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足球教学案例范文

小学足球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足球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足球教学案例

第1篇:小学足球教学案例范文

一、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深受教师关注,但由于没有合理运用这一教学方法,使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没有取得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而这一方法有助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如果?@一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得以合理应用,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体育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例如,在小学足球(人教版)五年级教学中,由于五年级的学生相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自我约束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大有提高,所以在对五年级教学中,教师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教学方法最为合适。具体做法是教师先在全班面前进行足球技巧示范,然后教师再把全班分为几个小组,以3人为一组,在小组中推选一名练习较好的学生为该组的组长,对小组内两名成员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和监督,小组练习完后,教师随机抽取小组成员,查看学生练习足球的效果,并对掌握足球技巧较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方法,有利于解决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即教师少,学生多,使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不能进行有效沟通交流,同时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激起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

二、开展足球小组竞赛,激起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小学足球教学中,教师采取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即室外课上在全班做足球示范,然后解散学生去练习,这样的教学方法对缺乏自我约束力的小学生来说是不利的。所以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方法,而开展足球小组竞赛就是创新后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充分激起了学生的斗志,勾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和练习中能集中注意力,而且这种方法还是基于发展体育核心素养提出的,通过小组竞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例如,在小学足球(人教版)六年级教学中,经过前面的足球技能培训,加上六年级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大为增强,所以教师应该采取小组竞赛这一教学方法,具体做法是教师在足球课上先把所要讲授的足球知识给学生讲授,然后在给学生讲解比赛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然后,教师把全班分成小组形式,并在每组中推选一名组长,对小组成员进行监督和指导,然后教师先让小组进行足球练习,练习完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小组比赛。通过组与组的比赛,激发了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融入足球课堂中,提高足球教学效率,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

三、改革教学内容,使之符合学生的身心状况

小学生由于身体还没有完全发育,心智还未成熟,且男生女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所以教师在足球教学中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教学安排,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对足球学习的兴趣,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提高足球教学的课堂效率。

第2篇:小学足球教学案例范文

一、陈旧的思品课程教学模式弊端

思品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也很容易与我们的情感产生共鸣。但是陈旧的教学模式不能从情感上触动学生,没有切实地引领学生参与到生活实践当中,更不能真正培养孩子正确对待生活的态度。所以,陈旧的思想品德教学模式对孩子情感价值的培养方面是有缺陷的,需要我们探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弥补这一不足。

二、小学思想品德课“活动化教学”教学模式浅析

1.“玩”中学习,提高精神品质 将“活动化教学”模式引入思想品德教学,对于我们来讲是一种新的尝试。思想品德课来源于生活,应当应用于生活。所以我们有必要根据孩子们“好玩”的特点,从学生的认知及兴趣方面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现实性、实践性相结合,来直接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精神品质。

教学案例:废旧服装循环再设计,培养孩子环保理念。苏教版六年级《地球在发烧》要求培养学生环保理念,笔者探讨了引导孩子有计划、有目的地“玩”,来完成这一教学目标。玩耍第一步:模仿你周围的人对废旧衣物的处理办法。这里孩子们模拟性极强,同时在模拟的过程当中孩子们意识到应该给废旧衣物以第二次生命,而不是随便丢弃,污染环境。玩耍第二步:将你的旧衣物进行再设计、再利用。孩子们的做法是:重新设计成多样的其他用品。在此,旧服装的再利用已经深入学生的心,已经将重视生态环境的理念有效地植入心中。玩耍第三步:展示你的设计。有的学生用旧报纸设计婚纱礼服,有的学生用旧袜子改造成一个坐垫,有的学生将旧裤子改造成坎肩,有的学生旧衣服改造成领带,还有的学生用一次性杯子做成裙子,奇思妙想真是五花八门。给孩子们感受创作快乐的机会,给孩子们感受亲手演变艺术的成就感,在整个有计划的玩耍过程当中,学生们可以亲身感受到创造艺术是一件充满快乐的事情,同时“变废为宝”的理念深深植入孩子们的心,提高了学生们进行回收和再利用的环保意识。

2.“玩”中学习,懂得珍爱生命 将实践活动引入教材当中,不仅是一种新的尝试,还需要教师灵活运用知识,将知识与活动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苏教版四年级第一课《珍爱生命》,通常的教学方法是将理论知识一股脑地灌输给孩子们,孩子一时记在心中,没能够引起警觉和重视,还是没能够达到教学效果。笔者探讨了将实践活动引入课程中来讲,配合“玩”来更好地帮助孩子感知,帮助孩子深刻地认识和理解。

教学案例:苏教版四年级第一课《珍爱生命》,教会孩子守护生命,杜绝校园暴力。玩耍第一步:学生模仿女生打架。学生模仿黑社会,用酒瓶、棍棒打架。学生模仿罪犯闯进校园。学生模仿学生们下课用凳子以及棍棒“华山论剑”。学生模仿一同学揪住另一同学头发踢其头部。学生模仿活动时用小刀等危险品打闹。学生模仿给同学起外号,侮辱同学。教师点评:非常棒,点出别的同学想不到的。玩耍第二步:教师参与,播放视频,和学生模仿的案例相同活生生的事件,以案例引导学生产生心灵上的震撼,引起学生对身边的校园暴力安全行为的重视。玩耍第三步:面对这些校园暴力我们应该怎么做?学生用彩色的笔写到小纸片上自己的想法,之后张贴于墙上,大家互相阅读,互相学习。学生的小纸条上有很多:不凑热闹,不侮辱人,交友谨慎,学会躲避正面冲突,不欺负人,及时求救……玩耍第四步:学唱对抗暴徒“三字经”。这节课将从头至尾都在设计“玩”,用模仿展示什么是校园暴力,用多媒体警醒孩子校园暴力的危害性,用小纸条张贴孩子多彩的有效的应对方法,用唱歌来总结增加应对能力。玩耍当中学生能理解这节课自己都做了什么,学到了什么,教师也能够突出重点,理清思路。更重要的是利用玩耍告诉孩子校园暴力存在于学生的日常行为当中,个人行为本身同样可以造成校园暴力。

3.“玩”中学习,懂得尊重自己 随着社会的发展,偶像崇拜越来越风靡于青少年群体。在青少年生活中偶像成为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偶像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还会对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产生一定的影响。苏教版五年级《我心中的那颗“星”》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偶像。孩子喜欢怎么玩其实很大程度上和他心中的那颗“星”有极大的关系。喜欢打篮球踢足球的孩子都会着迷于体育明星出色的专业技术与技巧,我们应当引导孩子学习偶像身上优良的品质以及追随偶像为社会做贡献的脚步。喜欢听音乐装酷的孩子,我们应当引导孩子将偶像作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奋斗的目标,不断地去学习、努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就!无论孩子怎样玩,我们都应当为孩子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文化环境,让青少年能够更多地接触到一些有内涵的事物。让青少年以偶像为奋斗目标,产生前进的动力,超越崇拜,走向自我,建立自信,更爱自己。

第3篇:小学足球教学案例范文

一、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课堂提问,这一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方法,许多教学者看似重视,实则流于表面。没有正确策略的课堂提问,无法起到具体效用,对于学生个人数学学科学习能力的发展,以及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作用并不显著。其原因分析如下:课堂提问重数量不重质量,缺少整体性和层次性。课堂提问本应适应教学构架和教学节奏,针对具体教学情况和个别需求。但部分教师为应付教学时间,以过于频繁的课堂提问来填充课堂,导致学生缺少自我思考时间,难以针对自身疑难提出问题,阻碍了学生的独立发展。课堂提问拘于陈腐,问题缺少针对性。许多教师盲目相信自身经验,对于教材的更新程度没有仔细研究,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为提问而提问。一味地一问一答,甚至自问自答,问题或是过于简单基础,或是晦涩难懂,浪费了教学时间却依旧达不到教学目标。

二、数学课堂提问要锤炼提问技艺,关注提问效益

“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若干个问题的有机组合,并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数学学习的“驿站”。数学教学是否成功,学生所获数学知识的多少,都与教师课堂提问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不能只在于会讲、善讲,更应在于会问、善问。有效提问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掌握它需要教师付出极大的心思和精力。教师要积极锤炼有效提问的技艺能力,会敏锐观察和有效捕捉关键问题,把问题问在知识的核心处和思维的关键处,能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述问题,善于对“问题转化”的指导,善于用直问与曲问、正问与反问、重问与轻问、追问与转问等提问方式,善于平衡学生独立思考与教师有效介入,能积极有效地进行巧妙而充满智慧与情感的理答。

三、小学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提问,保证每一次提问的教学有效性

课堂上一个成功的提问,能够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这里引用著名教师设计的找规律题目教学案例。题目:这里有10张足球赛门票,分别从1到10编好了号码。提问一:如果想拿两张号码相连的,可以怎么拿?学生一:可以拿第一张和第二张;学生二:也可以拿第二张和第三张。提问二:再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吗?接下来,学生自己练习思考,共可以找出九种拿法。这时请一名学生到讲台前演示这九种方法。提问三:如果一下拿三张号码相连的,方法应该比九种多还是少呢?开始有学生进行不同的取法试验,每三个数字成为一组,每组数字的开头数字都用标记标出,操作到第五组时暂停。提问四:现在的开头数字是五,大家有什么想法吗?学生:直接观察最后一组的数字开头就可以知道了。提问五:那么如果想一次拿四张号码相连的,有几种拿法,大家可以一下子得到答案吗?学生:七种。这位老师的数学提问就充分显示出了数学思维逻辑的特点,具备很强的智慧性和思考性。

四、保证提问的评价性

第4篇:小学足球教学案例范文

行健教育特色凝练

关于五十四中学的办学特色,用“行健”一词来概括,是本校的老师们广泛认同的,但是在“行健”概念内涵的阐释上却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在学校总结办学特色最困难的时候,天津师范大学派出了王光明、孟昭毅、张铁勇、王静、陈光裕、张筱玮、靳莹、仲小敏、张明琪、许静、庞丽娟等十一位专家,这是由三位博士生导师、四位正教授和四位副教授组成的强大的专家团队。在专家的帮助下,很快就明确了“行健”的原意。“行健”出自《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的运行以日月星辰不停顿的运转为最显著特征,其标准就是强健。君子效法天,就要学习上苍的那种永无止境的精神,自己要依靠不断增强自身的力量来达到持续发展,永不停息。君子效法地,就要学地孕育万物的精神,厚积美德方能担承大任。

在“行健”原意的基础上,一方面继承文化传统,另一方面开始探索具有本土文化色彩的现代教育理念。将“行健”用“厚德而行,自强而健”进行总括性解释,确定“德、行、自、健”是行健教育的关键。“德”是行健教育的基础,“行”是行健教育的核心,“健”是行健教育的追求,“自”是行健教育的关键。自强而健的行健教育特别注重自主教育、自立教育和自强教育。行健教育就是以主体性教育为基础,倡导自主、自行、自强;以“行”为核心,以“健”为目标,追求身体康健、言行健强、智能健全、心灵健美的和谐而全面的发展。

“行健教育”的内涵阐释清晰之后,师大的专家们又帮助学校梳理“行健教育”的历史传承。五十四中学在历史上以体育教育见长,健康的体魄,雄健的精神,使学校的文化基因里有着鲜明的行健特征,“健体魄、强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从一个项目到一门学科,从学科精神再到学校文化,五十四中学由足球项目优势到体育学科优势再到学校办学优势,由足球运动到体育精神再到学校文化精神,由足球项目经验到学科教学经验再到学校办学理念,特色学校逐渐形成。师大的专家们在深入研究了五十四中学的历史之后,认为健“体”,是行健的肇始;健“行”,是行健的深化;健“魄”,是行健的灵魂。运动―行动―活动,是五十四中学由学科教学经验到学校办学理念发展的脉络与筋骨。由运动到行动再到活动,这是以实践为主线的,以知行合一为理念的教育。这是在尊重校史传统的基础上,对学校文化精神的深度挖掘,得到了全校师生的高度评价。

“五行”课堂教学模式

学校办学特色总结、提炼之后如何进一步深化呢?在天津师范大学的专家团队的帮助下,我们积极探索基于“行健教育”特色的校本教学模式。我们参加了师大教授张筱玮主持的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中学校本教学模式构建研究”的子课题研究工作,努力使校本研究更具时代性和适切性。

行健教育以“行”为核心,在实践中究竟是知先行后,还是行先知后,还是知行合一?在学习和借鉴古今中外优秀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具有本校特色的行健教学模式,即知行合一的“五行课堂教学模式”,实施“导行、自行、同行、伴行、践行”教学实验。“导行”,教师要引导学生,使他们知道将要做什么、怎样去做。“自行”,学生自己去尝试,在亲自做的过程中积累经验。“同行”,在做的过程中要交流经验,同伴之间要互相帮助,在相互鼓励与启发中一起前行。“伴行”,教师要伴随学生学习的全过程,要给予足够的关注、引领和指导。“践行”,要学以致用,将所学应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得到淬炼,获得再一次提升。

“五行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之后,学校又经历了许多次课堂教学的实践磨合,使之臻于完善。2014年5月,我校承办了由区教育中心和教育局中学科联合举办的“五行课堂教学模式”研讨展示活动,每个学科推出一节精品课,全校课堂同时开放,活动收到很好效果。2015年5月,作为天津市语文学科基地校进行了全市展示课活动,青年教师李莹讲授“古代文化常识”,王金玉老师讲授《新城道中》,把“五行课堂教学模式”展示给全市的同行们。这是两节高质量的语文课,得到了与会的领导、专家和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伊道恩先生说:“以后,这个类型的课,就照这样上。”全国中语会副理事长、天津市教研室副主任赵福楼,语文室主任刘克强,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课堂生态与教研生态的改善

2013年5月,我校与天津师范大学合作,成为“天津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实践基地”。自此,天津师范大学的语数外史地政理化生九科专家进驻学校,每月定期与教师们一起教研、评课,举办专题讲座,“专家引领”成为常态。各学科组认真积极教研,强化集体备课,至今共推出了研究课近100节,师大学科专家走进课堂,当场进行课堂教学诊断。评课时专家们高屋建瓴,站在学术前沿的高度并结合我校学情,从教学设计着眼,提出中肯的意见。我校的教师们也畅所欲言,思维的碰撞激发了智慧的火花,这不仅打开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思路,也开拓了他们的视野。经过专家点评,教师们豁然开朗,真正做到了中学智慧与高校智慧的融合。

在师大专家的引领下,五十四中学积极实践具有本校特色的“五行课堂教学模式”,并引导教师们进行教案和学案的融合,组织编写了《教学案例集》和《导学案设计集》。

要把学校特色做深做强,在校本教学模式确立之后,我校又与天津师范大学的教授成立课题组,共同构建“行健教育”特色课程体系。现已出版《行健教育・学科特色课程―做中学》系列,正在编纂《行健教育・足球特色课程》,以“活动体验”型校本课程为特色,从强身健体、修身养性,人文艺术熏陶,社会生活实践,科学探索等方面展开。

第5篇:小学足球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体育; 小组合作; 团队

《全日制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有效的体育教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以来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体育的重要方式。”由此产生了小组教学的模式,所谓小组教学就是在一个团队里,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每个组员都有明确的分工,并且组员之间互相帮助的一种模式,以团队成绩为评价标准,实现共同学习的效果,是相对于“个体”的一种互助团结的学习方式,近年来也是备受广大教师所推崇的新的教学方法。体育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在一生的生活发展过程中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何让小学生在体育课中真正锻炼出综合素质,这个关系到学生一生的发展,我就小学体育教学方面做出如下研究,特别是小组合作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教学案例:乒乓球快速发球技巧

1.准备阶段,乒乓球虽然没有足球、篮球那样剧烈运动,但是体育课上安全第一是基本要求,在运动之前,看清活动区域的环境,以免活动过程中发生危险。

2.分组,把全班分成若干组,每组成员身体素质相当,不要有太大的差距,分组进行运动前的活动操,各组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操,看看那组做的整齐,哪组的动作最规范,这个过程已经体现出了小组合作的重要性。最后,老师讲解活动规则,争取做到让每个人都有事做,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到这个活动中来。有些学生合作意识强,有些学生合作意识不强,老师在一边要鼓励他们,适当的点拨,让他们有信心有动力参与活动。

3.活动要求,我们以快速发球为目的,每组要积极开动脑筋,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快速发球方式,可以自由练习,然后讨论,时间一到,我们由各组代表分别展示他们组研发的最新式的快速发球方式。

接下来,各组就独自为战了,几个人凑在一起,商讨最新最快的发球技巧,教师巡视,及时发现典型的发球方式并且给予指导,甚至可以参与实践演练,小组之间进行交流,选择最好的技巧最为最后参与各组评比的“看家本事”。

小组展示阶段,要求每组选派两人进行实战演练,展示他们组研究出来的最新颖最快速的发球方式,其他人当评委,给各组打分,最后评选出最佳创意发球方式,每人都做一次老师,满足他们的需求。老师也不能闲着,要认真观察每组的发球,然后一一做点评,指出不足,并加以规范,肯定每组创新的地方,给予学生们鼓励。对于小组合作特别好的,老师要更加表扬他们:“你看,你们小组做的最棒,你们团队合作的最出色,以后要更加团结合作哦”,对于表现不太好的小组,老师也要激发他们的积极性:“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客服各种困难的”。

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老师的一种组织方式,小组合作并不是把老师排除在外,老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一个指导的角色,小组合作的最后效果是否符合教学要求,这与老师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教师要在各个组之间巡查,指点迷津,对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在以后的讲评过程中才能做到游刃有余。

实践证明,“在合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合作”这种教学模式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教学效果显著,这样不仅让学生们在实践的学习中不断自主探索,积极合作,最后通过小组的集体聪明才智,解决了问题,获得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加强了合作技能,为以后的深造奠定了基础。促进学生良好个性发展,让学生受益终身。

二、现代社会竞争异常激烈,单枪匹马的在社会上竞争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所以,学校作为培养未来社会精英的地方,就要从小来锻炼他们这种团队合作的能力,养成人与人合作的精神,还要有团队精神和心理抗压能力,才能经得起成功,也经得起失败,才是一个合格的现代社会的强者。传统的体育教学是教师先师范,然后学生跟着做动作,老师讲评,学生无味,极大的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变成了被动学习,这样的效果显然不会好,恶性循环,导致最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大,而小组创新教学就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教师先师范,然后学生分组练习,各组学生归纳动作要点和问题,并纠正错误的动作,这样学生才能在实战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也乐于这样的传授方式,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了动作要领。老师一节课下来,也不会像之前那样累了,教学效果却比之前好多了。

摒弃古老的教学模式,积极探索新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是我们每个老师的责任,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事实证明小组教学在当今教育工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并且深受广大师生喜爱,所以小组合作教学已经成为了当下一种重要的教学模式,希望这种模式能带动广大的学生更好的在体育学习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李如虎.《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与研究》

[2] 黄伟.《研究性学习中的小组合作探析》[J].《教育评论》,2002年第2期

第6篇:小学足球教学案例范文

在张奠宙教授的引领下,这两年也不断有作者参与到教材科学性的探讨和争论中来,并引起了业界的高度关注。近期,戎松魁老师就人教版教材中的“两个习题”提出了质疑并作了深入分析,安徽蚌埠禹会区教体局教研室朱学尧老师在读完此文后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对于其中的观点,你是否认同呢?本刊欢迎广大教师参与争鸣,各抒己见,并就教材科学性问题继续展开讨论。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5年第9期刊载了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戎老师的《关于人教版教材中两个习题的探讨》(以下简称《关》文)。作为一个高等院校的教授,常在《教学月刊》上发表如此接地气的文章,能提供丰富鲜活的教学案例,提供给读者分享和借鉴,令笔者佩服和敬重。仔细品读了《关》文,对戎老师所提及的“两个习题”的问题,引起了我的思考和质疑。

戎老师在《关》文中,提出了人教版教材六年级数学有“两个习题”的问题:一是习题一“参赛作品共有125幅,一等奖6幅,二等奖占参赛作品的16%,三等奖的数量比二等奖的数量多4%。提出用百分数解决的问题,并进行解答”。戎老师针对这个习题中的数据提出了两点意见:一是题中给的数据不符合现实生活。如通过计算得出三等奖作品是20.8幅,戎老师认为:“作品应当是整数篇,不可能是20.8幅,可见这个习题出了问题。”同时,戎老师认为:“一般说来,举办一次书法作品或美术作品比赛,在获奖数量的分配上,三等奖的数量不可能只比二等奖多4%,需要将4%改成80%或更大一点的百分数”,意思是说,三等奖作品的数量不能与二等奖作品太接近了。

对戎教授所提出的两点意见,笔者不敢苟同。

其一,笔者不同意文中所说的,通过列算式:20×(1+4%),计算出三等奖作品数量是个小数,就因此得出习题给出的数据有问题的结论。因为,首先百分数的意义是表示一个数与另一个数的百分比,这个百分比是通过计算的取舍得出来的,因此,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是小数,也可以是大于100的数,这就更体现了百分数(百分比)的优势。学生在学习“百分数”这个单元时,已经接触了许多与生活实际不相符的这样的“特殊数”。如该习题中给出“二等奖作品占参赛作品总数的16%”,通过计算得出二等奖作品数是20幅,是个整数,但这个整数的得出取决于125幅和16%这两个数据。若把作品的总数125幅换成140幅,或把16%换成17%,通过计算,得出二等奖作品数均不是一个整数。这里的关键原因是评选过程中是先定出一个百分率,还是由先根据评出的作品数量,再计算出这个百分率的。如把参赛作品总数换成140幅,根据上面习题给出的一等奖6幅,算出百分率约是4.3%,通过这个百分率再来算出一等奖的数量,便得不到一个整数了。同时,笔者以为,在现实评选过程中,一般都是先根据参赛作品的总数,来确定每个等次的数量,即使是先给出一个百分率,但在计算具体数量时,若得不到一个整数,也会采取适当“取整”的方法。比如,通过及格率算出班级及格人数,这个人数基本上就不是一个整数了。

其二,戎老师认为,现实生活中三等奖的数量一般要比二等奖数量多。笔者以为,这要取决于评选的方式。如评前可以事先定好各个奖项的数量,也可根据评委的打分,最终确定每个奖次的人数。如可规定90分以上的为一等奖;90到80分的为二等奖;80到70分的为三等奖等。然后,各个评委根据每幅作品的质量打出自己的分数,然后算出平均分,确定各个奖项。这样,若根据作品的质量,来确定等次,就会出现三等奖作品与二等奖数量接近,这可能是由于二等奖与三等奖作品的质量或三等奖与下一个奖的质量没有明显的差距,导致多数评委把三等奖作品放在二等奖,或把三等奖作品放在下一个奖项上,这样,就会影响三等奖作品的数量了。但这必定也是不争的事实,更是一种评选的方式,不是数学要研究的问题。数学基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

二是习题二:“甲、乙两个足球队之间近期的5场比赛成绩如下表。如果两个队现在进行一场比赛,请预测一下哪个队获胜可能性大。为什么?”

戎老师针对2007年版《教师教学用书》第165页给出的答案:“从两队的历史战绩来看,两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在最近的两场比赛中均是乙队获胜,说明最近乙队的状态好于甲队,由此可以预测: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些。这种判断也有一定道理。”戎老师说:“两个队获胜的可能性都是二分之一是错误的”“乙队获胜的可能性稍大一些也是不完整的”,于是得出“像这样的习题不宜作为小学生的练习的”。

新课标在小学第二阶段适当安排了发展学生数据“统计观念”和“数据分析”能力的内容,以突出统计与概率的独特的思维方式。同时,课标在这一领域中,提出了 “两个”了解: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调查研究,收集数据,通过分析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的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许多分析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的要求,笔者以为,配套《教学用书》第165页给出的教学答案,对我们教师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性,是符合这一领域教学内容要求的。如从表格中给出的数据(信息)可以看出:其一,若从两队近期5场比赛进球数量来分析,学生根据甲队进了8个球,乙队只进7个球,因此,推测出甲队获胜可能性较大些,也是有道理的;若从最近的两场球来分析,甲队均输,因此推断出乙队获胜可能性大一些,用发展的眼光来考虑问题,更是一种好的分析问题的方法;若从两队历史战绩上看,两队胜负次数持平,从而推测出下一场比赛两队获胜的可能性均是二分之一,也是合情合理的预测。这样分析下去,此题应该有不同的结果(答案)。在《关》中,不应该提出“此题果真有这样三个答案?”的质疑。数据分析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不同方法之间是没有对错之分的,只有好坏之别。统计本身就是通过数据来进行的一种分析和推断,以此来感受其随机性。在不同版本的教材中,相配套的教学用书,给出练习题中有关评价的建议,均是开放的,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有的教学用书对相应的练习题还指明:只要学生能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来做出一种推测和判断就可以了的说明和要求。

再回到《关》文中,文中对《教学用书》中“两队获胜的可能性差不多”提出这样的质疑:“这里并没有回答哪一队获胜可能性大,而是使用了‘差不多’这一模糊的概念来给出答案。”对此,笔者以为,通过表格中给出的信息,也很难推断出哪一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一些。分析的角度不同,就会有不同的结果,这就是数据分析的特点。对《教学用书》给出的“三个答案”,我们不能独立地来看待,应该是基于学生什么样一种分析角度来得出这样的推测的。也正如《关》文所说:“但不能把数据分析的结果割裂开来当作该题的三个答案。”

总之,预测“下一场比赛哪个队获胜可能性大”,是不需要给出一个或甲、或乙这样一个唯一的结果的。也如文中所说:“足球比赛的情况比较复杂,足球场上的情况也可以说瞬息万变。”即使两个队的实力有一定的差距,那也要看“运气”如何了。

第7篇:小学足球教学案例范文

林文智:你用“发掘”一词,我觉得很确当。可以说,“觉童”教育理念与特色行动早已成为我们学校的文化基因,比如,我们的“乐阅”课程品牌,就暗含了觉童之心。自2004年以来,我校就坚持开展“让阅读丰盈童年”读书活动,营造书香校园,打造“快乐阅读”校本课程,形成了“乐阅”课程活动特色,建设了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我校是湛江市一所重点小学,也是一所市区窗口学校,办学影响力大,社会关注度高。2013年3月,我从湛江开发区新民小学调入“一小”任校长,一开始我就在思考:要以怎样的理念与思想去管理好这所名校呢?适逢我市在当年启动了“创建特色文化校园活动”,第二年,我区策划并启动了“觉民教育”主题实践活动,提出了“觉师教育”和“觉生教育”两大内容体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紧紧围绕“科研兴校、文化强校、队伍立校、依法理校、创建名校”的办学愿景,将“特色文化校园”的创建、“觉民教育”的导向与学校的办学实际、传统与愿景有机整合起来,提出了“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的办学理念,确立了精细化、人文化的管理方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走内涵化发展之路,让学校的每一个教师、每一位学生都能努力做最真的自己,成就最好的自己。

基于此,在“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办学理念的引领下,我们结合区“觉民教育”思想,总结、提炼、丰富我们学校的办学特色,从而发掘并塑造了“觉童教育”这一主题特色教育实践活动。

本刊记者:请给我们具体介绍一下“觉童教育”这一主题特色教育实践活动吧。

林文智:好的。对于“觉童教育”主题特色教育实践活动,我们主要从三大板块去建构。第一个板块,我们以“成就孩子多彩人生”为目标,打造“乐阅”课程品牌。“乐阅”,就是让孩子快乐地阅读,让孩子在书香中幸福成长。近年来,我们开发了《经典美文》《成长足迹》等10本“乐阅”系列校本教材,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读书活动、征文、现场作文、演讲比赛。目前,我们学校每周开设1节阅读指导课,各年级都有课外阅读推荐书目;在阅读实践活动中,我们还探索出了低、中、高年级学生课外阅读指导模式与策略。“乐阅”主题活动的有效开展,促使了全体师生养成每天阅读的良好习惯,提高了师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个板块,我们在区“觉民教育”思想的启迪下,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倡导国学觉童教育,积极推行国学教育,培养具有优良传统美德的少年儿童。在课程设置方面,我们成立国学教育实验班,开发国学教育校本教材《觉童》,开设国学校本课程,开展国学诵读评比活动;在活动创新方面,我们实施创新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包括创新国旗下活动系列、创新主题班会系列、创新重大节日活动系列、创新社会实践活动系列和创新家长讲坛系列。通过课程设置和活动创新,我们构建了独具特色的国学教育模式,形成了成熟的国学教育机制,有效践行了国学精神,充分发挥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作用。

第三个板块,我们利用每周五整个下午的时间,开展了别开生面的第二课堂特色“跑课”活动。在“跑课”活动中,我们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兴趣,开设了中国结、绘画、书法、音乐、写作、国学、围棋、足球、太极拳等20多项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通过“跑课”活动的开展,我们努力营造真正属于学生的“觉童乐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自“跑课”活动开展以来,学校教师开发了自己的特色课程,课程建设意识得到增强;校园文化生活得到了丰富,师生的精神气质发生了积极的变化;教师的才能得到了发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彰显。

本刊记者:在学校,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发展共同体。如果说,致力于学生成长是学校办学的根本指向,那么,教师成长就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

林文智:“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办学理念实质上就是基于“教师与学生这一发展共同体”所提出来的。我们的教育改革发展,最终都要落脚到学生的成长之上,而是否能够真正回归到学生的成长上,关键在于是否重视教师的发展。所以,我们不仅重视学生的成长,也同样重视教师的发展。正所谓:“教学相长。”只有做好了教师发展这一根本,才会有学生真正的成长。

本刊记者:那么,学校主要是通过哪些途径让教师获得发展,“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呢?

林文智:我认为,教师的成就感主要来自于教育教学领域,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让教师实现专业上的成长。我们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使命,以市级重点科研课题《构建“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与研究》为抓手,通过理论研究和培训实践,构建了“四环二维”的校本研修模式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四环”是校本研修实施过程的四个环节――明理、导行、思辨、升华,具体说来就是借助校本研修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并引导教师将理论运用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而让教师反思教育教学的不足,以此提升教学能力,创新教育方法。“二维”则是将“四环”从教育实践和教学实验两个维度上推进实施。第一个维度的校本研修,是最基本的研修模式。首先是明理,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然后以这些先进的理论为引领,从校本实际出发,指导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形成教育案例或模式;接着是组织专家对这些教育教学案例从教育哲学的高度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梳理出新的思路、新的理论;参与校本研修的教师通过反思、总结、提炼,撰写出教育教学体会、经验等。第二个维度以第一个维度为基础,并以第一个维度的校本研修所创生的思想理论为行动的先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进行大胆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发现优点与不足,然后集体思辨,分析现象,把握本质,发现教育教学规律,形成新的第二个理论层面,积淀下新的理论,然后又按这一模式循环发展,从而一步步地推进教师专业发展。

依托“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我们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采取了六大举措:1.以课题研究为动力,加强校本研修,加大“学习型教师”的创建力度;2.制定教师培养计划,根据年龄结构、专业水平、实践能力等将教师分为“合格型”“发展型”和“引领型”三个梯队,实施“梯队式培养”工程;3.多形式培训教师,实行“五个结合”策略,即走出去请进来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校本培训相结合,面对面辅导与远程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相结合,培训与教学研究相结合;4.组织“经验分享会”,形成互学、互比、互提、互进的局面;5.提供专业帮助,激励成长;6.行政带头,引领发展。自“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实施以来,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和课程建设能力有了显著的提升,专业成长迅速,至今全校已有一半教师成长为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骨干教师。

我们学校还根据区“觉民课堂”的“开发、开拓、开放”理念,在全校掀起了课堂教学改革热潮。语文科组构建了“四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形成了灵动清新的教学风格;数学科组以课题研究为动力,构建了抛锚式理念下小学数学“先学后导”自主性学习模式。我们将教育的“软”“硬”技术和学科课程深度融合,把枯燥无味的传统教学模式变革为师生互动、学生自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想学、易学、爱学、乐学。

本刊记者:确实,要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校本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不过,教师的自主学习、自我研修、自觉研究也是不可或缺的。

林文智: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从教以来,我先后独立主持开展了省级课题《生本教育视野下小学生学习动力机制的研究》、市“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构建“四环二维”校本研修模式的实践与研究》和岭南师范学院粤西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的省级课题《“情趣阅读”校本教材开发与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研究;与人合作主持的课题研究成果《以“五爱”活动为载体,规范行为,培育品质――谈养成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获“全国中小学公民道德教育及德育新成果展评活动一等奖”,还执行主编、撰写了《走进科研》等多本专著,发表了1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这些,对于我的专业成长起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所以,我个人是极力倡导学校教师要善于学习、努力钻研,不断实现自我成长的。

本刊记者:在“让教师拥有成功人生,让孩子享受幸福童年”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林文智:可以称得上成绩斐然,硕果累累。近年来,学校获得了全国读书育人特色学校、广东省书香校园、广东省校本研修示范学校、广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广东省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多项国家、省级荣誉称号。2015年,语文科组被评为湛江市“示范教研组”,有2位语文教师的录像课在2015年“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获全国“优课”,6位教师的录像课分别在2015年和2016年“一师一优课”活动中获全省“优课”;学校教师获省录像课一、二、三等奖7项,获市、区课堂教学比赛一、二等奖20多项,省、市级立项课题9个,市级基础教育成果奖一、二等奖各1个,30多篇,主编校本教材10本,出版教育著作8部。学生获得了各级各类读书、征文、演讲、书法、绘画等比赛500多项奖励,学生的学习成绩在全区名列前茅。随着学校办学效益日益提升,社会关注度渐大,清远市、江门市、吴川市、徐闻县以及林芝市等地的校长、教师积极前来跟岗或交流学习。因此,学校被岭南师范学院和区教育局定为教师培训跟岗学习实践基地,教学教研的辐射力不断扩大。

第8篇:小学足球教学案例范文

摘要:目前,高职“机械制图”课堂主流教学方式是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教师主宰课堂,学生只是机械地听,思维含量低,高质量的对话少,教学效益低下。实践表明,通过“问题导学”组织教学,能较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提升学生的岗位技能。

关键词 :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模式;问题导学

作者简介:汪超,女,台州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工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5)06-0062-05

“机械制图”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读图和绘制机械图样的能力。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学生是否能够胜任以后本专业的工作。但目前大部分高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教师“一支粉笔+一张嘴+PPT”主宰课堂,学生只是机械地听,没有思索的时间和空间,课堂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泡沫”泛滥,充斥浅表层的“推土机”,较少深层次推进的“打桩机”,思维含量低,高质量的对话少。

为切实有效提升“机械制图”教学效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发展学生的岗位技能,近年笔者所在学校尝试利用“问题导学”开展、组织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高职“机械制图”课程“问题导学式”教学涵义及特点

(一)涵义

所谓高职“机械制图”“问题导学式”,指的是在高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师生共同精细化解读文本,将骨干知识进行内化进而以问题形式呈现,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核心,以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交流质疑,合作探究;师生互动,共同探究”,达到启发学生思维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改革实践表明,“问题导学式”教学能扭转传统“机械制图”教学弊端,更好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从而更好地适应就业发展的需要。

(二)特点

较之于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高职“机械制图”“问题导学式”教学具有如下三个典型的特点。

1.开放性。这种开放是多元、全面的,不仅有教学内容、学习环境、学习方法、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的开放,还有思维、情感、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开放。[1]在这种开放性时空中,师生、生生、生本之间不断生成着智慧的碰撞,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地方,是师生展示生命意义与价值的舞台。

2.探究性。“机械制图”“问题导学式”教学突出的是问题,问题是“问题导学式”教学节点。通过问题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问题化”使教和学浸润在“问题场”中,呈现出浓浓的探究的韵味。[2]笔者实践表明,高质量的问题能促使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使学生从中感悟到学习的乐趣,从而最大化激发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

3.职业性。“机械制图”课程教师采用“问题导学式”教学,能够较好地创设出逼真的岗位情境,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职业情境中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向职业能力的转化,有利于学生职业意识的养成,体会到职业人的智慧及辛劳。

二、高职“机械制图”课程“问题导学式”教学的策略

(一)问题设计策略

“问题”是高职“机械制图”开展“问题导学式”教学的核心。通过问题设计,既是把教学内容转化为有探究价值的科学问题,是把“内容本位”转化为“学生本位”的有效教学策略,也是成功运用问题导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很好的情意和认知基础。

1.模拟职场实际创设问题。“机械制图”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工程图学,被称为工程界共同的技术语言。[3]因此,只要教师注意留意、巧妙迁移是不难创设出职场问题情境的。例如,在讲零件图时,某校学生林祥宇在温岭市台中机械厂实习。前不久,因为客户的需要,厂里从国外进口了一批造型奇特的三通管。为降低生产成本,企业准备自己研发生产。为此,企业老总找到林祥宇,要求他画出这种三通管的零件图。时间紧,任务重,林祥宇接到任务后开始着手画图。但他忙了几个晚上就是无从下手,林祥宇为此急得茶不思饭不香。讲到这里,老师故意拉长声调:学机械专业的你们,能不能帮帮林祥宇?真实的人和事,逼真的职业场景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在这种职场问题情境中,学习任务转变为工作任务,课堂转变为工作场所,学习过程转变为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

2.利用日常生活元素创设问题。皮亚杰指出,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4]因此,“机械制图”教师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经验出发,利用学生日常生活元素,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机械制图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使他们了解机械制图知识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和能力,养成关心社会和生活实际的积极态度,增强社会责任感。例如:在学习三视图时,针对巴西足球世界杯波黑VS尼日利亚比赛中裁判对球是否滚过球门线的争议判罚,可以与学生展开讨论:怎么确定足球位置?学生热情像火山一般被点燃,通过争论、探究、操作,明确了物体空间三维定位知识,顺利突破了教学难点。

3.通过案例故事创设问题。“机械制图”主要由图线、数字、符号构建而成,教学内容抽象、枯燥,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5]。因此,在教学中适当渗透一些有趣味性的案例故事素材,既能对学生进行德育培育,又能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良好的学习、探究情境。例如,在讲授绘图的方法和步骤有关内容的时候,为了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画图是一项要求十分严格、细致且意义重大的工作,同时使学生树立起知识改变命运、技术促进发展和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人生观、价值观,笔者讲述了著名的“会画一条线,1美元;知道在哪里画一条线,9 999美元”事例。然后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这个故事说明什么道理?”

4.借助活动创设问题。卢梭的活动建构理论认为,教学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6]因为在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展示才华,张扬个性,学习“做人之道”。例如,在进行“圆锥体的表达与识读”教学时,首先精心选择了曾给我们每个童年带来过快乐的玩具——陀螺作为教学项目,以增加教学内容的可爱度;然后上课抽出5分钟让学生玩陀螺,体验快乐,并把快乐用视频记录下来,通过多媒体进行播放;再以合作小组为单位,相互交流自己觉得最感兴趣的问题。接着,各小组发言人在班上汇报提出的问题:

陀螺材料是什么?为什么能以小端直立呢?

陀螺简化为模型,应属于哪类基本几何体?

陀螺如何表达?要想画成图纸,怎么测量?

……

然后,师生一起对这些问题进行梳理,帮助学生确定本课堂的学习目标,并根据确定的学习目标当堂生成三大学习任务(圆锥体的形成、圆锥体的表达、陀螺的测绘及表达)。随后在三大任务的驱动下开展有声有色的小组合作活动,最后引导学生完成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整个课堂充满了快乐和轻松,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圆锥体的表达、圆柱体的表达、陀螺的测绘能力。

5.利用错误资源创设问题。近年,高职生源素质急剧下滑,再加上高职主流生源是普高学校毕业生,学习能力普遍较差,抽象思维薄弱。他们在“机械制图”学习中,对许多概念往往是先入为主,凭主观感觉去认识问题,跟正确概念相矛盾。教师如果能巧妙利用学生这些错误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帮助学生正确归因错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错误”因此美丽起来,让课堂因此更精彩、更鲜活。例如在学习形位公差的应用和标注时,许多学生由于中心要素和轮廓要素的概念不清,在标注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时,往往将指引线的箭头和基准符号与该要素的尺寸线错开(如图1、图2)。这时教师可以将错就错继续分析下去,结果得出矛盾结果。老师出错让学生既感到兴奋又感到好奇,不等老师提示,学生在榜样心理驱使下就开始着手阅读教材,自主分析、自主学习了。

(二)问题导答策略

“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记》)可见,导答是“机械制图”教师开展“问题导学式”教学的保证。因此,在“问题导学式”教学模式下,教师不仅要善于提问激疑,更要善于导答释疑,要为学生思考问题、解答问题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帮助学生从“山穷水尽”走向“柳暗花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掌握方法、获得真知。

1.精细备课,吃透文本。同样的内容,用它教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学)什么,可以有所不同,甚至有很大的区别。[7]教师的导答亦是如此,也就是说,每一位教师都可以让教材、问题承载不同的教学资源。这就要靠教师精细化备课,深刻挖掘文本的教学价值和内涵,做好预设。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为了顺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一个教师应当掌握深刻的知识。”[7]这里的“深刻”意味着教师在准备教学时不仅要把文本看懂,还要看穿、看透,真正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和内涵,如此才能智慧导答。

2.多元技巧,优化导答。高职“机械制图”开展“问题导学式”教学,多元、科学的导答技巧能有效调节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向知识的更深处挺进。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师是非师范科班类出身,教育条件性、实践性知识储备不足,语言干瘪,设问、提问、导答技巧贫乏,整堂课充斥着简单的诸如“是不是”、“对不对”、“能不能”之类的导问导答,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因此,高职“机械制图”教师要下一番苦功,学习、掌握各种导问导答技巧,将直接导答和间接导答、口头导答和书面导答、宏观导答和微观导答、形象性导答和抽象性导答融通、共振,如此才能激发学生思维,给学生创造展示才智的机会,从而有效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尊重主体,智慧激励。“问题导学式”教学的实质是变主体性教学为主体性间接教学,[8]让学生成为课堂的反思者、评判者、生成者、加工者。由于高职学生基本上是高中应试教育的失败者,心理敏感脆弱,往往不愿思考问题、回答问题、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因此,“机械制图”课程教师要注意期待、鼓励、信任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唤醒学生无拘束的倾吐欲望,实现课堂的深度对话。

4.把脉归因,点拨引路。教学实践表明,“机械制图”开展“问题导学式”教学时,课堂往往会出现冷场、卡壳、答非所问等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平和的心态,既不能盲目率性怪罪学生,又不能急躁冒进越俎代庖,而要适时进行把脉归因、点拨引路,[9]帮助学生拨正思维方向,引领学生的思路回归本源、触及问题的实质,从而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例如,在教学“组合体的表达和识读”时,当进入示例立体的三视图有没有交线判断的环节时,课堂一下子沉闷了,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卡壳了,举手上台演说和作画的寥寥无几。这时候笔者启发学生:“同学们,再仔细观察这些组合体表面有什么关系呢?凸出来还是凹进去?”马上就有个学生站起来说:“这两个有凸凹,这个没凹凸。”“不错,你说得真棒。”笔者表扬了那位学生观察仔细后,然后问:“有凹凸的怎么表达?没凹凸的怎么表达”……在教师的诱导、启发、点拨下,学生情绪恢复高涨,逐渐理解了分解的思维方式(将未知知识组合体分解为已学知识基本体)、平齐与不平齐的判断、平齐无线不平齐有线的作画技巧,同时为下节课的重要内容——形体分析法的自主学习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5.化整为零,各个击破。“机械制图”开展“问题导学式”教学时不可避免碰到较复杂的大问题,而这类问题往往情境复杂、信息量大,学生难以解决。这个时候,教师切不可霸王硬上弓或越俎代庖,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的策略。如在学习组合体内容时,笔者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如下一个问题:要求学生根据图3所示的组合体的两视图补画第三视图。

问题提出后,学生都感觉无从下手,对此师生一道将这个大问题转化为如下5个小问题:

问题(1):运用“拉伸实体”特征构建底板构形一,如图4。

问题(2):运用“拉伸除料”特征构建底板构形二,如图5。

问题(3):运用“拉伸实体”特征在底板正中叠加一个直立圆柱体,且两底面平齐,如图6圆柱构形一。

问题(4):运用“孔特征”或“拉伸除料”等特征,在直立圆柱体上完成阶梯孔的构建,如图7圆柱构形二。

问题(5):运用“拉伸除料”特征分别完成直立圆柱体上小圆柱孔和U形槽的构建,如图8圆柱构形三。

当学生完成这5个问题后,其实就已经解决了大问题。

三、高职“机械制图”课程“问题导学式”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一,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对高职“机械制图”课程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为此,“机械制图”课程教师要自觉转变理念,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与学生一起设计、参与、分享课堂。同时,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自如应付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第二,高职“机械制图”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时,要把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操作教学有机融通,切不可降低实践教学地位。

实践表明,高职“机械制图”实施“问题导学式”教学能有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枯燥的机械制图知识创生化,课堂不断产生思维碰撞和交锋,师生共同获得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技德.试析问题教学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2(4):78-79.

[2]陈建华.中学物理“问题导学式”教学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13(6):88-90.

[3]李澄,吴天生,闻百桥.机械制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陈燕.问题导向式教学的模式构建[D].重庆:西南大学,2013.

[5]李爱红.浅谈新形势下高职机械制图的教学[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2):60-62.

[6]唐荷意.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重要性及其实施[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7]刘金生,霍克林,魏定敏.课堂教学素养[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8]雷蕾.问题导向式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1):196-198.

第9篇:小学足球教学案例范文

>> 幼儿师范学校的声乐教学 幼儿师范学校历史课程分层教学的探索 对立体几何教学方法的几点探索 幼儿师范学校数学分层教学的探讨 幼儿师范学校中美术教学能力的培养 幼儿师范学校强化美术教学的策略 关于幼儿师范学校美术教学的思考 关于幼儿师范学校声乐教学的探讨 浅谈幼儿师范学校声乐课程教学的原则 中等师范学校足球教学改革的探索 立体几何教学的几点体会 浅谈立体几何的入门教学 关于幼儿师范学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导入新课的尝试和探索 高等师范学校高等数学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幼儿师范学校班主任工作探索 中等师范学校的美术教学 高等师范学校数学教学体系研究 浅议高等师范学校声乐教学中的跨界演唱教学 关于幼师立体几何教学与幼儿园教育衔接的教学案例 《几何画板》在立体几何教学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立体几何教学的探索 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立体几何教学的探索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吴伟")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高等幼儿师范学校立体几何教学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是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本文在新课标指导下,在立体几何教学中以认知的基本逻辑性为出发点,从学生的兴趣入手,注重学生的“看”“做”“想”,对立体几何教学方法做了一些探索性的尝试,目的是让学生喜欢并愿意自主的学习和探索立体几何知识,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高等幼师 立体几何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32-0087-02

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必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学生对这部分内容学习的好差不仅对整个后面内容的学习产生影响,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空间想象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让学生学好立体几何,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立体几何一直以来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难点,而目前幼师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由于年龄及知识等方面的原因,学生的平面几何知识薄弱,空间想象力及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较差,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就显得更加困难。那么如何在高等幼儿师范学校有效地进行立体几何教学呢?

高中数学新课标中指出:“通过立体几何初步的教学,使学生经历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度量计算等方法认识和探索几何图形及其性质的过程,使学生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能用数学语言表述有关平行、垂直的性质与判定,并对某些结论进行论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运用图形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以及几何直观能力。”由此可见,新课标理念强调,数学立体几何教学应注重学生的感知和操作能力培养,要与学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感知和操作中寻找数学、发现数学、探究数学、认识数学和掌握数学。因此,笔者根据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近几年的教学体会谈谈对立体几何教学的一些看法。

一 在教学中采用形象教学法

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是立体几何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因此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至关重要的,而利用教具进行立体几何的教学是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手段。刚开始讲授立体几何时,就应当充分利用教具。人的思维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学生在没有接触立体几何之前,没有建立起空间概念,因此先用具体形象的教具,使其建立初步的空间概念非常必要。开始的时候,可以利用模型或几根木棒及讲台桌面进行演示,或利用教室内有关直线和平面的相对位置进行讲解,在课堂中充分利用模型等教具发挥实物直观性、形象性以及真实感、立体感较强的优势,激发学生对立体几何的兴趣,初步培养其空间感。

例如,当我把模型放上讲台时,学生认出模型中的正方体、圆柱体、圆锥体……我指出:“这些几何体在小学时大家就已经学过,现在学习立体几何就是要进一步研究这些几何体的性质。”这样学生就会感到立体几何并不陌生。再如,对于“两条直线相交有几个交点?两个平面相交有几条交线?”用教具演示后学生很快就能掌握。当问:“几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几个点可以确定一个平面?”学生会不加思索回答:“两个点可以确定一条直线,两个点也可以确定一个平面。”这时我用两根指头试图将一块硬纸板顶起,但是无论怎样变化位置总不能成功,引得学生一阵哄笑,不少学生也拿出作业本做试验。最后,学生在不断探索中得出结论:不共线的三点才能确定一个平面。

二 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实验

新课标指出,教师教学还应让学生经历操作确认的过程。但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在课堂上独自一人演示,有的借助于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进行演示,有的演示用了一大堆教具。但这些演示学生只能直观感受,不能动手操作,直观形象仍停留在形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自主探究、开展合作学习、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形成障碍。所以,应使学生在观察物体、认识图形、制作模型、图案设计、实验操作等一系列的环节中亲身来体会、来感受数学,培养和发展自己的几何直觉、空间观念。在此基础上,对图形的基本性质进行有限而必要的论证训练,理解证明的意义,体会证明的思想,获得一定的推理能力和论证意识。这样做才完全符合认识论证过程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般规律。

传统的几何教学较重视几何图形的基本性质,却忽略了对几何体的操作确认这个过程,这使幼师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纯粹的论证及枯燥的计算不仅压抑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也扼杀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而在学习立体几何的过程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掌握立体几何的相关知识,应该让学生制作一些简单的几何体,从实际操作中认识几何体,同时也学习这些几何体的一些相关性质,并从中体会到立体几何并不难学,增强应用的意识。学生通过活动参与,对操作与探索产生了浓厚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懂得了自我学习。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看前几届学生自制的各种模型。那些自制的纸质模型颜色五彩缤纷、形状新颖、做工精致。学生看了这些精美的并留有制作者姓名和制作时间的模型后,赞叹不已,并且跃跃欲试。我在学生看完后,及时讲解了这些模型的具体性质和制作方法,指导学生课后制作了许多常用的几何模型(正三棱锥、正方体、正八面体等)。有些学生不满足于制作这些简单的几何体,他们从生活中熟悉的物体入手,试着制作一些复杂的几何体组合模型,如房屋、家具、游乐设施等等。通过这些模型的制作,学生不仅认识了立体图形的相关性质,更掌握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了图形的变化过程,了解了研究立体图形的基本方法。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基本的立体几何知识和技能,同时获得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体会到数学活动成功的愉悦。

三 在教学中加强现实生活与立体几何的整合

现行数学教材中的立体几何内容严谨、抽象、枯燥、单一。立体几何内容过分抽象并且过分强调演绎推理,学生缺少将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的能力,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受到限制,导致学生害怕几何、厌恶几何,对几何乃至整个数学学习丧失信心和兴趣。

数学与现实生活联系密切,学习者处在学习对象的包围之中,只要注意观察,周围到处是丰富的几何素材和鲜活的例子。生活中处处都有各式各样的立体几何图形,特别作为幼师学生,在毕业工作后幼儿园中的各种建筑和游乐器具等都是几何体。在教学中也可以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例如:在进行立体几何的教学中,教室的空间就是一个绝好的教具,在学习线线关系、线面关系、面面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先找出两个元素之间平行、垂直、相交的例子以及它们的夹角。又如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将定理“平面内如果一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和另一个角的两条边相互垂直,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改成“如果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分别和另外一个二面角的两个半平面垂直,则这两个二面角相等或互补”是否成立?在黑板上画图解释这一问题效果很差,但是学生发现教室的门与墙壁构成的二面角和地板与教室隔墙构成的二面角恰能构成符合题意的两个二面角,由于门可以开合而保持这种垂直关系,也就是其中一个二面角可以是任意角,因此第二个命题是错误的。在学习多面体和旋转体时,生活中的实例更是举不胜举,如灯塔、金字塔、擂台、杯子等等,借助生活中的数学工具弥补了常规媒体的不足也启发同学们主动去发现和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走进生活,观察身边的事物,做到“教、学、做合一”。因而,立体几何的教学应当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中尽可能地引入更多的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立体几何和理解立体几何,并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