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班教育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班教育案例分析

第1篇:大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班幼儿 值日生活动 有序做事能力

一、 课题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独生子女的优越地位、父母的无暇顾及、祖辈的包办与纵容,导致部分幼儿不愿动手劳动,或者做事缺乏条理。平时,我们也发现幼儿有很多无序做事的状态。例如:盥洗时间到了,有的小朋友会先去洗手,然后解小便;有的会直接去喝水……极少有幼儿会按照小便、洗手、喝水的顺序去完成。再如:美工活动时,第五页风车的美工纸要抽取出来。很多小朋友会把整个美工纸翻个遍,找个半天,而不会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有序去寻找。

有关研究表明:开展幼儿园值日生活动对幼儿有序做事习惯的培养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天性好动,喜欢操作活动,在集体中喜爱同伴,乐于为大家服务、做事,对老师交给的任务能较好地完成。幼儿的这一特点是我们进行值日生活动的良好基础。幼儿园一日活动中有丰富的可操作的内容,如餐前准备,课前学具摆放,自然角的管理等,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不仅提供幼儿的表现才能,学习合作、尊重他人劳动的条件和机会,还能保证各项活动顺利、有序地进行。

二、 研究内容与措施

1.研究内容

(1)提高对值日生活动的意识,为有序开展值日生工作打好基础。在系列的集体教学活动中,例如社会活动《我当值日生啦》,歌唱活动《勤劳的值日生》,绘画活动《今天我值日》等,让幼儿认识值日生的标记,知道值日生的意义,交流了解值日生的工作,萌发做值日生的愿望。

(2)开展值日生活动,培养幼儿有序做事的能力。早晨、中午和盥洗等其他时间,值日生究竟该怎么做呢?需要完成哪些事情,又该怎样出色地完成呢?幼儿在参与设计并制作的过程中,了解值日生的工作范畴,讨论完成的方法,实践自己的设想,在练习中不断提升有序做值日生工作的能力。

(3)教师保育员的有效引导。教师和保育员应在平时的值日生活动中悉心观察孩子的需要,及时地给予有效的引导,引导幼儿能够有序地完成每一项值日生工作。

(4)开展值日生工作的评价活动,巩固有序做事的好习惯。评价有幼儿自评和同伴互评两块内容。自评是由教师设计一份值日生表格,由当天值日的幼儿用数字和打勾等的方式记录学号、值日的内容等。也可由教师和幼儿口头进行点评,以表扬鼓励、促进发展为宗旨。

2.研究措施

(1)通过儿歌、歌曲、绘画等形式,让幼儿了解值日生的意义,提升做值日生的愿望。

(2)通过集体讨论、设计流程图等形式,引导、帮助幼儿有序开展值日生工作,养成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3)通过自评和同伴互评的方式,评选优秀值日生,巩固有序做事的好习惯。

三、研究目标

1.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值日生活动,培养幼儿有序做事的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2.本课题研究,旨在通过对值日生活动的指导,注重幼儿的活动过程,做事的条理性,树立教师新的保教观念。

四、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在本课题当中,教师要给孩子创设丰富的值日生工作环境,提供给孩子做值日生的机会,在每天的值日生中,观察共性的和个性的问题,针对问题,进行研究,培养幼儿有序做事的意识。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在本次课题中,教师以幼儿在做事时实际碰到的问题为切口,旨在培养幼儿有序完成值日生工作为目的,对值日生活动中幼儿有序意识的培养策略进行研究。

五、 研究效果

1.树立了幼儿的主体地位,调动了的积极性。将每天请两个值日生的做法改为每组一个值日生,一天共六个。每天轮换的制度也改为每周一换,便于更多的孩子参与值日生工作,也便于教师有系统、连续地观察和指导孩子有序工作,充分调动了幼儿参与值日生工作的积极性。

第2篇:大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大班额;教育资源;思路;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5-342-01

一、“大班额”的成因及现状

“大班额”通俗的讲就是指学校的班级中学生人数过多。笔者认为,“大班额”其实是指教育资源不足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下班级学生人均教育资源不足的一种情形。众所周知,教学资源大致分两种:一种是硬件资源,即学校的基础设施、对应各学科的器材等等;另一种是软件资源,即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管理水平,学习的风气和氛围等等。一般来说,地处大城市的一些重点知名院校,学校基础设施完善、器材完备、教学水平较高、学习风气较好。而一些地处偏远山区或远郊县城的普通学校,基础设施简陋、器材陈旧缺失、教学水平一般、也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加上现在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这就造成了条件较好的农村学生挤向县城重点学校上学,县城的学生挤向城市学校上学,城市一般学校的孩子挤向重点学校上学。挤来挤去,越是知名重点学校就有越多的学生涌入,学校在种种压力下也只能是扩大班级容纳人数?――“班额”,在教室和教学楼等基础设施难变的前提下,就出现了“大班额”。

二、如何调整思路,积极面对“大班额”现象进行管理和教学

(一)“大班额”现象的管理思路及对策。

“大班额”现象的出现,对学校的管理造成了巨大的压力,要应对这种现象,首先要转变对“大班额”的管理思路。“大班额”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人数增加,人数增加就会导致管理和安全的难度增大。所以,首先要加强管理和安全的制度建设。其次,学校要给教师更多的教学自。这样教师才能够用自己的合适的方式进行学生的管理和教学。比如对于作业的设置,允许教师采用适合学生实际的,有自己特色的批改作业方式。最后,对于“大班额”课堂教学,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管理教学方式和碰到的问题。还需要教师一起来交流经验,探讨问题。以便成熟教师对“大班额”课堂管理教学方法。所以,要定期的组织教师交流探讨“大班额”教学的经验和所遇到的问题。

(二)“大班额”现象的教育思路及对策。

1、教师要改变自己的角色,给学生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由于教师精力有限,而同一个班学生的增多,就会导致教师角色的转变。在新课程课堂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所以,要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转变,进而提高教师驾驭新课程下教学的能力,达到提高“大班额”条件下上课的水平的目的。

2、教师要精心备课,做好教学设计。一是采用新旧老教师“一帮一”结对活动,帮助新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同事促进老教师进行观念与角色的转变。通过相关理论学习和案例分析等方式,设法提高每位教师驾驭新课程下教学的能力,提高“大班额”现象下的上课水平。二是采取团结协作,集体备课。备课组要制定好本学期的集体备课计划和详细的方案,确保教师之间备课相互讨论,取长补短。确保每位教师都能有一套优秀的有自己特色的“大班额”课,确保每一次备课都能够落到实处。

3、教师要认真对待每一堂课、保证所有学生都在思考,学习

教师要针对不同的课型可采用教学对象不同来教学。新授课提问一般以接受能力较强的优生和中等生回答为主,学困生要认真倾听别人的想法并与自己的对照,以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同时用心体会优生解题的思路;练习课与复习课则让学困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优生和中等生加以补充、修正。教师要学会用“需要”去诱发学生;用“任务”去驱动学生;用“评价”去保障教学,设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热情。

4、教师要做好作业的设计与辅导

由于“大班额”教学,各种平行班,平行学校的比较,使得教师的作业布置越来越多,学生和老师每天都把大量的精力投入到作业上,被作业压得喘不过气来。导致学生厌学、教师身心俱疲,教学质量下降。由于教学质量下降再加重作业的恶性循环之中。所以作业种类的设置不宜过多。对于作业选择要精,要选典型题目,尽量避免布置重复作业,而且布置作业的时候不宜面面俱到,什么都想布置,反而让学生无所适从,抓不住重点。作业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实践的,比如可布置一些课外小实验、小制作和小发明、通过科学探究完成一些小论文等等。总之是作业要尽量要精选、少选、活选,从而减轻学和教师的负担。

5、课外培优帮扶

由于班额过大,所以避免不了会出现一些学困生,对学困生的帮扶,教师可采用学习小组互助和教师课外治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对学困生,除小组长落实责任定点帮扶外,教师要经常与这些学生个别沟通,鼓舞士气,诊断思维盲点定出学习对策。学生随时可向教师提问,也可通过作业本里夹条子提问来把学习问题及时处理。对不会不懂的问题或者学生,集中对他们耐心讲解,直到每一位学生都能理解并独立完成。

第3篇:大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幼儿园日常问题:幼儿园日常问题是指幼儿园日常教育活动、生活活动和幼儿园日常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而这些问题,包含了研究和实践改进的价值。实际上,它可以涵盖幼儿园一天生活中所有与教师、幼儿发展有关的问题。

 

项目:项目是指一系列独特的、复杂的并相互关联的活动,这些活动有着一个明确的目标或目的,必须在特定的时间、预算、资源限定内,依据规范完成,它是需要通过行动、思考解决的实践问题,或具有创新意义的某项工作。在幼儿园的课题研究中,每一个幼儿园的日常问题就是一个项目。

 

项目式研究:项目式研究是把这一实际问题和工作作为研究对象,把解决问题、形成具有教育内涵的新的教育、管理方式作为研究目的。行动研究是项目式研究的基本研究方式。项目式研究重在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解决实践问题过程,但不需要课题研究的繁琐过程。

 

项目式研究的基本操作流程是: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评价。

 

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是指教师把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梳理、筛选和提炼,成为一个项目,以反思为核心展开行动研究的过程,是一种研究范围小、研究周期短、研究过程简便的研究。

 

二、项目式研究的主体与方式

 

项目式研究的研究主体是教师,研究由教师承担,强调作为研究者的教师个人既是研究的责任主体,同时又是研究的利益主体。

 

教师开展项目式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①个人项目研究。它是教师对自己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各个环节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问题进行的分析和探索。个人项目研究的全过程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它的直接目的是教育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②小组项目研究。这种方式是以小型备课组、教研组为单位,或以班组为单位,因为共同关心的问题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就大家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共同的问题或困惑进行小组合作型的分析和探究,解决实践中的问题,进而为参与研究的教师整体专业素质的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三、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的路径与方法

 

经过不断研究、总结和分析,概括了幼儿园项目式研究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步骤。三个阶段:项目设计阶段、项目实施阶段、项目评价阶段;六个步骤:调查与发现问题、提出与论证项目、组建项目组、制定项目计划、项目实施行动、项目效果观察、分析解释形成项目报告。

 

我们通过诊断、例谈、叙事的方式,引导教师学会结合日常教育问题进行研究,帮助教师在研究反思中改进自己的教育行为,不断提高教师项目式研究的能力,使他们的研究思路及措施更趋清晰,专业素养不断提升,从而推动课题研究的有效实施。

 

(一)项目设计阶段

 

对日常教育问题进行诊断是开展项目式研究的前提。教育问题诊断能帮助教师科学地对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判断,使他们学会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我们对幼儿园日常活动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了调查分析,并采用现场诊断的方式,从观察到的教师教学行为和幼儿的学习行为来诊断教师在日常教育中的问题,从而引导教师,通过自我反省、同伴诊断、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剖,在不断学习、实践、研究的过程中寻找合理的解决方法。

 

在项目设计阶段,要关注以下三点:

 

1.关注问题的真实性

 

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工作实践中的真实问题,是教师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困惑或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师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有积累的、有浓厚兴趣的、长期关注的,而且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把项目研究与日常工作结合起来,我们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帮助教师从日常教育生活中寻找问题,针对一些真实存在,并具有可操作性的问题,通过项目审议会的研讨论证,最终将其提炼成项目。

 

2.关注项目的研究价值

 

具有研究意义以及富有创意与成效的“项目”,不仅不会加重教师的工作负担,而且还会提高教师研究的积极性。如“提高幼儿餐后活动组织与管理的有效性”“幼儿园展示舞台活动创新”“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运用角色体验解决幼儿问题行为的案例研究”“丰富班级生活中的角色体验”等。而有些问题如在同一领域别人已经有相当成熟的研究结果与做法,或者因为涉及的因素较多、比较复杂,就建议不作为项目进行研究。

 

3.关注项目的操作方式

 

当项目形成后,我们根据项目内容决定项目的实施方式。对于多个班级或者多人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一共性的问题或困惑,则组建大项目组进行合作型的分析与探究,并选定项目组长负责项目实施的计划、项目组活动的组织、项目实施的跟进以及项目总结等工作;对于个别班级或个人在日常教学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个性问题,则由该班老师或个人自行实施研究,大课题组给予相应的支持。大项目组与个人项目并行或穿行的方式,使得项目研究有点有面,灵活自如。

 

(二)项目实施阶段

 

项目式研究是以教育实践为研究现场,以反思、提升教育教学实践为目的的教育科研方式。其实施研究的重要研究方法为行动研究法。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者在实际情境中,针对具体问题提出改进计划,通过在实践中实施、检验、修正而获得研究结果。

 

关于项目的具体实施,我们做到了几个注意点:

 

1.注意项目计划的操作性

 

项目式研究不同于一般的课题研究,因此在制定项目计划时,首先,我们要求要明晰和简单,有些内容不必太详细。项目计划的内容大致包括:项目名称、项目实施目标和价值、项目实施要点、项目完成时间、项目组成员及分工等。其次,项目计划要考虑幼儿成长和发展的特点,项目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而幼儿又是具体和不断变化的。因此,项目计划必须留有一定的弹性空间,可以随着实施中的实际情况不断调整。

 

2.注意研究方式的灵活性

 

针对不同的研究内容,研究的方式也有所不同。例如,大一班进行的“如何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的班本项目研究,就由班级教师独立进行活动的计划、组织、观察、分析等一系列工作,大课题组给予研究者充分的自主权,使研究者能放开手脚,大胆尝试。又如,“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这类参与人数较多的项目,则由项目组长负责按时对参与研究的班组或个人在项目研究中的实施情况进行收集与整理。

 

3.注意项目组活动的有效性

 

每月一次开展项目组活动,对教师在项目实施中的具体教育实例、个案、活动案例等以“例谈”的方式,采用教师和专家共同进行案例分析,一例一议,以此让教师学会对教育案例进行科学分析。项目组通过活动观摩、现场研讨、分组再实践来剖析反思,互相启迪,通过案例分析,逐步提高教师的案例分析能力。由于案例来自教师日常活动中真实的事情,所以更能引发教师参与案例分析的热情,使他们从就事论事说案例走向用教育理论解释案例。项目组对阶段的研究成效进行小结,并讨论下一步的研究计划。

 

(三)项目评价阶段

 

在此阶段,我们会以教育叙事、现场观摩、资料比对等方式对每个项目进行效果观察、分析与评价,并最终形成项目报告。一般来说,我们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判断一个项目研究是否有成效:

 

1.项目研究者的观念是否正确

 

只有在正确的教育观指导下的研究才可能是有价值的。我们通过案例分析解读,引导教师学会撰写“教育叙事”“教育故事”等。通过教育叙事的方式,让不同层次的教师学会叙述自己的教育经历和教育体验,发现自己教育故事的教育价值,改变原有的比较陈旧的教育观念与思维模式,使教师把目光投向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不断发现自己教育行为、教育活动与幼儿行为的关联,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2.项目研究前后有无明显改善

 

教师通过项目研究前后的现场对比、资料比对、数据变化等,对项目研究的成效做出判定。例如,大班自从进行了“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后,幼儿餐后活动的内容明显丰富,活动中幼儿的自主性、社会交往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小班进行了“如何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活动”的项目研究后,家长来园活动从内容、形式和效果等方面都比以往更加丰富且有效。

 

3.项目成果是否具备应用性

 

教师好的项目研究不仅能够解决教师在幼儿园日常工作中个体或少部分群体的问题,还应该具备推广性,使得其他人或群体能够沿用或借鉴。因此,每个项目组完成研究后,都会进行项目报告研究,与全体老师交流与分享经验。优秀的项目研究成果能够作为其他小组或个人解决同类问题的理论和实践的依据,具有较好的应用性。如“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日活动的项目研究”成果就被新一届的小班年级组作为开展家长工作的参照。

 

四、为什么要进行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

 

(一)可以形成一些高质量的研究项目

 

课题组先后进行了“幼儿餐后活动有效性的研究”“关于互动墙面的设计与教育价值探究”“自然角观察记录方式的研究”“如何在班本特色活动中发展孩子的积极个性”“在大班幼儿中进行同伴资源有效利用的案例研究”“如何开展班级图书旅行活动”“如何培养小班幼儿良好午餐习惯的研究”“运用角色体验改善小班幼儿过度依赖性行为”“如何有效开展家长来园日活动”“画信活动在幼儿园的开展与实施”“歌唱教学的组织策略研究”“让材料的投放更合理”等12个项目的探索性研究。研究的对象涵盖幼儿、家长、教师三个层面,研究的内容包括生活、学习、家园互动、教师培训等各个方面。我们通过对每一个项目的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总结了许多值得推广或借鉴的教育策略、实用经验、管理方法,这些项目较好地提升了幼儿园教育的内涵与质量。

 

(二)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

 

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有效地解决了幼儿园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思维、研究能力、教育观念的提升。我们从几个方面来考量教师项目式研究能力的提升:

 

1.以实践为中心,解决教师的临场问题

 

项目式研究让教师时刻保持一种觉醒的状态与反思的习惯,对种种新的或老的教学问题、教学困境进行思考:为什么孩子们吃完午餐后总是吵吵闹闹无所事事?为什么班级里能力一般的孩子总是没有存在感?为什么孩子们对阅读图书没有兴趣?这许多的临场问题都召唤着教师去学习、反思、实践、改进。因此,因为参与了项目式研究,教师的教育教学常态就显现出研究的意味。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正是以教师的时机教育情境为研究现场,以研究教师的教育行为为核心,将研究过程与教师的实践融为一体,引领教师以研究的态度与方法关注、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育行为,使其对自己习以为常的教育行为有所关注、有所反思和突破。

 

2.以自主为导向,引领教师进入自我成长的研究状态

 

项目式研究的项目主要来源于教师自身对实践问题的认识与反思,教师既是研究的实践者,又是研究的策划人和负责人,同时也是研究成果的受益者。因此,在项目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主体的地位得到了充分体现,其自主性也得到了充分发挥。项目式研究中的一个个小项目,都是基于教师的体验和认识开展研究的,研究成果指向教师自身行为的改善与自身经验的重构。无论是个人项目还是小组项目的研究,都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

 

另一方面,项目式研究切入口小、周期短的特点,以及研究过程与成果表达的灵活多样性,都有利于教师克服对教育科研的畏难情绪,激发教师以探究的热情主动关注自己的教育行为,思考习以为常的教育经验中存在的问题,以科学的方法研究问题。它改变了传统大课题研究的诸多限制,改变了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的被动地位,将教师引入到一种自我成长的研究状态。

 

3.以反思为核心,成就了教师专业发展的新范式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教师所面临的教学情境常常是独一无二的。前人所留下的教育理论或经验可提供指导,但教师必须根据自己所在教学场所的具体情况和灵活多变的教育教学情境做出自主的判断和选择,并由教学实践总结出的“实践性知识”。项目式研究主张教师作为积极的行动研究者,在对教育教学行为的反思中不断发展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即从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通过研究幼儿园日常生活中实际发生的问题来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实践,促使教师对自己、对自己的专业活动乃至相关的事物获得更为深入的理解。因而,项目式研究使教师的专业成长逐渐从外塑性发展范式转变为内源性发展范式。

 

总之,“基于幼儿园日常问题的项目式研究”的内容基于教育者自己工作的需要,是工作中需要改进和创新的内容。在研究中,教师能及时得到专业支持和同伴互助。同时,项目式研究过程虽然不追求严格意义上的科研方法,但是研究过程体现了教育者的实践理性的思维方法和过程。而这一点恰恰是教师专业素养的核心:学会专业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项目式研究既是适合教师的研究方式,又是促进教师专业水平提升的有效方式。

第4篇:大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这一年,我担任过大一班及小一班的保教工作兼教研组长工作。工作中,我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一切为了孩子,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宗旨,团结同志,忠于职守,积极参加学校举行的各种政治学习和业务培训,服从领导的分工,认真完成各项任务,爱护尊重幼儿,和蔼地与之交谈,让爱与尊重在幼儿园里生根发芽。

教学中,我遵守“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原则”。每一个活动都努力为孩子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让孩子们运用多种感官充分地感知后,再引导他们找出正确的答案。如科学活动2--10的分解组合,我为孩子们准备了形象生动的图片小鸡、小鸟、小蝌蚪及实物豆子、花生,让孩子们先动手分一分,看它们到底有几种分法,并要求孩子们记录下来,最后引导孩子们讨论,得出正确答案。因为我深知“会学比学会更重要”,“教育要有利于孩子们的长远发展”。游戏活动中我与孩子们同欢同乐,用我爱游戏的激情感染孩子,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因为我知道“教师是幼儿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语言活动中我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孩子,引导他们大胆想、大胆编、大胆讲述,让他们从小就插上想象创造的翅膀。

美国心里学家布鲁姆曾说过幼儿时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使我班孩子的智力得到更好的发展,我常利用休『范 文大全网 doc168.com 息时间引导幼儿玩各种益智游戏,如走迷宫、找异同、脑筋急转弯等。学校的区角活动室留下了我们多少匆忙的脚步,留下了孩子们的多少欢声笑语。

工作期间全全负责起幼儿的安全与卫生,发现他们的手脸脏了,就不怕累,不嫌脏为之洗干净,每天早晨都早早地来到幼儿园打扫室内外卫生,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舒适卫生的环境,让他们健康和谐的成长。

平时认真观察孩子,记下他们的喜怒哀乐,积极地与家长交流,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通过各种形式(家访、家园桥、召开家长会、接送时交流等)和家长一起探讨教育孩子的最佳方法。让家园教育同步起来,更好地利于幼儿的发展。

第5篇:大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幼儿教育;大班自主游戏;教师;有效行为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24-023-2

自主学习与成长是新时代教育思考的核心,但是无论如何,教师的行为在孩子成长中都是起主导作用的。综观时下幼儿教育课堂,发现教师有效教学行为的缺失,有些问题亟待解决。现以大班自主游戏中的一些现象结合案例分析如下:

一、案例展示:大班自主游戏——阳光剧场

1.活动导入语教师:今天你们是升入大班后的第一次自主游戏,老师给你们准备了一个特别好玩的游戏,瞧,这是什么?教师手势引导幼儿观察背景、宣传牌子以及各种材料。幼儿被眼前呈现的多种信息吸引了。教师又说:“这些可是老师在暑假里精心为你们准备的,在玩的时候可要爱惜。”幼儿齐刷刷地回答:“好!”教师:“一会有才艺的小朋友就到舞台上来展示自己的本领,可以跳舞可以唱歌。去玩吧!”教师满意地看着幼儿。

2.现场情景游戏一开始,十四个幼儿冲向了阳光剧场,静儿抓过话筒就唱《北京有个金太阳》,婷婷、琪琪、小小翻出材料区的裙子往身上套,小伟挤到舞台前面挡住静儿练起了武功,小瑞觉得红红的帷幕好玩,一会放下来,一会收起来……游戏进行了十分钟,玩打击乐的幼儿对乐器失去了兴趣,跑到其他地方去玩了;忙着打扮的婷婷、琪琪、小小因为争抢一个蝴蝶结的发箍争吵了起来,跑到老师处告状;玩收放帷幕的小瑞影响了小伟表演,小瑞和小伟打了起来,哭着跑到老师处哭诉……

3.游戏评价教师:“今天在阳光剧场玩的小朋友太多了,太吵了,下次玩的时候,别人在台上表演的时候,其他小朋友应该怎么样呢?”幼儿:“在边上等着。”教师:“不要把什么装饰物都带在自己身上,也要给其他小朋友,学会分享。还有幕布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才能收起?”幼儿:“表演的时候收起,节目准备的时候放下。”教师:“说得非常好!”

4.存在问题教师精心给幼儿准备的活动区域,提供了丰富的表演材料,充分给幼儿自主空间,没有规定人员的多少,没有规定谁玩什么,最大程度的让幼儿自由发挥,可实际活动下来,幼儿与幼儿之间没有很好的交流,游戏没有情节的发展,游戏材料没有充分利用,没有实现游戏的意义。这证明教师提供的材料、空间、引导语、游戏评价不适宜幼儿,判断老师行为适宜性的重要标准是:行为是否适合于每一特定的幼儿群体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即年龄特点。

二、教师不适宜行为的原因分析

1.游戏材料杂,幼儿被动接受

教师在筹备“阳光剧场”这个游戏区域的时候,是在暑假期间进行的,幼儿对此没有参与,教师精心准备的环境更多的是装饰、美化作用。而在游戏材料的提供上,不同种类的材料一次提供过多,很多教师常常忽视幼儿的年龄特征和游戏需求,在准备游戏材料时随意主观。教师想放什么就放什么,忽视幼儿的需要,缺乏合理性。

2.游戏无规则,幼儿放羊式玩

幼儿游戏的实质在于自主性,幼儿自主自愿地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让幼儿自主地游戏,成为游戏的主人,这种观念已被人们普遍地接受和认同。而在本次游戏中教师只要幼儿高兴就行,事实上游戏就变成了“放羊式”的一种低水平的游戏,幼儿在游戏中变得盲目,没有规则,放任自流,忽略了游戏在幼儿发展中的价值。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教师需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会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对大班的孩子,特别是大班幼儿进行自我控能力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3.游戏评价弱,幼儿消极接受

教师在自主游戏的评价上比较单一,在游戏中发现问题没有在现场中解决而是在游戏结束后提出,教师的评价更多的是“不能、不可以、要”等一些简单的命令式的语言。而对于游戏的开展没有提出要求,更没有和幼儿商量共同来进行,一味让幼儿消极接受。那么幼儿在游戏中根本就自主不起来,同伴间互相干扰,混乱无序,游戏不能顺利开展,自然没有自主性可言。

三、尝试提供教师适宜行为

适宜教育行为是指适宜发展的教育行为,即适合于幼儿的年龄特征与个体特点,可以对幼儿身体、认知、情感与社会行为的发展产生促进作用的行为。通过研讨,尝试提供以下几点改进方法。

1.和幼儿共同布置环境。通过调查幼儿的才艺,请家长配合带展示幼儿才艺的照片,然后由幼儿介绍自己的才艺,并贴在后面的背景墙上。

2.材料提供共同参与。和幼儿一起讨论需要什么游戏材料,通过教师、家长、幼儿共同提供,其中材料有的是成品,有的是半成品,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加工以满足游戏情节的需要。

3.共同讨论游戏的流程。请幼儿讲讲自己去看表演,表演的时候有些谁,他们分别做了些什么。师幼共同将这些内容图文并茂地展示在背景墙上。

4.幼儿参与游戏规则制定。哪些玩法是可行的,哪些玩法是不行的,比如小主持人除了报节目按录音机按钮外还要做些什么;演员表演了一段时间想休息一下该怎么做;其他幼儿也想来表演节目该怎么做;表演的时候缺少道具应该请谁帮忙;观众除了拍手还可以做些什么;演员饿了生病了怎么办……通过和幼儿讨论,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在游戏区域中。

第6篇:大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专题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2C-0084-02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为学生传授心理知识、注重学生心理体验、训练学生行为的公共必修课程。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仍以讲授教学法为主,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许多教师在教学中脱离学生实际,照本宣科,导致教学对象的针对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减弱。因此,探索和建构有效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模式十分紧迫。

一、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安排了心理咨询教师,但在实际中学校工作的重点还是放在教学规模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上,存在注重形式、忽视内容,注重过程、忽视结果的现象。具体表现为:一是内涵及外延理解不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过于注重课本的理论传授,未能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二是教学方法单调,教学理念落后。以传统的“填鸭式”方法为主,很少运用启发式教学、体验式教学等。三是师生交流少,未能及时发现学生的心理问题。高校扩招后,学生人数大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不够,导致上课人数过多,大班教学中师生沟通很少。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满足社会、企业、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高职学生必须全面提高道德修养、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将使学生激发个体潜能,优化心理品质,提升生命价值,更好地适应社会和环境。目前高职学生心理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业、人际交往、恋爱和求职等领域。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中,主要以理论传授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重理论、轻实用。在实践教学中,忽视了师生互动和交流,忽视了学生在活动中的心理体验和行为训练,使学生处于一个接受式、被动的学习状态,未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践中努力更新教育理念,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技能的掌握,积极建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专题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专题式教学是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打破传统的按章节依序授课体系,依据课程内在逻辑关系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提炼和充实,形成既连接又相对独立的系列专题,并围绕专题制订教学方案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专题式教学具有以下优势: 一是通过专题的设计,打破理论与实践的界限,将它们有机地统一,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技能的掌握,打破理论与实践的隔阂,促进教学与实践结合。二是专题式教学可以把最新学科领域的理论、技术和实践融入到教学当中,在提高教学质量的过程中,提升教师的科研水平。三是专题式教学秉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新颖,以问题为导向,项目为载体,使学生以参与学习、发现学习、自主学习的方式去获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其创造力。

第7篇:大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文秘专业;“小班化”;课堂创新;教学模式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秘书在各行各业中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门职业。企业对于文秘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文秘专业传统的课程设置和“大班化”的教学模式与市场对人才的要求有着一定的差距。所以,笔者认为,文秘专业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而这种教学组织模式,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高职院校以行动为设计导向的“学做一体,工学结合”的教学改革的要求。

二、“小班化”教学的目标

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目标主要有四个方面:

第一,提升学生个体受教育的程度。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教学资源,增加每个学生实践操作的时间,对于有效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第二,实现差异化的教学。采用“小班化”教学,就是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或者若干个小班级,每个小班级配备一名专业教师,这样教师与每位学生的接触、交流就多,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对于开展个性化、创新性教学起到重要作用。

第三,挖掘学生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 “小班化”教学,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当学生遇到难点或者疑点时,教师先鼓励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并提出解决方案,然后根据学生的讨论方案或者结果,再进行点评和指导。学生的小组讨论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而他们的综合素质无疑得到提高。

第四,促进和规范实践教学的安全。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由于学生人数相对较少,教师不用花大量时间处理学生行为规范、课堂纪律等一些问题,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关注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实习过程中的安全与管理。

三、文秘专业实施“小班化”教学措施

浙江职业技术学院文秘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能够适应浙江中小微企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校期间,通过对秘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职业技能的实训操练,学生能掌握办文、办会、办事等职业技能,同时具有一定的写作、口语表达、沟通协调、组织策划、事务管理等能力。但是,以往“大班化”教学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技能实训的操练所达到的效果不是很明显,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实训室资源有限,而学生人数较多,不能满足一对一操练的要求。所以,实施本专业“小班化”教学意义重大,具体的实施措施如下:

1.加强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组织教师深入细致地学习“小班化”教学思想,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同时引导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充分体现出“小班化” 的教学理念,深入分析学情,根据学情设计课堂教学内容。

2.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

加大对校内实训室的投入与使用,为小班化教学的开展提供条件。同时,加强校企合作,积极优化校外实训基地。

3.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所设计的课堂教学内容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文秘专业而言,小组教学法、合作互动教学法、角色教学法、现场演示演练法以及案例教学法等使用较多。

四、“小班化”教学模式在“会议会展策划与组织”课程中的应用

“会议会展策划与组织”是文秘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而办会则是秘书人员职业技能之一。传统“大班化”教学就是在课堂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讲解,学生学习完之后,对如何进行会议会展策划与组织依然未得其妙。原因是实训技能部分太少了。针对此现状,我们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在秘书实训室进行具体的操练,这对学生会务策划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1.课程内容设计

本课程主要内容有三大部分:一是会议组织与策划;二是会展组织与策 划;三是活动组织与策划。在课堂设计上,教师除了对内容研究之外,还必须对学情进行分析。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动手能力和接受能力,将学生分为三大组进行“小班化”教学组织(如下表所示)。

2.教学方法

现代企业对秘书会务组织与策划方面的能力要求很高,而《会议会展策划与组织》这门课则恰恰是以培养学生办会技能为核心的。 根据行动导向教学理念的要求,本门课在实施“小班化”教学时,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学生讨论法以及现场演练法。

3.今后的发展方向

文秘专业除了“会议会展策划与组织”课程可以实施“小班化”教学模式之外,《办公事务处理》《商务接待实务》这两门课也可以采用这种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操作中,可能会存在问题。但是,只要不断地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以及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那么,这种教学模式一定会在文秘专业中得到充分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秘专业是可以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的,而且小班化教学可以克服大班教学中的诸多不足,同时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还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职业操作技能和核心能力,真正体现“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余名宪.“小班化,分层次”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高职物流专业 《仓储机械操作》课程为例[J].物流技术,2015(9).

[2]胡贤民.高职院校专业课程实施小班化教学的研究初探[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2).

第8篇:大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案例教学;瓦斯灾害防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185-02

通过《瓦斯灾害防治》课程的学习,可全面了解瓦斯的性质、生成、赋存和涌出的规律与主要影响因素,为学生毕业后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教师通过案例教学法,结合前者的教学经验不断积累,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在一定方面有着促进作用[1]。因此在瓦斯灾害防治课程方面,案例教学的方式仍然受到重用,案例教学在瓦斯灾害防治中到底发挥着怎样作用,我们将对此做出研究。

一、传统瓦斯灾害防治教学的弊端

传统的瓦斯灾害防治是理论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师在课上对教学内容进行系统讲述,在实验课上让学生测试煤屑瓦斯解吸特征以及煤与瓦斯突出相关参数,对理论知识加以理解。但由于瓦斯灾害防治课程涉及众多规范和条款,学生只能通过死记硬背记忆。传统教育模式导致学生主动性差,对实际问题无法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无法做到学为我用。

为此,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尝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仅让学生学到相关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为我用,为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案例的分类

从瓦斯灾害防治课程的角度看,案例教学是根据课程教学目标的需要,围绕矿山企业中存在的问题,在对与之相应的设备、工艺、措施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做出的客观描述。按其作用,案例可分为描述性案例和分析性案例。描述性案例是通过某一煤矿企业的具体方案进行分析学习,使学生对煤矿企业瓦斯灾害防治进行总体了解,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与理解;分析性案例不仅具有描述性案例的特点,还包含可供分析和讨论的问题,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按其内容的多少分为专题性案例和综合性案例,专题性案例是说明某一类瓦斯灾害治理的案例;综合性案例是煤矿企业总体瓦斯灾害治理的案例。

案例分析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掌握一定的瓦斯灾害防治基础知识后才能进行案例分析。由于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了解一定的基础知识,具备较高的综合能力,通过实践表明:案例分析放在课程每章或最后教学阶段可以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案例教学实践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

案例教学是通过模拟或重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况,把学生自己纳入到案例场景中,通过讨论和分析进行学习[2]。教学中既可以通过分析、比较,研究成功或失败的管理经验,从中抽象出某些一般性的管理结论或管理原理,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来拓宽自己的视野,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

1.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案例教学需要学生自己去思考、创造。讨论阶段,每位学员都要就自己和他人的方案发表见解。通过这种经验的交流,一是可取长补短、促进人际交流能力的提高;二是起到一种激励的效果。

2.案例教学可以引导学员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现在的管理者都知道知识不等于能力,知识应该转化为能力。管理的本身是重实践重效益,学员一味地通过学习书本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不仅阻碍了自身的发展,其所在的企业也不会受益。案例教学正是为此而生,为此而发展的。

3.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讲、学员听,听没听、听懂多少,要到最后的测试时才知道。在案例教学中,学员拿到案例,先要进行消化,然后查阅各种他认为必要的理论知识.这无形中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捕捉这些理论知识后,还要缜密思考,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一步应视为能力上的升华。同时他的答案随时有教师给以引导,这也促使教师加深思考,根据不同学员的不同理解补充新的教学内容。双向的教学形式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的步骤

通过对煤矿企业安全生产案例的剖析论证,把学生纳入到具体案例中,再现矿山现场的部分场景,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安全管理者与技术措施的制订者。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让学生对煤矿企业现场有清晰的认识,并将所学知识快速串联起来,根据具体案例分析煤矿企业存在的安全隐患,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了解。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1.案例教学的准备。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教学内容的深浅和学生的实际水平,按照各章节顺序和实际情况精心挑选和准备合适的案例[3]。瓦斯灾害防治前半部分主要讲解了煤层瓦斯赋存规律和矿井瓦斯涌出,这部分内容是一些较为零散的基础知识。前半部分难以用案例来进行概括,因此主要还是采用传统讲授法,主要让学生对矿井瓦斯有一定的了解。后半部分主要是针对不同类别的瓦斯灾害进行防治。后半部分和现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便于从某类瓦斯灾害发生的机理、发生的过程、灾害后果、防治技术等方面加以描述,也更便于编写较为完整的教学案例。

我们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大三的学生,专业知识不是太扎实,因此教师选择案例的时候要要掌握好难易程度。一般先易后难、深入浅出、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使其在身临其境中慢慢掌握知识,改变传统教师的枯燥和死板的状态。

综上所述,教师必须花大量的精力准备教学案例,案例力求资料翔实、现场资料丰富,最好配上相应的影像资料,力求让学生身临其境、通俗易懂。要想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案例也要经过多位一线教师的集体讨论和反复修改。课前要将准备的讲义材料分发个学生,给学生留下足够的预习和查阅资料的时间。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题的教学目的,在班级中选择若干个组长,组织学生讨论分析,进行总体进度的控制。

2.案例教学的实施。近几年来,我们在瓦斯灾害防治教学中选取部分学生应用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其他同年级同专业的学生依然采用传统的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作为比较,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摸索,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大班理论课堂上,依托教学大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以传统的教学模式为主导。小班教学采用分组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抓住瓦斯灾害这条主线,结合煤矿安全规程和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的相关条款,针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在课堂上让学生相互交流、各抒己见,课后提交案例总结报告及体会。老师在课堂上主要是把握学生讨论的方向和时间,倾听学生的分析,当学生冷场或者是偏离案例的教学要求时,能够及时引导学生和启发思维,使学生重新回到案例分析中。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避免出现时间不充分而使讨论浮于表面,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最后在期末考试试卷中,增加案例分析题,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瓦斯灾害防治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该方法改变了学生的定式思维,培养学生活学活用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还可评价以案例教学为主的教学效果。

3.案例总结与评价。每堂课教师都要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出席情况、发言表现、资料收集与整理和团队合作等,指出各组在案例教学中的优缺点,力求在后续课程中能够得到发扬和改进。同时学生对案例教学、教师、学生的表现情况、知识的接受程度等进行评价。经过学生的反馈,大部分学生反应案例教学方式更具吸引力,让学生增强了学习兴趣,从被动学生转化成主动学习,学习更加轻松。

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以被动接受为主,采用按部就班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很好地掌握基础知识,但缺乏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案例教学恰好可以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期末考试成绩显示,在开展案例教学的学生组中案例分析题的得分明显高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学生得分,且案例教学组的学生在学生方法、分析能力、交流等方面均明显好于传统教学组的学生。

4.案例教学的体会。案例教学通过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锻炼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生热情和效率。案例教学需要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后撰写总结,花费学生较多时间,导致部分学生负担加重。使得有些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同时也违背了给学生减负的初衷。还有部分学生感觉案例教学中体系不够清晰,忽略了一些基本知识,而现行考试制度依然以分数评价学生水平,不太符合案例教学的目的。虽然在考试中我们可以通过案例分析题考核学生,但这只是理论考试的一方面,毕竟案例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我们尚无合理和完善的考核方式去评价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应用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的以教师、课堂、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转变为以授课与自学、分析讨论、指导研究等紧密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方式。通过案例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丰富了学生的现场知识,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综上可知案例教学是符合当前形势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对其合理与灵活的运用必将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童泽林.案例教学的思考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182-183.

第9篇:大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案例背景

每个孩子的心中都藏着一粒艺术的种子,加以灌输就能开出美丽的花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唤醒幼儿的艺术感知,需要给他们提供良好的条件,让幼儿在大自然、艺术活动中放飞想象的翅膀,开启发现美、欣赏美的心灵大门,然后用属于他们的方式创造艺术美。

学前儿童生玩,特别是对于创造性的活动和游戏,更是充满好奇与兴趣。我发现大班幼儿普遍对橡皮泥情有独钟,一旦玩起橡皮泥,再调皮的孩子也会很快安静下来,专心致志地又捏又搓,一会捏成椅子板凳,一会又捏成蛋糕月饼,还有奇形怪状的飞机大炮。这些五花八门、颜色各异的作品虽然毫无技巧章法,但最重要的是,孩子们在捏橡皮泥的时候获得了开心和满足。因此,我结合本园的《泥工系列活动的开发实践研究》课题在大班中开展泥工教学活动,让孩子们在玩泥的快乐中培养审美能力,唤醒他们的童趣,同时又能把泥工这个历史悠久的民间传统工艺流传下去,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我将泥工活动融入绘本教学进行了一次大胆的尝试,并与其他老师交流经验,总结出存在的问题:一是老师把握不好孩子们玩泥时会出现哪些问题,二是片面化地追求孩子的自主性,没发挥出老师在活动中的指导作用,三是不了解孩子的"玩泥技能"水平到底如何,四是给孩子的指导和帮助没有针对性。《母鸡萝丝去散步》是非常好看的绘本故事,在本次泥工活动中,希望能将上述问题一一解决。

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非常精彩的故事,一起来听一听。

(2)师:先让我们看看绘本的封面上有什么?

环节二:母鸡萝丝的特点

(1)展示图片

(2)师:大家见过母鸡吗?都在什么地方见到过?

(3)师:故事里的母鸡萝丝是什么样子的?

环节三:欣赏泥塑母鸡萝丝PPT,演示制作步骤

(1)师:请小朋友观看这是什么?(母鸡),母鸡萝丝怎么捏出来的?(幼儿说一说)

(2)师小结:孩子们,你们说的真好。先取两块泥(一大一小,将小块泥放在手中搓圆,大块的泥放在手中搓成椭圆用牙签将母鸡螺丝的头和身体连起来,用手在身体上捏出母鸡的尾巴,两侧取泥搓成圆锥压扁做鸡翅膀,在母鸡头上捏出尖尖的嘴巴,再用辅助物红豆做母鸡的眼睛)

环节四:幼儿操作

(1)师:我们一起来捏一只漂亮的母!幼儿制作母鸡螺丝。

(2)教师鼓励幼儿大胆创作,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环节五:讨论交流

(1)师:小朋友的作品非常漂亮,哪个小朋友愿意说说自己是怎么制作的?

(2)师:大家最喜欢哪位小朋友的作品?为什么呢?

案例分析

环节一:故事导入,激发幼儿的兴趣

给孩子们讲《母鸡萝丝去散步》的故事,讲完后老师提问:"小朋友,你们知道母鸡萝丝一共去过哪些地方散步?"引导幼儿回答"母鸡萝丝一共去过6个地方散步,它先走过院子,绕过池塘,然后越过干草堆,又经过磨坊,最后穿过篱笆,钻进蜜蜂房。"老师接着问:"狡猾的狐狸一直跟在萝丝身后,它明明有6次的机会可以吃掉萝丝,为什么让萝丝跑掉了?"幼儿回答"因为狐狸太笨了,没有注意看路。"

环节二:母鸡萝丝的特点

老师给幼儿分别展示母鸡和公鸡的图片,老师问:"小朋友们仔细观察,母鸡和公鸡的样子有什么不同?"孩子们异口同声地说"公鸡的鸡冠比母鸡大!羽毛比母鸡鲜艳!"老师引导幼儿讲述自己在生活中见到的母鸡的样子,以及故事里母鸡萝丝的样子。通过多媒体播放农村院落母鸡生活的片段,让幼儿仔细观察萝丝和生活在农村里的母鸡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个环节主要是让幼儿抓住母鸡身上的突出特点,为接下来的泥工制作做好准备。

环节三:欣赏泥塑母鸡萝丝PPT,演示制作步骤

老师先通过PPT给幼儿播放泥塑母鸡萝丝的步骤图,让孩子们注意观察。然后老师进行引导性提问:"有哪位小朋友告诉老师,母鸡萝丝到底是怎么捏出来的呢?"孩子们纷纷举手发言,你一言我一语地归纳出制作方法,最后老师根据幼儿的发言内容总结泥塑步骤。

(1)分别取一大一小两块泥。

(2)大块的泥搓成椭圆形作为萝丝的身体,小块泥搓成圆形作为的头。

(3)用牙签把萝丝的头部和身体连在一起。

(4)在萝丝的身体上捏出尾巴。

(5)取两块泥都捏成圆锥形,然后压扁,当作萝丝的翅膀。

(6)在萝丝的头部捏出一个尖尖的嘴巴。

(7)取两颗红豆作为萝丝的眼睛。

环节四:幼儿制作

教师启发幼儿说出母鸡身体的各个部分是什么样子?有的小朋友说"萝丝的尾巴像扇子。"有的说"母鸡萝丝的头是圆形的。"还有的说"萝丝的身体是椭圆的。"在抓住了萝丝的这些特点之后,孩子们开始用教师提供的泥、牙签、红豆、泥工板等材料制作自己心中的母鸡螺丝,幼儿除了掌握母鸡螺丝的制作方法,还添加一些其它的东西,而且母鸡螺丝的造型各不相同:有的是坐在鸡窝里孵小鸡的、有的是站着的母鸡、还有的是走动着的母鸡,孩子们个个开动着脑筋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自己的作品增添了其它其它的景色,使幼儿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

幼儿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互相讨论、交流,教师来回巡视,针对孩子们在制作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

环节五:讨论交流

操作完成后,小朋友们纷纷展示自己设计的母鸡萝丝,老师拍下孩子们的所有作品,通过大屏幕进行展示,让各位小朋友点评谁捏的母鸡最漂亮。

活动反思

这次的泥工活动,我通过给孩子将绘本故事《母鸡萝丝去散步》,带领大班幼儿正确的掌泥工的基本技能:团、捏、搓、压。在绘本情境的环境里,把教学重点放在正确制作母鸡螺丝的造型上。

孩子们原本就对泥工活动充满兴趣,我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运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孩子比较绘本里的母鸡萝丝和生活中的母鸡在形象上有什么区别,引导孩子们在比较中找到母鸡的制作特点,在玩中学、学中玩,丰富了大班幼儿的制作泥工技能,又加深了他们对动物形象的认识。在放映PPT的时候,有一个孩子没看清或者没看懂,我都会重新回放一遍,很多孩子都会感慨:每看一次都会发现母鸡身上新的特点,虽然对母鸡已经很熟悉了,可是它身上的一些典型的、突出的特征以前根本没有注意到。孩子们对母鸡特点的认识也掌握了,塑造形象的母鸡螺丝就就会更加容易。

在本次的绘本泥工活动中,我认识到:

(1)应该选择大班幼儿熟悉、有兴趣的绘本故事。

(2)灵活运用教学设备和手段,丰富幼儿制作母鸡螺丝的经验,提高塑造技能。

(3)在活动导入时就应该突出塑造的人物、动物、物品等。

(4)根据孩子们的实际需求来提供泥工活动的材料。

(5)在孩子们动手制作时,老师要及时、正确地给予指导,包括语言方面和动作上的。

(6)加强展示、评价作品环节的互动,让孩子们在交流中树立自信。

总而言之,我和孩子们在这次泥工活动中收获非常大,让我对幼儿的性格、心理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会为孩子们提供针对性更强的指导,让孩子在绘本中得到更多的启发。

参考文献:

[1] 张小亮."趣"味无穷"色"彩斑斓――优化幼儿绘画活动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5年09期

[2] 糯米.小班绘画活动:美丽的蝴蝶[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5年10期

[3] 郭珊珊.大班绘画活动:快乐的企鹅[J].早期教育(美术版)2015年10期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