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管理学层次理论范文

管理学层次理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管理学层次理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管理学层次理论

第1篇:管理学层次理论范文

关键词:学校管理;需要层次理论;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7-0064-02

收稿日期:[HTSS]2007-01-05

作者简介:董周法(1965-),男,山东胶州人,副教授,从事心理学教学和研究。

马斯洛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它对人的需要进行了深入而细致的研究,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一切活动、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是非常复杂的,并有着各种层次,各层次之间有着相应的联系,人的全部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满足各层次的需要,而且只有低层次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之后,高层次的需要才能出现。他把人的需要依据层次的高低概括为以下几种: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关系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等七种。

尽管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性,但是他的理论对我们的学校教育和管理却有着极大的借鉴、启迪和指导作用。依据该理论,我们应从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出发,在学校的教育管理方面,提高对人的需求满足的重视程度,增强以人为本的意识,加强学校教育管理的力度,以提高教育管理的实效。

一、重视对学生各种基本需求的满足,加强学校基本设施的建设

为了保证自身的正常生存,人们都有一些基本的需求。这些基本需求是人类发展和提高的基石,各种高层次的需求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石之上而发展起来的,只有较好地满足这些基本需求,人类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级复杂的活动中去,来满足自己的高层次的需要。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1]学生也是如此。学习是学生较高层次的需求,而基本生活需要的满足是实现这种高层次需要的保证。为了使学生能够专心学习,乐于接受教育,教育者就应认真考虑和对待他们的基本需求,采取有效措施来满足学生的最基本的需要。

应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有关方面的管理。教育者尤其是学校管理者应把对学生的基本需求的满足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切实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正确看待和真正重视学生的基本需求。

学校要加强学校校舍及相关教学设施的安全管理,保证学生能够在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和接受教育,消除一切有可能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危害和威胁的各种隐患,避免各种危险事件的发生。

应注重学生生理卫生保健工作,保证学生生理发育的正常、健康,保证学生充足的睡眠和营养,保证学生有较为充足的休息时间。

二、在集体中教育学生,用爱心去浇灌学生的成长

归属的需要是学生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集体凝聚力的根源。

在日常的教育和管理中,教育者对学生应倾注全身心的爱,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善于与学生友好相处,体验学生的欢乐和忧愁,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在和学生的交往中使学生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父母般的关爱,从而得到愉快、欢乐和满足的情感。

教育工作者要经常保持乐观豁达、健康向上的精神状态,以饱满的热情来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用良好的情绪状态去影响、感染和激励学生。

指导和教育学生学会爱,鼓励学生去爱社会、爱国家、爱父母、爱师长及其他可爱的人和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的意识,用爱心去对待一切美好的事物。

加强对集体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重视集体的建设,培育良好的班风和校风,加强集体的凝聚力,在集体内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从而使学生的集体归属感得到充分满足。

要求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维护集体的声誉和利益,学会把自我的奋斗目标与集体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把个人融入到集体中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作为集体的一员应担负的责任,应承担的义务。

充分运用集体的力量教育和帮助学生,运用良好的集体舆论维护集体的道德面貌,强化集体的功能,实现集体的目标,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各年龄段的学生,都有适度的自尊心,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自我意识的不断提高,学生自尊心的发展也较为迅速。教育者应重视对学生自尊心的保护,应充分认识到,教师既是教育者、组织者、管理者,更是服务者。传统的、习惯的教育理念是重教育、轻指导,重管理、轻服务,只把学生看作是受教育者,忽略学生的自主意识,忽视学生自尊的需要。教育工作者习惯于把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不愿“屈尊”与学生平等对话,过分强调所谓的“师道尊严”,没有把学生当作需要尊重的个体去对待。这样,既违背了教育的宗旨,不利于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不利于弘扬学生的个性,同时也人为地割裂了师生之间的融洽和谐的关系,加深了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鸿沟和隔阂,加强了学生的逆反意识,降低了教育的效果,使学生尊重的需要难以得到满足。为此,教育工作者应把学生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人格上的平等者,是自己服务的对象。应与学生平等相处,多联系多沟通,关心学生的疾苦,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支持和鼓励学生正常的兴趣和爱好,和学生平等交往。

要求和指导学生去尊重别人,学会和他人在平等的基础上友好交往和相处。在尊重他人的基础上追求自尊。

四、创设美的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

爱美是人的天性,美好的事物总能引起人的企盼和追求,带来美好的享受,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青少年的审美需求日趋强烈,对美的追求也更加热烈。一切他们自认为美好的东西都是他们青睐的对象,都能引起他们极大的兴趣和热情。

作为亚文化存在的校园文化在学生的教育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其中也包含着美的因素。整洁的环境、花园式的校园、极具特色的建筑、文明的校风等不仅能使学生处处感受到美的存在,受到美的熏陶,而且也是对学生进行良好教育的重要内容。据此,我们应不断优化校园的环境,按照美的要求和标准来改造校园,建设校园,在校园的环境建设中注重渗透美的因素,扩大美育的内涵,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教育。

美是无处不在的。生活中处处存在着美的因素,关键是我们能否真正地发现美,切实地感受到美。教育者的职责就是要帮助和引导学生主动地、有意识地去追求美、体验美。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和管理中,教育工作者要指导学生学会在生活中去寻找美、发现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依据合理的标准去欣赏美、评价美,真正分清善与恶、美与丑,引导学生去追求真正的美。

教育者应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应注意自身的思想品德及言行的合理性,在学生面前树立美的形象,使学生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美的因素,用教师的一言一行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受到教益。

五、充分利用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求知的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也是作为社会成员成长和发展的必需。青少年学生有着极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自然,希望通过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增强自身的才干,掌握揭开各种奥秘的钥匙。学生的这种求知的需求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心理和理论依据。

我们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多方面的兴趣,引导学生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应采取多种方式开展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通过各种兴趣小组的建立,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求知需要。

应有意识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课堂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动脑和动手的习惯和能力,使学生养成求真务实、严谨科学的求学态度。

要改进教学方法,采用科学有效的、易于使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方法从事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第2篇:管理学层次理论范文

关键词: 需求层次 寒门学子 主观幸福感

在心理学上,主观幸福感(SWB)主要指个体根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自身生活质量所做出的整体评价,包括情感和认知两方面(郑雪,2004:235)。随着高校实行扩招和助学政策,贫寒学子有了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寒门学子也成了高校中值得关注的群体。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寒门学子助学教育。《高等教育法》提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可以申请补助或者减免学费”“国家设立高等学校学生勤工助学基金和贷学金以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同时也高度重视寒门学子的励志教育,力求在实际的助学工作中能够达到“扶贫”与“扶志”相结合。但既有的研究表明,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社会关系狭窄及价值取向错位等多方面因素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群体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较低,他们比普通大学生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如自卑、人际敏感、焦虑等,甚至产生敌意报复等严重心理问题。目前很多研究主要集中探讨通过净化社会大环境、优化资助体系及培养健康人格等外在因素的努力来提升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但对学生作为个体的内在需求探讨得还不够。因此,本文将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研究如何提升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群体的主观幸福感。

一、需求层次论与主观幸福感的联系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从个体心理结构的角度提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划分为五个层次,其排序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交往需求(社交的需求)―尊重需求(自尊的需求)―自我价值实现需求(成就的需求),并且由低向高排列呈金字塔结构。当人们低层次的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有高层次的需求出现,直到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这时的幸福才是真正的幸福体验,马斯洛称之为“高峰体验”。虽然五种需求层次是由低到高逐级上升的,在同一期需求有多种,但是总有一个需求是占主导地位。不同人达到了他们的需求层次就会有幸福感。根据王俊秀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角度解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路,“全体人们各尽所能、各得所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就是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需求的社会。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幸福具有层次性。幸福与人的需求关系紧密,人的需求呈现层次性结构,一般来说会从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发展,相应地幸福也会构成一个逐级递进的层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强调需要和动机的内在驱动力,突出了人的能动性,同时也注意到社会因素对人的需要和动机实现的影响。需求的意识包括欲望属于心理范畴,但需求的实现过程属于行为范畴。因此幸福具有实践性,亚里士多德认识到了幸福的实践性质,认为幸福是获得的而不是以自然的方式达到的。在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中,就要求对于他们的幸福感培育工作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采取相应的策略,培育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

二、需求层次理论下寒门学子幸福感缺失之原因

首先,经济给付不足及主观上物质需求攀比化造成生理需求的无法满足或感觉不满足。贫困有两个维度,客观上贫困是一种物质缺乏的状态,而主观上贫困是个体针对这种物质缺乏状态的感受(谢守成,2005:83)。根据贫困的维度,家庭经济困难生的生理需求的程度也有两个维度,客观上是一种由于家庭无力支付学生在校期间的经济状况而造成的物质缺乏。主观上的生理需求更多的是一种由于当今时代科技迅速发展,物质条件日益丰富,同学们更多追求物质的丰盈与多样性的对比所造成的贫寒学子的心理上巨大的落差感。在春秋时期,孔子曾赞其弟子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通过颜回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经济上的满足并不是提升家庭经济困难生幸福感唯一的直接原因。收入只在满足人们先天需要的范围内对幸福感起作用。(Veenhoven,1995)。

其次,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大多时间“缺席”造成寒门学子心理安全感缺失比较严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关爱、品德及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等都会对孩子的幸福感的形成产生极大的影响。父母的庇护与引导会给予孩子重要的心理安全感。然而大多数贫寒学子的父母迫于生活压力而常年在外务工,并且由于经济和受教育程度等限制与孩子交流不多等都造成了在家庭教育中的父母“缺席”现象。并且,“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大多数寒门学子因为想通过自己学习上不断的进步回报父母,对父母只是报喜不报忧,往往承担了超出自己年龄的压力。父母的期望是他们在学业上一个强有力的外在动机,同时在他们低谷时候也是他们最不堪背负的包袱。并且,由于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缺失,也进而造成了他们与他人沟通的障碍,影响到社交需求的满足,以致他们容易自闭、孤僻和离群独处。

再次,在学业中,他们往往因为基础较弱和自卑心理的影响,常常表现出自信心不足、紧张、焦虑不安的情绪,过分敏感,显示出较强的防御意识甚至有抵触和厌学情绪。但越是自卑的学生,越反映了一种对尊重的强烈需要。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和成功都希望得到建立在当之无愧的来自他人的尊敬之上,而不是建立在外在的同情和违心的奉承之上的肯定和赞誉。学业上优异的成绩也是获得尊重和实现自我价值的标志。然而,从马斯洛层次理论上看,由于前面的层次不能很好地满足,后面层次的需求满足就更加困难。

三、需求层次理论下寒门学子幸福感的培育途径

1.分层资助及寒门学子始业教育引领生理需求的满足

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教育成本个人承担,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群体也在不断扩大,数目庞大的需求经济资助的群体需要科学有效的经济资助体系。在美国,大学的考试委员会就提出过“经济资助包”的概念,即“把提供给学生的全部资助,如奖学金、助学金、贷学金、校园工读混合成一个包,以便协同帮助学生解决困难”。高校可以通过细化认定贫困生贫困等次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分层资助使最困难最有需要的学生得到最多的资助机会,同时可以缓解资助资源的有限性和经济困难生群体不断扩大的趋势之间的矛盾。

寒门学子的始业教育之励志教育引导就是要通过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如何帮助解决他们面临的生活经济问题并重塑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以励志教育引导为主线,引导他们重新认识自己,重新为自己定位,不盲目攀比,从而学会从容面对,达到发展性的辅导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要让寒门学子了解国家政策,使得他们放下心理负担,同时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和正确解决经济问题意识,避免学生把贫困当做获得所有补助和照顾的资本。

2.与家长互动提升寒门学子心理安全感

安全需要的直接涵义是避免危险和生活有保障。对于外在世界的信任感,既是个体安全感的基础,又是个体抵御焦虑并产生主观幸福感的基础。父母是孩子最容易信任和获得安全感的对象。促进家校互动就是教师及学生管理人员要致力于搭建孩子和父母沟通的桥梁,引领父母更多地去关注孩子,并引导父母学会怎样正确看待自己孩子的成功与失败,怎样与孩子沟通,并尽力弥补孩子童年或者少年时期心理安全感的缺失。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寒门学子正确看待自己父母的局限性,肯定父母的关爱,并把家、把父母当做自己永远的心灵的港湾。

3.“知心工程”和“师友工程”共同建立归属和爱的港湾

西安交通大学在开展学生与服务基础工作提出了“知心工程:学生辅导员的基础工作”,即处在当今科技发达,短信、信件、博客、QQ、BBS等新的沟通方式层出不穷的时代,提出了辅导员与学生之间面对面的谈话的传统方式,从而拉近了辅导员与学生的心理距离并加强了生活和谈话的真实感。寒门学子在高校中由于人数众多,已经形成了一个特殊的需要更多关注的群体。在寒门学子中开展知心工程更有利于辅导员及时发现学生的思想波动和行为异常而使问题能够及时得到疏导和处理。

通过“师友工程”搭建任课教师和学生沟通的平台,发动教师“全员育人”,培养师生间深厚的感情,使得学生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定势,这样学生对教师有着极强的信任感,就容易敞开心扉,并把教师的期望转化成自己进步的动力。心理学上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是爱的效应,学生在感受教师潜移默化的爱之后会努力成为并最终真的成为教师期望的样子。通过“知心工程”和“师友工程”培养寒门学子的归属感就要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合作、交流、互相帮助,以及多参加集体活动等,从而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提升幸福感中的积极情感。

4.社会支持与负性情感疏导同步满足尊重需要

尊重需要包括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敬重。对于贫困生,资助方式不当会导致他们自尊心受挫,所以要积极疏导他们的负性情感。另外,尊重需要得到满足会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并能增强自己的信心。贫寒学子对自己的学业和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是非常关注的,渴望得到别人认可的欲望更加强烈,在追求这种认可的过程中,种种困难又会造成他们的孤独感、失落感。在引导过程中,积极树立寒门学子远大理想和短期内可行性目标,并鼓励他们参与校内各项活动,从而获得他人尊重,享受民主、自由与人权需要的满足。

5.激励机制培育寒门学子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激励尤其要注意激励的价值。不同的家庭经济困难层次的学生需求的内容是不一样的,但共同特点是他们更需要心理关系和一定的个人尝试与发展锻炼的空间以达到自我实现需要。所以要给予他们合适的锻炼机会,充分发挥社团的作用,尤其是贫困学生自己的社团,集自强自立和感恩回报于一体的社团,将给他们一个锻炼实践和成长的平台,从而得到自信和满足感。同时,还要从精神层面进行激励,如情感激励和期望激励等。

总之,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是一个承受巨大压力、敏感但又充满理想的群体。他们与普通生同样有着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其在不同阶段的需要以不同的形式表现。我们既要帮助他们克服经济上的困难,引导他们心理脱贫,更重要的是要培育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让他们克服消极认知、压抑倾向这些对主观幸福的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Veenhoven R.The cross-national pattern of happiness:Test of predictions implied in three theories of happiness.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1995,(34):33-68.

[2]吕迎春.贫困大学生社团参与的价值探索[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109-113.

[3]余欣欣,郑雪.大学贫困生主观幸福感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模型建构[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12):1059-1061.

[4]王俊秀.什么是幸福指数[J].今日新观察,2006,(11):55-58.

第3篇:管理学层次理论范文

【摘要】 针对近年来医学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的实际状况,探讨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的必要性,提出了医学院校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层教学模式,总结了在概率与统计教学改革中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进行分层次教学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 因材施教; 素质教育;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分层次教学

早在2500年以前,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把教育内容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其中以德行为根本。而德育方法由不同层次的方法构成的,特别是方法论层次上的德育方法,如因材施教法。既然不同的学生自身的特点不同,那么在教学中就应采用不同的教育,我们所提出的分层次教学思想,就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本科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进行转变,高等院校招生规模大幅度地增加,医科院校入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而大学生由于其专业对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的要求不同,其学习目标和态度不尽相同,这就使得大学生对该课 程的需求有了进一步的分化;同时由于不同学生的数学基础和对数学的兴趣爱好也不尽相同,对数学学习的重视程度和投入有很大差别。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深刻地体会到,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尽可能地满足各层次学生学习的需要,满足各专业后续课程学习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必须推行分层次教学,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1,2]。

1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研究的背景

自1995年国家教委立项研究“面向21世纪非数学类专业数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以来,对于数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国内数学教育界逐渐认识到,我国高等院校的规模水平、专业设置、地区差异、师资力量、生源优劣都相去甚远。而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步伐加快,这些差距到21世纪更加凸显,分层次教学法的提出必然是大学数学教学的规律。这也是我们在进行大学数学分层次教学研究时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我校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教学实践中提出分层次教学,是在原有的师资力量和学生水平的条件下,通过分层次教学,充分满足各专业各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数学素质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学生发挥其优势,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所需的概率统计知识,同时能够充分实现学校的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达到教书、育人的和谐统一[3]。

2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中考虑的问题

我校是一所医学院校,早期的概率统计教学常常采取“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方法,学大纲、教学实施计划、教学方法、考核要求,并未针对数学基础的不同采取不同方法,这造成基础好的学生“吃”不够,基础差的学生“吃”不了,课程结束后并未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别于其他学科,理论性和应用性都很强,这就决定了教师在教学中的参与和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必不可少。因此,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为中心,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积极组织、引导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

高等教育具有大众化、多样化,本质上讲应该是个性化的。而素质教育的最大特点之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挖掘每个学生的潜力,发挥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全体学生的素质和能力[4]。但是由于扩招,新生素质呈下降趋势,即使在我校,在校学生由于受遗传、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其水平差异、层次差异也很明显,即具有层次性。而分层次教学则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个性、不同的数学基础和学习能力以及不同专业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使学生在自己原有基础上进行合理地学习,在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先后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5]。

3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模式的实施

3.1 层次划分

3.1.1 按专业不同进行划分 根据各专业对概率统计知识的不同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确定不同类别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目前我们面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采用同济大学主编的《概率统计简明教程》,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强化理论,增加实例,适当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重在培养学生随机思维能力和提高统计素养,为今后解决一些涉及概率知识的医学工程随机模型打好基础;面向药学与生物技术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教材采用第二军医大学主编的《医药数理统计方法》,教学中提出“淡化理论,增加实例,强调应用”的教学指导思想,在该专业的教学中加强了统计知识的学习,重在统计方法的讲解上,通过教学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随机数据分析和应用统计软件的能力;面对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学检验、医学影像、高原医学、核医学等专业我们开设《军事医学统计学》,教材由我校统计学教研室主编,教学过程中强调统计的“适用性”,重在要求学生军队卫生统计学的相关内容,理解医学统计学中的重要名词概念,能正确区分资料类型;而面对其余专业开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趣味概率论》选修课,旨在让更多的医学生了解概率论基础知识以及统计方法,为后续课程打好基础。

3.1.2 根据学生的数学基础进行划分 由于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学习与高等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显著关系,因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高等数学的成绩,按程度将同一专业学生划分为A,B,C三个层次。但由于目前受同一专业的课程安排情况、教室数量以及教师人数等条件的限制,我们只能要求教师在同一班次教学中采取相应的各种措施,在授课内容的重新组织和授课方式上多下功夫。

A层次:此类学生学习勤奋,喜欢数学,数学基础扎实,智商和情商均很高,爱动脑、勤动手,自学能力强,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看成一门“我要学”的课程,自我约束能力强,成绩优秀。

B层次:此类学生智商较高,对数学无所谓喜欢或不喜欢,将其看成一门“要我学”,只是需要被考核的课程来看,主动学习能力不够,数学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成绩中等。

C层次:此类学生通常表现不喜欢数学,对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习的自信心不足,数学基础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学习无自觉性,学习成绩差。

3.2 分层次教学

3.2.1 教学过程 根据各教学层次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大纲,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制定教学计划、选用教材、实施分层次考核,根据分层次教学大纲,不断扩充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概率统计课程尽量被安排在相同的时间上课,这使得任课教师能够在课后及时交流进度、切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便形成良好的风气和习惯。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上要求直观、生动,尽量多的介绍概念的实际背景和方法的实际应用。

A层次:约占总人数的15%,根据本层次学生的特点,在完成本科教学的基础上,增加某些数学内容,使学生能更深入地掌握概率与统计理论知识,培养数理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并根据不同知识点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达到知识应用的拓展。

B层次:约占总人数的75%,针对该类学生,教师重点在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牢固掌握课程标准中所要求掌握的知识。

C层次:约占总人数的10%,对此类经常无法跟上教学任务的学生,在课堂教学和批改作业后,我们安排辅导教师统一进行习题讲评,采取课后答疑、网上答疑相结合的方法,及时解决学生在学习上的困难。

每次课后均有作业让学生完成,以达到巩固和提高。作业分三个内容:一是基础类(C层次),主要是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方法的运用;二是综合类(B层次),含基础类和综合性作业;三是提高类(A层次),主要为综合性练习和实际应用问题的解决。

3.2.2 考核形式 由于学生分为3个不同层次,为达到更大程度挖掘优生潜力,激励中等生,鼓励差生,我们对该课程的成绩构成进行改革,其中卷面成绩占70%,30%为平时成绩。平时成绩由教师控制,根据作业完成、课堂回答问题等情况打分。

3.3 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分层次教学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现代化教学的一种手段。由于授课时数有限,很多学生不满足于课堂上与教师的面对面交流,而希望课后能与教师做更多的互动,以得到学习上的帮助。为此,我们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分层次教学进行辅助:

3.3.1 开设专业学科网站 为搭建起教与学双方的桥梁,更好地让教师与学生进行沟通,我们于2002年在校园局域网开设了数学教学网站,包括《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的文字、图片、声音及视频等资料,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建模提供平台,运行良好。所有的课程均上传于FTP以及本网站的教学专区,方便学生查阅、学习,并建有留言交流,帮助学生学习的反馈和老师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含专业软件,如Matlab7.0、Matlab2007、Lingo8.0、Lindo6.0和SPSS13.0, 完全满足教学需要,效果显著。学生可以通过网站了解该门课程的相关情况,包括:授课教师基本情况、课程标准、教学实施计划等。同时增加有关概率统计应用方面的网页链接,为学生深入学习该门课程搭建桥梁。

3.3.2 建立试题库 为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情况,对概念的理解、方法的应用程度,达到最终掌握概率与统计相关知识的目的,我们建立了质量较高的试题库。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不断完善、调整,已经能够基本满足教考分离的考试模式。试题库中的试题数量大(授课学时50学时,试题库含1500道题),题型多样(含单选、多选、填空、判断、分析等题型),试题紧密围绕知识点展开,按难度系数从0.1到0.9划分为9个等级,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员进行考试命题。题库由专人负责管理和维护,试题库的设置保证考卷能客观、全面地考察学员的学习效果。对每次考试试卷均进行难度、可信度等分析。通过对多班次考试成绩分析,结果表明本课程考试的效果好,可信度较高。

3.3.3 建设网络课程 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我们于2008年建设《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网络课程。主要包含两大板块:课程配置和教学组织。课程配置中包含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网络教材、视频;教学组织中包含网上作业、教师解答、学生通过自行组卷、老师批改等进行自主练习。通过网络课程可以让A类学生学得更深、更精,B类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更扎实,而对于在课堂上不能及时掌握知识的C类学生可以再次学习,更好掌握基本内容、基本方法。

4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分层次教学的自我评价

通过5年来的教学实践,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知识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我校在本科生《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中施行分层次教学法已经初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在分层次教学中,作为主导者,教师本身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同一个教学班次分3个层次,不同层次学生水平差异较大,这对教师的讲授能力提出挑战,需要针对本班次各层次制定教课的内容,并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的讲解;其次,通过分层次教学,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师的协助与督促下,学生的学习潜力得到开发,不同层次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数理思维能力和逻辑推导能力得到发展。近3年来我校共组织113队(本科生337人)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得全国一等奖13项,二等奖12项;重庆市一等奖47项,二等奖16项的优异成绩,位居重庆市高校前列,得到全国组委会、重庆市教委、重庆市赛区和学校领导的高度肯定。

我们认为通过《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分层次教学的进行,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也是一种适应社会改革与进步的举措,我们对加强大学数学课群的整体建设、规范化管理做了积极的探索和努力,为今后全面提高概率统计,以及大学数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高等学校工科数学课程指导委员会(本科组).关于工科数学系列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数学与教材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 刘黎,等.分层次培养:理念与实践.辽宁教育研究,2004,5:48~50.

3 郭斯,罗海鸥.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分层推进模式的思考与实践.高校探索,2004,3:78~80.

第4篇:管理学层次理论范文

(一)课程思想过于陈旧由于受到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行政管理学教学思想显得颇为陈旧。这体现在在计划经济的时代,我国的行政管理方式为政府主导国家、政府管理民众。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环境逐渐成熟,我国政府的职能已由主导型的政府变为服务型的政府。这种改变就要求行政管理人员不能以主导的思想去看待问题,而要从怎样做好服务工作的思想看待问题。而目前这种服务型的思想还未体现在行政管理课程中。

(二)课程内容过于偏颇由于受到陈旧的教学思想的影响,这使行政管理学的课程内容变得有些偏颇。这种偏颇体现在:重视政治而轻视管理,即学校培养的人才会说出各种政治概念,然而却无法结合现代管理的理论实现政治构想;课程内容缺乏系统性,我国当代行政管理学的部分课程内容与行政管理学知识结合得不紧密,这使学生难以整合学习过的知识。如学生要学好公共财政学这门知识,就要结合经济学相关的知识一起学习,才能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变得系统化,学生才能灵活应用这门课的知识,而在现有的行政管理学课程中,这门课程的知识是极孤立的。我国当代行政管理学的课程缺乏层次性,比如纵观硕士学的课程和博士学的课程,在课程内容上有很多重复,其课程内容没体现出课程的层次性。

(三)缺少综合实践教学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行政管理学的课程应是实践能力很强的课程,然而由于我国行政管理学教学的内容重政治理论的传授,轻管理技能的培养,这使学校培育出来的学生只擅长陈述理论,却不会结合理论解决实际的问题。比如说,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学生应当如何决择出最优的公共政策策略、应当如何用行政管理知识展开演讲、社交、谈判等,在目前我国行政管理课程中鲜有训练这类职业技能。

二、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内容的革新

(一)教学思想的改革当代行政管理学,是我国吸收国外的文化以后开辟的一门课程,这门课程中的理论思想以及所举的案例均以国外的行政管理现状为主。然而我国的教育学家们已经意识到中国所处的环境与国外所处的环境是不同的,如果照搬国外的行政管理思想将无法解决我国现有的行政管理问题,所以很多学校的行政管理学课程从教学思想上开始改革,它要求学生能结合国内的环境入手,结合学习的理论知识,解决当前的行政管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思想的改革促进教学内容的改革,我国各学校在行政管理学课程中融合进自己学校的专门研究,形成具有独到特色的教学内容,比如某一所学校有自己更擅长的研究内容,这些独到的内容是吸引学生学习知识的关键。为了让行政管理学课程的理论能够满足社会的需求,一些学校特别增设与行政管理相关的课程,比如管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让学生能够更系统的理解行政管理学知识。为了让行政管理学理论具有可操作性,部分学校把企业管理学知识与行政管理学结合起来,让学生能借鉴企业管理学的操作方法理解行政管理学的操作。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信息化的发展,使行政管理学也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各类学校把信息技术与行政管理学课程结合起来。这体现在学校可使用信息化的技术引导学生学习,如部分学校要求学生能根据自己对行政管理学理论的理解,设计出一个电子政务网站。教师用这种项目式教学的方法,既能让学生理解到目前行政管理学知识是要用信息化的技术来实现的,又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培养信息化技术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的需求接轨。

三、中国当代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的完善

(一)强化课程的方向性我国的行政管理学课程体系需要强化课程的方向性,即这门课程面对的知识是处理行政管理方面的问题。如果方向性模糊,学生学习的知识就会过于零散,不能形成一套完善的知识系统。为此,学校开设与行政管理学相关的课程都要紧紧联系行政管理学的知识,让学生能通过学习各类课程形成完整的行政管理学知识系统。

(二)强化课程的科学性随着社会的发展,目前行政管理学知识已经不再是一种理论知识,它与各种科学结合起来。比如学生在分析一个公共政策时,要能用科学的方法做数据统计,要能用科学的思想做数据模型、要能用科学的分析技术分析数据结果。这些知识已经不再限于文科类的知识,它已涉及到理科类的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到科学的思想对行政管理学带来的重要变革,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思考行政管理学方面的问题。

(三)强化课程的层次性要让行政管理学满足社会的需求,就要强调门课程能突出学科的层次性。比如博士级人才需能从宏观的角度、用科学的方法,抽象的思维提出行政管理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且能得出一套解决行政管理问题的模式;硕士级人才则要能分析当前我国行政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能通过自主的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本科级人才则要能应用学习到的知识解决目前行政管理存在的问题,它需强调学生的实践能力。分层次的培养方式能够挖掘出学生自身的潜力。

第5篇:管理学层次理论范文

关键词 体育管理学 研究 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5-000-01

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但其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在学习与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理论与管理经验的同时,应立足于我国现状进行研究。

一、体育管理学的概念

(一)管理的定义

管理,既管理活动,从字面上看管理有“管辖”、“治理”、“控制”三层含义。管辖,主要指管理者具有的权限;治理,指在规定的权限内行驶职权;控制,指如何使管理客体的活动符合指定的要求。简言之,管理就是管理者对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控制、协调等职能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①。

(二)体育管理的定义

体育管理是体育组织中的管理者,对体育管理客体通过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等职能,协调他人的活动,发挥各种资源的作用,实现预定目标的活动过程②。

二、体育管理学的分类研究

(一)竞技体育管理的研究

竞技体育是反映一个国家体育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我国目前经济实力有限的情况下,如何使用有限的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是竞技体育管理研究的重点。竞技体育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即运动训练管理与运动竞赛管理。运动训练管理主要包括:运动项目的管理;运动训练过程的管理;运动员、教练员的管理;人才的合理流动、配置,体育场馆、设施的管理;运动员的生活、学习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等。运动竞赛管理的研究主要涉及:运动竞赛体制;运动竞赛的组织;赛前、赛中、赛后管理;运动竞赛的效益评估等内容。对竞技体育管理的研究是当前我国体育管理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尤其是有关竞技体育的宏观管理方面,以及体制和机制的研究是体育管理学的研究难点。

(二)学校体育管理的研究

学校体育管理的研究分为两个层次,即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从宏观层次看主要是针对学校体育的管理体制、学校体育法规制度、学校体育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从微观层次看,学校体育管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学校内部的体育管理而言,即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研究如何提高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使用效率。如学校体育的教师管理、教学过程的管理、学校场地器材的管理、课余训练与竞赛的组织管理、体育科研与信息的管理等。由于学校体育管理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对其管理效果的评价判断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因此,学校体育管理的研究也是当今体育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难点。

(三)社会体育管理的研究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人们参与体育意识的普遍增强,加之全民健身计划的推行,社会体育管理也就成为体育管理的研究热点。对社会体育管理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①一般理论的研究:如社会体育的宏观管理、社会体育的投资决策、社会体育的政策性法规等。②社会体育管理的特点、原则和方法的研究:有的学者提出社会体育管理的特点应以指导性计划为主、宣传教育为主、分散灵活管理为主和协调引导为主;社会体育管理原则有社会化原则、激发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多样性原则;社会体育管理的方法主要有宣传鼓励法、社会调查法、典型引导法和评比竞赛法等。③社会体育的分类研究:如社区体育管理、职工体育管理、农村体育管理、民族体育管理、军队体育管理等方面的研究。④有关社会体育的改革与发展的研究:如群众性体育俱乐部的组织与管理、体育协会的组建与管理等。由于社会体育管理的不确定性较大,管理研究的难度也较大,尤其是现阶段我国处在经济转轨时期,社会体育管理体制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因此,有关建立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完善社会体育法规方面的研究还跟不上发展的要求,这也是当前体育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弱点。我国的体育如何走向市场,如何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可以说是任重道远。

(四)体育产业的管理

体育产业管理的研究,目前主要着重于理论的研究,如体育产业的分类、体育产业的法规体系、体育产业的组织与管理等,这方面的研究可操作性较差;而微观的可操作性研究则显得不够,如体育竞赛市场的开发研究,体育名人效应的研究,体育广告、体育彩票管理的研究,体育商品的设计、包装、促销等。从目前这方面研究来看,理论滞后于实践,理论研究缺乏超前性、预见性。有关体育产业的管理理论还存在一定争议,没有形成一定体系。从今后我国体育经济发展趋势来看,它将是体育管理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和热点。

三、结论

(一)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体制下,体育与国际的交往日益频繁,体育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必然也给体育管理学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迫切需要加强对有关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以提高我国体育管理者的整体水平,建立健全体育管理的宏观调控机制,建立健全有关监督、反馈机制。

(二)近年来,我国体育管理专业在各高校纷纷组建,已逐步走向成熟,还有不断发展的趋势。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体育事业的发展,对体育管理人才将有一个大的需求。

(三)当前,我国体育管理学学科建设,应以加强队伍建设为重点,稳定师资队伍,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师资队伍和理论研究者的层次结构。同时,还应加强教师和体育管理者自身的理论素质,尤其是体育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其次,应加强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发挥整体优势,对国际、国内的一些重大课题进行联合攻关,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体育管理学科健康有序的发展。

注释:

①孙汉超.体育管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1-2.

②孙汉超.体育管理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5.

参考文献:

[l] 张瑞林.论体育管理学的学科体系[J].体育学刊.2003(l).

第6篇:管理学层次理论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管理;发展经历;研究成果;面临问题;解决方案

1.体育管理的定义

1.1管理的定义

所谓管理,就是指专门机构和人员进行的控制人和组织的行为使之趋向预定目标的技术、科学和活动。体育管理学的产生,是由于体育事业的迅猛发展要求以科学的管理取代过去传统的、经验的管理;其次是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为体育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可能;再次是受企业管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1.2高校体育管理是指遵循高校体育和教育的基本规律,充分利用有限的人,财,物,信息,时间等各个因素,以最佳的手段和方法,对高校体育进行计划,组织,控制,评估等一系列的综合活动

2.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发展经历

从体育管理学教材的角度看我国对体育管理学的形成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萌芽阶段。20世纪30年代有金兆均编著的《体育行政》。到50年代从苏联引进《体育理论》学科,《体育行政》课程便销声匿迹了,造成了我国近30年时间空白。第二阶段:呼吁重建阶段。50年代初一些学者呼吁重建体育管理学学科,如武汉体院孙汉超先生的《尽快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体育管理学》(1983)、《论我国体育管理学的建立与发展》(1985),邓和、藤建、刘洪彬等学者也有相关论述。第三阶段:形成发展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体育管理学理论的初步形成。1984年武汉体院主持编写我国第一本《体育管理学》,1985年6月北京体育学院正式出版了《体育运动管理学》教材。1995年原国家体委正式将体育管理学列人委管的重点学科。国家体委“八五”教材建设规划,编写出版《体育管理学教程》,根据“九五”教材建设规划和体育事业的新发展,重新编写出版《体育管理学》。第四阶段:不断完善阶段。进人21世纪,为了适应体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对体育人才的迫切需求,2004年重新编写教材《实用体育管理学》,学校体育管理领域的研究是体育管理学研究的起点,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起步早,数量多。

3.我国体育管理学的研究成果

我国体育管理学的研究由80年代初期以引进、介绍、移植为主,发展到90年代以注重实际应用为主,初步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对我国体育实际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3.1体育管理学基础理论的研究

体育管理学的基础理论主要借鉴现代管理学的理论体系,主要包括体育管理的原理、原则,体育管理的职能,体育管理的方法,体育管理体制等。体育管理原理是体育管理的基础,直接指导着体育管理学的研究和体育管理实践。由体育管理原理的研究又引伸出一系列相应的原则,体育管理的原理和原则是整个体育管理学的基石。体育管理的职能可以概括为计划、组织、控制三大职能。体育管理方法是指为提高体育管理的功效而采取的一系列的手段或途径。

体育管理体制一直是我国体育改革的重点,是当前体育改革的突破口。当前我国把运动项目管理体制、训练体制、竞赛体制等作为体育改革的重点,在协会实体化、建立体育俱乐部等方面已有积极的探索和试行。

3.2高校体育管理的研究

高校体育管理的研究分为两个层次,即宏观层次与微观层次。从宏观层次来看主要是针对高校体育的管理体制、高校体育法规制度、高校体育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研究;从微观层次分析来看,高校体育管理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某一具体高校内部的体育管理而言,即在资源既定的条件下,研究如何提高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资源的使用效率由于高校体育管理涉及面广,影响因素多,对其管理效果的评价判断带有一定的模糊性、不确定性,因此,高校体育管理的研究也是当今体育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难点。

3.3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

战略是带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发展目标,体育发展战略的研究既不是纯理论研究,也不同于单纯的体育发展预测和规划,需要在典型抽样调查的基础上,立足现实,面向未来,采取多方案比较的方法进行趋势性综合探讨,力求为体育事业发展和改革的宏观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在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全局战略研究。如《2000年的中国体育》的研究等;二是地区性体育战略研究。主要是从地区的人文、地理、经济等条件,确定地区体育发展的战略,如《首都体育发展战略目标初探》等。

4.高校体育管理学研究的内容

高校体育的主要管理包括体育课教学、课外体育活动、课余运动训练和运动竞赛等项工作,其管理任务是:(1)建立和健全高校体育的各级管理机构,制定一整套管理法规,并明确各有关管理机构人员的管理职责。(2)科学的制定高校体育管理的各种计划和文件,使之适应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3)合理的组织管理高校体育各方面、各环节的活动,确保低耗、高效的顺利实施。(4)协调高校体育各管理部门和高校体育内外部的各种关系,为高校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提供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等条件。(5)定期和不定期的对高校体育管理工作进行检查评估,促进体育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和学生体质的不断增强。

5.问题的解决方法

针对以上的问题,主要的解决方法有:

(1)加强宣传力度,使有关部门重视体育管理的重要性,用科学的管理知识来指导体育实践。

(2)提高研究人员的管理学知识素养。体育管理学主要是应用管理学知识来解释体育领域体育管理系统的本质、内在结构及其联系的学科,又是一门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和开放性学科。必须加强研究人员管理学的知识素养,才能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体育管理科学。

(3)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研究能力。体育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理论研究要和实践紧密配合。

(4)增加重大课题的立项,加强研究的横纵向联合。由于课题对研究具有导向性意义,能够增加体育管理学方面的

课题立项,能够有效地动员人、财、物的集聚,加强不同部门、不同地区和不同领域的合作,有效地带动体育管理科学研究的发展。

(5)挖掘体育内涵,提高管理意识。

参考文献:

[1] 赵冰,朱晓兰.现代高校公共体育管理与体育科学研究[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6.

第7篇:管理学层次理论范文

关键词:目标管理理论;《管理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5-0221-02

《管理学》是管理学科体系中的一门基础学科,在整个理论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基于《管理学》课程的重要性,国内的很多学者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研究。但是,这些论文普遍是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讨,比如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和角色扮演法,研究如何提高《管理学》课程实践性的问题[1-3]。本文认为,《管理学》课程的实践性固然重要,但是其理论性同样不可忽视,扎实的理论功底是进行有效实践的基础。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思考运用目标管理(MBO)理论,将《管理学》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研究,以此提高该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目标管理理论

目标管理(MBO)理论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在1954年提出的,具体来讲包括以下五方面的内容:1)组织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管理者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以此来保证总目标的实现;2)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是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统一起来制订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责任,并将此项责任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贡献的准则;3)每个管理者或被管理者的分目标就是组织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是其对组织总目标的贡献;4)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依据设定的目标实行自我管理,他们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5)管理者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4]。德鲁克教授针对企业管理问题提出上述设想,将此种思想运用到教学过程,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究其根本,应该是在学生的共同参与下制订教学过程的总目标,并将总目标进行层层分解,使得每个学生明确自身的具体任务和目标,同时,采取合理的考核和奖惩办法对其进行有效激励。

该思想在世界范围内风靡一时,也被很多学者应用到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但是这些研究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目标的制定缺少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所以还是被动式的教学;2)目标的分解不够细致,并没有使每一个学生明确自己的定位和任务,所以实际上还是“一刀切”的教学;3)没有涉及考核和奖惩办法的分析,实际上这是目标管理理论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希望能够运用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对《管理学》的教学模式进行重新思考,解决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二、当前《管理学》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学任务能够如期完成,学生亦能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配合教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总体来说有以下三个方面:

1.理论学习、实践操作的关系处理。这是《管理学》教学的两大任务,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理论学习的兴趣不足,而实践操作的实效性又不是很好。如何将该课程的理论性和实践性合理组合,这是本文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不高。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实践操作具有一定的兴趣,在理论部分基本上是填鸭式的教学。通过在教学过程中借鉴目标管理的思想,让学生参与目标的分解和制订,使其找准定位、明确任务,提高参与热情。

3.传统的考核方法不利于做到因材施教。一般的考核办法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按照一定的权重比例相加所得,而通常情况下平时成绩由学生的作业情况来衡量。本文希望能够对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实现因材施教。

三、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使用目标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本文是对于近年来从事《管理学》教学工作的思考,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原因如下:

1.目标管理理论的重点是对目标的深刻认识,在具体的研究中,目标应具有层次性、多样性、可考核性和挑战性。在本文的研究中,目标的层次性体现为在整体教学任务完成的前提下,《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又可以分为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大模块,这两大模块又由每个学生更为具体的目标构成;目标的多样性体现为每个教学班由于专业不同,教学目标会有所差别,每个学生由于自身情况的差别,其目标也会存在差异,比如计划考研的同学可能更加注重理论的学习,而打算工作的同学可能更偏向于实践操作;目标的可考核性体现为教学效果的测评,这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考试考查和课后沟通得以实现;而目标的挑战性是指经过努力才能达到的结果,而本课程无论是教还是学都能体现这一点。所以目标管理理论在《管理学》教学模式思考中的应用应该是可行的。

2.本文是基于《管理学》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基本理论开展研究。目标管理理论本身就是《管理学》课程中的一个重点理论;本文认为提出每个学生根据情况的差别确立不同的目标,是基于行为科学理论的观点,重视在发展过程中人的因素;合理的考核和评价体系的确立是基于期望理论提出的,正确处理努力、绩效和奖赏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在学习并掌握这些理论以后,会对课程教学模式的开展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目标管理理论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在传统的教学研究过程中,更多的是教师对教学过程单方面的探索和思考。实际上,学生的参与对于教学的顺利开展是非常有帮助的。基于这个出发点,在实际研究过程中选择目标管理理论(MBO)作为切入点,对教学的整个过程进行有效探讨。

目标的制订是目标管理的首要问题。在遵循课程总体目标的基础上,每个学生从具体情况出发,制订本课程学习的具体计划和目标,然后通过师生的具体交流,完善目标。其中,总体目标就是希望通过运用目标管理理论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能够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都能取得良好效果。在此基础上,基于目标管理理论,需要将目标进行具体分解:

具体来说,在第二层次,理论学习主要是教师讲授教材内容,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经典理论、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在文献研读部分,主要给学生介绍经典文献,要求学生进行研读并探讨收获和感想,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管理学的经典思想;案例分析主要是让学生学习知名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经典案例,其目的是做到课本知识的合理使用;团队练习部分,学生根据自身情况自愿组合,将教学班分为若干小组,学生可以选择具体的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也可以通过网络、媒体搜集资料,在此基础上,提交调查报告并进行汇报,其目的是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第三层次学生具体目标的确定中,学生必须同时参与理论学习、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四部分的工作,其中理论学习是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而剩余的三个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有所侧重。

在以上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和学生交流,让其明确本理论学习、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这四个分目标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根据教师的要求和学生的自主选择,每个学生按照自己的计划方案保质保量地完成每项目标。然后借鉴采取360度反馈法,由教师、学生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力争做到更客观、更全面。评价的办法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理论学习的考核是由期末考试成绩决定;第二,平时成绩由文献研读、案例分析和团队练习三部分组成,学生按照50%、30%、20%的比例进行自主选择,也就是说,如果学生对案例分析较为感兴趣,那就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这一部分的工作上,在进行考核的适合选择50%这个较大的权重,而文献研读和团队练习的考核则分别给予30%的比例,这会在最大程度上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充分达到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骆仁林.案例教学法在高校《管理学》教学过程中的运用[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07,(4):94-95.

[2]梁娟娟,王淑芬.基于行为导向的情境教学法在管理学教学中的运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1,7(3):76-78.

第8篇:管理学层次理论范文

进入前工业社会,社会分工、分层及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日趋复杂,资本主义国家中劳资双方矛盾日趋突出,生产力水平也日趋提高,急需一套系统的管理理论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和之适应。尽管早期的管理思想有其科学的一面,但究竟非常零散,没有系统化,工厂主不可能完全熟悉到怎样进行管理才能既解决劳资关系新问题,又不减少所获取的剩余价值。因此,如何改进工厂和车间的管理成了迫切需要解决的新问题。当时,泰罗抱着解决劳资双方矛盾的初衷,以追求经济利益为人类的基本需要这一经济人假设,重点探究了企业内部具体工作的作业效率,建立了一套企业管理理论———“科学管理———泰罗制”。和此同时,法约尔把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加以探究,系统地提出了十四条原则、五种管理职能,创立了组织管理理论。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和法约尔的组织管理理论,具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理论性,使管理学体系初具雏形。

泰罗的科学管理论和方法在20世纪初对提高企业的劳动生产率起了很大功能,但要彻底解决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新问题是不可能的。因此,一个专门探究人的因素、以达到调动人的积极性的学派———人际关系学派应运而生。它超越了泰罗的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为以后的行为科学学派奠定了基础,成为科学管理向现代管理过渡的跳板。

在工业经济时代,生产力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迅速提高,市场不断扩大,企业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以适应新的经营环境。因此,许多管理学者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积极从事管理探究,创立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出现了管理学说丛林。如以西蒙为代表的决策理论学派以管理的关键在决策”的思路,对社会人假设进行了升华,提出决策人假设。

综上所述,管理经历了传统管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三个阶段,每一阶段的思想理论都是前一阶段的扬弃、修正,最终形成了系统的管理学体系。

二、管理学的发展趋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管理学的实质是探求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和管理目标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而人类社会总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即管理主体的外部环境总是变化的。因此,为了寻求三者之间的平衡,管理学也必须动态地发展。进入20世纪90年代,非凡是进入21世纪的后工业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必将推动管理学的进一步发展。从它的发展趋向看,笔者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由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向复杂人假设转变。

早期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格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和经济学的人性假设趋于一致。之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熟悉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需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也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精典而又精致的需求模型。

当代管理学派中对人性的假设也如同丛林,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决策人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在组织中,不同层次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都是决策人。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出,由于个人目的、个人偏好、个人利益的存在,人就会有多种需求。这些需求,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动机,因此引发出各种各样的行为来满足个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需要。在当今社会人们受经济、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陶冶和洗礼,人性变得非常复杂,假如管理者不及时审时度势,引入激励机制和员工真诚合作,以满足员工的需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潜能,组织效率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因此,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管理学对人性的假设必将超越经济人、社会人、决策人假设,升华为复杂人假设。

(二)管理职能由计划、组织、人事、领导、控制向信息职能延伸。

传统的和现代的管理职能,构成了一个管理循环体系,使管理工作周而复始地进行,每循环一次,管理水平就提高一级。但随着全球经济由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转变的进程加快,缺乏信息渗透的管理工作将显得苍白无力,要么管理节奏跟不上,要么管理质量得不到保证。因此,在管理工作中,强化信息职能,将是管理学发展的趋向之一。其表现有三,首先,信息职能能革新企业内部的生产力要素结构,使资源转换系统的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同时以不断增加的柔性适应市场需求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快速变化。

其次,信息职能能促成管理系统的优化,促进组织的创新,使组织的绩效不断上升。信息职能能提高计划和决策的科学性和及时性,成为信息时代企业生存、发展、竞争致胜的有力武器。

信息职能的引入,和传统管理职能将构成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管理职能系统。信息职能为传统管理职能的发挥提供了全方位、全过程的信息,反过来,传统管理职能又促使信息职能去开发、收集、处理、传播、分配信息资源。

(三)管理学新的理论前提———“合工理论”向传统的分工理论提出了挑战。

第9篇:管理学层次理论范文

关键词:管理学;本土化研究;实事求是;国情

长期起来,受社会与经济发展态势的影响,我国国内的学术研究一直在不同程度上“借鉴”国外的经验,在研究的过程中,因为实际情况有所差异,适用范围不同,造成了研究并不能够很好地适用中国的国情,并无法取得相应的认可。如今,管理学作为当今社会适用范围最为普遍的一门学科,已经在社会公共领域、工商领域、农业经济领域、军事等领域大范围应用,并针对性地展开了相关研究。

1本土化概念

1.1定义

本土化指的就是在进行跨区域活动或者交流的过程中,依照当地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制定既不违反当地相关规定,又不破坏本身特色的一种协调化的策略[1]。最早的时候,一般指的是跨区域的商业活动,如今已经扩大范围至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如教育、风俗、习惯、语言、学术等,为更好地适应当地的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1.2趋势

如今,随着世界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各国在经济、环境、教育等各个领域的合作更加密切,伴随而来的是各个领域知识的融合、技术的贯通,各国在努力的发展本国实力的同时,不断地汲取别国先进的技术成果已经是国家间的惯例[2]。而在这一过程中,是否能够将其完全利用,运用到实际的社会发展中去,甚至进行改良和创新,最终使之达到提升本国实力的利器,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将其进行本土化的转变,使之切合本国国情,迸发出无尽的可能[3]。

2研究的误区

2.1不论对错的复制

中国人在接触一个全新的东西时,一般会研究其具体的作用以及所造成的影响,如果可以运用,就会进一步的复制。而这样的方式却没有考虑到其具体的内容能不能适用中国的实际情况,虽然保持了原本的理论基础,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知识的创新运用造成了严重的打击作用,遏制了知识的再次进步[4]。表现出我们对于知识运用的盲目性和主观臆断,可以参照如今有些企业在制定相关的管理制度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到本身的情况,盲目地复制其他企业的管理条例,员工感觉别扭的同时也对于企业本身的管理造成了不便。比如说,人际关系管理学的正确运用,不是指企业在进行生产的过程中,可以忽视公司的正常的运营,而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经营外部的人际关系上,这样长期进行下去,往往会导致企业内部工作效率大幅度下降,企业经营状况不进则退。

2.2里外不符的结合

这个方面主要针对的是管理学在进行学术研究的过程,我们大部分的学者往往只是根据其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生搬硬套,对于我们当前的具体情况缺乏符合理论的考察实例,因此,造成头重脚轻或者里外不符的情况。还有一种情况是研究得不够深入,所有的理论知识的研究的层面太过于浅显,并不能突出本土化的特征,不能够给人以启发和实际运用的价值。此外,国内一些专家学者在研究的内容方面不能够突破原有的局限,在实际试验方面也相对的滞后,缺乏系统性的思维。

2.3缺乏变通的深入

管理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它所涵盖的内容比较丰富,因此,在研究的过程中并不是只是埋头研究理论或者盯紧某一个案例就可以了,我们需要有全局化的思维,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如人员、科技等方面。学会运用多种方法去联系实际内容,扩展思维,关注对于具体研究方法的应用,注意联合实际的案例进行研究。此外,我们要进行人员的合理利用,这个方面不仅仅指相关的研究人员,因为管理学就是一门关注社会的科学,因此,社会的各个领域里的人才都可以是研究的参与人员。另外,对于现有科技的运用方面,我们一定要头脑灵活,如可以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进行案例的整理分析和实时跟进,利用反向推理的方式进行过程的逆推,以科学合理的方式把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

3研究的原则

3.1实事求是,结合国情

在研究的过程中,首要原则就是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剔除对于研究工作无意义的内容,努力的发展中国特色的管理学体系。而中国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其中的文化思想精髓的影响力延续至今,我们在发扬其优秀传统的同时,也要根据当今社会的发展要求进行实际性的结合,创造全新的文化成果。如今我国的管理学发展的进程相较于国外发展缓慢,涵盖的领域较少,研究的层次过于浅显,而在实际运用领域更是很少,系统性、全面性、合理性都有待于加强。任何学科的兴起都要依靠长时间的沉淀、足够的经验积累、相对于丰富的理论支持,以及优秀的先行者,因此,我们在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原则的同时,也要对于相关人员做出具体的规定,以保证在实践的过程中,自上而下,以此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切实地践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2取长补短,具体全面

从100多年前的最初只用于管理生产的管理学,发展到现在涉及社会发展的中的政治、经济、思想等各个领域,管理学的发展更加系统化和全面化,我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能够单纯地研究过去的理论、思想,也要相对应的研究现在以及将来的管理学新的发展路径。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就有多种,其一,注重客观事物的辩证关系;其二,注重主观情感的直观表达;其三,注重对人的潜能的管理开发;最后,注重对于具体问题的分析处理。因此,取长补短,吸收优秀的时代经验,具体全面,尽可能扩展研究的领域,不断地系统化相关理论,才能将这一学科发展壮大。

3.3与时俱进,持续创新

21世纪最稀缺的资源是人才,最需要的方式是创新,无论是针对于哪个领域的发展都是如此。因此,管理学本土化的问题上,我们应该大力发扬创新的时代精神,立足于时代的灿烂文明中,协调人力物力资源,运用时代的发展成果,结合时代背景,发挥以人为本的精神,从而促进现代管理学的持续进步。此外,现代管理学研究的范围更加广泛,不再是针对于社会的某个方面,而是从全局出发,研究的范围涵盖了社会的全部,只要涉及管理的地方就值得深入研究。这也正好说明了管理学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进步。

4研究的办法

4.1研究机构的组建

管理学涉及范围广泛,因此,针对于不同方面的应用有不同的研究重点,我们在将其本土化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要求。其一,研究机构组建的专业性。管理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科,因此,我们在组建其研究机构的时候,一定要具备专业的精神,切实做好考察的工作,并在一定程度上对于相关的人员制定相应的绩效考核政策,以鼓励其积极性。其二,研究机构组建的针对性。管理学涉及的学科非常复杂,因此,根据当前的实际运用方面的不同,将研究机构组建为具有针对性的门类机构,以此,让研究资源更加集中。其三,研究机构组建的层次性以及系统性。通过设立不同的研究机构分享研究成果,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这是组建研究机构的初衷,因此,研究机构必须具备系统性的特征,组建必须有层次性。

4.2研究内容的明确

从以往管理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管理学的方向多种多样,衍生出来的类别也是各具特色,因此,在具体进行研究之前,我们应该要明确研究的内容。鉴于中国特殊的国情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快,因此,研究的内容应该结合现今国内迫切需要解决的内容。其一,应用最为广泛的企业管理理论。在当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企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进步,而企业内部的管理水平的提高能进一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这样的情况促进了我们要将其作为一个研究的重点。其二,管理学理论的更新以及系统化,深入研究管理学,理论是实践的基础,扎实的理论可以促进学科的繁荣,促进实践工作的更多可能,因此,实现管理学本土化,其中的重点是要促进中国管理学学科体系的成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材料。

4.3研究方法的创新

纵观管理学的发展历史,其中的研究方法数不胜数,各具特色。前文对于其相应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具体的概括,而其中所运用的方法,如辩证主义、案例法、社会经济学方法,以及从人的心理以及行为、伦理方面分析的办法都是管理学发展过程中的使用方法,还有一种是通过虚拟构建以及演绎的方法来进行求证。管理学发展到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社会与人的关系的进一步的演变,各类文化的冲击,不可避免产生了新的研究方法。而管理学本土化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我们一边要借鉴传统的研究方式,另一方面也要开发新的研究方法。综上所述,管理学本土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相关研究人员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提炼中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优秀文化思想,结合国际管理学理论研究的具体成果,构建中国管理学的知识体系,并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与理论相互印证,进一步推进管理学本土化的发展进程。

参考文献:

[1]田广,刘瑜,汪一帆.质性研究与管理学科建设:基于工商人类学的思考[J].管理学报,2015,12(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