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案例教学和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地理教学案例
作为地理教学的案例既是教学的素材,亦是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学案例,具备最一般的地理知识,包含最基本的地理原理,能较好地体现地理事物的规律性和地理特征。从案例的内容看,有着广泛性和多样性,自然的、人文的、世界的、中国的、区域的、综合的、一般的、特殊的地理情景都可作为案例内容。从案例的呈现方式看,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数据的、景观的多种形式。一般而言,地理教学案例应具有如下特征:
(1)来源于真实的地理事件。除了为某一特殊教学目标需要而设定的某种假设的地理情景之外,真实性是地理教学案例的必要条件。因为地理知识源于客观世界,地理教学服务于社会现实,地理教学案例的首要前提必然是客观的存在性。
(2)有助于促进教学过程的顺畅运行。作为地理知识的载体之一,教学案例必须包含重要的地理信息,体现地理原理和规律;作为地理知识的呈现方式之一,它必须切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受各种教学原则的约束,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发展。因而用于教学的地理案例,必能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体现教学互补,师生互动的原则,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
(3)服务于地理教学目标。由于案例往往能提供具体、翔实、典型的地理背景材料,易于让学生进入某种问题的特定情景之中,实现思维与情景的交流沟通,不仅获得切实的地理知识,也促使理论与实际的有机结合。
2.案例教学
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选编了一些很好的教学案例,如鹿特丹港的土地利用、澳大利亚的混合农业等。通过对教学案例的解析、研讨,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同时实现如下教学过程的优化:
(1) 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由于案例往往提供了地理事实材料和情景,学生想要从纷繁复杂的地理要素中抓住核心内容、探索本质特征,需要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案例所隐含的知识要素和基本原理川1练思维的深刻性;同时通过单一反三、引申扩展、迁移模拟、类比评价等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并让学生发表独立见解,提出自己的思想方法和问题的解决方案,以案例分析的多元结果,拓展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地理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
(2)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案例教学改变着单一通道的知识传递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有了更大的自主发挥空间,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信息传输,情感交流和意向沟通。在案例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理解,而且还需要表达和交流,有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案例在研究性学习中,还有赖于小组成员的共同合作,这种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学习心理和个体综合素质有着很大的作用。
(3)实现教与学的统一。案例教学最明显的表征是师生互动,教学同步。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教师负有引导的责任。如何让学生进入问题情景,使用案例是有效的方式之一,因为案例提供了广泛的问题情景和自由的思考空间,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较大的发挥余地,能较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尤其是探究性案例。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原则
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前提,选编恰当的案例,能为教学提供最有益的保障条件。地理教学案例的选编应注意以下一些原则:
1.客观性。案例的客观真实是指其案例的材料来自客观存在的地理事实,源于自然和社会的存在性。对于教师自己编写的案例,要尽可能多地搜集到地理素材,精心取舍编制。客观真实并不是毫无取舍,无所选择,而是反映事物的客观规律性,能生动表达地理事物的本质特征目口科学性,这是案例选编的第一原则。为此,教师需要关注广泛的领域,要有开拓的视野,敏锐的地理感悟性。
2.典型性。典型性是案例的基本特征,不是任何一个事例都可信手拈来,作为案例使用。强调典型性目口是为了表明:
(1)案例必须具有鲜明的地理特征,并能生动地反映地理规律。如澳门填海造陆,这类图像表达的案例材料,反映沧海桑田的演变过程,是澳门人对海洋空间利用的历史记录。
(2)案例必须符合地理知识的教学要求,能为地理知识的教学目标服务。
3.时代性。强调这一点是为着使教学跟上日益变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一方面教学必须快速反映客观现实,与时代进程合拍。同时,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的案例教学,引导学生更好地关注现实社会,培养奉献社会的责任感。富有时代感的地理案例教学,具有鲜活生动的教学特色,能充分显示地理教学的强大生命力。
4.教学性。作为教学案例,教学性是无可置疑的。不仅案例本身具有教学意义--能为教学目标服务,而且案例的表达方式,也要符合教学的需要。地理教学案例必须具有地理特色,多采用图表数据和图示、图片,辅之以简练的文字叙述,地理新教材在这方面为我们提供了范例,如: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提供的'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和'澳门历年填海范围'两个案例(必修上册P82-83),采用了表格数据说明与地图结合的方法,翔实生动地说明了人类对海洋空间的两种比较成熟的利用方式和途径。
此外,案例必须精选,充分体现地理事物的意义和教学价值。
地理教学案例的应用
1.用案例引述地理问题
举例: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选择(必修下册P21),教材首先提供了两大钢铁工业基地具体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供应情况,然后提出问题,引述工业主要区位因素的学习。这一案例的应用,旨在为学生提供积极的情绪激励和思维启动,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即带着问题学习,使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指向,围绕问题探索目标进入学习状态。
2.用案例印证地理原理
举例:留民营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副产品综合利用的典型事例(必修下册P115),作为生态农业的典个案,例证可持续发展农业的生产模式,指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道路--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一致的物质循环系统和能量集约系统。应用这一案例,旨在为地理原理提供例证或验证, 常在教学进程中穿行,起着承转起合的作用,顺利过渡到后续内容的学习。用此策略还有利于使教学过程的顺畅通达,有利于学生情绪的调节、转换,使课堂教学富有节奏感,教材中不少案例就是这样安排的。
3.用案例探究地理规律举例:'长江三角洲的发育'(必修上册P20)、'南极臭氧洞"(必修上册P63)两例,通过一组图片,反映长江三角洲的生长发育和南极臭氧洞的消长过程,从而揭示出某种地理演变的规律性。讲授这一案例,旨在通过案例探索问题、总结规律。在探索方式上,一般运用U\组讨论形式,通过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寻求事物演变发展的规律性和问题产生的根源。
一般而论,教学案例的应用策略是灵活的,因课因人而异,没有定规。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案例的运用都可以采取随机进入的策略,只要不违背应用的基本原则,不背离案例教学目标就行。
摘要:会计信息化既是会计专业学生的一门理论课,同时也是会计专业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技能课,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尤显重要。如何实现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目前各高校实践教学所用教材、所用财务软件很不统一。针对会计信息化课程建设的成果,本文将以《会计电算化》精品课程的申报来作一个阐述,这也是我院多年研究会计电算化的一项案例成果。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实践教学;案例成果
一、会计电算化课程性质与作用
《会计电算化》是我院会计专业开设的专业核心技能学习领域模块课程之一,也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为了培养和检验学生运用会计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础方法进行各种财务软件操作与维护的一门综合性的技能课程。我院学生在修完《基础会计》、《计算机基础》等课程以后开设此课程。本课程安排教学学时为60学时,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教学场所设在校内实训基本和企业,实践教学环节主张有认知实习,课程实训、岗位虚拟实训、综合实训、企业顶岗实训实习。
通过广泛的行业企业调研和岗位任务分析,我院会计专化专业确定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财务、管理、会计中介等领域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国家财经法规和经济政策,掌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账务处理能力,具备“一技之长+综合素质”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
我院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企业会计、内部审计、财务管理、会计中介等领域,其中的企业会计岗位群包括出纳、记账员、办税员等岗位,会计中介机构的就业岗位群主要包括审计、税务等。
通过以岗位分析为基础,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工作过程的系统化为依据进行的课程设计,我们确定了以会计、审计、财务成本管理、税法、成本会计和会计电算化6门课程作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的设置适应主要就业岗位对高技能人才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兼顾职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我们在课程设计之前认真听取了姜大源、杨应崧、应德烨等多名职教专家的专题报告,聘请了行业企业一线专家作为课程开发的指导者和项目合作者,在专家团队的直接参与和指导下我们邀请行业专家一起运用科学的课程开发方法,实现了课程体系的整体重构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专业课程体系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和本专业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
《会计电算化》课程对本会计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提高起主要支撑作用,通过建设《会计电算化》优质核心课程,实现高职《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过程与企业会计职业岗位的会计核算工作过程全面融合,使得课程教学目标与会计核算职业岗位要求、教学内容与会计核算岗位职责、职业能力与就业能力、专业技能与素质教育零距离对接,实现《会计电算化》课程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的高度统一,切实提高学生的会计电算化实践技能,增强学生职业能力,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
二、教学设计理念
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近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与企业合作,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理念进行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会计电算化》这一课程先后得到用友新道、畅捷通,金蝶,新浪潮等企业的大力支持,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并每一年都对课程的建设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得我们不断完善和优化。我们还聘请了5名企业兼职老师进行专题讲座并指导实践教学。学生在校内按企业财务和业务部门及外部单位环境和岗位设置组成学习小组。扮演不同的职业角色,独立和分工协作完成项目和任务。
从“学做分离”转向“工学结合”,以“企业行态”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使学生快速适应不同行业的会计电算化工作。
传统的会计电算化课程大多是要学生学完相关的理论再去实践,这样的结果要不是学生已经忘记所学理论,要不是学生的操作能力总是建立在老师的教学之上,缺少主动探究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会计电算化课程实现了三个一体化。理论与教学一体化,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真正体现工学结合。以“企业行态”为载体设计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的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得到全面提高,学生也能更快适应不同的业态企业会计信息化工作。
三、课程设计思路
《会计电算化》课程通过教学团队的深入企业调研,以及实践专家研讨会的讨论,反复论证,对会计职业岗位群各工作过程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行动领导。然后对真实工作任务进行归纳、序化、整合,并注入方法论和教学论。获得了学习性的工作任务,学习领域,实现了知识的重构。
四、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
为了适应会计信息化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根据会计专业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素质要求,重组课程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真实工程教学过程的载体和实训项目。体现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观,针对实际典型工作任务流程中的每一个工作过程环节组织,传授相关课程内容。选取具有代表性的真实企业会计电算化的操作过程作为教学过程载体,实现实际工作技能与理论知识的整合。
通过企业调研,对会计电算化专业的毕业生可能从事的主要工作岗位群各工作过程典型工作任务以及所需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了相关的专业学习领域及学习领域。《会计电算化》学习领导由3个学习情境构建,每个学习情境都来自于企业工作任务。《会计电算化》教学内容的选取有如下一个突出特点:
1.学习情境的构建,来自于企业真实工作任务。
常见企业的业态有工业企业、商贸型企业、服务业、房地产、建筑业、行政事业单位单位等,各行业在信息化条件下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方面有哪些相同点,又有哪些相应的行业特点?为了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我们历时几年时间进入深入调研。在此基础上我们选取三个最典型的业态(小型企业、中型工业企业、中型商贸企业),以实际企业形态为载体构建学习情境,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将企业真实工作任务改造后作为学习任务,将传统理论教学内容融入各业态企业会计电算化的实施与管理中,有效避免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实现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一致性。
2.课程内容的选取,符合各中小型企业发展需要的会计软件要求,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体现学生专业知识拓展和未来岗位发展能力的提升。提高学生从业技能,能够提高学生实际工作会计电算化问题的处理能力,同时有利于满足企业多方位人才的需求,有利于毕业生在相近岗位(群)就业和未来就业岗位能力的提升。
本课程以会计电算化岗位操作流程为主线。以企业应完成的实际任务为主要项目来组织教学内容,内容体系的层次递进关系符合实际企业会计电算化操作流程,并在此基础上来断完善教学内容中有关新知识,新内容,新技术的更新与应用,以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我院煤矿开采技术专业基本上就业于各中小型企业财务部门。就业率达到96%,构成了我院会计专业的办学业特色。
3.本课程内容的选取,紧密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内容相结合。会计专业的的学生,在学业完成的三年内,主要就业岗位是必须持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才能有上岗的会计岗位。这样才能符合企业会计持证上岗的需要。而要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必须通过会计电算化的考试。往年要先取得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才能考试《基础会计》及《财经法规》,今年江西省财政厅的新考试政策出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采用无纸化考试,必须一次性通过三门。其中一门是会计电算化考试,《会计电算化》课程就会计专业就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实现学证结合,本课程的内容选取与会计从业资格证“会计电算化”考试科目实现无间缝对接。财政局的会计电算化合格证书样本如下:
4.部分教学资源,由校企业合作共同完成。
各ERP软件发展很快,软件供应商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新版本软件一般根据市场需要及时与供应商沟通协商,使得软件一直得到更新换代。如我院从2004年最初购买的用友U850版本。更新到U851-U852-U861,直到现在使用的U872版本。小型企业软件也从最初的财务通升级到现在的畅捷通T3,金蝶软件升级到KIS专业版。网上记账平台,用友的伟库及金蝶友商在线平台,一直在更新使用当中。操作手册直接来自于企业的培训教材或软件说明书。针对具体的ERP软件,学生能正确掌握操作方法和步骤,从而使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采用的教学也是跟软件相匹配。
小型企业采用的财务管理软件:畅捷通T3,航天公司A6
教学目标:
1. 在实践活动中知道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建立分米和毫米的表象. 2. 了解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并能进行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3.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估测意识,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同学们喜欢孙悟空吗?瞧,孙悟空也来到了咱们的课堂上(课件:孙悟空),他有一件非常厉害的兵器. (课件:金箍棒)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隐藏在金箍棒里的数学问题.
请大家看大屏幕,你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短了)谁来回答悟空的问题?(课件: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1( ))“米”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板书:米). 你能比画一下1米有多长吗?请继续观察你又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又变短了)谁来回答这个问题呢?(这时金箍棒的长度是40( ))“厘米”也是我们以前学过的一个长度单位(板书:厘米). 你能比画一下1厘米有多长吗?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呢?(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米=100厘米)
【设计意图】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用学生感兴趣的动画片导入,在有效复习旧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新知探索的欲望.
二、动手实践,探究新知
1. 认识毫米
请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变得更短并进入孙悟空的耳朵)你猜猜这时金箍棒会有多长呢?(学生积极参与猜测)到底有多长呢?老师给每名同学准备了一根小金箍棒,请大家动手量一量,量完后小组内交流.
全班汇报:不到1厘米.
这根金箍棒特别短,都不到1厘米啦,要想准确测量它的长度,我们需要认识一个新的长度单位――毫米(板书:毫米),毫米可以用字母mm表示. 1毫米有多长呢?(课件:一把放大的直尺)请看,直尺上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 你能在你的直尺上找到1毫米吗?请大家拿出1分硬币,测量一下它的厚度是多少?
你能借助这枚硬币用手势比画出1毫米大约有多长吗?(生演示:用拇指和食指轻轻地捏住硬币,用另一只手慢慢将硬币抽出,拇指和食指间的空隙的长度就是1毫米. )通过比画1毫米,你有什么感觉吗?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请同学们拿起直尺仔细观察,想一想,毫米和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吗?可以先在小组内说一说.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1厘米 = 10毫米)
练习:3厘米 = ( )毫米 60毫米 = ( )厘米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学到这里我们能不能准确量出那根小金箍棒的长度?动手量一量. 全班汇报测量结果.
练习:老师这里还有一根金箍棒(课件出示),请大家仔细观察它的长度是多少?并说一说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看来这根金箍棒的长度既可以用3厘米3毫米表示,也可以用33毫米表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不到1厘米的金箍棒的长度,让学生发现原有的长度单位不能解决现在的问题,从而引起认知上的冲突,使其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通过找一找、量一量、用手势比画等活动,让学生认识“毫米”这个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 认识分米
看!孙悟空的金箍棒又开始变了!你看到了什么?(课件:金箍棒从孙悟空的耳朵里出来并逐渐变长)它又有多长呢?老师给每名同学准备了一根同样长的金箍棒,看谁能快速准确地测量它的长度.
10厘米还可以用一个新的长度单位――分米来表示,分米可以用字母dm来表示,1分米就是10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你能在直尺上找到1分米并指一指吗?(学生小组合作找一找、指一指)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只要是10厘米就是1分米. 你能借助直尺在纸上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
请同学们借助线段和金箍棒用手势来比画一下1分米有多长. 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
在日常生活中,你见过哪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练习:3分米=( )厘米 80厘米=( )分米 1米=( )分米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组内交流)
【设计意图】利用迁移的思想,让学生根据认识毫米的方法来认识分米,并在脑海中建立“1分米”的模型,教师尽量放手,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小组合作”中学会学习.
三、分层练习,运用新知
1. 到目前为止,我们都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你能把它们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一排吗?用手势表示出它们的长度.
2. 我们在测量物体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你能为小动物们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吗?(完成课本38页第4题)
3. 这些图形的边长各是多少呢?请先估一估,再量一量,并填在课本38页第5题的括号里.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梳理,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的认识逐步完整,形成明确的知识体系,并能正确地应用在日常生活中.
一、教学过程
1、设计富于情感与美感的声像与文字结合的导入方式,激发学生浓郁的兴趣,为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究奠定情感基础。
2、在组织学生探究学习的全过程,我做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①通过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发展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究真理的科学态度。
②通过探究真空不能传播声音,进行科学想象与科学推理方法的结合,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敢于质疑,敢于创新。
③本节课还安排了学生阅读自学内容:“声速表”“回声”。
④改革课堂检测及作业的内容和形式,使检测不仅是反馈和巩固过程,更是再探究再提高的过程,并形成课内外共同探究的氛围。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声音的发生和传播;2.通过对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探究使学生经历基本的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难点:1.声音的传播;2.在教学当中不仅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重点、难点发生变化,不仅重视知识、技能,而且注重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
设计教学方法:科学探究法
二、教学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准备教学器材:音叉、小锤、广口瓶、发声器(从音乐盒上拆下来的)、单孔塞、两用打气筒、橡皮筋、铁架台、细线系的泡沫塑料球、一些图片、多媒体等。
三、《声音的发生和传播》课堂教学实录
首先我播放声像光碟导入新课:悠扬动听的古典名曲——《渔舟唱晚》,欢快悦耳的轻音乐——《云淡风轻》。接着在屏幕显示导言:我们有耳朵,每天能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声音是怎样发生的?它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里的?回声又是怎么回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声音的发生与传播。”(运用科技,力求完美地将音乐与画面有机结合,融合密切相关的导言,自然而然将学生引入“声音”的殿堂。通过富于情感与美感又贴近生活的情境营造,引起学生的兴趣,让每一位学生有了求知的渴望)
显示课题:声音的发生和传播。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大胆猜想:“既然要探究声音的奥秘,我们先来猜一猜声音是怎么发生的。”屏幕显示:一、声音的发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学生进行了这样那样的猜想。(给学生自主活动的空间)
我进行引导:“我们的猜想对不对呢?怎样通过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猜想?”
学生答:“使物体发出声音!”
我:“好,我们实际做做看!”并强调实验中注意观察发声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
这时,课堂上说话声、敲打声、拍手声等等声音响成一片。
我:“说说看,你发现物体发声时的共同特征了吗?共同特征是什么?”
学生们争先恐后地发表他的高见:“物体被击打时发声!”“嘴动时发声!”……(更激起学生探究的兴趣)
但很快这些结论就被其他同学:“嘴动时也可以不发声,”“我家钢琴弹击动作停止,声音可以持续一会儿。”……
我及时点拨:“我们只注意说、拍等动作,而没有抓住发声体本身因说、拍而体现的共同特征。”
我:“看来,科学探究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还得再想办法……学校给我们准备了专门的实验器材,利用这些器材,我们来探究声音产生的奥秘。”并出示实验器材。屏幕显示教材第31页“实验”内容(略),分别请两位学生进行实验1、2,全体学生做实验3,提示全体同学带问题观察,并注意对比。(培养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
屏幕显示关于实验1的填空题让学生填写实验现象,实验2、实验3再由学生直接描述:
请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声音发生的原因,
使用屏幕,请学生排序总结在探究“声音的发生”时科学探究过程为: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和进行实验分析和论证。(使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
接着,我:“我们再来探究声音的传播”。屏幕显示:二、声音的传播
我:“我们想到哪些问题?”
学生:1、“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2、“声音传播有多快?”3、“声音能在哪些物质里传播?”4、声音向远处传播不需要媒介物质;
我对问题进行整理,写在黑板上:问题1、声音能在哪些物质里传播?声音传播需要物质吗?2、声音怎样向远处传播?我们怎样听到声音?3、声音的速度是多少?声音在不同物质里传播速度一样吗?
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想出了办法:让发声器在瓶子里发声,然后抽出瓶子里的空气,比较前后听到的声音有没有不同。
学生踊跃尝试,但只有一位得到了机会。同学们虽然以前没有使用过两用打气筒,演示者还是在大家的指挥下很快摸索出使用方法。(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开发他们的设计创造能力)
由一位学生做实验,其他同学做智囊团,实验得以正确进行:使发声器持续发声,再放入广口瓶,用单孔塞塞紧瓶口,用两用打气筒逐渐抽出瓶内的空气(声音逐渐变小),再逐渐向瓶内充气(声音又逐渐变大)。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准确的描述实验现象。(不放过细微环节,通过摸索两用打气筒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屏幕显示:1、推测:若瓶内的空气全抽出来,那么还能不能听到声音?说说你的理由。2、声音向远处传播是否需要物质?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推理得出正确答案。
我:“气体能传声,固体、液体能传声吗?我们一起做实验先来看看固体能不能传声。”屏幕显示实验内容:学生们热情很高,全员行动,通过合作完成实验,并描述实验现象,彼此交流,得出结论:固体能够传播声音。
我再请学生讨论:“液体能不能传播声音?……请联系生活实际,想想哪些现象能证明液体能够传播声音。”
学生列举了一些实例。
学生的结论:
我补充:“15℃的空气传声的速度是340m/s,作为
物理常识要记住”。
请学生阅读自学第33页“回声”,并回答屏幕显示的问题:1、回声是如何产生的?2、回声的效果有哪些?3、回声的应用有哪些?
接下来屏幕显示思考题:要利用回声测定海洋的深度需要先知道什么?需要测出什么?然后利用什么公式计算?要求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得出答案。(通过独立操作或多人协作,实现了全员参与及同学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生讨论并交流,统一了方法:
设计操作作业:
设计一个探究液体能否传播声音的实验并做做看。写出简单的实验报告,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器材、步骤、结论
阅读开阔作业
阅读教材第41页“阅读材料” 《不是老天爷不显灵,是建筑师的杰作》
(通过作业的改革,实现了课内外探究的氛围设计操作作业注重知识与技能及情感态度;操作探究作业注重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阅读开阔作业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微生物的培养和应用》是苏教版生物选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小节内容包括三部分的内容:微生物培养基的配置、无菌操作技术和接种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培养与数量测定。这部分内容是生物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微生物在医疗、环保、工农业生产等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另一方面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是现代生物工程应用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这部分内容的重点是尝试制备牛肉膏蛋白胨固体培养基和通过平板画线法纯化一种微生物。第一课时包括了微生物培养基的配置。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和对传统的生物实验技术实验的练习,学生能够明白无菌操作实验技术是生物学实验的基础。本节内容的学习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科学实验必须有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物、图示和学习课本知识内容,能说出不同种类的培养基及其相关用途。
2.通过小组讨论活动,能说出培养基的基本成分,并能根据不同的要求,选择不同的培养基。
3.通过学习和借助于生活中的实例,能说出消毒和灭菌的区别。
三、教学重难点
培养基的用途和种类。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课运用讲授式、启发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先行组织者策略、演示法、谈话法等多种策略组合运用的教学模式:
1.利用多媒体powerpoint课件展示。
2.指导学生联系生活。教学中结合课件资料,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围绕日常生活中的灭菌、消毒展开联想。
3.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共同合作、讨论、学习。
五、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课件展示微生物相关的图片,包括不同菌落的图片。引入微生物的培养课题。
师:可以通过图片看出,在我们身边的微生物的种类非常多,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个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用途非常广泛,我们前面了解的基因工程中转基因药物的制备、转基因产物的生产很多都涉及微生物的培养。
第二阶段:新课讲授。
【活动一】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完成培养基的种类和作用的学习和归纳。
师:请同学们分组学习、讨论、相互合作完成培养基的种类和作用的内容学习,并完成学案上相关的内容。
(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成果,教师点评。)
问题1:各种培养基的配方虽然不同,但一般都含有的成分有哪些?各种成分的作用是什么?
生:水、碳源、氮源和无机物等最基本的生命物质。
师:对,培养基中应该提供微生物生长所必需的一些物质,比如提供碳元素的碳源:如CO2、糖类、脂肪酸等有机物,构成微生物的结构物质和分泌物,并提供能量。氮源提供氮元素,常见的氮源:如N2、氨盐、硝酸盐、牛肉膏、蛋白胨等,主要用来合成蛋白质、核酸及含氮代谢物等。含有C、N的化合物既可以作为碳源,又可以作为氮源,如氨基酸等。在培养过程中,培养基中除了上述的四类物质外,还需要满足微生物对温度、pH等的要求。
师:下面我们学习培养基的配制。
【活动二】请同学们根据提供的资料和课本知识,完成细菌培养基的配制,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1)常用的细菌基础培养基是什么?
(2)配制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3)细菌培养基pH应调至多少?
学生分组讨论、完成相关的任务,老师点评。
师:配制好的培养基还不能直接拿来培养微生物,因为配制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其他种类的微生物,所以要经过灭菌后才可以进行接种、培养。我们不仅要对培养基进行灭菌,还需要对培养的器皿进行灭菌,进行必要的消毒。
【活动三】根据提供的资料,小组合作,讨论、学习灭菌和消毒的相关内容。
请同学们讨论后说出灭菌和消毒的区别。
生:灭菌是指采用强烈的物理或者化学方法使物体内外所有微生物永远丧失其生长繁殖能力的措施,包括芽孢。消毒是指用较温和的物理或化学方法杀死物体上大部分微生物(包括病原微生物和有害微生物的营养细胞),实际上是部分灭菌。
师:请你判断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是消毒还是灭菌。
1.用酒精处理一些器具、擦拭双手;2.剪刀在火焰上灼烧;3.家里用开水烫碗。
生:1为消毒,2是灭菌,3是消毒。
师:很好,我们学习了消毒和灭菌,那么我们来了解下常见的几种灭菌的方法。
师:实验室里最常用的灭菌方法是利用高温处理达到杀菌的效果。同学们知道高温致死的作用吗?
生:高温使微生物体内的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发生不可逆的变性。
师:对,高温灭菌可分为干热灭菌和湿热灭菌两大类。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相关内容,说出这两种灭菌方法适用范围和作用效果。
学生阅读,回答相关问题,教师点评。
第三阶段:归纳总结。
师:请同学们讨论后谈谈你对微生物的培养基的认识。(学生讨论后回答)
第四阶段:课堂反馈,巩固知识,师生共同评价。
六、教学反思
本课采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并在时间上适时放给学生,学生合作学习为主,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
数字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电话号码、邮政编码、车牌号、身份证号等等。但这些数字所表达和传递的信息又有多少人去关心呢?在我没教这一课时,我也只对它们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并不十分关注。当我仔细研读《数字的用处》(先上这一课)时,才发现这些数字中原来有这么多“不为人知”的秘密。(之所以这么说,缘于我对身份证编码有疑问,去问派出所户籍科的警察,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这些秘密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心想,在我弄明白之后,才能告诉学生。经过长达一个多星期的准备之后,我终于如愿以偿。
教师:同学们,刚开学时,老师给大家都编了号,还记得自己是几号吗?
学生:记得。
教师:如果全校学生在一起老师叫10号,你知道是叫你的吗?
学生:不知道,因为每个班都有10号。
教师:那么你能设计你的学号和别人不一样吗?
课件出示提示内容,在小组内交流合作完成后,学生汇报本组根据设计的规则解释自己的学号。然后进行对比、分析、讨论,让学生理解编制号码的规则与希望传达的信息有关,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数字对于表达和交流信息的作用。
在我简短的小结后追问:“在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是用数字来表达信息的”?学生通过预习和准备,很快能说出如邮政编码、身份证号码、汽车牌照、电话号码、门牌号等等。于是接下来,我很有成就感地给学生介绍邮政编码和身份证号码的秘密,使学生了解了这两个“编号”中各个数字所代表的意义。
教师:你们还想了解其他编码吗?打开书看73页
课后,我对本课的教学还比较满意,因为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感觉到可以体现北师大版教材的特点,培养了学生大胆尝试,勇于探索的精神,同时,让学生在经历设计编码的过程中体会到数字在表达交流和传递信息中的作用。
但经过集体研讨和反思,发现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之处。如,在讲到身份证号码时,对“顺序号”还是讲得不够透彻;没有让学生质疑?如:如果是双胞胎、三胞胎,如何区分他们的身份证号;在让学生了解其他编码时,应及时补充长途电话的区号,车牌号的设计,(体现人性化管理)手机号如135打头,130打头各是哪个公司的号码等;在总结全课时应该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数字编码会怎样?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数字编码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及重要性。
有了《数字的用处》这一课的教学经历,在教学《数字编码》一课时,我反复对比两课的教材,教参,看似要讲的是相同内容,其实两课的侧重点则完全不同。《数字的用处》重在“用处”两字,目的是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中了解“编码”中某些数字所代表的具体意义。如手机号码135开头的是移动公司的号码,以130开头的是联通公司的号码等,从而体现数字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广泛性。而《数字编码》重在“编”,教参中提到“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并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不一样的指导思想,让原本觉得轻松的我有了重新修改教案的动力,我是这样引人的。
教师:同学们,你们认识我吗?我很想认识咱班的某些同学,现在开始点名如果不叫姓名,还能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
(设计意图:学生对新任课教师不很熟悉,但都想在新教师面前有一个好的表现,这样引人可以接近师生之间距离,为学生大胆讨论发言提供轻松的氛围)。
学生:我们都有自己的编号。
教师:好,7号,15号,32号等。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表达和传递一定的信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数字编码的方法。(板书课题)
例1.我改用了我团的邮政编码来讲解其结构和含义,让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同时通过示意图展示邮政编码在信息传递中的功能,来体会编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讲身份证号码的含义(例2)时,让学生又进一步体会数字编码的方法和数字在我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激起学生尝试编码的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堂
在传统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经常使用“让学生预习课本—讲解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的教学模式。在这样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缺乏独立思考,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还会遇到一个很普遍的问题,即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运用案例创设教学情境时要注意,创设情境所用的案例要与教学内容相关,并且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例如,对于高中生,教师可运用一些“掩耳盗铃”的故事创设教学情境。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还可以尽量增加案例的感彩,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情感教学环节,这可以使得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课堂的过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例如在讲解知识点“信守合同与违约”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个故事情境:小明在三年前和小李签订了一个合同,合同的内容是小明在三年之内还给小李3万块钱,否则小李将以三分的利息算钱。但是小明在三年之后畏罪潜逃,遇到这样的情况,小李应该怎么办呢?教师通过教学情境,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让学生针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运用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
高中政治知识多是抽象的理论知识点,理解能力较弱的学生很难理解,更难以在生活实践中灵活运用这些知识点。因此,通过案例教学,教师可以将一些抽象的知识点转化为生动形象的案例,让学生在案例中理解并运用知识。教师在运用案例讲解知识点时,需要选取与所教知识点有关的案例,并且需根据学生心理特征,联系学生生活选取适合学生的案例,使学生能快速融入案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述“防患于未然”这一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设计一个“三好学生原本成绩优良,但在与一些社会不良人士接触后,渐渐学会了吸烟、酗酒、打架,成绩也一落千丈”这样的案例,提醒学生在生活中需防患于未然,杜绝与社会上不良青少年的来往,避免误入歧途。教师运用案例能让学生理解防患于未然这一知识点。
三、运用案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通过合理运用案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在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堂中所讲授的知识点分析案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并且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点,解决生活问题,使得教学生活化。学生通过分析案例,可以培养自身的法律意识,增加道德素养。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布置如下作业:每人每星期关注一个时事政治,选择一件事情,并对其进行分析,分析过程中可以查阅资料。通过布置这样的一个作业,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关注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并让学生在查阅资料的同时拓宽知识面,增强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新闻传播;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0-0270-02
20世纪80年代,一种起源于美国的新型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开始被引入我国的高等教育体系。这种教学方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所倡导,在工商管理领域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后蔓延渗透至多个学科,“是以具有代表性、典型性和前沿性的案例为教材,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多种方式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对案例提供的客观事实和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做出判断和决策的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1]时至今日,案例教学已经发展成为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种广泛普及且行之有效的教学和学习模式,其在新闻传播学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作为一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高校教师,笔者一直在课堂教学中探讨并尝试此种教学方法,感受颇深,现就如何将案例教学引入新闻传播教学课堂谈一谈浅见。
一、案例教学的特点及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有学者曾经总结说:“当前多数传媒教育的教学模式具有共同的特征,即以传授已有的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教学手段、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来源、以老师为主要教学主体、以笔试为主要教学考核方式。”[2]与之比较,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教学内容来源不同。传统教学方法以教材为主要教学内容来源;案例教学则主要使用的是案例材料,案例是适应特定的教学目的而编写的。其次,教学主体不同。传统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教学主体,形成单向性的课堂传播。案例教学则是学习者在教师指导下的团体讨论和辩论,是双向性的传播。第三,教学目的不同。传统教学方法的目的主要是向学习者传授知识;案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第四,教学手段不同。传统教学以教师单方面授课为主要教学手段,而在案例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对这一过程的主动参与。从新闻传播学学科发展路径来看,是一个由“术”到“学”再指导“术”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这决定了新闻传播学专业自身尤其重视实践的特点。由这一特点出发,案例教学法引入新闻传播学教学,可谓开辟了新闻传播教育的一条全新路径,能够有效改变传统教学中强调死记硬背、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的弊端,适应当今新闻传播学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
当前案例教学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新闻传播教学的课堂教学中,不过从具体实践情况来看,对案例教学的运用无论是观念还是实践方面都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在新闻传播教育中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重要性及其价值还远远未能引起新闻传播教育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在已采用所谓“案例教学”的新闻传播教育实践中,却在教学过程与方法、案例选择与使用、教学效果评估等多个层面,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譬如,有的新闻传播教育者将“案例”误读为“事例”,认为案例教学就是在课堂上运用相关事例对原理进行解释和说明。而实际上,“案例与事例的最大区别在于案例注重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案例涉及相关事件的方方面面,一则案例的内容比起事例来要丰富得多,也更加翔实。”[3]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围绕原理多列举几个事例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案例教学。“从教学的结构上看,案例教学法必须具备以下要素:案例的标题、案例开场白、案例的背景介绍、案例事件中的主要决策者、有待决策的问题、教学注释;而从实施程序来看,案例教学应遵循如下步骤:阅读分析案例―――小组讨论―――全班讨论―――总结评述。显然,在课堂上举例与案例教学实则有着霄壤之别。”[4]此外,运用中存在的误区还有:由于案例选择不当,使得讨论流于形式,妨碍学生对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在组织讨论的过程中,如果教师引导话题和激发灵感的能力不足,也可能使课堂讨论偏离原定目的或导致冷场;更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大部分学生对课堂讨论无法产生兴趣,认为无用的讨论占据了过多的课堂时间,而老师讲的太少,由此心生不满和抱怨,这就远离案例教学法的初衷了。
二、案例教学法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新闻传播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社会科学,要为新闻和传播行业培养决策型和应用型人才,在培养方式上绝对不能拘泥于传统教学方式。在传统的课堂里,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讨论的主题、内容、方式及手段都由教师决定,学生处于消极和受支配的地位,被动接受教师“真理”的灌输,处于一种单向性的传播环境之中,不利于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实践的能力。而在采用案例教学的课堂上,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的主要角色是提供案例材料和组织讨论,在实施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共同控制论题选择和讨论过程,形成双向的平等对话和交流,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对话题的关注和兴趣,而对话题的不同理解和思考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更能帮助学生拓展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为了实现这一教学效果,高校教育者们进行了无数的实践和探讨,下文笔者就案例教学法在新闻传播教学中的具体运用结合其他学者观点谈一下自己的看法。在新闻传播教学中,案例教学的主要运用形式如下。
1.列举案例。列举案例是指在授课中,为了说明某一个理论、观点或实践问题,列举一个或一组案例。列举案例的目的在于说明问题或注释理论[5]。但如前文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它并不等同于举例说明,两者在教学材料、教学主体、教学目的和手段方面有着绝对的差异,当然二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教学的主体差异。案例教学中,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举例是为了引发学生的讨论和思考,使学生在领会了原理和观点或实践问题的内涵后能够举一反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处于辅助者的地位,是双向的沟通与交流。而举例则完全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行为,是单向的传播。
2.讨论案例。讨论案例是指对某一内容(原理、方法)进行讲授后,为了加强学习印象,巩固学习效果而组织学生对某一案例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要论证其独具特色的判断和观点,同时,还要接受他人的疑问抑或反驳,进而在辩论中进行反思。比如,围绕一个新闻事件提供多个新闻点,让学生就何者是最具新闻价值的事实自由地发表观点,同时接受他人的质询和反驳,教师适时对不同意见进行评析,以此提升学生的新闻敏感,并进一步加深对原理的认知,锻炼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模拟案例。模拟案例是指结合上课内容,要求学生对新闻事件中的情境进行模拟并进行角色扮演。如要求学生针对社会热点事件或人物拟定采访方案,确定采访对象、拟定采访提纲和采访步骤,在条件具备情况下予以实施。“实战”的感觉能够有效刺激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并能有效地使理论和实践形成对接,使学生对新闻采访过程形成直观、感性的认知,同时对新闻采访实践中需注意的种种细节问题乃至团队的配合和协作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加强了教学与实践的联系。
4.讲评案例。这里的讲评案例是指将学生自己的新闻实践经历、实践作品作为案例来“品读”。新闻传播学是一门相当注重实践的学科,而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一定会暴露出不同程度的问题,教师应当就这些问题在课堂上组织讨论并提供适当的评析,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准确地理解这些问题,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思考能力。比如:2011年9月少数民族运动会在贵阳召开之际,笔者安排学生就活动举办期间(包括会前、会中、会后)贵阳城市环境面貌进行外出采访,学生实践过程中陆续反馈出一些问题,如因背景资料准备不充分导致切入角度不精准、采访对象选择不合适导致获得素材无法使用、拟定问题不具体以致采访对象无法回答等,当教师对这些问题进行讲评时,由于是自己的亲身实践,学生的兴趣会更浓厚、体会更深刻、理解也更透彻,得到的启发自然也就更多。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结合笔者自身教学经验,认为在实践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
1.精选教学案例。精心选择好的案例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先决条件。恰到好处的案例会有助于提高新闻传播学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不恰当的案例则可能使教学误入歧途。“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成为师生的中心议题,它强调从案例中提炼理论,继而又重归实践,成为实践的向导。”[6]在案例的选择上,应当从经典型、前沿性和争议性几个方面把握。所谓经典性案例是指那些历久弥新,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新闻传播学基本规律的具有代表性的经典案例。前沿性案例强调的是紧扣时代主题,体现时代精神,涉及最前沿的社会问题。如网络舆论、、危机公关等。争议性案例则指通过提供争议性的话题,以营造开放性的讨论范围,而不是提供一个封闭性的结论。如网络红人们的出位炒作、香港撞船事件等,都可以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同时,还应当注意案例选择的目的性和针对性,避免偏离教学内容和目的。
2.精心组织讨论。课堂分析讨论是成功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关键。在安排案例讨论之前,教师应做好相关准备,包括吃透案例;做好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安排;提前考虑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想好应对措施;如有需要,还需结合教学内容和所选案例设计具启发性的思考问题,以便在出现意外情况,如冷场时,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灵感。同时,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对不同意见或争议适时点评和引导,对学生正确的观点和新颖的看法应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并进一步启发他们做更深入的思考。
3.耐心倾听,正面评价。在学生思考、讨论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倾听和观察,从学生的言行中捕捉信息,及时有效地引导学生的讨论向有意义的方向延伸。同时,教师还需对课堂讨论进行及时的总结和评价,一方面对案例本身进行总结性发言,指出分析案例的重点、难点、关键所在,通过案例分析学生应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另一方面还需对学生的表现给予正面评价。所谓正面评价即一般对学生案例分析、讨论表现不做优劣评价,以鼓励表扬为主,着重考量学生分析案例,思考问题的方法、角度;思路是否清晰;是否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等。
参考文献:
[1]王平.案例教学法在新闻教学中的运用.[J].今传媒,2006,(1):61-62.
[2]冯刚,朱光宝.案例教学法―新闻学教育的当展趋向[J].新闻界,2004,(3):17-18.
[3]杜萍.对新闻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几点思考[J].新闻知识,2008,(6):52-53.
[4]张明新.新闻传播学专业案例教学的理念与实践[J].东南传播,2009,(8):18-20.
【关键词】互动式案例;合同法;教学方法
前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教育要求也逐渐的转变,对于相关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也不再是单一的应试教育,人们开始转向素质教育的队伍进行教学方式的改革。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现阶段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充分发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锻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的能力。现阶段互动式教学案例的实施,能够使法学教育达到基本的目的,培养优秀的综合型职业人,使学生认识法律,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一、传统的教学方法
在传统教学方法实践的过程中,会随着课程的难度越来越难理解,在课堂课程开课时,学生们往往斗志昂扬,想要学好一门学科。但是随着课程难度的加深,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们开始没有办法理解,职业学院的学生基础比较薄弱,对法律的概念不是特别深刻,也不懂得对相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理解,对学到的知识难以驾驭。但是,主要的原因,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呆板,对于相关的理论知识没有实际的讨论分析,老师在课堂上是主导,对学生进行一味的知识灌输,没有很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不理解,思维能力减弱,想法死板,不愿意主动去思考,导致教学效果差的现象出现。
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
(一)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特点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是不断课改的优良成果,老师在教学中合理的运用案例分析,对学生进行教育,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与学生一起研究案例,其特点是,不同于以往的老师单方面的案例分析,互动式教学法要求与学生一起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分析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法律概念和对法律的规范意识,学生也能通过教学案例的分析,锻炼自己的法律知识的运用能力,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互动式教学案例的分析达到发展的效果。
(二)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将课前的预习和课堂的学习相结合,搭配课后的复习和练习,最后通过成绩评价完成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使用使教学更加的具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于知识的导向也能更加的明确。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将更多的案例带进课堂,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课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案例的分析调查,加入深层的讨论和研究。老师通过实际的案例对法律相关的知识进行讲解,学生通过老师对实际案例的讲解进行学习理解,能够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开拓发散性思维能力,通过对案例的讨论研究,学习如何运用法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合同法课堂中的运用
(一)教学准备
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实践课堂中,老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对本节课所要讲述的重点进行分析整理,不浪费课堂上的时间,在课前先为学生留下一些需要搜集的资料,做好课前准备工作,对相关的知识稍作了解,课堂的效率也会事半功倍。老师在选择案例的时候要注意,案例要典型、要真实,要具有一定的生活意义,尽可能地与实际生活相连,并且又要符合《合同法》。适当的使用多媒体教学,也能够使教学案例更加的形象具体。合同法看似与我们的学校生活没什么关系,但是它却真的与我们的生活紧紧相连。例如:老师可以在课堂上举例,有两个女同学一起逛街买衣服,一件衣服的价格是五百元,但是,你想要七折购买,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当售货员同意你的价格并且将衣服卖给你,这就是合同法的体现。标价作为要约邀请,女同学还价属于邀约,营业员同意售出就属于承诺。类似与生活相关的例子会更容易被同学接受和理解。
(二)课堂讨论
互动式案例教学中还有一大重点,就是学生要通过课堂讨论进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老师可以挑选一些合适的案例交给同学们分组讨论,通过学生之间激烈的讨论,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带动课堂的气氛。讨论的过程要注意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要做到在热烈中有秩序,老师可以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相应的点拨,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扩展学生的思考空间,通过老师各种方式的引导,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得出结果。也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小型辩论,对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在不断地讨论中得出结论。老师把主体地位还给了学生,学生也能够更好地进行分析学习。
(三)考核制度
建立适当的合同法科目的考核制度,对于相关的知识进行考核。考核可以分为有标准答案的定性考核,以及没有标准答案的动性考核,前者能够通过标准答案考查学生对知识的吸收程度,后者则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对于学生的创新性想法,老师一定要给予相关的鼓励,通过相关的考核巩固学生的知识储备,也能使老师发现每个学生的问题,及时的改进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通过互动式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方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方式有比较大的优势,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对于相关的问题,要给予研究分析,根据实际情况适当的改进教学方法,要时刻关注着法律背后的问题。利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与互动式教学方法相结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刘永强,廖天虎.双向互动式案例教学法在刑法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中国法学教育研究,2009.02:113-12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