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中学生法治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法治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法治意识

第1篇: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思政课 法治教育 大学生 法治意识

高校思政教育是德育教育的一部分,是提升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重要载体。法律常识的内容在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的教材中占据一定比重,思政课堂的教学不仅需要向学生传授基本法律常识,更为重要的是要帮助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意识,让学生掌握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引导大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实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大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型的重要阶段,为此,要在这个阶段着重提升学生的法律素质,就必须重视思政课堂这个重要阵地。

一.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现状

1.课堂时效性差

现阶段,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法治教育的主要渠道是通过《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来进行。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教材中在三个章节中涉及到法治教育的内容,这部分教学内容涵盖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宪法》和法律权利义务,理论性强,较抽象,趣味性不高,所以直接导致学生不想学、不愿学,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差。

2.学生法治意识不高

第一,缺乏坚定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神圣追求和坚持体现,是人们从心底对法律的一N认同。我国现在越来越重视法治社会的建设,将依法治国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大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需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法治意识。但是,受传统法制教育薄弱的影响,传统法律文化还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使他们没有树立坚定的法律信仰。第二,法治观念和法律认知水平不高。在社会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大学生能够接受的专门法治教育是十分有限的,无法系统化地学习法律知识,由此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不够深入。法治意识的核心是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但是现阶段,一些大学生只注重享受自己的权利,而没有完全履行自己的义务,由此加重了社会法治意识淡薄的风气。

二.高校思政课法治教育的成因

1.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教学方式单一

思想教育是属于意识形态方面的教育,这一特殊性直接决定了思政课教学仍应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所以在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上不如其他学科那样灵活多变。

一方面,思政课法治教育涉及到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树立、社会主义法治思维的养成、《宪法》的基本精神和内容,以及法律权利义务等,这些内容理论性很强,且内容多是用专业术语介绍法律概念和常识,说教味较浓,和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之间存在距离感,对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来讲具有一定的难度,难以让他们充分体会到法律知识学习的乐趣和必要性。另一方面,法治方面的教学内容虽然丰富,但是大多数老师授课的方法单一,往往是片面地将知识简单罗列呈现给学生,没有将社会热点和法律知识点内容结合,不利于学生的认知和学习。

2.大学生个人因素限制

第一,学生个人法治意识缺乏自身内在的需要。大学生认为学习就是为了以后的就业,由此忽视了对和就业关系不大的学科的学习。第二,一些大学生过分地重视自我,导致个人的自大和自私。现阶段很多95后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在为人处世方面较为自我,不懂得与人分享、合作交流。在法治意识不高的情况下,大学生很可能做出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违法乱纪行为。

3.家庭文化环境教育落后

一些家长认为大学生属于成年人,在生理和心理上已经发展成熟,为此忽视了孩子成长中幼稚、不成熟、逆反心理的存在,无法对自己孩子形成科学的认知,影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另外,一些家长忽视了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往往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规划孩子的成长,对于孩子的生活举止以及社交活动过度干预,在重压之下反而容易导致孩子出现违法的行为。

三.在思政课堂中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的途径

1.在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中融入法律案例

从现行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教材《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2015修订版)中来看,在高校思想政治课程中涉及到的法律部分内容多为法学理论和宪法。对于这些较为理论抽象的法律知识,学生不能完全掌握,也无法对所学的法律知识内容进行深刻的了解。为了在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传授的时候,需要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的结合,在实际的法律知识教学中不能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而是要对所教授的法律知识进行拓展,并将社会热点案例和法律教学内容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向他们渗透法律知识。在具体的教学操作中,教师可以采用专题化讲座的形式,根据学生的自身特点和知识内涵特点,对不同章节的内容进行新的整合和优化,从而提升法律教学的系统化和可操作性。比如对于法学基础理论知识内容的教学可以通过专题的形式来进行,从法律的起源、本质、特点等方面进行专题化讲座,并结合思想政治中的观点内容,实现思想政治和法律教学的整合,在思想政治课堂上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民主法制意识。

2.改革现有的教学方式

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对最终的教学实效性具有重要影响。面对大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和新时期法治社会建设的新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课堂中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需要采用一种灵活多样的方式和手段。受传统思想认识、教师队伍素质、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的现状限制,高校思想政治课堂上对法律知识的渗透往往采用满堂灌的方式,教师依据教材的内容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导致思想政治课堂成为单一的法律课堂说教,难以激发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重视和理解。为此,需要对现有思政课堂法律知识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现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的充分结合,并综合应用启发、讨论和讲授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力量。同时,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理解和把握法律知识、条文、规范以及法治社会建设对学生个人法治精神的要求,让学生动脑筋进行自主化学习。

3.对现有的教学手段进行创新

多样化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教学手段的支持。在教学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采取何种教学手段更加成为课堂教学效果如何的重要因素。在科技的进步发展下,课堂教学手段显示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多样化的现代教学手段被教师广泛地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弥补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比如多媒体课件以其文字、图片、声音和视频能够并存的优势,将所要讲授的知识内容更为直观化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成效。为此,思政教学中法律知识的渗透需要利用多种形式、手段,将讲和看进行结合,以更为直观化、生动化的方式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结合,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比如互联网+思政课的教学手段,利用教学APP来引导课堂教学,学生可在课前预习老师的资料,可在课前课后与教师之间实现网络实时互动,这样不光提升了课堂实效性,还很大程度增加了课程趣味性。

4.设置科学的考核方式

思政课教学考核的重要考核方式是期末卷面考核。成绩考核在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和实现教育的有效发展,但是这种单一化的卷面考核方式会导致学生在考试阶段采取不同手段来应付考试,为一些平时不学习的学生提供了临时走捷径的可能。为此,需要对思政课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在考核中应更加注重过程性考核,在平时注重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进行主动化、自主化的学习。思政课的量化考核可以由平时成绩的60%、期末成绩的40%构成。其中平时成绩主要包含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考勤、课堂纪律组成。期末考试部门可以变得更为灵活,比如可以让学生到社会、企业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书写调查报告。

5.在思政课之外优化法律文化环境

A.打造良好的家庭法律文化环境

学生的学习成长,家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家庭中,家长需要对自己孩子的学习成长形成一种客观的认知,从而根据孩子在法律、思想道德认知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引导策略,从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家庭法律文化环境是指在家庭全体成员的长期生活中,家庭上下共同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文化形态,为孩子的法治意识培养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支持。

B.打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为此,法律知识的培养需要良好校园文化氛围的支持。首先,通过打造良好的法律文化氛围培养学的的法治意R。法治意识的培养是思政教育的重要内容。为此,在思政课堂上需要透过思政教学模式来向学生有策略地渗透法律文化知识。首先,将法律知识和实际生活有效联系开展教学。其次,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比如可以定期在思政课上开展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将书本的知识内容以活动的形式向学生进行渗透。最后,开展学生自我教育活动。在课余实践通过实践活动来学习法律知识。

C.打造社会法律文化环境

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会影响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认知。为此,需要针对青少年宫、青少年活动场所等来开展法制教育。在学生居住的社区,也应该开展相应的法律知识宣传活动。首先,要发挥司法部门的重要引导职能,尤其要加强对社会负面消息和新闻的打击力度,为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营造健康积极的环境。其次,社会教育、文化、电影、出版等部门要注重对法律理念的宣传。最后,学校之外的图书馆、博物馆等要形成正向的舆论价值导向,适当地开展法律教育活动。

参考文献

[1]欧阳林洁.高中《政治生活》教学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

[2]刘玲娇.“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探究性教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3.

第2篇: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一、重专业轻文化教育模式限制学生成长

有人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从某种程度上就等同于专业教育。为此,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提升,不仅是职业学校发展的抓手,更是其优势和特色所在。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成为重中之重,专业课程的成绩好,就业安置相对就容易的多。

中等职业教育为抓住这根生命线,人为地使得“专业技能”与“文化基础”之间权重失衡,缺乏对学生进行综合职业素质发展所需要的基础文化素质的培养。职业学校除了对口升学班级外,一般都比较忽视文化基础课程的开设和实施,文化基础课几乎成了陪衬。在课程设置和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非常突出“专业课”的地位,甚至提出“文化基础课要为专业课服好务、让好路”。为了满足专业课时数,任意删减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内容。由于时间、学制等方面的限制,在过于强调“专业课”的同时便忽略了文化基础的全面提高。结果只注重单一专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文化基础方面的教育被忽视,培养出来的人才发展不够全面,心理素质较低,缺乏自信,转岗再就业能力低。此外,由于忽视基础文化素质的提高,专业技能发展本身也受到很大的制约。难以进行自我教育与提高,使以后职业生涯的继续发展受到严重的限制。

二、学生综合发展能力的提高才能成为就业“抢手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人才必须具备的三大要素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交际。相关调查表明,当前社会对中职毕业生能力素质要求不仅仅是专业技术,还重视综合发展能力。要具备语文素养、语文能力和人文情怀。要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解说与演讲表达能力和人文感受能力等。动手操作能力强且综合素质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劳动者,他们在企业面前和经济社会发展当中才是“抢手货”。如一家外资企业来到某个中等职业学校招工,用人单位不仅考查学生所学专业的动手操作能力,而且专门设考场考查学生的作文能力,理由是作文最能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据老板讲“招进的人员动手操作能力差些可以再培训,如果综合素质不高则会成为企业的沉重包袱”。这个例子不仅说明了用人单位在看重招聘对象操作能力的同时,更加看重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以写作的方式所体现出的综合素质与能力。语文是中职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它注重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中职语文课教学不仅要考虑到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为人处世和交流沟通的需要,也要考虑学生专业课学习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种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文化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中职语文教学所具有的双重职能——既要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要为学生学习专业服务。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中的理解力、观察力、注意力、表达能力、合作能力正是语文教学责无旁贷的任务。所以,语文课在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上,要有针对性、实效性、实用性,抓住中职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专业方向,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实现语文教学对专业技术学习的辅助,使语文课成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基础”,为学生“上岗有优势、转岗有可能、晋升有潜力、学习有基础”服务。

三、创新方法,教师要上好语文课

第3篇: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我们课题组通过对本地区的调查分析,发现中学生法律意识缺位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老师没当做是一门主课来认识,使得学生法律教育思想处于应付状态并且效果上脱离了社会实际。尤其是中职学校的教育,社会对中职学校评价的标准存有误解,家长们都认为自己的子女送到职校是学技能操作,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也着重抓好技能比赛及考证学科,这使法律课程内容的安排和授课效果受到影响。导致我们的老师错误地认为,只要确保学生在校三年平安稳定,不犯错误,他们的法律教育就是成功的。

(二)在教材中,法律教育内容不够贴近中学生思想实际

教材中只有少量法律常识,没有将学生联系比较密切的关于《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犯罪法》的内容系统贯穿到教材之中。教材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不够规范,学生没有全面学习法律的基本概念知识,导致学生思想上不重视,认为法律教育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对于自己的行为缺乏基本的辨别是非的能力。笔者总结了中学生犯罪违法行为产生的过程:好奇的想法——邪念的产生——行为的实施——伤害结果的出现。有的中学生缺乏最基本的社会知识、法律知识、道德知识、人际关系知识,容易发生冲突和感情用事,争强好胜,不加思索地作出某种行为。

(三)师资力量的配备上存在问题,缺少专业化的法律课教师

学校为了课务的安排,随便找一个老师顶替,有些老师以前自己不是学习法律的,只好硬着头皮接下该项课程,从头开始学习法律,再传授给学生。可见,这些教师无论知识面还是上课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是不称职的,而且是不稳定的。而法律课教师只要有新的教学任务就会被分配到新的工作岗位上,从而也结束了自己的法律教师的使命。

(四)复杂的社会环境不利于中学生的学习,淡化了中学生的法律意识观念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有什么问题父母就会出面摆平,校园里泛起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风潮,有的同学干脆辍学早点回家。由于缺少必要的文化教育,对于很多的事情缺乏正确的判断,认识不清,很容易就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中学生是国家民族发展复兴的希望和未来。做好中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工作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笔者结合实践工作经验,谈谈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几点思路。

(一)法律意识教育应当作为学校课务中的一门主课来安排

要加大一些国家基本法律和教育教学等法律法规理论课程的学习,不断丰富在校生知识结构,如学习宪法、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道路交通安全法等基本常识。要逐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意识教育,使得学生了解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什么是犯罪,在校期间形成良好的守法习惯,在学生走向社会以后,能自觉地遵守法律规定。

(二)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法律意识教育

1.学校在创建“平安校园”活动中,认真利用好每次“安全教育周”和“法律教育周”活动。学校每年配备1~2名兼职或专职“法治校长”,每学期集中开展1—2次劳教人员“现身说法”专题法律教育活动,讲述其亲身的经历,以增强法律引导教育等作用。要开辟法律教育第二课堂,鼓励大家撰写法律小论文,召开法律报告会,开展模拟法庭、专题黑板报、主题班会、演讲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而法律老师可以进行评比,排列名次并公布其成绩。要用这种方式丰富法律教育的活动内容,激起更多的学生参加这些活动。

2.结合实际,学校组建一个团队专门处理突发问题。可以广泛发动大家参与,如学生代表、学生家长、老师代表、律师代表、公安人员,真正做到依法办事,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3.法律意识要与时俱进。在国家相关新法律出台之时,让学生自己去宣传和传播,以漫画、美术、广播等形式展现出来。凡是能够由他们自己做的事,尽量组织他们去做,从而在实践中学到知识,了解新法律特点,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三)注重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相互配合

《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指出:“青少年法律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注重法律教育与德育工作的结合,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比如,当学生在学校发生打架斗殴、敲诈勒索等事件后,学校应采取严肃的态度,通知家长来学校了解相关的情况,共同教育学生。要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从快是关键,也是基础”;要做到当时发生当时处理,尽可能不留后患。只有这样才能控制好局面,防止事态的发展和复杂化。事情严重的,构成刑事犯罪的,一定要移送公安机关处理,这样才能够净化校园的学习风气。

(四)加大校外法律实践活动的力度

除必要的课堂讲授外,还要开展以社会实践为主的自我教育活动。特别在当前大拆大建的新的历史时期,会涉及到很多土地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赔偿等方面的法律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很多学生的家庭及学生自身利益,学生有很强的处理问题的法律意识,这些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学生提高自己在家庭中的地位,让家长也会感受到学校教育的重大作用,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这给我们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带来很好的教育契机。

第4篇: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生 法律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03-0192-02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的思想、观念、知识、心理的总称。它既包括人们的法律知识、法律思维方式、法律感情、法律意志、法律态度、法律信仰,也包括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形态等多方面的因素和内容。中等职业学校肩负着中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职业技能培养、提升其综合素质的重要任务。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其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环节,加强其法律意识的培养,不仅可造就一代守法公民,而且还对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1.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就是人们对法律的无限信服与崇拜,并以之为行为的最高准则。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生成相当重要,它是一个国家法治化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国家法治化的过程就是逐步建立法律权威和法律信仰的过程。由于教育、法治现状、社会转型期信仰的缺失等原因,再加上自身年龄偏小,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和稳定,中职生虽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大多仅停留在感性认识水平上,并没有形成对法律的信仰,部分学生崇尚权力,迷恋金钱和财富,对法律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没有准确地把握,对法治缺乏信心,甚至认为法律是实现目的的手段和工具,为权力和金钱所支配。

2.法律知识不足,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低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重要依据。由于中职学生是中考失利者,文化素质明显不高,他们很少会积极主动地学习法律法规,仅有的部分法律知识,多是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和道听途说所得,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存在明显欠缺,其在校期间所表现出诸多的不良行为,往往只有纪律上的处理,并没有在法律上对其警示,导致中职学生对自己不良行为的社会危害缺乏明确认识。比如有的学生对于盗窃概念十分模糊,偷多少,能构成什么罪,几乎一无所知,相当多的学生不知道违法与犯罪的区别,误认为违法就是犯罪,犯罪就是违法。

3.法制观念淡薄

法制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与法律知识水平存在着密切联系。虽然我们一直提倡“素质教育”,但实际仍是“应试教育”,中小学的课程中,很少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由于法律知识的欠缺,导致中职生法律知识水平低下,法制观念淡薄。遇到矛盾时或不知如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或采取激烈的方式来处理,对自己行为的后果缺乏清醒认识,更有甚者,对法律缺乏畏惧,严重危害社会而触犯法律,比如,校园暴力中的伤害。这些问题无不反映了其法制观念的淡薄。

4.法律理论知识与实践相脱节

在我国,中职学校都开设职业道德与法律基础课。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老师会告诉学生,遇到问题、纠纷应该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当实际冲突发生时,有的学生就头脑发热,采取一些过激的方法处理矛盾;有的学生则不懂得如何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如,在日常购物时不知道索要购物凭证;毕业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在打工过程中拿不到劳动报酬如何维权等。这些问题课堂上老师都讲过,可面对实际问题时,学生往往不知所措。由此可见,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依旧缺乏。

二 影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原因

1.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

中职学生的年龄大多在16~18岁之间,其身心发育尚不成熟,各种心理活动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渴望独立却经验不足,情感强烈却不稳定,好奇心强、模仿性强,自控力差,冲动易怒。面对社会上各种诱惑、压力,他们感到无所适从。部分学生的功利心、自我意识过强,加之其薄弱的意志、消极的态度等心理症状混合交织,客观上会对法律、制度产生心理抵触。

2.外界价值观念及社会负面的影响

中职生离开家庭在外学习,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社会,这有利于他们学习知识、开阔视野。但中职生大部分都是没有考上高中,迫不得已才进入中职学校的,不仅在文化知识上,而且在人生理想、意志品格方面都有一定的缺陷,易受外界环境和不良信息的诱惑和影响,各种负面信息也通过各种途径,对他们本不成熟的价值观造成冲击,金钱至上、崇尚享乐、自我中心等严重阻碍了中职生的健康成长,一旦受外界不良因素诱导,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学习法律内容少,法制教育观念错位

一是中职生教学计划中,道德与法律课程,学时少,内容少,教材内容滞后,法条多,案例少,学生不喜欢;二是法制教育定位不准确,重义务轻权利,使学生觉得“法律就是义务”,不利于学生健康法律心理的形成;三是重条文轻理念,忽视现代法律观点、法律理念、法律精神的培育;四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使学生厌倦和反感,失去了学习兴趣。

三 培养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总书记曾指出:“一个社会是否和谐,一个国家能否实现长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没有良好的道德规范,是无法实现社会的和谐。”法律意识不能自发形成。如何培养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和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我们当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

1.培养法律价值的认同感和法律信仰

法律意识的最高层次是法律信仰,是人们对法律的认同和依归。对法律的信仰归根结底是法律体现着当代的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当对法律认同并建立了法律信仰之后,人们才能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识,遵守法律就会形成自觉。因此,对中职生进行法治教育时,应用现念来评判与思考法律所体现的价值观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的要求,是否充分体现、实现并保障了公平和正义,法律的内容是否反映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对法律的情感和其内心对正义的信仰达到一种心灵的契合,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法律、遵守法律,完成法律意识的升华。

2.创造良好的法治社会环境及校园法治氛围

环境对于人特别是对于青少年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为此,从社会大环境看,要培养中职生的现代法律意识,就必须健全法律运行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特别在司法领域,司法的权威和公信力,其本身就具有积极的教育示范作用,大众传播媒体在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方面,应利用典型案例,进行生动的法治宣传,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舆论,营造出良好的法治环境。另一方面,在学校小环境上,学校管理要做到依法治校、依法育人,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照章处理,不姑息、不迁就、不因人而异,树立规章制度的权威,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和提高;丰富校园文化,开展多种多样的法制教育活动,如法律板报、知识竞赛、法制讲座、旁听庭审等,营造浓厚的校园法治氛围,以利于促进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

第5篇: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法律意识;培养;政治课堂

所谓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人们关于法律和法律现象的本质及作用的理性认识,是实际上支配人们法律活动的思维方式。中学思想政治课的性质和课程标准以及青少年的法律素质现状决定了该门课程的教育功能,那就是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把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主旨目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自己多年的初中政治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经验,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的做法:

一、做好榜样示范,提高政治教师自身的法律素质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职业最重要、最典型的是其典范性。许多优秀教育的经验表明,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做到。教师如果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进自己却不能守法,就会使不校的法制教育苍白无力。作为初中政治教师,要想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自己就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国家权力机关在教育立法方面进展很大,陆续颁布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重要教育法律,依法治教部题已经提上日程。思想政治教师首先必须树立教育法制观念,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成为知法、懂法、能够依法行教的新型教师。其次,教师应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不仅是教师从事法律教育的巨大精神力量,也是法律教育活动本身是否具有社会价值的保证。教师的责任应该是真正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站在社会发展的立场对各种法律制度加以符合实际的评价与解释。推崇符合人民利益和意志的规范。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时效性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堂是中学生系统学习法律知识,进而培养法律意识的主阵地。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从而提高法律素质。教师应当将法律知识的学习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针对学生的实际,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在坚持课堂主渠道教育的同时,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寓教于乐,提高学生学法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报纸和电视,网络等多种传媒,如中央电视台的法制频道,《今日说法》,《焦点访谈》等栏目,尽量多地搜集与法律条例相通的法律案例和时政大事,切实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教学中不应单纯讲解法律知识,更应注意法律意识的培养。要以思想道德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要内容, 以增强中学生道德法制观念,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教育学生树立公民意识。公民是组成现代社会的细胞,具有独立完整的人格及尊严,不依附于任何人。在法律面前,公民独立地完全平等地承担着法定义务,同时平等地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也平等地接受法律监督,不允许有任何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这种公民意识是现代法律意识的基础。

三、选取生活实例,增强学生法律意识

根据公安部门不完全的统计,在全国的犯罪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相当的比例,并呈现逐年增加、年龄渐小的趋势。究其原因,除了娇身惯养外,更重要的是法律意识的淡薄,有的甚至没有法律概念。思想政治课对于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法、懂法,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减少违法犯罪。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通过身边的案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学以致用。比如我在跟学生研究“当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应该怎么办?”时,选取了这样一则案例:公民建俊霞曾被李自超打成重伤,一直怀恨在心。这天,她发现李自超5岁的女儿李敏敏独自一人在家门口玩,便哄着将她和自己9岁的女儿带到村里的蓄水池边,唆使女儿将李敏敏推入深达六米的水池,致李死亡。建俊霞想以3000元私下了结此事,但李自超夫妇没有同意,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案件很快被逮捕归案,最后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建俊霞死刑。我发动学生展开系列讨论:建俊霞没有亲自杀人,为何要判处他死刑?李自超夫妇依法报案的做法对不对?建俊霞当初被李自超打成重伤后,应该怎样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李自超将人打伤,能不能因女儿已死而逃脱法律责任?学生兴趣盎然,讨论激烈,整个课堂形成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良好局面,在不知不觉中法律知识潜入脑海、深入心田。通过学习,他们能自觉地运用法律武器去维护自己和他人的合法权益。如有一同学中午上学路上遭遇社会不三不四青年敲诈勒索,及时拨打110,闻讯赶来的警察及时截住了尚未离去的一名作案者,并最终将逃之夭夭的另一名青年捉拿归案。

四、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营造良好育人氛围

第6篇: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新形势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展示意义;方法指导

一、新形势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意义

高效课堂中,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要想让学生的学习有主动性,我们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中就要给学生一定的空间来表现自我,让他们在学习中觉得有乐趣,有主动性。接下来将对新形势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的意义进行探究。

(1) 让学生展示,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地接受。看似老师把所有的知识点都讲到了,而且也讲得非常透,但是教学中的效率并不高,原因就是学生没有主动性,只是被动地接受。让学生展示,符合学生爱动的特征,这样就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有主动学习意识,课堂学习效率就会提高。

(2)让学生展示,可以增强学生学习信心。一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学习上没有自信心。教学中让他们来展示,可以帮助这部分学生树立自信。要努力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多给予他们展示的机会。让他们从点滴的进步中,感受成功的喜悦,进一步树立自信心。把平时上课时一些较简单、容易的问题,尽量让他们展示,让他们在同学们面前也能表现自己。老师要及时肯定他们,让他们认识到“我能行”,克服自卑的心理。

(3)让学生来展示,可以检验学生的自主预习和合作交流的成果,检验学生对教材的知识掌握程度。由于我们课堂中的时间有限,不可能所有的问题都在课堂上讲到,对于一些学生可以学明白的知识,教师没必要重复。通过展示,特别是学困生的展示,我们可以了解学生哪部分知识学得好,哪部分知识没有学透。对于没有学透的知识,再通过小组探究和老师的精讲来完成。

(4)让学生展示,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我们的教育是为了学生的将来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通过让学生展示,可以锻炼学生的胆量、口头表达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等,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作好准备。

二、新形势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展示方法指导分析

(1)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俗话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拥有动力去学习数学知识。所以要让学生能够主动展示自己必须要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愿意去主动学习。但是,因为初中数学比较单调乏味,有的章节也特别难学,并且认为初中的数学的一些运算法则特别难于记忆,自然而然的就产生了抵触情绪。再加上目前书店里卖的都有初中数学课后参考资料,学生就更加懒与学习,很多学生干脆就直接放弃。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往往也不太注重引导学生,一个人讲到底,没有进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不能参与进来,认为数学课枯燥乏味,不愿学习,就更不要提学生展示。面对目前的情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多种措施,因势利导,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

如可以使用PPT等辅助设备来帮助学生提高兴趣,增加内容的趣味性,同时还可以穿插做一些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等可能条件下的概率》时,老师可以先主动问一下学生,大家现在身上带的有没有硬币啊,可以拿出来抛掷几次,看一下有几次正面朝上,有几次正面朝下。这样学生就产生疑惑,带着好奇心来做实验。等抛掷硬币实验做好之后,老师就可以顺势提出概率的概念,紧紧抓住学生的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2)突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联系实际。新课改实施以后,一些教师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其目的,所以出现了一些形式主义的现象,课堂效率并没有得到有效提高。一些教师还出现了这样的误解,认为只要引入多媒体,和学生进行互动,成立学习小组,就能够保证教学质量,不可否认在的是这样的确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性,但是这些教师往往太过于看重形式,大量采用PPT播放,对于一些重难点也不稍加讲解,同时只要学生提出问题,而不管其难易程度,就进行小组讨论,讨论时间也不稍加限制,可能一节课下课之后,答案还没有出来,造成无效率的情况。我们只能说这样的教学方式并没有落到实质,形式主义明显。这就告诉我们广大的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因材施教,注重教学质量,而非流于形式,同时还可以将教学内容与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初中的数学课本中有《正数与负数》这一章,就可以导入到一些生活情境当中去,例如可以先行发问,提出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武汉的温度在夏天是30°,但是在冬天却会变成-5°,这个“-”是什么意思呢,之后让学生进行自主交流,引导学生探索一下其它生活中的情景,如海拔高度,盈利亏损等,之后就可以直接的开门见山进行讲解,同时要注意保持幽默性,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如此便可以有效利用时间,提高质量,引导学生进行展示。

(3)师生之间要进行平等的交流。在传统的的教学过程之中,数学教师为了保持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形象,往往都是以刻板严肃著称,老师永远高高在上,学生可望而不可即。学生稍一犯错,就严加批评,学生都是望而生畏,师生之间的交流就更无从谈起。老师往往就是一个严肃长辈的角色,而非是一个学习可以相互探讨的小伙伴。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之下,打破传统严肃课堂,努力构建师生对等交流的平台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的授课过程之中,努力创造出一个生动活泼,温馨美好,相互尊重平等交流的情景,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课程中去,发挥主人翁的情怀,老师也要对学生的一些奇思妙想加以鼓励,而非轻易捧杀。

例如,老师在讲授《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这一节时,老师都是通过上一章节的严密逻辑的推导,一步一步而得来的这些普遍的性质,并将这个作为定理,让同学们进行理解记忆,是禁得起推敲的。而也许就会有同学产生疑惑,既然对应角是相等的,那么为什么对应边是成比例却不相等呢。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不要用一种很不耐烦的态度去讲解,也不要去批评学生没有用心听讲,连这点知识都不会,因为这样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而是应该向朋友一样去真诚的交流,仔细的回答同学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和学生共同探讨这些相似三角形的性质,从定义方面出发,再和学生进行重新推导,再举例分析,让学生把问题弄懂。教师这种平和的态度,使得学生受到极大的鼓舞,同时其他同学的热情也激发了出来。

老师应该先进行反思,平常在教学的过程之中,有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灵活思维,发展多种解决办法的能力。那么,对此如何进行培养,怎样教会学生进行课堂展示,使其能够主动表现自己,提高课堂效率,是一个需要长期进行探索思考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展示自我,才能够增强其上课的主动性,创新性,进而增强打造高效课堂,为学生课下减负,因此说新形势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进行展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龙立荣.创造创新条件,培养创新能力――对过程教学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几点认识[J].数学教学通讯,2002(04)

[2]刘伟.浅谈数学课堂教学课题的引入[J].教学与管理,2004(19)

第7篇: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机电教学;信息化课堂;学生参与意识

【分类号】TH-39;G712

1引言

在我国教学体系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中职教学工作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在社会用人需求逐渐变化,专业、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渐增加的今天,中职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创新,更好地提高人才培养效果。相对于其他教学体系的学生来说,中职院校学生的整体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并且学习过程中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很多教学活动的开展上学生都不愿意进行参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急需得到激发。随着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学活动中信息技术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作为重要的中职教育内容,机电教学活动的开展通过对信息化课堂的有效应用,其可以更好地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激发,对当前机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针对当前中职机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要结合本专业的具体情况和特点,采取科学的现代技术,对教学方式和思路进行更好地改进,打造富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更好地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2信息化课堂应用的意义

当前中职机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课堂教学依然以讲授为主要的教学方式,并且将习题的练习作为对知识掌握和消化的方式,知识学习过程相对僵化,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也存在较强的被动化特点。以往传统、陈旧的教学方式,其很难适应新时期新的教学需求,整个教学活动的实效性十分有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化课堂逐渐走入了中职教育体系当中。信息化课堂的应用,可以更好地满足机电教学的需求,并且可以很好地适应机电教学的特点,通过营造一个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对抽象的知识进行更加直观的理解,整个知识的理解效果得到了很好地保障,并且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在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十分有限,并且欠佳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对于学生的学习信心会造成很大的影响,进而导致了教师在教学中出现曲高和寡的问题。中职院校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能力相对有限,如何打造适应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这也成为了决定教学活动成败的关键。信息化课堂的应用,可以对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发挥,让师生进行更好地沟通和交流,整个课堂教学环境被进一步地活跃,并且丰富多彩的信息展示形式和学习方法,也给予了学生更多的主动思考与探究的空间,课堂学习过程被进一步地活化。

3信息化课堂应用思路

第一,科学地对教学目标进行制定。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在课堂教学目标制定的过程中,教师要进行科学地调整,打破以往传统教学目标过于片面的问题,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重视学生能力的成长,真正地将中职机电教学活动中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实现和落实。信息化课堂应用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和情况,对教学目标进行合理地自定,通过引入一些富有趣味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

第二,对信息化课堂的应用进行人性化地调整。对于中职机电教育活动来说,其关注对学生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培养,信息化课堂的应用也要重视人的因素,将人性化作为教学活动调整和发展的关键方向。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对信息化课堂的特点进行深入研究,充分利用信息化课堂的优势,融入人性化的教育理念和教育内容,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和发展。在教学中,不仅要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同时也要适当地增加一些德育内容,引导学生全面发展。多媒体教室是信息化课堂应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其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环境中活动更加愉悦的感受,活跃课堂气氛。教室在多媒体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的过程中,要结合学生的兴趣,对 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引入更多生活化的内容,让学生对于机电知识学习的兴趣得到更好地提高。中职阶段是学生身心发育和成长的重要阶段,教学活动的开展必须要确保足够的适应性,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对教学活动进行适当地调整,让学生在信息化课堂学习参与的过程中真正地获得成长和发展。学校应制定出灵活的信息化机电教学制度,在制度下打造出新的教学方法,活跃教学气氛,把教学与信息化完美结合并且将教学任务任务按时完成甚至超额完成。机电教学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适当地增加一些社会实践作业的布置,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

第三,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信息化模式下,师生之间活动了更多的沟通渠道和空间,学生在课下可以与教师进行沟通,就学习中存在的疑惑和问题进行提出,并且教师可以实现远程的沟通和指导。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真正地深入到学生群体当中,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和需求,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互动,构建一个共同成长的空间。提高沟通交流水平,可以一改以往单向交流下,师生沟通互动不足,学生参与性不佳的问题。

4Y束语

总而言之,在机电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关注对学生主体性学习地位的保障和实现,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真正地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当中,从而达到机电教学工作的目的。在课堂教学中,信息化课堂的应用是新技术影响下机电教学活动的重要创新,同时也是对学生参与意识和积极性进行培养的关键举措。教师要对自身教学思路和教学方式进行积极地改进,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认知规律,对学生的参与意识进行激发,更好地进行交流和创新,提高课堂教学成效,真正地突出机电教学的需求,更好地将课堂还给学生。

参考文献

[1]张永平.中等职业教育机电类专业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8)

第8篇: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 以学生为中心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 教学方法创新

语言学习是一个积极的动态过程,是学习者综合运用各种策略模式对信息进行加工,并监控、检查各个加工过程,最终达到灵活自如地运用语言的过程。外语的教学亦是如此。在高职高专的英语教学中,由于老师面对的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普遍比较低,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者更应该在如何激发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上多作思考,真正在教学方法上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与创新。

一、如何看待“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1.从课堂教学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氛围,重视对高职生学习生活的指导与帮助。调动高职生自主性学习、创新性学习的积极性,培养高职生研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2.从师生关系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师生模式,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生活中,师生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同样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应该是相互交流、合作的。

3.从教学过程看,“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激发和培养高职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让高职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内在的价值。

二、如何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创新

1.“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启发式教学。

发式教学法是指在英语学习中提高高职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充分利用所学材料解决问题,发挥已有的语言能力,积极参加言语活动的有效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者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比如可以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的主题,编排一些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双人对话、小组讨论、课堂辩论及演讲等。另外,可以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参与英语演讲、小话剧等教学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是最常用和最有效的启发手段。在讲授新材料之前,提问可以帮助学生预习新材料的内容和重点等。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提问可保持学生的高度注意力,从而起到强化讲授效果的作用。在讲授新内容之后,多用提问检查理解,鼓励学生运用所学材料积极参加语言实践。除了提问,在课堂教学中,还可以用课堂讨论的方式启发教学,针对所学材料的有关内容设置话题,组织学生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准备,并通过口头表达出来。

2.“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小班授课,促进学生的口语学习。

高职高专学生的英语水平普遍比较低,口头表达能力普遍不强,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学校里练习英语口语的机会不够,且传统的教学方式忽略了口语训练,从而造成大学生只会读、不会说的情况。为了克服英语学习过程中“重知识、轻能力”的倾向,语言教学者应该在授课的内容和侧重点上做出一些调整。比如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时间练习听说,在内容上做到丰富、逼真、有趣,力求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余,组织大学生欣赏英语诗歌、名人演讲、电影对白、英语歌曲等。

3.“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写作教学。

英语写作也是高职生较薄弱的一个环节。因此,改革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强化英语教学中的写作训练势在必行。以往由于课时、班级规模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大学英语写作主要是以成品教学法为主,也就是说,老师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改学生作文,而批改的重点大多是在语言形式上而不是内容上,对篇章结构的分析、反馈不足、不充分;而学生则更多地关心分数,而不仔细阅读老师的评语和修改建议,从而导致在以后的作文中出现同样的错误。

针对以上弊端,我们建议在英语写作教学中,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首先,英语写作的教学内容不能太过单一,力求多种多样,并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写作范例、模板等。另外,老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找一些简短的、可供学生练习的写作形式,如通知、便条、报告、邀请函、致谢信等,并在课堂上让学生“爬黑板”,通过相互讨论,以来改错的方式进行。学生不仅愿意参与这样的学习互动,而且能够找到自己容易犯的错误,从而对其他同学起到提示作用,加深大家的印象。

三、结语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改革是一项重要且具有一定难度的课题。改革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从事这场改革的老师及学校教务领导的教学理论是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因为,教学模式的改变不仅是教学活动或教学手段的转变,从根本上说,更是教学理念的转变。对当前这场教改来说,其实质是实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单纯传授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模式向以学生为中心、传授一般的语言知识与技能,并更加注重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的改变。

参考文献:

[1]张冬玉.外语学习motivation刍议.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10).

第9篇:中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人教版高中生物;遗传;教学方法

前言:对于学生而言,高中学习的扎实与否直接关系到升入大学的好坏,高中对于学生而言可以说至关重要。对于高中教师而言,同样责任重大[1]。教学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教与学,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只有教学相长,才能达到理想效果。针对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模块二――《遗传与进化》的特点,笔者总结了一些教与学的方法,希望能对广大的师生起到帮助作用。

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只有全面了解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的特点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学生才能有针对性有重点的学好。

1、相比于旧版教材,重视遗传发展史的掌握。从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开始,以时间为线索,串联起遗传学的重大发现,这就要求学生需要串联起来掌握遗传学界的发现以及相关的知识。

2、新课标人教版教材注重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假说演绎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孟德尔在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中运用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方法,即假说演绎法。新版教材用很大的篇幅非常详细地介绍了孟德尔运用这种方法发现遗传定律的过程,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会遗传定律的知识,更重要是要掌握假说演绎这种科学方法,要求学生会运用这种方法进行科学研究。

3、大量的进行情景再现,要求学生会灵活应用理论。在讲到伴性遗传时,用著名物理学家道尔顿买袜子的例子引入,使用人的红绿色盲来开始对伴性遗传的学习。这样的情景再现,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情景中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又将知识运用的题目设置的情景当中解决问题。这样不仅增加学习兴趣而且对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2]。

4、万变不离其宗。虽然新教材相比旧教材差别挺大,但是新教材无非是对原有知识的增删和排序,并没有增加教师的教学难度,也没有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在了解新教材的同时,没必要有任何心理负担。

细心的教师可以对比原教材和人教版教材,通过仔细研究新教材的特点和侧重点,来制定与之相适合的教学计划,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找到方向,才能走的更快。

二.寓教于乐,授人以渔

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到引导作用,虽然学生学会知识是目的,但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好的结果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而让学生掌握相关的知识,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有很多乐趣。以下简单介绍几种教学方法,以供借鉴。

1.灵活使用多媒体教学。遗传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理论性强,学生难以快速接受、消化。现达的网络给我们提供多彩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教学方法的改革。细胞分裂染色体复制分离的过程很抽象,如果只用课本来教学,学生理解会困难。如果教师会善于使用互联网,查找相关的动画视频,通过生动的视频演示,学生理解的会更快。教师在课下时间可以关注高中生物的论坛以及相关的教学网站,里面有许多分享的教学方法、教学课件、教学视频等很好的资源,完全共享。

2.实验与理论相结合。遗传相关知识的学都停留在理论的基础上,对于实验,因为由于学校条件限制大部分实验无法完成,我们所学习的大多是对重大发现的实验再现,通过文字描述。而我们都知道,实践操作过的知识才能记得更加牢固扎实。其实,一些简单的小实验是可以在课堂完成的。例如,学习伴性遗传,可以在实验室用野生型果蝇和白眼果蝇,观察并且统计后代性状和数量。让同学在实验的基础上掌握伴性遗传的知识,这样不仅生动有趣,而且掌握的更加牢固。此外,在学习DNA分子结构时候,可以使用教具实验模型,通过让学生自己组装DNA模型,来加深理解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

3.互动探讨式的课堂模式。学生课堂学习效率直接影响到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灵活积极的课堂学习效果必然会远好于沉闷的课堂氛围。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引导同学探讨学习的同时,能够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课堂氛围也是极其活跃的。这个环节,教师虽然起到引导作用,作用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需要掌握课堂授课技巧,做到循循善诱,营造活动探讨式的学习氛围。

三.积极主动,百学不厌

态度决定一切,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会使学生事半功倍,付出同样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知识。因此,学生应当尽量避免消极的学习模式,不要让老师和家长逼迫着学习。在生物工程中会学到细胞处于感受态可以最适合摄取和容纳外来DNA,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样的,只有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才能最适合消化吸收所学的知识。

1、主动预习,提前做好功课。学习生物遗传知识,比较枯燥,并不好理解。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只有主动预习,做好预习工作,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才能有所侧重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基因表达这一章节时,如果提前将DNA的转录和翻译自己归纳整理一遍,课堂上就会带有问题的去听课,这样会有很高的效率。完全把课堂被动的听课变为主动的吸收知识。

2、课堂积极参与,提高学习效率。积极活跃的课堂氛围会有较高的学习效率,那么如何创造这种学习氛围呢?教师引导学生是关键,但是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堂也是至关重要的。就像《私人定制》里的台词“合着您刚才是逗我玩儿呢?!您说对了,自己人,大家相互逗着玩。”课堂虽没有那么夸张,但是,只有自己人配合好了才能大力出奇迹。学生应当紧跟老师的节奏,在提前预习的前提下,带着问题听课并且及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尽量多的和教师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对教师进行反馈,教师才会有所侧重的去强调重难点。只有活跃的氛围才能创造出高效率的奇迹。

3、探究合作式学习。传统的学习模式大多为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即老师拼命的把知识塞给学生,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消化多少因个人而异。我们都知道,这种学习方式存在很大弊端,那么如何克服呢?这就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态度,进行探究合作式的学习方式。可以利用课下时间,几个同学合作,进行问题探究,相互讨论、提问复习,通过这种方式取长补短,相互学习,既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又弥补了个人学习的片面性。例如在学习基因变异重组这部分内容时,可以几个同学分别复述几个过程,其他同学一边听一边记忆,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结论: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求研究好教材做到知己知彼,又要求教师和同学配合好以便高效的完成教学计划。好的学习方法永远是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当然也要注意一些技巧的应用,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