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中学生的心理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班主任;初中寄宿制学生;心理疏导
初中寄宿制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班主任接触学生的机会最多,对学生的学习、生活能较全面深入地了解,熟悉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及时察觉学生的心理变化,也容易发现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这些都是班主任做好学生心理疏导的有利因素,而要真正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班主任还要从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等方面下工夫,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班主任要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及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主要表现为: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而随着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的增强,也容易出现逆反情绪。
初中学生心理疏导的主要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发展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积极与同学、家长、老师进行有效的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班主任掌握了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可以围绕以下几个主要方面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
(一)学习指导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知识经验的途径。刚从小学进入初中的学生,面对新的学习有很多困惑。因为初中的课程增多了,难度加深了,竞争更激烈了。很多的学生在小学时习惯了老师和家长的辅导和监督。到了初中,一个老师要教几个班,不可能有时间对学生一一辅导,家长对寄宿孩子的学习细节也无法监督。如果学生对新的学习不适应,就会出现很多新的问题。所以班主任就要对刚进入初一的新生进行学习方面的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消除学习障碍,让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只要学生乐于学习,能从学习中找到乐趣,学生就很容易朝着其他健康的方面发展。
(二)生活指导
社会发展的日新月异,价值观的剧烈冲突,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初中寄宿制学生一般都是第一次离开父母到学校住校,开始新的独立生活。班主任除了在生活上多关心学生,还应从帮助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形成理性的消费观念入手,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学生学会生活,快乐生活。当生活出现各方面变故的时候也能以乐观的态度笑对人生,具有抗挫能力。
(三)人际关系指导
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有助于学生健康成长。而初中生刚好是处于逆反期的时期,最容易在人际关系方面出问题。班主任要注意培养学生健康的人际交往态度和人际交往能力。
(四)青春期指导
初中生刚好是步入青春期的时期,但青春期的学生会有很多困惑。班主任可以分男女生召开会议,对学生进行如何度过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知识指导。
二、班主任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教育方法并与学生个体相结合
班主任要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一定要注意方法,好方法就是打开学生心灵之锁的钥匙。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个体实际,用灵活的方法解决不同的学生问题。就好像同个牌子的锁表面看起来都相似,但每一把锁只有自己的钥匙才能打开。根据我十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以下几种方法是比较有效的。
(一)班级团体心理疏导
班主任管理的是一个班级,班里的几十名同学都是同龄人,都面临着许多共性的问题。班主任可利用班级团体辅导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疏导。比如主题班会的形式就是我常用的方式。在教师节来临之际,班级会召开“我爱我师”的主题班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理解老师的辛苦,感谢老师的辛勤教育。在母亲节召开“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主题班会,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感恩之情,用实际行动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除了感恩教育,班级还可以对学生学习方法、人际交往、如何度过青春期等方面进行主题班会的团体疏导。
除了主题班会,我还采用了班级日记的方法对学生进行团体疏导。比如在初三的时候,学生面临着种种压力,为了让学生互相激励,缓解压力,我在班级日记写了有指引方向的引言:班级日记是班级成员共写的日记,与私人日记不同。它以公开共享的形式,使学生能以一种自我教育和互相教育的方式,坦白自己、互相交流、放松心情、陶冶情操,让师生之间公开坦诚交流,并实现默契的沟通,成为构建师生平等关系的一个平台。设立班级日记的目的是使师生不断完善、改进自己学习和工作方法,达到不断学习、超越自我的目的。请同学们以一个班级主人翁的身份,正确使用言论自由,在这里倾诉你们的鼓励和关爱,诉说你们的喜悦和苦恼,记载你们奋斗的足迹和远大的志向,共建一个文明守纪、团结互助、拼搏进取的班集体。班级日记放在教室公开的地方,在班级日记里,同学们踊跃参与,每隔一两天我就会翻看班级日记跟学生交流,鼓励和表扬积极参与,敢于发表自己见解和在各方面表现积极的同学。一本班级日记就这样成了我们师生交流的平台,真正让我们变成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的很多问题都在班级日记里得以交流和解决。通过团体疏导,学生积极参与,互帮互学互助,能使班级形成团结、活跃、上进的良好班风,利于学生整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心育; 教育质量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71-001
在目前的教育模式下,中学生的学习压力仍然没有得到有效的释放,如履薄冰的学校管理更是“无微不至”,学生的个人发展空间几乎被压缩成了真空地带。再加上社会、家庭的压力,往往使学生的心理变得脆弱、敏感,脾气暴躁,行为偏激,从而使中学生的心理失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校教育的当务之急,也是提升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俗话说“心病还须心药医”,如何寻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配方,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用“心”教育,打开学生心灵的大门,释放心理压力
用“心”教育,这里的心是指爱心、真心、关心、同情心、耐心等。目前中学生群体中部分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是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的结果。有心理问题的中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往往把自己圈定在以自我为中心的环境中,具有相对的自闭性:沉默寡言,不主动与人交往,做事独来独往,并且有明显的偏激倾向。因而要解决好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让中学生主动敞开心扉,发泄心中的种种压抑和不快情绪。用“心”教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作为教师,要学会如何去爱护学生,关心学生,用真心去感化学生,善于同情学生,与学生的心理形成某种共鸣,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有效碰撞,碰撞的火花必将为你照亮那尘封已久的心扉。这个时候,教师就要有耐心成为学生的倾诉者,让学生尽情发泄长期郁积在心中的压抑情绪,从而达到释放心理压力,改善心理健康的目的。
二、整合学科资源形成合力,培养学生心理的自立能力
中学生心理的自立能力,是指心理的自我调节、自我完善能力。这就要求中学生要具备正确的情感价值观,人生观,坚强的意志力和耐挫力。这决不是一朝一夕之功,一师一科之力,必须要整合所有学科资源形成合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首先要充分发挥主题班会和专题讲座这一主阵地的作用,对中学生进行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使中学生能够简单认知心理健康知识,了解矫正不健康心理的常规手段。其次,将心理健康知识贯穿于教学内容之中。比如生理卫生课,可以由生理卫生知识扩展到心理保健知识,由心理保健知识的传授延伸到不健康心理行为的矫治,还可以进行必要的青春期性教育。语文、政治、历史课可以结合教材教育学生自信自强,面对挫折,不弃不馁,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学会生存,让中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心理健康知识教育,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而良好的心理品质对提高学生的心理自立能力,促进心理健康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三、构建和谐的心理环境,增强学生心理的自我净化能力
和谐的心理环境是指有利于积极、乐观、向上的健康心理形成的外在环境。心理的自我净化能力则是指自觉抵制不良环境对心理影响的能力。和谐的心理环境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良好的校风、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家庭环境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在学校,良好的校风、班风对中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影响很大。一个紧张有序,团结友爱,充满着民主、平等、宽松、和谐、友爱气氛的学校和班级,利于中学生健康的心理、健全人格的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中学生对老师有一种亲近感、安全感、信任感,在这样的心理环境里,中学生的心理、智力、能力能得到良好的发展。良好的家庭环境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重要因素。如果父母的情绪积极,家庭就会出现喜气洋洋、生动活泼的气氛,孩子就会感到轻松愉快。反之,就会给孩子造成心理负担,不利于孩子心理的健康成长。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是中学生健康心理形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如果社会环境健康向上、安定祥和,学生就会感到安全、幸福、无忧无虑,充满对社会生活的热爱;反之,学生就会恐惧、惊吓,对现实产生忧虑。和谐的心理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中学生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增强学生心理的自我净化能力。
四、注重心理疏导,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机制,让学生的心理素质更给力
关键词:中学生心理辅导;中学教师;现状;建议
现代社会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当前中学生普遍面临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轻则影响学习,重则容易发生校园安全事件。目前,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家长、学校、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应加以规范管理。加强对中学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目前中学生教育工作者乃至全社会面前的艰巨任务。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现状
虽然目前我国的教育教学改革在进一步推进,但是中学生的学习压力却越来越大,造成精神上的萎靡不振,失眠、神经衰弱、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考试焦虑等。长期的不良心理状态会导致中学生潜在心理疾患的出现,如何引导和缓解中学生心理压力是目前大学教育的关注点。由于学习压力,现在中学生每天都要面对不同形式的学习和作业,几乎没有了独立的交往时间,人际交往能力进一步弱化,导致心理孤僻,以自我为中心等不良心理状态的出现。学生缺乏热情,无法自觉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为隐性逃课提供了可能。
二、初中教师如何开展学生心理辅导工作
1.钻研心理辅导知识、掌握心理辅导方法 为学生做心理辅导,教师首先要有辅导能力和辅导技巧,这是开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前提。为适应新时期学生的心理要求,教师教师要潜心钻研多种心理知识,掌握多种辅导方法。
例如,了解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全面掌握学生的情感特点、个性特点、在面临升学时的心理特点、青春期的生理特点等等。根据这些特点钻研预防心理学、健康心理学、适应心理学,掌握和运用团体动力的基本理论,心理辅导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的基本原理和技术;关注学生团体的成长过程;了解班级文化建设对学生心理的影响;掌握关于班级心理辅导主题的知识。在活动中积极倾听学生的烦恼、身临其境走入当事人的私密世界,帮助他们进行科学的理性分析,运用心理辅导的交谈技巧大胆质疑、用尊重与温情感化学生,使其走出心灵的迷茫区,让他们拥有健康的心理,从封闭走向开放,正方向发展自己的性格。
2.开展学习心理辅导,制订学习计划和目标 学习心理辅导是指教师帮助学生适应学校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念、学习意识,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计划学习,能运用策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成绩的好坏对其个体的情绪体验,即喜怒哀乐有着直接的重大影响。学生中出现的不少心理问题,往往以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为诱因。因此对学生的学习辅导应作樾睦砀ǖ嫉闹匾部分。根据心理规律,学生的学习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能不能学DD智力问题;愿不愿学DD态度问题;会不会学DD方法问题,教师工作体现在要对后两者加以辅导。
指导策略:帮助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和学习特点,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和目标,学会学什么、如何学、何时学,最终达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
3.关注青春期身心变化,疏导学生恐慌心理 初中学生正值青春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期,生理的变化会让他们感到莫名的烦恼。这时教师教师要及时排解学生的恐慌心理,让学生了解他们现在经历的是人体正常的生理变化,引导他们做好青春期的个人卫生工作,特别是女生的经期卫生,帮助他们调控负面情绪,抑制冲动行为和叛逆心理。
例如,开展“青春期性教育”活动,采取分析、疏导和支持的心理治疗法,揭开“性”的神秘面纱,让学生科学地了解人体的生理变化,不再谈性色变。对于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他们常常爱幻想,喜欢异性,憧憬爱情,教师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首先肯定他们的想法是青春期的正常心理反应,消除他们的“犯罪感”心理,然后再加以疏导,让他们知道早恋的危害,引导他们把精力放在学习上。对于个别学生的偏激思想和行为,教师可以通过个别谈心的方式开展工作,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基础上,倾听他们的“青春期烦恼”,有针对性地开展疏导工作。教育他们学会放弃应该放弃的东西,因为有时候的放弃是为了今后更多的拥有,把他们从梦幻世界拉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迎接新一轮的挑战。
4.加强情绪心理辅导,消除学生负面情绪 情绪是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中最为敏感、最为活跃的因素,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初中学生正处于少年向成年发展的过渡时期,其情绪具有兴奋性较高、稳定性较差、波动性较大等特征。他们通常遇到表扬时就沾沾自喜、碰到困难时则垂头丧气、消极自卑,具有明显的两极性。
一、尊重、理解、信任中学生
每个人都有强烈的自尊心,都不允许自己的自尊心受到他人的践踏。中学生自然也有自己不容侵犯的自信心,甚至比成年人更为强烈。虽然教育学生是教师的义务和职责,但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特别是对待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他们的可塑性极强,自立自主的欲望又特别强烈,所以教师一定要尊重和理解他们,对待他们要像对待朋友一样,绝不可采取高高在上的姿态,使学生感到在人格上与教师处于不平等的地位。教师要注意,学生有与教师同等的发言权、同等的发言机会、同等的表达自己观点和看法的机会。不能一切都由教师说了算,否则学生的逆反心理可能更严重,更容易对着干。
另外,教师要真心实意地帮助他们,充分地信任他们,不要盲目责怪他们,要心平气和地、态度诚恳地先跟学生沟通,了解缘由,聆听他们的心声,尽可能地多鼓励、表扬,不轻视、嘲笑他们的观点和看法,从而达到在相互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思维模式和稳定的心理系统,建立全新的师生关系,奠定克服逆反心理的基础。
二、辨证看待,因势利导
首先,要大胆运用逆向思维,通过逆向论证,提高中学生对错误思想、错误看法的鉴别能力。具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一般都喜欢采用逆向思维。逆向思维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有时能达到正向思维难以达到的效果。其次,教师要改变教育方式,运用辩证思维,增强教育效果。当前不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社会舆论都比较注重正面的宣传和教育,这种教育方式有利于帮助中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但是不可否认,我们未提供给中学生的阴暗面会不时的侵扰他们,让他们感到困惑、不知所措、无所适从,产生上当受骗的感觉。如果教师能够把辩证思维贯彻于教育过程中,改变目前只讲光明面、不讲阴暗面的做法,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实施恰如其分的教育,往往更容易被他们接受。
在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可以大胆地利用中学生的逆向思维,有意识地选取一些错误观点让学生讨论,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激活他们的课堂思维。通过逆向思维,引导中学生去思考,去反辨,进而消除他们的逆反心理。
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就是教师对中学生的思想问题进行正面的疏导,力求通过调动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驱力,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越是禁止的内容,越容易引起中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和探究行为。在许多情况下不禁止某种事物时,他们并不一定知道这种事物,一宣布禁止反而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的注意力转向在这种事物上,非要关注,一定要弄清楚这种事物不可。教师要针对有逆反心理的中学生的实际情况,首先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耐心地对其进行疏导教育,一定要说明禁止的理由,帮助他们认清是非,提高认识,然后再具体指出前进的目标。做中学生思想工作时,要坚持说服而不能压服,即便学生一时转不过弯儿,固执己见,坚持错误看法,也不要急躁,耐心地教育和等待,甚至可以给他一段时间去消化老师讲的道理,当学生想通之后,自然会看到转变。
有时教师地摸一下头,或者真诚地看一眼,中学生都会认为这是对自己的鼓励与期望。并且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推心置腹的交谈,针对具体情况向学生讲明道理与道德规范,使他们逐步分清是非善恶、美丑荣辱,提高认识并自觉运用到行动中去。当学生真正懂得,老师的“责之严”是因为对自己的“爱之深”时,他们就会自动打消逆反情绪与心理。
四、把握恰当的场合时机
由于教育过程中的客观情景对被教育者的心理产生直接影响,所以教师应该善于把握和捕捉恰当的教育场合和教育时机。如果教育场合选择得当,教育时机选择得体,因人、因时、因地对中学生进行疏导,那么对于防止和消除中学生的逆反心理有很大的帮助。一般而言,由于教育活动性质的差别,情境对教育活动的效果也有不同。对于奖励性质的教育活动而言,如果在公开的情景中进行,那么奖励的效果将会大大增强,受到奖励的个人会感到更大的自豪和兴奋;对于惩罚性质的教育活动而言,如果在公开的情境中进行,那么惩罚的效果也会大大增强,受到惩罚的个人会感到更大的羞愧和耻辱,对个人自尊心的打击也就更大。例如,对自尊心比较强的中学生,教师就不宜在同学面前对其进行批评,而应实施个别教育;对于那些不顾情面、屡教不改的学生,就得在班级内当众多说一些。
五、挖掘学生的闪光点
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和长处,逆反的中学生也不例外。教师要注意挖掘逆反学生的优点,使之产生上进心,进而获得成功的情感力量。这要比单纯用批评、处分的办法使其消除逆反心理有效得多,因为该教育对策能强化逆反中学生的优点,增强其自信心,融洽师生关系,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而批评和指责很容易挫伤中学生的自尊心,形成对教育者的逆反心理。
例如,如果某个逆反学生比较喜欢篮球,教师可以让他担任体育委员和篮球队长,并且指导其组建班级篮球队;如果某个逆反学生书法和作文比较好,可以任命其为语文课代表,让他/她负责板报工作,还可以鼓励其积极参加各种作文比赛和书法比赛等。
【关键词】家庭环境;中学生;优良个性;影响
中学阶段是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与获得社会态度、社会角色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学生的思想品德与个性由动荡走向成熟,而且极易出现两极分化的阶段。中学生个性的养成是学校、家庭与社会共同作用造就的结果,尤其是家庭因素对中学生优良个性的养成起到最基础和最初的作用,而且可对中学生的一生造成深刻影响。
一、家庭环境对中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影响
1.家庭收入
相关研究提出,家庭收入可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成长发展,主要与其认知功能、学业成就、言语发展、社交能力与健康状况有关,而且这种影响作用会从出生开始延续至成年以后。徐华炳的调查表明,收入一般或者富裕的家庭为子女购买图书与陪伴子女参加展览的频率明显高于家庭贫困的学生,由此体现家庭收入是中学生物质条件满足程度与环境刺激多少的主要影响因素。其选题表明,经济情况会对中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的选择造成影响。其中,在“你认为人生最大价值是什么?”的问题调查中,中学生的首要选择为摄取财富,分析发现,家庭贫困学生选择该项的比重相较于富裕者高出22.8%,由此可见,贫困家庭的学生想要摄取财富的欲望更加强烈,富裕家庭学生更倾向于社会价值的实现与个性发展。
2.家庭结构
郑立新在调查中提出,独生子女的独立能力与决策能力相对较差。在“同学邀请一起去春游或者参加其他活动”这一选题的调查中,78.2%的独生子女需要征得家人同意后方可前往,而74.6%的非独生子女可自行决定,通过这一结果可以反映以上观点。独立性与决策能力是中学生形成优良品质的主要表现,而家庭结构不同,中学生品质的养成则出现明显差异,这一点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此外,通过调组家庭与单亲家庭的中学生,我们发现,该类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喜欢独处,但害怕孤独;感情淡薄,不能很好地融入到新家庭中;心理与情感上无归属感;对朋友与同学缺乏信任。由此表明,家庭结构对中学生情感心理与行为方式具有重要影响。
3.家庭氛围
据调查,家庭氛围和谐的中学生在集体意识、感恩之心、社会公德心、不良情绪应对方面表现良好,69.7%的中学生会主动给老弱病残孕等人让座,76.9%会主动参加集体活动,81.1%表现为感激父母,44.2%会选择正常途径合理宣泄不良情绪。而家庭氛围不和谐的中学生中,44.7%的中学生不会让座,66.7%的学生认为供其上学为父母义务,44.4%表示对集体活动厌恶,51.9%的学生在出现不良情绪后选择通过暴力宣泄不满。由此证实,家庭氛围直接影响中学生的情感心理与道德观念。家庭是学生的栖身之所,也是中学生性格塑造的源头,因此,要想培养中学生的优良个性,家庭是关键。
二、促进中学生优良个性养成的几点建议
中学生是国家级民族发展的未来,通过培养其优良的个性,能够为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动力支持,因此,针对中学生优良个性培养中的影响因素,并采取科学的指导建议,以强化中学生的教育。
1.营造良好氛围,培植亲子关系
中学生优良个性的养成不仅需要物质方面的满足,更要有精神层次的教育。除了有步骤、有目标、有计划的有形教育之外,“无形教育”发挥的作用更加不可忽视。家庭氛围良好和谐对中学生可起到一定的“隐形教育”目的。首先,父母应注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家庭生活中,孩子与父母接触的机会最多,父母的思维、情感与心理因素均会有意无意的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产生影响。所以,父母应重视家庭氛围营造,家庭成员之间要做到和睦相通,互相谅解,并自觉维护家长的良好形象。其次,积极营造愉悦轻松的家庭氛围,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主动与孩子交流沟通,增进父母与孩子间的感情,建立和谐友好的亲子关系。此外,父母要主动给予孩子帮助、爱护与关心,听取孩子倾诉,倾听其内心声音,增加互动,培植健康亲密的亲子关系。
2.提高家长素质,树立良好榜样
恩格斯有言,父母发展情况决定着孩子发展能力,家长素质直接影响德育效果,因此家长应全面提高自身文化修养与知识水平,严于律己,塑造榜样形象。首先,家长道德品质的提升。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德育教育的最初实施者,其思想品质是家庭德育实施的重要保障。家长应始终保持以身作则与言行一致,通过生活方式、穿衣打扮、交友与处事原则来影响孩子的思想品德,促使中学生在潜移默化与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逐渐养成优良个性。其次,家长文化素质的提升。家长的处事水平、教育方式、教育能力与家庭生活品质都与其文化素质直接相关。所以,家长应主动加强学习,坚持终身学习理念,不断提升个人文化素质水平。最后,家长心理素质的提升。家长的心理状态与情绪特点会对子女教育的态度与方式造成影响。家长需尊重中学生人格,掌握必要的中学生心理知识,善于沟通,最大程度的营造民主、和睦与平等的家庭环境。
3.调整施教措施,实施科学教育
培根讲到,要求孩子百依百顺是造成孩子不幸的主要原因。父母单纯的关心爱护孩子是远远不够的,应在给予孩子体贴的同时,理性客观的分析其心理与思想。中学生处于特殊的生理阶段,家长需根据其年龄特征全面了解中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主动疏导其心理障碍,使其保持健康心态,这样才有利于优良个性的形成。同时,家庭德育要讲究方式方法。在坚持连贯性与一致性的基础上实行集中教育与日常渗透,结合鼓励教育与挫折教育。培养中学生在学习并掌握生存技能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态与坚强的心理承受能力,既能够适应社会,正确面对困难,又可以充满自信,勇于承受挫折,“激励”与“惩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促使中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潜力与优势,形成优良个性,走好人生旅途。
三、结束语
中学阶段是优良个性养成的重要阶段,而家庭教育则是促进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环节,和睦的家庭环境有利于中学生健康人格、健康行为与优良个性的构建与养成。因此,父母应有意识的建构和谐的家庭环境,以身立教,针对性的调整家庭施教措施,爱中有严,严而有度,从而培养出优秀健康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华炳,章春苗.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家庭因素与对策[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1,24(01):336-337
[2]郑立新,彭金维,奚燕娟.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养育方式的比较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39(11):106-107
[3]孙圣涛,张薇.中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26(09):113-114
[4]钟慧,黄希庭.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36(11):159-161
[5]王秋英.家庭养育方式与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0,19(05):224-225
关键词:中学生逆反心理心理疏导
逆反心理是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合时产生的一种心理活动,具有强烈的抵触情绪。青春期的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是一个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对中学生自身、对家庭、对社会都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社会各界应及时地、正确地识别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从而采取有效地疏导策略,帮助中学生顺利度过“疾风骤雨”时期,从而促进中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l中学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1超限逆反心理
超限逆反心理是指客观要求超出了主体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从而产生的逆反心理。一般认为,机械地无时间间隔的反复容易导致逆反现象;同样的刺激物在强度过大,时间过长时容易引起逆反现象。如家长总是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指责孩子各种不良习惯,从而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学习成绩日益下降,不良习惯越来越多;老师没有弄清楚问题的性质和缘由。就主观臆断、严厉地批评学生,给学生“贴标签”。小题大傲,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故意违反课堂纪律和校纪校规。以上现象都是中学生故意表现出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举止。
1.2自主逆反心理
自主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地位、尊严受到威胁时。为了维护自尊心所产生的逆反心理。当外界的压力使中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他们就会反其道而行之。因而,我们可以把这种放弃对于荣誉的争取行为和其背后的心理动机看作为是一种“自主逆反”现象。如中学生在课堂表现和参与集体活动上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自暴自弃,不屑一顾,这些都是自主逆反心理的表现,究其原因是他们不敢面对现实和挑战,逃避责任,避免失败和挫折,从而维护自己的自尊心。
1.3情境逆反心理
情境逆反心理是指客观环境要求与主体需要不符合时,所产生逆反心理。即使是对于应该接受的引导信息,但是由于引导时机和场合的不适宜,对象也会予以抵制。如有些老师占用中学生的休息时间和自习时间,给他们辅导功课,有些老师经常延迟下课时间,在这些情况下,中学生就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如故意不听讲,交头接耳,心不在焉,左顾右盼,摆弄拈包等以示不满。
1.4信度逆反心理
信度逆反心理是指主体在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产生的对信息源信度的怀疑、否定的一种逆反心理。如教师和家长为了鼓励巾学生好好学习,经常答应给予各种奖励,但是最终常常没有兑现,此后中学生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对于教师和家长的各种言行表示怀疑和否认,嗤之以鼻,甚至故意作对。
1.5禁止逆反心理
禁止逆反心理是指由于这种禁止不仅引起人的注意,而且诱致人的注意力集中到“禁止”上。简单而未说明充足理由的禁止可能诱发禁止逆反。中学生由于不想信种种禁止有充分理由,便会对它的正确性发生怀疑,从而产生犯禁的意向。如父母和老师强烈禁止中学生谈恋爱,而禁止理由不充分,反而使中学生早恋现象增多;学校禁止中学生装异服,但是没有充分的理由,学生反而变本加厉地“武装”自己,明目张胆与校规作对。
1.6平衡逆反心理
平衡逆反心理是指初中生的态度与认知失衡而造成逆反的一种心理。当教师与学生之间情绪比较xlf立时,即使教师所持的立场、观点与中学生一致,但他们却故意表现出相反的态度,以显示自己与教师并不一致,从而维护心理平衡,就是由平衡心理造成的逆反。例如,老师在选班级干部时,原来大多数学生也认为这些人是最合适的人选,但由于师生情绪较对立,他们就会持相反态度,以抵制教师,教师所引导的人选成为逆反心理的牺牲品。
1.7评定逆反心理
评定逆反心理是指教师或家长列学生不恰当的评价而引起的逆反心理。过分地表扬会使学生认为言过其实,别有用心;过分地批评会使学生认为吹毛求疵、故意刁难。有许多老师总是过分表扬中意的学生,这样会使其他同学产生逆反心理;同时过分批评那些不中意的学生,这样不仅被批评者不服气,而且班内的其他同学会打抱不平,产生逆反心理。
2中学生逆反心理的疏导策略
2.1家庭教育
2.1.I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
每个家长都应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重视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不应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更不能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要合理;家长的教育态度和教育内容要致,以身作则,起到榜样作用;避免用暴力等严厉措施惩罚孩子,避免过度地溺爱和保护孩子,而要用适度的爱和宽容融化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2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
家长要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给予孩子自由的发展空间,经常和孩子沟通交流,对孩子所取得的成功绐予及时的鼓励;当家长与孩子在出现分歧的u1j蜈,应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和想法,给孩子表达内心的机会,用和平、民主、引导、平等的方式解决矛屑冲突;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不十涉孩子的人际交往,用理解和沟通疏导中学生的逆反心理。
2.1.3创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美满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每个家庭都应努力创造这样的家庭氛围,尊重孩子的思想观念,真诚地与他们沟通。避免反复机械地批评职责孩子,沟通越直接越好;夫妻之间,各家庭成员之问要互相关心爱护,家庭分工明确,给予孩子合理的经济支持和营养搭配;家庭功能越完善,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就越弱。
2.2学校教育
2.2.1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学校要重视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条件。要增加对图书馆、体育馆、多媒体设备的资金投入,给中学生提供良好学习环境;要重视文体活动的开展,调动中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缓解他们的学习压力,陶冶他们的情操,潜移默化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班风,这种健康、和谐、乐观、向上的校园文化可以减少中学生逆反心理的出现。
2.2.2开展青春期教育
青春期是每个人身心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生理发展的成熟和心理发展的相对不成熟使中学生的逆反电不断增多。学校该开展青春期教育,如情感教育、人格训练、法制教育、性教育等,有效地预防和疏导中学的逆反心理。
2.2.3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没心理健康课程,使学生了解心理学和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心理讲座等活动使中学生掌握一些调节情绪、宣泄苦恼、发泄愤怒、克服自卑、学会交往、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提高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其人格和心理的健全发展。
2.2.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中学教师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了解现代的主流文化和时尚潮流,真正地接纳中学生的思想观念,用关爱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尊重、理解、信任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同时还应具备定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善于与中学生沟通,真诚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各种问题和烦恼,成为他们的良师益友。用实际行动去融化他们的逆夏心理。
2.3社会教育
礼会环境无时不刻地影响着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可以减少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社会各组织团体以及个人应为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机关单位应大力兴建各种文化设施,如体育馆、文化宫、青年寓、科技馆、书馆等;新闻媒体应努力宣传健康向上的文化和思想,如播放爱国主义、尊老爱幼、艰苦奋斗、诚信互助题材的电视和电影等;报道各种感人励志事迹,启发中学生思考,引起他们的共鸣;各种娱乐场所应禁止中学生进入,为中学生的成长和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
一、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问题
单亲家庭是指由于夫妻离婚、一方亡故等原因而形成的一种家庭结构。当前,较高的离婚率成为形成单亲家庭的首要原因。单亲家庭子女由于曾经目睹父母争吵、缺乏足够关爱等,或者由于单亲家庭面临重组而导致子女不能适应,从而形成一些心理问题。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单亲家庭中的中学生更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种现象:
(一)自闭、独孤。一些性格较为内向的单亲家庭子女可能会出现心理上的自闭、孤独。家庭的破裂对他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导致他们无法得到足够的关爱,因而在性格上出现自闭现象,个性显得较为孤独。这些学生难以融入人群,较为不合群,缺乏积极心态。如果缺乏足够的疏导,自闭而孤独的学生可能会面临学业上、人际关系上的问题,这对于刚刚经历家庭破裂的学生显得尤为明显。
(二)暴力、狂躁。还有一些成长于单亲家庭的中学生出现暴力倾向,性情较为狂躁。之所以出现这一现象是因为这些学生曾经目睹了父母之间的不睦关系,甚至经历了家庭暴力,因而对其个性产生了影响。这样的学生极易喜好打架、斗殴,或欺凌其他学生。
(三)冷漠、疏离。还有一些成长于单亲家庭的学生个性冷漠,疏离人群,对学校和班级的事情不闻不问,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中。这是单亲家庭子女在经历家庭变故后的一种心理自卫机制,他们试图通过远离人群的方式使自己不再受到伤害。但是显然,这样的心理状态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尤其不利于学生在关键成长时期的社会化。
二、中学德育教育重视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必要性
(一)中学德育教育的目的要求。中学德育教育的目的是提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中学生心理健康。除了需要在整体上对中学生进行教育以外,还需要关注重点人群。单亲家庭中学生是中学德育教育应予重点关注的人群,既是因为单亲家庭子女极易出现心理上的问题,更是因为单亲家庭子女生活在非正常结构家庭中更需要得到学校的关爱。
(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要求。中学德育教育应尤其注重学生的身心健康,应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首要目标。当今中学生都是零零后,他们的心理需求应得到关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应得到解决。单亲家庭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表明,中学德育教育必须提高对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关注程度,更多地以学校教育的方式弥补这些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缺憾。
(三)实现社会和谐的要求。单亲家庭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应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重视。一些单亲家庭中学生由于思想上消极,不能明确人生方向,早早地退学或走上社会,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工作技能,无法适应社会,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社会的和谐需要社会各界关注下一代的成长,尤其需要应对离婚率上升所造成的单亲家庭数量增多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关爱单亲家庭中学生,促进其身心健康,是学校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也是学校应尽的义务。
三、中学德育教育促进单亲家庭中学生身心健康的措施
教育实践中我们也看到,有些单亲家庭子女乐观向上、健康积极、学业优秀,甚至成为模范学生。这是因为他们虽然生活在单亲家庭中,但是家长懂得教育,给予子女足够的关爱,使子女并没有因为生活在单亲家庭中而产生身心问题。中学德育教育应弥补单亲家庭中学生无法得到足够家庭关爱的缺憾,主动介入,促进单亲家庭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掌握情况,主动介入。中学在德育教育过程中应主动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可以通过家访等方式获得学生的家庭情况,并主动介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心理问题。掌握了学生家庭情况后,应善于和学生沟通交流,听取其想法,观察其行为。在此过程中,应注意方法和技巧,应赢得学生的信任,这样学生才能吐露心声。
(二)发现问题,积极干预。德育教育过程中应善于发现单亲家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如发现此类学生存在心理孤僻、性情狂躁、早恋现象等,应及时介入,积极干预。干预过程中应避免粗预,而是应以平等的地位,师生之间相互交流,发现问题和矛盾,采取柔性的手段加以解决。如耐心听取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帮助学生分析矛盾的焦点,进而采取疏导、沟通、说服等方式加以教育。切忌采用批评、责骂等不合理的手段,以免引起学生的逆反。
1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经过长期的了解观察并归纳总结,笔者认为当前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如下:
1.1学习压力引发的心理问题。中学生不仅白天紧张的听课,笔记,作业,。回答教师的提问,紧跟教师的思维,晚上还要预习,复习,完成作业,第二天早晨又要早早起床投入到新的紧张的学习中,他们的学习几乎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心理压力显而易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学习成绩好、中、差的不同的层次,其中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学习非常认真,但成绩总是不理想,结果出现少数学生学习认真,成绩下降的情况,这固然存在多方面因素,但不排除疲劳战术,神经衰弱思维局限从而导致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如果此时家长和教师不能清楚的认识到这些,从而加以有效疏导的话,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好多中学生处在亚健康状态,脾气暴躁,甚至出口伤人,看周围的人都不顺眼。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效率,更有甚者,部分学生会由此产生逃避心理,不敢正视自己的问题,却乐意接受一些消极叛逆等不良思想意识的引导,不再致力于努力奋斗,而是自暴自弃,无心学习,这类学生有的萎靡不振,忧郁不安;;有的情绪冷淡,对批评、表扬无动于衷,不喜交往,行为孤僻;有的沉迷小说,网络游戏等;更有抽烟、酗酒、打架、斗殴、逃学、极少数学生产生轻生的念头、离家出走等等。
1.2意志方面的优柔寡断、虎头蛇尾、易受暗示、自制力差。一般表现为:当其情感冲动时,自制力较差,凭感情用事,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控制自己;当外界有诱因时,难以集中精力,容易动摇;当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放弃学习,自甘堕落;当生活中遇到不顺的事时,容易悲观失望,甚至意志崩溃,破罐子破摔。
1.3性格方面的因素是学生心理问题中较为典型的一种。一般表现为:(1)自私狭隘型:常为一点小事而跟别人闹意见,斤斤计较,对周围的同学用挑剔的眼光看待,并且在很长时间内不能自我解脱,甚至耿耿于怀、怀恨在心,没有容忍和宽容心。(2)自大自负型:自以为是,瞧不起别人,缺少对别人的欣赏与尊重,且受挫能力差。(3)自卑怯懦型:这类人较为孤僻,不易合群,做事优柔寡断,对人唯唯诺诺。
1.4青春综合症: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发展,心理上也发生了变化。一般表现为:(1)一些学生情绪上有了纠葛,情绪变得烦躁和不安,甚至感到孤独忧虑和苦闷,或称为青春烦恼。(2)从某个时候起很快失去学习的兴趣和意志,打不起精神听课,称为青春抑郁.对未来缺乏信心和理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上没有足够的动力。化钱没有计划,过分注意自己的外表现象,上课都有少部分在照镜子,男女生交往不能把握尺度,有青春期幻想和所谓的"早恋"问题日趋突出等等问题。这些主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尽管十分复杂,但由于中学生心理的可变性与可塑性、过渡性与动荡性等特点,因此,只要班主任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有的放失地加以正确引导,走进学生的心灵,经常和学生交流沟通,帮扶帮助、疏导和教育,这些学生所谓的心理问题是能够得以调整和纠正的,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2心理问题的主要对策
针对中学生心理问题的四个主要成因,因此,我们要对症下药,逐一解决,把中学生培养成有“健康人格”、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代新人。
2.1了解学生,热爱学生,研究学生,关注学生,是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关键
中学生一般带有纯真与幻想,对新的事物充满好奇与渴望,但同时又有自觉性差,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的特点,他们更需要教师的精心呵护和一种爱心。因而与他们及时进行双边 双向及多向的沟通交流是了解认识他们进而采取有效措施的关键.具体来说应从以下几方面:
(1)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内容:学生个人思想品德状况、集体观念、劳动态度、人际关系、日常行为习惯、学习态度、成绩、方法、思维特点、智力水平、体质健康状况、个人卫生习惯、兴趣、爱好、性格等;群体关系:班级风气、舆论倾向、层次结构、同学关系、学生干部等;学生环境:家庭类型、生活条件及、家长职业、学生地位、家长态度等。
(2)了解学生的方法 :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如各类登记表、统计表、成果记录表等;对本人或知情人的调查访问从侧面间接了解如谈话、问卷、座谈等;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注意观察学生,及时捕捉学生的喜怒哀乐,正确调控他们的情绪,以相信人,发展人的眼光看待他们,鼓励他们走出心灵的误区,重新扬起人生的风帆。总之对学生的教育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只有深入细致地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才能指导得法、教育有效。
2.2对症下药,开展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良好的集体活动是富有教育力和感染力的课堂,它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消除心理障碍,相互沟通;它能使师生在互动中产生潜伏的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有利于教师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针对一部分缺乏恒心、毅力、对学习存在惰性的学生,我开展了“学习为了什么?”、“磨砺坚强的意志”等主题班会及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帮助学生制定不良学习习惯治疗卡和系列监督机制,在学生课桌的右上角和左上角贴上一张纸条上面写着:“没有人比你更聪明,只有人比你更努力”。并配合“学习竞争伙伴”、“进步之星”经验交流会等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而且也培养了坚强的毅力、自制力,使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得到极大的提高,在活动中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因素起到了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控制和强化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不良情绪的发展和学习的两极分化的局面,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
(2)针对一部分以自我为中心、冷漠、自私心理特点的学生,我又先后开展了“班级岗位竞选责任制”,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力;“本班的故事”让学生寻找发现本班的故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共同参与班级公约的撰写与讨论并让学生与兄弟班级开展辩论赛、拔河比赛、篮球赛等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开始变得热情,开始团结,开始互相关心帮助,热爱集体具有责任心,是非观念明确,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事事能以身作则,能够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从而使整个班级形成较强的凝聚力。
2.3笔谈,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
我发现要想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要想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笔谈比个别谈话更加行之有效(特别对于一部分特殊学生而言)。本人在每学期开始之初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交心本”要求字数、内容不限,一周与我交流一次。刚开始学生并不习惯,东拼西凑或词不达意,渐渐的,学生敢说悄悄话了,内心话,真心话了,从而每次与他们交流都是一种心灵的对话、感觉的互动、情绪的转移。慢慢的多数学生养成老师我有话对你说的师生交流平台。师生关系相处非常融洽,我既是他们良师,又是他们的知心朋友。我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成绩优异,能力强,但性格过于内向且好斤斤计较。一次在“交心本”中他谈到自己竞选学习委员落选后颇多微辞。针对他的这种偏激看法,我随即写了一封诚恳的回信,记得有这么一句话:一个人衡量能力的标准不在于职位的高低,只有输得起的人才有可能赢得真正的人生,不去努力反而爱叹目前的失败确是人生最大的悲哀!此后这个学生有了很大的改变。
2.4充分挖掘潜能,培养学生自信力
人的能力是多种的,有科研能力、社交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达和欣赏能力等。但每一个人都不会是全能。因此我们在教学工作中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亮点和擅长处。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长处,为国家输送各种合格的人才。针对如何树立学生自信心。我给学生讲小兔和小鸭的故事。小兔和小鸭在一个班,一次举行运动会,小兔参加赛跑,拿到第一名。小鸭参加游泳比赛也拿得第一名。他们受到表扬,其他同学很羡慕。这时老师要求小兔训练他的弱项游泳,小兔尽管比较努力,不仅成绩差,差点落水生亡。小鸭训练跑步,他非常努力,还是跑在最后。他们不但没有取得好成绩,而且还让同学看不起,使他们失去自信心。所以教育学生应该发挥特长,不应该去过多给他们补短。
现阶段学校、社会的评价制度造就了学校追求升学率,加班加点抓学习抓分数,高考更是一张试卷定前途,因此无论学生、学校、家长都十分关注分数、名次,是一种高度的应试教育。长期以往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甚者患了考试恐惧症,每每年末考试前夕和中高考身体出现种种不适,导致发挥失常,结果功亏一篑。许多同学从此一蹶不振,悲观失望,遗憾终身。其实有许多同学虽然学习成绩不理想,其他方面却很有才气。就在我做中学班主任工作时我班上有位名叫王小东的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除了美术课几乎对所有功课都不感兴趣,中学毕业后未能继续升学,没想到经过几年的努力他创建了自己的装饰公司,自己利用业余时间不断钻研,如今在美术上已有很深造诣。
3探索,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
3.1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当前,国内国际上的各种竞争说到底都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又赖于教育去培养,所以尽快造就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广泛适应能力的各种人才就成为教育改革和现代学校关注的重大课题。
而今,我国的中学生正处于新旧体制交替阶段,许多问题不可能尽如人意和适时解决,各行各业的改革都朝纵深发展,受应试教育的驱使中学生被迫投入到激烈的竞争中去,随着父母离异的、父母外出打工、单亲家庭的增多,许多孩子缺乏母爱或父爱,没有家庭温暖感。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以及社会环境的某些消极影响,造成了中学生的种种心理问题。面对中学生存在的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仅仅靠原有的教育教学与德育工作难于应付局面。为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被动状态,社会、学校、家长都在呼唤心理学直接参与学校教育工作。为促进人们的心理健康,建立健全人格、预防心理疾病,所以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
3.2维护中学生心理健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的迫切要求
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科教兴国”、构建“学习型社会”、提高“全民族素质”等一系列战略方针的确立,都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时代呼唤高素质,个性健康的人才。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教育发展《纲要》明确了心理素质是素质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研究维护心理健康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
关键词:初中生;青春期;早恋;预防;疏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1-124-01
学期初,八年级某班班主任找到我,与我谈起我班一男生与她班一女生早恋的事情,于是我们共同商讨如何解决这起早恋事件。自从参加工作担任班主任以来,便会不可避免的接触到学生的早恋问题,而近年早恋案例的不断上升,引起了我更多的关注。
中学生性发育迅速走向成熟与性心理相对比较幼稚的矛盾,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当深刻认识的一个问题。”早恋,无异于一枚青涩的果子,犹如一株桃花在寒冷的冬天开放,那是不合时令的。在十几年的工作实践中,我逐渐认识到:要解决好中学生的“早恋”问题,就要做好“预防”和“疏导”工作。
一、早恋早预防
“早恋”,并不是洪水猛兽,用不着惊慌失措,更用不着大呼小叫,采取一些“”手段。解决学生的“早恋”问题应着重从心理、思想因素入手,去了解情况,和学生沟通,理解学生;同时也让学生理解你,感觉到你对他们的爱护。这样,用耐心,爱心去化解学生心中的坚冰,问题才能得到较为妥善的解决,正如丁有宽说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早恋”面前,“防”胜于“疏”,“疏”是不得已的措施,是补救措施,“防”的意义远远大于“疏”。“预防”工作做好,就可以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免受精神和心灵上的创伤。“防”是基本点。
“早恋”的预防,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开展好中学生的青春期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关于爱情的讨论
对中学生进行青春期教育,注意做到不渲染、不描述、不庸俗,使学生了解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要知识、消除神秘感,并J识早恋的危害。初中生的早恋现象,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是孩子们对异性产生的一种好奇心,越是神秘的东西越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作为班主任,不要对孩子们加以严厉指责和批评,否则会适得其反。这正如大禹治水的道理一样,变堵为疏,却能收到良好的效果。班主任要充分利用班会课,组织学生讨论“什么是爱情”,“早恋的危害”等,讨论后要让学生写心得体会,从而引导学生培养健康、高尚的情操。
2、努力建设一个严肃活泼、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好的班风不仅有助于学生间互助互爱,而且有利于学生良好性格和个性的形成。要建立良好的师长关系,教师就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有心事才会向你倾诉,才能够及时了解情况,在早恋的萌牙状态就得到及时处理。我班有一个女孩冯某某,不爱与同学交流,但她经常以字条的形式与我交流,诉说她的内心想法,包括对班级同学甚至老师的想法。取得学生的信任,及时了解掌握情况,快速反应,开展有针对性教育,使不良苗头得到抑止,有“早恋”苗头的学生得到教育、挽救。
3、转移孩子们对异性的兴趣,得当地运用“异性效应”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解读(总论)》中指出“性发育的成熟,使他们对异性产生了兴趣,开始关注异性,希望与异往”。因此,班主任可以多多组织学生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文艺会、诗歌朗诵会、读书会、体育活动、社会调查等,让他们在活动中去结交更多的同学和朋友,扩大人际交往,转移他们对异性的兴趣,从而避免学生的早恋问题。同时,得当地运用“异性效应”,教师经常地,有意识地组织异性学生间互相互补,编排座位时注意男女生的搭配,安排班干部时考虑男女生的比例和配合。在开展学校、班级集体活动时注意男女生配合等,增加男女同学接近的机会,有利于消除中学生进入青春期后产生的烦恼和对异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学间保持和发展正常的同学友谊。
二、早恋善疏导
“疏导”就是疏导、调理学生的思想情绪。实施疏导教育,教师要把握“尊重、理解、宽容”的原则。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情感和隐私,要设身处地的从学生角度,理解他们所产生的各种言行和情感,发现有性失误或性偏差的学生,应采取宽容的态度,但宽容不是说可以原谅学生的一切错误,一旦他的行为侵犯了他人的利益,也不能姑息养奸。
在实际疏导过程中,要根据早恋的不同程度运用不同的方法。
首先,对于初涉早恋的学生要引导其用理智战胜情感,第一时间从“早恋”中跳出来。尽管早恋并非罪恶,但要根据各人的思想性格,诱导他们树立理想和目标,给学生出路和机会,根据学生的性格、爱好,鼓励他们参加有益的活动,充实他们的生活,重新找到方向和体会到工作生活的乐趣。还要给他们一个有利于身心的环境,在座位上适当分隔得远一点,或安排几个品学兼优的同学在其周围去影响他,最好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上进的条件。记得我班原来有一单亲男孩,父母离异且各自再婚,男孩虽然学习成绩差,但他热爱劳动,竟因此获得了班里一女孩的芳心,两人感情迅速升温。发现这种情况,我及时各自找其谈话,帮助其分析,经过疏导,两人慢慢成了正常的同学关系,如今他们各自有了工作,还会经常给我打电话诉说当年的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