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长江之歌作文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音乐这玩意儿很奇怪,有时令人陶醉,有时令人心烦。对于爱好广泛的我来说,当然也喜欢它啦。我平时喜欢弹弹琴、看看书、打打球,但我就最不能忘记看卡通片。近期深圳电视台播出的小侦探柯南,不知你看过没有?故事中毛利小五郎的自信,小兰姐姐的天真无邪,特殊人物柯南的沉着机灵,每个人物我都记得。但我最喜欢看的还是柯南,要是我能像他那样有本事那多好啊!因此我每次看完这个片子时,我都情不自禁地唱着这首歌,也许是爱屋及乌吧,其实这首歌不太好听,但我就喜欢唱,有时吃饭时也会哼几句,招来妈妈的批评
我翻开《校园童话》版,一看下期命题作文的题目,高兴得不得了。为什么呢?听我慢慢讲吧。
音乐期末考试时,我的分数全班最高,是A+++。说实在的,我也没料到。我想:我得的分数最高,应该有两个原因。其一,我唱的歌本来就算是比较好的。其二,我唱的是《长江之歌》,因为有些难度,再加上它不是要学的歌曲,而是欣赏曲目,班上没有人唱。也许,音乐老师听腻了其他同学唱的那几首容易的曲目吧,我一唱其他同学没唱过的曲目,就得了那么高的分数。《长江之歌》也就成了我最喜欢的一首歌。
音乐考试过后,我每天没事的时候都要哼哼《长江之歌》。 吃饭时也会哼几句,招来妈妈的批评。(谢欣成,观澜中心小学三(3)班;指导老师:刘月清)
长江之歌
我翻开《校园童话》版,一看下期命题作文的题目,高兴得不得了。为什么呢?听我慢慢讲吧。
关键词:电子白板;教学;应用
小学语文教材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性和趣味性。特别是电子白板教育技术手段的引入,让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灵性,富有生机。那么如何让电子白板教学手段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得以有效运用,应该把握好使用的度、使用的点和使用的时机。
一、把握使用的“度”
电子白板的演绎美轮美奂,它可以充分发挥图形、音响、光电等多元素功能,把抽象、枯燥、难以理解的词语或文章内容转化为生动活泼的视频图像,激发求知欲望,调动学习积极性。但学生语文知识的获得、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它自身特有的途径和规律,即阅读、感悟、表达,学生是在对文本的接受和感悟中获得意义,电子白板则无法替代。也就是说,在语文课堂上使用电子白板技术,要把握好一个“度”的问题,即该用的地方要用,可用可不用的地方不要用,能用粉笔或语言描述的地方要用粉笔或语言描述,减少使用的随意性。不能为片面追求课堂的“有声有色”和学生的“兴味盎然”而随意使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和开发电子白板课件时审慎思考,运用不当反而会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必须把握好使用的度。
二、找准使用的“点”
使用电子白板技术可以使语文教学声情并茂、加大课堂信息容量,提高教学效率。但电子白板课件的开发和使用要立足于突破难点、巩固和深化重点两个层面,要找准与文本的契合点。
1.于情感的升华处寻找契合点
语文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还要张扬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情感,而情感的培养需要特定的情境,在这方面,电子白板技术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如,我在教学《船长》一课最后两节内容时,大屏幕呈现:夜雾中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随着轮船徐徐沉入大海的镜头,并伴随着低沉缓慢的配乐诵读,文字读完了,黑暗的海面上只剩下不太清晰的波动的几缕水花,学生的眼睛仍紧紧地盯着屏幕,教室里出现了一段时间的难得的宁静,此时哈尔威的高大形象已完全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情感得到了升华,渗透了形象教育,实现了课堂教学综合效益的提高。
2.于表象的空白处寻找契合点
学生的理解能力、想象能力源自学生的表象储备,为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在教学中,我们应于学生表象的空白处寻找使用电子白板技术的契合点。如,在教学《长江之歌》时,对于“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一句,由于较为抽象,且多数学生的脑海中缺少“长江”“大海”和“高山”的表象,理解较为困难,更不易体会长江的“健”与“美”,所以在教学这一句时,我让学生在诵读体味的基础上,用电脑大屏幕演示奔腾的长江将大海与高山相连的画面,学生豁然开朗,不仅理解了长江的源远流长,更体会到了它健美的雄姿与恢弘的气势。
3.于表达的阻滞处寻找契合点
在口语交际训练和作文教学中,适当地引入电子白板技术,进行多角色扮演和体验,通过视听刺激,再现生活场景,有利于激发学生说的欲望和作文的兴趣。如,在教学第11册口语交际“学会解释”第二题时,我用电子白板再现了这一场景,让学生为画面人物配音,学生兴趣高涨,教学效果很好。电子白板的引入为说话训练和作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把握好使用的时机
电子白板技术融文字、声像、光电效应于一体,能较好地展示文章所描绘的情境,但在使用时还应考虑在何时如何去展示这一情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益。如,一些古诗的教学,一定要让学生在释词、析句、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大脑中已有的表象展开想象,在脑海中感悟并呈现诗歌所描述的意境,以锻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和想象能力,然后再用电子白板呈现诗歌情境,以进一步丰富学生的表象,巩固和深化学生的理解,加深学生的记忆。换个角度来说,人的大脑所产生的意境远比电子白板所呈现的情境更丰富和优美。如先用电子白板呈现,则学生的想象会受制于电子白板所展现的画面,学生的理解固然容易,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意境的体验就不能得到深入的锻炼。
总之,电子白板技术在语文课堂上的引入,对于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在使用上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才能更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高一(18)班 熊思渝 指导老师:宋 涛
谁在渭城朝雨中洒下留恋的泪?谁在长亭古道边苦苦追问归期?谁在桃花潭水里种下千尺深情?谁在长江楼台上眺望孤帆远影……
那些多情的诗人,伤情的场面,加上烟花点缀,风雨交织,一曲惜别,低吟着知心胸臆,唱咏着杨柳风姿,在驿路的天空下记载了相同的离别情思,亘古不变地代代流传。
故事常常是那么简单和平凡,远去了,明天一如既往地到来,却总因眼里那条漫长的天涯路而显得伤感。于是就有了秋意绵绵余晖将尽的黄昏,伊人在驿外断桥上的独愁。那些团聚一时又匆匆远去的朋友,依稀掠过心头的乱絮,似曾经相知相见时一杯暖酒的温度不可消解。曾经苦与甘,明天疏与亲,怎解心中愁索?长岸依依,杨柳晓风残月,西风染黄,枝叶瑟瑟,乱发舞在泪痕满面的脸颊上。为的只是一个背影,或是远去的足迹,还是伊人眼里漫漫的,不归的路?
不知天涯的明月是否伴着她的清辉共照人,饮酒独醉时,咫尺内,知己已隔万里山。
再斟满一杯黄藤酒吧,敞开心扉,记取曾经心与心相约依傍的港湾,真情似涓涓流水无私地流淌,虔诚的祈祷,真挚的祝福画满咫尺的今天和遥远的未来。
即使是稍纵即逝的音容背影,也能如璀璨烟花长驻心田。烟花散落,扬州的风景依然照两者连系的心;同渡一江水,千尺水,万丈情;夕阳之歌印证着永恒的佳话。远去了,才产生了永恒位女工的期待,别离后,才有了回忆的天堂。
【关键词】高校课堂;语文教学;情境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给我们一套全新的东西:新的理念、新的教材和新的评价,但同时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这是所有语文教师努力追求的目标,它是以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为取向,能够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能够高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 我们要让学生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用智慧的心灵来构建高效的语文课堂。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所以,苏霍姆林斯基要求老师“课要上的有趣”,要能激发学生的“情绪区”。
多媒体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 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受到情绪的感染,引起情感上的共鸣,以情入理,情理交融,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有效手段。如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我利用课本中的插图、介绍安塞腰鼓的课件等手段再现安塞腰鼓的庞大气势,让学生通过直接的感知了解安塞腰鼓,使他们通过多种感官的刺激去感知事物,从而让学生进入“以我观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深刻地体悟文本的意蕴。又如教六年级下册《长江之歌》时,我先用音乐创设情境,播放歌曲《长江之歌》,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景物之中,动听的音乐和诗情画意般的语言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陶冶了学生幼小的心灵。接着再运用投影直观地展现出滚滚长江的景象,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其思维能力,使之对课文内容理解透彻,记忆深刻。
二、创造参与条件,全面提高学生参与度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师应少讲、精讲,留下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探究、摸索;让学生学会如何自己去获取知识和掌握知识。
长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了依赖老师的不良习惯。一遇到问题、难题,不是积极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而是等待老师讲解答案。俗话说,不丢掉拐杖,永远学不会走路;不亲自下水,永远学不会游泳。
再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掌握开凿隧道的方法及其作用,体会詹天佑的杰出才干,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谁能在黑板上画出詹天佑开凿隧道的工程示意图?交流板画时,教师有意识先请中等生到黑板画图,他画出居庸关的示意图。然后又请优等生补充修改。最后再请基础较差的学生照示意图说明。这样,全班学生都有参与机会,达到“异曲同工”之效,也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的设计,既避免了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的现象,又减轻了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全面提高了学生课堂参与的效率。
三、营造和谐氛围,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努力使学生消除对权威的畏惧心理,营造和谐、愉快的气氛。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把握文中的“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
如在教学《大江保卫战》一文时,我先通过播放第一段的课文录音,呈现战士们奔赴抢险途中和到处告急的几组图片让学生体会出抢险迫在眉睫,接着用这样的话语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读读课文,看能看到哪些画面?” 音乐的烘托、眼前的图片、课文的语言激活了生活中原来积累的抢险的表象,并融合在一起,他们感受到了激动人心的抢险场面,促使学生对人民子弟兵的爱戴之情油然而生。这时,情感的浪花在学生的心中涌动,是由细读进入精读,读出课文神韵的好时机。此时,学生大脑皮层的优势兴奋中心,开始转向课文本身的语言,在老师的引导和本身的情感驱动下,全神贯注地注意那些深浸着作者情感的词句,此时,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语言,从而使涌起的情感浪花得到深化而盛开。
四、加强参与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巧……其重要的是考虑到如何启发学生把所学的应用到实际生活的各方面去。”可以说抓住了语文与生活的关系,就牵住了语文教学的牛鼻子。如《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课,对文章的难点部分:“‘给’,永远比‘拿’愉快”的理解。引导时,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生活中还有哪些人或事物在什么时候也给别人留下了美好的东西而愉快?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归纳:帮助、安慰、理解、宽容、鼓励、掌声……这些都是一种付出,而这样的付出却能给人带来快乐,因此说它们都是美好的东西。
实践证明,只在课堂上围绕仅有的教材兜圈子的教学思想是封闭的。只要走进生活,使课内课外、课本和社会紧密衔接,让学生带着对生活的经验走进课堂,又带着良好的习惯走向课外,唯其如此,课文才不至于成为抽象乏味的教学符号,语文教学才会充满活力。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提高认识;主动探究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现在很多的社会现象也告诉我们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是值得关注的!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否并不是再看这个孩子的成绩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对这个孩子的性格,态度,品行的考察。作为一名班主任,平时和孩子接触的也非常多,接触了各式各样的孩子,也让我更加的认识到,孩子的心理健康是多么的重要,下面就我在心理教育方面的几点心得。
1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
对于班级的每一位学生,我们是否真正的了解了每个孩子的特点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在孩子纯真的外表下,我们又是否能看到他们内心的脆弱那?可能因为你的不小心的一句话就会给一个幼小的心灵带来不可磨灭的伤害那?那年是我上班的第一年,年轻我有些自以为是,认为粗暴的管路就可以摆平一切,可是事情就不是我想的那样。这一天我让同学们把父母的联系方式写下来,有事我可以及时和家长沟通,可是她只写了姥姥的联系方式,不假思索的我便很严厉的问她“你怎么没又写父母的联系方式那?”,她一句话也不说开始掉起了眼泪,此时的我不知所措,一个这样简单的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要哭?我过于严厉?还是我伤害到了她?上百个问号在我头脑中瞬间闪过。事后我才了解到孩子的,父母离异,由爷爷抚养,父母常年不在身边,母亲的工作环境也不好,从来不会向外人提及到自己的父母,而且对这类话题非常的敏感,性格偏执,喜欢攀比,总是和同学说不到几句话,有时还会在角落里偷偷掉眼泪,在描写妈妈的作文中更也只是草草几笔。对于这类孩子在心理健康教育上,首先我们就要先走进他们的生活,深入去了解她的各个方面的情况,做到无所不知,有的放矢,而不是对这种情况为什么会发生而一无所知。其次我们就要谨言慎行,注意自己的言辞,保护他们易碎的心灵,我们要着重培养他们自信、自强、独立,从而克服自卑、自责,鼓励他们从自己的生活中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身边的爱是无处不在的,并且让他们知道自己是被需要的,从而培养他们自尊心。此时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学专业知识,乐于看,善于说、喜于听,敢于做。除此之外,还要耐心细致的说教,不厌其烦的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最后我们应给予美好的期待让孩子知道老师是对自己有期望值的,从而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努力改变自己,在老师期盼的目光中逐渐走出困扰。
2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
同学、老师之外接触最多的就数孩子的父母,他们是否给孩子传递出正能量也是影响到孩子的心理健康的因数之一。但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吃的好,睡的好就是健康,这是狭隘的认识。事实上,孩子身上存在心理问题,如说谎、狡辩、不承认错误、避重就轻等行为。但是,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是因为工作或活计忙而顾不上对孩子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曾经有一个这样的男孩,在我看来是一名不爱说话,性格内向,但从不给班级和老师带来麻烦的孩子,可是,这个孩子突然有几天居然没有来学校上课,孩子的父母焦急的找到我,告诉我说孩子没去学校的几天不知道孩子去了哪里了,他们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三天之后孩子回来说在一个网吧呆了三天三夜。这出人意料的结果,谁也没有想到孩子会在网吧呆了三天三夜,事后我对这个孩子进行家访发现家里面给配了一台电脑,家长十分无奈的说:“唉!老师,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什么也听不进去,在家上也比出去上强,管不了了!不敢说也不敢管!别再跑了!”听完这话,真是有了几分无奈,我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对于孩子这样的行为无可奈何,只能听之任之却什么也不能做那?问题的关键就是缺乏有限的沟通,家长不能够掌握对孩子疏导心理问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只是一味的打、骂是根被解决不了问题的,反而会使问题更加的严重!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还要定期为家长们开展这样的讲座、宣传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
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
其实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未必是这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而是把每一节课都渗透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教育,让孩子们时时都接受到书本、老师、同学的正能量。比如在我的语文课《长江之歌》中,课文有些枯燥、无趣、孩子们也没有见过长江的磅礴气势,更难理解作者的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个时候就要克服掉孩子厌学的情绪状态,我便找了一些有关长江的视频,孩子看到了、听到了也感受到了长江的雄伟,自然而然的打消了他对这节课消极的心理,这节课的气氛变得热烈、宽松,孩子们你一句我几句的谈感想,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了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由此可见,一个优秀的孩子不仅仅要看他的成绩,那样的教育是失败的,我们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将家长以及各个学科的教师联合起来在实践中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让孩子们受益终身。
4总结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深入了解孩子,才能使心理教育有针对性,起到激发其内在的动力。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争取家长的支持,让家长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有所提高。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把被动的讲授式变成学生喜于去探究,乐于去学的教学方式,使我们的孩子成为社会型人才。
作者:李叶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青华小学
参考文献
[1]孙利芳,马艳艳.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J].心理健康教育,2014,(8):255.
[2]童立君.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体会[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1.
[3]张青青.加强家庭教育与学校的双重教育管理的创新[J];成功(教育);2012年05期.
[4]黄源华;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01期.
关键词:协作教学、新课改、创新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120-01
一、“协作教学”的含义
所谓协作教学,就是教师在团队精神的鞭策下,集体备课时的交流与互动,也包括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互动互补。它既体现在平行班级之间的教育教学中,也体现在不同年级之间的教育教学中。
二、协作教学的方法
1.平行班级之间相同学科之间教师的协作
同样是上语文的教师,由于在师范院校的学习过程中,受自己兴趣爱好的支配,因而对所学专业中的某一文学体裁有所偏爱,因而教师产生了不同的教学特长。如有的教师擅长诗歌教学,而有的教师则擅长小说教学;有的古文特长,有的现代文特长。既然这样,那么作文教学特长的教师,可以给作文教学较差的老师的班级去上作文课;古文底子扎实的老师,可以给其它班级上古文等等。果真如此,在课堂教学中,倘若教师在平行班级之间互动互补的话,我想学校的教育教学必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因为这样的尝试,我想会把死的教育教学变成活的知识领悟的。这样的互动单比去坐在教室里应付差事的听课产生的效果要好得多。
2.不同年级之间不同学科教学中教师的协作
不同年级之间尤其要加强教师的互动协作,因为,每一位教师在师范院校中所学的专业是有限制性的。学历越高,专业性越强,精而不博。然而中小学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了解、掌握各门功课的知识为目的的。这就要求教师不但专业要精,还要有非专业之博。一位受学生尊敬的崇拜的教师,凭借的就是在知识方面的精深渊博这硬功夫。然而兼熊掌与鱼为一体的教师,在每所学校中是寥寥无几的。如何弥补教学中的这只窟窿,真正把每一堂课上得让学生满意,让学生受益,我想不同年级学科之间的教师互动不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尤其是语文教学,更是包罗万象。它与其他各门功课都有非常广泛的联系。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教师的互动更显得重要。如讲授《人民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时,可请历史老师讲当时的历史概况,请地理老师讲渡江的地理环境。然后语文老师再讲语文知识,学生的接受能力会大大提高的。这样,学生不但接受了语文知识,还接受了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不仅激发了学习语文的兴趣,还能激发起学习历史、地理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之功效。
3.两个实验:实验一,甲老师给初一新生上的第一堂课是《ABCSong》。他请我带上电子琴,让学生在我的弹奏下学十六个字母。结果学生不但很快记住了这二十六个字母,并且交上的作业书写也很规范。
乙老师自己唱着让学生学习。由于嗓音不太标准,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结果只有一部分同学记住了二十六个字母,且交的作业书写很不规范。
实验二,张老师的语文课,由于受年龄的限制,比较死板一点。也就是循规蹈矩的上课流程。因此,在课堂上学生平常不爱学习,我们有一次听课时,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也出奇地冷淡。后来,张老师听了我的一节课,我在讲《黄河颂》时,边讲边唱,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张老师有所启发,于是在讲到《荷花淀》这一课时,张老师便让给同学们唱了《松花江上》、《大刀进行曲》等抗日的歌曲,结果一下子激发起了同学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张老师灵机一动,后来讲到关于香港的内容时,他又让学生们唱了《东方之珠》、《七子之歌》;讲到关于民族团结的课文时,他又用《爱我中华》导入新课。张老师由衷地说:“以前,尽怕学生课堂上理解不了所讲内容,不厌其烦地讲,学生就是不反应,自己还觉得45分钟太不够用,现在自从课堂上与音乐互动以来,上课轻松了,学生学习成绩也大大提高了。”
三、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何缺少协作精神
1.传统教育体制的束缚
特别是广大农村中小学校在“高分优胜制”的指挥棒指挥下,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急功近利,搞短平快。语文课上列出许多条条框框加油背。甚至有些教师嫌自己的课堂时间不够,还借音、体、美的课时来上课。这样,那有心思去和别的老师协作呢。其次,学生的成绩是年终考核的关键因素,决定着教师的各项利益。因此,教师之间互相保守,暗中较劲,头脑中没有“大教学”的思想,致使在教学中产生了恶性循环。个别学校只有在学生升学考试的前一两天才协作一下,结果为时已晚,大势去矣。
2.文人相轻的不良习气,也严重阻碍着教师之间的团结协作
特别是上同头课的教师,总是认为自己的教法是最好的,自己的知识是最渊博的,轻视与他人的协作,目空一切,作茧自缚,固步自封。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同样不利于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
3.办学条件的限制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立体化 实施的现状 变革
当今“注入式”、“填鸭式”的传统教学依然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统治地位。我们时常发现教师在讲台上大讲特讲,一大批学生在教室里昏昏欲睡,师生在课堂上均处于被动的相对静止状态,思维难以活跃,彼此交流有限,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为了克服这些弊端,语文界的许多有识之士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课堂语文教学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大胆的改革和有益的探讨。
随着经济科技的迅速发展,多媒体技术应运而生。当今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多媒体技术,它将会改变人类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教育领域也不例外。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不能不重视这场革命,不能不及早研究它对目前教育的巨大冲击。中国语文教育界应尽快利用多媒体改进教学,带来语文教学的又一个新春天。
一、多媒体实施的意义――使语文教学立体化
1.有助于形成“四环节语文立体教学艺术模式”。
所谓“四环节语文立体教学艺术模式”是指在课堂教学的开头、过渡、和结尾四环节上,要系统设计,艺术处理,优化整合,启思开智。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随时调整教学顺序和教学内容,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CAI课件或网络优势,共享文字、图片、图像、画面、音乐及语言等多媒体资源,全面实现视听教学,引导学生尽早进入对文本的学习。例如在教《长江三峡》一文时,许多学生没有亲眼见过长江,无法领会刘白羽笔下三峡那雄伟又瑰丽的特点,我就在播放《长江之歌》的同时,让学生看当年刘白羽乘“江津号”在长江上畅游的录像。瞿塘峡的雄奇、巫峡的秀美、西陵峡的险恶,让学生仿佛置身其境,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2.创立了文本――教师――学生动态立体教学模式。
从空间看,语文课堂教学系统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学生和教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教学三要素)。这三个要素立体交叉形成复杂的多边关系。多媒体参与教学,教师可以将教材选择性、创造性地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呈现出来,从而缩短学生消化教材的时间并激发学生对教材更大的兴趣。同时,教师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可以有机地将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就师生互动而言,以往的“注入式”教学,它的信息传递是单向的,仅仅是教师学生,教师不能及时、全面地获得反馈信息,因而“教”得不到及时调节;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是被动的,活动是静止的,因而“学”的积极性被抑制。即使是“问答式”教学,虽开辟了教师学生之间信息传递的双向轨道,但获得的反馈信息是有限的,仅来自于少数或部分学生;由于学生在课堂上处于被动应答的地位,因而“学”的积极性仍然得不到充分调动。与上两者相比,多媒体教学带来师生间的立体交流,不仅有教师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而且有学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它有助于教学双方充分的信息反馈,能使学生从被动接受信息状态转变为富于强烈的参与意识的主动灵活地接受和及时处理信息的积极状态,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3.学生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呈连动性、多向性、跨越性。
衡量教学最优化有两个标准,一是教学效果,二是时间消耗,即在规定时间内,取得一般教师所不能取得的效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教学提供了传递信息量大、速度快,质量高、交互性强、教学内容丰富、应用范围广的教学信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提高,多感官参与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开阔了学生的知识视野,有效地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高。在教的词《沁园春・长沙》时,我在(3)班和(8)班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3班按照传统的方法,主要靠讲解和板书;而8班除去讲解分析外,还播放了《沁园春・长沙》的歌曲,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并能在很短的时间学会唱这首歌。课后同样要求背诵这首词。两周后用书面默写形式进行抽查(无准备情况下),结果8班比3班成绩好很多,表明运用音乐配合,教学效果更好,学生以唱带背印象深刻,记得牢。8班有几个学生说,当我默不下去时,《沁园春・长沙》的曲调回旋在我的脑际,曲调哼出来,歌词也就忘不了。
同时多媒体教学可以重复教学过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重温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具有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和作业,即在教学内容、时间、方式、方法和辅导形式等方面进行控制和调整,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平面的教学方式转化为多媒体的动态形式和立体型的教学模式。
4.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延伸到课外。
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往往是学生嫌课堂时间太少,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不可能完全在课上解决,这就必须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查资料,拓宽知识面。例如在上《胡同文化》时,我简单介绍了茶文化、酒文化等,学生意犹未尽,很多学生课后自发去了解各种文化,第二天他们能向我说出更多的宗教文化、脸谱文化等。
5.多媒体的语文教学重视因材施教,集训练、辅导、达标于一体。
在中学语文教育中,师生利用网络环境,建立语文教学网页或语文学习的专题网站,不仅可以通过网页将课文的作者生平、历史背景、写作意图、主旨内容、知识体系等进行多方位、多层面、立体式的展现,还可以将复习巩固的练习题和测试题直接在网络上完成,并能迅速得到信息反馈,大大减轻了教师批阅作业的工作量。减少了教室大量解释、答疑性的工作和教学准备工作,教师的精力可以放在根据专家设计的教学预案中,针对学生个体差异组织因材施教。师生也可利用网页上的留言簿、教师信箱或设计聊天室进行教学问题讨论,提高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改革。在网页方式的教学中,教师真正能够从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可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实现了“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移,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获取和消化知识”。因此,可以说正确运用多媒体会极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这将引起语文教学的一场革命。
6.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
优质的课堂教学应是严密的科学性与巧妙的艺术性高度结合的教学,它以科学性为基础,为前提;以艺术性为先导,为手法。二者相辅相成,和谐一致。多媒体进入教学领域后,新型的现代化的教材体系出现了幻灯、投影、录音、电影、电视、光盘、计算机软件等新型音像教材,符合人的认识规律;以文字、图形、动画、影像和声音等多媒体的方式显示教学信息,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在学习中接受了一次艺术熏陶,这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变革。
二、多媒体实施的现状
多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在高职语文教育中运用得当,必然会推动语文教育的全面改革,使语文教育走出困境;如果运用不当,不但收不到预想的效果,反而会阻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现实具体操作中还存在一些误区,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使发展态势良好的语文立体教学又趋于平面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为运用现代教学技术而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可以通过声音、色彩、图象、动画等各种手段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一点是被多数人认可的。但是部分教师有为运用多媒体而运用多媒体的毛病。例如:将大段大段的课文原文搬到屏幕上,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分析讨论,难道学生看教材原文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吗?另外,一些教师认为一个多媒体软件必须完整地包含多媒体各要素,才能达到全方位刺激学生感官的目的,所以就出现了不管内容是否需要,总要生搬硬凑些声音、影象以体现多媒体的现象。一些让学生自己阅读的部分,硬是配以朗读声音;当一个选择题做错时,呈现一张哭丧的卡通脸并来上好大的一声警告,吓人一跳。
2.剥夺学生与文本亲密接触的时间。
语文学习中要讲究凝神谛听,用心感悟,无论是新的教学大纲还是旧的教学大纲,都强调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悟的能力,而多媒体使得学生失去了领悟文章意蕴的时间。当一首首精美的唐诗宋词被制成卡通画面,语文的诗意不再;当一个个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被定型为影视里的人物造型,语文的想象不再。这些不利于学生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也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3.学生成了“网网先生”,少了独立思考的时间。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多媒体本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保障。而过度运用多媒体,可能使学生过分依赖于网络,有什么问题只要上网查找就行了,头脑里空空如也,长此发展下去,学生懒于去记忆一些名句名篇。对于写作需要的素材也只能在电脑上查找,甚至是写作构思、谋篇布局也不去独立思考,寻找网络来帮忙……这样的教育令人担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4.师生情感的“冷漠化”。
由于传统教育中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是经常性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个细微的表情往往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师生情感交流较频繁。而使用多媒体,在师生之间隔了一层现代教学媒体,使得师生情感互动趋于“冷漠化”。学生在多媒体环境下,很难体会到“如沐春风”的感觉,更无法感受到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与众不同的人格魅力。教师也无法看到学生充满求知欲望的眼神或充满成功喜悦的目光。
5.作文语言趋于“网络化”。
近两年兴起的写作新类型――博客,虽具有传统日记写作的某些特征,但学生大量使用的网络语言口语化、简洁化、符号化,一定程度上冲淡了书面表达的严谨、规范和精致。从实用角度来说,一些新鲜的网络术语无法得到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欣赏,从而大大降低作文的等级。
三、面对多媒体:高职语文教学的思考与变革
凡事都有其两面性,我认为要使多媒体与中学语文教育有机结合,首先要充分认识多媒体的特点和中学语文学科的特点。另外,还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课件要有鲜明的教学主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课件制作必须上升到知识、能力、智力相结合的三维高度,没有主题的课堂教学谈不上什么科学性,主题不鲜明的课堂也就是科学性不强的课堂。我国著名思想家王夫之说过:“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无“帅”的课堂教学也就是“乌合”的教学。课件制作不能为运用而运用,并不一定每堂语文课都运用现代教育手段,运用不当,只会节外生枝,喧宾夺主,破坏语文教学。我们利用多媒体就应该充分发挥它的优势,弥补教材的不足。多媒体的最大特点在于信息量大,在于突破时空束缚,在于学生可以有自主的学习空间,所以利用多媒体,应着重于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了解课文中无法了解的东西,将语文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空间。
2.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传统语文教育的关系。
纵观人类几千年的教育史,传统媒体发挥了它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且至今“魅力不减”,我们现在的很多教师都在继续使用着这些方式,并且这些方式将永远使用下去,永远也不可能“过时”。科学技术的进步,必定带来教育的变革与进步,现代教育的新手段、新方式已悄然走近我们,也使我们无法拒绝、不敢拒绝;现代教育的高速发展迫使我们以最快的速度走近它。因此,我们一方面不能抛弃传统教育方式,另一方面也不能拒绝现代教育手段;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们统一起来,发挥其最大的作用,为教育、教学服务。例如传统语文教学中对名篇、名句的背诵,对学生文字书写能力的培养,我们仍然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3.要尽量排除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鱼龙混杂,其无序化容易造成学生注意力的分散,也容易使学生造成思想混乱。例如:网络上一些不健康的图片,影视资料等往往使学生挡不住诱惑。因此,对于学生上网查资料要给以严格把关,尽可能地发挥网络积极的作用。
4.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手段。
电脑多媒体教学不是万能的,真正万能的是教师和学生的头脑;电脑多媒体教学仅仅是手段而已,而不是目的。我们不能依赖这些手段,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电脑多媒体教学能使教师轻松起来,但不是完全地放弃“教”,让学生完全自由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切不可把过多精力放在课件制作上,一味的追求课件的花里胡哨,追求视听效果,而忽视对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迷信多媒体,要重视将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综上所述,对教学而言,多媒体可以虚拟各种情景,引起学生兴趣;注重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提高教学质量,解放教师重复机械的一些教学活动。然而正如所有新兴事物一样,发展到一定程度若不加以正确引导就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如何将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完全发挥出来、杜绝其弊端将是语文教学界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教与学[J].2004年第六、七、八期.
[2]语文学习[J].2004年第四、五期.
[3]何克抗.论多媒体与教育深化改革――关于ME命题的论证[J].北京师范大学多媒体研究所.
[4]温振祥.现代信息技术与中学语文教学之结合[J].
[5]孙春成.语文课堂立体教学模式[M].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年8月第一版
[6]周立夏.使用多媒体授课优化课堂教学探讨[J].多媒体,2004.1.
关键词: 乡土文化 写作教学 乡土资源 写作表达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曾说:“作家的故乡并不仅仅是指父母之邦,而是指作家在那里度过了童年乃至青年时期的地方。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过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这“血地”就是作者的家乡。无疑,中国作家莫言很好地诠释了乡土文化对写作的莫大影响。《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家乡的历史人物、自然风貌、人情风俗、民间传说等都是值得挖掘的宝贵写作资源,怎样让写作教学贴近学生的本土生活,使学生从乡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乡土文化巧妙地融入写作教学中呢?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与实践,取得了一定实效。
一、巧妙依托教材资源,摄入乡土文化元素
在语文教科书的内容安排中,有许多富有乡土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的资源,教师可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巧妙地依托教材资源,灵活地将乡土文化元素引进课堂,再从课堂引向生活,延展教材的宽度与广度,为学生的习作寻找到恰当素材,以期解决“为有源头活水来”的问题。以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一、二单元为例,我们进行了有效的资源整合,巧妙地摄入乡土文化元素。
教学《长江之歌》时,引导学生以“家乡水资源”为切入点,引进“宿迁运河及古黄河”文化元素;教学《烟台的海》时,指导学生按季节顺序介绍家乡的水风景,如宿迁骆马湖、洪泽湖、大运河等;在练习一“口语交际:我来当导游”教学中,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家乡文化,如宿迁风土人情、民俗习惯、民间传说等;在练“诵读与欣赏:夏日绝句”教学中,依托“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诗句,巧妙引入宿迁历史人物项羽,让学生将课本教材读厚,并从课本走向生活,从课内引向课外,形成多元文化,拓展教学时空,适时进行写作教学训练。
二、探寻乡土文化资源,丰富写作教学主题
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言:“遍地是黄金,只要明眼人。”教师要教育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生活,学会留心观察周围的自然风景、民俗风情及社会变化等,引导学生主动探寻乡土文化资源,搜集、整理探寻所得,不断积累写作素材,以便于适时查找利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身的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教师在写作教学中可设计多元开放的主题,引导学生积极大胆地交流,巧妙地形成资源共享,合理地运用写作素材,有效地强化教学效果。
在探索实践中,笔者组织引导学生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社会资源”等方面展开探寻,分小组分主题进行调查了解,形成了清晰合理的乡土文化资源网。如在“自然资源”板块中,可以围绕“杨树之乡、花卉之乡、骆马湖文化、洪泽湖湿地”等主题开展;“人文资源”板块可让学生从“下草湾文化、乾隆行宫、下相遗址、项王故里、雪峰公园”等方面分组进行探究;“社会资源”可引导学生以“家乡土特产、蓝色经典酒文化、玖久丝绸、传统文化、木材加工”等为单元主题进行探索,形成乡土资源经纬网。在自主探究及小组合作实践中,他们获得了真实的体验,能够从生活的不同方面、不同角度,通过不同渠道表达自己的心声,传递自己的情感,写出来的文章自然情真意切、妙趣横生。
三、挖掘乡土资源内质,提高写作表达效果
对于学生探寻搜集整理来的乡土文化资料,教师要引导学生带着满腔热忱感悟历史遗迹背后所掩藏的辉煌与浩大,领略一个个历史人物的胸襟与气魄,享受地方特产的丰盛与富足,用心灵感悟家乡民俗风情的独特与韵致,思忖历史文化的深邃与厚重,挖掘典故传说背后所蕴藏着的内涵与魂魄……正如张志公先生所说的:要做到“辞达”,怕是要在两方面着力。一方面是训练思想,另一方面是训练基本功……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首先做一个有思想的人,能够用明察秋毫的眼睛洞察家乡文化资源深处的内质,能见人之所未见,能更深刻地认知生活、感受生活并驾驭生活。其次做一个爱创造的人。作文贵在有新意,这新意就来源于学生敢于创造,学会对自己所了解的乡土文化进行个性化与多样性的表达,根据不同情况和需要,记叙文、说明文、诗歌、议论文等文体不限,能有效表达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就行。在表达方式上,可指导学生巧妙运用比喻、拟人、对比、衬托等多种修辞方法,大胆地、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写出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佳作。
如学生在观赏探寻并交流了家乡的黄河公园后,进行了这样的精彩描写:
A.太阳公公渐渐西去,七彩的晚霞为他送行,此时河水镀上了一层金色。忽然,几个耀眼的小红点映入我的眼帘。走近一看,原来是河边绿叶丛中还残存的几朵小红花,她们也许希望再来一夜春风,让她们红红的脸蛋重现人们的面前。近处几株争相怒放,开满枝头。几只小蝴蝶自由自在地从花旁飞过。面对此情此景我真想吟诵一句诗:“河光水色两相映,蝶儿花儿两随和”。
B.远望黄河公园就像是一幅鲜活生动的风景图,让人产生许多遐想;近看黄河公园就像是一位温柔的母亲,正用自己的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她身旁的儿女。
C.站在河堤上望着周围林立的高楼大厦,它们就像是一个个仙人,记载着宿迁向前发展的步伐,与周围的河光、秋色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别有一番景致。
论文关键词:音乐,文学,音乐家,文学修养
从艺术的产生与发展历程来看,文学和音乐从来不是分开的,他们的关系很是亲密。古往今来,世界各地、各民族的原始音乐和诗歌几乎都是结伴而生的。在表现人们复杂微妙的思想情感方面,二者的功用是一样的,只是在于表现手段、方法及样式不同而已。
在中国文艺史上,音乐与文学的结缘是最早的。从上古的讴歌吟呼到有文字记录的《诗经》时代,诗歌与音乐与舞蹈的三位一体是早期艺术的一个显著特征,从《诗经》、《楚辞》、汉乐府、清商乐,到唐诗、宋词、散曲、杂剧以及戏曲,都体现着在中国文化传统里,音乐与文学密不可分的关系。
法国著名文学家、音乐家罗曼·罗兰说:“生命飞逝,肉体与灵魂像流水似地过去,岁月镌刻在老去的树上,整个有形的世界都在消耗、更新,不朽的音乐,唯有你常在,你是内在的海洋,你是深邃的灵魂。”音乐是人类最亲密的朋友,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修身正己,以音乐为职业的人越来越多。而一个人的文学修养对人格、气质的培养和形成起着关键的作用,对音乐家更不例外,社会和学校不仅仅是培养音乐的“音乐家”,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作文化人的“音乐家”,培养新一代高质量、全面发展型的艺术人才。
一、汲取古诗词文化精华,为艺术作品服务
音乐与诗歌,本是艺术大家庭中的两个同胞兄弟,一首好诗,不仅应当在意境上出类拔萃,耐人寻味,而且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具有音乐的美;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发自心灵的回响,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是美感在艺术的蓝天白云间自由自在的翱翔,它与诗歌在意境的巅峰之上汇合,能够映射出艺术王国的无限风光。
中国的最早的文学作品《诗经》中《风》篇就是收集了各地的民歌而成,其中的《颂》就是祭祀时的乐歌。以至后来到了汉代,乐府诗集更是文学——音乐的合集。再后来,到了宋代的词、元代的曲,俱是配乐唱诗,歌词必为曲谱所填。
中国古典文学以诗歌最为繁盛,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从先秦到近代的漫长岁月中,涌现出无数的杰出诗人和光辉的诗篇,千百年间万口传诵,因其特殊的艺术形式而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古诗词中所蕴涵的音乐美、色彩美、意境美、情感美等美的因素。许多古诗词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晰、趣味浓郁。
就音乐创作领域而言,近现代以来,已有许多作曲家根据古典诗词谱写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其中,包括直接为古诗词谱曲的声乐作品,也包括一些器乐曲和交响音乐,对于声乐艺术来说更为重要,声乐艺术是文学和音乐的结合体,《关雎》、《胡笳十八拍》、《南乡子》、《杏花天影》、《长相思》、《黄莺吟》、《子夜吴歌》等是流传千年的琴歌,《涉江采芙蓉》、《枫桥夜泊》、《长相知》、《我住长江头》歌曲,都是根据古典诗词创作的声乐作品,如果没有深厚的古典文学功力,对歌词的理解就不会有深度,想要表现出诗词的意境,就会很困难。
在当下商业利益充斥艺术市场的当代环境中,音乐家更应该静下心来,多读一些古诗词,不仅能陶冶自己的情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从古诗词那蕴含丰富的意境中获取灵感,获取滋养。这对于音乐家的创做或演唱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多读文学艺术作品,从中获取灵感和动力
在音乐艺术上有所成就者,都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和广博的知识。文学对音乐的二度创作提供依据和灵感。作曲家经常以文学艺术作品为蓝本,并从中获得灵感,创作出和这些文学名著同样不朽和伟大的音乐作品。如舒伯特的许多艺术歌曲,如《魔王》、《罗雷莱》、《谁是雪尔维亚》等,就是分别根据歌德、海涅和莎士比亚的诗歌谱写而成。印象主义大师德彪西的成名作《牧神午后》也是根据法国印象派诗人马拉美的同名诗歌而写的名作。法国小说家、戏剧家小仲马的《茶花女》的问世,使小仲马一举成名。皮亚威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作词,朱赛佩·威尔第作曲,创作了歌剧《茶花女》,虽然由于各种社会原因首演失败,但它很快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赞誉,被认为是一部具有出色艺术效果的巨著,到现在还经久不衰,并由此成为各国歌剧院中最受欢迎的作品之一。《茶花女》的原作者小仲马说:“五十年后,也许谁也记不起我的小说《茶花女》了,但威尔第却使它成为不朽。”我想说如果没有不朽的剧本,就不会有经典的剧目。
浪漫主义时期,法国音乐家既从本国的文学、音乐中汲取营养,也从外国的文学、音乐中提取养分。某些伟大的外国作家如:维吉尔、歌德、莎士比亚不仅影响着法国的诗人,也影响着法国的音乐家(柏辽兹的《浮士德的责罚》、《罗密欧与朱丽叶》、《特洛伊人》)。柏辽兹受莎士比亚和贝多芬的影响一样大。
欧洲音乐史上几乎所有的大音乐家都最直接地用文学作品,进行过再度的创作:莫扎特把英国诗人的长诗《唐璜》改编成歌剧,罗西尼把法国剧作家博马舍的戏剧改编成歌剧《塞维尔的理发师》,把德国剧作家席勒的戏剧改编成歌剧《威廉·退尔》,柏辽兹把德国文学家歌德的戏剧《浮世德》改编成歌剧《浮世德的责罚》,瓦格纳把北欧民间传说《尼伯龙根之歌》改编成系列歌剧,威尔第把法国作家雨果的戏剧改编成同名歌剧《厄尔南尼》,把英国剧作家莎士比亚的戏剧改编成同名歌剧《麦克白》……所有这些事实,说明了音乐创作对于文学创作的深深依赖。
这些众多的音乐家们,都是艺术的多面手,大多也精于其它艺术,有的甚至是行家,他们凭着姊妹的启示和开导的灵感,创作出了尽善尽美的作品。所以,音乐家不仅应该去多读文学作品,更应该去尽力读懂,体味其中的意境,其中的美感,为我所用,为自己的艺术创作及表演所用。
所以,当代的音乐家更应该远离喧嚣,抛开功利,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多读一些文学艺术作品,汲取其精华,从中获取创作和表演灵感。这就需要音乐家能够放平心态,不受外界干扰,能够真正构建出自己精神审美家园。
三、多看名人艺术家的传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观是可以选择的。不同的人生选择,决定着不同的人生。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人生态度,体现着不同的人生观。人应当追求高尚的品格,树立积极乐观、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人还应该学会做一个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学会做一个能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使之能协调发展的人,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高尚情操的人,做一个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倘若一个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有问题,让他创作出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会比较困难。正确地对待权力、地位、金钱。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艺术是人类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必然产物,而作为艺术和文化的审美意识的艺术修养和文化修养,就必然以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作为物质载体,就必然都需要坚持唯物主义原则。
许多大音乐家除了创作、演出之外,还著书立说,笔耕不辍。胡迪梅纽因不仅是位杰出的音乐家,而且是位作家、历史学家和人道主义者。作为小提琴演奏大师,他诠释音乐的过程成为一种彻底的情感表达和人性的体现。在他的《人类的音乐》这本书里,展示了自己对音乐这门艺术的丰富知识与热爱,阐述了作为艺术家的世界观、人生观、音乐观,他坚信音乐是联结人类的全球性的纽带。
而像帕瓦罗蒂、卡雷拉斯、朗朗等享誉国际的艺术家都有很值得我们仔细品读的自传。我们强调多读这些优秀艺术家的传记,是因为这些传记除了是一部部艺术成功的奋斗史,更是一部部用生动文字记载的文学精品。多这些作品,不仅是一种艺术的滋养,亦是一种文学的净化。
所以,对音乐家来说,多读一些艺术大师的传记,从他们的人生奋斗中感悟成功之道,汲取有益成分,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人生观。这对于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文学修养是大有帮助的。
结语:
音乐与文学,本是艺术大家庭中的两个同胞兄弟,一首好诗,不仅应当在意境上出类拔萃,耐人寻味,而且在音节、节奏和韵律上具有音乐的美;而一部优秀的音乐作品,是发自心灵的回响,是大自然的天籁之声,是美感在艺术的蓝天白云间自由自在的翱翔,它与文学在意境的巅峰之上汇合,能够映射出艺术王国的无限风光。所以,艺术家不能忽视文学修养的提升。尤其是在当下市场第一、颇为功利的时代,真正能够耐得住寂寞,潜心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对于音乐家而言更是难能可贵的。
参考文献
1 张前,王次昭.音乐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2 苏珊朗格.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 何乾三.西方哲学家、文学家、音乐家论音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