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电视艺术新论范文

电视艺术新论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电视艺术新论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电视艺术新论

第1篇:电视艺术新论范文

关键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

在当前知识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广播电视作为政府与民众之间沟通的桥梁获得了较大发展和进步,播音主持作为广播电视传媒的核心,要立足于自身的工作职能,面向新时期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创新自己的播音主持艺术,更好地向社会民众服务,提升广播电视在社会民众之中的社会影响力和渗透力,凸显其创新的价值和意义,增强广播电视媒介的核心竞争力。

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及发展趋势

1.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重要性分析

1.1.1改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银幕形象,提升传播效果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与受众进行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和互动,要以其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它不简单是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外在相貌或发型服饰,而应是外在与内在的完美融合,是主持人文化内涵和综合素质的展示,所以,播音员主持人不仅仅要锤炼自己的形体动作、面对镜头的表情这些非有声语言,还要对现阶段受众的诉求、语言习惯、精神需要,特别是熟知了解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做到“内外兼修”,使观众对其产生由外到内的审美感知、体验和品评,在内外深度融合的前提下,构筑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吸引力的全部内核

。1.1.2日益宽泛的工作需求的适应性要求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要具备播音主持专业方面的优势,不仅要具有采编播、节目制作的能力,还要敏锐把握市场动态、捕捉观众对精品优良节目的需求,做到在节目形式上推陈出新,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适应当前媒体在视觉技术上的高速发展,例如:如何在虚拟演播播厅,巧妙和3D动画进行有效结合,给观众带来较好的视觉效果体验;如何在语言上与时俱进,在选词用词上体现时代特色,又不“三俗”,引领受众的语言审美,等等。

1.1.3延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生命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要以饱满、优秀的形象面向观众,通过创新电视播音艺术,使自己的播音主持更具鲜活的生命力,从而延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职业寿命,虽然现如今媒体行业竞争激烈,但无论在任何时候,作为一名播音员主持人,都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不但要做到“合格”还得做到“优秀”,不但要做到“被动”工作,还要做到具有新视野、新视角对节目“开拓创新”,这样才能真正在广播电视行业发展下去。无论是央视的朱军、董卿,还是湖南卫视的何炅、汪涵,都没有在自己的岗位上自我满足,而是不断前行,不断挖掘挑战自己的潜力,这才是成为优秀播音员主持人发展的正确方式。

1.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趋势

1.2.1内在的创新与坚持为永恒追求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中,面对社会民众文化素养层次的不断提升,要不断创新和开拓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文化内容和形式,创作新颖、趣味化、深层次的文化作品,播音主持人要具有大量的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在强化自身创新艺术水平的条件下,不断提升广播电视媒体传播效果。

1.2.2职业化的趋势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发展进程中,必将以播音主持的职业化趋势为方向,这就要求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具有规范化、高标准的才能和水平,能够适应职业化趋势和要求,以更好地占据广播电视传播竞争地位。

2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现状

当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艺术性还相对匮乏,在创新方面还表现出一定的迟滞性,这不利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自身发展和进步,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意识不足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部分人员对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认识不足,在对播音主持艺术创造的过程中,缺乏积极性和创作热情,在这种消极态度的影响下,难以形成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创新。

2.2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缺乏理论支撑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中,尚未形成足够成熟而先进的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理论,在缺乏足够强大的理论支撑的前提下,播音主持艺术创新难以进一步深化。

2.3播音主持艺术工作人员的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人员队伍中,部分人员还没有形成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理论认识,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储备,这就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发展缺乏理论根基。同时,播音主持艺术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还存在不足,综合素养不高,彼此之间的协调性也不足,这就使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缺乏团队基础,降低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整体水平,不利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全面发展。另外,广播电视台要眼光高远,给新人发展的机会,给他们素质提升的空间,这样才能炼就大量优秀播音主持人才,不担心优秀主持人出走,形成“用人荒”。

3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培养路径探索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我们要重视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研究和分析,面对播音主持行业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对症下药,实现对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全面创新。

3.1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艺术创新意识

为推进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行业的创新发展,要以意识和观念的创新为首要前提,增强播音主持相关人员的艺术创新意识,并将播音主持人员的艺术创新纳入到行业规划中,提升对播音主持艺术创新的宣传和推介力度,使更多人理解和支持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

3.2全面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员的整体素质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中,要针对播音主持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相对不高的现象和问题,打造与时代进步相契合的播音主持队伍,要使之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不仅要从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穿着打扮、谈吐、气质、声音等方面提升,还要注重培养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内在涵养,深入对播音主持艺术的研究和探索,以更好地实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艺术效果。

3.3创新培养播音主持工作人员的独特语言风格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过程中,要注重培养播音主持人的独特语言风格,注意播音主持的规范化、准确性和真实性,但这并不排斥日常口语的播音主持,而要以向观众传递信息为基准和目标,采用标准普通话实现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播音主持,更好地使观众获悉播音主持传递的内容信息,并且在标准普通话的播报过程中,融入适当的口语化元素和生活化元素,可以较好地实现对观众的“零距离”接触,实现广播电视节目与观众的充分融合,减少和规避观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曲高和寡”的不良印象,缓解和降低民众对于广播电视节目的疏离感。所以,这种独特语言风格的培养,一方面需要在语言停连、断句、重音表达上有自己的特点,如赵忠祥老师在解说《动物世界》时,重音拎取上,就有自己独特的风格特点;另一方面,跟主持人所在平台的风格有关系,例如,湖南卫视主打“欢乐”招牌,所以,湖南卫视的主持人风格整体风格时尚、年轻有朝气,不仅在造型上,在语言词汇的选取上也有别于央视的沉稳大气。仔细观察各地方卫视主持人的风格,都跟各自平台的定位有关,从而呈现出不同的主持风格。这样差异化竞争,构成了语言风格的百花齐放。当然,即便是在同一个平台,也要找准自己的优点,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栏目特点、擅长领域、性格特点等,自然形成自己的表达方式,并在后期的职业工作中不断进行修整锤炼。

3.4搭设播音主持语言艺术互动平台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过程中,主持人要能搭设与社会民众之间的互动平台,摒弃自说自话、“一言堂”的播音主持方式,创新与观众互动和交流的语言艺术平台。例如:访谈类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节目,就不能将视角局限于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谈话,还要充分意识到潜在的受众群体,可以与潜在受众群体交流和互动,获悉不同的节目感悟和评判效果,较好地实现对访谈现场的气氛调节和信息传递。

3.5注重提升播音主持的审美修养

在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创新过程中,要注重提升播音主持的审美修养,这种审美修养是一种对语言艺术的感性把握,而很多时候审美修养的提高,会让主持人在主持节目时,呈现出言谈举止浑然天成的感觉,而不是矫揉造作。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对“美学”的追求,会让播音员主持人的艺术悟性得到提升,而不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职业倦怠感,而是时刻保持着对职业的新鲜感和对生活美好的感受力。从而使播音主持人的审美个人修养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吻合,借助于语气的渲染、肢体语言的配合等,更好地将观众引领到播音主持人所营造的语言艺术氛围中,产生与广播电视节目内容的情感共鸣,获得良好的审美体验。

4结语

总而言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极其关键和重要,通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艺术创新运用,可以形成独特的、丰富的播音主持艺术风格,并使之成为广播电视节目的重要标签。另外,也离不开播音员主持人所在平台对播音员主持人的气质熏陶,双重合力结合,尽力做到1+1>2,增进广播电视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在促进交流深度和广度的前提下,更好地提升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水平,增加观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认可度。

参考文献:

[1]王秋硕.播音主持艺术批评的内涵、共性与特性[J].青年记者,2017(2).

[2]程勇.传媒视野下播音主持艺术的要素探讨[J].新媒体研究,2016(6).

[3]刘岩.播音主持艺术的创新与发展[J].科技传播,2016(10).

第2篇:电视艺术新论范文

【关键词】 异舒吉;胺碘酮;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

急慢性心力衰竭合并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病症,二者相互影响,使病情恶化,病死率明显增加,因此,要提高心衰治疗疗效,在抗心衰同时必须合理抗心律失常,我科应用异舒吉针剂加胺碘酮治疗chf合并恶性心律失常58例,疗效较佳,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我科2008年6月至2010年5月急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伴有症状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58例,其中冠心病45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1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心功能(nyha)3~4级ef<50%,入院即做24 h动态心电图,第二天报告见其中频发多源性室早42例(频发成对室早35例),阵发性单源室性心动过速10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6例,所有病例皆无房室传导阻滞,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严重肺部及甲状腺疾病等。133229.cOm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入院即急查心超,心电图,电解质及甲功,然后做24 h动态心电图,在血压监测下,将异舒吉针剂(德国许瓦兹制药集团产硝酸异山梨酯注射液10 ml:10 mg)原液配置50 ml,用微泵持续静脉推注,开始时2 ml/h,根据血压变化6~10 h加量至4~6 ml/h,第二天动态心电图报告见恶性心律失常者,停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给予胺碘酮(法国赛诺菲制药集团产)150 mg+5%葡萄糖注射液20 ml静推,然后以1~2 mg/min持续微泵推注,6~10 h后减量至0.5~1 mg/min(24 h总量少于1000 mg),持续应用2~3 d,静脉用药同时口服胺碘酮,第1周0.2 g 3次/d;第2周0.2 g 2次/d;第3周0.2 g 1次/d;持续口服1~3个月。用药期间监测血压、心率,当血压低于90/60 mm hg时异舒吉减量,当心率少于55次/min,胺碘酮减量或停药,每1~2 d复查心电图,当qt同期延长大于30%或qt>500 ms时,减量或停药。

1.3 疗效评定 根据治疗前后,心超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及nyha心功能分级标准:①显效:胸闷心悸,肺部啰音消失,心功能达一级,频发室早平均减少大于80%,成对室早大于90%,室性心动过速消失;②有效:胸闷心悸减轻,口唇紫绀,心功能未达一级,频发室早平均减少大于70%,成对室早大于80%,室速消失;③无效:达不到以上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疗效 本组58例患者经2~4周治疗后,显效49例,有效9例,无效0例,所有患者心悸胸闷症状皆改善,活动耐量增加,静息心率由(100 ±15.6)次/min减至(67±8.4)次/min。qtc由(405±58)ms增至(453±62)ms治疗前后复查心超ef由(43±6.5)%上升至(54.2±5.3)%(p<0.01)。

2.2 不良反应 总体上患者耐受性较好,其中一例突发低血压而停用异舒吉,2例发生心动过缓小于50次/min,而停用胺碘酮,2 d后心率恢复至55次/min以上,有3例复查动态心电图发现阵发性的i度房室传导阻滞,未做特殊处理,所有病例无死亡,无尖端扭转室速,无甲亢等并发症。

3 讨论

异舒吉为硝酸异山梨酯的静脉制剂,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及充血性心力衰竭已广泛应用,疗效确切,在2009年esc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应用指南中,硝酸酯类药物仍作为首选,而异舒吉为硝酸异山梨酯的静脉制剂,其不易发生耐药性,耐受性较好,优于其他硝酸酯类药物,它直接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的硝酸酯受体,激活细胞内环磷鸟苷酸的是关键酶鸟苷酸环化酶,使三磷酸鸟苷转化为环磷酸鸟苷,使细胞内钙浓度下降,扩张血管平滑肌,同时其直接扩张冠脉作用强大改善心肌供血,能均衡地降低心脏前后负荷。

胺碘酮以类抗心心律失常作用为主的心脏离子多通道阻滞剂,兼具类抗心律失常的电生理作用,主要表现在抑制窦房结和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和房室旁路传导,延长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延长旁路前向和逆向有效不应期。因此它有广泛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可抗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室颤动(室颤),可作为有症状恶性心律失常伴左心功能不全或慢性心衰的一线治疗,也可治疗房性心动过速(房速)和室速,也可治疗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等。尽管胺碘酮延长qt/qtc间期,但尖端扭转型室速不常见(发生率<1%)。胺碘酮的多种电生理作用使其成为一广谱抗心律失常药。

充血性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因血流动力学改变易发生心源性休克,危及生命,因此,抗心衰同时常用对心功能影响小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二者联用,互相促进,大大提高治愈成功率。

第3篇:电视艺术新论范文

>> 试析《非诚勿扰》的文化批判 试析《非诚勿扰》主题曲中意象的多重意蕴 美女的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的爱 古人的“非诚勿扰” 光头孟非的“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热播的再思考 《非诚勿扰》的表象与实质 非诚勿扰的电视相亲时代 杭州曾经的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的制作流程 非诚勿扰,你懂的! 《非诚勿扰》的电视文化策略 《非诚勿扰》的收视心理分析 新科进士的“非诚勿扰” 想上“非诚勿扰”的哈佛人 福州创业版的《非诚勿扰》 “非诚勿扰”的那些趣事 《非诚勿扰》的文化解读 《非诚勿扰》的双重转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2] 李岚.《非诚勿扰2》感人亮点配乐诗《见与不见》走红――曲作者是南宁小伙[N].南国早报,2010-12-29(047).

[3] 《非诚勿扰2》片尾曲曝光 冯小刚力邀栾树创作[EB/OL]./news/20101213/408232.shtml.

[4] 魏廷格.钢琴学习指南[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3.

[5] [德]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8.

[6] 张前,王次.音乐美学基础[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226.

[7] 《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A].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95.

[8] 马以鑫.接受美学新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20.

[9] 李佳.钢琴音乐在电影中的美学意义――以《钢琴家》《音乐之声》《海上钢琴师》等为例[J].电影文学,2010(17).

[10] 曾田力.影视剧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13.

第4篇:电视艺术新论范文

关键词:新媒体视角;广播电视;平面设计;当前现状;应用与思考

一、新媒体视角的发展要求

(一)对数字化环境的高标要求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数字化环境的优化必然是促进其进程加快的重要法宝。辩证来看,新媒体视角的发展,也必然对数字化环境强调更高更严格的标准。新媒体视角下,信息的传播需要新媒体人的参与与活跃,而作为传播平台的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来说,自然离不开数字化环境的整体优化。

(二)对受众群视角的集思采纳

传播纸媒时代,人们对报刊、广播、杂志等的依赖性程度较高,而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渠道呈现多样化,信息传播的平台基本由互联网承载。

二、广播电视平台当前的发展现状

(一)平面应用设计创新度差

从当前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现状来看,创新度普遍偏低,国民当前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欠佳,进而影响到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进程。而广播电视平台不同于其他第一、第二产业,其发展速度日新月异,受众群广泛且层次复杂,对广播电视的要求与满足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其平面设计难度更大。并且我国专利产权保护体系还不尽完善,新媒体时代抄袭、“借鉴”、“致敬”现象的蔚然成风,更加剧了整体广播电视平台中平面设计创新度不足的现象。

(二)受众群的审美要求愈高

人们对现实生活的感悟以及对未来世界的期许,体现在广播电视平台中是审美要求愈来愈高。在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的冲击下,人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与欣赏水平逐渐提高,而对粗制滥造的成品容忍度愈来愈低。再加上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人们对新奇事物的接收频率加快,更加重了人们耐心的缺失,同时也使得平面设计的发展愈显困难。

(三)广播电视内容相对匮乏

当前,广播电视平台中存在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即是盲目跟风,内容相对匮乏。例如,2013年湖南卫视推出了一档亲子节目,不到一个季度的间歇,各大卫视平台纷纷借鉴推出了相应的节目。节目的名字迥异,但内容、形式相近甚至相同,让观众集体吐槽电视平台的诚意与创新能力。

三、平面设计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与思考

(一)视觉语言应用

1.虚拟写实。在平面设计中,虚拟写实的表现手法有利于凸显视觉语言。虚拟写实在绘画行业中也是常用的手法。在平面设计中,虚拟写实最常见的即是计算机虚拟动画与实际三维效果呈现的结果。尤其是在广告设计中,创意3D的建模场景设置能够极其逼真写实地凸显整体视觉效果。而我们知道,技术即思想,离开先进技术,再完美的创意也无法呈现到银屏中。因而广播电视平台的发展,对先进技术和工具的采买、应用必不可少。

2.文字图形排列。文字和图形既是相对独立的设计表达的两种元素,又是能够紧密结合、强烈互动的完美搭档。图形作为平面设计的基本要素,直接影响着版面的视觉传达效果。平面设计在广播电视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电视台台标的设置,充分体现了图形与文字组合的重要性与视觉观赏性。湖南卫视的台标是一个类似芒果的标志,而江苏卫视台标则类似荔枝,简单图形的组合既具有美感,又能加强观众的记忆。而文字更是任何广播电视平台信息传播中必不可少的要素,如可口可乐饮品的广告,对“可口可乐”四个字的效果呈现度做足了功夫,最终获得了大众的认可。同时,文字和图形的组合更是数不胜数。

3.色彩搭配混合。专业认可中,一个好的作品颜色要占到70%左右,而剩余的30%才分给排版、文字设计、图形组合等,由此可见色彩搭配的重要性。在广播电视平面设计中,尤其要注意色彩搭配的对比原则。如在春节期间,为凸显节日气氛,平面设计中多采用红色烘托主体。

(二)留白艺术应用

1.“简单即美”的美学原则影响。美是自由的象征,审美,是人把握世界、欣赏人生的一种方式,是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逐步实现自由的体验。而这种对自由、单纯的向往体现在平面设计中即为“简单”。事实上,“简单即美”的美学原则是自古希腊时代开始就推崇,随着社会进程的加快和生活节奏的提速,简单而优雅的设计更能在人们心中存留一方清净之地。

2.有效处理画面。平面设计中,画面的处理极其重要。因为画面感是最终呈现于银屏前的视觉凸显,其画面处理质量的高低能够当下立见。而空镜、文字悬念、画面急转等手段同样也是留白艺术的表现手法。不仅能够给观众留下回味的空间,还能提高设计者的市场影响力。

(三)形成理念风格

广播电视中平面设计的创新度差,使得当前频繁出现抄袭、跟风现象。而想到在此领域有所进益,就必须形成独特的理念风格,不能盲目跟风,人云亦云,要打造符合自身的发展路线。如在平面设计中,湖南卫视大胆出新,央视频道严谨端庄,地方台则各有特色,百花齐放才能风采多姿。

(四)平面设计的发展

1.媒介平台的多元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发展越来越高端,平面设计的发展也因此能够更上一层楼。就当前发展之路来看,其媒介平台愈加多元化,移动终端微型化的同时也促进了平面设计的高水平发挥。

2.信息传递的全面化。数字化环境的优化与新媒体技术的日渐成熟带动了信息传递的全面化。设计师对受众群视角的有效采集,对市场资料的整理,对古今中外作品的便捷查阅等,都有效促进了平面设计的改善与进步。

四、小结

平面设计的广泛应用对广播电视平台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新媒体时代,受众群的审美需求愈来愈高,平面设计工作只有不断地改善优化,提高自我创新度,才能迎合受众视角,满足市场需求。

作者:周筱熹 单位:璧山区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李达林.“旧媒体”与“新媒体”——视觉传达概念下平面设计的生存现状探析[J].新闻学与传播学,2013,33(05):116-118.

第5篇:电视艺术新论范文

中国电视纪录片至今已走过五十多年的路程。其前二十年,电视纪录片的功能主要是为政治宣传服务,在当时计划经济的条件下,根本谈不上什么市场化操作。“”结束后,电视纪录片创作开始进入初步繁荣时期。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电视纪录片创作进入成熟期。“纪录片的本性受到尊重,纪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得到普及;纪录片的叙事技巧达到了较高的水平;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更适应纪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典型报道的要求” 。电视纪录片空前繁荣,从中央到地方电视台都以设置纪录片专栏、播出纪录片为荣。这个时期,随着新闻体制改革逐步深入,电视产品不可避免要走入市场。正是创作上的繁荣,推动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的问题。

一、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化运作过程中的问题

“中国是最适合拍摄纪录片的国家,我们广阔复杂的地域呈现着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但是,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局面却不容乐观,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市场化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

(一)个人倾向过重

很大一部分的纪录片工作者抱着这样的一种心态,把纪录片当成艺术品来创作,随心所欲的在纪录片中表达自己的想法,他们还向往90 年代初期中国纪录片界的那种梦一样的现实。90 年代初期纪录片创作的繁荣,与当时非市场化运作所带来的创作环境过度自由不无关系,那时令今天的纪录片人不敢奢望的自有的纪录片创作周期、设备、经费以及氛围等环境,对于任何一个纪录片人来讲都是一种诱惑。可是当时的那样一种创作环境, 对于现在的中国电视纪录片来说是一个不现实的参照,在现在的市场经济环境下,电视纪录片同样要面临着生存的问题,然而对于普遍具有理想化意识的中国纪录片人来说, 那种梦一样的现实往往会成为拒绝市场化的借口。

(二)表现模式僵化

以率先采用长镜头、跟拍手法而著称的《望长城》出现以后,长镜头、跟拍的运用似乎成为一种定式,以至于有人误以为长镜头就是纪实主义的代名词。其实纪实主义不等于纪录片工作者漫无目标地、不加选择地记录日常生活,一味地使用长镜头,呈现出风格单一、节奏拖沓等弊端,丧失了纪录片应有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三)片面强调国际化

近些年来,我国一些纪录片工作者为了能“走向世界”,迎合国际口味,国内出现了突出的“老少边穷”现象,于是老人题材、少数民族题材、边远地区题材、贫穷者生活题材成为了纪录片创作的主流。似乎谈到纪录片市场,想到的就是国际方面的市场,并没有对国内自身纪录片市场的培育经营引起足够的重视,事实上,国内纪录片市场的建立,应该是中国纪录片市场化最基础、也最关键的一个环节,13亿人口的庞大收视群,在任何国家来讲都是绝无仅有的。仅靠为数不多的几个在国际上获奖的片子去带动市场,对于中国自身纪录片市场的建立并无太直接的作用。

(四)国际市场的被动地位

目前的纪录片市场主要是被国外的强势媒体集团所控制,一些国际级的交流会上多半是一些国际强势集团在会议上谈论他们的标准,对于弱势团体来说,一些纪录片制作上的标准和规格多是他们说了算,即使不是完全照搬,也会或多或少地受其影响。这一方面是因为国外的纪录片起步较早,发展形态比较成熟,长期以来中国的纪录片都是在学习西方的纪录片而进步。另一方面,从全球范围来看,纪录片的大部分市场还是被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媒体和相关集团所占有。

二、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化现状

从1996年中国电视纪录片市场化问题才正式提上议程。 2002年5月,在北京召开的中国纪录片20年(1980-2000)回顾展映暨研讨会上,汇集了几乎所有的重要专家学者,5天的会议里探讨了涵盖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方面,事实上,会后大家发现,在会议上每一个话题的讨论中,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转移到“市场化”这个核心问题来。每年的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上,都会有来至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视传媒机构负责人、独立制片人、纪录片节代表、专家学者出席,探讨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问题以及国际市场的走向。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电视电影节上,或多或少的都会涉及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场化问题。目前,中国电视纪录片界有一个共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市 场化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能够做的不是逃避而是面对。

以上的这些问题可能是目前中国电视纪录片界需要引起重视的,而近两年,中国的电视纪录片应该说是又进入了一个创作的好时机,对于要走市场化道路,现在存在的这些问题是急需要得到解决的。

参考文献:

[1]何苏六.中国电视纪录片史论.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2]刘效礼. 2006 中国电视纪录片前沿报告.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第6篇:电视艺术新论范文

摘要:本文试图从期待视野的视角下阐述电视谈话节目的创作特点,受众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群体, 而是一个能动的群体。当电视谈话节目符合观众既有的期待视野时, 就会使观众获得满足, 由此产生共鸣, 并引起好的收视效果;当它落后于观众既有的审美期待视野时, 观众就会产生失望抑或抵触心理。因此,研究电视谈话节目的期待视野不仅会提升观众的思想情感, 同时会进一步拓展受众期待视野并提升节目的审美价值并且指导节目的创作方向。

关键词:期待视野;谈话节目;接受主体;受众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0)11-0000-02

“期待视野”,是由德国美学家尧斯提出的,即在文学阅读之前及文学阅读过程中,作为接受主体的读者,基于个人与社会的复杂原因,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读者的这种据以阅读文本既成心理图示叫做阅读经验的期待视野。

电视谈话节目“是将人际间的谈话交流引入屏幕,并将这种交流本身直接作为节目的内容和形式的节目形态” 。

将“期待视野”这一概念运用到电视谈话节目中,即在电视谈话节目欣赏之前及电视谈话节目欣赏过程中,每一位观众作为独立存在的受众个体,由于心理上往往会有既成的思维指向与观念结构,因此对该节目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收视期待。接受主体在观赏谈话节目作品的时候, 不仅仅是接受者, 在某种意义上讲,受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也是节目的创作者。没有受众, 谈话节目的存在就失去意义, 更无任何价值可言。如果我们从期待视野的角度下来审视它的审美特征, 会发现电视谈话节目有更多的研究空间。因此,电视谈话节目研究观众的审美心理和“期待视野”, 从而创作出符合观众“期待视野”的作品就显得尤为重要。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一、观众对节目话题的期待

在中国的传统儒家文化中,整体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只是社会的一个角色,整体是最高的存在。这种观念也影响了我国观众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审美心理。中国观众非常注重自己的观念与社会观念的一致性,比较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在收视行为上表现出从众的特性,在审美心理上表现为鲜明的趋同性特征。这种趋同性在电视谈话节目里主要表现在对话题的审美接受上,观众容易对大家谈论较多的话题、时政热点话题更感兴趣,更乐于和众人一起参与节目和评论节目。

话题,顾名思义就是谈话的中心,因此,话题的选择对于谈话节目的整体风格以及节目的可看性都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在诸多类型的电视谈话节目充斥各个频道的今天,话题的选择直接关系到电视谈话节目的审美趣味的高低。另外,为了增强谈话节目的审美价值,不仅仅需要对话题进行选择和取舍,还需要合理的处理。对话题的恰当处理在某些时候甚至重于话题的选择,因为很多话题本身不具有褒贬的性质,不同的处理手段会使同一个话题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所以,做好话题的选择与处理工作能确保节目的起伏、节奏,便于调动观众的审美情绪和接受兴趣。

1.话题的时效性

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选择时机,一定是要符合新近发生的社会普遍关注的事件为准的。从现代观众的心理需求来看,话题的时效性最大程度地满足了观众猎取最新社会动向的审美需求。一个优秀的具有时效性的话题选择不仅满足了观众对当下热点信息的渴望,甚至还将带动相关事件的宣传与发展走向。对好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审美一致性容易诗人们产生集体主义感、对公共事务的参与感,产生集体的凝聚力。如《今日说法》中传达的对法律公正的认同感,《时空连线》中对奥运会等重大事件的关注可以使观众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名族凝聚力。

2.话题设置的平民化角度

之所以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的设置要从平民化角度出发,首先是因为,电视的大众传播形式最大可能地架起了观众与电视之间沟通、理解、信任的桥梁, 电视观众不再作为简单的受众而存在, 可以直接参与到节目中去并且间接的成为节目的创作者。其次,从目前电视节目的发展趋势来看,平民化选材已成为是节目的主角;从谈话选题来看,百姓生活中的话题最多,而且天天都会有新话题;从收视率角度考量,平民百姓永远是电视观众的大多数。因此,平民化不仅意味着在题材选择上的贴近生活、贴近观众,还要在审美情趣、审美价值标准上做到真正的“审美平民化”。讨论话题的过程不给予观众指导性的结论,而给观众提供思考的空间和观念,以走向到双向传播的共同分享、共同进步的交流、互动之路。

二、观众对明星嘉宾的期待

随着电视媒介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节目形式开始被受众所熟知。节目形式的丰富,不仅使受众拥有更多的选择,同时,基于电视媒介这个巨大的平台,造就出大量影视、歌曲、体育等各领域明星。人们对明星的期待,沉醉与痴迷恰巧为电视谈话节目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因此,邀请明星作为谈话嘉宾就成为时下谈话节目夺取受众关注的主要手段。

(一).受众的情感映射

受众对电视谈话节目欣赏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恋与陶醉的过程,它唤起的,不仅是受众的审美意识,而且还是一种自我实现的遐想。所以,明星的万众瞩目的形象成为人们种种欲望和情绪的象征,受众崇拜明星,从某种程度上讲是对于自我理想的外化表现、自我情绪的宣泄、自我趣味的肯定。因此,观众在收看明星参加的谈话的节目时,对于明星所表现出的情绪会有强烈的认同感,即将自己所经历的人和事自然的带到正在谈论的话题中去,将自己脑海中的某种情绪映射到所喜爱或关注的明星身上。这些明星正是他们心中某种美好形象的化身,或者是他们自己不能做到的、希望借助于明星来表达的某些观念的“传声筒”。也就是说,从收看角度分析,谈话节目的意义更主要的在于它体现出了受众共同的价值理念以及对于受众造成的某种虚幻却又是十分亲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明星走下神坛,倾诉心声

以明星为主题的谈话节目,明星本身就是节目最大的亮点。在广大受众的心里,明星早已超越了普通人的层次,他们拥有近乎完美的公众形象、炉火纯青的专业素养、娇好的容貌等等。因此,受众对明星的关注程度不仅局限在屏幕前的一面,更多的是在明星走下神坛,作为个体和普通百姓一样的地方,以及他们成名前后的心路历程。节目通过选择观众喜爱的明星与观众交流,引发了观众的追溯往事的复杂情感,调动了观众的情感参与,并因此产生了心理互动的情感呼应,使受众获得了求知、求美、解惑与共鸣的精神满足。

(三).观众对明星故事的强烈探知欲

心理学家通过大量科学统计和研究得出结论:每一个人在他小的时候都做过明星梦,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成为万人瞩目的明星。但在现实中,由于先天条件和后天环境的不同,绝大多数人不会实现这个梦想,或在半路就放弃这一梦想,可是,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始终会留有一份“明星情结”。因此,崇拜明星,对明星成名故事的强烈探知欲,就成为人们关注谈话节目的心理原因。在收看节目时,观众常常会对明星充满好奇心,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他们是怎么成为明星的,他们有什么样的趣事。观众渴望通过收看节目了解到明星的生活经历和情感秘密,更注重明星在叙述中的过程和细节以及故事的真实性和真诚感。比如《鲁豫有约》在访问孙红雷的一期节目里,孙红雷讲述自己大专毕业后找到工作时突然激动的落泪,所有的观众都为之动容,铁汉孙红雷不经意间表现出柔情的一面不但打动了观众的心,更带来节目意想不到的效果,同时极大的满足了观众的收视期待。

三、观众对主持人的期待

中国传统观念中重含蓄、和谐,不喜张扬的心态是中国老百姓虽有“出声”的欲望却被禁鼓起来,因此,受众在欣赏谈话节目时内心的想法以及情绪就寄托在了主持人的身上。对主持人在节目中一言一行的期待,成为受众对节目审美心理的外化表现。

1.主持人的“主角”表演

一档审美价值高且具有审美的参与性的谈话节目,要有一位具有主角意识的主持人,在整个谈话节目中,主持人倾听之余还要像一家之主一样拥有招待“客人”的能力。“客人”显得腼腆的时候,“主人”要不惜面子甚至表演节目来主动承担起调动全场情绪的作用;“客人”不愿说话时,“主人”能够察言观色,马上侃侃而谈从而消除尴尬的局面。那么,主持人如何发挥、如何表现、如何在谈话过程中灵光一现使谈话更加好看也是驱使观众长期收看这类栏目的审美期待之一。

2.主持人的现场驾驭能力

电视谈话节目每一期都有不同的主题和讨论的方向,主持人作为节目的核心人物,在整个谈话过程中必需做到对应相关主题,让不同意见的嘉宾和现场观众的意见可以清楚的表达,时刻掌握谈话进程和谈话节奏。现场驾驭能力强的主持人不仅可以巧妙地把握住整个节目的节奏,更重要的是可以提升节目的美学价值。例如《艺术人生》访问著名表演艺术家葛存壮时,朱军为了还原葛存壮几十年前的艺术形象,拿着鬼子帽想让他戴上,葛存壮并不希望戴,说“过去我戴这帽子,是角色需要。在那个年代,那样残忍的大屠杀太多了,今天,难道我们还嫌少吗? 如果节目需要,我还是戴上吧。”朱军马上回答“不,不戴了,不需要。”并鞠了一躬说“葛老师,我为自己刚才的提议向您道歉”。这样机智的应对不仅化解了葛老师的尴尬、赢得了满场观众的掌声,同时还唤醒了受众的审美意识。

3.主持人的个人风格是节目整体风格的代言

电视谈话节目的风格,就是编导在节目创作总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创作个性与鲜明的艺术特色。一档优秀的谈话节目必定需要鲜明的谈话风格,而这种谈话风格的确定就需要主持人来帮助实现。主持人的个人风格是节目整体风格的代言,一位有独特个人风格的主持人与具有同类风格的节目配合,将起到1+1>2的效果。像朱军的主持,朴实无华,成熟稳重,成就了《艺术人生》的大家风范;鲁豫的沉静淡定、睿智、清新并善于倾听的主持风格,得体演绎了《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的宗旨。

任何艺术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艺术生命,电视谈话节目作为电视艺术的一种,自然也有它的生命周期和发展势态。目前,社会不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以超强的发展速率在前进,我们面临的是高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关注的热点、人的心态、观众的喜好包括审美水平都会在很短时间里不断的变化。因此,对于谈话节目来说,初创时的定位和设计在一段时间过后一定会出现暂时不适应时势的现象,此时编导应用海纳百川的态度学习新事物应对新问题,勇于接受现实并采取相应的整改措施以提高节目的审美价值。同样,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电视谈话节目,就要提倡它在创作时应尽可能适应大众的审美需求, 不要躲在象牙塔里孤芳自赏, 脱离大众的审美品位,同时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提升大众的美学修养和审美情趣。只有这样,才能促使电视明谈话节目拥有更高的审美追求和更为长久的艺术寿命。

注释:

[1] 朱羽君、殷乐《大众话语空间:电视谈话节目》,《现代传播》,2001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 高鑫《电视艺术美学》,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2. 胡经之《文艺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 黑格尔《美学》第1 卷, 商务印书馆, 1979 年版.

4. 朱立元《接受美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5. 张凤铸《中国电视文艺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9.

第7篇:电视艺术新论范文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电视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电视节目供大于求,受众市场在不断分化,我国电视传媒正面临着分众化的发展现实。分众化的这种趋势对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面对这样的现状,如何能让节目赢得更多的观众,已成为生活服务类节目的当务之急。

分众化就媒体受众而言,是指将庞大的受众群分割成若干个小群体;就节目形态而言是指按照目标受众群体,对节目进行更加具体化、专业化的定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传媒的迅猛发展,受众市场在不断分化,电视传媒面临着分众化的发展现实,电视媒体对于受众的分众化倾向纷纷展开了新的应对策略。

分众化时代也正是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大有可为的时期。但是目前我国的许多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还没有足够的分众化意识,内容相近、形势相仿的生活服务节目数不胜数。为满足电视观众日益细分和快速变化的需求,生活服务类节目必须面对分众化的现实,实施分众化发展策略;必须要重新定位,找到自己的受众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信息传递;必须致力于自身个性化、品牌化的发展,使用多元化的形象来满足受众异质性的需要。

一、受众定位

近年来,随着电视事业的迅猛发展,电视节目之间竞争异常激烈。电视传播模式也从传播者本位向受众本位转变。“受众本位是指大众传播媒介在信息传播活动中,以受众为中心,以最大程度地维护受众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满足受众获取信息的需要。对受众的科学认识和把握是设计电视栏目的前提和基础,栏目必须找到对自己的信息服务感兴趣的受众,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依赖的基础。”[1]

目前很多电视频道出现了饮食、旅游、汽车节目等,这种分化更多的仅是体现在节目题材和内容上,并没有将受众的分化作为节目的定位来考虑。导致生活服务节目始终在受众定位上不清晰,最终只能使节目没有目标观众,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在策划节目的开始,要对生活服务节目限定准确的受众定位。

受众定位要以充分的观众市场调查为基础。市场调查需要按照受众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民族、地理位置、收入水平、教育程度、收视习惯、收视心理等要素进行“细分”。在此之后,应该着重把握不同层次观众的一般需求和特殊需求。发现和归纳受众这些需求,合理划分特定的受众群,研究这种受众群的市场成熟程度,都成为了创办生活服务节目的重要前提和依据。受众市场细分的依据主要可以分为文化因素(社会习俗、文化层次、社会影响)、经济因素(消费水平、收入水平、支付者角色)、个人因素(年龄、性别、需求、消费行为)等三类。

通过这样的细分我们可以发现,目前我国的生活服务节目还有很多等待开发的空间。比如老年、男性、农村节目都开发的还很不够。近年来,我国的电视老龄化现象严重,老年观众已经成为对电视依赖感很强的一个群体。这要求我们在内容制作和编排方面以及广告营销方面都做出新的调整,制作和播出更多适合老年人收看的电视节目。对老人而言,他们非常看重身体保健、衣食温饱、期望自身权利得到保证,对旅游、书法、绘画等生活休闲方式非常关注,对自身安全和生存系统危机感很高。因此制作这些方面的节目就很容易培养受众的忠诚度。而我国目前针对于老年人的生活服务节目显得比较单调。除了中央电视台的《夕阳红》栏目以外很少有其它注重时代性、开放性、参与性的针对老年人的生活服务节目给人留下过深刻印象。

二、 内容定位

内容定位实际上是决定为这些目标受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 的问题。随着电视业竞争的不断激烈,每个频道和栏目几乎都在寻找别人没有发现的内容。但这种寻找和挖掘已经变得越来越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要对市场进行调研,找到市场上的空缺点,有针对性地决定节目的内容定位,运用差异化策略找到自己的位置。

1、善于把握生活热点

分众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求生活服务节目能够把握生活中的热点,不断向深度、广度拓展。因此,除了围绕柴米油盐的纯生活服务节目以外,观众还要求电视生活服务类节目能够融入一些新的理念,吻合时代的节拍。比如“自助游” 、“出国游”已经成为人们热衷的旅游方式。我们看到一些叙述旅途故事的栏目,以跟踪拍摄的形式,记录沿途的自然风光和异国文化并将其展现给观众,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再比如说,我国的老百姓过去不太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对那些抽象复杂的法律条文我们也很难熟悉掌握。因此,通过电视的形象化手段来介绍各种法律领域的维权方式对于观众来说就是非常需要的。中央2套的《生活》、《为您服务》等栏目都有专门的法律版块安排。这些涉及法律和生活安全话题表现出了生活服务节目深刻性的一面,其中的新闻性更使得这类节目能够随时把握住生活的热点。

2、对新的生活素材的开拓

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人们的知识视野不断地更新扩大,但在很多领域仍不断出现新的“盲点”。生活服务节目如果将内容定位在传授新的科学、科技知识与技能,就可以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随之了解生活发展的最前沿信息。比如过去很多健康服务节目,多数还是停留在生理健康领域,很少涉及心理健康服务。2004年央视社会与法频道推出的《心理访谈》栏目“适时地填补了中国电视心理服务类节目的空缺,以个案出现的心理压力、心理危机、心理困境为切入点,探讨出现问题的原因和应对的方法;从心理视角解读个案故事和社会事件,从心理科学的角度以通俗的方式在大家有相似经历或能产生共鸣的故事中,帮助人们认知自己的情绪、心理和行为,并能够给予适当的方法和建议,体现了栏目贴近服务性和实用性的特点。”

3、倡导新的生活方式

生活服务类栏目应密切把握现代生活的脉搏,密切关注生活的新动态和新特征,并给与及时的描述和指导。比如现在很多房产、家居、汽车等生活服务节目,就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积极倡导一种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央视2套的《交换空间》就是一档涉及家庭装修的家居类节目。节目以48小时内两个家庭在设计师的带领下互换房间相互装修这种方式来呈现。观众随着两队的装修设计学到了不少关于家居设计的方案。此外,目前还有很多以“汽车与生活”为内容定位的节目。汽车逐步进入家庭,它所带来的不仅是生活的便利,而是整个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因此汽车类服务节目可以提供给观众全面的汽车和交通信息服务,涉及维修保养、交通法规、产品最新消息介绍等等多个方面。

三、 节目形态的包装

生活服务节目的包装总的来说要做到风格化。一个栏目要从众多的电视节目中脱颖而出,必须要使节目具有“不可替代”的内在品质。随着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的发展,它的节目形态也必须也处于不断创新之中,时刻保持不断有一些新的元素融入到节目当中。

1、新闻性手法引入生活服务之中

新闻性手法主要是指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有效的服务点和用新闻的手法去处理选题。用新闻的眼光去发现有效的服务点也就是在选材上要体现新闻性;由新闻引出服务来;从新闻中发现生活热点,以百姓关注的现实与热点话题为内容,让人们对关心的有共性的困惑进行讨论和解答。这种形式往往使节目具有新鲜感和紧张性,在叙述一开始就能抓住观众的心,具有了故事性和情节性,彻底打破了过去人们传统上认为的生活服务节目就是枯燥的教授生活常识。此外,过去的生活服务节目题材经常没有时效性,而从新闻的角度来编排节目,以时效权威的新闻风格来包装服务,新闻性手法与社会现实的贴近性又增加了节目的生动性和可视性。

新闻性手法的另一个方面就是用新闻的手法去处理选题。在节目中运用到新闻节目中常用的纪实性拍摄手法,结合了现场报道、深度调查、投诉跟踪以及跟拍、暗访等多种形式,内容客观真实,信息关联度高。有效地提升了节目的时效性与可信度,又关注到了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状态与生活空间。

2、竞技、表演、访谈、真人秀元素渗入生活服务之中

轻松朴实的节目风格是传统生活服务节目的主旨。而随着分众化时代电视市场的激烈竞争,如果现代的生活服务类节目在保留实用性、人文性、贴近性的基础上,也将竞技、表演、访谈、真人秀等元素渗入生活服务之中,将受到更多观众的喜爱。这种形式把经济、时尚、艺术等元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分调动了电视的表现手段,让观众娱乐的同时,记住并学到有用的东西,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

(1)竞技类:竞技节目在调动现场观众的积极性,造成与观众之间的互动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因此在生活服务节目中引入竞技的节目形态,可以使观众对于比赛的结果产生强烈的悬念和期待。比如cctv—2的《超市大赢家》、《购物街》都属于生活服务类的大型消费竞技节目,又可以理解为生活服务类的互动娱乐节目。节目集服务性、娱乐性和竞技性于一身,通过紧张刺激的竞技游戏,使观众在游戏、悬疑、揣测、惊喜中追逐着每一个环节,同时达到了轻松传达服务信息的目的。节目的卖点在于主题、表现形式上的大胆创新,因此增强了节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当然,这种节目的基本宗旨仍然是传达与生活有关的知识性和服务性内容,而不以观赏性和娱乐性为第一目标。

(2)表演类:许多电视制作人已经意识到,故事化不仅是电视剧中需要的元素,在其他的节目类型中同样可以拿来借用。在节目中如果能够增加一些戏剧冲突,就会使节目更加引人入胜。当下一些生活服务节目中,就不乏利用情景剧展现生活技巧的优秀实例。如央视《美食每客——三人餐桌》、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快乐生活一点通》就是通过情景剧把生活常识有机地串联起来,为观众提供了生活中的各种小窍门,增加了节目的亲和力,有效地拉动了收视率。

(3)访谈类:生活服务类节目通过访谈的形式来表现可以有效地拉近节目与观众的距离。生活服务类谈话节目在题材上是选择与百姓生活相关的话题,请嘉宾和观众一起来谈论生活。北京电视台生活频道的《生活广角》就是一档以百姓生活故事、生活感受为主要内容,以外景采访和演播室嘉宾讲述为主要表现方式,以现场观察员调解为主要渠道,为人们提供情感宣泄的途径,力求化解矛盾并引发思考。再比如天津卫视的《沟通》节目,它紧紧围绕百姓的生活话题,做到了贴近观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再比如北京电视台2008年推出一档全新大型的关于家装家饰家居的演播室访谈节目——《生活+》。在节目中穿插各类实用资讯,主持人代替观众提出各类相关问题,和嘉宾进行讨论,替观众答疑解惑。栏目坚持“以人为本”的家居理念,正确引导消费理念。

(4)真人秀类:目前有许多节目都引入了真人秀的元素,它的理念带来了新的电视元素和技巧。生活服务类节目中融入真人秀的娱乐元素,同样可以带来相当高的收视率。国外这类节目样式已经非常丰富,通过选择个体的服务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帮助来达到服务大众的目的,通过对服务内容的具体实现全程跟踪拍摄,使得内容显得更加电视化。我们经常看到在职场类节目中借用“真人秀”的电视手法,如央视曾经的《绝对挑战》,美国学习频道的《择业比拼》;生活家居类节目如央视的《交换空间》、英国广播公司的《交换房间》;美容化妆节目如天津卫视的《化蝶》、美国福克斯公司的《天鹅》、美国广播公司的《改头换面》等等。当然,在生活服务类节目中融入真人秀元素并不是就等同于完全意义上的娱乐节目。在这里,只使用真人秀的形式来包装节目,娱乐只是为了增强节目的趣味性和吸引力,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服务性。

一档节目可以受到不同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兴趣爱好观众的喜爱,这虽然在原则上是各大媒介努力追求的目标,但在媒介高度发达的今天,要想形成受众的高度聚集,对于媒介的综合实力有极高的要求。因此针对不同的受众需求来制作电视节目已成为当今世界电视发展的一个潮流。我国的生活服务节目应该顺应分众化发展的趋势,充分考虑到受众“分众分餐”的实用价值取向,根据受众的不同需求,应用不同的策略来发展生活服务类电视节目。

本文系甘肃省社科课题《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的研究》成果

注释

[1]林艺锋.内地生活服务类电视栏目的品牌策略研究[d].北京:北京大学,2007.

王亚娜.大众文化语境下国内生活服务类节目的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

参考文献

[1]柴燃.消费时代的生活服务类节目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8.

韩青,郑蔚.电视服务节目新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冷智宏,许玉琪.电视生活服务节目:定位、形态与包装[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第8篇:电视艺术新论范文

央视一套大型电视公益活动《梦想合唱团》第二季共为各公益项目募集善款13710万元。在近日举行的《梦想合唱团》创新论坛上,央视副台长罗明表示,相比第一季,第二季的社会参与度更高、关注度更强,移至晚间黄金时间播出使得一套的节目编排、收视人群发生变化。同时,《梦想合唱团》“植入公益”的方式也给中国公益节目市场带来清新空气。

一位与会专家表示,《梦想合唱团》第二季相比第一季变化非常大,第二季把镜头对准民生,把舞台让给百姓,节奏比较欢愉,歌曲更加大众,明星的支持者更多,这些都体现了幕后团队的开放心态和创新精神。

3·15晚会启动手机投诉平台

3月1日,央视“3·15晚会”宣布联合搜狐新闻客户端开通央视“3·15晚会官方手机投诉平台”。3月1日起,用户可通过搜狐新闻客户端随时随地进行爆料投诉。这是继央视财经频道落户搜狐新闻客户端、央视年度经济人物携手搜狐新闻客户端推出候选人人气指数以及晚会在移动平台直播后,央视在移动互联网平台上的又一重大举措。央视相关负责人介绍,此举旨在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的维权途径。

藏汉双语动漫《藏羚羊》四月与观众见面

青海省第二部藏汉双语原创动漫《藏羚羊》近日已进入最后制作阶段,今年四月将与观众见面。

5集原创动画剧《藏羚羊》由青海省民族语动漫发展中心、青海省开心动漫文化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编创,改编自多次获得国家大奖的儿童舞台剧《藏羚羊》,描述了藏族小男孩格桑与姐姐赛珍为保护小藏羚羊,战胜恶劣环境与盗猎者,最后把小羊送回父母身边的故事。

青海省民族语动漫发展中心主任张景元介绍,创作该片的初衷是为了通过动画剧的形式,引导青少年养成诚信、正直、感恩的良好品格,也吸引更多人关注高原生态。

神话戏《追鱼》杀青 魔幻热再起

日前,由浙江广厦传媒投资的神话戏《追鱼》杀青。《追鱼》以中国流传甚广的民间故事为蓝本,融入传奇断案元素,谱写了一曲凄美感人的人鱼之恋。

浙江广厦传媒斥巨资聘请电影《画壁》的后期制作公司制作三维特效,结合现代摄制和数字处理高科技,试图打造情感和视觉的双重盛宴。制片方相关负责人表示,神话传奇大剧的特技效果,应该和电影一样强。

近年,魔幻题材电视剧大热荧屏。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尹鸿表示:“这类差异化题材走了一条更专业的发展路径,市场份额虽然不大,但具有不可替代性。” (张莉)

陕西卫视打造微电影品牌

3月2日,陕西卫视在京举办日播节目《华夏微电影》会,推出“大爱”系列微电影作品,7部微电影全部由北京七家公司制造。《华夏微电影》是陕西卫视去年推出的一档日播微电影节目,至今已播出160期,推出了180余部微电影作品,是国内首档微电影品鉴节目。

陕西卫视副总监杨文萌介绍,节目开播时曾和新媒体合作拍摄,但今年元旦以后,节目已开始自主拍摄,在保证质量和水平的同时,更能打出自己的品牌。2013年,陕西卫视将斥巨资制作更多具备较高艺术水准和满足大众审美需求的微电影作品。

乐嘉《夜问》领衔 深圳卫视三月改版

3月7日,乐嘉主持的访谈节目《夜问》在深圳卫视首播。据悉,《夜问》旨在通过演绎和分析真实案例解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传播人际交往中的学问,节目现场设有百位观众团与嘉宾共同参与探讨。

深圳卫视三月改版还将上档3个新节目,分别是由李湘主持的游戏节目《男左女右》(原版节目为《Battle of the Sexes》),旅游探险节目《大旅行家》与新闻分析节目《关键洞察力》。此外,《年代秀》也将改版与升级。(池何熠)

天津卫视3月主打“春天女人心”

天津卫视3月推出“春天女人心”系列剧目,由马伊琍、杜淳主演的现代青春励志题材电视剧《青春期撞上更年期II》以及蒋雯丽主演的年代剧《娘要嫁人》两部情感戏将在天津卫视黄金档轮番播出。

3月2日,天津卫视《青春期撞上更年期II》首播盛典在津录制,主创悉数亮相为新剧助阵。盛典上,刘莉莉和马伊琍这对剧中的“婆媳”演绎了一场“精明媳妇大战更年期婆婆”的戏码,还原现实生活中“青春期”和“更年期”相遇时的矛盾。《青春期撞上更年期II》自3月6日起在天津卫视每晚19:30两集连播。(南瑞)

《华胥引》热拍 网络小说翻拍再度走俏

由慈文传媒、天津北方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天津滨海国际影业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华胥引》正在浙江热拍,该剧由唐七公子的网络小说改编,讲述几段乱世中的爱情故事。

第9篇:电视艺术新论范文

【关键词】电视职场 真人秀 《职来职往》

一、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概念

进入21世纪,全球的电视界掀起了“真人秀”节目的浪潮。它发源于欧美电视界,具有真实性和竞争性。借助西方真人秀节目的成熟模式,中国电视界也出现了各类真人秀节目。随着职场电视剧《公关小姐》、《杜拉拉升职记》的风靡一时,《生存大挑战》、《赢在中国》、《职来职往》、《中国职场好榜样》、《天生我才》等职场真人秀节目诞生了。

对于真人秀节目的概念,并不统一。目前,有以下几种说法:上海交通大学谢耕耘教授认为,“职场真人秀特点是参与者被指定完成规定的需要一定专业技能的任务,由评判者根据参与者的完成情况,做出淘汰或者选拔决定。”刘利群、傅宁出版的《美国电视节目形态》一书这样定义真人秀:采用纪实的拍摄手法记录自愿参与者在规定的情境中按照特定规则进行的自由而真实的竞争或是体验行为,从而凸显参与者本质个性,与受众互动的电视节目。尹鸿、冉儒学认为,电视真人秀作为一种节目,是对自愿参与者在规定情境中,为了预先给定的目的,按照特定的规则所进行的竞争行为的真实记录和艺术加工。

二、电视职场真人秀节目发展现状

1、节目现状

在电视界,我国的电视职场节目发展经历了探索期、成熟期到期。一是本土化探索期。1989年,广州本土电视剧《公关小姐》大热,获得第九届全国“大众电视金鹰奖”优秀长篇连续剧奖。1999年,湖南卫视推出大型谈话类节目《新青年》,从青年的角度探讨相关的新闻人物和事件。三年后改版的《新青年》,由于策划不周而失败告终。这是中国职场真人秀的第一次尝试。2003年10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推出第一档“大型人力资源节目”《绝对挑战》,但因收视率较低而作别。二是成熟期。电视职场真人秀开始走向成熟的运作型模式,如东方卫视的《创智赢家》、中央电视台的《赢在中国》。但因为其过于严肃,使得节目的收视群体过于狭窄,导致最终还是结束了。三是期。2008年以后,职场真人秀节目进入了全新改版时期,有了较大的创新与突破。极具话题性的《非你莫属》、百家职场面试秀《职来职往》、发掘自我的《天生我才》等,都是这段时期的典型代表。这标志着职场真人秀节目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职来职往》和《非你莫属》开启了职场真人秀节目的第二个春天。

2、学术研究

在专著领域,国内目前没有一本专著是专门研究职场类电视节目的,只有一些著作在其中的章节里写到了职场类节目。如韩青、郑蔚的《电视服务节目新论》一书中,介绍了各种类型的服务节目,其中将职场类节目作为服务节目的一种,对其进行了简单的研究,主要介绍了职场类节目兴起的原因、现状、特征以及职场类节目的不足和展望。谢耕耘、陈虹的《真人秀节目:理论、形态和创新》一书中,介绍了真人秀节目的类型、叙事策略、以及真人秀节目的营销和产业链,在介绍真人秀节目类型的一章中提到了职场创业型真人秀节目,以职场真人秀节目的鼻祖——美国全国广播公司的真人秀节目《学徒》以及国内一些类似《学徒》的职场真人秀节目为例,对职场创业型真人秀节目的特点进行了研究。

在论文领域,我国对电视求职节目的研究论文大都围绕内容与形式来阐述,极少从节目的策划、受众定位、节目影响、构建青年群体形象等来展开。例如,陈昊姝《职场真人秀——〈职来职往〉节目成功要素探析》、李朵朵《职场真人秀节目的典范——《职来职往》前途宽广》等,这些论文主要从节目的内容和形式方面来谈国内外的职场类节目。杨明《如何办好电视求职节目》、白晓青《电视求职类真人秀节目主持人角色定位》等,主要是从节目的策划方面来谈国内的职场类节目。王莉红、关艳霞《专业化·娱乐化·价值观——从“绝对挑战”谈经济类节目的大众化》等,这些文章主要是从娱乐功能来探讨国内的职场类电视节目,但是没有阐述节目的服务功能。宋爱文在《我国商业职场脱口秀电视节目探析》中提出要针对商业职场脱口秀电视节目的创新特色,结合节目文本分析,从传播学、社会学、电视文化学等角度加以剖析,寻找其成功的理论依据及演变过程,梳理商业职场脱口秀节目发展的脉络,通过TV2.0电视新思维找出商业职场脱口秀的特征。

3、对《职来职往》的研究现状

求职节目《职来职往》初登荧幕,收到了很好的收视效果。克顿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职来职往》在2011年3月份的网络版平均每期点播次数达到20万次以上,最高一期甚至超过46万次。官方微博和社交网站上的固定粉丝总数已超过10万。目前学术界对于《职来职往》节目的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从符号形态角度,樊国庆认为,《职来职往》借用三大主题来完成叙事亮点,分别是“赢”制造戏剧性冲突、“成家立业”的符号内涵、“人”为主题,并指出,“台上”与“台下”就是一种权力的建构方式,其符号权力的语言形式是“灭灯”和“点评”。

从主持人角度,文鲲认为,作为主持人要成为把握节目现场的把控者,做求职者的贴心朋友。

从节目形态角度,张亚茹认为,《职来职往》对于《非诚勿扰》的节目形态的嫁接,让该节目成为了目前最受欢迎的求职节目之一。

从品牌营销角度,侯跃和于韧锋认为其借助电视传媒营销来塑造个人与企业形象,将个人、企业、电视传媒三者较好的融合,寓教于乐将品牌营销进行到底。吴微瑕认为,《职来职往》充满了服务性和指引性作用,《非你莫属》增添了娱乐。宁迪和都成认为,节目在理念、形式上有所创新,还原面试现场,起到改变权威形象的作用。

从节目功能角度,卢翩翩在《求职类节目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以〈职来职往〉为例》中提出,《职来职往》为在校生提供了就业知识的参考,同时也为企业做了有效的广告宣传。苏永玲和秦宇提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是指在校期间通过学习或实践而获得工作的能力,包括保持工作以及晋升的能力。他们建议要从政府、校企合作、高校以就业为导向。宁迪和都成在《〈职来职往〉看电视求职节目的创新与发展》中指出节目存在求职意向的不均衡、行业达人间的话语失衡和个人审判色彩明显三大缺点,提出了企业交替出现、突破地域和结合市场的建议。

三、《职来职往》的社会意义

《2O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表明,2011年6~7月高职院校、211与985高校、独立学院和普通本科院校的毕业生签约率分别为50.1%、49.3%、44.6%和44.1%。布迪厄认为,惯习是一种结构形塑机制,会随着经验事实、场域位置的变化而改变。在求职与生活场域中,大学生普遍具有的惯习是“精英情结”和“符号情结”。在激烈竞争的时代,电视节目再次创新,推出《职来职往》求职节目,受众定位是大学生人群。该求职节目让应届大学生有了另一种求职的新渠道。

《职来职往》通过展示一个个真实而具体的例子调动求职大学生的情感因素,推动其参与电视求职。如在2011年6月17日一期节目中,一位法律专业的学生在电视节目中嘲笑从事本专业的人都是没有前途的,但是在场岳成律师事务所的岳律师还是为这位求职者留灯。可见,该节目处处充满着人情味,积极调动大学生参与电视求职;通过电视媒介的优势,积极利用电视语言,尽可能调动电视多种表现元素来呈现,充分体现电视媒体的声画并茂的优势。

李响作为《职来职往》的主持人,展现出一种独有的风格。在节目中,他就是一位容易亲近的邻家大哥哥,待人礼貌谦和,特别是面对求职者时,他总会站在求职者的角度上,时时刻刻给予他们支持。李响在主持过程中,也许没有优美的语言,也没有老练的资历,但是他总能用最简洁的语言说出真实又感人的话语。他是该节目的串连者与见证者。

结语

《职来职往》节目的受众定位是求职大学生人群,大学生属于分众化群体,节目从分传播出发,异于一般的大众传播角度,锁定特定的目标受众,尽量满足受众文化需求的复杂多样及个性化色彩,集中精力办有特色的频道和栏目。而电视求职节目需要可持续发展,不能依靠一味地模仿,需要适合本土国情。节目要努力制造热点话题,利用新媒体进行宣传与营销,环节设置应更具特色。谢耘耕、陈虹指出,无序竞争导致盲目跟风、文化差异挑战道德底线、干预影响真实魅力、制作力量薄弱和忽视产业化运作,是办好真人秀求职节目的大忌。我们现在更需要将真人秀推向大制作、大营销、大市场,以促进中国电视产业的繁荣。

参考文献

①曾湘泉:《“双转型”背景下的就业能力提升战略研究》[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2010

②宁迪、都成,《从〈职来职往〉看电视求职节目的创新与发展》[J].《今传媒》,2011(9)

③郝伟,《论泛娱乐时代电视真人秀节目的文化自觉》[J].《福建师范大学福清分校学报》,2011(6)

④李佳芳、赵宁,《求职类真人秀节目能走多远——以〈职来职往〉为例》[J].《电影评介》,2011(13)

⑤黄敬宝,《中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综述(2009-2011年)》[J].《经济研究参考》,2011(13)

⑥龙溪虎、巢传宜,《大学生求职期社会支持系统探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8)

⑦覃思鼎,《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形成机制及现实选择》[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⑧侯跃、于韧锋.《职来职往:品牌营销》[J].《品牌》,2011(1)

⑨张亚茹,《电视真人秀节目形态的嫁接式结构研究——以中国教育电视台〈职来职往〉为例》[J].《今传媒》,2011(12)

⑩樊国庆,《职来职往的叙事亮点》[J].《今传媒》,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