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口腔科医疗废物处理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1.1医院感染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制定医院感染学习计划,每个月进行1次感染知识的学习,并进行督查考核,使医务人员掌握消毒隔离技术和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制定口腔科消毒灭菌规范,并让工作人员牢记于心。
1.2更新观念,提高认识通过各种学习培训,必须使口腔科工作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要充分认识防止医院感染不仅是保护患者也是保护医生,认识到口腔科在医院感染中的地位和作用,工作中要视所有口腔科患者都为感染病例,并按感染病例进行处理,避免院内感染发生。
1.3注重落实口腔科门诊消毒液每次配制前进行浓度监测,按要求及时更换,各类物品、器械消毒必须符合《消毒技术规范》,做好各种记录。医院感染管理办每季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质量评价标准(试行)》中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标准内容,组织1次考核,发现问题,及时改进。不定期对口腔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加强对消毒液浓度、紫外线强度的监测。
2加强口腔科管理,防止感染发生
2.1口腔科环境要求口腔科应保持室内清洁,自然通风,阳光通透,每日上班前及工作结束后各空气消毒1次,开诊前开窗通风自然净化空气,再用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治疗区。每天工作结束后,室内所有的物品、诊室地面、工作台面、诊室坐椅等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擦拭干净,并用紫外线照射消毒60min,每周诊室进行1次彻底清洁消毒。
2.2严格口腔科各种器械消毒灭菌的管理器械消毒灭菌应按照“去污染—清洗—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凡接触患者伤口、血液、破损黏膜的口腔器械使用前必须达到灭菌;接触患者完整黏膜、皮肤的口腔器械,使用前必须消毒。碘酒、酒精应每周更换2次,常用的无菌敷料罐应每日更换2次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无菌物品一经打开,使用最长时间不得超过4h;暴露灭菌后存放于无菌容器中的灭菌器械,一经打开使用,有效期不得超过4h.①超声洁治术开始前必须让患者用抗菌液,如3%双氧水或0.12%氯已定液含漱1min,以减少喷雾中细菌数量,并防止菌血症发生;超声洁牙机反工作头的消毒极为重要,以免引起交叉感染,应做到每位患者更换高压消毒手机,治疗开始前先放空手机后部管道中的存水,治疗过程中用强力吸引器吸走液体,均可减少室内带菌的气雾。有条件时配备空气过滤器,以防止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②手机车针等耐高温器械在治疗过程中,严格执行一人一用一灭菌的原则,防止回吸手机。手机使用后,将其再空转30s后浸泡在2000mg/L有效氯消毒液30min后,可采用超声波清洗,在洗液中加入酶清洗剂,以加快血、体液、脂肪等污染物的溶解和分解,注意温度、浓度、时间,提高清洗效果。然后用空压机将手机空转,去除残液,擦干上油与车针一并装入包装袋,进行高压灭菌备用。
3加强医护人员的防范意识,建立健全消毒隔离制度,严格无菌操作
3.1加强手消毒意识①口腔科医务人员的手是传播口腔感染病原菌的重要载体,为了减少手的病原微生物降低感染率,应遵守卫生部制定的《手卫生规范》。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洗手,即七步洗手法,每次操作前后应当严格洗手或消毒,每治疗1例患者应更换1副手套或手消毒更换一次性手套,以保障医患双方安全,每天工作结束后,要用化学消毒剂消毒双手。②四手操作,医护配合。医生开诊后,双手除了接触治疗器械,不允许随机取用医疗诊疗工具,否则就会使污染环境扩大,患者就诊的诊疗工具不能得到无菌操作。诊疗结束后,对于1.5m内的一切设备物品均应消毒处理,医务人员流动水洗手。③患者口腔消毒准备。诊疗前,患者用0.2%洗必泰或3%双氧水漱口,或用清水漱口,降低患者的菌丛数量。④一次性物品:头枕、灯把、操作台等均应预防交叉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与患者安全相关,也与医务人员的健康密切相关,也是全球日趋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在基层卫生院因对医院感染工作认识不足,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职业防护意识差、专业知识缺乏、医院感染监测缺失、不遵守操作技术规范、手卫生依从性差、医疗废弃物处置不规范,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等因素,成为诱发院感的重要隐患。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关键在于要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基本建设,通过积极寻求和探索,针对如何预防基层医疗机构的院内感染的发生,总结出如下策略和方法。
一、 加强和落实医院感染的管理
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完善医院感染管理,把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细化工作流程。制定重点环节的标准操作规程,通过对重点科室、重点环节的全方位监控,确保患者的安全,有效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随着医学科学的迅猛发展、新的医疗技术不断出现和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特别是耐药菌株的不断增加、细菌的变异及各种侵入性操作的开展,医院内感染已成为影响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而医院内感染的管理,重点在预防。所以医院的消毒、灭菌、无菌技术操作、隔离、合理使用抗生素,以及监测和通过监测进行效果评价等是预防感染的重要手段,通过有效的管理工作,使得医院内感染管理发展的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求,从而有效地控制医院内感染发生率。
(一) 建立完善的医院内感染管理组织和网络。
1、 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科室院感管理小组,分别由业务院长、科主任、护士长、医生和护士各1人组成,对院内的感染管理工作层层把关,实施有效的监测管理手段。监控本科室院感知识培训、消毒隔离技术的执行、院感病例的上报、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医疗废物处置、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管理及职业卫生防护等工作的开展,做好本科室院感控制工作,减少科室院感病例的发生。
2、 强化消毒隔离工作。各临床科室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规范日常消毒工作,提高消毒质量,确保消毒灭菌效果。
3、 认真执行院感病例的报告要求。临床医生发现、诊断的院感病例应在24小时内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科,并根据需要及时做细菌培养,提高临床标本送检率。医院感染管理科制定相应的奖罚条例,逐步降低院感病例漏报率。
4、 做好医疗废物管理。医院感染控制科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有关制度、职责、处理流程及应急预案,并与定点医疗垃圾处理中心签订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协议,建立规范的医疗废物暂存室,专人负责,规范医疗废物的收集、运送、暂存及交接各环节。
5、 做好消毒灭菌效果检测。做好重点科室监测,如手术室、供应室、母婴同室等的环境卫生学检测;灭菌液、无菌物品的每月监测。
6、 加大医务人员手卫生专项检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检查、指导各临床、医技科室手卫生工作。各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监督、检查、考核本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开展情况。并培训、指导本科室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执行,使本科室医务人员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购置洗手液和改善洗手设施等。
(二) 落实感染管理规范、消毒隔离要求。
依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落实院感各项规章制度、职责、质量标准、工作流程、应急预案等。根据医院制定的质量指标体系,重点抓好薄弱环节的控制,如内镜和口腔科、供应室器械的清洗和消毒灭菌等。实行每周定期查,对检查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制定措施,限期整改,抓好落实。
(三) 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在院感管理中发挥其核心作用,每季召开一次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会议,由各科主任和护士长等有关人员参加,讨论、分析、协调、解决院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每季出一期医院感染管理汇总分析,通报院感工作情况。
二、 加强感染知识的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等对医院感染的认识
随着医院内感染管理知识的不断的更新、工作职能的延伸、工作质量标准的提高、新的诊疗技术的不断出现,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而基层医院从事院感管理工作人员,需要不断地更新和接受新的知识和理念,才能有效地指导临床开展工作,加强医院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和流行,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
(一) 制定培训和学习计划。根据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要求及工作人员实际情况,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完善各科感染管理规范、各类人员在感染管理中职责。使全体工作人员转变传统观念,认识到自己的工作和行为在医院感染中地位和作用,树立“主人翁”思想,克服感控“与已无关”的思想,特别是一些非医务人员,如后勤、保洁人员。医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要同其他新理论、新知识和新业务、新技术一样,建立严格的培训制度,并加强考核,考核的结果与奖惩挂钩,形成激励机制,调动全员的积极性。
(二) 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医院工作人员的实际情况,首先进行《消毒隔离技术》、《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医疗废物处理条例》、《传染病法》等全员培训。再针对各科人员的特点,进行针对性培训。如我院属于乡镇卫生院,除本院均来自正规医学院校毕业外,还要对村卫生室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管理培训,这部分人员缺乏正规和系统的医院感染管理方面的知识,临床上无菌观念、消毒隔离方面能力较差,在认识上,对医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的认知显不足;在实践上,对医院内感染监控管理缺乏与之相匹配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培训内容从院内感染控制的目的和重要性、无菌技术原则、消毒隔离方法等基础方面开始,并需反复培训和检查,强化所学知识;对内镜室、口腔科、供应室等,根据工作特点和规范要求,进一步进行针对性培训。通过培训掌握预防、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方法和手段,提高监管水平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 医院感染;管理;控制;医疗安全
中图分类号: R6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 012)10-0048-03
医院感染管理是医院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代医疗质量管理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院 “医院管理年” 活动及 “医疗质量万里行”活动的深入开展,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受到院领导及各级医务人员的重视和关注 ,并已列入医院工作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对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部门、 区域、 环节及人群加强监督和管理 ,强化制度、 优化服务流程,最大限度地控制了医院感染的发生,在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重视医院感染管理机构的建设
医院感染组织建设是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基础,自1988年到2000年卫生部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关于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对医院感染的组织管理和岗位职责作了具体规定。特别是2006年颁发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从管理层面对医疗机构中医院感染管理组织的形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提出>100张床位的医院,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感染管理部门工作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医院感染管理的水平,因此,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的设置非常重要[1]。我院自1994年即设置了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科,隶属于业务院长管理,能够直接与医院主管领导、相关职能部门及临床科室沟通协调工作,有利于开展工作。感染管理科自成立以来一直配备2名专职人员,2009年卫生部《医院感染监测规范》[2]颁发后,根据新的管理要求,又增加1名专职人员,医院感染专职人员与床位比>1:250(医院固定床位720张)。同时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在感染预防控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努力增强他们的重视程度和主动参与的意识,真正将感染控制工作落到实处[3]。
2 制定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管理要求和本院业务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特别是2009年卫生部颁发《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管理规范》等6项新标准后,医院感染防控的基本理念、管理要求都有了较大转变,因此对医院原有的部分制度、操作规范进行了重新修订补充。操作性强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相关制度,使医院感染质量和医院感染管理行为有了明确的规范、指导和约束,是做好医院感染工作的基础[4]。
3 规范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
3.1 制定监测计划 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是在临床工作中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基本方法[5]。没有监测为依据的控制行动是盲目的,只有监测而不采取控制行动是无意义、无目的的监测[6]。为保证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规范性、可行性,每年制定监测计划,内容包括监测目的、受监测人群、监测内容、监测频率和持续时间、资料收集和分析方法等。
3.2 开展医院感染病例监测 采用回顾性调查和前瞻性监测相结合的方法,连续不断地对全院住院患者进行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能够掌握医院本底感染率以及所有科室和所有感染部位的资料,有利于监测结果的分析比较。2008年始每年开展1次现患率调查。2009年始根据全院综合性监测结果,在感染发病率较高的神经内外科、血液科开展目标性监测,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更高的效益, 以医院感染监测来加强医院感染控制, 取得更好的成效。
3.3 开展消毒灭菌效果及环境卫生学监测 每月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和环境卫生学监测,并将结果反馈给科室,对超标项目指导临床科室,认真查找原因,找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7]。每年定期接受市疾控中心的消毒监测检查,对重点部门、重点区域,加强督导,规范管理。
4 严格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
对各项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实施监督检查,将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检查纳入全院医疗质量控制体系中。制定各科室医院感染检查标准,并下发给科室。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周下病房,随机抽查临床科室在预防控制医院感染中存在的问题,指导他们采取正确的方法和有效措施解决问题。每月组织全院医院感染管理控制质量大检查,根据检查标准,严肃认真地逐项检查,特别是对医院感染防控的重点部门:手术室、供应室、血液透析室、内镜室、重症监护室、新生儿科、口腔科、检验科、感染性疾病科等,从区域的清洁、消毒灭菌、无菌操作、一次性医疗用品使用、医疗废物处理的各个环节严格督查[8],消除感染隐患,保证医疗安全。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书面反馈意见和整改建议,并在下次检查中注意重点复查,以促进管理质量的持续改进。检查结果每月在科主任、护士长例会上公布,以提高临床科室领导的重视程度和主动改进的积极性。
【关键词】 医务人员; 职业暴露; 锐器伤; 对策
目前在临床上众多临床研究结果表明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一个最主要形式,由于其会对血源性疾病进行传播从而受到了特殊关注。对锐器伤发生的薄弱环节、重点科室以及重点人群进行充分的了解,将会对医院感染控制职业防护提供客观依据[1-3]。本次研究中出于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锐器伤基线调查分析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进行分析探讨的目的,对本院328名医护人员在过去一年内锐器伤发生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资料来源于本院医务人员,共抽取其中的328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括男79名,女249名;医生78名(含实习医生6名),护士232名(含实习护士4名),医技15名,其他3名;职称:高级19名(主任医师2名、副主任医师15名、副主任护师2名),中级62名(主治医师21名、主管护师38名、主管检验师3名),初级75名(住院医师34名、护师41名),初级以下172名(实习医士6名、护士153名),工作年限1个月~43年,其中30年以上6名、25~29年41名、16~24年58名、6~15年58名、1个月~5年165名。
1.2 方法 将328名医务人员在过去的一年内发生锐器伤情况进行统计,并针对医务人员的职务、科室、涉及到的器具等展开回顾性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 14.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锐器伤发生率 经统计得知,本组328名医务人员中,发生锐器伤者97名,共206次,人均2.12次。其中包括护士71名,共168次,人均2.37次;医师22名,共35次,人均1.59次;技师1名,其他3名,共3次,人均0.75次。可见护士锐器伤的发生率最高,与其他人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锐器伤发生率与工作年限的关系 经统计得知,本组97名发生锐器伤的医务人员中工作年限小于5年者占为51.5%(50/97),6~15年者占14.43%(14/97),16~24年者占18.56%(18/97),25~29年者占14.43%(14/97),30年以上者占为1.03%(1/97)。由此可知,工作年限越高者锐器伤发生率越低(P
2.3 锐器伤发生率与科室的关系 外科系统49名:普通外科病房(骨、脑、胸、泌尿、肝胆、普外)26名、手术室12名、妇产科7名、口腔科4名。内科系统35名:普通内科20名、急诊7名、儿科7名、感染疾病科1名。门诊4名、ICU 4名、消毒供应中心4名、病理科1名。由此可知外科系统医务人员锐器伤发生率较高,与其他科室比较差异显著(P
2.4 锐器伤涉及到的器具 一次性注射器针头50次(24.27%), 头皮静脉针45次(21.84%),手术缝针28次(13.59%),手术刀7次(3.40%),静脉留置针7次(3.40%),腰穿针6次(2.91%)、一次性血糖针4次(1.94%),剃刀2次(0.97%),真空采血针1次(0.49%),动脉采血针1次(0.49%),剪刀1次(0.49%),颅骨碎片、牙挺、牙科钻头、牙科钢丝各1次(0.49%)。由此可知一次性注射器针头和头皮静脉针所占比例较高,与其他器具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5 锐器伤发生的时机及原因 本次调查中锐器伤发生的时机统计情况为:手术缝合(25次),双手回套针帽(23次),拔出动静脉针(21次),将针头放入锐器盒(12次) ,静脉注射(12次),医疗废物处理中和抢救过程中碰伤各(10次),整理手术器械(8次),针头或器械传递、手术刀割伤、抽血各( 6次),补液配置(5次),加药(4次),抽动脉血气(3次),口腔手术操作中,剃刀割伤,洗浆工整理污染布类被夹裹的锐器刺伤各(2次),细胞学穿刺、肌肉注射各(1次)。
2.6 锐器伤暴露源 本组206次锐器伤中,可追溯暴露源89次,追溯率43.3%;器械受血液、体液污染78次;在已知暴露源的情况下,血源性传播疾病暴露率为7.86%(7/89),其中医生为13.63 %(3/22),护士3.63%(4/71);血源性传播疾病类型乙肝5例、丙肝2例、梅毒1例(包括同时暴露乙肝、丙肝、梅毒1例)发生锐器伤的报告率9.71%(20/206)。其中医生13.63%(3/22)、护士21.13%(15/71)。
3 原因分析
(1)临床护士、医生是医院临床的主要技术力量,承担大量具体的诊疗护理操作,职业分布也反映出医护人员的操作频率不同,因此在工作中易于发生锐器伤[4];(2)低年资医护人员因上岗时间短,操作技能不熟练,操作经验不足、职业心理素质未成熟,因此在工作中易于发生锐器伤[5];(3)普通外科病房、手术室、急诊科、妇产科、儿科、重症监护病房诊疗护理工作量大,工作紧张、繁忙、特别是遇危重抢救患者,更易发生[6];(4)锐器伤发生的高危环节反映临床一线外科、妇产科、口腔科医生、护士是锐器伤发生的高危人群,应重点关注其职业安全监测、管理、防护,医院应完善职业安全监测制度、职业安全防护应急预案等[7]。
4 对策
针对本次调查结果,本院应依照相应的法律、法规、标准等要求对职业安全防护机制予以进一步完善[8];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医务人员对职业防护和职业暴露处置措施、预案等的知晓率,从而使其锐器伤防范意识得以增强,相关职能部门特别重点关注低年资新上岗医护人员的职业安全教育和三基训练[9];严格执行临床诊疗护理操作规范、标准预防措施,凡接触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时应当戴手套,执行安全的锐器处理措施,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锐器盒[10];改变、纠正错误的行为习惯,工作中时刻注意自我防护[11];各科室要配备充足的锐器盒,放在方便使用的地方、强制性要求医护人员在为患者进行诊疗操作时随身携带锐器盒[12]。
5 小结
锐器伤是目前本院医务人员常见的职业暴露,是血源性疾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医务人员应重视锐器伤的预防,自觉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和防护效果,减少、消除不安全行为,增强执行规范、制度等的自觉性,通过改变错误的习惯行为,推广使用安全器具,减少不必要的侵袭性操作,严格执行临床诊疗护理操作规范、标准预防等安全防护,完善职业安全制度、预案,对落实情况进行追踪与成效评价,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培训与监管等措施,以有效地降低职业暴露锐器伤的发生率[13-15]。
参考文献
[1] 曹海青.医护人员锐器伤及防护情况调查[J].中国消毒学杂志,2010,12(3):451-453.
[2] 徐世兰,吴西亿,饶莉,等.840例医务人员锐器伤现状调查[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2(6):421-423.
[3] 索瑶,范珊红,高晓东.陕西省11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14(12):563-565.
[4] 高晓东,胡必杰,王文娟,等.上海市70所医院医务人员锐器伤情况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32(12):673-674.
[5] Ippolio G,Puro V ,De Carli G,et al. The Italion study group on occu2pational risk of HIV infection ,the risk of occupational human immunde2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health care workers [J].Arch Intern Med ,2005,153(12):1451-1458.
[6] 李晓亮,肖霞,王爱玲.昆明地区医护人员实施普遍性防护原则及相关问题的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182(8):466-468.
[7] 王晓,张世清,王维.手术人员对职业感染人类免疫缺陷性病毒的防护[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10(4):297-299.
[8] Martin L S ,Mcdongal J S ,Spira T J ,et al. Cell surface phenotype of thespontaneous immunoglobulin - secreting cell in peripheral blood fromhomosexual men with generalized lymphadenopathy or AIDS[J].DiagnImmunol,2006,4(2):117-123.
[9] 杨淑红,刘珍莲,余桂香.浅谈在医务人员中开展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J].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7,12(1):66.
[10] 周阳,李映兰,郑悦平.手术室护士锐器伤调查及标准预防的管理探讨[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18):737-738.
[11] 奚淑平,史薇薇,张凤兰,等.临床护理人员手医疗锐器伤调查分析与防护[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25(8A):123-124.
[12] 谢红珍,聂军,潘绍山,等.广州市护士注射锐器伤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9,24(23):172-173.
[13]刘燕玲,刘星辉.英国锐器伤害医护人员的现状与对策[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9,23(14):150-151.
[14] 陆连芳.针刺伤所致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预防[J].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9,18(11):50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