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关于营销的内容营销范文

关于营销的内容营销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营销的内容营销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于营销的内容营销

第1篇:关于营销的内容营销范文

关键词:学习内容 选择 学习效率

关于学习,有这样一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确实,要想学有所成,就必须有些“头悬梁,锥刺骨”的拼劲,但是光有拼搏精神是不够的。笔者观今鉴古,深感“学什么”,如果不能很好地确定,有时即使学习者学习很刻苦,也难以拥有较大的收获。更何况人生有涯,而学无止境,学习者学习时若总是事倍功半,效率低下,那么其对学习者的成长和成才所带来的影响将是十分不利的。遗憾的是,历来专家和学者虽然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但却没有很好地为人们指出该学什么,如何选择所学的东西及具有选择能力对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性。所以,人们习惯于考试考什么,便学什么。科举考试时代,人们苦学“四书五经”。当今学生学习“数理化”等必考的学科。这么做虽有“识时务”的一面,但有些人终因学无所择,导致学习效率低下,甚至空耗岁月而元所得。

然所幸的是,古往今来,专家和学者虽没有系统地为人们指出“学什么能让人花比较少的时间、精力等代价,最大程度提高的知识贮备量、能力、智慧,从而缩短成长和成才的所需要时间”,但是,纵览史册,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有识之士关注过这些问题,并且不少人获得了成功。如苏秦精研《阴符经》以后,功名卓著,后人也多有仿效并成功者:汉朝张良因机缘而得《黄石公三略》,习后成为一代帝王之师,后世政治家、军事家也多有仿效并成功者;武侠小说中夺得武功秘籍而武功盖世的如东方不败等。诸如此类以一部或几部经典而大大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例子很多。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他们争夺的或因机缘得到的学习内容往往是所从事行业理论、经验或技术的精华,所以,他们学习之后能在较短的时间里大大地提高自己的能耐,有了能耐,他们也就有了使自己功成名就的资本。也正因为这些学习内容对成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不少人才费尽心机想得到。有识之士非常重视自己所学的东西对自己人生事业价值的大小,并获得了成功,这难道不值得当今的学习者重视并借鉴吗?笔者为了便于学习者借鉴古今,故鉴古思今,对“学习内容的选择对学习效率的影响”进行探究,望能有益于学习者的学习与有关方面的研究。

一、选择的原则

“万事由来非等闲”,要正确选择学习内容也并非易事。“无规矩,难以成方圆”。如果不遵循必要的选择原则,“信手拈来皆当宝”,那么所选出的学习内容同样有可能无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率。那么。要想提高学习效率,选择学习内容应遵循的原则有哪些呢?

(一)选择精华

书籍浩如烟海,经验、技术等多如繁星,然人生苦短,面对“弱水三千”,人往往只能“只取一瓢饮”,如果信手拈来言情便看言情。信手拈来武侠便看武侠,所习繁杂琐碎,结果可能是“误存万袋泥沙,还不如别人拥有珍珠一颗”。所以,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学习者最好对自己所学的内容善加选择,且只有选到“精华”,才有可能如愿以偿。反之,则有可能徒劳而无大功。如就学武而言,别人若苦习《易筋经》、《洗髓经》等武学经典,而我们却死执“花拳绣腿”的“拳谱”不放,那么,我们的功夫能比得上别人吗?就学军事理论而言,别人若千方百计寻得“孙吴兵法”并苦学,而我们却沉溺在“风花雪月”的书籍中,那么,我们的谋略等能比得上别人吗?答案是否定的。其实,每个领域都有“花拳绣腿”,同时也都有“九阴真经”。所以,即使是勤学者,对学习内容也不可等闲视之,宜善加选择。购买课本、辅助练习等学习资料,最好是选择名家编撰、名牌出版社出版的正规“经典”的,千万不要购买那些粗制滥造、谬误百出的盗版学习资料。否则,可能遗恨终生。在参加决定一个人命运的考试中,因所用资料有缺陷的缘故,导致一分之差,而功败垂成的人,为数不少,笔者就是其中一个。

(二)选择的东西应符合社会的需要

“屠龙之技”虽好。于世却无用武之地。一个人所学习的东西似乎神奇美妙,然若于事无补,即“专业不对口”,那么,即使学习效率再高,也难以找到工作,如此则不仅不利于自己成长与成才,反而影响到自己的生计。所以,所学的东西最好符合社会的需要,也只有学习那些符合社会需要的东西,学习者才有可能在社会上立足,并有用武之地。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都需要人才,但一个人不可能把所有行业的东西都学完,也不可能把自己培养成所有行业的精英,所以到底要把自己培养成哪个行业的人才,学习者最好心中有数,进而对自己要学什么做到心中有数。

(三)适当考虑符合自己的天性及所拥有的学习条件

在做好自己人生行业定位的基础上,对所学习的内容。学习者最好通盘考虑自己的天性及拥有的学习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应选择自己感兴趣且非常有益于人生事业的行业“精华”作为学习内容,这样学习时才容易做到全神贯注,其学习效率自然比感觉是被迫或勉强学习要高。另外,学习者自身所拥有的学习条件也是值得注意的。爱因斯坦曾说过:“若果他生在非洲的一个部落,他最多只能成为一个著名的酋长,而不是成为一个世界闻名的物理学家。”原因就在于非洲的部落无法为爱因斯坦提供学习现代物理的条件。鉴于此,学习者在选择学习内容时,也应适当考虑自己所拥有的学习条件,当然有些条件是可以创造的,但并非所渴望的学习条件个人都能创造出来,只有立足于现实,争取现实中可以争取的条件,才能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

二、选择的内容

(一)咨询当今的成功者

《幼学琼林》亦有言:“不得渔父引,怎知东流海样深?”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得不到有识之士的指点,光靠学习者自己摸索,有时不仅费时费力,还可能收效甚微,甚至徒耗时日而无所获,特别是人生阅历、学识尚浅,分辨能力稍弱且比较年轻的勤学者,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却不注意寻“名师”指点,则常常难如己所愿。在参加决定一个人命运的考试中,因所用资料有缺陷的缘故,导致一分之差,而功败垂成的大有人在。若待到痛定思痛后,才想起“共君一夜话”的好处,再“亡羊补牢”,毕竟“前羊”已失,未免有些晚了。所以,学习者在学习内容的选择方面,应积极主动向有识之士咨询,从事哪个行业,最好就借鉴哪个行业成功人士的经验。这样,在学习的道路上,学习者也许可以少走很多弯路。当然跨行的人的成功经验也值得注意,但借鉴跨行业的成功经验往往必须通过转化才能移用。

(二)借鉴前人的经验

向当今的成功者咨询以获取有价值信息的做法,有时不一定是快捷的,因为成功者并不愿透露其成功的机 密,或者有些人根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成功。所以学习者还得自己到历史中分析和在现实中观察、分析、借鉴前人的成功经验。那么什么人的经验值得借鉴呢?“随狐多骚味,佩兰自带香”。要想学得好,学得快,自然不能跟那些不学无术或学无所成的人学习。虽然“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并不是所有“状元”的经验都是很值得学习的。要想提高学习的效率,笔者认为学习者只有分析清楚那些“状元”为什么成为所从事行业的状元,在此基础上进行效仿才能提高效率。因为纵览历史,笔者发现博学固然是一部分人“状元”获得成功的条件,但博学要消耗的时间和精力太多,仿效要付出的代价很大。另一部分人是因长期从事某职业,不断地积累自我的经验,从而掌握了本行业最先进的知识、技术等,所以处于领先地位,这种人往往需旷日持久,才能有所成就,效仿此类人效率也不高。还有一部分“状元”之所以成为“状元”则是因为机缘或者努力寻找而获得的为数不多,凝聚行业精华的书籍给他们所带来的巨大影响所致。如《阴符经》对于苏秦的成功至关重要,后人也有仿效苏秦并成功者;《孙子兵法》对于孙膑的成功影响深远,后来历代兵家多有习《孙吴兵法》而功成名就者。诸如此类苦习为数不多的经典而促使自己功成名就的例子很多,这样的做法比前两部分人所要消耗的时间、精力等要少得多。所以,要想提高学习效率,促使自己早日成才,当今的学习者倘若能结合自身的条件适当借鉴前人成功的做法,重视学习所从事行业最权威人物(状元)的重视学习的经验与著作及他们的经验与著作,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定会使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里,付出较少的代价,同样也能站得更高,望得更远。

(三)重视学习人们公认并推崇的书籍或经验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此话所蕴含的道理,我们虽不能将之推向极端,但在很大程度上,它是很有道理的。确实,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往往难逃过群众的眼睛。所以,从事某种职业,或想把自己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在相应的领域中人们公认并推崇的书籍或经验有哪些,这是值得学习者注意的。因为在相应的领域中某些书籍或经验之所以备受推崇,自有它倍受推崇的道理。当然,这不等于说人们推崇的东西一定都是非常有价值,因为舆论有时也可能被别有用心的人所误导,真理有时并不是掌握在大多数人手里。故此,要想选对学习内容,提高学习的效率,还需要学习者本着“深思慎取”的态度,甑别群众所推崇的东西。

(四)培养自己选择的能力

求人不如求己。自己有能力身体力行,有时不仅可以减少求人所消耗的时日、金钱等,还可以给自己更多锻练的机会。所以,培养自己选择的能力,对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关于“会选择学习内容”对提高自我“学习效率”的重要性,笔者通过十年观察及总结前人的经验,以“会不会选择”作为标准,将学习者分为四等,并对他们的学习率进行了分析。哪四等呢?第一等人,会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并乐于学;第二等人,不会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但乐于学;第三等人,不会选择自己需要的学习内容,且厌于学,被人逼着学;第四等人,什么也不知道,自暴自弃或者很自以为是,即使被逼也不学。通过观察与分析,笔者发现:这四类人的“学习效率”随其所处的等级而递减。

第2篇:关于营销的内容营销范文

博客主人/Derrick Daye

营销是一门融合了艺术和科学的综合学科,如果你和今天的任何行家谈起营销,他们会告诉你当代营销更是如此。受众分散、各种新媒体的兴起等,没有让CMO的营销变得更为简单,而是更为错综复杂。

简化经验原则(Simplifying Rules of Thumb)

因此,自然而然地要利用简化经验原则(Rules of Thumb),降低复杂程度,以便让营销简单、可操控。

关于经验原则,我最喜欢以下两个行之有效的原则:

其一,双重危机(Double Jeopardy)。大品牌之所以能成为大品牌,原因是它们拥有更多的用户,而且这些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小品牌之所以只能是小品牌,因为它们的用户较少,而且这些用户的品牌忠诚度较低。换句话说,在包装消费品行业,既是“小品牌”又是“利基品牌”的品牌是不存在的。

其二,重度使用者(Heavy Users)。在各个行业和品牌里,某个品牌的重度使用者,二分之一的人在随后的一年里就成为非重度使用者了。因为一些重度使用者成为了轻度使用者或非用户(譬如有些购买尿片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已经从‘尿片学校’毕业了),但同时还因为一些品牌重度使用者在经过了一段时间后,现在不再那么频繁地使用品牌产品。这意味着营销者不能简单地认为:重度使用者会一直保持下去。营销者要积极主动开展工作保留住这个群体。

类似这样的原则之所以能带来很强大的力量,因为营销者有力地对“营销”进行了阐述,大大地简化了如何理解“营销”。

广告支出经验原则(Advertising Spending Rules of Thumb)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波士顿咨询集团(Boston Consulting Group)和市场营销反应研究分析机构(Marketing Analytics),共同研究了75个包装消费品品牌的营销组合模型。研究关注点放在共同的营销指导原则上,以便检测这些原则在实践中是否仍然有效。关于其中两个为人熟知的原则调查结果如下:

其一,关于广告支出为收入的X%:“我们发现,在营销开支和营销投资回报率之间没有一致的相关性。“

其二,关于广告份额目标:“我们发现那些拥有相对较高广告份额的品牌,通常它们都有自己的媒体支出百分比,但这些广告投入并没有相应地产生更大的单位销售驱动力―针对它们的营销投入和收入进行计算,通常只带来更低的毛利润。”

因此,事实证明,这两个关于如何进行营销投入、投入多少的指导原则不具有实用性。那么营销者应该怎么做?关于需要投入多少广告,有三个考虑因素:

首先,了解自己品牌的广告弹性。广告弹性本质上是关于广告投入、回报的指标。

第3篇:关于营销的内容营销范文

要想做好网络营销,首先得正确的认识什么是网络营销?

一、关于网络营销的概念剖析:

百度百科对网络营销的定义是:以国际互联网络为基础,利用数字化的信息和网络媒体的交互性来辅助营销目标实现的一种新型的市场营销方式。简单的说,网络营销就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

简言之,网络营销=网络+营销。菜根谭认为网络营销应包含:网络营销策略规划、网站平台建设、网络推广、客服销售、数据分析、团队组建、运营管理这几大模块。网络营销工作必须以营销为导向,以销售为最终目的。

从项目管理运营角度来看,网络营销包含“计划、组织、领导、控制”这四大管理运营的基本过程和环节。

由此可见,网络营销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而不能将做个企业网站、开展一些如论坛、博客、微博推广等具体的网络推广工作片面的理解为网络营销的全部!

二、网络营销工作的七大核心版块:

1、网络营销战略规划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只有通过对市场、竞争对手、目标受众、自身企业品牌产品的360度洞察分析,才能科学合理的规划出公司网络营销模式、提炼出独特销售主张(USP)、明确发展阶段步骤、合理的规划团队、清晰投入和预期收益等。也只有理清了思路、明确了方向,方能“做正确的事,正确的做事”,实现企业持续盈利能力的增长。彻底解决企业网络营销难题,获得突破性增长,实现超常规的发展和持续的盈利能力。

2、营销型网站策划建设

“网站打天下,转化率是核心”!

企业网站是开展网络营销工作的基础,若要使网站溢价增值,脱离同质化,实现销售力、公信力、传播力于一体,有效提升转化率,成为真正的营销利器,须以客户体验为核心。

关于企业营销型网站,菜根谭的观点是:技术永远是为思想、为营销所服务的!我们必须先从营销角度来看待规划网站,然后利用技术来实现。综合营销战略、客户体验、建站功能技术、SEO等范畴,在分析行业、企业、客户、竞争对手的基础上,从网站定位、网站结构、视觉表现、销售力、传播力、公信力、技术功能这七大优秀网站(网店)必备因素入手,这样才能建设一个真正的转化率高的营销型网站。

而当前网站建设服务行业的现状是无营销、无策划,技术取向,功能至上。关于营销型网站话题,菜根谭有发表过《营销型网站规划建设的七大要素》、《营销型网站建设策划的步骤》两篇粗文,大家有兴趣可去了解下!

3、网站销售力策划执行

要想自己的产品服务信息在网络上从众多的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必须通过产品和品牌的策划运作,扩大同竞品的差异化,突出产品品牌核心价值。

提升网站销售力,该做什么?怎么做?

菜根谭认为,网站销售力具体工作上一般主要体现在网站内容整体策略、网站品牌背书文案、网站服务产品销售文案、资讯内容、网站广告文案等方面的内容,尤其是网站产品服务文案。

商品展示是网站规划的核心要素,能不能打动用户,主要就是商品页面是否具备强有力的销售力。商品展示的销售力其核心关键就在于提炼产品的核心卖点——USP,然后利用图、文、视频等各种形式围绕和强化核心卖点。

另外就是网站关于公司和品牌或者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也要有公信力,千万不要随意夸张,让客户不信任。

4、网络推广传播

网络推广更应该理解为网络传播,即利用互联网向目标受众传递有效信息。菜根谭网络营销策划机构认为可以从下面三点来全面的理解网络推广:

(1)从过程来说,网络推广要经过三个步骤:要首先确定目标受众,即向谁说?再次,要策划传播内容信息,即说什么?第三,采取什么方式推广,即怎么说?只有经过这三个有机组合的策划,才能构成一个成功的传播案,达到传播的目的。

(2)从方式来说,网络传播推广可分为:活动创意(这方式可细分太多了)、话题事件病毒、信息、互动游戏、创意软文、图片视频多媒体等等。

(3)从传播管道来说,网络推广可分为:SEM、SEO、论坛推广、博客推广、微博推广、新闻软文推广、B2B平台推广、QQ(IM)推广、电子书推广、邮件推广、广告投放、广告联盟等等各种各样的传播管道形式。

21世纪,眼球已成为稀缺资源!传播已成为企业营销的最大难题!只有充分的利用网络的互动、草根、娱乐、扎圈等文化特性和网络技术手段形成病毒传播的倍乘效果,才能彻底解决企业传播难题!

5、网络营销数据分析

网络营销这个系统性工程的核心就是销售转化,而数据统计分析是将网络营销系统各环节有机整合的重要环节,数据可以让我们发现问题,从而调整策略、解决问题,提升整体运营效率。

通过建立涵盖搜索引擎排名监测分析、网站访问统计分析、网站咨询统计分析、网站销售统计分析等一整套科学数据分析,提升企业网络营销运营策略和效率。

重视并用好数据监测统计分析,是提高网络营销效率、优化网络营销效果的重要一环。毫不夸张的说,数据分析是网络营销的支点,利用好能产生巨大的能量。

6、网络营销团队

很多中小企业开展做网络营销工作的就一两个人,没有太多预算雇请组建一个完整的团队。其实,网络营销项目运营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必须要有一个统一的策略来统筹全局。如果预算充足可以组建专业团队来做,如果预算少,一两个人也可以,但是一定要思路清晰、策略目标明确,日常执行形成规范化,这也是项目运营规划。

至于团队运营管理。需要多少岗位?各岗位的职责权限怎么规划?岗位招聘、培训、薪酬、考核、激励怎么弄?团队日常管理又怎么管?等等。这也需要依托总体战略来配置组建和管理,不同的网络营销策略模式,需要的人员是完全不同的。

7、健全的客服销售体系

第4篇:关于营销的内容营销范文

【关键词】微博 微博营销 企业微博

互联网趋势研究者谢尔·以色列曾经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转换的时代——一个全新的交流时代在代替老朽的运转不灵的传播时代。”①这个时代就是以微博为代表的“微时代”。微博,“是基于有线和无线互联网终端简短信息供其他网友共享的即时信息网络。用户每次用于更新的信息通常限定于140个字符以内,故此得名‘微’。”②就是这样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蝴蝶”,却短时间内搅动了网络世界甚至是整个媒体环境的龙卷风,迎来了营销界的新一轮大战。

随着微博的升温,微博成了当前网络营销的一个新的亮点,微博改变了企业的营销模式,如何搭建企业微博呢?如何提高企业微博粘性度和效益转化呢?本文对此作一探讨。

一、微博营销

微博营销是一种网络营销方式,它借助微博这一平台打造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和人气。

1、微博营销的理论基础

(1)六度分隔理论。1967年,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斯坦利·米尔格拉姆提出六度分隔(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理论,简单地说,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两个人建立联系,最多需要六个人(不包括这两个人在内),无论这两个人是否认识,生活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他们之间最多只有六度分隔。③

社会学中的六度分隔理论隐含了这样一个重要的概念: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通过一定的联系方式,总能够产生那样或这样的联系,只要微博上即时传播的信息具有穿透六类不同人群的能力,它便会在层层转发中,及时通往全球互联网的每一个角落,就好像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2)长尾理论。2004年,美国人克里斯·安德森提出长尾理论(The Long Tail),指出只要产品的存储和流通的渠道足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所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相对于传统媒体,微博通过粉丝的无数次的转发及评论和病毒式的传播,既加强了群体之间的情感联系和互动,又为网站发展积累了受众资源,增加了人气。

2、微博营销的优势

微博作为新的营销工具和平台,微博营销除了具有微博本身的特性,还呈现如下优势:

(1)低成本。人类记忆中关于商业、工业革命的故事,阐明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每一场革命开始的动力,就是那些成本几乎骤然下降到为零的生产要素。一个生产要素的成本趋向于零的事实,正在告知我们又一次磅礴革命的到来。④微博营销只需在微博平成注册,就可以进行营销活动。

(2)影响广。微博短时间内的扩散能力强,特别是名人微博,通过名人效应的粘性,能够让所需要传播的事件呈几何级速度扩散,影响力大。例如,一个吸引人的信息内容一旦在微博上出来,首先看到信息的粉丝就成了这种“病毒式传播”的第一级传播渠道,按照一个人平均有100个粉丝计算,被自己的第一级粉丝中的10%也就是10个人转发后,就会增加1000个人读到该信息,如果这1000个人中再有100个人,通过快速分享与转发,信息被阅读次数就会达到数万、数十万甚至数百万。

(3)针对性。由于信息的传递是在信息接受者允许下完成的,因而信息传递更加具有针对性。微博用户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信息。企业会根据受众关注的信息的性质、内容,进一步改善自己的信息,以期更好地抓住受众的眼球。

二、微博营销的案例分析

微博是企业用来吸纳广大用户的工具。企业微博营销大潮中最受宠的莫过于杜蕾斯官方微博其惊人的增长速度,分析其成功的因素主要有:

1、内容为王

中国人比较含蓄内敛,像杜蕾斯这样的产品是极其敏感的东西,在公共场合传播时要注意很多细节。搜索杜蕾斯官方微博的内容发现,在网络上会讨论有关爱的内容,除了爱情,还有关于性感、清新、时尚、搞笑、公益等。笔者以2012年10月13日到10月19日为样本,对杜蕾斯官方微博传播的信息进行了分类,如下表:

从下表可以看出,微博上传递的幽默性的内容多达46%,其次是时尚,再就是公益性信息。杜蕾斯官方微博关于爱情的内容只有0.5%,尽量避免关于这一话题的讨论,力图把杜蕾斯打造成很阳光的产品,而且可以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的东西。通过关键词与品牌产生链接,以确保每天都有一些幽默的、生活的、性感的内容,增加微博的吸引力。

2、情绪资本

情绪资本由英国的凯文·汤姆森于1998年在《情绪资本》一书中提出,是存在于内心的力量,是一种客观与主观相结合的复杂资本。对一个企业来说,情绪资本包括两大核心要素:外在情绪资本和内在情绪资本,前者存在于企业外部顾客的内心,后者存在于企业内部顾客的内心。

不管是现实的企业还是电子商务,如何支配以及管理情绪和理智、情绪和知识,都是很重要的投资,微博营销更是如此。做企业微博,要先交朋友,否则就是推销而不是营销。杜蕾斯希望通过微博营销让品牌更加亲切,和消费者更加亲近,随时关注消费者的情绪,增加有人情味。让粉丝意识到,杜蕾斯不只是一个产品,更像是一个活生生、有个性的人,跟杜蕾斯聊天是很开心的事情。

3、事件营销

事件营销就是通过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并让这一新闻事件得以传播,来达到广告的效果。

2011年6月23日,北京的一场大雨,成就了杜蕾斯官方微博。正值北京傍傍晚临近下班时,大雨落下,微博上网友开始讨论如何回家。此时一个叫“地空捣蛋”的账号发出一条微博:北京今日暴雨,幸亏包里还有两只杜蕾斯。此微博一经发出,就被网友疯狂转发,在1小时之内便被转发了1万多条。24:00,这条微博转发量已经超过5.8万条,占据6月23日新浪微博转发排行第一名。3天内,最高转发超过了9万条。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企业可以利用微博平台的搜索、话题分享等功能,监测市场动向、收集用户需求、分析用户特征。如果能够收集足够清晰、准确的数据,并在日常积累数据的基础上,用数据挖掘的方式分析数据中的规律,就可以从中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分析结果。

今天的优势会被明天的趋势所取代,最优秀的模式往往是最简单的。然而,目前微博赢利模式还比较模糊,尚需进一步探讨。企业和微博用户通过各种关系被凝聚在一起,造就了一个没有边际的关系网和客户资源。企业可以通过整体策划、统筹、创意、话题、联动、引爆等一系列营销手段,从营销关系的改变上来把握微博营销的关键之处。

参考文献

①[美]谢尔·以色列 著,任文科 译:《微博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97

②喻国明,《微博:一种蕴含大能量的新型传播形态》[J].《新闻与写作》,2010(2):59

③凌守兴,《电子商务:基于六度分割理论的企业微博营销模式研究》[J].《电子商务》,2011(10):31

④郭亮:《微博将带来什么》[M].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10:155

第5篇:关于营销的内容营销范文

关键词:市场营销;网络营销;经营环境

中图分类号:F49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61(2012)04-0153-04

互联网科技的出现,使一些具有发现性眼光的实业家首先看到了其中所存在的巨大商机,1994年4月12日美国亚利桑那州,两位从事移民签证咨询服务的律师坎特和西格尔,利用互联网,把“绿卡抽奖”广告发到多个新闻组,他们仅用20美元的上网通信费用,吸引来了25 000个客户,赚到了10万美元。这奠定了世界网络营销史的开端。本文所要研究的就是自此兴起以后而风靡全球的网络营销目前在中国的存在现状以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向。在这里网络营销所指称的就是基于互联网,包含网络推广与电子商务两大要素在内,而以网络推广为“攻心”手段,实现销售的新兴营销模式。其中网络推广主要就是基于互联网的营销推广,而电子商务则是指基于网络的销售。

在中国,网络营销自1997年诞生之后,短短数十年间逐步走向正规化的发展道路。理论方面来看,目前,无论是关于网络营销的书籍还是各类网站都已经很多了。从实践方面来看,网络营销的商品已经从日常生活用品到各类大件物器,从各类实物到虚拟物品,中国的网络营销正在逐步充塞各类市场。但是,作为一新生事物,从理论到实践,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陷,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

一、界定网络营销概念及其内涵

关于市场营销的定义,西方市场营销学者从不同角度及发展的观点进行了不同的定义,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市场营销协会于1985年所做的定义:市场营销是对思想、产品及劳务进行设计、定价、促销及分销的计划和实施的过程,从而产生满足个人和组织目标的交换。在这一定义中,可以明显看出,市场营销就是卖方在识别、分析、评价、选择和利用市场机会的基础上,从满足目标市场顾客的需求出发,有计划地组织企业的经济活动,完成销售的过程。

在卖方按买方的需要供给产品或劳务,使买方得到满足,同时买方则付出相应的货币,使卖方也得到满足的这一过程中,依据卖方营销手段的不同,可以将营销分成不同的类别,最基本的分类就是传统营销与网络营销。所谓传统营销,就是在变化的市场环境中,企业或其他组织以满足消费者需要为中心进行的一系列营销活动,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定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存储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经营活动。在这一营销模式中,一般都是制造商生产出成品后通过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营销渠道对外销售产品,产品一般需要经历好几个环节才能到达消费者手中,这样臃长的供应链不仅降低了产品的时效性,而且增加了产品的成本。

网络营销它来源于传统营销,但与传统营销有有着巨大的区别。网络营销突出特点是利用互联网作为手段,从而达到营销的目的。关于其概念的界定,因时代的发展也在发生着迅速地变化。但是作为一种营销手段,其实质内涵是相对稳定的。广义地说,凡是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进行的、为达到一定的营销目的的营销活动,都可称之为网络营销。这就是说网络营销贯穿于企业开展网上经营的整个过程,从信息、信息收集、到开展以网上交易为主的电子商务阶段,网络营销一直都是一项重要的内容。而从“营销”的角度来说,网络营销是企业整体营销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以互联网为基本手段营造网上经营环境,为实现企业总体经营目标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个定义说明网络营销与传统营销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为了了解顾客的需要并满足他们;同时,它也不再是促销这么简单,而是贯彻于整个营销过程的事情:从产品推出前的市场调研,到产品设计制造过程,再到营销传播,再到售后服务,网络营销贯穿营销的整个过程。

因此,网络营销是以互联网为传播手段,通过对市场的循环营销传播,达到满足消费者和商家诉求的过程。简单的讲,网络营销就是指通过互联网,利用电子信息手段进行的营销活动。

二、我国网络营销的发展演进轨迹及其现状剖析

无论是传统营销还是网络营销,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实现销售,对于任何一个的企业来说,其经营活动开展的基础就是与外部各种环境建立关系。基于互联网的推广与营销而兴起的网络营销,其实质也就是营造网上经营环境。这也就是说,无论是传统的营销还是新兴的网络营销,他们都遵循着一条永恒不变的规律:推广与销售的无限循环。网络营销资深专家冯英健指出:“所谓网上经营环境,是指企业内部和外部与开展网上经营活动相关的环境,包括企业网站本身、顾客、网络服务商、合作伙伴、供应商、销售商、相关行业的网络环境等。”因此,互联网的出现,它所改变的也仅仅是企业的经营环境,这种环境的改变,也就改变了传统的推广与销售方式。

(一)网络营销的兴起

第6篇:关于营销的内容营销范文

【案例】A巴氏奶生产企业在省内区域为强势品牌,总体市场占有率一度超过80%,多年良好的市场培育使该省的巴氏奶消费总量居全国前矛。巨大的市场份额被一国内比较大的奶业寡头看中,在不能通过洽谈予以并购的情况下在其家门口投入巨资建立了生产基地,超过A规模2倍之余,大有将其对消费者的多年教育成果进行中心开花一举拿下之势。对此A企业忧心忡忡,茫然无序,不知道如何以应对。这种情况其实也是国内行业寡头进行局部竞争的典型模式,如啤酒几巨头对地方啤酒的疯狂收购以夺取地方市场的占领,不同意则建立基地将你淹没在其资本浪潮中;奶业也是如此,上面的情况就是这样。对于这样的情况,有部分地方强势企业和寡头进行联合,最终倒在行业寡头的石榴裙下而被淹没;有部分做出在外围进行建点以显示扩张之势,耀人以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的宏图大志而拒敌于千里之外;当然也有部分企业麻木不仁静待死亡。但不管如何,要想不被洪水淹没而成为中流砥柱,首先是需要将基石打牢方不怕风吹浪打,这需要企业管理者要从营销渠道等方面打好基础,以建立市场进入壁垒,从而确保自己的市场不被快速的蚕食。下面是A 企业活化应用市场调研予以提升营销竞争力的案例过程:

市场调研调研什么?

通常厂家的调研内容大体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研究,和市场竞争性研究等。根据营销价值链理论,为提升全面营销力,这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它没有解决消费者和各级渠道商的价值需求,所以在市场调研中应该加入消费者需要什么样的产品、期望产品能够解决的问题、期望产品带来的价值,及产品购买便利性条件的要求、个性化的需求等内容的消费者调研层次;对于零售商,应该增加产品售卖最大化的研究,针对不同的布局,进行数据化的分析,以期对零售商的需求供给进行相关的研究,以及对渠道商针对下级客户进行的价值方面的研究。有了这些就可以对消费者需求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各级别渠道商进行价值性分析。

市场调研怎样被活化应用?

A企业根据上述的要求,在销售时期组织了业务人员重新设计了主体为“你最需要的牛奶”的调研问卷,要求每个人员每天要进行拦截调查、入户调查至少10份,力争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将业务所属区域的住户地调查完毕,并且将每个住户的通讯联系方式认真登记在册。在调查的同时,要求业务人员对于每个被调查者进行企业产品介绍不少于10分钟。一个月后,A 公司将调查问卷统计完毕,针对消费者提出的意见,公司研究后做出了一系列的举措:

1、 关于包装:针对消费者提出的包装意见,公司马上重新进行了设计,将设计稿向提出正确意见的被调查者进行确认和更改。在新包装印刷后生产的第一批产品,公司委派业务人员将之送到意见提出者以表示感谢。

2、 关于产品的口味,也及时更改了配方,将产品送到意见提出的消费者那里进行检验改进。

3、 关于产品质量:由于业务人员在调查的时候,不断地向消费者介绍关于产品的生产、巴氏奶和高温奶的区别等产品知识,使消费者的产品意识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4、 关于消费者的购买环境及环境内的布置等内容,A公司将信息资料收集整理后,将之提供给零售商,以建议零售商进行店面内陈列的更改,更改的内容包括陈列货架的位置、陈列量等,另外公司还聘请专家对主要产出贡献零售终端进行消费者动线研究,给零售商以布局的建设性意见。当然根据消费者调研的内容,A公司分析清楚了各个零售终端的贡献情况,铺货等行为也有了一定的侧重点激励获得相应策略也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案例解析:

为提升企业的营销竞争力,A企业没有采用大力广告轰炸、全力的人员推广等常规的高消耗策略,而是将自己的企业从最基础的市场调研开始,从而进行诊断和提升。当然,其有意识的将市场调研的数据进行分析,其实是在建立数据库的营销体系。整体的调研作业和后续的作业,A企业完成了:

1、 和消费者的一对一深入沟通,增加了消费者对企业的了解,拉进了消费者和企业的关系,企业的生产和产品被消费者所认知,认可度大大提高;

2、 利用消费者的意见反馈进行包装的设计和产品开发,使消费者得到心理的满足,产品成为消费者自己设计的产品,满意度得到提高;

3、 及时掌握消费者的需求动向,利用简易零售终端进行的一定整改,使消费者认为A企业真正考虑消费者的需求,真正为提高消费者的生活而工作,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

4、 对零售终端的整改建议,既增加了零售终端的售卖能力,又增强了企业和零售终端的感情,使零售终端更加乐意销售和推荐A企业的产品,从而使渠道更加稳固。

5、 当然通过对零售终端的调研,企业的物流运输和人员服务更加快捷有效,成本也得以降低。

A企业通过市场调研和数据库营销的活化应用,后又通过消费者档案适时将当地新闻进行短信传播、节日期间的问候等,更加巩固了当地市场,使自己在寡头企业的洪流之下能够成为中流砥柱,生存的有滋有味。

第7篇:关于营销的内容营销范文

关键词:家族企业 中层管理者 议题营销 影响因素 策略模型

一、引言

在我国家族企业中,出于对家族企业的整体利益考虑,在家族理性的驱使下,企业大都采取直线式的企业管理方式,企业所有者并没有太多的外部授权意愿[1]。家族企业中承担重大决策的是家族内部成员,他们大多身居企业高层管理岗位,而大部分的中层管理岗位则由企业所聘用的外部人员承担。但是,随着家族企业外部环境不确定性和市场竞争的日益加剧,企业战略决策的民主性也随之提高,中层管理人员在组织变革等战略管理上必然要体现比原来更多的主动性和决策性。在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时间和注意力是组织的关键资源,但这一资源是有限的,中层管理者如果要发挥其管理决策的主观能动性,必然要竭力争夺这一资源。作为家族外人,中层管理者既要考虑组织绩效最大化,又要从属于家族理性利益,在此前提下才能对高管决策的注意力资源进行争夺。本文引入了“议题营销”概念,通过其过程及结构变量分析来探讨家族企业中层管理者的议题营销促成因素及策略模型。

二、文献回顾

企业中层管理者是指从事联结垂直性相关团体的活动,并对本部门工作承担责任的企业成员(Pugl等,1968)[2]。议题营销(Issue Selling)是中层管理者有效影响和改变高层管理者对某些议题的注意力和态度的重要方式[3]。Wooldrigde ·B等认为,议题营销对组织的工具性作用在于,有助于中层管理者促使高管关注不被重视的议题,提升战略决策质量,从而创造更好的组织绩效[4]。议题营销还使个体赢得高管对某议题的关注从而采取根本性的措施(Dutton,Ashford,1993)。关于议题营销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议题营销的意愿、影响因素、议题营销的发动及效果等方面,Dutton和Ashford(1993)的理论研究显示,个体对议题营销成功概率的评估、在组织中的地位、在高管心目中的信誉、拥有的与议题相关的资源和专业知识、感知的印象管理风险、感知的组织绩效风险等因素,会影响其发动议题营销的意愿。并且认为,议题营销存在四种不同的发动方式,分别是包装式发动、参与式发动、渠道选择发动和正规化发动。Ling 等( 2005) 的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民族文化在情境与营销意愿强弱之间的调节作用, 但该模型忽视了组织文化这个情境因素[5]。我国学者谭凌波、谢晋宇等人通过实证研究构建了人力资源经理议题营销的策略整合模型[6]。

众多学者对议题营销进行了广泛及深入的研究,但缺乏针对我国情况从不同组织、不同性质议题的角度进行议题营销策略模型的研究,另外也缺少对具体情境下群体议题营销的研究。从中层管理者在组织层级中所处的位置以及当前中国企业的内部环境来看,中层管理者所处的情境具有高度不确定的特点,中层管理者对自己的工作或角色和当前环境的构建与解读会影响他们的情境适应性,因此,研究其议题营销策略模型应建立在他们所处的企业内外部环境中。而且,目前我国关于企业中层管理者的多数研究集中在胜任力和执行力方面,尚未形成针对这一群体议题营销的完整研究成果。所以,本文选取了家族企业组织变革这一特定情境为研究视角,对我国企业中层管理者议题营销策略模型进行探讨,以期能发挥抛砖引玉之作用。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试图通过比较不同家族企业中不同职能部门中层管理者议题营销策略,找出其共性、厘清其促成因素,从而构建这一群体的议题营销策略模型。基于这一目的,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研究。内容分析法是对各种媒介所承载的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和预测社会经济变化趋势的一种研究方法[7]。该方法本质上是一种编码运作,编码包含着概念化和操作化逻辑。其研究路径是先设定概念框架,也就是确定分析单元及归类标准,然后将分析单元分配到最能说明分析目的的逻辑分类框架中去。所以,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①根据研究目的抽取样本;②确定样本的分析单元;③对样本进行编码并取得量化数据;④对量化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样本来源

本研究中的家族企业,是指家族资产占控股地位、企业经营管理采取家族规则和企业规则相结合机制的中国企业。样本企业中82.3%所在地为广东省,11.4%所在地为上海市,2.7%所在地为其他省市。我们通过对32位中层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搜集到有关家族企业中层管理者的议题营销关键事件共41件描述,每件案例的描述包括了议题内容、发动方式、过程及效果,我们将其整理成相应的41份文字稿件。

组织变革是指运用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间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8]。现代市场经济中,诸如企业再造、战略联盟、外包策略、机构改进、虚拟制造、并购重组等无不牵涉到各种各样程度不一的组织变革。在组织变革中,中层管理者的战略管理职能角色体现得最为充分,所以,本研究设定“组织变革特征明显的议题内容”这一标准对上述41份稿件进行抽样,获得32份文字稿件,我们对这些稿件内容进行整理,形成32份关于议题营销促成因素的总结,共计28.32万字,分别由26位中层管理者提供的议题营销关键事件整理而成。

(三)分析单元、类目与编码

我们通过反复阅读上述抽取并进行整理的28.32万字样本文字稿件,寻找进一步研究所需的各项考察因素。伯格指出,假使要分析文本材料,那么分析单位可能是字词、题目、体裁、段落、项目、概念、语意或者是以上各项的合并。然后,对分析单元进行编码,把文字语言转变成量化数据。

从组织理论出发的组织创新研究认为,结构变量是组织创新的基本决定因素。个人、组织和环境因素是组织创新的变量(Damanpour,1988)[9]。我们借鉴这一观点,对每个样本过程事件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量分析,挖掘能预测因变量(议题营销)的促成因素。为了确定分析单元的类目归属,需要设立分析类目。(见表2)

对同一样本进行评价,如果两位评判一致,则标记为“1”,如果不一致则标记为“0”。

(四)信度分析

信度是对文本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通过信度分析可以检验两位评判员对同一样本评价的一致性程度。学术界普遍使用内部一致性系数(Cronbach's α)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两位评判员在第一次单独编码之后评估者之间一致性比率为61%,对不一致的地方进行讨论后一致性比率达到了91.3%。如果不同研究者一致性比率在80%及以上,则评判结果认为是可以接受的[10]。

(五)数据分析结果

根据内容分析法的要求,本研究的数据处理方法是将分析单元分配到分析类目体系中,并对各分析类目中出二值数据“1”出现的频次进行计量。编码统计结果显示,在32个样本中,影响议题营销的因素出现频率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出现频数26次以上的类目有L1、L2、L4、L6、L7、L8、L15、L17、L18及L20,分别分布在议题营销者特征、高管特征、组织情境、营销发动以及营销效果预期等因素中,说明促进议题营销成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多元因素合力促成了议题营销。

首先,议题营销者个人的“组织地位”、“议题相关知识及经验”、“与高管良好关系”等因素是前提条件,这关系到议题本身的质量。高管个人的倾听意愿及战略偏好决定其对议题注意力分配程度。组织内部的管理瓶颈驱动迫使企业进行组织变革,说明了高管接受变革议题具有被动性特征。营销发动方式的包装重点在于议题的绑定及解决方案的参与,这说明,高管对实效性强的议题最为关注。营销效果预测因素中,“不涉及家族利益纷争”和“可预见的近端绩效”是关键促成因素,说明高管对于复杂程度低的议题容易产生关注。

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上26次以下的类目有L5、L9、L13及L19,说明高管的开放性管理理念对议题营销的推动力不大;如果企业面临经济压力,则可能对议题营销产生阻力,所以,内部经济压力因素对议题营销促进力度不大;议题的理性陈述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营销效果,但非绝对优势因素。而议题内容涉及范围较广则会增加议题可预见的复杂效果,难以产生强大的营销促进力。

出现频次在10次以下的类目有L3、L10、L11、L12、L14及L16,议题营销者的冒险精神、企业的家长作风、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营销的公开发动等因素的促成作用是微弱的。

四、家族企业中层管理者议题营销的策略模型

上述研究从组织创新理论出发,采用内容分析法探索了家族企业中层管理者议题营销过程的促成因素,我们可以从议题营销过程的各个阶段,进一步构建其策略模型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议题意愿策略。这一策略包含三方面意思,一是营销者自我评估;二是营销者对企业环境的评估;三是营销者对营销对象及企业环境的评估。一般而言,家族企业由于存在某些经营上的局限性,比如,家族利益往往被优先考虑于企业利益等,所以,组织变革具有较大的保守性和被动性,企业只有身处经营困境才能让高层决策者立意谋求变革,这是议题营销发动的时机所在。营销者个人则应具备议题内容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及经验,还应探求与高管的良好沟通方式以争取得到理解和支持。

第二阶段:议题内容策略。议题内容需要一定整合及包装,在这一阶段中,中层管理者需要寻求议题内容的支持信息,充分考虑议题内容与企业经营管理瓶颈密切相关,且附有相应的解决方案,变革范围恰当,专业程度高;致力于创造获得利益相关者认可并支持的议题内容,而且要体现方案的逻辑性、严谨性和可行性。

第三阶段:议题发动策略。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说服关键决策者采纳议题。应具备发动前酝酿,适当游说企业利益相关者,让决策者相信议题与更大盈利及市场份额等直观利益紧密联系。发动方式则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尤其是企业文化状况进行陈述,力求不介入或牵扯家族利益纷争,而且要体现在议题中的积极参与角色。议题呈现应考虑适当场合,力求逻辑清晰,让营销对象理解每一个内容细节。

第四阶段:议题过程策略。这一策略是指中层管理者在议题得到采纳后积极推动议题实施的方式方法。从议题营销过程来看,这一环节属于事后阶段,但对于议题营销的实质性效果具有重要作用。中层管理者应参与议题相关的解决方案中,排除实施过程的障碍,降低实施成本,通过实际行动体现议题的专业性及中层管理者自身的专业能力。

第五阶段:营销事后反馈。这是议题营销的总结阶段,这一策略阶段包括了企业高管对议题效果及营销者个人能力的评价、企业员工的整体信息反馈以及中层管理者在整个营销过程中的学习和反思。营销事后的积极反馈将促进营销者下一次的议题营销效果。

需要指的是,这一策略模型是一个向上循环周期,经过一次成功的议题营销并能收到预期实施效果,中层管理者将会提升其在企业战略中的决策地位,为下一次的议题营销提供策略经验及声誉支持。

五、结论

以往众多学者从过程视角研究议题营销问题,多从纵向角度并基于国外企业情境分析议题营销的影响因素。本文研究了我国家族企业中层管理者如何通过议题营销来实现其战略角色,首先考虑到的是中国企业中层管理者所处企业内部环境具有明显区别,不同企业内部环境将导致中层管理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的差异,本文选取家族企业为特定的研究情境;其次,本研究基于组织创新理论,从结构变量分析入手,从横向角度探讨了议题营销的影响因素;最后,我们又将促成因素嵌入议题营销过程,构建了议题营销的策略模型,这样既考虑纵向角度即营销活动过程的运作与实施,又兼顾了横向变量的制约。我们的研究从视角到领域均丰富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体的态度、行为以及企业文化等方面的研究尚欠深刻的讨论。

总之,家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超越家族内圈的民主决策参与,而中层管理者发挥战略决策作用又离不开议题营销,中层管理者只有保持对组织变革的敏感性,提升专业素质及沟通能力,采用科学理性的议题营销策略,才能最终发挥战略决策的主动性和民主性,成功的的议题营销对企业发展及中层管理者职业生涯发展具有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何恒. 基于“家族理性”的家族企业公司治理分析. 黑龙江对外贸易,2009(05)

[2]项国鹏. 西方学者论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战略管理角色及其启示[A].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05)

[3]Dutton, J E,and Ashford,S J. Selling issues to top management[J].Academ y of M anagem ent Review,1993,18(3):397—428.

[4]Wooldridge.B, and Floyd, S

W.The strategy process, middle management,and organizational p-

erform ance[J].St rat 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0, 11(3):

231— 241.

[5]Ling,Y,Steven,W F,and D-

avid,C B.T ow ards a model of issue sellin g by subsidiary managers in multinational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5,36(6):637— 654.

[6]谭凌波,谢晋宇,陈扬,人力资源经理的议题营销过程及策略研究. 管理世界,2013(02)

[7]周萌. 内容分析法及其在社会学中的应用评述.重庆科技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3)

[8]高天鹏.基于管理熵的组织变革模型研究[A].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0(10)

[9]Damanpour.F,Inovation T-

ype,Radicalness,and the Adoption Process[J],Communication Reseach,1988(514)

[10]Geryr.,Russelbh.Usselbh.

Data Managementand Analysis Met-

hods[J].Handbookof Qualitative Re search,2000,32(3):125—139.

第8篇:关于营销的内容营销范文

[关键词] 营销组合;4Ps;整合营销传播;促销组合

[中图分类号] F713.5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12-0049-03

[作者简介] 于全辉,西南政法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营销管理。(重庆401120)

随着市场营销观念的不断发展变化,营销组合理论也不断发展变化。从国内外有关营销组合理论方面的文献来看,有的学者主张在接受麦卡锡4Ps营销组合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若干补充,即增加更多的“P”内容。有的学者则主张用某种新理论,如4Cs完全取代4Ps营销组合理论,甚至于有时会看到“4Ps营销组合理论已经过时了”的论述。4Ps营销组合理论真的过时了吗?回答应该是否定的。笔者在市场营销学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4Ps在教学体系中的重要贡献。当然,随着营销理论的发展,古板地遵循4Ps营销组合理论也是不妥当的。因此,我们在对现有文献的搜索和整理基础上,用整合营销传播对4Ps营销组合理论进行适当的修正是非常有必要的,且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4Ps营销组合模型研究的不同发展思路

(一)4Ps营销组合模型的提出

在营销学界,大家一致认同最初提出营销组合概念的是哈佛大学教授尼尔・鲍敦( Neil Borden),1953年他在美国市场营销协会就职演说时提出市场营销组合(Marketing mix),是指为了寻求一定的市场反应而进行的一系列直接影响需求的可控制因素的组合。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关于营销组合要素内容的讨论是一个热点问题。其中,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两个人:一是麦卡锡(McCarthy),他于1960年在其《基础营销》一书中将营销组合要素一般地概括为四大类:产品( Product)、价格(Price)、渠道(Place)和促销( Promotion),即著名的4Ps。二是菲利普・科特勒,他于1967年在其畅销书《营销管理:分析、计划、执行与控制》第一版中进一步确认了以4Ps为核心的营销组合方法,从而4Ps营销组合理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引用,成为了所有营销学课程的理论基础。

在20世纪60年代,4Ps营销组合模型提出和确立之后,针对4Ps营销组合模型批评的声音也一直不绝于耳,有三种批评的声音:第一,营销组合要素只适合于微观问题;第二,4Ps理论是对尼尔・鲍敦提出的市场营销组合概念的过分简化,是对现实生活不切实际的抽象;第三,4Ps组合理论将营销定义成了一种职能活动,从企业其他活动中分离出来,授权给一些专业人员,由他们负责分析、计划和实施。

(二)4Ps营销组合模型的发展

从目前的国外研究现状来看,除了上述对4Ps营销组合理论的批评声音之外,还有以下两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第一种观点:“P”字游戏,即增加更多的“P”。许多学者认为,随着营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4Ps营销组合已经不能概括组合要素的基本内容,主张在接受麦卡锡4Ps的基础上对其进行若干补充,根据“P”字的多少,分别有“5P”、“6P”、“7P”、“8P”、“10P”和“11P”等不同营销组合模型。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传统的营销组合不能很好地适应顾客对服务的要求,有的学者建议增加代表员工或人员推销的第五个“P”(people,or personnel selling),或主张增加的第五个“P”应该是包装( Packaging),即“5Ps”组合理论。1986年,科特勒在强调“大市场营销”概念时,又在4Ps的基础上提出了两个“P”,即公共关系(Public relations)和政治权力(Political power),即“6Ps”组合理论。而服务营销学者们则提出了“7Ps”组合理论,即在4Ps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参与者(participants)、有形展示(physical evidence)和服务过程(process)。此后,当营销战略规划变得异常重要的时候,科特勒又提出了在4Ps战术基础上的战略规划中的4P过程,即诊断(Probing)、市场分割(Partitioning)、择优化(Prioritizing or pref-erence)、定位(Positioning),即“8Ps”组合理论。最后,根据科特勒的观点,将“大市场营销”观念和“战略营销”观念集合起来,就是“10Ps”组合理论,如果再加上最后一个“P”,即“人”(people),那么市场营销组合就演变成最多的“11Ps”组合理论。当然,“P”字游戏仍在继续。

第二种观点:用4C取代4P理论。这是目前较为流行的一种替代论。美国广告学教授劳特朋于1990年在《广告时代》杂志发表了《4P退休,4C登场》一文,提出“4Cs”组合理论,4Cs是指消费者解决方案(Consumer solution)、消费者成本(Consumer Cost)、方便(Convenience)和通信(Communication)。随后,劳特朋与舒尔兹等人合著了《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书中又强化了“4C取代4P”的观点。该书中文版在中国出版后,国内不少营销界人士大势宣扬这种主张。笔者以为4Cs组合理论是在4Ps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对4Ps组合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实际上,“4Ps”与“4Cs”是相通的,二者的关系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而绝非互相取代的关系。产品策略是使顾客满意的手段,价格策略就是使顾客购买成本降低,分销是为了实现顾客购买的便利,促销的本质就是信息沟通。因此,科特勒在《市场营销原理》第七版“营销过程”一节中吸纳了“4Cs”的内容,但并没有否定“4Ps”,而是强调从消费者“4Cs”的角度来看待“4Ps”。

而从目前的国内研究现状来看,也有多种不同的声音。吴金明(2001)认为,随着高科技产业的迅速崛起,高科技企业、高技术产品与服务不断涌现,营销观念、方式也不断丰富与发展,进而提出新经济时代的“4V”营销组合论。所谓“4V”是指差异化(Variation)、功能化(Versatility)、附加价值(Value)、共鸣(Vibration)的营销组合理论。李振华、王烷尘(2002)在B2C电子商务条件下主张“7Cs”营销策略,在“4Cs”基础上增加以下3个“C”:信用(Credit)、创新(Change)和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但不是要抛弃传统的“4Ps”营销策略,相反,是在主张“4Ps”策略前提下的“4Ps”与“7Cs”的整合。魏中龙(2006)比较了“4Ps”、“4Cs”、“4Rs”和“4Vs”之间的关系,并指出四者之间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因此,综观国内外关于营销组合因素的讨论,笔者可以归纳为一个以不同字母打头的营销组合模型表(见表)。

从上文我们可以了解到营销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麦卡锡4Ps理论的批评、补充,甚至取代,新的观点越来越多,分歧似乎也越来越大,那么如何解决分歧呢?

首先,我们要对营销组合概念本身及营销组合要素确定一个规范的定义。在传统理论上,营销学学者把营销活动的因素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目前,大家一致认同的市场营销组合是指市场营销人员综合运用并优化组合多种可控因素,以实现其目标的活动总称。而关于营销组合要素,绝大多数营销学学者认为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特征:一是直接对顾客需求产生影响;二是可以控制。若以此为依据进行判断,尼尔・鲍敦提出的“市场调研”由于其不直接影响需求而应该不属于营销组合要素,而其他如“参与者”由于其不可控制也应该不属于营销组合要素。科特勒提出的“政治权力”由于其在大多数情况下的不可控制,也应该不属于营销组合要素。劳特朋提出的“4Cs”中也因为不具有第二个特征,则不属于营销组合要素。

其次,如何对待传播或沟通,恰当地将其纳入营销组合基本要素之中,使营销组合模型更趋于合理。所谓传播或者沟通,就是指思想传递以及不同个体之间或组织与个体之间建立共识的过程;而营销是指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用于在自身或者客户之间创造价值转移(或交换)的一系列活动。如果将这两个概念综合加以认识,就产生了营销传播。所谓的营销传播就是指在一个产品或服务(品牌)的营销组合中,通过建立与特定产品或服务(品牌)的客户或者用户之间的共识而达成价值交换的所有要素的总和。营销学界大多数人都认同,营销传播是由促销发展而来的,但它又比传统促销的基本含义要宽泛得多,在传统促销组合中一般强调的是四个主要构成:广告、公关宣传、销售促进以及人员推销,而且这些促销手段,除了人员推销外,在运用过程中强调的是对销售对象的单向作用。而营销传播则有所不同,它注意到了其中双方建立共识的沟通过程,并且大大地扩展了这种沟通的手段。所以,笔者认为对营销组合要素的认识,必须从促销转向传播或沟通。

二、用IMC取代促销组合策略

(一)整合营销传播观念的提出

IMC(Integrated Marketing Communications),意为整合营销传播,或译为整合营销沟通。这一理论最早由美国西北大学舒尔兹教授等人提出,其主要内容反映在他们所著的《整合营销传播》一书之中,其基本思想是组合运用各种信息传播手段,以获得明确的、连续一致的和最大的传播影响。

舒尔茨认为整合营销传播是发展和实施针对现有和潜在客户的各种劝说性沟通计划的长期过程。整合营销传播的目的是对特定沟通受众的行为实施影响或直接作用。整合营销传播认为现有或潜在客户与产品或服务之间发生的一切有关品牌或公司的接触,都可能是将来信息的传递渠道。进一步说,整合营销传播运用与现有或潜在的客户有关,可能是为其接受的一切沟通形式。总之,整合营销传播的过程是从现有或潜在客户出发,反过来选择和界定劝说性沟通计划所采用的形式和方法。

(二)用IMC无法取代4P理论

随着IMC自20世纪90年代风靡西方广告界、营销界后,有的学者主张用IMC取代4Ps组合理论,即所谓“1P”理论。在IMC看来,营销即传播,传播即营销,二者密不可分,这也是整合营销传播观念转化的核心所在。这样看上去似乎“1P”理论也有根有据。但是,笔者以为这种说法的依据更大程度上是站在传播学角度去思考的,是传播学对营销学扩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就好比广告学家说“营销即广告,广告即营销”。而我们作为营销学学者应该坚定地将传播学所倡导的整合传播(Integrated Communications,简称IC)概念吸收到营销体系中来,就像我们把广告学吸收进来一样。

(三)用IMC取代促销组合策略

我们认为整合营销传播仅仅是4P中的一个P的内容,即促销组合策略的发展。显然,用“1P”理论取代4Ps组合理论是不合适的。关于这一点,科特勒教授在《营销管理》(第九版)一书的促销组合章节中使用了整合营销传播概念,作为对促销组合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这样则更为科学。当然,如果再大胆一点,笔者认为可以考虑用IMC取代促销组合策略,其内容除了包含传统促销组合中四种工具之外,诸如事件营销、知识营销、娱乐营销和文化营销等最新的一些营销手法都可以囊括其中。

为此,营销组合的基本要素可以归结为产品、价格、分销和整合营销传播(IMC)四个要素,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品、价格、分销和促销模型。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一个传统而又一直在延续的问题,即“是否要摆脱字母P的束缚”。有两种可供选择,其一是,摆脱字母“P”的束缚,从而本文可以得出一个结论:4Ps组合模型应该调整为3Ps+IMC模型;其二是,保持4Ps组合模型形式上的统一,用整合营销传播这个“新瓶”去装促销组合的“旧酒”。

三、结论

通过回顾营销组合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发现:为了适应不同营销外部环境的需要,在营销学界提出了不同的营销组合理论,包括“P”营销组合、“C”营销组合、“R”营销组合、“S”营销组合、“V”营销组合,等等,不同的营销组合理论反映了不同的营销观念。其中,在对传统的4Ps营销组合理论进行发展的过程中,4Cs营销组合理论的影响是最为突出的,也是最为尖锐的。

我们认为对4Ps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如果采取彻底的革命性变革方案,如4Cs组合理论和“1P”理论,势必造成营销学的剧烈震荡而给人们带来许多不适应。而且,由于4Ps营销组合模型已经深入人心,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缺陷,但是“容易记忆”这一点足以击败任何一个新模型(包括3Ps+IMC)。所以,我们只能把过去作为走向未来的“桥梁”,也就是依然保持McCarthy提出的4Ps外形,只是把第4个P(promotion)的内容作适应性的改换,以适应新形式下的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要。这样既保持了4Ps营销组合理论的简便性和人们对它的熟悉性,同时兼顾解决了以往人们对它的各种各样的责难。总之,对4Ps营销组合模型应该做的是提出一个扩展的、而不是全新的概念。

参考文献:

[1]Philip Kotler. Megamarketing[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6,(3).

[2]吴金明.新经济时代的“V”营销组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1,(6).

[3]李振华,王烷尘. BtoC型电子商务的营销组合策略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2,(4).

[4]魏中龙.营销组合理论的发展与评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6,(5).

[5]E. Constantinides. The 4S Web- Marketing Mix mod-el.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2,(1).

第9篇:关于营销的内容营销范文

关键词:顾客价值;专题讨论;市场营销

中图分类号:F6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9-0105-03

专题讨论法在市场营销教学中应用非常广泛,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参与度、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等方面具有良好效果。但这种方法需要学生提前阅读大量材料,课堂讨论花费时间也比较长,所以需要教师限定讨论专题的数量,对教材中的内容精挑细选,尽量选择最重要和最能启发学生思考的内容设定专题。

顾客价值也称顾客感知价值,是市场营销学课程中的核心概念之一。国内有学者提出市场营销的实质其实就是创造顾客价值、传播顾客价值和交换顾客价值的社会过程。所以,在讲到顾客价值这一内容时,笔者都会组织班级学生分学习小组进行课堂讨论,以使学生真正掌握顾客价值的内涵,了解该概念在市场营销学中的核心地位,并熟悉增加顾客价值的方法。本文就是笔者总结的组织实施顾客价值专题讨论时的一些心得体会,以和广大同行进行交流商榷。

一、以往研究回顾

为了解以往国内同行关于顾客价值专题讨论发表过的教研论文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中以“篇名”为分类基础,分别用“顾客价值”、“营销教学方法”、“顾客价值讨论”等为关键词进行了搜索,结果发现,截至2016年10月,讨论顾客价值的论文达到3 020篇,讨论营销教学方法的有338篇,而谈到顾客价值讨论的为零。

这些论文中关于顾客价值的论文基本都是讨论顾客价值本身,或者讨论基于顾客价值的顾客满意度和顾客忠诚度研究,或者讨论基于顾客价值的定价策略、战略定位、品牌塑造等内容的。这些都属于学术研究论文,没有教研论文。而关于营销教学方法的论文基本都是教研论文,但讨论的内容大都是笼统谈市场营销教学方法及其改革创新,或者具体讨论某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如案例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多维教学法、体验教学法、沙盘模拟教学法等,稍微有些相关的教研论文是谈关于互动讨论法的教学应用的,如马涛(2014)等的“互动式小组讨论法在《市场营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刘培红(2014)的“引导讨论法在高校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应用”、肖超盛(2011)的“专题讨论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导学作用”、张萍(2007)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在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初探”等。但这些教研论文也只是概括谈论讨论教学法的,即使在举例中也未提及关于顾客价值讨论如何实施的问题。

综上所述,本文以专题讨论法为主题,分析顾客价值这一概念如何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实施专题讨论是有一定价值的。

二、顾客价值专题讨论的实施

(一)组织过程

关于顾客价值的专题讨论,笔者一般安排在《市场营销学》教学的第二周或者第三周。课程教学一开始就让学生自主组成学习小组,每组人数大致相等,一般一个班组成5―7个小组为宜,这样方便控制整体讨论时间。

在课堂讨论之前,教师提前一周布置讨论主题,让学生下去分别阅读顾客价值相关资料;教师可以推荐一些阅读材料,但不仅限于这些材料。笔者关于顾客价值的讨论一般会让学生在阅读材料时思考这样三个问题:结合某一企业实际谈谈什么是顾客价值?顾客实际购买的是什么?如何给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目的是让学生认真考虑现实生活中的顾客价值是什么内容,给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有哪些方式。考虑到现在有很多学生都有创业梦想,所以笔者规定学生可以讨论现实的企业,也可以讨论自己拟创立的企业。

课堂讨论时,学生们按照已分好的小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都要指定一名组员负责记录讨论结果,还要推选一人负责后面上讲台展示本组讨论结果,各小组组长负责维持讨论秩序。讨论时间30分钟左右。在学生讨论时,教师则在教室内巡视,回答学生疑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抽签决定上场顺序,或由教师指定顺序,各自派人上台展示讨论结果。教师注意倾听并择要记录,并注意随时将自己的感受写下来,以备展示后总结时使用。每个小组学生展示结束后,允许下面的学生就展示中的疑问进行提问,展示学生回答。同时该小组的其他组员也可以协助回答,形成全班讨论的气氛。

所有小组展示结束后,教师需要对讨论结果M行总结陈词,这也是专题讨论的关键点。教师不仅要对展示中每个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行评价,包括结论中的亮点和存在的问题,还要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最后还要结合讨论结果总结讲解顾客价值理论内容,让学生掌握该理论,并明白如何将现实与该理论结合。为鼓励学生讨论积极性,讨论的内容记录各小组都要上交,教师打分作为平时成绩参考。

(二)课堂讨论结果

笔者2015年在为工商管理专业专升本的学生讲授《市场营销学》时,于第三周组织实施了关于顾客价值的专题讨论。三个讨论问题如前。学生,包括重修的学生,组成了12个互动小组,课堂讨论非常热烈。讨论结束后,笔者按照各小组座次指定他们分别上台展示讨论结果。因为小组众多,无法一一阐述其具体内容,故择其要点和大家进行交流。

1.涉及行业众多,以创业企业为主。学生们讨论涉及的行业有服装生产销售、苹果手机批发、婚庆公司、淘宝店、鞋店、酒店、咖啡店、农家乐、美甲店、家具城、健身馆等。行业种类繁多,但基本都属于服务业,这也比较符合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持续增加的发展趋势。这些企业中,有一些是学生自己已经在做的,如苹果手机批发、开农家乐、开淘宝店;其他大部分都属于小组同学讨论的未来拟创立的企业,也就是创业企业。这说明近些年国家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倡议已经深入人心,高校里普遍开设的创业基础课程、创业讲座、SRTP大赛等的确在大学生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

2.思路比较开阔。学生们的思路非常开阔,经常可以提出一些让人眼前一亮的创意,思维的系统性逻辑性也比较好。例如,有两个小组学生都提出要开办婚庆公司。他们提出要在传统的婚庆公司基础上,为服务对象开展一条龙服务。从拍婚纱照到组织婚庆仪式,再到婚后出现婚姻问题时提供情感咨询师;提供不同主题的婚纱,如凤冠霞帔、动漫系列、欧式婚纱等;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为青年人组织婚礼,还包括为中年人组织旅行,为老年人补惊喜等。他们认为,顾客购买的是有形的产品+无形的服务和情感,所以要让顾客到公司后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又如,一个小组讨论的是开淘宝店,但他们提出的模式是与合众网合作,学生只负责在淘宝上开W店,专心做营销,也就是只负责让顾客下订单,而顾客下订单后的产品包装快递及售后服务则全部由合众网执行,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特长,降低开店风险;网店宣传形式提出可以做淘宝首页广告、微商、QQ分享、注意购后评价、赠代金券、做商家联合、周边促销等。还有一个商议开农家乐的小组,提出除了顾客自己自驾到场外,还可以专车接送,面对那些既想来农家乐又没车的顾客;农家乐提供吃住娱一条龙服务。吃的方面倡导养生和健康,农家乐自己种植无公害蔬菜、果园,为顾客提供自助采摘活动,厨师做地道的农家菜,感兴趣的顾客和小朋友还可以自己动手做菜;住的方面提供不同的主题房间、帐篷,主题设置可以借鉴很多主题酒店的做法;娱乐方面除了提供通常的麻将、纸牌、棋类、垂钓、唱歌、健身之外,还有带小朋友植树、种菜、采摘等农家生活体验;凡带小朋友来的,一开始就送小朋友礼物,以吸引顾客。从以上举的几个小组的例子可以看到,大学生们虽然接触社会还比较少,但正因为如此,也让他们少了很多思想的束缚,往往可以想出很多天马行空般的绝妙创意。而且现在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对他们影响也很大,他们已经可以得到足够的资讯支持创业梦想。

3.有无实践经验影响较大。前面分析中提到有些小组中有同学已经在开淘宝店、在做手机批发,或者家里开的有农家乐,这些同学因为已经有了一定实践经验,所以在汇报讨论结果时往往比其他小组同学更注重细节,提出的想法操作性更强。例如,讨论苹果手机批发的小组在汇报时,就提出了很实际可行的八条结论:保证手机质量;顾客可选多种支付方式;在大学中请大学教师代言,做一些宣传活动;定期举行促销活动;物流用顺丰快递,既快捷又提高了品牌形象;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如免费换机、实行产品联保;根据季节、购买对象进行价格浮动;为顾客提供使用指导。准备开美甲店的小组也提出七条措施:控制成本,提供更多样式选择;注重美甲安全;情感营销,例如通过会员制双倍积分;提供和美甲互补的产品,如咖啡、甜点;塑造优美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塑造准确的品牌定位,制定合理价格;对员工定期进行培训。而没有实践经验的通常提出的建议就比较空泛。例如,准备开鞋店的小组就只提出塑造良好环境、提供售前售中和售后的系统服务、价格更低这样三条比较大众化的建议。

4.注重原创性和品牌建设。虽然学生们提出的创业想法大都是产品销售或提供服务,但很多小组都提到了生产自己的产品和塑造自己的品牌的想法。例如,服装销售小组提出创业之初主要是销售别人的服装,但做到一定规模之后,就要建立自己的设计师队伍,自己生产自己销售,并且要创立自己的品牌。婚庆公司、家具城、酒店、农家乐等小组也都提出了提供一条龙服务,打通上下游价值链,塑造自己品牌的设想。这说明学生们对互联网时代品牌对营销的重要性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且模糊地了解到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是整条价值链的竞争,只有打通整个价值链,为顾客提供系统服务,才能为顾客创造更多价值,获得竞争优势。

在各小组汇报完毕后,笔者先对各小组的想法给予肯定,并逐个评价了他们创意的操作性和可行性,也趁机提出了自己对一些小组创意的意见。例如,婚庆公司可以再向上游延伸,加入婚介的服务内容,提供从邂逅、恋爱、结婚直到婚后、银婚金婚纪念庆典等一体化服务,打造婚庆专家的企业名片。最后,笔者还结合顾客让渡价值模型,提出可以从两个方面为顾客创造更多的价值:增加顾客总价值,降低顾客总成本。增加顾客总价值可以从增加产品价值、服务价值、人员价值和形象价值出发,降低顾客总成本可以从降低货币成本、时间成本、体力成本和精神成本出发。讲述这些内容时都具体结合刚才小组讨论中的具体例子。这样学生们不仅掌握了顾客价值的概念,而且能比较深刻地理解增加顾客价值的方法,并能运用到企业实践中去,从而达到了该讲内容的教学目的。

三、实施问题及未来展望

(一)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在组织顾客价值专题讨论过程中,笔者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提出了一些对策,希望能与广大同行交流。

1.创意的落实考虑不足。和学生的阅历和实践经验有关,一些小组的创意很不错,但往往不够具体,操作性方面落不到实处。要解决这样的问题,除了鼓励学生多参加企业实践外,还可以通过督促学生增加讨论前的阅读量,将创业想法和SRTP、挑战杯、营销大赛等结合起来,以赛代练,多思考创业想法,增加其可行性。

2.个别学生参与度不高。课堂讨论时,总会发现虽然大部分学生都在积极参与讨论,但总会有个别学生在玩手机或做其他事情,对讨论并不积极。因为讨论和上台发言都是以小组为单位的,所以这些学生“搭便车”并不会受到什么惩罚。这虽然主要影响的是学生自己,但也多少会影响到讨论气氛。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老师巡视时做专门记录,在发言提问阶段专门点名让这些学生回答问题,用外力迫使他们参与。一旦形成习惯,这种不愿参与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

3.小组过多,评论不够深入。这也是本次讨论中出现的问题。因为这次班级人数较多,而且还有很多重修的学生。本班学生已经组织了8个小组,重修的学生来自不同专业,又自己组成了4个小组,从而造成小组过多的问题。小组多了,虽然讨论内容可能更多样化,但每个小组汇报的时间就受到限制,汇报不够深入。教师评价时也无法更加深入全面评价每个小组。这是后期需要注意的,所以建议5―7个小组为宜。

(二)未硎凳雇

对于以后如何组织类似的专题讨论,笔者也有一些想法。

1.借助团队游戏,培养团队精神。专题讨论因为要组成互动小组,每个小组其实都是一个团队。如果仅仅只是进行课堂讨论,很难培养出团队精神,所以笔者考虑可以借助于现在比较流行的拓展训练、团队游戏的形式,让每个小组给自己起个响亮的名字,每次讨论前组织开展一些小的团队游戏,让学生对小组形成认同感。这样做可以一箭双雕,既能更有效地开展专题讨论,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为学生以后步入职场提前做好准备。

2.创业企业常态化。以前一般每次专题讨论学生都会针对讨论专题设想不同的产品、不同的企业。这样讨论虽然也有一定效果,但因为讨论的企业变来变去,学生对各个知识点的印象并不深刻,所以笔者设想可以在《市场营销学》课程一开始让学生组成小组时,指导学生直接组建公司,小组中每个同学都在公司中担任不同职务。在课程后续每个专题讨论时,都以该公司为讨论主体,例如讨论该公司的营销环境、该公司的顾客价值、该公司的营销战略和营销策略等。这样整个课程结束时,学生对这个创业公司的各方面思考将比较全面,即使以该公司为例参加挑战杯或者营销大赛,或者直接创业,都将会有更大的成功机会。学生对如何分析企业营销环境和制定营销战略和策略的考虑也将更贴近企业实际。

参考文献:

[1] 肖超盛.专题讨论在《市场营销学》教学中的导学作用[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1,(2):102-104.

[2] 张萍.“无领导小组讨论法”在营销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科技经济市场,2007,(7):180-181.

[3] 马涛,李玉明,方成民.互动式小组讨论法在《市场营销》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高教论坛,2014,(10):127-129.

[4] 刘培红.引导讨论法在高校网络营销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2014,(11):71,86.

Implement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ustomer value subject discussion

FAN Xin-he,ZHAO Hong-bo

(Business college,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China)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相关热门标签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