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

第1篇: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产妇;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基础和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4-0-02

1 产后抑郁症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产后抑郁症是指产褥期发生的抑郁症。它是一种持久的心境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等。它的病史特点是它的发生与许多危险因素有关,涉及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特别是妊娠期的抑郁焦虑情绪与产后抑郁的发生有密切的联系。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产后2星期内发病,产后4~6周逐渐加重,有25~50%患者可以持续产后六个月甚至更长通常有失眠,焦虑,烦躁,情绪低落,不明原因的哭泣,易怒,对生活失去信心,自我评价下降,与家人、丈夫关系不协调等心理社会功能下降的表现。还可伴有恶心,头晕头痛,胃部烧灼,呼吸心率加快,泌乳减少等躯体症状,严重者甚至伤害婴儿及有自杀倾向。

2 产后抑郁的相关因素

内分泌的变化在妊娠和分娩的过程中,尤其是产后24小时内,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剧烈变化。分娩后雌孕激素含量迅速下降或比例失调,或因胎盘类固醇分泌量突然减少是抑郁发生的生理基础。

缺乏产前指导和孕期保健导致对待身体变化的不适应行为以及相应的心理情绪矛盾的激化,最后导致胎儿的不正常发育。由于妊娠,孕妇的生理发生变化,出现恶心、呕吐等妊娠反应,她们情绪开始紧张害怕,不节制的性生活,造成早期阴道流血,孕囊剥脱等不良后果,加上孕妇对周围环境事物感知敏锐,反应强烈,情绪不稳定,对妊娠又惊又喜,既有做母亲的喜悦,又有对体态的变化、胎儿是否发育正常、是否健康聪明的忧虑,少数孕妇还有重男轻女的偏见,甚至还有难产的恐惧感,如此复杂的心理相互夹杂,通过彼此相关的神经生理,神经内分泌,神经免疫中介机制来制约全身系统,各器官的功能,直接影响孕妇的身心健康,甚至表现为胎儿内生活环境发生变化而严重干扰胎儿的生长、发育,导致新生儿的畸形。

缺乏对分娩过程的认识和心理准备,医护人员太过激动的行为或不文明的言语会刺激到产妇,会延长产程或导致难产。进入分娩期的妇女,一般都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惧心理。有时甚至有行为的变态。与平时的意识不大一致。比如(1)期待性心理:在分娩前心情紧张,难以平静,失眠,烦躁,注意力减退,直到分娩结束才消失。(2)恐惧性心理:有些初产妇提心吊胆,一方面来到人地两生的待产室,对环境不熟悉,医护人员都是陌生的面孔,往往产生恐惧紧张心理,看到其它产妇宫缩阵痛,担心自己过不了这关,对疼痛不能忍受,担心难产。(3)忧虑性心理:面对重男轻女的观念,害怕生下女婴受到歧视,家庭不和睦,或因孕期患病用药,担心生下畸形对能否顺利分娩新生儿,是否健康考虑甚多。这些情绪夹杂在一起,严重影响了产妇的认知功能,加速了产妇的身心负担,能量消耗,当医务人员指导其动作时,亦不能很好完成其要求,医护矛盾产生。医务人员的大声指令又会加重产妇的紧张,由此恶性循环产生,延长了产程或最后导致难产。

身心的疲惫,角色转换不良,婴儿的身体状况等都会增加产妇的心理负担。经历过阵痛分娩,体力消耗大,不能胜任母亲的角色,比如喂奶,不能正确看待新生儿的正常生理变化等都是消极信号不断刺激孕妇,加重其情绪的不稳定。

性格特征:性格外向者易于心理平衡,抑郁程度轻,或时间短暂,性格内向者遇到不良刺激容易发生精神抑郁。

经济状况的不稳定:经济状况良好不会为新生儿出生后的一系列费用担心,而经济状况相对较弱的就会担忧婴儿出生后一系列的开销,担心因为经济的原因影响到孩子的生长发育,教育问题等。

家庭支持系统的不完善,婚姻生活的不如意是产后抑郁的重要影响因素。产妇在孕期和产后均会有暂时的心理退化,即她们的行为变得更原始或更孩子气,情感脆弱,依赖性强。如果父母对产妇态度冷淡,对小孩不冷不热,丈夫对产妇不能体贴对待,不能分忧小孩带来的生活节奏变化,不能从心灵上给予产妇支持,相反有些时候还责骂产妇的依赖心理,这些会极大刺激产妇,把她推向抑郁的深渊。

医护人员和家庭成员不能及时识别产妇的抑郁情绪,没能及时采取措施加以防范,导致产妇走向抑郁症。对于产妇所表现的与郁郁寡欢,对任何事情没有兴趣,失眠,焦虑,烦躁易怒等不重视就会影响到抑郁症的识别,导致抑郁的发生。

其它因素的影响:高龄产妇,学历低下,单亲家庭,遗传因素,身体形象改变、职业因素等都会影响产妇情绪,从而导致抑郁的发生。

3 产后抑郁症的护理措施

3.1 产前健康教育和孕期的定时检查

妊娠期阶段,产科的护理重点是在于提供教育和咨询服务,为孕妇讲解临床分娩知识、胎儿自我监护方法、营养卫生、母乳喂养等知识,并针对病情进行个体化教育。如对妊高征的患者讲解左侧卧位、间歇吸氧,降低血压、自数胎动的意义和方法。让孕妇了解宫缩规律阵痛的性质及规律,增加自然分娩的积极主动性,为迎接宝宝的出生保持一个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家庭成员要为孕妇创造一个舒适清静的休息环境和和谐愉悦的家庭氛围,满足孕妇的合理要求,讲解身边亲戚朋友的成功例子,不断鼓舞孕妇,让孕妇对自己充满信心。

3.2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孕妇入院后,由护士安排好床位,稳定孕妇的情绪,介绍医院环境,、陪伴制度、作息制度、床位的医生和主管护士,消除产妇的陌生感和恐惧感,营造一个轻松、舒适的环境。

3.3 分娩过程中的心理辅导和积极暗示

产程进展过程中,为消除产妇紧张情绪,护士可以通过抚摸产妇额头或者握住产妇的双手等肢体语言,以及和产妇谈论即将出生的婴儿,使产妇得到心理支持,增加安全感,分散其对阵痛的注意力。有些产妇待产时间长,体力消耗大,护士应陪伴左右,利用宫缩间歇时间,鼓励产妇进食或休息,以保证足够的精力和体力来迎接即将来临的分娩,顺利渡过人生最重要的时刻。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可以根据产妇要求放一些音乐。现在比较推崇导乐陪伴分娩,可以减轻产痛,以愉快的心情完成分娩,有利于母亲产后康复,减少抑郁症的发生。

3.4 产后患者的整体护理

(1)当胎儿娩出断脐后,应尽快告知产妇胎儿性别,让其抚摸胎儿,享受做母亲的喜悦。

(2)产妇回病房后,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产妇由于分娩的疲劳,会阴且口的疼痛,剖宫产术后伤口的疼痛及子宫收缩痛等,都需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过度的疲劳会直接影响到产妇的情绪。家人尽量给产妇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不必要的探视。产后是产妇情绪最不稳定的时期,各种精神刺激都易于激怒,尤其是敏感话题,如:产妇的身材恢复,婴儿的性别及经济问题等,都应该被避免。作为护士,我们应加强护理工作效率,治疗和护理时间要尽量集中进行,减少不必要的打扰。

(3)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一个良好的家庭气氛使产妇不感到孤独,每个家庭成员都在支持鼓励她,使产妇处于一个温暖的家庭中。家庭成员除了在生活上关心体贴产妇外,还要倾听产妇的倾诉。帮助产妇从心理上树立信心,及时调整好孕妇的一些不良心态,消除心里的烦闷。不能对生男生女有任何的抱怨。让产妇觉得自己和孩子在家人心目中占有同样的地位。尽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帮助,使产妇正确认识社会并提高生活处理难处的信心,创造一个良好、和谐的家庭环境。

(4)帮助产妇认同母亲角色,做好母乳喂养指导:主动与产妇交流,关心她们,倾听他们的想法与感受,并指导产妇尽快适应母亲角色,介绍有关母乳喂养和育婴的常识,教会她们护理孩子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帮助照料新生儿。宣传新生儿护理知识和有关新生儿发生理现象知识,如新生儿黄疸等。同时让产妇得到休息的同时对其自我能力的训练指导,内容包括生活调、会阴护理、及产后自我护理。如有哺乳障碍的产妇,要进行心理分析,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根据其症状逐步解决。指导产妇饮食和营养搭配,保证产妇的营养和能量。

(5)鼓励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子:比如参加产后瘦身协会或者是育儿协会。多与人群进行交流,抒发自己内心的不愉快。现在有一种产后抑郁症患者团体人际心理疗法,在某种程度上有帮助患者走出内心的阴影。

3.5 及时识别产妇在濒临抑郁症边缘的抑郁焦虑症状,以便及时进行心理疏导或药物治疗

可能由于上述各种措施没能尽善尽美,最终孕妇抑郁症的前驱症状产生:失眠,头痛,对孩子不理不睬等,尤以睡眠形态紊乱最为严重。作为护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业务水平,了解更多心理学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观察到患者的心理动态。

可以利用中国传统的民风民俗来关心产妇的各种身心变化。中国传统的“做月子”就可以以亲戚聚会的形式把大家的关心聚集在一起来温暖产妇的心灵。

对于担心自己身材的产妇可以鼓励其循序渐进的进行一些锻炼;对于产妇担心自己生完小孩后不能胜任工作的可以在休息期间自我充电,同事也可以适当提供讯息,帮助其在业务上的提高,同时家人要给与百分百的肯定和支持。

4 小结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特别是对育龄知识女性尤为明显。近年来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主要是生理内分泌的改变、心理的恐惧、孤独、忧虑、挫败感等消极因素的刺激和家庭社会支持系统的不完善不健全等造成的。多数产后抑郁患者通过心理治疗,家庭支持或药物治疗可能完全康复,但少数病人可变成慢性状态或再次分娩时可复发。这要求家庭要做好孕育孩子的准备(包括身体的健康准备、心理状态的准备、经济状况的准备和家庭支持系统的完善)这要求我们护理人员必须做好孕产妇产前、产时、产后的健康教育工作,必须熟悉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能及时的识别产后抑郁的情绪,同时还要求护理人员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爱心,从生理、心理上多关心和体贴产妇,使产妇顺利的渡过从怀孕、分娩到成为合格母亲的生理、心理的关键时期!

参考文献

[1] 李荣萍,闫琦,鲁扬.产后抑郁与婴儿气质的关系.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

[2] 许世琴,朱邦莉.产褥期抑郁症发心理护理,现代医药卫生.2006.

[3] 颜秀英.产科抑郁症的诊断与护理.中外健康文摘,2006.

[4] 刘文颖.产后抑郁症的临床调查及护理.当代护士,2006.

[5] 王桂兰.心理护理对孕产妇早期及分娩期的影响.中华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6.

[6] 荆秀英.围产期的心理护理.中国现代妇产科学杂志,2004.

[7] 杜艳鸿,袁秀珍.产后抑郁的诱发因素及护理措施.现代护理,2006.

[8] 马琳,郭丽.产后抑郁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现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7.

[9] 罗巧星.女性抑郁症病人的心理特征及心理护理.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7.

第2篇: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一、 学生情绪激荡心理的疏导

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必然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教师和家长在处理这个问题时要把分流作为疏导学生情绪心理的有效途径。通过把学生一些不高兴的情绪、感情和烦躁心情分流到有意义方面去,让学生自己在不由自主中调控情绪,使心境趋于平静和康宁。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写日记来解决这个问题。我指导学生日记要写自己的生活,尤其是写生活中不能言说的烦恼、喜悦或哀愁,每周一次,要有文采,让日记成为学生成长中的记录者和忠实伴侣,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文笔,又在无形中,让他们有了可以倾诉的对象,使内心的情绪得到分流、发泄,避免了学生焦虑、压抑情绪的堵塞、蔓延。

二、对异性心理问题的疏导

一提到异性心理,我们大家不约而同的想到“早恋”,这个词,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学生的异性心理,不能称为“恋”,这种异性“相吸”不能叫“恋爱”,只是一种异性间本能的性吸引的暂时表现,性意识的萌动,盲目、好奇、懵懂、朦胧的“游戏”而已,是心理动力“里比多”在作怪,是在幼稚地对成人进行“模仿”罢了。对这个问题,我们切不可大惊少怪。在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明说还不如不说,本身很朦胧的东西,让老师和家长一明说,孩子们反而有了思想负担,成真的。相反,我们要鼓励他们男女同学正常交往,相互欣赏。同时可借助电视剧的讨论,把性的知识和健康的男女交往方式潜移默化的教给孩子们,平时多关心他们的生活,多给他们一些爱的温暖,这个性的懵懂期必能安全度过。

三、学生逆反心理疏导

孩子青春期的逆反行为,是一种必然的心理过程。他们脱离了曾经对父母的依附、崇拜,进入青春期后,就会有了自己的思想,开始独立行事,渴望从家长那里拿到“解放书”,渴望父母像对待大人一样对待他们,甚至挑战父母的权威。然而在父母的眼里,他们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没有生活经验,没有丰富的阅历,却有着自己的思想意识和主意。于是,父母开始责怪他们越来越不服管教,越来越不懂事,而一直怀念小时候他们很乖的样子。于是呢,就有了孩子认为的啰嗦,不明事理,大人眼中的“逆反”。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老师和家长必须认识到,孩子的这种行为,是成长过程中必不可缺少的插曲。对于孩子不违反做人原则的逆反,我们可以采取以退为进的战术和让其自身体验的方法来达到教育目的,切不可硬碰硬的强硬对待。

第3篇: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妊娠糖尿病;心理障碍;护理

产后心理障碍是产妇分娩后出现的症状, 是产褥期精神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 以抑郁、失眠、悲伤、沮丧、激怒、烦躁、焦虑、疲乏、注意力不集中及记忆力减退, 甚至出现幻觉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1]。一般产妇在产褥期由于生理环境的改变, 容易发生精神情绪波动, 妊娠糖尿病产妇不仅同时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改变, 也有潜意识的内在冲突以及为人母所需要的情绪调整, 因此医护人员对产褥期产妇进行正确心理调适的指导、帮助和支持, 对减少及治疗因分娩产后所至心理障碍相当重要。现将2010年7月~2013年6月期间在河南省洛阳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住院分娩的88例妊娠糖尿病产后心理障碍患者的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0年7月~2013年6月期间在本院住院分娩的88例妊娠糖尿病产后心理障碍患者, 以情绪不稳、多虑、多疑、多怒、忧郁、焦躁、幻听、缺乏兴趣, 入睡困难、记忆明显减退, 甚至出现紧张、恐惧或自杀等一系列症状为特征的精神紊乱为主诉来本院就诊。

1. 2 方法 对患者进行心理测试, 分别采用一般情况调查问卷、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7项)进行心理评估。其中焦虑症17例, 抑郁症71例, 在心理护理同时, 较重患者加以药物治疗。心理护理如下。

1. 2. 1 了解患者的生活背景, 帮助回忆有趣有意的经历, 寻找个人成长的印记, 若是少年和家庭成员的经历对患者的产后抑郁和产后焦虑有一定影响, 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注意一些潜在的问题, 如:主动倾听患者诉说, 帮助分析患者提出的问题, 耐心解释并给予心理疏导和支持, 尽可能帮助她们减少不良情绪, 安全度过产褥期。真诚热情的心理支持和帮助是先向患者讲明什么是产后心理障碍, 让她了解产后心理障碍是常见的产后心理问题, 也有可能是人格缺陷所致[2]。 争取家属配合, 积极了解家属对患者的态度, 医生积极向家属宣传疾病治疗的方法和治疗中的注意事项。鼓励患者以积极良好、向上的心态参与治疗。使患者始终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保持患者心情愉悦、平衡, 消除患者的孤独感、自卑感。

1. 2. 2 帮助患者改正歪曲的思维方式和有偏差的反应方式, 以降低其焦虑水平和情绪状态。引导患者认同母亲的角色, 消除产妇育婴无能的心态, 不要强迫自己做不想做的事, 保持稳定的情绪, 目前的产妇大多是80或90后独生子女, 从小到大家庭都以他们为中心, 一旦生完孩子, 一家人的重心突然转移到新出生的孩子身上, 产妇会有情绪失落的心理, 加之当前社会竞争激烈, 产妇可能会担心由于怀孕、分娩和育婴, 丢失劳动就业的岗位, 会减少家庭经济的来源, 影响生活水平等[2]。

1. 2. 3 重视健康教育指导, 提高产妇对疾病的认知, 特别是对糖代谢异常的认识, 充分了解糖尿病, 减轻心理压力, 使体内的胰岛素分泌维持稳定。妊娠期糖尿病在产后大多数能恢复正常, 但将来患糖尿病的机会增加, 必须引起重视。一些患者通过调整饮食配比, 增加适当的运动, 血糖即能恢复正常, 但必须随访。对糖尿病的产妇, 只要坚持饮食疗法, 控制好血糖, 适当的运动, 能防止并发症的发生[3]。

疗效评定:分别于治疗前, 治疗2个月后通话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及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疗效和不良反应。Hamilton抑郁评定量表(HRSD)对每名患者进行评分, 根据患者的HRSD减分率, 其疗效可分为治愈(减分率>80%)、显效(减分率50%~79%)、好转(减分率31%~49%)和无效(减分率≤30%)[4]。

2 结果

88例妊娠糖尿病产后心理障碍患者中, 2周~2个月后其焦虑症有效15例(88.2%), 其中治愈6例, 显效8例, 好转1例, 无效2例。抑郁症有效67例(94.4%), 其中治愈7例, 显效42例, 好转18例, 无效4例, 症状严重的6例患者加用药物治疗, 见表1。

3 讨论

孕产妇精神疾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妇女的其他时期, 尤其以产褥期抑郁症较常见。国外报道产后抑郁症发病率高达30%。产后抑郁症严重地影响产妇的身心健康及新生儿情绪、智力发育和行为发展。产后抑郁症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 给家庭、婚姻乃至社会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国内自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研究, 据报道其发病率在11.38%~15.25 %之间[5]。产后5周产妇即可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表现;经济收入低、夫妻关系不和睦以及家人照顾不周是产后心理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尤其是妊娠糖尿病产妇, 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 但将来患糖尿病的机会增加, 患者不能充分了解糖尿病, 心理压力大, 因此, 应针对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总之, 妊娠糖尿病产妇产褥期情感处于最脆弱的阶段,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产妇心理变化, 及时评估心理状态, 发现产后心理障碍患者, 帮助她们解决问题, 积极给予情感支持及全面有效的心理护理, 减少精神因素的影响, 促使其早日达到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高伟香. 产后抑郁症相关因素与护理干预. 基层医学论坛, 2012, 16(21):2755-2756.

[2] 李明芳. 产后抑郁症患者的判定及护理.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2, 6(13):128-129.

[3] 方玟, 洪蕊. 17例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产后护理. 临床护理杂志, 2005, 4 (4):37-39.

第4篇: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中期妊娠;引产;心理护理

中期妊娠引产患者主要集中在因家庭、工作、社会压力原因暂时不能要孩子的已婚妇女、妊娠合并症及胎儿畸形的患者及未婚先孕的女性。虽引产原因不同,但这类人群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如焦虑、抑郁、沮丧等以及对引产手术的恐惧心理。如何予以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缓解中期妊娠引产患者的心理负担,促进患者顺利度过引产期是临床护理工作者探讨的重要课题。本文笔者结合工作实践,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中期妊娠引产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1中期妊娠引产患者的心理护理措施

1.1术前心理护理

()(1)健康宣教

部分患者缺乏对中期妊娠引产手术的全面认识,担心引产手术会对身体及以后的生育造成影响,从而易产生焦虑、恐惧心理。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有关中期妊娠引产手术的宣传讲座活动,增强患者对引产手术安全性、可靠性的了解,尽量使患者获得所施手术明确的安全保证以及建立手术不影响身体生理功能的认知[1]。同时,关心体贴患者,及时了解她们的心理特点, 耐心听取患者的诉说,并做好细致的解释工作,取得患者的信任,以缓解或消除术前焦虑,减轻应激压力,缓解患者的负性心理,通过提高对手术的耐受力,提高手术治疗的依从性,保障手术顺利进行,促进术后恢复。

()(2)需求针对性的心理护理

部分中期引产患者,属于计划外怀孕,通常都是意外怀孕后,又不能生下孩子才来做引产,有些患者情绪低落,甚至满腹怒气,她们对抗情绪相当强烈。这类女性,除了要做好常规护理,防止产后出血,保证安全之外,更需要针对性的心理护理,使她们自觉配合做引产手术。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主动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并根据患者的心理障特点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针对因家庭、工作、社会压力原因暂时不能要孩子的已婚妇女患者,多存在抑郁心理,护理人员通过耐心、亲切的语言,关切的态度,与患者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启发诱导患者把压抑的负面情绪尽量倾吐出来,并予以耐心的安慰、劝导,帮助释放内心积聚的压抑,以建立良好的心态。针对因妊娠合并症及胎儿畸形的而行引产手术的患者,心理或抑郁、焦虑,或悲观、沮丧,担心下一次妊娠仍出现同样的情况。鉴于此,护理人员积极向患者讲解优生优育的重大意义,使她们认识到此次引产的必要性。并以诚挚的语言给患者以信心和安全感,消除负性心理[2]。针对未婚先孕的患者,多担心受到家庭、朋友的指责以及社会的舆论,出现抑郁、焦虑、自卑等情绪。针对患者的这一心理障碍,护理人员在充分尊重患者的前提下,以崇高的道德观去教育她们,劝导患者树立信心,自尊自爱,自强不息,克服困难,并以健康的心态参与今后的生活。

1.2术中护理

手术进行过程中,患者的恐惧、紧张心理更加强烈,临床护理护理中,护理人员给予指导、帮助,尤其是担心术中疼痛,怕出危险,精神高度紧张的患者,应加强陪伴和安抚,告知患者手术治疗的简单、安全,逐渐平复患者的不安心理,并用交谈来分散疼痛的注意力,使患者树立与医生密切配合克服疼痛,精神上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从而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1.3术后护理

()(1)情感支持

通过对患者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及心理状态的综合评估,进行针对性的情感支持护理。积极做好患者家庭及朋友的思想工作,指导家属及朋友关心、体贴、安慰、开导患者,让患者感受、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和朋友的关切,从而促进患者建立积极的心态,缓解负性心理障碍。

()(2)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交活动

由于负性心理的影响,引产后多数患者不愿与外界沟通、交际,久而久之患者容易丧失社交功能,心理障碍愈加严重。临床护理实践中,护理人员鼓励患者积极参加有益身心健康的社交活动,以减轻心理负担,保持心情愉快,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同时,指导患者用听音乐,看书等适合自己的方式来让自己放松,把心中的郁闷转移到这些自己平常感兴趣的事情上来,避免情绪处于悲伤的状态之中,多想想开心的事情,避免情绪过度低落,让心情早日走出阴霾。

()(3)健康指导

术后,针对不同心理状态的患者,及时做好思想工作,为她们保守秘密,消除她们精神上的压力和疑虑,减轻她们身心受到的伤害及心理的紧张,使她们有安全感。同时,讲述术后卫生的重要性,遵医嘱服药,介绍各种避孕措施,需要者发放,使其了解相关医学知识,术后注意休息及自我 保健 。对于心存生育二胎思想的患者,做好宣传教育,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安心休息尽快恢复 健康 ,并落实避孕措施[3]。

2结果

经护理后,患者的心理障碍均得到明显改善。

3 讨论

中期妊娠引产不仅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严重伤害,同时对患者的心理也产生了严重的创伤。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从她们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出发,予以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做到对症护理、科学护理,从而提高心理护理的效应。本研究中,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心理护理干预。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抑郁和焦虑心理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因此,予以中期妊娠引产患者合理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心理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同时,由于中期引产的女性,她们的情况千差万别,心理状态也因人而异。但是中期妊娠引产的女性,心理活动有共同的规律,临床护理实践中,应从她们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出发,进一步观察,分析具体情况,做到对症、科学护理,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春兰. 心理护理在中期妊娠引产中的应用[J]. 求医问药(下半月), 2013,8(02):226-228

第5篇: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4-0061-01

狂犬病(rabies)又称恐水症(hydrophobia),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一种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人主要通过被犬、猫等病兽咬伤而感染发病。临床表现为特有的高度兴奋、恐水、怕风、流涎、咽痉肌挛、进行性瘫痪。狂犬病是迄今为止最凶险的传染病,一旦发病,其预后极差,病死率几近100%。

自2006年,我院共收治23例狂犬病病人, 在诊疗此类病人时,医务人员不可避免要接触其血液、体液、分泌物及病人使用过的器械、物品等,一旦发生针刺伤、粘膜喷溅、自身存在皮肤破损极易导致职业暴露,暴露后他们特别需要心理干预和心理咨询,以稳定情绪,疏导紧张和恐惧的心理,希望获得心理支持和精神安慰。国内对狂犬病发生职业暴露后的心理护理干预研究报道甚少,临床缺乏理论和实践性指导。

1发生狂犬病职业暴露后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护理对策

1.1紧张、情绪激动、害怕或消极被动心理:职业暴露后的护理人员有情绪激动、害怕,出现过激行为,还有的则消极被动,出现自责、退避、后悔等心理。

医院感染管理科要及早与暴露后的人员做好沟通,做好评估、化验、预防注射等必需工作,运用心理方法多关心开导,耐心倾听,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对其不良情绪表现的行为表示宽容和理解,主动和他们交谈沟通,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必要时找心理医生给予专业疏导,稳定情绪,积极引导消除被动心理,在工作生活中适当给予照顾和帮助,使其心情愉畅,避免出现过激行为和消极被动心理。

1.2恐惧、悲观、绝望、轻生心理: 狂犬病发生的职业暴露,虽有预防用药,但一旦暴露级别高,预防、注射保护无效导致被感染后,其治疗效果和预后很差,病死率几近100%,一旦发生职业暴露,医务人员心理将受到致命打击,易出现绝望和轻生心理。

必须配备专业心理医生对其进行心理护理,运用支持心理疗法做好心理护理,依靠心理治疗师的权威和专业知识来关怀他们,使其发挥潜在能力,提高应付危机的技巧,提高适应困难的能力,舒缓精神压力,帮助其走出困境避免精神崩溃。运用灾后心理疗法中的清除情绪、肌肉放松疗法、自我暗示和家庭疗法安排专人或家属全程陪护、监管、指导,及时发现心理变化,出现极端异常情况随时进行疏导。做好工作、生活、娱乐安排计划,保证其心理稳定,避免意外和恶性事件的发生。

1.3厌倦、拒绝情绪: 在预防用药时,由于程序繁琐、服药、注射周期长,预防效果又不确定,从而产生厌倦、拒绝情绪,对预防用药坚持不住,不能完成疗程。

针对此类情况,运用格式塔心理疗法中对自己负责、接受不愉快的情感、停止猜想,面向实际等方法耐心疏导,耐心讲解预防用药的必要性,只有坚持按疗程服药才能保证预防效果,避免被感染。做通思想工作后,换要定期督促、监督用药,定期回访,保证完成疗程。

1.4担心、畏惧情绪: 使用预防用药往往存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发生,甚至出现肥胖、脱发以及遗留后遗症,因此怕容貌受到损害,影响身体美观,导致身体残疾等,出现担心、畏惧情绪; 根据以上情况,重点是讲清预防用药的必要性,淡化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刺激,不要因小失大,消除其畏惧害怕心理,使其愉快接收预防用药。

1.5社交、角色转变障碍: 长期休息导致社交、角色转变障碍,出现自我封闭、抑郁、偏执心理 ;出现角色转变障碍。

重点是加强沟通联系,调剂生活,利用同事、朋友、家属的力量,给予工作、生活上的帮助,特别是家庭、孩子要多给予鼓励和安慰,使其早日返回工作岗位,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

1.6焦虑、担忧情绪: 由于在工作岗位、工资福利、晋职、晋升上的影响和担忧,出现焦虑、顾虑重重,不能安心用药和治疗。

对收治狂犬病病区的人员在奖励机制上更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如奖金分配、职称评定、带薪休假等,特别是对发生职业暴露的人员,更要加倍关心和鼓励,全额发放奖金、工资,全额报销预防用药及治疗费用,保证工作岗位,只有让他们吃下定心丸,才能真正消除担忧和顾虑情绪。

2小结

2.1以上是针对狂犬病职业暴露人员心理特征及表现,采取不同心理干预手段,做好心理护理。在按国家相关规定加强正规预防用药和治疗的前提下,开展必要的、针对性的心理关怀,收效甚大,全院未发生因狂犬病职业暴露后出现较大心理障碍的情况。

2.2一旦发生狂犬病职业暴露,即使在接种疫苗后,仍旧出现一定程度的担心和紧 张情绪,少数人会因强烈的恐慌,害怕心理导致厌食,失 眠,焦虑和抑郁症状的出现,严重影响个人的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一旦这种强烈的情绪反应持续数周且在一个月内还不能得到有效缓解,便出现应激障碍,实验研究证明,应激障碍可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及时的心理干预能有效帮助获得生理心理的安全感,缓解乃至稳定由此引发的强烈恐惧、焦虑和抑郁等情绪,恢复心理的平衡状态,使处于接受治疗所需要的最佳生理心理状态,有利于提高治疗的依从性,规则、全程接种狂犬病疫苗,达到预防目的。

2.3定期给收治科室医护人员做好狂犬病疫苗接种工作,配齐充足专业防护用品,建立医护人员的健康档案,定期体检,掌握职业暴露人员心理情况,动态追踪观察监控,做到发现及时,措施得当,切实帮助解决其工作和生活中实际困难,保障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

2.4医务人员整天面对的是疾病、痛苦、创伤和死亡,对其身心是一种潜在的刺激,对他们心理深处的伤害是不知不觉的,后果也是显而易见的[2]。平时应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心理辅导和讲解,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倡奉献精神,加强医务人员的意志品德锻炼,增强心理耐力,营造以人为本的管理氛围;满足医务人员合理、健康的需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帮助教育他们保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态。

参考文献

第6篇: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一、问题的表现

抑郁是中学生中较常见的一种心理失调症,是中学生感到无力应付外界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消极情绪。有调查表明,在14到18岁的中学生中,抑郁症患者以每年9.7%的速度递增。近10年间,全球至少有1400万中学生患有此病,抑郁症正在加速向中学生走来。青少年忧郁症的症状一般可分为三大部分:情绪低落、不快乐、忧郁、自觉没有价值、易怒、出现自杀意念等;身体上出现全身不适、没有体力、容易疲倦,没有胃口或者多吃,失眠、易醒、早醒等;行为上出现不专心、没有精神、没有活力、失去兴趣、成绩退步、不愿意上学、自伤行为、自杀行为等。

处于抑郁情绪状态下的中学生,经常生活在焦虑的心境中,他们内心孤独却不愿向同学和老师倾诉;在学习上,他们经常精力不集中,情绪低落,反应迟钝;他们有较强的自尊心和成功的愿望,但对挫折的忍耐力差,经不起失败的打击,常常因考试的失败而感到痛苦、恐惧、自卑、自责。心理医生断言,心理疾病对中学生自身生存和健康的威胁,将远远大于生理疾病。抑郁心理状态不仅增加痛苦的心理体验 ,损害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而且与自杀、吸烟和攻击等不良行为密切关联。因此青少年抑郁心理症状的预防与控制已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研究课题。

二、产生的原因

1.内部因素。心理发育不良,是产生抑郁情绪的基础。中学生自尊心较强,由于社会经验的缺乏,容易形成不良的认知模式、非理性思维,这些都会诱发抑郁情绪。 抑郁者的性格一般内向、文静、不爱交际、孤僻、多疑、倔强、执拗、依赖、孤独,常常注意事物的消极面,遇事悲观,自信心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干扰学生对事件的处理。

2.外部因素。

(1)学习压力。当前,“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在一些中学还相当普遍。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活泼好动,乐意交友,但面对“苦读升学书”的“应试活动”,他们的人际交往却相对贫乏。目前,一些中学生受到学校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他们的大部分时间被迫用在学习上,而无暇顾及朋友间的情感沟通。学校―家庭(或宿舍)两点一线,上课―作业―考试三位一体,这种紧张的学习状态,极大地限制了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使他们感到生活单调乏味,产生孤独和寂寞的情绪。

(2)教育缺失。一直以来,我们过于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学生作为人的情感个性需要。尤其是现在的中学生,面临着残酷的升学压力,被迫将大量时间用于繁琐的知识和技能的记忆和训练中,作为“人”的情感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忽略了。我们的学校和教师往往把学生当作应试的机器来对待,压抑学生的个性,封闭学生的情感,在缺乏人性化的教育环境中,学生的“情商”如何能健康发展?

(3)家庭影响。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环境是青少年个性形成和发展的主要场所,在青少年人格的形成过程中起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家庭主要成员的不良行为对学生有着直接教唆或间接暗示的影响:家庭正常结构的破坏(离婚、丧偶等),中学生得不到父爱或母爱,容易产生焦虑症和抑郁症;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娇惯,容易使他们形成骄傲、任性、无原则的不良性格;父母对子女过分严厉或打骂,容易导致他们的胆怯、自卑、粗暴、对立或不诚实,甚至引发恐惧症。学生的心理异常有时是由于父母的心理病态引起的。人们发现,父母情绪低沉、抑郁,尤其是在孩子出生后18 个月内,往往会造成孩子终生情绪抑郁。父母胆小怕事、忧虑重重,其子女也易于焦虑,害怕现实。父母对子女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容易使学生造成精神负担过重,而导致神经衰弱或癔病。

(4)社会环境。伴随社会转型成长的当代青少年,不仅时刻感受和体验着竞争的无处不在,而且也必须面对成人社会为他们设定的价值取向:学习不好考不上大学找不到好工作赚不到大钱无法享受生活。“金榜题名有人喝彩,名落孙山被人轻视”,应试教育长期以来根深蒂固,更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学业的竞争、就业的压力,无处不在的考试、淘汰使得青少年的身心发展难以获得一个宽松的社会环境。

三、疏导的策略

1.家庭、学校的理解支持。在家庭教育中,首先父母要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正确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其次父母要以身作则,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要做到;保持心理健康,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只有“阳光”的父母才能打造出“阳光”的子女。

学校要将“以人为本”落实为“以生为本”,营造健康和谐的心理氛围。作为”灵魂工程师”的教师应努力摒弃“应试”教育的禁锢,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积极关注学生出现的各种心理困惑,用心灵影响心灵,用心灵塑造心灵。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意志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断寻找适合自己的正确的学习方法。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鼓励他们正确对待失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在中学应适当开设心理辅导课,请有经验的教师和心理专家进行心理辅导,并针对学生的个性特征开展行之有效的心理活动训练。学生急需的不是系统的心理学知识,他们更多的是需要有一个倾诉的环境和对象,把心中的想法、烦恼全部倾吐出来。所以,学校应努力提供这样的机会和场所,这对于促进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以及有效地预防各种心理疾病的产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第7篇: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059-02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或创业,用勤劳和智慧换取劳动成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农民工的子女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去生活,不得不留在农村的家里。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家里,由亲戚或他人代养的孩子们,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16岁,在学龄上集中表现为小学和初中。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是缺乏父母在情感上的呵护和关爱,也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内心封闭、性格孤僻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留守儿童尤其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孩子的内心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封闭性。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双亲外出后会有失落感,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愿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互动,更不愿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向别人袒露,心事不与外人说。父母亲情的缺失导致他们没有安全感,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对他人产生防御心理,性格冷傲孤僻,为人处世不合群。这种心理问题在留守的女孩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教育,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容易使孩子产生抑郁症,也可能导致情绪暴躁、冲动易怒,乃至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

在对留守儿童的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同龄人之间的比较。留守儿童在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正常儿童和父母能够朝夕相处,有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而自己就算得到亲戚的照看,也比不上双亲至爱的关怀,相比之下必然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没有坚强的后盾支撑,感觉孤立无援,犯了错误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只会一味责怪自己或受到周围人的职责,自卑心理会相应而生。长此以往,一些留守儿童会出现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等严重心理问题。

3.逆反心理强

一些留守儿童会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持有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往往过于保护自己,敏感多疑,怀有警惕心,对长辈的批评管教充满敌意。他们不理解父母的外出打工行为,认为父母不够关心自己,怨恨父母,专门和父母对着干。也有的孩子抱怨社会的不公,把责任推向社会,一些孩子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社会的畸形心理,最终演变为暴力倾向。如果家长和学校不加以有效地疏导,控制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极易堕落成社会不良分子,作出极端行为,给社会造成危害。

4.学习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不高以及学习动机不明确。父母的远离使他们意志消沉,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对知识的掌握方法比较机械,常常要在老师和监护人的督促下去学习,学习效果不佳。一些孩子会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养家不易,想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辛勤劳动,产生了为父母而学的想法;也有一些孩子受到父母或他人迫切致富心态的影响,产生了为挣钱而学的想法,认为学习好了以后能挣大钱。他们没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经常逃课,甚至辍学。

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农村青壮年进入城市打工或创业,用勤劳和智慧换取劳动成果,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很大的贡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一些农民工的子女无法跟随父母到城市去生活,不得不留在农村的家里。留守儿童就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家里,由亲戚或他人代养的孩子们,他们的年龄大多集中在3—16岁,在学龄上集中表现为小学和初中。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也是一个弱势群体。留守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尤其是心理发育的重要时期,但是缺乏父母在情感上的呵护和关爱,也无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极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内心封闭、性格孤僻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留守儿童尤其是父母双方均外出打工的孩子的内心多表现出较强的自我封闭性。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双亲外出后会有失落感,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不爱说话,不愿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互动,更不愿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向别人袒露,心事不与外人说。父母亲情的缺失导致他们没有安全感,对周围的人产生不信任感,对他人产生防御心理,性格冷傲孤僻,为人处世不合群。这种心理问题在留守的女孩身上表现尤为突出。如果不及时进行疏导教育,一定程度的自我封闭性容易使孩子产生抑郁症,也可能导致情绪暴躁、冲动易怒,乃至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致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

2.自卑心理严重

在对留守儿童的实际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中绝大部分存在比较严重的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心理的产生很大程度上源于同龄人之间的比较。留守儿童在与正常儿童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发现正常儿童和父母能够朝夕相处,有父母的关爱和呵护,而自己就算得到亲戚的照看,也比不上双亲至爱的关怀,相比之下必然产生失落和自卑心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时没有坚强的后盾支撑,感觉孤立无援,犯了错误没有得到正确的指导,只会一味责怪自己或受到周围人的职责,自卑心理会相应而生。长此以往,一些留守儿童会出现信心不足、自暴自弃,自甘堕落、不思进取等严重心理问题。

3.逆反心理强

一些留守儿童会表现出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持有冷漠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在与人交往时往往过于保护自己,敏感多疑,怀有警惕心,对长辈的批评管教充满敌意。他们不理解父母的外出打工行为,认为父母不够关心自己,怨恨父母,专门和父母对着干。也有的孩子抱怨社会的不公,把责任推向社会,一些孩子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社会的畸形心理,最终演变为暴力倾向。如果家长和学校不加以有效地疏导,控制孩子的不良情绪,孩子极易堕落成社会不良分子,作出极端行为,给社会造成危害。

4.学习心理障碍

留守儿童的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学习兴趣不高以及学习动机不明确。父母的远离使他们意志消沉,在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听课;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孩子没有形成浓厚的学习兴趣,学习主动性差,对知识的掌握方法比较机械,常常要在老师和监护人的督促下去学习,学习效果不佳。一些孩子会因为父母在外打工养家不易,想好好学习报答父母的辛勤劳动,产生了为父母而学的想法;也有一些孩子受到父母或他人迫切致富心态的影响,产生了为挣钱而学的想法,认为学习好了以后能挣大钱。他们没有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观,学习动机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也不端正,容易产生厌学心理,经常逃课,甚至辍学。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1.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

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直接的、长远的,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发展。缺乏完整的家庭教育,是导致留守儿童心理畸形发展的重要原因。父母外出常常一年回一次家,甚至几年不回家,孩子与父母的情感交流与互动极少,也许按时会收到父母寄来的生活费和学费,但孩子心里在想什么,真正需要什么,却很少有人会关注。亲子教育的缺失可以说是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中,有84.6%的孩子由爷爷奶奶等隔代亲人照看,照看留守儿童的重担首先落在隔代老人的身上。由于老人年事已高,体力、精力有限,照看孩子仅能勉强顾及吃饭穿衣等物质层次的要求,无法全面顾及心理上的满足,也缺少在道德和精神上的引导和教育。且老人对孩子多为溺爱骄纵,使孩子的生活无限制,而孩子的自律能力较弱,极易导致心理失衡走偏差。

2.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主阵地,是家庭之外最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家庭教育的缺失使留守儿童在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众多心理障碍,需要学校教育来弥补家庭教育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无助和困惑需要学校和老师给予更多的疏导帮助。但是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发展缓慢,农村义务教育体系存在众多不足之处,学校教育理念落后、师资力量薄弱、教育经验缺乏。很少有学校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开设专门的心理疏导课程,没有聘请专门的心理教育专家和老师。而且,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老师只关心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关注学生的成绩好坏,不注重与他们谈心交流,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发展。教师的疏忽使一些本可以扼制在萌芽阶段的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最终在孩子的大脑中膨胀畸形。一些留守儿童的成绩普遍不理想,甚至会导致个别不负责任的老师的“抛弃”,这些孩子感受不到学校大集体的温暖,成为被遗忘在角落里的人。

3.社会关爱不足,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目前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比较落后,有益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公共场所更是少之又少,孩子的身心无法得以释放。留守儿童尚处于学龄期,心理上正处于对一切充满好奇的阶段,然而社会阅历不足,对诱惑缺乏抵抗力,很容易受到周边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在这个网络时代,多媒体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上网和玩电子游戏成为一些孩子们课余时间主要的休闲方式。网络事物良莠不齐,留守儿童由于得不到正确地教育引导,缺乏有力的监督管制。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开始呼吁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但多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整个社会还没有形成一种关爱留守儿童的风气。

三、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对策

1.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要积极发挥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首先,尽可能增加亲子互动。父母双亲的关爱是任何外力都无法代替的,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的重要时期,需要父母在情感上的关怀和照顾。父母即便不能经常回家,也要应该与孩子保持经常联系,多与孩子保持电话或书信等方式的交流,同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父母还可以与孩子讲述自己打工的经历,让孩子真正理解和尊重自己,为孩子减轻心理负担。其次,父母要尽量为孩子挑选真正付得起教养责任的监护人,并且经常与孩子的相关监护人保持联系。督促监护人对孩子进行引导教育,做到既不过分溺爱,也不放任不管,经常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状况,密切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总之要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弥补父母不在身边对孩子的影响。

2.学校和老师积极关注留守儿童的成长

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对留守儿童家庭状况深入调查,建立管理档案,将留守儿童的家庭住址、家长联系方式、监护人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记录在案。学校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让孩子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开办心理咨询室,聘请专门的心理咨询师,为孩子疏导心理上的困惑和难题。教师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因材施教,定期家访,与家长和监护人交流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心理发展状况,发现问题及时与家长和监护人沟通解决。学校还可以组织有益身心发展的课余活动来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让他们充实地过好每一天,而不是把时间浪费在享乐游戏上。政府应出资帮助学校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寄宿条件,为留守儿童提供住宿,让他们能生活在老师同学组成的大集体中,感受到来自集体的温暖,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3.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抵制不良环境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社会对生活在其中的留守儿童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至关重要的。社会上应该形成一种普遍关爱留守儿童的良好风气,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首先,各地农村根据实际经济情况建立适合儿童的活动场所,如建立大型图书馆,并且购进大量积极向上、有益于思想进步的书籍,让孩子在闲暇时刻能够畅游在书的海洋,丰富知识,充实内心。其次,政府要积极吸引外来投资在本地开办企业,安置外出或者将要外出的农民在本地就业,不再远离家庭和孩子,从根本上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再次,公安机关等相关部门定期对学校周边的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进行检查,对沉迷于网络的孩子进行纠正教育,并坚决打击让未成年人进入的黑网吧和游戏厅,净化学校的环境,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参考文献:

[1]叶曼,张静平,贺仁达,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6,(6).

[2]张德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与对策[J].现代教育论丛,2006,(3).

[3]黄艳苹.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

[4]刘爱花,叶琴.“留守孩”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的研究[J].理论前沿,2007,(2).

第8篇: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关键词] 心理学原理 班级管理 学业成绩 影响

一、“马太效应”和“罗森塔尔效应”――开启学生的内在发动机

在开学初或中考半年前,我常常给同学们讲“马太效应”,旨在启发孩子们如何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马太效应,反应当今社会中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即赢家通吃。就“马太效应”的积极意义对我们学生而言,马太效应告诉我们,要想在某一个领域保持优势,就必须在此领域迅速做大。当你成为佼佼者时,将来就有最好的学校,甚至是最好的生活来回报你,对国家社会的贡献就大。那便是对你实力的认可,对你努力的奖赏。

罗森塔尔效应原理大家熟知,即教师满怀期望的激励学生“我相信你一定行”、“你是会成功的”――在这样的心理效应影响下的孩子们都信心十足,总是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完成学校的各项任务,即使有时各科作业留得多些,孩子们也觉得这是对他们的特殊训练,高兴地去完成,赢得了老师们的赞扬和领导的好评。即使分班分数比有的班低些,他们很快便占了上风,显出自己的潜力优势来,这与这两个效应不无关系,同时我也深深地感到:孩子们的潜力的确是不可低估的。

二、笔谈――开启学生心理的钥匙

“蝴蝶效应”告诉我们,教育无小事。一句话的表述,一件事的处理,正确的、恰当的,可能使学生受益一生;错误的、专断的,也可能贻误学生一辈子。

以学生评语来说,中小学生正处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成熟时期,自我评价能力还不健全,具有较强的向师性,家长的话可以不听,却把老师的话当作“圣旨”,可谓“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礼”。一份小小的操行评语,是教师对学生在一定时期内行为表现的书面鉴定,更是对师生相处、相亲、相知程度的情景再现,它是师生心灵间的“超级链接”,是教师、家长的心灵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它犹如喜剧小品,让人在喜悦中接受教育;它犹如春风春雨,能使学生天赋的种子生根、开花、结果。我常常把这种写评语寄希望的方法运用于作业批改中,结果收到了满意的效果。同学们开始主动交作业,学习的积极性渐渐地被激发起来。

三、短信――解开心锁

孩子在郁闷紧张时常常在晚上发短信给我,一是求助,二是不好当面说的,可这样秘密地解决。例如,离中考不到2个月的一天夜里10点多,一名男生发短信说,自己很郁闷:在这个节骨眼,满脑子都是本班的一名女生,看不进去书,不能自拔,又不敢跟父母说,只好向我求助。我回信故意问:“女孩同意吗?”他说:“应该同意,她有时给我打电话问作业。”我说:“看你平时总关心人家,而且这几天情绪不对,我便替你问了,人家说不想跟你处朋友,但可以把你当朋友,并请你好自为之。”他说:“真的吗?没想到她这样。”我说:“同学和老师早就感到你有想法,那也许是一种朦胧的冲动,老师作为过来人,也有过类似的经历,这说明你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正常人,更重要的是你能把它说出来,这表明你暂时不想让感情泛滥,这就成功一半了,还要看你是否经受得住意志力的考验,鉴于这种情况,请你自制。你很优秀,劝你不要草率行事。

其实,月老在我们出生后就给牵好线了,这是缘分,不必耽误中考这样的大事来烦自己。呵呵,傻孩子,请三思。如果自己能解决,咱就不跟家长说了。”两个孩子的情绪一直到中考都很稳定。

体育考试前的那天晚上,李同学焦虑地发来信息:“老师,我紧张,睡不着,我怕考不好。”我回信说:“孩子,没什么紧张的,只需你拼命傻跑就行,又不需动脑思考,这太容易了。”结果孩子很快入睡,考试比平时发挥得好。

四、个别心理咨询――助人自助

随着教龄的增长及社会的发展,我越来越强烈地发现学校这块净土,近几年来悄然发生了很多变化,表面平静的校园里,有着许多与孩子成长不和谐的声音: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有着学生过分追求高分成绩的焦虑身影;单亲家庭的孩子不断地增多,他们内心的伤痛和抑郁无法排解;网络游戏和无休止的聊天蒙蔽了不少学生的眼睛;暴力影视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下,有的学生已匆匆步入社会或踏上了早恋之路,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受不了某种挫折,跳楼自杀或服毒自尽……我深深地感受到抑郁的心房需要有人解开心锁,迷蒙的双眼需要擦亮擦明,卑琐的心灵需要洒入鲜活的阳光和雨露,无助的心理需要注入信心和希望。

多年的教育工作使我感到: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作为心理教师兼班主任,我有责任为需要帮助的学生送去灿烂的阳光,播下火的种子。我救助过许多青春期迷茫的孩子,领回了离家出走路上的一名女生,唤起了具有自杀倾向的一名男生活下去的热情。

五、团体心理辅导――成就拼搏劲旅师

1.运用心理学的暗示法,鼓励学生上进

初一入学后,我在黑板的左侧赫然写着:“成功从举手开始,今天你举手了吗?”时刻暗示提醒孩子们增强自信,才会战胜自我。让孩子们适时给父母发信,信的内容主要是进入中学以来自己在各方面的进步和我班的情况,学生的变化随之悄然发生。

另外,到了中考冲刺的最后三个月,每月一副对联,对全班进行积极心理暗示,我细心的搭档扬国君老师,在去昌黎某高中开中考会时,受高考光荣榜两侧对联的启发,用手机为我拍摄了几幅对联,我每月在黑板的两侧出示一副,意在积极暗示,它们分别是:“今日寒窗苦读必定有我,明朝独占鳌头舍我其谁(争朝夕)”、“效苏秦之刺股折桂还需苦战,学陶侃之惜时付出必有回报(天道酬勤)”、“闻鸡起舞成就拼搏劲旅师,天道酬勤再现辉煌王者风(一班不一般)”!同学们果然士气倍增。

2.举办心理讲座、上心理活动课、团体咨询等

我经常利用心理活动课、心理讲座、团体咨询等,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点拨。同学们的心灵受到了震撼,也增强了班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中考作为国家二级考试,给孩子们造成难以排遣的焦虑是必然的,作为一名兼职心理教师,我有责任帮助孩子们渡过难关,我从考前心理、焦虑原因等入手,进行得失分析,然后给出对策及解决方法,收到良好效果。

第9篇:孩子抑郁心理的疏导方法范文

中学时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是个体从儿童过渡到成年,逐步走向成熟的中间阶段。在这个时期,青少年的生理上具有突变性的特征,而这种变化也会成为其心理变化的物质基础,青少年期作为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期,充满了错综复杂的心理矛盾,这些矛盾有些由于主客观原因的限制,没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结果就会导致心理问题的出现。本文就中学生自卑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中学生自卑心理的成因

(一)家庭因素

有部分学生出身家境贫困,特别是在农村,限于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的文化素质程度,家庭教育简单粗暴,缺乏正确引导,从而使学生背上了沉重的思想负担,产生自卑心理。有一个女同学,姓王,人长得文静秀气,也不笨,但是学习一直处于中下游水平。她有一个很不好的弱点,就是孤僻,自卑,不合群,很少看过她与同学嬉戏,玩耍。她总是一个人躲在一个角落,成为别人火热生活的旁观者。她很不愿与别人交流,包括老师。她上课很少发言,老师和同学都很难了解她的想法。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她学习成绩的提高和与别人的融洽交往。通过了解得知,她家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父母亲经常为柴米油盐的问题争吵不休,她的家庭给了她一个不和谐的深刻印象。父母亲比较重男轻女,偏爱她的弟弟,如果有什么事,总是拿她出气,这使她有处处不如人的想法。因此,该同学害怕父母,在家的言行举止都很小心翼翼,稍有不对就会遭到白眼和辱骂。于是,她很害怕回家。她还觉得在家里,父母喜欢的只有弟弟,并不爱她,她对这个家充满了厌倦,认为自己是这个家庭中多余的一员。因此,她无时无刻不想逃离这个家。这深深地影响了她正常的生活和心理,成为她内心一道不可跨越的心理障碍。

(二)学业负担过重

对于中学生而言,在以分数为主要评价内容的教育环境中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感到不愉快,因成绩差感到自己不受欢迎。因此,他们处于不受重视和冷落的地位,失去老师和同学的尊重,产生自卑心理。赵某,女,初三,父母对其期望过高,心理压力很大,造成应试恐惧。考试中出现心悸、胸闷头晕,有时伴有腹泻,记忆再现困难,见题脑中一片空白,无法抑制自己的紧张情绪,考下来的成绩可想而知,不仅父母焦急,其本人也很担忧。

(三)人际交往的影响

同学是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对于学生来说,得到同学的尊重,自尊心就会建立起来,如果同学之间充满敌意和相互拒绝,就会感到孤独、焦虑,对自己的能力品质缺乏信心产生自卑感。刘某,初二男生,寄住外祖父母家,该生性格内向、孤独,见人腼腆,遇生人更局促不安,手足无措,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同班中无知心好友,导致心烦意乱、精绪抑郁、学习效率低下。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农村父母身边。据了解,这学生在原校很适应,学习成绩突出,只是较为内向,到了新的环境,遇到新的人际关系,形成了抑郁、焦虑。

(四)性格因素

一般来说,性格怯弱,内向的中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这样的学生在困难面前容易退缩,过分夸大自己的不足和学习缺陷,容易产生挫败感,从而产生自卑心理,而性格内向的学生不擅于与同学、老师沟通交流,不擅于表现自己,久而久之,就会被老师、同学忽略,使其产生“大家都看不起我”的想法,从而产生自卑心理。陈某,一位初一年级的女同学,成绩较好,但性格内向,在人面前不拘言笑,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老师提问时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绯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老师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坐着不动。

二、矫正中学生自卑心理的对策

(一)与家长取得联系,创设良好、民主的家庭环境,让家长在家和孩子交朋友,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责骂,合理对待孩子的需求,不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信任孩子。抽时间带孩子到外面世界走走,让他们感受一下大人的工作环境,对他们进行理想教育,使他们树立起自己的奋斗目标,并经常鼓励他们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使他们在学习上有个明确的目标。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亲人的关心,慢慢地消除他们的对立情绪。

(二)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坚持疏导教育。教师要正确对待这类学生,避免直接批评,不要与他发生正面冲突,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们犯错误时,不要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们的名字,而在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平时多留意观察他们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们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解决青春期的烦恼

(三)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闪光点”,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从学生的优势潜能入手,能够比较快地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由此产生的自信是消除自卑、促进成功的最有效的补偿方法。

(四)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从专心听课到认真完成作业,从课内学习到课外活动,从参加劳动、体育锻炼到各项思想活动,有意识地根据自卑学生的不同情况,不定时地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品质,激发他们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力量。

(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树立自信心。一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常常不擅长表现自己,害怕被同学嘲讽,对于这些学生,老师应细心观察,了解他们的心理,鼓励他们参与各种实践活动,对于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老师可以有目的地把活动中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他们,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增进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友谊,对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在平时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让他们在班级活动中展示他们的特长,并及时给予表扬,使他们树立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