额付费两种形式,其他支付方式有按病种限额与定额相结合、按床日付费、按人头付费等形式。

2.4.2费用定额和报销比例。先行试点的儿童“两病”多采取统一规定费用定额标准和报销比例的方式。对扩大病种在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就诊的费用定额标准和报销比例的确定大致分为3种形式。对于超出定额标准的费用,除海南省规定由定点医院和参合患者按1:1比例承担外,其余各地普遍规定由定点医疗机构承担。青海、河南、湖南、内蒙古等地对儿童两病等病种的报销比例规定有所不同。新疆、、湖南儿童先心病均推行免费救治政策。见表4。

2.5申报及结算程序

卫生部《意见》要求,各级新农合经办机构应按照便民、利民原则,简化并规范重大疾病的救治申报和结算报销流程,推行定点医疗机构即时结报和异地结报,推进新农合、医疗救助“一站式”服务。

2.5.1申报程序。对于大病患者救治申报程序的规定主要有以下两种形式:福建、贵州、海南、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河北、江西等地要求患者到定点医疗机构确诊后开具相关证明,经新农合机构审批后再开展按病种付费诊疗;安徽、云南、四川、宁夏、则由定点医疗机构确诊并审查患者参合信息后,对确诊符合大病报销条件的患者按重大疾病类别进行管理,并做好相关材料备案和标注工作,患者出院后由医院向新农合经办机构提交申请补偿的材料。

2.5.2即时结报与“一站式”报销模式。各地大病诊疗费用基本实行即时报销。安徽、海南、河南、湖北、湖南、吉林、山东、上海、甘肃等大部分省份规定,大病患者出院时只需按照规定的定额比例支付自付费用,由定点救治医院垫付其余全部费用,并由新农合经办机构将基金应付款和医疗救助垫付款“一站式”拨付医院。云南、河北、浙江、内蒙古等地新农合经办机构仅拨付基金应付款,医院垫付的医疗救助资金则需由医院向民政部门提出申请。贵州、青海两地即时结报则采取由新农合基金向医院预付报销定额的部分费用,医院垫付剩余报销费用,患者支付自付费用的方式。

2.6管理与保障措施

2.6.1申报管理。在重大疾病的救治申报管理方面,针对患者纳入大病报销的限制条件分别作出了规定,主要包括3方面:①参加新农合;②疾病诊断及主要治疗方法符合各省方案规定的保障范围;③在各省指定的重大疾病定点救治医院按规定的临床路径或诊疗方案治疗。同时,安徽、海南、河南等地还在实施方案中规定,在1个参合年度内,重大疾病住院患者同一种疾病限享受1次方案规定的重大疾病保障政策(方案另有规定的除外),再次住院发生的医药费用不纳入大病保障。

2.6.2组织管理与保障措施。各地实施方案中对于大病保障政策的组织管理和保障措施,主要从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服务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查处力度几个方面作出了要求。省、市、县各级卫生、民政、财政部门分别负责实施方案的制定和组织实施与监督;在确保服务质量方面,一般要求各救治医院要在临床路径基础上制定各保障病种的标准化诊疗方案,严格掌握入、出院指征,从手术、麻醉、治疗、药品及辅助检查等环节着手,确保医疗质量,有效控制费用。同时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经办机构组织对救治医院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重点对诊断升级、分解住院、放宽住院标准、推诿重症患者、降低服务质量等行为进行严肃查处。

3讨论

3.1大病保障政策目标

逐步缓解农村大病患者家庭的“因病致贫”问题是新农合大病保障政策的根本出发点。考虑到新农合基金稳定性和使用效率,优先纳入试点的20种重大疾病均为疾病负担相对较重、灾难性卫生支出发生率较高的病种,如儿童先心病、妇科和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目前,各地大病保障政策均能围绕缓解“因病致贫”问题的核心目标,绝大多数地区的试点病种范围和补偿水平达到国家要求,并有1/2的省份结合实际情况新增了部分试点病种。在保障机制方面,尽管仍有少数省份采取提高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的方式,但按病种限额补偿70%与医疗救助相结合仍然是各省大病补偿的主要形式,符合救助条件的患者自付费用不超过定额的10%,并且在按项目付费别强调了大病补偿不受新农合报销药品目录与诊疗项目目录的限制,能够较好地满足重大疾病通常存在报销目录外费用高的特点。在救治申报与报销程序的制定方面,尽管各省份具体步骤存在一定差异,但都遵循“便民利民”的基本原则,特别是大病诊疗费用“即时结报”和“一站式”报销的普遍推行,能够方便患者即时获得补偿。

3.2大病保障付费方式

按病种付费作为预付费制度的一种,与按项目付费等后付制相比,在兼顾医疗质量与住院费用控制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也是新农合大病保障费用支付采取的主要形式。然而,并非所有的重大疾病费用支付都适用按病种付费,因该支付方式通常以某个疾病治疗方法的主操作和/或主诊断为基础来确定费用定额标准,因此多适用于诊断清楚、疗效确切和费用离散度低的疾病,对于一些临床上诊断分型较为复杂的恶性肿瘤以及重型精神疾病等病程长短差异较大的病种则并不适用。目前仅内蒙、辽宁、新疆等少数省(自治区)在按病种付费的基础上,对部分病种探索推行其它支付方式改革。同时,有1/3的省份采取了按病种限额付费,在不超过费用最高限额的范围内,同类疾病的诊疗费用高低可以根据病情的不同按照实际提供的诊疗项目价格和数量而调整,但该种支付方式失去了严格意义上的预付费制度的控费能力,其本质上仍属于后付制,对大处方、大检查等行为的约束作用有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一是由于目前国家层面出台的大病保障政策中,针对重大疾病的补偿形式主要强调了按病种付费,而未对不同病种的适宜性作出具体规定或要求;二是由于目前我国按病种付费制度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省级层面仍未建立起统一、细化的疾病分型分类标准,难以根据不同病种的实际需要合理测算预付费的费用标准[1-2]。

3.3大病分级诊疗制度

县级医疗机构作为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供网络的龙头,应当承担大部分重大疾病的诊疗服务,国家鼓励通过差别化医保报销政策、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引导各级定点医疗机构之间建立分工协作和双向转诊机制。从目前各省(市、自治区)制定的政策看,分级诊疗制度仍未完全建立,1/3的省份并未将县级医疗机构作为主要定点机构,仅有不到1/5的省份开展了重大疾病诊疗费用的差别化报销。即使是在已经推行差别化报销的省份,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报销比例差距相对较小,难以有效引导患者到县级医疗机构就医。导致差别化报销政策以及分级诊疗制度难以推行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县级医疗机构诊疗能力有限、资源配置相对不足,难以成为大病患者就诊的首选[3-4];另一方面,省级层面尚未制定不同级别医疗机构之间具体的双向转诊标准,大部分省份对于不同病种的首诊、筛查程序缺少明确的规定。

3.4医疗服务监管体制

国家要求各省(市、自治区)纳入试点的20种大病以循环、消化、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和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为主,这些疾病多具有病程长、诊疗费用高、临床分型较复杂等特点[5]。以儿童白血病为例,根据卫生部制定的费用标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标危组和中危组的定额标准分别为8万元和15万元,相差达到7万元;而对于妇女两癌及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等大病,多数省份并未针对同一病种的不同分型或分期分别制定费用标准。在费用定额确定的情况下,容易发生诊断升级或推诿重症患者以及分解住院、放宽住院标准、不严格执行临床路径等各种逐利行为,建立完善的医疗质量监管和控制体制显得尤为重要。而目前尽管各省(市、自治区)在实施方案中提出要求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及经办机构对救治医院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估,但并未对不同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行细化并制定统一的考核评估标准,对于定点医疗机构内部质量监督机制的建立缺少强制性的制度设计。监管体制的缺陷,首先是由于在按病种付费制度下,医保经办机构尚未充分发挥其作为购买方的职能,未能与医院建立起基于合理的定额协商基础之上的外部监督机制[6];同时,定点医院自身对按病种付费制度下的内部质量管理给予的重视不足。

4建议

4.1大病保障以定额付费为主,探索多种形式的支付方式改革

各地大病保障按病种付费的具体形式存在差异,为使其控费效果得到更好的体现,建议结合实际情况逐渐由限额付费过度到定额付费,对一些临床分型较为复杂的恶性肿瘤等病种,应分级制定费用标准,并根据重大疾病诊疗过程中病情的异常变化给予一定的费用浮动空间。同时,大病报销工作应与新农合支付方式改革相结合,充分发挥不同付费制度的激励机制,克服单一付费方式的弊端。根据病种需要,对于一些不适用于按病种付费的疾病类型,如重性精神病、终末期肾病,以及一些临床分类较为复杂的恶性肿瘤等病种,应积极探索按床日、总额预付以及按项目付费等多种支付方式[7-8]。

4.2明确不同级别定点医疗机构的定位,加快推进差别化报销政策

应合理划分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对不同病种的诊疗功能定位,确立县级医疗机构作为大病救治定点医院的主体地位,并统筹推进差别化报销政策,合理拉开不同级别医疗机构的报销比例差距,引导患者到基层就医[9]。同时,以重大疾病的临床专科能力建设为核心,重点提升应主要在县级医疗机构得到治疗的终末期肾病、妇女乳腺癌、宫颈癌、艾滋病机会性感染、胃癌、结肠癌、直肠癌等疾病的诊疗技术水平,完善相应的设施和设备配置。省级层面应加快制定病种双向转诊标准,确保疑难重症在县级医疗机构初诊后,在必要的情况下及时转诊到三级医疗机构。

4.3建立明确的医疗服务监管职责分工和考核机制

第5篇: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

对2型糖尿病,应提倡预防为主的方针。一级预防的目标是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二级预防的目标是在已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三级预防的目标是减少已发生的糖尿病并发症的进展,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并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人形容对糖尿病风险人群进行预防,就像改变一条小溪的流向一样简单容易;而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就像要改变一条大江大河的流向那样复杂困难。我们的祖先提出了有远见卓识的“上医治未病之病”观念,这在糖尿病预防中是极为重要的。

识别高危人群全社会宣传糖尿病的防治知识非常重要,由于资源的制约,重点是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防治。因此,识别高危人群非常重要。

推荐采用OGTT(空腹血糖和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筛查糖尿病。进行OGTT有困难时,可筛查正常进餐前后的空腹血糖或餐后2小时血糖。仅筛查空腹血糖会有漏诊的可能性。如果筛查结果正常,3年后应重复检查。

对糖尿病前期患者实施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高危人群应该进行糖尿病预防知识的普及教育,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肥胖的患者应该积极减肥,对糖尿病前期的人群应该采用强化的生活方式干预。糖尿病前期是最重要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约有1.5%—10.0%的糖尿病前期患者进展为2型糖尿病。给予糖尿病前期患者适当干预可显著延迟或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中国大庆研究和美国预防糖尿病计划(DPP)研究中,生活方式干预组推荐患者摄入脂肪热量

因此,应建议糖尿病前期患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来减少发生糖尿病的风险,并定期随访以确保患者能坚持下来;定期检查血糖;同时密切关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吸烟、高血压和血脂紊乱等),并给予适当治疗。

干预目标使肥胖或超重者BMI达到或接近24kg/m2,或体重至少减少5%—10%。至少减少每日饮食总热量400~500kcal。饱和脂肪酸摄入占总脂肪酸摄人的30%以下。体力活动增加到250~300分钟/周。

糖尿病患者的双向转诊

转诊目的糖尿病患者适时地实施双向转诊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患者安全和有效的治疗,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科医疗机构各自的优势。

转诊指征

转往上级医院①初次发现血糖异常,病因和分型不明确者。②糖尿病患者为儿童和年轻人(年龄8.0%者;血压控制不达标,调整治疗方案并规范治疗3个月后血压>130/80mmHg;血脂不达标,调整治疗方案并规范治疗6个月后LDL>2.6mmol/L。⑥糖尿病慢性并发症(视网膜病变、肾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或周围血管病变)的筛查、治疗方案的制定和疗效评估在社区处理有困难者。⑦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导致严重靶器官损害需要紧急救治者(急性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肾病导致的肾功能不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导致的严重视力下降,糖尿病外周血管病变导致的间歇性跛行和缺血性症状,糖尿病足)。⑧血糖波动较大,基层处理困难或需要制定胰岛素控制方案者。⑨出现严重降糖药物不良反应难以处理者。

转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①初次发现血糖异常者,已明确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②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治疗后病情稳定。③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已确诊、制定了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估。④经调整治疗方案,血糖、血压和血脂控制达标者。血糖达标:糖化血红蛋白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上级医院双向转诊模式,见图1。

转诊流程

有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或急性靶器官损害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接诊后,应迅速评估病情,同时呼叫急救车,给予紧急处理,如吸氧、建立静脉通路、对症用药,与家属沟通并填写病情记录及转诊单,由家属、全科医生和(或)护士及急救人员共同将患者转送至上级医院。评估及救治情况详细记录于健康档案接诊记录中。

2周内随诊患者病情,记录于健康档案接诊记录中。

病情稳定后,患者持上级医院治疗方案转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继续随诊管理,必要时与专科医生联系。

第6篇: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

【关键词】 云医疗 全科医疗 应用

一、前言

现阶段,云医疗技术在我国各级医疗机构中均应用广泛,即在云计算、3G通信、物联网等多种新媒体技术基础上,有效结合医疗技术,以降低医疗费用、提高医疗水平、实现资源共享为目的一项新型医疗服务,可满足现代化社会发展中人们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将该项医疗服务用于全科医疗中,具有科学预防疾病、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高医护人员工作效率以及促进护患实时沟通等多项技术优势,实施效果良好。本文笔者主要以脑卒中系统化干预的全科医疗服务为例,探讨了新时期背景下云医疗在全科医疗中的有效应用,现报道如下。

二、云医疗在全科医疗中的应用

1、全科医疗c云医疗系统相结合的技术要点。①详细收集并整合来源于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资料,以患者为中心,以相关健康事件为主要线索,建立健全患者专项疾病的档案存储架构。②科学分析各项重大疾病全科医疗协同服务的需求及其环境特点,并适当借鉴其他行业中较为成熟的云医疗技术设计模式,明确全科医疗协同云医疗系统的技术架构方法及其实践原则,以促进云计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③经专家论证与技术调研,设计并制定云医疗环境下各大医疗机构协同作业的相关规范与要求,并通过技术抽象,建立和完善可支撑协同作业的应用协议栈。④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全科医疗与云医疗协同业务的系统安全策略,并完善患者个人医疗数据授权体系,以便在资源信息共享的前提下保护公民的信息安全与个人隐私。

2、临床脑卒中系统化干预的重点内容。首先,医院医护人员需对本院实际情况进行认真调研,了解并明确脑卒中患者在不同医疗机构中的协同医疗需求、协同业务内容及其医疗信息化发展情况,并将其详细整理为以“区域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需求”为主题的调研报告。其次,科学设计区域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云端架构、医疗机构内终端架构以及资料信息采集架构等,制定相应的医疗协同云计算架构设计方案。再次,依照既定的设计方案,针对临床中的脑卒中防治问题,从健康教育、资源共享、疾病筛查、医疗协同业务以及患者自我管理与病情康复等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系统功能设计,制定该症患者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功能设计方案,为之后在云系统上合理部署医疗协同SaaS功能提供方便。最后,以J2EE架构为基础,科学开发并运用脑卒中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发挥其区域监测、协同医疗会诊以及资源信息共享等医疗服务功能。

3、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功能服务的成果与发展前景。1.现阶段研究成果。对于脑卒中病症来讲,目前我国已合理分配或布局了不同级别和类别的医疗机构中关于该症系统化干预的职能以及不同医疗结构之间的相关技术标准与协同服务接口等,并以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顺利建立了脑卒中的系统化防控体系,且初步实现了各医院之间“诊疗标准一体化”与“诊疗行为统一化”的双向转诊,以及该症患者由Ⅰ级预防、急诊救治直至Ⅱ级预防的全程无缝管理。同时,当前形势下,我国医疗行业已基本落实了“分级诊疗”精神,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可分别为患者提供不同的医疗保健服务,且医疗协同云计算系统内部可通过资源信息共享,密切监测患者在不同医院的会诊情况及其恢复期的预后情况等。2.发展前景。当前环境下,我国各大医疗机构中关于全科医疗与云医疗技术的有效结合仅限于慢性疾病的医疗管理与医疗合作流程等,其中尤以“双向转诊”较为明显,其研究范围有待进一步扩大。未来需重视并加强对“协同会诊”与“患者病情远程监测”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完善以云医疗技术为基础的多元化医疗协同项目,如区域性影像中心、实验室检验中心等,以强化医护人员的进修、远程会诊以及社区小范围内巡诊等内部流程的业务功能。同时,需充分发挥三级医院的医疗优势,建立统一的培训与诊疗中心,在医院内部医护人员的继续教育、医师培训以及全科科研活动等多个方面渗透和拓展云医疗概念,发挥其资源共享优势,并注重全科医疗中医师培训内容与临床标准的统一性,还可开展疾病前期预防与慢性病护理管理等多个科研项目的临床研究活动。

总之,于全科医疗系统服务中运用云医疗是非常必要的,当前环境下笔者建议各大医疗机构需结合全科医疗实际情况,于实践医疗服务中适当融入和渗透云计算系统,并不断完善各项医疗服务体系,以加强二者之间的协同服务职能,提高社会医疗水平。

参 考 文 献

第7篇: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

进入21世纪以来,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之间的协调性与连续性逐渐开始受到国内外学术界以及卫生政策制定者的关注。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中的连续被认为是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卫生服务所不可缺少的特征。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协调发展和有效合作是服务连续性得以保障的必要条件。然而目前,我国的卫生服务提供环境仍然较为缺乏协调性与连续性,服务利用者难以得到方便、连续、高效的卫生服务,反而时常会由于服务提供的不连续、不衔接而造成重复的、间断的医疗卫生服务,从而导致卫生服务效率的低下、服务利用者所支付的费用升高等问题[1]。

1农村卫生网络卫生服务连续性的意义

卫生服务的协调性与连续性是指当患者因健康问题进入基本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后,能够获得无缝隙的连续服务,不会因就诊医师或机构的变化而中断或重复提供。从卫生服务的效率来看,建立完整有效的促使机构间服务有效衔接与合作的机制,是提高服务连续性、合理配置卫生资源、提高卫生服务质量的核心。从卫生服务提供的效果指标看,保障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是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系统质量改善的关键目标。研究者在农村卫生服务网络质量管理和服务模式提供效率的前期研究表明,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无序和协同服务质量低劣是影响农村卫生服务效率的重要因素。在医疗资源有限的环境下,患者在多级机构就诊和医疗机构联合提供卫生服务是必然的选择。按照卫生服务提供体系的系统观和“大卫生观”思想,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之间,也应具有紧密、协调的合作关系,从而实现对疾病有效的防治结合的功能[1]。农村卫生服务网络的系统论强调:系统中全部服务机构个体最优化不意味着服务提供系统整体上的最优。经济、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导致我国农村人口的死因谱和疾病谱发生演变。农村地区各类疾病的诊疗流程需要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中不同层级和不同专科性质的机构共同完成。农村基本医疗服务网络离散的提供模式无法使此类疾病患者得到及时、有效、连续和全程的诊疗。因此,应重视农村卫生服务网络中的多机构协同质量与卫生服务连续性质量。

2农村卫生网络连续存在的问题

2.1卫生服务提供缺乏系统性

卫生服务机构中存在疾病治疗价值观和经济观的偏移,这会导致卫生服务提供缺乏系统性。卫生服务机构总是试图最大限度甚至超出自身能力地对疾病进行防治,而缺乏系统的、分层级的对疾病进行防治的思想;加之不同层级的机构对利益的追求,从而导致医疗卫生服务链的断裂。不同级、不同类别机构间对病人展开无序竞争,极大地浪费了卫生资源,降低了医疗卫生服务的系统效率。尤其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协调性与连续性研究方面,由于在资源配置时缺乏系统性与整体性的考虑,公共卫生服务提供体系内各子系统之间、与医疗系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协调机制。

2.2机构间缺乏有效的衔接与合作的机制

长期以来,政府不断致力于通过探索与建立相应的机制、采取具体的措施来促进卫生服务提供的协调性与连续性,尤其是在城市里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地区医院间的双向转诊机制和服务网络,在农村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卫生服务层级管理网络和转诊机制。政府希望通过实行县、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不断改革与推进双向转诊机制、建立具有连续功能的医疗集团、对公共卫生机构服务进行明确分工等方式,来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医院之间、综合医院之间、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各类医疗机构之间所提供服务的协调性与连续。然而,由于卫生服务体系是一个由具有专业自治权的机构群体组成的体系,一旦出现缺乏有效沟通与协作机制的情况时,这种专业自治权极易导致卫生服务提供中出现利用不足、过度利用、错误利用和不必要重复等现象[1],且双向转诊机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实施的效果不仅仅依靠单一的制度保障或者制度安排,而需要各制度间的协调与衔接,保障卫生服务机构间提供卫生服务的连续性。

2.3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对卫生服务提供的协调性与连续性的推动促进作用不足

虽然在我国的现行医疗保障制度设计之初,其功能在促进协调性与连续性的医疗卫生服务方面有所侧重。但是,基本医疗保障在对医疗卫生服务进行支付的过程中,对于服务的不连续和重复的提供、机构间无序竞争并未有效地利用其经济制约力进行控制。现行的医保制度对于在异地安置、异地工作、转诊就医的卫生服务利用者的公共卫生及医疗的连续需要基本上没有起到在经济上的有效保障作用[2]。所以,医疗保障经济控制功能的缺位也进一步加剧了医疗卫生服务的不协调与不连续性。

2.4缺乏保障卫生服务连续性的政策支持

现有的卫生政策主要集中在卫生服务机构的硬件设施建设、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卫生服务质量的评审,涉及卫生服务网络和连续提供等有关政策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则较少。从文献分析的结果来看,目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在制定卫生服务发展规划中,仅仅提到建立和完善双向转诊制度,但是对于如何保障双向转诊工作的持续性,以及如何更好发挥医疗卫生服务的连续性问题则缺乏相应的政策[3]。笔者认为可支撑卫生服务连续性的政策包括完善公立医院对口支持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制度,通过技术支持、人员培训、管理指导等方式,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使公立医院改革与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紧密配合、相互促进。

3对策与建议

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卫生改革目标必然要求强化各级、各类、不同地区的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的有效合作和协调发展,以加强医疗卫生服务的协调性和连续性。

3.1重构和完善卫生服务管理系统

对于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来说,重构卫生服务管理系统是一项繁琐的系统工程,应以农村卫生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合理化为目标,重构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机构的布局、服务项目的提供、服务流程的优化,实现农村卫生服务提供主体、服务内容、服务渠道以及各类卫生资源的整合与业务协同,实现政府各部门之间、政府与公众和各类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县、乡(镇)、村卫生服务机构之间、卫生服务机构与公众之间、各层级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无缝链接,实现卫生服务水平的提高和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均等化。这主要涉及政府管理层次,医疗卫生管理中心、医药供应中心和信息管理中心间的协调层次,医疗卫生服务的实施层次等[4]。另外,应依据基层卫生服务机构、辖区内的综合性医院以及专科医院根据辖区的卫生资源分布状况,签订连续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制度契约的约束力,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医疗服务的连续性提供,可以考虑将这些纳入卫生行政部门评估内容。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一方面,可以加强上下级医疗机构的协作关系。上级医疗机构可以负责好对基层医疗机构医生的培训工作。同时,上级医疗机构的医生也可以到基层进行会诊。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服务协作体可以使双方的利益得到充分保障,这样能够有效地弥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点多面广、人员少以及设备差的弱点。#p#分页标题#e#

3.2强化机构间衔接与合作机制

新医改方案中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在区域卫生规划的基础上,制定新型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明确农村各类型医疗卫生机构的数量,确定其规模、职能和布局,以及重要改造建设项目和投资规模,加强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职能分工和协作。与此同时,还应该建立县级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之间的医疗人力资源和技术(设备)资源共享和合作互动机制,围绕着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思想,建立和完善医疗人才、技术、设备等要素的统筹协作机制,开展分级医疗和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首诊和双向转诊工作[3]。探索县、乡(镇)、村医疗机构一体化运行的管理机制,促进区域资源功能整合,均衡发展,提高整体服务水平,实现公共医疗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运行效率。

3.3发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对促进连续性卫生服务的导向作用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自2003年推行以来,已经逐步覆盖了90%以上的农村居民,新农合资金的使用效率也逐年提高。新农合制度不仅有效缓解了农村居民“看病贵”问题,同时通过对卫生区域规划和卫生资源配置等政策的影响力,客观上促进了县、乡、村卫生服务机构的快速发展和卫生服务质量的提高。在卫生行政部门的统一管理下,新农合制度还起到了对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中医疗机构间的协作和卫生服务的连续性的推动作用。据统计,新农合制度实施后,农村居民前往县级医院就诊的人次数占当年总人次数的38%,前往乡镇卫生院就诊的人次数占当年总人次数的45%,前往村卫生室就诊的人次数占当年总人次数的17%。这说明新农合的制度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农村居民合理就医和合理分流。从新农合资金的使用途径和使用效率进行分析,发现资金的使用主要集中在县级医院(占44.3%),其次为乡镇卫生院(占46.8%);资金使用效率最高为乡镇卫生院(87%),其次为村卫生室(79%)[5]。这说明新农合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和合理性还有待提高,新农合制度对促进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提供科学合理的连续性卫生服务的导向作用还没有充分的发挥,有待挖掘。

第8篇: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

《精神卫生法》第六十一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建设和完善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加强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和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法律的出台,可望促进全国各地精防网络体系的建设。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副院长 王高华

湖北省经济发展处于全国中等水平精防网络现已建立。省级精神卫生中心设置在湖北省人民医院每个地级市都设有市级精神卫生中心有的县也设有精神病院。

湖北省精防网络在技术与管理层面上具有一定的重复性设有多家精神科医疗机构的地区其精防管理部门设于精神卫生中心挂靠单位;仅有一家精神科医疗机构的地区精神科医疗机构与精神卫生中心合二为一,尚未设有精神科医疗机构的地区,由当地疾控中心承担精防工作。

从湖北省精防网络的整体规划而言各地区发展良莠不齐。发展较好的地区在过去自发性规划与建设基础上更趋于规范化:而未建立精神科医疗机构的地区正逐步消灭盲点。

《精神卫生法》的出台并非要求全国各地盲目扩建精卫机构。湖北省的精卫建设就是基于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在资源不足以承担情况下再另行扩充的原则。其主要原因有三:精防网络于短期内难以另外单独建立一个完善的系统:单独建立精防网络系统投入量大产出率低不利于节约成本精防工作的特殊性需从业人员专业性极强。湖北省人民医院既承担全省精防、培训、技术指导等工作:同时承担武汉市武昌区精神卫生的康复指导工作作为医院所在地提供服务。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控局精神卫生处处长 严俊

四川省成都市的精防网络在区县一级与其他省份有所不同。成都市并非每个区县都设有精神科医疗机构而是通过成都市政府的协调相邻区县或厂矿医院愿意承担精防工作就可以与盲点县卫生行政机构签协议进行救助、业务指导与双向转诊等工作。这种方式较为灵活同时减轻精防建设负担消除精防网络盲点。

原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师建国

陕西省精神卫生管理属于政府行为管理部门由陕西省卫生厅承担西安市由西安市卫生局承担。行政上各级精神科医疗机构受各级疾控中心指导。

陕西省的精防网络是近些年才建立起来的正逐步趋向完善。上至省市下至乡村均配备精防人员对于重性精神障碍患者可及时发现及时上报。

但由于基层的精防人员并非精神专科医生出身需不断培训来完善基层精防工作。精神类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全套过程与其他疾病的治疗方式有所不同,须精神科医疗机构进行此项工作疾控中心难以进行业务干预。因此技术指导工作必须由具有精神专业的医疗执行只有在未设立精神科医疗机构的地区才可由疾控中心暂代。

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同时承载陕西省与西安市的精神卫生技术指导,负责陕西与西安市精神科医师的培训工作。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副院长 谢斌

上海是全国最早建立三级精防网络的地区。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设有市区社区的转诊模式初次发病的患者需到市级精卫机构明确诊断拟定治疗方案,急性期控制,而后转诊到区级精神卫生中心进行慢性期住院观察随访:最终由社区基层(当时称为居委会或村委会)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家庭随访及照料与医疗。此时的社区精防人员培训均由区级精卫中心承担。

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由于市场化医疗机构的补偿机制发生转变三级防护格局被破坏。区级精卫中心发展为独立的三级医疗机构其财政补偿来源于区级财政与市级精卫中心失去行政管理联系仅有业务往来从医保支付手段而言也失去双向转诊的引导长效激励机制缺失。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精神卫生中心院长 徐一峰

目前上海市具有两套精防体系。一是行政体系由市领导牵头由公安、民政、卫生、教育、残联等部门构建的上海精神卫生工作联系会议办公室每年负责制定计划、分配任务。它所对应的是各区县的精神卫生联系工作会议办公室。它建有上海市精防信息系统覆盖全市10万~11万患者相关的信息。

另外一个是技术支持系统

以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为首到各区县精神卫生中心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这一层面。这是一个技术支持网络。这个支持网络设有上海市精神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从技术层面为各地区精神科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包括培训、制定医疗行为规范、医疗指南等内容。

广东省精神卫生中心主任 贾福军

广东省精神卫生工作普及较早共有精神专科医疗机构及综合医院精神科或小型民营精神专科医院140余家,分布均衡广泛。在职精神专科医生2000名,占全国精神专科医生的1/10,公共卫生中精神卫生防治网络从省,市级到区(县)再到乡镇三级防护建设完善。

第9篇:医疗机构双向转诊方案范文

右上腹痛、发热、胆囊点压痛或Murphy征阳性。辅助检查(腹部超声)提示胆囊炎和结石。

进入路径标准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K81.004胆囊炎和结石疾病编码。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治疗原则及治疗方案

治疗原则 一般治疗,解痉、镇痛,抗菌治疗。

治疗方案

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禁食,静脉补充营养、水及电解质。

解痉、镇痛 可使用阿托品、硝酸甘油、杜冷丁等。

抗菌治疗 胆囊炎和结石的抗生素一般用至热退且平稳、腹部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后3-5天。并结合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通常选用氨苄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和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或选用第二代头孢霉素治疗,抗生素的更换应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而定。

抗生素使用是为了预防菌血症和化脓性并发症,通常选用氨苄青霉素、氯林可霉素和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或选用第二代头孢霉素治疗,抗生素的更换应根据血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而定。

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标准住院日为5-7天。

入院必需的检查项目 ①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潜血;②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心肌酶谱、血淀粉酶、血型、RH因子、凝血功能;③腹部超声、心电图、胸片;④根据患者病情变化可选择腹部CT等。

住院期间复查的检查项目 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淀粉酶、腹部B超。

出院标准 一般状况好,体温正常,无明显腹痛。实验室检查基本正常。

变异及原因分析

出现化脓性胆囊炎需手术者退出临床路径;出现胆囊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者退出临床路径;合并胆总管结石或化脓性胆管炎者退出临床路径;合并急性胰腺炎者退出临床路径。

双向转诊流程

向上级医院转诊条件

转诊、会诊条件 ①住院期间出现腹痛加剧、体温持续升高考虑化脓性胆囊炎需手术者;②住院期间出现腹痛加剧、体温持续升高、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考虑胆囊穿孔引起弥漫性腹膜炎者;③住院期间出现腹痛加剧、体温持续升高、黄疸、血压下降等考虑胆总管结石或化脓性胆管炎者;④住院期间出现腹痛加剧,血尿淀粉酶明显升高考虑急性胰腺炎者;⑤住院期间出现其他疾病诊断,而所在医院不具备治疗条件者。

安全转诊方法、步骤 对于病情重需要转诊的患者,为确保安全,按下列方法和步骤进行转诊。

做好转诊准备 ①落实转诊交通工具、人力,通知上级转诊中心做好接诊准备;②向家属说明病情、转诊的必要性,途中可能发生的问题;③根据病情,携带氧气袋、吸痰管、输液设备、液体、抢救药品。

写好转诊记录单

转诊途中处理 ①由熟练的医务人员陪送;②严密观察病情,随时做紧急处理;③转诊途中监测生命体征、开通静脉通道、维持血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