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中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范文

中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中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

第1篇:中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范文

关键词:法律教育;高中生;法律意识

对于许多普通民众来说,法律似乎离自己很远。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提及按照法律程序应当如何,也常常在许多小事情上违法。国外有人做过调查,超过92%的人都曾违法。这个比例似乎很吓人,但想一想,人身攻击、言语攻击都在法律禁止范围之内的话,我们对法律似乎一点也不了解,也缺少了应当有的敬畏之心。不仅如此,现代中国的公民普遍存在法律意识淡薄的现象,尤其是高中生群体问题。本文围绕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展开讨论,以期引起更多教育者的注意。

一、高中生的法律意识现状

首先,高中生虽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却不知如何做,不懂得维护法律的庄严与神圣。随着我国法律建设不断取得进步,法律意识和观念也日益深入民心。尤其是伴随着广播媒体逐渐扩散普及,许多普通百姓开阔了视野,在法制栏目不遗余力的宣传中获得了法律意识,增强了维权意识。与此同时,从小接触媒体拥有更加开阔视野的年青一代在新形势的教育中也不断接触法律,学习法律,从这一点看,高中生拥有比普通民众更深刻的法律意识。高中生是祖国未来的一代,担当着建设国家、复兴中华梦的重担,其对法律不应该止步于有了法律意识。但高中生对法律的了解更多的还停留在对于法律名词的了解和认识上,对法律条文的理解也是一知半解。更关键的问题是高中生拥有的法律意识多倾向于如何维护自己的权利,自己应该担负的法律责任有哪些,该如何去做,却很少有人考虑到,至于维护法律的庄严和神圣,维护律法的公平正义性,就更很少有高中生注意。其次,仍然有相当一部分高中生法律观念淡薄,遇事冲动凭主观行事。高中生自身不但在法律知识储备方面存在一系列的不足,而且在遇到一系列突发事件时缺乏灵活机动的意识,往往头脑一冲动就做出了过激行为,基本想不到借助法律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社会上存在的诸如“权大于法”等一系列有悖于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建设的歪理邪说影响到了高中生,冲淡了他们脑海中的法制观念,再加之他们本身法律知识储备就相对不足,综合上述的种种原因,导致高中生在自己的权利受到伤害时不会也不懂得用法律的手段来保护自己。再次,高中生违法犯罪现象普遍存在。社会不断进步,物质文明越来越发达,高中生如今的见识和享受的物质文明远非上个世纪的人可以想象的。但高中生却更加以自我为中心,更加蔑视权威,出现了以下行为:一是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二是打架斗殴、偷窃、抢劫等直接触犯法律的行径。尽管制度还够不到法的严苛,但是制度也同样具有法律的约束力,是法律的雏形,如果学生不能尊重学校的规章制度的话,那么法律也同样得不到他的敬畏。所谓的法律意识往往就体现在这些最简单、最原始、最基础的约束力上。法律的特性就是约束,而最基本的法律意识就是尊重约束,体现公平。

二、高中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高中生的心理年龄远远滞后于身体的成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少,也不具备足够的人生阅历,几乎很少遇到挫折,在短暂的人生经历中不能够形成坚定稳定的价值取向,往往对是非缺少自己独立的判断,很容易受各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令人担忧的是,许多学生也受到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追求物质享受,相互攀比,奢靡成风,这些行为无形中影响着学生价值取向的形成,间接影响了他们对善恶是非的判断。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看,尽管近些年法制教育走进了学校,学校也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不足。一是没有专业的法律教师,仅凭公安部门偶尔的法制宣传,往往是水过地皮湿,难以入脑入心;二是课程设置上,法律部分往往和政治混溶在一起,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三是许多教师对法律的敬畏心不够,很难在教学中有力地突出法律的神圣。从社会影响的角度来看,社会环境中一些不良思想和不良风气对高中生存在很大的干扰。当前的市场经济大大强化了学生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头脑,有一部分学生因为自身法制观念淡薄,对金钱的渴求程度较为旺盛,再加上受到了一些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观念的侵袭,就很难守住自己的法律底线,以至于误入歧途。这凸显了高中生法制意识不强的现实。

三、提高高中生法律意识的策略

首先,加强法律教育。法律教育虽然包含在学校教育中,但没有引起学校足够的重视,教材设置和课程安排上往往更注重道德教育和爱国教育,对于法律常识、基本条文和历史都缺乏必要的交代。要想培养高中生的法律意识,学校就要重视法律教育,把法律课从德育课中独立出来。虽然道德和法律有一脉相通的地方,但二者又截然不同,不可相互替代。加强法律教育就是要突出法律课的地位,明确法律和道德之间的区别,让学生对法律产生敬畏。其次,增加新鲜材料。法律是冰冷的,但法律教育的材料必须是生动和新鲜的。如今的法律教学中一直存在重现行法律法规而轻法理学、重刑法轻民法、重公法轻私法等不恰当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样的教学内容似乎有着“目光短浅”之嫌,其很重要的一个表现就是学生对当前市面上通用的法律条文和知识有着较为熟悉的了解和掌握,但由于其对该项法律的理论基础等一些相对较为深入的层面缺乏了解,当这些法律进行修订或是有其他的法律条文替代之后,他们对这些新的法律就会产生陌生感,更有甚者还容易使学生对该项法律的如何施用缺乏一定的了解,也就谈不上在具体实践中进行运用和实际操作了。再次,创新法律学习手段。一是在法律学习中多增加一些真实的案列,让学生在生动的案例中体会到法律的作用,在案例的解决中熟悉各种法律条文,避免法律学习的枯燥和乏味;二是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不断培养遵守条文法规的习惯,只有对规定性的东西有尊重的习惯,懂得其对于公平正义的约束力,才能从习惯到内心形成对法律的重视;三是组建法律宣传小组,把学习者变成宣传者和传授者,角色的转换能够帮助高中生体验到法律宣传和法律意识的重要性。从学到教,再从教到学,这一过程能够有力促进学生对法律的领悟和体会。

作者:霍祎萌 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第2篇:中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范文

高校管理工作中,尊重学生的参与权是管理民主化的重要体现。文章简述了高校管理的重要性,从而进一步分析了当今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现存的问题,以及问题解决策略。

关键词:参与权;高校管理;学生

随着政治、经济、社会不断的发展,高校管理制度也在不断的改革中,高校管理者们,也强烈的意识到,在改革巨浪中他们也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理念,只有学校教育各个主体都要参与到高校管理中,才能使高校管理更高效,才能激发其管理潜能。在《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管理》一书中明确提出所谓参与就是“与正式职位上的人从某种程度上分享管理权”的解释,这样的解释说明了参与这一词的真谛,也就是说,所谓参与不是被动的被卷入管理之中,而是主动的分享管理权。学生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参与到高校管理中备受各方的重视。所谓学生参与高校管理其实就是在高校管理中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引导他们关心学校事物并积极参加到学校的某些日常工作中,从而达到提高高校工作效能的目的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交往和组织才能。

一、高校管理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

高校管理相对于其他管理行业具有其特殊意义:

1、科学合理的高校管理有利于促进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高校是学生成长和进入社会前开始接受高等教育的地方,而高校管理这种非教学活动,即对“人”“财”“物”的管理。而这种非教学工作的管理是高校运行的基础,也是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在学校中,教学工作常常受到大家的重视,而非教学工作往往被大家所忽视。但非教学活动也是要作为学校工作重点,它为教学活动而服务,对提高教学活动的效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科学合理的高校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工作效率。教学管理工作是高校各种管理工作中的中心环节,是影响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教学管理不单单是简单的从事事务性的工作,它的科学和合理有利于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可以更好的为学生和老师服务。

二、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必要性

1、高校培养学生的最终目标是培养更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而学生上大学努力的最终目标是成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人才,从这两个目标来看是一致的。同时高校的管理是多层次全方面的,光单单靠几名管理人员很难做到事无巨细,所以要鼓励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事务中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而且在处理与学生息息相关的事务时学生则更有发言权,他们的所感所想也更是我们行政管理工作所要达到的目标。

2、高校学生成才的必然要求。在学生成长、学习过程中,学生的自我管理作用不容忽视,外在的督促与帮助只能对其成才起到辅助作用,而内在的自我管理和控制才是其成功的重要因素,同时大学是学生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个阶段,如果学校的管理是非民主的,那么会直接影响我们这些未来社会公民的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

3、大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中可以促进其全面发展。在大学除了学习外,学生自主组织和参与学校的各种活动,既可以满足学生日益变化的生活、文化等的需要,又可以丰富他们的课余生活,使他们可以真正从生活和娱乐中获取知识。其次,大学培养出的人才应该是经得起社会的考验,所以将学生置于现实环境中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磨练,使其全面发展。

三、学生参与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在我国高校管理中

受到传统思想和管理理念的束缚学生被视为被管理者、被教育的对象等。高校的管理者需要做的则是如何管理好学生,如何了解好学生的一举一动,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掌控之中。管理者们很少会很考虑到如何让学生参与到高校管理之中。

2、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

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大家的共识,所以在高校管理中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范围也被常常被集中在与其自身相关的生活、学习等小事方面,而对学校层面的工作如课程设置、各种科研活动、教学等方面则只是做一些表层工作,或只是有“建议”方面的权力,而后续的工作的具体安排以及事后反馈环节都缺乏了学生的参与。

3、缺乏保障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有效措施。

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第四章第41条指出要“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民主管理的组织形式,支持和保障学生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但是对如何保障学生的的权力法律上并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同时对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法更是没有做出详细的规定,这就使得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权利实施的程度完全取决于学校对于其的态度。

四、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

1、管理者民主管理的理念有待深化。

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管理者会将学生看作是孩子,是被照顾、被管理的对象。而其作为管理者的任务也就是按照相应的法规法规乃至上级领导部门的文件精神来对学生的行为做出规范,对他们的思想做出引导。同时在日常管理中,管理者和老师站在长者的位置认为学生社会、能力经验较少,应由学校代为安排设计其某些权益的实务。

2、学生权益意识薄弱。

大学生权益意识是指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为了达到自己的学习目的,根据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向学校(社会)提出满足自我目标实现条件和要求的愿望。①现在由于学生多是一些独生子女,其依赖心理较强,在家大都依赖家长,上大学后则更多的想依赖老师,自我观念、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观念相对缺乏,自然参与学校管理的权利意识也就相对薄弱。虽然近些年大学的法律意识有所增强,但是情况还是不容乐观的,有些学生他们不知道自己应有哪些权利,就更谈不上行使权力。

五、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改进办法

1、转变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和学校相关老师的思想观念。

转变教师队伍的思想,树立以生文本的现代教育观念,以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为办学和教育的宗旨。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学校、教师、学生成为一个发展的共同体,三者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学生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在思想上要明确树立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充分相信学生的参与能力和管理能力,相信在学生参与管理的过程中可以不断提高,认识到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管理中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和提高。

2、拓宽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范围,深化参与程度。

根据现在的大学管理结构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增加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范围和覆盖面,使学生不但积极的参加到高校管理当中,同时要对高校管理产生积极的影响。作为高校的各个管理部门都应提供给学生一些参与管理的机会及岗位,学生是学校办学的主体,所以在办学的整体管理、发展规划、办学定位上都应适当的参考学生意见。在日常的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更是学习的主体,老师的教学内容、授课方式等是否可以使其快速的接受知识也只有学生自己更加明确知道,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应加入学生的意见反馈,以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及时调整授课方式和内容,是学生更好更快的熟练的掌握理解知识。

3、建立合理健全的管理制度、完善运行机制。

在西方的管理权力模式中就有立法模式这一项,如法国,在1968年10月10日颁布的《高等教育方向法》规定,大学各类机构都要有包括学生在内的各类人员参加。②诸如此类的法律法规还有很多,各国都在以法律的形式将学生的参与高校管理的权力予以保护和规范化,而我国法律中对学生的义务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对如何保障其权力、学生如何参与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规定未见完善。

4、增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意识,提高自身管理和服务的意识。

事务存在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共同作用于事物,内因起决定性作用,所以想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就必须从学生自身抓起提高其参与的意识,作为学生本身也必须认识到自身在思想意识等方面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并且在管理方面缺乏经验,认识到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并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完成好自己学业的同时为班级、同学和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生的代表———学生会干部更应深入同学之中,倾听同学的声音反馈大家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主动的参与学校组织的各种学生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学生参与高校管理的管理水平和质量。

注释:

①周伟、陈广、魏春石.民办高校学生权益保障机制的研究[J].教育管理,2013(,12):179.

②郑文.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学生管理权力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4,(9):88.

参考文献:

[1]林长兴.试析高校学生参与参与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探索,2014(,2).

[2]孙佩瑜.高校管理中学生的参与权研究[J].高教探索,2007,(3).

第3篇:中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范文

1.逐步实现教学形式、方法、手段的多样化、现代化

《历史标准》是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进,现代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的形势下颁布的。它的颁布,对我们现有的历史教学形式、方法、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挑战,历史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改变旧的教学模式,改革课堂教学,切实在教学中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观念,实现开放性和多元化,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

面对新课程标准,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师角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诚然,教师仍然是历史知识的传授者,但知识传授不再是教师唯一的任务。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学形式、方法和手段,使教学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变成教师指导学生收集和利用学习资源的过程;变成教师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的过程;变成教师针对学生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学习方式的过程。

在现代教育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仅仅依靠一枝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方式显然已远远不能适应现代人才培养的需要。合理、创造性地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资源已成为历史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从历史现象本身所具有的不可再现性的特点以及较为普遍存在的“师讲生听”的现状来看,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使之为历史课堂教学目标服务已非常迫切。

要使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真正运用到历史课堂教学中,首先是要转变思想观念。其次是要改变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不改变,仅仅是内容、手段、方法的改进,是不可能真正使素质教育进入历史课堂的。例如许多老师已经在课堂上使用了一些教学软件,但其作用仅仅是辅助教师如何在课堂上讲授,而较少考虑学生如何学的问题。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改变,历史教学的现状就不可能真正的改变。因此,我们一定要在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交互性强,共享性好等优点,开发教学软件,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改变历史教学现状的关键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高中历史教学必须由单项知识传授转变为知识多元交流,即把教师一人唱主角的课程转变为大家都来唱的课程。为此,历史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历史教学不再只关注知识传递,而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方式和效果,提倡教师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通过创设情景、收集资料、课堂模拟等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求、体验历史过程。

3.关注学生历史学习方式改变

长期以来,我国广大中学生采用以被动接受、死记硬背为基本特征的学习方式。这种方式降低了广大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影响了历史学习质量,严重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发展。在新一轮的历史课程改革中,应将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科学的新型的历史学习方式,、即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如人教版在每个单元前有学习建议一栏,“历史必修1”第一单元的“学习建议”有这样一项:“如有条件,建议参观历史博物馆和文物古迹,以增加对政治制度演变的感性认识,同时了解我国古代历史的辉煌成就,感受作为中华民族一员的自豪感”;又如第三单元有这样一项:“近代中国民主革命距离现今不算遥远,革命遗迹很多,革命前辈还有许多人健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议同学们进行一些访问、调查,直接获得感性材料,以印证和丰富所学的知识。”这些建设让学生走出课堂,亲自感受历史,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是非常有帮助的。又如学习古罗马法,设计一节活动课:“古罗马模拟法庭”。首先介绍了古罗马的法院组织和诉讼程序,并提供了两个参考案例,要求学生扮演原告、被告、法官、律师等,组织一项古罗马模拟法庭的审判活动。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加深学生对罗马法和罗马社会的认识,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

4.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历史学习需要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历史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础。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但对于高中生而言,要求其有原创性的发明发现基本上是不可能的,高中历史教育要培养的,主要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欲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等,从而使其具备终身发展的能力,为将来走向社会打好基础。如何在高中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5.注重趣味性,又要增强启迪性

在讲“戊戍变法”时,我安排康有为出席“问话”和出卖维新派小话剧来活跃课堂气氛。这两个小话剧让学生置身其中,犹如亲临其境,在轻松的气氛中看到康有为对变法的决心,也看到了的阴险狡诈,同时也让同学了解到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正确对待改革中出现的挫折。

6.要多为学生创造历史考察、调查、研究的机会

第4篇:中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范文

教学是导与学的双向活动,需要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相互配合方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在政治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思想政治课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要设法调动他们学习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要求教师积极地探索符合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的课堂,使学生从枯燥单调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变被动为主动.愉快地接受和掌握教师传授的知识,形成自觉的、积极的学习态度,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为此,政治教师必须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导”。

在课改潮流的背景下,如何创新和优化课堂教学中的“导”——值得我深思的课题。

第一,政治教师的“导”。政治教师的指导,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现代教育的要求,也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学方法的要求与表现。教学是一个特殊的认识活动与过程,学生是这一活动与过程的主体,因此能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活动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学会学习方法,只被动地听老师的讲授,其主体作用就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学的效果就不会很大。

第二,要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教与学是有机整体,只有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才是完成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唯一方法。曾经说:“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和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教学也一样,政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使学生从无知的此岸到有知的彼岸,从知之甚少到知之甚多,更要指导学生如何从无知的此岸到达有知的彼岸的方法 。当然,我们强调学习方法的重要,并不是忽视或忽略教法,实际上好的教法也是一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示范,好的教法有助于学生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实际上教法与学法是有机统一的,二者相辅相成。在教学实践中教法与学法应同步进行,这才符合现代教育规律。

第三,感情投资,激发兴趣。若学生与政治教师感情好,那么对他所任教的这门课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政治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感情投资,做到处处关心学生,恩生如子,课余时间深入学生中,和他们谈心,讲述人生哲理,帮助解答生活中的疑难问题。比如班主任,由于跟学生接触多,感情交流多,学生学习班主任的所教科目的兴趣就浓。成绩往往比他本人不做班主任所取得的成绩就好。其实任课政治教师只要多投入,同样也可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第四,学生自学教材。其目的是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自学教材,完成作业的进程中培养其自学能力。教师要向学生阐明自学的意义和要求,引导学生编拟自学提纲,要安排好课堂自学时间,调控好教学进度,通常自学教材安排在课前或课外,但这既占用了学生作息时间,又达不到预期效果。因此,可安排在课内提出几个思考问题后,用十分钟左右的时间预习效果是最好的,在自学教材时,教师应巡回指导,了解学生中的情况,存在的难点,疑点,有利于讲课中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政治教师必须运用新的教育理念来“导”课。政治教师“导”课应体现以下五方面指导思想:

1、启发性, 教师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要有的放矢,重点启发,相机点拨,指点迷津,引导学生自求有得。教师的指导作用的性质和方式应根据学生自学能力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2、人文性,政治教师指导过程不仅是知识积累与加工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心里全面演变的过程。政治教师应把“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毕生信念,由单纯的“责任”为丰富的“情感”把更多的“情”注入教育。使指导过程充溢着人文性的气息。

3、探究性,政治教师指导不能仅仅关注学生对有限信息的记忆,而且是促进学生去发展、探索、研究性学习。政治教师指导应做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出课堂。

4、实践性,政治教师指导时要注重“体验式”,在“体验式”指导中要求政治教师换位思考,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用学生的思维来指导学生。

5、结合性,结合性指学科间知识的整合。现代社会需要全方位素质的人才,政治教师在指导时,不仅指导本学科内容,还要从各学科间进行指导。才可能培育出具有合作精神、竞争意识与责任感的、能自主发展、具有创新能力的现代人。

第5篇:中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范文

关键词: 政治教学 教学方法 改革

当代中学生是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整天接触的是日新月异的现实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希望政治课老师能真正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就他们所关心的一些诸如经济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建设、国际形势的变化等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给他们以信服的解答,希望通过政治课学习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政治课的课堂教学改革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需求,把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与学生的需要结合起来。这样,政治课教学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指出:“本学科的教学方法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避免单纯传授知识和死记硬背的倾向。”这对我们政治课堂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学习的创造力来自于问题与质疑,因此,在政治教学中,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启发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是十分重要的,让学生敢于并善于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见解,使教学过程成为像于漪老师所说的那样,是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疑引思,对问题进行积极的探究,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的作用。能在课堂上质疑问难,体现了学生学习过程中主体参与意识的形成,体现了学生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的转变,体现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生成和提高。当然学生质疑习惯和解惑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长期不懈地指导与培养。我在教学实践中注重从三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1.提供思考题,帮助学生质疑。有时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好像什么都懂,看不出问题,找不到疑点,其实正是教师平时缺乏对学生质疑能力的训练与培养所造成的,所以教师要千方百计地鼓励与帮助学生从教材中看出问题、想出问题。我认为教师出好课前预习思考题,让学生边看书边思考,是非常有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的。思考题要提早给学生,并且做到由浅入深,既有理论的理解,又有案例的分析,更有开放性的思考,这样能够使学生课前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有一个初步的钻研与探究,课堂上就能做到主动质疑、积极解惑了。

2.设计课堂提问,激发学生质疑。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学方式,因此,将促进师生互动的谈话式、讨论式教学作为政治教学的有效方式是可取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意识地设计一些非常规、发散性的讨论题,引导学生进行质疑问难,启发学生对同一问题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剖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在讲述《保护未成年人工作应遵循的原则》的第二条原则时,我就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别人尊重你的人格尊严,你首先得具有高尚的人格尊严?”使学生站在自己与别人两个不同的角度思考尊重人格尊严的问题。课堂提问设计得好,就能使课堂活跃,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较好地发挥。

3.鼓励学生提问,培养质疑能力。尽管教师已有目的地设计了一些课前的预习题,也能在上课时进行组织学生课堂提问,但学生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老师和学生们的帮助。尤其是随着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不断提高,学生对质疑会表现出高涨的热情,常会以不迷信课本、不迷信教师的批判眼光审视教材、分析问题,在不疑处生疑。因此,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大胆猜想,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和看法,营造让学生积极思维的课堂气氛。对于学生的问题,可以采取让学生们自己在相互讨论中解答,也可以通过教师作些补充和归纳加以明晰。在师生共同的讨论与分析中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就能进一步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学生质疑解惑能力的培养。

二、突出情境教学,实现“三线合一”

情境教学在政治课中最大的优点是,能够让学生通过经验性的活动获取知识,受到教育,并在知识的运用中培养创造力。教师应以活动教学为中心,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由台前退至幕后。例如初三的“模拟法庭”活动,老师只负责庭前准备工作的指导和参讼人员的培训,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的“法庭”情境,诉讼内容和诉讼过程则完全由学生决定,诉中老师只作为一个旁听者出现,庭审结束后简单总结。这样老师和学生都得到了解放,学生因自主参与而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和热情,从而知识掌握得牢固,理解得透彻,并且在经验性的学习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所谓的“三线”,即课堂教学、活动教学、情境教学三条线。如同一场舞台演出:课堂教学是演出内容,要注意避免无效劳动,强调“精”字;活动教学是主旋律,要让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情境教学是场境设置,要能帮助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全身心地投入。只有“三线合一”才能达到最佳舞台效果。例如初三“消费者权益”部分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授课方案,确定以“消费者有哪些权益、权益受损后如何追偿、根据什么追偿”三大块为本课主体内容;以商场购物和到消协投诉为活动方式;以虚拟商场和消协为场境。这样,学生如同亲临其境,在模拟活动过程中,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气息,体验到生活中法律无处不在,增强了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提高了自我保护能力。

三、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参与热情

学习兴趣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直接动力。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有兴趣才会入迷,入迷才能钻得进去,学习才会卓有成效。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只有“好之”、“乐之”,方能有高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方能以学为乐,欲罢不能。学生只有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浓厚兴趣,才能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事实上,导致政治学业不良的重要原因就是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爱因斯坦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人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产生。”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昭示我们:培养兴趣是教师的一大重任。

我在教学中试着从多方面,采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点化”旧知识,进入参与角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给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获取新的知识是教学的最高技巧所在。”其实,这最高技巧就是教师要善于“点化”旧知识,从而启发学生对旧知识进行演绎、归纳、分析而获得新知识。孔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即是这个道理。

第6篇:中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范文

教育孩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家长和老师都要树立学习的观念,教师要能走进孩子心灵居所,父母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而且有效地指导孩子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生家庭教育心得,供大家参考。

初中生家庭教育心得1一、中学生心理叛逆的原因:

(一)青春期的叛逆是一种正常现象,它符合学生发展规律!

青春期的中学生心理叛逆,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是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他们长大了但他们依然爱你。他们希望并且需要你一不同于以往的、同志式、朋友式的平等态度对待他们,而不是仍然将它们当成“乖孩子”。与同龄人关系密切,与家长和老师关系慢慢“疏远”。这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同一事情的两个方面。

独立和成熟的感觉使得青春期同龄人之间的关系格外密切,同样是独立和成熟的感觉,使得他们不再满足于过去那种对父母的服从和依赖。他们的一系列行为让家长老师感觉到了他们的叛逆,封闭自己!青春期闭锁心理的出现,在人的生命长河中,不但是必经的,而且有着进步的、发展的作用,推动人们从幼稚走向成熟。通过自我反省,树立起正确的自我观念,抑制本能的无意识冲动,逐步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二)家长的教育观念较为落后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叛逆的一个成因。

我们的孩子是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原来是一家几个小孩一起抢着争大人的宠,现在反过来了,是一家六个大人要争,要抢小孩的宠了——家庭结构变化了,与以老三届为代表的一代父母比较,现在的孩子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和在家庭中的地位都有了根本的不同。而我们却用过去成长经历中形成的观念来教育现在的孩子,孩子自然难以接受。。

(三)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教育模式——也就是计划经济的教育模式。教育模式的落后不能按照市场经济规律下的人才需求来培养学生。

(四)我们国家的家庭教育非常落后。市场经济下家庭教育的无系统性指导,也是造成中学生心理叛逆的一个原因。

二、如何正确引导和疏导学生心理叛逆的?

1、承认规律,尊重规律

承认中学生的心理叛逆是一种正常现象,就会用一个平和的心态来对待中学生的心理叛逆!

2、培养家长和教师的良好的教育观念!

(1)、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家长是孩子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市场经济环境下,

A:家长不亲自参与孩子的教育是不行的。

B:当家长的要关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环节,尤其是孩子个性发展、创新意识的开发。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

C:家长主动承担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我认为学校以抓学习为主,家长配合;家长以抓素质为主,学校配合。

(2)要改变对孩子的评价标准

要转变观念,观念一变,做法自然就变!

A:要尊重孩子,欣赏他们的创新!

B:尊重孩子的差异性!

(3)要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培养孩子学会爱父母,爱老师的品质;

培养他感恩的心态;

培养他与人协作的能力;

培养他耐挫的能力;

培养他思维的能力。

3、教师和家长要注意和孩子的沟通方式。

采取一种平等的和谐的沟通方式!

初中生家庭教育心得2“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个自人类文明诞生至今,无限存在的永恒课题。她延续至人类文明高度发展的今日,仍是我们无法回避.异常重视的问题。

“人生如梦,人生苦短”,父母一生中应完成的任务,总结起来不过区区两件,一是在社会中实现自我,获得事业的成功。二是教育好自已的后代,完成自我延续的重要部分......教育孩子,从与孩子共同生活的时间,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教育孩子如何做人,到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每一位家长都任重而道远。

孩子的成长应该是立体的.多方位的.多能力的成长,对孩子的教育也是立体.全方位式的教育,仅仅依赖学校教育,忽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缺憾。

家庭教育既是一门综合性很高的艺术,又是一项异常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求家长有个方面的知识和见识,而且要求家长懂得怎样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求知.交友.做人.自我修养等各方面获得良好的教育,促使孩子把潜力完全发挥出来。

教育孩子是一项十分复杂的事情,也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望子成龙,盼女成风”是普天之下为人父母者最大的心愿。这种心愿从小处看,可以成就一个人的骄傲与辉煌,从大处看,可能造就一个民族的自豪,甚至成为一种文明与进步的代表。遗憾的是,就一些父母而言,望子女成才的心愿却很难实现,下面就我个人在教育孩子方面的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爱孩子,尊重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在生活中要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组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做父母的要爱孩子,也许你会说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了,哪个做父母的会不爱自已的孩子呢?但有些父母的爱并不能被孩子接受和认可,我就常常给我调皮的儿子一个个亲切的拥抱,一个个浅浅的微笑,一次次循循善诱的开导,一件件小小的礼物,这会使孩子很自然的感受到父母给予他的爱,也增强了他对父母的信任感,所以我们家长都应该用爱心去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父母与孩子良好的沟通的前提是倾听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态,学会平等地与孩子交流,静下心来倾听孩子要诉说的一切,哪怕此时你在忙.再累,也要专心致志地倾听,不时地询问孩子:“在学校有什么有趣的事吗?上课时你对自已的表现满意吗?今天你的笑脸又增加了吗?每当我这样问儿子的时候,他总是十分兴奋的向我汇报一切,当他说出自已对事情的看法时,我也会尊重他的意见,与他商量办,给了他足够的信心和自信,我认为这对培养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倾听是一种艺术,也是一种学问。

三.鼓励孩子敢于迎接挑战

当今时代是一个竞争激烈的时代,所以从小就要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敢于迎接挑战的精神,学习上我常鼓励儿子说:你太棒了,真聪明这么难的知识你都能答对,妈妈好佩服你啊,他一听就很高兴,而且还调动了他的学习积极性,当他遇到困难时,我不断地给他打气,此时我也会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实际行动感染他,也达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四.教育孩子正确地面对挫折

在人的一生当在,遇到挫折在所难免,苦难是人生的一大财富,不幸和挫折可以使人沉沦,也可以铸造人的坚强意志,成就充实的人生,苦难是人生的一位良师,他能教给孩子学会用感激的心情.积极的态度对待一切问题,勇敢地参与社会竞争

五.培养孩子的适应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针对发生变化的客观形势运用自已的智力等诸因素进行自我眺控.自我改造.实现主观与客观相融,从而保证实践活动正常进行的能力,自古以来,它就是求得生存的基本能力,今天人类社会迅速变化和激烈竞争的时代,需要人们更强的适应能力,谁的适应能力强,谁就能生存下去,就能更好地发展下去,就能迈下成功的彼岸。

六.与孩子一起阅读书籍

家长与孩子共同阅读,孩子可以从中得到快乐及满足,能感受到爱及温暖,有时更甚与对书本身的兴趣。

初中生家庭教育心得3我是--的家长。我的孩子--,今年初一年级了,她从入学以来,在老师和家长的共同帮助下,很快地适应了学校生活,渐渐地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成了一名合格的中学生。在此,我对各位老师的辛勤教育和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爱,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育孩子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造就了孩子良好学习习惯。而一个人拥有一个好的习惯,它将使人终身受益。家庭是孩子的第二课堂,家长是老师的助手,在此就孩子的成长教育谈谈几点自己的体会。

一.家庭教育首先要从自我教育开始

父母喜欢看书,忘情工作,都会给孩子留下深刻印象。同时给他们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待孩子的学习,不能光说不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首先要做好。现在孩子接触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量也很大,有时他们提的问题,难免把大人难住。大人不学习是不行的。所以我们经常会买书、看书。当你看书的时候,孩子自然而然也会在旁边看书。有时带孩子去运动,也会提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这样既锻炼身体又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一举两得。我们要求孩子干事情要认真。孩子做完作业,我们会给她检查一遍。发现她字写得潦草,会要求她擦了重写。有时候,她很不愿意,但不能心软,得让她记住,如果第一次做不好,要负出更多的努力。所以干事情一定要认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二.不能过分宠爱,事事包揽,但也不能放手不管

现在家长都知道对孩子不能过分宠爱,不能为满足孩子的要求,要什么就给什么。这样很容易让孩子在行为上难以约束自己,最终导致自控能力差,没有上进心,缺乏战胜困难的勇气和毅力。随着孩子的长大,生活上的一些小事,我们也都会让她去做。有时也帮助大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们想让她明白不但要读好书,而且要学会生活和关爱每一个人。

三.期望值不过高,但仍要严格要求

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材,我们同样有这种心理,但我们不会强迫她学她不喜欢的事情。尽量让孩子干她喜欢的事。做到爱好广泛,做事认真,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四、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

忠告各位家长一句:孩子做作业时我们不要在她旁边看电视,玩电脑。我们可以看一些专业书籍,或看一些小说杂志。我们家凡是让孩子读的小说杂志全是我们家长读过的,这样会方便与孩子交流沟通。

五、把孩子当作一个朋友,多理解,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不指责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可怕的,哪怕父母与孩子之间也不例外。我认为:如果能找到适当的时间跟孩子好好沟通,互相了解,换位思考,多给孩子一些关爱,那么这种努力一定有收益。作为孩子,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最棒的,然而不可能每次都是第一。我不求孩子办大事,但求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小事。可以不在乎结果,但必须重视过程。孩子考砸的时候,帮她分析原因,找差距,在以后的考试作业中不犯类似错误,我的目的就达到了。

做人是孩子的立身之本,欲使孩子成才,先教孩子做人。这是家教的最重要任务,当然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只要我们有耐心,有毅力,持之以恒,我相信每一位孩子都能够发出自己最耀眼的光芒。孩子的成长还离不开学校这片沃土,离不开园丁的辛勤培育。还希望老师对所有孩子都悉心呵护,使孩子的明天更美好!

初中生家庭教育心得4家长在教育是应该把握分寸,否则孩子的自尊心容易被伤害,导致自暴自弃;而孩子,则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而不要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面斤斤计较(就是要听大人的话),要有自己的思想。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和高度重视青少年的成长。我国青少年教育和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青少年犯罪率在世界上一直是比较低的。但近年来由于各种消极因素和不良环境的影响,我国青少年犯罪率日渐突出,给社会、家庭和个人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和巨大的不幸,也对实现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在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们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为此,我们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成因进行了调查,对如何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和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作了一些探索: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

(一)当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不容乐观,可以用“数量多、危害大、蔓延快”九个词来概括。从数量上看,全国约2.5亿学生,其中违法犯罪青少年约占青少年总数的万分之六。大城市更高,达到万分之二十点六。其中青少年犯罪占刑事犯罪的比例达70%左右;从危害性看,由于青少年生理尚未成熟,思想单纯,易于冲动,不计后果,其犯罪危害极大。

(二)当前,青少年犯罪的主要特点有:①犯罪呈低龄化趋势。据有关部门统计,80年代初,青少年初犯的平均年龄为16岁,到90年代,初犯的平均年龄已降低到14-15岁。②社会闲散青少年犯罪突出。目前,违法犯罪青少年多数是辍学生、失学生,以及一些盲目外出务工的青年农民等。他们大多闲散在社会,无所事事,极易发生违法犯罪行为。③在校学生作案逐年递增,其中以初中生居多,约占青少年作案人数的18-22%。④犯罪的类型复杂,他们或敲诈勒索,或盗窃抢劫,或聚众斗殴,或残害亲人,或吸毒,有的甚至是计算机犯罪。

(三)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环境方面等客观的原因,又有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方面的主观因素;从主观上看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人生观和世界观逐步形成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认识上渐趋成熟,敏感好奇,富于想象,喜欢模仿,但辨别能力差,以致在追求新奇刺激面前,极易受不良影响而导致违法犯罪;从客观方面原因分析,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学校、家庭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现了许多影响青少年成长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家庭教育的失误,学校教育的偏差和社会上各种不良或腐败风气的影响等,都会使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二、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方法

面对当前部分青少年法律和纪律观念淡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青少年违法犯罪呈低龄化趋势的现状,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已成为当务之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抓青少年法制教育,更好地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广泛开展以“二法一例”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活动

为了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我们开展了以“二法一例”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活动:一是充分发挥组织优势,在学校、在社区、在农村广泛开展“两法一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活动,做到上下联动、齐抓共管、营造氛围;二是充分争取社会支持,依靠宣传、司法、教育、新闻等各职能部门,设计有效活动载体、用事实来说话、用活动来宣传、实现全方位宣传教育效果;三是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通过开辟法律专栏,组织开展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能力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意识。

(二)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

一支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者队伍和一个相对稳定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将是青少年教育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保障。有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在全市中小学中聘请法制副校长的通知》,把在公安、法院、司法局工作的有一定法制教育经验、思想品德优秀的中层干部中的业务骨干聘请为法制副校长,并发给统一的聘请书,就象我就是我们峭岐中学的法制副校长,今天在此为大家讲课。并在学生中开展法制知识竞赛和与法律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并且有责任配合学校、家庭发现和帮教有问题的学生,治理周边环境,维护学校教职工员和中小学生合法权益等。二是建立了一批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使青少年法制教育真正落到实处,避免了轰轰烈烈走过场、热热闹闹拉形式的错误现象,从而保障了青少年法制教育的顺利进行。

(三)深入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组织开展了大型的法律咨询宣传活动,以营造青少年维权氛围。通过活动推动了法制教育工作的开展和深化。公安局联同工商、文化部门集中时间对校园周边环境和文化娱乐场所、电子游戏厅进行了专项整治,为学生成长营造了一个良好环境等。

初中生家庭教育心得5家长如何教育和培养好自己的子女是当今社会的焦点问题。孩子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小学到初中、高中,最后上大学,都是人们谈论的中心话题。父母们、祖辈们往往围绕着某一个孩子来安排全家人的生活,这已是不足为奇的事了。

时代变了,生活环境优越了,加上计划生育,一家只有一个孩子,谁不呵护,谁不疼爱呢?这也无形地让孩子们产生了自我优越感,哪怕有些家长并不娇惯孩子,但社会这种现象也会影响到他们,孩子们也非常清楚自己在家中的“地位”。根据这些现象分析,当今孩子们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下:娱乐的项目多了,对学习不敢兴趣;生活的条件好了,不愿多吃苦;疼爱的人多了,听不进相反意见等等。因此,教育与培养子女是一件相当头疼的事。在此,我简单的谈谈我在这方面的成功与失败所带来的经验与教训,也给其它家长们一个参考资料。

一、相互沟通

教育和培养子女的问题不是很快就能说明白的,它需要一个相当艰难、复杂、漫长的阶段,然后通过这个阶段不断地总结出经验教训,采取措施等等,可能成功,也可能失败。但只要你一直不断努力、不断的付出心血与代价,正确地对待每一件事情,它就会有好的结果产生。

我并没有刻意把孩子培养得如何如何,但必要的关爱和教育并没有省略。首先是学会相互沟通,学会如何培养父子之间的感情,学会如何跟他谈心。不一定要谈大道理,在这点上有的家长误认为把大道理讲给孩子听就会有好的收效,其实未见得!孩子生下来天真无邪,高兴的事就爱听,不高兴的事就会引起反感,甚至对你产生隔阂,以致无法沟通。这一点非常重要。我认为我的孩子如果喜欢我、贴近我甚至崇拜我了,这就获得了成功的第一步。接下来偶尔讲点道理他听不是不可以的,当然也不要得寸进尺,否则会全功尽弃。道理要讲得通俗易懂,只要他懂了就立即停止,若不然再重要的理也要舍弃。另外,孩子和父母融洽后,自然要提出许多问题让家长解答。凡是能解答的,家长一定要认真解答,如果让孩子失望了,他将越来越少提问,这时,隔阂开始产生,危机也就开始潜伏了。

所有的孩子都有天生贪玩的毛病,我的措施是参入一起,陪他玩。无论是玩什么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寻找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过去我很少打球,为了达到目的,我经常和孩子一起打足球、篮球、乒乓球等等。小孩与大人打球毕竟有一定差距,因此,当他快要失去信心时我常故意放他一马;但当他开始得意时我又毫不手软地击败他。他至少可以从中体会到胜利和失败的滋味。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不讲大道理,让他亲身体会一些人生哲理。如果你单纯去满足他的高兴他会认为胜利得来很容易;反过来老是让他失败他会失去竞争意识。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小小球场与人生这个大“球场”的道理是一致的,简而言之,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哪怕对他没有明显帮助的事情,千万不能轻易反对,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如何“顺风扯旗”。当然,大道理谁都会说,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我自己烦躁时也常顾不上了。

二、善于发现

教育与培养是彼此不能分割的两个部分。因此在教育子女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特长和兴趣。我是一个很爱音乐的母亲,很希望孩子将来能够和我一样这么喜欢音乐,因此从他五岁时我就让他开始弹钢琴。在弹琴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他的长处,他具有与众不同的音乐天赋。看来要着重;培养,首先不能让他对钢琴产生厌倦,更不能按我的一厢情愿去强求他。所以当他不想弹琴的时候我并不批评他,只是找机会对他讲述一些有关音乐的趣闻与故事,这时,“引导”应该是主要手段,一旦他对某个问题产生了兴趣就马上抓住不放,对他进行鼓励与赞扬。虽说他弹钢琴的进度非常慢,主要原因是停止的时间过长,最长达到半年以上,但他从来没有产生过厌烦情绪。这也是一种成功。以后,他对音乐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我敢肯定,目前音乐已成为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了。

关于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我没少费心机,学钢琴、打击乐、羽毛球,包括语文、数学课外补习班等等,这些就省去不谈罢了。

除了发现孩子的长处外,还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不足。我的孩子有很多不足之处,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胆小,不敢接触人,特别是接触老师,这是一个很致命的缺点。人的一生中主要是与人打交道,不然你就会孤立,引起性格反常。再说一个人再有本领,如果不与人接触就施展不了你的本领,你也就成了废品。因此我必须设法培养和锻炼他。所有能锻炼他的大小场合,我都尽最大的努力跟他做工作,让他去经受锻炼。谈到这个问题上我要感谢学校的领导和老师们,他们为我的孩子提供了不少机会,如“六一”儿童节的表演、班集体联欢会表演,都没少让他参加。作为家长更是尽心尽力,为他借乐器、租车、搬东西、辅导等等,让孩子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虽然不能与其他胆大的孩子比,但比起过去来大有进步。

其次,孩子在做数学作业时显示出了逻辑思维的不足,因此我在辅导的过程中反对死记硬背,强调过程的思维,哪怕结果是错误的,但方法一定要正确,思考问题首先要合乎逻辑。在小学的中,几乎每个假期我都对他进行了这方面的诱导。同样,比他人不足,比自己却大有提高。

当然,培养孩子不一定都是如此模式,要根据他的自身条件、个性、爱好,正却作出各重不同的教育方式,这就是它饿复杂性。

三、正确对待

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但又都难免出现缺点与错误。如何对待孩子的每一点成绩与每一个错误,是做家长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取得了成绩应该表扬,犯了错误也应该批评,但表扬与批评的尺度很难把握。不鼓励不批评是不行的,可鼓励与批评过急了孩子的心态往往出现反常,究竟如何对待几句话很难讲清楚,我这里只说说具体事例仅供参考。

有一阵子,孩子的学习成绩不错,每次作业几乎都是a+,为了鼓励他,我们不仅赞扬了他,还买了很多他喜欢吃的、玩的、穿的,甚至还满足了他提出稍过分的要求。结果期中考试令人很不满意。通过这件事,我们逐渐学会了如何把握好分寸,该赞扬的还是要赞扬,但决不过分。

有一回我们无意发现他的作业本上有很多b,当时我很气愤,但我冷静一想,先别急躁,以免刺伤他的自尊心,效果相反。于是我很平静地问他:“你的作业哪来那么多的b呀,是不是又马马虎虎地做作业?”他作了一些解释,尽管他的解释明显有点牵强,我也不必去揭穿,至少他知道自己是错误的,稍带点指责也就算了,关键看他本人怎样认识。我觉得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学习态度和学习过程,注重态度和过程最后必然会有好的成绩。

可能有人认为我对孩子的要求太松,其实不然,关键时该严厉的还得严厉。有一次我打听到他们课外补习班连续三次被取消了,他却撒谎说去上课,其实是打球去了。这次我毫不客气,回家后我大发脾气,恶狠狠地教训了他一顿。打球并不是坏事,主要针对他的撒谎方式。他很少见我发脾气,因此觉得自己的错误可能犯得很大,有点害怕,我抓住这个机会,跟他谈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他自然而然地都听进去了,达那以后再也没发现他犯类似的错误了。

总之,孩子有了一点成绩家长不要过于高兴;犯了错误也不要轻易发火,一方面要给孩子留有余地,另一方面在他知错时要抓住时机,理智地对他进行教育,具体如何正确对待还得看当时的情况而论。

四、寻找出路

提前给孩子指出将来的去向也会对孩子有一定帮助,让孩子有一个奋斗目标,知道自己该怎么做。这方面我为孩子作了很大的努力。

前面已经介绍过,孩子在音乐方面有特殊的天赋,因此必须把道理跟他说清楚,干别的事恐怕不是你的所长,你会失败的。比方说你爱好体育,这我不反对,但当你打算从事体育职业时,会有什么结果你自己非常清楚。孩子也有自知之明,一提到此事他从不反驳,他深知大人指出的道路是正确的,这个目标是不会改变的,只是怎样落实到行动上而已。

与普通的孩子相比起来,我的孩子每天要多做很多事情。利用每天中午、晚上和周末的时间练钢琴、练打击乐、学识谱、练视唱、听音、记谱等等。虽说他感觉到压太大,有时显得很被动,但没有找任何理由要求放松一点。其实我看在眼里,同情在心里,严厉依然挂在嘴边。最后只能在周末的两天中适当作一点调剂,带他参加一点他所喜爱的活动,这样他也不会感到那么乏味了。

第7篇:中学生如何增强法律意识范文

论文摘要: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是当今时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本文以新课程改革为背景,结合教学实践,探讨了通过英语课堂教学,提升受教育者人性境界、塑造理想人格以及实现人生价值的人文教育的方法。 

 

教育的人文主义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尊严、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更大的实现和发展。因此,本文涉及的人文教育界定为“成人”的教育,即促进受教育者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人生价值实现的教育。然而,长期以来,随着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渐渐忽略了人的教育,忘掉了人的灵魂。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英语作为中职学生的必修课,它既是一种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此,把英语教学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是当今时展的需要,是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一、人文教育提出的背景 

1.人文教育是时展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些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健康发展为根本”的人文主义观点。 

21世纪,人文价值逐步走向趋同,英语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担负起世界各国交流、沟通的媒介。通过英语教学的人文化,珍视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了解西方文化,培育懂得尊严、关注生命、追求人生价值的人,塑造具有理想人格的完整的人,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2.人文教育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指出:“职业学校要在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社会实践中有机地渗透德育,积极开发和利用校内外德育资源,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劳动意识、职业意识、创业意识、竞争意识、环保意识、法律意识和民族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科学精神。” 

又如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提出,英语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素质为宗旨,使学生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在日常生活和职业场景中的英语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品德修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为职业生涯、继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以上突出了人文教育理念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充分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通过英语课堂教学使学生的智商(iq)、情商(eq)、德商(mq)不断提高的教学目标,使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化。 

3.人文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笔者曾对职业学校学生的现状进行过深入研究和分析,发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在大环境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情况下,多数学生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而得不到应有的被教育培养的机会,逐渐形成了一个弱势群体,其普遍表现为英语基础差,丧失学习信心;自卑、孤僻,不愿接近他人;道德素养偏颇;个性化矛盾突出等。 

因此,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我们更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要理解、尊重、宽容和善待学生,使学生道德教育得到强化,情感教育得到提升,情商教育得到拓展。因此,全面实现人文教育势在必行。 

那么,如何在中职英语课堂教学中突出人文教育,并把两者有机融合呢?笔者在多年的英语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英语课堂教学与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 

1.重视感情投资,融洽师生关系,树立服务意识 

职业中学英语教师施教的对象一方面是心理压抑、厌倦学习的所谓“双差生”,一方面是充满活力、善于幻想、有丰富的内心世界的年轻人,他们特别渴望情感体会、情感共鸣,特别希望能得到人格上的尊重。师生间友好相处,建立一种平等的、民主的探求知识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从“重认知、轻情感;重教书、轻育人”的传统角色中脱离出来,从凌驾于学生之上到主动为学生服务,真正把学生当做自己的挚友,了解他们的心理需要,知晓他们学习英语的甘苦,用博爱和厚爱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2.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 

孔子说:“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教学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新课程改革把学生推上课堂的主体,即人文交互环境下的个性化自主学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的天性,创造“敢说”的氛围。职中学生英语基础差,再加上害怕心理,他们在课堂上根本不敢读、不敢说。为了让学生的嘴动起来,我要求每个学生在课堂上踊跃发言,不管讲对还是讲错,不管是英文还是中文,发言一次就给一个“”,一堂课结束后,比谁的“”多,谁就是本课的最佳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打破了说的沉默,敢于发言了,课堂气氛活跃了。然后,在课堂上设置一些从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让学生用英语回答,比谁回答的次数多,正确率高,从而激发学生“想说、敢说”的热情,实现课堂的最佳教学效果。为了创造活泼、轻松的课堂环境,消除学生压抑、恐惧的心理,我依据法国大教育家卢梭主张的“要以天性为师,不要以人为师”的理念,允许学生上英语课时可以任意调换座位,自由组合,这种志趣相投的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使学生不再害怕,能够大胆体验、交流。最后“以学生为中心”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感或认知的课堂教学环境,“以活动为载体”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想学、会学、乐学。这也是人文精神的内容。 

3.加强正面教育,以鼓励表扬为主 

无论哪个学生,都希望自己能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引起教师的重视。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他们的心理、智力发育尚不成熟,教师不能以学生一时的表现来做“好生”、“差生”的定论,特别对于差生,更不能采用批评、惩罚的方式扼杀其学习兴趣。教师要更多地从正面引导学生,不要吝惜使用“good”“very good”“you are clever”之类的赞美词,这些赞美词对学生来讲是极大的鼓舞,他会从内心感到高兴,从而会更加努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处于一种良好的情绪之中,处于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产生积极的情感和学习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从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鼓励学生,如:“你读得很流利”,“你发言很响亮”,“你在小组讨论时很活跃”等等,这种激励性评价就像催化剂,增强了每个学生的自信心。 

   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一个宽容的微笑,一句体贴的话语,一个会意的眼神,一个轻微的触摸都会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这是人文精神的一部分。

4.挖掘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气息,培养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正确认识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在英语教学中,文化涵盖的内容极其广泛,从社会信仰、价值以及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乃至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故常称为“社会文化”。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挖掘文化内涵,比较中西方文化差异,有助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有助于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怎样才能挖掘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气息,展示社会文化的魅力? 

(1)充分展示教材内容的自然美。大自然是生命的源泉、人类的母亲。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中职英语教材第一册unit 15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中有两篇读物focus on global warming、where does all the rubbish go ,分别讲述了环境污染的后果及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由此结合四川汶川大地震对人类造成伤害来震撼学生的心灵,唤起他们对地球生态环境和人类自身的关爱之心,并让学生通过反思人类的行为,懂得尊重大自然其实就是尊重人类本身,引导学生尊重自然,珍爱生命。 

(2)充分展示教材的社会美。课堂既是英语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英语教材中许多文章所表现出来的人的伟大品格,崇高的思想感情,以及丰富的哲理,通过教者的传播阐释,学生自会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感染。如学生通过学习教材第一册unit 2关于“how to maintain friendship” 以及“when someone hurts us,we should write it down in sand so that winds can erase it away.but when someone does something good for us,we must engrave it in stone where no wind can ever erase it”,深切领会“做人”的道理,从而引导学生做一个高尚的人。 

(3)充分展示教材的艺术美。中职英语教材以学生生活、职业生活和社会生活为主题和内容,它本身反映这些生活时,采用最美的艺术形式塑造的艺术形象,把客观存在的美和审美情趣融为一体,给人展现出令人难忘的美的境界、美的事物,同时也是教材本身体现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赞颂。学生通过对教材unit 11 pop music的学习,体会到音乐可以表达情感,滋养心灵,愉悦性情,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魅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4)充分展示教材中的文化差异,为实现跨文化交际排除干扰。如中西方在称呼语、感谢和答谢、赞美、打招呼、隐私、节日、风俗习惯等方面有着许多差异。在英语国家,称呼不知其名的陌生人常用 sir和madam,而我们称comrade;中国人初次见面时问及年龄、婚姻、收入表示关心,而英语国家却对此比较反感,认为这些都涉及个人隐私。如英语教材第一册unit 10 good manners讲述了中西方礼仪方面的差异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充分挖掘中西方文化差异,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5.培养学生创新个性,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培养创新个性,已成为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标志。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授之以鱼,不如教之以渔。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掌握,更要重视潜能和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在各自的发展水平上得到全面、充分、和谐的发展以及有特长的发展;在教师的信赖下,每一个学生都能意识到自身的发展;在教师的宽容下,每一个学生在他天赋所及的一切领域内都有机会得到发展。作为教师,其任务就是要创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个性的环境,培养学生勇敢、独立、有恒心以及一丝不苟等良好的人格特征,为走向社会、立足社会、对社会有作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主体性的课堂教学,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交流的多边活动;师生间平等民主合作的交往关系,能使课堂更自由开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材中社会文化的挖掘,更好地调动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培养了学生完美的人格;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锐意创新精神的培养,无不闪烁着人文精神的光芒。 

 

参考文献 

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