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学的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合作学习主要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和任务,通过责任分工、小组学习和讨论,尽可能地促进自身和其他同学学习的一种形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使用一般是为了鼓励学生处理好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在合作完成任务的时候能够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效率,另一方面能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增进学生之间的感情。教师在合作学习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除了要对整个合作学习任务进行设计之外,还要在合作学习中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进行必要的干预,尤其是对于意外问题的出现,必要的时候要进行有效的指导,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活动有效进行。
当然,在合作学习中,教学干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把握好干预的时机,采用合适的干预策略和方法,就有助于学生的合作学习,反之,就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二、初中数学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一)合作探讨的问题过于简单
现在初中数学教学开始了全面的改革,很多学校将合作学习作为新的授课方式引进课堂。但是现在合作学习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较明显的是合作探讨的问题过于简单,学生很快就将任务完成,感觉没有挑战性,长期下去,会对数学的合作性学习缺乏兴趣。很多数学课堂上,合作学习仅仅局限在一些小问题上,一些教师甚至局限在简单的土地面积计算上。对于这样的问题,很多学生会认为无聊,缺乏挑战性。
(二)合作小组分工不明确
合作学习中,小组内部分工必须要明确,这样才能体现每个小组成员的价值。但是现在初中数学课堂上,由于分组之前缺乏考虑学生的性格特点,导致小组分工出现比较多的问题:一方面,分工不明确,学生不清楚自己在合作学习中应该做什么,自己负责什么;另一方面,分工不合理,没有发挥学生的特长。这些问题都会影响合作学习的效率。
三、教师干预存在问题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的干预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现实教学中,教师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干预存在许多问题。
(一)教师干预以个别为主
初中数学课堂合作学习中,很多教师有进行干预,但是仅仅局限于个人的干预,也就是小组在进行任务过程中,教师仅仅直接对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干预,缺乏对整个小组进行干预。这种干预方式不能发挥小组团结互助的精神。教师对小组的评价也比较少,经常仅仅是对个别学生进行评价。这种干预方式会容易忽视另外一部分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得不到老师的重视,长期下去会失去对数学课堂的信心和兴趣。
(二)教师干预主要局限在纠错行为
在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中,教师在发现学生出现错误的时候会马上进行干预,但是对于学生做的好地方没有进行肯定和表扬。很多教师在纠错这一干预中经常是要求解释深层次问题,仅仅对出现问题的小组或者学生进行干预,对那些完成任务比较好的小组或者在任务过程中表现很好的学生,没有进行一定的点评和反馈。这样在一定程度会降低这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三)教师没有把握好干预的时机
在数学课堂的合作学习中,很多教师进行了一定的干预,但是没有把握好干预的时机,不但起不到效果,反而阻碍了合作学习的有效进行。如一些小组在进行任务的时候,遇到一点小困难,教师马上迫不及待进行干预,不利于发挥学生的思考的积极和主动。或者,当学生对一些较深的问题表现出畏惧的情绪时,教师没有进行引导和鼓励,反而用批评的方式进行干预,这样会让学生觉得很委屈,长期导致学生产生现自卑的心理。
四、初中数学合作学习中教师应该如何进行干预
(一)干预对象由个别到小组
教师进行教学干预的时候,应该以小组作为干预对象。教师在干预之前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判断小组的进程。对于合作学习中个别学生出现问题,教师应该对整个小组进行提醒,让小组的成员具有集体合作的精神和顾全大局的意识。对于,个别学生表现良好,教师在对其肯定的同时,也要表扬该小组的其他成员,没有他们的支持,个别学生是不能发挥如此出色的。
(二)教师干预方式要多样
传统的教师干预比较单一,很多教师在整节课下来都是采用批评和教育进行干预。这样方式开始可能会有一点的效果,但是长期下来会让学生反感。教师干预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纠错,还要对表现好的小组进行表扬,对遇到困难的学生多点引导和鼓励、少点批评和责怪。在教师的鼓励和支持中,学生才会在合作学习中寻找到自己的价值。
(三)教师干预要把握好时机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形结合思想;教学研究;案例分析;意义;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2-350-01
数学的学习就是为了更加便利和聪明的生活。数学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精通和掌握的学科。初中数学有时候是很抽象的,而且他的学习的难度很大。在长期的研究中我们可以得知,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将具体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初中是形成各种思想和观念的最重要的时期,所以,我们作为教师要积极培育学生的数形结合的思想,并让学生真正的会使用这一思想去解决实际问题。
一、数形结合思想的内涵
数形结合就是要求我们从数学问题出发,首先找到题目中隐藏的数量之间的关系,然后将数量之间的关系表示在几何图形上,跟据几何图形的概念和性质来解决数学问题。在实际数学问题中,无论我们单独考虑数还是单独依靠形都不能又快又好的解决实际问题。数与形的结合能够直观且严密的解决问题。
二、现如今初中生数学学习的情况
1、初中生读不懂题目的意思,做题不仅慢,正确率还低。受我国的传统思想的影响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急剧上升的影响,我国初中学生学习的目的仅仅在于考上好的高中,然后考上好的大学,找一份稳定的工作。这样的思想迫使我们的初中生没有一点的创造力,他们的学习是死板的,不追求技巧,学习不能举一反三。目前我们的初中数学教师也是很少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导致学生在读一些生活方面的题目时,出现看不懂的情况。所以我们教师一定要加大对学生课外应用能力的培养,加大数学思想的培养。
2、我国目前的初中生不能将实际和抽象的数学知识放在一起考虑。初中生数学的难题急剧增多,数学学习也不像小学数学那么简单,很多的数学知识都是抽象的,作为初中生往往很难去解决。作为初中教师,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习思想,将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这就要求我们引入数形结合思想。
三、初中数学课堂引入数形结合思想的意义
1、数形结合思想可以使学生将抽象的问题简单化,让学生明白题目的考察内容,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初中数学的学习中有很多的抽象问题,这些问题仅仅凭借想象是很难快速的解决的,这时,我们利用数形结合。把数学题目中给出的各个条件放在几何图形或者坐标系中,就能一目了然的知道答案。
2、提升了教师的上课效率。教师教学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知识,并且能够举一反三。数形结合思想在实际数学教学中的引入,帮助学生改变传统的思考形式,用数和图形共同作为切入点。学生在以后遇到复杂的难解决的数学题时,自然就能想到用这种思想,这样教师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3、学生的灵活思维在一定的程度上被挖掘出来了。所谓的数形结合就是要求学生将数字和图案结合在一起。数字是抽象的,图案是实际的。这就在某种程度上要求了学生在抽象与具体、数字和几何图案之间要进行灵活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灵活思维被挖掘了出来。
四、数形结合思想在例题中的具体应用
例题1:小明要在一块长80米,宽60米的长方形草坪上,沿着对角线修一条小路,请问小路的长为多少?(来自华师大版,八年级上册)。
当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学生都是很茫然的,他们不知道如何下手,不知道题目是什么意思。那么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来解决。如图
这样学生就可以知道这道题考察的是勾股定理,也就很快地求出小路的长度了。图形的出现使学生清楚的了解题目考察的内容,数形结合使得抽象的问题转化成了简单的数学问题。这样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了学生读不懂题目的问题,让学生重新获得学习数学的自信。学习的兴趣也就慢慢的提升上来了。
例题2.如图,我们知道子集M、P的交集,是子集O,那么请问子集O怎么表示?这时学生就会自然而然的先在纸上画出图形,如图,然后就能很快的知道答案。
总之,初中数学作为初中最重要的学科,要求学生能够学的精。另外,初中是学生的思想和解题技巧培养最为关键的时期,我们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努力教学,让学生养成多种解题思想尤其是数形结合的思想。这个思想目前在初中的教学中渗透的还不是很全面,因此,我们要教师和学生携手,让数形结合思想真正服务于我们,争取攻破所有数学难题。
参考文献:
[1] 张旭华.初中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形结合思想的研究.考试周刊 学术期刊.2014.35.
【关键词】 初中数学;探究能力;应用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数学在科技、生产以及生活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数学的教学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的灌输,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实践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无疑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的关键因素. 在初中数学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 本文首先对数学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概念进行阐述,然后,结合当前教学现状探索如何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一、数学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一)数学探究能力
探究能力主要是指人们为了更好地对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行描述,对现象的本质进行了解,形成系统的思想理念而采用的各种方法. 初中教学背景下,科学探究能力主要是指借助多种方法,有效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而表现出来的适应能力和心理特征. 其主要内容包括:问题意识、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二)数学应用能力
数学应用能力可以看作是:借助数学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并有效将其解决的能力. 其中的实际问题是包括日常生产、生活的所有具有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 通常情况下,初中数学应用题是结合学生本身掌握的数学知识,联系实际需求而设计的实际应用问题,其对于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二、数学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策略
初中数学的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二者具有很多相似性,学生在接触实际问题时,首先要具有良好的探究能力,才能够有效地发现实际问题中存在的数学问题,并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 而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也是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而且,随着应用能力的增强,便能够更好地对新问题进行有效探索,进而达到理论联系实际,提升创新能力的效果.
(一)创设实际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以及数学知识应用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教师借助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够使其明白学习数学知识的实际意义,并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主动地进行探究学习. 同时,新课的实际问题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学生自然会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的具体应用,其应用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人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二章中的“一元一次方程”,教师从日常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入手,引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介绍了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从古老的代数书说起”引入了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用方程的思想和知识建立数学模型,学习解决生活中的“买布问题”、“销售中的盈亏”、“用哪种灯更省钱”、“球赛积分问题”等;八年级数学“一次函数”一章,结合实际中的“调配问题”、“如何根据实际选择更优惠的上网方式”等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运用函数和方程的思想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有助于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和探究能力.
(二)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感受数学知识应用
学生之所以认为数学课程难学、难懂,就是因为传统的“灌输”模式直接将抽象的数学概念灌注到学生的脑中,对抽象概念的强制性记忆当然是“苦不堪言”的. 新课改中,非常鼓励学生养成自主、合作以及探究等学习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以及教师的引导性. 在这一教育理念指导下,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具体的现实情境,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数学知识的内涵以及外延,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并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应用创新,进而在探究中发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实现理论联系实际,实际中创新的目的.
例如:“概率”这一数学概念,如果只是就其概念进行“灌输”的话,学生会觉得既抽象,又生疏. 但是,“概率”一词却是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 一个很明显的例子就是投掷硬币,猜一猜其落地时的正反面的可能性. 其实,另一名学生很感兴趣的例子就是,有些学生在做选择题的时候,遇到不会的题目,经常会主观地进行判断,并根据判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正确的选项. 或者直接就随意选择一个. 这些例子中都会透射出“概率”的影子.
(三) 合作学习,解决问题
合作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师提出的实际问题进行初步论证. 合作学习并不是优等生教导“潜力生”,也不是单纯的小组讨论,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内成员精诚团结,相互帮助,共同进步. 其基本方法主要包括:小组游戏竞赛法、团队研究法等.
其中,小组竞赛法是教师将班级的全体成员均分成5人左右的“异质”小组,同一个小组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探究任务. 当任务完成时,进行小组之间的成果竞赛,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地替代平时的“月考”或者“单元考试”,并且,由于任务都是与实际问题相联系的,加之解决方案不唯一,所以,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不仅要对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还要将所学知识不断尝试于解决过程中,其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升.
团队研究法,该方法的设计目的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验,其可以与小组竞赛法联合使用,不过这个时候,教师给每组分配的任务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不同的时候,教师可以将一个大的实际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然后,分配给各个探究小组.
(四)借助课外实践,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提升数学应用能力
掌握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才是初中数学教学的完整目标. 要想真正地依靠数学课堂教学,是很难真正实现教学目标的. 因此,要适当地进行教学的“有效补充”,数学课外活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渠道”,实践证明,其在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1. 借助学生兴趣爱好,引导数学实践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永远战胜责任感”这句话已经得到了教育界的普遍认可. 初中生对各种实践活动充满了好奇心和探究心.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个特点,积极组织各类数学兴趣小组,引导学生自发地发现生活和学习当中的各类数学问题,并结合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研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将问题加以解决.
例如,在学生进行几何知识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兴趣活动小组向学生传递“几何就在你身边”的理念. 这时候,学生对枯燥、乏味的几何图形充满了好奇感,就如同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并且,主动回忆其身边的一个个真实事物,并将其与冷冰冰的“几何图形”联系起来,而且,还会在课余时间,和一些同学到户外主动去发现. 这时候,学生就会在看到轮胎时,想到圆形. 看到花瓣时,想到一些正多边形,等等. 同时,还会提出一些疑问,为什么车轮要是圆的,而不是方的,或者三角的,从而对这些图形产生了浓厚的探究兴趣. 而当学生在弄明白图形的性质以及特征时,就会明白为什么要那样设计,从而更好地掌握了图形的实际应用范围.
(五)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数学能力
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应用意识,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 教学实践表明,深入研究教材,从中提炼出解答问题的数学建模思想,是基本而重要的方法. 而开展数学课外活动又是数学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骤,它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知识、技能转化为能力和素质的又一中介.
新教材鼓励学生开展各种数学活动,每一章节都配备了 2~3个数学活动的课题. 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的这些数学活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应用的实践,丰富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体验,从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数学应用能力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有理数这一章时,学习了正数和负数后,可以安排一个记录家庭收支账目的数学活动. 请同学们帮助家庭记录一个月(或一周)的生活收支账目,收入记为正数,支出记为负数,并计算当月(周)的总收入、总支出、总结余以及每日平均支出等数据. 在教学中学生对这个实践活动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不仅按要求记录了家庭一段时间的收支账目,同时对家庭的各项收入和支出进行归类记录,在计算总收入和支出时注意采用简便计算方法.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数学活动,学生不仅在具体实践中巩固了正数和负数的概念、表示方法、具体应用,同时,还对很多数学思想进行了有效强化,又如,分类讨论,学生在记账过程中分门别类就是分类思想的具体体现. 不仅如此,学生的计算能力也得到了有效锻炼. 如此一来,利用简单但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数学活动既有效地帮助了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加以巩固,又丰富了初中数学的教学形式,使得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有趣.
三、结 论
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内的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正在逐步退出教育舞台,并且,教育目标也逐渐转向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初中数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其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以及应用能力上发挥出重要作用. 尽管在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一定会更好地提升初中生的探究能力和应用能力. 本文重点探索的就是如何提升初中生的数学探究能力以及数学实际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杨鹏程.数学教学有效性的课后反思[J].中学生数理化(教与学),2011(07).
[2]朱颖霞.例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1).
[3]巢建伟.浅谈数学教学价值取向与“人”的发展需求整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1(01).
[4]姜昊.初中数学教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D]. 天津师范大学,2012.
[5]邵潇野.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2011.
[6]张淼.培养初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7]刘福根.提高高中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教学方法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8]杨宇.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化归思想的案例分析[D].天津师范大学,2012.
[9]李晓洁.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实践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关键词】 微课;初中数学;教学;资源;应用
微课已经逐渐走入了初中课堂,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实践过程中也需要广大教学工作者积极思考,努力探索. 在初中数学课堂上如何把微课这一教学元素的特长和优势发挥到极致,提高数学教学效果,是值得广大初中数学教师认真思索的教学问题.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分析了微课在当前初中数学课堂的应用,以便于教师对微课有更深刻的认识,能够更好地利用好微课资源,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1. 微课的优点
作为数学教师,主要是思索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把要讲解的教学内容以微课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让他们充分吸收并消化.
一般来讲,初中数学课堂的知识点是每堂课讲解少量几个,内容不多,但很充实. 微课视频等教学素材在课堂出现的时间并不长,但仍能够简洁直观的、形象立体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尤其是章节的重难点知识可以全方位展现在学生面前. 这些远比教师用语言描述的效率高得多,教学中,有的初中数学教师业务能力非常突出,但是语言表达能力一般,有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空间想象力不足,老师讲了半天学生仍旧没有完全掌握,二者明显不在同一教学轨道上,导致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这段宝贵时间被白白浪费. 而微课视频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些问题,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和学生在知识点、重难点理解掌握上的困难,微课视频作为初中数学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有效桥梁,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微课能让初中数学课堂的安排更为合理. 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基本上是教师在讲台上不停的宣讲,占用了绝大部分教学时间,“满堂灌”问题较为突出. 而这种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难以适应现阶段初中数学教学工作的需要,因为学生理解能力较差,思维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我约束能力欠缺,长期以这种教学模式来开展初中数学教学,容易让学生感到迷茫,不知道该如何跟随教师的步伐,同时教师则由于辛苦的付出却看不到显著的教学效果而产生消极情绪. 无论是从教师还是学生的角度,这些都严重阻碍了初中数学科目教学工作的进展. 微课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格局. 它不再需要教师倾尽全力在讲台上讲解,它将课堂四十五分钟划分得更加合理.
首先,初中数学教师在准备微课堂之前,都会搜集相关的教学素材,做成大约8到10分钟的微课视频,把本堂课的重难点、要点全部搜集到视频之中,让学生通过直观的视频图像来理解、掌握. 剩下的课堂时间,教学重心可以转移到学生上来,教师以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等方式,给学生提供交流讨论的平台,让学生在微课视频所呈现的重难点知识背景下,相互交流协作,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其次,微课视频带给学生和教师的思考是多元的. 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经过直观简洁的视频和图片,他们掌握起来更加轻松,有一种醍醐灌顶,大彻大悟的成就感,能够有效激发他们继续探索知识的好奇和欲望. 对于教师来讲,在做好微课视频后,看到学生能够紧紧围绕教学中心,认真展开思考交流和讨论,并能动手解决实际问题,对于初中数学教师也是一种莫大的鼓舞,激励他们继续履行职责,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
初中数学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点,以必需、够用为度,加强素质培养. 重点突出,难点分散,注重几何直观和物理解释,重视培养学生的几何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通过对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方法作深入浅出的介绍,微课具有结构严谨、逻辑清晰、通俗易懂、例题较多、便于自学等特点. 微课将这些要求和素材完美融合,以信息化和科技化的面孔呈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初中学生思考和探索.
2. 微课的劣势
尽管微课是以信息化教学、多媒体技术等新元素为基础提出的教学方式,但微课依然存在着劣势. 首先,微课作为一种全新教学理念,对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改革,会产生巨大的冲击. 对于一些从事初中数学教学工作多年并已经习惯过去教学模式的“老同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增加了他们的教学负担,他们一时难以适应,观念不容易改变. 因此,微课在初中数学课堂的推广中势必会遇到重重阻碍和误解. 其次,只要准备好了教学素材,微课几乎可以随时随地供教师和学生采用,以灵活多变的方式参与到初中数学教学之中,这要求学生拥有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初中学生,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再次,少数初中数学教师对于微课的理解存在误区,认为微课就是说课,把本应该45分钟的内容浓缩到短短的八到十分钟,从根本上误解了微课. 最后,微课视频虽然只有短短的8到10分钟,却需要耗费教师几天的时间来搜集、整理制作,从某种意义上讲,增加了教师的负担.
初中数学课堂的微课建设,必须立足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实际,才能找到适合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之道.
【参考文献】
【关键词】学案导学模式 初中数学 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1-0127-01
目前国内教育界积极探索基础教育改革创新的可能性,初中数学教学中督促学生转变以往被动学习模式,利用自身主观能动性提升教学质量与有效性是实践关键,是新教学、新学法探索的重点。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利用学案先学后教、积极导学的特征为学生提供思维渠道,让学生善于利用自身主观能动性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个人自学能力,让学生们真正实现会学与好学这两大目标。下面对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加以探讨。
1.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解析
1.1学案导学概念
学案导学模式顾名思义,是利用学案加上有效导学完成数学课堂教学,学案与教师常用的教案不同之处在于形成是教学与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学生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与自主学习能力参与数学学习、探究的过程,以学案为载体,从中可以看到学生思考、解题的思维轨迹,有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学生心理特征,高效配合完成教学,是一种教学的新模式。
学案导学模式下学生的个人能力与发展潜力得到了更大限度的挖掘,有利于学生发展、延伸自我能力,追求学习中的自我价值,对于培养、锻炼、提升学生数学综合能力有重要意义。
1.2学案导学特征
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应用先学后教思想让学生积极在数学学习中展现个人思路,通过教师的积极鼓励让学生尝试应用自己旧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完成新旧之间知识结构的衔接,构建出属于自己的新知识框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个人实践探究与创新解题能力,锻炼个人能力的同时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这无疑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建构。
学案导学模式强调教与学的双方互动,学生不再被动的纯粹接受教师灌输,教师也更注重利用学案巧妙让学生展开探究式、合作式学习,通过发现、思考、解决问题的锻炼过程真正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与教师支持地位,从而实现教学全程的和谐统一,让教师真正成为支持学生迅速达到最近发展区的最佳工具。
学案导学模式积极应用新教育理念,强调差异化教学,无论是学案中知识重难点的合理划分,还是针对学生培养目标所指定的基础、强化、拓展、创新等部分,利用梯度化层次教学帮助不同层次学生有所发展,从而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层次,改善以往一刀切的尴尬教学问题。
2.初中数学教学中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情况
2.1学案积极配合教学目标
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模式,要注意学案内容与教学目标的积极配合,遵循一个课时一个学案的教学模式进行标准学案设计,课前提示学生授课新内容以及可能产生的各类重难点问题,让学生提前进行预习,以便学生课堂中快速融入教学氛围,明确教学目标与方向,提升后续学案教学的效率与有效性,也让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更加有针对性与目的性。
以对数函数及其性质为例,章节内容学习目标知识上需要学生顺利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及数量变化关系、掌握底数对函数数值变化的影响,要求学生可准确应用数形结合思想进行对比对角,能够通过习题练习顺利掌握对数与指数函数之间的差异,并能够运用数形结合思想解决相关数学问题。围绕这一知识与能力目标,教师要巧妙运用学案导入,通过各种趣味性的学习方法让学生积极感受自主学习与自主探究过程中的乐趣,让他们通过师生互动、互相合作等方式享受成功的喜悦,顺利掌握知识。
2.2学案自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利用学案自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数学综合能力,学生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将会大量联系以往旧知识服务新知识的建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并且在教材提供的方法之外,积极探索解题方法的多样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数学能力的自主能力。教师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可利用学案导学作用让他们有针对性的开展探索,从而方便不同层次学生完成对相关内容的系统学习。
以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定理为例,教师可利用学案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课前准备让学生们积极回顾以往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相关概念性质与解法,并重点对公式法进行回顾;为配合有效回顾,教师要准备一些不同层次的基础练习题让学生练手,课堂中通过问题法、任务法等巧妙创设各种解题情境,让学生利用以往知识尝试解决新问题,尤其要重点突出授课重难点,让学生在尝试解题的过程中逐渐明晰自己疑难点,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更好的把握学习要点。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有助于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学习与探究意识,有助于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值得大力推广。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数学;拓展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和推行,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在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前提下,要兼顾学生未来的发展需要,适当拓展数学知识与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选用适当的数学拓展内容或实践活动材料,实行分层教学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因此,初中数学拓展课堂教学给数学教师提出了一个新课题。笔者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对如何进行初中数学拓展教学进行了探索研究。
一、初中数学拓展课堂教学的必要性
1.学生的数学学习两极分化严重
通过笔者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学生在初中学习时,数学成绩比较优秀,但是升入高中后不能适应新的学习方法,数学成绩下降幅度较大,两极分化现象严重,以前的优秀学生成了落后学生,更有少数学生对数学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2.数学教学要注重开发学生潜能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落实,要求实行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模式,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但要关注所有学生的发展,更应关注优秀生的学习,通过拓展教学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实现新课改的教学目标。
3.提升教师教学素质能力的需要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过程,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过程中,对教师的教学过程具有促进作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要求教师提升自身能力素质。
4.培养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需要
要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就需要培养学生具有灵活的思维方法和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让学生掌握数学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二、初中数学拓展课堂教学的意义
1.能提高教学水平
采取拓展课堂教学,教师运用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同,再加上学生自身认知能力的不同,就使学生学到的数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使每个学生能探索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使新课标理念“不同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得到落实,从而实现提高教学水平的目标。
2.能提高教学效率
进行数学拓展教学,是根据许多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经验概括总结出来的,它是数学学习的普遍规律,对学生有指导作用。课堂教学教师主要是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能力,可以让有余力的学生学到初中数学教材以外的知识和学习方法,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提高教学效率。
3.能提高自学能力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许多教师注重形象直观教学,这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作用不大。进行拓展教学,主要是进行数学方法、数学思维的训练,其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上,这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有重要帮助。
4.能培养数学人才
数学拓展教学,注重数学学习方法和数学思维的培养,在数学教学时,教师通过讲授学习方法策略,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具体的帮助与指导,让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学习经验和方法,通过学习他人优点,能培养数学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数学人才。
三、初中数学拓展课堂教学实践探索
1.向数学思维创新能力拓展
由于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方式仍然偏向于形象思维和机械记忆,进入高中以后,数学学习更多要用到抽象思维方式,如果仍然运用此方式学习,就不能很好适应新知识的学习。因此,从初中数学学习中就应注重对学生抽象思维方式和能力的训练。教师要在数学拓展教学中,指导学生掌握总结的方法,加强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方式的训练,让学生构建系统的知识结构,让学生在拓展学习实践中提高思维创新能力。尤其是对于初三的数学教学,教师应考虑到为学生高中数学学习准备基础知识,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高中数学学习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时,需要用到初中的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位置关系特征,因此,在学次函数时就要注重为高中的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做好准备和铺垫;对高中函数性质的理解,有时需要借助初中二次函数的直观特性进行分析。为了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教师在拓展教学中应重视对数学问题分析方法和解题思路的学习,要注重建立初高中数学知识的联系和转化,注重学生数学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
2.向数学高效学习方法拓展
人们常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不论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是要达到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学会规定的教学内容,二是让学生学会和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实现思维能力的提高和扩展。因此,在初中数学拓展教学时,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为重点教学内容。通过加深和拓展基本知识的学习来提高数学学习成绩。例如,在拓展教学时,教师应教授学生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前预习,如何进行高效率的课堂听课,如何以问题为导向进行自主探究学习等;教师可把学习方法寓于数学知识讲
解、试卷分析、课后作业讲评等的拓展教学内容中。数学学习方法应作为拓展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主要让学生在拓展学习中掌握数形结合的解题思想,运用函数和方程解题的方法、分析法、归纳法、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等诸多解题方法,这样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再如,学习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后,可让学生拓展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灵活运用的能力。
3.向触类旁通解题能力拓展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教师应加强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能力的拓展训练,通过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变”方式的训练,来增强学生解题能力和思维发散能力的训练。例如,在初中几何的学习中,通过类比几何中关于“距离”的定义,引导学生掌握和发现“两点之间的距离”“两条平等线间的距离”“点到直线的距离”等都与“最短线段的长度”相关,据此可让学生探究这个定义的规律,通过探索规律让学生形成新的知识和能力。再如,在学习函数的自变量增加或减少时,从函数的角度来看是判断函数单调性的变化;如果从几何的角度来看,函数单调性的变化是函数图像走势的变化规律。教师可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研究同一个问题,以增强其触类旁通的解题能力。
4.向课外数学补充知识拓展
进行拓展教学结合课标要求,要适当、适度地补充教材以外的数学知识,要适度加深课标标准要求的难度,特别是对于学生能够理解掌握的知识,应主动增加。教师要有意识地做好初中数学知识的拓展,只要是对学生学习有益,能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效率,都应积极拓展与补充。例如,在学习了二次函数的图像相对于x轴位置后,教师可让学生深入探究一元二次方程的根的判别式与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求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等知识的相互联系,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理解一元二次方程和二次函数之间的深系,以使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认知结构。通过深入拓展学习,还能让学生感受和体会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运用技巧,增强学生数学知识灵活运用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通过初中数学拓展课堂教学学习,能扩大和提高学生的知识范围,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数学问题的灵活性,扩大学生的数学视野,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使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都能获得不同程度的提高。因此,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注重和加强拓展教学的研究和探索实践,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皓华.如何拓展数学课堂教学的校外资源[J].教育科研论坛,2009(11).
一、课前情境创设,激发兴趣益教学
课前三分钟,被称为课堂教学的黄金时段。这个时间点学生以无意注意为主,学生注意力集群还未被完全唤醒。教师如果不能充分利用这三分钟,有效调动学生有意注意,学生的思维将进入惯性懈怠模式,注意力将变得分散。之后进行教学,教师将很难再调动起学生积极性,这无疑会对数学教学带来阻碍作用。可见,教师应当利用适当的课前情景创设,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唤醒学生的有意注意,引起学生兴趣,促进教学知识的有效引入。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性质”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小王比小明跑得快得多,一天小王和小明同时从A点向B点跑去,两个人当天均正常发挥,结果小明比小王早到终点,这是为什么?”学生看到这样的“奇异现象”都表示不解,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迫切地想知道答案,愿意积极地参与课堂。这时候笔者再引导学生画图分析,通过图形让学生明白,因为“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所以小王跑的路程比小明多,因此即便小王跑得快,仍比小明晚到终点。通过这样的课前情境创设,有效设置了悬念,充分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
二、案例情境建构,具象概念促理解
初中数学抽象数理体系的建构,对于学生的理解带来一定难度。学生将抽象概念具象转化的能力还存在不足,无法很好地理解吸收新知识,长此以往,将造成失败体验的过量积累,降低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进而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经典案例的情境建构,将概念具象化、生动化,用通俗易懂的类比引导学生发现抽象概念中的逻辑关系,加速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这一部分内容时,笔者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3x-8>2x+2”。有学生无法理解如何将式子转化为“3x>2x+2+8”。于是,笔者创设了这样的一个生活情境:“一家水果店,桃子的重量减去梨的重量之后,所剩的重量仍比苹果大,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说桃子比梨和苹果的总和还要来得重呢?”“可以!”学生齐声回答。“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把‘3x’看作是桃子,把-8’看作是‘减去的梨’,将‘2x+2’当作是苹果呢?”笔者将情境与题目进行稍稍整合,学生恍然大悟,点头称是。像这样利用情境创设,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帮助学生在具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之间搭起桥梁,可以有效引导学生理解知识,促进学生掌握知识。
三、错误情境引入,认知碰撞利掌握
论语有言曰:“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话强调了培养学生触类旁通能力的重要性。初中数学概念繁复、形式多变,需要学生具备举一反三,灵活应对的能力。教师通过创设错误情景导学,将易错题型融入情境创设,在概念的变式中融入情境的生动性,让学生在趣味中警醒,在矛盾与困惑中思考,在认知碰撞中有所收获。
【关键词】 学案导学;初中数学; 自主学习;有效性
为了深化课程改革,转变学生被动应付的学习方式,我们实施了“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它通过课堂的组织和设计问题,确立了“学教合一”课堂教学方案,让学生能充分经历学习的全过程,体验到课堂的乐趣,从而融入其中,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对自身的完善. 在“学案导学”教学中,教师的启发是主导,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主体,学生的知识构建是主线,是一种师生合作的教学模式.
一、“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所谓“学案导学”即“学案”和“导学”有机结合起来. 这种教学模式不再是老师单纯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而是充分体现了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两者和谐统一,发挥最大的效益. 与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学案指导下的数学教学模式多次强调要注重培养学生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 “先学后教”的思想
学案教学一改原先的作风,教师不是主体者,而是主导者,教师只负责给予学生学习思路,然后鼓励学生利用现有的知识结构进行解答,从而体验到数学思考的乐趣和得出最后正确答案的成就感,形成正确的知识规律,让学生由最初的被动者变为主动获取者,不断提高他们的探索、学习能力.
2. 教、学相结合
按照学案导学的教学引导,教学活动的工作重心就由单方向的“教”转为“教”“学”双主动,学生借助方案能更好地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就此,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地位实现高度的统一.
3. 凸显差异化教学的新教育理念
学案设计可按照课程教学的难重点依次划分为基础入门部分、巩固强化部分、拓展创新部分,通过梯度层次化教学使班级内不同阶段的学生能自由地选择学习层次,突破“吃不了”或“吃不饱”的教学难题.
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意义
1. 实行学案教学对学生记笔记、查阅文献和复习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学生通过学案可以清晰地回忆起课堂上的学习目标.
2. 实行学案教学可以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的兴趣,减少学生分神的机会. 学生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作用时而听,时而读,时而记,时而思,时而答,可谓动员了多种感官,使学生全神贯注地融入课堂中.
3. 学案教学使学生更明确教师的授课方式和教学目标,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到了知识. 学案教学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改变了“教师灌”“学生装”的传统教学模式.
三、“学案导学”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 展示学案,明确每章的学习目标
数学教学应按照“一课时一学案”的标准进行课堂设计,组织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引导学生对新授课内容的重难点进行思考,使学生明确每章课程的学习方向,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例如,在新授课“勾股定理(1)”这一课时,学生课前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证明勾股定理.
(2)一个门框的长为5 m,宽为4 m,一个长为2 m,宽为1 m的箱子能否从门框中通过?为什么?
(3)一个长为10 m的梯子斜靠在笔直的墙上,这时梯子底端离墙的距离为6 m. 若梯子的顶端沿墙下滑2 m,那么梯子的底部也向外移2 m吗?为什么?
由上面设计的问题可看出,学生在思考问题时重点放在了勾股定理的证明和应用上了. 但需要指出的是这节课是勾股定理的第一学时,学生应该通过正方形面积的计算猜想出结论,体验定理的探索过程,发展合理的推理能力,然而学生却忽视了这一点. 在证明了该定理后,学生没能设计出适当的题目对该定理进行简单的应用和变式训练,这是不合理的. 针对这些情况,用“导学案”教学模式来设计问题,就会对学生设计的方案进行适当的增补. 充分运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优势,让学生成为知识的构建者,还可以使教师成为学生知识构建的引导者.
2. 精讲总结,完善学生的知识构建
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放开手让学生自己寻求答案,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要放弃对教学的主导作用. 教师的任务除了对学生探讨问题的过程加以指导外,对学生模糊、存在争议或纰漏的问题也要进一步地分析,讲清讲透,带领学生对探讨的结论进行归纳、总结和修改,使学生能更清晰地认识到知识点间的脉络联系,准确地完善知识构建. 就一元二次方程这一章节来讲,教师应结合通式ax2 + bx + c = 0(a > 0)及根的判别式定理的逆命题做进一步的讲解,使学生对根的判别式定理和逆定理之间的区别及应用有明确的认识,掌握方程的实数根在Δ > 0,Δ < 0,Δ = 0三种情况下的分布.
总之,“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应用,在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法和师生角色转换等方面实现了巨大的突破. 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教师“导”的技能和增加学生“演”的活动,这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自学能力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关键词:题组反思式教学;初中数学;单元复习;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8-234-01
引言:随着新课改的大力推进,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开始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基于此,教师及时对自身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发展就成为了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条件,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的目的。现就此展开讨论分析:
一、在初中数学单元复习中应用题组反思式教学的意义
1、突破重点难点
进行单元复习的最终目的是以教材为出发点,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解题方法和思路进行全面、系统的复习,但教师并不能将单元复习与单一的题目练习划上等号,而是需要在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基础上,对学生的知识体系进行添加、创新和完善,达到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再认知的效果。
2、提高学生数学能力
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具有较强的逻辑性以及严谨性,但是由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的逻辑思维、抽象思维等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占据主要功效的能力尚且处于发展的过程之中,这对于他们进行数学学习是非常不利的。另一方面,由于初中生在进行思维活动的过程中还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具象的思维,基于此,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认知能力就成为了当代初中数学教师最主要的教学目标之一。而合理运用题组反思式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达到提高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3、提高学生反思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当代的初中生在进行数学学习时缺乏最基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在应用题组反思式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在纠错反思、归纳反思、评价反思以及课后反思四个阶段中题组的合理应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在初中数学单元复习中应用题组反思式教学的步骤
1、课前预习
当学生在课下对即将进行单元复习的题目进行解答后,教师可以下发相关问题的正确答案及解题步骤,让学生通过对正确解题思路以及自己解题思路进行对比,发现解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课上,学生可以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反馈,教师则可以通过对反馈进行归纳整合,达到对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具有更加全面、系统的了解的效果,从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单元复习课堂上需要应用的题组进行设计和完善。
2、纠错反思――基础题组
教师所设计的基础题组大多来源于学生的课下练习,教师应当对在课堂上针对基础题组进行练习的时间进行严格的把握,通常情况下该阶段的时间不能超过五分钟。在学生解答基础题组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巡视和批改,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具有代表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中进行讲解,而针对非典型的问题,教师则可以进行单独辅导,达到使学生对解题思路进行透彻理解的目的。当全班同学对基础题组解答完毕,并且针对解题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讲解也告一段落后,教师就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针对每一道题目在解答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知识点进行回答,达到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
3、归纳反思――典型题组
作为进行单元复习的重点,教师在针对教学内容设计相关典型题组时,应当使题组在综合性以及难度上略高于对知识进行讲解时的内容,一组富有创意的复习应用题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期待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归纳反思是反思式教学最重要的中心环节,教师可以针需要进行复习的知识创设相关的情景,并且在学生独立对题组进行解答后,引导让学生进行相关讨论,由此过渡到开展归纳反思的步骤上来。学生通过反思,可以达到对典型题组的重要知识进行归纳和整合的目的,并且对解决该类问题的解题思路、方法及步骤具有更加明确的认识。
4、评价反思――变式题组
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掌握是数学教学的初始阶段,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合理、灵活运用解决相关问题。因此,在针对评价反思进行题组教学时,教师可以将教学方法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有机结合,运用例如变换问题类型、改编题目背景或是变换出题角度等方式,使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对所学习的知识进行扩展和深入。而为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设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层层递进的阶梯式变式题组,使学生在对数学问题进行解答后,针对自身的解题思路、解题过程或其他方面进行评价反思。
5、课后复习
在课后复习的过程中应用到的题组内容需要贯穿整节数学课,教师在设计课后复习题组时,一方面需要对在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学生解题过程中极易产生错误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列举,另一方面需要对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解题失误的题组、解题速度较慢的题组以及难以产生解题思路的题组进行有效整合,使学生通过对课后复习题组的解答,全面提高自身的数学能力。需要教师尤为注意的是,单元复习不是单纯的将学生学习过的内容进行重复再现,而是要通过对知识的整理,设计全新的题组内容,学生则可以通过在解题过程中进行反思,达到将所学知识进行内化的最终目的。
结论: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逐渐取代应试教育主体地位的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意识到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进行教学的最终目的,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在进行单元复习的过程中,就应当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自身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进行创新。
参考文献:
[1] 黄亚新.高三数学复习中的“题组教学”及其对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