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

电影的艺术形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影的艺术形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影的艺术形式

第1篇: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

[关键词]电视电影;个性化;创作

1996年电影频道正式开播,1998年参照国外电视台为电视播出拍摄电影的经验启动电视电影的拍摄,十年来电视电影已经走进了中国的千家万户。人们已经习惯了打开电视看电影的娱乐方式。吴贻弓:“夫‘电视电影’者,顾名思义,就立意、创作、摄制、传播乃至接受诸端而言,既有别于多集电视,亦另类于影院电影。”电影追求以大投资制造视听奇观;电视剧以长篇幅来展现阔大壮观的历史或者细腻感人的家庭故事。电视电影作为电视传媒与电影艺术结合的一种特殊的影视艺术形式。随着影视合流的不断深化和自身艺术技术的进步,逐渐脱颖为一种具有独立美学特征的新艺术样式和重要的电影产业。在电视电影依靠电视媒介不断扩展影视艺术空间和市场空间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到电视电影自身艺术创作的个性化发展,提高影片的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充分发挥其独特的美学特征,更好的繁荣和发展电视电影事业。笔者将从以下几方面去分析现阶段电视电影的个性化创作。

一、利用热点题材、新闻题材来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

十年来,为电视播出而制作的电视电影,以其贴近生活、贴近百姓,迅速反映生活,给观众带来最鲜活的感动,形成了电视电影自身的创作特点。截止至2008年底,电视电影产量达1108部。现实生活题材占81%,革命历史题材占4.5%,古装武侠等占12%,其他占2.5%。许多作品取得良好的收视成绩:收视率超过2%的有三百三十多部次,其中现实题材一百五十多部次。

在电视机前,人们身处家庭环境却有切实的自我意识和现实感,完全不同于身处影院中的那种暂时遗忘自我的状态。由此,我以为电视电影的独特意境需要更多来自日常生活实况,来自大众关注和思考的社会现象,包括相当宽泛的世界范围的现实社会动向和人类相通的情感。因为普通观众喜欢看这些现实题材的电视电影,他希望从电视电影当中找到对自己生活的一种写照,找到对当下情感的一种需求和体验。

作为电视媒体,电视节目主要以真实性、及时性吸引观众;只有利用新闻题材或热点问题才能够吸引大众的注意力、提高收视率,使得电视电影能够更好的发展。它以小投资、短周期,精制作为生产方式,保证这类题材的时效性以及一定人群的收视率。无论电影还是电视系列剧对于新闻纪实性作品的创作相对于电视电影创作有着难以逾越的障碍。电视电影要以现实题材和纪实性风格取胜,记述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接近大众的生活,侧重对情感的细腻表现增强文艺类型的吸引力;改编真实案例,追求逼真、恐怖、纪实、刺激,兼有打斗场面。追求情节的曲折和惊险性,注重故事性、细节表现和叙事张力。通过不同领域现实题材电视电影的创作,这些作品涵盖了农村、工业、军旅、城乡文化等多个领域,叙述或平缓或急促、或轻盈或厚重,与中国观众的审美实现了对接,获得了很好的收视效果。

二、塑造富有魅力的人物提升艺术价值

塑造有魅力、有价值、有生活的人物,反映各个领域人们的生活状态、内心世界,是电视电影发挥其独特美学特质和个性化创作的重要手段。以贴近现实、贴近生活的内容去塑造富有魅力的人物可以提升影视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也符合为最广泛的大众拍电影的创作需要。电视电影在创作过程中要形成自己的风格,努力提升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使得每个人物都能够鲜活的生活在特定的故事情节之中,作品中的人物应当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鲜明的唯一,让大众沉浸在主人公的故事世界之中的同时,更受他们经历的感动、对生活的感怀,对人格魅力的吸引,制作更多优秀的电视电影作品呈现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以生动可感的人物和现实深刻体验传达出创作者对现实的独特理解。影片《金牌工人》中全国劳模徐振国的现代工人气质以及新时期改革者常局长的远见。《督察队长》中的督察队长沈泉和刑侦队长朱豪是观众熟悉又有些陌生的新警察形象,有很强的职业素养,也和普通人一样遭受着生活实实在在的压力。《天籁》中的新“草原姐妹”央金和她的同学根嘎、扎西,还有那影响着藏区人民生活、忠实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的天籁之音拉姆。

电视电影更多地选择现实题材,选择小人物、普通人作为主人公,也是由电视电影低成本所决定的。如李迅所讲,低成本既是一种限定,同时也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就是面对当下中国的观众,满足当下中国观众的心理需求。这种可能性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

三、依靠完美的叙事增加可看性

电视电影在将电视媒介与电影相结合后产生了新的特质,即在媒介和内容结合后形成了新的艺术定位和审美品格。相对于电影而言电视电影讲述的故事是“小”的,不会像电影那样依靠视听奇观来达到震撼的效果,走超现实主义的路线,但这种“小”只是指电视电影所描述的故事是日常化的。题材贴近现实,而不是像电影那样给人创造的是幻化的世界,除了本身就是魔幻题材的影片之外,其他题材的处理也都是非日常生活化的。但也不能像电视剧那样用很长的篇幅来展现阔大壮观的历史或者细腻感人的家庭故事,在这种情况下就要求电视电影所讲述的“小”故事更加凝练,情节更具有吸引力,表现自己的独特审美特质。所以要想吸引电视屏幕前的观众就必须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故事结构、戏剧冲突、风格化的表演来刻画出鲜明的人物性格,展现并深化故事的主题。如影片《十八个手印》影片构思巧妙、影像完整大气、对白精彩,利用不同叙事线索的铺陈与推动,将那个风雨欲来的特定历史时刻完整准确的定格于荧屏。《生死抉择》、《横空出世》利用剧烈的情节冲突,在矛盾和斗争中展示丰富的人物性格。形成强烈的情感冲击。

四、利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增强电视电影的艺术魅力

电视电影所要表现的故事往往是贴近现实的。这要求我们在结构影片时不能脱离实际的生活面貌,但在镜头语言的描绘中也要注重电视电影艺术性的挖掘,注重艺术上的锤炼,避免造成艺术上的缺失。充分发挥电视媒介的特点,利用多样的艺术表现手法去增强电视电影的艺术性,也要考虑到自身的特点,避免完全照搬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北京电影学院倪震教授认为,“电视电影的一个特征是造型和影像需要较高的表现力,需要一定的电影味儿和影调效果。它不像长篇连续剧主要用情节和台词去吸引观众,影像方面平淡化处理亦能奏效。电视电影虽然由于成本限制,但它们需追求一部电影的所有艺术指标,只是要躲避大场面、奇观化、超惊奇的视觉效果。”

从艺术标准方面来看,专门为电视电影创作的剧本既要区别于电影的题材,又要有电影剧本那样严谨的结构和独特的电影语言及较高品位的内涵,有比电视剧更深化的主题;电视电影要找到自己本土化的民族文化的空间,注意发挥艺术的个性,在叙事方式、节奏和文化含量方面向电影靠拢;选材方面还应具有平民视点与国民视角,避免庸俗化。注意电视电影的视听语言特性,从画面的构图、镜头运动、视听节奏、音乐构成等方面营造一种电影感,形成一种风格化的形式。电视电影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对电影艺术文本的一种补缺,甚或是电影艺术文本另一种形式的再生。所以,对电视电影的艺术要求必然趋近于电影艺术的普遍标准。

第2篇: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

一、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的关系

图像是人类最直接感受事物的载体,是视觉的语言,是认识世界的精神和灵魂的投射。由于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图像对我们的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读图时代让图像语言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语言之一,所以,在电影与当代绘画的创作当中,所有渴望制作图像的创作者都应不留余力地来挖掘这座不断更新的宝库。人类的人文艺术发展,一切的文明创造皆是个体回归心灵本位后唤醒自我创造力的突破前行。在绘画领域中,古典主义是对自然的客观表现,现代绘画致力于形式的探索,当代绘画发展为更重视态度、重视观念、表明艺术家自我观点与责任的绘画艺术。当代绘画题材与内容众多,包罗万象风格迥异,表现出一种非客观、非现实、非逻辑性的精神秩序,强调人对生活以及现实社会的观点,让作品本身不再是单纯强调形式的表达和技巧的体现,而是内心精神的引申。拉康学说认为,电影荧幕类似于镜子,观众在电影的观看期间,会自行产生一种感知,完成自我确立,侧面反映了在观看电影时,就是再次认识自我的精神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所产生的空间就像是现实世界的精神投射。国内外的电影大师们在电影创作中,让电影拥有跨媒体融合不同艺术学科的特点,不同于传统绘画的新表现的色彩意象、光学、空间等等并进行夸张,非正常的视觉表现,产生一种全新的审美境域以及所感知的图像之外的深层意义,使电影不再仅仅是对人或事物的生活表层逻辑的一般性再现。安德烈·巴赞在讨论电影时说,“电影的起源来自于人类对完整无缺再现现实的理想。”这和当代绘画发展的观念是一致的,一开始只是模仿,后来变成了思想情感的反射。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虽然有着动态、静态的差异,受众也有区别,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图像要求不断提高,两种艺术门类都追求更为深刻、多元的图像艺术,观众需要复杂的视觉、全身心的感知,使这两种艺术形式的发展需求相同,所以,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殊途同归。20世纪以来许多欧洲当代艺术家在电影中吸取养分,截取电影画面作为创作的素材,他们的视觉经验和创作灵感均取自这些影像。和过去艺术家不同的地方是,他们为了使艺术作品更具特色,适当调整了图像的使用方法及目的,这些作品展现了他们在当下生活中感受到的真实生命体验。因此,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之间的关系相比以往的艺术作品与电影之间的关系愈发密切,本文着重研究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中的叙事性,旨在进一步推动两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与发展。

二、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语言中叙事性的作用

叙事,是“模仿”,重现客观事物,也是“超越”探索事物以外的创作者的意图。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来说,艺术不仅叙述确已发生的事实,也叙述根据可然律和必然率可能发生的事。当代绘画语言中的叙事性注重表达内心精神世界的主观真实,而并非眼睛所能观察得客观真实,把创作者的内心精神世界融入作品之中,呈现多样性、多义性等特征,展现画作本身的可能性,而不是诠释已经存在的某个事件。钟飚的作品有明显的当代绘画叙事性特征,如作品《出神入画》(见图1),当代绘画的叙事性表现方式尤为突出,画面的显示出无序的结构,连续性被完全的剥离,这种“无序”“复杂”的艺术形式,极具叙事性语言。画面上的人物形象完全没有逻辑性的关联,充满了符号,夸张比例的人物,巨大的建筑物,成为视觉的亮点,像电影镜头语言中近景远景的切换,画面中的符号忽大忽小、天马行空,抽象的暗喻了作者复杂的精神意义,作者编织出超越叙事性表象的连续涌动的视觉画卷。图1《出神入画》钟飚(2007)(图片来源:网络)钟飚的作品用创造性的叙事语言,探寻现实深处的普遍联系,把自身的人生观结合作品试图在绘画作品背后建立一种视觉化的语言逻辑,这种逻辑给观者带来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体会作者的精神情感,作者在作品之中并没有明确的引导方向,让观众自己在画作中寻找答案。当代绘画的叙事特点给观者一种全新体会,让画面变成了变动的、复杂的、矛盾的、甚至是不可知的叙事视角。从绘画对象的形状、质感和画面造成的心理感受上反映作者要表达的观念和思想情感。初期的电影叙事是随着时间线推移下的自然叙事,新浪潮电影运动之前,电影工作者们一直致力于探索一套固定的电影体系,用这种电影语言讲述整个故事,更容易被观众所理解。随着时间的推移,电影从单一叙事发展到双叙事甚至是多叙事的复杂叙事手法。从二十世纪初叶开始,电影艺术家们对叙事的形式开始探索,把电影以外的艺术结合到电影这门新兴艺术之中,经过不断地探索与实践,电影更富表现力与实验性。经过不断的实验,电影新的叙事形式不再是单一的时间性叙事,更注重解释人物的意识和心理。电影导演罗伊·安德森,他的代表作《二楼传来的歌声》《你还活着》都是以几乎毫无关联的片段组成,没有连续的线性叙事,打乱了人物和时间线索,像一场拼图游戏,几乎每个镜头都使用长镜头固定的机位,每一位演员脸上都涂着白色的油漆,模糊了人物的表情,产生一种模糊感和陌生感,形体也十分的僵硬,以一种反表演的方式呈现,人物形象的木讷感,作品中传达出的暧昧不明的情绪,整体氛围都给人一种漂浮在现实之上的荒谬感。观众在观看电影作品时,会将现实生活带入到艺术创作中,从而产生共鸣和思考,电影导演罗伊·安德森在他的作品中,传递出一种暧昧不明的情绪,无逻辑性的时间线索、毫无关联的场景、非完整性的故事线与人物对话,运用碎片式的情节、符号的意象、夸张的人物造型等手段,非线性的叙事方式让观众在他史诗般的电影作品中想象与思考。这种叙事手法打破了以往单一叙事的规则,故事不再完整,让整个故事充满了未知的可能,缺失的部分也正是创作者想要引起观众共鸣与思考的部分。从观者角度而言,抽离了客观的具象事物的空间,图像依然能够直接触动个人的经历与记忆。因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知与储存的形象有很大差异,使得所看到的图像营造的氛围在不同观者中形成不同的景象,有不同的体验。随着不同的观者的增加,个人体验经历形成一个无限大的空间,这时就不再是表现个人的感受,而是表现了一个与之相关群体的整体体验。从作者角度而言,抽离具象的空间,因没有具体形象的限定,从而有更广泛的指向,主体物的存在赋予的特定意义,画面成为主体物所能存在的一切空间的总和。

三、电影艺术与当代绘画创新性结合

面对当今略显繁杂的世界,我们很难准确描述它,并且,也不能选择出一个或者多个具体的形象来代表这一整体状况。如果运用具体形象去表现,无论多少形象的叠加组合也都是选取到的形象的信息的总和,对于整体状况而言,总是显得局部和片面。法国诗人在《现代生活的画家》中写道,艺术的革新就要到来,这将是一场关乎于什么是美的新讨论,产生出全新的艺术理解、全新的理论和全新的历史。当今社会人们的审美能力不断提高,观众对艺术的追求不再停留在对图像的单一叙事,有更高层次的理解和思考。艺术可以是讲故事,但绝不是单纯的讲述故事,观众需要创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需要这种跨媒体的艺术形式相互融合。所以,新时代的艺术家们需要不仅要记录新的时代,更要使用新的技术和语言去表达和再现我们生活的世界。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说,并不是只有一个主人公出现情节就是单一的,一个人的身上会发生许许多多的事件,有些彼此联系,有些甚至都无法称之为一个事件;比如,在电影创作中,融入当代绘画语言中的叙事性表达手法,在电影作品中,打破固有的电影语言体系或叙事规则,让这种不完整性提升电影艺术在美学呈现上的真实感和张力,将时间、空间、人物关系完全的打碎重组,让观者不能直接地感受客观事物,甚至产生“错读”“误读”,这种独特的观看体验让观众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对图像有更深层的理解,需要思考才能体会导演更深刻的图像表达,这种多元的表现方式给观众带来复杂的视觉与全身心的感知。如上文提到的电影导演罗伊·安德森,他就像一个画家,他的作品中带有明显的当代绘画语言特点:独特的冷灰色调、僵硬的人物肢体动作、大量的符号语言,夸张、扭曲的画面,构成镜头语言来表现荒诞的冷幽默,在画面上也刻意堆积抽象元素和戏剧的视觉效果,让观众在莞尔一笑的同时,心情沉重。怪诞的妄想和现实的失重用非线性叙事的手法表达隐喻了创作者所构建的“世界”,让观众充满想象。电影作品融入当代绘画的语言特点,观众既可以感受创作者虚构的“世界”,又被赋予新的角色要求,扮演“追寻者”“搜集者”,寻找碎片化的故事和精神隐喻,观众必须融合自身的审美和社会境遇共同构建这个作者内心的“世界”。在互联网时代,当代绘画虽然面临着问题与挑战,绘画艺术的本身却还是拥有无限的可能。当代绘画作品中也可以借鉴电影艺术的语言。比如,吕克·图伊曼斯在绘制人物肖像作品时,运用电影的特写镜头语言将人物图像瞬间定格,用绘画的形式保留人物造型最强烈、最吸引人的瞬间。传统绘画的人物作品通常伴随相关的场景衬托,不会只集中于头部这样的大特写构图,图伊曼斯的绘画作品中常见的是特写与大特写的镜头语言运用,这些绘画作品像没有对白的电影默片,诉说着某个时间段的历史故事,让人思考人物的身份,在名字下隐藏的悲喜故事,除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外,也传达了艺术家在塑造人物时的思想情感和审美理想。在电影作品中,把连续的动作无限拉长,会产生一种模糊的观感,这种连续性的特征会产生一种视觉上的失焦,将这种失焦的视觉表现手法融合在当代绘画创作中会减少图像的局限性,减少对客观对象的再现。模糊的画面可以看作记忆的储存,利用这种手法来表现,随着时间的推移,代表记忆也会随着时间慢慢模糊、淡去。这种模糊、失焦的视觉图像会与现实的时空产生距离感,让观众回忆、怀念过去的时光与记忆。在数字化时代,艺术家不应再局限于单一的埋头工作,需要更看重社会性的互动与交流,不再排斥其他艺术对自身的冲击。艺术家们在自己的认知和见解中将所接收到的信息融合其他艺术门类,甚至,多次加工、融合、再创作,转化为属于自身的语言呈现在作品中。电影作品中融入当代绘画语言,使电影作品艺术感更加强烈、更深入地剖析人性及意识活动,激发个体对生命的思考。绘画作品融入电影艺术语言,丰富绘画作品的表现力,加大绘画作品的受众群体,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

四、结论

第3篇: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

关键词:电梯 运行 振动 舒适感

中图分类号:TU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3(c)-0228-01

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梯的数量也随之大幅增长,一线检验人员固然要保质保量的完成相应区域的检验工作,但他们的检验工作是基于安全运行,对于一些可能出现的故障点或者运行的舒适性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要求。电梯的直接使用者评价一部电梯质量是否可靠是基于故障率的高低和乘坐的舒适感,所以,他们对电梯运行舒适感进行相应的合理要求,对缓解社会舆论对电梯检验上存在的误解是有必要的。

1 运行中的震动

首先从安装和连接上看有如下几个主要的因素。

(1)主导轨接头间隙及台阶尺寸超差,GB7588-2003中规定:有安全钳的导轨接头间隙不超过0.5 mm,台阶不超过0.05 mm,当轿厢导轨接头处间隙和台阶较大时,电梯运行就会出现水平方向的间歇振动,影响乘坐舒适感。电梯安装时应尽量减小此处误差的大小。

(2)导靴靴衬与导轨之间的间隙偏大,一般在运行强度大的电梯中有此类现象,属磨损导致,如果是新装电梯,安装时应尽量减小滑动导靴靴衬与导轨之间的间隙或者一定范围内增加滚动导靴弹簧的压力,减小水平方向的振动;在用电梯则应定期检查靴衬和滚轮的磨损量,必要时更换。

(3)导轨工作面垂直度超差。

根据GB7588-2003中规定要求,设有安全钳的导轨,每5米铅垂度不超过1.2 mm,在整列导轨上的铅垂度不超过1 mm,这样可以保证导靴沿导轨的振动量减小到最小,且不影响运行。

(4)导轨支架及导靴架松动。

当导轨支架或者导靴架的固定螺栓有部分松动时,会引起靴衬与导轨之间的间隙增大,从而引起电梯的振动增大,严重时可能会使导靴脱离导轨运行,使电梯发生危险。如为新装电梯的监督检验,据检规要求,导轨支架不允许安装在空心的砖墙上;对于在用电梯,应定期检查各部分螺栓连接的紧固程度。

(5)钢丝绳张力严重不均匀。

电梯从安装完毕检验合格后,到达一定的使用时间后,钢丝绳由于安装时的轻微张力不均会被放大,使电梯出现晃动现象,同时也会造成钢丝绳更快的磨损,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定期对钢丝绳张力进行测定,使之达到标准规定要求。

(6)减速箱涡轮蜗杆磨损量偏大,涡轮蜗杆啮合间隙偏大,产生冲击,此种原因在一些老旧电梯中比较常见,目前大多电梯使用永磁同步的曳引机,应尽快淘汰这批老旧电梯。

(7)补偿链(绳)部分链结扭曲产生冲击性振动,传递给轿厢,对于此类原因应重置补偿链(绳),使之在自由状态下,无链环扭曲,自由下垂,再重新固定两端。

(8)不够,电梯是一整套的机械传动连接装置,如果不够必然会出现摩擦时的高频振动,比如涡轮蜗杆的曳引机油位,导轨的等,电梯维护保养单位应定期对各运动及转动部件进行。

(9)平衡系数不对与称重系统故障。

当平衡系数过大或过小时,此时电梯启动或停止瞬间会出现上下抖动(制动器调整不当也会引起抖动)。电梯称重系统的原理是控制系统根据轿厢实际负载的大小,给予电梯在起动瞬间以适当的起动补偿力矩,保证电梯平稳起动,但是,如果称重系统不能准确反映轿厢负载时,起动时力矩过大或会产生明显的抖动情况,力矩过小则会产生溜梯的现象。所以安装时要调整好平衡系数,平时维护保养单位也应定期校验称重系统,使之能准确反映轿厢重量。

然后从电梯电气控制上看主要就是电梯运行的速度及加减速度,事实上,如果排除高速的观光电梯可能对一些特殊人群造成的恐惧及不适感外,在密闭的轿厢内,同等机械安装尺寸误差环境下,不同速度的电梯运行过程中的平稳感受并无太大区别,让人感受到的不适、头晕等感觉主要是来源于电梯的起动和制动,在这两个过程中带来的超重和失重感,而起动和制动的加减速度值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乘客的感受与加减速度值并没有太大关系,而对加减速度值的变化是否平缓非常敏感。所以,选择一些好的品牌的电梯变频控制系统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上几点是导致电梯产生振动或晃动的常见因素,这些因素往往也伴随异常的噪声,对于乘客来说,振动与异常响声无疑是判断电梯是否安全的先决条件,在努力宣传并消除这种错误认知的同时,更应要求安装单位和维护保养单位对电梯运行状况严格把关控制。

2 电梯的内饰与光影

在GB7588-2003中有明确规定,轿厢应设置永久性的电气照明装置,控制装置上的照度宜不小于50 lx,轿厢地板上的照度宜不小于50 1x,如果照明是白炽灯,至少要有两只并联的灯泡;应有自动再充电的紧急照明电源,在正常照明电源中断的情况下,它能至少供1 W灯泡用电1 h,这是标准中对于电梯内部光影的直接性硬性的要求。

在乘客进入电梯尚未运行时,最直观的感受便是其内部的装璜与内饰,不同的风格与色调会带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虽然可能没有条件进行系统全面的设计,但多利用一些空间美学和色彩搭配相信会对乘客的心情大有好处。

当然,在此之外,有些特殊的场合也可以设置一些更加人性化的内饰,在以前的电梯里,大多是单调的铁板和挂板,后来出现了发纹不锈钢,镜面不锈钢等。在酒店、宾馆等处,往往可以见到各种定制的装潢,比如覆膜墙贴、地板、大理石,吊顶等,颜色大多以金黄为主。在一些小型电梯里,为了不使乘客产生压抑感,可以使用镜面,或者电脑设计贴图,利用线条与造型增加空间感,并且不使用黄色的照明。而在医院,病床梯的内饰材料应防腐,入口层门边缘做软包防止担架小车撞击对病人产生冲击,轿厢的内饰风格也应尽量使人感到温馨与舒适,使病人心理放松。

综上所述,电梯的运行舒适调整是可以预置的,而从电梯的安装,到维护保养和使用环节,每个单位和使用者个人都有义务去保持其安全舒适的运行,有些使用者不顾轿厢内张贴的乘客须知,恶意扒门、撞击门扇、电梯中跳跃打闹等行为,都会电梯的安全平稳运行构成威胁,所以,严格的监督与管理对电梯的安全平稳运行也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第4篇: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

关键词:机电液一体化;行业化;应用;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各个学科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取得了显著进展,且出现了明显的学科融合性特点,加之科研和技术领域对复合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综合型学科逐渐形成,并将相关技术逐渐应用到社会生产和人们生活中[1]。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是近年来逐渐走向成熟的复合型技术,推动了机械、电子、液压领域的有效融合,促进了工程技术领域的优质变革。机电液一体化技术作为一项不可或缺的新技术,在自动控制方面应用十分广泛,使传统的机械产品在技术、操作方式、功能和使用效率等方面产生了显著变化,并有效推动了工业领域的转型升级。

1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概述

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是以机械技术为主体,综合应用电气控制技术和液压传动技术而形成的综合型新技术,与传统机械技术和产品相比,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应用能够利用电气控制技术实现对机械动作、电控元件动作和液压机构的控制,并利用电控元件和液压传动替代部分复杂的机械结构,使机械装置实现结构优化和功能提升,形成结构合理、动力充沛、反应迅速的机电液技术综合体[2]。近年来,随着机电液一体化的有效整合和相关研究不断取得新进展,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基本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新学科,并进一步与微电子技术、可编程技术、计算机技术相结合,使机电液技术和相关研究逐渐具有智能化特点,有效改善了机械行业的发展思维。

2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行业化应用

2.1在汽车功能领域的应用。现阶段,汽车产品逐渐向着自动化和智能化发展,汽车产品在技术上的快速升级离不开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支持[3]。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汽车功能上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一是自动变速器技术,主要是利用汽车电控系统根据汽车的行驶状态自动控制液压变矩器对变速箱进行挡位控制,自动变速器不仅减轻了驾驶难度,而且提高了驾驶安全性和燃油经济性;二是可变悬架技术,很多高端汽车能够根据行驶路面的特征和车身状态实时调整悬架的软硬程度,其调整过程依靠电控系统获取信息并控制液压悬架产生改变,这也是机电液技术应用的典型案例;三是车身稳定系统技术,也称ESP技术,其主要功能部件如图1所示,主要利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改变汽车的转向能力和轨迹跟踪,避免出现较高车速刹车或路面不良状态时的侧滑问题,使行车安全得到进一步保证。2.2在自动化生产线领域应用。现代化的生产线普及十分广泛,涉及到汽车制造、机械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制造、原材料加工等众多行业,新型生产线多具备自动化特征,应用了量的机电液一体化技术[4]。一是利用机电液技术实现物料的精准搬运工作,其典型应用是利用液压力实现重物提升配合电控机械臂实现产品的加工,或利用电控技术控制液压装置实现产品成型;二是利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实现生产和输送过程的节能化,以物资装卸为例,利用负载传感器获取负载情况,电控系统控制液压缸合理分配系统的负载压力情况利用压力及负荷压力的差值控制泵体运行中的流量,实现承载能力和能源消耗的最佳匹配。2.3在农机与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农业机械与工程机械大都属于非道路移动机械,其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一定的雷同。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农业机械与工程机械上的应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显著提高了机械化工作过程的可靠性,利用电控技术的自动诊断功能,能有效对机械系统和液压系统的故障问题进行判断和预警,减少发动机、变速箱、液压系统的故障概率;二是扩展了机械产品的相关功能,以农用拖拉机为例,其电液后悬挂系统是机电液一体化应用的典型案例,能够通过电液后悬挂系统实现拖拉机与多种农机具的配套和功能控制,显著提升了拖拉机产品的实用性;三是减少了人工调整机械结构的过程,利用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的驾驶员能够在驾驶室通过改变显示器内的参数对机械关键结构参数进行便捷的调节,有效降低了驾驶员的劳动强度[5]。

3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3.1与智能化技术实现结合。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发展为机械产品的功能提升和可控制性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各个行业产品的自动化水平。从机械行业总体发展目标来看,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和相关产品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是智能化。机电液一体化技术在实现了三大主要学科融合的前提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计算机技术、逻辑分析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能够在机械自动化的基础上实现机械作业过程具有自主逻辑思维和决策能力,使机械化作业逐步脱离人工的直接参与,进一步提高机械化作业的效率和安全性。3.2具备柔性化和个性化特征。机电液一体化产品具有显著的市场适用性和经济性特征,随着技术的普及,相关产品逐渐增多,因企业和客户的情况和需求各异,所需要的产品形式和功能也不应是固定的,而必须具有可定制的特征。这就要求机电液一体化的产品和相关研究向柔性化方向发展,一方面利用标准机械接口、电器接口、信息接口、液压接口等接口功能配合机械结构的优化,实现机械结构和控制功能的快捷连接,也就是将原本复杂的机械产品按照功能进行模块化设计,使产品在对市场的供应过程具有明显的柔性化特征,方便客户根据自身需求进行功能选择,从而匹配出最合理、最经济的产品结构。3.3具备远程控制和极简结构特征。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带来了很大改变,机械产品与网络技术的结合使很多专业技术工作者或机电产品的使用者能够实现跨地区远程操作,利用机电液一体化的精准控制功能,为生活与工作创造更多便利。同时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应考虑利用更多先进技术进一步优化传统机械结构,使机械产品的结构进一步简化,产品功能执行所产生的误差和可能出现的故障问题进一步减少,产品逐渐呈现精细化特点,并使机械产品的体积进一步缩小,其制造过程对材料的需求进一步降低,具备更好的资源节约型特点。

4结语

综上所述,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机电液一体化作为新型综合型学科,具有显著的学科交融性优势。总体上讲,我国机电液一体化技术的应用与研究仍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其与先进技术的融合也应进一步扩展,以保证机电液一体化技术更好地为社会进步提供助力。

参考文献:

[1]牟军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应用研究[J].中国设备工程,2021(1):215-217.

[2]冯立松.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机械工程中的应用分析[J].大众标准化,2020(24):182-183.

[3]巴力吉尼玛.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汽车制动系统中的应用[J].冶金管理,2020(23):77+138.

[4]何峰.机电一体化数控技术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探讨[J].内燃机与配件,2020(23):79-80.

第5篇: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

论文摘要:我国的电力行业属垄断性行业,如何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是当前电力市场化改革的主要目标。通过分析电力商品的特殊性,提出了当前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如何提高电力公司的营销管理水平提出了建议。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世界上许多国家陆续进行了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其主要目标是打破传统电力行业垄断运营的模式,厂网分开,开放电网,实现竞争,进而降低发电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促使电力行业健康发展。 

我国电力行业一直以来都属于垄断性行业,其主体为大型国有企业。实现商业化运营、走向市场是我国电力工业改革的大趋势,其总体目标是:打破垄断,引入竞争,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健全电价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电力发展,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因此,面对市场机制转变,国有电力企业必须强化竞争意识,开展市场营销工作。 

一、电力商品的特点 

营销的目的在于深刻地认识和了解顾客,从而使产品或服务完全适合顾客的需要而形成产品的自我销售。而电力作为一种商品,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形性 

电力商品不具备固有的形态,无法给消费者直观的感受。 

2.不可存储性 

电能的生产、输送、使用是在瞬间完成的,无法进行存储,而且电力商品还必须满足客户随机变化的需求,因此必须以销定产,在生产时对客户的需求进行准确预测。 

3.生产者与消费者共同决定了电力商品的质量 

衡量电能质量的标准是供电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可靠性包括电压和频率在额定的范围,这些都需要电力供应侧和需求侧的综合协调才能完成,而普通商品的质量则完全取决于生产者。 

以电能这种特殊商品作为交换内容的电力市场,基本特征为开放性、竞争性、计划性和协调性。传统观念认为供电企业是生产型的企业,只要抓好生产就够了。而从以上对电力商品和电力市场的分析来看,供电企业的实质是服务型企业,其销售的是服务而不仅仅是商品。 

二、我国电力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电力市场的营销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电力设施建设无法满足电力需求 

电力设施是提供电力商品、搞好电力市场营销的基础。由于历史上电力体制、技术水平、政策和资金支持等原因,使得电网建设相对滞后于电力需求发展,大量输电线路老化,传输能力不足;部分变电设备、配电设备和二次设备超过使用年限运行,可靠性差,故障频发;从运行环境上讲,输电线路和变电站周边环境越来越复杂,线下隐患日益增多等。这些基础设施存在的问题会对电力商品的顺利供应造成障碍,影响电力企业的营销。 

2.各供电公司市场意识淡薄,服务观念不强 

由于电力企业的垄断性、区域性和专营性,特别是我国的电力企业长期以来一直在卖方市场的环境下生存,市场意识较淡薄,很多员工的思想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对市场经济模式不熟悉,对现代化企业制度的特性不甚了解,工作上往往采取传统运营模式。笔者在工作中接触了一些同事及一线工作的工人师傅,在他们的观念中,公司仍未从“电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到“电网经营者”的角色上来,认为只要有电,就不愁卖不出去。一线员工普遍缺乏经营工作压力,无疑会影响公司整体的经济效益。 

3.营销体系不健全 

从公司企业的组织机构看,营销尚处于非主要地位,企业经营没有形成一个以市场为核心的营销系统,营销系统没有成为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的轴心。配电网的管理模式比较粗放,未能建立层次清晰、责任明确的三级经营核算体系。从营销队伍看,缺乏具有营销技巧、业务全面、综合素质较高地电力营销人员。 

三、提高电力公司营销管理水平的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电力公司应采取进一步措施来加强市场化进程,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树立市场意识,重视优质服务工作 

在电力市场改革不断深入的情况下,电力企业必须在全体职工中牢牢建立市场意识和优质服务意识,摆脱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观念,树立客户是企业衣食父母的观念,要求员工进行“换位思考”,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真诚服务,“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全心全意做好客户服务工作,赢得广大电力客户的认同,获得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优质服务应重视细节。首先,作为与客户接触的一线客户受理员及抄表、抢修人员,应从站姿、坐姿、服务语言、服务行为等细节入手,着重对其加强礼仪规范培训和业务学习。可采用“可视化”等形式多样的培训方式。通过拍摄各种业务的规范服务视频短片,短片中严格按照规范用语和规范姿势办理业务,要求员工对照视频短片纠正自己服务时的言行举止,使每位员工都能够做到用真诚的微笑、温暖的问候、恰当的帮助用心服务客户,以细节赢得客户满意。 

其次,供电服务的标准化仍需完善。要做到使员工为客户办理业务时每一个服务细节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答复常见的咨询问题时统一口径。用标准化的服务树立专业、可靠的行业形象。

2.加强市场分析预测

市场分析是电力企业营销的主要内容,负荷预测是电力企业营销的基础,通过认真分析与预测,才能准确了解客户需求,更加主动开拓市场。负荷预测数据和电量预测数据是购电计划的基础。准确的预测有利于合理安排购电计划与发电厂各机组发电计划。

电力市场的分析预测在优化调整电源结构和布局,促进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供电公司只有加强分析预测的准确性,以此为依据进行电网建设,才能提高安全可靠供电能力和大范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为国民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3.进行市场细分,为客户提供针对

根据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企业应当根据自己的资源和特长选择目标市场,实行目标市场营销。例如可将市场划分为农业生产用电市场、工业生产、商业和服务业用电市场、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市场等。由于电力行业是公共事业和基础产业,具有普遍服务的公益性,不能自由选择某一子市场,放弃另外一部分顾客。然而,客户需求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普通消费者要求保证电力供应、电压稳定、交费便捷、服务态度好;而某些高科技产业则对电压、周波的稳定性要求很高;还有一些产业用户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增加电力供应,尽快办理报装、扩容服务和完成供电工程等。因此,以用户对电力产品的需求内容和需求形态来细分,企业可以针对不同需求层次的用户提供定制服务。

科学制定客户分类标准,细分客户市场,针对政府、金融、商业、居民等不同类别的用电客户,实施差异化服务,注重电网工作与客户侧工作的协调配合,借鉴奥运及国庆60周年保电经验,加强客户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定期对客户内部设备进行检查,降低配网事故;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交流,深入了解客户需求,与客户进行良性互动,全方位提升优质服务水平。针对不同的子市场,实行差异化营销策略,如分时电价。深入分析客户的用电结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加强与可替代能源竞争策略的研究,开拓和培育优良的用电市场。结合地方经济实际情况,稳定大工业用电,开拓居民用电市场。清理转供电,减少供电中间环节,减轻用户负担,促进电能消费。

4.加强需求侧管理

需求侧管理是对电力用户推行节电及负荷管理工作的一种模式。需求侧管理的实施可以使社会、电力公司及用户都受益。对社会而言,需求侧管理的实施可以减少电力需求,减少了一次能源的消耗与污染物的排放,缓解了环境的压力,具有巨大的社会效益。对政府而言,可以通过实施需求侧管理,减少电力消费,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可以促进用电设备的更新换代,增加对高能效设备的需求,促进gdp的增长。对电力用户而言,实施需求侧管理可以减少电力消费,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减少电费支出,提高企业能效和产品的竞争力;对供电商而言,实施需求侧管理可以削减高峰时段电网调峰的压力,提高供电可靠性及服务水平,特别是在电力供需形势紧张的情况下,它可以大大缓解拉闸限电的压力;对发电商而言,可以提高发电设备利用率,降低发电成本及发电煤耗,减少电力建设投资。总之,实施需求侧管理不论是对政府、电力企业或电力用户都是有益的,可以取得多赢的效果,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需求侧管理目前还只停留在度夏期间的调峰错峰阶段,真正意义上的需求侧管理远不止这些。对于终端用户用电方式的指导,应体现在平时的工作中,有效提高用户的用电效率,减少供电企业自身的生产压力,降低对于备用容量的需求,提高电力系统运行经济性,增加企业效益。

5.努力开拓电力市场

当前我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加上新建电厂的投入运行,未来几年,电力市场将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因此开拓电力市场将成为电力企业的重要任务。电能是绿色环保能源,要利用这些优势与其他能源争夺市场份额,扩大电力在能源领域的占有率,为企业发展打开广阔的市场空间。可开拓其他能源替代中的用电市场。目前,在供电辖区内还有部分如铸造、钢带压延等行业仍使用煤炉淬火加工、小锅炉供热,宾馆使用燃煤锅炉供应热水的现象普遍存在,居民家庭使用燃气热水比例仍较大,这些都是潜在的用电市场。需要做深入细致的宣传引导工作,加强与用户的交流和沟通,宣传电力是清洁、高效、快捷能源,引导用户使用安全、经济、可靠的电能。

6.建立健全三级营销体系

目前,北京市电力公司在建制调整后,已建立了营销体系,但营销网络组织机构只建立了两级,即电力公司级和供电公司级,各供电公司尚未进一步划分营销核算区域。因此,应加快三级营销体系机制的建立,通过该体系实现电力企业市场营销的计划、组织、实施与控制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

企业能否顺利完成其经营指标,市场营销策略是否能够有效实施,有赖于企业产品质量的保证和企业内部各环节的效率,以及各级部门的管理水平。因此,抓好生产和各项管理环节,以营销为核心,适应电力市场改革需求,才能使公司达到效益最大化。

第6篇: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

关键词:明代肖像画;服饰;电影美术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095-02

一、明代人物肖像画特点

通过存世的大量作品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当年明代人物肖像画在艺术市场上的情况。明政府在洪武初年充分体现了对艺术的重视程度。可是,明初具有十分严苛的文化政策,有些画家无辜获罪致死,例如周位、赵原等。从宣德到弘治年间,相对来说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文化政策较为宽松,艺术也逐渐变得繁荣,在这个时期,宣宗、景宗等对绘画十分重视。明代人物肖像画是在一个名家辈出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南陈北崔。这些著名的画家,具有自由的风格,手法也各不相同。例如崔子忠的颤浅描的多变抖动,张鹏的画受到梁楷的影响很大。明代作品题材大多是名士、隐士,艺术风格也多样自由。而另一类关于帝王和宦官的人物肖像作品,受到表现对象方面的限制,传神写照多表现为要务,风格也较为写实,在笔勾勒渲染方面更加趋向于写实。

在明代人物肖像画中服饰色彩占据了非常关键的位置,它具有的文化寓意是无法用画笔进行表达的,没有了它,人物肖像画就像失去了灵魂,在处理服饰色彩方面,应用冷暖色调、明暗等组成了情感色彩,能够体现出复杂的情绪。明代人物肖像画中服饰色彩既精致细腻同时具有浪漫色彩,与各种元素互相配合充分体现了肖像画的美学思想,并且深深感染观者。色彩创造了服饰的流行,服饰的流行又将人物肖像画深深的刻在人们的记忆之中,优秀的人物肖像画加强了电影美术人物造型的艺术效果,而电影美术又可以更好的促进了服饰的流行和发展,电影美术与服饰色彩相辅相成。

二、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的关系

我国是一个拥有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多姿多彩的生活吸引了众多的艺术家。纵观明代的人物肖像画,它们给人最深的印象之一就是那独特的传统服饰。作为人物肖像画,最重要的固然是抓住人物的面部特征,但是服饰描绘也是表现人物身份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明代人物肖像,服饰对整幅画的色调、风格体现非常关键。在画面中怎样实行艺术处理、充分体现人物服饰是非常值得每一位肖像画家认真进行研究的。

在明代人物肖像画中,我们不难看出,明人的服饰文化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明代服饰的世俗化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美成为明代服饰文化生活中最为突出的特点,人们更加追求穿好和穿新,将华丽时髦的服饰作为一种炫耀。比如沈希远、陈远、商喜等人的人物肖像画,基本上都丰富详实的体现了明代服饰特点。虽然他们具有不同的艺术处理和表现手法,可是,那独特的外衣款式,如衫、袄、霞帔、背子等,服饰的款式基本恢复了古老汉族悠久的传统服饰习俗。以及挂在胸前的金玉佩、三事儿,挂在腰间的荷包、禁步、玎七事等,却让人容易识别出是明代服饰。

沈平的人物肖像画《官员夫妇像》,即取材于明代官员。作品中人物是半身像,构图十分饱满,那独具特点的乌纱折上巾占据了画面的大部分。造型主要是线结构,处理衣纹十分简单,佩饰虽然比较繁复,可是整体感依然十分强烈。不管是头饰中的金玉珠宝钗,还是绣在衣襟上的装饰性图案,它们在暖褐色调中非常统一,表现的十分神秘与凝重,衬托人物庄重的脸庞。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画家抛弃了在实际生活中人物服饰的强烈的装饰色彩。在画家的艺术处理过程中,人物的服饰虽然更加显得平面化,色彩也较为单一,却不失庄重。作品描绘出了明代官员的真实形象,画面的质朴已经深深触动了观者。这幅作品个性极强,不愧为明代人物肖像画的上乘之作。

明代人物肖像画中的人物服饰,无法完全等同于实际生活中的服饰款式。通过画家的提炼和取舍,深刻体现了画家的个性、思想和经验,属于一种升华的艺术。正是由于画家具有不同的个性、思想和经验,才能够出现风格各异的人物肖像画,同时我们也可以充分领悟到明代服饰的独特魅力。

三、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对电影美术人物的意义

电影美术人物实质是艺术造型的一种。美术分支产生的电影美术人物,是美术师在电影制作实践过程中引起美术人物这一艺术造型的质的变化而产生的。电影美术人物和艺术美同样是构建在自然美的基础上,属于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类根据美的基本规律进行创造的重要成果。电影美术人物造型是人类对和谐的重要体现。电影美术人物造型的纪实性设计实际上就是指一种创造方面的精神性活动。人们纪实的创造性美术活动正式对视觉与心灵内在世界奥秘和发展规律的一种揭示。因此电影美术人物造型纪实性设计本质上就是在创造美。一切美术的伟大设计杰作,不仅使人看到人物的自然之美,同时也令人感觉到了这种美。电影美术人物造型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统一了真和美。

从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的发展分析,电影美术人物造型势必受到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创作的影响,这些影响对电影美术人物造型发挥了借鉴意义。

(一)在题材方面的借鉴意义

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中拥有众多的题材,电影美术人物造型对于这些题材的表现是非常多的,比如一系列的新古典电影作品,就是借鉴了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等题材实行创作,还有很多当代电影美术师借鉴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题材的表现方式,创作了很多人物造型。可是在借鉴题材的基础之上,又出现了一些创新,因此我们在观看电影作品时又可以在各自的形式之中寻找一种新鲜的感觉。

(二)人物造型方面的借鉴意义

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的创作遵守了传神理论。提倡表现人物造型与服饰不应当在形似范围内受到限制,而是应当将神似放在重要位置,电影美术人物造型体现并不是一味追求透视方式,而是充分利用人物肖像画的造型方式对美术人物形象进行勾勒,这种美术人物造型方式发展到了极致。

在《大明宫词》中体现了人物唯美的造型,其中关键的元素不可否认是服饰。从明代人与肖像画中可以了解到,明代女性不仅仅对美丽的衣饰十分追求,同时也不遗余力的推出了完美的妆容与发型。她们那变换多姿的发髻上插满了各式鲜花珠翠,各式的花钿装点在面容上。曾鲸较早创作女性人物。作画时女子身着长裙和露胸,双腿在蒲团上盘坐,可是却表现的非常文静,这与该名女子的家庭背景和精力十分吻合,对于我们现在了解这一女子提供了珍贵的人物形象资料,从人物自画像中充分反映了明代女性奔放自由的特点以及考究的服饰与妆容。在《大明宫词》剧中为了能够更加形象的刻画人物,在服饰和妆容方面充分借鉴了明代人物肖像画中造型特点同时添加了现代设计中的元素,比例运用薄纱增添了服装的飘逸感,令人过目不忘。

(三)技法表现方面的借鉴意义

电影美术人物技法表现方面,处理人物造型始终应用传统的方法,这样创作的人物造型虽然较为写实,可是对于线造型十分强调,不是凭借明暗方式体现人物造型的体积感,缺失根据人物造型具体结构充分体现固有的五官与气色。这些和明代人物肖像画强调的服饰造型刻画是一致的。

四、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进行详细分析,了解了二者之间存在的重要关系,进一步分析了当今电影美术人物造型设计的过程中借鉴明代人物肖像画与服饰创作方法的意义,对今后电影美术人物造型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参考文献:

第7篇: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

逮捕措施是一种严厉的强制措施,一旦做出逮捕决定,意味着逮捕对象一定时期失去人身自由,它虽然是一种程序上的处置,但有时甚至比某些轻微刑事案件的实体处理还要严厉得多(比如被判处管制、有期徒刑缓刑、或单处罚金等等)因此对待逮捕措施,要慎之又慎。在西方国家,逮捕权普遍由法官行使,法官在审查逮捕中充当中立角色,如英美法系国家实行的是逮捕令,由法官对警察的申请和犯罪嫌疑人的辩解进行居中审理,根据审理情况作出逮捕与否的决定(当然对由现实危险性或重大刑事犯罪嫌疑人可以即时进行逮捕,但仍需补办逮捕令);大陆法系实行的预审法官制度,其职权和英美法系法官大体相同,不同的是大陆法系对需要即时逮捕的采用的强制措施称之为拘留。因此,审查逮捕也有“小审判”的说法。

虽然新刑诉法修改之前,存在审查逮捕权归属法院还是检察院的争议,但在修改中采取了稳步推进的做法,仍然规定检察机关行使审查逮捕的职责,同时对审查逮捕程序作了较大改动,增加了检察官在审查逮捕听取辩护律师意见的规定,正是这细小的规定,使得我国审查逮捕明显体现了司法属性,减少了行政审批色彩。正确认识这一点,需要我们在审查逮捕司法实践中正确应对。

一是在审查逮捕中做好“法官”和检察官的双重角色。在审查逮捕中,检察官的本质当然要求我们要履行好诉讼监督职责,做好侦查活动监督和立案监督工作。但就狭义的批捕本身而言,我们要做好裁判者的工作,以独立、公正的立场,对公安机关的报捕请求认真审理,充分听取公安机关和犯罪嫌疑人(和其辩护人)的意见,以相对中立的立场作出逮捕与否“裁定”(决定)。要求我们要彻底改变以往关于“公检是一家”的观念,改变“关门审理”的做法,要把公安和犯罪嫌疑人一方作为对等的两方来看待,充分听取双方意见,对公安机关提请报捕的材料,不仅要认真进行法律审和事实审,还要对逮捕必要性进行审查,要求公安机关提供逮捕必要性的证据;对犯罪嫌疑人一方,不仅要认真听取其关于是否构成犯罪的辩解,还要认真听取是否有逮捕必要性的意见,不仅要听取其本人的意见,而且还要听取其辩护人、亲属甚至所在村(居)委会的意见。

二是要切实转变“构罪即捕”和“以捕代侦”的做法。从我科以往的逮捕工作实践来看,2008年相对不捕3人,2009年不捕1人,2010年没有相对不捕情形,直到2011年,我科相对不捕人数才大幅增长,达到7人,今年相对不捕的人数也已经达到了3人。这实际上与分管领导的执法理念密切相关,以前,分管检察长多偏重于与公安机关的配合,同时为了尽量少担责,在“构罪即捕”观念指导下,很少以无“逮捕必要性”做出相对不捕决定;近两年,在分管检察长的领导下,在注重对案件事实证据的审查同时,我们加重了逮捕必要性的审查,对初犯、偶犯、过失犯等轻微刑事案件多次“以无逮捕必要性”做出相对不捕决定。2011年以来,我们根据本院建立的检调对接机制,在自愿的基础上,对2件轻伤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和受害人进行调解,促成当事人双方达成和解,并依法对5名犯罪嫌疑人做出相对不捕决定。

三是逐步建立未成年人案件专人办理和社会调查机制。新刑诉法规定了由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司法人员承办;公检法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根据情况可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等情况进行社会调查;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严格限制适用逮捕措施,等等。一方面是与我国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采取挽救为主,惩罚为辅的刑事司法政策相适应;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审查逮捕的司法属性,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犯进行社会调查的规定更体现了检察官在审查逮捕时“裁定”权利。为此,我们将设立未成年人案件专人审查制度,指定一名更加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的女检察官专门来办理未成年人逮捕案件,对待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适应严格的逮捕条件,能不捕的坚决不捕;根据工作需要,逐步建立社会调查制度,对可捕可不捕案件和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嫌疑人成长经历、犯罪原因和监护教育等情况开展调查,并将调查情况作为逮捕与否的重要依据。

第8篇: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

[关键词] 大众文化;动画电影;美学;艺术

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是最早提出大众文化这一概念的,他编写的《民众的反抗》书中提到:大众文化主要指的是一地区、一社团、一个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大众所信奉、接受的文化。罗森贝格认为大众文化的不足之处是单调、平淡、庸俗以及容易在富裕生活中产生的诱惑和孤独感。它的消费对象和主体主要是以都市大众为主,按照市场规律批量生产的,再通过现代高科技的发展进行传播,它为大众提供感性娱乐,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类文化与艺术发展的标准,在历史长河中起着加深人类异化的作用。 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是大众文化的酝酿时期,经过不断发展,渐渐地与中国传统的精英文化和主流文化成三足鼎立之势,中国动画在这个时候开始逐渐受到它的影响。直到近几年,“超女”“快男”等草根文化的兴起标志着大众文化开始大规模爆发,让另外两种文化望其项背,大众文化发展成为文化中的领军,并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动画电影集合了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多种艺术门类,同时也是对现代科技的艺术化表现和对生活的艺术化再现,它作为一种集合了多种艺术门类的复杂艺术形式,最直接目的是为了传播,然而要传播就要迎合大众的需求。我国的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的问世至今已经有80多年的时间。如今,动画电影艺术随着高科技技术的高度发展获得了空前的传播能力。动画电影作为传播的媒介之一,将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由此导致的工业化带来的大众文化正挑战着中国动画电影的创作风格和其中所包含的中国传统精英文化。动画电影的发展受人类的文化的影响,同时又体现和传承了人类的文化趋势与大众的审美思维。在当前的大众文化背景下,大众审美趋向或者大众价值观对传统审美思维和精英思想产生了空前的震动,这也导致了动画电影作为集传统与现代艺术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在本质上更容易被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动画电影的价值目标中所包含的人文文化形态受到大众的关注。

目前国产动画电影在形式上诠释着中国传统美学的同时,渐渐开始在内容中关注人文本质和人文精神、蕴涵着一种人文目标和昭示着人文价值理性。然而传统文化带来的美学价值观开始与大众文化在冲突中相互融合,大众文化语境下,中国动画电影的美学特质有了新的呈现。

一、动画形式美的个性化缺失

符号化的艺术创作实际上是对美术风格加以修改、简化与提炼的过程,这也是动画造型的由来,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表现运动的影像,以满足叙事的需要。不管是中国早期的动画造型形式美还是日式和美式的造型形式美都在极力地弘扬个性,比如我国早期水墨剪纸动画中的“拉毛工艺”就是利用特殊纸张撕开后参差不齐的边缘来获得一种与水墨风格极其类似的效果。

如今,商业化、市场化、工业化带来的大众文化正深刻影响着中国的动画电影,《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中国传统的动画表现语言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娱乐化的需要,现代的动画受众深受日美动画美学的影响,这也迫使国产动画电影已经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商业在改变中国传统动画表现语言的同时,也在推动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但是要传播就要迎合大众的审美价值观,以牟取用来扩大传播范围的商业利益,中国特有的动画艺术审美观念正发生着从崇高向主流的转变,这种转变意味着大众文化的胜利,它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国产动画电影中角色和场景的造型形式大量借鉴日、美动画美学形式。

商业利益导致以复制为主要特点的工业化成为国产动画电影的趋势,它与精细、不可复制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冲突性,在这个趋势发展的过程中,美学形式的复制、高度提炼、简化和成本的降低是必不可少的。从中国早期艺术家创作的《大闹天空》《哪吒闹海》中流畅优美而劲气不泄的中国国画式线条美到仿日式动画形式美学的《梦回金沙城》《魁拔》《藏獒多吉》等用平涂的单块来表现明暗关系的归纳形式美感,这是一种造型形式向另一种造型形式的转变,同时也是非主流形式美向主流形式美的转变,即中国传统美学向大众美学的转变,说明大众文化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受众广而多的优势和媒体的传播力量占据了艺术美学的中心。这种现象不能简单理解为传统动画美学形式的完全丧失,或者说是中国动画电影个性的完全丧失,而是传统动画艺术形式与大众文化带来的美学形式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继续发展,这也是探寻新时代中国动画电影审美形式的必经之路。

二、视觉愉悦的大众化

动画电影是一种具有高度想象力的集合体,它的本体是假定的视像,观众需要通过屏幕完成对观赏视像内容的理解,视像内容则通过导演设计、文学创作、原画设计、动作调整和后期制作完成。因此动画电影艺术具有不真实性的一面。在不真实的假定视像叙述中,我们看到的是艺术创作者对于某种带有鲜明形式感的艺术表现方式进行动态编辑与组合而形成的影像画面。在此过程中首先就利用了艺术表现力对情绪进行控制,在此基础上再利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活动影像来打动观众。

动画的创作过程,其实就是艺术家精心设计一个虚拟世界的过程。在这个虚拟世界中,动画电影创作者可以尽情释放创作的激情和特殊的审美情趣。然而现代受众的审美要求在不断被大众文化带来的美学形式所刷新,艺术家为了迎合大众的需求,追逐商业利益来完成传播,导致创作者逐渐忽视了动画内容的重要性,开始过分强调具有强烈刺激感和冲击力影像的画面形式感,以此来满足广大受众的视觉愉悦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带来了影视技术不断进步,这为人们感受直观的具有冲击力和写实效果的画面提供了更为有效的实现途径,目前的动画电影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强调它在形式上的视觉感受,大众的这种视觉愉悦需求直接导致了动画电影在内容中淡化精英艺术所特有的道德感召、人文关怀、现实批判、哲学理念以及民族特色。在动画电影《梦回金沙城》的制作过程中,由宫崎骏动画电影制作的团队来参与制作,画面直接借鉴了日本动画导演宫崎骏的创作审美特点,其取材则借鉴了中国西南部的景色,宫崎骏动画电影画面中对于细节刻画的细致入微以及颜色的清新淡雅成为《梦回金沙城》画面的形式美感。

三、艺术与商业结合的趋势

中国早期的国产动画被认为是完全的文化艺术事业,没有产业化经济的概念,不具备商品的基本特征,这样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国产动画的发展,国产动画电影在20世纪90年代才在计划体制下开始规模化,并且渐渐开始迎来春天,开始有长度和产量的要求,如今在看到国产动画电影发展的同时,也意识到国产动画电影产业链的缺失,中国特有的艺术美学形式仍旧没有找到与商业和新兴美学观念进行完美结合的有效途径,这也说明国产动画电影作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媒介的同时与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审美趋向及价值观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矛盾。美国好莱坞动画电影作为成熟的商业化的体系,每年除了大量的商业作品之外同样会出现少数经典的艺术作品,其次是以日本吉卜力工作室为典型的动画电影,还有法国的动画电影《疯狂约会美丽都》,所以大众文化所带来的商业化与艺术的发展之间并不矛盾。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美、日动画电影对中国动画电影的冲击,商业购买逐渐开始介入国产动画电影这种艺术门类,并对这门综合的艺术形式起着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但这也导致商业化在某种程度上淹没了中国特色的传统精英动画艺术形式。在国产动画电影产生消费文化理论后的这几十年中,传统的精英文化也开始吸收大众文化的活力,这是一种艺术在表现形式上的变化和发展,比如动画电影《藏獒多吉》《梦回金沙城》,它们在艺术形式上大量吸收了日式动画的美学表现方式,日本动画制作团队或者参与制作日本动画的团队分别参与了这两部国产动画电影的制作,但它们均以中国西部的人文自然环境为背景,两者的结合逐渐走向完美,以此来适应大众文化背景下的审美价值观,这也是国产动画电影美学风格的全球化和民族化相结合的成果。

国产动画电影的商业化不等于完全排斥中国传统精英式的动画艺术形式,现代大众文化对于国产动画电影的影响也注定高雅,审美文化在当下美学格局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位置。当前,中国政府对国产动画电影的改革力度正在逐渐加大,动画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观念的确立以及对其运作模式的探索,都说明商业化和产业化必然要求中国要创造属于自己的主流商业动画电影。然而,这样的转变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的艺术动画电影就无足轻重,实际上,把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纳入动画电影的商业化运营模式之中,在保护、支持、传承中国独特的传统艺术的同时推进产业化进程,才是中国动画电影的繁荣之路。

四、结 语

国产动画电影不论是作为人性内在、永不磨灭的高雅艺术而存在,还是作为崇尚世俗的大众文化产物,都不应拘泥于某种单一的艺术形式。当前,中国动画电影盲目追求商业化并不利于长远的发展,这一现状和大众文化的泛滥有着必然的关系,虽然大众文化带来的审美观念对中国动画电影展现的传统精英艺术有着强烈的冲击力,但它终究是当代社会自然发展的产物,同样需要遵循产业化发展的一般规律,中国动画电影在这样的大背景中已经有了成功的案例。中国传统的精英艺术要与大众文化进行相辅相成的发展,来满足不同生活阶层的审美趋向和价值观,要在变化的时代中反映不变的艺术真理和人文关怀,以体现人性之真、自然之美,并以引领人们追求真善美为其本职,始终保持大胆创新的创作思路,这些仍旧是中国动画电影所要追求和弘扬的。

[参考文献]

[1] 陈汗青,王健.高等院校动画专业精品教程[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2] 尹鸿.乍暖还寒的国产动画电影[J].大众电影,2011(17).

[3] 王淑充.影视动画美学风格研究[EB/OL].http://.cn/Article/CDMD-10445-2008089993.htm,1998-08-16.

[4] 应小敏,傅守祥.大众文化时代的审美生态与美学转向[J].创新,2011(01)

[5] 李朝阳.从大众文化的自我解构特性看艺术电影突围的可能[J].电影文学,2011(04).

第9篇:电影的艺术形式范文

一、从中国传统元素的视角看中国动画电影

从电影的角度来说,动画电影,实际上是一种综合视觉与听觉的语言形式,动画电影很多故事情节,比如:场景、故事信息以及人物性格特点等都要通过视觉向观众传递。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当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了风格各异、形式多变以及辉煌灿烂的动画电影艺术,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既包括艺术形态的独立性,比如:我国传统的书法篆刻、剪纸、图形纹样、绘画、服饰搭配、建筑样式以及民间绘画等,其中为大众所喜欢的皮影、脸谱以及刺绣等各种元素也都在这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内。[2]这些丰厚的底蕴我国各地域及民族传承下来的历史积淀及智慧结晶,现代的中国,多样化的艺术形态还在不断的发展和演绎者。在我国传统视觉艺术文化的发展及继承,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我国的动漫领域就已经前后制作出了《小蝌蚪找妈妈》《猪八戒吃西瓜》以及《孙悟空大闹天宫》等大量为大众所喜爱的国产动漫电影,同时,这也在对动画电影中国化的探索上取得了丰富的动画制作经验,对中国动画电影的进步与发展有非常重大的影响。[3]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水墨画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形式。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中国动漫研究人员就已经将现代的动画电影艺术与传统的水墨画进行了完美结合,从而制作出了大量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动画。最具影响力的就是国产动画《山水情》《鹿铃》《小蝌蚪找妈妈》以及《牧笛》等优秀作品,这些水墨动画电影也为我国特色动画电影创造了一种新动画形态,即:水墨动画。我国的第一部水墨类型的动画电影就是《小蝌蚪找妈妈》,其具体表现形式为中国水墨画,这种动画电影将动画片和独具中国特色的水墨艺术进行了完美的柔和,中国水墨画中独具特色的笔墨惟妙惟肖地在电影屏幕上展现出来。[4]此外在《小蝌蚪找妈妈》的绘画表现形式上,对齐白石的作品《十里蛙声出清泉》艺术形式进行了借鉴,对小蝌蚪的描绘以浓墨开始,以淡墨收尾,虽然对青蛙的描绘只有寥寥几只,但是整体表现却非常生动,动画中的毛绒小鸡是通过变化着的墨色绘制出来,此外,灵动晶莹可爱的小虾,也似乎带观众进入了一个具有灵气的水墨世界。

要说动画电影《小蝌蚪找妈妈》主要是对水墨花鸟形式进行的采写,那么,动画电影《山水情》就是从中国具有写意特点的山水人物绘画中脱离了出来,这些标志着我国的水墨动画电影达到了顶峰。[5]《山水情》的动画电影中,主要讲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钢琴家在回家的路上病倒,又得益于一位少年的帮扶,最后是老钢琴家在养病的过程中对少年赠琴和教琴的动画故事。这部动画电影中所出现的瀑布和清泉等景物都是对浓墨湿笔的巧妙运用,浓淡变化的水墨颜色是对不同影像的完美营造,云雾缭绕的山峦,烟雨蒙蒙的江水、清秀雅新的竹梅以及展翅翱翔的雄鹰。这些似梦似幻的景物不仅有大山大水的韵味,而且还有进入仙境般的高贵与优雅,使观看影片的观众为独具艺术魅力的水墨动画电影所陶醉。

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与发展,我国水墨语言在传统水墨动画的基础上,对其进一步升华,同时又用电脑合成的三维影像演绎了一种新的动画电影形式。[6]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运用环球数码进行制作的、具有三维形式的动画电影作品《夏》,被全球最高级的SIGGRAPH赛事所入选。这部电影是通过对电脑软件的合理利用,在淡雅清新的传统水墨基础上,对其动画的转场效果和动画的立体感等动画影片的语言及画面效果进行了强调,在三维动画电影中,对浓墨重彩的虚拟的水墨世界表现更为丰富,同时也开创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全新水墨动画样式。

在动画电影的创作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对其中角色的设计,这也是创作电影的主要组成部分。[7]影片中对角色的设计,必须用简练鲜明的形式对其人物形象及特点进行描绘和表现,这种艺术形式同我国的民间艺术造型形成了完美的契合,我国一系列的动画电影中,都或多或少对民间绘画视觉艺术要素进行了借鉴。其中有以视觉上的艺术形式作为影片的形象特征,还有的是通过民间绘画的视觉艺术对某一细节上予以采用。比如:国产动画电影《南郭先生》《猪八戒吃西瓜》以及《渔童》等,在对这些角色进行设定的过程中都是对民间剪纸中所塑造的造型特点得设计。动画电影《骄傲的将军》的人物形象设定中,则是运用我国民间年画元素,对将军的角色进行了完美融合,在民间的年画中,其门神造型比较威武与夸张,其娃娃则比较憨态可掬,而且体型比较浑圆,《骄傲的将军》中,将这两种年画造型进行适当的结合,使得将军角色既有将士的威猛,同时又有动画角色的憨厚与可爱。在中国动画电影发展史上,最经典的一部动画作品就是《大闹天宫》,对这部动画电影中孙悟空形象的设计可谓是我国动画电影的形象标志,这部动画电影中所有的艺术元素及角色造型都由我国民间美术起源,在设计这部电影的角色造型时,所采用的都是一线钩形,以色辅形的艺术形式,影片中各个角色在造型上都是对民间戏曲脸谱及年画艺术精华的直接吸取,带给观众强烈的感染力。[8]比如:孙悟空的三瓣嘴、桃子脸、灵动的黑眼圈;玉帝的柳叶眉等,这些形态美和人物的特点进行了完美的融合。

二、国际动画电影在中国传统元素上的借鉴

目前,随着我国不断加大的动画影片市场潜力,再加上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中国动画元素越来越多地被国际上的动画电影所借鉴,中国传统的文化精髓逐渐成为全球动画电影想要开发的珍贵资源,通过对中国元素的借助以使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得以扩大。[9]在世界上比较有影响力的中国动画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动画电影《花木兰》,它是以文学著作《木兰辞》作为创作背景,此外还有《功夫熊猫》,这部动画电影进行了多种中国绘画元素的大融汇。

动画电影《花木兰》中,主要讲的是一个在民间流传非常广泛的女儿代父从军的故事,其中可以发现美国好莱坞的电影动画人对我国传统绘画文化的大胆尝试和借鉴,在整个动画电影背景中,对大场景的设计主要运用画面点散透视效果,对局部的设计主要运用了中国画的艺术表现表现,而对服装的设计则是对我国南北朝服饰的还原,但是在影片场景及角色的造型设计上,则是对好莱坞式特点的沿用。

要说动画电影《花木兰》属于一部裹着中国外衣、讲着美国故事的电影,那么,后来拍摄的《功夫熊猫》,从画面细节到表现手段等各个方面都是对中国传统的视觉绘画元素的完美融合。[10]整部动画电影在进行背景及画面的制作过程中,是对我国水墨语言的巧妙贯穿,比如,世外桃源的落英缤纷,山林间的群山缭绕,云海间的笔走蛇龙等。又如:各种各样的书法艺术、建筑形式以及传统的图纹等等,每一个道具及每一个细微的角落都进行了细化。在这部动画电影中,在为观众所赞赏的,就是对电影情节的切换,其方式耐人寻味,在电影的开头中,主要用我国民间剪纸的艺术姿态来对电影的背景进行叙述,随着故事情节不断的向前发展,到影片中阿宝追忆时,进行了水墨形式的巧妙运用,影片将电影情节的转换同我国视觉文化元素特征进行了完美结合,不得不让观众感叹其表现手法的灵动及我国视觉元素的神奇及魅力。[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