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

第1篇: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工作沟通;技巧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了重视。基于初中阶段在学生一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以及社会发展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要,初中班主任作为初中生的主要引导教师,不仅需要对学生进行学习上的引导,而且需要对学生进行生活上的引导。为此,需要班主任在教学管理中加强和学生以及其家长的沟通,通过沟通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对学生的不正当思想和行为进行及时的引导,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初中班主任工作中沟通技巧的重要性

沟通交流是初中班主任管理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教学管理活动开展的大前提,良好的沟通交流不仅能够促进教学活动的进行,而且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班主任是班级一切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初中生处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 特殊时期,对外界反应敏感,思想活跃,在很多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家长平时工作繁忙顾及不到孩子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表现,在这个时候 ,班主任就充当了沟通学生和家长之间的一架桥梁,能够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在校生活和学习。因此可以说,提高和增强沟通技巧是现代初中班主任工作的必修课,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

二、初中班主任工作沟通技巧

(一)与学生沟通的技巧

初中生的年级一般在十四岁左右,其心理和生理上都处于一种快速发展阶段,举止行为表现为强烈的自尊心和好胜心。因此,班主任和这个年龄段学生沟通交流的时候,不能一味打击批评学生,因为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是对学生不尊重的行为。要求初中班主任在与学生进行沟通时应多鼓励学生、多认可学生。比如要使用这样一些语言“你这段时间进步真大!”、“你的数学成绩不错,但要在语文学习上多用些功夫,例如你可以向班级语文学习好的xx同学进行请教”。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及学生表现优秀的地方,之后委婉地指出学生需要改进的地方,并对学生指出改进的方式。

(二)与家长沟通时的沟通技巧

学生教育是由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构成的,而且家庭教育中家长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和持久的。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班主任要加强和学生家长的沟通。班主任在和家长进行沟通之前需要了解学生家庭的构成和家庭基本情况,比如是否单亲、是否父母打工在外、家长对孩子平时的生活学习是否关注等。只有这样才有可能找寻出学生教育工作的突破口,给予学生更适合的教育与引导。

三、以具体案例分析初中班主任工作沟通技巧

(一)案例

学生A在一次数学考试中获得了97分的第一成绩,当他将成绩单拿到家里给妈妈看的时候,不仅没有得到妈妈的表扬,而且还得到了妈妈的质疑和指责,妈妈指责他在学校没有好好学习,在考试里“作弊”,并要求学生向教师阐释“作弊”的行为,学生A委屈的哭了起来......之后,学生A回到学校将这件事讲给了班主任老师。班主任老师知道事情之后,安慰学生A要原谅妈妈的误解,因为自己的进步太大,和平时打闹的自己判若两人才会造成妈妈的误解,并再次对A同学获得的成绩进行表扬。随后,班主任请来A同时的妈妈,向她具体说明了确实是A同学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的成绩,并向这位妈妈讲述最近A学生在学校的良好表现,即不再打闹、仔细听讲、作业完成效果好。同时,班主任还向这位妈妈讲了些关于教师孩子的方法。第一,作为父母,要能够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他们,增强他们学习和生活的自信。第二,父母发现孩子的问题之后要及时指出,但要注意方法和策略,并不能急于求成,要给孩子一定的时间改正问题,要本着进步一点点就是成功的心态。第三,在工作忙碌之余要和班主任进行及时的沟通,对于孩子的问题要协商解决,不能在不了解情况的时候就对自己孩子武断的否定。之后这位妈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之后,向学生A表现了道歉,也得到了A的原谅,通过班主任的沟通,加深了母子之间的关系。

(二)案例分析

由这件事可以总结出平时班主任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时需要注意和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班主任 要做到及时和家长沟通,要及时将孩子的在校情况反馈给家长。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发现,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将学生在学校进步的信息及时告知给家长,就不会出现后来学生获得第一的好成绩反而遭到家长质疑事件。

第二,班主任不能只有在学生出现错误时才和家长进行沟通,而是应该将学生在学校的点滴定期如实地反馈给家长。通过这种及时反馈的方式,促进教师和家长之前的交流,减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隔阂问题,并在双方的及时沟通下,及时发现学生在学校的问题,在共同商议对策的情况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班主任和家长进行沟通时,要体现对家长的充分尊重,不能用侮辱性的语言。另外,对于家长说的话教师要予以倾听并作出积极的响应。班主任和家长之间的沟通要注重方法,要具有诚恳的态度。

四、总结

综上所述,班主任的沟通技巧对实现其班级管理工作,引导学生健康发展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要求班主任在学生的教学管理中,采取积极有效的方式和学生以及家长进行沟通,并要选择适合学生身份、家长身份的不同沟通技巧,本着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心态进行沟通。

作者简介:冯永斌(1980-)男,重庆市丰都县人,民族:汉职称:中学数学二级教师,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初中数学教学。

参考文献:

第2篇: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法制课程;家庭影响;互动;反馈

未成年人犯罪是许多国家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全世界已将其列为吸毒贩毒、环境污染之后的第三大社会公害。我国的未成年人犯罪也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量研究发现,缺乏法制观念是导致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重要自身原因。因此,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提高其分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其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已迫在眉睫。青少年十五六岁这个年龄被称为“易发犯罪的高危年龄”,又称“犯罪年龄”,而这种现象被称作“十五六岁”现象。

一、学校教育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1.强化素质教育,淡化应试教育,提高中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治本之策

应试教育的最大弊端在于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对学生智育的开发,忽视了对学生的德育的培养,其直接后果造成了学生两极分化的严重现象。“双差生”属于被歧视、被排斥、被放弃的群体,这些学生往往是青少年犯罪的基础,他们在学校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怀,在家得不到父母的好感。他们从学校分流后如果得不到正确引导,在社会上找不到正确的位置,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2.增设法制课程,开展法制教育,使他们树立法制观念,这是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关键措施

近几年来,有不少学校聘请了法制副校长,增设法制课程,把法制教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效果不错。作为学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和有关司法部门合作,结合本地常见的多发性未成年人犯罪,组织编写案例分析教材,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作为日常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校近年来生源质量急剧下降,问题生、后进生比例一路攀升,这就对我们的法制教育工作提出了挑战。

二、学校与家庭双方建立互动联系

1.当好监护人,巩固第一道防线是父母义不容辞的职责

目前,很多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脱节有关。随着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成员的生活工作节奏也变得越来越快,特别是家庭成员的工作生活压力过大时,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就会弱化,走向两个极端。有的家长对孩子放纵过分溺爱;有的家长对孩子漠不关心,或者采取一些哄骗、物质刺激、棍棒教育等不正确的方法,导致孩子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2.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

初中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缺乏系统性,对“两法”知识的掌握很差,但其一般的法律认知良好,法律情感、法律行为反应适当,与其掌握的法律知识不相匹配。

第3篇: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家庭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 影响

一、案例概述

张某是我通达学院2011级通信工程专业的一名男生,出生于南京市一富裕家庭。其母为某事业单位中层领导,常年出差在外,其父为某旅游公司总经理,业务繁忙,在家的时间也很少。在入校之初,辅导员整理学生档案时,发现在其档案里夹有一份该生初中时因参加一青少年激进组织而被强制退团的个人检讨记录。本着对学生发展负责的态度,我首先找学生谈话一次,通过侧面迂回的方式了解了该生入学之前的一些个人信息,并初步了解了学生的心理状态;此后,在新生班干竞选的时候,张某非常积极要求参加班长的竞选,但是问他如何管理一个班级时,只是简单地重复,要想让班级好,就只能采用“铁血政策”,情绪比较激动,并谈及自己对当今社会的看法,认为要严刑酷法方能正其根本;2011年12月份,学校对新生的心理检测结果报告显示:A级,该生性格偏执,强迫症、人际交往障碍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结束后,除了英语成绩不及格外,其他学科的成绩都很优秀,尤其是高等数学最为突出,到第二学期,该生积极参加高等数学的竞赛,并获得了校级的二等奖,在备战省级高数竞赛时,主动到办公室找我聊天,觉得自己近期老是失眠,注意力不能集中,无法专心学习,要求辅导员给介绍一个心理老师进行咨询,但当我想带他去时,他拒绝了;此后,在第二学期期末考试前,他再次到办公室找我提出,在达不到学校编级条件的情况下,要求主动编级,希望通过重复学习的办法让自己的成绩有所提高,能够名列前茅,得到师生的更多关注。

二、案例分析

据网络调查的不完全显示,现今中国高校有15.6%左右的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已经成为社会必须面对、但又仅仅依靠学校而不能完全解决的现实问题。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学生心理、人格健全发展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内部由父母或年长者对新生一代和其他成员所进行的有目的、有意识的教育,相对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既是个体教育,又是终身教育。

然在经济快速发展、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现代家庭在面对孩子教育方面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困扰。

首先,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很多家长忙于自身的工作和发展,往往把孩子交由长辈或保姆代为照顾,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不能及时地跟孩子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交流;有些家长也因此代之以物质上的不断满足来弥补自己对孩子精神上关注不足的亏欠,而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不当教养方式极易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依赖性强、任性自私、冷酷暴躁、固执己见等不良的性格。

其次,当今社会,尤其到了九零后这代学生,大部分都是“421”的家庭模式,绝大部分学生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家长对孩子倾注了过多的爱,从而造成过度关心、溺爱等,而特别是有许多家长并不了解孩子生理、心理特征和成长规律,其错误地教导反而对孩子心智的发展与成熟起了负面的影响。也有的家长错误地认为学生教育只是学校的事情,将子女完全推给学校,特别是当面对已经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时,又通常不能正确地对待和理解,往往采取回避或不承认的态度,甚至于造成了家庭和学校的对立,从而错过了学生的最佳治疗时机。

再次,有的家长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成了一个圆自己梦想的“载体”,从而使得家庭教育的重心放在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业成绩上,致使家长漠视甚至毫不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甚至于部分家长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教育观念,不考虑孩子的感受,强行包揽孩子的一切,也使得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其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扭曲。

三、解决方案

1.理论依据和过程方法

依据家庭教育理论及心理学中“强制行为论”的相关知识,针对学生张某特殊的情况,我首先采取聊天的方式同张某进行沟通,让他说明了老师很关心他的成长,他在老师眼里是一个很优秀的学生,告知他学习成绩并不是衡量一个人优秀的唯一标准,追求进步是可取的,值得表扬的,但是途径有很多种,我们应该努力地去寻求一种最为适合自己的道路,从而舒缓学生的心情,稳定了学生的情绪。同时告知学生不管最终你要做出什么样的选择,都应该让父母了解你的想法,我可以代你和你的父母做一下沟通,倾听一下他们的意见,学生放下心防,主动告知其父的联系方式。多次谈话,让我感到,该生在以前的生活中缺乏被关注,他希望自己做得更好,从而能够引起家长或老师的注意,渴望自己被认同。

随后我同该生的父母取得联系,并把相关的事情同他们做了详细的交流,其父母非常震惊,也很重视,我们在一起就此事做了长时间的沟通。了解到该生父母因工作关系跟孩子在一起相处的时间很少,自初中时,该生有任何事情都不会跟他们主动交流,与父母在一起的少量时间,其通常更愿意把自己隔离在自己的房间中,因张某也没有惹什么祸,学习成绩也还尚可,父母便没有怎么关注,认为一切都好。同时该生父母表示他们家族经济条件都不错,有几个年纪相当的孩子学习成绩都不好,而张某在这几个孩子当中是最好的,他们把自己的希望都寄托在张某身上,希望他能光耀门楣。在了解到具体的情况后,我告知其父母,张某内心深处,其实特别希望能够引起父母的关注,希望自己成为父母的骄傲,只是因为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不知道如何交流,而父母的期望,又给他在心里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因为缺乏生活经验,往往采取了一些非常幼稚或者偏激的措施,其目的其实很简单,希望父母能够关注到他。建议其父母尽量多找时间,能真正地静下心来跟孩子好好的沟通,倾听孩子的心声,其父母表示认可,并愿意去尝试。

此后,我经常在不经意的场合,以无意的方式同该生聊天,观察和了解他的心理状态;并经常同该生的父母电话联系,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发展状态,父母也相当地配合,他们尽可能地抽出时间同该生通电话或其他形式进行沟通和交流。

2.结果评价

在我的耐心指导下,在学校及家庭的双方配合下,该生的心理状况有所好转,并开始认识到,父母和老师都是值得他信任的人,并且愿意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帮助他。同时,该生也表示愿意通过课余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英语成绩。

四、经验启示

学生张某在学校和家庭双方共同努力的情况下,思想和行动有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通过该生的案例使我不得不考虑更深一层面的问题:该生的问题难道仅仅是自己的问题吗?渴望进步,被关注,本身是好事情,但是长期以来因为在家庭缺乏关注,或者自己的心理需求长期没有及时地得到满足,从而导致了该生的思想、行为古怪,处事偏激。由此及彼,我又通过暗中观察自己所有的学生,通过侧面的了解,但凡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的,无不跟其成长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

第4篇: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1.1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我国的法制教育隶属于德育,中小学法制教育课程自然也缺乏独立性,也是德育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中小学校的教学大纲虽然已将法制教育课程纳入其中,确保了该课程的授课时间,但是并未对法制教育的教材做出明确规定。现在我国的小学生德育课程是依据《公民》一书,主要普及一些道德常识,教育小学生们要恪守校纪校规,要遵守交通规则等等。“思想品德”一课则是初中生德育的主要课程。到了高中阶段,由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当今世界政治和经济等课程组成了德育的课程。在这些教材中,均没有涉及到有关法律方面知识的教学。进入大学之后,除了法律专业的学生专业学习法律知识之外,其余专业的学生都局限于公共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学习法律知识。从课程设置来看,法制教育课程设置缺乏其应有的独立性和重视度,只是单一的从属于公共政治理论课程。在2006年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课程方案落实之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课合二为一设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堂教学的课时较原先有所减少,法律基础部分的内容也仅仅占到新编教材的三分之一。

1.2青少年法制教育考评体系落后

学校片面追求智育,只重分数看轻德育,教师大多认为学生只要成绩好即可“一俊遮百丑”,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法制教育便成了单纯的知识了解课,基本上处于应付状态。只要学生明白是什么即完成任务,却不管学生是否这样做,直接导致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法律意识淡薄。如今日益增长的青少年犯罪率足以证明现行法制教育的疏漏。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无论什么学科,一贯以考试作为唯一的评价方式。由于现行中小学的教学大纲根本没有直接将法律知识纳入到中考和高考的考试范围,所以法律知识不像其他的学科那样受到老师和学生的重视。因此,为了检验中小学法制教育效果,也为了凸显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将法律知识也作为考察要点列入中考和高考的范围中去。

1.3家长教育观念的问题

我国的家长历来只重结果不问过程,过度追求孩子成绩,重智轻法,不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德行发展。他们往往紧盯排名,却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视而不见,直至孩子走上犯罪歧途才追悔莫及。在法治社会中,光有好成绩没有好的德行和正确的法制观念是无法立足的。

2针对以上青少年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我将根据当前青少年违法

犯罪的现状特点及成因,提出自己对于如何加强青少年法制观建设的一些看法和措施。

2.1学校应开设法律课程

要让青少年,知法、懂法从而遵守法律规定。以实际案例为载体,用事实说话,教育学生遵纪守法,组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主题座谈会、法律宣传咨询、征文演讲等系列活动。增强青少年依法自我保护的意识和全社会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的意识,不断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队伍建设和基地建设。

2.2从青少年的犯罪案例分析

大多数犯罪的发生都起因于一些生活中的小摩擦,因此,加强青少年处理生活小摩擦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对于帮助青少年增强解决生活矛盾,学校无疑是最重要的阵地,学校应定期以专题教育讲座的形式开展教育,并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发放宣传手册的方式巩固教育的成果。

2.3对于有条件的地区

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监狱的方式,由学生自己去体会,并可邀请监狱的执法人员对学生就各种典型案例进行教育,使学生从中真正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继续推动制定完善涉及青少年利益的法律法规、推进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落实。有针对性的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加强青少年权益保护、预防和减少青年违法犯罪等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

2.4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长教育能力

转变家长传统理念,提高家庭法制教育能力。没有人是生而优秀的家庭教育者,所以家长一定要转变重分数轻德育的传统观念,本着对孩子、对社会负责的态度,摆正德育、智育还有法制教育的关系,把家庭教育的重点放在孩子德行的培养上。通过积极地家庭法制教育,把子女培养成为知法、懂法、护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2.5加强社会治理力度,优化学校周边社会环境

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是需要全社会共同的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不只是学校和家长要付出努力,社会也要提供必要的支持。因为社会环境的好坏是除了学校和家庭之外,也必须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它切实影响到青少年法制教育工作开展、落实的情况。首先要在学校内按区设立治安岗亭,安排保全人员24小时轮守,做到时时有人来强化治安管理。其次,当地的政府要定期组织相关人员取缔学校四周不符合我国的食品卫生标准的餐饮店,关闭不按照法律规定经营的娱乐场所和提供未成年人上网的网吧。

2.6加强社区法制教育建设

第一,加强社区的法制文化建设如开办法制教育活动,设立社区图书馆收录法制教育的书籍报刊和杂志,提供学习的场所等等。第二,组织青少年学生和家长一起开展广泛而深入的法律实践活动,让他们对法律的感情得到升华。第三,社区在制定规章制度、设立工作机构时把维护青少年的法制教育考虑进去,充分整合社区法制教育资源,整治社区环境,清除不良社会现象对青少年的不良影响。

3、结语

第5篇: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改了“蜜糖式” 又兴“棍棒式”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的《重庆市中小学生家庭教育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如何看待家长打孩子现象这一问题上,42.4%的人认为是轻微的处罚、吓唬一下有必要,21.7%的人认为该打时就打、让孩子长记性,认为教育孩子不能采取打的方式的只有36.2%。

调查发现,更多的家长认为体罚要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龄”而异,并主张惩戒要适当,以不伤害孩子的身体健康为前提,以劳动代替打骂成为孩子较为接受的受罚方式。

在江西省贵溪市家长田淑红的记忆中,她仅打过孩子两次,而这两次动手都是因为孩子的生命安全问题。“当时孩子还小,光说道理孩子不能完全明白,只能通过疼痛告诉他,他的错误行为非常危险。”后来孩子渐渐懂事,田淑红就再也不打孩子了。

重庆市社科院研究员孙元明认为,“棍棒式”教育和“蜜糖式”教育是家庭教育的两个极端。在一些家庭里,家长对孩子是捧在手心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对孩子的骄纵导致了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有的甚至丧失了基本生存能力。在这种情境下,传统“棍棒教育”有所抬头,“狼爸虎妈”的严苛教育模式受到追捧。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教授孙进不认同用“打”的方式教育孩子。家长的暴力惩罚方式会让孩子习得通过武力解决问题,经常打孩子会造成孩子的胆怯敏感不自信,不利于阳光向上人格的形成。可以通过减少零用钱、减少礼物的赠与等物质刺激进行惩罚,从而使他们知道自身行为的底线在哪。

平等交流缺失 警惕孩子与父母间的家庭“冷暴力”

根据《报告》,在家庭交流中,25.7%的家长通过表扬鼓励的方式跟孩子交流,23.4%通过说理的方式交流,民主讨论的只占了5.1%。调查发现,受中国传统家庭文化影响,许多家长都持有“一家之长”心态,习惯于对孩子“发号施令”。而如今的孩子独立思维能力较强,平等交流方式的缺失容易让孩子对父母产生逆反情绪,在父母与孩子之间形成家庭“冷暴力”。

即将升入高中的小周对父母有抵触情绪。她认为自己与父母根本无法沟通,“他们总是以家长身份自居,一直以来都把他们的观念想法强加给我,而我几乎没有什么表达自己想法的空间。慢慢的,除了日常琐事,我也就不愿意跟他们多说一句话了。”

孙进表示,表扬鼓励和耐心说理都是单向的交流方式,而民主讨论需要双方平等交流,父母应该学会尊重孩子,放下身段去倾听孩子的想法。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对事情的看法趋向成熟,父母的角色理应从主导地位向听众转变,让孩子有更多自主选择和发言的机会。“专断的交流模式不仅阻碍这种能力的形成,更不利于自信心的树立。”

教育投资重在智力 忽视了人格的培养

《报告》显示,在重庆的家庭中,教育开支占到家庭开支的35.2%,成为家庭第一开支,而医疗、储蓄分别以17.9%和12.5%位居其后。很多家长都不惜重金投资在孩子教育上,然而由于教育投资在“智力”教育和“德体美劳”教育严重失衡,许多家长对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都有所忽视。

孙进副教授说,唯分数论、唯学习论导致家长把关注点集中在了学习考试上,忽视了对孩子内在兴趣的尊重和培养。家庭教育应包括德智体美劳多方面,长期以来,家长对孩子的智力投资过高,健康、道德等教育较为忽视,智力教育和德体美劳教育严重失衡。很多学生一进入社会就表现出高智商、低情商,甚至是社交障碍、合作能力差等问题,就是忽视了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

中国式家教背后的焦虑

“教育孩子是人类最重要而又最困难的学问。”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而一句“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让诸多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在倍感压力的同时,也带着一丝希望。于是,持有“伟大动机”的家长们开始向书本学习,而当家长们在形形的家教书籍中获得技术性指导的同时,另外一种家教焦虑也开始发生。

“乱”书渐多迷人眼

书店里,家庭教育类图书总是出现在比较显眼的地方,这些书或将“哈佛”、“清华”、“北大”等字眼印刷得特别醒目,或倡导某种教育理念,或提供某种快速育子方法,吸引着一个个还在为教育孩子而苦恼的家长们。

“如今,出版家教图书的‘门槛’似乎非常低。”温州市仙岩二中的王汉雷老师说,在他看来,写家教类图书的作者是需要懂教育的,然而,实际上很多作者并未达到这样的高度。“因为很多书的作者就是家长,只要稍微用心,家家都有一本‘育儿经’,于是乎,一旦孩子上了清华、北大,你似乎就有了家庭教育的‘发言权’,然后以权威自居,这类家长不在少数。而又因为成长的个案解剖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因此特别受欢迎。”王老师说。

而如果你在网上输入“北大+状元”或者“清华+状元”,就能搜出一大堆状元的“成长经”来,《不娇不惯把孩子送进清华北大》、《一个普通家庭的教子经验:培养女儿上北大》、《一位父亲的35个教子故事:一路保送到北大》等等,毫无疑问,北大、清华成了书名的关键词,也成为了图书营销的亮点。因此,王老师认为,这是典型的“成功学”在作怪。“考上北大,是否就是成功的标准?这些都值得思考。”他说。

到底要向谁学习

各类家教书籍的热销,在无形中也推动了中国这20多年来家庭教育的发展。在最初阶段,人们对于家庭教育功能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直到《哈佛女孩刘亦婷》的出现,才让人第一次明确地意识到,家庭教育的功能原来如此强大。而继“哈佛女孩”之后,卢勤的《告诉孩子你真棒》把一个重要的观念引导给人们,这对我们传统中总是要求孩子谦虚、动不动就打骂孩子的做法形成冲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则告诉家长如何尊重孩子,如何给他们自由和理解。

对于这些年家庭教育的进步,周杨老师认为,“从以前简单的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转为家庭教育很重要,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周杨说。

而随着各式家庭教育书籍的传播,人们对好孩子的定义也在转化。去年研究生毕业的叶琪仍然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哈佛女孩刘亦婷》时的震惊。“那是我读初中时在《读者》上看的文章,当时不由得感慨,自己和别人的差距是如此之大。”而到了叶琪读高中时,韩寒的横空出世代替了她心目中的刘亦婷。“我觉得不能像刘亦婷那样全面发展,也要像韩寒一样,有某方面的特长。”她说。

你想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家住新城的蔡女士答案很简单,“我不需要他成绩如何拔尖,也不想他费尽心思考入名校,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培养他成为一个有健康人格的人,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从好女孩刘亦婷,到少年作家韩寒、郭敬明,最后到《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普通小孩圆圆。中国家长眼中的“好孩子标准”实际上是从样样拔尖的刘亦婷,到某个领域的成功者韩寒,最后到身心健康的普通好孩子圆圆。

温州十四中团委书记戴陈仪认为,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很多父母开始慢慢地接受了孩子成功的新定义。“孩子的成功不能用单一的成绩好、考上好学校、出国、找到好工作等来定义,父母应该关注孩子是否性格好,内心是否充满爱,是否能快乐生活等等。”他说。

做一个智慧型的家长

对于家庭教育的作用,浙江省督学、温州首批教育名家、建设小学校长陈钱林持肯定态度。“如何做一个好家长?首先要重视做人教育。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和教育。当前总体社会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不是很有利,容易使人走极端,这个时候,家庭教育显得太重要了。孩子的成才总体上有个规律,想飞跃一般不太可能;但做人教育,教与不教完全不一样,而且做人教育成功了,对成才也会有很大帮助。”他说。

重视家教,并不一定要让孩子参加这样那样的培训班,取得这样那样的证书和荣誉,太强功利心反而会影响孩子健全人格的养成。“我儿子在小学、中学阶段都没有当班干部,我女儿在小学就没有当过三好生,这反而养成他们良好的心态。家长要有哲学观,碰到孩子受委屈了,不一定要去评理,更应该想想如何把坏成好事,也许这是对孩子挫折教育的契机;孩子有成绩了,当然得鼓励,但也要冷静思考,成绩的背后是否有什么损失,或隐含什么危机。”陈钱林校长说。

面对形形的家教类书籍,陈钱林校长认为,当前的家教类书籍不严谨的特点比较突出,不客观或者凑字数的书很多。“我常去书店翻翻家教书,凡发现书中有哗众取宠现象的,或者过于夸张的案例分析的,我一般就认定这些书不值得读,而且这位作者的书基本上也就不去读。我很喜欢读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很朴实的文字,很朴素的观点。”陈校长说。

面对鱼龙混杂的家教图书市场,家长该怎么办呢?陈钱林校长认为,家庭教育有其普遍规律,阅读家教类书籍,可以更好地了解家教的基本规律,家教中就会多一些理智。针对成功者的个案分析,尽管不可复制,但许多方法还是可以借鉴的。如果从成功者教育方法背后的理念上去分析,会有更多的启迪。

温州市第十一中学的周杨老师最近正在看李镇西写的《做最好的家长》。他的意见是吸收好的做法,形成自己的思路。他说自己教育孩子的成长思路就是,孩子4岁之前就是学怎么玩。“玩也是一种学问,5岁以后看孩子兴趣,知识什么时候学都来得及,而生活体验过去了就很难补上。不要把孩子扼杀在起跑线上,搞成苦行僧似的。”

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生活在不同的家庭里,由于成长经历不同,性格也各异,家长不能将别的孩子的成功经验硬搬给自己的孩子。

前谷歌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在反思中美教育后,在他的《做最好的自己》书中强调,“你不需要成为‘最好的’,只要成为‘最好的你自己’。”

在强调因材施教的同时,陈钱林校长认为,家庭教育具有普遍性的规律。“我认为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对孩子要尊重与要求相结合。不尊重孩子,家长牢牢控制着孩子的一言一行,这种专制会损害孩子的独立人格,或者会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而只有赏识没有对孩子提出一个又一个合理的要求,孩子成长则显得迷茫。”他说。

对于学生来说,成为最好的你自己,最重要的是要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追逐最感兴趣和最有激情的事情。当你对某个学科感兴趣时,你会在走路、上课或洗澡时都对它念念不忘,你在该领域内就更容易取得成功。相对来说,做自己没有兴趣的事情只会事倍功半,有可能一事无成。即便你靠着资质或才华可以把它做好,你也绝对没有释放出所有的潜力。作为家长,你有没有发掘自己孩子与众不同的特点,有没有在乎他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呢?

熊丙奇:“中国式家教”如何突围?

此前,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的一份中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的报告显示,92.3%的家长称教育孩子很难,其中“棍棒”教育受追捧、父母与孩子间平等交流方式缺失造成家庭“冷暴力”、教育投资不惜重金但重智力轻情商等“中国式家庭教育”的三大焦点话题引发热议。

在笔者看来,以上三大焦点问题,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表现,这就是当下父母普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让孩子获得优秀的成绩,包办代替了孩子本应该做的事情,将亲子关系异化为功利的分数关系。其结果就是忽视孩子的人格、身心发展,在对孩子提出严苛的学习要求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物质享受方面,对孩子“百依百顺”。从这种家庭教育环境中走出的学生,很有可能在独立性、责任心方面存在严重的缺失,就是与父母的情感,也很疏远――孩子并不会认为父母的物质给予,是父爱、母爱,而会认为是“利益交换”,只要自己考出一个不错的分数,就算对父母有了交代。

对此,不少家长是有清晰的认识的,认为如此下去,很难让孩子真正成才,最多成为考试的机器,可是,他们总能为自己的行为找到“理由”,比如,现在的升学竞争太激烈了,孩子的学习不好,有前途吗?现在的孩子学得太苦了,还怎么可能让他们做家务呢?包括体育锻炼,有的家长也认为挤占学习时间。于是,很多家庭都成为学校的第二课堂,父母则成为学校的编外教师,充当作业辅导员。本应该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的家庭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教育。从这一角度说,我国很多家庭的“家庭教育”已经消亡了。

毋庸置疑,我国单一的分数评价体系,给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都套上了枷锁,要引导家长理性对待孩子的成长,需要改革我国的升学评价体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升学体系不变,父母就没有空间对孩子进行独立性、责任心的教育,家长只要注意方式方法,改变对孩子的教育理念,这些教育和孩子取得学业上的优良表现,并不是背离的。

最近一所小学校长遭遇困惑,该校有一条规定,要求每天每个班留几名学生打扫教室卫生,这是一条推行了多年的规定,都没有什么问题,可最近二年级一个班却出了麻烦,该班的家长们认为孩子太小,不适合打扫卫生,而且打扫卫生十分费时,还有孩子打闹可能出现安全隐患,因此家长们跑到学校,代替孩子打扫卫生,学校拦也拦不住。

不得不说,这些家长的做法,太疯狂了。在我的记忆中,我读小学时,学校就有这种规定,我实在想不出,学生打扫教室卫生,会有什么安全隐患,又需要多长时间?家长们跑到学校为帮孩子执勤,无非是不想让孩子做打扫卫生这类事,并觉得这浪费了孩子的学习时间。――在家里,他们都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何况在学校呢?

第6篇: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情感教育;化学学科教育;德育;结合研究

一、德育的重要性

德育是一种真善美的教育,而这种教育是不能靠灌输的方法奏效的,它需要我们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以适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而这种教育不仅可以在课堂中进行,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让学生感受到这种道德的力量,并且需要教师与家长做到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做光明的使者,就可以把阳光洒遍每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个孩子茁壮地成长[1]。德育的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为他们制订教育实战的行程。阿莫纳什维利曾说:“教育的伟大力量就在于,它能在多大程度上区别对待地发展一位学生的智慧和形成他的个性特点,能在多大程度上以普遍的友爱和与人为善的精神感染他们中的每一个人。”

二、情感教育的相关研究现状和优势

由德育的多样性联想到,教育工作者可以将德育渗透到每个家庭的情感教育中去,这样父母与孩子成为伙伴朋友,为孩子的茁壮成长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目前我国的情感教育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今天的家庭为人父母者很重视孩子的教育,但因对教育缺少经验而有几分恐惧,于是他们特别需要学校提供家庭教育方面的咨询和指导,他们需要共同分担责任,因此家长很愿意参与到学校教育中来[2]。所以还普遍存在以下问题:问题一:家长将教育任务全依赖到教师身上,认为孩子到教师这里来就是来学习的,自己可以坐到一旁看报聊天,而忽略了自已的学习及言传身教的影响力。问题二:盲目攀比,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而不注重教育方式。问题三:各情感教育机构在教学模式方面相互完全照搬模仿,没有根据孩子的情况适情制订,内容单调无新意。

(一)情感教育与化学学科教育的结合尝试(以“合理选择饮食”教学为例)

通过分析现有的情感教育的劣势,本文将以人为本,从人的视角,结合化学学科的优势,对情感教育与化学学科教育的结合做了研究与尝试。“合理选择饮食”课时的三维目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我提出“化学与生活”课程的“合理选择饮食”一课的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知道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内容,知道水在人体中的代谢以及重要作用,知道什么是酸性食物,什么是碱性食物,能够辨别日常食物的酸碱性。会书写人体细胞存在的重要的酸碱平衡方程式。知道并熟知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及重要代表物质。(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不良饮食习惯,同家长一起查阅资料,来矫正不良的饮食嗜好,并整理出合理选择饮食的家庭资料。(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生与家长的合作学习,加深亲子之间的感情,家长宽容,孩子感恩。通过家长与教师的交流,加深师长之间的合作,并更加赏识自己孩子的成长,配合教师的教学[3]。

(二)案例实施

1.具体案例实施方教师刚接手这个班时,就发现小淘很是调皮,所有的教师、同学他都不放在眼里,谁拿他都没办法。可是,方教师并不灰心丧气,她决定要帮助这个孩子。与孩子的几次密切交谈之后,她发现小淘十分渴望父母、教师的赏识与肯定,可是改不掉“上课坐不住”的坏习惯,父母教师严厉批评,他心灰意冷,于是开始破罐子破摔。方教师将小淘的事放在心上,等待着教育时机的到来。于是,上化学选修第二章第一节“合理选择饮食”之前,方教师给小淘布置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作业,那就是“为家人制订健康食谱”。小淘一听,兴趣盎然。于是,小淘首先自学教材内容,了解了水、酸碱食物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安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知识后,小淘开始在方教师的指导下制订食谱。不过,小淘又在网上查到了“合理膳食的四个平衡”“酸碱食物的合理搭配”的小资料,于是小淘的营养食谱新鲜出炉。方教师发现小淘不仅考虑了各种食物的营养均衡,又将书本上的知识做了延伸,又考虑了自己家庭的“基本国情”,真是一个考虑周到的“小管家”。2.学生反馈[4]方教师决定让小淘上讲台把自己食谱的设计思路展示给全班同学,并为其他同学支支招,小淘欣然答应。他总结了以下的线索:提倡和坚持合理的膳食结构。具体应掌握以下一些原则:(1)粮食不要越吃越少。粗粮微量元素多、维生素多、纤维多。而精大米、面其实丢失了大量营养成分。(2)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蔬菜和水果中纤维素比较丰富,并含有多种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吃的品种要多样化。(3)动物性食物要合理。爱吃红烧肉的人,要适当控制数量。(4)注意多吃黄豆和豆制品。一般认为饮食中优质蛋白质应达到三分之一。(5)吃一定量的奶和奶制品。钙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常量元素,它除了参与构成人体的骨骼和牙齿外,还参与多方面的生理活动。奶类是钙质的最佳来源,要提倡增加奶类及豆制品的摄入。(6)适量调味品。包括烹调油、盐、糖等,应适量用一些。3.酸碱食物的合理搭配人体通过自身的调节,使血液的酸碱度保持在pH7.35—7.45,这种状态下的机体,很少生病。但是人体血液的酸碱度受食物酸碱性的直接影响,如果吃了过多的酸性或碱性食物,超出了人体的生理调节能力,就会使血液偏酸或偏碱。根据不同食物的酸碱性,从中进行均衡选择、合理搭配、不偏食,可避免酸碱失衡,对健康大有好处。4.家长反馈方教师收到来自小淘爸爸的信。尊敬的教师:您好!我今天非常的开心,因为我的儿子小淘带给我们全家惊喜和欢乐,还有爱。我哭了,我们十分感激您。以前,我的孩子调皮捣蛋,从小学到初中从来没有教师喜欢过他,同学也不理睬他。我们家长打了,骂了,可都没有效果。我们经常被叫到学校去。而今天,我的孩子拿出了自己画的合理膳食的图谱,给我看,并说:“爸爸,这是我自己努力查资料获得的知识,请您看一看吧,教师让您看后签上名字。”我接过图,发现图精致简洁,而且内容丰富,我十分欣慰,再看到右下角有您写的“这是孩子自己努力的成绩,他很棒!”孩子还头头是道地讲解了不同疾病的不合理饮食的成因,为爷爷奶奶的健康出谋划策。这是我等了七年的表扬。我哭了,孩子自己也哭了。

三、案例反思

(一)家长视角

经过初中阶段生理和心理上的剧变及动荡,高中生的生理及心理趋于成熟和稳定。虽然大多数高中生仍然希望父母和教师将他们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对待,并且反对父母和教师对自己过多的干涉,但与初中阶段相比,他们与父母和教师之间的直接冲突明显减少了,多数高中生能够与父母和教师保持一种肯定和尊重的关系,反抗性事件逐渐减少,与父母和教师的关系也趋于稳定。但是从孩子角度,孩子听到你说“假如你是个好孩子,你那样做的话,我就会爱你”,他们会发现其中的言外之意——你这样是不可爱的,结果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是愚蠢的,不够格的和不成功的,逐渐开始自卑起来,并且在行动上也表现得如此[5]。然而,亲情是一种最真诚、最无私的人间情谊。借助亲情的力量,孩子在被他人需要时,感觉到了一个幼小的生命的意义。当付出的爱被隆重地接受并收藏时,孩子终于强烈地感觉到了被爱的尊贵与神圣,感觉到了亲情的厚重。

(二)教师视角

在任何一个课堂上,任何一种教学模式下,营造安全、信任、自由、平等、温暖的人际和学习氛围,都是对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合作学习中,师生对安全、自由、信任、平等的需要更为强烈。而案例中这种爱的氛围是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勤奋的学习行为、健全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的基础条件。其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了寻求身心健康的五个学会:“学会关心自我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关心自己的家庭、朋友和同行。”“关心他人,具有助人为乐的思想和奉献社会的公德。”“关心社会和国家的经济,关心世界和平和繁荣发展。”“关心地球,关心生态利益和其他物种,具有保护环境的意识。”“关心真理,探求知识,终身学习。”而教师应该从关注和体察细节开始做起,充分开发教育细节的教育功能。用自己的心灵去细心感受学生的心灵。情感教育的根源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实例:课程回归生活世界和人类活动,课程便成为师生对自然、社会和人类自身进行的探究,成为对人类不同词汇、话语、行为、活动和文化进行的解读[6]。

(三)学生视角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个学生的转变是令人欣慰的。对于他自己的内心来说也是充满了爱意与感激。他感激教师的赏识,感激教师的耐心与细心的指导,感激父母的信任与希冀,感激同学的接纳与帮助。他还更应该感激他自己,感激自己投入的努力,投入的感情,自我的信任与肯定。所以,我觉得每个学生的成长不仅离不开父母、教师,更离不开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在这里我呼吁同学们对自己大声地说:“天生我才必有用。”充满乐观和自信地面对生活学习中的各种困难!

(四)情感教育与化学学科教育结合原则

时效性:情感教育的实践一定要跟上化学学科的发展,着眼于当下的创意与成就。适应性:情感教育不是人人都用一个“版本”,应根据每个家庭的经济情况、沟通状况以及每个孩子的心理、身体状况来制订可行的方案。多样性:应“适应性”的要求,情感教育与化学学科教育的结合呈现多样性。互通性:情感教育虽然是每个家庭内部的一种活动,但是不能只赶路不看路,学校可以根据普遍家庭存在的问题,吸取某些家庭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实例,为更多处于迷茫期的家庭提供经验。综合性:对于其他学科,情感教育与化学学科教育的结合这种研究还是可以拿来借鉴的,并且可以在学生的创意下碰撞出更多的火花。这也表现为情感教育的跨学科性。

结束语

通过上述研究,我认为化学学科与情感教育的结合很有发展潜力,化学学科对学生的发展价值,除了给予一个领域的知识以外,从更深的层次看,至少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阐述、感受、体悟、改变自己,生活在与父母及家人不断互动着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以及实现自己的意愿提供不同的路径和独特的视角、发现的方法和思维的策略、特有的运算符号和逻辑,提供一种唯有在这个学科的学习中才可能获得的经历和体验,最终提升独特的学科美和人格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吴云鹏.教育学综合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135-140.

[2]沃建中,马红中,刘军.走向心理健康:发展篇[M].北京:华文出版社,2017:126-137.

[3]王虹.生活中的化学[M].文字改革出版社,2018:14-19.

[4]希拉·戴恩.帮助孩子度过青春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98-102.

[5]苏明进.希望教室[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56-89.

第7篇: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案例描述】

一、个人成长史

李某,男,16岁,陕西杨凌人,2013年8月进入我校学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该学生长得形象喜人:五官端正,体态适中,皮肤白净,浓眉大眼,身高1.78M,但不爱学习。因为是独生子,母亲对其极其溺爱,生活很懒散,父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文化水平不高,由于工作忙很少管教孩子;母亲没有正式工作,性格弱,心底软,文化水平不高,每次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总能想办法满足,致使孩子缺少正确的教育与引导,一旦出现解决不了的事情,父亲处理问题的唯一方式就是打,为此夫妻常常吵架,家庭不和睦,导致父亲对儿子的教育纯粹持放弃态度。

二、入校后表现

1.抽烟很厉害,每周最少两包且每包价位都在10元以上。

2.生活懒惰,他的床铺、床下和课桌上常常杂乱无章,生活用具胡乱摆放,书和本子“蓬头污垢”。

3.喜欢和女生交往,军训刚来就喜欢上一女生,为了表示他的忠心,花200元在自己的手上纹上该女生的名字,时间不长,两人分手。

4.无学习兴趣,整天找机会请假,严重时甚至旷课,不按时交作业,甚至不做作业。

5.行规上也有问题,主要表现在:上课不遵守纪律,坐不了多长时间就晃动椅子,爱惹不如他的同学,怕惹比他厉害的同学;上课不是乱喊,就是独自发愣,课余时间能量很大,爱搞“恶作剧”,看起来很快乐。

【案例分析】

三、家庭教育方式不当

1.母亲的溺爱是教育失败的罪魁祸首。李某的母亲性格弱、心底软,文化水平不高,每次对孩子的各种要求总能想办法满足,致使孩子缺少正确的教育与引导。孩子要什么就给买什么,总是习惯用物质表达对孩子的爱。使孩子养成不珍惜物品、讲究物质享受和不体贴他人的坏性格,毫无忍耐和吃苦精神。溺爱导致孩子生活懒散,家长允许孩子饮食起居无秩序、睡懒觉、不吃饭、看电视或上网到深夜等。这样的孩子缺乏上进心、好奇心,不能安静专注,做事心猿意马、有始无终。

2.父亲的粗暴是教育失败的有力帮凶。李某的父亲忙于工作,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妻子、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袒护孩子;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夫妻两人的方式常常不一致,致使家庭不和睦,现在孩子的父亲纯粹持放弃态度,对未成熟的李某来说是最大的打击――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四、初中教育理念有偏差

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老师以分数论英雄为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学生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还为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祸根;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其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

【疏导方式】

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学生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树立信心,养成良好习惯。针对李某的实际情况,我采取以下处理方式:

1.以爱为本,雨润心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学生是做好教育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爱问题学生,才能走进他封闭的心灵,做好转化工作。为此,我经常课间、课外挤出时间帮助李某,以平等的姿态找李某谈心,时时清楚他心里正在想些什么,他最担心的是什么;从不盛气凌人地训斥他,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给一些点拨,指导他阅读一些成功人事的传记、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真正的自己。另外,积极联系任课教师,让他们也参与到李某的教育中,让李某充分感受到老师们的关爱,进而起到春雨润心田的作用。

2.因势利导,扬长避短。李某虽然不爱学习,行为习惯差,但是很热情,为此,我充分利用他这一优点,让他但当班级的生活委员,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并对他的进步即便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诚恳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自身价值实现的愉悦,慢慢地他对学习、生活、自身逐渐积累了信心,再加上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他的情况发生了很大转变。

3.及时疏导,常抓不懈。李某的不良行为习惯是长期形成的,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十五六岁的孩子正处于青春期,对于异性有好感是很正常的,但像李某这样,为了表达对对方的爱,不惜花钱、受疼痛在自己的手上纹上该女生名字的学生倒不是很多,更何况,交往时间不长就分手了,听到、看到这样的事情,我第一时间找他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留意他的情绪变化,并通过一些正面的、反面的例子开展疏导,帮助他解决由此造成的心理伤害。后进生的不良行为是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的,他们的缺点是在经历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后日积月累起来的。一个有明显进步的“差生”,一旦有不良事物的刺激和影响,以前在他们身上沉淀下来的缺点就容易重新暴露出来,因此教育好后进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既不能操之过急,又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更要常抓不懈,反复抓,抓反复。

4.转变观念,放低要求。对待问题学生,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成长,其次对他的要求放低,且有计划地提高,循序渐进,让他能得到老师的肯定、能赢得同学认可、感到自身的进步,通过合力挖掘他的潜力,帮助他成功。

5.适时沟通,适当指导。联系家长是教育的一种方式,但也是问题学生最讨厌的。学生犯错,老师可以联系家长,但不能事事都向家长汇报,应针对事情的大小、学生的差异、家庭的状况开展。与家长沟通也不能只是汇报,还要指导,李某母亲一味溺爱,李某父亲由打骂教育到彻底放弃,都是教育的误区,老师要对家长的教育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长多给孩子温暖,指导家长运用适当的教育方式,且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做好孩子的转化工作。

第8篇: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 叛逆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1案情介绍

张冲(化名),男,14岁,初一学生。智力较好,但只有物理成绩较突出,其他成绩一般。性格倔强,个性刚硬,自尊心特强,逆反心理十分严重,经常和父母、老师发生冲突、顶撞,有很强的抵触情绪。

2焦点问题

(1)如何管理有叛逆心理的学生,如何与其沟通。

(2)如何矫正学生的叛逆心理。

3案例分析

由于初中的学生正处于成长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日益增强,迫切希望摆脱家长和老师的监护,反对成人把自己当成小孩子。同时,为了表现自己的与众不同,易对任何事情持批判的态度。学生的“逆反心理”是一种消极的抵抗心理,这种心理一旦产生,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思维模式,对教师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态度,使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久而久之还可能导致矛盾激化。因此,教师一旦发现学生对自己形成了“逆反心理”,应及时采取措施,予以疏导。

张冲的叛逆行为是进入成长过渡期的一种表现,许多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对大人都有一种逆反心理。他们往往把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帮助理解为与自己过不去,认为伤害了自己,因而就会表现出严重的敌对倾向。分析其原因主要有3个:

(1)家庭教育方式不当。张冲的父亲忙于生意,和孩子的交流很少,遇到问题就会斥责、谩骂孩子,在老师面前又要袒护孩子;而他的母亲主要关心孩子的营养状况和学习成绩,忽视孩子的思想教育,认为孩子还小,大了就会懂事的。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两人的方式常常不一致。

(2)学校方面。老师为追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要求过高,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并且,老师以成败论英雄的考核标准,不但容易让孩子丧失继续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同时个别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能正确对待他所犯的错误,处理方式不当,使矛盾和冲突日益恶化起来。

(3)初中学生特殊的年龄特点,使他看问题容易产生偏见,以为与老师、家长对着干为勇敢,是一种英雄行为,因而盲目反抗,拒绝一切批评。

4采取的措施

个案处理:针对张冲的实际情况,笔者采取了以下处理方式:

(1)多一些理解沟通的谈话,指导他进行自我调节。在了解了原因后,笔者经常课间、课外活动时抽点儿时间,以平等的姿态,跟张冲谈谈心,能知道他心里正在想些什么,能知道他们最担心的是什么。不盛气凌人地训斥他,多表示一些理解,适当地给一些点拨,指导他阅读一些伟人、科学家成功事迹的书刊,开阔视野,不断激励自己,使他明白只有胸怀宽广,能接受他人意见的人才能成就伟大的事业。这样把张冲的注意力引到学习上,启发、诱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2)春风化雨,坚持疏导教育。对待张冲,应避免直接批评,不与他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他的自尊心,采取以柔克刚的教育方式。当他犯错误时,不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他的名字,而是在与他个别交谈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耐心帮助他分清是非,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并愿意主动地去改正,逐渐缓解紧张的师生关系。

(3)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笔者充分利用张冲在物理方面的优势,让他成立一个物理兴趣小组,让其担任组长,使他把大部分心思转移到他爱好、感兴趣的事情上。并对他的进步即便是点滴进步也予以及时、热情的表扬。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他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使他对学习、对生活、对自身逐渐积累信心。老师的信赖、同学的支持使他的态度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4)经常、持久地心理辅导。张冲这种顽固的逆反心理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消除的,要反复抓,抓反复,需要我们平时就多留意观察他的情绪变化,经常与他交流、沟通,深入了解他的内心世界,帮助他解决心理上的问题。

(5)与家长沟通与协调。通过家访,电话联系,家长到校面谈等多种方式,对张冲家长的教育态度表示理解,同时指出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但得不到效果,反而会令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要求家庭多给孩子温暖,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要达成一致意见,共同做好转化工作。同时指导家长如何做。(如定期检查孩子的作业;指导学习,帮助孩子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多抽时间与孩子交流,对孩子的进步给予及时的鼓励)。

5效果

通过一时间的努力,张冲的逆反心理已逐渐消除,和父母、老师的紧张关系也得到了缓解。学习比以往更认真,上物理课还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作业能按时交了,物理成绩也有所提高。

6结论

第9篇:初中家庭教育案例分析范文

关键词:多动行为;职校生;辅导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3-0183-02

在教学工作中,职业学校教师经常会遇到这样棘手的问题:因为个别职校生违反课堂纪、不认真听讲,而导致整个班的教学无法顺利进行。从教师的角度来看是个别学生的故意捣乱,而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违纪常常会暴露他们的一些心理问题,如不及时给予帮助,会进一步加深心理问题的程度,甚至会诱发其他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本文通过成功转化有多动行为的李同学的亲身经历,更加深刻地体会在职业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一、案例介绍

李同学,男,职业学校五年制高职二年级学生。其父亲是出租车司机,小学学历,工作忙,对小孩要求高;母亲是家政服务员,性格软弱。据了解,李同学的智力水平中等,其父以打逼其学习,成绩一有下滑就棍棒相加,在小学中低年级时学习成绩在班级中上游波动,升入初一成绩开始快速下滑,初二第一学期后除体育成绩及格外其他科目考试均不及格,中考后以较低的成绩进入当地职业学校五年高职班学习。该学生在小学时就比其他儿童明显表现出多动行为。随着年龄的增加,多动行为并没有减少,进入初中、高中后经常因为多动行为受到任课老师和班主任的批评。该生高职二年级时,表现有多动行为,上课时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常晃动桌凳,故意干扰其他同学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东张西望,在老师暗示或批评后有一定效果,但不能长时间坚持;课余活动中与其他同学不合群,好搞“恶作剧”,如帮其他同学起绰号、故意用身体碰撞其他同学,把同学的课本藏起来等,其他同学急得团团转时,自己却满不在乎。向其家长了解情况,家长说:在家里表现为任性,易冲动,精力特别充沛,对侦探类、武侠的电视剧感兴趣,可以连续看上几个小时,做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很专心,学得也比较快,但做作业时常边玩边做。据其母亲说,父亲对其教育简单粗暴,看到孩子不爱学习、好动、不听话时,烦了急了就是打骂,从不与其讲道理;母亲舍不得管孩子。

二、案例分析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该生具有明显的多动行为表现,如上课时注意力不能长时间集中,与同龄人比有明显差别;但其行为又与多动症有明显区别:第一,当该生在课堂上因违反课堂纪律受到老师的批评或暗示时能收敛一段时间,而多动症患者很难做到这一点,他们一般是“无法无天”的,根本不受别人限制和规劝。第二,据其家长反映,该生对其感兴趣的事物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学得很快,学习上没有明显障碍,而多动症患者除了注意力障碍外,往往还伴有其他学习上的障碍。根据以上分析,该生属于一般性多动行为,而不是多动症,一般多动行为与多动综合症是有着本质区别的,一般的多动行为是可以随着年龄的增加和教育的影响而改变的,但多动症则必须接受药物和心理治疗方能转好。

三、转化措施

据此,向李同学的班主任老师和家长提出以下辅导建议。首先,班主任和家长应对该生给予更多关心、体谅,不能因其多动行为而感到厌倦、心烦。其次,要培养其良好行为习惯,耐心矫正多动行为,矫正时应坚持正面引导和鼓励,并积极强化。再次,家庭、学校要经常沟通,对其教育要求要保持一致。父亲需改变急躁、简单而粗暴的教育方式,不随意打骂孩子;母亲则要做到爱与要求相结合。只要父母教育方式正确,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在家庭和学校、家长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下,该生的多动行为是可以改善的。本人也对这位学生投入积极的关注和行动,开始有计划地对李同学进行心理上和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主要采取了以下几条具体措施:

1.把他的座位从教室的角落里调到了一个醒目的位置,把他置在老师和全班同学的视力重点中,让他知道老师和同学时刻都在关注和关心他,大家并没有无视他的存在。委任他为数学课代表,协助管理数学课的课堂秩序,在课堂上不时地用目光对他进行暗示和鼓励,及时肯定他的积极行为,忽视他小的违纪行为。

2.邀请任课教师和家长共同帮助,形成合力。让家长认识到,家庭特别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帮助家长树立信心,认识到该生的多动行为是可以改善的,并建议家长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孩子多一些鼓励和帮助,少一些粗暴和责备,让孩子顺利健康成长。让家长知道不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就没有希望,应该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信心和兴趣,把孩子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家长和老师决不能因感情用事而伤害该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经过努力,家长对李同学的态度有了很明显的改变,能主动向班主任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并高兴地告诉老师孩子在家的点滴进步。

3.用宽松的氛围影响他,要转化李同学离不开一个宽松环境。良好的生生关系和师生关系能营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对该生的顺利转化产生积极心理效应。平时与他进行交流时把他看成自己的一个朋友,进行平等的交流,讨论一些他感兴趣的积极的话题,拉近彼此心灵的距离;要求他周围的同学给予他积极的支持,在生活和学习上都给予他关心、谅解和宽容。他逐渐融入到了这个宽松的环境中来,和同学相处融洽,不再在同学中间搞“恶作剧”。

4.帮助他从新自我认识。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是个体能客观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要使李同学改变单纯靠外部环境的改变是不能够达成的,重要的是从思想上转变他,让他能够重新认识自我。经常与他谈心,通过正面的引导,使他了解人与人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只是细节上的不同,而这些细节完全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经过这样多次真诚的交流,他对自我有了全新的认识——他在老师和家长的眼里同样是一个有着很多优点的学生。帮他重新建立了自尊和自信,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经过一学期的帮助,李同学的行为有了明显的改善,从一个老师、家长和同学都感到头疼的问题学生变成一个大家都欢迎的学生,上课的时候不仅能很好地自律而且可以协助老师做好班级的管理工作,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期末考试数学成绩第一次跨过及格线。

四、教育反思

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说明,每个“问题”学生都有其问题背后的原因,只要能认真找出问题的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问题”学生应该都不是问题。针对这个案例做出了如下的思考:

1.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家长的简单、粗暴教育养成了他的多动行为,家长没有意识到及时调整这种行为的必要性。家长发现孩子的多动行为只是粗暴地制止和批评,没能采取正确的方法帮助孩子去改变,没有给予更多的关心、爱心和耐心。

2.中小学教育的缺失。在重视升学率的小学、初中阶段,老师的眼光和爱心更多是投入到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像这样的“问题”学生是不问不顾的。那么这样的学生长期处于一个压抑的学习环境中,他就会用其他方法来吸引众人的眼球,确认自己的存在,刺激了一些不良行为的发生。

3.师爱的力量。师爱的力量是伟大的,不应该是空洞的,而应该是具体的,它表现在对学生的点滴的关心、帮助和呵护。师爱不应该是盲目的,而应该从学生的具体需要和具体情况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要给予更多的爱心和耐心,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即使不能帮助他们转变,那也应该不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为今后的教育不设置更多障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