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疏导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障碍 增长趋势
当前,社会正处在一个信息发达、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个体面临很大的生存压力,人们多年来形成的稳定生活模式不断受到冲击,这给人们身心健康带来威胁。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也是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他们求知欲望和模仿能力均较强;自制力及分辨能力差,当碰到困难时,不懂得运用缓冲应激来释放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引起心理疾病,因此开展青少年心理障碍讨论显得尤为必要。
1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特点是指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差异,人与人之间在认识及判断客观事物时基本倾向会有差异,差异的核心是世界观、人生观的不同,其次是兴趣爱好的不同。人们在判断客观事物时,心理特征不同,即在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会有差异。
2 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原因
2.1 大众传媒 指以报刊、图书、影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工具,面向大众的信息沟通方式。在现代社会中,大众传媒是十分重要的社会化手段。影视、音像、广播报纸杂志,特别是国际互联网迅速向人们提供大量各种信息,使人们开阔视野,学到新的知识与规范、角色评价、价值标准、行为规范等。对个体的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互联网对人们的社会影响较大。[1]
2.2 家庭氛围 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一大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促进孩子健康成长。调查显示,青少年抑郁症的发生与孩子失去关爱,有强烈精神压力未能及时获得排解有密切关系。患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长大后,常缺乏对他人的人情关怀和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感。[2]有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3~5]
一位心理保健专家指出,由于城市住宅的封闭状态,现代儿童除在课堂外,几乎处于与世隔绝状态,他们无共同的游戏,集体的娱乐。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许多家长与孩子缺少交流和沟通。不少现代儿童内心孤寂,其心灵健康容易受到损害,久而久之,甚至会患上儿童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福建省某心理卫生中心心理咨询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1。表1 心理咨询挂号人次统计表1数字显示,所有到心理卫生中心就诊者,均存在心理障碍及精神疾病。通过对门诊人次调查,患有心理障碍、抑郁症的儿童当中,有78%的儿童是单亲或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根据统计学相关分析,儿童患心理障碍及抑郁症与有缺陷家庭的关系呈正相关。
2.3 教育体制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将近30年教育模式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危机重要原因之一,学校过高追求升学率,在校生教育过分强调智育,忽略或淡化人性教育,人文关怀未得到有效发展。[6]
3 青少年心理障碍发展趋势
根据中国部分地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推测目前至少有1亿人患有各种精神障碍疾病,精神疾病已成为中国严重的疾病负担。主要表现为偏执,交往障碍、抑郁、情绪波动、躯体症状,过于敏感,其中有一半需要心理卫生干预。福建省某精神专科医院门诊挂号人次数字统计,见表2。表2 门诊挂号人次统计 图1显示儿童、青少年精神专科门诊挂号人次每年均递增,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有增长趋势。如以这种速度继续发展,我国本世纪末将有>60%儿童青少年存在心理疾病,因而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4 几点建议
4.1 教育机制改革 需对近30年来的教育体制加以总结和研究,并提出具体完善措施。进入20世纪后,国家先后提出了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和建立创新体系,但在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上,始终未走出旧的教育体系,在教育宏观管理上,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管理机制,故应针对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的特点建立起有效的管理机制和运用机制。充分重视基础教育,应用教育和教育创新,培养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一代青少年。
教育是一种终极关怀,建立科学的教育观不容忽视,教育本质是人的成长,教育学首先是一种人文主义哲学,教育是一种智慧,建立科学的教育观比掌握任何一种教育技术均重要。要转变中国旧的教育理念,确立新的教育理念系统:即养成教育、和谐教育、自我教育、尊重教育、启发教育、生命教育、重视实践和效果,善待并协助从儿童的个性开始,才是打造他们未来核心竞争力的唯一出路。
4.2 家庭父母 童年期是社会化的关键时期,个体出生起就在家庭中获得一定地位。家庭在社会化中地位独特作用突出。家庭是儿童最早接受社会化的地方,而父母就是社会化的最初媒介,也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对每一个人来讲,客观现实的认识常是从家庭的生活、家长的言行举止开始。父母的教养状态及教养方式,家长的言传身教对儿童的语言、情感、角色、经验知识,技能与规范方面均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综上所述,调整青少年心理状态,使他们以最佳状态对待人生和世界,这不仅要老师的引导,社会关心,父母从小言传身教。不仅需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还需要教会青少年心理调适的方法,使他们在遇到困难、挫折或自认为处在人生的低谷时能够很好地疏导自己,平稳地度过生命中各种困难时期,健康积极,乐观向上地生活成长。青少年是未来的希望,只有培养出心理、身体均健康的年青一代,祖国才有希望。
【参考文献】
1 张劲松,许积德.青少年早期气质问卷—修订版的修订与应用.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6):440~441.
2 黎雪梅.暴力犯罪的人格障碍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8,22(7):547~549.
关键词:青少年;心理问题;预防措施
收稿日期:2006―06―08
作者简介:赵泽碧(1955-),女,四川巴中人,四川文理学院高教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高等教育与管理。
21世纪,人类面临的将是一个既互相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赖的复杂多变的世界。全面提高人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有专家预言,21世纪心理健康问题将是人类的一大祸患。据有关资料介绍,目前我国正常人群的心理障碍发病率为20%左右,也就是说有2.6亿人有心理疾患。有的专家断言,这是现代生活的特征与必然。
我们正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国家,我们对祖国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对未来的时代充满希望。中华民族的文化科学水平和心理素质能否与飞速发展的时代相适应,会直接影响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新体制要求未来的建设者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影响人的终生。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迅速,正处于心理素质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成人感、自主意识不断增强,青春期的出现又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困惑。由于有的问题具有不可弥补性,而预防胜于治疗。有人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心灵感化教育,它显著的特点是教育者调动情感的力量,尊重和理解学生,满怀热情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帮助学生形成稳定而健康的情感、坚定的意志、健全的个性,使学生走上健康成才之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
一、青少年心理问题普遍存在
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存在着重智育轻德育、重生理健康轻心理健康的问题。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习负担沉重,升学竞争激烈,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家庭教育中的不当做法使许多青少年学生产生了轻重不一的心理问题。
据有关部门对几个不同地区的调查结果显示:
1.北京市中小学生心理服务电话记录了数万个个案电话记录,经分析发现青少年心理问题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小学高年级为9.7%;初中生为13.76%;高中生为18.79%;大学生为25.39%。
2.厦门教育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对500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的调查分析中发现,有49.6%的学生存在着多种轻度的不良心理反应;有10.8%的学生存在着多种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3.上海市教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对7所中学的70%的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卫生状况的测评,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占30%。
由此可见青少年心理问题是普遍存在的,而且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
二、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低龄化与多元化
一些研究成果表明,许多心理问题都表现出了低龄化、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大中学生存在的许多心理问题的成因可以追溯到他们的小学时代,以下的案例让人们触目惊心。
1.15岁的姐姐虐待12岁妹妹。今年12岁的小惠是四川达县某中心校六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的几个月里,小惠忍受着来自15岁姐姐的非人折磨,毒打、不准吃饭是常有的事。而最令人发指的是姐姐竟然强迫小惠“喝厕所里的尿水”。更让小惠感到可怕的是,姐姐放出话来:“随时可以找人修理小惠,大不了到时坐牢、自杀。”
2.“邮包炸弹”炸翻班长。2005年6月2日早晨6时,黑龙江省东宁县老黑山中学初三(一)班教室内发生了一起“邮包爆炸案”,班长李想在打开一个寄给他的包裹时被当场炸得血肉模糊。经过警方大量调查发现,制造这起技术含量较高的爆炸案,竟是受害人李想的同班同学、素有小发明家美誉的王小元。作案的动机竟是为了争夺班上学习成绩第一。
3.专偷腊肉的小飞贼。2005年1月6日,达州警方破获一起专偷腊肉的“小飞贼团伙”。经警方了解,他们最大的14岁,最小的才8岁,曾多次在人民公园、塔坨、三里坪等地作案。将偷来的腊肉出卖后,每人每次都能分到20元至80元不等的赃款。据了解,这些都是在校学生,他们或因学校老师批评、或因家长打骂而出走聚集在一起的。
4.不堪高考压力,高三男生杀死生母。2005年6月4日,中国青年报报道了高考前7天发生在青海省西宁市的一幕悲剧:高三男生微儿(化名)为逃避父母让其参加高考,竟然在家中将其亲生母亲杀死。而直到现在,痛悔不已的微儿还不知道他已酿成不可挽回的大错,甚至以为他的母亲尚在抢救之中。
5.学生遭老师批评当场背气。2005年9月27日下午2点,青岛市海慈医院急诊室120送来了一名18岁的男孩进行抢救。据老师介绍说,刚才上课的时候,这名学生打手机,老师看到后就批评了他,并让他把家长找来。没想到,男孩突然背过气去,倒在地上,满地打滚,桌子、椅子倒了一片。经医生治疗,才化险为夷。
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的教育科研部门调查的中小学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大约在20%。许多调查结果同时表明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连年呈居高不下的趋势。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若干表现
一些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导,日积月淀,已形成影响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理障碍,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疾病。据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对北京市两万多名学生跟踪调查后发现,处于14至18岁的青少年,处在表现为体格匀称、肌肉发达、身体与生理上已较为接近成年人,但他们的心理发展都相对滞后,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自我控制能力;情绪动荡、偏激,容易激动兴奋,也容易发怒绝望;有的理智感和道德感相对模糊,心理因素的不稳定也往往使他们中的一些人在不经意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青少年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际交往渠道受阻引起的回避型人格异常、妄想型人格异常与强迫型人格异常。青少年学生一方面渴求别人的理解和注视,内心产生强烈的交往愿望。另一方面又由于来自不同的家庭,彼此性格各异,而且师生之间除了教学上的接触外,其他方面都交流得较少。面对这种情况,有的同学因不善交际而加重了心理负担,导致了“心理疾病”。这类疾病主要表现为:回避型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很想与人交往,但又怕被人拒绝、抛弃,结果不敢与人交往,总是回避,心理上很自卑;妄想型人格异常,主要表现为怀疑、嫉妒、惯于责怪别人、感情淡漠、易将小事扩大、无事生非、无法与人共处;强迫型人格异常,它是指过于墨守陈规,处处谨小慎微,压抑自己的言行,有时甚至为自己的一句话讲得不妥当而懊恼焦虑。
2.学习内容与方法的改变引起的神经衰弱、自卑感和嫉妒心理。这种现象在一些重点学校尤为突出。重点学校汇集了各地大批的学习尖子。由于环境的变化、老师的变换、学习方法的改变,且是课程教学容量大,画龙点睛的多,温故知新的少。这种学习方法和环境的变化,使有些学生常常内心感到不安,生怕考砸了,在同学面前丢人现眼,在家长面前不好交待,于是经常失眠、头痛,体力与智力下降,学习缺乏信心,由此患上神经衰弱症;自卑感一般指个人由于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和其他原因产生的轻视自己,认为自己在某个方面不如他人的心理;嫉妒心理则是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这种心理是在自卑心理放大后的一种畸形发泄形式。如某中专学校一女生宿舍,经常发生一些衣服裙子被人为破坏,经调查发现,毁坏者竟是该班班长。该班长平时学习、表现均非常优秀,为何做出这种不可理喻的事来。经了解,该生家庭贫寒,父母早已离异,每年的学费都是母亲东挪西借地凑起来的,更莫说穿一件像样的衣服。因此,每当她看见别人穿上新衣服,她心里就更加不平衡。
3.异往引起的青春型精神分裂症与激动忧郁症。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学生有的性机能已经成熟,有了与异往的强烈愿望。但有些人对异往理解片面,处理不当,既耽误了学习又带来生活上的痛苦,甚至造成“心理疾病”。如青春型精神分裂症,就主要是由于失恋或某方面的失意而引起的。其表现为“患者”越来越脱离现实,不注意外观整洁,成天想入非非,甚至自甘堕落;激动忧郁症则是由于较大刺激影响产生的忧虑和激动,进而出现严重的抑郁状态和过激行为。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青少年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相当一部分是与异往及爱情方面有关。比如失恋、单相思、三角恋或多角恋的问题,友谊与爱情的关系问题,可见异往在困扰着他们。有的学生因失恋而怀疑自己在异性面前缺乏吸引力而患上“异往恐惧症”――只要有异性在场,就变得手足无措,精神紧张,反之,有的就会出现过激的性冲动行为,用自杀或暴力方式强迫异性接受爱与不爱,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而最后导致悲剧。
4.未考上理想学校和专业引起的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和失望心理。有些同学平时成绩较好,完全可以凭实力考到重点学校就读,由于考试失利而目的没有达到,故感到失意,觉得自卑。有些因此而患上妄想型精神分裂症,这是一种以妄想为主要症状的精神病。主要特征是人的高级神经活动失调,精神状态和行为表现异常,靠妄想来实现自己的愿望,终日在虚幻中度日,就像《天龙八部》中描写的慕容复一心想复国当皇帝一样。有的则造成失望心理,对目的未能实现而感到没有希望,对生活和未来失去信心,有的甚至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性命。每年高考过后,各地均有学生因考试失利而自杀的报道。
5.因外界压力产生的恐惧心理和“活得太累”的厌世心理。许多青少年学生经受不住一点点微小的环境压力和挫折,在别人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压力,却使他们产生极大的挫折感,产生高度的焦虑和恐惧,动辄离家出走,或愤而自杀。例如今年5月29日下午,四川达县蒲家镇12岁的女孩赵某在家看屋,家里关着的狗不知为何跑出来将本村一男孩咬伤。男孩的家人随即赶到赵某家讨说法。独自在家的赵某被吓住了,怕父母怪罪自己,便在地上用粉笔写上“妈妈,我走了,请你保重”的遗言,在母亲床前上吊自杀了。
一些材料研究表明,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学生求助于宗教迷信以寻求心灵的安宁和焦虑的摆脱。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青少年学生进出寺庙、教堂,虔诚地跪拜在神像面前祈求神灵的庇护,用算命、抽签的方法预卜未来,一些算命的书和姓名与人生的书在校园很流行。许多学生感到悲观、彷徨、孤独、寂寞、忧虑,感到“活得太累,活着没有意思”等。这些又使他们产生任性、厌学、自卑、脆弱以及人际交往中的封闭心理、逆反心理和焦虑情绪等。
四、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预防途径与对策
时代对教育提出了挑战,现代化教育需要更新教育观念,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充满情感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启发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自我的潜力资源,发挥学生在教育中主体地位的作用。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通力合作、共同参与。学校教育是预防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主渠道,作为教育工作者,在寻找病因的同时,主要还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矫正青少年的“心理疾病”。
1.创设和谐氛围。大凡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在心理等方面最需要别人的关爱和帮助,正如身处雪中急需送炭一样。对单亲家庭、问题家庭、留守族家庭的孩子,可进行调查摸底,对号排座,动态管理,教师可及时热情地进行宽慰,号召同学们去关心、爱护、体贴和帮助,为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创设一个和谐的环境氛围,使他们感受到同学们的关心、老师的关爱、集体的温暖,心境变得愉悦起来,从而鼓足勇气从“心理疾病”的阴影中走出来。
2.沟通疏导,有的放矢。患有“心理疾病”的人往往牢骚满腹,什么都看不顺眼、听不顺耳,你说东他偏说西,并且常出现紧张的情绪反映。因此只有使这些牢骚、紧张的情绪发泄出来,才能使他们达到心理平衡、恢复理智状态。对此,教师要与“患者”进行心理交流,创设一种情景,增加心理的透明度,让其自由地、毫无故忌地倾诉自己的烦恼、苦闷、忧虑,把不满的情绪全部发泄出来。特别是过激语言(有时可能是破口大骂)会伤害教育者的面子,此时,教育者要豁达大度,理解他们的情感,才能做到“冷处理”,使他们达到内心的平稳。“心理疾病”的产生往往有其自身认识上的原因,因此,要用说理疏导的方法,提高其认识水平。可帮助他们分析其患上“心理疾病”的主客观原因,探究有效的解决办法,树立矫正“心理疾病”的信心。运用说理疏导方法,要有针对性,可从他们的心理、思想实际出发,做到有的放矢,把理说到他们的心坎上;也要有感染性,不仅要使他们在认识上有所提高,而且使他们在心灵上受到感染,心悦诚服地接受忠告、劝导和建议;还要有持久性,需要多次、反复地进行,才能收到效果;此外,还要注意语言技巧,语言要简明流畅,合乎逻辑,要亲切自然,切忌空洞说教。
3.正确消除青春期的烦恼。学生尤其是青少年时期的学生处于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其身心发展发生了重大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第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性冲动出现,即出现了性的需要;第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形成,使青少年产生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然而,由于青少年的特定的社会地位及其尚未成熟的心理水平,使他们这两项需要都无法真正得到满足,这就形成了青少年学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期学生这些特定的基本矛盾,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他人疏导以得到解脱。针对“恋爱”这一青少年学生敏感的话题,举办一些课外专题讲座,加强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性角色、性法制教育,防止早恋的发生。对患有恋爱的“心理疾病”者,应正确引导,讲清道理:爱情是高尚的、神圣的、美好的,是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人生的价值意义和幸福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爱情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同社会进步和人的事业相比终究是一个附属部分,爱情至上是不正确的人生观,也是不正确的恋爱观。对爱情过度追求,必然会降低人本身的价值。用“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有关事例,说明青少年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不仅影响学习、进步和身体,还会因恋爱中的经济消费加重家庭负担。教育他们理智地克制自己,引导他们将性的冲动转移到学习与其他一些课外活动中去,尽快摆脱因爱带来的烦恼。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素质教育,终生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来自于政府、社会、家庭乃至青少年自身多个层面的关注与重视。陕西省于1997年在全国率先召开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并确定了11个县30所中小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实验县。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陕西省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目前,陕西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今后陕西省在素质教育中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促进陕西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良好,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亦不容忽视,其中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尤为突出。2004年,韩晓琴、康伟对陕西省7地市1000名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陕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总体乐观,在回收的700份有效问卷中,有问题的为40人,占5.63%;问题较严重者即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为11人,占1.55%,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仅为1.55%。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虽然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调查中发现,34.65%的学生存在学习焦虑问题,11.69%的学生有身体症状,7.89%的学生有过敏倾向,7.32%的学生有冲动倾向,6.06%的学生有恐惧倾向,5.63%的学生有自责倾向,4.65%的学生有孤独倾向,3.08%的学生对人焦虑。
另一方面,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城市青少年低。2008年,郝雁丽、李景华对西安市城乡6所中学的1756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西安市农村高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与城市高中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城市高中生。同年,杨梅,王有智对陕西地区1299名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的调查发现,在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归因风格分量表的得分中,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二、陕西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析
1.陕西省青少年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突出的原因
来自现实的或预想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自尊心构成威胁时,学生感到的某种担忧或恐惧的心理倾向被称之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一般指强烈的心理焦虑引起的不良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疼、心神不定、疲劳等。那么,陕西省青少年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突出的原因何在?首先,我国的教育制度虽几经改革,但本质上仍是应试教育,分数是衡量学生、教师及学校唯一的标尺。学校为了自身生存,为了争取更多的教育资金和资源,教师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班平均分数、重点大学升学率等硬性指标,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出好分数、进入好大学、选择好专业、最后选择好工作的目标,层层加码于学生。在这样教育制度及环境中,加诸于青少年身上的学习压力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面对压力时,人的肌体常会产生一种自发的神经反应,即应激反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压力时,如不能及时适当调整、适应,特别是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时,会严重危害人的健康。下面是一些典型的长期应激反应症状(Doctor & Doctor,1994),情绪信号:焦虑、淡漠、易怒、精神疲惫;行为信号:回避责任、回避与人交往,出现极端行为或自我伤害行为,忽视自己,判断力差;生理信号:对疾病过度担心,经常生病,疲惫,过量用药,病痛及抱怨。其次,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是由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两方面的因素共同驱动的,内在需要即内源性动机,外在驱动因素即外源性动机。学习本应该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过程。然而在目前的教育制度及环境下,家长、老师过分地追求分数,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成功与否的标准。高分便是好孩子、好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学生长期高强度学习,学习时间一再增加,休息、娱乐以及投入到其它爱好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过分的外部刺激强度会降低内部动机和损害自发性的兴趣,使学习变为一件苦差事。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必将引起对学习的疲倦甚至是厌恶,从而引发学习焦虑、身体症状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低于城市青少年的原因
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要低于城市青少年,原因何在?陕西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与城市在生活环境、教育资源,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方面,这些差别影响到家庭、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制约孩子本身的发展。首先,在农村,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接触现代教育理念的机会较少,仍旧遵循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从家庭而不是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发展教育,教养方式缺乏科学性、有效性。2008年,郝雁丽、李景华在西安市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比较显示,城乡父母在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城乡母亲在惩罚严厉,城乡父亲在过度保护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农村母亲比城市母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惩罚,农村父亲比城市父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过度保护。其次,由于资金、师资、意识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农村家庭、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投入较之城市更为薄弱。农村地区普通中、小学一般都未设立专门的心理支持、咨询机构,甚至从未开设与此相关的专门课程。当面临问题时,农村青少年能够获得正确疏导的渠道较少。再次,农村学生占有的社会资源明显少于城市学生。对大部分农村家庭和孩子来说,读书、上大学是他们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对升学考试的过高期望给农村家庭和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在进行这种孤注一掷的拼搏时,外界的些许压力或许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衡。
3.影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般因素
目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良好,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影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一般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1)教育中重智育轻素质,学习至上倾向明显
随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确立,素质教育的推行,当代家庭中大多数父母树立起了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家庭教育意识,重视子女的全面发展与教育,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的重心已不再被偏置在智力的开发与知识技能的学习上,基本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关注。但家庭教育不可能脱离整体社会背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活动某些不恰当的理解及现行教育制度设计和实践中的某些缺陷,不可避免地投射到了当前家庭教育中。考高分,上好大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仍是大部分家长乃至孩子自身对教育活动的基本定位。实际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为孩子请家教、买学习资料、补课、参加兴趣班等方面,成绩与学习是家长首要关心的问题,至于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其它方面的重视程度则要低得多,远远不够。近日,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对西安市一所中学的200余名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发现近3成学生的理想是出国,至于出国的原因多位学生解释为:“国外的学生学习压力小,生活更自主些”。
(2)不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亲子关系的质量远远比某一具体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在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中,亲子关系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水平。”亲子关系越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子女就越能顺利成长。虽然目前,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发展的主流,但传统“家庭本位”思想的影响仍在继续,在许多偏远农村更甚,父母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往往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未来与发展,从家庭和功利的角度而不是个体充分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自主性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有效及时的沟通,尊重倾听孩子的意见,善于引导,在观念、教育态度、方法等方面跟随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就有可能导致与孩子的关系恶化,使得孩子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心扉,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思想行为等得不到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责任转移
家庭教育责任转移即在子女未成年阶段,父母将家庭教育责任转移或推卸给他人。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因忙于工作事业或是因工作流动,工作压力等无暇照顾孩子。在农村地区,年轻的父母们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里,家里的老人肩负起了孩子的教育责任。在城市,由于父母工作的繁忙,隔代教育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还有一些家庭,将孩子送入寄宿学校,由学校承担起大部分的教育责任。这种家庭教育责任转移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隔代教育中,祖辈多溺爱孩子,照管方式不科学,教育观念落后,这些都会带来很多消极后果,如孩子任性、自我中心、意志薄弱、责任感差等。而将孩子送入寄宿学校,则会导致亲子关系缺失,易使孩子产生孤独感,被遗弃感等,从而导致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刘玲玲、毛健玲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不良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在实际的教育当中,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中存在着管得过严或过松的现象。过分严厉会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而过分干涉保护会使得孩子自卑,无主见。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约束标准常常不一致,这也是导致孩子行为心理问题的一个常见原因。如对于孩子的说谎行为,父母也许这一次会提出批评,而下一次则轻易放过。这种管教方式常常会造成孩子的困惑,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与稳定感。
(5)不良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出生成长的地方,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研究表明,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反之,则会使得孩子置身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多消极影响,如对双亲的反感甚至怨恨,行为的放纵、自制力缺乏,不良道德品质及心理病态危险的增加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婚姻观,恋爱观等一系列家庭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的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这无疑是不利青少年成长的,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6)学校重视、投入程度不足
2007年,魏书堂、彭虎军对陕西省44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结果发现,在思想认识、机构建设、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不到位,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中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方面,45所学校仅有7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占15.6%,其中,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差距更大,有86.36%的中小学无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习生承担课程方面,52名实习生中,直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仅占25%,75%的实习生承担的是其它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方面,44所中小学配备21名专兼职人员,平均2所中小学不到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同时兼职人员中多为学校管理干部、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
(7)社会变迁
我国目前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这一变迁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必将引起政治及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引起人们生存意识及生存方式的转变。这些变化与转变将会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影响着社会中的人们。2009年,辛自强、张梅的一项关于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表明,中学生SCL-90得分与社会威胁、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三方面的10项社会指标相关显著,社会变迁是预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的普及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离婚率和犯罪率的上升,间接投射在青少年家庭生活、学习、交往行为中,已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韩晓琴,康伟.陕西省七地(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0(2).
[2]郝雁丽,李景华.西安市城乡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
[3]杨梅,王有智.陕西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调查[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1).
[4][美] Dennis Coon,John O. Mitterer著.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58-459.568-569.
[5]中国网教育热闻.陕西某学校搞心理健康调查 三成学生理想是出国[DB].2009-01-20.
[6]邱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刘玲玲,毛健玲.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
[8]魏书堂,彭虎军.陕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
【关键词】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切实有效地开展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一、开展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学校教育
1.优化校园环境。校园环境要做到净化、绿化、美化,还要重视整个校园的布局,力求产生整体美,还要重视人文环境建设。让学生每天高高兴兴来到学校,深深地受到定期更新的良好氛围的熏陶,精神为之振奋,情绪为之快乐。2.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通过多开展各种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百科知识和学习名人等活动,提高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技艺,活跃学生身心,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改善学生心理环境。3.开展校园建设。校园建设校有校风,班有班风,教有教风,学有学风,培养良好的“”教育,既能反映学校的特色,也是稳定的心理环境因素。学生的生理、心理、智力、能力等综合素质,在良好的校风校貌这个心理环境中能得到良好的发展。可见,良好的校风校貌也能为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4.转变教师观念,建立健全教育管理体系。教师是担负着教书育人,传播人类文明,培养高素质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重任,教师的教育观念、知识水平、业务能力、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到人才的质量与教育的效果。教师只有经常深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去,与学生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营造和谐轻松愉悦的气氛,消除他们的紧张感、拘束感和不自然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对他们充分地加以信任,使他们无所顾忌地向你倾吐真实的心理活动,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及时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才能有的放矢地对他们进行帮助、心理疏导和教育。5.有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复杂,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6.引导教师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该正确引导教师坚持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认真挖掘教材中心理品质教育内容。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只针对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其次,开展有益的活动。7.协调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信任会使学生产生对抗心理,教师的认知偏差会带给学生心理上的压抑,出现攻击行为。青少年时期,教师仍然是学生的榜样之一,是公正的代表,遭遇问题时,他们希望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与爱。
二、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事实上,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
三、社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
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社会各个方面的积极因素都被调动起来,多种思想都会在社会中交汇、碰撞;信息技术迅速发展让青少年可以便捷地了解社会的方方面面。这些丰富的信息,对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中的青少年十分有利,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加深他们思维的深度,拓展他们思维的广度,让他们在看待问题时不易盲从与偏激。
一、积极心理学对学校青少年传统心理问题的预防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等人开创了研究人类的优秀品质的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个层面:关注人的积极的认知加工;关注人的积极情绪体验与人格发展;关注人对社会的积极态度,创建积极群体与社会等等。
积极心理学理论依据是相信人性中有一定抵抗障碍的倾向和潜能,成长的潜能一定会战胜不健康的因素;强调人性中的积极方面和健康的功能——人类的六种美德:爱、宽恕、感激、智慧、控制和乐观。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进行青春期教育是以增进青少年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人格为目标,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使青少年平稳度过青春期,缓解青春期综合症,并预防青春期心理问题的发生。青少年传统心理问题的预防引入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后,心理预防就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一级预防。对象是正常青少年。关注点是构建青少年的积极的自我概念、希望和生活满意度,培养青少年创造性和战胜挫折的心理弹性。
二级预防。对象是潜在的一般和严重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青少年。关注点是青少年对未来的乐观和希望,包括积极的个性特征,如爱、勇气、给予、创造性和持之以恒,并以积极群体凝聚力影响力取代消极集体的影响。
三级预防。对象是心理疾病的青少年病人。关注点是激发人格障碍青少年的内在激情,帮助注意力不集中的青少年发展社会技能,承担社会责任,提高自我接纳,增加幸福感。鼓励青少年从事体育活动和创造性的活动,提高同情心、灵活性和心理弹性等。青少年是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人。
通过三级预防,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青少年成为一个有主观幸福感、乐观、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人。使青少年成为一个有主观幸福感、乐观、有创造力、全面发展的人。
二、青春期综合症
青春期综合症是青少年心理中发生的一种生理失衡导致心理失衡的病症。即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及过度用脑和不良习惯导致失衡。即生理与心理发育不同步,心理发育相对滞后及过度用脑和不良习惯导致失衡。具体原因包括:一、用脑过度导致脑神经机能失衡。二、心理发育迟滞导致心理机能失衡。三、性激素不稳定导致性神经机能失衡。传统青春期教育着重从生理卫生和普及两性知识开始。
青春期综合症的症状具体表现为思维力减慢、记忆力下降,白天精神萎靡,夜晚难以入睡,敏感多疑,情绪波动,消极自卑,男生不良性习惯过度难以克制,心理状态欠佳,忧郁,冷漠,自虐,乃至厌世,缺乏学习兴趣,厌学,逃学,社交障碍、甚至离家出走等等。
三、对缓解青春期综合症的几点思考
长期以来,青少年青春期综合症问题研究的重点,是进行青春期教育,尤其侧重于性教育和人际关系教育,积极心理学的应对方式,给我们青春期综合症解决带来新思路。具体思考如下:
(一)培养青春期青少年积极的认知
主要指培养人的主观层面的积极认知体验,包括:自我同一性认知、乐观、希望、自我接纳、自尊、宽容、逆境中心理弹性、审美体验、智慧灵性等等。
1.积极的榜样。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正直与老师德高望重的榜样作用对青少年就能言传身教,使青少年成为一个积极、自信、乐观、高尚、有进取心、有自律性的人。
2.积极的沟通。青春期属于青少年心理自主和心理断乳的关键时期。要帮助青少年对师长建立安全型依赖,克服让青少年“无师自通”的传统观念,帮助他们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做好心理疏导与辅导。当安全型依恋的青少年成人后,他们会更乐观地面对威胁性环境,坚定善良的信念,去寻求帮助或选择有建设性的应对策略。
3.积极的活动。有益身心的家庭活动可以陶冶青少年性情,学校整合各种资源开展青春期教育活动,创建网络平台和建立心理咨询,帮助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慰藉心灵,摆脱不良情绪干扰。
4.自我同一性探索。培养青少年同一性是青春期的发展主题,需要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配合来完成,家庭中父母人格一致,价值观正确,生活态度积极,长幼之间气氛民主,父母期望适当。学校里把知识、能力和塑造人统一,培养学生自尊自信,培养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社会上弘扬主旋律文化、民主包容文化氛围、优秀的成人榜样力量等等。这些都能帮助学生完成同一性的认知。
5.培养逆境中的心理弹性。青少年只有在生活中独立思考、面对和处理各种学习生活中问题(包括生病、突发事件、意外事件等等)后,他才能获得一定的直接经验和心理免疫能力。师长们应该让青少年适当的感受挫折,挫折经历会培养青少年自主成长的能力和逆境中的心理弹性。
(二)培养青春期青少年积极的情绪与健康人格
培养人的主观层面的积极情绪体验,包括主观幸福感、满意感、流畅感、快乐感以及积极的情绪与健康的关系。
1.感受主观幸福感。幸福感是个体对自身生活的看法和感受。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遗传和环境。师长们要注意通过正面的引导,让青少年体验主观幸福感。除了常规的对青少年进步物质、精神的肯定外,当然进行反差比较巨大的农村生活体验、夏令营、户外训练、学生跨境游学等也是感受主观幸福感的方法。
2.学会发展健康亲密的人际关系。沙利文认为,“许多在成年期中构建亲密关系所需要的能力和才能,都是在青春期首次出现的。”前青春期有建立亲密伙伴关系的需要,青春期早期有性接触以及异性同伴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青春期晚期有融入承认社会的需要。针对青少年这种需求,师长们要密切关注、积极疏导、适当沟通,帮助青少年发展出与同性和异性同龄人自主亲密的平衡人际关系,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建立积极心理防御机制。成熟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升华、幽默和理智化等。通常是积极的,如利他主义、幽默感、意义升华、适当压制、未雨绸缪等等,师长们可以培养青少年的这些方面,比如老师风趣幽默,鼓励青少年参加义务劳动,学会戒除急躁和愤怒、激动,学会适当规划等等。
4.积极的生活态度——乐观自信。积极心理学最推崇的ABCDE模式起源于美国心理学家贝克和艾利斯的认知心理疗法。A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的不愉快事件;B指对此的信念;C是指信念所导致的后果;D是指反驳自己通常的信念;E是指加油和激励。通过运用这样的模式可以帮助青少年产生积极的认知从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
(三)创建积极的群体与社会环境
群体层面上积极组织系统,包括如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促使个体发挥其人性中的积极层面,如:社会凝聚力、社会责任感、利他行为、宽恕、仁慈、爱的能力、文明、忍耐和职业伦理,创造力等等。一般认为和谐的群体与环境有利于青少年的情绪安全,心理成熟、情感控制好和自我认知能力强。
1.培养凝聚力与责任感。通过群体力量培养凝聚力,首先要组建团队,其次要明确团队目标,形成团队文化,参与团队竞技,可以通过一系列课外活动如:军训与运动会、青年志愿者、学习兴趣小组、体能拓展训练等等来激发学生责任感和凝聚力。
2.培养爱与宽恕、感恩。利用仪式和讲故事营造健康青少年文化。很多仪式,如开学典礼、升旗仪式、入团入党、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和校庆等,这些仪式会明确告诉青少年凝聚力、责任感;明确告诉中青少年已经长大成人,要明白有所为有所不为,为自己行为负责。
3.培养创造力。创造力是智力过程、知识、智力风格、人格、动机和环境线索等六种因素不同组合的结果,其核心是发散思维和变换能力。创造力除了先天因素更多的是后天培养。为培养青少年创造力积极心理学研究者提供了12种策略,如:鼓励假设性质问、允许含糊和不确定、容许犯错、鼓励他人对问题定义,奖励创造性想法产品等等。师长们可以鼓励、发掘青少年学生、生活中的发散思维,鼓励他们探索生活自理的方法,学会管理时间、管理情绪、管理健康、管理生活费等等,在日常生活中就能让有创造性的学习生活。
四、小结
青春期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然阶段,我们要坦然面对。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还应强调以增进青少年的积极体验为途径,以培养青少年的积极人格为目标,同时要创造一个积极的社会环境作为青少年的外在保障的教育。让我们怀揣积极情绪走进家庭、学校和社会中,与亲朋好友们融为一体。在勤奋学习的同时,用正确的人生观作导向,保持健康的认识、情绪人格。正视社会、正视逆境,培养心理弹性、韧性,克服各种困难和挫折。正确认识、评价、对待自我,了解青春期生理卫生。用理智和意志力去克服自己的不良态度、观念、行为,使自己健康平稳地渡过青春期。
一、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符合青少年心理,激发学习欲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孩子来说,兴趣的力量更是无穷的。儿童的自制力较差,如果硬要他们从事不感兴趣的活动,肯定是难以持久的。学琴也是这样,一旦不感兴趣,那么大脑中枢的抑制机制将不可避免地使其产生一种厌倦情绪,以致不愿再坚持学习,即使再强制学习,也很难再有较好的学习效果。所以一旦发现学生出现这种厌倦心理,就应当从教学内容、教学时间与教学节奏上加以调整。 首先,授课和练习的内容要灵活多变。根据人的心理特点,人总是注意同一件事情是不大容易的,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一成不变的内容、一遍遍的练习很容易使孩子感到枯燥,注意力分散,失去兴趣。依据这个特点,教师应在授课及练习的内容上妥善安排。在进行某个目的的练习后,可换成新的内容,把孩子的注意力调整到最佳水平,让练习有一个接一个的新内容,避免单一内容的重复。同时,在教材的选用上,也要尽量给孩子安排一些他们喜欢弹的东西,比如:儿歌改编的乐曲、练习曲,节奏明快的变奏曲等。这样做一方面可以保持孩子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另一方面也可以防止枯燥无味的练习对孩子学习钢琴兴趣的损害。
二、为青少年创设良好的心态,提高学习效率。
练琴实质上是一种手脑并用的练习过程,首先应当练脑,再由脑来练手。所以这个过程应该是循序渐进,从容不迫,积之既久,水到渠成,而不应当急于求成。如果幻想练习几次就能成功,就会把主要精力放在考虑学琴的效果、目的及利害关系上,这势必会给青少年增加一些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尤其现在钢琴考级几乎是每一位能够坚持学下去的青少年所必有的经历,许多青少年的家长和教师不能正确地对待钢琴考级,视钢琴考级为学琴目的。在这种错误思想的驱使下,出现了为了考级而考级,不科学地对青少年的演奏程度任意拔高等做法。这种现象不仅破坏了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也给青少年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良好的心理状态应当是自由的、坦然的,而不应当是紧张的、急躁的。笔者认为,“看看、玩玩、听听、试试”是对青少年钢琴教育最有效的方法。要让学琴的孩子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钢琴。
三、制定明确合理的学习目标,让青少年体验成功。
学习目标越明确,对学生的激励作用就越强烈,所以对每一位习琴青少年制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进度是非常重要的。学琴是一种获取音乐知识的进取过程,是学习掌握一门科学、一种学问,不可盲目制订不切实际的进度和目标。所以,这个目标和进度应该符合习琴青少年的实际情况,切实可行。目标过高或者过低都会起反作用。目标过高,力不能及,学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犹豫、胆怯的心理,使青少年对琴产生一种畏惧感,从而丧失上进的信心,极大地降低学琴的效率;如果教学目标过低,则不需要经过刻苦努力就可以轻轻松松地达到,这样也会使孩子感到乏味、厌倦。因此,学习目标的制定,既要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应适当地给予失败和挫折,使之能够“跳一跳,摘桃子”。这样学生就能够在通过努力才能达到的水平上体现出自己的价值。目标一旦实现,当学生通过刻苦练习后演奏出美妙的旋律时,便会获得巨大的成就感,进而产生向新的目标努力奋斗的强大动力。
四、运用灵活教法和恰当评价,激励学生奋斗动力。
在适当的时候给人以表扬和鼓励可以得到比斥责、批评和讽刺更突出的效用,尤其是对孩子。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支持并经常鼓励学生。每当学生有了进步,哪怕只是一点点进步,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肯定、赞扬、引导、鼓励,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向新目标奋斗的动力。另外,“榜样激励法”也是克服习琴表少年厌倦心理的重要方法之一。少儿有向师性,教师做得到的,学生好模仿。练琴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体特点,选取适当内容,多作示范演奏。青少年时期对抽象的东西尤其不易接受,相反对具体、形象的东西却很容易接受。只要教师对学生从易到难,分层次要求,用和蔼的态度、灵活的方法循循善诱,使其以老师为榜样把学习落实到行动上,帮助其克服畏惧及厌倦心理,建立上进信心,定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五、老师树立风范,让学生学得主动。
教师人格是成功教学之关键因素,对于一个琴童来说,他的绝大部分钢琴知识的获得主要来源于他的钢琴教师。一个性情粗暴又毫无耐心的教师会让孩子的精神处于高度紧张与惧怕之中,这样久而久之,再有天分的孩子也会越来越厌恶上钢琴课,厌恶弹琴。因此教师人格因素对孩子学琴积极性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笔者认为,作为一个优秀的钢琴教师,首先要有令人愉快的个性并且有足够的耐心。一位仁慈而且会关怀学生的教师,甚至对于懒惰而有叛逆性的孩子都可以使之驯服进而有良好的学习过程。
六、让家长为青少年创设良好氛境并正确引导,进一步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青少年在学琴的过程中,大部分练琴时间都是在家里,所以家长的引导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辅导琴童练琴的过程中,最令家长头痛的事情就是孩子不想练琴。孩子的年龄越小,他的自控能力也就越差,极容易受外界客观条件的影响。为了让孩子学好钢琴,一定要给他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果家里总是人来人往,孩子的心就会不由自主地浮躁起来,很难让他静下心来练琴。所以,家庭中一定要有一种学习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很容易安下心来练琴。
关键词:抚州市第一中学 非体育专业学生 体育锻炼项群
中图分类号:G80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a)-0221-01
据有关资料统计表明,近些年来,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青少年因为不健康心理而发生的不良事件越来越多。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介于此,我从青少年的个性心理出发,分析影响个性的体育因素,探讨体育中促进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方法及策略。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抚州市第一中学高中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师范学院非体育专业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进行问卷调查。男生66人;女生114人,共180人。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关于体育锻炼项群强度方面的资料,并对资料进行分析与整理。
1.2.2 问卷调查法
参考体育锻炼项群自评量表,对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出生地、专业、季节以及最喜欢参与的运动等方面进行划分。并对问卷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结论。由于暑假期间,学生不在学校,很多问卷通过电子表格发放。一些纸质问卷,在学生开学后,进行发放。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85份,有效问卷180份。其中有5份问卷,存在漏填、误填等情况,故视为无效问卷。
1.2.3 比较分析法
对不同年龄、性别、年级、专业、出生地、季节、健康程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1.2.4 数理统计法
用SPSS11.5数据统计软件包对调查问卷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主要采取独立样本的T检验、单因子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为该研究提供数据支持。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青少年个性心理的特征
个性的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其中性格是个性中最重要的心理特征,是区别个性最主要的标志。有的人热情、坚实、果断;有的人冷漠、动摇、懦弱;有的人固执、自信、骄傲;有的人优柔、谦和、自卑。由缺少对青少年心理的关注,容易产生很多不良情绪,这些情绪如果不及时解决,同时还可以疏导青少年在学习上、生活中产生的负面情绪,避免形成不健康的习惯。通过体育锻炼,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集体生活中的矛盾,充分发挥体育锻炼对心里的调节作用。要定期举办适合的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加深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理解,让他们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同时也拥有一个阳光的心理。这些性格的形成都与体育运动有着密切的关联。这种自我意识受个人价值观的支配,可以对周围情况做出判断,并主动地去适应环境。
2.2 体育运动对青少年个性心理的影响
现代体育运动还能够作为社会教化的手段来促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体育运动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能对人的有机体施加影响,它不仅能影响人体的生理属性,还能影响到心理属性,促进身心的健全发展。
2.3 体育运动对发展能力的影响
大多数农村地区学校现在有的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材无法达到国家教育部体育教育要求的标准,难以达到国家标准中的要求和规定,政府要制定适合本地区体育教育发展的体育教育体系,完善体育教育系统。学校体育教育是影响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和体育锻炼意识的重要因素,必须培养辨别肌肉运动的能力、观察力、运动记忆力、时间知觉能力。学校要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引导更多的学生参加体育锻炼。还有要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课堂的内容,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让更多孩子喜欢上体育课,喜欢上体育锻炼,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运动能增强肌肉活动的力量,提高循环和呼吸的机能,并使高级神经活动得到改善,从而发展力量、速度、耐力及灵敏素质。
所以,从事该专项的运动员要结合该专项的特点及各方面的训练方法进行训练,才能成为优秀的运动员。
3 结语
该文主要选择技能主导表现难美性项群中具有显著代表性的高中竞技体操、竞技武术套路、竞技跳水这三个项目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竞技体操、竞技武术套路、竞技跳水这些具体项目去分析表现难美性项群所具有的共性特征和个性特征,得出以下结论:(1)体能共性特征表现在:身高偏低,体重较轻;形体优美、肢体比例适宜;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高;视、听、触觉及本体感觉灵敏准确;静力耐力好;平衡能力和稳定性好。(2)技能共性特征体现在:本体感觉的精确和对身体姿态控制的能力强;快速用力运动节奏合理;在规则限定的条件下,自如地克服体重以及外界阻力;熟练掌握各种专门器械等。(3)战术运用共性特征体现在:动作连贯性是得分的前提;难度系数是得分的关键;动作编排上的扬长隐短;合理布局动作。(4)心理共性特征体现在:注意力高度集中并具有良好的持久性;善于自我调节保证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5)智能共性特征体现在:具有较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注意力集中、善于思考和记忆动作;善于现察、分析和判断动作。(6)竞技体操、竞技武术套路、竞技跳水项目的美学本质不同。(7)竞技体操、竞技武术套路、竞技跳水的难度动作、难度系数各不相同,动作衔接难度不同。(8)竞技体操、竞技武术套路、竞技跳水的技术发展趋势不同。
参考文献
[1] 王和平.当代中学生体育项群及同一与差异性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351-1352.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一、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由于受以往观念的影响,心理学都会和一些消极词汇相关联,例如:消极,抑郁,悲观等等。而积极心理学改变了以往的研究方向,把目标朝向积极乐观等方面。积极心理学不是对传统心理学的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发展与继承。积极心理学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乐观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积极心理学改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传统心理学的影响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以矫正学生自身的问题为主导,往往会觉得是“有问题的学生”去咨询教师,通过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的形式,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老师也会从解决学生身上问题的角度去看待他们。然而,积极心理学是以建构的,积极的角度去看问题,它不像传统心理学那样从病态,抑郁等消极方面看待问题。积极心理学肯定人的价值,主张人的全新,自我发展的模式,主张充分发挥人的潜能。随着素质教育的广泛提出,师生角色发生了很多变化。教师不再只是传授知识,而更多的转向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培养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人翁地位,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在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影响下,心理健康教育也发生了许多改变,从过去的发现问题到矫正问题到现在的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和积极体验等方面为主,并且这些积极乐观品质也是教育应追求的核心理念。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只是预防问题的发生,更是对学生自信心的充分肯定和给予鼓励。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在积极心理学的影响下,教师不仅仅是教育者,更应当是学生的朋友,师生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体验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尊重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把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教学方法贯彻到教学中。教师应做到少批评,多表扬,多欣赏,少挑剔。多信任,少猜疑。教师以一种开阔的胸怀接纳学生,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积极品质的提升。在知识中渗透爱与关怀,使学生感受到温暖。
(二)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普通人,并以积极,进取的眼光看待问题,相信人自身的优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美国前心理学会主席塞利格曼(MartinE.P.Seligman)说:“积极心理学并没有改变心理学的研究模式,但不同于以往心理学关于心理疾病和障碍的研究,而是将心理学的研究关注点放在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的心理状态方面,是一门旨在促进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完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具体对象而言,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对过去的幸福和满足,对现在的快乐和幸福,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和乐观;第二,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爱的能力,勇气,宽容,创造性和智慧,以及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第三,在群体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社会组织成为由具有责任感,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个体组成。积极心理学致力于人的积极品质,能够从容的面对生活中的压力,困难,逆境。积极心理学也充分肯定人的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改变了过去心理学以纠正人的错误为核心,从解决问题的视角看待问题。积极心理学更加肯定人的自我评价。积极心理学倡导乐观,美德等积极方面,这些特征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当代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心理学研究对个人和社会有重大意义的问题,教育和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自身的潜力,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心理学相信人自身具有无限潜能,肯定人的价值。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教育者应相信他们身上具备很多优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最大特点体现为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高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
二、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美国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在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中指出:“12至18岁的青少年时期正处于角色同一与混乱的时期,如果这一阶段的问题成功解决,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如果不能成功解决,就会形成冷漠,缺乏关爱的意识。”如果能成功的度过青春期,那么将对其一生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积极心理学关注青少年的优势和美德
传统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多是以预防错误,通过矫正行为等方式改正学生身上的缺点。而积极心理学从全新的视角看待青少年教育问题,改变过去对问题的看法,从培养学生的优势和美德入手,为青少年教育提供了更宽广的空间。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的教育意义在于培养有幸福感和积极情绪的孩子。通过培养优势和美德,发掘青少年的创造力,培养学生乐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易冲动,自我意识逐渐增强,他们经常会出现叛逆,脾气反复无常等特点。在此阶段父母如果按照他们自己的意愿强加到孩子身上,那么效果只会事倍功半。因此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家庭,教师父母等应多以信任,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以积极的情绪体验影响青少年学生。积极心理学总结出六种具有普适性的美德,它们是智慧与知识,勇气,仁爱,正义,节制,精神卓越。与之相关联的还有24种优秀品质,心理学家认为这些美德和优势是普遍纯在的。青少年时期的教育若能使自我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那么会对人的发展产生持久的影响。
(二)积极心理学关注学生教育的主体性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学校教师不再是灌输式教学,而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尊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个性,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素质。教师在教学中也应当充满积极阳光的情绪,能够激发学生的潜力。积极心理学的这些观点与当今素质教育理念相融合。传统消极心理学和应试教育相适应,而当今的积极心理学也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相融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关爱和尊重每个人的生命本性,教育为学生提供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积极心理学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他们是学生活动中的主人。在学习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那么学生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会更高。积极心理学相信学生自身具有无限的潜能,教育者需要不断的挖掘青少年学生自身的潜力,给予学生鼓励和关怀。根据维果斯的“最近发展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在他人帮助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师在教学中应先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而制定相应的标准,提出一个较高而又切实可行的目标。最后,学生通过努力可以达到教师提出的要求。教师用发展的眼观看待学生,以真诚友爱的情感教育学生,相信每一个孩子身上都具有无限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真切的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积极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自助式教育
积极心理学多以鼓励,乐观等积极词汇鼓舞人的发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采取自助式教育和培养积极人格的教育。所谓自助式教育是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与传统以灌输式教育截然不同。在自助式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讲解不再是首要任务,强调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助式教育模式认为教育是有选择性的,师生之间应当是平等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下,双方是平等,民主的关系。自助式教学有以下优点:
(1)教会学生学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信息时代,知识是无穷尽的,教师的讲解终究是有限的,教会学生学习,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以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
(2)发展个性和创造力。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只重视提高成绩。学生的思维能力,创造力都被忽视了。然而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养一个人的思维能力。采用自助式学习方式,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3)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在很多方面都很相近,因此学习也会更加有动力,更能促进双方的学习。自助式学习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突显学生自身的地位。
(二)用乐观的解释风格归因成功与失败
以前我对《大众医学》不屑一顾,以为是医务工作者读的。我女儿订阅后多次启发我阅读。一次,我不经意地拿起一本翻翻,女儿在一旁说:“您好好看吧,坚持看下去,您会成为半个医生。”读完这一期,我便对它刮目相看,发生了浓厚兴趣,每期必读,其中介绍的一些常见病处方,我都一一做了登记,以备后用。
在此,我谨向那些传授医学知识的医学专家和教授致以崇高的敬意,向编辑部全体工作人员致以由衷的感谢!
内蒙古伊克昭盟东胜市 张亦凡
把这本杂志作为遗产留给子女
我和同事陈天纪,一个是78岁,另一个是72岁,都已退休,但仍在工作,身体很硬朗。我们订阅《大众医学》已经20年了,成为这本杂志的老朋友了。每年装订成册。过去边看边作笔记,已有30多万字。我们两人都是靠工资生活,没有遗产留给下一代,就是把看过的杂志作为宝贵遗产,留给子女。因为我们两人依靠杂志上的内容培养良好生活习惯,提高生活质量,病痛少。
1997年10月份,这里的邮局没有收到第10期的《大众医学》,以致我们无法收齐1997年的杂志装订成合订本,为此我们曾经感到深深的遗憾。
最近我们向《大众医学》反映了上述情况,编辑部很快寄来了我们所缺的杂志。两本杂志所费的钱不多,但为读者的无私奉献和热情周到的服务精神,是一份无价之宝。我们谨以“谢谢,谢谢,一万个谢谢”送给你们!
浙江省慈溪市 龚鸿江(执笔) 陈天纪
能否开办个“心理咨询”栏目
我是一名大学生。贵刊的“成长中的烦恼”和“校园热线”栏目中涉及许多心理治疗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平时都或多或少有点心理障碍,但又苦于无处求医,贵刊能否开设“心理咨询”或“心理热线”栏目,为我们提供一个解除心“疾”场所。
陕西 邓 洁
针对当前青少年暴力犯罪率的上升,能否在你们的杂志中增加一些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文章。这不仅对青少年十分有益,而且可以指导家长和老师以正确的方式方法,取得孩子们的信任,作知心朋友。
山西省太原市 王 韦
希望编辑部的叔叔、阿姨们能在《大众医学》上多谈一些心理健康问题,让一些人不去请教心理医生,也能知道自己心理是否正常。
北京市丰台区 戴金美
答复:你们三位提了很好的意见。我们杂志中的“心海导航”栏目是针对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疏导的;“医与法”栏目则是针对犯罪心理进行剖析,并从法律的角度说明一切危害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必须受到法律的制裁。对于形形的一般心理问题,明显与个人遭遇有关,需要读者来信提供真实素材,如果带有普遍意义的,我们约请有关专家撰稿,发表时可隐去来信者姓名。也欢迎各地心理咨询医师投稿。
希望《大众医学》有E-mail(电子邮件信箱)
《大众医学》丰富翔实的内容、高质量的印刷、合理的价位,深深吸引了我和我的一家,因此,我妈毫不犹豫地订了1999年全年的《大众医学》。通过阅读它,我不仅增长了医学保健知识,也掌握了一些小伤小病的治疗方法。《大众医学》真是我生活中的好帮手。一册在手,拥有健康。希望你们建立E-mail,并在每期的目录页上注明,以方便中国和世界各地网民在网上阅读,使《大众医学》早日成为世界著名医学科普刊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