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范文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

第1篇: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导入 教学设计 兴趣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067-01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这句话运用到语文教学中同样适合。如果把一堂成功的语文课比作一座有价值的知识宝库,那么导语就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好的开场白能提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身临其境身入其境,让自己和作品的人、物、景、情相融合,产生心灵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会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整个教学活动就会进行得生动、活泼、自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巧妙含蓄的导语,要舍得在导语上下功夫。本人就自己的教学实际,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导入法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激情式导入语重在感染,以情动人,以景引人。它是利用感情共鸣的心理机制,使学生像演员入戏一样进入角色,与课文中的事和物息息相通,最后通过道德和情感的融合所产生的内驱力来达到教学目的。

例如,教学《天山景物记》时,有位老师这样导入:同学们,你们可曾游过一些祖国的名山大川,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你们当中谁又曾到过那美丽富饶的天山呢?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你们是否向往饱览一下天山那美丽的景色和富饶的物产呢?那就让我们随同碧野一起走进天山去看一看吧!学生的情弦被拨动,脑中充满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顿时兴意盎然。

二、播放歌曲导入法

音乐自古以来就有教化的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学生都喜欢唱歌,也喜欢听歌,那优美的旋律,饱含真情的歌词,能给人以享受,也会让人共鸣,因此我会结合语文课文内容插入一些动听的音乐,让学生在欣赏中陶醉,提起对课文兴趣,进行与文本的对话。

例如,在教学《合欢树》一文时,先播放歌曲《母亲》,让学生在阅读之前已酝酿情绪,从生活的点滴中再次感受母亲的伟大,母爱的无私,接着引导学生要爱自己的母亲,要懂得感恩,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待”悔恨,学生在不自觉中走进了史铁生,感受他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 。

三、故事吸引导入法

多年教学发现,课堂中提到课外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很浓,兴致很高,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特点,导课时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趣闻。讲述时,语言要形象生动,表情可适当夸张,这样更能让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教师话锋一转引到课文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有教师在讲《拿来主义》时,这样介绍“天津有位作家叫冯骥才,他访问法国时,在一次欢乐宴上,外国的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成功。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这时学生就知道“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于是便乘机导入课文的学习。

引用的故事应简洁生动,不能拖泥带水,而且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启迪性于一炉,这样才能对学生形成巨大的吸引力,使以下的课堂教学顺利完成。

四、设置悬念导入法

利用悬念切入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这样学生的思维从一开始就处于一种跃跃欲试的理想状态。巧妙而适度地创设悬念,可使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动口,从而进入良好的学习情境。

学习《跨越年的美丽》一文时,我抓住美丽一词,让学生谈自己见过的美丽事物,“花儿的美丽,让人赏心悦目;蓝天白云美丽,让人心旷神怡;险峻山峰美丽,让人肃然起敬;人的美丽,面目清秀,五官端正,人见人爱。”师点评:这些都是外在的美,随着时间的流逝,美丽的事物可能会逐渐黯然失色,但有一种美丽,即使是跨越百年之久,却依然散发着它迷人的魅力。这是怎样的一种美丽?为什么这种美丽能跨越百年?学生带着疑问,走进课文寻找答案。

五、直接析题导入法

课文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是读者接触文章的第一步。新颖别致的标题能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含蓄、隽永的题目又会引起学生对作品的深思。标题导入,就是从课文标题入手,通过对其解释分析,直接导入新课。

在讲《南州六月荔枝丹》一课时,我直接介绍这是明朝陈辉《荔枝》诗中的句子,用古诗引题蕴藉、含蓄,引人入胜,课题内涵丰富,提供了三点信息:①产地:南州,泛指我国南方。②成熟期:六月。③鲜果色彩:丹(红色)。以《南州六月荔枝丹》为题,突出荔枝生态的主要特点、产地、成熟期、颜色,充满诗情画意,而引古诗为题与全篇广泛引证的风格统一。

以简洁语言直接对标题作解释,让学生一开始就明确文章描写的对象、重点、难点,直接导入教学内容,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引起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既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除上述五例外,还有问题导入、图示导入、对比导入、复习导入等,导入的形式多种多样,无论如何设计,都应与课文内容相联,为文章重难点服务。总之,一名好的语文老师要认真钻研课标,深刻体会当前教学的指导思想,精心设计导入,充分发挥导入的“导火线”“催化剂”的作用,同时,还要明确,应将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处理好,使之成为一个紧凑的有机的统一体,课堂教学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薛红《浅谈语文课堂的导入技巧》 《现代阅读》2011.10

第2篇: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技巧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频率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但是要做到课堂提问有时效性,“提”到点子上,“问”到心坎里这又确实不易。只有通过教师在备课时,认真思考,仔细钻研你,充分根据学生的实力,课本中的重难点,关键字、词等方面去精心设计课堂提问,课堂才会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渴望和探究热情,才会有的方矢,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和提升教学质量。笔者从教三十四年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提问的:

1.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度”

“度”即提出的问题应难宜适中,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特点,找准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精心设问、发问。提问要避免过于简单,若一味的问“好不好”、“是不是”、“对不对”等没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学生的思维得不到训练,更可怕的是养成思维上的一种惰性,久而久之,学生就会索然无味。但提问过于宽泛,难度过大过深也不行,一个问题问得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学生回答不上来不说,反而增大学生的压力,抑制了他们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兴趣,致使课堂氛围也陷入尴尬的境地。

2. 课堂提问应把握好“量” 我们反对“满堂灌”,但也不赞成“满堂问”,因此课堂提问要避免走入一问到底的误区,要问得适时,问得巧,问得趣,问得有价值,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点拨作用。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出一系列有计划、有步骤的既科学又系统的提问,做到有的放矢,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适时、适量,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果。

3. 课堂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兼顾优差生 如果一味的只顾优生而忽视差生,很容易挫伤部分学生的 积极性,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两极分化现象。因此教师应根据学情,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既能激活成绩好的学生的思维,又要给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的机会,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变化提问的角度,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

4. 联系学生实力,在看似无疑处提问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浅的缘故,很多东西未见过,即使见过但也不求甚解,要让他们将抽象的问题变为自己理解的知识,教师必须在备课时下一番功夫,让他们化难为易,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有一个词“饱经风霜”,我在教学时设计了几个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生活中你见过“饱经风霜”的人吗?

谁能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文中的车夫的脸?

人们常说,看脸要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脸庞,另一只眼睛看脸的背后,你们又从车夫这张“饱经风霜”的脸上看到了背后的什么呢?

当我把这几个问题一个一个地提出,同学们经过讨论,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很快就理解了车夫“饱经风霜”即“颧骨突出、眼眶深陷、满脸皱纹;家穷;有病却硬撑着去拉车”的词义了,明白了这些后,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就很轻松,课堂洋溢着和谐的气氛。

5. 在教学终点处提问,可提高学习质量

在入选在课本中的文章,是编辑们呕心沥血精选而成的范文,教师在教学时,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抓住文章重点这根主线去思考、去深探细掘,根据重点适实提出问题。如教《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我抓住“美丽”这个重点来提问:

(1)居里夫人的美丽就藏在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同学们用眼去发现,用心去感唔从哪里可读懂她的美丽?

(2)“隐退”仅仅是居里夫人的容貌吗?还会有什么?

(3)居里夫人为什么明知长期接触镭射对身体各部分都会受到伤害,但她为何还“一如既往”地检出科学研究,从这里我们可读出了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根据“美丽”所提出的三个问题去认真思考后很快就迸发出更加敬重像居里夫人那样为科研献身的人的基情,认识到他们的科学精神和人生价值的追求是多么的高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从文本中发现了“美丽”。

6. 抓住关键词提问,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教学课文时,只要抓住关键的字、词提问,学生科准确地把握文章内容,理清事情发展的脉络,提高学习效率。如在教学《飞夺泸定桥》一文中,这篇文章很长,但我围绕“飞”字提出了问题:

(1)从课题看,课文谢了什么事?课题中的“飞”字告诉了我们什么?

(2)为什么要“飞”?为什么说“飞”是取得胜利的关键?在“飞”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样克服的?“飞”的结果又如何呢?

(3)“飞”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课文紧扣“飞”来写有何好处?

通过上面三个问题,学生抓住了“飞”来展思路,感形象,并学习了写法,并通过交流体会到了用词准确,“飞”字真正起到了“一字值千金,用词之妙也”的作用。理解这篇文章页就不困难了。

第3篇:跨越百年的美丽教学设计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

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是一种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以高效率完成教学目标的新型教学方式。虽然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范围愈加宽广,但是教师再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当中,不能盲目,应该从多方位进行思考,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卓有成效地进行整合。

一、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的课件,集形象生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于一身,能够轻而易举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那些枯燥乏味的原始教学资料,经过多媒体技术的加工润色,就会变得更加直观形象。将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效整合,教师何以通过在课堂上给学生展示一些制作精美的图片或者影音资料,来吸引小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春天》这篇课文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个关于春天的小短片,配上舒缓柔美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自动体会到春天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二)陶冶思想感情

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感官和思想,教师通过多媒体技术创设不同的情境来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创造情境的依据是教学的目的和内容。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示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的资源来陶冶学生的情操。

(三)拓展维空间

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语文教学,会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将枯燥的文字形象化,将静止的图片动态化。

二、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整合的策略

(一)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所谓教学情境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感氛围。“境”是教学环境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物理环境,如学校的各种硬件设施,也包括学校的各种软件设施,如教室的陈设与布置,学校的卫生、绿化以及教师的技能技巧和责任心等。由于小学生处于意志发展初期,所以小学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积极向上、新颖生动的教学情境能够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多媒体技术能够将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各种教学资源集成,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呈现在学生眼前。例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学生通过文字描述难以在脑海中勾勒出西沙群岛的面貌,当教师在课堂上播放西沙群岛的视频时,学生可以通过大屏幕,观察到瑰丽无比的海水,奇形异状的鱼类,数不胜数的鸟儿,茂盛的密林,这一切仿佛就在触手可及的眼前,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突出动态启发

人通过动态直观的表象理解静止抽象的事物的认知方式与生俱来。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而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有许多与生活脱轨,紧紧依靠教师的口头讲解,小学生难以理解,这将大大阻碍学生的认知发展。多媒体技术能够使各类资源相互结合,为小学生打造一个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世界,让学生亲自领悟,独立思索。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文章,对于有些没有见过园林的同学来说,光是依靠文字,很难去想象。利用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播放PPT课件,让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一样游览这座园林之中亭台楼阁,花木水榭,感受建筑的美轮美奂,风格的别具一格,景致的诗情画意。

(三)利用多媒体技术引导自主学习

新课程大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主角地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无法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环境。网络多媒体技术给学生提供了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网络,自主去搜索浏览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资料,还可以在网上与同学交换思想,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进行人际交流的能力。在学习《跨越百年的美丽》一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居里夫人的人物资料,还有本文的学习目标等学习资料,还能通过网络阅读有关居里夫人的优秀书籍,进一步了解居里夫人,认识居里夫人端庄的形象和她所体现的坚定执着,淡泊名利,刚毅顽强,为科学献身的精神。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网络多媒体和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教学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实践和改进。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辅助功能,要求教师能够对教学模式进行坚持不懈的改进,能够将枯燥的文字生动表象起来。网络多媒体技术在语文课堂上发挥恰如其分的作用,才能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作用和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作者:王中山 单位:梨树县小城子镇第二中心校围子村小学

参考文献:

[1]高蔚峰.多媒体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策略[J].学周刊,2011,05(09).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