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细节描写片段范文

细节描写片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细节描写片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细节描写片段

第1篇:细节描写片段范文

关键词:教法研究 教师教育 作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54

1 细节描写的内涵

在情节描写中,细节描写通常通过对特定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的、有一定表现意义的情节加以仔细、细腻的表述和描写,使其内容它融入到特定的环境意义之中,表现特定的内含思想。在创作过程中,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形象、性格,反映特定的环境情感、表现特定的中心思想,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艺术的表现离不开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细节描写作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段,可以使表现对象更加饱满、生动,表达的情感更加具有感染力。无论是写景、表情或者描写特定的情节,通过细节描写往往会使人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看到了这个人、或者亲自欣赏到了此情此景,让人感受到了第一人称的真实和亲切。

2 实战训练

第一,教师确定写作事件,如:母亲为父亲系鞋带。

第二,明确写作主题,烘托父母之间几十年的风雨同舟之情。

第三,教师引导写作方法,赋予人物、景物描写。

第四,学生互评,指出用得好的词语及可以修改的词语,并说明理由。以下是学生课堂习作及修改意见。

例一:“手受伤的父亲刚要系松了的鞋带,身材高大的母亲一个箭步蹲下去,伸出被冻得通红的手为父亲系了一个蝴蝶结。”评析:“手受伤”“身材高大”“被冻得通红的手”三处外貌描写过于突兀,不能突出主题,属于无益描写。同时系鞋带的过程简单化,让人感受不到母亲的形象特点,淡化了人物形象。

例二:“母亲微微皱了下眉,在父亲脚跟前弯下腰。夏风拂过,母亲的几缕发丝滑落颈间。母亲娴熟地系好鞋带后,微微仰起头,父亲轻轻点下了头,温柔地把母亲的发捋到颈后。夏日中,他俩仿佛两朵相视的桃花。”评析:“脚跟前”不符合实际情况,应改为“脚前”较好。“仰起头”后若增加“微笑着看着父亲”一句,会使句子之间的意思更为自然融洽。“桃花”属于春季,不能和前面的“夏日”相照应。

例三:“阳光斜斜地洒在田野中,母亲蹲下系着父亲的鞋带,嘴角带着一抹笑意,夏风轻拂,为母亲擦拭着汗水,母亲系完后站起身来,对着父亲笑了一下。”评析:将背景设置在“田野中”显得过于浪漫,刻意为之的痕迹过于明显。母亲脸上的笑意应是系完鞋带之后的表情,在这之间应是一种责备的表情,缺少过渡,而且母亲此时低着头不可能看得到她的表情。“汗水”一词的使用让人感觉夸大了情节。

例四:“夏日的午后,太阳灼热了大地。母亲长满了茧的手正帮父亲系着鞋带。豆大的汗珠一颗颗,一串串从她沟壑的脸上滑落,她表情没有一丝不耐烦,从她脸上搜索不到一点不悦。她睫毛沾满了汗水,轻微地颤着,嘴唇抿着,眼神透露着柔情。”评析:对汗水的描写偏于夸大,但后面对睫毛、嘴唇、颜色的描写很生动,刻画出了母亲温柔贤淑的性格。

例五:……

例六:……

例七:……相关的训练和以无限延展,引导学生去咀嚼意蕴,为写作打底色。

3 总结经验

3.1 明确细节描写的基本要求

任何细节描写都是客观景物的再现,同时也是作者情感的表现,情景交融是细节描写的首要要求。其次,细节描写离不开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表现方式,其基本要求是出于作者的仔细观察;最后,细节描写总是美的语言与美的画面的有机结合,形象的画面必须借助于生动的语言。

3.2 细节描写在实际写作中的应用

3.2.1 典型性

细节描写不是为了细节而细节,其主要目的是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因此,在选用细节描写的取舍上,不能只为追求多多益善。为了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细节描写必须是典型的、具有表现主题思想价值意义的、代表性的细节。它可以提炼主题、刻画生动,从而给读者留下深的印象。比如,著名作家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买橘子的动作的描写:“……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是一段典型的细节描写,仔细、生动、典型而质朴,通过一系列的动词,跃然纸上一个父亲买橘子的艰难,使读者回味无穷、印象深刻。

3.2.2 要学会观察

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没有观察就没有细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观察、学会记录观察的细节,并且要养成慢慢积累的习惯,从那个时间积累的结果,就会导致厚积薄发,形成比较充裕的创作素材。无论情景描写或者是人物描写,事物的典型特征是需要认真仔细的观察且去全面领会与感受,这既是一个认识事物的过程,也是一个感受事物的过程。

3.2.3 要学会一叶知林

细节描写是写作中常见的以小见大的技巧手法。通过仔细入微的情景描写,反映客观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比如鲁迅的《孔乙己》中写孔乙己买酒时他“排出九文大钱”,这一细节描写表现出孔乙己作为底层文人讲面子、好显摆、穷酸迂腐的个性,揭示了封建制度对人的无情的迫害。

3.2.4 要真实和精炼

在细节描写中,要学会精确而又惟妙惟肖地描写情景事物,反映描写对象的典型特征。要学会选择恰当的词语,实现以字传神的效果。

第2篇:细节描写片段范文

首先,说一下人物的细节描写。它主要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进行具体而细腻的描写。如,“孔乙己着了慌,伸开五指将碟子罩住,弯腰下去说道:‘不多了,我已经不多了。’”(鲁迅《孔乙己》)“罩”这个动词准确地向我们展现了孔乙己在分给孩子们茴香豆后,孩子们仍不愿离去时的那种无奈的窘态。

细节描写的第二类描写对象就是景物。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动物及静物的细节描写。如,“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荷花淀》),本段文字对荷花充满寓意、形象传神的描写,暗示着白洋淀妇女的成长前途——粉色的荷花都成了“监视白洋淀”的哨兵,昔日粉妆的女人们,也将成为保卫白洋淀的战士,也暗示了一场激烈的战斗将在这清香四溢的环境中展开。

第三类便是场面描写。就是对事件发生过程中人物活动的画面描写。如,“警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军大衣,手里拿着个小包,穿过市集的广场。他身后跟着个巡警,生着棕红色头发,端着一个罗筛,上面盛着没收来的醋栗,装得满满的。四下里一片寂静……”(《变色龙》)文中形象地写出了沙俄政府统治之下警察的腐败、丑恶的嘴脸。

以上例子,在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它们巧借四两拨千斤之力,把偌大的文章主题高高举起,让人不得不佩服文学大家们的举重若轻,匠心独运。而这就是细节描写的独特魅力。那么,我们同学在平时的作文中怎样才能更好地掌握这一妙招呢?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细节着手,观察入微。既然是细节描写,首先就要注意“细”,何谓细,生活中平常普通的环节;最能显示人物心态变化的细微动作、语言、神态等,这些都是我们处理细节描写应注意的。如,描述陪妈妈上市场买菜的情景:妈妈挑菜时的眼神,嘴里的絮叨,自己因为陪妈妈买菜的不情愿,小贩与妈妈的讨价还价,这些都应注意观察。

2. 想象延伸,联想比喻。既然确定了细节,下一步就要进行具体的描写,简单的方法就是通过联想或想象对描写对象进行描述,可以适当结合修辞。像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手法的使用往往使语言表达更新鲜活泼,生动有趣,富有表现力。一个精巧的比喻胜过了大段呆板平直的说理文字。一个生动的拟人比大段绕弯子的说明更能让人快速理解。如果我们写文章能用上合适的修辞手法,就可使描写生动形象。

3. 精炼词语,传神达意。细节描写不一定全都使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我们还可以对个别片段的字、词进行精挑细选,促使人物形象更突出。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还钱的片段:“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伸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这里揭示的是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银子已经紧紧地攥在手里了,嘴上却偏说不要,暴露了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又如,“他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眼泪很快的流下来了。”(《背影》)这段文字对父亲爬月台去为“我”买橘子作了细腻的动作描写,使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年迈的父亲对儿子真挚的爱。

4. 扩展句子,添枝加叶。这跟我们以前学习的扩句很像,自己先拟定主干,然后逐个补充。可以连续使用修辞或一般的写作技巧。如:

例句:他抱住娘,在娘的脸颊上亲了一下。

扩句:他笑了,扔掉行李,大步流星地向爹娘奔过来。弯下他那健壮的身躯,紧紧抱住弱小衰老的娘,在娘那被时光印染、岁月侵蚀,如树皮般斑驳的脸上亲了一下,周围的乡亲们原来准备开怀大笑,可现在却没有一个人笑得出来了,几位上了年纪的大婶还掏出皱巴巴的手帕,擦拭着眼角悄然涌出的泪花。

第3篇:细节描写片段范文

一。锤炼词语,准确传神

在细节描写中,我们要选择恰当的词语,以期 以少胜多 ,乃至一字传神。如写妈妈挑油桶的动作片段:

妈妈将一桶油套在扁担前端,一桶油套在扁担后端,慢慢端下身,把扁担搁在肩上,吃力地缓缓直起了身子。顿时,扁担被压成了弯月形,前后晃动的油桶像千斤重的石头,似乎要压断她的腰了。妈妈用右手紧紧抓住前面桶子上的绳子,左手扯着后面一只桶的绳子,小心翼翼一步一挪地上了木板。

这儿运用“套”、“端”、“搁”、“直”、“抓”、“扯”、“挪”等一系列动词写妈妈挑油桶的过程,准确而贴切、生动而传神地体现出妈妈劳动的艰辛和坚强,从而更好地突出人物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二。运用修辞,画其神韵

在刻画细节时,我们可以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方法,不仅可增强语言的生动性,还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让读者获得具体而细腻的感受。

如写母亲端详孩子睡觉时的片段: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那是第一缕晨曦对娇花的抚弄,那是三月里的春风对碧水的温柔,那是夏日晚霞对嫩柳的辉映,那是秋夜月光对修竹的依恋,那是冬日里的朝霞与小草的交谈!

这儿刻画母亲看“我”时的眼神,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写出了母亲眼神的轻柔、温馨,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三。类比联想,添其内涵

在描绘细节时,我们还可以展开由此及彼或的联想。即从眼前的事物想到不在眼前的事物,或想到与它有关的其他事物,或想到它的过去和将来,或想到它其内在的意蕴……

如写母亲端详孩子睡觉时的片段: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曾在史铁生的《我与地坛》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无言的祝福;我曾在屠格涅夫的《呱……呱……》里见过,那母亲的眼神是一种幸福的安详;我曾在毕淑敏的《我的五样》中见过,那母亲的眼神里是一种不能割舍的珍爱!

虽然天底下所有母亲的模样不尽相同,但天底下所有母亲给予孩子的母爱却是相同的,“我”由母亲看“我”的眼神联想到史铁生、屠格涅夫、毕淑敏等人作品中对母亲眼神的刻画,都具有“祝福”、“安详”、“珍爱”的特点,从而丰富了眼神的内涵,增强了表现母爱的宽度。

四。变换角度,增加层次

有时对同一细节,我们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多个层面来考虑。仍以写母亲端详孩子睡觉这一细节为例,我们除了从母亲的眼神这一角度来写的,也可以变换角度,从“我”的角度来写。如:

我微微睁睁眼,妈妈果然站在我床前,她就那么站着,手里抱着毛毯,眼睛愣愣地看着我,那是什么样的眼神啊!我在这眼神的普照下,顿时有种异样的感觉:我好像变成了一个襁褓中的婴儿,在酣然入眠,感动得母亲满脸都是幸福;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朵俏丽的月季花,激动得母亲绽开了笑颜;一会儿,我好像又变成了一副五彩的画,陶醉得母亲在那儿欣赏啊欣赏!

作者没有从正面直接刻画母亲的眼神,而是从“我”的感受的角度,从侧面表现出母亲眼神的亲切、柔和。

五。放大特写,延长过程

有时对一个似乎简单而平常的细节,如果我们用特写镜头的形式加以放大,并结合慢镜头的形式加以时间延长,把细节的全过程立体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也许会达到意想不到的表达效果。

如写母亲端详孩子睡觉时的片段:

眼睛愣愣地看着我,我分明地感觉她的目光在我的头发上抚摸,妈妈好长时间没有我的头发了,她在回忆那逝去的岁月吗?妈妈的目光抚上了我的眉,漫上了我的眼,我的眼珠不自觉地转动了几下,她的目光便一如我儿时她那双温柔的手,轻轻地按摩着我的眼睑,我知道她在让我好好睡眠。妈妈的目光滑到了我的脸颊上,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我知道那是找她自己的影子;又似乎在欣赏着什么,我知道,那是在欣赏凝聚她一生心血的艺术品。

第4篇:细节描写片段范文

关键词:初中作文;教学;片段训练;微作文

微作文是一种很好的作文训练形式,对于逐渐提升学生的作文技巧与写作能力都会起到非常好的促进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片段训练时要掌握正确的方法与技巧,对于训练主题的选取,引导方式的选择等都要有合理的考虑。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片段训练的积极教学功效,并且能够让学生自身的语言能力与写作技巧得到长足提升。

1、对生活片段的真实记录

片段作文训练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展开形式,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生活片段进行真实记录,这是片段训练的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生活中往往是学生获取写作素材的最为直接的渠道,多从生活中积累一些感受与体验,这对于学生自身的写作也会带来很多帮助。因此,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对于生活片段进行真实记录,首先让学生在片段训练中将生活中的一些有意思的细节、场景或者人物写清楚。这不仅是提升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很好的训练过程,这也会极大的提升作文教学的综合效率。

有学生在写帮妈妈做家务的片段训练中这样写道:“我双手捞起一条滑溜溜的草鱼,把它放在砧板上,左手按住它的头,右手拿起菜刀,刚想刮去它的鳞片,没想到这条放在砧板上的鱼,不想任人宰割,‘扑腾’一声,从我的手中挣脱开来,溅了我一脸的血水不说,还差点割伤了自己的手。”这无疑是学生对生活的真切体验,这样的记录读来让人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习作片段,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生活有更为悉心的观察,并且记录下生活中这些难忘的场景与瞬间,这对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会很有帮助。

2、对于细节的清晰刻画

片段训练中加强学生对于细节的刻画能力同样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作文教学要点。很多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都不具备较好的细节描述能力,学生笔下的细节往往缺乏活力,读起来没有感染力。教师在让学生进行片段训练时可以首先引导大家感受一些作家笔下的经典的片段描写,让学生学习这些好的文章中细节的有效表达方式。这不仅会深化学生的写作技巧积累,这也会极大的提升学生自身的写作素养。

很多经典的文章中都有着大量值得学生学习的细节刻画范本,如《散步》中对南方初春田野的细节描写(环境细节),虽着墨不多却透露出春的气息和不可遏制的生机;朱自清的《背影》之所以让人刻骨铭心,是因为其中父亲买橘的背影(外貌细节)被刻画得感人至深;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到成亨酒店里买酒喝时,“排出九文大钱”,就这么一个动作细节描写就把孔乙己明明穷困潦倒却还要摆阔的迂腐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教师要引导学生对于这些精美的细节加强体验,这对于提升学生的细节刻画能力会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3、丰富片段训练的教学方式

想要进一步体现微作文教学的功效,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片段训练的教学方式,这在实际教学中也非常重要。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确立一些相应的主题,让学生来进行片段训练;也可以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或者是让学生展开即兴作文。多样化片段训练的教学形式不仅能够丰富作文课堂,这也会从不同的方面展开对于学生写作技巧与写作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够充分体现微作文的积极教学功效。

例如,一次微作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如下进行教学导入:阳春三月去踏青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同学们徜徉在鸟语春光中,春天万物生机勃发的景象让人真切感受到了美的愉悦。这时候你继续对同学们说:画家可以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春天的缤纷色彩,摄影师也把春天的美好定格在了自己瞬间的镜头中,而我们手中有一杆笔,能否用笔间流露的语言文字来表现眼前的美景呢?不要他们长篇大论,就写写那一丛烂漫的山花,或是一片嫩绿的草丛,亦或几只上下窜动的小鸟,他们又岂能不灵感如流呢? 这种即兴作文训练不仅迅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灵感与表达欲望,这也会让学生感受到写作过程的乐趣,这才是积极的微作文教学方式所在。

4、结语

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片段训练是一种很好的作文教学的形式。片段作文训练可以有很多不同的展开形式,首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于生活片段进行真实记录,这是片段训练的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片段训练中加强学生对于细节的刻画能力同样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作文教学要点。想要进一步体现微作文教学的功效,教师要有意识的丰富片段训练的教学方式,这些都会为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带来非常有效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方瑞.做好片段作文,提高作文水平[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第5篇:细节描写片段范文

三堂作文课的训练均重视了练前的“导”,但忽视了练后的“评”。可能是缘于时间关系,练写片段后的“评”不是省略了,就是走马观花地象征性地“展示写作成果”,仅追求课堂的完整性而已。我个人认为,在家常课的作文训练中,应认真对待“评”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实物投影等展示学生的作文,并针对本课作文训练重点进行评价,即根据“法”评价,从而让学生真心掌握此堂课训练的习作方法。

最近学习了《语文教学通讯》7~8月合刊关于作文教学的专辑,颇有启发。特别是关于构建习作序列和作文教学的技法训练,谈点收获。

反思一下自己的常规作文教学,往往是扔给学生一个题目,等学生写完后,打个分,有时间也只是讲评一下共同存在的问题或者读一读优秀的范文,结果发现写了好多篇文章,学生的水平还是没进步。

再看看中年级与高年级的作文教学课堂,你也是在强调写文章要注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他也是在强调写文章要注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这堂课是在讲文章要写具体、生动,那堂课也是在强调这一点,可再看学生的作文就是不具体、不生动。

由此我想,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必须构建一个习作教学序列,必须重视教师的引导,必须指导学生逐步学会一些习作的艺术手法,一些谋篇布局的技巧,一些立意构思的方法。

如何构建习作序列?要构建怎样的习作教学序列?这显然也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我认为,习作序列的构建应当包括两个层面:一要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构建习作之文体序列,二要依据课文、例文的特点构建习作技法应用序列。

中年级学生作文刚起步,应以片段训练为主。习作主题侧重:以“趣”为主,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记录生活中的趣事。学生技法侧重:不同的对话形式,人物外貌描写,人物神态运用,动词使用,总分总结构,过渡段的训练,详略得当等。

高年级学生习作主题侧重:以“情”为主,要学会情感类叙事文章的写作。习作技法侧重:选择典型材料,记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记叙要学会倒叙、插叙等,描写要学会侧面描写、场景描写、以动写静,点面结合等。

其实,关于习作技法,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系列。如按照作文成文过程,可以分为角度系列、标题系列、选材系列、立意系列、结构系列、语言系列、体式系列等;按照表现手法,可以分为陈述系列、描写系列、抒情系列、议论系列等。描写系列,又可以分为细节描写、性格描写、神态描写、景物描写等。划分并不绝对,有交叉之处,只要方便教学与训练即可。因此,以上中高年级的习作序列的构建还需共同商量、讨论。

要提高作文技法训练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作文技法水平,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教材示范

教材中的选文都是文质兼美的经典之作。这些文章不论从选材立意、思想情感,还是从表现技巧上看,都是小学生学习的范文。进行技法训练,首先要关注这些“典范”,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这些“典范”细加揣摩、品味,力求悟得透,析得透,品得精,做到烂熟于心。在进行技法训练时,也要尽可能从这些“典范”中取材,这样既可保证技法的质量,还可以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二、阅读扩展

教材的例子质量虽然高,但数量有限,因此,必须利用课外阅读进行拓展。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把有关技法的例子摘录出来,整理分类,品评鉴赏。但一定时间内,要规定摘录技法的具体内容,不能见到哪种就摘录哪种,那样就没有重点突出的效果,质量也难保证。同时,组织学生之间互相交流信息,以实现资源共享。阅读可以采用定向与不定向结合的方式。定向,是教师指定阅读的篇目,这些篇目包含本段时期正在进行的技法训练内容。定向阅读,目的性强,针对性强,因而收益明显,但也容易形成阅读疲劳,一定程度上减弱了学生自己发现的乐趣。因此,定向阅读要与不定向阅读相结合。

三、总结归纳

总结归纳是对“教材示范”与“阅读扩展”中收集到的材料加以分析,明白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细节描写,通过总结归纳,要明白什么是细节描写,为什么要有细节描写,什么地方要有细节描写,如何进行细节描写,从而使学生真正掌握某种写作技法,为己所用。总结归纳既要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设立专门的技法指导课,也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题参与积极性。学生能够总结归纳出来的,教师绝不越俎代庖。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充分享受发现的乐趣与成功的,又可以让学生养成自己总结归纳的习惯。

第6篇:细节描写片段范文

一.举作家作品为例。举作家作品旨在充分发挥课文在习作教学中的作用,即凭借课文这个例子,把阅读与习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通过老师的再点拨,让学生把作家的作品内化、吸收,并巧妙地运用。例如,教学时,让学生阅读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捕鸟的一段文字——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木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教师在学生反复阅读后讲解:这段文字用“扫开、支起、撒、系、牵、拉、罩”等一系列动词细致地描写了捕鸟的过程,属于细节描写。托尔斯泰曾说:“艺术起于至微。”这里的“至微”就是指具有永久艺术价值的细节。传神的细节描写,能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达到身临其境的境界。学生在阅读感受与听讲后自然会萌发写作的欲望。

二.举教师的下水文为例。作家作品有时候距离学生比较远,学生一时还不容易完全内化,这就需要教师用自己的“下水文”引领学生习作,这样,老师就成了作家和学生之间的一座桥梁,学生通过老师这座桥去与作家对话,作家通过老师的帮忙让学生把自己的东西吸收内化。例如我们选取了下水文《爷爷与羊》中的片段作为例子:

爷爷推开羊圈门,羊以为爷爷来添草,便涌向爷爷,爷爷一手手牵一只出圈,一手关上圈门,然后在羊的头上地抚摸,羊以为爷爷给它挠痒痒,很乖顺地站着,爷爷乘其不备双手抓起轻轻地放倒在地,羊还等爷爷给它舒服,静静地躺着,这时候,爷爷一手从羊的肚皮处手捋起厚厚的羊毛,一手拿起剪刀“嚓嚓”地剪不到五分钟,羊半个身子上的毛被剪完了,爷爷把羊翻个身,又剪,毛剪完了,爷爷在羊身上用力一拍,羊感觉疼了,这才站起来,爷爷笑呵呵地提起所剪的羊毛,夸耀他的技术——爷爷所剪的羊毛是个整体,你不仔细看的话会认为爷爷在抖动一张整羊皮呢。

这段文字用一系列动词将爷爷剪羊毛的过程写得具体细致,生动有趣。爷爷剪羊毛,羊竟然舒服的躺着,爷爷所剪的羊毛竟然是一个整体,这些足以爷爷的技术之好。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描写人物行动时也是这样,特别是“他怎样做”时常常被人忽视的细枝末节,即看似无关紧要的“小动作”,以此来凸显人物的个性特征——思想的、品格的、性格的、心理的以及习惯的,等等,这就是“于细微之处见精神”。

三.举教辅读物之例。借用优秀的教辅读物,对同类话题的作文进行阅读理解,寻找可以借鉴的东西。例如我们从《学生天地》杂志中举了这样的例子:

下课铃一响,王小刚不等老师离开教室,就飞奔出门,直冲操场上的单杠。敏捷的他,纵身一跃,抓住横杠,在杠上旋转起来,那形象,真像奔驰的车轮。突然,他停止翻卷,骑在杠上,一只手遮在额头上,眼睛眨巴着,呲牙裂嘴,发出几声尖叫,活脱脱一个美猴王的形象。

课间虽短,但学生的时候内容却是丰富的。在这段时间里,有的人急于上厕所,有的人急于准备下堂课的用品,有的人急于解答下节课老师要提的问题,有的人急于和好友聊天。这段话描写出一个爱好锻炼又有体操天赋的活泼机灵幽默风趣的美猴王形象。

四.自己创新。自己创新即学生独立地有创意地作文。知道了“怎样写”和“用什么样的词句写”这两件法宝,学生就能如叶圣陶先生所说的“自能作文”了。例如有学生在学习细节描写后,写下了这样的片段:

妈妈打开锁着的柜门,取出一个小红包,走到灯下,一层一层地接开红包,钱呈现在眼前,妈妈的眉头一挑,嘴角一翘,一种欣喜写在脸上。她伸出一根指头在舌头上蘸了唾液,然后用湿指头搓钱,边搓边数,数了十多张,用细线轻轻地一捆,递给我,说:“这是报名用的钱,装在内衣兜里,到学校后就赶紧交给老师。”

这个片段中的一系列动词,把妈妈取钱数钱的过程描写得栩栩如生。真是在艺术的世界里,细节就是上帝。细节虽然是作品中细致描绘的最小环节,往往却是作者匠心独具之处:对人物的某一特征、环境的某一局部或事件的某一细微事实作具体深入细致的描写,于有意间播撒的细节珍珠处,作品的价值意义便熠熠生辉。

第7篇:细节描写片段范文

正如雕塑一样,文章的光彩源自于细节的刻画。想一想,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为何会让我们过目不忘呢?还不是因为他那一身寒酸的长衫;施耐庵笔下的鲁提辖,为何会在读者脑海中挥之不去呢?还不是因为他那义愤填膺的动作……正是精彩的细节描写,令这些文学形象鲜活起来。遗憾的是,大量的考场作文里,总是难以见到那种细腻生动的描写。一些同学笔下的人物,不是红扑扑的脸蛋,便是大大的眼睛,不是花白的头发,便是浓黑的眉毛,根本不懂得扣住人物的年龄、身份或性格特点进行描写。有时虽然描写了人物的肖像、动作或心理,可总是大同小异,不懂得深入雕琢。笔墨粗糙,怎么能够吸引读者呢?考场三类文《身份证里的故事》中的这段描写,便明显存在这种问题:

母亲的身影一下子消失在雨中,空阔的街道上只留下雨水的响声。她的身影越来越小,最后渐渐消失在雨雾中。过了大概十来分钟,我才看到妈妈跑回来。她全身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手上拿着一件雨衣。我奔了过去,问:“怎么只有一件?”“反正我的衣服已经淋湿了,没必要浪费……”后面的话我虽然没有听清楚,泪水却一下子涌了出来。母亲笑着说:“还哭,都是有身份证的人了!”

文章讲的是妈妈陪我去办身份证的故事。上面这个片段,正是文章的关键情节――雨中买雨衣。这样的文字,大家定会有似曾相识之感,因为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写的。乍一看,这段文字,语言通畅,叙事完整,也挑不出什么大毛病,可读完之后无法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那位母亲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大雨中究竟有哪些感人的细节,面对母亲,“我”的心理又有哪些变化,这些都无法让人知道。究其原因,也就是描写不够深入,缺少细节。升格之后的这段文字,则令人耳目一新了。

母亲的身影一下子消失在雨雾中。空阔的街道上,只留下雨水砸下来的一片响声。我开始担心起来。母亲那么瘦小,那么单薄,她能抵挡得住这暴雨狂风么?她能够在这茫茫大雨中买到雨衣吗?她能够平安地回来吗?脑海里,不断地闪现着母亲冲进雨中的那个镜头。

第8篇:细节描写片段范文

一、品味细节描绘的形象

诗歌中人物形象大体可分两种,一是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二是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人自己)。古诗歌中对前者的描写尤多。唐代胡令能的《小儿垂钓》日:“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抬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这是一首描写农村儿童钓鱼情景的诗。诗人选取了典型的“侧坐莓苔”“遥抬手”的动作细节,小儿掩身草丛中,恰逢有人问路,却怎么也不肯答应,因为一旦答应,要上钩的鱼就被惊跑了,于是只得连连招手。生动的细节描写传神地刻画出农村孩子钓鱼时的全神贯注的天真烂漫的神态,形神兼备,趣味盎然。宋代辛弃疾的《清平乐・村民》曰:“茅檐低小,溪上清清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词人选取典型的细节。写出了五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和一家人和睦、安乐的生活画面:“醉里吴音相媚好”。“吴音”,吴语,泛指南方话。“相媚好”,指夫妻俩说话柔和亲切,互相打趣取乐。轻软的吴音,加上说话语调的“相媚好”,令人以为是妙龄男女在谈情说爱。走近一看,却出人意料,竟是“白发谁家翁媪”。一对白发苍苍的老夫妻的恩爱之情跃然纸上。翁媪的三个儿子各司其职:“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大儿在田间劳作,中儿在家编织鸡笼。这或许是他俩的技艺不同,或许是中儿尚未成年,所以从事的劳动也不同。但他俩无疑都是很勤快的,这和小儿形成鲜明对照,“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亡”同“元”。“亡赖”,原意是“刁钻泼辣,不讲道理”。这里是贬词褒用。形容小儿的淘气、调皮。小儿悠然自得躺在溪边剥着莲蓬,说不定还在不时地往嘴里扔两颗呢。这两句是词中最精彩的笔墨,把一个稚气天真,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那种无拘无束的神态刻画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崔颢的《长干曲》曰:“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作者抓住人生片段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仅用口吻传神,就把女主角的音容笑貌写得活灵活现。诗一上来就以女子的问话开场,不待回话即自报家门。平常的生活片段,通过不平常的细节描写,成功地刻画了摆渡少女热情中蕴柔美、大胆中含羞怯和率直中寓婉曲的性格特征,从而在渎者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可爱动人的舟女形象。

二、体会细节表达的情感

第9篇:细节描写片段范文

一、在细节的光照下

一部文学作品,要给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深刻印象,常常离不开真实、具体的细节描写。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精彩细节。

(1)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一下吧。可要多加小心,别叫这个小子又回来吃咱们!”(莫泊桑《我的叔叔于勒》)

(2)锯木厂后边的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都德《最后一课》)

(3)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鲁迅《孔乙己》)

细节(1)细致而无情地描绘了资本主义社会风尚中人们自私势利、膜拜金钱、贱视亲情的丑恶嘴脸。 细节(2)是对社会环境的描述,真实简约地交代了法兰西国土已被敌人占领,敌人在祖国绿草如茵的土地上践踏。这个细节向读者揭示了“最后一课”这场悲剧的社会根源。细节(3)是对孔乙己病态心理与尴尬处境十分简约的细节刻画。站着喝酒凸显了孔乙己的“下等人”地位,而他偏偏又要穿长衫,与“短衣帮”划清界限,这就凸显了孔乙己的自尊幻象与卑微处境之间尖锐的矛盾,而这正是孔乙己悲剧的根源所在。

文学作品的教学与欣赏应引导学生透过关键细节,深入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人物的性格特征。 然而,许多语文教师却缺乏这种意识,一堂文学作品阅读课七讲八讲,就是不在细节上寻找思想感情的脉络。这是令人遗憾的。

二、在细节上下工夫

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教学应注重在细节上下工夫,忽略了细节也就错过了“寻宝”的机会。不少优秀的语文教师深谙此道,细探细节教学的要义与方法,教出了很多精彩的“细节”。试看《扁鹊见蔡桓公》的教学片断。

师:扁鹊见了蔡桓公几次,其间经过了多少时间?谁能回答这个问题呀?(一个学生立即举手)

生1:见了三次,其间共经历了32天时间。第一次见面后,后边每次见面都经过了“居十日”,课文总共写了三次“居十日”。第一次和最后一次见面加起来算2天,三个居十日共30天,总共32天。

师:真不错。你关注了课文中的每一个细节。32天是一个较长的周期,大家想想:为什么作者要不厌其烦、一次次地写出具体的时间间隔呢?

生2:老师我知道了!这样写是为了让读者明白,蔡桓公的病被他自己拖延了32天。

师:你真聪明!(学生鼓掌)老师还有一个不明白的问题。“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这“立有间”是什么意思呀?

生3:(未举手,直接抢答)就是站了一段时间的意思。

师:你回答得对,咱们来表演一下扁鹊的“立有间”。

(学生在教师面前站立了片刻,目光游离)

师:你站在蔡桓公面前在想什么?

生4:我觉得封建社会的君王应该很有威严,所以有点胆怯。

师:(问另一学生)你满意他的表演吗?为什么?

生5:不满意。因为扁鹊“立有间”是在观察桓侯的气色和身体状态。他完全没有注意观察。

师:这就对了!同学们,读书要注意咀嚼一下细节啊!

在这个片段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了两个细节,一是时间细节“居十日”,二是行为细节“立有间”。三个“居十日”暗示桓侯讳疾忌医,自食其果;“立有间”暗示扁鹊对桓侯的病状做了认真的察看。这些都是深入理解故事内涵的重要信息,是教学中绝对不能忽略的。

三、在细节欣赏之后

学生只是感受和领悟到名家名作精彩的细节描写还不够,还要学会借鉴,将知识内化为技能,通过借鉴这根纽带,努力促成阅读和习作的对接。例如,学习《故乡》一课,学生们饶有兴致地欣赏了肖像描写的精彩片段,如少年闰土的活泼机敏、中年闰土的木讷忠厚,“豆腐西施”的贪利鄙俗等。教学即将“收官”的时候,教师不失时机地安排了小练笔:对一个你感兴趣的人进行一段外貌描写。十分钟后就有学生交卷上来:

“狼保卫”站在校园大门立柱旁边,一双锐利的眼睛紧盯着走近校门的我。我忍住心跳,谄媚地招呼他:“郎班长!”这时,他直竖的眉毛放平下来,疑惑地看着我:“你喊我哪样?”“喊‘郎班长’呀!”“你怎么知道我当过班长?”只见他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眉毛儿弯弯的。我说:“我家也是牛场的呀!……郎班长,我有点急事想出去一下,拜托关照一下要得不!”“去嘛去嘛,下不为例哈!”我一边快步往外走,一边感慨:平常凶神恶煞的,喊一声“班长”就摆平了!这个人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