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范文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

第1篇: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范文

学生以学业为主,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生活方式,故学业类心理困扰,是青少年常见的心理困扰类型之一。据一项针对农村中学生的调查表明,80.4%的中学生在学业方面存在困扰。由于现行的教育体制仍然鼓励追求“高分”;加上父母的严厉管教,使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学习压力过大,常导致其睡眠不足,精神恍惚,厌恶学习,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学校恐惧症”,经常表现出迷茫、烦躁、疲惫、压抑、内疚等困扰反应。

学习目的不明,学习动力不足,被动地应付学习,是引发学业类心理困扰的原因之一。许多青少年整日把自己置身于上课、做作业、考试的漩涡中。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枯燥无味,从而消极应对;加之学校的教育方式陈旧、呆板,使学生对学校和教师产生了厌烦情绪,自我评价降低,总觉得自己不行,自卑、自否心理连连滋生。同时,部分有学习困难的青少年常产生严重的受挫感,心情抑郁,看不到自己的前途与希望。

考试焦虑也是青少年中常见的一种以担忧和紧张为特点的心理困扰状态,据统计,高中生平时考试时存在焦虑困扰的占35%左右,而升学考试时存在焦虑困扰的高达50%左右。考试焦虑影响学生的认知,分散注意力,常使其产生紧张的情绪,使考生陷入思维混乱,从而影响考生水平的正常发挥。

过度的考试焦虑还会危及考生的身体健康,使他们处于高度紧张中。如果长期处于考试焦虑状态,还会引起神经衰弱、失眠、不思食欲等不良反应的发生,严重的还会出现痉挛、昏厥等生理性不良反应。考试一旦失利,心理困扰就会长时期地笼罩着青少年的心头,严重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习和生活。生活类心理困扰

青少年与成人一样,也是社会生活的产物。社会生活纷繁复杂,必然引发青少年的心理应对,他们一样也经受着与社会变革相关的心理矛盾和精神挫折,产生一系列相关心理困扰现象。比如,在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过程中,贫富差距扩大,致使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青少年生活在贫困之中。贫困生一般表现出高敏感、低自尊、敌对、逆反等心理。贫困生由于被经济拮据困扰,逐步认为自己低人一等,担心同伴看不起自己,事事小心,害怕被人耻笑,因而引起强烈的自卑心理,极易相伴滋生社会不公心理,对社会抱着仇恨态度。自卑的消极心理暗示贫困生“我不能”、“我不行”,长期被自卑困扰会形成对自身能力、人格等过低评价。贫困生往往存在交往障碍,他们自我设限,不愿和同学沟通,使他们有意无意地走向孤独和困苦。再比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民工流”、“打工潮”、“淘金热”盛行,一些青少年跟随父母去外地生活和学习,其环境适应障碍表现明显。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他们对自己的定位感到自卑、退缩,有时甚至感到孤独无助;部分学生来到新班级时,面对同学中高手林立,由“鸡头”变“牛后”,因而垂头丧气,心理落差大,如此等等。现实生活中的挫折与抑郁,必然引发他们心理上的诸多冲突与困扰。

情绪类心理困扰

情绪类心理困扰,主要是指由于内、外原因的作用,引起青少年情感体验发生冲突而出现苦闷、低落、消沉、激怒、绝望、脆弱等反常的情绪困扰现象。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多情的季节”,是人生中激情荡漾、热情奔放的时期,但由于青少年没有形成完整的同一性,自我中心表现突出,自我失控表现明显,因而常表现出诸多负性情绪困扰反应。比如,抑郁就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消极情绪困扰。受抑郁困扰的青少年往往表现出漠视一切,思维迟钝,自我评价低,对前途持冷漠,悲观的态度。

浮躁也是青少年中一种较普遍的情绪困扰,受浮躁困扰的学生,轻浮急躁,不安心做事,喜见异思迁,学习上缺乏韧性,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管理;焦虑也是一种紧张、害怕,并与焦急相伴的复杂情绪困扰,受焦虑困扰的青少年,在生活和学习中,往往害怕被父母和老师批评,失去同伴的支持,心情易烦躁,容易导致学业和考试失败。

自卑是指由于自身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而引起自我否定的情绪困扰,引起自卑困扰的原因很多,主要有因攀比觉得自己学业、才艺不如同伴,自身出身卑微,家庭生活贫困等。

嫉妒是一种因羡慕与敌视相复合而构成的情绪困扰,一些青少年对其同伴取得的成绩,具有的才能或拥有的财物,不是“见贤思齐”,而是“因嫉生妒”,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不平衡的困扰心理。以上种种,都是当代青少年中最普遍、最经常出现的情绪困扰现象。

交际类心理困扰

人际交往是青少年最主要的情感依恋,渴望友谊是青少年最重要的人际期待,为此,许多青少年把学会交往、善于交往列为自己终身学习和发展的任务之一。但由于青少年涉世不深,对人际关系的复杂性缺乏了解,加之他们本身认知、情感素养发展不成熟,极易认知偏颇、情感失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常引发诸多交际类心理困扰。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31.56%的中学生与父母的交往存在困难,20.9%的中学生与老师的交往存在困难,28.03%的中学生与同伴的交往存在困难,19.52%的中学生与异性的交往存在困难。

父母与子女的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父母给予子女的自由度太小,缺乏平等对话的机会,管教太多太细,不愿听子女诉其心声,加之青少年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迫切要求独立和自主,从而隔阂加剧,引发子女产生厌恶、逆反和对抗等交际类困扰;师生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教师对学生不理解,不能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缺乏换位意识,教学中不考虑青少年特点,批评多,鼓励少,使得青少年失去自尊和自信,有的教师不公平待人,追捧学习成绩好的,鄙视学习成绩差的,久而久之,师生间隔阂加剧,交际性困扰就会油然滋生。青少年同伴问的交际障碍,主要表现在部分青少年由于性格孤僻,缺乏必备的交际技巧,很容易导致孤单、自卑、抑郁、寂寞,表现出对同伴的漠视、敌对和攻击心理,整日忧心忡忡,自我封闭。孤独和寂寞会使人变得封闭和保守,一些青少年在交往中还存在着担忧、恐惧,害怕被人不接纳等心理,如此等等也会引发许多交际类心理困扰。

恋爱和性意识类心理困扰

青春期是“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情感和性意识渐渐成熟的时期。此时的青少年对异性充满了好奇和爱慕,随之就会产生诸多情感和性意识类的心理困扰。许多青少年对青春期的到来感到莫名的困惑和烦恼,女同学对月经感到羞涩,对胸部、臀部的发育感到害怕;男同学对遗精感到恐惧;他们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处理和异性的情感问题;部分同学在内心深处暗恋着异性同伴,既感到一种无名的兴奋和,又感到可耻、自责和不安,整日惶恐和心神不定。青少年自控能力差,一旦坠入情网,常处于苦恼、焦虑和紧张之中,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部分青少年还会因自身感情不稳定、审美标准偏激、缺乏责任心和处理感情问题想当然等原因,不能正确处理恋爱风波;更有甚者会做出自残、轻生、报复、致人死亡等恶性事件。

我国性教育的滞后,也是引发青少年性意识类心理困扰的重要原因。学校和家庭长期不重视对青少年性意识的正确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没有获得性知识的有效渠道。

据调查资料统计,我国90.9%的学生未接受过有组织的性教育。他们普遍存在着扭曲的或者错误的性理解和性认识,比如他们认为“遗精会伤元气”;遗精、、性幻想是下流和不道德的;有些青少年男女偷食“禁果”后,极易产生畏罪心理,整天忧心忡忡,惶恐不安,普遍表现出罪责、懊悔、恐惧等心态。诸如此类,种种心理困扰,使许多青少年经常性地笼罩在焦虑、紧张,甚至罪恶的心理阴影里。成长与发展类心理困扰

成长与发展的烦恼已成为困扰当代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人出生,成长与发展的走向,始终是青少年关注的主题。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成长与发展的最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其一辈子的成长与发展,这就必然会引起青少年更多的思考与关注。

处于中学阶段的青少年,他们一进入初中、高中,就始终被一个似乎与个人成长与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即“能否考取重点高中、重点大学”困扰着,迫使着他们每时每刻都在为达到这一愿望而紧张地忙碌着,焦虑地期待着。处于高中毕业阶段的青少年,大多数要走向社会择业与求职。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就业体制不完善,就业中存在许多不公平现象,这一阶段的青少年普遍面临着就业的巨大考验和压力。

许多青少年由于知识面狭窄,涉世不深,不懂得人情世故,又缺乏一技之长和求职技巧,往往屡经曲折、处处碰壁,使其深感前途和发展无望,困惑、浮躁、焦虑等许多心理困扰就会油然滋生。部分青少年,即使进入大学校园继续学习,也会经常遭遇到许多发展和前途类的心理困扰。比如,有的学生一进大学就迷失方向,丧失进取目标,安于现状,把大量时间花费在网吧、游戏厅、谈恋爱等活动中,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毕业之时悔之晚矣,往往会深深陷入困扰之中。

另有许多大学毕业生,由于就业期望值高,缺乏就业指导,没有求职经验,社会关系又匮乏,在择业求职的慢慢长路上,也常会因苦读数年而择业受阻导致困扰不断。如此等等,表明成长与发展类的心理困扰,已成为当代青少年中日趋突出和普遍的心理困扰问题,应当引起各级教育部门的高度关注与重视。

引导青少年战胜心理困扰的策略与方法

学校和教师要采取措施,经常性地化解青少年上述心理困扰,让其永葆一个相对平静、健康的心理状态,这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提高其心理素质发展水平的重要举措。学校、家庭、社会及青少年自身都应积极投身其中,多部门、全方位联动,才能引发“共生效应”,取得好的效果。加强青少年心理保健教育

开设心理保健课程是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的一个有效途径,学校应设法使心理保健教育成为人人必修的课程。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站、广播、宣传栏等途经,广泛开展对心理保健教育的宣传,使青少年了解和掌握化解心理困扰的途径,要充分调动青少年的学习、参与热情,使其想学、爱学心理学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去解决自身心理困扰问题。

学校可以引进心理测评技术,定期对青少年进行测评,对心理困扰问题突出的学生要制定具体的辅导方案,使心理保健辅导有的放矢,做到早发现,早矫治;各级学校应建立心理辅导室,通过心理辅导化解学生的心理压力,缓释心理冲突;应当把面谈辅导和其他心理保健方式相结合,拓宽心理辅导途径,及时化解青少年心理困扰。

引导青少年学会自我调适和寻求他人帮助相结合,及时缓释心理困惑

在生活中,人们的大多数问题是通过自助或他助方式得到解决的,解决心理困扰也是一样的原理。青少年遭遇到心理困扰,首先应通过以下方式自助解决:

第一,可通过图书馆和网络学习心理学知识,通过阅读相关心理案例,自我测查心理问题,并善于以自我暗示,自我引导,自我调适,自我完善的方式加以解决,逐步走出心理阴影。据调查,在185个有性心理困惑的学生中,就有165个求助于图书馆资料解决了困扰,占89.2%。

第二,学会改变自身对事物的认知,以合理信念代替不合理信念。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人们的情绪困扰是由人们的不合理信念所造成的。”所以青少年以合理的信念代替不合理的信念,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合理的信念给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大多心理困扰是青少年不正确的认知所致,不能正确对挫折和失败进行归因,所以建立科学合理的自我认知是化解心理困扰的重要步骤。

第三,学会保持健康的情绪,合理宣泄不良情绪,采用合理的途径有效转化情绪。例如,参加长跑、足球等体育活动就能有效的宣泄心中的困扰与苦闷。

青少年遇到心理困扰时,还可以通过向他人求助化解心理困扰。据对初三年级和高三年级的学生所作的调查表明,在遇到心理困扰时,53.6%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和同学倾诉,20%的学生选择向家长倾诉,26.4%的学生选择自己解决或请求他人帮助。向长辈和同伴求助是青少年化解心理困扰的一个极有效的途径。其优点在于:一是由于青少年对长辈和同伴熟悉,缓解了其心理紧张,具有易于沟通和接受的优点;二是简单易行,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加之对长辈和同伴的信任,能及时得到可行的建议;三是长辈有丰富的生活阅历,能根据自己的特点提出中肯的缓释建议。但由于长辈和同伴并非专业人员,他们有时缺乏科学的心理知识指导,也许会有误导的可能,因而当遇到严重的心理困扰时,应尽早向专业咨询人员求助,以便及时获得专业人员的科学指点和帮助。关注特殊群体的心理困扰,注重强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

针对“学困生”、“贫困生”和有交往障碍的青少年的典型问题,应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帮助化解其心理困扰。“学困生”是由于自身或者外在原因而造成的有学习困难的学生。首先应帮助“学困生”挖掘内在的学习动力,一个人的动力越强、越正确,所激起的战胜困扰的斗志就越强。其次,要根据学科特点,帮助“学困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制定符合实际的学习计划,注重克服学习中的误区,以缓解学习无助心理。比如,语文学习应侧重理解和表达能力,要引导其多读一些名家作品,并勤于练笔。第三,帮助“学困生”树立学习自信和建立合理的期望,要指导他们正确看待考试,注重缓解考试焦虑,学会以认真复习和沉着冷静的态度,去获取优异的成绩。

化解“贫困生”心理困扰应从以下工作入手:首先,引导正确认识贫困,改变其对贫困的认知。让其明白贫困只是一种现状,通过自身努力可以改变。可向其宣传安徒生、爱迪生、马克思等家境贫寒却实现理想的成功典范,使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激情。其次,引导“贫困生”寻找自身优势,充实精神生活。贫困生“精神并不贫困”,可从多方面发掘他们的特长和优势,努力锻炼各方面的才能,可引导他们以自己不俗的良好学业去缓释其心理上因贫困导致的困扰。例如,贫困生可以在体育、美术、音乐、写作等方面发挥自身的天资,赢得同伴认可和赞许。第三,贫困生应走出自己的世界,大胆追求友谊和进取,勇于投身到交往和各种竞争活动中去,不断地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我家贫,但我能行”,“别人能办到的事,我能办得更好”,逐步走出自卑、自贱、自缚等不平衡心态。

化解有交往障碍的青少年的心理困扰,首先,家长和教师应让此类青少年明白交往的社会意义以及交往对自我发展的巨大价值。要鼓励他们突破交往活动中的自我设限,树立起大胆交往的信心,重新认识自己的优点,学会自我激励,唤起与同伴主动交往的热情。其次,注重向青少年传授人际交往的技巧,懂得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和待人真诚的作用,掌握人际交往中心灵相悦的一般方法,学会用科学的交往方式去消除人际隔阂,保持长久友谊。第三,加强情商教育,提高此类青少年敏于感知自己和他人情绪的能力,学会在交往活动中调控自己的情绪,注重引发特殊的关爱心、移情点、向心力,增进与交往对象间的相互认同、理解与吸引。学校、家庭与社会多位一体,为青少年平衡心态、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青少年心理困扰与所处的物质和人际环境有关,注重净化其成长环境有助于减少其心理;中突。学校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首先,要加强校园环境美化建设,要注重用丰富的文化去装点校园,可通过花文化、草文化、树文化、墙壁文化、橱窗文化、走廊文化等等,形成优良的文化氛围,使青少年身居其间,饱受陶冶、启迪和激励,为净化其心态奠定环境基础;其次,要注重培育和谐友好、积极向上的校园人际环境。和谐的校园人际环境是以”人本型”和“合作型”为特色的,它具体包括:学校领导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注重引发全校师生民主参与,目标赞同,为共同办好学校而奋斗。教师之间要相互支持,友好竞争,共同提高。

教师与学生之间要互相关爱与尊重,教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又要满腔热忱关怀学生,学生既要与教师平等相处,又要认真履行教师布置的学业。学生与学生之间更是要相互友爱与团结,做到互帮互学,共同成长。在这样的校园人际环境中学习、生活和工作,滋生心理困扰的可能性就会大大减少。

家庭也应注重为青少年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父母要勤于学习教育子女的科学方法,不仅要给子女提供安静、舒适的学习场所,还应该养成科学的作息时间,要注重经常性的帮助子女解决学习、生活和工作上的各种困难。父母还应积极主动了解和满足子女的心理需求,尊重子女的意愿和期待,适当给予子女自主生活的自由。礼貌文明的家庭美德,乐观向上的生活情调,以及和睦相处的亲情关系,都会大大减少滋生心理困扰的可能性。

第2篇: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学生成长;交流沟通;教师;家长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5-013-01

一、情景再现

班里总有那么几个学生让班主任王老师头疼:张小明总想打架闹事,只有班主任勉强能“镇”住他,其它课上简直无法无天;赵忠最近沉迷网络游戏,竟然趁中午午休时偷偷打开班内的多媒体上网;李莉倒是本份,课堂上老老实地坐着,专心致至地“走神”,学习成绩一塌糊涂……

显然,与家长面谈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但动辄就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来的方法是否恰当呢?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常见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的主体却有学生、教师、学校、家长、社会,方方面面,从中也折射出现时代的教育环境和文明程度。

二、现象折射

通过与家长、学生交流,与老师和专家访谈,普遍认为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其产生的原因多数是由于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思想波动大,存在较强逆反心理,独立个性正在形成,是由于各种心理因素和生理因素造成的。虽然与家长面谈是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但动辄就把学生家长请到学校来的方法是否恰当呢?那么教师发现学生身上存在的问题应如何处理呢?如何与家长沟通协作?采取何种方式解决?如何从根本上解决?是一个需要教师和学校进行思考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从教师方面讲,大多数老师是讲师德、负责任的,大部分教师都是希望学生成长进步的,从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角度出发,从提醒家长关注学生异常行为的角度出发,希望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但由于没有充足的时间、精力,没有足够的耐心和观察,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存在处理问题方式简单化,方法粗线条的问题。

而对于家长来说,都希望自己的子女学有所成,顺利成长,但对于孩子教育的认识,却差别很大。每一位学生在家长眼里都是好孩子,有的家长容不得老师的任何指责,往往与教师产生面对面的争执,激化矛盾,甚至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

对学生讲,特别是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于社会的认识正处于朦胧的状态,个性和情绪极易外在表露,极易做出冲动的事情,或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另外,该时期的学生,判断能力和自控能力还不强,自己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还不成熟,还不懂得如何处理好矛盾。另一方面,作为自己的衣食父母,家长仍然是他们心理上的最可靠依赖和最后防护,犯错后对父母是存有愧疚的,甚至害怕失去父母的理解和关心,这最终导致学生的自卑心理和恐惧心理,这也就是学生为什么不愿意叫家长到学校来的真正原因。

三、解决途径

1、关注学生心理和行为变化

学校任课老师和班主任形成共识,针对每个学生建立学习成长档案,学生坚持每天写“成长日记”。通过成长档案和成长日记,教师、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及行为变化,学校实行“一生一策”教育模式,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一整套个性化教育方案和策略,与家长沟通达成共识和合力。

2、加强对学生的咨询指导

学校每一楼层设立一个“师生谈话室”,教师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及时与之进行交流谈心,保持与学生的心灵沟通。同时,遇到问题与学生个别谈话,既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批评也容易被学生接受。另外,学校应建立“心理咨询室”,由专业心理咨询师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对学生心理上的起伏和情感上的迷惑进行必要的咨询指导。

3、交流沟通形式多样

教师和学校主动、及时、积极与家长进行日常的交流沟通,在问题爆发或形成“疙瘩”难以解决之前,就把问题化解。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生活境况、文化背景、家庭氛围、在校表现,选择合适的联络沟通方式和频率,通过网络、电话、短信、联络手册、家访、座谈会、讲座、面谈等方式,与家长建立起密切联系。学校也积极承担起对家长的咨询和辅导作用,推广优秀的家庭教育经验,创造学生良好的成长环境。

4、具体方法要注意细节

在与家长和学生的沟通上,要注意细节上的处理,这是与家长交流成败的关键。首先要考虑是否对学生的成长有益,是否必须。其次,是否损害学生的心理,是否能够使老师、家长双方都能理解和接受。比如,要变“叫家长”为“请家长”,不要轻率让孩子来通知家长,不要在公共的办公室谈论学生的缺点和隐私,在请家长来之前教师应制定出成熟的计划和想法,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等等。

5、学校承担起必要的社会责任

学校不但关心学生的学业,更关注学生的德育教育,注重培养其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清、抵御不良风气的能力,从主观上积极承担起教育学生、服务社会的责任。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辅导员制,协助班主任做好学生的思想辅导工作。

6、倡导全社会共同关心

第3篇:青少年心理的疏导方案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 心理问题 心理健康教育

走近新课程,感悟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教学比过去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的确,我们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性的人才,更重要的是培养适应新时代竞争社会的人―心理上的强者。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市场经济大潮的不断冲击,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升学、就业的压力,家庭破裂,单亲子女以及独生子女教育等诸多问题,使当今的中小学生出现的心理困扰越来越突出。如,意志脆弱,经不起挫折,以自我为中心,合群性差,依赖性强,独立自主能力差,厌学,乃至少数学生逃学,网络成瘾等现象时有发生,就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环境和家庭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

1.改变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

2.不同的学生应该采取不同的方法

在班级中,教师经常会将学生分出好、中、差三等。对于这三类不同的学生,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候,应当针对他们在班级位置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办法,对症下药。

“好学生”在老师的眼里是各方面都好,很少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久而久之,他们中的一些人就产生了优越感,认为自己比别人强,事事都行,这样当他们一遇到困难时就会束手无策,对眼前的困难感到茫然,从而产生了畏惧心理,停滞不前,这是很可怕的一种现象。所以,我们对这类优生应适当的给予“批评和打击”,但千万不能伤到他们的自信心。对其进行挫折教育,让他们的抵抗外部不幸的能力能够得到逐步提高,以便在将来的学习和工作中能抵挡得住更大的压力与困难。

我们还应细心观察后进生自身的特点,寻找各种原因,然后制定出培养计划及活动方案,为他们特长的培养和发展创造一定的条件,从而树立他们的自信心,以利于他们健康心理的养成。

3.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压力重造成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三、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

1、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

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

2、引导学生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奋斗目标

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个人心理健康教育的真正保证,只有具备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奋斗目标,一个人才能对社会、对人生、对世界的各种事物有正确的认识和了解,才能采取适当的态度与行为反应,保持一种开阔的心胸和乐观主义精神,提高对心理冲突和挫折的耐受能力,从而防心理障碍,维护心理健康,对学生进行有的放失的教育,这是对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悬挂国旗、国歌,名人名言、名人画像,贴警句、古训;在班会上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学习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品质。让教室成为活教材,让墙壁说话,让提示伴随学生,让学生天天耳濡目染,日日身临其境,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和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奋斗目标。

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与学校、家长、科任教师紧密配合,调动和借助各方面的力量,并持之以恒地去对待,才有可能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