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供应链规划与设计范文

供应链规划与设计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供应链规划与设计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供应链规划与设计

第1篇:供应链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管理会计;跨组织管理

一、引言

全球市场的产品内分工的发展与深化,驱动了供应链上的企业之间的经营合作与信息共享,跨组织的生产经营乃至管理,将市场上的竞争由企业间的竞争提升到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将其称为21世纪的市场竞争范式。供应链产业组织形态打破了传统组织边界,供应链管理突破了组织内管理,其除了涉及原料采购、加工以及物流等所有活动的管理,还涵盖了与渠道合作伙伴包括供应商、中间商、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或客户等之间的协调与合作。置身于供应链情境的管理会计,与单个企业管理情境下的管理会计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复杂而关联的供应链环境对企业的管理提出许多新的要求,亟待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创新,尤其是可衍生出跨组织的管理会计。在跨组织情境下,现有的管理决策支持、成本管理、绩效评价等管理会计的工作都应在供应链上进行拓展,使管理会计更好地配合供应链管理,服务于企业,“抱团”式地提升其供应链竞争力。

二、供应链管理对管理会计发展要求

(一)跨组织管理情境下的管理会计

供应链上的组织形态,是出于对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的节约而对市场的部分替代,所产生的一类中间组织形式。企业选择供应链联盟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组织形式能够在管理上兼顾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具有市场交易方式和企业组织方式的优势,而又避免了他们的劣势。供应链管理与单一企业管理的显著差别在于:供应链管理不仅涉及到单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还涉及联盟企业或合作企业之间的关系,包括如何维持双方或多方的信任关系、如何制定组织间协议,以及经营管理行为上的协同等。因此,供应链管理具有典型的跨组织特征。传统的管理会计以单一企业为对象,在供应链管理情境下,管理会计的边界趋于模糊化,管理对象不再局限于内部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利用,其资源配置会扩展到包括上游供应商、下游经销商以及其他关联企业在内的整条供应链上的利益共同体。这就要求管理会计作为决策和控制系统,契合基于供应链的跨组织管理。

(二)供应链管理协同效应下的管理会计

供应链管理协同效应是指通过供应链上组织间的协同性经营与管理活动,来解决资产专用性问题,增加信息交流,减少败德行为,降低交易成本。一些学者从供应链联盟出现的原因来解释供应链管理的协同效应,并提出:供应链作为信息共享的平台,实现时间的节约和成本的节约,而供应链联盟作为一种跨组织形态,能更为有利地应对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合作关系的不确定性。同时,供应链节点企业为了提高整体竞争力,倾向于选择经营和管理上的协同,即各节点企业在采购、生产和销售等整个经营过程的协同作战,以实现供应链整体价值大于各环节的简单相加。传统的管理会计以单一企业为对象,成本核算主要包括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考核对象主要是单个企业的竞争力;供应链模式下的成本管理对管理会计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对供应链管理协同效应进行分析,不仅要考虑企业内部成本即直接成本和作业成本,还要根据供应链管理的特性将交易成本纳入重点关注,供应链管理的协同效应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跨组织情境下企业间交易成本的下降,并使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得到提升。

三、供应链管理下的管理会计拓展

(一)供应链管理下的成本管理系统

供应链成本管理与传统成本管理具有明显的差异:传统企业成本管理侧重于产品的制造成本,很少考虑企业与客户、供应商之间的关系成本,而这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点之一;传统企业考虑的是企业边界内的成本最优,而供应链成本管理追求供应链整体的成本最优,要控制关系成本和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其目的是维持供应链的竞争优势,而节点的个体企业为了融入供应链并获得利益分享,未必能实现个体企业制造成本的最低,可能要分担供应链强势企业的成本;供应链管理更关注企业间的协同作用,需要承担企业间的共享信息系统平台的构建、共同的研发项目等,这为供应链成本管理带来新的内容和难点。由于供应链成本不仅包括了企业内部的成本,而且,由于供应链跨越了传统企业边界的壁垒,涉及供应商、核心制造企业、经销商、物流企业以及下游客户,因此,成本管理须扩展到整个供应链的空间范围以及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以实现完整地设计、核算以及精准地控制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成本。因此,供应链成本管理包括空间和时间的扩展,并细化到作业成本在供应链上的扩展和延伸。管理会计系统产生于组织对管理控制的需求,并且应该与相应的组织特征相适应。因此,根据供应链的跨组织特征,管理会计的成本管理在跨组织情景下自然会沿着时间与空间的扩展而有所延展。

1.全生命周期成本规划。全生命周期成本,对于一个产品来说,是指该产品在设计与生产、营销、使用、处理与回收等全过程中的全部耗费。在传统企业管理模式中,产品研发、原材料供应、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可能分散在不同企业中,单个企业只对某环节的产品经营过程进行核算。而在供应链管理情境下,对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核算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或企业联盟,规划包括从产品设计、原料供应、产品制造、产品销售、物流、售后服务以及废弃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的总体成本,再通过产品内的分工逐步分包或外包到具体供应链节点企业。全生命周期成本需要采用全周期成本控制方法,一方面,能够从整体上识别全生命成本是否能够得到补偿,产品的供应链运营是否具有经济性;另一方面,对设计、制造、周转、使用和弃置等各个阶段的成本进行分析与预测,有助于开展成本的源头控制。因为制造、周转、使用、弃置阶段发生的成本大部分在设计阶段就可以规划和锁定,从设计阶段就考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成本,实现成本的事前规划和精益管理,可以更为主动和有效地控制成本,保证整个供应链成本的竞争优势。譬如,苹果公司作为苹果系列产品供应链的核心企业,其成本管理渗透到其产品上游所有元器件的开发、生产和制作,以及成品组装和营销的过程中,涵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对成本的严格规划和控制,是苹果系列产品利润的保证,而苹果系列产品供应链条上的节点企业在产品内分工中具体地落实了这一成本规划。

2.跨组织成本控制。跨组织成本控制涉及众多的关联企业,实现协同性的成本控制对于供应链的竞争力提升价值重大。因而,需要探索和创新有助于实现跨组织成本控制手段。(1)商业模式与跨组织成本控制。供应链上广泛运用的外包、外取等商业模式,不仅将供应链上的企业联系在一起,而且其涉及的成本因为外包、外取合约中的价格约定,在跨越企业边界条件下呈现一定的可控性。跨组织成本控制通常由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来实现,如苹果公司就具有这样的成本掌控力,在苹果系列产品供应链上的决策理性是保持尽可能低的外包成本,而富士康等加工企业基本受制于苹果公司的外包成本控制,这些供应链上的加工企业其决策理性是维持较低的用工成本,凭借人工成本优势和加工专利优势来实现供应链代工的不可替代性,以赚取整体供应链上的微薄利润。(2)目标成本法与跨组织成本控制。目标成本法这样的管理会计工具要发挥供应链成本控制的作用,很自然地会受到供应链跨组织情境的影响。传统的目标成本法是企业内部的成本控制方法,将市场的成本压力在各部门和各作业单元间进行分解和传递,不直接涉及到企业外部的供应商和销售商。而跨组织成本控制则是将目标成本法扩展到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将多个联系在一起共同制造、分销和零售产品的节点企业,通过产品供应链的节点成本或碎片成本拼接起来,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终端的产品成本。供应链成本分配将市场环境的压力通过目标市场价格的形式转化为供应链第二个层次的客户压力,如单个企业所面对的节点成本像零部件成本,其将成为上游供应商的目标市场价格,并且会随着供应链传递至原材料供应商。(3)供应链核心企业与跨组织成本控制。供应链上企业外包的部分产品或服务均受制于一定的成本目标,从而实现成本控制的目的。尤其对于供应链核心企业而言,对产品的目标成本实际上规划和控制着该供应链上产品的最终成本,因此其目标成本的制定和实施可实现跨组织的成本控制。因此,在供应链条件下,产品实际上不再是核心制造企业的“独家产品”,而是整个供应链的“共同产品”。因此,供应链成员就需要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共同设计产品功能,共同对目标成本进行规划,对供应链产品的成本进行共同塑造。当然,这些供应链产品成本的设计和控制行为有的时候是一家或两家供应链核心企业来主导的,供应链核心企业通过将产品总目标成本以外包或外取的方式,在供应链内分解,进行多阶段和跨组织的成本优化和集成管理,形成压力反馈机制,以及供应链的目标成本传导。

3.供应链交易成本控制。交易成本是供应链合作企业之间进行交易时必然会产生的一种协调成本,并且随着企业日益将主要精力用于其核心业务,外包非核心业务,更多地利用外部资源,与更多的企业进行供应链上的合作,从而带来大量的协调活动,并产生较大的交易成本。一方面,由于产品市场的不确定性和合作伙伴机会主义行为的存在,交易成本不可避免;另一方面,较大的交易成本需要管理控制,否则将影响目标成本的实现。企业可以通过提高退出成本,以锁定合作伙伴,起到维持交易关系并降低交易成本的作用。可使交易成本降低的策略是:在供应链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契约式的合作关系来降低合作伙伴关系的不确定性;通过协调活动维持合作伙伴之间高度地互信;借助于信息网络技术和“互联互通”的供应链信息系统,高效、准确地传递和分享信息,缓解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以上策略的精髓是建立跨组织的管理,可以确保供应链交易成本得到高效的控制,同时又可以维持合作、共赢的供应链伙伴关系,使供应链伙伴可以抱团式地提升供应链产品的竞争力。

(二)供应链管理下的预算控制系统

将传统的预算系统在供应链上进行延伸,形成基于供应链的跨组织预算控制系统。某产品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从供应链整体出发进行全局性的规划,制定出预算期供应链的业务量、成本与利润目标,并驱动供应链上各个节点企业从自身内部的业务流程出发参与到预算的编制与执行。供应链上的关联企业依据共享的业务数据信息,采用趋于一致的预算编制方法编制本企业的预算,一个或几个企业承担某一个综合性的责任中心的角色,借助于供应链信息系统平台,通过相互衔接的预算编制、预算实施和业绩考评,达到供应链管理协同的目的。供应链的总预算编制过程,须以供应链终端的业务量预测为起点,将预算编制所需的产品预计需求信息,从供应链的下游销售企业传递到上游的采购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下,采购企业的主要工作是将生产计划系统中向企业外部进行的采购计划转换成向同一供应链上游企业传达的需求计划,从而使得上游企业根据需求计划进行生产运营。基于互联网的全球信息网络,使供应链具有了信息共享的基础,广泛地使用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和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可以密切供应商与用户的联系,提升整条供应链的快速反应能力,使得供应链企业编制总预算所需要的信息更加及时、可靠。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涉及多主体的预算编制机制较为复杂,其跨组织安排具有一定的难度。有研究提出一种参考的设计思路,即从各节点企业抽取一定数量的高级管理者成为总预算编制委员会,来协调供应链总体预算的编制工作。该委员会制定供应链的关键指标体系,制定预算期的整体目标,并在协调企业间利益关系的基础上,将整体目标分解给各个企业,其中包含复杂的协商过程。此外,总预算编制委员会还负责对预算的执行进行监督,负责建构预算管理中涉及的信息共享机制、预算执行机制、预算监督机制和评价机制等。不过这个方案的操作难度较大。本文认为存在另一种更为务实的方案,即以供应链的核心企业为预算编制的关键,由其通过共享的信息系统与上下游的节点企业进行沟通和共享关键业务量和成本等信息,其他节点企业会出于供应链的生存和发展动机,而主动融入核心企业主导的供应链业务和成本规划。由此,最终形成由核心企业来整合供应链的总体业务和成本规划,达到供应链预算一体化的目的。

(三)供应链管理下的绩效评价系统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对供应链的整体运行状况和运行效果、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以及供应链上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等所进行的综合评价。

1.节点企业协同性评价。供应链重要的组织属性就是其成员间关系不同于一般市场交易关系,而是一种共生于供应链的紧密伙伴关系,以此减弱了纯市场分工的不确定性,以及纯组织内分工的高成本,但会衍生出关系性租金。在供应链中,节点企业的高协同性,对供应链的绩效有很显著的正面作用。节点企业间的协同性可以从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方面,从客户的角度评价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关系能否对客户个性化需求做出及时响应,譬如,高效地将产品送到客户手中,从原材料供给者、制造商转移到最终消费者手中,整个过程是否连续和流畅;上游企业对下游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有较高的质量保障,供应链运行是否高效,等等。另一方面,从节点企业间合作关系的密切程度来衡量企业间的合作水平,如双方信息沟通是否高效,能否及时得知下游企业的需求,相互间合作满意程度,以及能否及时供货以保证合理库存,等等。

2.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基于供应链的特殊考虑,有学者得出响应性、服务质量、物流绩效和财务绩效等四个供应链绩效指标,还有学者在考虑大型复杂产品制造业集群供应链绩效评价时提出协同性、可靠性、柔性、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五方面的绩效评价指标,还有学者提出了系统性的战略联盟绩效评价,并将这一维度容纳至平衡计分卡的框架中,探讨组织间合作与企业内业绩维度的关系,实现对平衡计分卡的改进以及企业内、外部业绩评价的一体化。以平衡计分卡作为基础,结合供应链的独特性,对供应链整体绩效进行评价切实可行。平衡计分卡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目标和非财务目标,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相结合,从学习与成长、内部运营、客户和财务层面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如果将平衡计分卡的评价主体变成供应链,从内部运营方面要考虑节点企业间合作评价、供应链协同性、柔性和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客户满意度要包括最终产品客户的满意度和中间产品客户的满意度,客户关系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之一,供应链要获得长远的财务业绩,就必须创造出令客户满意的产品和服务;财务层面的评价要包括能概括整个供应链的财务指标,以反映供应链整体的资本收益、运营情况、偿债能力和成长性。总的来看,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力取决于供应链整体绩效,动态跟踪并适时调整和优化供应链绩效的关键决定因素,以强化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力,这超越了企业的单打独斗,是基于供应链的跨组织管理会计模式。四、结语综上所述,供应链管理情境与传统个体企业管理情境下的管理会计的应用,存在显著的差异,管理会计已经被拓展为跨组织管理会计。在当前的供应链商业环境下,供应链管理实践证明管理会计工具对供应链管理是适用的,而且呈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传统的管理会计工具在供应链管理中应用时,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探讨和解决,最为迫切的是需要理论界进行系统地总结、分析和架构基于供应链的跨组织管理会计,以使管理会计工具适应供应链管理情境,服务于供应链的价值创造和竞争力塑造。在当前我国大力推进管理会计广泛、深入应用的政策背景下,通过发挥跨组织管理会计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作用,深化我国市场经济的产品内分工,以此来提高我国企业以及供应链的全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蓉,王惠庆.国际垂直分工下供应链成本分配模式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

[2]沈红,陈良华.国际分工新格局下的供应链成本会计研究[J].会计之友,2011(30).

[3]王丽杰,吕有晨.供应链整体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7(11).

[4]殷俊明,王跃堂.供应链成本控制,价值引擎与方法集成[J].会计研究,2010,4(1).

第2篇:供应链规划与设计范文

陈敏瑕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广西 柳州545007)

摘要:供应链产能管理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部分,包括生产环节、物流环节等多个方面。高效的供应链产能管理能够有效规避风险,降低企业销售成本,对提高企业产品利润、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国内外企业供应链管理经验,分析了国内企业供应链产能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供应链弹性再设计的对策,以期提高供应链风险规避能力。

关键词:供应链;产能管理;风险

1引言

企业供应链产能管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而形成的产品生产、销售“纵向一体化”的管理理念,能够适应越来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也能够为企业制定生产销售计划,提高仓储、运输水平和满足客户订单需求。供应链管理在欧美和日本发展较为成熟,是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定制生产的拉式供应链,而我国国内的企业多为推式结构,企业供应链产能管理策略要根据自身的产品销售特点、生产能力、仓储及配货能力等多方面制定,实时控制产品库存和产销率,规避供应链风险。

2供应链产能管理的作用

企业产能的配置受到生产成本、物流仓储成本和市场消化能力的多方面制约,生产过剩会造成产品积压,提高仓储物流成本,产品自身也会随着时间降低竞争力。企业对市场需求不明确,生产线闲置压缩产能,会提高生产成本。产能紧张或产能过剩都是供应链产能管理不合理造成的产能计划制定不科学,增加了企业风险。科学的供应链产能管理能够在企业产品销售淡季、旺季对不同类型的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使得产、供、销各环节协调优化,物流公司能够放心为企业的物流需求投资,满足企业各项物流能力需求,从而降低企业生产成本,有效提升企业产能利用率,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求。

3供应链产能管理存在的问题

3.1供应商需求与制造商供应的冲突

供应链只有实现一体化才能显著提高产能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然而供应链由承担不同功能的企业共同组成,不同的企业就有着相互冲突的需求,比如制造商要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做出敏捷反映,生产目标柔性化,而供应商希望制造商进行数量稳定的大订单采购,这样制造商对个性化需求的追求会冲突供应商目标。

3.2供应链的动态变化

供应链随着市场对产品的需求不断调整产能,供应商的能力和生产成本、仓储运输成本浮动也会造成供应链的产能不断调整,供应链是实时动态变化的,这就对企业风险的规避带来压力和不可控性。以国内汽车制造企业为例,企业销售、规划、采购、制造等部门定期开会沟通,根据销售带来的最新市场预测,评估自己实际能力并给出反馈。销售根据规划、采购的信息对计划做出切实可行的调整,而规划、采购也有针对性地去解决制造、物料等方面的瓶颈问题。然而市场需求受到季节波动、广告促销、国家政策(能源补贴、车补、限行等)、其他品牌新车型对消费者的分流等多种因素影响,使得供应与需求较难匹配。

3.3企业管理方面的制约

首先,供应链管理与电子商务、物流管理紧密结合,在我国企业管理尚属于新鲜事物,一些企业管理者不能很好地理解供应链管理,甚至将之理解为供应管理。其次,管理者自身认识水平的限制还体现在企业管理的本位主义,尤其是大中型国有企业难以与其他企业进行战略联盟式合作,阻碍企业的集成化管理。再次,供应链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客户轻供应商。企业为供应链管理积极引进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却忽视了掌握这些技术的人才引进和培养,一方面在生产硬件上投资巨大一方面在系统软件上投资匮乏,没有成套的软硬件生产设备。企业重视客户关系,轻视与供应商的合作关系,没有与供应商建立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过于压低成交价格,使合作关系岌岌可危。最后,企业内部缺乏相应的绩效评价系统。

4创建弹性供应链应对风险管理

4.1供应链的弹性设计

通常供应链主要根据产品成本或客户服务为目的来设计,供应商与其下游供销网络会随着资源配置的波动产生风险规避,往往通过供应链节点进行限制。这些可控制性的节点越多,越有利于供应链的弹性再设计,所以企业要丰富供应源,规避单一供应源,加强供应商的可靠性,建立后备供应商机制。单一供应商会在短期内降低成本,但会造成供应链的中断,不利于供应链弹性再设计。在供应商选择上要参照投资计划的实物期权理论,平衡效率和冗余之间的度,积极参照欧美国家供应链产能管理的准时制,保持供应的松弛和平衡。

4.2供应链中企业的紧密合作

供应链产能管理的关键是企业集成化管理,这就需要供应链中的企业加强合作,共同面对供应链带来的风险。企业之间紧密的合作能够促进产能信息的充分共享,相互的信赖有助于打造智能化供应链,能够使供应链下游各节点企业明确自身承担的风险,尽可能规避产品生产和销售中存在风险的不确定性。

4.3增强供应链敏捷反应

供应链反应的敏捷性包括两个要素“可见性”和“速度”。可见性是核心企业上下游对生产供应情况的可见性,速度是供应链中交货时长。企业要加强客户和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同时进行内部调整,削减流程的数量,缩短交货前置时间,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短时间处理订单能力。

4.4打造供应链风险管理文化

许多企业都认识到,要实现全面质量管理更要营造一种人人都重视质量的文化氛围。同样,做好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是企业人人都重视风险,因此应该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风险管理的文化氛围。

5总结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供应链产能管理对企业经营和管理影响巨大。要提高供应链产能管理水平,就必须在充分认识和评价企业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对库存、物流系统、客户关系等几个方面进行合理规划,同时,为应对未来的竞争,在供应链产能管理的绿色化、信息化、敏捷化方面也要及早行动,因为它们代表了未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马丁·克里斯托弗,何明珂等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1).

第3篇:供应链规划与设计范文

对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涉及的物流需求进行合理的梳理、分析和描述,是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的基础,可以帮助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的建立和优化。对物流空间需求和时间需求进行分析,针对现有空间需求的误差和局限性,提出基于地理信息处理工具描述的区域面随机需求和节点集聚需求,利用期望值函数描述不确定性物流需求,并构建表述时间需求的需求点不被覆盖函数,结论部分指出各种需求描述在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的应用方向。

关键词: 物流需求; 描述; 供应链网络设计; 设施选址; 空间; 时间

中图分类号:F 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23X(2012)01-0018-07

一、问题介绍

供应链网络里的物流需求是整个供应链由静止的网络系统到进行物流活动的拉动源头。对物流需求进行分析是进行物流规划和合理配置物流资源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国内外对物流需求做出的主要研究可以总结为:国外专家和学者着重于从企业角度出发,分析企业物流需求规模和结构,用数量经济模型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进行需求预测,着重对预测新方法的探索和对原有方法的改进;[1]国内专家和学者则着重于对社会物流需求和物流需求量进行研究[2]。

广义的说,物流需求是指一定时期内社会经济活动中对各种物品运动状态在空间、时间、效率、质量等方面的要求,涉及运输、库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以及与之相关的信息需求等方面,物流需求产生于社会物质产品生产及再生产过程中,是一种引致性(或派生性)需求。[3]而本文中所研究的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的物流需求主要针对的是供应链中核心制造商或零售商所针对的市场物流需求,由于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的目标是满足对应市场的各种物流需求,因此对其进行合理的描述和分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如图1所示,传统的供应链上物流需求发生在供应链上各级成员之间,本文中所考虑的供应链物流需求主要是集中在图示中实线部分所示的物流需求。

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是将获得供应链上最优的配送计划和设施选址规划作为目标,将供应链结构用网络图表述来进行优化,所以可以说现有的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从属于产品配送和设施选址联合优化问题。[4]此类问题要么是将物流需求被服务设施覆盖量最大化作为优化目标;要么是在物流需求量得到满足的条件下,最小化供应链网络总成本。可见,物流需求描述是供应链网络设计的基础,其现有的描述方式一般都是将某个区域的物流量集聚在代表节点上,再作为一个特定值放入模型中,这样的描述方式虽然有其潜在错误,[5]但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实际问题在一定空间环境内的物流需求。事实上,物流需求的处理不应该只考虑空间需求,而忽视其时间范围上的需求,以电子产品为例,考虑其革新和发展服从摩尔定律,其生产时期望的价格只能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有效,超过一定的时间范围就会依一定的规律降低,在恰当的时间范围内实现电子产品的空间转移才能保证其应有的价值,否则就会丧失其应有的机会成本。随着电子商务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供应链网络越来越复杂,[6]为使其优化模型更为符合现实、更为全面,从而为现实问题提供更为合理的决策支持,需要有相应的物流需求描述方式的研究来作为理论补充。

二、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物流需求分析

本文认为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主要考虑的应该是终端客户空间和时间两部分的需求,即客户对上级供应商的需求货物量能在适当的时间范围内实现其在空间上的转移。空间需求主要表现在恰当的货物量能到达恰当的客户所在地;而时间需求则主要表现在客户的空间需求必须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得到满足。通过对近年来供应链网络设计研究的总结可知,现有的模型一般都是以满足客户空间需求为前提作出的优化和改进。[7]

1.空间需求分析

从供应链上物流空间需求的分布情况来看,由于物流需求是人类经济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派生性需求,因此一般来说供应链上物流需求与其所涉及地区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相一致,而经济活动在本质上具有空间集聚特征,因此供应链上的物流空间需求的分布也是形成以某集聚节点为中心的物流需求集聚区。由于社会经济活动又依赖于各种经济活动要素,在不同的区位条件、生产力指向及历史因素作用下,这些经济活动要素会产生不同的集聚力,因此导致其派生的物流需求在空间分布上也具备非均质的特征。

一般来说,现有的物流空间需求描述方法是将物流需求区域转化成一个离散的物流需求点,常见的转换机制是根据相似需求将总物流需求区域分为多个物流需求次区域(Sub-region),再选取这些需求次区域的质心来代表离散需求点。通过这样的转换,需求区域被转化为一个需求点集,当目标是需求都被设施点服务范围覆盖时,研究者一般利用最大覆盖模型来确定设施点的选址位置。[8]

尽管这样的近似可以很好地简化最大化物流需求被覆盖问题,但是其求解时的误差也变得非常的明显,其误差情况示意在图2中。

如上图所示,用圆形表示设施点的服务区域,用方格表示需求区域,假设物流需求均匀分布在需求空间上,每一个小方格代表了100个单位的需求,而设施点的选址位置在圆形的中心,用正三角形标示。根据物流需求的最大被覆盖目标,更多的物流需求被覆盖,则问题的解更优。通过观察可知,图中选址机制a所覆盖的物流需求明显大于选址机制b所覆盖的物流需求,选址机制a比b更优;但是如果我们用常见转换机制将均匀分布在物流区域的需求用离散的物流需求点代替,两个五角星各代表四个方格的物流需求,故每个五角星有400个单位的物流需求,则在优化过程中,选址机制a与b被视作没有区别,都是覆盖800个单位的物流需求。

由上述分析可见,现有的物流空间描述机制与现实情况存在一定的误差,这样的描述机制是由于数据处理工具有限而衍生的,近年来随着ArcGis等地理数据处理工具的发展,在研究中,考虑更为复杂的数据采集和处理既更为现实又可以实现。[9]本文认为物流空间需求应该利用ArcGis工具来更为现实地描述物流空间需求。

2. 时间需求分析

从供应链物流时间需求来看,时间需求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长期物流需求的时间动态性,一是短期物流需求的时效性。对于前者,可以理解为空间的物流需求分布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具备动态发展性的,针对物流需求的规模,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的地区,其物流需求规模增长也较快,而经济发展速度较慢或处于经济衰退阶段的地区其物流需求规模则表现为增长的停滞或负增长;相应的,对于物流需求的比重,经济发达地区的往往占有较大比例,并且随着区域经济和规划的调整和发展,物流需求也会动态发展。对于后者,主要体现在客户对物流的需求一般都具备一定的时期性,例如季节性消费产品需求量在一定季节内高于其他季节,并且甚至产品需求只发生在一定的季节内,故对于这类产品,客户的物流时间需求是产品能在一定季节内送达;而对于某些消费型产品,其销售价格也具备时效性,当货物超过某个时间段才能送达时,由于客户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就会导致零售商丧失这部分货物的机会销售成本,产生缺货惩罚费用。

现有的供应链网络设计及相关问题模型中,有部分已经考虑了时间因素,如任鸣鸣将时间约束加入到供应链节点设施选址问题中[10];马云峰等给出了时间满意度函数,提出了基于时间的最大覆盖问题。[11]但是都没有明确地给出物流时间需求描述函数,一般也只是针对设施选址模型,没有应用到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模型中来。

本文认为供应链上的物流需求应该是在满足客户时间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空间需求,与供应链网络中的物流量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为了进一步描述时间需求,不应该单一地在原模型中增加时间约束,而是应该建立相应的基于空间需求的时间需求函数,以适用于各种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

三、供应链物流需求描述

鉴于供应链物流需求的上述分析,下文对各种情境下供应链网络模型适用物流需求进行描述,利用ArcGis9.3.1对物流需求进行聚类分区,描述空间需求;而利用改进的不覆盖度函数来描述物流时间需求。

1.空间需求描述

简单来说,本文中要应用的物流需求有两种描述方式,以帮助更为现实地描述真实世界,又能更为方便地求解模型。第一种描述方式可以简单地用图3来描述,与已存的研究不同,本节中将实际物流区域根据不同的物流密度分布先聚类成多个次区域,再利用ArcGis 9.3.1软件处理成输入模型中进行求解的基本数据。

对于图3而言,总的物流需求区域被分为5个次区域,每个区域的需求密度为ρi,若设施点选址在图中“*”所示处,令图示中的圆形代表设施服务区域,则此设施只服务一个次区域2,覆盖面积为A+,将该设施覆盖的需求量计算为:ρi×A+。对于现实物流次区域中各区域物流需求服从某一分布的情形,则利用双重积分来计算其覆盖物流需求。这样的描述方式可以避免现有描述方式所存在的潜在误差,为了便于描述,将这种物流描述方式记为区域面随机需求。

另一种物流描述则是借鉴将空间物流需求集聚成物流需求点的方式,以便于网络模型构建中的一般描述:即用网络节点代替需求区域。如图4所示,本章中利用Arcgis软件对物流需求提供更为现实的集聚,与传统的城市中心或区域中心简单的作为物流需求集聚点不同,这种物流量描述方式是基于区域物流需求密度来选择的最优集聚方式,同样的,为了便于描述,将这种描述方式记为节点集聚需求。

2.时间需求描述

本文考虑供应链系统中顾客对物流需求服务时效性的描述,即考虑物流空间需求量随着供应链反应时间的增大而产生的相应衰退。由于设施选址中的覆盖问题也是考虑随一定运输距离而衰退的服务设施对需求点的覆盖度,下文借用这部分对需求的描述技巧,改进其经典形式,对物流时间需求进行描述。

设施选址问题中的覆盖问题,设施点都会被给定一个特定的覆盖半径,当需求点在这个覆盖半径内时,考虑为被完全覆盖,而在覆盖半径外时,考虑为完全不被覆盖。[12]Church和Roberts在1984年首次对这种确定距离完全覆盖提出了质疑,并研究了公共设施选址的衰退覆盖模型。[13]Berman和Krass等(尤其是前者)在2002年再次提出这类模型,并针对各种选址情形做出了改进。[14]至今为止与这类模型最相关的研究有:逐步衰退覆盖模型、阶梯型覆盖模型、随机距离衰退覆盖模型和对于需求量不确定时的极小极大遗憾衰退模型。[15]这类模型针对最大覆盖问题的处理是为设施服务距离提供了一个上界和下界,当需求点与设施点之间距离属于下界距离内时,考虑为该需求点被完全覆盖,而超过上界距离时,考虑为该需求点完全不被覆盖,对上界与下界距离内的需求点们,则构建了一个衰退函数来进行描述,与本章内容最相关的衰退覆盖函数可表述为:

fj(dj(s))=1若dj(s)≤rk

Rk-di(s)Rk-rk若rk

0若dj(s)>Rk

(1)

其中di(s)=mini∈sdj(j),即两点间距离的最小值;Rk和rk分别表示需求点允许服务距离的衰退上限和下限。

上述经典衰退覆盖函数的关键变量是需求点和设施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本质上来看是需求点和设施点之间的距离覆盖函数,即设施点与需求点之间随着距离的加大,服务能力逐渐衰退。基于更为现实的物流需求描述及与供应链网络设计一体化模型的结合,本文中对供应链设施点对服务点物流时间需求做如下处理和分析。

(1)流量:已有的研究都是针对没有容量限制的交通网络或供应链网络,现实供应链网络规划涉及设施点和径路的容量规划。这样的规划问题中的服务点需求覆盖函数的描述应该是基于流量的。

(2)时间衡量:已有研究中一般是用距离作为核心因素来评价覆盖水平,在现实生活中,区域之间物流有多种方式,如铁路运输、公路运输、航空运输,在水路可到达的地方甚至可以考虑水路航运,其货运速度各有不同,所以考虑距离来作为覆盖度的研究时,数据处理麻烦,而且不便于统一。因此为了数据处理的简单性和统一性,本文中在距离衡量的基础上,利用与不同运输方式的速度相除,得到两点间货运时间,用时间而非距离来衡量设施对需求点的覆盖度。

(3)惩罚费用:作为不覆盖函数引入目标函数的媒介,惩罚费用是对服务点需求得不到相应设施服务时的一种经济惩罚。对这部分费用可以这样理解:考虑电器零售商的需求,新一季的电器都应该在特定的时间内入目标市场销售,如果在该季产品的销售季节缺货,即供应链反应时间超过需求时间,则会带来机会成本的丧失,这部分成本可看做是缺货惩罚,为了与目标函数统一,用不被覆盖度与由此产生的缺货惩罚费用来描述需求市场在遭遇供应链反应时间超过一定界限而导致缺货发生时的情形。

根据上述分析,令Tj和tj分别表示需求点要求的供应链反应时间的上界和下界,上界反应的是需求点对物流时间需求的最大值;下界反应的是在下界范围内,认为需求点被很快速地服务,而当服务时间处于上下界范围内时,需求点能被服务,但是其被服务度有相应的衰退。yij为供应点到需求点的服务量,tij为从设施点到相应需求点的最短物流时间。由于本文中的优化模型都是以最小化供应链网络总成本为目标,故本节中将描述供应链上物流需求被覆盖程度的函数改为描述其不被覆盖程度的函数,以便于与惩罚费用相结合,放入优化模型中。

需求点不被覆盖函数可描述为:

fj(tij)=0若tij≤tj或yij≤0

yij(tij-tj)Tj-tjtj0

yij若tij>Tj并且yit>0

(2)

可见该函数本质是基于设施与需求地之间货物送达时间的增大而增大的不被覆盖函数,当设施点服务相应的需求点时,才考虑两者间相应的时间需求,否则将之考虑为零,更符合现实意义。

若目标函数只关注各个物流需求点的被覆盖度最大化(即不被覆盖度最小化),即不考虑供应链网络其他费用,只关注需求点都能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得到服务,并令流量为1个单位时,可绘制其与时间及物流量相关的敏感度关系,如图5所示。

由图5可知,从服务时间看,在服务时间tij≤tj时,此时可认为需求点处于非常高的覆盖度,供应链能够对需求点的物流需求快速反应,不被覆盖度值取零;在服务时间tjTj时,认为需求点几乎不被相应设施点覆盖,供应链几乎不能对物流需求做出反应,此时不被覆盖度取需求点从设施点得到的所有服务量。从需求量来看,当需求点需求量增多时,时间范围tij≤tj内,不被覆盖度没有变化; tjTj时,不被覆盖度数值随设施点对需求点的服务量的增多而线性增加。

从上述分析可得,本节中所描述的需求不被覆盖度函数能很好地反应现实情况。

3.不确定性物流需求描述

对于节点集聚性物流需求的描述方式,考虑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两种,将确定性物流需求直接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得到的确定性需求量表示;而不确定性物流需求,主要指的是客户需求的不确定波动性,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客户需求经常可以表现出季节性的不确定、周期性的不确定、趋向性的不确定和随机性的不确定。在本文中,参考Dantzig等[16]的客户需求分布取样表示方法,利用期望值来在模型中表示客户的不确定性需求。

令∏={1,2,…,s}表示情境集;

d指代由历史数据统计得到联合分布函数的客户的需求随机矢量;

ps=p(d=ds),s∈∏表示客户的需求分布;

其中ds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得到的某情境下的需求量。

则不确定性物流需求的描述形式为:

E[(d)]=∑s∈∏psds(3)

考虑到供应链运营规划阶段的不确定性,在运营阶段的超网络设计模型中利用节点集聚型不确定需求和时间需求两者相结合来描述供应链在运营过程中物流需求的不确定性。

四、结论

本文对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适应各类模型的物流需求进行了必要的描述和表述,为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提供了基础。

1.区域面随机需求

基于Arcgis工具的面随机需求描述方式,可以避免供应链网络设计的基础―设施选址问题的潜在错误,帮助确定更为现实的供应链网络设施选址点。

2.节点集聚需求

此种描述方式可以直接加入供应链网络设计模型的目标函数和约束条件中,非常适用于将相应的整数规划问题改建为网络流模型来对供应链网络设计进行建模和求解,即直观又能降低算法求解复杂度。

3.需求点不被覆盖函数

式(1)中需求点不被覆盖函数,与惩罚费用相结合后可以作为供应链网络设计问题中的一项成本放入目标函数之中,这样的处理方式使物流需求的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都得到了体现,帮助做出供应链网络中时间与运输费用之间的博弈。

4.不确定性物流需求

由于供应链运营过程中,客户需求所具备的不确定性和波动性,利用式(2)所提供的物流需求描述方式来表述现实中的物流需求更为合理,可以帮助供应链网络中供应商制定准确的生产计划或供货计划,帮助整个供应链运作的良性循环。

[1]CHRISTOPHER M.通过降低成本和增加服务的物流及供应链管理策略(第二版)[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赵启兰,王稼琼,刘宏志.物流规划中的需求与潜在需求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4(2):92―95.

[3]肖月,倪梅,李伊松.物流需求分析指标研究[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3(2):33―34.

[4]ALTIPARMAK F,GEN M,LIN L,et al.A steady state genetic algorithm for multiproduct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07(10):10.

[5]ALEXANDRIS G,GIANNIKO I.A new model for maximal coverage.Exploiting GIS capabilitie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9(202):328―338.

[6]刘波,孙林岩.从供应链到需求流动网[J].工业工程,2007,10(2):1―6.

[7]陈剑,蔡连侨.供应链建模与优化[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1(6):26―33.

[8]MILLER,HARVEY J.GIS and geometric representation in facility location probl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cience,1996(10):791―816.

[9]BHATNAGAR R,SOHAL A S.Supply chain competitiveness:Measuring the impact of location factors[J].Technovation,2005(25):443―456.

[10]任鸣鸣.供应链系统节点设施选址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8.

[11]马云峰,等.基于时间满意的最大覆盖选址问题[J].中国管理科学,2006(2):45―50.

[12]BERMAN O,WANG J.Probabilistic location problems with discrete demand weights[J].Networks,2004,44:47―57.

[13]RICHARD L,CHURCH,KENNETH L,ROBERTS.Generalized coverage models and public facility location[C].Twenty-ninth North American Meetings of The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1983:117―175.

[14]BERMAN O,KRASS D,DREZNER Z.The gradual covering decay location problem on a network[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3,35:474―480.

[15]NICKEL S,PUERTO J.Location Theory:A Unified Approach[M].Germany:Springer,2005.

[16]DANTZIG G B,INFANGER G.Large-scale stochastic linear programs:Importance sampling and benders decomposition:Technical Report SOL 91―4[C].Operations Research Department,Stanford University,Stanford,CA,1991.

A Research on Logistics Demand i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GAN Mi1,2

(1. College of Transportation and Logistics,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31, P. R. China;

2. Department of Systems and Industrial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Arizona, Tucson 85721, The U. S. A.)

Abstract: Classification, analysis and representation of logistics demand, involved i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is the basis of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formulation. It could be conducive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optimization of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model.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logistics space demand and time demand. With reference to the existing errors and limitations of space demand, this paper proposes the area random demand and node cluster demand based on geo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ools, describing the uncertainty logistics demand by the expected demand function, and formulates the demand uncovering function to represent the time demand. The application direction of demand representation i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is given in the conclusion.

Key words: logistics demand; representation; supply chain network design; facility site selection; space; time

收稿日期:2011-07-23

基金项目:国家留学基金委专项基金项目“供应链超网络设计”(2009[3012])。

第4篇:供应链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动态信息反馈;供应链绩效改进;供应链战略;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及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所处的外界环境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企业面临着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及缩短交货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和改进服务的压力。传统的以生产为导向的管理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二十一世纪将是供应链管理的时代,以客户为导向,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武器,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正在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供应链管理能力将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在供应链管理和运营过程中,供应链绩效评价扮演着监督和改善的角色,一方面不仅需要随时检查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是否符合既定的目标;另一方面又需要监视外在环境的变迁以检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是否能符合外在竞争环境的需求,以准确地反映满足顾客需求的经营能力。因此,如何科学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构建完善的供应链绩效管理体系对于提高供应链的整体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供应链绩效评价最终目的是使企业找到有效的供应链管理标杆,揭示供应链管理的瓶颈,为供应链绩效的持续改进、最终为提高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提供决策支持。供应链的绩效改进是一个不断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将绩效评价与信息反馈紧密结合,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是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高效运营和供应链绩效持续改进的关键。

二、激励机制、动态信息反馈与供应链相对绩效的关系

供应链的绩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主要探讨激励机制、信息反馈与供应链相对绩效的关系,这三者之间紧密相联、相互影响,激励机制影响供应链相对绩效,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但如果却少信息反馈,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而且通过信息反馈,可以促进供应链激励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具体的关系如图1所示。

如图1所示,供应链系统要想实现总体目标,必须要使供应链合作伙伴和供应链系统同时实现满意,也就是说供应链合作伙伴目标要与供应链系统的目标相一致,且同时实现。一旦一个供应链系统制定完总体目标后,必须将总体目标进行层层分解,最终把目标分解到供应链合作伙伴,在目标分解过程,供应链系统与供应链合作伙伴、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要进行充分的沟通,以使得所制定目标得到供应链系统上下一致的认同,提高目标管理的效率。当供应链系统的目标分解完之后,要使得目标顺利实现,至少必须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激励机制的设计。供应链系统的目标只是给供应链指明了努力的方向,供应链系统除了关心实现目标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来讲,更关心实现目标之后是否能够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认同,也就是供应链系统能否给予实现目标的供应链合作伙伴一定的激励,如果激励机制合理,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会被充分调动起来,潜力就会充分发挥,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自我意识就会逐渐增强,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变大。因此,设计一个合理的激励机制是确保供应链子系统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的关键;二是信息反馈的渠道。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合理的激励机制可以充分调动起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工作积极性,但在具体的目标执行过程,供应链运营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会严重影响供应链子系统的绩效和供应链整体绩效,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信息反馈渠道来确保供应链系统的信息畅通,供应链子系统的很多想法、很多关键的事件就不能够及时的反馈到相关的子系统、相关的部门和相关责任者,这样供应链系统的内部反应速度就会变慢,供应链合作伙伴能力就不能到得有效的提高,供应链绩效必然会受到影响。解决好上述两个方面的问题,供应链系统的行为就会朝着有利于供应链系统自身发展的方向改变,而供应链系统行为的正向改变将会提高供应链的绩效,实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发展目标,最终实现供应链系统的总体目标,结果是实现了供应链合作伙伴满意和供应链满意。

三、供应链绩效改进的基石:动态信息反馈

通过上述对激励机制、信息反馈和供应链绩效之间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信息反馈对供应链绩效和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有助于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的能力和绩效,基于动态信息反馈的供应链绩效管理有利于供应链合作伙伴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找到进一步提升自身能力的方向,促进供应链系统的合理规划。因此,在供应链的绩效管理中,构建一个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至关重要。本文通过构建了一个基于动态信息反馈的供应链绩效持续改进模型,以期能够从动态角度对供应链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提高供应链信息反馈的效率,进而提高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的效率。动态信息反馈模型如图2所示。

如图1所示,供应链反馈文化和供应链合作伙伴反馈倾向构成了整个供应链系统的反馈环境,一个供应链系统的反馈文化是指供应链中的成员运用正式和非正式的反馈来改善他们绩效的意愿,它是整个供应链反馈系统的基础,它与有效的绩效管理政策、持续学习等因素紧密相关。供应链的反馈文化和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倾向影响着反馈的接收和处理,进而影响到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绩效和供应链的绩效,对一个供应链系统来讲,需要接收和处理来自供应链各个方面的反馈信息,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在资源相对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者不可能同时关注和处理所有的反馈信息,只能是有选择性的处理一些对供应链系统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且时间又比较紧迫的一些反馈,以保证供应链反馈系统与供应链的目标相一致。因此,对关键事件的关注和处理是整个反馈系统的重点。

供应链一旦确定了反馈的重点,接着就是对关键反馈信息的处理和使用,也就是进入到反馈系统的关键环节―反馈周期(绩效管理周期),一个完整有效的反馈周期应该包含三个阶段:期望、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对反馈信息的理性分析,利用反馈。①阶段1:这个阶段发生在信息反馈后的第一时间,它是一个感知的过程,供应链合作伙伴对自己和环境的印象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倾向决定了供应链合作伙伴对反馈的初始反应和预期。②阶段2:一旦供应链合作伙伴对反馈形成了一定的印象,接下来就必须对反馈的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以发现反馈真正价值。③阶段3:反馈机制要能够最终发生效果,管理者或供应链系统必须充分利用理性分析后的反馈信息来改善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来改善供应链合作伙伴的经营绩效。通过上述三个阶段对反馈信息的分析、处理及利用,经过对供应链合作伙伴及供应链系统工作的动态追踪,一个简单信息反馈机制就形成了,当然在现实的供应链管理中,这一过程会不断重复,供应链的信息反馈会不断的完善。正效应的信息反馈有利于增强供应链的反馈文化,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信息反馈的积极性,从而促进供应链绩效的持续改进,相反负效应的信息反馈会阻碍供应链合作伙伴信息反馈的倾向。

四、供应链绩效改进的拓展空间:供应链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战略的匹配

如图3所示,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包括静态绩效评价和跨期绩效比较分析,构筑一个完整的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对于分析供应链绩效的动态调整路径,保证供应链中长期战略的成功具有重要的作用。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供应链绩效的动态调整提供决策支持,而不同方面的评价会给管理者提供不同的决策信息。在供应链系统的动态演化过程中,供应链的决策涉及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供应链战略或设计阶段,在这个阶段,管理者的重点是要决定如何构建供应链,即确定供应链的结构和每一个环节必要的流程,这一阶段做出的决策是供应链决策中的战略性决策,供应链的所有运营活动都要围绕供应链战略来布局,以确保供应链战略目标的实现。供应链跨期绩效比较分析为供应链战略的调整提供了决策支持,通过比较两个较长时期的供应链绩效变化情况,就可以诊断出供应链战略的预期效果,供应链系统就能及时调整其长远发展战略。一旦对供应链战略做出调整,供应链的规划和运营都要做相应的调整,以保证三者之间的一致性。第二阶段是供应链规划,也即供应链战术调整,在这一阶段,管理者将在供应链战略框架下制定一套运营政策用以控制短期运营,主要包括:供货地点、库存的增加、生产外包、补充和仓储政策等方面的决策。第三个阶段是供应链运营,这一阶段管理者重点关注如何针对每一个顾客的订单制定运营决策,供应链运营的目标是以一种尽可能好的方式来实施这种运营政策。供应链静态绩效评价为第二、第三阶段的供应链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从供应链自身角度和市场竞争角度来看,在短期内,绩效的变化趋势反映了供应链规划和运营决策的稳定性和有效性,如果绩效波动较大,则表明供应链的运营效率较低,缺乏持续发展的能力,管理者就必须进行供应链决策的调整,而调整的效果要通过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价系统来诊断。

综上所述,供应链绩效动态评价系统与供应链决策系统的动态匹配是实现供应链绩效持续改进的关键要素,不同角度的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价为不同层次的供应链战略调整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供应链的动态绩效评价促进了供应链决策动态调整,而供应链决策调整的效果必须通过供应链动态绩效评价系统测量和诊断。

五、结论

供应链绩效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激励机制、信息反馈对供应链绩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首先探讨了激励机制、信息反馈与供应链绩效之间的关系,合理的激励机制、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能够提高供应链合作伙伴和供应链的绩效。接着,本文在London和Smither(2002)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供应链动态信息反馈模型,以期能够从动态角度对供应链的信息反馈机制进行深入的分析,该信息反馈模型揭示了供应链反馈文化、供应链合作伙伴能力、供应链合作伙伴的反馈倾向、关键事件、供应链合作伙伴绩效等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该模型中,我们把反馈周期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是期望、直接反应和间接反应;对反馈信息的理性分析;利用反馈。通过对这三个阶段信息的反馈处理,以达到提高供应链绩效的目的。最后本文探讨了供应链绩效评价与供应链战略的匹配对供应链绩效改进的长期影响。

作者单位:钟祖昌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

王洁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

参考文献

[1] Manuel London, James W,Smither. Feedback orientation, feedback culture, and the longitudinal performance management process [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2,(12):81-100.

[2] Marco Perona, Giovanni Miragliotta. Complexity management and supply chain performance assessment: A field study and a conceptual framework[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2,( 90):103-115.

第5篇:供应链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健词: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产品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方向以及原则

(一)在现有的产品基础上延伸。按照已有的产品和服务,将有相同需求与管理的产品进行整合,在这样的前提下,把分散产品进行打包。因为每一个供应链,所涉及到企业众多,假如银行仅仅是供应单个产品,那么就不能够有效的满足客户差异化要求,从而就不能提升商业银行的竞争力。对此,需要根据客户的特点,把散乱的产品进行整合与打包,满足客户需求,进而提升银行差异化竞争的优势,让供应链融资规划得到完善,实现“双赢”的预期目标。比如使用部门之间的一些关联产品,一样的产品对不相同的客户进行覆盖,不一样的产品经由整合打包给同一客户使用,把国内和国外信用证进行捆绑、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间建立起连接等等,上述都是在现有的产品上进行的延伸,并且有着产品创新的作用。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研发。商业银行应该基于供应链金融需求的特征进行新品研发,借此来满足客户的需求。对此,供应链的生命周期和结构就成为了供应链新品设计的特征,依据行业特征、结构以及生命周期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在融资产品的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准则。站在商业银行的角度来看,首先由供应链上面流通的产品价值来进行新品设计;其次由企业之间的贸易关系来确定新品设计;最后由核心企业信用角度来进行新品的研发。这也是商业银行产生风险的关键所在。

(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原则。1.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必须符合市场的要求。产品创新永远是跟随消费者需求进行创新的,商业银行在对金融产品设计与定位的时候,务必要有针对性的满足客户需求,在服务方式及融资产品这一方面,最大化地适应客户对于资金运营快捷的需求。2.试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关键在于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随着商业银行新品的推出,不仅仅能够满足社会广大群众的需要,并且还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新的利益增长点,扩大银行发展空间。3.对于风险的防范。因为银行行业的特殊性,所以对于风险的防范是重中之重,对此,金融产品在进行创新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规定,在制度完善与风险控制的基础上进行创新。4.服务个性化是增强银行竞争力的关键。因为银行这个行业所供应的产品与服务具有极强的可复制性,这就导致了同质化现象严重。对此,必须要有自身独特的产品服务,使用与众不同的服务来区别竞争对手与自己,打造自身独特的品牌优势,给予顾客具有个性化的服务,借此来增强银行的竞争力。

二、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设计

(一)离散客户开始向着供应链群客户转变。因为客户的转变,所以商业银行在进行金融产品设计的时候,就应该把相关企业也纳入供应链结构当中去,由整体供应链开始设计。

(二)在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设计的时候应该关注供应链资金流向。商业银行在新品设计时候应该把供应链的贸易关系生产的群体给归纳到整体的融资规划当中去。就供应链成员金融要求来说,核心企业位于供应链上的优势地位,并且利用这一优势,常常会向上游企业赊账,拖延付款日期;另一方面向下游企业采用压贷方式,借此来减少应收期限;让资金压力转移到市场上较为弱势的企业,因为支出与收入资金出现的时间差,往往的一些中小企业就出现了生产资金缺口,具体如下图(图一)所示:

图一:供应链上游与下游企业的资金缺口

(三)充分利用核心企业信用优势。按照供应链企业和核心企业之间合作的频繁次数(包含间接贸易),从核心企业贡献程度和对和核心企业发展作用帮助大小等因素来判断核心企业与成员之间合作关系,进而将供应链上关系构成进行清理。另一方面,在风险可以控制的前提下,经由核心企业所提供的一些信用资源,把自身本来具有的信用资源进行延伸,扩展到供应链的上游与下游配套企业,这样可以让企业依靠这些信用资源更加容易得到银行贷款支持。

三、结束语

从近些年看来,供应链管理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虽然对于资金的管理没有太过显著的效果,但是在资金管理当中供应链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文中不难看出,商业银行对供应链金融产品进行创新需要关注整个供应链上面的金融需求,并不是某一个单独企业。需要把商业银行引进到工业管理链的管理当中,借此让其给供应链提供金融服务,这样的创新对于当下商业银行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郭明.供应链金融问题研究——基于中小企业融资案例的视角[D].中国人民大学,2009.

[2]林丽.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商业银行金融产品创新研究[D].广西大学,2012.

[3]陈昭旭,刘安霞.商业银行供应链金融服务体系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09(12):47-52.

[4]徐元曦.基于供应链融资的银行产品创新[D].中国人民大学,2009.

第6篇:供应链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 DFSC;供应链;设计优化

供应链(Supply Chain)的概念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的。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的出现,供应链在制造业管理中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并成为一种新的管理模式。其最突出的特点是将原先分散的原材料提供商、制造企业、批发商和零售商组成一个网络,通过相互之间的协作与管理,以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更低的成本、更好的服务将产品源源不断地送达客户。目前,我国在供应链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如何优化供应链的组建与管理,以提高供应链整体的连续性和经济效益,但在产品设计与供应链运作一致性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而在国外,这方面的研究日趋增多,有些研究成果已经在一些企业中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并取得相当不错的效益。因此,我们着手进行这类课题的研究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优先考虑的问题

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要求所设计的产品能够有效地利用企业的供应链系统,这样不仅能够降低供应链运作的复杂性,并能减少供应链运作的成本,从而为企业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但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施并不是制造企业的设计研发部门能够独立承担的,实际上它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跨企业、跨部门的多方合作共同完成。为了确保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能够取得成功,企业必须在项目实施前对产品和供应链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确定优先考虑的问题:

1.产品的哪些特征会影响到供应链的成本?这些产品特征又会对供应链造成怎样的影响?

2.产品的这些特征是由哪些产品设计决策产生的?

3.这些产品的设计决策又是怎样制定的?由谁制定的?为什么要制定这样的设计决策?

4.在制定设计决策时参考了哪些信息?这些信息又是如何获取的?这些信息又是怎样被使用的?

5.产品在研发过程中,该如何改善制定产品设计决策的方法、技术、流程和所需的数据?

这些问题在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实施之前就必须给予充分考虑,并开发设计相应的方法、工具和流程,以帮助研发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供应链工程师更好、更快地制定日常的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决策。

二、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施流程

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施是一个跨企业、跨部门的合作过程,非常复杂。首先需要创建一个独立的机构来管理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并且联合与项目实施相关的各部门共同组建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

组建的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主要目标有两个:一是开发出与供应链运作协调的新产品;二是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 1.组建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组建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需要各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包括研发与工程技术人员、开发服务人员、市场营销代表、供应链管理者、财务会计人员和管理科学家等。

研发与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新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制定产品零部件的设计决策等。

产品开发服务人员主要通过同R&D机构的紧密合作,为其提供各种技术支持服务或优化产品开发流程,以提高产品开发过程的效率和有效性。

市场营销代表参与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因为他们最了解客户的需求和产品在销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参与,这些问题得以直接反馈给产品的设计研发部门。而且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协调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的各项活动,平衡各方的利益。

供应链管理者负责提供供应链设计方案,反映供应链运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供与供应链运作相关的产品设计建议。

财务会计人员主要负责对产品的供应链运作成本进行核算,并为不同的产品设计方案提供成本分析。

管理科学家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建模,完成对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的量化分析,以帮助决策层更科学、更快捷地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

另外,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经理还会到企业外部去寻访富有经验的机构或人员,并与之建立合作或直接聘请他们加入项目开发。

2.阐明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目标。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经理在组建团队时,必须清楚地定义项目要达到的目标,以及达到目标的途径和主要任务。实际上,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主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R&D机构制定有效的产品设计决策,而且这个决策必须尽可能平衡供应链上各方的成本和收益,使得供应链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于是,这就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在开发新产品时,不仅要从供应链的技术上考虑,还要从对供应链的成本影响的角度考虑。

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经理必须阐明项目的实施目标与架构,从而更好地帮助人们准确理解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需解决的核心问题。

3.帮助设计研发部门确定新产品架构。产品架构一般在系统设计的最初阶段给予完整的定义,并且成为开发重点。它作为一种产品的开发决策,会影响企业能否有效地实现产品的高度多样化。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需从供应链的技术和对成本影响的角度,协助设计研发部门确定新产品架构。

在供应链的技术上,如果企业需要提供数种产品变化时,产品架构就成为决定供应链绩效的关键因素。例如,通过将产品的差异化延期到供应链的后期,或在产品设计时采用共通性策略等,可以实现减少库存压力、降低供应链运作成本的目 的。

在成本的影响方面,工程技术人员需要考虑产品的加工成本,如模具开发成本、装配和制造成本,以及产品的设计周期等。还要考虑产品的物流成本,如运输、包装、存货、配送和销售管理等成本。另外,还需考虑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维修成本、产品的逆向物流成本以及税收等。

4.提供开发新产品的决策支持。制定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这需要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团队提供多种决策支持,以帮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从中获取有价值的数据、信息和知识,从而能够更好、更快地制定产品设计决策。例如,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为新产品的研发寻找解决产品与供应链运作一致性问题的方法、开发制定产品设计决策的支持工具、提供制定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决策所需的数据和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成功实施的案例等。

这些工具、方法或技术一般在开始时会比较粗糙,但如果在新产品开发过程中证实它是有效的,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就会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它,最终形成一个标准的、通用的决策支持工具。这些工具是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者制定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决策时的一个好助手,能够有效地促进产品、包装和供应链设计决策的优化。例如,通过软件工具对产品在不同阶段差异化的成本分析,工程技术人员能够快速评估差异性延迟策略产生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从而帮助他们更科学、更有效地制定相应的产品设计策略。

5.开发出与供应链运作相协调的新产品。在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存在二律背反的现象,其实在新产品的开发中也存在多方利益的冲突。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的目标之一就是努力平衡各方利益,使得供应链的系统总成本达到最小,并在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和R&D机构的共同努力下,开发出与供应链运作相协调的新产品。项目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设计新产品时就考虑产品的包装问题,优化产品的设计尺寸,以提高单个包装内产品的密度和每个托盘承载货物的量,从而降低包装成本,并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

为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企业常常采用产品差异化的策略。但产品差异化的策略会要求企业增加更多的库存,从而导致企业库存成本的增加。通过将产品的差异性延迟到供应链后期的方式来实现产品差异化,可以减少因产品差异化而增加的零部件库存需求,并降低库存管理的难度,提高客户服务水平。

产品的差异化会导致产品零部件的多样化,从而增加零部件库存的种类和数量。采用共通性策略,可以使两种以上高度差异化的产品能够分享许多相同的零部件,从而降低企业的库存压力。但共通性策略会增加产品的设计成本、制造成本和延长产品的设计周期等,这就需要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通过对共通性策略的成本与收益的定量分析来做出科学的选择。

在设计新产品时就考虑产品的逆向物流。例如,在产品组装时,更多地采用连接槽替代焊接,这样在产品回收时,高价值的零部件很容易被拆卸下来再利用,等等。

其实,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系统决策方法,它不仅帮助R&D机构更快地开发出更多的与供应链运作相协调的新产品,而且能够显着提高整个供应链和整个产品生命周期的财务绩效。

6.提供战略咨询。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另一项重要任务是为企业提供战略咨询服务。这主要是通过建模,完成对企业发展的核心战略问题的量化分析,然后,提供供应链系统的整体解决方案,从而帮助企业的决策层更科学、更快速地制定企业的战略规划。

三、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施策略

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通常采用项目管理的方式,其周期一般为3-4个月,参与人员十分庞大,整个过程非常复杂。为了确保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能够成功实施,需要制定相应的实施策略。

1.确保团队通力合作。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团队是一个由管理、技术、销售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员组建起来的,涉及多个企业、多个部门的合作。项目的成功需要融合各方的观点,权衡各方的得失。所以,项目经理的首要任务之一是协调与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相关的各个部门的行动,通力合作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努力开发出与供应链运作相协调的新产品。并且将成果在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这个平台上展现出来,实现多方共赢。

2.创建平衡指标。为了更好地了解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施状况,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管理者需要创建一套平衡指标跟踪整个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实施进程。这些平衡指标被应用于不同的商业领域,能够反映出所采用的产品设计决策对供应链系统产生的影响,而且还可以结合多个财务因素(如财务成本、收益和客户经验等)完成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综合评价。

根据这些指标,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管理者能够更快地发现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在实施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成功的机会。而且在项目的每个阶段结束时,还可以用这些平衡指标来评估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项目的阶段性实施成果。

3.客观对待利益冲突的各方。在供应链上的多个企业和多个部门之间可能存在利益冲突,并反映在产品设计时应该采用的技术上。这时候就需要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为冲突各方提供一个交流的平台,并从系统优化的角度来协调利益冲突的各方。例如,某企业的供应链管理部门认为某个零部件采用共通性设计可以降低物流成本,但R&D机构却不同意这样做,因为这会增加生产成本。通过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做出的成本与收益对比分析,证实了零部件的共通性设计对企业来说并不能节省成本。这样,冲突双方都比较容易接受这个中立的观点,从而加强了R&D机构与供应链管理部门之间的信任与合作。

4.使培训简单可行。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的培训内容主要包括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的基础知识、案例分析、行动指南和技术支持等。为了帮助员工更好地了解、掌握和应用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的内容,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经常采用多种多样的培训方式,主要有:提供视频供员工观看、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工程技术人员或部门经理、在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的网站上培训内容等。

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网站上提供的培训内容一般采用幻灯片加上语音讲解,图文并茂,便于学习和理解。另外,面向供应链的产品设计机构还可以根据需要提供面对面的培训,例如,举办小型的咨询会等。

第7篇:供应链规划与设计范文

0 引言

海南是我国惟一的热带省份,一年四季都能进行农业生产。2011年颁布的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设想,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好“五基地一区”,即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天然橡胶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热带水果和花卉基地、水产养殖与海洋捕捞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不断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和加工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在设施农业方面加大投资度,做好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实现农业现代化,使海南成为国家重要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海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同时也提到了加快发展海南现代物流业,加快其港口、铁路、高速公路、机场等方面的建设,将海南打造成为面向东南亚、背靠华南腹地的航运枢纽、物流中心和出口加工基地。海南将加强对物流业发展的政策研究,及时出台相关的扶持政策。这些都将为发展海南区域大物流奠定坚实的基础,尤其是海南“十二五”的相关目标的实现将为打造海南农产品闭环供应链体系奠定了基础,海南农产品物流的良性发展、超常规发展需要供应链理论的支撑。

1 海南农产品物流行业相关情况分析

1.1 海南农业资源丰富,农业产值一直占海南省GDP 的三分之一以上。

海南省是我国冬季瓜菜、热带经济作物、热带水果的重要生产基地;仅就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建设而言,当下已经初步形成海南瓜菜产业化,经济效益也很不错,表现出了比较顽强的生命力。

1.2 市场需求不均衡,影响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国内各地对海南农产品的需求量大、季节不均衡。

1.3 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产业链不长 以海南瓜菜为例,优质的瓜菜产品少,主导产品还是大路货,致使瓜菜产业整体效益不高。常规瓜菜品种价格波动幅度大,而优质、无公害瓜菜的价格相对稳定,价格较高。以海南瓜菜为例。

1.4 龙头企业规模小、水平低 不少企业都不具备较大的经营规模、缺少经营资金、技术不够先进、不具备较强的产业牵动力,市场拓展能力较弱;企业规模不大,发展波动性不小,这样就很不容易同农户之间形成相对稳固的利益关系。因此,现在的海南农产品经营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还不够紧密,在经营形式上没有创新。

1.5 环境因素 农产品种子市场管理混乱和地方社会发展环境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产业的健康发展。

1.6 物流专业化程度低 由于企业从业人员未经过专门的培训,人员素质较差,农产品物流专业化程度低。而物流网络不畅、物流基础设施不完备、物流技术装备水平低造成物流成本高。

2 建立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迅速提升海南省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水平

近年来,供应链管理理念在海南省的农产品物流企业逐渐受到重视。越来越多的农产品生产、经营企业开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并将管理范围延伸到企业业务流程的上、下游合作企业开展共同管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上鸡鸭鱼肉、果蔬瓜菜等农产品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农产品供货速度、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这就要求海南农产品供应链提高管理水平,所以很有必要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

在进行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建设时,要注意在企业管理、物流技术等方面实行统一的产品标准、物流标准和技术集成,在供应链各节点企业是长期稳定合作的基础上,达成默契,确定农产品的供应能够满足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者需求,这样就能够有效的减少农产品生产成本和企业运营成本,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和农产品产业链的整体经济效益,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力。

3 国内关于封闭农产品供应链研究情况简述

2006年“封闭供 应链” 概念首次由刘秉镰提出,认为封闭供应链其成员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关系相对稳定,实行统一标准化的物流运作系统。 陈恭和(2007年)开展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中的TBT预警信息系统的研究,王多宏等(2008年)提出通过对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网络节点设计及布局,对基于JIT的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配送技术集成和标准化

、信息技术和电子商务技术、流程优化及成本控制技术、从农田生产到超市等市场终端的整体产业示范等开展研究而构建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刘伟华(2008)提出了利用封闭供应链来解决质量问题,认为封闭供应链具有稳定性、运行标准的一致性、成员的门槛性等特点。彭剑等(2008)开展了湖南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相关研究。焦志伦(2009)提出构建生产、分销、加工和销售等四类核心企业为主导的食品封闭供应链系统。赵洁(2009)对以批发市场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和以超市为核心的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了研究。周荣征等(2009)提出:依靠安全信息监控平台,实现对绿色农产品从生产到流通各个环节的实时跟踪、有效控制和全程监管,带动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陈喜波(2009)以北京市作为典型地区,探讨如何构建大型都市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黄福华(2009)通过分析封闭供应链环境下如何实施共同物流来实现对绿色农产品的全供应链管理,并设计了4种共同物流运作模式。方为辉(2010)以北京为例设计了以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运营商、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为核心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王多宏等(2010)提出: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必要性、应具备的条件,以物流中心为核心企业的农产品封闭供应链运作思路,认为所有成员组织以契约为纽带,分工与合作,可以借助核心企业的规模和市场优势实行一体化运作。周妮笛(2010)对长株潭区域农产

品封闭供应链进行了相关设计。刘春月(2010)对苏北地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开展研究。 以上供应链相关研究对海南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研究提供了经验,值得借鉴。

4 建立海南农产品物流封闭供应链的必备条件和措施

4.1 海南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的打造 打造、培养、扶持海南农产品物流核心企业,促使其与上下游企业由传统竞争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组成农产品物流供应链联合体,与其他供应链相竞争,最终可以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

4.2 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研究 海南将建有近300万亩规模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包括36个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24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和20个农产品出口基地。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将对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基地产地环境评价,全部农产品通过认证并全部进行产地编码标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在基地布点上采取分散布点,以减轻自然灾害对基地农产品的损害,保证产品的市场供应,保持系统的均衡供货。

4.3 冷链物流设施整合 海南18个县市的冷库建设已有初步规模,目前利用率不均衡。而且,有些冷库建的快、从业人员技术低,许多冷库粗放式管理,管理技术等亟待改进。

通过整合资源、充分利用,改造提升、实现封闭供应链的技术标准化、集成化;以封闭供应链核心企业为主导,在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采收及预处理、流通加工、储存(低温、气调、常温)、运输、销售等各环节的操作需要,要逐渐实现技术标准的统一。同时,在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信息管理技术环境下,将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结合起来,发展成动态、集成化的封闭供应链联盟。

4.4 构建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公共信息平台 通过核心农产品物流企业建立和设计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信息管理系统。在信息网络不断发展的繁荣的背景下,可追溯技术不断地完善,我们要抓住发展的时机努力构建健全的可追溯制度,供应链各个环节可以及时的通过逆向物流获得终端的市场农产品信息,这样就很容易获得供应链的市场情况,如果发现有质量安全不合格的产品,可以及时采取措施解决,最大限度的让客户满意。

4.5 封闭供应链网络设计

4.5.1 节点设计研究 在海南设置全球采购中心,满足国内外市场对海南农产品的需求,利用18个县市的冷库群满足采收预处理和暂存的需要,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延长储存期。也可以通过信息化管理,实现从点库直接配送,减少储存时间、装卸搬运次数。提高封闭供应链效益。利用已建成的物流园区的储存设施,建立库存中心,即发挥了园区的效益,也为全球采购中心节省了设备、硬件投资,缩短了供应链建设的时间。热带农产品的销地节点设计:天津、甘肃、上海、北京、东北等地设置配送中心,配送中心尽量利用这些地区的农产品批发市 4.5.2 物流通道线路设计 根据海南的情况,可以考虑进行以下通道的设计:①岛内运输通道及车队建设;②海口-深圳汽车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③海口-成都-新疆(辐射莫斯科及东亚地区)铁路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④海口-连云港-新疆(辐射莫斯科及东亚地区)海铁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⑤

海口-天津(辐射京津塘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⑥海口-营口-沈阳-牡丹江(辐射远东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⑦海口-营口-沈阳-满洲里(辐射中北亚地区)海铁汽联运冷链物流通道建设。

4.6 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人才团队建设研究 根据规划,2020 年海南省人才发展要实现6大具体目标: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素质大幅度提高、人才使用效能进一步提高、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这些将有利于为农产品闭环供应链系统的人才团队建设,农产品闭环供应链系统人才需求成梯度、层次、知识面管、业务精、接触基层和市场、企业运作经验和理论并存的特点。

目前可以利用海南的中专、高职、本科、研究生设计物流人才培养方案,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同时,制定优惠政策,扩大宣传,引进企业的急需人才;对设在各个节点的人才需求,通过吸纳、培养当地人才成为企业的业务骨干;对海南农村青年进行专业项目培训,解决就业和满足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的基层人才需求,尤其是农产品基地的人才需求。

4.7 完善供应链利益分配机制,建立长期与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 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协调工作中,利益分配机制居于核心地位。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环节中的生产资料供应商、农户或生产企业、加工商、配送商和分销商之间的关系是多边共赢的关系,企业除了要考虑自己盈利之外,还要关注供应链的利益,有效的合作,不仅要共同承担风险,也要共同盈利。整个供应链就好比是一个虚拟的企业,他们的利益目标是一致的,在功能整合的条件下,实现策略联盟和优势互补,在共享信息及技术的前提下分享农产品在供应链上所获得的增值,实现供应链整体效益最大化。

以核心企业为主导的封闭农产品供应链系统网络构建,需要的资金充足、市场开拓能力大、应变能力强,通过核心企业及封闭供应链的运作,可以带动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解决农产品业务不均衡的问题,改变现有的农产品季节性生产现状,解决就业问题,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4.8 建立基于封闭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

基于封闭供应链的农产品质量可追溯系统主要跟踪和追溯农产品从基地种植、采收及预处理、流通加工与包装、农产品保鲜储存、运输、分销、零售到最终的消费者整个封闭供应链网络上各节点的信息,伴随农产品实物流动的同时形成一条完整的信息链,这个信息链是通过互联网、RFID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物联网、现代通信技术等将各个节点无缝地联接而成。未来有利于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与物流的开展。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在建立追溯系统时,要权衡成本、效果和收益,使得在农产品供应链、顾客和环境3个方面达到均衡。

4.9 政府在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构建中的作用研究 海南省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制定了农产品供应链规划实施的一些合理意见和建议,从而有效的指引了供应链的健康、有序发展,使农产品的整体经济效益得到很大的改善。还充分考虑了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建设,制定出各种帮扶政策,使其更好的发展,同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得到法律的保障。使现代农业增产增值,现代农产品物流才能良性发展、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多宏等.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研究的现状分析及其体系构建.生产力研究,2008,(19).

[2]陈喜波.北京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研究[J].商业经济,2009,(31).

[3]彭剑等.建立和完善湖南省农产品封闭供应链初探.现代农业科学,2008,15(5).

[4]郑建峰.建立农产品封闭供应链体系探索.湖北农业科学,2011,50(21).

[5]刘晓静等.绿色农产品封闭供应链构建探析.现代农业科技,2011,(24).

第8篇:供应链规划与设计范文

当前,现代港口物流发生着重大变革,正进入全球供应链管理时代。作为供应链上重要节点的港口企业,能够通过建设战略伙伴关系,完成物流作业流程的重组,实现合作伙伴的互利。港口可以通过与上下游企业的纵向联盟,利用股权参与或契约方式形成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实现联盟各方的资源互补和共享,提高整个供应链的运作效率,港口供应链所追求的不是各环节的局部最优,而是整个供应链的最优。以前的港口间竞争正在演变为港口所参与的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世界著名港口正纷纷向全球供应链管理转型,打造成虚拟链控制中心。

以供应链集成理念来运作港口物流已成为先进港口的现实选择,并迅速得到学术界的重点关注。国外研究者关于港口供应链的研究相对深入,已取得丰富成果。在国内,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着制造业展开,在港口领域的应用研究则刚刚开始,但正在蓬勃兴起。应该说,目前我国以港口服务为核心的供应链管理还处在初级阶段,只是具有供应链所需的相关要素而缺乏整体结构,沿海港口对供应链的组织作用还不强。国内现有的研究还缺乏本土化拓展、缺乏与特定区域或单个港口情境的实质性融合,特别是目前针对河北省沿海港口实际境况开展的指向性研究更显单薄。

由于历史原因,河北在港口物流方面与国内其他沿海省份相比处于相对滞后状态。近些年,河北省的港口资源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扩展,港口货物吞吐量排名快速进位,为港口物流与区域经济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充足空间。以沿海港口为核心实现供应链一体化,有利于河北省开放型经济模式的构建,有利于产业链条的构造和集聚,河北省应推动港口供应链系统的集成,确立河北省主要沿海港口在铁矿石、煤炭、钢材等供应链中的主体地位,通过陆向腹地的拓展带动省域经济的跨越,通过海向腹地的延伸密切与全球分工体系的关联。作为核心节点的港口部门能否完成供应链重组,实现交货的准时性和响应市场的敏捷性,突显港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当前河北省港口物流面临的重要任务。河北省沿海港口的主导货种是大宗散货及非适箱的件杂货,由于各货种的运作程序、市场伙伴关系等均有较大区别,所以不能照搬先进地区港口的供应链经验,而必须开展瞄准河北省具体情境的专门研究,以满足差异化的现实需求。

二、河北省沿海港口物流的供应链集成框架

(一)基于纵向战略联盟的河北省港口供应链结构

河北省沿海港口应以自身为核心节点,构建一个以资本为纽带的纵向战略联盟,从货源供应开始,经由航运、靠泊、装卸、堆场作业、口岸通关及其相关物流增值服务等环节,再配套各种集疏运方式,最终将货物送到客户手中。通过该结构设计,并结合河北的主导临港产业,将逐步形成供应链簇群。这种供应链集成框架设计主要建立在河北省沿海港口的临港产业布局及规划基础上,同时也能反映出与周边港口的差异化竞争。

根据河北省沿海港口产业链布局,主导产业集中于钢铁、石化、装备制造、电力等重化工业。基于以上产业设置,河北省沿海港口在运输货种方面主要包括煤炭、铁矿石、钢材、石油及液化品等。图1中的左扇形结构表示港口供应链上游的原材料和产品供应商,比如矿业公司、煤炭企业、外贸企业等,这些货类决定了港口的主营业务;右扇形结构表示港口供应链的下游,是货物接受者,他们组成了主要临港产业或输出市场,比如火电厂、钢铁厂、化工企业等。河北省沿海港口供应链的特点是:第一,双向辐射。集成供应链结构涵盖左右两个扇面,分别基本对应港口物流的陆向腹地和海向腹地,能够实现河北省沿海港口对腹地的开拓和扩张。第二,资本纽带。以港口为核心的一体化供应链的构建需要建立在纵向战略联盟的基础上,通过资本纽带形成高度集成的利益共同体。

在供应链集成框架中,担当组织角色的河北省沿海港口在具体经营中可考虑搭建以下业务平台:第一,仓储物流平台,通过进口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铁矿石美元现货交易等载体来实现;第二,融资监管平台,提供港口类金融服务、关税代垫、港杂费代垫等服务项目;第三,信息贸易平台,衔接同行之间的易货贸易;第四,场站及运输平台,在适宜的内陆腹地建设“无水港”,并可承接专业物流外包;第五,代采购平台,鉴于国内南方中小贸易商对本地企业产品不熟悉的背景而协助采购;第六,内外贸租船平台,发挥信息汇集的优势,加强与航运企业的沟通合作,协助各方货主租船,避免空载,实现重去重回。第七,临港加工平台,积极开展木材加工、钢卷板开平、废钢处理等增值服务。

(二)港口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

港口供应链强调了港口运营商必须要与全系列利益相关方密切协调,将整个链条的各个运作环节进行集成,港口处于腹地和境外产业集群的中部,可通过选择战略伙伴形成集成供应链,与上下游企业联合,加强沿海港口与产业集群间协作的系统性。在河北省沿海港口供应链集成的规划中,港口企业必须有效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才能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在遴选港口供应链的合作伙伴时,除了考察拟合作伙伴具有的核心资源,还要考量合作伙伴间的协同效应和资源匹配性,考虑伙伴间企业文化、技术标准、管理方式和商业信用的协调性。港口供应链合作伙伴选择的主要准则是:其一,合作伙伴选择应与港口供应链的战略目标相容,符合港口产业规划布局,增强供应链的稳定性;其二,合作伙伴均拥有行业基础和特色能力,并能使各自的优势相协调;其三,合作伙伴必须高度互信,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增强快速反应能力。

集成化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并不是港口和战略伙伴间物质资本的简单叠加,而是实现品牌地位、知识能力和市场控制力的优化重组。河北省沿海港口企业选择供应链合作伙伴应包括如下对象:第一,与上游企业联合,有助于开辟货物代销市场,掌握市场主动权,减少货物中转环节。第二,与下游企业联合,扩大市场覆盖范围,减少存货。第三,注意与航运、铁路和道路运输企业的物流衔接,利用各自优势提供全程物流服务,构成便捷的供应链通道。

三、唐山港曹妃甸港区主导货种供应链设计

从2011年开始,唐山港成为河北省第一大港,其中曹妃甸港区是唐山港的新兴骨干力量和主要潜在增长点。曹妃甸港区作为起点较高的后发港区,在港口业务依赖、上下游伙伴甄选、临港产业门类吸纳方面相对灵活,可以依照供应链集成理念直接引入全链条成员,可以实现以港口为组织核心的高度集成和优化,可以更有规划性和选择性地嵌入全球产业物流网络。

(一)曹妃甸港区铁矿石供应链设计

近年来,国内铁矿石需求旺盛,各钢铁企业不同程度地受到资源供应的压力和困扰,对物流通道的掌控成为钢铁行业生存发展的重要保证。铁矿石供应链包括资源采购、中转运输、生产使用全过程,其中各个环节相互牵制、相互影响。进口铁矿石物流线路长,制约因素多,运输组织复杂。由于海运费、内陆运费和港口竞争环境的变化,不同物流路径的综合成本也时常变动。当前,国内沿海港口争夺铁矿石物流的竞争日益激烈。曹妃甸港区只有更好地集成各相关环节、实现铁矿石供应链的紧密一体化,才能在以不同港口为核心的供应链竞争中拥有动态比较优势。

首先在铁矿石供应链集成的结构安排上,曹妃甸港区应在首钢集团、河北钢铁集团等现有投资者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资本运作力度,将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共同纳入战略联盟。如潜在合作伙伴巴西淡水河谷、澳大利亚力拓和必和必拓等全球主要铁矿石供应商,还有中远、中国租船总公司及日本商船三井等航运企业、“三北”地区的其他骨干钢铁企业等。通过缔结纵向战略联盟,提升铁矿石供应链的可靠性与竞争力(见图2)。

海运费是影响铁矿石价格的关键变量之一,铁矿石到岸价格中远洋运输费用约占一半。曹妃甸港区进口铁矿石主要来源于澳大利亚、印度、巴西三国,根据长线配大船的原则,主要承运船型为:澳洲航线,以Capesize型船舶为主,兼顾20万吨级船舶;巴西航线,多为20万吨级以上船舶;印度航线,以巴拿马型船舶为主。目前,钢铁企业在进口铁矿石贸易中,大部分是采用到岸合同,使得企业失去了指派船的权利,导致多数海运合同由外资航商控制,比如日本三大航运企业通过COA(长期运价协议)等方式,逐步拥有了通过对运价的期货买卖控制运价的能力。因此,钢铁企业应尽量与国内相关航运企业谋求长期合作,打破外资承运人的垄断,提高国货国运比例,积极运用COA锁定海运价格,规避波罗的海散货运价指数过度波动的风险,同时保持适量的现货航次租船,建立多元化的运输格局。从港口运营商的角度讲,为力保市场覆盖面和追求均衡,要在架构铁矿石供应链时恰当选择国内外航商。

为改变目前腹地钢铁企业各自独立进行铁矿石物流的状况,可从整体优化的角度出发,以信息网络为支撑,建立铁矿石集中储配体系。在曹妃甸港区设立多用户的集中储配策略,将原来分布在各钢铁企业的独立库存集中至港区的铁矿石储配中心。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和信息技术,针对钢铁企业的生产需求遂行实时配送。即通过打造一个“大蓄水池”和在各钢铁企业之间的调剂,实现铁矿石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曹妃甸港区煤炭供应链设计

作为世界最大的煤炭生产和消费国,煤炭的有效供给事关国家能源安全。我国70%的电力供应来自燃煤电厂,电厂是煤炭的最大用户。我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时期,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很难改变,北方的煤炭资源对南方经济发展具有战略意义。在煤炭产品的整个供应链中,涉及到煤矿、港口、铁路、公路以及电厂、钢厂等用煤企业。从最初的煤炭坑口到电厂煤炭需求终端,共同集合资源,将煤炭供应链的各个结点高效连接起来,提升综合服务和个的能力。

煤炭行业的运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流程,应该通过资本运作方式组建一体化的煤炭供应链,这其口部门处于核心节点的位置。通过资本纽带变革封闭式发展方式,组织多家相关成员结成战略联盟,着力塑造强大的资源集结能力,探索无边界型的企业新形态。除了资本意义上的紧密联结,还可以通过签订专门协议来推行煤炭准班轮运输。主要是通过矿、路、港、航、电之间的协调配合,在货源、车皮、泊位和船舶等方面予以保证,并按班轮运输形式,相对固定装运港、航线、船期、载货量和目的港,实现各环节的无缝对接,保障煤炭物流效率。曹妃甸港区作为煤炭装运港,需要从堆场使用、设备保障、生产组织、泊位指定等方面进行具体安排,通过开通准班轮煤炭运输稳定货源,凝聚供应链成员关系。

曹妃甸港区可基于优越的自然条件,运用煤炭供应链管理模式,开展全球化煤炭采购、集中仓储、数字化配煤等业务,保证资源供应。通过整合上下游煤炭物流资源和市场,建立稳定可靠的能源供给体系,提高流通效率;通过对原料煤的加工配送,实现高增值性。依托大秦铁路和蒙冀铁路,将“三西”煤炭产品运到曹妃甸港区,由中海集团等航运企业承运,市场方面则主要瞄准华东、华南地区的发电企业。在煤炭的外贸运输方面,近年我国已变成净进口国,动力煤出口和炼焦煤进口形成两条规模基本相当的反向供应链,这些情形在曹妃甸港区得到了清晰反映(见图3)。

作为港口煤炭供应链集成的重要进展,5000万吨国家级数字化储配煤基地2010年在曹妃甸开工。曹妃甸煤炭基地由开滦集团牵头,包括曹妃甸港口公司、大唐电力等11家企业参与,建成后可达到每年煤炭流通量5000万吨、动态库存416万吨的能力。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铁路来煤系统、筛分系统、储煤系统、初级配煤系统、精确配煤系统、装船系统等。可通过配煤为下游企业提供标准热量值的煤炭产品,或者根据用户需求配制任何指标的产品。

(三)曹妃甸港区原油供应链设计

在曹妃甸港区建设大型深水原油进口码头并相应发展石化产业,可以解决华北地区炼化企业的进口原油接卸和输转问题,降低原油转运费用,可以调整优化华北地区的石化产业布局。曹妃甸港区的天然优势可带动石化产品的系列开发,延伸原油供应链的长度,提升供应链整体利润。曹妃甸港区原油供应链的打造可以提升其在国家原油物流格局中的地位,为发展成北方沿海原油物流基地确立根基。

第9篇:供应链规划与设计范文

关键词:供应链;物流成本管理;作业成本

一、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成本构成

(一)Stefan Seuring“三个成本层次的划分”

Stefan Seuring对供应链成本的“三个层次划分”是在作业成本法、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的传统划分基础上提出的,是基于制造型企业产品成本构成来对供应链成本进行划分的,这三个层分别为:直接成本、作业成本、交易成本。当前这种供应链划分方法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认可。

(二)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流程

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总成本包括企业在整个供应链运作过程中与物流作业有关的直接与间接经济消耗,也就是说总成本要计算从供应商到生产商再到客户,期间企业总共要为物流花费多少资金。

(三)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成本构成

根据Stefan Seuring“三个成本层次的划分”,结合供应链中企业物流流程,可以将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成本划分为两大部分:第一,供应链物流作业成本。包括供应物流阶段、企业物流阶段、销售物流阶段、回收物流阶段、废气物流阶段等;第二,供应链物流交易成本。包括面向供应商的物流交易成本以及面向客户的物流交易成本。

二、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作业成本核算与管理

(一)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作业成本核算

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按照物流成本是否直接计入成本对象将其划分为直接和间接物流成本两种。对于直接物流成本的计算相对要简单一下,只需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步骤就可计算出结果;而间接物流成本,则需要按照一定的分配原则及分配方法对其进行计算。本文采用作业成本法(Activity Based Costing,简称ABC)进行模型构建并计算。

(二)作业成本法下物流间接成本的核算

(1)计算物流成本是资源的选取。资源可以定义为价值耗费,不管是生产、流通还是物流作业,无论采用传统成本计算制度还是作业成本制度,资源都是明确的,否是客观发生的耗费。所以在计算物流成本选取资源时,应该着重注意成本费用类科目,如生产成本、制造费用、销售费用等,按照最传统的费用支付形态。(2)计算物流成本时作业的确定。资源耗费的整个过程称为作业,对于不同类型企业或者同一类型的不同企业而言,作业有着不同的定义。但是我们可以将企业所从事的所有作业活动均分为两大类:物流作业、非物流作业。所谓物流作业,按照国家标准可以细分为运输作业、仓储作业、流通加工作业等。(3)确定资源动因,将资源耗费分配至作业。对于那些可以直接计入成本计算的对象而言,可以直接计入作业资源耗费,这一部分就属于直接成本,不需要在进行资源动因的分配。

确定成本动因,将物流作业成本分配至成本计算对象

成本动因的确定需要充分考虑其与成本计算对象之间存在的可计量性、相关性等,并充分考虑成本收益原则。基于这个标准,我们可以将企业各个作业成本分配至最终成本计算对象。

(三)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作业成本管理

(1)作业分析。在对物流作业进行系统分析时,一定要分清增值作业与非增值作业。(2)成本动因的分析。之所以要进行成本动因分析,主要是为了能够明确物流系统中生产消耗作业与作业消耗资源之间的因果关系,用以判断物流作业的有效性及增值性,从根本上消除无效和低效成本动因。(3)作业重构、优化作业。作业重构就是从作业层面上重新规划设计并组织企业的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倘若企业从供应链的角度来思考这类问题,那么与供应商共享生产和销售计划,实现供应商根据企业的生产与销售计划实时发送企业所需的原料,企业物流部按照生产经营实际情况定时通过EDI向供应商统一付款,就可以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计划和付款之外的很多非增值作业,大大提高企业的生产经营效率。优化作业的根本目的就在于缩短作业时间,提高作业质量,降低作业成本。

三、基于供应链的企业物流交易成本管理

在企业的整个供应链物流过程中,减少供应商数量、供应商均势选择、与供应商联合管理库存等方法,都是降低企业供应链物流交易成本的有效方式。

(一)供应商数量控制

(二)供应商选择及评价的常用方法

(1)直观判断法。该方法要根据调查及征询材料才能够做出判断,它是对供应商进行分析与评价的一种较为可靠地方法。但是该方法最大的弊端在于,主观性太强,没有科学理论作为支撑,只是用与产品非主要原材料供应商的评价与选择上。(2)采购成本法。假如企业的供应商在交货期以及交货质量上均能够满足企业的要求,那么在计算并比较时可以对采购成本进行适当选择,通过科学计算方法来选出性价比较高的供应商。(3)招标法。招标法持续时间比较长,而且在操作手续上较为繁琐,具有较强的竞争性,对于紧急订购来说较难以适合,而且人为操纵因素较大,所以不利于用于供应商的规范选择。(4)数学规划法。这种方法是用来解决单一或者多元资源优化问题的,它包括多目标规划、线性规划、混合整数规划等内容。多目标数学规划方法是确定各目标的权重,从多目标规划问题转化为单目标规划问题,并在各自权重非负的情况下,转化单目标优化问题的最优解为原多目标优化问题的非劣解。

(三)与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

从物流管理的整个过程来看,因为制造商与供应商在信息上的不对称性,使得物流过程中的交易成本必然发生。实质上,这种情况也不是不可避免的,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供需双方库存策略上有不同的制度标准。当前很多企业在对库存进行管理时,考虑最多的就是如何节约自身的库存成本,从订货和存储成本为起点,准确给出订货规模以及经济订货数量。虽然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库存管理理念对于单一企业的库存管理而言有着一定的适用性,但是从供应链整体出发,就显得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一方面制造生无法准确的知道供应商是否能够及时、可靠地将足量商品交付,另一方面供应商也不能确定制造商是否会突然取消订单,或者由于市场需求发生变化导致交易取消等。这些问题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就必须由制造商和供应商共同协商参与。如果制造企业与其供应商实现信息共享,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企业因搜索信息而付出的成本,同时还可以从根本上减少因不确定因素导致的交易失败,交易偏差,降低企业监督与执行成本。

参考文献: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