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高中生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高中生生涯规划方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生涯规划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高中生生涯规划方案

第1篇:高中生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2012年浙江省深化课程改革以来,高中生涯规划教育为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随着浙江省必修课走班教学实践的推进及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的出台,生涯规划教育成为高中生进行走班选课、选考及学考规划的重要支持系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高中处于义务教育后的高层次教育与高等教育之间承上启下的黄金阶段,学生处于心理逐渐成熟时期,对未来生活充满幻想,对未来职业已有向往。但受到义务教育阶段生涯规划教育缺失等因素的影响,目前高中生生涯规划意识还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一些学生在进行生涯探索和面对生涯抉择时容易产生困惑和疑问,需要通过学校生涯个案辅导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探索职业、理性抉择,明晰生涯发展方向和路径。

当前,国内高中生涯规划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生涯规划教育师资还较缺乏,专业化水平不高,选择并科学使用专业生涯测评系统是提高生涯个案辅导效率的重要手段。为此,笔者就高中生涯测评系统运用于学校生涯个案辅导进行了有益的实践探索。

一、高中生涯测评系统的功能

目前,专业的高中生涯测评系统主要汇集了三大功能:认识自我、认识外部世界、有效的决策行动。

认识自我功能帮助高中生分析潜在的自我特点。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立足于生涯发展与职业规划的角度,高中生涯测评系统从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学科兴趣五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个性特征及潜在优势,并针对学生特点,给出切实可行的分析报告及发展建议,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完善自己,从而掌握未来。认识外部世界功能则通过系统内置的信息库,为学生提供相关信息检索,内容涵盖高中生关心的专业、高校、职业等重要信息,包括“211工程”重点大学、部属院校及独立学院等1068所院校、500多个专业的详细介绍,还集成了中国最大的职业信息库,内含近千个职业的详细信息,为学生探索外部世界提供支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只有对所选对象清晰了解,才有可能作出最恰当的选择。认识外部世界不但为学生提供了强大丰富的专业、学校、职业信息,还与“认识自我”“决策行动”等功能相互联系,引导学生客观分析。决策行动功能则结合高中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启发+引导”的方法,协助高中生作出影响自身生涯发展的志愿选择。

另外,通过系统的管理后台和统计分析功能,学校和教师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取向等,为学校选修课程设置、选考科目教学安排等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学校更加系统地开展生涯教育工作。

二、高中生涯测评系统运用于生涯个案辅导的实践过程

(一)施测前的准备过程

1.详细了解学生生涯发展困惑

在进行生涯个案辅导之前,通过会谈等方式较全面地了解学生生涯发展困惑,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会谈过程中,教师需要了解学生的姓名、班级等基本信息,学业发展现状,生涯困惑的具体内容,个体情绪体验,个体对生涯规划的认知水平及实践经历,学生家长对其生涯发展的影响等。必要时,还应了解学生接受生涯个案辅导的经历。

2.建立良好的生涯辅导关系

学生首次进行个案辅导时,通常心情较紧张、拘谨,若对辅导教师缺乏必要的信任感,则容易产生阻抗,将消极情绪迁移到测试过程中,影响生涯测评结果的准确性。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施测前的会谈过程,向来访学生表达尊重,并恰当使用共情、积极关注等辅导技术,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涯辅导关系,为生涯测评的开展打下基础。

3.慎重选择生涯测评内容

一般高中生涯测评系统包含多套测试,在生涯个案辅导过程中,通常不需要学生完成所有测试内容,而是需要教师在了解学生生涯发展困惑的基础上,有选择地施测。如:学生对未来生涯目标较迷茫时,可以从学生自我探索入手,帮助学生了解自身兴趣、性格及能力特点,锁定生涯目标。若时间有限,可以与学生沟通协商,了解学生的个人意向,选择其中的一到两项测试施测,不必面面俱到。

4.做好生涯测评指导

学生首次接受生涯测评时,对测评要求较为陌生,有的学生担心测评结果对自己有不良影响,怀有顾虑。在施测前,教师应向学生做出必要的说明,确保学生无疑虑时,再进行测试。

(二)施测过程

学生进行生涯测评,应选择安静的空间,保证充足的时间,避免不必要的打扰。若学生在校时间有限,也可请学生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回家进行测试。但施测过程中,学生的反应也可能成为生涯辅导的重要线索,故而应尽量争取安排学生在辅导教师的陪同下测试。施测过程中,教师通常坐在学生旁边靠后一点的位置,既避免教师无意中打扰到学生,又方便教师观察和记录学生完成测试的过程及反应。学生进行测试时,教师应尽量避免走动、接听电话或出言指导等,应密切关注学生测试的状况,学生对测试题目有疑问时,应提供准确、及时、简洁的解答。

(三)对测评结果的处理

对于生涯茫然的学生,对测评结果的解读重在自我发现和了解职业,协助学生搜集信息,开展生涯探索。对于生涯选择有疑虑的学生,对测评结果的解读可能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测试结果与预想较接近或一致,通过测试,学生的想法得到了确认,消除了顾虑,更加坚定;二是测试结果与预想不一致,则通过测试,有助于学生纠正错误的认识和推测,调整生涯发展方向。当测试结果能够提供的信息有限时,需要辅导教师和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沟通,从完成测试的过程、对测试结果的认可度等细节入手,进一步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帮助厘清生涯困惑。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对测评结果的处理应慎重,避免学生“贴标签”、对号入座,应向学生说明测评结果通常没有好坏之分,其价值在于为我们进行生涯探索和抉择提供客观依据和参考。要帮助学生从各个角度、全面系统地了解测评结果的意义,而非简单评价。为避免对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困扰和影响,教师还应注意对测评结果进行保密处理。若需就测评结果与相关教师、家长进行交流,应事先征得学生的同意。教师需要将测评结果应用于行业内研讨交流时,应对个案个人信息等作保密处理。

学生对测评结果产生疑问时,应引起教师的重视。对测评过程和结果的进一步深入探究,往往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生涯困惑的关键点和症结所在,能够为生涯困惑的解决提供重要的契机。

三、高中生涯测评系统运用于学校生涯个案辅导的功效

(一)帮助提升学生对高中生涯规划的认知水平

高中生涯测评系统是建立在系统、科学的生涯规划理论研究基础上的,其功能模块展现了高中生涯规划的一般过程。学生在完成测评的过程中,能够增进对生涯规划过程和理念的认知,提升其生涯认知水平和生涯规划意识,从而有利于生涯困惑的化解。

(二)帮助学生厘清生涯困惑

生涯测评的过程及对结果的科学分析,能够帮助学生和教师更加准确地定位学生生涯困惑的关键点和症结所在,从而使学生的生涯困惑更加聚焦和明晰,避免不必要的焦虑和担忧,同时为生涯困惑的化解提供契机。如,教师若观察到学生在施测过程中对某一问题的选择表现出反复斟酌、难以决断的情况,则应在测试结束后加以询问和讨论,帮助学生进行更深入的自我探索和生涯反思,厘清生涯困惑的关键点,从而作出理性的规划和抉择。

(三)提高生涯辅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生涯测评系统建立在科学的生涯教育理念和规划过程基础上,经过专业机构认定,具备了可靠的信度和效度,能够为学生提供直观、可靠的测评数据,更具说服力,有助于提升生涯辅导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如,学生李某认为自己记忆力差,因而对能否胜任医科专业学习及医生职业生涯存在疑虑,但通过自我兴趣和能力测试,李某发现自己的兴趣点及能力倾向与医生这一职业匹配性较高,从而消除了顾虑。这一案例,正是专业测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战胜了个人臆测的例证。

第2篇:高中生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文化;基地;成长;平安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7-0231-02

怀仁中学走过“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跨越“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正迈向“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探内涵发展之路,圆怀仁臻美之梦”,既是怀仁发展的呼唤,也是社会对怀仁的期待,更是怀仁教育的理性自觉。怀仁中学的内涵发展,需要激情和汗水,也需要理性和智慧,更需要良心和责任。只有自觉走优质、特色、高位发展之路,才能圆怀仁臻美之梦,使怀仁真正地成为产生美好故事的地方、净化师生心灵的地方、让人难以忘怀的地方。

一、践行怀仁臻美文化,提升学校办学内涵

学校践行“怀仁臻美”的核心文化,通过建设美丽校园、打造美妙课堂、规划美好人生,致力臻美教育,优化怀仁办学特色,把学校建成师生生活的花园、学习的乐园和精神的家园。

1.学校生态文化的建构――建设美丽校园。通过建设一个优美、和谐的校园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营造校园生态文化氛围。为优化育人环境,树立鲜明形象,形成有文化底蕴的、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学校将从办学宗旨、办学理念、学校历史、发展规划、师生规范等方面综合考虑,科学布局,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统一和谐的生态文化。

2.学校课程文化的建构――打造美妙课堂。学校通过“三动”课堂、教学案一体化、社团活动、校本课程、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活动、主题活动等多元文化课程,通过课程的形式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积极构建新型课堂教学形态,不断改进教师教学方法和学生学习方法。

3.学校行为文化的建构――规划美好人生。学校通过名师工作室,引领教师队伍建设;通过学生生涯规划,统领德育工作开展;通过修订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学校办学行为。

二、着手课程基地建设,促进学生生涯规划

学生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是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每个学生有行动的方向,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追求,有能够做得更好的信心,相信有付出就有收获的道理。通过生涯规划帮助学生在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职业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习动机。

1.依托教育平台,开展生涯规划。高中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认识自我在此时会显得更为重要。学生依托高中学生生涯发展教育系统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测试,认识自我: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学科兴趣。

认识专业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一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征来研究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发展方向等。生涯教育主要是帮助学生通过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最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

学科选择是高中生涯中非常重要的决策之一,它直接影响着每个人高考专业的领域选择和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在影响学生选科的众多因素中,最看重的是职业兴趣、能力倾向、学习成绩。高考志愿就是关于我们对将来就读学校和专业的志向和愿望,志愿选择是一个重要的人生拐点。志愿选择过程一共有五个步骤:影响因素分析、专业筛选、专业适合度分析、挑选学校、录取成功率评估。

2.拓展中心功能,完善保障机制。学校已经成立了“学生发展指导中心”,设置了生涯规划区、生活体验区、心理咨询区、能力达标区、健康教育区、网络测评区和技术指导区。我们在课程基地建设过程中不断开发该中心的功能区域,建设“微型职业体验馆”,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对职业有更直观的认识;建成“产业发展陈列室”,让学生在产业的发展史中对职业、行业有深刻的认识,启发他们在创新、创业上有所思考;开设“高校展示区”,让学生了解部分高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特色,了解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要求;开发“教师发展指导中心”,提供教师培训的场所,建设教师发展所需的相关资源……学校还在校园内错落有致地布置开放式产业、行业、职业的相关模型,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生涯教育。

3.科学规划流程,建立测评系统。学校着手开发“江苏省怀仁中学学生生涯规划测评系统”,编印《江苏省怀仁中学学生生涯规划手册》,建设“江苏省怀仁中学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平台”,开展生涯规划系列活动。在高中三年中,每个年级学生所面临的生涯发展问题是有所侧重的。高一学生主要面临如何适应高中学习生活、如何确立高中三年学习目标的问题,生涯规划主要帮助新生规划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明晰各阶段的目标;进入高二前,学生主要面临选科问题,同时需要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发展规划;高三学生主要面临填报高校、专业的抉择问题,需要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来选择专业和不同层次的学校;同时需要关注高考后学生心理调适和就业指导问题。

4.发展生涯基地,开阔学生视野。学校充分利用各类社会有利资源,发展更多的生涯规划实践基地。学校每年组织学生参加“走访一个大学、体验一个职业、采访一个职场人”的“三个一”活动。学校与红豆集团、晶石集团、大德重工等高新企业合作,让学生走进企业,研究企业的岗位设置、企业文化、企业发展等。学校与江南大学、苏州大学等高校联系,让学生走进高等学府,了解高校的专业设置和特色,体验大学生活和学习,感受高校的研究氛围和方向。学校与苏州中学园区校等生涯规划教育颇有成效的中学联系,学习和借鉴他们的教育资源,为我校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提供范本。学校聘请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生涯发展中心主任和全球职业规划师、苏州中学学生多元发展指导中心主任担任我校生涯规划教育导师,定期为我校师生进行培训,为我校生涯规划教育进行技术指导和答疑解惑。

5.配备德育导师,推进全员德育。学校通过双向互动选择,落实“每个教师都是导师,每个学生都有导师”。全面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管理,进一步推进学生生涯规划,开展以沟通、理解、帮助为特征的个别教育,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心理疏导、学力辅导、发展指导”,使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生活、思想、心理等方面的导师。德育导师关注学生个性成长与发展需求,与学生一起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涯规划书,帮助学生根据计划调整行动,促进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学习和生活。

学生导师与学生家长充分沟通,全面分析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学习能力等因素,优化学生生涯规划方案。“家校驿站”的建立,使家校教育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三、聚焦课堂教学改革,提炼教育科研成果

学校高度重视教学管理和课堂建设,着力推进课程改革,切实在学科教学中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1.从严从实做好各项教学常规。落实教学常规是学校教学工作得以正常有序开展的根本保证,切实做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注重过程管理,细化、内化教学常规。加强教师教学常规管理,不仅有利于规范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而且有利于促进教师本身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围绕“三动”课堂和教学案一体化主题,积极组织各种课型的评比和大型公开课展示活动,展示学校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根据学段特点实施有效教学。高三注重用目标引领教学行为,切实加强学习氛围营造,让学生从“努力”转变为“尽力”,重点突出语数英学科,选科尽可能匹配。重视高三“提优”和“补短”的非建制班级教学、行政干部班级蹲点制度和“牵手”学科导师制组织和落实。

高二要把握住文理分科的契机积极引导学生在重点科目上钻研和提高,重视文科学生名著阅读的指导和检测,重视必修科目的教学,为学业水平测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教学关注初高中衔接的指导,着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改进学习方法。坚持“重教材,抓基础,低起点,严要求,多台阶,常反复,迈小步,不停步”的教学策略,循序渐进,步步为营,夯实基础。

3.校本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深化校本教研,努力实施校际教研。实施教法学法研讨、教学反思交流、学业评价研讨、课外辅导交流等活动。实施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分享教学实践智慧,共同探讨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以学科名师工作室为载体,开展“走出去、请进来”教科研沙龙和研讨活动,不断开阔教师视野,以此来锻炼队伍,提高教师教科研能力。依托校内外力量,以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我反思、行动紧跟为抓手,促使年轻教师转变观念,落实好自我发展规划,积极营造有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氛围。

四、提高安全服务意识,确保校园平安有序

1.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落实安全工作责任,开展经常性的检查,做好学生安全教育,注意用电、用水、防盗等方面的安全。在房屋、器材、用电、消防等方面排查安全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学校周界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CK报警系统正常工作。加强食堂、超市日常管理,确保师生饮食饮水安全。开展节约型学校建设,积极创建节水型学校。

2.财物管理严格规范。严格执行物价、财政、教育等主管部门确定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公示,坚决杜绝乱收费现象。严格控制代办费的支出,减轻学生负担。财务人员严格执行财务制度和会计法,经得起物价、审计、财政等专业部门的审查。常备物资实行定点定价采购制度,增加物品采购的透明度。大宗物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基建维修项目规范审计结算。进一步完善购物、保管、维护、使用等财产保管制度,做到制度健全,职责分明,账账相符,账物相符,手续规范,票据齐全。

第3篇:高中生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职业生涯;选考;走班制

2014年9月,浙江省政府新闻办召开全省深化高校考试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新闻会,公布了《浙江省高考招生制度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新高考方案”,打破了此前人们固有的高考概念。高考不再意味着一考定终身,而是一个过程,一个让学生总能找到更好状态的体验。比如,参加统一高考招生,除了语文、数学两门,其他科目都可以在两年内考2次。既可选择选考科目,又可选择考试时间,为的是给每个学生更多争取更好结果的机会。让学生获得更多发挥所长的机会,并把过程拉长,减少偶然因素干扰,高校依据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表现选拔学生,学生不必总是与自己的短处较劲。

“新高考方案”的“新”,也体现在文理不再分科,必考科目为语文、数学和英语。选考科目由学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7门高中学考科目中自主选择3门;“新”还意味着今后没有一本、二本学生类别,录取不分批,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类)平行投档。高校确定和提前公布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和其他选拔条件,择优录取。

一、问题的提出

面对“新高考”,所有的老师、学生和家长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势必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曾有一位家长向班主任反映,女儿一进高中,每天早上5点起床,开始看书写作业,以前觉得高一可以稍微松口气,新高考容不得喘气。笔者所在学校的心理咨询室也接待了很多高一新生,两位好朋友结伴来咨询,他们遇到了类似的问题,高一就面临选课,兴趣和成绩到底哪个更重要;选课就意味着选专业,学习到底为了什么,不知道自己将来干什么。再加上某些学科实行走班制,与任课老师沟通的机会比以前明显减少,共同切磋学习的同学也很难见到,班级的概念淡化。

二、高一新生的适应性问题

1.不能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我国中小学生几乎没有职业生涯教育,很多学生到了高中学习目标依然模糊,即便确定了自己的理想,也不知道如何实践。我们的学生一直关在象牙塔里,缺乏对职业的真实感受和体验,不了解职业的种类、职业的性质,更不了解对从业者的要求。以前填报志愿是高考分数出来再填,什么是好专业,分数高的肯定是好专业,热门的肯定是好专业。没有系统的生涯规划教育,对这种选择专业的方式影响不大,现在,高一你就要确定自己理想的职业类型,才能在此基础上确定选考科目。目前看来,大部分高一学生还不能特别理性、全面地认识自己,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经历及不足等各方面也不能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对自己的职业倾向,更是从未深入分析,如何选择一个适合自己的最佳职业,并为实现这一奋斗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是他们亟须的,也是他们缺乏的。

2.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选考科目

高中之前,学生为了总分而努力,中考衡量的也是各自的总分。进入高中马上要你选定哪几门课是一定不会作为高考的科目,且这种课尽量提前考掉。确定作为选考科目的,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尽量放在高三考。给了你选择权,就看你会不会选,怎样做到扬长避短。

即使做出了选择,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很多学生又会改变主意。有些学生一次考试没考好,就怀疑自己选错科目,要重新选课。也有学生或因任教老师的个人魅力,导致学科兴趣的转移,要重新选课。随意地更换选考科目,对整个学习来说是极其不利的。

3.不能很好地适应走班制教学模式

很多学校在高一第二学期,根据学生所选的两门选考科目的人数重新分班,日常管理仍在一个固定的班级,称为行政班。第三门实行走班制学习模式,学生走班后上课的教室为教学班,不同班级的学生,根据自己所选科目到不同的教室上课。教学班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行政班,上课时同学们集结,结束后各自返回自己的行政班,由于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教学班任课教师不同,学校很难安排辅导教师深入到行政班开展课后辅导,使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成绩的提升。

走班制打破了传统文理分班的格局,传统行政班的色彩没那么浓厚,老师和学生的熟悉程度减弱,班主任的管理没那么强烈,有些学生会趁此逃课。中国教育文化中“教”和“育”是不能分开的,走班制教学模式把老师和学生都当成了机器,学生和老师仅是买卖知识的关系,没有“育”的关系,对高一新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考验。

上述的适应性问题有一个没处理好,都会导致成绩下降,影响情绪,甚至危害心理健康。俗话说得好,“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怎样来提高高一新生的适应能力是一件值得关注的事。

三、解决高一新生适应性问题的途径

1.学校应尽量创造能使学生尽快适应的条件

学校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随着学生高考选择权的增加,高中学校必须在学生一进校就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综合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同时渗透到各个教师的任课过程和日常教育过程中,从多角度、多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将职业生涯教育作为一项主题性综合实践活动,构建一套完整的学生生涯辅导课程并将其应用于实践。学校要对学生进行兴趣性向测试,让其了解自己的职业倾向,让学生了解个人兴趣,意识到“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该怎么做?”的生涯问题。让学生在了解个人特质的基础上,对学习与职业信息、个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重点探索。

学校还需构建生涯活动方案体系,组织学生到企业、社区、机关开展各种职业体验,让学生充分发现、发挥自己的才干。根据学生的不同特长,开展多方面的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才能都有机会表现或发挥,使学生逐渐成熟自己的生涯规划。

2.学生需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

(1)在学习目标上,积极探索职业生涯规划。认识自我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主要了解自我的兴趣、自我价值观、自我能力、自我性格;其次要了解职业的类型、职业的特性、所需的能力、就业渠道、工作内容、工作发展前景、行业及职业的薪资待遇等;再次还要了解高校专业和学校信息、就业环境分析,选择正确的专业方向,并据此确定选考科目,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和优势。改革后,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参与程度要求更高了,各位家长一定要静下心来帮助孩子分析,综合多方面因素确定孩子未来的职业定位。学生要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兴趣特点和专业性向,关注社会,从亲戚朋友、学长学姐、媒体介绍综合地寻找自己的学业志向。

(2)在学习方法上,理性确定选考科目。选择考试科目既要结合自己的学习特长和实际学习水平,也要结合院校招生的实际情况,还要结合学科老师的指导意见。一个总的原则是扬长避短,选择自己具有优势的科目,避开自己的短板,这样能最大限度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机会和风险向来是并存的,比如现在技术也成为选考科目,有人认为技术更容易出成绩,而且选的人又少,选择技术竞争肯定没有物理、化学那么大。但如果大家都这么想,都选技术,那么竞争就更激烈了。因此,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强项来选,更稳妥。

(3)在学习模式上,主动适应走班制。走班制学习模式需要学生有时间观念和自理能力,行政班学生面对的不是同一张课表,每个学生必须清楚自己的课表。而且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主动性,教学班老师和学生的熟悉度大大降低,老师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分散在各个行政班的每个学生,也很难进行个别辅导,有什么问题需要学生主动找老师,学生必须得清楚何时何地能找到老师。

学生要积极参与协助管理教学班,走班制导致班级管理的多元化、复杂化,为使班级管理能够高效、平稳、和谐地运作,必然需要学生的参与。如果一个行政班中有几位学生分在同一个教学班,可以把他们组成一个小组,并推选一个组长。组长必须具备强烈的班级荣誉感,在小组当中有威信,能带头起模范作用。班主任应对其进行培训,组长明确自身的职责与义务。学习小组不仅能达到学生协管的目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及班级荣誉感,有效弥补课后教学班任课老师辅导不到位的情况。

虽然高考发生变革,但是所学的基本知识不会改变,高一依然是高中承上启下的关键学期,如果提前确定选考科目,提前适应高中老师授课风格、教学方式方法等。进入高中后,高一新生肯定能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自信面对学考和高考。

参考文献:

[1]周常稳.普通高中走班制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5(6).

[2]刘鹏志.普通高中生涯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J].现代教学,2015(6).

第4篇:高中生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生涯规划;个体发展;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11-0184-05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的黄金时期,这一阶段身体成长日趋成熟,社会接触面以及社会交往日益丰富频繁,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也更为复杂和深刻。认知能力和思维水平在不断发展完善,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与地位也在发生重大转变。青少年时期能否顺利过渡,关系到青少年的人格健全和身心健康发展,而在这一阶段中,生涯规划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生涯规划概念的提出和内涵

生涯规划这一理念在我国的认识与起步尚晚,但在美国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在这一领域中著名生涯理论专家Super认为,生涯(career)是生活中各种事件的演进方向和历程,它统合了人一生中种种职业和生活角色,由此表现出个人独特的自我发展形态。所谓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是根据个人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进行分析,确立自己的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施生涯目标的过程。生涯规划按纵向而言,所关注的范围从幼儿园到退休甚至死亡,即人一生中的各个人生阶段;就横向而言,范围不仅局限于职业选择和职业活动,而是覆盖到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观点随之也推动了“生涯辅导”和“生涯教育”观念的产生和发展。在生涯辅导和生涯教育的内容上包含生涯决策能力的发展、自我概念的发展、个人价值观的发展以及挖掘个人潜能等方面。目前,绝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生涯规划是一个人在考虑自身智能、性向、价值、阻力、助力的前提下,妥善安排,调整和摆正人生位置,尽其所能规划未来生涯发展的历程。该历程是有益于人终生发展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的。一般而言,一套完整的生涯规划方案应包括三个部分:一为确定生涯目标。生涯目标的确立是依据全面综合地分析个体和社会的信息。即在了解个体性格、兴趣爱好、心理素质、能力、潜质的基础上,还要掌握现阶段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对这些因素进行全面分析和整合,选择最适合的符合社会价值的目标。二为制定实施策略。目标的实现需要一系列的策略活动,如可行性的探索、方案的拟定、分析和决策等等。其中方案的拟定需要制定科学的长短期计划,计划要有持续性和可行性,紧凑而不失灵活。在制定实施策略阶段,为个体回答了实现目标需要做什么,如何去做、何时做等问题。

三为进行反馈评估,同时也是一个对决策重新审核的过程。在这一阶段中即使个体自认为对各方面情况都了如指掌,也不能忽视对决策进行重新估计,时时审视自己,不断修正和调整前进的步伐。

人类对生涯规划的理解和探索经历了从关注单一事件和某一方面到关注、统合各种因素所有事件、所有方面的过程。尤其是在关注青少年成长方面,从关注青少年单一时间段的活动到关注青少年毕生发展的过程。这一静态到动态的研究历程,是生涯规划统合了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理念,逐步迈入心理健康视野的历程。

二、生涯规划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有助于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的形成

在青少年时期,个体较儿童期会更多的关注、探求和评价自我,将精力集中在自身,一切问题以自我为核心开展,随之扩展到广泛地关注社会,用以获得更多更广泛的社会知识以促进内在自我的形成和发展。青少年时期较儿童时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增强,个体开始考虑将来,如成年后的职业发展等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又反过来促进青少年探寻自身。在这一人生阶段进行生涯规划能帮助青少年更好的认清自我,进行自我反省,不断调整和完善目标。由于生涯规划是一个积极的能动过程,是在适应――不适应――适应、平衡――不平衡――平衡的循环中不断进行内外调整,认识自我、分析环境、确立目标、制定策略以及反馈调整五个环节的循环与更替,进而追求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如目标与规划引导着青少年的社会行动,社会行动检验着目标与规划的可行性和匹配度,其结果作为反馈信息重新进入自我认知环节。在青少年行动和规划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疑问、困惑和混乱的现象,这会唤起青少年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可以极大地推动个体进行深度的自我认知。在目标达成的结果中,青少年会得到满足感和愉悦,认识到自我认知的重要性,唤起对自我的肯定和获得自信心。

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E,H,Erikson以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以人格发展为主线的自我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Erikson认为人在青少年时期(12-20左右)很容易遇到自我同一性混乱的危机。即生理上的成熟总是破坏着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平衡,同时社会的冲突和要求变得困扰和混乱,青少年必须通过积极的探求、亲身的体验来获得自我同一感,防止同一性混乱。青少年不能完成同一性的确立就会引起混乱等消极发展的问题,不能正确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生活角色或形成社会不予承认接纳、的角色。如果青少年在这个阶段中获得了积极的同一性。而不是消极的同一性或同一性扩散,他们就会形成“忠诚”的美德(Virtue of loyalty)。“忠诚”意味着,一个人有能力按社会规范去生活,尽管它存在不完善和不和谐之处,但这并非要求青少年去接受不完善。如果一个人热爱自己所在的社会,当然希望社会变得更加美好,但“忠诚”意味着能在既定的现实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中能奉献自我,实现自己的价值,在有意义于社会的同时也感受到自己生活的意义。由此可以看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关系到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个人能否更好地适应社会,能否体验到自身的价值和人生的意义。整个生涯规划阶段就是青少年亲自去做一些试验,积极探索、摒弃不适合的东西,发现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根源。这些是建立牢固自我同一性的重要部分。在探索过程中,青少年会遇到积极探索但未完全确定的状态,因此他们要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方向。在逐步探明方向的过程中,回答自身的一系列问题,如“我是谁”“我的偏好”、“我适合什么方向”“有哪些助力和阻力”等等,在逐渐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逐步清晰职业生涯和发展目标。

(二)有利于青少年参与体验式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缺少实践的环节,因此

容易产生教育内容与实际应用和学生发展相脱节的情况,造成学习动机不明确,不能活学活用,从而丧失学习兴趣,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接受被动的填鸭式学习。生涯规划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目标和理想,为理想信念而奋斗。在这种目标学习下,能够促使个体拥有良好的学习动机,最大程度唤醒青少年的潜能,在没有外部指导和监督的情况下,带着问题去主动获取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激励,并能持续地朝目标前进。

诸多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被家长和老师分配学习和娱乐时间,受人监管,很少自己去规划,缺乏自控和自律的能力。而生涯规划则有效地培养了青少年的自我监控能力。确定活动目标、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和步骤、分配活动时间、检查和分析活动效果、反馈调整、采取补救措施等等,这一系列的安排都是对青少年自我监控能力的锻炼。在生涯规划的实施过程中,其中一个目的就是让青少年拥有自己解决问题的内化规则和程序,使得他们在面临困难或生涯抉择时,能进行有效的自我指导。

(三)有利于青少年的自我实现

生涯规划追求的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是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的最高一层,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能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也就是说,必须干称职的工作才会使人感到最大的快乐和幸福。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中实现潜力,使个体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每个家庭会赋予每个青少年不同的才智、天赋、秉性和能力,成长环境和成长经历也会有所不同,对事物的接受能力和探知能力也会有较大差异。生涯规划就是在宽容、尊重和欣赏的前提下,将不同个体引导其最大限度地挖掘人性蕴含的潜力。虽然个体在某一方面技不如人,但对于自身而言是成功的经历。是探索的经验,是寻找方向的基石。自我实现的过程不可能是尽善尽美的,它强调个体的竭尽所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身价值,全面展示自己的才华,这同时也是生涯规划的目标所在。因此,生涯规划中的自我实现是不完善的个体努力追求完善的动态过程。在生涯规划的引导下,个体习得追求崇高目标,学会有效学习,发展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从事具有社会价值的创造,渴望生活的挑战,提升生活质量和人生价值。

(四)有利于青少年构建完整健全的人格

个体的心理可以视为一个完整而开放的系统,而生涯就是个体在一生发展过程中,心理系统与环境中其他系统之间发生不断交互作用的过程。在个体生涯发展过程中。个体的心理系统与外部环境系统不断进行物质、能量、信息和知识的交流,并在这个交流过程中重组内部的心理结构。这个过程是平衡与波动、有序与无序的对立统一,是适应与障碍、成长与危机的交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机制是心理系统的重组,即系统的整体优化和内部各成分之间的均衡与协调,这种重组在生涯规划中体现为对人格完整和均衡发展的重视。可以认为生涯规划的根本任务就是建构完整的人格。因此,在进行生涯规划指导时,教育目标是使个体充分而完整地发展自身的潜能,不仅要实现个体在智力和职业能力方面的发展,而且要实现个体在生理、社会、道德、精神、伦理、创造性各方面的发展;在教育原则方面。必须充分尊重受教育者对健康人格的追求;在教育内容方面,个体的学习内容必须加以统整,兼顾认知与情意、人文与科技、专业与基础;在教育方法方面,教育者必须提供学生充分探究身心潜能的机会,重视思考与操作、观念与实践、分工与合作、欣赏与创作。

(五)有利于实现青少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生涯规划不仅能实施技能与方法的训练。还更多考虑到青少年素质的培养,重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与个性的全面发展相结合,提倡青少年根据自己的特长和优势。设计出自身特色个性化的生涯规划。协调发展,是指个体在发展过程中与所处环境的互动和谐,是人内在与外在各种关系的和谐状态。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引导青少年实现这些方面的和谐、融合与统一。其一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要求广大青少年学生通过规划,树立起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思想道德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其二是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规划过程中,不仅要增长科学文化知识,还应确立科学的生态思想、正确的生态责任感,培养环保意识,使规划中的人生发展与生态发展相一致。其三是与自身的协调发展。要做到思想道德、职业目标、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并确立“人、我、物”正确的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合理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生涯规划实现了把今天的发展与未来的发展相结合,在促进未来发展的前提下确立了今天的发展速度和发展水平,真正做到了青少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我国生涯规划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上个世纪,我国的高等教育毕业分配基本实行的是按计划统招统分制度。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考上大学就等于拥有了铁饭碗。因此上大学成了拥有国家正式工作的代名词。随着高校扩招、统招统分制度的改革以及“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就业模式的不断推行,人们才开始逐步关注和借鉴生涯规划这一理论。

在国外,许多国家在小学阶段就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例如美国的《国家职业发展指导方针》就提倡规划职业生涯教育要从六岁开始,在这一方针指导下,美国在小学阶段就设置了生涯规划课程,让学龄儿童从小根植生涯规划理念,这对今后的人生发展有很好的启蒙指引作用。在美国的中学和大学一般都设有生涯服务中心或生涯资源中心,当青少年面临升学时,学校可以提供多种心理测验,帮助学生分析和了解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和能力等,同时为学生的报考和学科选择提供参考意见,并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个别指导。中心的老师一般都具有辅导学、心理学、高等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的硕士或博士学位,并有一定的考核机制。在每年的冬假、春假和暑假里,学校会要求每位Grade9-12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阶段)的学生参加一些有益的工作和项目,并提供多种实习岗位,甚至有多个跨国项目可供学生选择。由此可见。国外的生涯规划教育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形成了科学的体系。而目前,我国仅在大学阶段设有生涯规划课程,小学阶段和中学阶段几乎为空白。可见我国的生涯规划教育要落后于许多发达国家,而且就目前已有的生涯规划教育实施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生涯规划教育尚未形成系统

虽然我国已进行了多年的素质教育改革,但学生仍然是以考试为指挥棒,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造成了学生在整个求学过程中几乎接触不到职业生涯的相关信息,而且也没有养成主动探索职业生涯和独立思考的习惯。从2005年以后,全国各高校陆续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课程,尤其是2008年教育部作了统一要求,各高

校必须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以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高校有了蓬勃的发展,但是并没有形成人一生中各个阶段的生涯辅导体系,在教育内容和衔接上的缺失,同时也加剧了大学生择业的迷茫。在职业生涯理论中,著名的美国职业指导专家萨帕将人生职业生涯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成长阶段(0-14岁)、探索阶段(15-24岁)、建立阶段(25-44岁)、维持阶段(45-64岁)和衰退阶段(65岁以上)。其中探索阶段又分为三个时期:15-17岁为试验期,18-21岁为过渡期,22-24岁为尝试期。根据这一理论可以看出,职业观的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小学生和初中生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成长阶段,高中生则处于职业生涯发展探索阶段里的试验期。因此针对不同时期的不同特点应实施不同的生涯规划教育。小学和初中阶段应注重树立学生生涯规划的基本理念,逐步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培养动手能力。处于试验期的高中生,个体对自身的需要、能力、价值、兴趣和就业取向都会有初步的考虑和规划,并据此进行试验性的尝试。在这一时期,应进行生涯规划的价值引导,以防出现自我评价偏差。大学生处于生涯发展的过渡期,是个体在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着重进行专门训练和提高,以适应社会需求进一步完善自身的时期。大学毕业后的三年为生涯发展探索阶段的尝试期,是个体在现实社会中选择和实施调整,最终确定一种适合自身职业特点的工作,并将此作为终身职业来发展的时期。但由于生涯教育的空白,广大青少年在小学和中学阶段无法获得任何相关的生涯辅导经验,以至于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感到盲从,绝大多数学生填报的是“家长的志愿”或“老师的志愿”,进人大学阶段才顿感生涯辅导的重要性,甚至不少大学生在毕业前夕仍然没找到自己的职业规划目标,陷入被动择业的困境。

(二)生涯规划意识淡薄

一般高校都重视基础课、专业课的教学工作以及科研成果的考察,而在生涯规划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这方面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在人财物上的投入有限。高校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部门一般设置在招生就业部门或者学生工作部门里。工作的范围和重点是给毕业生开展就业指导课程、办理就业手续、提供就业需求信息、政策咨询等方面。高层次、个性化的生涯辅导和生涯服务几乎没有。生涯规划课程一般是作为选修课存在,普及面低,绝大多数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学生没有相关的课程安排,没有形成为自身职业生涯学习的理念,明显缺乏学习动力。校园里也没有营造出励志、发挥大学生主观能动性的良好文化氛围。

另一方面,绝大多数的学生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人生发展就业择业的重大意义。在高考填报志愿时,总认为选学校比选专业重要,很少考虑自己的兴趣爱好应和将来的发展联系在一起,进人大学后,谈及生涯规划,有一部分学生认为读书是自己的事,就业是父母的本事: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因为时展瞬息万变,计划赶不上变化,到时候再说:还有一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教育本身就和社会需求相脱节,反正以后走上社会也要在工作中重新学习,所以先混个文凭再说。还有少部分学生抱定了继续读书是回避就业的途径,本科毕业就去读研究生,研究生毕业了再继续读博士。等读到头了就自然会有工作等着自己。由此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少学生缺乏主动探索生涯发展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知道如何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和目标,更谈不上在认识和了解自身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计划,为个人走向职场成功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混为一谈

目前一些高校存在将生涯规划教育和就业指导教育混为一谈的现象,认为对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政策制度指导、就业形势和求职技巧教育等。殊不知二者在针对性、系统性、实施对象、实施内容上具有很大的差别。生涯规划是一个系统工程,具有战略意义。是帮助个体发现自我,挖掘自身的潜力、特质、能力、兴趣和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进行生涯认知、生涯探索、生涯定向和生涯准备的过程和活动。它涉及一个人一生能否顺利地成长成才,同时也关乎个人是否能正确的选择和享受自己的生活,是在积极认知基础上形成的自我意识,最终目标是达到人的自我实现。因此在实施时间上的跨度为人一生中的各个人生阶段,不同的人生阶段涉及不同的生涯辅导内容。而就业指导主要针对的是临近毕业,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等,指导的内容主要为求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该如何解决,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四)生涯规划教育容片面化,专业师资队伍匮乏

生涯规划教育理应是一种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发展教育。但目前在高校已经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中,主要采取的是“你听我讲”的大课堂授课形式,教学资料和案例不能推陈出新,教学效果差,无法调动学生的热情和学习积极性,学生为了应付考核被动学习,无法领会生涯规划的科学性和重要性。由于学生众多。学校经费投入有限以及学校和社会企业的沟通联系不够等因素,第二课堂的实践环节往往显得比较薄弱,因此导致生涯规划教育内容片面化。

根据教育部规定,学生与就业指导专职教师的人数比应该是500:1。按此比例,一个普通的本科高校应有30-40名专业教师,但实际上,兼职教师都难以达到这个数量。再则高校从事职业规划教育的教师一般要具有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学的扎实专业功底,熟悉各种相关测评工具,要对所在学校的相关学科背景,行业前景、就业方向和劳动力市场有深入了解。但是直到现在绝大多数高校仍不具有这些标准。目前高校的生涯规划师资队伍一般由学生政工干部或普通的学生辅导员担任,这些任职教师一般都不具有“职业规划师”的认证资格,学校在对任职教师实行专业定期培训方面也做得不够,也没设置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研室,导致任职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化程度较低。专业师资队伍的匮乏成为制约职业生涯教育普及的主要因素。

四、生涯规划教育系统化实施的方法和建议

(一)健全和完善生涯规划教育的保障体系

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完善仅靠学校方面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部门、社会和小学、中学、大学一起携手齐抓共管。首先,政府相关部门应以法律的形式推进生涯规划教育。在法律保障的前提下,必然会引起社会和学校的高度重视。在美国,为推进和改革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别于上个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曾两次颁布法令,《生计教育法案》和《学校就业法案》,这意味着美国建立了从职业认识到职业选择的完整职业指导体系和法律保障体系,极大地推动了生涯教育的发展。其次,政府应提供资金保障,实行专款专用,在各个学校建立标准的生涯指导中心以及对专职教师给予专项津贴,用以提高教师的工作热情。在韩国,为了在短期内快速推行职业规划教育,韩国政府在46个地区的小学、中学、大学建立职业指导模范学校,起到了规范和榜样的作用。最后,政府应向社会上

的生涯规划服务公司、人力资源公司等提供一定的优惠措施,如补贴、减税等方式,用以鼓励他们走进校园,更好地为广大青少年服务。各企、事业单位及工厂要和学校建立广泛的合作关系,给学生提供参观和实习的便利条件,以熟悉各种职业和工种,帮助学生作出正确的选择。小区或居民社区中也应构建相应的机构,积极投入到生涯规划服务中去,这样营造出社会各界关注和参与青少年生涯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建立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

建立一支数量稳定的专业化、专家化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是生涯教育落到实处的关键。各小学、中学应引进人力资源相关专业人才作为专职教师,培训学校已有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教师作为兼职教师。大学本身就具有人才优势,应着重挖掘校内现有的师资资源。有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学、教育学相关专业的高校应请专业课教师挑起生涯规划教育的大梁,学生辅导员、班主任等广大学生思政工作队伍则可以担任兼职教师,通过组织定期专业培训的形式逐步提升兼职教师的水平。也可以分批次推荐专兼职教师参加“全球职业规划师”的培训,取得认证资格。另外聘请企业人力资源的专家、心理学家、企业经理、成功校友、社会知名人士、公司人力资源部门领导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或客座教授,有效拓展社会资源为学生的生涯教育服务。构建专职队伍为主,兼职教师为辅,外聘教师为有益补充的服务模式。

(三)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评价体系建设

正确的自我认知是进行科学合理生涯规划的依据,青少年的认知形成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并存在年龄局限性、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帮助学生认清自我,正确的评估自己是职业生涯评价体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目前我们一般采用的是国外引进的量表和常模等测评工具,缺乏本土化适合中国青少年的科学测评方式,也未曾建立和更新适合90后青少年的常模作为比较和参照。建议相关专家在仔细研究国内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心理和特点的基础上,研发出能对个体的职业兴趣、性格特征、职业能力、职业倾向性等做出科学评价、权威有效度的测评系统。职业测评对帮助个体客观认识自我和调整生涯期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仅凭此就下定论是往往不够的,应在研究测评报告的基础上,结合个体自身,以及老师、同学、父母的认识和评价,得到一份综合评估报告,帮助学生规划自己的生涯发展之路。

(四)构建实践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课程体系

现今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强调工作经验,看中雇员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即要求不仅要有扎实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快速适应环境的能力。而学生往往对外面的职业世界了解不多,缺乏实践能力和业务经验,因此学校应当看到用人单位和学校培养之间要求的差距,注重构建以实践为主,授课为辅的生涯教育体系。

在生涯教育方面,学生接受相关的理论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意向测定等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重要环节,但任何规划与认识都源自于实践,而且也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才知晓是否具有时效性。因此学校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让学生参与到体验式的生涯学习中来,在实践中不断修订自己的生涯设计,使之更加完善。其一,学校应发挥网络的优势,构筑校园网络生涯规划指导平台,让校园网成为生涯教育的第二课堂,并可以实现校园和企业的网上对接。其二,在校园内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积极作用,引导学生开展模拟职场、我的生涯我做主、户外素质拓展等形式多样的生涯设计和生涯展示的活动,在校园内营造出良好的社会实践氛围。其三,学生管理方面可以施行辅导员和专业导师齐抓共管的形式,辅导员侧重事务性工作方面的管理,专业导师侧重引导学生探索专业发展前景以及求职和择业。这样的管理方式既方便班级学生和老师一对一的沟通,又能发挥专业老师的优势。其四,学校和诸多社会上专业对口的公司、部门建立联系,成为定点的教学实践基地,建立长效的实践锻炼平台,不断输送在校学生实地参观和考察实习,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

生涯规划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它在引导青少年理性思考和规划人生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构建完善的生涯教育体系需要学校、政府和社会不懈的努力和支持。

参考文献:

[1]沈之菲,生涯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俞国良,曾盼盼,心理健康与生涯规划[J],教育研究,2008,(10)。

[3]程利娜,生涯规划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J]。教育科学研究,2010,(9),

[4]刘华山,心理健康概念与标准的再认识[J],心理科学,2001,(4),

[5]Robert G,L Pryor,Jim E,H,Bright,Applying ChaosTheory to Careers:Attraction and attractors[J],Journal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7,(5),

[6]杨林,生涯规划的要素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6,(7),

[7]裴利华,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0,(8),

[8]韩宝庆,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研究,2011。(2)。

第5篇:高中生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一、指导学生在7选3中做出正确的选择

“决定命运的不是你面临的机会,而是你自己做出的选择。”随着大学生就业面临新的选择时竞争的加剧,培养职业规划意识应当从中学开始,中学生已经处于自己职业生涯的起点,新高考正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高一学生对未来仍然很迷茫,很多同学从来没有想过将来要做些什么,也对高校的专业一无所知,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做出正确的指导。首先,化学教师要能对自己这门学科有充分的认识,知道化学除了能与带着化学、化工字样的专业匹配之外,与环境、材料、医药学、食品营养等也高度相关,选择化学可以报考83.5%的专业。其次,在学好化学专业的同时,新高考形势下,还要求我们多接受一些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培训,对新高考要有充分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简而言之就是:知己,知彼,择优选择目标和路径,并用高效行动去达成目标。再次,要能够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估和环境评估。对自我的评估包括兴趣、价值观、综合素质、能力特点优势与劣势等,对环境的评估包括家庭影响和社会形势(如市场供需状况、就业政策、需求分析、地理环境等),指导学生能综合考虑进行选课。

二、开设高质量的化学选修课

在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很多老师都开发开设了校本选修课程。以往化学教师开发比较多的是比如《生活中的化学》、《化学史话》这一类选修课。《生活中的化学》往往是从学生生活出发,加强了化学知识与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化学史话》则是尽量找到化学史人物与学生的结合点,引起学生思维的共振和感情的共鸣,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开设一些与大学专业接轨的选修课,让学生尽早接触大学中与化学相关的一些专业,帮助学生尽快做出选择。

三、提高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要拒学生于千里之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化学有了兴趣,才能选择化学,学好化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这里谈三点自己的看法。

1.开足开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课程改革后,理论上更强调了实验的重要性,而事实上因为没有了对动手实验的考查,很多老师也为了图方便、省时间,不但学生实验没有了,课堂上的演示实验也是能省则省。从表面上看,上课时间省下来了,老师可以讲更多的习题。而事实上,“百闻不如一见”,学生没有见到过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对知识的记忆是不深刻的,这是你讲多少遍都换不回来的。而且,没有了实验,化学的魅力也大打折扣。笔者认为,教材中的【活动与探究】可以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课堂完成,而【观察与思考】则以教师课堂演示为主。

2.把握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学生在进行7选3的时候,往往依据哪门简单选哪门。其实学科简单与否,除了学科自身特点及学生本身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有些教师没有很好的掌握学生的认知情况,仍然按照以前老教材的特点,一步到位,一味地加大难度,那就把学生拒于千里之外了。

如何把握好知识的深度与广度,笔者认为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1)做好初高中衔接。高中教师也应该好好研究初中教材,掌握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没有掌握的知识,才能知道如何下手。做好初高中衔接,让学生尽快适应高中化学的学习,才有可能让学生对化学充满兴趣,使高一化学真正发挥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2)严格按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014版的要求,重视基础核心,不随意拓展和加深。高一化学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指导他们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学习水平。

3.利用微信平台,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好感度

微信是目前最流行的沟通交流方式,过年的时候在微信上收到了很具化学特色的新年祝福:事业不断升华,爱情不断结晶,身体如钢筋混凝土般强健,心情如焰色反应般灿烂,把烦恼氧化,把开心还原,分解郁闷,化合好运,拥有幸福不再可逆!诸如此类还有很多,看到一些化学课堂上熟悉的字眼在这里出现,相信学生在感受温馨的同时定能对化学产生更强的学习欲望,希望知道更多关于化学的知识。事实上,微信在教学中还能产生很多辅助功能,只是我们不允许学生平时带手机,只有在假期里稍加利用。

第6篇:高中生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基金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建构:以广东省为例”(13YJC840017);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中山大学青年教师培育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建构:以广州、深圳和顺德为例”;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社会管理创新背景下的社会工作专业化建构:以广州和东莞为例”。

作者简介:雷杰(1983―),男,汉族,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社会学系博士,中山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政策与社会工作。

引文格式:雷杰,黄婉怡.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模式及其对内地的启示[J].社会工作与管理,2014,14(3):18―24.

摘 要: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发展经历了从边缘到核心、从单一到全面以及致力突破瓶颈三个阶段。表现出微观“人力资本”、中观“社会资本”和宏观“劳动力需求”的模式。在人力资本方面,社工按照待业青年不同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实行分类帮扶,提供一站式就业服务以及协助在校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在社会资本方面,社工透过重建弱势青年社会网络,提升他们的就业机会。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社工通过创造岗位、服务自雇、青年创业以及发挥社会企业作用等方式来解决岗位供给问题。香港经验给我们的启示是,透过投资社会资本整合能有效促进青年就业,社工可以通过与企业和公营机构合作甚至自己开创短期职位的方式为青年创造就业岗位,有效的就业服务应是预估、培训、辅导、跟踪全程的工作链条。而这一切都需要对内地青年开展就业服务机构进行培育。

关键词:

香港; 青年; 就业服务; 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4)03-0018-07

一、问题提出

青年失业已成为全球性社会问题。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及劳动力市场急剧变化的冲击,国际劳工组织指出到2013年底,全球15岁到24岁青年失业人数达7 340万,失业率为12.6%,[1]青年失业率更为成人失业率的三倍之多。[2]我国青年失业问题也非常严峻,统计显示,城乡登记失业人员中青年占70%左右。[3]另一调查显示,我国青年的失业率为9%,高于6.1%的社会平均失业率。在这些失业的青年中,72%的人属于长期失业。[4]严重的失业问题会造成青年自身的生活满意度低落,加剧社会排斥,引发政治动荡,造成“失落的世代”[5]。因此,各地政府(例如香港)都会将青年视为众多失业群体中最优先要解决的一群。[6]解决青年就业问题也成为转型期我国政府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

由此可见,面对不断上升的青年失业率及由此衍生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已成为不可抵挡的趋势。《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期规划(2011―2020)》明确提出社会工作应用于“就业援助”领域,也有学者明确提出“就业服务社会工作(employment service social work)”的概念①。但是,有学者回顾我国的就业服务历史后指出,内地社工在实务上还没能与就业服务、就业促进充分地有机结合。即使内地专业社工对青年就业服务有介入意愿,以哪种模式介入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7]因此,本文希望通过介绍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模式,为亟待发展的内地社会工作提供重要参考。

二、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

发展的概况

青年就业服务曾长期处于香港社会工作服务规划的边陲位置,但当20世纪90年代青年失业率上升至双位数之后,香港的社会工作者就开始关注“边缘青年”(如年青释囚等)的就业问题。[8]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重创香港经济,到1999年,青年失业率已经由两年前的5.0%猛增到13.3%,影响近6万青年。[9]此时突显的青年失业危机迫使香港政府接连推出“展翅”②、“青见”③等相关计划。社会工作者借着这些计划的平台与不同“社会伙伴”(如学校、家长、以至雇主等)充分合作,使青年就业服务逐渐成为香港社会工作的核心元素之一。[8]经过回顾后,笔者认为香港的青年就业服务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从边缘到核心(1998―2003)、从单一到全面(2004―2009)和致力突破瓶颈(2010年至今)(见表1)。

第一阶段“从边缘到核心”(1998―2003)主要是在探索传统的青年服务的改革方向。在青年失业率急升的形势下,原先只集中以“边缘青年”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就业辅导,逐步扩展至一般的青少年离校生。到了2003年,香港出现了专责支持青年就业的社工中心,如香港青年志愿者协会的青年就业网络、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的职业发展服务处等。不过,此阶段社工的工作主要是为青年提供个别辅导和就业配对,在服务理念上侧重青年人力资本的提高,初步尝试与商界合作,服务内容单一。[6]

第二阶段“从单一到全面”(2004―2009)主要是指香港社工介入青年就业服务快速发展的时期。2004年香港政府推行就业支持试点计划及青年自雇支持计划,打破单纯强化人力资本的就业促进方案。社工介入青年就业的模式开始多元化的探索。同年,青协开展“人生理才”生涯规划服务,将服务对象延伸至在校学生,服务理念也由补救性向预防性、发展性发展。随着社会资本等理念的逐步成熟,社工角色进一步向充权增能方向延伸。到2009年,香港青年就业社会工作已经形成了以“展翅青见”计划为核心,与政府部门、私营企业、公营机构以及非营利组织紧密协作,在生涯规划教育、提供技能培训、开创短期职位、支持自雇创业、培育社企人才和建立社会网络等方面相互配合的服务格局。[10]

第三阶段“致力突破瓶颈”(2010年至今)是致力于提升服务的时期。挖掘潜在的青年就业需求以延伸服务触角,是此时期社工的主要任务。2009年的学制改革⑤对香港社工介入青年就业服务提出新的要求,有辍学打算而又没有清晰方向的青年进入社工的视野。例如,“GPS”就业计划为年满17岁的辍学青年提供工作实习,协助他们清晰自身的定位。在青年完成一年实习后,计划还会为他们提供奖学金和提供重返校园的机会。然而,即使在青年就业服务发展日益完善的今天,一批最弱势的青少年(约占10%~15%),即学习能力和动机都低,或因其社会经济地位而很难获得教育和培训机会的青少年,亦未能于现存就业服务的协助下有效地进入劳动力市场,社工也需要正视他们的需求。[11]

三、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

服务的推行模式

笔者认为,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推行模式包括以下三个面向:微观层面上以“人力资本论”为基础的培训和规划服务、中观层面上以“社会资本论”为基础的社会网络工程和宏观层面上以“需求不足论”为基础的创造职位政策。

(一)微观:人力资本论

人力资本论从劳动力供给方面入手,认为造成青年失业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本身缺乏就业所需的技能、知识、态度、价值和经验,认为通过推动职前以及在职的技能培训计划,可以提升青年的受雇能力和可塑性。[6]从人力资本论出发,香港的社会工作者针对不同类型的青少年进行相对应的介入服务(见图1)。

图1 人力资本论下的社会工作介入

针对“学习能力高―动机高”的青年(A),社工主要担当个案管理者。例如,在“展翅青见”计划中,社工为求职阶段的青年提供课程支持和就业辅导等服务;对成功就业的青年还提供在职辅导,协助青年持续进修,增大他们持续就业和社会流动的机会(见图2)。

针对“学习能力高―学习动机低”的青年(B),社工就按他们的独特性,通过另类的培训来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例如,针对隐蔽在家、上网成瘾的青少年,“网上青年外展试验计划”的社工通过互联网与隐蔽青年接触,逐渐了解他们的想法,以提供切实可行的支持服务提高其学习动机。[12]这种通过虚拟网络介入的手法有别于传统的、以面对面为基础的三大工作方法。

针对“学习能力低―学习动机高”的青年(C),社工则采取较为长期和持续的培训,配合政府“以工代赈”方式来培训他们。例如,展翅青见计划下的“Action S5”针对受听觉障碍、肢体残障等影响的弱势青年,为他们提供为期12个月的在职培训。为了避免这些弱势青年消极地依赖综援救助,社工为学员提供就业机会,职业康复、就业训练、就业见习、就业选配、在职试用和就业后跟进服务等一站式服务,旨在培养他们的S5:自尊(Selfrespect)、自省(Selfreflection)、自信(Selfconfidence)、自强(Selfenhancement)和自立(Selfreliance)。[13]

对于学习能力和动机都低的青年(D),他们面对的问题较为复杂,通常涉及心理困扰及学习障碍。因此,传统的培训模式并不适合他们,社工需要将就业培训和社会服务结合起来。例如,学习障碍的青年因无法逐行阅读文件,从而失去求职的意欲。但是,社工坚信只要选对工种以及提升雇主对学习障碍的认识,有学习障碍的青年同样可以具备就业能力。因此,社工推出能力评估、技能培训、就业选配和情绪支持服务,来提升他们的就业能力和机会。[14]

另外,从学校向工作岗位过渡是每个青年必须经历但并不容易的过程。社工通过与学校、社区和家庭合作,协助青年进行生涯规划。如社工开发有关生涯规划的桌游和应用手册,根据学校和学生的需要设计生涯规划课程,为老师提供职业辅导技巧和就业信息⑦。另外,社工也通过提供职业导向的社区服务和“以家为本”的职业辅导计划,为父母提供有关子女职业生涯规划的信息和方法。[15]

(二)中观:社会资本论

投资社会资本是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新面向。社会资本理论认为,青年失业问题不仅是青年的人力资本出现问题,重点是在于供应与需求不配合。传统的家庭、亲友、工友及邻舍网络的破落,使到原来联结供应和需求的机制受到破坏。[6]弱势青年生活在一个封闭而同质的社会网络当中,由于种种社会性的障碍(如种族、贫穷或阶层的阻隔),使弱势青年缺乏与社会其他社群接触的机会,从而无法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来改变自身的劣势。有鉴于此,香港社工越来越重视以社会资本为导向,希望透过重建失业青年的正规和非正规网络,加强需求和供应之间的联结。

香港仔坊会于2009年7月推出一个名为“跃动工房”的青年就业支持计划。该计划针对香港南区15~24岁的待业待学青年,通过跨界别协作的方式来增强青年与官、民、商、学各界之间的联系与信任,从而重建青年的社会资本,解决他们的失业问题。依托劳工处的“展翅青见”计划,区内商户、湾仔警区警察义工团、海洋公园、香港青年厨师协会及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金融商业学院等组织联合为学员提供职前培训、师徒配对、职业指导和实习机会。社工则鼓励这些雇主以正面的态度了解及培育青年,改变他们对失业青年负面的看法。同时,青年透过学徒制的方式,在人生导师的指引下寻找人生目标,逐渐建立积极的价值观,重建社区信任团结和互助互惠精神。完成训练后,部分学员会与导师共同经营小区内的餐饮服务,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社区经济的贡献者。三年下来,已有210名青年参与此计划,其中128名学员在确立其个人发展目标后,选择继续升学;另有70名学员则成功就业。[16]

(三)宏观:劳动力需求论

劳动力需求论关注宏观层面经济劳动力岗位的供给问题。这种观点认为,青少年失业问题主要源于经济、社会结构出现重大转变,令劳动力的需求出现结构性转变。[10]因此,社工的介入要以“创造职位”为主要入手点。

1.创造岗位

社工通过主动构建雇主网络和举办招聘会,根据不同雇主的需要度身订造计划。如“展翅青见”计划下的“I.T.种子”,通过培训青年人为学校提供IT技术上的支持,减轻老师负担,并为资讯科技界提供人力资源。[17]“机场大使”则以公营机构为创造职位的基地,社工与香港机场管理局、劳工处合作,每年招募青少年接受12个月的在职培训,为旅客提供即时服务及协助。这既满足机场客服人手不足的需求,也可提升学员的就业能力。[18]

通过接受政府的资助,社工机构自身也可开设短期职位(如活动助理),为有志投身于社会服务的青年扩展就业渠道。例如,东华三院的护老天使照顾行业见习计划要求青年完成超过300小时的安老服务训练课程和实习。成功完成之后,这些青年将有机会受聘为东华三院安老服务的训练助理。[19]

2.创业服务

创业已经被公认成为促进青年就业的重要途径。有调查显示,虽然2010年香港青年的创业比率只有6%,但创业三年或以下的企业有68%已做到收支平衡。[20]这与社工的创业支持服务息息相关。以香港青年协会为例,该机构从资金、教育、支持网络、智力支持和传播推广等方面协助青年建立生意网络及解决生意过程中的问题(见表2)。

3.社会企业

社会企业的目的并不是利润最大化,而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而且它具有一种能力,可为社会排斥和失业问题的解决带来创新性的办法。[22]社工机构通过转型为社会企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就业服务和培训机会。同时,社工也培育有兴趣的青年成为社会企业家,推动社会企业发展。香港至今已有超过130家社会企业,创造约2 300个就业机会[23]。

4.自雇服务

香港劳工处于2007年正式推行“青年就业起点”计划(简称Y.E.S)。社工为青年开展一站式的自雇支持服务,除了传统的培训,还根据自雇的特点搭建全面的网上支持平台,提供品质鉴定、市场推广、法律、财务、行政和文件范本等服务。同时,社工也进一步结合近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来推动青年自雇创业服务的发展。

四、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

对内地的启示

从上述三种模式可知,香港青年就业服务是政府、企业和第三部门通力合作的结果。香港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体系可归纳为图3。社工介入青年就业服务涵盖从学校到职场后的青年就业历程。在人力资本方面,社工针对不同青年需求提供多样化、一站式的就业服务。在社会资本方面,社工响应社区需要、发挥不同群体的互补效能,改变青年价值观。在劳动力需求方面,社工通过多样的形式创造岗位,舒缓青年失业问题。

内地社会工作在青年就业服务中正进行着有益的探索⑨,但仍存在很多改善的空间。整体而言,目前开展青年就业服务的组织或机构数量很少。因此,鼓励和培育对青年开展就业服务的

社工机构的成长,以及发挥社区社会工作的作用,是完善内地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首要条件。一方面,政府应该推动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开展青年就业服务的社工机构给予政策、资金、场地上的支持;以能力为本为原则为开展青年就业服务的社工提供技能培训;完善社会工作介入青年就业服务的监管、评估体系。另一方面,当前社区社会工作者可以依托社区服务中心,与街道社区、人才市场、企事业单位等众多组织开展合作,既通过外展等服务形式挖掘潜在的服务对象,也为有明确就业需要的青年提供针对性的服务,并且在服务的探索推进中优化服务流程,总结本土化的经验。

根据人力资本论,香港社工给我们的启示是:有效的就业服务应是预估、培训、辅导、跟踪全程的工作链条。目前内地的青年就业服务只强调单一环节(如就业咨询),尚未引入个案管理流程。香港注重根据不同青年的特质进行针对性的介入,内地青年就业服务尚未有效实现青年群体的全覆盖。另外,香港注重在校学生生涯规划,内地青年社工服务甚少关注此领域。因此,内地社工在介入青年就业服务时,需要将前期评估、职前启动、就业辅导和在职支持等内容进行有效整合,针对青年的不同特点,采用分类帮扶方式和依托驻校社工平台,为学校提供就业辅导信息,协助青年做好生涯规划。

根据社会资本论,香港的经验指出:透过投资社会资本来整合社会功能面,能有效促进青年就业。但是,目前内地青年就业服务在整合社区资源,加强青年、雇主及社区之间的联系和信任方面还停留在摸索阶段。从香港的经验可以看出,跨界别的合作和社区资源的联结有利于重建和发展青年与雇主之间的网络。这既契合和谐社会以及社会治理的要求,也是解决内地青年失业的重要办法,需要学界更多的研究和实践。

根据劳动力需求论,香港社工的经验指出:社工可通过与企业和公营机构合作,甚至自身开创短期职位等方式为青年创造岗位。目前内地社工主要协助政府举办社区招聘会,与公营机构联系很少,自身的发展尚未成熟。香港社工为自雇或创业的青年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尽管内地也开展各种青年创业比赛,但是赛后欠缺跟进服务。同时,虽然内地鼓励劳动者自谋职业,但是自雇就业的发展始终面临着政策支持不足等问题。另外,香港在社会企业实践方面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但是内地社会企业的发展则大大落后于香港地区。因此,在创造岗位方面,社会工作需继续加强与企业的联络,搭建青年与企业的对接平台。社工可开展与公营机构合作策略的研究与政策倡导,并进一步推进行业的职业化发展。在创业服务方面,内地社工可与目前创业服务的主要提供者紧密协作,完善创业服务跟踪机制。在自雇服务方面,社工需积极推动政府创造有利于自雇的环境和条件。另外,在社会企业方面,社工也可进行相关的政策研究来推动社会企业发展,进一步完善青年就业服务体系。

注释

①赖两阳将就业服务社会工作界定为:“以尚未或即将进入职场的弱势族群为服务对象、以就业服务、职业辅导评量、职场协助、适性就业安置、就业后追踪辅导等稳定就业措施为服务内容,在社会福利或就业服务机构开展服务的,以个案、个管、团体、社区为主要服务方法的社会工作领域”。见赖两阳.《当社工遇到劳工:建构“就业服务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刍议》《社区发展》2007年119期,第282-297页。

②展翅计划由香港劳工处于1999年推出,为15~19岁刚离校青少年推行职前培训、工作实习训练、择业辅导和技术服务。2009年,该计划与青见计划被劳工处合并为展翅青见计划。

③青见计划由香港劳工处于2002年推出,为青少年提供见习机会和在职培训。2009年,该计划与展翅计划被劳工处合并为展翅青见计划。

④新扎创奇职计划由社区投资共享基金与香港劳工处于2008年底合作推出。该计划是香港首个通过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来协助青年就业的服务。

⑤香港原来施行3年初中、2年高中、2年预科,3年大学的“3223”学制。从2009年开始,香港进行学制改革,施行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的“334”学制。在旧学制下,学生只需完成较为浅显的两年制高中课程,便可获得认可资历。新学制下高中的时间延长,课程难度也有所增加,令更多成绩不好、觉得升学无望的学生选择辍学(见尹世昌《香港新学制迎来验收季》《人民日报》2012年3月29日),部分青年辍学后变得漫无方向。(见《东方日报》《“GPS”助高中生投身职场》《东方日报》,2013年7月22日)。

⑥资料来源:香港劳工处.2012/2013年度展翅青见培训机构资料手册,2012:附件11,笔者整理。

⑦如香港青年协会推出的《高中生事业探索课程应用手册》和“成功在梦”教材游戏系列。

⑧资料来源:香港青年协会.2012/2013年度香港青年协会年报,香港青年协会网站,2014年5月15日,.

[20]沈帅青.政府设基金,青年创业可成真[N].经济日报,2013-07-17.

[21]香港中文大学创业研究中心.全球创业观察[R].香港:香港中文大学,2008:11.

[22]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节选[M]//王思斌:中国社会工作:第二辑.北京: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97.

第7篇:高中生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课程是实现教育理想的基本载体,也是衡量一所学校教育教学实力的重要指标。我们一女中一方面严格开足开好国家课程,另一方面根据女校的办学特色,有重点、分阶段地推进和实施了校本课程的项目建设。

一、梳理校史,传承女中优良课程传统

复校之初,我们就在思考:女中的特色在哪里?学校都是女生不是女校的特色,校园环境布置得女性化一些也不是女校的特色。我们认为,女中在百年发展中积淀了丰厚的学校文化,其中蕴含了女中的特色:有一种关注女生身心特点的管理模式;有一个建立在科学研究基础上的适合女生成长成才的教育模式;有一套女校独有的提高女生人文素养的校本课程;有一个女校独有的校园文化环境……其中,最能体现女色的,无疑是女中的课程建设。

翻开女中的校史,我们发现早在民国时期,女中就有教师开发课程的先例。那时教师都是一时之选:国画大师钱松岩曾在本校任教十年之久,著名国学家冯其庸先生教语文,音乐理论家钱仁康教音乐,秦同培教语文的同时兼任中华书局编辑,编辑出版了大量语文教材……这些教师所用教材大多都是自编自用,也有鲜明的女色。如语文课本就用专门的女子国文教材,除了传统的女子伦理说教外,还有大量宣传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妇女解放的内容。除此之外,女中还有自己的特色课程,如女子修身、家政、礼仪等课程。

建国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在继承女中课程传统的基础上,整体反思学校特色的基本条件和师资优势,在特色课程建设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早在上世纪90年代,我校就被评为无锡市艺术特色学校,2004年又被确认为江苏省首批艺术特色学校。20年来,学校先后有上千名学生在全国、省、市各类艺术竞赛中获奖,每年都有艺术特长生考入国内著名艺术院校深造。学校的外语课程也很具特色。一女中是无锡市外语特色学校、双语实验学校,学校外语学科组还荣获了江苏省总工会颁发的“巾帼建功示范岗”。

二、整体规划,开发富有女色的校本课程

1.调查研究,了解学生课程需求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我们坚持一切为了学生的宗旨,严格遵循课程开发的程序,作了大量的先期调查工作,掌握了学生的课程需求,使校本课程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我们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在学校层面制定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充分尊重学生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进行了大量的调查问卷,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

我们面向全体学生发放《自主选修课程意向书》,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从科学素养、人文素养、身心健康、生活情趣四大领域广泛征询学生对课程的意愿,从中整理出60多项众多学生喜欢的课程项目,如:心理学初步、交往与礼仪、美学初步、韩语、日语、瑜伽、家政、插花艺术、旅游地理、计算机应用、医学保健、生命科学史、气象观测、摄影等。内容涉及面之广,足以反映女学生们对新知识的渴望和对优化自身知识结构的强烈愿望。我们对获得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从中发现了学生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她们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提出了注重过程、加强思维训练和实验动手的建议;对校本课程的建议则体现了新时代女生多元化的需求,参与性、自主性的要求非常强烈,如许多女生提出开设卫生保健课、网球课、瑜伽课、学习方法辅导课、职业生涯规划课等。

调研还得到了学生家长的鼎力支持。通过家校联系本,我们向家长们宣传新课程理念和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举措。家长不仅对学校千方百计为学生健康成长创造机会表示非常赞赏,而且还主动与老师沟通,协助学校教育孩子注重个人修养、培养广泛兴趣,不少家长还给学校开设学生自主选修课程建言献策或提供各种帮助。

2.整合资源,规范课程开发程序

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从可行性、必要性出发,根据轻重缓急有计划分阶段地进行开发和实施。我们从校情和师资条件出发,根据学校教师的个人特长和教学精力,在充分利用校本资源基础上,积极开发富有女色的学生自主选修课程。我们的基本操作模式是:

一是充分挖掘师资人才资源。开设学生自主选修课程,遭遇的第一问题就是要有相应门类的专业师资,但事实上这样的老师并不多。于是,我们根据教师原有的综合素质与个人兴趣,发现他们的特长,鼓励教师发展第二专业。

二是进行政策配套。对参加开发自主选修课程的老师,我们在工作量计算和绩效考核时有明确的政策性倾斜与优惠,让积极为课程开发作贡献的老师能够得到充分的认可与肯定。

三是学校组织科研骨干为教师们提供必要的规范性指导,逐步使校本课程建设步入正常化、科学化轨道。

3.整体架构,形成校本课程体系

我校利用完中优势,在初中建设丰富多彩的素质教育课程。学校依据重点明确、从易到难、具有针对性的原则,将初色课程分为“女淑”、“女雅”、“女秀”、“女巧”四条主线,初一、初二、初三各年级依次开展。“女淑”课程与学校崇德教育相结合,利用每周班会课时间,弘扬女校“崇德、明礼、博学、力行”和女生“自尊、自强、自信、自爱”精神;利用每周一节体育健康课时间,通过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直面女生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变化,帮助她们调适身心,健康成长。“女雅”课程深化发展学校的外语教育特色,引导学生掌握两门以上的外语;通过经典诵读涵养女生气质,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通过对社交礼仪的学习,展现女校学生良好的礼仪规范和风采。“女秀”课程通过对女生的形体塑造、艺术熏陶,培育当代女生端庄大气的外表和聪颖灵动的艺术气质。“女巧”课程通过对学生应用技术的培训,促进女生心灵手巧,为幸福人生奠基。

在高中阶段,学校已经开发了吴地文化与女学传统、女子形体、女子国学、心灵成长、美术与审美、声乐基础、美术欣赏与动漫创作、民族器乐、电影艺术、生命科学简史、主持与播音、日语口语、英语口语20余种校本课程。

目前,学校已形成了国际交流、健美修身、思维训练、音乐舞蹈、手工制作、书法绘画、动漫基础、图像处理等8个系列的校本课程。每个系列还细分若干子项目,如“国际交流”系列包括礼仪、小导游、日语基础、英语表演等,“健美修身”系列包括健美操、球类等。在近40门校本课程中,有近20门有学校自行开发的教材,如《英语口语》、《日语口语》、《吴地文化与女学传统》、《生命科学简史》、《动漫基础》、《图像处理》、《摄影初步》等等。其中,环境教育校本教材荣获无锡市首届环境教育校本教材评比一等奖;《高中生生涯规划》为国内第一本中学生生涯规划校本教材,在省内外产生较大影响,《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2009年9月起连载课程的主体内容。

学校重视活动课程的建设,建有铜管乐队、文学社、小记者团、义工团、阳光心理协会、篮球社等20多个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将课内学习向课外甚至校外延伸,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需要。其中,学校文学社是全国百强文学社之一,成员曾荣获全国作文比赛一等奖第一名;书画社已有30多人进入了美术学院、高校美术系深造;20多位学生通过自然之友社活动在青少年科技活动中获奖。学校还邀请了中科院院士、北大微电子学院院长杨芙清教授,华东师大博导、著名作家陈子善,中国水产科学院杨健博士,中国农科院胡文绣研究员,安徽大学原副校长程慧霞等知名人士与学生面对面,谈女性的成长与成功,这些活动给女中学生留下了终身难忘的印象。女中还鼓励学生走出国门,每年利用寒、暑假出国访学,开拓自己的视野。

三、有效落实,建构女色课程实施体系

课程只有落到实处,才能有效转化为学生的能力。我们通过学生个人自选、小组自由结合、老师指导建议等形式,开展了跑班式、菜单制的自主选修课实验。在具体实施学生自主选修课时,我们注意做到:

一是确保自主选修课程的师资。我们除了利用本校师资外,还积极利用了社会资源,聘请了无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来校开设锡绣课程,聘请专业教练开设网球基础课程。我们还和省内最优秀的交响乐团――江苏交响乐团合作开设管乐课程,聘请江苏交响乐团青年指挥家、曾荣获荷兰国际音乐节指挥金奖的陆铭老师担任乐团指挥和艺术指导。在陆老师精心组织下,学校管乐团先后在无锡吴文化展示活动、无锡迎世博文化展示活动中有突出表现,与比利时富有盛名的斯卡塔皇家管乐团合作演出,拓展了学校管乐团的国际声誉。学校管乐团将于2012年2月赴欧洲与已有百年历史的荷兰皇家管乐团合作“双百音乐会”,并受邀参加比利时德圣特罗国际音乐节和荷兰圣奥德鲁国际音乐节。

二是确保自主选修课程的时间。我们利用综合实践活动和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所规定的课时,每周安排2课时作为学生自主选修课时间,排进课表。在规定时间内,学生以年级为单位,跑班上课,有的课程根据师资、场地、课程目标等的具体情况,进行跨年级跑班上课。

三是确保自主选修课程的场地。我们学校场地十分狭小,教学用房也相对紧缺,但是作为一所特色老校,学校专用教室和特殊用房相对齐全。我们因地制宜用好各种房舍和场地――把器乐课程安排在学生实验剧场,让学生时刻感受舞台表演氛围;把“形体与舞蹈”课程安排在舞蹈房,让学生随时可审视自己的个人形象与动作效果;把“书法与美术”课程安排在美术专用教室,让学生时常能身临其境,感悟美的环境。学校还有一些古建筑,平时作为教学用房并不合适,但作为自主选修课程活动场地就很有诗意了。例如,我们将“国际交流”课程安排在古建筑内,同学们在那里学日语、进行英语口语交流和英语情境对话、进行导游训练等,有效地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

四是确保自主选修课的设备。新开设的自主选修课程对教学设备、教具、学具都会提出新的要求,学校盘活一切可利用的教学设备,发挥其应有的教学功能。由于现有的教室都配置了系统的现代教育装备,原有的活动式投影仪、录音机等在日常的教学中基本不用,但自主选修课程让这些闲置的教学设备有了用武之地。如:在“手工制作”课程中,学生制作布娃娃,给布娃娃穿的衣服是用做学生校服的边角料做成的,总务处专门联系为我们做学生校服的厂家,把做校服剩余的边角料送回学校再次利用,让学生从中也接受到资源再利用、废料巧利用以及节俭等教育。

四、立足校本,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

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学生成为社会合格公民的底线保障,必须给予必要的保证。我们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学习相关课程理论知识,针对女生实际,我们认真落实国家课程,开足开齐必修课程。立足于女校课程发展及女校学生成长,我校制订并实施了《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2009―2015年高中课程改革深化实验行动方案》。2010年寒假和2011年暑假,学校将中层干部、各年级组长、各学科组长、备课组长及骨干教师召集在一起,利用专门的时间对课改方案进行研讨,形成校本化的学校课改制度。

1.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我们结合高中二期课改的精神,制定了学校推进课改的基本策略,即:素质教育加性别视角。在实施素质教育时融入社会性别意识,从性别视角审视教育现象,研究当代女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寻找最适合她们的教育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掘女生的潜能,积极探索女性成长成才的规律。

在实施国家课程过程中,我们引导教师进行师本化操作,遵循教学原理,细化课程标准,将宏观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具体可见的学生行为,明确每节课教学效果的具体体现;设计教学案,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全面提升教学质量。如数学学科组结合师本化研究,编写了初、高中数学教学案,通过教案、学案一体化,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大提高,高考质量稳步提高。

在实施国家课程时,女中注意校本化落实,依据女点,发扬文科优势,拓宽加深内容;适当降低理科坡度,通过低坡度、高密度的反馈式教学,使理科教学优质高效。数学组申报了省教育学会课题,专门研究女生数学思维的优化,课题成果获得著名数学家徐利治的高度评价,多篇课题。

在女中,体育、艺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研究性学习等课程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同时,为了让学生能有良好的身体状态投入到学习之中,一女中严格控制作业负担,确保学生休息时间,并且每天上、下午都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与其他男女混校不同,女中的阳光体育活动更加丰富多彩,有舞蹈十六步、有活跃兔子舞、有青春健身操,“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已成为女中学生认可的价值观和自觉的行动。无锡市教育局体卫艺处杨柳处长在考察了一女中大课间活动后感慨地称其为“无锡第一操”,并组织全市体育组长现场观摩。

2.强化国家课程实施监控

学校制订了《无锡市第一女子中学课堂教学标准和评价标准》,内容丰富,大到新的教育观、教学观和学生观,细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所规定。“严谨、科学、艺术”的课堂教学标准成为教师教学行为的坐标,为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重要保障。

学校成立了专门的质量监控小组,定期、不定期地听课,利用学校办公会议、学科组长会议等例会对课程改革中出现的阶段成果进行总结,对暴露的问题及时反思。学校还建立年级低重心管理制度,成立新课程改革推进及有效课堂质量监控领导小组,深入课堂,对教师实施新课程改革、打造有效课堂的实践效果进行分析和评价,采集课改的第一手资料,帮助教师更新理念,激发教师的课改智慧。

鉴于我校在课程改革方面的积极探索和卓越成就,在2007年召开的无锡市新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上,我校作了经验交流,受到了教育部领导的高度肯定。2008年,我校获无锡市市属院校办学成果奖,随后又代表无锡市参加了江苏省课程改革经验交流会,受到了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2010年,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教授莅临我校,对我校的课程建设给予高度评价。

第8篇:高中生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为了进一步加强运河沿线各省市之间的教育交流,把教育协同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北京市教育学会、通州区教育委员会在北京市通州区潞河中学举办了“第一届中华运河文化教育高峰论坛”。本次高峰论坛的主题是“核心素养与考试评价改革”,来自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各省市的专家、领导、校长等500余人参加了此次论坛。

聚焦: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

教育的三个核心问题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人培养得怎么样。

核心素养就是要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这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和目标,也是教育最重要的价值取向。

在本次论坛中,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副主任辛涛、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杨志成等专家就核心素养的体系建构与实践探索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杨志成从比较逻辑、归纳逻辑、历史逻辑、演绎逻辑和实践逻辑层面分析了核心素养的发展及体系建构。他认为,研究制定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体系不是研究“核心素养”这四个字,而是研究核心素养体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或者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总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将核心素养细化、具体化,只有先将核心素养的内容和培养目标具体化,才能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要根据学段的发展趋势,研究学生在每个学段应该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备的品质和关键能力。

核心素养是教育最基本的共性要求,既要体现国家历史文化的传承和特色,更要适合学生的发展和水平。因此,北京师范大学裴娣娜教授提出,在明确核心素养的内容后,下一步要思考学校课程结构的调整、走班制教学以及学生生涯规划的指导。在课程方面,纵向上要把国家规定的几大类课程进行分类整合,横向上要分层分类地推进,将课程分为两种适用――一种对全体学生适用,一种对中间层次的学生适用。在分类的基础上搭建学科课程群,调整学科知识,通过目标再定位重组知识模块。

陶西平也指出,核心素养的研究最终要贯穿到全部的教育活动中,特别是学科教学当中。因此,在教学中,要将核心素养转化为教学的核心目标,教师在每一节课中都要明确自己的核心目标。

当前的教育改革体现了核心素养的要求。2015年,北京市出台了课程计划,从顶层设计的层面提出了“整体育人”的理念,鼓励学校依据课程标准搞创新实验,加强学科实践活动,各学科都要拿出不低于10%的学时用于学科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同时,很多学校的课程体系建构也指向核心素养的培育,如清华附小的“1+X”课程、北京小学的“四季课程”、北京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三元课程”等,都对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进行了分类重组,全方位、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核心素养。

方向:考试评价要关注活生生的人

核心素养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考试评价改革则关注人培养得怎么样,这就涉及到考试评价的标准问题。2010年,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当今中国教育改革最重要的两个价值取向――教育性和社会性。教育性就是以人为本,面向人的全面个性发展;社会性就是关注教育公平,尊重社会公平的价值。在考试评价改革中如何协调教育性和社会性,是本次论坛中专家关注的焦点。

陶西平认为,考试最重要的是要解决教育的社会功能和育人功能的协调。从育人功能角度来看,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都有独特的个性,应该让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中高考应该是多元化的,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学生,这样也有助于高等学校能够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来选拔人才,使更多的人才涌现出来。但是中高考还有一个重要的社会功能,就是解决社会阶层的流通问题,使学生能够通过高考改变命运,这就要求考试标准能够更加统一,以体现这个流通的普遍性。而这两者之间是存在矛盾的。

所以,无论如何改革,中高考改革方案都要在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之间寻找协调,使这两方面的功能都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近期,北京市出台了新的中高考方案。北京市中高考改革彰显了选择性和均衡性的教育理念,降低了学术难度,增加了内容宽度,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特长的机会,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北京市中高考改革贯穿了科学选材和公平选材的理念,扩大了学生的选择权,推进了综合评价,弱化了中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弊端,符合素质教育的导向,最终有利于形成综合考试、分类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健全促进公平、科学选材、监督有力的体制。

2014年,上海市也推出了中高考改革方案。其实,早在2009年,格致中学就已经开始尝试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格致中学校长张志敏认为,考试评价改革必须要变单一的学科知识的评价为综合素质的评价,变横向优劣的比较为纵向成长的比较,变结果的甄别评价为过程的发展评价,以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不论何种形式的改革,考试评价改革最终要实现三个导向:一是让学生形成一种共通性的社会品格,具有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这是教育的宗旨;二是让学生和家长共同设计一条适合学生个性化成长的路径;三是培养学生独具性的创新素养。

改革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但是改革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更多难题,因此,任何改革都很难做到完美、完善。考试评价改革,我们永远在路上。

共识:走得再远都不要忘记为什么出发

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教育的功能,实现育人目标。因此,在教育改革中,要牢牢把握教育的本质属性,这是学校教育实践的文化基础。

教育要回归人的发展的原点。普通高中教育应该以培养每个高中生的自由个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为根本目的。潞河中学校长徐华认为,学校的功能是以文化人,教育的定位就是要牢牢把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理念,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学校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潞河中学在教育改革中始终抓住健全人格的培养这条主线,结合时代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特质的需求,在科学态度、人文素养、主体意识、国际视野、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方面开展工作,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塑造学生健全人格。同时,学校要为教师主动发展、个性成长提供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通过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的人格涵养、师德修养、课程意识、学科素养、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实现以学生和教师发展为本的学校内涵发展,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

同样,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任学宝也认为,教育改革不能忘记我们为什么出发,一切教育改革都是为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这个教育的本质要求。因此,他提出让教育回归原点,就是让学生有多样化的选择,尊重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选择。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何通海也提出,在教育改革中,学校要始终把握三个“回归”的理念:回归教育的原点,尊重学生的兴趣,以人为本;回归教育的本质,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差异;回归校长的办学,校长要更多地统筹课程、统筹师资、统筹资源。

第9篇:高中生生涯规划方案范文

关键词: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6)12-0091-06

美国是创新创业教育较成功的国家之一,历时近半个世纪,有稳定和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为了进一步提升高等院校的综合竞争力,2013年7月,美国商务部颁布了《创新与创业型大学:聚焦高等教育创新与创业》(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in Focus)报告,总结了美国11所具有代表性高校的成功创新创业经验,并针对学生、教师、校企合作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我国近年来也加大了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关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与《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的颁布,目的就是对我国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加以规范。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基础薄弱,因此,对美国创新创业教育加以研究,可为我国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重要借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美国《创新与创业型大学》报告颁布背景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一)《创新与创业型大学》报告颁布背景

创新创业是美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美国商务部十分重视美国的创新创业,创新创业的发展在美国商务部具有很大的优先权,因为其在工业、教育、新技术研发等方面都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2011年,美国国家创新创业咨询委员会(the National Advisory Council o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为了保持国家的竞争力与创新创业的活力,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方面提出了新构想。早在2009年,美国国家创新创业咨询委员会就成为美国竞争法案实施中的一个重要补充,它由尖端的企业家、投资者、大学领导组成,并一直在创新创业培养方面为政府提供重要意见与回馈,近年来已对美国创新创业教育产生巨大影响。2013年初,应国家创新创业咨询委员会的要求,美国商务部的创新创业部门直接从各地的高校了解其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现状,并联合一百四十多位高校校长,针对现实发展状况颁布了《创新与创业型大学》报告。

在报告执行的过程当中,国家创新创业咨询委员会协同各个部门的工作,并制定一个共同计划,以此促进高校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这一报告中的见解将会在美国高校与联邦政府的创新创业教育中发挥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美国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二)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现状

美国的创新创业基础机构包括大量的大学与学院、研究所、实验室以及创新创业公司,这些机构遍布全美,规模和数量十分庞大。这些机构同联邦机构合作,共同在生命科学、能源、电信、信息技术、教育、社会创新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这种合作的优势吸引了世界上许多顶尖人才参与到研发与创新创业工作中,服务并建设了美国的前沿领域。

随着其他国家创新创业实力的提升,美国的高校正在尽力保持自己在创新创业方面的领导地位,同时,也促进了创新创业项目的商业化,并将创新创业纳入高校学生生涯规划中。高校采用不同的方法鼓励创新思维,其方法取决于当地的地理、制度规模、历史、文化和资金资源等多方面的因素。这种多样性的方法被证明是非常符合实际状况的,并已经取得了一定程度上的成功。

目前,美国大概有450所高校已经拥有系统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虽然分布在不同的地区,但是这些高校已经有效地动员各自地区内的人员参与到创新创业活动中。这些高校拥有良好的创新创业基础设施,高校师生通过自己的研发与努力,积极促进了产业合作与新技术的商业化转换。在这一过程中,麻省理工学院的开发模式(MIT)为他们树立了标杆。麻省理工学院通过MIT创造经济价值,同时,美国三分之一的企业家并不是工程师出身,而是来自于其他学科,这反映出美国的创新创业具有广泛的基础。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MGI)的报告表明,有三根重要支柱可使创新创业蓬勃发展,这三个支柱分别是:发展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开创企业文化,为新企业提供持续的资金支持。美国的高校对这三个支柱的影响力也在逐步递增,高校往往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因为他们培育了创新创业人才,也培养了大量的员工,及时更新了校园文化,以维持创新创业环境,在促进学生能力持续提升的同时兼顾了国家经济的发展活力。

二、美国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促进学生创新创业水平的提升

1.构建创新创业课程与学位体系

首先,许多美国高校都已经发现学生在创新创业方面需求的增加,从而使高校更加重视创新创业课程的开发,为学生提供广泛且具有实践价值的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包括商业计划开发、市场营销、网络、“电梯游说”等方面的内容。其次,一些高校也提供了创新创业方面的学士或硕士课程,扩展了传统的文科学士学位(B.A.)与理科学士学位(B.S.),从而打破了传统课程的壁垒。

科罗拉多大学的创新与企业家学位课程开展于科罗拉多斯普林斯的校园,本课程可授予创新的学士学位(B.I.),它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多学科交融的团队合作方式。例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求完成专业课程,还要求团队合作,学习创新,从事创业活动,实践建议写作,学习商业和知识产权法。

2.增加学生经验学习与竞争机会

经验学习主要包括讲授和记忆,通过研讨会、会议、实习、实践经验、真实项目等开展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高校也将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直接融入相应的技术转让办公室、风险投资公司等行业中。例如,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拉迪商学院要求管理学专业学生选一个名为“实验室到市场”(lab to market)的课程,在此课程中,工商管理硕士(MBA)可创新产品与服务,并通过商业化过程,参考教师和创业导师的建议。

学生可通过竞赛获得资金准备然后开展项目。高校正在扩展其学生团队比赛,并通过与地方行业企业合作丰富竞争中的教育资源,以保证竞争的开展。华盛顿大学有一个阶段性的商业竞争计划,在整个学年有不同的竞赛,并与课程、指导相结合,协助学生将想法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竞争范围从学科到产业,使学生参与到不同部门中。

3.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空间,加强社区学院的创新创业

创新创业空间将激励学生开展项目,同时发展空间也包括课堂外的建设。一些高校支持建设创新创业宿舍,某些学校也试图扩大这一概念,从而促进创新创业集群建设。创新创业空间为学生提供了与企业家或管理者接触的机会,并可为志同道合的创新创业人员提供一个交流的环境。

有170所社区学院推出了创新创业计划,这些计划往往与大学的规模相似,并同大学一样积极支持创新创业发展。如洛雷恩社区学院为学生和地方企业家提供孵化器;米德尔塞克斯社区学院为学生提供资金,开展创新创业风险投资。

(二)鼓励教师参与到创新创业中

1.更新创新创业文化,鼓励教师参与

美国高校原有的传统文化开始发生转变。现在,教师不仅追求学术领域的发展,也开始逐步实现自己所从事专业的商业化。高校前沿的创新创业文化为教师提供了激励与资源,从仅从事学术研究的传统环境转变为更具前瞻性的创新创业文化。匹兹堡大学提供了一个商业创新创业课程,旨在教育和激励教师在创新创业领域中的研究,本课程包括了创新创业活动的每个步骤,全面地帮助教师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

2.奖励教师的创新创业项目

高校为杰出的创新创业教师举办颁奖典礼并提供奖励,奖项主要有年度创新与年度创新教师。高校也以优化工作年限和休假鼓励教师追求合作和创新创业,允许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开展创新创业项目,但并不会影响教师的晋升或产生某种惩罚。南加州大学通过经费支持与奖励促进教师的创业和创新;劳埃德创新创业研究中心为教师的研究提供资助,该中心还用格瑞夫影响研究奖奖励在创新创业领域做出杰出研究的教师。

3.鼓励教师与创新创业团队以及行业企业合作

高校为教师提供了与当地社区和行业合作的资源。一些大学聘请了优秀的创新创业团队和个人与教师进行合作,以获得研究和技术开发先进理念、资本和其他类型的支持。例如,加州理工学院为教师提供了与天使投资者、风险投资家或投资团队的合作机会,促进了创新创业的商业化,并且在定期会议讨论过程中,双方对商业化进程提出建议与反馈,及时改进项目运转中的不足。

(三)美国高校积极支持技术转换

1.减少高校技术转换壁垒

高校在进行技术转换中具有很大的优先权,因此,能够更加有效地识别市场潜力。为了满足今后发展需求,大学也在扩大自己的技术转换范围,尽可能建立统一的标准,同时通过增加设施、聘请熟练员工、完善研究人员等技术支持途径,努力将创新创业的花费与风险降到最低。美国高校技术管理联合会(AUTM)的调查显示,技术研发的数量上升了14个百分点,而研发公司的数量也上升了3个百分点。

2.保护创新创业的知识产权

美国高校通过多种途径保护知识产权,这也拉动了对知识产权服务及相关人员的需求。由于高校加强了对创新创业知识产权的保护,高校的学生和教师也更加乐于公开自己的研究成果,并提高了技术研究的应用比例,促进了创新创业技术的商业化进程。例如,加州理工大学为每一个公开的创新创业技术专利都申请了知识产权保护,同时在申请专利的第一年后,高校会对该专利的价值进行评估,从而决定知识产权保护的期限。

3.努力缩小资金缺口

美国高校正在通过自身的优势缩小创新创业研究与技术发展之间的鸿沟。首先,高校通过建立风险基金、成长基金等多种基金弥补资金上的不足,并协助高校中技术开发与创新创业公司的建立。其次,高校也积极寻求校友与地区企业的帮助,满足多种基金的需求。

威斯康星大学建立的威斯康星校友研究基金会(WARF)是一个非营利的并以校友捐款作为资金来源的组织。WARF通过批准高校的研究和技术开发提供资金,这些资金主要用于资助研究、建立设施、购买设备,并为教师和学生颁发奖学金。天普大学的技术开发和商业化办公室提供了超过1.3亿美元的资金,支持高校中先进研究的商业化。

4.建立区域性的技术转换中心

在美国,高校已经与非盈利的研究中心合作,共同支持创新创业技术研发的商业化进程。近期,针对公立赠地大学协会(APLU)成员的调查表明,大多数公立大学并没有单独的技术转换部门。一些小学院也并不拥有此类部门,因此,亟需来自区域性组织的支持。区域技术转换中心可以为大学、规模较小的学院、非盈利的研究中心提供技术转换支持。如犹他大学已经率先在发展这些中心,以便更好地与其区域伙伴开展合作。

(四)加强美国高校的校企合作

由于联邦政府的资源有限,许多高校正在积极寻求创新创业的发展资源,特别是来自于行业企业的支持。高校可以为行业企业提供人力、研发、创新创业基础设施等资源,因此,企业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中的设施与研发优势,加深合作程度,降低商业风险,同时也可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研究的实践机会。作为创新创业的一个重要研究基地,美国高校正在通过新的方式吸引企业参加到创新创业研发中,比如建立门户网站、早餐论坛、圆桌会议等。通过这些途径,校企双方更能深入了解彼此,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加速创新创业研发进程。美国大部分高校与世界许多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如宝马汽车公司、联邦快递公司、约翰逊控制公司、IBM、思科公司及宝洁等先进企业。这些稳定的合作关系让美国高校师生能够接触到前沿的创新创业领域,并能够协助企业解决技术研发问题。

德拉瓦大学的经济创新与合作办公室(OEIP)建立了一种校企合作程序,这种程序致力于与地方企业家在创新创业技术、专利及产品方面进行深入合作,以达成资源共享。在德拉瓦大学内进行技术研发,之后利用行业企业的优势将技术研发商业化。OEIP在为行业企业提供资源的同时,也为德拉瓦大学的学生与教师提供了创新创业技术转换与发展的机会。

(五)美国高校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地方创新创业发展

1.直接与地方企业与商业团体进行协作

美国高校主要是鼓励学生与教师创新创业,并且积极致力于振兴区域经济发展。教师和学生对于区域发展将投入更多精力,促使他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到地方企业的发展中。在学生培养方面,一部分高校甚至收购了地方小企业,并让学生参与到公司的经营管理中,以帮助学生发展创新创业技能。这种方案降低了地方企业的成本,同时也让学生在创新创业环境中亲自操作,使地方企业在市场中更具竞争力。美国高校的教师也通过教学、指导和倡议推进地方企业的发展进程。许多高校致力于发展教师与地方商业社区的关系,共同应对创新创业发展挑战。教师作为创新创业技术研发的主体,通过加强与地方企业与商业团体的合作,不仅促进了创新创业技术的发展,也打开了接纳多种市场机遇的大门。

美国的普度大学通过技术援助项目让教师和学生共同为当地商业团体和企业提供免费咨询和技术协助;乔治亚大学的服务学习项目不仅丰富了高校与学院的课程内容,而且鼓励高校学生在学习期间主动为地方企业与商业团体提供创新创业服务;杜兰大学设置了若干比赛,主要包括杜兰大学商业计划竞赛、城市创新挑战及新时代社会创新创业挑战,以此激励学生和地方商业团体合作伙伴共同解决地区发展问题,同时为他们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这些项目也为学生提供了每年10万美元的资金资助。

2.美国高校与地区商业团体联系,建立创新创业网络

致力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美国高校在与地方商业团体联结方面占据主导位置,据此丰富了区域经济发展资源,有助于地方创新创业的发展。同时,高校在地方商业团体的发展中也占据了独特位置,可以提供一个协作环境,包括研究人员、风投资本家、公司、企业家、顾问和地区组织等,共同解决区域创新创业发展问题。美国高校同时也致力于帮助一些发展不足的地区商业团体和部门,美国高校协助支持了妇女与少数民族企业家的发展,丰富了地方创新创业的多样性。

密苏里州和堪萨斯州的地方学院、高校、地方企业、非营利组织致力于发现和开发技术,共同建构了区域性的创新创业发展网络,通过这个网络,提供了就业、经济发展指导、岗位培训、动手学习的机会,并获得资本基金;加利福尼亚大学来自于哈斯的年轻企业家中心(YEAH)的学生与贫困的海湾地区学生共同分享创新创业经验与资源,并且帮助当地的高中生获得大学教育机会。

3.地方政府制定激励机制,促进区域创新创业发展

美国各州联邦政府提供资源,并设计法律法规帮助地方创新创业经济发展。最新的趋势是,地方政府与高校合作,尽力发挥各自的优势,研究实际经济状况,以提升地方创新创业水平,丰富就业机会。例如,为了刺激创新创业,地方政府制定了提供拨款资助、减少创新创业税收的相应政策。美国高校也正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扶持基金,并有意向直接扶持校园内的创新创业活动项目,更为直接地促进地方创新创业的发展。

三、美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一)高职院校亟待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首先,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创新创业课程。我国目前仍未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一门独立学科,部分高职院校将创新创业课程纳入营销管理类课程体系中。因此,高职院校应尽快根据我国实际,加大对创新创业领域的研究,构建符合高职学生需求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同时,根据学生发展规律与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在属性,合理安排课程开展顺序,有序地对学生进行传授。

其次,要丰富创新创业课程教育模式。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主要的传授方式是课堂教学。因此,应当丰富实践活动与竞赛内容。创新创业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当扎根于多种实践中,可通过校企合作共同构建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竞赛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与合作热情,不仅可增强创新创业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为今后创新创业项目的开展奠定基础。

再次,要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教育环境。高职院校可以组建创新创业小组,将有相似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团队,并由专、兼职教师队伍为小组成员提供定期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从而营造出一个乐于创新、敢于创新的氛围。高职院校的教师与管理人员也应当努力为高职学生创造一个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和谐稳定的创新创业环境。

(二)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创新创业

首先,要更新高职院校原有的校园文化,加强教师团队创新创业活力。大多数教师并未参加过创新创业活动,在实践经验方面十分不足,影响了创新创业的教学水平。高职院校应主动为教师提供创新创业实践机会,鼓励教师自主开发创新创业项目,不能只将学术研究作为衡量教师能力的标准,还要将创新创业内容增加到教师能力评判的标准之中,为教师团队注入创新创业的新活力。

其次,要奖励教师开展创新创业项目。高职院校可以联合政府、企业等共同设立奖项,以奖励教师团队优秀的创新创业项目。这一措施将激励教师对创新创业开发的热情与动力,并且能让教师走上创新创业的第一线,经历创新创业的每个环节,从而提升教师创新创业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该方面能力的培养。

再次,要鼓励教师与地方企业合作共同进行创新创业开发。教师团队与企业的合作将促进双方创新创业的发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能够参加到创新创业实践中,可为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创造良好的实践平台,从而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水平与教学能力;企业也能充分利用教师的学术研究优势,共同研发新项目,加快创新创业的商业化进程,凸显创新创业的实践与时代意义。

(三)高职院校同地方企业加强联系,增强区域经济竞争力

首先,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应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创新创业教育需要从地方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出发,加强校企合作,不断开发创新创业项目,双方达成资源共享。高职院校可与企业共建实践基地与孵化基地,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实践机会;企业可根据发展需要与自身特点,将学生和教师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转化,促进其商业化过程。

其次,校企双方应共同合作设计创新创业课程。根据课程的基本属性,创新创业课程主要包括两种,即基础理论课程及实践应用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应该更多地通过实践应用课程来实现。在创建课程体系过程中,必须加深校企合作,增强彼此间的理解,某些专业课程应与地方行业企业共同开发,将行业企业发展所需的人才素质与职业标准融入其中。

再次,校企双方应加大在基金与奖金方面的投入。许多高职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阻碍是资金不足,校企合作设立创新创业基金或设立与之相关的奖项奖金,可以通过双方共同筹集资金或以第三方担保人为高职学生申请小额贷款的方式对其创新创业项目进行扶持,如此不仅可鼓励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的热情,也可为学生提供资金支持。

参考文献:

[1]U S.Department of Commerce.Th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Higher Education,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in Focus[J]. The Office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dministration,2013(10):30-38.

[2]Mckinsey & Company.“The Power of Many:Realizing the Socioeconomic Potential of Entrepreneurs in the 21th Century Economy,”G20 Young Entrepreneur Summit,10[EB/OL].(2011-11-05).http///locations/paris/home/The Power of Many- McKinsey

Report - 20111005.pdf.

[3]Holden Thorp,Buck Goldstein.Engines of Innovation.The Entrepreneurship University in 21 Century[M]. Chapel Hill: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2010:70.

[4]Thomas J Allen,Rory O'Shea(Eds.)..Building Tech-nology Transfer within Research Universities:An Entre-preneurial Approach[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4:20.

[5]The Science Coalition.Sparking Economic Growth 2.0:Companies Created from Federally Funded University Research,Fueling American Innov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R].Washington,DC:The Science Coalition,2013.

[6]Singer Peter L.Federally Supported Innovations:22 Examples of Major Technology Advances That Stem From Federal Research Support[R].Washington,DC: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Innovation Foundation,February,2014.

[7]Edward B Roberts,Fiona Murray,J Daniel Kim.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at MIT;Continuing Global Growth and Impact[R].Cambridge:MIT,2015.

[8]刘宝存.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什么样――评蓝晓霞《美国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N].中国教育报,2015-03-10.

[9]赵中建.创新引领世界――美国创新和竞争力战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5.

[10]陈金生.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5(15):53-55.

[11]王恒平.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4(3):80-82.

[12]李兵.关于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