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公司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公司的信息化管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公司的信息化管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公司的信息化管理

第1篇:公司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一、公司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维护企业利益、合法权益和历史真实面貌的有效证据,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信息资源,是关系企业经济和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完整的档案是反映企业发展、技术、成果、经营、资源及历史概貌的重要资料。利用档案已成为企业生产、经营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有效手段。

首先,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以有效改善档案管理工作。只有实现档案信息化才能冲破档案利用的种种局限,使档案管理部门从封闭走向开放。其次,决策的及时正确,管理措施的得当,要靠完整、可靠的信息和快速的综合分析能力来保证。企业档案真实系统地记录了企业以往经营管理中的经验和失误,有利于促进企业组织管理、经营决策的创新。再次,档案管理信息化可为科学研究和知识普及等提供智能化服务。企业档案存储和记忆了企业的各项活动,是企业文化、知识的历史积累。

二、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基本内容

所谓档案管理信息化,就是在国家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档案管理活动中全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用计算机对档案信息进行收集、筛选和相应的加工,使之转化为数字化形式的二次文献信息供人们参考和利用的过程。

公司在生产运营的过程中每年都会产生大量的档案资料,内容涉及文书、科技、合同、工程等等各种各样的重要信息,这些信息真实地记录了单位的发展历史,利用计算机将这些信息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分类、存储在计算机中,以方便公司进行管理。这就是公司的档案管理信息化,实行档案信息化管理,必将更好服务于企业的规划与发展。

三、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一)当前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1.企业对档案管理信息化的意识比较淡薄。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投资比较高。有些企业会错误地认为档案不能直接为企业产生经济效益,他们将资金投入到设备改造、工程建设和产品销售上,但对于为企业发展服务的档案事业却疏于管理和建设,对档案信息数字化所需的设备不予配备或配备不齐,电子文件的整理和归档较为混乱。2.企业档案管理人员水平有限。很多企业的现代管理理念不强。它们不注重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导致了档案管理人员的经验不够、服务意识不强,使他们的档案管理水平、业务能力难以适应新时期档案管理的要求。3.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如设备损坏、病毒危害、恶意攻击和入侵、应用软件漏洞等都属于信息化安全范畴,在提供人事档案信息服务以满足利用需求时,非法用户的进入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和传输过程中的信息被窃听是常见的安全问题。

(二)加强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措施。1.转变企业领导的思想观念。企业领导者档案管理的信息化意识水平直接决定了是否会进行信息化建设以及信息化的深度和广度。为促进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应把企业档案信息化的概念和愿望变为实践和现实,意识到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将来的影响和效益,正视其复杂性和艰巨性,并关心和支持这一事业,积极倡导和鼓励、支持有所作为的理念和行动,在资金、设备、人才等方面予以适当的投入,并把档案信息化管理纳入本企业工作计划和考核范围。2.增强档案管理意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企业档案管理信息化必须依赖于档案人员素质的提高。努力建设一批德才兼备、精干、高效、勇于开拓创新的档案人才队伍,是企业档案工作创新的保证,也是档案持续发展的根基。3.建立档案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档案部门要加强对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专人负责制度,实行档案信息传输安全管理制度。制定严格的权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上网利用档案信息审核制度,防止档案信息失密情况的发生。

第2篇:公司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建筑施工 项目管理 信息化 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我国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建筑工程项目的生产方式和组织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工程项目管理为核心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已基本形成,并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竞争将日益激烈,工程项目管理将向着国际化、信息化的趋势发展。

1、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特点与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

建筑施工的目的,是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建筑物产品。建筑物产品的位置固定、形式多样、结构复杂和体积庞大等基本特征,决定了建筑施工具有生产周期长、资源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空间流动性高等特点。对建筑施工过程本身以及施工过程中涉及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是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主要内容。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主要有以下特点:

(1)涉及面广。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是一个多部门、多专业的综合全面的管理。它不单包括施工过程中的生产管理,还涉及到技术、质量、材料、计划、安全和合同等方方面面的管理内容。

(2)工作量大。一个建筑物的形成,需要消耗的物资种类繁多,需要大量的施工活动共同参与。对所有这些施工环节及其用到的资源都做到管理工作的深入到位,可以想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而这些仅仅是项目管理中的生产管理和材料管理两个侧面。

(3)制约性强。项目管理工作必须符合建筑施工从准备到竣工验收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规律。因此,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不仅要符合建筑工程有关规范规定的要求,还要做到彼此协作、安排有序。

(4)信息流量大。信息与物质、能源一样,是构成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任何一项管理活动,都离不开某种信息的处理工作。建筑施工项目各方面的管理活动并不孤立,它们之间存在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联系。于是,各管理活动之间必然需要信息的交流与传递,而且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复杂与繁重程度,直接决定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信息流动的复杂和频繁等特点。

可是,在传统的建筑施工项目管理模式中,项目上各种信息的存储,主要是基于表格或单据等纸面形式;信息的加工和整理,完全由大量的手工计算来完成;信息的交流,绝大部分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手工传递甚至口头传递;信息的检索,则完全依赖于对文档资料的翻阅和查看。信息从它的产生、整理、加工、传递到检索和利用,都是以一种较为缓慢的速度在运行,这容易影响信息作用的及时发挥而造成项目管理工作中的失误。随着现代工程建设项目规模的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施工技术的难度与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各部门和单位交互的信息量不断扩大,信息的交流与传递变得越来越频繁,建筑施工项目管理的复杂程度和难度越来越突出。由此可见,传统的项目管理模式在速度、可靠性以及经济可行性等方面已明显地限制了施工企业在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环境中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一些实力雄厚的建筑施工单位率先应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来辅助项目参与人进行某些项目管理工作。例如,专业预算员使用概预算软件编制施工概预算,生产计划员使用网络计划软件安排施工进度,技术资料员使用AutoCAD图形软件绘制竣工图纸,利用建筑工程资料软件进行资料的编制与整理等,通过这些软件的使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有了显著改善和提高。这说明在建筑施工中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不仅仅意味着在建筑施工项目内部的管理过程中使用计算机,它具有更广泛更深刻的内涵。首先,它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可能性,对管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所有信息进行高效地采集、加工、传递和实时共享,减少部门之间对信息处理的重复工作,共享的信息为项目管理服务、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其次,它使监督检查等控制及信息反馈变得更为及时有效,使以生产计划和物资计划为典型代表的计划工作能够依据已有工程的计划经验而变得更为先进合理,使建筑施工活动以及项目管理活动流程的组织更加科学化,并正确引导项目管理活动的开展,以提高施工管理的自动化水平。

2、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形成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从经济上、技术上和工程应用等三个方面保证了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可行性:

(1)经济上信息设备性能价格比的大幅度提高,使其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普及应用成为可能。以目前的市场价格,为一个项目组配置10台性能较好的计算机并组成局域网,用不到20万元的投资就可以办到;而信息技术的推广、信息资源的综合利用为一个稍微大一点的项目从物资以及管理成本中节省下来的开支,将远远超过这20万。况且,这种一次性的投资,能给施工单位带来多年的信息资源利用和数百个项目的成本节省。

(2)技术上信息技术的利用,使施工项目信息能够基于电子介质进行海量存储、高效加工和高速传输,使各项目参与人能够通过网络方便地共享信息、协同工作,从而更有效地综合利用信息资源,促进工程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使从根本上改变建筑施工领域高新技术含量不高的局面成为可能。

(3)工程应用首先是以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在制造行业的综合应用,为全国20多个省市、十几个行业的200多家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次,在建筑施工领域,以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的大型企业为代表,计算机辅助施工和信息技术综合利用已有了长足进步。例如,在石嘴山电厂的施工中,在宁夏地区率先利用了P3项目管理软件进行整个工程的全过程控制,实现了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成功典范。利用计算机监测混凝土温度和通水量来监控大体积基础混凝土施工,避免出现超规范的温度裂缝;利用计算机多点监测标高引导钢模板体系的提升,尽可能避免出现模板的垂直偏差。这些信息技术在工程中的成功应用的实例证明,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必然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3、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制步骤

在我国,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制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首先是一批民营高科技公司相继推出了网络化的管理信息平台,如北京梦龙公司的Mr2000,大连同洲公司的项目管理2000等;其次,一些技术力量雄厚的施工企业自主开发了适用于项目层次、企业层次的实用化管理软件,如石嘴山二电厂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宁夏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的建筑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等;最后,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引起了国内一些专家学者的高度注意,相关的研究工作正在一些有技术经济实力的高等院校中逐步开展,例如,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和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等。

尽管这些努力使施工领域在计算机应用远远落后于设计领域的局面有所改观,并使施工项目的管理水平与经济效益的确有了明显提高,但在系统的自动化、集成化和系统化等方面还比较落后。为更好地深入建筑施工项目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研制,使信息技术更有效地为施工生产服务。

(1)周密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深入的文献调研、已有信息管理系统的调查以及优缺点分析。

(2)深入的工地调研,并采用科学的系统分析方法在这些准备工作的基础上,系统地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适合建筑施工信息化管理系统开发的多层次多侧面的信息模型。

(3)对基于系统分析得到的这些信息模型,进行全面的系统设计。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是系统配置设计、系统的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和输入输出等设计。

(4)应用一定的开发策略,通过具体的编程、测试等环节来开发一个比较全面的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系统,并通过初步的工程应用,说明该信息化管理系统研制的价值和意义。

4、建筑施工项目信息化管理的意义

(1)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便利,减轻了项目参与人日常管理工作的负担。例如,它为各项目参与人提供完整、准确的历史信息,方便浏览并支持这些信息在计算机上的粘贴和拷贝,使部位不同而内容上基本一致的项目管理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减少了传统管理模式下大量的重复抄录工作。

(2)可以提供一个机制,使各项目参与人很好地协同工作。例如,它在信息共享的环境下通过自动地完成某些常规的信息通知,减少了项目参与人之间需要人为信息交流的次数,并保证了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及时和通畅。

(3)它适应建筑施工项目管理对信息量急剧增长的需要,允许将每天的各种项目管理活动信息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并提供对各管理环节进行及时便利的督促与检查,实行规范化管理,从而促进了各项目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

(4)建筑施工项目的全部信息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方式存储起来,便于施工后的分析和数据复用。因此,对建筑施工项目实行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用尽可能少的费用、尽可能快的速度来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获取项目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第3篇:公司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供电企业 工程财务管理信息化 应用水平

2008年以来,青海电网企业全面推进SG-ERP企业经营管理系统建设,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建设和持续创新,各供电企业财务信息系统从部门级发展到企业级,实现财务管理向营销、生产、基建等核心业务前端的延伸,初步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共享,解决了长期以来“信息孤岛”的问题。但是,对于工程基建财务信息化而言,仍然存在一些管理瓶颈和“信息孤岛”的问题,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解决工程财务管理中统计分析、财务决算编制、项目转资等核心问题,必须通过信息化手段,才能降低项目管理成本,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一、工程财务信息化现状

青海省各供电公司隶属于青海电网企业,作为分公司管理,实行收支两条线的财务管理模式。随着省级电网企业全面推进SG-ERP企业经营管理系统的建设步伐,各供电公司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也迈上了新台阶。供电公司财务信息系统从部门级发展到企业级,实现了财务管理向营销、生产、基建等核心业务前端的延伸,初步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共享,解决了长期以来“信息孤岛”的问题。

虽然,供电公司财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达到历史最好水平,但工程项目财务管理信息化应用水平却仍然处于一个相对落后的阶段,手工处理方式和“信息孤岛”的现象依然存在,业务与财务集成和系统功能缺失问题始终困扰着供电公司工程财务管理水平的提升。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财务与业务系统集成性不强

目前,供电公司工程项目管理分别通过基建管控、财务管控、SAP及手工处理等方式进行管理。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项目概算、项目成本、在建状态、工程进度、投资进度、资金支付、竣工结算、竣工决算等业务数据发生或存放在不同的业务系统中,还有一部分数据依赖手工整理,部分业务数据和业务流程无法实现关联,使得供电公司工程项目整体流程和业务数据处于分散和散布管理状态。例如:编制一个《在建工程统计报表》,业务人员必须从SAP系统、财务管控系统以及其他业务单据中逐个项目地抽掉统计,频繁地切换系统进行查询,才能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数据统计。可想而知,统计100个项目,甚至更多项目需要的手工劳动和时间,这给财务人员带来了大量额外的工作负担。同时,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也不高。这就是目前现有信息系统集成性不强、数据共享度不高带来的弊端。

(二)财务与业务信息反映不完整

工程项目管理的三个系统及手工处理的部分流程,只是独立反映各管理部门需要或关心的业务信息,而是没有从公司管理角度来考虑业务,造成现有信息系统各模块孤岛运行,项目信息反映不完整、不全面。由于三个系统的开发商和技术架构不一样,短时期内无法实现业务流程和数据信息集成融合,因此,造成系统功能缺失,信息反映不完整。如:投资计划管理、进度里程碑计划管理、竣工决算编制管理、竣工决算流程审批管理、资金支付实时查询管理等,这些具体的业务信息只能通过财务信息系统、业务信息系统或手工的方式来处理,数据信息很难实时采集。由于功能缺失、信息不完整,造成统计一个工程项目的概算、投资、进度、资金、成本等数据信息时,仍然摆脱不了手工补充统计的方式,也无法实现业务预警管理,发挥不了工程财务管控作用。

(三)系统功能设计与应用需求偏差大

目前,现有的管理信息系统还不能完全满足工程财务管理的应用需求,系统功能与业务需求偏差大,造成财务人员仍不能摆脱繁琐的手工操作。主要的功能缺陷有:项目数据集成、项目综合查询、项目统计分析、报表编制、项目稽核评价、项目决算编制、项目转资等等,这些功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始终与实际工作需求差异较大,不能给财务人员带来方便。究其原因,核心还是功能设计有缺陷、有弊端,不能充分发挥信息化的核心作用。

(四)工程竣工决算管理职能不到位

由于现有系统竣工决算管理的功能设计有缺陷,系统界面不友好,操作过于复杂,造成财务人员短时期内很难掌握。加之,供电公司财务工程管理人员短缺,财务人员无法直接参与到工程决算的编制和管理工作中,所以只能依赖外部中介机构来完成,造成财务决算管理不到位。比如:根据业务现状,手工编制一个项目的竣工决算需要十天/人,供电公司目前仅有一名工程财务管理人员,因此大部分工作精力只能放在日常会计核算方面,工程竣工决算编制和管理不得不依赖于中介机构来协助完成。长期以来,随着新业务人员的接手和岗位的调整,业务人员对中介机构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不仅对工程竣工决算的业务逻辑处理和过程处理不够了解,更无能力对工程财务决算报告的准确性进行评价。因此,在工程项目管理中,留下了很多财务隐患,而且管理成本也很高。

二、提升工程财务信息化应用水平的必要性

(一)工程财务管理是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青海电网企业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模式以来,供电企业收入资金实现程序化流转和管控,按日实时上划省公司集中管理。所以,工程项目财务管理自然成为供电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业务,因为工程项目资金将占整个供电企业运营资金的80%以上,主要包括:电网基建、农网改造、技术改造、小型基建、电网大修、房屋及设备维护等资金,而管理费用及工资资金所占比例不足20%。当然,工程项目领域也成为了供电企业资金风险防范和财务成本控制的关键环节。因此,当前解决工程财务信息系统功能障碍问题,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对提升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现有系统功能缺陷制约工程财务管理水平提升

目前,青海供电企业工程项目管理信息系统主要由SAP财务模块和远光GRIS财务管控系统构成,SAP财务模块管理项目成本核算、发票校验、供应商管理、项目转资等业务,财务管控系统管理项目资金支付、成本账务、报表统计等业务。但由于两套系统集成度不高,无法直接实现工程项目成本集中管理和控制。因此,造成供电企业工程财务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对工程项目信息统计、分析决策、控制管理还采用手工的方式进行处理,造成许多工程项目信息来源滞后、数据质量不高、决策统计分析不完整等问题突出,影响和制约着供电企业财务管理水平提升。

(三)信息化手段是提升工程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然途径

随着国家电网公司SG-ERP信息化的建设和深化应用,青海供电企业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基本实现了以财务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人、财、物、销售、生产、基建等业务数据的共享。但是,由于工程项目管理工作分别在基建管控、财务管控和SAP等三个不同技术架构的系统完成,造成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工作量成倍增长,系统操作窗口不统一,数据信息不共享,最终导致工作效率低下,管理成本高,工程财务管理水平提升缓慢。因此,如何优化现有财务信息系统,已成为解决当前工程财务管理问题的重要课题。当然,目前也只能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工程财务管理中存在的弊端,这样才能深化应用财务信息系统,才能提升供电企业工程财务管理水平。

三、优化思路与措施

(一)整合工程财务数据资源,实现数据集中管理

通过搭建一个工程财务辅助管理模块,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将SAP系统中物资成本数据、非物资成本数据、概算数据、财务管控系统中工程资金支付数据以及的投资计划、资金计划、工程施工进度节点等数据及时归集,形成一整套能完整反映工程项目基建状态的财务数据体系,以便于项目的统筹管理。同时,供电企业基于该数据体系可以展开多维度、组合式或批量式查询,并可以按业务对象(如:项目、成本类型、供应商等)穿透到其发生明细数据进行查询,从而达到对各工程项目综合分析、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过程控制的工程全过程财务闭环管理目的,数据整合原理见图1。

(二)利用信息手段,实现工程财务报表自动生成

利用工程财务辅助管理模块,可以将系统中形成的工程项目综合数据信息,按照实际工作需要,依据预设的工程财务基础管理报表模板,由系统自动进行统计汇总运算,并生成多种工程财务管理基础报表,如:《在建工程项目统计明细表》、《在建工程成本及资金支付明细表》、《在建工程项目信息统计表》、《投资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表》、《在建工程项目稽核评价对比表》等。同时,工程财务管理基础表的统计工作操作快捷、数据准确,并为年终工程财务决算报表编制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

(三)资金信息实时采集,提升工程资金支付管控能力

利用工程财务辅助管理模块,可以有效地从财务管控管理系统中,将上个月关于工程项目的月度资金计划付款执行情况,通过集成接口自动抓取到工程财务管控模块中,进行数据质量审核、验证和分析。在资金支付控制时,系统会将数据与前期导入的工程WBS及工程成本情况相结合,业务人员可以通过在资金支付时的查询进行及时控制管理。如:在系统中体现如下内容:项目名称、供应商名称、本月计划、已付款、计划比率(本次+已付)/项目概算等,其中,计划比率整体小于概算85%,以便于对资金的整体分析和及时管控。

(四)开发工程财务决算编制功能,实现工程财务决算自助编制

财务人员利用工程财务辅助管理模块,可以有效地将前期系统中导入的各项成本业务数据,如:施工成本业务数据、服务成本业务数据、财务凭证业务数据、物资成本数据等,按照建筑工程、安装工程、待摊基建支出、设备基座、不需转资的设备等工程竣工转资清单进行成本归集。同时,按照工程竣工决算的要求,针对工程竣工转资清单的资产明细,将待摊基建支出费用按多种分摊计算规则(如:按资产数量分摊、按资产价值比例分摊、按指定比例分摊等)进行设置,如:将待摊支出――法人管理费分摊到相应的建筑工程上,将安装工程发生成本转资成为竣工设备等等。如此,系统在后期操作中,按照竣工决算规则的参数设定,自动进行竣工决算处理,生成总部要求的16张财务竣工决算报表和相应的资产卡片信息,从而完成工程财务决算自助化操作。

(五)运用工程财务决策分析工具,实现智能化分析

通过工程财务辅助管理模块,可以对项目数据进行深入挖掘和优化分析,并以各种图形对工程信息进行全面的分析和展示。此外,该系统还具备“一键式报告”自动生成功能,可以按照预设的统计报告模板,按月进行统计汇总,自动生成工程项目统计报告的管理功能,其业务架构体系见图2。

四、预期成效

(一)系统功能增强,工作效率明显提升

通过工程辅助管理模块,实现对工程财务管理自动化管理,工程项目查询和统计分析、统计报表的编制等管理效率和工作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笔者以编制《在建工程统计明细表》为例:由于现有系统中,只能对单项工程项目进行工程成本查询,无法同时对多个项目成本明细进行综合查询,也无法针对工程项目资金付款明细进行查询,业务人员只能采取传统的手工的方式进行工程成本和资金支付的综合统计工作,工作量非常繁重。对于完成《在建工程项目统计表》编制工作,一个业务专责需要4-5天时间,在多个系统间大量的切换,逐个项目地进行手工汇总统计才能完成,由于数据量较大,统计的数据质量也难以保证。如果想进一步查询统计并在附表中体现某项在建工程中项目法人管理费、生产准备费、前期费、成本列支明细及实际资金支付明细时,则对于一个工程项目,需要一天的时间才能完成,对于每年300个工程项目的某供电企业,这种工作效率显然是难以接受的。在应用该系统后,用户只需轻点统计按钮,“一键式”即可完成所有项目的财务数据统计工作,而且还可以按项目穿透到费用及成本明细进行单项工程财务数据的查询汇总。整个《在建工程项目统计明细表》数据质量准确可靠,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二)管理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通过工程辅助管理模块,实现工程财务管理智能化、精细化,财务人员对工程业务处理的能力和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有效降低了工程日常管理成本,提升了经济效益。例如:某供电公司在应用该系统前,手工编制一个项目的竣工决算,通常依赖中介机构2-3名专业人员花费1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而该公司每年的工程项目大致在300个左右,这种工作效率显然难以达到公司的管理需求。此外,这种方式的管理成本也非常高,中介机构通常收取的决算编制服务费用比例比较高,许多工程项目收费比例甚至达到了6-7‰,这已远远超过了总部工程竣工决算2.5-4‰的标准比例。就该公司而言,每年编制工程竣工决算支付的服务费用达200多万元。现在,通过系统操作,财务人员用2天左右的时间,就可单独完成竣工决算编制工作,不仅大大提升了工程竣工财务决算编制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而且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资源。

(三)加强过程管控,工作质量明显提升

通过工程辅助管理模块,数据的有效采集并储存系统中,并形成能完整反映整个工程业务状态的一体化数据,从而有效加强了工程财务全过程的管控,财务人员的工作质量明显提高。例如:利用该模块前,编制一个《在建工程统计报表》,业务人员必须从SAP系统、财务管控系统以及其他业务单据中逐个项目地抽掉统计,频繁地切换系统进行查询,才能完成一个工程项目数据统计。由此可想而知,统计100个项目、甚至更多项目需要的手工劳动和时间,这给财务人员带来了大量额外的工作负担。现在,通过系统操作,财务人员可以按业务需要,轻松从数据体系中提取完整准确的数据,编制各类报表,分析各类报告。

(四)实现工程竣工决算自助编制

第4篇:公司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工程管理;信息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便进入了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时代的到来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对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同时也为我国的建筑事业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会。由于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事业起步较晚、发展较为缓慢,在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化建设也比较滞后。笔者将在下文中针对目前我国的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问题进行解析,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改进建议,有不足之处,还请指教。

一、工程管理实现信息化的必然性

自从我国2003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项事业都在逐渐与世界接轨,这使得我们承受巨大的压力,面临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建筑工程行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存有一席之地并且顺利的发展下去,就一定要对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如今这个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方法已经不再奏效,作为新时代的宠儿,信息技术成为了建筑工程管理事业注入的新鲜血液,总的来说,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建筑事业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个机遇。实践证明,将信息技术引入建筑工程管理当中,是我国建筑事业走出过门、走向世界的基础,是与国际接轨的必然需求。充分的利用信息技术可以更好的发挥现代的建筑管理手段,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力。目前,我国有很多的建筑企业在规划项目、管理工程时都需要依靠计算机完成,还有很多企业在研发新的项目时也需要计算协助完成,毫不夸张的说,现代的建筑工程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转化成为了信息技术竞争。

二、解析信息化工程管理应用的原理

传统的建筑工程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二十一世纪的需求,因此,要想对一项工程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建设就必须要大力应用世界上最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理念,争取利用建筑管理信息化带动建筑管理现代化,促进建筑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最终促进建筑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实现建筑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和进步。通过对近几年的建筑工程管理事业进行探究,我们不难发现,工程项目管理取得巨大进步的阶段正是我国工程管理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的时期。信息化技术主要指的是建筑企业合理、科学的对经营管理信息进行搜集、加工、处理、储藏最终决策的这一系列技术的总称。所谓的工程管理信息化指的就是建筑单位在管理工程项目的过程中通过计算机软件、网络等手段对建筑单位、委托项目管理单位、施工单位、施工材料、供应商等信息进行整合,然后建立一个公共平台,最终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交流这一过程。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已知施工方法为基础进行,此外,还需要了解各种施工计划以及施工中各项工作的工艺及组织,根据信息技术的特点及性质尽可能的缩短工期,节约成本,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为工程管理者提供一些选择,使管理人员了解施工中的哪些环节和工作可以赶上工期,甚至是提前完成,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利用信息技术制定施工计划时一定要充分的考虑实际情况,要将施工进度与工程技术人员的实际情况进行紧密结合。不仅如此,利用计算机技术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工作效率。目前针对建筑工程管理共有,有很多计算机软件应运而生,并且在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举个例子,利用计算机,我们可以快速完成办公信息自动管理,招标、投标自动管理等工作。不仅如此,信息技术还可以科学、合理的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进行安排。目前在我国建筑工程管理中最常应用的就是自动化控制技术。自动化控制技术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对建筑工程管理工作进行调整和改进,最终使得管理工作能够高效、节省的完成。举个例子,在对大体积的混凝土施工进行质量控制时可以采用自动控制系统,利用同步提升技术生产、加工幕墙,安装整体设备,提升手脚架等,并且对所有的建筑材料数据进行检测。

三、解析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在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用大力应用信息技术确实可以为我们带来很多便利,但是,在我们应用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将在下文中对两个典型的问题进行简单的论述。

第一,在目前在建筑行业里应用的信息化技术范围太过狭窄,基本都集中在了工程招标、投标,工程造价等方面,而在控制施工进度、效率以及质量方面还是有些捉襟见肘。这主要是因为在施工管理的这一过程中,主要还是依靠人的经验和能力,这与目前我们追求的信息化管理还不能协调一致。不仅如此,建筑工程管理中的信息技术还存在其固有的局限性。很多建筑其实只是应用了计算机反映迅速的特点,却没有将计算机的分享能力及传递能力进行挖掘。第二,建筑企业自身存在限制因素。在传统的建筑施管理中,很多工作都是需要手工完成的,必须靠经验完成工作的理念便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这充分体现出建筑单位对建筑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认识不足,有很多建筑管理人员不愿意利用计算机完成工作,他们认为计算机不可信或者会限制他们行动;其次就是建筑施工单位的工作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很多建筑企业存在员工身份双重性,即施工人员也是管理人员,管理人员也是施工人员的情况,这些人往往只是重视施工技术、施工方法的研究,而对计算机知识、技术掌握的不够扎实、熟练,由此可见,培养新型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人员势在必行。

四、对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提出几点建议

1.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的建筑工程质量及管控能力

要想不断完善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工作,就一定要强化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工作,努力提升其专业技能,提高其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此外,我们还要积极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不断学习其探索的经验,引进先进的电子系统对建筑施工工作进行管理和监控,最终提高建筑管理工作的效率;其次就是要尽可能的减少对施工现场的监控电子系统,这样一来,既可以减少数据的输入,有可以避免操作失误,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建筑工程在安全、高质的前提下进行。

2.重视信息化建设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成本管理

现代的建筑工程管理中应用的信息技术已经逐渐从纯软件转变成了能够进行成本管理的综合性业务管理软件。首先,一定要彻底改变建筑工程成本管理的事后审计的特点,要实现动态预算,在将计算机基础充分的应用于成本控制管理工作中,及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其能够真正的为企业管理者提供成本的详细情况和真实情况;其次就是要努力讲建筑企业的成本管理工作由财务职能转变成业务职能,利用计算机技术尽可能的控制成本风险,降低成本投入。这样一来,建筑企业既能对建筑项目进行实时监控,又能实现业务和财务的信息化管理,可谓是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1]蒋 黔贵,斯达.信息化与管理创新【 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2]尚春静,刘长滨.建筑工程管理信息化l J ],建筑经济2009

第5篇:公司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档案工作的信息数字化是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档案信息形态,档案工作管理的范畴、时效都得到拓展。但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档案人员的观念落后及综合素质不高等问题仍然限制着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

一、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

第一,档案管理信息化是必然趋势。

档案工作信息化可以把大量家庭档案、社会档案等纳入资源体系,极大丰富了档案资源的内容和形式,特别是数字档案馆库的建设及电子文件的形式的网上,夯实了档案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并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另一方面,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档案工作的建设与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实现网上文件归档,可以实现优化档案管理模式。

第二,拓展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

档案工作的时代背景正发生着深刻变化,随着数据库技术和搜索引擎不断发展,档案工作的领域日益延伸,档案部门的潜在功能不断得到发挥,这大大拓展了档案工作的社会职能。信息化档案工作建设的步伐加快,有利于完善档案的依附载体,加强多形式、多层次共享平台建设,并拓展档案工作的服务领域,推进内部服务机制创新,促使我国档案信息资源的公开、利用、共享,使档案使用者查阅资料方便、快捷,完善档案信息服务功能。

第三,增加信息存储量。

当今档案工作的数字化技术,包括档案目录信息的数字化、载体档案的数字化、如缩微技术、照片档案及录像档案,这些大大增加信息的存储量,存储密度比传统纸质档案文献高出成千上万倍。比如一张光盘的容量可以达到600―4000MB,能存储40万张打印纸上的文字或10万页图形组合的信息。过去纸质载体的档案文献一般只能记录文字、图形、图表信息,但电子文件却可以在一份文档里同时记录文字、图形、图表、声音、动画等多媒体信息,信息存储量成指数倍的增大。

二、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档案信息化的服务观念滞后,由于过去档案机构工作的档案人员年龄较大、学历层次普遍不高,面对档案信息化发展的趋势,还不能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并沿袭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档案工作。一些档案人员对档案信息化的服务方式理解不准确,他们认为只要购置和使用了现代化的计算机设备,就代表我们已经实现档案信息化了。

其次,传统的档案工作人员对过去纸质档案的管理模式、原则、方式和技术已轻车熟路,但不懂电子文件形成的过程、信息的存储、检索和利用等新的科学技术;新一代的档案管理人员只懂得电子计算机技术或者数据通信技术,却对档案工作的基础知识、管理模式和管理方式却知道的太少,这已成为档案工作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最后,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标准滞后。许多档案部门在管理信息化过程中重视发展先进通信设备和购置高档计算机系统,但忽视了档案工作信息标准规范化建设,导致有路难行,即便国家投入巨额资金建成的档案信息系统,也无法转化为经济和科学发展的需要。

三、管理信息化背景下的档案工作的对策

第一,标准规范化及完善法规。

标准规范化是在管理信息化背景下档案工作的重要基础,它有效衡量着档案工作。档案工作的规范化包括:一是著录必须统一规范;二是统一的存储载体;三是时刻更新原有的档案信息管理系统。另一方面,有关档案方面的政策法规还不完善,建设的管理组织者对已有的政策法律要及时的根据信息化发展的方向需要进行增补、修订。

第二,提高档案工作人员的的素质。

业务素质问题是到档案工作数字化的关键,档案工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鉴定评估能力,对网络环境下大宗的信息量进行判断、鉴选、分析,对特定利用者有用的部分能加工、提炼。思想素质方面,档案工作人员应该树立正确的政治信念,拥有热情的工作态度,档案工作中严格遵守党和国家的各项法规、政策、方针,树立政治信念。

第三,实现档案工作的数字化管理。

档案数字化与传统的实体档案管理相比,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时效性和先进性。数字化档案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它运用不同的载体、不同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的格式存储,可以提高档案工作的效率,使档案信息可以得到及时利用,扩大网上数据库的容量,实现远程的信息资源共享。

四、结语

第6篇:公司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一体化;物资管理;信息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 F25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9-34-2

0 引言

当下,发电企业越来越注重物资管理,对物资管理的要求也更为严格,功能集成化、作业规范化、流程自动化成为发电企业物资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发电企业的物资管理主要依靠的是ERP和电商平台,这两大系统实现了一定范围内的业务信息化作业,但只记录了整个业务流程的结果,缺乏全过程管理的直观展现,不能满足精细化物资管理的需求。因此,加强一体化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与设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发电企业一体化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

1.1 计划管理

物资计划是根据企业的物资需求,合理安排物资的使用,平衡物资库存量,全面指导物资供应的基础和依据。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物资计划管理是提高物资利用效益的重要手段。制定全面、及时、准确的物资计划,为集中采购的顺利实施提供基础,进一步实现发电企业集约化的物资管理。随着物资集中采购模式的逐步推广和应用,物资计划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及时、准确的计划申报,有利于后期采购招标、合同签订、物资供应、备品备件领用等各环节的高效开展。

1.2 合同管理

合同是约束双方行为,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合同管理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其涵盖了合同签订、履约、结算等业务,在整个供应链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保障物资供应顺利与否的关键环节。因此,发电企业做好物资合同管理,统计、分析、监控、预警合同的签约及履约中的重点信息,以便业务人员及时、全面了解合同的签约和履约进度等情况。另外,加强合同相关指标的管控,以直观的形式展示将统计好的合同签订完成率和合同履约情况出来。

1.3 仓储管理

仓储管理是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对降低资金积压,提高资金流动性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仓储管理包括仓库及仓库内物资管理,是计划、组织、控制、协调仓储资源的过程。目前,ERP系统是进行仓储管理业务操作和系统数据集中的主要系统,但其存在数据分散、相对独立的不足,缺乏统一平台统计、汇总、展示数据,还需进行一定的人工处理过程,错误率极高,无法及时、准确地反映仓储管理状况。综合上述问题,应从以下两方面加强仓储管理的建设:一是仓储管理相关数据信息的图形化展示与分析;二是及时、精确生产大数量业务报表。

1.4 质量监督管理

物资集约化管理必须强化物资质量监督管理,应构建高效、标准的物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根据当前发电企业质量管理业务模式,补充质量监督问题台账功能,实现各阶段质量信息的录入、问题跟踪维护的全过程管理,并根据当前的质量信息,多维度展示分析问题发生阶段、问题供应商、问题数量等多方面的内容。

2 发电企业一体化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框架设计

2.1 平台体系结构设计

本文设计的一体化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根据业务逻辑上的要求采用四层架构,划分整个业务应用为数据源层、数据存储层、应用设计层、分析展现层。这里的体系架构是指在客户端与数据库之间加入一个“中间层”,也叫组件层,主要处理业务规则、数据访问、合法性校验等工作。客户端在通常情况下是通过COM/DCOM通讯与中间层建立连接,再经由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具体的体系结构设计如图1所示:

2.1.1 数据源层

数据源层负责管理系统的数据请求,存储、访问及优化数据信息并对数据进行定义、维护、修改,为系统提供指标数据和明细数据等底层数据来源。本文设计的信息系统数据源层包括ERP系统和非ERP系统两个方面。其中ERP系统是指SAP系统中各个模块,包括FI/CO、PS、PM、HR等;非ERP系统包括生产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人资管理系统、运行管理系统、ECP系统、PCP系统、IMS系统、卫星定位系统和时间监控等,通过集成多个系统数据为平台提供基础数据信息。

2.1.2 数据存储层

该层通过逻辑设定业务数据,抽取数据源层的信息并存储于该层中,为应用设计层或分析展现层提供数据服务。本平台的数据来源是取自ERP和ECP系统,并新建了数据库,具体分析抽取数据中心数据,实现各功能模块的需求。数据中心会在规定的时间内自动从ERP和ECP系统中提取更新数据。

2.1.3 应用设计层

该层是关键环节,位于数据存储层与分析展现层中间,通过数据逻辑的设定,在数据交换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应用设计层采用Java开发,由Spring框架统一管理,用iBatis框架实现与数据库的交互,对数据进行业务逻辑处理。其中,Flex与Java的通讯主要利用BlazeDS组件。

2.1.4 分析展现层

分析展现层通过WEB形式呈现不同纬度的业务报表和图形,主要功能是接受用户请求,处理用户业务操作。本系统的分析展现层采用Flex为主,JSP/HTML为辅的方式,实现统一访问入口和单点登录,提供在线的指标监控、预警、分析和辅助决策,结合水晶报表的灵活开发,形成具有可视化、动态的报表展现界面。

2.2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设计

2.2.1 数据结构设计

数据库系统中的数据概念模型是以用户需求为基础,选用实体-联系图来描述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概念模型转换为DBMS支持的数据模型。E-R数据模型可以将现实世界的信息数据用于图文属性信息,实物及其发展变化及相关联系一并展现出来,概念数据通常利用CDM图进行建模。

2.2.2 数据表设计

数据库设计是系统核心部分,必须进行规范性的数据输入。本文遵循符合第三范式(3NF)设计原则,建立性能好,扩展性和数据完整性俱佳的数据库,其数据表主要有:①业务数据表:详细登记业务的变化,如处理详细过程、结果审批、计划策略、检验结果等。②基本数据信息表:记录服务器数据基本信息和编码等情况。如物资型号、流程等。③公共数据表:属性的列表值,如仓库分类、材料、资金等。④系统统计信息表:详细记录系统数据操作、操作流程控制参数。如用户参数的设置、用户数据的分配等。⑤统计数据表:业务的当前值和累计值。如出库统计、分类出库统计等。⑥临时数据表:记录业务更新的临时记录数据。

参 考 文 献

[1] 刘力强,潘伟.河北送变电公司物资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及效果[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67-69.

第7篇:公司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QC活动在公司信息化管理中的作用浅谈

一、促进技术型员工加强交流,建设和谐工作氛围

QC 活动的开展,是一种资源的分享。

在企业中,一方面是领导掌握的资源,一方面是员工的智慧和主动性。领导对QC活动的充分理解、关心支持、健全制度、落实激励,就可以充分地把蕴藏在员工之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实现人力资源的充分利用。尤其是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企业的组织结构从“金字塔”式严格的层次关系向网状的扁平结构转变,让大家都互动起来,把资源利用好,有助于促使企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信息化管理工作技术性较强,而技术性员工普遍存在沟通不足的缺点,QC 活动就像一枚能激活全局的棋子,也像一条不断游动的快鱼,通过定期活动与交流,促进员工与团队环境的和谐。

二、发挥人员主动性,提升工作的创新性

信息化工作更多的是创新,要运用新的技术手段解决管理、市场、维护等方面的问题。QC 小组活动本身就是对现有技术不断进行探索、改进和更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领导者要想方设法激发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断创新工作,使技术水平得到持续改进、更新。

三.QC 与信息化管理的结合袁提升工作质量

QC 活动在信息化管理中可以参与多方面工作。例如,近年来在青岛联通的计费出账、计算机系统节能减排、终端安全保障等方面,都开展了不同形式的QC 活动,也取得了一些成果。与制造业不同,信息化工作更多的是信息系统建设维护、硬件网络维护等,没有过多的参数,更强调的是技术。但是仔细分析,技术也是可以“量化”的。例如,计费出账效率可以用出账时间来衡量,主机网络维护质量可以用耗能、故障率来衡量等。QC 活动的参与可以从不同角度、运用其常用工具解决实际的问题,此外,QC 活动强调记录的保存、经验的积累与固化,可以有效的改善技术工作对人员的依赖。

四.用信息化手段提升QC 活动质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信息系统已渗透到各个领域。QC活动涉及到企业诸多方面的,建设QC 系统能将公司QC 活动从宏观到细节方方面面的内容全部纳入其管理范围,真正意义上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管理,使公司人员在质量意识、问题意识、改进意识和参与意识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跃上新台阶。

第8篇:公司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关键词:项目管理 资料库 共享系统

前言

河南煤化集团新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煤化新疆公司”)2008年进入新疆,主要从事煤炭开采及洗选、煤化工产品开发、电力、物流贸易等产业。作为世界500强企业下属子公司,目前在疆拥有下属企业18家,在职员工4000多人。河南煤化新疆公司按照“先人一步,遍地黄金”的发展理念,提出建设具有自治区一流水平、行业竞争力强的能源化工企业的发展战略,制定了在10年内再造一个新煤化的宏伟目标——把库拜地区建设成为煤焦化基地、伊犁地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化工基地、准东地区建设成为煤制天然气和煤化工基地、吐哈地区建设成为疆煤内运和疆电入豫基地,积极将煤炭、煤化工、电力产业向克州地区、塔城地区拓展。笔者作为这样一家大公司的项目管理人员,针对项目数量多、分布范围广、地区距离较远、参与项目建设人员多等的特点,认为河南煤化新疆公司建立项目管理资料库共享系统是非常必要性的。

1、项目管理现状

河南煤化新疆公司项目管理体系为各项目单位均是独立的法人,拥有相对独立的项目部,项目部负责对应项目的手续报批及重要文档的处理,对项目独自经营,但同时又要服从于河南煤化新疆公司的统一管理和安排;河南煤化新疆公司对各项目具有统一管理的权限,对各项目发展规划具有宏观调控的权利,对于各种优势资源或信息可在各单位之间调剂共享,同时也有协助各项目单位办理各种高难度事项的义务。目前,河南煤化新疆公司各项目处于前期阶段居多,各下属单位项目业务人员对最新产业政策了解相对滞后,项目手续报批过程缺乏指导性文件,各单位缺乏专门的人员去收集、整理及研究相关信息,造成优势信息利用延误;对周边企业发展形势了解不充分,对决策或合作时机造成不利影响;这些给河南煤化新疆公司项目健康有序发展造成很大被动。

2、建立项目管理资料库共享系统的意义

针对河南煤化新疆公司项目管理现状存在的弊端,以及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项目数量和范围仍在不断增加,如仍按照现有的管理模式就会造成人力、财力资源的浪费,如甲公司在做环评报告时,探索了10天,找到了一个省时、省力而又高效的新方法;乙公司同样也需要做环评报告,由于缺乏资料共享,乙公司可能仍会采用老办法或重新再花费10天的人力、财力去探索新方法。为解决以上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一个项目管理资料库共享系统,并对该系统进行有效设计和搭建,对各种信息进行广泛收集及精心筛选,使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针对性好的信息得以保留并推广应用,在各项目之间实现资源共享,把信息资源利用最大化,确保项目有快有好发展。

3、建立项目管理资料库共享系统的实施措施

河南煤化新疆公司现有运行比较成熟的OA办公网系统,OA办公网覆盖范围很广,基本上覆盖了河南煤化新疆公司所有下属企业,本系统可借助OA办公网,开辟项目管理资料库专栏,主要包含3部分内容:①、法律法规:包含国家层面和新疆自治区层面的与项目建设有关的各种法规及章程,可细分为煤炭政策法规、煤炭管理法规、煤化工产业法规、项目审批核准法规、安全生产法规、招投标法规、金融、税收及优惠政策法规等小类;②、企业动态:以简讯快报的形式刊登疆内外企业发展动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与应用、行业发展趋势及对企业发展有影响力的新闻等,尤其是要关注与本单位有可能发展为合作关系的单位和有竞争性的单位,企业动态采用按周为周期进行更新,但对于特别重大的新闻,进行不定时更新,第一时间让各项目单位相关人员熟知形势的发展变化;③、除前两类信息外的对企业发展有用其他信息及资料。这些信息在河南煤化新疆公司及下属企业内实现共享,提升精选信息的有效利用。

该系统的组建措施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对资料库共享系统结构框架进行构思,咨询计算机网络方面相关专家,对资料库共享系统结构框架进行优化完善,借助OA办公网搭建资料库共享系统平台。系统平台界面如图1所示。

第二阶段,通过网络、报刊、会议以等媒体广泛收集相关信息,并对信息进行精心筛选和分类,对有用信息进行认真核对,确保信息真实、有效、准确无误。

第三阶段,将核对无误的信息引入资料库共享系统,借助OA办公网进行公开,并投入使用,同时号召各单位相关人员进行学习、研究和利用。

第四阶段,进入长期使用和维护期,此阶段的重点工作就是进行内容的及时更新,并删去过期或作废的规章制度及信息。

4、建立项目管理资料库共享系统的优势

项目管理资料库借助现有的OA系统网络平台,有效的降低了系统开发及运行成本;该系统所收纳政策、信息等资料均是采用电子版本,克服了纸质资料的来源有限性、流通(携带)不方便和信息的滞后性等弊端;该系统所收纳政策、信息等具有信息量大、覆盖全面、更新及时等特点,有效的为项目建设中各种手续报批、及时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指导项目决策规划提供了依据,使项目建设不再盲目,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效的促进了项目的快速发展。

第9篇:公司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1.财务管理目标和对象创新

为激励人才为公司创造更多的财富,把公司和个人捆绑在一起,共同分享利益,共同承担风险,赋与人力资本企业股权既是资本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也是物力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财务管理目标协调发展和组合而达到最佳运营结果。现行财务管理除传统的管理物质资本运动以及实物资产的日常管理外,要纳入对人力资本的管理。

2.综合资本结构和融资活动的优化

在新的资本结构中,要按照人力资本的要求优化资本结构,使得企业的各类资本形式动态组合达到收益、风险相均衡,实现企业资本结构最优化,形成团队的合力,实现人力资本效率最大化。财务管理的对象改变,相应的融资活动也发生改变。不仅要重视物力资本融资,也要关注人力资本的融资活动。通过招聘人才来达到人力资本的融资目的;根据企业的规模、生产经营特点、发展趋势等方面预测人力资本的需要量和筹集时机,计算筹集过程中所需要的资金并做出相应的安排,选择最优的筹集方案,对人力资本筹集活动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3.投资活动的创新

人力资本的投资目的就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的最大化,以人为对象,以开发人力资本,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为目的。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开发人力资本是每个公司应十分重视的环节。企业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经济利益,而人力资本给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就是他所能创造的价值和财富,同时企业要进行人力资本投资就要付出代价。

(2)在现有的人力资本上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也很重要。要建立一套完善的员工培训体系;还要建立良好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要建立企业集团的留住人才机制。

4.财务成果分配方式的变革

企业收益是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合作的产物,二者都必然要获得收益。作为人力资本的收益形式必须和他们的劳动特点以及贡献相对称。人力资本财务成果分配原则,意味着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总收入不再仅仅是由工资构成了。他们的总收入包含了工资和企业部分净利润。这样的总收入使人力资本拥有了企业的部分控制权与索取权。

5.风险管理方法和财务决策机制的创新

在人力资本日益重要和人力资本股权化的今天,不仅要重视债务资本和股权资本的合理结构的风险管理,还应重视对人力资本投资风险的管理和防范。

(1)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以下特性,使得投资于人力资本存在相当大的风险:①人力资本投资回收期长、见效慢;②人力资本投资准确性不高;③人力资本投资中的道德风险;④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

(2)为了防止风险的发生,应对风险管理方法进行改革:①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员工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②利用法律武器,维护企业权益;③密切注视政府施政行为以及产业政策走向;④倡导终身学习的社会氛围。在人力资本股权化的条件下,使经营者成为企业的所有者,自身利益与企业利润挂钩,激发其经营管理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在财务决策时更加注重公司的长远发展、减少了短期行为,更加注重保护物力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克服侵犯股东利益的败德行为。公司重大财务决策可以融集体智慧和力量于决策之中,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以及对内外经营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保证财务管理目标的实现。

6.财务监控机制、财务分析和评价方法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