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教学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案例教学;营销课程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型、互动型的新型教学方式,深受同学们的欢迎。就通常情况下而言,案例教学要求教师必须经过非常周密的课程策划和准备,要教师寻找到适合课程教学的案例并要求学生课前阅读,还要在课堂中指引学生针对案例中的问题进行讨论,促进课堂中学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课程具有实用性、应用性、前沿性等特点,案例教学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便于可以更好的发挥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来提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起源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老师就已经开始使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当时法家、儒家、道家等诸子百家通过大量引用民间或者历史故事来进行教学。在国外,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教授学生时采用了启发式的方法,不断让学生向其提问或学生间互相提问,再让学生找出所提问题的答案,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在教学中苏格拉底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推理和辩证思考的能力,他要求学生对当时现有理论进行发问,而不是盲目的相信前人的观点或理论。这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怀疑批判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西方教育的发展。而后柏拉图将苏格拉底的教学方式整理成书,用简单生动的故事来阐述复杂的道理,可以称得上是西方案例教学的创始人。
现代的案例教学法是美国哈佛大学率先使用的。在1910年,医学院和法学院的教师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授课。在法学院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运用案例作为教学材料,案例记录了事发的起因以及作案的动机和过程,法庭中律师的陈述、辩论和法院的判决情况以及判决后社会公众态度等,学生依照这些真实的犯罪再现过程及法院判决结果展开讨论,仿佛学生至身于整个案子的调查审理中,极大地提高了法学院学生审理分析的能力。此后,哈佛大学的其他学院在授课中也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法,对案例教学法的体系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贡献最为突出的当属哈佛大学商学院,哈佛大学商学院在工商管理类课程中运用来自于商业领域的真实案例进行授课,强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1940年以后,案例教学法通过哈佛大学商学院的使用和完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得到了许多发达国家认可和借鉴。现如今,案例教学法在国外授课中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教学方法。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堂中案例教学的作用
案例教学法的主要以培养学生分析能力为重点教学方法,市场营销授课中,教学效果的要求也必须要表现在提升学生的分析实际问题能力。虽然教学的大部分内容是由学生讨论完成,但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上课前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等搜集适合课堂内容的教学案例,如果不能搜集整理到符合授课要求的案例,教师要自己根据客观事实编写案例,营销案例不仅要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对市场营销知识由书本知识变为实践的转变。
案例教学在许多方面提升了学生的能力素质。首先,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引入案例教学,使学生可以身临其境的扮演管理者、决策者或者产品销售者,要求学生对产品进行成功营销,这使得学生从书面知识接受者转换为了积极实践的参与者,不仅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还培养了其独立思考的习惯;其次,案例教学中真实的企业活动把枯燥的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生动真实的企业活动案例,给学生创造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所以案例教学是把晦涩难懂的书本知识融合到活生生的案例之中;再次,教师在给出学生营销案例后,学生按照教师要求会对营销案例中涉及的问题进行市场调研、市场分析,选择营销策略等,这些环节的参与训练了学生的市场营销思维,使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使用市场营销的逻辑思维处理问题;最后,营销教学的讨论通常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都各有分工,而案例分析的结论也是以组为单位阐述,这就要求小组成员要有团队合作精神,培养了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是学生在日后工作岗位上不可缺少的素质。
三、对策及建议
1.加强教学案例选择的科学性
在市场营销教学案例库建设还没有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大量的市场营销案例,如何有针对性地选择能体现培养目标和课程内容要求案例就选显得尤为重要。案例教学的基础是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案例,案例的选择要遵循以下原则:针对性、贴近性、启发性、真实性、时效性以及兼顾性。只有遵循以上原则,才能让学生以相对更直观、具体地方式来了解和学习知识,以便于营销专业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提升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能力
案例教学的运用能力是市场营销教师必备的素质,也是提高市场营销课程授课质量的关键要素。首先,教师应在理论加强学习,扩充教师自身的知识面,教师应深入到企业一线了解企业营销实际运作过程;其次,积极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案例项目研究,及高标准的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培训班;再次,组织学校内部和兄弟院校之间的沟通交流,探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的经验;最后,调动教师参与案例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以组织校内市场营销案例选择评比活动,获奖者可获得一定奖励。
3.建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案例库
案例教学的基础是“案例”,优秀的案例能够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哈佛大学作为现代意义上案例教学的鼻祖,清醒的认识到案例教学在授课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建立了自己的案例库。对于国内授课而言,国外市场营销案例数量非常庞大,因此,国内教师多数都会采用国外的市场营销案例,但在教学中发现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国情不同,国外的许多案例对于中国学生的启发性有限。许多学生只是知道少数几家知名企业,如:沃尔玛、花旗银行、戴尔电脑等,绝大部分公司他们并不了解,甚至于很多老师都不了解,学生很难对案例产生兴趣。因此,针建立适合于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教学的案例库将会极大地提高案例教学效果。同时,建立市场营销教学案例库后,也能为教师减轻一定的量备课负担。案例库的建立需要全国高职院校的市场营销教师通力协作,分享适合课堂教学的案例,不断更新案例库,使营销案例能与时俱进。
四、结论
市场营销是实用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一门学科,而案例教学恰好可以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发挥很好的作用。很显然高职院校市场营销课程案例教学现在处于发展初期,但是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大环境下,而且市场营销在我国经济活动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高职院校积极倡导教学改革创新的大背景下,市场营销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学方式,也积极发挥了教师的指引作用,还体现了在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为学生创造了更加生动的学习环境,能够使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聂鑫.高职《市场营销》案例教学研析[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刘建新,卢厚清.案例教学法的起源、特点与应用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60-64.
[3]徐其东.案例教学在高校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4,03:150-151.
[4]吴雪.浅析案例教学在高职院校旅游市场营销课程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2,06:50+69.
案例1:《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学生被分为6人一小组,每人手上有6根小棒。
A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6根小棒。平均分成三份,每份是多少呢?
生动手操作。
师:好!把刚才操作的过程在小组中交流一下。
B教学:
师:大家手上都有一些小棒,试着按要求进行平均分操作。要求是:平均分成1份,2份,3份,4份,5份,6份,并且不能损坏小棒。看那组最迅速。
学生开始分。有的很快地分好,有的开始小声议论。
师:有困难吗?
生1:平均分成4份不好分。
生2:平均分成5份也不好分。
师:是啊!有的多,有的少,不是平均分。最好怎么办呢?
(生……)
师:好!同组内的小棒可以相互借调。再试试看。
(生活动。)
师:哪个小组愿意来交流一下,你们的4份是怎么平均分的?
分析:学生是由于需要而主动地合作交流,还是被老师安排去合作交流,两种心态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我感觉让问题更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才能激发学生合作交流的积极主动性。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不能等同于日常随意性的谈话,它应具有一定的学习目标的指向性,是为解决某个具体的问题而进行的合作与交流。因此,教学中要不断地让学生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地想到与别人的合作与交流。案例教学中,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3份,只有1种分法,让他们交流什么呢?只会不断地重复。而要把6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5份,却是个伤脑筋的事。老师建议重新调剂,怎样调剂呢?小组成员之间必然要交流和合作。特别是平均分成4份,需要另一个人全部拿出,或者有4人拿出一根,剩下一位同学拿出2根,其间的讨论一定会热烈。“方便别人,也就方便了自己”,在这里不是很好地得到了体现吗?!
案例2:《角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A教学:
师:同学们,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图形吗?
生:是角。
师:真好!在生活中哪些地方有角呢?
生:……
B教学:
师:同学们,咱们今天一起研究角的有关知识。我知道,几天前,每个小组都进行了有关角的资料的收集,并进行了一定的整理。现在用你们喜爱的方式来交流一下,好吗?
各个小组代表开始交流。
分析:一节课中究竟安排几次小组学习为宜呢?我们经常这样讨论着。细细分析这种讨论,它其实是把合作交流局限在教学环节之上。试想,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小组内合作交流,又有何妨呢?下节课再整理归纳就是了!打破知识的分割,建立一种大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我们完全可以在课堂内探索更大时空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合作交流不能仅仅限于课内,学习小组不能是课内象集体,课外如“散兵”。课外的合作交流,更能发挥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调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让我们从整体着眼,从形成氛围和培养习惯入手,积极地将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变成一种师生不断“对话”与“协作”的过程,让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发挥出它更大的效应。
案例3:《退位减法》复习课
一位教师上“退位减法”的复习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景,让人体会颇深。
(1)直接出示了6道题目,其中2道退位题。请你看一看,你能不能一眼就看出哪些是退位的,哪些不是退位的。(培养学生对数学较为敏感的知觉能力就在这样简短的问话里得以深刻体现。)
(2)动笔做,互相检查。我们也来开个儿童医院,请你们把最容易得病的算式拿上来,我们一起来会诊,最后请学生们给得病的算式开个小处方。在这里老师提了个要求:请你用一句话来告诉病人应该注意什么。(改错题的呈现方式有很多,这里用的是“治病情境”。老师没有停留在热闹的场景中,而是专注于让学生总结错误的原因和改错的方法。
(3)自己出一道退位减法题给同桌做。
(4)老师出题:3000―( );再请每人写一道题。
……
分析:情境只有为教学服务、适合学生需要的时候才能叫做好情境,不能为教学服务的情境就是多余的。
1.创设的情境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
在创设的情境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相应的经验,要了解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掌握的程度如何,他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有什么样的生活经历,接触过什么事情等等。一个真实、源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教学情境,往往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创设的情境要从教学目标出发,不能脱离学科因素
情境的创设要紧密围绕教学,服务于课程标准三个维度的要求。这要求教师一方面要从生活情境中及时提炼教学问题,切忌在情境中“流连往返”;另一方面不能“浅尝辄止”,把情境的创设作为课堂教学的“摆设”。
3.教学情境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和成长的情境因素
教案是教师为了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以课时或课题为单位对教学内容、教学步骤、教学方法等进行具体的安排、设计的一种教学文书。下面是有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欢迎参阅。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1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春天来了,淘气的春风娃娃对着云儿使劲儿的吹,使得春雨沙沙地下。在春雨的滋润下,大地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不知什么原因,一群小鸟叽叽喳喳地争论起来。下面请几位同学,配乐朗读课文,让我们从文中找出答案。(读后进行鼓励性评价)谁来说说它们争论的原因?(它们为春雨的色彩而争论)教师板书课题:春雨的色彩。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课书。
二、感悟课文内容
1、学习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感悟春雨的特点:
⑴ 请同学们看屏幕,说说春雨的特点是什么?(小而密)
⑵ 请你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体会春雨的特点,练习朗读。
请同学读,读后评价。
⑶ 听老师读,“春雨沙沙,沙沙,沙沙……”选择正确的读法。
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
2、抓住“争论”一词,结合下文来学习体会其含义:
⑴ 咦,小鸟们在干什么?请你在书中找到小鸟们的对话,自己读一读。
⑵ 你喜欢哪只小鸟?把它的话读给大家听一听。
学生读,教师板书:
小白鸽无色的
小燕子绿色的
春雨的色彩
小麻雀红色的
小黄莺黄色的
⑶ 请你在小组内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角色,读一读。
⑷ 请小组内的同学们分角色戴上头饰,汇报朗读。
⑸ 小鸟们对春雨的色彩看法不一,都认为自己说的对,所以争论得很激烈,你们觉得刚才那组同学读得怎样?
⑹ 请你感悟当时小鸟们的心情,读出小鸟们争论时说话的语气,可以加上动作辅助朗读。
⑺ 再请一组同学戴上头饰加上动作,汇报朗读。
⑻ 请同学说一说“争论”是什么意思?教师随机点拨。
⑼ 听了它们的争论,不知你们觉得谁说的有道理。
⑽ 谁来说一说你的看法?请同学到屏幕前点击电脑,讲明理由。
(如,学生认为小白鸽说的对,可根据生活经验所知。小麻雀、小燕子、小黄莺为什么会认为春雨有不同的色彩呢?学生如果答不上来,可以在组内交流讨论)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情况随机点拨。
3、小雨不停地下,小鸟们的争论引来了其它的鸟儿也来发表自己的意见:
屏幕上出现学生常见的鸟类,如:孔雀、啄木鸟、仙鹤、大雁等。
请学生选择其中的一种鸟类说说你眼中的春雨的色彩。让学生感悟平时所见到的春天色彩的美丽。
4、春雨不停地下,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春雨是怎样说的:
⑴ 放录音,听学生朗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⑵ 请你打开书,自己读一读,思考:春雨为什么下得更欢了。
⑶ 体会“沙沙沙”的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读“沙沙沙”时,语气要逐渐加强有力。
⑷ 理解句子“我本身是无色的,可是我能给春天送来美丽的色彩”的意思。
(教师点拨:植物的生长与春雨有关,在春雨的滋润下,植物吐绿,花儿盛开,大地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所以,春雨的色彩是美丽的。)
三、选择性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你手中的画笔,画出春天的美景。
3、和父母一起到公园去寻找春的色彩。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范文2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9个新词,认识新部首“衣字底”“竹字头”。
2.看懂图意,围绕“我”和“浪花”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理解词句的意思,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生字新词,掌握有关句式,感知句子辅助成分。
2.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初步认识拟人的修辞法(把浪花当作人)。
教学思路:
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仔细观察课本插图,看懂图意,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教学用具:
彩色挂图。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大海吗?看到过浪花吗?在沙滩上拣过贝壳吗?有一位小朋友在沙滩上玩耍,看到了海边的浪花(板书课题),可好玩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20课。(齐读课题:20、浪花)
二、指导看图。
1.整体看图:从近到远图上画了些什么?(小女孩坐在沙滩上、光着脚丫在玩耍。还可以看到:篮子、贝壳、浪花、海面、船、海鸟、云等)理解“沙滩”意思。
2.仔细观察,展开现象:浪花是什么样?想象一下浪花卷上沙滩或退回大海时会发出什么声音?(轻松、走、悄悄、哗哗哗、唱着、笑着、跑……)
3.观察小姑娘的动作、神态,想象一下她的心情是怎样的?
4.再看看小姑娘身边的小篮子装些什么?想象一下小姑娘拣贝壳、捉小虾的情景?
5.把以上几个问题连起来说一说。(夏天的一个下午,一位小姑娘光着脚丫,来到海边的沙滩上拣贝壳、捉小虾。浪花哗哗地卷来了,小姑娘坐在沙滩上,浪花冲着小姑娘的脚丫,逗得她哈哈大笑。浪花退下去了,沙滩上露出了美丽的贝壳,还有活蹦乱跳的小虾。小姑娘拣啊、捉啊,拣得满满的一篮子,她高兴极了,笑得嘴也合不拢了)
三、借助汉语拼音,自学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给生字新词做上记号。
2.认读生字卡片:浪、贝、壳、篮、步、次、悄、虾、唱、装。
3.课文分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有几个句子?
4.指名朗读课文,注意正音。
5.教师范读课文。
四、结合看图,再读课文,读懂句子。
1.学生自学。
(1)图文印证,读懂句子。
(2)标出句中要求掌握的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你读懂了哪些句子,说说课文中的哪些句子写了图画上的哪部分内容?
3.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提问:“我”是在哪儿玩耍?为什么说浪花是“迈着轻轻的步子”,“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句子的比较让学生理解:
(1)浪花迈着步子。
浪花迈着轻轻的步子。
(2)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悄悄地搔痒了我的小脚丫。
通过比较,后一句更让我们感到浪花是那么顽皮淘气。
再读课文第一自然段。(理解“笑得我眼泪都流出来了”时,让学生观察图上小姑娘的表情,体会浪花给“我”带来的欢乐。“才哗哗哗地笑着跑回家。”“才”是说浪花笑够了,逗够了,顽皮够了;“跑”是讲浪花退回去的速度,“家”这里指大海)
4.小组齐读第二自然段。提问:为什么说“浪花又唱着笑着跑来了”?“捧来”在这是什么意思?(课文把浪花涌来的声音说成是浪花的唱、笑,进一步表达了我的欢快心情。“捧”是用手托的意思。“雪白的”“青青的”是写贝壳和小虾的颜色。“装不下啦”是说贝壳和小虾很多)
学生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让学生体会:沙滩上景美情也美。景:蓝色的大海,黄色的沙滩,白色的贝壳,青青的小虾。情:轻轻、笑、唱、捧。情和景的结合组成了一幅富有情趣的画面。
5.齐读第三自然段。思考:为什么说浪花“像一群淘气的娃娃”?(让学生体会小浪花的可爱,大海的可爱。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指导朗读。
1.指名朗读,语调要欢快、流畅,表达一种兴奋的心情。
2.听老师配音范读。(海浪声)
3.想象小姑娘的心情,再读课文。
4.全班同学配音齐读。
六、作业。
教学过程的设计应本着有目的、有层次、条理清晰的原则来进行。数学课堂的教学过程是探索验证、归纳知识规律的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环节所预设的问题,所要完成的实践操作,所要得到的结论都是有强烈的目的性的,如何预设问题、怎样操作、归纳什么样的结论,教师都应设计的清清楚楚,不仅教者应清晰明确,学生也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清晰明确。如果说引课是一节课的主线开端,那么新知讲解这一环节就是这条主线上串着的“珍珠”,处处闪耀着教师和学生默契配合的智慧之光。
以下是笔者在听了一节课《三角形的中位线》之后的反思,对笔者来说听课既是学习也是自省。
课堂导入环节教师采用了预设问题的方式。屏幕显示:
①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吗?
生一答:引一边的中线AD(如图1)
②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个三角形吗?
生二答:分别取AB、AC的中点E、F,连接DE、DF(如图2)
生三答:可取BC边的四等分点,再连接(如图3)
③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
生四答:取各边中点,依次连接(如图4)
按教者的设计意图是要用三角形的面积二等分、四等分,直到三角形全等引出本节课题。教者在设计意图上是清晰的,学生配合的也很到位。但是教师忽略了问题的可拓展性,也没有预见到图2的价值,只是一味的想要完成预设的问题。其实,生二的回答已经把中位线明确的展示出来了,此时直接利用图2引出课题比完成所有预设问题之后再引出课题更有说服力,更清晰更省时。而且中线与中位线在同一个图形中出现,为二者区分做出很好的图形铺垫。
教师在引课时预设的问题需直扣主题,或者呈现本节所学知识,或者呈现本节所用的方式方法,或者呈现本节所归授课类型,简捷、快速、直接的让学生了解这节知识目标和学习内容。在本节的引课问题2中只要教者略加提示,以初三学生的知识功底,完全有可能想到图2、3、4的方法,这时只要教者抓住其中一个有效的图形即可引出本节课题。另外,生二的回答也是本节的一个亮点之一,他没有单一的使用等分点或取中点的方式,而是两者兼用,这种突破常规思维方式的回答也是教者应鼓励的,是实现情感交流的机会。
接下来的讲解环节:中位线的定义由学生总结,师板书。
屏幕显示:①一个三角形有几条中位线?
②中位线与中线的区别?
③猜想中位线与第三边的关系?(组织探讨与证明)
先说定义的归纳,对照教材和图形,学生很容易回答。但是真正可以理解的学生不是很多,学生当堂掌握运用的效果可能很好,课后的自主学习的效果恐怕会有所减弱。在新课改中,教师对数学概念的教学采用了淡化的方式,可具体到某条概念的教学,淡化的方式不见得是减轻了负担,相反的会在命题的证明中体现出很多问题,所以适当的解析概念是有必要的。
三个问题的设置层层示疑,回答也越来越难。学生利用图2、4可以解释清楚前两个问题,难在猜想的证明和定理的掌握上,教者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对学生的了解、对课堂的掌控能力决定了教学效果和效率。
此处,先要解决的是学生的规范书写(一名学生的板书证明明显的一个缺陷是没有辅助线的表达);再要解决的是学生证明方法的比对,哪种方法有利书写证明,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全面掌握;三要解决的是学生多种方法的归类。本节置于特殊四边形后第三课时,明示本节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有一定的联系,无论是知识上的联系还是方法上的联系等,都需要教者明确的加以归类——不同的证明方法实际就是构造平行四边形,这也是这节课教师专业智慧的亮点。
什么是有效的课堂教学?笔者认为,即是用教师的智慧引领学生归纳知识规律,并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会用这些规律解决问题,再简单点说就是满足了学生需要的课堂教学就是有效的课堂教学。
练习环节中有这样一题:
如图,D、E、F、G分别是AC、AB、OB、OC边上的中点,试证明EF∥DG,且EF=DG。
生五答:连接ED、FG……
生六答:连接AO……
这里只要教者再追加一句话“为什么会想到这样做辅助线?”那么本节的第二个亮点就会呈现,学生可能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回答,或者用“中位线的性质”回答,而无论哪种回答都将是本节知识的一个升华,同时在学生构图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上都是有实效的,活跃课堂气氛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反思数学课堂的三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导入新知、重点探究、巩固练习,不论教师采用何种方式呈现,合理的教学环节设计都是关键。教师在教学设计上都要明白以下几点:
①旧知识的有效迁移都是以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为载体的。教师要把自己当作学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审视课堂。
②新课程下的教学预设是有弹性、有空间的预设。教师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生成空间。预设必须是精心的而不是精细的,不要让预设成为学生思维与想象的桎酷。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起源;能力;应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向合作、自主、探究的方式转变,而教师的教学方式就必须进行变革。案例教学法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通过合理地利用教学案例,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根据他人经验与教训学习,也就能够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帮助学生成长的目的。案例教学法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案例的方式教授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分析、讨论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学生整体学习能力和素质。小学语文的课程实践性较强,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能够帮助学生提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案例教学法,是当前十分关注的问题。
一、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一)提高合作能力
案例教学将学习过程当作是一种合作性的相互作用的活动,注重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案例要求讨论、互动、合作完成。这种方式同传统的教学方式大有区别,之前的课堂,教师为主导的教授知识,和同学之间的交流较少,且互相不干扰。案例教学中合作方式有两种:师生合作和同学之间合作。师生的合作就是教与学的合作,达到教学相长,共同学习、进步,学生同老师的地位平等,不存在教师为主导,体现了合作教育的本质。同学之间的合作更多地是锻炼学生在团队中的沟通能力、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平等相处、善待同学,才能够更好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促进合作能力的提高。
(二)提高创新能力
案例教学法中采用的讨论法,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相对立的,主要是通过案例的讨论,使得学生了解并掌握其中的原理、原则和方法等,以及面对实际问题时的解决能力。案例教学法的核心就是引导学生,将被动学习变为自主、主动地研究,从不同的视角,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体系和生活经验以及个人理解来对案例进行研究,同时还能够就案例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也就为学生的学习建设了一个宽松的环境,能够使学生将个性和创造力进行表现和构造,有利于创新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判断性思维能力的提高等等。比如在人教版《早》中,课前老师可以准备一些道具,比如说掉落的花瓣,让学生自己抒发对花瓣的理解和描绘,再将学生的话语总结一下,再导入课文,在文章中领略作者对腊梅的描述。
(三)增加实践经验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当中,我们应当科学地、合理地采用案例教学模式。从学生的角度来讲,通过呈现多种多样的教学案例,使得学生切身地体会到案例的内容,使自己处于实际的教学情景中,自主地去探索、学习处理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并且积累经验,体会教学实践当中出现的事件,总结处理的策略,并能够有效地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达到理论、实践的相辅相成和结合。从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的角度来讲,通过创新课程案例的设计,课后对案例的赏析和评议,使得学生不断地形成新的理论视角,获得更多的技能和处理现实当中遇到问题的解决能力,获得实践知识。在低年级里,讲授《菜园里》一课时,应当带领学生去真正地感受蔬菜,比如说老师可以带来几种蔬菜,也可以带领学生去菜市场,在学生认识蔬菜的过程当中,主动地去体验生活,总结自己对蔬菜的描述,增加生活经验,增加实践经验。由此,可以更好地理解课文当中的内容。
(四)加强师生交流
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都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在传统的尊师重道的教育思想影响下,师生之间的关系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师生之间在心灵上沟通较难,平等对话也无法做到。而案例教学最大的特色就是开放式教学,通过师生的互动和共同参与来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教学的内容、环境、过程都是开放的状态、体系。案例教学法,可以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并且能够及时地得到学生对于学习效果的反馈和评价。这样,整个过程中,教师都是用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地位同学生一样,是组织者也是参与者,因此,案例教学法有利于加强师生交流。
(五)培养研究能力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学生通过学习这种方法,从个体迈向合作,被动变为主动,在课堂上体现了主体地位,也就承担了学习的责任。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这一系列活动,都是促进了学生研究能力的提高。
二、结论
总之,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地将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然而,在实践过程当中可以发现,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用于案例教学法。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当中,需要结合其他的教学方式来进行教学,从而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尽管案例教学法在我国开展运用的时间不长,但教师也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运用这个方法,不断积累经验和教学,从而更好地发挥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庞巧妹.以案析理、提高效率――论案例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2(11).
[2]阙颖华.案例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析[J].成功(教育版),2012(22).
[3]张巧文.案例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论教学中的应用策略研究[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4).
【关键词】多效性;课文教学;新课导入;问题设计;多样化
课文教学是小学高年级英语教学的重点。小学阶段课文教学的关键是要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 高年级的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也具备一定程度的学习能力,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获取信息、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体验乐趣。传统的小学英语课文教学的集中表现为“讲读”。“讲读式”的小学英语课文教学注重英语语言知识。特别是语法知识的讲授和灌输。由于这种教法过于强调语法知识的传授和学生需要输出的英语规范性,不利于促进小学生乐于开口说英语,也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课前导入、课中提问和课后作业这三个步骤谈谈关于课文教学的多效性。
1 选择适合课文主题的方式进行新课导入
课前活动是英语课文教学的前奏和基础,对于构建课文内容结构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新标准英语版的教材里,高年级的课文内容更加侧重知识性,包括了人文、历史、文化等,要求学生了解的不仅仅是字面的意思,而应该是其深层的知识含义。根据不同的主题模块,老师应该通过不同的导入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课文的背景知识,扫除影响学生理解课文的部分语言障碍,为学生顺利地理解课好铺垫。
下面,笔者通过教学实践里的典型的主题模块分别列举不同的导入方式。1.1 情感铺垫式导入。
教材: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一册Module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
主题:爱国主义精神――长城
方式:让学生听歌《大中国》,播放祖国大好河山的图片,用英语一一介绍我国闻名世界的名胜古迹。在言语中抒发对祖国的热爱。最后定格到长城,并侧重于介绍长城的历史。
T: Boys and girls, where is it ?
Ss;The Great Wall!
T: Yes. It’s only in China. It’s the most miracle of China. It is often used as a symbol of China! We should be proud of it. Right?
Ss;Yes!
T: It wants to resist hordes to attacking China. On Fourteenth Century, it’s from Jiayuguan to Hushan. So it’s very very old, and very very long!
作为中国人我们都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为祖国拥有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骄傲和自豪。这样的情感熏陶,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求知欲望,让学生迫切地想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后面我们就可以顺理成章地进入课文部分。
1.2 传统文化式导入。
教材: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一册Module4 American festivals.
主题:美国传统节日――感恩节
方式:老师通过图片用英语一一介绍美国的传统节日,包括它们的日期、要怎么过节等等方面。用你最喜欢的美国节日引出感恩节。
T: What ‘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s?
S: My favourite is Mother’s day. What about you ?
T: My favourite is Thanksgiving day. Let’s watch the origin of Thanksgiving day.
然后我用一段视频给学生展示了感恩节的来历。在这个视频里我提炼出了感恩节时间、传统食物,家庭还有最重要的感恩这几个信息。为接下来的课文学习抓住了关键词,也为下面的进一步的学习感恩做好了准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文,学生不只是知道了感恩节的时间这个表面上的信息,而是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个节日甚至更多的传统文化。
1.3 情景式导入。
教材: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二册Module1 I want a hot dog.
主题:生活情景――点餐
方式:老师打扮成快餐店服务员登场,这样的扮相立即吸引了同学们的眼光。马上就可以把学生带入课文的主题。然后,老师带着学生复习食物的单词。
T:Good morning. What do you want to eat?
Ss: I want a hamburger.
I want some noodles.
I want to eat some chips.
……
T: And what do you want to drink?
Ss: I want to drink a cola.
I want to drink some coffee.
I want to drink a cola, too.
……
T: So that’s two hamburgers, one hot dog and three colas. Here is your food.
Ss: Thank you. How much is it?
T: thirteen dollars and twenty-five cents in all.
Ss: Here you are.
T: Thank you. Enjoy your meal!
这样做的好处是:①开门见山地切入主题。②把生活中的场景带入课堂,有助于让学生实际感受英语生活化,更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③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主动地加入到英语活动中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呈现的导入方式,特别对课文教学是非常必要的环节。既能减少孩子们语言学习的枯燥,又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对于6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生活环境,接受的信息已经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课本表面的知识容量已经不能满足他们了,他们需要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多元化的世界。而我们老师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更“丰满”起来,全方位地了解每一个主题模块。才能让学生对每一个主题模块都有全方位的了解。所以,不同的主题应该有不同的课文导入方式。
2 不同阶段的问题设计有助于课文的理解
教学实践证明,问题设计在课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思维过程往往是从问题开始的。因此,在课文教学中设计有效的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阅读过程中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合作、探究获取和处理信息,提高阅读技能的重要手段。
2.1 阅读前的导入型问题设计在于激发兴趣,走进课文。
问题导入是英语教学过程,特别是高段课文教学中运用最广泛、最好操作的方式之一。它是指教师从学生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建立起课文文本和以前知识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一册Module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中,老师在介绍了长城的情况后,提出以下问题:
T: The Great Wall is very very old, and very very long. Do you know how old is the Great Wall? Listen and find the answer, and try to underline it.
Ss: Yes. The Great Wall is ten thousand li long.
T; Li?
Ss: Five thousand kilometers long!
T: And how old is the Great Wall?
Ss;it’s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ld.
T: Good! 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i” and “kilometre”? let’s listen to the text again.
我从介绍长城到提出关于长城长度和历史的问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个问题也是学生心里迫切想知道的答案。这样的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很巧妙地进入了课文,也解决了这篇课文最重要的两个问题。
2.2 阅读中的细节型问题设计在于理清思路,理解课文。
课文教学中离不开对课文细节性问题的探究,这也是课文教学的核心环节。其主要任务是通过阅读了解文本大意,理清思路,从而获取课文的具体信息或细节信息。所以,老师可以根据篇章结构、语言层次、句法、词汇等设计一些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解读课文,探究课文的深层含义。例如,在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一册Module4 American festivals.中我这样提问:
T: What ‘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
Ss:My favourite is Thanksgiving day.
T: When is it?
Ss: It’s in November.
T: And what do people do on Thanksgiving day? Listen and underline the sentences.
Ss:Families are together.
We have a big, special dinner.
We say thank you for all the good things we have.
T: Good! Thanksgiving has got 3 points. They are “Love、Thank you and Good things”!
Love----Who do you want to say love?
Ss: I love my mother.
Thank you---Who do you want to say thank you?
Ss: I want to say thank you to my grandma.
Good things---Who gives you all the good things?
Ss: My parents give the good things to me.
T: So we say thank you for all the good things we have.
Ss: Yes.
T: Now what’s the Chinese meaning of this sentence?
Ss: 我们要对我们所拥有的所有美好的事物说感谢!
T: Well done! On thanksgiving day, we’ll say thanks to all of the people who have been loving me.
Ss: Yes.
T: Is thanksgiving day very important?
Ss: Yes.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笔者像剥笋壳一样把这篇课文一层一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每一个问题是在为后一个问题做铺垫。剥到最后,许多貌似零碎的信息被这些问题串联在一起,帮助学生理清了理解课文的思路,文章的重点和结构都清晰地呈现。我又根据课文中一些细小而关键的词句的问题,(如以:what、who、Is等提出的问题),意在培养学生精心阅读,捕捉文本的细节信息,引领学生正确掌握课文内容,从而全面地理解课文深层次的意义。那就是学会感恩,学会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老师!学生不但理解了课文,还受到了爱的洗礼。
2.3 阅读后评价型问题设计在于检测评估,强化课文。
课后练习是整个课文教学的升华阶段。老师在学生摄取课文主要知识的基础上,针对课文细节设计一些回忆型、理解型问题来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另外,还要深入挖掘文本内涵,设计一些评价型,创新型和思维型等一系列的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高级阶段,训练学生综合概括和进行独立思考和团结合作的能力。完成从信息汲取到知识输出的过程,从而将课文上的知识真正变成自己的。例如,在学习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一册Module1 How long is the Great Wall?这篇课文后,我是这样和学生交流的:
T;Now we know a lot about the Great Wall. How long is it? (回忆型问题)
Ss: it’s ten thousand li long.
T: How old is it? (回忆型问题)
Ss: It’s more than two thousand years old.
T: Can Simon walk all of the Great Wall?(理解型问题)
Ss:No,he can’t.
T: 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Geat Wall? (评价型问题)
Ss: it’s the symbol of China.
Ss;We ‘ll protect it.
T: The moon is only two thousand years old?(理解型问题)
Ss: Not the moon. The Great Wall.
T: So how old is the moon? (理解型问题)
Ss: It’s millions of years old.
以上这些问题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有易到难,有浅入深,既检测评估了课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又启发了学生的思维,拓展了文本空间,把语言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很好地结合了起来。
总之,问题的设计在小学英语课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恰当得体的设问我能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意境,有效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形成有效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教师应把握课文内容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同时还要鼓励学生走进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促进课文教学目标的达成。
3 多样化的课后作业有助于课文的巩固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学活动不应仅限于课堂,而应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中。英语课后作业就是将英语教学延伸到课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学生课外学习英语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搞好课堂教学之外,如何布置一些精彩的、深受孩子们喜欢的英语课后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服务,对于小学英语教师来说就显得尤为重要。
3.1 分层性作业思考。
所谓的分层性,是针对受教育对象整体而言。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英语学习的要求在提高,学习程度的差异性也在不断加大。教师需要的是让有差异的学生完成相应的分层性作业,达到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里轻松愉快地完成作业,减轻学生负担,采用“分层设计、共同提高”的形式,将学生个体和内容分层强化的目标。例如,在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一册Module8 Do you often tidy your room? 这篇课文学习后,我采用了分层的方法。让学习程度优异的学生运用小作文的形式讲述自己在家的生活习惯,让学习程度中等的学生运用表格形式和小记者的身份采访同学或者朋友的生活习惯。让学习程度较弱的学生运用抄写的形式巩固学生的规范书写。
3.2 开放性作业思考。
让学生发挥合作意识,经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目标即为开放性作业。这样的作业可以让每个学生发挥其所长,能突出领导的能力,培养团结意识,小组合作精神。例如,在新标准英语一年级起点第十二册Module1 I want a hot dog.这一课中,笔者给学生安排了这样的作业:全班每4人为一个英语学习小组,一个组长。每个小组都要完成这一课的情景剧表演。由组长负责安排角色、道具制作、排练等。最后在班上轮流表演。这样的作业我把它定义为开放性的作业。作业完成的结果是,同学们都甩开了课本,不是在背课文,而是让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英语氛围。这样的作业完全地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也让学生能够把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更是我们教学的真正目的所在。
小学英语教学不仅要重视课内,更要重视课外。小学高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要求英语教师设计科学、分层、高效的家庭作业,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掌握课堂知识重难点;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实践等多种能力和创新意识,巩固学生的语言知识,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加强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高年级英语课文教学的探究仍然需要每一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总结。教师在英语课文教学中,应让学生体验语言的真实应用,做到为用而学,在学中用,自主参与,充分地接受听、说、读、写的训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学生的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才会真正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 上海 200092)
摘要:案例教学法是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教学实践中,却存在对案例及案例教学法的内涵缺乏正确理解,案例重构忽视教学论理论,教学组织实施偏离案例教学法的轨道等问题,影响了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效果。本文以专业教学论理论为依据,阐述了这些问题可能造成的后果,分析了其成因,旨在使教师正确使用案例教学法,更好地达成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目标。
关键词 :市场营销专业;案例教学法;学习任务;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1-0109-03
案例教学法以真实情境为依托,兼顾教学理论的要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且对外部教学条件要求较低,颇受市场营销专业教师的青睐,在教学中被广泛应用。但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实践中,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和错误认识,影响了教学效果,难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鉴于此,笔者拟就市场营销专业案例教学实践中常见的问题进行一些梳理和分析,以期对致力于本专业教学改革的同行有所裨益。
案例教学法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基于情景学习论和认知弹性论,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借助蕴含专业主题内容的“案例”,通过设置适当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学习的归纳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法起源于对人类经验知识形成过程的反思。经验在人的知识结构中占很大比例,它是在具体情境中通过观察、模仿、尝试和反思形成的,以脚本或者剧本的形式存在于大脑认知图式中。因为脚本除包含独特情境下的事件列序和行动顺序外,还包括人物、道具、开场和结尾等元素,所以我们可以将脚本理解为“典型行动和活动过程”的场景剧本。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每个脚本都蕴含大量的信息,但在具体场景中被激活的仅仅是该场景下典型行动所需要的信息。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拟完成的每一个事件都会产生很多想法,诸如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怎么做可以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讲,脚本是要求较高的行动计划。事实上,以习惯和常规形式存在的人类经验,都是以脚本为基础的。因此,在借鉴“人类经验形成过程”提出的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相当于脚本,要蕴含按照时间顺序展开的事件和行动序列,而且叙事与行动应达成一致。所以,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应具备较强的叙事性,可以脚本为基础进行设计,甚至脚本本身就可以作为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材料。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论思考
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一般应包括案例源的选择、案例的建构、学习任务设置、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和由具体结论过渡到一般理论等环节。
在专业教学论视角下,建构教学用案例时需要考虑:(1)寻找合适的、蕴含专业内容的案例源;(2)对案例源进行教学论简化,即以专业教学论为依据对案例源进行重构。聚焦在市场营销学科,重构教学用案例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围绕一个营销主题展开;具体生动地描述事件产生与发展过程;事件的发展在一定的时空内;案例最好包含有人物且能反映人物的心理变化;案例应是最近三年内的事件;案例应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专业教学论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目标、内容、材料、方法和学生五要素之间存在内在的逻辑关系,它们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制约。案例作为教学材料,应蕴含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兼顾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知识,支持所选择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进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教学设计阶段,教师一方面要分析案例蕴含的各种信息的内在关联性,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入手,明确案例蕴含的不同主题、案例材料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度;另一方面,要分析案例材料与学生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在兼顾教学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构建合适的学习任务,搭建起专业内容与现实情境的桥梁,引导学生经历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价的营销方法能力的形成过程。
案例教学法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其课堂教学组织应遵循以下路径:呈现案例,引导学生进入案例情境;布置学习任务,组织学生小组自主学习,并完成任务;各小组分享学习成果,师生对小组成果进行交流评价;教师引导,完成从具体结论到一般理论规则的转化,呈现专家结论;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市场营销专业案例教学实践的常见问题及成因
在市场营销专业教学中常用的案例有引导性案例、范例型案例和综合分析型案例。基于三种不同形式的案例,教师通过设置合适的学习任务,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思考、总结归纳出相关的市场营销理论;体会市场营销策略在企业中的成功运用;尝试诊断企业营销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设性意见,进而达成教学目标的要求。但是由于部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渊源、内涵、特点及组织实施过程缺乏系统的分析和透彻的了解,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方方面面的问题。
(一)对案例及案例教学法内涵的理解存在误区
案例教学法应用在市场营销专业的教学实践中,通常存在两种现象:一是对案例的内涵理解缺失。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要么很随意地把一句话、一幅图片或一个问题当作案例,要么直接截取连篇累牍的市场营销片段当作案例。二是忽视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的本质差异,将案例教学法混同于举例教学法。
造成第一个问题的原因,是忽视了案例是基于脚本形成的,应具备场景和事件顺序,蕴含人物及人物行动的目标等特征信息;而“真实企业营销情境片段”往往包含多个主题,信息量大,情境复杂,其中与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典型行动所需要的信息与其他主题信息混杂在一起,造成学生从案例情境中获取专业相关信息困难,难以将关注点聚焦在教学内容相关的主题上,最终必然导致教学目标无法达成。同时,直接截取过分冗余的“真实企业营销情境片段”作为教学用案例,违背了案例信息应该是经济的这一教学论原则。不难想象,基于这样的“案例”展开的案例教学,将使教师的学习任务设计和教学组织变得困难;同时,也使学生完成任务的自主学习无从展开。
将案例教学法与举例教学法混为一谈的根本原因在于模糊了两种教学方法概念与内涵的差异。举例教学法是从理论到实际,是一种验证性教学方法,在讲解理论时列举一些典型例子来说明理论;而案例教学法是从实际到理论,是一种归纳的教学方法,是基于具体案例情境,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归纳的由具体到一般的学习活动。在案例教学中,案例占据中心地位,教学活动基于案例展开;而举例在一般教学活动中则处于次要地位。案例教学法是学生自主学习专业知识、提高综合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而举例只是说明问题的一种方法。案例教学法是师生的双向活动,而举例主要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单向教学行为。
(二)案例重构忽视教学论理论
教师把经过删减的“真实企业营销实践片段”当作教学用案例的原因在于教师忽视了案例须在教学论理论指导下进行重构,因而会在没有分析“真实的企业营销实践片段”与专业内容关联度、与学生已有知识关联度以及所采用教学方法的支撑度的前提下,通过简单的文字删减,形成教学用案例。不难想象,以这样的材料作为教学用案例,不仅给教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带来困扰,对学生自主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因为案例教学法的实施步骤表明,案例确定后,教师需要基于案例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以便引导学习的展开。这里学习任务起着桥梁作用,连接着学生已有知识和专业内容,应该由简单到复杂,层层递进。问题是,由于案例是“真实的企业营销实践片段”简单删减而成,极易造成与专业内容相关的主题信息丢失,为教师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设计带来困难。同时,简单删减的“真实的企业营销实践片段”往往不包含具体生动的事件描述,没有嵌入人物,不包含故事情节,这样便难以激活学生的原有知识,因而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分析处理案例时的困难,使得自主学习难以展开;再者,简单删减的“真实的企业营销实践片段”往往蕴含不同的主题,当学生沿不同的主题方向处理时,会产生不同的问题,归纳出不同的结论。所以,用这样的材料作为教学案例,一则不利于学生对专业内容的学习归纳;二则如果教师事先教学准备不充分,其指导者的作用会大打折扣。最终,教学不得不回归教师对案例进行阐释的讲授模式,就失去了案例教学的意义。
(三)滥用案例和案例教学法
在市场营销学科,专业内容具有科学性、应用性、艺术性、共经验性和权变性等特点,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又存在不同的教学目标要求。因此,教学可采用多种方法。但无论采用哪种方法,都要考虑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匹配度。比如,对于技能操作的程序性知识,使用案例教学法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最好采用角色扮演法;对于相对抽象的基本概念(如企业的组织架构)的学习,最好采用考察教学法;对于激发学生创意思维能力的专业内容,如广告词设计类内容,“头脑风暴”法应是最好的选择。对于基本概念和理论知识,则可通过典型性案例分析和归纳总结,并辅以相应的学习任务,引领学生学习掌握;而对于某些理论或者道德两难问题,比如销售中的虚假信息、价格欺诈等,为了促进学生形成自己的见解,案例教学法无疑是比较合适的选择。
但部分教师认为,在教学中应该多用案例教学法,课堂上案例越多越好。这显然是一种认识误区。首先,案例呈现过多,会导致教学偏离案例教学法的实质内涵。案例教学法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典型性案例的深度处理,掌握专业内容,提升专业能力。而过多呈现不同主题的案例,会导致学生没有足够时间聚焦在一个案例上,难以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进而归纳出相应的结论。案例运用过多,还会导致课堂变成“故事会”,成了简单的举例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做的,只能是尽可能识记大量的案例信息,使教学回归到“讲授、灌输”的传统模式中。同时,案例太多也会导致在课堂上学生思维沿着不同的主题方向发散出去,很难再聚敛回来,致使教学内容的学习和掌握成为一句空话。最后,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如果案例运用过多,势必造成时间的紧张,难以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的保障,对案例的分析、讨论、梳理、归纳、升华就不会充分,教学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四)教学组织实施偏离案例教学法的轨道
调研发现,在案例教学的组织实施中,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呈现案例,讲解案例中蕴含的营销知识或技能,学生被动听讲,完全忽视了案例教学法组织实施的逻辑步骤。甚至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只把案例呈现给学生,不引导、不总结;还有些教师把案例教学当作讲故事,招呼学生漫无边际地议论一番,缺乏对学生讨论结果的归纳总结,至于教学评价和对学习过程的反思两环节,更是被严重疏忽。
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在市场营销案例教学实践中,忽视了教学实施环节应有的教学论的考虑。根据专业教学论理论:在案例教学中,在教师呈现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后,应该给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讨论结果的机会,组织学生就其结论做进一步质疑和辨析,以便能及时纠正学生讨论过程中的偏颇思想;同时,要提醒学生就其学习过程进行反思。针对教学环节的反思,是学生深化新内容、构建最佳方案的过程,也是学生营销方法能力养成的必经之路。最后,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应该给出点评,并在此基础上呈现专家结论。教师的评价能架起专家知识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桥梁,能帮助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结论,奠定从具体结论到一般理论的基础。如果对学生的结论不做评价,尤其是对他们处理案例的方法、学习的组织、实施等缺乏点评,而直接给出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学生便难以在自己的结论与教科书中的理论知识间建立联系,从而直接影响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喻问琼.案例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7).
[2]钟志贤.大学教学模式革新——教学设计视域[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张俐俐,张文敏.旅游管理教学案例库开发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4(4).
[4]Martin Herold.SOL-Selbst organisiertes Lernen. Praxisbd. 2. Deutsch-Englisch-Mathematik-Volks-und Betriebswirtschaftslehre-Wirtschaft und Recht[M].Schneider-Verl. Hohengehren,2005.
[5]盛群力.现代教学原理、F策略与设计[M].马兰主,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一、某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分析
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清怡小学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学习情况,更加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只有严肃的对学生的行为进行规范,以常规的行为训练作为关键点,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实现该小学养成教育的目标。小学生的行为重点在于严肃的规范,教师可以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价值探析,另外,小学生的情感体验还非常浅,只有在实践活动中才能更好的展现出来。一般,通过学校的训练以及学生的主体性体验,规范学生的养成教育。我国的教育主要强调了素质教育,关键点在于把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不断的参与到锻炼之中,也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学习,遇到问题自己解决。可以说,该学校的养成教育方面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做人,让学生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在生活中都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让教育内化,成为规范学生的一种需要,这样才能再以后的发展中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二、某小学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生自理能力不强,依赖心理非常严重
在笔者担任班主任实际工作中和在该小学的实际调查中都可以看到,学生不仅仅活泼好动,并且才思敏捷,有一定的荣誉感能够给班级或者学校争得更多的冗余。学生有着非常广泛的兴趣,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但是所呈现的问题是,在这个学校中,一般独生子女非常多,家长对于独生子女的宠爱程度非常强,因此学生都成为小公主或者小王子在所难免,校园生活对于家庭生活教育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在行为上经常出现的问题是学生自己对于自己的物品没有看管好,所以经常出现丢三落四的情况,例如,学生不仅仅会丢文具用品,甚至自己的衣服也可能丢失,在作业完成方面的主动性非常差,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出现了过分依赖家长的情况,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下,缺失自理的能力。
2.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时间不长
学生的关键任务就是学习,认真学习也是学生的基本职责,只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讲才能领会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但是在该校学学生行为习惯调查中可以看到,学生的注意力非常分散,在课上能够专心听讲的时间并不是很长,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就发现了很多此类实例,一节课以40分钟为例,学生可能在前半部分时间能够积极的相应教师的教导和回答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但是在后来的时间却一直在盼望下课、东张西望或者搞小动作,这样的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具有非常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进行分析和研究。
三、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对策的探讨
1.行为养成教育在该小学课堂上的应用
无论是语文教育还是其他学科的教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全过程中进行行为养成教育的渗透。例如,在语文课教学上,开展一些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演讲内容,学生在进行演讲时,可以针对于本校的教育行为方案进行演讲内容的落实。例如,学生的练字行为能够让学生清楚自己在写字过程中要有哪些正确的书写知识,强化学生的书写能力,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这些活动进行积极的点评。尤其是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讲,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学生也善于听从教师的教导,这样教师就需要无时无刻的对学生的行为加以注意,联合学生的家长,做好学生行为的养成教育。例如,学生在放学以后或者上学以前要树立起清点自己物品的习惯,知道哪些物品是上课需要的,这样的行为一旦养成习惯,就能够让学生减少丢失物品的次数,使学生的自理能力不断加强。落实教师的队伍建设,教师是学生行为的纠正者,也是学生习惯的培养者,因此在学生的养成教育中,还需要提升教师的基本素质。该小学在这方面,强化了班主任的队伍建设,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的落实养成教育,让实践教育更具有指导性。例如,可以举行所有班主任的学习和交流活动,集中全校的教师对学生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探讨,结合理论实际,鼓励教师提升自己,深造自己。
2.发挥少年先锋模范的引导作用,让学生的注意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有所提升
少年先锋队有自己的组织结构和基本框架,在学生活动中也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因此要发挥好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及自我教育作用就需要进行学生的养成教育。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无论是起点还是最后的目标都是自我价值以及自我能力的实现,因此只有先对学生进行基础培养才能实现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例如,某小学的少先队志愿者在校园内部组织起了一些列活动,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参与少先队的服务活动对行为习惯有了全新的认识,每个学生都有自我价值实现的基本方式,那么在课堂上,很多学校的课间管理都不是十分严格,学生在课间上的行为就有了很大的差别,要引领学生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行为,很多行为习惯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对或者错,需要看这个行为在学生中引起的反响,影响好则是正确的行为习惯,不好需要积极的改正。学生也需要认识到自己行为价值的实现路径,不能单纯的主观的从自己的喜好来判断行为的价值。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中间也出现了一系列的楷模,有成为学习上的楷模的、有成为行为上的楷模的还有成为学生行为习惯监督的楷模,因此这对于学生摒弃坏的习惯,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 团队协作 人际交往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064-01
1 案例过程
班级里有这样一个学生,他人很聪明,学习知识、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很快,具有很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课堂上,他经常会提出疑问,不骄不躁,任课教师都很喜欢这个反应敏捷又刻苦认真的学生。在实训中他也得到了指导老师的一致好评,都夸他操作熟练,接受新知识特别快。
但笔者却发现他身上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早自习期间总是喜欢在MP4上玩游戏,而且会吸引几个同学围在旁边。有一次,笔者把他叫出来谈话,提到他不仅影响自己还影响到其他同学,他却说:“我又没叫他们来看,是他们自己来的!”笔者说:“那如果你不玩的话,他们回来围观么,始作俑者不还是你么?”他不再说话,但笔者能感觉到他的不服气,他不认可笔者所说的。
后来,有段时间他们宿舍卫生情况有所下滑,笔者就给他所在的宿舍开了个交流会,谈谈宿舍卫生分工、个人卫生等问题。随后笔者又跟每个成员进行了单独交流。在单独交流中,他所在的宿舍其他5人,有4人都集中反映他不主动承担打扫,个人卫生也不注意。熄灯后,他经常还要讲话,别人说他也不会听,四人都表示不是很喜欢他,希望他能搬离宿舍。经过这次的交流,笔者意识到这个学习方面很优秀的学生,在人际交往上面存在很大问题。因此,笔者就开始思考如何来改变他的一些观点,让他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从根本上克服这些毛病。
因为笔者知道他对本专业比较喜欢,尤其是实训操作,于是笔者特别在网上搜索了一些制造类企业的招聘信息及企业岗位要求,和他进行了一次交流。笔者特别将交流的场所放在了一间空教室,让他能放松自己,便于交流。笔者先将企业的招聘信息和岗位要求拿给他看,而且重点勾画了企业要求里的“团结协作”、“团队精神”的字眼。笔者说:“现在企业招聘,除了对技能操作方面的要求外,都提到了团队合作,你和班级同学合作的情况怎么样呢?”他说:“我和大家都合作得挺好的。”看他满不在乎的样子,笔者说:“你知不知道宿舍的同学怎么看你?”他说:“我跟大家相处的都不错,没什么问题。”笔者说:“在我跟你们宿舍的同学交流中,他们可是反映了一些情况。”笔者停了一下,观察到他仍是那副无所谓的样子,于是笔者就说:“如果让大家选一个不愿意一起住的人,5人中有4人选了你,大家都反映你不能主动做卫生,太注重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别人。”这时,他的表情有些复杂,笔者知道这是戳到他的痛处了,他也许真的没想到原来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是这样。笔者接着说:“我知道你的学习、技能都没有问题,可你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呢?企业要求的是要有合作精神、团队意识的人才,宿舍就是一个小团队,当大家都不喜欢你时,还怎么进行合作?你是否应该检讨一下自己?做个假设,你走上工作岗位,工作很出色,可是人际关系却一塌糊涂,你在这个企业还能有机会提升自己么?我想企业不会选择一个不能和大家团结共进的人做领导的。”他听了,表情缓和了许多,点头说:“是的,是这样。”笔者说:“这是你的致命弱点,就像我说你玩游戏影响到大家不是没有道理的,你只顾自己的感受,在你的思想里认为是他们没管好自己,跟你没关系,可是如果没有你,也许他们就少了一次没管好自己的机会,所以你依然是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么?如果你多顾及其他人的感受,别人就会更友好地对待你。现代社会的竞争中,自私自利的人最终会受到大家的孤立,到时你就是满腹才学,也只能孤芳自赏了!”听了笔者的话,他笑了:“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了,我会努力改善大家的看法的。”笔者说:“你们都是独生子,难免会有这样的情况,我想你在和大家交往的方式上还是存在一些问题。多观察班级里人际关系好的同学,看看他们是怎么处理人际交往的,慢慢改变自己,这样再结合你的知识和技能,我相信你会在今后的工作上发光发热的。”后来,笔者发现他改变了很多,宿舍卫生也改善了,询问了舍长后,舍长说:“他改变挺多的,一般都能及时打扫卫生,虽然偶尔需要别人提醒,但是比以前好多了。虽然大家不能很喜欢他,但至少没那么讨厌他了。”笔者关照舍长,要多帮助他,毕竟改变不是一时半刻的事情。
2 案例反思
笔者为这个学生的改变感到非常的欣慰和自豪,很庆幸自己能有这样的一次经历。这是一次成功的体验,也让笔者明白应该全方面的看待一个学生,不能因为学生学习好,就认为他都是好的,更不能因为一个学生学习差,就认为他是个“坏孩子”,我们要用多角度、全方位的眼光来衡量学生。
2.1以人为本,付出师爱
作为一个教师,都应“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我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与学生之间建立一座心灵相通的爱心桥梁。这样老师才会产生热爱之情。如果我们承认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过程便不仅仅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是充满了人情味的心灵交融。心理学家认为“爱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对于这个学生,笔者用实际事例触动他,选择他关心在意的事情,引起他的思考和共鸣,让他自己想明白,自己找到自身的弱点,然后改善。
2.2以生之助,自我改变
同学的帮助也是很重要的,让他理解团队的含义,明白团队的作用及个人在团队中的作用,让他观察其他同学的为人处世的方式,学习其他同学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自己发现自身存在问题,这样更有利于他的成长。老师的教诲,对于固执而自我的学生有时效果不佳,因此让他们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感受,使他们有切肤之痛时,他们就自然会明白该怎么做。
2.3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本案例中这个学生是个被别人称为好学生的孩子,可是依然会存在着其他方面的问题,而他身上的问题又是独特的。因此,要“对症下药”,选择他关心的问题,在乎的事情,作为突破点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自己看清楚、想明白,达到了更好的效果。对于其他学生也是一样,要根据他们的个人特点进行教育,不能所有的学生都一样,因为学生本身就是个非常复杂的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