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

第1篇: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青少年;单亲家庭;心理问题;成因;疏导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3-0100-01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家庭成员残缺,与其他青少年家庭情况不同,使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与双亲家庭青少年相比,单亲家庭青少年更容易出现异常的行为与表现。这一现象的不断发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同时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

一、单亲家庭青少年存在的心理问题及成因

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在同龄人中更容易出现问题。家庭成员的残缺,使得部分青少年长期处于单亲家庭的阴影下,长时间压抑自己,造成心情低落,面对生活十分消极。并且不喜欢与人沟通,心里的问题无处倾诉,身边没有朋友,使得青少年产生抑郁消极、悲天悯人的心理问题。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为了弥补孩子,想要给孩子更好的生活,长时间加班工作,没有多余的时间陪伴孩子,于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造成孩子对家长的不满,对自己所处环境的不满,对社会生活不满。部分单亲家庭的父母出于对孩子的愧疚,过分溺爱孩子,无原则地满足孩子的要求,使孩子产生任性、行为散漫、易暴易怒的问题。

二、单亲家庭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疏导策略

1. 家庭方面的相关做法

(1)家长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做子女的榜样。在单亲家庭中,父母的情绪可以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状态与性格的形成。为了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保证孩子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观,单亲家庭的父母要消除自己的不良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强乐观地面对生活,给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让孩子形成积极正确的人生态度。

(2)家长要采取合适的教育方式。由于家庭情况的不同,单亲家庭的子女的心理状态与双亲家庭子女的心理状态不同,因此单亲家庭的子女在选择教育方式的时候要谨慎。在家庭中,家长要尽量给孩子营造幸福温暖的和谐氛围,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要注意孩子敏感的心理特点,学会与孩子交朋友。家长要鼓励孩子,让孩子不为自己的身份而自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性格与正确的生活态度。

2. 学校方面的相关做法

(1)学校应积极开展集体活动。单亲家庭的孩子容易产生自卑心理,因此在学校这个大集体中,部分单亲家庭的孩子无法融入班级生活中,无法完全释放自己的喜怒哀乐并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长此以往,容易导致学生心情压抑、郁闷甚至产生心理问题。所以,学校要有计划地组织校园集体活动,鼓励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让单亲家庭的学生可以体会到校园生活的温暖,在校园生活中体现自己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培养单亲家庭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结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可以在校园集体活动中团结同学,增进友谊,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教育机构帮助学生健康成长。学校教育不仅是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更是为了让青少年可以健康快乐地成长,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学校要积极地开设心理健康相关课程,对单亲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任课教师要及时发现单亲家庭学生的问题,并对学生进行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乐观自信的人生态度,使其养成良好的性格与品德,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3. 社会方面的相关做法

其一,对单亲家庭要有正确的认识。社会是青少年生活成长的大集体,社会有责任关爱青少年的健康成长。部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由于缺少父母的关爱,有关机构可以组织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参加一些类似关爱敬老院的活动,让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多和人接触,让青少年发现社会中美好和善良的一面,积极地融入社会。其二,社会应当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社会应该重视单亲家庭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相关的心理辅导机构或者开设心理咨询服务热线,让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可以得到最好的解决。同时,政府部门也要提高对单亲家庭的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关注,定期检查单亲家庭青少年的心理状况,为单亲家庭子女提供社会最坚强的后盾。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单亲家庭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学校、社会都应该重视并且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使他们更好地融入集体和社会,促进他们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唐先勇,刘贵萍.单亲家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家庭教育对策[J].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12(06).

[2]孙会迎.单亲家庭青少年的道德人格问题与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09.

第2篇: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影响因素

随着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素质教育,终生教育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作为其中的核心部分之一,心理健康教育受到了来自于政府、社会、家庭乃至青少年自身多个层面的关注与重视。陕西省于1997年在全国率先召开了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并确定了11个县30所中小学校作为素质教育实验县。在推行素质教育方面,陕西省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目前,陕西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如何?影响因素有哪些?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有助于今后陕西省在素质教育中更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更好地促进陕西省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一、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目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良好,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亦不容忽视,其中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尤为突出。2004年,韩晓琴、康伟对陕西省7地市1000名城乡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陕西省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水平总体乐观,在回收的700份有效问卷中,有问题的为40人,占5.63%;问题较严重者即存在明显心理问题的为11人,占1.55%,心理健康问题的总检出率仅为1.55%。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虽然总体健康状况良好,但在某些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调查中发现,34.65%的学生存在学习焦虑问题,11.69%的学生有身体症状,7.89%的学生有过敏倾向,7.32%的学生有冲动倾向,6.06%的学生有恐惧倾向,5.63%的学生有自责倾向,4.65%的学生有孤独倾向,3.08%的学生对人焦虑。

另一方面,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较城市青少年低。2008年,郝雁丽、李景华对西安市城乡6所中学的1756名高中生的调查发现,西安市农村高中生在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恐惧、偏执、精神病性等方面与城市高中生存在显著差异,农村高中生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城市高中生。同年,杨梅,王有智对陕西地区1299名城乡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的调查发现,在人际素质、动力系统、自我和归因风格分量表的得分中,城市学生显著高于农村学生。

二、陕西青少年心理健康影响因素探析

1.陕西省青少年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突出的原因

来自现实的或预想的学习情境对学生的自尊心构成威胁时,学生感到的某种担忧或恐惧的心理倾向被称之为学习焦虑。身体症状一般指强烈的心理焦虑引起的不良生理反应,如心跳加快、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头疼、心神不定、疲劳等。那么,陕西省青少年学习焦虑、身体症状问题突出的原因何在?首先,我国的教育制度虽几经改革,但本质上仍是应试教育,分数是衡量学生、教师及学校唯一的标尺。学校为了自身生存,为了争取更多的教育资金和资源,教师为了完成学校下达的班平均分数、重点大学升学率等硬性指标,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出好分数、进入好大学、选择好专业、最后选择好工作的目标,层层加码于学生。在这样教育制度及环境中,加诸于青少年身上的学习压力有多大,是可想而知的。面对压力时,人的肌体常会产生一种自发的神经反应,即应激反应。心理学的研究表明,面对压力时,如不能及时适当调整、适应,特别是长期处于应激状态中时,会严重危害人的健康。下面是一些典型的长期应激反应症状(Doctor & Doctor,1994),情绪信号:焦虑、淡漠、易怒、精神疲惫;行为信号:回避责任、回避与人交往,出现极端行为或自我伤害行为,忽视自己,判断力差;生理信号:对疾病过度担心,经常生病,疲惫,过量用药,病痛及抱怨。其次,多数情况下,人的行为是由内在需要和外在诱因两方面的因素共同驱动的,内在需要即内源性动机,外在驱动因素即外源性动机。学习本应该致力于开发学生的潜力,促进其素质全面发展。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内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需要,成为一种乐趣,在潜移默化中完成教育过程。然而在目前的教育制度及环境下,家长、老师过分地追求分数,分数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成功与否的标准。高分便是好孩子、好学生。为了取得高分,学生长期高强度学习,学习时间一再增加,休息、娱乐以及投入到其它爱好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过分的外部刺激强度会降低内部动机和损害自发性的兴趣,使学习变为一件苦差事。如果这种状况得不到改善,必将引起对学习的疲倦甚至是厌恶,从而引发学习焦虑、身体症状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2.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低于城市青少年的原因

陕西省农村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要低于城市青少年,原因何在?陕西城乡经济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区与城市在生活环境、教育资源,文化观念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一方面,这些差别影响到家庭、学校对孩子的教育;另一方面,也会直接制约孩子本身的发展。首先,在农村,许多家长文化程度不高,接触现代教育理念的机会较少,仍旧遵循着传统的教育方式,将孩子视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从家庭而不是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发展教育,教养方式缺乏科学性、有效性。2008年,郝雁丽、李景华在西安市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影响的调查中发现,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的城乡比较显示,城乡父母在情感温暖、理解和拒绝否认,城乡母亲在惩罚严厉,城乡父亲在过度保护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城市父母比农村父母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情感温暖、理解,农村母亲比城市母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惩罚,农村父亲比城市父亲对高中生有更多的过度保护。其次,由于资金、师资、意识观念等方面的限制,农村家庭、学校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注、投入较之城市更为薄弱。农村地区普通中、小学一般都未设立专门的心理支持、咨询机构,甚至从未开设与此相关的专门课程。当面临问题时,农村青少年能够获得正确疏导的渠道较少。再次,农村学生占有的社会资源明显少于城市学生。对大部分农村家庭和孩子来说,读书、上大学是他们改变人生的唯一出路,对升学考试的过高期望给农村家庭和学生造成了很大的精神压力。在进行这种孤注一掷的拼搏时,外界的些许压力或许就会造成学生的心理失衡。

3.影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般因素

目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水平良好,但存在的心理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那么影响陕西省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一般因素主要有哪些呢?

(1)教育中重智育轻素质,学习至上倾向明显

随着主体性教育思想的确立,素质教育的推行,当代家庭中大多数父母树立起了与当前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家庭教育意识,重视子女的全面发展与教育,重视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家庭教育的重心已不再被偏置在智力的开发与知识技能的学习上,基本道德品质以及良好的社会交往和生活习惯的养成也得到了越来越多家庭的关注。但家庭教育不可能脱离整体社会背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教育活动某些不恰当的理解及现行教育制度设计和实践中的某些缺陷,不可避免地投射到了当前家庭教育中。考高分,上好大学,然后找一份好的工作仍是大部分家长乃至孩子自身对教育活动的基本定位。实际的家庭教育活动中,家长将大部分的资金投入到为孩子请家教、买学习资料、补课、参加兴趣班等方面,成绩与学习是家长首要关心的问题,至于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心理健康等其它方面的重视程度则要低得多,远远不够。近日,陕西省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会对西安市一所中学的200余名高一学生进行了一次心理健康调查,发现近3成学生的理想是出国,至于出国的原因多位学生解释为:“国外的学生学习压力小,生活更自主些”。

(2)不良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逻辑起点,“在教养孩子的问题上,亲子关系的质量远远比某一具体的教育方法来得重要,在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中,亲子关系直接决定着孩子的发展水平。”亲子关系越和谐,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效果就越好,子女就越能顺利成长。虽然目前,民主、平等的亲子关系是发展的主流,但传统“家庭本位”思想的影响仍在继续,在许多偏远农村更甚,父母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往往按自己的意愿设计孩子的未来与发展,从家庭和功利的角度而不是个体充分发展的角度出发。在实际的家庭教育中,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孩子自主性和独立意识的增强,尤其是到了青少年时期,如果父母不能和孩子有效及时的沟通,尊重倾听孩子的意见,善于引导,在观念、教育态度、方法等方面跟随时代的发展与进步,就有可能导致与孩子的关系恶化,使得孩子对父母关闭自己的心扉,合理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思想行为等得不到正确引导而产生心理问题。

(3)家庭教育责任转移

家庭教育责任转移即在子女未成年阶段,父母将家庭教育责任转移或推卸给他人。当前,社会生活节奏加快,越来越多的父母因忙于工作事业或是因工作流动,工作压力等无暇照顾孩子。在农村地区,年轻的父母们外出打工,老人和孩子留守家里,家里的老人肩负起了孩子的教育责任。在城市,由于父母工作的繁忙,隔代教育的现象也十分普遍,还有一些家庭,将孩子送入寄宿学校,由学校承担起大部分的教育责任。这种家庭教育责任转移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隔代教育中,祖辈多溺爱孩子,照管方式不科学,教育观念落后,这些都会带来很多消极后果,如孩子任性、自我中心、意志薄弱、责任感差等。而将孩子送入寄宿学校,则会导致亲子关系缺失,易使孩子产生孤独感,被遗弃感等,从而导致心理行为问题的产生,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父母教育方式方法不当

刘玲玲、毛健玲对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育方式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不良父母教养方式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在实际的教育当中,有些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中存在着管得过严或过松的现象。过分严厉会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敏感多疑,而过分干涉保护会使得孩子自卑,无主见。父母对孩子行为的约束标准常常不一致,这也是导致孩子行为心理问题的一个常见原因。如对于孩子的说谎行为,父母也许这一次会提出批评,而下一次则轻易放过。这种管教方式常常会造成孩子的困惑,使得孩子缺乏安全感与稳定感。

(5)不良家庭环境

家庭是孩子出生成长的地方,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研究表明,和谐、温暖的家庭氛围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反之,则会使得孩子置身一个充满矛盾、冲突的环境,对孩子的身心造成很多消极影响,如对双亲的反感甚至怨恨,行为的放纵、自制力缺乏,不良道德品质及心理病态危险的增加等。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婚姻观,恋爱观等一系列家庭观念的转变以及社会环境的改变,我国的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的数量在逐年增加,这无疑是不利青少年成长的,也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

(6)学校重视、投入程度不足

2007年,魏书堂、彭虎军对陕西省44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状况进行了实地考察与调研分析,结果发现,在思想认识、机构建设、师资力量、硬件设施等方面不到位,是目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调查中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置方面,45所学校仅有7所设有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占15.6%,其中,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差距更大,有86.36%的中小学无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习生承担课程方面,52名实习生中,直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仅占25%,75%的实习生承担的是其它课程的教学任务;在中小学心理健康师资队伍方面,44所中小学配备21名专兼职人员,平均2所中小学不到1名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人员,同时兼职人员中多为学校管理干部、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

(7)社会变迁

我国目前正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在这一变迁过程中,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经济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必将引起政治及整个意识形态领域的变化,引起人们生存意识及生存方式的转变。这些变化与转变将会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影响着社会中的人们。2009年,辛自强、张梅的一项关于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表明,中学生SCL-90得分与社会威胁、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三方面的10项社会指标相关显著,社会变迁是预测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教育的普及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出现的贫富差距扩大、失业率、离婚率和犯罪率的上升,间接投射在青少年家庭生活、学习、交往行为中,已成为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参考文献:

[1]韩晓琴,康伟.陕西省七地(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20(2).

[2]郝雁丽,李景华.西安市城乡城乡父母教养方式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2).

[3]杨梅,王有智.陕西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调查[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6(1).

[4][美] Dennis Coon,John O. Mitterer著.郑钢等译.心理学导论――思想与行为的认识之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458-459.568-569.

[5]中国网教育热闻.陕西某学校搞心理健康调查 三成学生理想是出国[DB].2009-01-20.

[6]邱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7]刘玲玲,毛健玲.犯罪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9).

[8]魏书堂,彭虎军.陕西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及对策[J].商洛学院学报,2007,21(3).

第3篇: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在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结果中能够看出,我国学生整体的体质状况较差,同往期对比能够发现,学生的肺活量、柔韧性、耐力都有极大的下降趋势;学生肥胖的趋势也明显上升,而且基本已经替代了营养不良,成为当前学生最突出的健康问题。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导致肺活量降低、耐力下降以及肥胖问题的最终的原因就是学生运动、劳动较少,不仅包括学校场地较小、学习紧张等问题,还包括学生自身的问题,目前多为独生子女加强,从小受到家长和学校的溺爱,怕苦怕累已经成为常见的详细;还有一些学校过分追求升学率,没有重视体育运动的开展。除此之外,人们的生活水平同以前也有了非常大的提高,食物的热量和脂肪都很高,过度的摄入反而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增加了学生肥胖的趋势。

二、心理健康影响因素

对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首先我们要明确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几个标志:(1)从人格上讲,具备心理健康的人,人格一定是完整的,具有健康的情绪,并且自我感觉比较好,通常在生活中常见的是积极情绪要多于消极的情绪,在不良情绪出现时,对于这样的人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并且能够做到平衡、自爱和自信等,这才是心理健康的人。(2)当一个人身处险境的时候,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让自己拥有充分的安全感;在人际关系中能够持有和谐的态度,能够友好的与周围的人相处,并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和喜欢。(3)心理健康的人,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并在实践活动中坚持正确的人生目标,并向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努力奋斗着。在分析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中得知,其中的性格、情绪、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以及自我保健意识等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青少年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比较容易出现各种情绪,如:不安感、急躁感以及孤独感等,这都是不完善心理的突出表现。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由于自身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比较容易出现厌学等消极情绪的出现,这也是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加以关注,多学生的思想进行积极的疏导。网络信息的发展,一方面为青少年在学习和生活中提供更好的平台,但是另一方面也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网络信息技术成为青少年发泄情绪的重要工具,也是青少年心理扭曲的直接导火线,所以说在网络信息发展的大背景下,青少年身心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强化网络管理的途径

(一)政府应加大网络监管的立法、执法力度,净化网络空间

现阶段我国出台了一些法律对于约束网络运行具有显示意义,如《娱乐场所管理条例》的制定和实施为相应监管工作奠定了法律基础。据此,在网吧管理方面,相关部门人员需切实加强力度,做好不良网吧的整顿和肃清工作,除此之外,司法部门也应当积极融入到网络管理之中,针对现行网络情况进行法律探索。对于网络上恶意散布不良信息的人需依法予以惩治,从源头上杜绝不良网络信息,防止其给青少年带来精神侵蚀。

(二)加强对从业者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网吧经营者素质

网络作为利弊共同体,其给未成年人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因素之一是部分网吧运营问题。有些网吧无视法律法规要求,恶性违规运营,会在很大程度上给未成年人接触不良信息带来可能。对此,相关部门需加强对网吧的规范,约束其经营行为,确保未成年人依靠互联网所获信息安全。日常规范中注重对网吧经营者开展教育,以提高其道德素质。

(三)重视学校教育

第4篇: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社区教育;青少年;教育品牌;成长

中图分类号:G77;G7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24-0028-01

社区是青少年体验社会、实践社会的重要平台。青少年的社交学习、休闲娱乐、知识更新和健康锻炼等很大一部分活动,都是在社区中完成的。打造社区青少年教育品牌,既能吸引青少年参与教育活动,又能起到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品牌

当今社会是法制社会,让广大青少年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既是其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建设法制社会的需要,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由于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主要在社区,社区有责任对青少年开展法制教育。天宁区各社区在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品牌过程中,首先对社区内闲散青少年、流动青少年、问题家庭青少年所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收集、整理和归类,列出问题清单,然后以“工作室”为载体开展教育活动。通常“工作室”由领衔人的名字命名,并有4名~5名成员组成。“工作室”成员根据问题清单,在社区中开展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和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如我区红梅街道锦东社区的调解纠纷员陈超荣,是一位从事多年法制工作的法官,退休后经常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咨询服务。街道就利用他的法律专长成立了“陈超荣法律服务室”,定期对辖区青少年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 “远离珍爱生命”等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促使他们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用法律来维权。社区通过打造青少年法制教育品牌,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护航。

二、打造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品牌

青少年时期会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成熟、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容易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和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心理困惑和问题。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要在社区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场地、师资等基本条件具备后,必须对社区内的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问题调查。在此基础上,再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我区茶山街道的“瑞文心理工作室”,就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辖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现实需要,从2013年开始推出“瑞文有约”――家庭教育课堂。针对如何排解学生心理压力,如何看待青春期等各类困扰家长和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以个案疏导和团体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心理压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经过两年多的培育,目前有专职心理咨询师5名,医生、教师、公务员等兼职心理指导师10名,建有心理咨询室、治疗室和辅导室等专门场所,其教育影响范围也从本辖区扩大到全市。

三、打造青少年社会实践教育品牌

1. 打造培养青少年生活技能的社区教育品牌

每个人都在社会中生活,青少年只有在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中,才能真正有社会生活的体验。因此,社区要创建培养青少年基本生活技能的实践基地。如我区青龙街道的“巧婆婆手工坊”和茶山街道的“爱来吧――手工制作坊”,是专门培养青少年生活技能的学习培训场所。社区经常组织青少年到这里来学习最基本的家庭厨艺、点心制作、手工工艺品制作等,并与指导教师一起研讨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问题。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使他们真正获得了从生活中学习生活的道理。

2. 打造培养青少年意志品质的社区教育品牌

意志是人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人生难免遭遇挫折和逆境,从小培养自己具有坚强的意志,有助于战胜困难、克服弱点、成就人生。如我区郑陆镇的“青少年生存体验中心”、兰陵街道的“防灾减灾体验馆”等,为了培养青少年坚强的心理品质和意志,分别开设了生存体验区、心理承受区、逃生体验区、运动拓展区等,使他们通过不同区域的亲身体验,起到了锤炼心理品质和意志毅力的作用。

3. 打造培养青少年探索创新的社区教育品牌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社区必须为培养青少年的探索、创新精神积极创造条件。如我区天宁街道的“青少年科普活动中心”,定期组织辖区青少年开展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活动,让他们通过馆内的“科普教育益智平台”“大型互动科普健康电子书”等多种声、光、电高科技设备,在游戏与互动中寓教于乐,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能力。兰陵街道的“尤辉互联网技术培训基地”,则是通过组织青少年开展互联网学习培训活动,让他们在不断掌握现代互联网技术基础上,进行未知世界的探索,从而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结束语

总之,社区打造青少年教育品牌,能有效弥补青少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空白,使社区成为青少年磨炼意志的课堂,成为培养爱心的摇篮,成为学会做人的“书本”,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别样的蓝天。

参考文献:

第5篇: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兴起于20世纪末,由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E.P.Seligman)等人首先提出。很久以来,以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为主要代表的传统心理学一直把研究重心放在对个体有负面影响的心理问题的研究上,尤其在“二战”之后,其逐渐成为一门致力于治疗的科学。然而,积极心理学更关注个体的积极的一面,关注培养个体的积极潜力,以一种欣赏的态度去看待人的能力、动机等,更加关注人的健康、快乐、毅力、勇气、乐观等,并借此发掘人的积极力量,相信人是可以健康幸福地生活。

 

目前关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有三个层面:在主观层面,主要关注积极的情绪体验和主观体验,例如被大家熟知的幸福感,希望,快乐,主要研究其生理机制及获得途径;在个人层面,主要关注积极的人格特质,例如勇气、对美的感受力、爱的能力、宽容等,及这些品质的根源及效果如何;群体层面,主要关注怎样增加公民美德、健康的家庭、和睦的社区等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

 

(一)一般心理特点。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加速器与过渡期,在由童年向成年过度的时期,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生理上,身高体重的急剧增长,第二性征的发育,使他们逐渐接近成人,他们希望扮演一种新的社会角色,获得全新的社会评价,尽快摆脱童年时的一切,进入成年人的世界,但是他们的认知能力、社会经验的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因此,虽然在外型上逐渐成熟,但想法还是带有片面性,情绪缺乏稳定性,社会经验也需要进一步的积累。所以,青少年表现出一些不平衡性的特点,既反抗又依赖,产生强烈的成人感抵触其他成人的意见,但在感情和生活上对父母又有一定的依赖;既勇敢又胆怯,在某些时候表现得初生牛犊不怕虎,但在一些公众场合不够坦然和从容;既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既有一种全新姿态的渴望,又有对童年无忧无虑的怀念;闭锁与开放共存,青少年内心的活动丰富了,但是更少的表露出来,同时一旦找到理解自己的朋友,就会推心置腹;高傲与自卑共存,青少年对自己的评价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对自己的能力、性格、潜力的评估不稳定,因此偶然的成功会使他们感觉自己非常优秀信心十足,偶然的失败也会使他们觉得自己毫无能力而极度自卑。

 

(二)个性的发展。青少年的独立意识过强,个性特点有不平衡性和偏执性。其中,反抗心理是青少年普遍存在的一种个性心理特征,这种对外在力量的予以排斥的意识和行为倾向使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情绪表现也出现两极性,有时候是强烈而狂暴的,但与童年相比,在情绪的控制方面有所提高,在情绪体验上比较细致而丰富。总体来说,情绪体验还是不够稳定的,同时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够全面,存在偏执的特点,因此情绪上还带有一种顽固性。

 

三、应对策略

 

(一)积极的态度。传统的教育是倾向于一种追求完善的态度,老师希望学生看到自己不足,严格敦促其改变,所谓教不严,师之惰。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倾向于发现学生的不足,并对之进行调整和改善。而积极心理学认为,应该关注人的有潜力的一面,而不是人的弱点与不足。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积极的一面,看到每一个学生的优势和潜能,相信他们自己有能力变得更好,以一种鼓励的态度促进学生的自我探索,发挥其潜能。从关注学生的劣势,转化为关注学生的优势,并激发其潜能。

 

(二)积极的目标。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有所转变之后,接下来就是要确立目标。教育的目标应该是积极的方向,如积极的主观体验,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的环境。因此,应该是培养学生的幸福感、增强他们的毅力、鼓励他们的勇气、养成乐观的生活态度。主动发现并鼓励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优点,允许学生犯错误,积极去发掘学生身上所具有的美德,并给予强化,让学生逐步在积极肯定的氛围下学会自我成长,把自身的优势完全展现出来。

 

(三)积极的策略。在于青少年相处的过程中,应该适当注意他们的发展特点,在他们渴望成人感的时候,给予足够的尊重与肯定,在他们表现出依赖的一面时,适当地采取非指导性的态度,启发式教育,尽量减少强制性的要求和居高临下的态度。对于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应该理解其发展特点,给予适当的空间,以一种接纳和包容的态度,不做过度干涉,给予适当的疏导。另外不要忽视行为影响的力量,身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起着为人师表的作用,为人处事时多往积极的方面想;心存感激;经常称赞他人;不斤斤计较,有奉献精神; 能接受批评,但不随便批评他人。这样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能够较少地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采用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方式对其产生积极的影响。

 

总结

 

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应用积极心理学,适应青少年的发展特点,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学生的成长,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发掘学生的潜力,发现积极地品质,也有利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当然,在应用的过程中还会有很多细节性的问题,需要我们在以后的研究中更多地探讨。

第6篇: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一、灾后灾区中学生心理概况

1.在5.12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后,经历过这次特大地震人民在身体、心理上都遭受了巨大的悲痛和阴影,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健工作更是重建家园过程中不可忽视的一环。在大地震中,不仅灾区很多孩子成为孤儿,而且在异地读书的部分学生也失去了亲人。对于这些比成年人相对脆弱的孩子,如果心理疏导跟不上,恐怕对今后的成长造成很多负面影响。

2.中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发展,中学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个体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特殊发展阶段。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可塑性大,表现出极大的不平衡性。心理的急剧变化和生活环境的日益复杂,给学生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多的困惑,极易出现心理问题。此次地震后不少青少年中学生面临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在心理上造成很大创伤。

3.关于灾后青少年心理重健的方法和途径具体可以通过心理专家疏导、适当的心理干预等、但研究表明:体育运动所蕴藏的坚强、乐观、拼搏、永不放弃、百折不挠、再接再厉等精神内涵,对于灾区孩子们身体机能和心理的恢复调整都会有很大帮助。体育运动也是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认知、情感和社会交往能力的重要元素,对于在灾难中遭受深重身心创伤的孩子们而言,也是帮助其减轻压力、恢复心理健康的重要心理治疗活动。

二、体育活动介入对中学生心理重建的影响分析

在灾后援建三年计划进行到阶段性胜利阶段,在灾后心理干预和专家学者对心理关注渐行渐远时,笔者认为依然不能忽视灾区灾后心理方面的重建问题!笔者身处绵阳重灾区从事教育事业。在感受国家和人民大力援建恩情的同时,通过了解、调查及相关研究认为:体育活动作为人类身体和精神相结合的一项高级活动,对人类灾后心理康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寻求可行性强的介入模式和简单易行便于推广的活动项目,体育活动在帮助灾区青少年学生走出心理阴影有一些具体措施与方法,体育在灾区学生身心健康恢复过程中采取相应措施是可行性的。并找出相关合理易行的介入方式和活动开展形式,加以实施、总结、改良,以期更好地帮助灾区学生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消除恐惧心理、抚慰他们的生理、心理创伤。为今后相关事件和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和支撑。

笔者灾后初期通过对灾区中学生SCL――90量表相关因子抽样调查及相关研究得出:灾区青少年中等程度以上心里障碍者比例较高。SCL――90量表各相关因子均值较全国常模比较均相对偏高,说明灾区中学生心理问题突出。经进一步研究得出不同的体育活动设计方式在介入灾区中学生心理重建干预方面对各心理因子的影响效果不同;包括体育活动的动机态度、体育活动的内容、活动的时间频率、活动的项目、活动的运动量及活动时间和意愿都不同程度相关因子产生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在灾区中学生中,地震前后学生参加体育活动情况有较大差别,总体来说地震后体育活动参与率呈下降趋势,但少数学生却加强了体育锻炼,甚至较地震前有巨大提升。而且运动项目的参与情况也相对发生较大改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震后教学学习条件的改变,身心状况的变化,体育活动条件的恶化导致多数学生参与热情下降,由于灾区多处山区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发展水平不高,相关专业知识人才匮乏,体育氛围不浓,中学生体育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主观能动性不强,对体育活动认识不够全面,还陷于传统锻炼身体的层面,体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远远不够。少部分形成鲜明对比的学生通过改变项目的选择改变锻炼方式,选择更简单易行的体育锻炼方式,身心健康状况与少运动或无运动的学生亦形成鲜明对比。

在震后灾区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高的,身体锻炼效果和心理恢复越明显,相关心理因子得分越低,心理健康状况越好;参与频率在每周3次以上的,刺激效果越显著,心理阴影遗忘和淡忘越快,心理状况越好;选择集体类体育活动项目的较自己或单独参与体育锻炼的效果越好;中度体育运动量相比较过大或过小运动量大效果更好;选择在下午或傍晚参加体育活动的学生较早晨和中午效果更好;另外学生参与意愿也与心理恢复有着相关影响,有着兴趣的主动参与与被动参与体育活动锻炼有着较大区别。

三、综上所述笔者提出以下相关建议:

1.多开展体育专业知识普及活动和身心健康讲座,强化灾区中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动机,促进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善体育活动参与环境(场地、器材等)。

2.发动组织灾区就近地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及体育教师为志愿者为主导,加强对体育活动的引导和设计,以体育课为理论和技术支撑,培养学生体育活动能力和参与活动的热情。

3.加强对项目的选择,以集群味活动和便于开展的球类活动为主;设置活动时的情景和氛围,激发锻炼热情,努力促进学生全身心投入体育活动。

4.设置不同的体育活动参与小组,利用下午课外活动时间,每周选择固定的日期和时段开展体育活动,根据不同的群体情况,引导学生保持相应的运动量。

5.定期开展不同项目的运动会或以知识和体育活动为主的体育节,强化运动会和体育节的参与性、趣味性和知识性,弱化竞技性,从而增强体育活动目的和动机,提供学生间相互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董惠娟 李小军: 地震灾害心理伤害的相关问题研究.自然灾害学报[J] .2007,16(1):153-158

[2] .刘洪全:体育运动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 (1)

第7篇: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据调查和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上升趋势。有研究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越来越严重。在大中小学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维护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已是学校教育所面临的无法回避的现实课题。

青少年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客观上他们需要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帮助。但我们恰恰在这方面的教育明显滞后,如果他们在生命的关键时期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偏差的纠正,青少年学生的心理不健康问题就会形成,为以后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埋下隐患。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家庭因素

对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来说,家庭的影响很大。通过近几年从教的观察发现:不良家庭环境因素,容易造成家庭成员的心理行为异常。家庭主要成员不全,父母离异或分居、父母再婚,家庭关系紧张,家庭情感气氛冷漠,矛盾冲突频繁,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如专制粗暴、强迫压服,或溺爱娇惯、放任自流等都是造成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不可忽视的原因。

学校因素

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中度过的。因此,学校生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学校的教育条件、学习条件、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遇到事情不会处理,精神紧张、焦虑却不会及时调节,都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

社会因素

社会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的影响无处不在。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社会关系等。这些因素对一个人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其中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地毒害着青少年学生的心灵,从而形成心理健康问题。

面对这些日益严竣的问题,我们思考如何改变现状,力求寻找一种有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心态,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我们把目光定于家校合作,多措并举,联手塑造学生健康心理的研究,在平日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运用多种形式,寻找多种途径,促进家校合作,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的功能。具体做法为:

(一)理念提升

家校合作的基础是理念,家长和学校只有提升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才能在实际的合作中更好地推动和促进心理教育的发展,从学生的心理状态出发,提升学生的心理发展。

因而,家长和学校应从一个理论高度来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基础和中介,是推动个体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我们应把关注的重点从学生的学业成绩转移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心理健康水平、情绪状态和人格品质上来。家长应当认识到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所在,认识到教育孩子自己责无旁贷;学校也不能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和心理发展中的影响力,认识到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所无法替代的,只有两者密切合作,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和深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身心灵一体发展。

(二)措施跟进

家校合作更多的是一个过程,学校和家长应当加强沟通,拓展灵活多样的沟通渠道,共享信息,共同促进孩子的健康发展。

1.学校组织各种活动促进家校沟通

学校通过家长会、家长课程培训、家长委员会、家长开放日等一系列活动将家长纳入到学生教育的体系中来,让家长参与学校管理,了解学生在校的动态,同时也将孩子在家庭中的状态和问题反馈给学校,综合各种信息对孩子实施有的放矢的教育,更合理地推动孩子的身心成长。

2.培养素质过硬的家校教育队伍

家长和教师都是学生的“重要他人”,在学生的成长发展中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因而家长和教师的素质也从某个角度上决定了学生的素质,从这个角度出发,要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必须要培养有相应素质的教师和家长队伍。

学校利用自己在教育资源占有上的优势,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邀请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为家长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培训平台,帮助家长优化自身的心理状态,并学习一些心理学、教育学、家庭教育、亲子沟通等方面的知识,提升家长的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端正家长的教育观念、教育态度、教育方法等,从而提升家长的教育能力。

第8篇: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关键词:网络环境;心理健康;教育;疏导

作为现代科学技术最新成果的计算机网络,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青少年学生对电脑的爱好亦与日俱增,网络几乎囊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网上娱乐,对青少年颇具吸引力。我们应该看到,“上网”在使青少年获得知识信息的同时,也难免带来种种副作用,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和监督,则会贻误他们的身心健康,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在信息时代,我们该如何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能合理的进行网络资源的使用。本文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讨。

一、家长应该重视网络对学生心理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访问互联网资源已成为现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利用互联网教学正在成为我们日常教学的一部分。同时家长也怀着一种促使孩子早日成才的美好愿望,让家庭电脑入网,让孩子掌握更多的新知识。家长爱孩子、关心孩子,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么在网络利用上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应该使学生认识到网络有利也有弊。

作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应使学生清楚自身的健康成长与网络的发展并不是对立的。让他们以正确的态度对待网络,不能一味地排斥网络,也不能一味地相信网络,而是在利用时应正确分辨正确信息和不良信息,正确对待家长和学校的教育,吸取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因素,自觉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侵蚀。

二、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社会因素

青少年学生由于受年龄的限制,社会阅历比较浅,缺少对社会全面的、深入的认识,在利用网络时会受到一些伤害。经常看到某某学生逃课去网吧,在网吧彻夜不归的报道。这就是平常说的“上瘾了”。

这种情况的出现我认为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从客观上看,青少年的年龄还比较小,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缺乏社会阅历,各方面都还不成熟。同时我觉得与社会上的那些利益熏心的网吧经营者各种各样的诱惑也分不开。我到过一些网吧,发现他的启动桌面上全都是游戏,连最常用的“我的电脑”都找不着,网吧的经营者最希望看到的就是你迷恋上他的游戏。

学生对网络的误解,我觉得社会和舆论也有很大责任。从主观上看,青少年对各种各样的新鲜东西有很强的好奇心,但又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不能自觉抵制网上一些不正常的形式和内容的诱惑。

三、学校应在网络使用方面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

我认为学生要正确的利用网络,学校的教育是关键。在计算机的教学中,我们要克服单纯只教技术的观点,加强对学生使用计算机技术的人文、伦理、道德和法制的教育,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引导学生将计算机技术作为支持其主动探究学习及终身学习的工具。

网络作为一种智能化、技能化的信息媒介,其本身是没有道德人格的。但网络一旦进入大众传播过程,就不仅涉及网络技术,而且涉及网络道德,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势在必行。一方面,学校德育必经注入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内容。广大德育工作者,要加强对网络论理、网络道德的研究,要向学生进行以“网络规范和网络责任”为核心内容的网络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学校必须将网络道德教育纳入信息网络课程。

我认为可以让学生建立自己的微博或者自己的主页,把他们的兴趣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才能改变他们一上网不是聊天就是玩游戏的习惯。如,在网站上开设他们感兴趣的栏目,让有文学或科学爱好的孩子们都可以在那里找到自己的空间;或开设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让孩子们能够把自己的心思与同龄人沟通等,真正让网站成为孩子们的心灵之家。

四、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其他社会因素

网络作为一种新生的文化现象,有着其他文化不可比拟的优势。但长期以来,由于对其缺乏有力的监管和引导,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低级庸俗、缺乏诚信、不负责任的风气弥漫网上;为了能够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我们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做好工作,引导学生正确地学习,充分利用利用网络资源。

从社会方面来说,要加强对互联网上营业场所的管理,全面整顿,坚决取缔、制裁非法网吧,加大对非法网吧的打击力度;加大普法宣传力度,使网吧经营者诚信、合法经营;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未成年人文化生活的活动场所和设施,创造更多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学校方面来说,学校有责任对学生加强网络素质教育和网络道德教育。让学生明白上网的意义,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加强与社区和有关部门的联系和合作,共同营造良好氛围,履行学校保护职责;应用各种有利条件向学生传授网络知识,对学生接触网络给以正确的引导。

总之,计算机网络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是需要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做好工作。只有形成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网络环境,才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环境,才能使让丰富的网络资源为他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参考文献】

[1]浅析大学生成长与网络的关系.徐乐.《人民教育》.2009:13-14.

[2]信息时代学生心理健康研究.杨巍峰.《职教论坛》.2010.11:35-36.

第9篇:青少年心理健康疏导范文

按随机分层整群抽取的原则,以团体测试,班级为单位,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调查,使用统一指导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填写。MHT和PCRT在不同时间进行,3d内完成。剔除无效量表(如:填写信息不完整、字迹模糊等,不能获取有效信息)。所有量表调查由1名主治医师独立完成。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2结果

2.1MHT总分及各因子分阳性检出率

至少存在一项以上阳性症状因子的职业技术学院学生184名,占总人数的32.8%。其中对人焦虑56名(10.0%)、冲动倾向53名(9.4%)、恐怖倾向47名(8.3%)、身体症状46名(8.2%)、学习焦虑32名(5.7%)位于心理问题阳性的前五位;其余因子为自责倾向20名(3.4%)、孤独倾向19名(3.2%)、过敏倾向14名(2.5%)及总分18名(3.2%)。

2.2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年级和性别

差异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总分、总检出率均为一年级大于二、三年级;冲动倾向检出率一年级最高,二年级居中、三年级相对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总分、总检出率均为女生大于男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

2.3PCRT各因子诊断测验结果

将PCRT原始分转化成百分等级,不安(76.4%)、溺爱(75.3%)、盲从(75.2%)、矛盾(64.9%)、不一致(57.4%)、干涉(56.8%)是排序在不良亲子关系前六位的因子,这些因子的不良亲子关系的检出率[被检出人数/总检人数(%)]为56.8%~76.4%;其余因子为期待(52.5%)、严格(45.9%)、消极拒绝(41.6%)、积极拒绝(41.2%)。

2.4技术学院学生MHT总分与PCRT各因子相关分

析父母亲期待与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成负相关(P<0.01)。父母亲的积极拒绝、严格、消极拒绝、盲从、干涉、溺爱、不安、矛盾、不一致均与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成正相关(P<0.05,P<0.01)。2.5技术学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以父母亲子关系各因子分为自变量,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分为因变量,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父母亲的消极拒绝、积极拒绝、严格、干涉、不安、溺爱、盲从、矛盾、不一致、期待均进入回归方程(R2=0.734,F=273.14,P<0.05)。父母亲的消极拒绝、积极拒绝、严格、干涉、不安、溺爱、盲从、矛盾、不一致均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正向预测作用。父母期待对职业技术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有负向的预测作用。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