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心理辅导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独立学院;辅导员;新思路
中国分类号:G47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和高校长期扩招的背景下,独立学院这种新兴的办学方式在中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业已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辅助力量。在蓬勃的发展势头背后,独立学院同许多新兴事物一样面临着许多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环境下,这些问题的解决显得尤为迫切。辅导员是高校中长期存在却又长期得不到重视的岗位,本文试图通过探究辅导员岗位与独立学院发展的契合点,以优化学院内在运行机制这种简单、高效、经济的手段,达到弥补独立学院发展劣势目的。
一、辅导员之于独立学院建设的重要性分析
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与社会力量合作举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在中国始创于1999年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1]。自2003年教育部下发《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支持独立学院自主化办学至今,中国的独立学院已有长足的发展。据国家统计局资料,2010 年全国兴办独立院校322 所,在校生186.6 万人,时至2014年,独立学院虽精简至283所,但在校生人生已达275万人,增幅为47.4%,约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学生的11.3%。可见,独立学院业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
独立学院在中国只有十余年发展历史,其各项运作机制均较一般高等院校仍显不成熟,且因其固有的独立性特点,发展底子薄,社会认同度低,在招生、教学、管理、就业等诸多方面也较一般高等院校面临更大的挑战。
我国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实施已有50余年,辅导员工作也已从早期单纯的政宣工作拓展到专业学习、职业规划、心理辅导、社团管理、纠纷调解等多个方面,成为高校教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视的环节。正是由于辅导员工作内容的全面性、涉及领域的延展性,辅导员有必要、有条件渗透进独立学院的核心运作机制中,成为体系协调运转的助力和剂。
二、独立学院发展与辅导员工作的互补性分析
1.招生:学生文化基础薄弱
独立学院为连年的高校扩招分流了一定量的生源,对于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独立学院分流的这部分生源的录取线一般定位为本科B线,文化基础相对薄弱,与母体高校学生录取分线上有巨大差异,且这种差异还呈现扩大的趋势。正是学生群的差异决定,母体高校在教育教学方面的经验和风气难以有效移植或传承至独立学院,后者需要依托母体高校的教学资源,但更主要的是凭借自身的实践摸索出适宜此类学生的教学方法。
本地生源是独立学院学生的最主要来源,据《大学第三力量―独立学院(广东)发展报告(2014)》,广东省独立学院平均本地生源比例达89%。独立学院的招生宣传工作一般由辅导员代表个分学院组织开展,作为独立学院与地方准生源互动的最直接媒介,辅导员工作将从源头上影响独立学院的招生质量。
2.教学:学生综合素质高,自制力差
独立学院相对较高的教育投入决定其生源的家庭状况、家庭成员的受教育程度等指数都较高[2]。这些学生多具备较好的综合素质,思维创新和动手能力较强,在文体、社交、计算机和英语等方面往往有着突出的表现,特别是一些经济投入要求较高的非常规项目如航模、射箭等。如何科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兴趣爱好变成一技之长,将个人特长变成校园特色,乃至校园文化,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长期课题,而主导此类学生社团工作的正是辅导员。
另一方面,独立学院学生普遍也存在自制力差的问题,较多学生沉迷网络和其它个人爱好而荒废学业,对此,课堂之外辅导员承担了主要的督导责任。如何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引导“坏”学生回到正轨,是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和专业特长。
3.管理:师资力量不足,教务学工管理不完善
随近年高校的扩招,高教师资已有着较大的缺口[3],后起的独立学院更是面临这一重大问题。受学生文化基础水平影响,独立学院从母体学校移植来的学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不完全适用,需要独立学院在教学中独自摸索;从生源角度考虑,独立学院又往往根据就业市场需要积极开设新的、热门的专业,这对独立学院的教学则提出了更大的挑战。为建立自有的专业特色,避免教学质量的下降,需要较完备的师资力量。目前独立学院的辅导员大部分具备所在学院的专业背景和研究生以上学历,有条件成为教师岗位的后备力量,辅导员向教师转岗也是独立学院发展较成熟的内部管理机制。
教学管理的对象为专业课程,具备可移植性,但教务学工管理的对象为学生和教师,存在较大的灵活性,且内容琐碎,还有着较显著的地方特色,难以从母体移植,其发展更需要独立学院在管理实践中不断尝试,这也导致独立学院的管理工作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不稳固阶段。辅导员作为学校管理一线的工作者,是学生意愿的最直接获得者,也是学校学工管理的最终执行者,还是配合教务干事游于学生和学校之间的协调者,独立学院复杂的教务学工管理工作对辅导员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辅导员已然是独立学院管理的中坚力量。
4.就业:学生自信心不足,期望值高
高考对带来的心理创伤会减少独立学院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影响大学的生活和学习,在求职或与其他重点高校学生的竞争中常有底气不足的感受。另外,独立学院的教育费用一般相当于普通高校的2-3倍,很多学生和家长本着高投入高回报的想法,对未来工作持有很高的期望,这种不合理的择业观影响使得毕业生将目光锁定在有限的行业,无形中加大了竞争力和就业难度。心理辅导和就业指导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辅导员在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引导学生走出心理阴影,帮助学生正确定位,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
三、强化独立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必要举措
1.提高辅导员数量和质量
2006 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 l∶200 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这对于以盈利为办学目的之一、坚持人员精简的独立学院一直难以达标,部分新组建的独立学院由于各个系统还不完善,师资力量匮乏则更是如此。
鉴于辅导员工作对于独立学院发展的重要性,未来部分专业对口辅导员转岗的可行性,从未来独立学院专业发展的人才储备角度考虑的前瞻性,独立学院特别是兴建的院校应保障辅导员数量充足,以促成独立学院整体运作尽快步入正轨。在此基础上,还应积极引入学生自治管理模式,通过新型的宿舍管理[4]、学长制管理[5]减轻辅导员的常规工作压力,将辅导员的工作重心更多的放在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学生工作指导上来。
另一方面,应实现辅导员招聘工作程序的专业化,不仅强调应聘者的才艺特长,还应重点关注其专业和水平与本学院的符合性,根据学院发展需要确定思想政治专业和相关学院对口专业辅导员的录用比例,在常规的简历筛选――面试――录用的程序中,针对独立学院的特点增加专业笔试、综合素质测试等环节,本着宁缺毋滥的态度严格甄选,保证应聘者符合辅导员的职业需要。
2.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
尽管辅导员制度在国内的发展已有很多年,但是相较传授专业知识的大学教师,其职业声望并不高,其一方面是社会对辅导员了解不够,学校对其作用认识不足,另一方面则是辅导员在学校教育和管理体系虽承担广泛的责任但却未赋予充分的权力。如辅导员拥有奖评荣誉分配的权力,但是仅作用于极少部分上进的、成绩优秀的学生,对于大部分学生并无较好的约束性权力,在很大程度影响了辅导员督导作用的发挥。
对此,学院应树立辅导员在学生中的权威性并使之成为校园文化,让学生充分认同辅导员的教育指导,如开展季(年)度优秀辅导员评选,并大力表彰和宣传,开展以辅导员为主体的学生考评制度,将考评成绩作为学生升级的重要参考。对于个别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的辅导员还应提升进入院校管理中层,代表辅导员系统参与相关制度决策,上传下达学习、辅导员和学生的声音。
另一方面,还应充分赋予辅导员在社团管理方面的权力。社团是独立学院建立独有校园文化关键点,是辅导员结合自身特长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舞台。辅导员的工作需深入学生群体,天然具备发掘学生潜力的优势,在社团辅导员的推介和培养下,部分特长生的潜质得以充分施放,甚至代表学院参与高校间各类赛事的角逐,实现学生个人荣誉和独立院校声誉的双赢。
3.加强辅导员专业教育
辅导员转岗教师是独立学院发展的需要和特点,这部分后备转岗的辅导员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科学方面的教育背景,薄弱的教育理论功底将使得这些辅导员在科学管理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捉襟见肘。加之由于辅导员配备数量有限,大部分独立学院的辅导员整日忙于繁杂的学生事务,难以分身提高个人思想素质和政治理论水平,进而又影响其工作效率,陷入工作效率越低越没有时间学习的恶性循环。因此,独立学院必须关注辅导员的理论教育工作,投入资金和力量建立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学理论确立为辅导员入职后的长期学习任务,利于假期时间开展科学系统的学习,同时还要不定期组织专业的大学生心理学和教育学讲座,为辅导员的学生工作提供科学的指导。
四、结语
随中国高校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院校内的责任分工也日趋专业化,辅导员的定位和作用与过去已有了较深刻的改变。对于独立学院这种新兴的办学方式,其特殊性更要求将辅导员放在学校管理和运作的重要位置上来,通过提高辅导员数量和质量、提升辅导员的职业地位、加强辅导员专业教育等手段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有助于弥补现阶段独立院校发展中存在的不足,将独立院校推上发展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李景宝.独立学院的演变及教学管理模式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9.(6):35-37.
[2]王会金,况广收.挖掘独立学院学生特点探索学生管理新思路[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6(02).
[3]杨全印.民办高校师资问题研究[D] .西南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2:12-14
[4]连奇波,邬丹盛,马珍娣.高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新思考――以浙江师范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2,(17):282-283
关键词:中高考学生;心理辅导;方法探索
G448
一、对中高考学生考前心理辅导的主要内容
研究表明,心理素质较好的人遇到困难临危不惧,乱中求稳,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人能够承受压力,在事业方面易取得成功。对中高考学生而言,实力固然重要,但考前心理辅导同样必不可少。
1.情绪辅导
许多学生具有考前焦虑症,主要表现为:心慌手乱、坐立不安、思前顾后、心情烦躁等,一旦出现负面情绪,则必定会影响考场发挥。情绪辅导要点:一是考前以放松心情为主,避免大量做题引起情绪烦躁;二是正确认识中高考的重要性,不夸大、不放大,不畏惧;三是寻找适合自己的情绪调节方法。
2.认知辅导
学生对中高考成绩过于重视,导致考前焦虑症的产生。研究表明,考前焦虑症中的认知部分会占用部分脑容量,干扰学生对知识记忆,使之慌乱失措,学习注意力下降,对考试结果过于担忧及情绪躁动。首先,考生应明白消极或错误的认知会对考试产生不利影响;其次,利用WSOT分析法,正确认识考试过程,以积极思维应对考试;最后,保持平常心态,自我控制患得患失的心态。
3.韧性辅导
具备坚韧品质的人成功率会很高。俗语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够在失败后再爬起来,中高考仅是人生一个阶段,从生命的长河来看,并没有“一招定输赢”的效果。考生应将考试当作一次挑战而非威胁,用自身骨子里的韧劲去战胜考卷中的每一道难题,增强考试信心。
4.复习辅导
众多学生存在偏科的现象,一科“瘸腿”将影响中高考总分成绩,因此考前复习策略辅导很重要。如认知策略辅导、时间管理辅导、各科交叉辅导等,根据个人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分层次、有步骤、讲策略的复述或记忆。一是文理科交叉辅导,考前复习具有侧重点,补缺补差,不偏科;二是高效利用复习时间,增加对知识的记忆与理解;三是减少扰次数,抓紧时间复习。
5.亲子辅导
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很高,希望子女通过读书这条捷径走向美好的人生,于是片面的追求卷面分数,以中高考成绩论输赢。学生考前忧虑与压力部分来源于家长,改变家长不合理的期望和不正确的教导方式是帮助学生备考的关键。学生日常应与家长多沟通,得到父母的理解与支持,以良好的心态备考。
6.考中辅导
考中辅导重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答题策略辅导;二是心态辅导。答题策略包括审题、答题技巧、时间掌控、难题应对等,这些策略在平时做题中积累,但考前几天一定要重温这些技巧,必备不时之需。心态辅导主要包括考试前一天心理疏导及应对突发事件的“求救”策略,不慌不忙,乱中求稳,应对中高考带来的挑战。
二、中高考学生考前心理辅导方法
备考时间紧张,考生对一切占用他们复习时间的事物,都具有抵触心理。有些成绩较好的学生,临考前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如肚子疼、冒虚汗、头重脚轻等症状,这些均是由于考生心理出现短暂性问题。因此,考前对中高考学生做心理辅导是十分有必要的,它能触及学生内心深处,改变其认知误区。
1.故事法
讲故事是以第三人的角度叙述某件事情发生的始终,具有客观性,若触动当事人内心,将起到共鸣效果。中高考仅是对三年学习成果的测试,成绩优异它不代表将来一帆风顺,成绩略差它不代表未来没有出路。因此,学生备考前不要有患得患失的心理,应专注于当下,通过阅读名人故事、历史典故、寓言故事等纠正自我认知的盲区和错误。
“热身”是一节课的开始,在仅仅有3-5分钟时间内如何将学生从纷乱的思绪引入到教学正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是非常考验教师综合教学能力的。热身环节是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可通过以旧引新的方式开始本节课的教学,如何做到热身具有激情或活力四射呢?笔者建议可做以下几点设计:
2.视频法
视频是现代化多媒体教学常采用的手段之一,它是集画面、音乐、影像、文字于一体,从视觉、听觉给观众以冲击,相^于单纯的文字教学,视频法更容易受到学生欢迎。现代影视作品以现实作题材,创作出许多经典作品,如《士兵突击》、《永不放弃》、《阿甘正传》等,这些影视作品中的主人公呈现出的韧劲、勇敢、坚持,都诠释着“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只要肯坚持,就一切皆有可能”的道理。
3.成功案例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它能够引导人朝着某个方向持之以恒的努力,直至成功。作为一名备考的学生,要有自己的奋斗目标,如像某位学长或学姐一样考取某所理想的学校,若自己与该学校录取分数仍有一段距离,如何改变当前学习策略可以达到。备考初期,即使前两年的学习成绩差强人意,只要静心奋战一年,同样有可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4.音乐渲染
音乐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够通过跳动的音符向世人传达美妙的声音,给人听觉上的享受。备考时期学生心理压力大,精神高度紧张,多听听音乐可以放松心情,打破备考压抑的状态。笔者建议,晚间复习资料时可听舒缓的音乐,静心完成每一道试题;白天课间时间可听些斗志昂扬的音乐,如杨培安的《我相信》、汪峰的《我要飞的更高》、零点乐队的《相信自己》,这些脍炙人口的佳作通过音符向学生传达不屈不挠、不放弃、不服输的精神,激励每位学生拼搏奋斗。
5.行为训练
备考期间,学生长时间伏案会导致颈椎弯曲、视力下降、精神压抑,通过行为训练和疏导,能够缓解肌肉的紧张感。一方面,备考期间应插入体育锻炼,增强身体免疫能力,如慢跑、篮球、快走等;另一方面,通过集体活动,喊出备考口号,如“我能行”、“加油就是胜利”等,这种心理暗示能释放学生心中的压力,增加学生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中高考是对学生三年学习成果的测试,也是对学生考场心理的测试,心理素质较差的同学即使平时成绩优异,考场上发挥也可能差强人意。因此,做好中高考学生考前心理辅导非常重要。笔者建议,心理辅导应做到全员化、通俗化、有效性三点,分步骤实施心理辅导课程。
参考文献:
[1]袁平华,俞理明.中高考学生考前心理辅导内容的实践与思考[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0.
[关键词]班级心理辅导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作者简介]邴倩(1976- ),女,山东冠县人,聊城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青少年社会性发展与心理健康教育。(山东 聊城 252059)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35-0094-02
近年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不断深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力图突破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单一的局面。班级心理辅导通过关注大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和感悟,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使其人格健康全面地发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一、班级心理辅导的优势
班级心理辅导是指以班级为单位,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为目标,采用团体心理辅导及相关的理论与技术为指导的集体心理辅导活动。相对于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咨询等常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班级心理辅导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班级心理辅导是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有效途径
每个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都会在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就业等方面遇到或大或小的问题和困惑,这些问题和困惑若不及时解决,会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严重的会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要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采用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等方式解决已出现的问题,还应采用各种方式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班级心理辅导就是以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班级心理辅导的各种活动帮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大学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以及自己的个性或心理上存在的不足,进而帮助他们学习解决各种问题的有效技能并引导他们形成更加完善的人格,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可能或正在遇到的问题,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
(二)班级心理辅导受众面广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虽然可以在大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但在解决大学生实际心理问题方面效果不甚理想。一对一的心理咨询帮助的主要是那些存在较为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相对而言受众面较窄。团体心理辅导虽能利用团体动力在短期内产生较好的干预效果,但一般是6~12人,规模比较小,难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以班级为基本单位进行心理辅导,可以就班级多数同学在某阶段遇到的问题为主题开展活动,既能有效解决问题,又能更好地发挥团体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扩大受众面。
(三)班级心理辅导能够充分利用班级的团体资源
班级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的社会心理共同体,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积极的班级规范和舆论导向、融洽的班级心理气氛对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教育意义。全班学生一起参加的班级心理辅导有利于促进有凝聚力的成熟班级团体的形成,更好地发挥班级团体的作用。一方面,良好的班级氛围和人际关系能够直接改善大学生的支持系统,使其在遇到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时可以得到班级内更有效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通过班级心理辅导,可以在班级内形成民主、安全的班级环境。在温暖、接纳的班级团体中,大学生可以大胆尝试用新观念认识问题,用新的行为方式解决问题,进而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班级心理辅导的效果易于巩固和迁移
一般说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结束后,需要当事人自己理解内容、自我成长。而团体心理辅导中的团体是招募的,通常在辅导结束后就自行解散了。所以,这几种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的效果都不易巩固。而自然存在的班级不会因心理辅导结束而消失,学生能够继续在原来团体里实践新学会的良好行为,并且进一步交流新实践的心得体会,有利于辅导效果的长期巩固。而且,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辅导,班级不仅是辅导的团体,同时也是以后应用新技能的主要团体,学习的结果更容易迁移到日常与同学的互动中。
二、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的设想
(一)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目标
作为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核心要素和评价辅导效果的依据,辅导目标是对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结果的设想,辅导的内容与活动方式都应围绕目标来确定。班级心理辅导的目标有不同的层次与要求,包括最终目标、一般目标和单元目标。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健全人格,促进学生发挥潜能并更好地适应社会要求;一般目标是指任何主题目标的班级心理辅导都需要包含的目标,主要包括帮助班级成员悦纳自己,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培养班级成员的归属感,增强他们的自立意识,提高独立解决问题和作出决定的能力,帮助他们澄清并修正个人价值观等;单元目标即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几个相关的具体活动完成有关辅导内容,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从而实现预期的设想。在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目标时,首先,要根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和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需要以及成长中常见的问题和困惑确定年度目标,据此再确定各学期的每个单元目标;其次,可以让学生参与目标的确定,通过学生和教师共同讨论制定的目标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二)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内容与方法的设计
就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内容而言,应依据心理辅导的最终目标,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各年级学生常见的成长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班级的实际情况来确定。从总体上看,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一般包括适应性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恋爱心理辅导、职业心理辅导等方面。
适应性辅导的主要对象是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他们从入校开始,必须在陌生的环境下独立生活和学习,为帮助学生尽快地完成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可有针对性地从人际关系、学习与职业生涯规划、耐挫能力等方面开展班级心理辅导。人格心理辅导是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培养乐观积极的心境,学会良好的情绪控制,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随着大学生恋爱现象的普及,恋爱心理辅导势在必行。通过适当的心理辅导,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恋爱与友谊,正确处理恋爱和学习的关系,理智对待性问题,学会将恋爱关系规范在法律、道德、伦理等范畴内。职业心理辅导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提升职业发展潜力并顺利就业。首先,要帮助学生了解未来将从事职业的特点及社会对从业者的要求,端正求职观念和态度,帮助学生充分认识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以及职业能力和兴趣等,努力达到从业者资格的要求;其次,要尽量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教给学生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和各种心理技能,帮助他们在求职时充分展示自己的优势,提高就业率。
大学班级心理辅导采用团体辅导的方法,常用的有游戏辅导、角色扮演、行为训练、讨论、价值澄清、心理剧、纸笔练习、幻想练习和音乐表达等形式。
(三)班级心理辅导活动的评价
评价是大学班级心理辅导必不可少的环节。受大学班级心理辅导活动自身复杂性的影响,应对辅导目标、内容和方法以及辅导过程、辅导效果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性、综合性评价,既要考察辅导目标是否达成,又要评价辅导过程是否促进了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通过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成长,激励辅导者改进活动方案,并促进辅导者在实践中不断提高专业素质。
三、实施大学班级心理辅导的建议
(一)加强对辅导者的培训
目前,大学班级心理辅导一般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各院系辅导员和班主任负责,其中后两类教师是班级心理辅导的主要组织者和辅导者,但班主任和辅导员一般由各个院系的专业教师担任,他们往往缺乏相关心理学知识及辅导技能。要保证班级心理辅导按照团体心理辅导的规范要求进行,而不是混同于一般的主题班会活动,需要对辅导者进行培训,只有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辅导者才能保证辅导活动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目标。培训时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使辅导者了解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掌握班级心理辅导的作用和适用范围,能够独立设计班级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另一方面要进行团体心理辅导技能的训练,要求他们掌握常用的技能技巧,如倾听、复述、提问、具体化、自我表露、引导、共情、支持、保护和总结等,并能够灵活运用,特别要注意,这些技能要在实际应用中反复训练并接受培训者指导后才能真正掌握,保证辅导者能够独立实施班级心理辅导。
(二)注重活动后的交流和总结
虽然班级心理辅导多数采用结构化的活动方式,但班级心理辅导不是只由活动组成的,更不能把班级心理辅导等同于召集学生做游戏。因此,活动后的分享和总结是班级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环节。在该环节中要让学生学会了解和概括自己在活动中产生的情绪体验,学会合理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同时,也要努力培养学生移情能力,促进他们认识并体会其他同学的情绪情感,学会聆听和理解其他同学的观点和态度,通过相互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更客观的自我认识,最终通过对话和协商帮助学生对要解决的问题获得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掌握更多可行的解决办法。为确保该环节目标的实现,辅导者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辅导气氛,引导和支持学生积极发表意见,主动与他人沟通。如果学生的发言出现明显错误或比较偏激,辅导者不能直接否定学生,而应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对该问题进行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三)将班级心理辅导与个别辅导相结合
在班级心理辅导活动中,有些学生可能会出现退缩、敷衍或自我封闭等各种消极情况。其中大部分学生可能是因为没有做好开放与成长的准备或没有心理成长的意识,辅导者要通过持续地接纳、支持,充分热身,从而使其感染情绪,融入集体,促进其心理素质的发展。还有个别学生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由于班级心理辅导是团体活动,这些学生出于害怕泄露隐私等原因,自我暴露不深刻,辅导者要善于发现并引导或鼓励其进行个别心理咨询,使班级辅导与个别辅导互为补充,达到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目前,班级心理辅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受到研究者普遍肯定和认可,其应用也日益广泛。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问题,在整个大学阶段,都应针对大学生不同时期的不同心理特点及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广泛开展相应的班级心理辅导,培养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锻炼意志与耐挫力,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塑造健全人格,促进大学生全面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吴增强,沈之菲.班级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2]朱爱胜,崔景贵.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与对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刘宣文.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J].教育研究,2002(5).
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是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专业场所,心理辅导是缓解和消除学生心理困惑,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根据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按照《市教育局关于在“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部署及要求,为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制定本试行意见。
一.建设目标与职能定位
20*年9月5日前,中心城区中小学、新城区中学、完全小学要按照建设的要求基本完成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
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由校长负责组织、规划、研究、实施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该机构的主要职能:
1.及时了解和掌握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定期向学校及有关部门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信息,并提出改进学校工作的建议。
2.开展学生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个别心理辅导指一对一会谈,团体辅导包括班级心理健康课程、小组心理辅导。
3.对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开展心理健康的知识普及和宣传工作。
4.将有较严重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学生转介到医疗诊治部门。
二.建设要求
1.对外挂牌: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学校心理辅导机构的名称,并挂牌。
2.固定场所:至少有一个房间独立用于心理辅导活动。地点应选择校园人流较少的安静处,要尽量避免受广播、电话和喧闹声的干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设功能区,如教师办公室、心理测量室、宣泄室、放松训练室、心理阅览室等。
3.专业设施:
(1)会谈设施:轻松、安全的环境布置;简洁、舒适的谈话用座椅;
(2)办公设备:电脑设备及相关的心理健康、气质类型、学习心理测试软件;
(3)有存放学生心理档案与辅导记录的文件柜,有纸笔、茶水等。
(4)有条件的学校可配备录音录像设备、电话、电脑、团体活动器材、放松训练器材、阅读资料等。
4.服务人员:初高中必须配备专职心理健康教师1人以及兼职教师若干名;小学须配备兼职教师至少3人。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必须由具备心理学、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担任,兼职教师可由经过专门培训后获得专业资格的人员担任。
5.运行机制建设:
(1)辅导老师值班表(包括服务时间和服务人员)并对外;
(2)《心理辅导室的工作职责》、《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守则》上墙公示;
(3)要有起始年级学生的心理档案、个别辅导记录、心理健康课程教案、团体辅导活动(特别是新生入学教育)记载、大型主题教育或宣传活动记载、转介记录等。
三.实施步骤
1.8月28日前,各区教育局要将本试行意见传达到相关中小学。
2.9月5日前,在市教科院指导下,各相关学校完成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
3.9月10日前,各区教育局向市教育局基教处提交建设工作完成情况的报告。
4.市教育局组织相关专业机构对各区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情况进行抽查。
四.组织指导
1.全市中小学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由市教育局基础教育处负责;市教科院教科所青少年心理辅导中心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2.各区教育局及市直属中小学要有分管领导牵头,中小教科或专门德育工作部门具体负责心理辅导机构的建设工作;各区教科室负责对建设工作进行专业指导。
3.专业指导内容包括:
(1)地点的选择
(2)辅导室的布置
(3)《心理健康教师工作守则》的制定
(4)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
(5)辅导记录的形式、内容、呈现方式等
(6)提供参考样本
(7)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的培训与督导
学习投入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是一种与学习、科研和就业相关的、持久、积极、完满的情感和认知的心理状态[1]。专业认同是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接受与认可,并愿意积极、主动学习与探究,它影响学生学习投入的程度[2]。专业认同对学习成绩呈正向的预测作用[3]。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未来取向与学习投入存在较大的关系[4],对学业成绩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5],能够预测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投入程度[6]。未来取向是指个人的思想和行为偏好未来的方向,是对未来的思考和计划,未来取向得分高的人善于未雨绸缪,抓住转瞬即逝的机会,容易获得成功[7]。缺少未来取向的抑郁症是与怠工行为及不利事件紧密联系的[8]。追求成功的动机和避免失败的动机通过未来取向应对的不同机制能够减缓个体的学业倦怠,促进学业投入,而实践中需要根据个体成就动机的具体类型,采取不同的干预策略改善其学业状态[9]。心理辅导对学生进行干预的目的是提高学生学习投入程度和学习自主性。如何通过心理辅导影响大学生的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本研究通过对大一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进行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采用意向对话技术进行心理辅导,在该批学生进入大二阶段学习后再次对其进行调查,考察心理辅导能否通过对未来取向和专业认同的影响改善大学生的学习投入,以期为引导大学生提升学习投入水平提供参考。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大学一年级学生500人,涉及4个专业,其中机械电子专业160人,材料制造与控制90人,工业设计专业50人,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0人。
1.2调查测量方法
每个专业学生平均分为2组,一组参加心理辅导,另一组不参加心理辅导,四个专业共8组学生。参加心理辅导的各个专业的学生组成一个大组,不参加心理辅导的组成另一个大组作为对照。参加心理辅导的学生在大一进行心理辅导之前,以及心理辅导后的大二时期分别进行一次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问卷调查。同时,对不参加心理辅导的对照组的学生同样分别进行问卷调查。
1.2.1未来取向
参考刘霞等[10]编制的未来取向问卷进行未来取向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三个维度,每个维度两个因素共六个因素,即未来认知(广度、密度)、未来情感(乐观性、思虑性)和未来意志行动(计划性、执行性),共41个项目。采用5点等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总量表的α系数为0.857,三个维度的Cronbach’sα系数在0.746-0.818之间,总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91,三个维度的重测信度在0.873-0.925之间。在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832。
1.2.2专业认同
参考秦攀博等[11]编制的大学生专业认同问卷进行专业认同调查。问卷内容包括认知性、情感性、行为性和适切性4个维度,一共23个项目。采用5点等级计分,1代表“完全不符合”,5代表“完全符合”。总问卷的α系数为0.908,各个维度的α系数0.758-0.886之间。本研究中该问卷的α系数为0.921。
1.2.3学习投入
参考Schaufelietal.[1]编制、方来坛等[12]进行修订的学习投入量表进行学习投入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一共17个项目。采用7点等级计分,1代表“从来没有”,7代表“总是/每天”。总量表的α系数为0.942,三个维度的α系数在0.848-0.906之间。本研究中该量表的α系数为0.927。
1.3心理辅导方法
本研究采用意向对话技术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意象对话是由我国心理学家朱建军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创立的一种新的心理咨询与治疗技术。本研究参考秦凤华等[13]的意象对话在大学生心理辅导中运用的操作步骤进行。
1.4数据收集与分析
在表达知情同意后,对愿意参加本研究的4个专业的大一学生采用团体施测,进入大二后对4个专业参加心理辅导和未参加心理辅导的两大组8个小组分别进行团体施测,数据由SPSS22.0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心理辅导对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影响
首先计算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平均分,然后以年级为自变量,各个维度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1所示,对于未来取向,经过心理辅导后进入大二时期的学生在未来认知维度上的平均分显著大于其未经心理辅导的大一时期(P
表1 大一、大二学生在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的得分和差异检验
注:*P
2.2心理辅导对4个不同专业学生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影响
以学生专业(机械电子专业、材料制造与控制专业、工业设计专业、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为自变量,各个维度平均分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如表2所示,对于学习投入,机械电子专业学生在奉献维度上的平均分显著大于其他三个专业(P
表2 参加心理辅导后不同专业学生在未来取向、专业认同和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的得分和差异检验
注:*P
3.讨论
3.1心理辅导对大学生未来取向的影响分析
未来取向的未来认知指个体对未来的认识和关注。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的大一学生进入大二学习后,未来认知维度的得分显著大于未经心理辅导的大一时期的得分值。而没有参加心理辅导的学生,大二与大一时期相比,在未来认知维度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大学一年级是大学生面临变化最大、遇到新情况最多的阶段,对一年级新生而言,对未来的规划和思考显得尤其重要[14]。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15],而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的进入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与未经心理辅导的对照组同学相比,其未来取向在年级间存在更显著差异。类似的研究发现,心理干预有利于提高和维护新兵的心理健康水平[16],因此,在大学一年级阶段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特别是通过未来取向调查后做好有具体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工作,可以显著改善学生对未来的构想和增强学习动机,加大对学习的投入程度,进而全面提高学生性格的完整性。
3.2心理辅导对大学生专业认同的影响分析
专业认同的认知性是对专业基本情况的了解程度,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的大一学生进入大二学习后,在认知性维度的平均得分显著大于其未经心理辅导的大一时期测得的平均得分值。而没有参加心理辅导的学生,大二与大一时期相比,在认知性维度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有研究表明,学习倦怠与专业认同具有负相关性[17]。因此,通过心理辅导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在大一时期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心理辅导促进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内化后,使学习倦怠尽可能减少,其表现出来的学习行为变得更符合专业学习对学生的自身要求,学生对成就感的体验会随着认同的内化而变得更敏感,学生也就更容易体验到在专业学习中成长与改变的乐趣,充分调动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3心理辅导对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分析
学习投入是一种与学习相关的积极、充实的精神状态,包括活力、奉献和专注三个维度。其中,活力是指在学习中具有出众的精力与韧性,愿意为学业付出努力而不易疲倦,面对困难时坚持不懈;奉献是指个体具有强烈的意义感、自豪感及饱满的学习热情,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并勇于接受挑战;专注则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愉悦状态,将精力集中于学习并体验到愉悦感受[1]。有研究表明,大学四年时间内大学生学习投入变化呈现显著的非线性变化特征[18]。在活力、奉献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19]。大学生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坚韧性维度的心理资本对学习投入有正向作用[20]。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进入大二时期的学生在奉献维度上的平均分显著大于其大一时期,而且在学习投入的各个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在大二时期比大一时期提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因此,对大学生的心理辅导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对学习的投入,强化学习效果。
3.4心理辅导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分析
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的未来取向在不同专业上存在显著差异[15],本研究发现,经过心理辅导的不同专业学生由于在未来取向、专业认同上存在不同,进而在反映学习投入的奉献维度上的平均得分存在显著差异。有研究表明,教育性因素比先赋性因素对学生学习投入的影响更为显著,学生主动合作学习度、学习经验丰富度和学业挑战度对本科学生学习投入起主导作用[21]。所以,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会显著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投入水平,但不同专业背景影响的程度不同。因为年级的不同会影响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情绪智力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产生影响[22]。二年级学生无论在行为、认知还是情绪方面得分都是最低,一年级比二年级略好一些,但总体上三、四年级的学生得分高些,特别是其认知分数显著高于一、二年级学生,大学四年的学生学习投入度呈现“高―低―高―更高”的趋势[23]。因此,在大学一年级阶段根据不同专业特点和学生个体特点进行心理辅导,将有助于大学生尽可能早地主动、积极提高对学习的投入。
[关键词]国有重工业企业;员工;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339-01
随着社会变革的加剧,人们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高度关注,然而,我国对企业员工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和研究还不够深入,尤其一些国重工业企业,对职工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度仍然不够。国内外的实践表明,心理疾病是威胁个人生命健康的大敌,是破坏企业组织效率的大敌。因此,关注员工心理健康迫在眉睫。
1 重工业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对于国有重工业企业职工心理健康状况的系统研究较少,《贵州省钢铁企业职工心理健康调查》中指出在钢铁企业内部生产人员心理健康问题急需解决。2006年《中国企业员工心理健康状况研究报告》中,进一步指出在不同层次员工中,普通员工心理问题最为严重。2010年《国有重工业企业在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中又明确指出国有重工业企业在岗职工突出心理问题是强迫、敌对和躯体化,并强调在岗职工心理障碍的检出率较高, 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低。
2 心理问题形成原因
综合现有研究成果,国有重工业企业职工心理问题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从企业性质来看,国有企业政企未分开,政府政策决定着企业的命运,国企经营者过分依赖政府,对产品不敢求新求异,工作方式缺乏灵活性,员工只是被动地接受、机械地完成任务,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成就感缺失,从而引起各种心理健康问题。
(2)从工作性质来看,一方面重工业是高风险行业,工作中面对的往往都是大型机械,企业职工对于安全问题心里极为担忧,怕出事故影响企业生产,也怕出事故伤害自己、丢了饭碗,因此安全生产给员工带来了很大的职业压力;
另一方面,员工工作环境相对恶劣,工作操作性强,重复性高,易疲劳,不仅带来很多身体上的不适,心理上也常出现厌倦、焦虑、易怒、难以放松、忧郁和情绪低落。[1]
(3)从企业与员工的关系来看,绝大多数的企业与员工的沟通有障碍,企业对员工的情感关注不重视,员工缺乏归属感,从而导致员工工作积极性不高、缺勤率、离职率、事故率高、人际关系紧张等。
(4)从外部环境来看,近年来国内重工业形势不景气,重工业企业效益不佳,企业职工生活压力大,心理波动大,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5)收入增幅小,福利待遇降低。国有企业职工收入固定,福利待遇与企业效益挂钩,各地区差异大。面对目前消费品物价上涨过快、购房困难、子女就业艰难等问题,很多企业普通一线职工感到家庭经济生活压力偏大。
(6)企业职工异地上班现象比较普遍[2],加班、倒班作息时间不正常,导致家人聚少离多,产生诸如老人子女照顾问题,夫妻分居带来的情感问题等,加之两地奔波经济开销较大,增加生活成本。
3 关于引入心理辅导的讨论
通过对国有重工业企业职工心理健康情况的介绍和心理问题形成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将心理辅导引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势在必行。在日常思想政治工作中,将职工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内容纳入思想政治工作范畴,关注员工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及时主动地给有心理困惑及障K的员工以必要的援助,要把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贯穿、渗透于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中。就引入心理辅导提出以下建议:
(1)建立一支企业内部的心理辅导队伍。由于心理辅导的专业性、针对性强,如果选择企业内部员工开展心理辅导,其理论知识不足,且心理辅导经验少,但选择专业辅导人员,他们又缺少对企业文化背景和员工发展情况的深入了解,因此,企业可通过组织政工工作人员参加心理咨询培训,提升内部心理辅导人员的专业化水平,也可邀请心理专业的在校学生来企业进行心理咨询实践,不但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也可利用心理专业人员的设施和软件,对企业员工进行心理辅导,通过与专业人员的交流学习,提升企业心理辅导人员的理论水平,逐渐形成有规格的心理辅导人员队伍。
(2)开展心理知识的普及和宣传。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利用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进行心理卫生宣传教育,[3]让职工了解自身心理发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理调适方法,在遇到心理压力时能恰当地进行自我调适,提高自身防卫能力。
(3)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生活工作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政工人员要常常深入到基层中去,真正了解不同群体的心理要求、心理困惑和不同的关注热点,从解决实际问题入手,使他们得到切实的关心和理解。尽可能地降低企业职工所面临的风险,减少职工生存和发展的后顾之忧,最大限度地消除引发职工群众心理失衡、失调的诱因。
(4)开展员工喜闻乐见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训练目标明确、挑战自我、磨炼意志的团队训练活动、益智强身的文化娱乐活动、技术练兵活动等,扩大职工群众之间的交往、加强领导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帮助心理压力较大的职工消除烦闷感、自卑感、失落感、紧张感等不良情绪,获取满足感、成就感、自豪感等良性情绪。[4]不仅帮助员工舒缓了精神压力,还为员工提供了展现自我的平台,为其创造提拔晋升的条件,从而使员工积极地投入工作。
(5)为员工进行合理定位。公司青年员工人数比例越来越高,这些80后、90后生活在社会高速发展、信息量膨胀的时代,崇尚自由,自我意识强,组织观念薄弱,对生活缺少规划,因此,要对青年员工合理定位,安排好工作岗位,注重培养工作能力,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特长和潜能,激发他们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和发展前途,与此同时,通过营造相互协作、共同发展的和谐企业氛围,提高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
参考文献
[1] 齐金玲,王玉花,李辉,杨薇薇.国有重工业企业在岗职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0(2);
[2] 王德惠.企业职工心理压力成因分析与疏导机制构建[J].党政干部,2008(9);
“在温馨、安静、安全的心理辅导室,一位面带愁容、充满忧郁眼神的女同学在向一位富有经验的辅导老师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困惑,说话间不时落下伤心的眼泪,女孩希望得到辅导老师的帮助。听完女孩的诉说,辅导老师非常善解人意,先是说了一些劝慰的话给来访女同学情绪以极大的安慰,然后辅导老师侃侃而谈,以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指出女孩在问题处理过程中的不适当的地方以及应该注意的地方。最后,辅导老师给了几点善意的忠告,女孩心悦诚服地离开了辅导室……在辅导老师的帮助下,女孩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上例中的辅导情景是很多人心目中所认为的一种典型的心理辅导过程,心理辅导确实如上例所述,是一个帮助人的过程,但决不只是上例中所描述的安慰人,给人指点迷津,提出忠告的过程,学校心理辅导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在以上心理辅导的案例中,有几点误解,需要澄清。
误解一:心理辅导就是安慰人,让人的情绪平静下来。
诚然,在心理辅导中,我们应该尽量对来访者的情绪和处境表示同感与关注,有时也会用安慰和开解的方法来帮助人,但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不是为了让他宽慰、安心,而是为了启发他更好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只有安慰,不是专业的心理辅导,这是居委会大妈也会做的事。在专业的心理辅导中,要彻底地帮助来访者,就要帮助来访者勇敢地面对自己的问题和感受,积极地应对,寻求自救的良方。不必要的安慰、劝说不仅不能解决来访者的根本问题,而且时间久了问题会更大,因此,在心理辅导中应尽量避免安慰式辅导。
误解二:心理辅导就是替人解决问题,指点迷津。
来访者往往因在生活中遇到许多问题,无法解决,而前来寻求帮助。帮助来访者解决问题也是心理辅导的一项任务,但心理辅导的目标决不止于解决当前的困难,替人出谋划策、排忧解难,而是在于培养来访者独立决策与行动的自助的能力。事实上,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助人办法只会使来访者养成更大的依赖性,无益于来访者的心理成长。所以,心理辅导中,要特别强调来访者的自助愿望与努力,相信来访者的自助资源和潜能,鼓励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误解三:心理辅导就是提供建议和忠告的过程。
心理辅导是人与人心灵沟通的过程,它要求辅导老师每时每刻体验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并对其情绪作出适宜的反应,这是同感产生与表达的基础。如果一味地以冷静、理智的态度对来访者的境况作理性的分析,并加以建议和忠告,往往置助人者与求助者于不平等的地位,不够尊重求助者,忽视了求助者的内心意愿和需要,这种策略和行为是不提倡使用的,甚至许多心理学家提出要禁用。
综上所述,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不在于向来访者说教人生,指点迷津,而在于通过帮助,推动来访者去积极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生活的自信心和智慧。它是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是助人成长的过程,其真谛在于通过不断地启发来访者自觉地反省与认识,从而获得自我成长,使其不但能独立地解决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能学会独立思考,从中增长人生智慧,面对日后纷繁复杂的类似情况,能够自我决策。作为学校心理辅导老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潜能,真正实现“助人自助”?
一、促进自我认识,鼓励探索而非直接判断
心理辅导是一个促使来访者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的过程。认识自我意味着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并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对自己的长处充满信心。这是悦纳自我、完善自我和发展自我的前提。
作为学校心理辅导,要立足于帮助来访学生不断地学会自我探索,增强自我认识,充分利用生活中成败得失的经历,鼓励其不断探索,将此作为自我认识、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良机。在其探索的过程中,对其思想暴露和行为表现不简单地加以是非判断,而是鼓励其自己去判断个人的行为表现,强化其自身的自我袒露和剖析。如果辅导者在来访者求询的过程中以专家的身份或家长的姿态对来访者的思想和行为给以简单的是非评价,势必会降低来访者自我探索的动机水平,在辅导老师面前主动地放弃自我开放,就会失去自助的动力。
案例一:学生小张,学习成绩差,迷恋电脑,经常玩游戏至深夜。面临高三,看着同学们的努力与进步,他也希望改变现状,但又感到没有信心和决心,前来寻求帮助。在交流中辅导老师了解到他经常不做作业,有时整晚打游戏,但辅导老师并没有对他不完成作业、迷恋电脑的行为作出简单的评价,而是鼓励他分析不做作业的主客观原因和当时的情绪。通过自我剖析,该同学认识到,因为成绩差与不完成作业,经常与父母和老师发生冲突,而每次的矛盾与冲突带来自己情绪上更大的逆反,于是通过沉迷电脑进行宣泄,这样带来学习和情绪上的恶性循环。通过自我分析,小张进一步认识到自己在与父母和老师的逆反行为中成了“牺牲品”,这促使他在情绪和行为方面很快做出了较大的改变,学习成绩最后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所以,辅导老师要善于放下自己的主观立场,设身处地地去感受学生的内心体验,使来访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感到其自尊心受到爱护,进一步强化其自我剖析、自我认识、自我改变的勇气。
二、促进自我接纳,给予心理支持而非竭力劝导
当来访者因过于焦虑、消沉、自卑,而无法正确地认识自我,缺乏接纳自我的信心时,辅导老师应善于觉察,并给来访者以心理支持,向来访者揭示他所具备的现实的或潜在的能力和条件,促进来访者自我接纳。而非采用劝导的策略,使来访者竭力淡化其所面临困难的反应,忘记不愉快的体验。这种做法不能使来访者从困难中总结经验教训,提高自我认识、自我改变的自助能力,因而十分不利于来访者的成长。
案例二:学生小林,进入高二以来学习非常努力,为了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除了完成学校的学习任务外,他还报了一个校外补习班,整个双休日的时间都被挤得满满的。一学期下来,学习非常辛苦,可是成绩却适得其反,小林非常焦虑,感觉信心一次次地丧失殆尽。他也曾与班主任和父母谈及自己的烦恼,班主任鼓励他不要着急,只要付出努力,最终会有回报的。父母也很通情达理,安慰他班上还有比他考得更差呢,劝他不要担心,放下负担。可是这些却一直不能减轻小林的焦虑与担忧,于是前来向心理老师求助。心理老师与他认真讨论分析了一学期以来的学习状态,使小林发现因为疲于应付各类补习而丧失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没有时间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疏理,对学习重点和难点进行思考和突破,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又通过与小林分享过去成功的学习经验,使小林终于找到问题的症结不是自己的能力问题而是方法问题,重新建立了学习的信心。
由此可见,当一个在考试中失利的同学前来求询,诉说其在考试失败后的痛苦心情时,辅导老师应与其认真讨论此次考试失败的整个过程,并鼓励其与过去考试成功的经验相对比,从中寻找此次失败的主客观原因,探讨下一步学习应采取的行动策略,帮助来访者心平气和地面对挫折,从而接纳自我,获得内心的平衡。在心理辅导中,辅导老师要善于以宽容、接纳、理解的态度和反应给来访者以心理支持,消除来访者的自卑感、挫折感,为其更加积极地看待自身,认识并发挥自身的潜能,更积极主动地自由表达和探索自我打下良好基础。
三、促进自我反思,真诚同感而非简单同情
心理辅导的核心是促进个人通过反思不断成长。任何一次生活的挫折,磨难的经历都可能是一次成长的契机。心理辅导的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学会自我反思,及早从生活的失败与意志的打击中挣脱出来,积极地面对人生成长道路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与磨难,从而建立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相反,如果是通过说教与批评,或是简单地给以同情,便不能深入体验学生的内心感受,亦不能产生思想与情感的共鸣,反思与改变就会失去基础。
案例三:初三学生小楠,因与父母发生冲突而离家出走,在网吧结识了一位比她大18岁的成年男子。成年男子的热心与关爱,成熟与风趣打动了她,让小楠的心境很快得到改善。可是就在小楠为这份友谊而高兴的时候,成年男子的别有用心让小楠心理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一言不发。父母的批评和苦口婆心,好朋友的同情和安慰,小楠毫不为之所动,而最终是班主任 “我知道你心里一定有很多委屈”,让小楠终于压抑不住内心的情绪,哇地一下爆发出来……
当来访者因遭遇不幸前来求助时,如果辅导老师以“哎,你真不幸”或“你真可怜”之类的话语来面对学生的回答,或对学生的不当行为进行指责和评价,则会大大损伤来访者的自尊心,使其不愿意再说下去。而反之,如果辅导老师以“你一定感到非常委屈”或“你一定感到非常压抑”之类的话来回答,完全站在来访者所处的角度看问题,则会产生平等的共鸣的反应,使来访者感到被理解,因而愿意继续说下去。
辅导的过程是增强人的自立自强精神,而不是强化人的依赖精神。因而,辅导成功的关键有赖于同感的真诚运用,通过辅导老师每时每刻真诚地体验来访学生的内心世界,并作出适宜的情绪回应,从而强化来访学生的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强化来访学生自立与自律的能力。
四、促进自我成长,积极引导而非直接指导
在学校心理辅导中,任何一次生活的磨难对来访者来说,都是一次对自我的挑战。辅导中,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探索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其自我成长。辅导老师在这一过程中的任务不只是为来访者克服当前的困难而出谋划策,更要启发学生认识当前面临的困难和挫折,推动学生积极思考,自我反思,增强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其自助的能力和自我向上的意向,使其通过解决成长过程中的问题和障碍而变得更加成熟。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其间心理辅导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安全感,使其充分地开放自我,正视自己过去的不快经验,将它们融合于已经转变了的自我中去,作出新的统合。”
所以,辅导的过程需要心理辅导老师与来访学生就其问题展开积极的讨论,通过各个方面来启发来访学生对其问题解决的认识,以强化其独立思考能力,不断完善其自信心,而不是直接给出建议。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强化来访学生对其咨询的问题自我醒悟,自我寻找解决方法的能力,而不只是简单地开个“药方”。
关键词: 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借鉴 启示
台湾地区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自1954年开展以来,至今已有50余年的历史。并且随着台湾教育行政当局明令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制度,该项工作已步入正规化,形成了教学、训导、辅导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台湾教育界认为心理辅导是一种助人的历程和方法,是由辅导教师根据某种信念,提供某些经验,以帮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发展自己。在教育体系中,它是一种思想,是一种情操,是一种行动,是基于对人类的基本关怀,其目的是协助学生以自我了解为起点,完成自我实现。
通过了解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从中找到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与可借鉴的方法,无疑对于推动我们的工作开展是十分有益的。
一、台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
1.普遍化与制度化。
台湾地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快速发展,有赖于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妥善引导,促使高校心理辅导的普遍化。台湾教育行政当局要求专科以上的学校都必须以自身规模在“心理卫生中心”与“学生辅导中心”这两种形式中选其一,设置相应的机构。从1980年起,公立大专院校的学生辅导中心列入正式编制。1982年又分别在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大学、台湾教育学院、高雄师范学院成立了几个“辅导咨询中心”,分片负责台湾北、中、南三区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咨询任务,以提高高校心理辅导工作的成效。
同时,台湾教育行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和妥善引导,还使得已经开展的心理辅导工作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台湾教育行政当局通过制订有关的法令文件、将心理辅导明确列入课程、划拨专项经费、保证学校心理辅导人员的编制等,对心理辅导工作作出了有力的推动。
2.三级预防,全员参与。
台湾地区教育行政部门颁布了《建构教学、训导、辅导三合一的辅导体制方案》,其目的在于引进心理辅导工作的初级预防、二级预防和三级预防观念。初级预防是一般辅导,是针对一般学生及适应困难学生进行的,二级预防是较为专业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是针对处于偏差行为边缘的学生而进行的,三级预防是专业心理矫治咨询及身心复建,是针对偏差行为及严重适应困难学生而进行的。该观念不仅充分体现出发展重于预防、预防重于治疗的教育理念,而且充分体现了心理辅导的目的在于“助人自助”的理念,即心理辅导是协助个人自立、自助,而并非代替学生解决问题,因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工作不是“送鱼”,而是授人以渔;不是拯溺,而是教人如何游泳;不是救人,而是教人如何自救。同时,也激励了一般教师全面参与辅导学生的工作。
3.投入充足,配备齐全。
台湾地区投入了近86亿台币来推行《辅导工作六年计划》,目的在于“结合家庭、学校、社会及国内资源,建立全面辅导体制,统整规划辅导工作发展,以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培养国民正确人生观,促进身心健康,增益社会祥和”。
台湾各高校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予了相当的重视,资金投入充足,硬件设施完备,咨询辅导中心规模大、设备全、藏书多。
另外,在心理辅导的师资力量的建设方面,台湾高校的把关也相对较严格。在聘请辅导教师时会考虑下列因素:首先,教育程度方面,任何辅导人员都必须具备学士学位,以具有硕士学位为佳;其次,工作经验方面,在从事辅导工作之前,最少有两年的教学经验,最好还具有一年以上的教学外的工作经验,如社会工作、行政工作、公众服务等经验,另外还需要有3―6个月的处理辅导业务的实际经验与实习;最后,专业技能方面:从事辅导所需的专门技能包括咨询、调查、问卷、测验、个案研究、心理治疗、资料收集、联络服务等技能,并具备教育心理学、社会学、职业教育与辅导的技能等专门训练。台湾地区培养正规、专门的心理辅导工作人才的基地是台湾师范大学与彰化师范大学,并为新任的辅导教师提供研讨进修的机会。
二、对内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启示
对比台湾地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重在预防、与时俱进的先进理念与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现阶段尚存在的不足,借鉴台湾的先进经验,内地高校还应着重就以下几方面的不足加强改进。
1.硬件建设不足,应加大投入,完善心理辅导机构设置。
目前,内地高校心理辅导机构建立的比例明显不够,硬件设施仍存在不足;心理辅导人员较紧缺,且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由于身兼行政、教学等多项任务,对心理健康辅导工作有很大的冲击和干扰。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应加大投入,划拨专款支持基础建设,积极创造条件,在现有基础上,根据辅导的需要完善心理咨询中心的各项设施。例如,根据辅导对象的不同,分别建设个别辅导室和团体辅导室;根据辅导方式的不同,可建设访谈室、宣泄室、沙盘推演室等;根据功能的不同,开辟心理治疗室、心理测评室、心理阅览室等活动场地。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配置必要的办公设施和计算机等软件和设备;出台兼职教师各类活动课时给付标准并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划拨一定的专项经费,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机构的正常运转、心理健康普查和组织专题辅导、讲座、报告及人员培训等。
在辅导组织机构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可参考台湾学校的经验,根据学校自身的规模设立1个心理咨询中心,由数名热心于心理辅导工作的教师、校医、政教人员组成,其中应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教师,负责学校经常性的辅导工作;另设1个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由校长兼主任委员,负责全校心理辅导活动的规划、发动与互相配合。同时还要确定专职人员的定编指标,并协同人事等部门明确专业人员的职称评定系列;兼职人员要明确工作量计算方法,落实必要的待遇。
2.师资力量较薄弱,应强化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内地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较薄弱,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数量太少,师生比平均达1∶10986,远远不能满足我国日益发展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需要。要解决这一矛盾,各高校就应该保证足够数量的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
另外,对于在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养和进修也较为缺乏。当务之急,我们要建立一支专兼结合、专业互补、相对稳定、素质较高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为了提高专兼职教师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职业道德及必备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我国也积极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教育部社政司在天津师范大学设立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骨干教师培训基地,各省也设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中心,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培训工作。但根据被培训者反映,普遍存在下列问题:培训内容过于注重理论讲授,缺乏必要的操作技能训练;缺乏实习督导;案例分析少;培训时间短,很少有时间让学习者自己去体验或彼此分享、督导,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要改变这种现状,建议可以借鉴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首先,在专门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上严格把关,采取积极措施,引进高层次专业人才,从事专职的心理辅导工作;其次,把在职心理辅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列入学校师资培训计划,安排心理辅导教师进修心理学课程,系统地学习心理学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最后,依托条件较成熟的师范院校、教育学院,成立学校心理辅导咨询中心,定期对临近地区高校的心理辅导工作给予及时、集中、具体的指导、咨询与监督,以加强促进心理辅导教师的个人成长,提高实际操作技能,提高心理辅导的质量。
3.课程设置欠规范,应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从课程建设来看,目前内地高校开设心理教育课程欠缺规范,这种现状难以保证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而达到增进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
通过心理素质教育进课堂,高校心理辅导在一定的普及面上正常地开展起来。那么当务之急就是要培训高水平的师资力量和编写心理辅导教材。可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师资队伍、科学研究三个方面的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专业性、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我们还可以借鉴台湾学者提出的制订心理辅导计划与实施方案的“问题――方式――策略模式”,编制课程的单元活动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紧贴学生的实际生活,大胆探索,努力创新教学方式与途径,增强心理健康教育课堂的吸引力与活力。
4.资源未能整合共享,应建立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
目前内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与校内外资源仍不能很好地整合共享。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要与学校的各个部门互通信息、通力合作,借助于学校多方面的资源,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教学、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各个方面。台湾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委员会的设置,在很大程度上就起到了统筹规划校内资源、发动全员参与和互相配合的积极作用,为我们提供了可以借鉴的思路和启示;同时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积极寻求社会的理解、支持,加强与兄弟学校、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如各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部门加强联系和研讨;聘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知名人士开设辅导讲座;开展与有心理门诊的医疗机构的合作,及时提供心理疾病的医疗干预措施等。此外,政府也应该加大支持力度,积极参与、妥善引导,通过立法等措施力求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制度化、普遍化,整合共享多方面的资源,以达到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全员积极参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宗亮东.辅导学的回顾与展望.台北心理出版社,1990.
[2]王淑燕,申鲁军.高校心理辅导现状分析及对策.科技信息,2008,(6).
关键词:高校;极端心理;法制教育;心理教育
一、基本情况
近段时间来,“杀害室友”、“硫酸泼熊”等一系列血腥刺眼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而这些令人匪夷所思的事件当事人却是未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力军――高校大学生。这不得不引起人民大众对当今高校对大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与心理教育工作的质疑,也不得不令当今高校反思,在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背后,高校这座悠悠“象牙塔”所应承担的责任。
二、发现问题
通过对部分高校进行调研,再结合网上文献资料,笔者发现,30%的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只是徒有其表,缺乏相应的创新教育体制形式。35%的高校心理辅导教师队伍专业素质不够高,具体表现为对咨询学生的心理状态分析灵敏度不高,缺乏引人入俚男睦硎璧寄J剑且缺少对大学生心理辅导后的日常心理状态跟踪。再者,55%的高校缺少创新体制下的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活动形式,对在校大学生不能达到全面立体覆盖。
三、对策建议
1.转变传统观念,注重各方面素质发展
加强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不仅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更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传统观念的“三好学生”往往只局限于文化课的优秀,而很少有高校评选部门去考究大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发展情况。这就潜在地助长了一些大学生“有才无德”的气焰。笔者认为,高校不仅要注重学术发展,更要注重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可以开展“我身边的道德榜样”评选活动,鼓励大学生注重品德素质发展,树立榜样力量,形成高尚优良的校风学风。同时,将个人素质的考量纳入学校素质教育的整体规划中,作为评选各种荣誉称号的必要指标。
2.创新法制教育,突破法律基础课程的限制
当今大多数高校对于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只局限于开设与法制基础相关的公共课或者选修课,而这些课程并不能引起学生的高度重视,且除此以外,学校很少能为大学生提供学习基础法律知识的其他途径。笔者认为,高校可尝试创新法律教育体系,突破基础课程及学时的限制,开展法律基础知识竞赛,并且设立相应的奖励制度,以更新颖的方式让大学生参与到法律知识的教育中。同期,可开展“法律知识周”,在校园人流较多的地带设计大学生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案例展板,让大学生在课余时间更加深入地学习到基础法律知识,切实推进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工作。
3.配备专业人士,完善高校心理咨询机构
配备一支专业素质强,灵敏度高的心理辅导教师队伍。对于主动进行心理辅导的大学生,心理辅导老师应能够准确分析出问题,并且以亲切温和的方式来帮助大学生走出心理泥潭。此外,在高校的各个班级中设立心理委员一职,专门负责关注全班同学心理状态变化,如若发现有心理问题的同学,应及时与心理辅导老师沟通,对于没有勇气主动辅导的学生,应当增加关注,且通过适当的方式鼓励其接受心理辅导。再者,心理辅导老师能够及时发现人格明显偏离正常者,进行长期心理疏导,同时要注重对其的日常生活心理状态追踪,避免危机事件的发生。
4.全面立体覆盖,开展相关案例分析团日活动
为深入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每一个大学生意识到极端心理危机事件的严重性与严禁性,将知法懂法守法的观念在学生群体中全面立体覆盖,笔者建议,可在各班组织举办相关案例分析的团日活动。使法制教育与心理教育深入支部,且确保覆盖到每一位大学生,以此有效扩大活动影响力。同时组织大学生党员深入学生寝室一线,为广大团员讲解相关案例,同时对其进行相关的法制与心理辅导,以集体活动的形式让青年学子们体会到本次活动的意义,进而将知法懂法守法作为广大团员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内容,树立校园道德新风尚。
5.转变教育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
积极开展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校园文化活动,营造轻松而又愉悦的学习氛围。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大学生基础法律知识与心理疏导方式,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为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大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活动,增加自身与其他同学的交流沟通,改善自身心理状态,极大地降低了极端心理的产生。此外,还可开展相关案例分析的电影展播活动,使大学生处在浓厚的法制教育氛围中,巩固法制教育的成效,使大学生心理状态积极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校辅导员参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思考[J]. 王慧琳. 思想教育研究. 2009(S1).
[2]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成因与预防途径[J]. 吕途,杨贺男,张绍波. 教育探索. 2009(06).
[3]大学生极端心理问题的自身因素探究及对策分析[J]. 张传锴. 中国成人教育. 2010(12).
[4]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成因与预防途径[J]. 吕途,杨贺男,张绍波. 教育探索. 20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