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心理咨询治疗方式范文

心理咨询治疗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咨询治疗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心理咨询治疗方式

第1篇:心理咨询治疗方式范文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新旧观念的碰撞和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导致社会竞争压力增加,剧烈地冲击着人们的内心世界,出现众多的心理矛盾或心理困惑,精神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患病率也逐渐上升。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保健意识不断增强,人们已不单单满足于身体无病和心理无障碍这些小小的需求,还需要保持心情舒畅,愉快地生活和工作;不仅渴望解决心理上的病痛,更需要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在普遍增进对精神(心理)卫生知识了解的情况下,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已成为人们重点关注的内容之一。

人的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方面,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也包括躯体治疗(药物、手术、理疗等)和心理治疗两大部分,故心理治疗是同躯体治疗相对应的一类治疗的总称。

心理治疗也称精神治疗,是应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医治或改善病人的心理、情绪、认知及与行为相关的问题,解决病人所面临的心理困难,减缓病人的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症状,改善病人的非理智认知和非适应行为,包括对人对事的看法和人际关系,并促进人格的成熟发展,以适当有效的方式应对所遇到的各种事物,适应社会,适应生活。

心理治疗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与精神刺激是相对立的。精神刺激是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与行为给人造成精神上的打击,而心理治疗则作用相反,也是通过言语、表情、动作与行为来向病人施加心理上的影响,解决其心理上的矛盾或问题,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由于很多躯体疾病也常常伴随着明显的心理因素,甚至是主要的致病源,使得心理治疗不仅仅局限于心理学科,其他各临床医学科也常常应用心理治疗的方法来帮助解决患者的疾病问题。

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一是解决症状:由于心理问题或躯体上的不适症状,妨碍了社会功能,造成心理痛苦,需要从心理治疗帮助解决病人心理上的冲突和痛苦感受;二是提供支持:在急或慢性应激的情况下,病人耐受不了或应付不了危机环境,心理治疗可以帮助他们增加对环境的耐受能力,使之保持正常的社会功能;三是改善认知:由于习惯的认知方式和固定化了的错误信念导致心理上的困惑或痛苦,需要通过心理治疗达到重建良好的认知方式和改变过去错误认知的目的,从而消除不良感受和反应。

从严格意义上讲,心理治疗是一种严肃的专业的方法,心理治疗工作者以医学心理学的各种理论为指导,应用各种心理学技术,在良好的医患关系基础上,通过言语的或非言语的交流方式,或还需借助某些仪器与一定的训练程序,达到改善病人心理症状的目的。然而,从广义的角度看,在亲属、朋友或同事之间也可以通过解释、说服、劝导、支持、同情、相互之间的理解来改变对方的认知、信念、情感、态度等,以这种心理影响来达到排解困难、降低痛苦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亲戚、朋友之间也可以进行“心理治疗”,这可以称之为非正式的或一般性的、支持性的心理治疗。当然,也可以学习一些专门的心理治疗理论和技巧,应用于自身的心理保健会大有裨益。

值得提出的是,患者接收心理治疗,实际上是在心理治疗工作者的帮助下,既是努力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学习树立良好心理的过程。通过心理治疗,促进病人的心理行为朝着积极有利的方向转化,主动调节自身的适应能力,改变消极的心理状态,达到积极的心态(包括乐观情绪、无畏精神、友善态度等)。同时,心理治疗还能发挥心理对生理功能的积极影响。这种影响是通过心理神经、心理内分泌和心理免疫等心身中介机制来完成的,换句话说是心理治疗激发了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的调节功能,从而增进心身健康,这也是心理治疗获得疗效的生物学基础。

心理治疗种类繁多,基于不同的理论体系形成多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精神分析治疗等,又因治疗方式的不同区分为个别心理治疗、家庭心里治疗及集体心理治疗等。

第2篇:心理咨询治疗方式范文

关键词:积极心理治疗;高职心理咨询;影响;分析;研究

近些年,积极心理学理论逐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和运用,其主要强调在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激发来访者积极心理与积极品质,对促进健康人格成长效果十分显著,高职心理咨询是高职院校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主要开展目的是帮助学生激发心理潜能,提高学生心理品质,以发展学生最健康的人格为最终目标,目前为了进一步促进高职心理咨询的效果与启发意义,我国大部分高职心理咨询已经着手将积极心理学理论融入与实践当中并取得了可观效果。

1 积极心理治疗的理论内涵

1.1 崇尚积极的价值取向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对心理问题的治疗,不能依靠对问题的修补来为人类谋取幸福,而应集中注意力增进和培养人类自身的各种积极力量,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看待个体的心理问题,倡导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个体的心理或行为问题作出新的解读,强调人类积极力量与积极品质的培养是心理治疗的最好策略。认为在治疗中只有激发个体积极能力,让来访者通过累积或发展自己的积极力量,才能最终摆脱心理问题或抑制心理问题的产生。

1.2 倡导“以人为本”的道德关怀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提倡积极的人性关怀,反对对被治疗者施加道德以外的压力,给被治疗者身心带来痛苦。强调在治疗手段与治疗方法的运用上体现道德关怀,要求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要接受被治疗者过去形成的形态,也要肯定他们拥有未知的能力和发展的可能性。积极心理治疗倡导对被治疗者实施积极关注,通过激发起被治疗者的自身力量来促使其改变对问题片面看法的治疗思想,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性观点,彰显了社会意义的博爱与人性。

1.3 推举跨文化的治疗视野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认为个体经验的建立主要依赖于其对内外环境的体验,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个体产生独特的心理经验,因此个体在与其他人打交道时都存在一个跨文化的问题。如果能使来访者相信,同样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或另一个时代会受到另一种尺度的评价,会被认为是异常的或受欢迎的,病人的视野就会得到扩大。因此,积极心理治疗经常采用叙事方式,将来访者心理问题外化,强调用另一种更合理的积极的文化对来访者的问题作出解析,从而使来访者产生新的认识(主要是积极的认识),形成新的积极观念,激发来访者内心的积极体验,重建生活意义和生活态度。

1.4 强调整合的治疗方法

积极心理治疗在整合人本主义、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叙事治疗等多种心理咨询与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创建了自身独特的治疗阶段理论。它把心理治疗的全过程分为辅助与主导治疗两个部分。其中主导治疗部分是整个积极心理治疗的核心,共包含五个阶段,即观察和保持距离阶段、调查阶段、场合鼓励阶段、语言表达阶段(着眼于以人际冲突的解决为媒介,发展来访者欠缺的现实能力)、扩大目标阶段(着眼于消除来访者对某一事件认识的狭隘性,扩大其目标视野,学习在不转移冲突目标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积极体验)。而辅助部分着重发挥为主导治疗部分提供准备与巩固成果的作用,包括初始谈话和辅治疗。总之,在积极心理治疗阶段理论的框架中,强调多种咨询与治疗方法的整合,来解决来访者自我价值与社会标准的冲突,鼓励来访者的积极品质,发挥来访者的积极力量,挖掘来访者的积极潜力,发展来访者积极现实能力,培养来访者的积极人格

2 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对高职心理咨询的影响

2.1 用积极视角看待学生心理问题

积极解释是积极心理治疗中始终倡导的,比如在抑郁的深入解释一般为被动情绪低落,这样的解释过于负面也过于泛化,在积极心理治疗中会将其解释成为对冲突做出深刻反省。使用这样的解释来进一步激发矸谜咔闼叩挠望,充分感受到自身某些行为的合理化因素,并认识到自身负面情绪以外的积极一面。高职学生正处于思想成长阶段,并且自尊心极强,他们往往会因为一些事情在内心积压形成负面情绪或心理问题。使用积极视角去看待学生心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维护学生的自尊,用拓宽学生视野的方式来帮助学生正视自己内心的问题,并将负面状态转变成积极心态,对于学生今后整体发展与高职院校心理咨询的开展都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2 激发学生积极的现实能力

在积极心理治疗理论中将人的现实能力划分为两类,爱的能力与认识能力。其中爱的能力包含耐心、信任、榜样、交往等12种。而认识能力中包含有诚实、礼貌、准时、清洁等11种。爱的能力主要在日常生活中显现,它控制着人的情绪变化,认识能力同样在生活中出现,它是一种标准,帮助人们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在积极心理治疗中人为人的心理问题大部分都来源于这两种能力在不同环境下的冲突中产生。学生正处于无法将两者协调统一发展的时期,所以高职心理咨询尤其重视学生的现实能力发展,对来访学生的自身行为以及已经发生的事情用适当积极的方面去解释,帮助学生树立自身正确行为以及正确事件看法的坚定信念,用积极情绪与心理去抵消已经出现的消极情绪,从而组织组建学生现实能力,实现学生健康人格发展。

2.3 增进学生积极体验

积极体验主要是指个体满意过去,可以面对回忆,并且带着这样积极的态度去面对未来的挑战的一种心理状态。从积极心理学方面出发,如果个体曾经拥有并且正在经历这样的积极体验,那么会在无形当中对自己形成更好的标准,并会通过努力对这些标准进行达成,从而形成健康的人格特征。所以在高职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教师应该更多的将重点放于增进学生积极体验当中,从接受学生各种不当行为开始,让学生感受到被包容被鼓励,以此来促进学生去正视曾经的过往,感受快乐的现在,以积极的态度去迎接未来,在增强学生积极品质的同时增强学生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为将来走入社会发展奠定基础。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心理咨询中,咨询教师应该削减传统心理咨询形式,更多的将积极心理治疗融入于其中,帮助学生化解内心的焦躁,用更加积极的心态去迎接的挑战,为学生今后发展奠定良好心理基础。

参考文献

[1]尹秋云.积极心理治疗理论及其对高职心理咨询的启示[J].职业时空,2010,6(4):148-150.

[2]潘晓娜.积极心理学视阙下高职院校心理咨询取向探析[J].职业技术,2016,15(1):81-83.

第3篇:心理咨询治疗方式范文

【关键词】文学治疗 阅读疗法 大学生 心理问题

目前,有心理障碍疾病的大学生人数在不断增加,这种现象已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本着预防为主、标本兼治、防重于治的原则,采取有效措施抑制患病率上升的不良趋势。当前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各高校主要以心理咨询为主来缓解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虽然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就大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而言,心理咨询中的文学治疗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一、文学治疗概况

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文学作为人类灵魂“诗意的栖居地”,对人具有心理治疗的功能。大学生是一个文化层次较高,善于独立思考、有自我解决问题能力的群体,他们作为社会中受教育层次较高的群体,较大程度地受文化的影响。有了心理问题,他们首先想到找心理文献解决,这是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的。

所谓文学治疗,是指被治疗者通过主动参与文学创作或文学欣赏等审美实践活动,缓解、消除自身心理压力或偏差,解决心理困扰,从而有效恢复内在精神生态系统平衡,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以文学创作与文学阅读来达到心理疗治和预防目的的文学治疗,同时实施着德育和美育等功能,因为文学具有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功效。在当前社会普遍重智育(知识教育)、轻德育和美育,从而导致素质教育走偏或迷失的不良倾向下,文学治疗在治疗和预防心理疾患和障碍的同时,也对当前的教育起着一定的拨正、纠偏和补救作用。

二、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剖析

当代中国正处于复杂纷繁的变革时期,经济转型,体制改革,竞争激烈。如此种种巨变,很多人难以适应和认同,必然遭受或多或少的冲击,被焦虑、失落、沮丧、紧张等诸多不良情绪所笼罩,陷入严重的心理危机,当代大学生则是首当其冲。一方面他们正处于成长中最重要的青年时期,是个性发展、性格形成的关键时刻,面临的危机情境比其它时期严重;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人才,大学生责任重大,处于社会竞争的旋涡中心,压力极大;同时又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

大学生中有抑郁、焦虑、社会恐惧、自卑、过分依赖、神经衰弱等心理疾病的人数要高于一般社会青年,是心理障碍高发人群。令世人瞩目的“马加爵事件”留给人们太多的感慨,更令现代教育工作者不容忽视的是在普通大学生身上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空虚、压抑,其中一些人因悲观、失望、沮丧、烦恼、焦虑、紧张、抑郁、孤独、恐惧、敌对等各种负面心理情绪和行为紊乱而导致休学、退学、自杀等现象。

三、文学治疗在大学生心理治疗中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文化层次较高的群体,一向被认为是最活跃、最健康的群体之一。但随着我国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及家庭结构和功能的显著变化,社会应激事件增多以及大学生自身不成熟等多方面原因,当前我国大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健康问题。众多调查数据表明,我国大学生心理困扰和障碍率高达20%~30%,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目前心理健康教育正在全国各类高校蓬勃开展,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仍属于起步探索阶段,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高。

在当前形势下,引进在国外业已发展成熟的文学治疗方法,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窘迫的现状。文学治疗方法相对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具有大众性:文学治疗以其自身能契合大学生对于审美的渴望的心理,满足他们的多种精神需求,而能吸引数量众多的大学生;并且因为文学治疗的媒介物(文学作品),在大学校园中容易获得且治疗方法简便易行。文学治疗同时还具有方便性:大学图书馆数量丰富、种类繁多的藏书以及灵活方便的借阅制度,给大学生的文学治疗活动提供了有力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大学生可以在任何空闲时间,到认为适宜的场所实施文学治疗而不受时空的局限,这一切均由学生自主抉择和定夺。

文学治疗中应用较为广泛的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治疗中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在经过激烈竞争走进大学殿堂后,一般来说,大学生自我肯定性评价比较多一些,对战胜心理困扰、实现自我完善和自我改造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自信,选择和接受心理调试方法具有较强主动性。阅读疗法的自疗性适应了大学生的这一心理要求。而对于学生来说,阅读是其获得知识、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且基本的行为方式,以阅读来促进心理健康对大学生而言极其自然。

四、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虽然有70%左右的高校成立了心理咨询机构,但因经费、人力不足,心理咨询工作尚没有达到预期的功效。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里,每1000个学生就配备一名心理医生;而在我国的高校,在心理咨询室工作的基本都是兼职教师。因此,很有必要在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疗法服务,以此来弥补高校心理咨询力量的不足。

1、积极引导大学生开展文学治疗

高校图书馆应倡导爱读书、读好书的风气,宣传开卷有益的生活方式,在图书馆内营造一种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学习环境。在做好新书宣传和导读的同时,通过开展心理学及图书治疗知识讲座,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图书来解决心理问题,并向他们推荐适合的图书。需要说明的是,也应把文学治疗潜在的副作用告知学生,正确引导他们在运用图书治疗时避免负面效应。一方面,提醒大学生既不因阅读不健康的书籍而误入歧途,也不因对健康书籍阅读时间过长、强度过大而导致心身疲惫;另一方面,应警示大学生选择具有“治疗适宜性”的书籍进行阅读。比如提醒具有忧郁倾向的大学生多读欢快、幽默、积极向上的图书;性情暴躁、易冲动的学生多读修身养性的图书及伟人传记。

2、培养专业化馆员

专业化馆员的缺乏,是国内外图书治疗推广所遇到的共同困难。为保障图书治疗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图书馆应选拔知识较丰富、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水平高、熟悉本馆馆藏且热爱文学治疗的馆员参加文学治疗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努力造就一支图书治疗的专业化馆员队伍。

3、实施分类导读

高校图书馆应针对大学生的不同阅读需求,采取分类导读、分类治疗措施,充分发挥各类图书的辅助治疗作用。具体说来,应着重抓好以下类型的导读工作:心理学专业性导读,即通过对心理学学术理论和咨询、治疗、训练等应用性书籍的导读,帮助学生化解消极情绪,树立高尚信念,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社会性导读,针对某一时期的热门话题、新闻焦点、畅销书等进行导读。必要时可聘请专家做报告,分析书籍的内容、观点、倾向,正确认识问题及作品的实质,或组织读者座谈会,让读者互相启发,调整或提高认识;文艺性作品导读,利用小说、诗歌、散文、传记文学、神话等文学作品排遣大学生的郁闷和烦恼;娱乐性知识导读,利用休闲读物、带有图片的画册等治疗读者的心理失调。

高校心理咨询员应该自觉地加强自身的人生观修养和价值观建设,努力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完善、健康的价值观,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使心理咨询取得成效。心理咨询员还应该自觉地学习、钻研业务知识和技能,努力实践,积累咨询经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更为重要的是,咨询员必须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完善、健康的价值观。而高校图书馆可利用网络开展阅读疗法服务。有条件的高校可建立“在线咨询系统”,为学生提供在线的、实时的咨询服务,读者不用到馆就可以获得即时的服务。

五、文学治疗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认识文学治疗的副作用

文学治疗能够帮助大学生排解心理困扰,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就阅读治疗而言,读书时间太长、强度太大会导致身心疲惫,诱发神经衰弱;不同的书适合不同的人,如不经专业辅导盲目选择,读者难免误入歧途,但只要正确引导,其副作用是可以避免的。

2、防止无限扩大文学治疗的倾向

在大学生中开展文学治疗活动有其先天便利的条件,又易于被大学生接受,但其治疗作用也是有限的,只是针对因精神性因素、情绪性因素导致的心理疾患起到一定的辅助治疗作用。当发现求助者心理疾患或精神疾患通过治疗不能得到有效诊治时,应及时送往医院救助。

3、保密性问题

受不良情绪或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普遍具有自尊心强、敏感、自卑的心理特点,因此咨询馆员应为咨询的大学生保守秘密。即使是中度或重疾患者,需家长、辅导员、学校、医疗机构的综合救助,也需征得咨询者的同意。同时要在社会中加大宣传力度,破除去看心理医生是精神有病的错误观念,创造一个良好的就医环境,使有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不再对看心理医生有偏见。

此外,还需重视和自觉发挥阅读疗法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加强对学生中阅读疗法的有效指导,对阅读疗法这种教育方式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的宣传,让广大大学生特别是有心理疾患的学生对阅读疗法有较清晰的认识和了解。在工作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独特性及创新精神,万万不可将此与心理障碍混为一谈。学生能保持一种平和、认真、踏实的心态,用流畅、变通的思维方式去面对学习和工作,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所期望的,也是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走向成功的基石。

【参考文献】

[1] 曾洪伟:文学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防治新方法[J].教育评论,2006(3).

[2] 倪凤霞:阅读疗法与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3] 魏彦平、王姗姗:大学生心理障碍与读书治疗[J].山东图书馆季刊,2003(1).

第4篇:心理咨询治疗方式范文

生物医学模式在人类文明的进化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功勋,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该模式的弊端逐渐显露。它并不能很好的疗愈心理问题,而且一些物理、化学的治疗方法会对人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损害。很显然,生物医学治疗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

于是,心理治疗应运而生,即心理学方面的治疗。心理咨询是心理治疗这个大概念中的一部分,它起源于1896年诞生的《临床心理学》。韦特默在十九世纪末提出“临床心理学”的概念。故我们把韦特默看做心理咨询的始创者。与此同时,一种被称为“心理咨询师”的职业也开始萌芽。1953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确立了心理咨询人员的培养标准。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心理咨询工作在欧洲也重获新生。可是直到2001年,我国才跟上时代的脚步,正式把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列入中国职业大典。生活中,如果人们遇到心理困扰,最先想到的是向身边的人倾诉,或是寻求解决问题的帮助,而当他们遇到的问题超出一定范围,身边的人也无法帮助其摆脱,这时就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了。心理咨询师是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的人员,他们协助来访者解决各种心理问题,是健康管家职业之一。

心理咨师在大众眼中是个神秘而具有人文关怀的职业,其实,它还同时属于高风险职业。心理咨询师们长期工作在负能量场中,接纳来访者的情绪垃圾,如果不能及时划分职业中的“我”和作为自然人的“我”的界限,那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此外,心理咨询过程中有一些来自来访者的不可控因素,咨询师们还应具有应对突发事件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这就要求从事心理咨询的人员具备强大的自我功能和相对完善的人格。然而目前,人们对这一职业群体本身的关注尚且不足。

人格是人们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整合模式,这种模式是区分于他人的,独一无二的。成就动机是指一个人在从事对他有重大意义,或是有挑战性的活动时,对成功的追求。心理咨询师作为一种特殊职业,在我国的发展还非常年轻。大部分人对心理咨询的职业特点了解得还不十分透彻。研究这一群体的人格特征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恰好可以从一个侧面来了解心理咨询从业人员的特性。

我国近年经济发展迅猛,社会环境变化巨大,个体感受到的生活压力也在同步增加,心理咨询师作为保护人们心理健康的不可或缺的一环,其群体特质的研究进展对人类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每1万居民配备的心理咨询或治疗师的数量为0.38,根据钱铭怡等人在2010年对我国未来心理咨询师需求的预测,按照12%的增长率,到2015年这个数字将增加到0.92。这意味着更多的人将会加入到心理咨询师的队伍中来,他们作为我国心理卫生事业的组成人员,我们有必要了解该群体的一些资料与特质,从而为筛选与测评提供帮助。

作为心理治疗的分支职业,说到心理咨询师的历史就不得不回顾心理治疗的历史。经过黑暗的西方中世纪,人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从神灵附体中解脱出来。18世纪之后,心理问题真正被当成一种疾病,患有心理问题的人们也受到了更为人道的对待。法国医生菲利普・皮内尔(Philippe Pinel)在1801年写到:“与人们所认为的不同,心理问题不是对有罪之人的惩罚,而是一群生了病的人,他们遭遇着人性的痛苦,他们悲惨的状况值得全人类的关心。我们应该努力尝试着帮助他们,哪怕是用最简单的方式,也要尽力协助他们恢复理智”(Zilboorg & Henry,1941,pp. 323-324)。

紧接着,一个巨大的时代浪潮的到来深刻影响了社会各阶层人们的心理状况,它就是工业革命,在这种背景下,心理咨询行业应运而生。20世纪初的职业指导运动为心理咨询工作提供了广阔市场。而现代的专业咨询服务最早由波士顿的帕森斯(1980)开展。

两次世界大战时,卡特尔(R.B.Cattell)对心理测验进行的研究,并进行了以人格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战后的美国,以军人为主体的心理咨询服务大力开展。这些都对心理咨询行业有促进作用。

《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作者是罗杰斯(C.R.Rogers),这一事件使得心理咨询事业发展得更为迅猛。此后,在1955年,第一批心理咨询师执照在美国心理学会的组织和审核下,正式颁发了。此外,战后的欧洲在心理咨询方面又重新起色。

2001年8月,经过我国的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正式走上正轨,这标志着心理咨询服务在我国的职业化之路的开启。总体上说,我国心理咨询的职业资格化进程起步较晚,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那么我国对于心理咨询师的需求又是如何呢?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说法“一个社会如果要保持健康层面上的平衡,那么每一千人就要有一个心理咨询师,”那么如果按照我国的人口计算,我们大约需要130万名心理咨询师才能达到这个要求。我国现已取得心理咨询师证书人数约有60万,也就是说还有至少70万人的缺口,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一个结论,我们处在心理工作者资源极度匮乏中。

然而,这60万人中,真正从事了心理咨询的人和真正能合格地从事咨询工作的人数,又是少之又少。许多人虽然取得了从业资格证,但却不知如何下手。不难看出,这是培训过程中的问题。目前,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基本被商业化的机构包揽,缺乏系统性、正规性,理论和实际的联系被割断,导致许多人只会理论知识,却不会做咨询。

此外,培训和自我成长上的缺乏导致了许多咨询师将自身的价值观投射到来访者的问题中而产生咨询策略误用。有人用镜子给心理咨询师做比,一个好的咨询师应当相当于一面镜子,清晰干净,这样才能准确地照出来访者身上的特点,及其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这是没有经过正规全面培训或人格不完善的咨询师们很难做到的。

在美国,心理咨询师是学历教育,在进入硕士学习之前,学员要接受专业人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评估,一些明显有心理问题的人是不能进入心理咨询行业的,这条规则意义重大,它既是对今后的来访者负责,也是对咨询师本人的职业发展道路和心理健康负责。而我国目前对心理咨询师入职资格的审查机制还不够完善,甚至一些本身人格有问题的人也进入到心理咨询行业中来。

虽然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中有如此多的弊端缺漏,但值得欣慰的是,我们同时有一批热爱心理咨询行业、并愿意投身其中的年轻人。大家都在为推广心理咨询、让更多人了解心理咨询做着各种各样的贡献。

阿尔波特(G.W.Allport,1937)收集了近50条人格定义,将人格概括为: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生活,对己、对人、对事、对物做出反应时,其自身所展现出来的与众不同的心理品质。

在人格的相关性研究中,研究者在选择人格特质理论时,多使用A、B型人格分类法、艾森克三因素人格理论以及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理论。然而当今人格领域公认的最能表现人格特质类型的大五人格理论却鲜有人使用,这对我们更全面地了解人格和成就动机的关系是不利的。故本文应用的是大五人格问卷进行研究。

“预测治疗过程是否成功,通过检测一个变量就能做到,这个变量就是治疗者的性格,个人风格,也即‘心理学风度’。在科学史上,有浩淼无边的文献都在证明着这一点。”班克特教授说。

咨询师的人格对咨询技术的运用有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心理能力上。甚至可以说,健康人格本身就是疗愈性的。此外,在治疗过程中,能否运用好反移情作用,取决于咨询师是否是一个内心安全、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心理咨询师若想对来访者起到自我接纳、内心宁静的榜样作用,他就必须寻找到某种自身的和谐;能否掌握好运用技术的时机,有赖于咨询师对时机的洞见,而这个洞见倚仗的正是咨询师健全的人格;咨询师健全的人格是为了来访者能够重新内化一个温暖安全的客体。

Pope 和Kline 曾在他们的心理咨询培训中呼吁:心理咨询的培训在招收学员时、评估咨询专业的学生时,应考虑个性因素。心理咨询师需要接触各行各业、形形的人, 良好的社交风度有助于他们取得来访者的信任。另外,心理咨询的职业经历可以使人不断提升自身修养, 更加懂得如何利用自身的人格魅力简历和谐牢固的咨访关系。

成就动机的概念源于“成就需要”,是默里于20世o30年代提出的。它的正式概念由麦克利兰和埃里克森提出。此后,阿特金森和韦纳也相继提出了有关理论。综合各个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把成就动机归结为:人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推动自身努力付出、达成目标的内部驱动力。

第5篇:心理咨询治疗方式范文

一、提升辅导员心理咨询能力的重要性

当代大学生临着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等各方面的重重压力,心理问题日益增多,心理健康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当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存在着专业人才稀缺、师生比不足、现有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队伍不能满足实际需要等问题。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日常事务的管理者,学生成才路上的指导者,是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人,将他们纳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中来,这不仅能壮大心理健康工作者的队伍,还能极大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提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

目前,我国多数辅导员开展工作往往采用传统的“严看管、重说教”的模式,对心理咨询的应用没有足够的认识;专业知识欠缺,理论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心理咨询工作实际需要;部分辅导员混淆“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以为心理咨询就是进行政治说教。[1]所以呈现出辅导员能扮演好学生事务的工作者和班级领导者的角色,但扮演不好心理咨询师的角色的普遍现象。

二、提升辅导员心理咨询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企求解决问题的来访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心理咨询有别于思想政治教育,它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因此,辅导员应注重心理咨询理论与技能的学习,努力提升心理咨询技术水平。

1.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知识

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是掌握心理咨询技术的基础,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辅导员应当有针对性的学习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对心理学基本知识的掌握有利于辅导员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情绪波动、性格特点、气质类型、兴趣爱好和能力高低等方面的个体差异。[2]从而在日常的咨询工作中能够做到因人而异,有针对性的处理学生问题。

2.掌握心理咨询的基本原则

2.1保密原则

保密原则是心理咨询中最重要的原则之一,良好心理咨询关系的建立依赖于此。[3]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时,虽然不会像专业心理咨询那样深入,但也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不随意泄露学生的隐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信任,确保心理咨询工作顺利进行。

2.2自愿原则

心理咨询认为来访者只有自己感到心理不适,为此烦恼并主动求助,这样才有改善自己的动力。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被动来做咨询的学生,这类学生往往抱有抵触情绪,有意无意回避实质性问题。面对这类学生,辅导员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用极大的耐心和爱心来转化学生的态度,使学生能够敞开心扉,顺利展开咨询活动。

2.3价值中立原则

心理咨询强调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接纳来访者的一切,不轻易批判来访者,不掺杂自己的私人情感,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给来访者。辅导员为学生做心理咨询时,要充分尊重、理解学生,多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但是也要注意出于高校育人的目标要求,辅导员也要审时度势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干预。[4]

2.4 助人自助原则

心理咨询强调来访者本人的自主性,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来访者通过自我探索,自主做出判断和选择。辅导员在做咨询时应当明确自己的角色,切忌越俎代庖直接替学生做决定、解决问题,应当多启发,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培养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2.5发展性原则

做心理咨询时要注意,其实绝大部分来访者都没有心理疾病,只是在适应、情绪、自我认知等方面存在暂时性困难,他们在咨询师的帮助下是可以发挥自身潜能从而解决问题的。因此辅导员在做心理咨询时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将学生的问题贴上某种“疾病”的标签,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帮助其提高适应能力,建立起内外协调的发展机制。

3.掌握心理咨询的常用技术

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不仅需要完全接纳来访者,体验来访者的内心痛苦,还要根据每一位来访者的具体情况,选用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5]作为辅导员,要学习不同的心理咨询技巧和治疗方法。高校可通过定期举办心理咨询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培训、选派辅导员外出进修等方式,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咨询技术。

4.掌握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和应对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个性特征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辅导员应认真学习和掌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普遍特点和个性特征,常见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特征,掌握鉴别学生心理问题严重程度的能力和常用的危机干预技术,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第6篇:心理咨询治疗方式范文

关键词:箱庭疗法;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箱庭疗法(SandpalyTherapy)是一种应用广泛的心理治疗方法,治疗者以沙箱为核心为来访者创造了一个自由而又安全的空间,让其可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治疗者以非批判式的交流方式,能够让来访者感受到被接纳、被理解、被包容,负性情绪得到疏导,心理创伤得到治愈,自我意识提升,自我潜能得到激发[1]。当前,这种方法逐步被用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箱庭疗法概述

箱庭疗法,即沙盘游戏疗法,首先心理咨询师会准备好好一个房间,架子上陈列着各种类型的沙具,旁边有一个内侧为蓝色的57×72×7cm3的特制沙箱,来访者进入房间后,可随意选择一个沙具,并在装有干沙或湿沙的沙箱中游戏,由此产生心理投射,进行自我创作,探索自我能量,从而治愈[2]。这一心理治疗方法最初有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夫提出,被用于个体心理治疗,由日本临床心理学家河合隼雄引进日本并命名,由多曼尼克创新应用于团体治疗中。在应用箱庭疗法时,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无意识”原则。治疗过程中人们不带有任何功利性,无需遵守常规准则,而是应该在“无意识”引导下,携手走向治愈之路,这要求心理咨询师必须足够敏锐,能够有效捕捉到来访者游戏过程中的“无意识”表现,聆听其心声;(2)象征性原则。在捕捉到来访者“无意识”的语言、行为之后,咨询师应该分析这些符号隐藏的含义,对各种意象进行解读;(3)“共情”原则。心理咨询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共情能力,能够进入来访者的内心世界,站在他的角度上去观察世界,进行思考,通过共情和陪伴,来推动患者自我治愈,自我成长。箱庭疗法以轻松愉快的游戏方式展开,应用于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导、启发效果较好,能够让学生自由宣泄情绪,心理问题得到疏导、转化、治愈,从而使心灵得到净化,同时,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激发,让他们能够更好的认识自己,正视自己的缺陷和长处,做真正的自己,做更好的自己[3]。

2箱庭疗法在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2.1干预高学生社交焦虑和社会交往问题

社交问题是当前民办高校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不少学生都存在社交焦虑感,对于某种或多种人际处境存在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及回避行为。一般情况下,学校会采取团体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希望通过认知改变、行为改变、技能训练等方法,来改善学生的社交焦虑,但效果并不理想,治标不治本。作为一种间距无意识、有意识的心理治疗方法,箱庭疗法能够从根本上缓解当代民办高校学生社交焦虑的心理问题。在第一阶段,学生们基本上是各自为政,互不打扰的阶段,彼此之间漠不关心,没有默契,甚至于存在矛盾或冲突;到了第二阶段,学生开始协调合作,并且在合作过程中看到自己活着团队的不足,开始下意识配合团队完成任务;第三阶段为理解整合阶段,团队在咨询师的引导下,更具有凝聚力和向心力,能够更轻易地消解团队成员间的矛盾冲突,彼此之间更加默契。可以说,箱庭疗法充分发挥了人类的自我治愈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有足够的自由,不受任何干预,可以肆意发泄自己的情绪,并通过摆放物品、变化沙盘等动作,让情绪得到疏导,心灵得到净化,随后再慢慢关注他人,寻求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并且在咨询师指导下,更加顺畅地与他人交流协作。

2.2干预学生自尊与自我接纳问题

民办高校的学生不少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以自我为中心,自尊心较强,但自我接纳水平较低,这种心理状态,将对其正常的生活、学习产生干扰,逐步演变为心理问题。有学者学生自尊与自我接纳问题的干预中,采用了箱庭疗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孙元元等联合应用心理访谈、团体箱庭的方法,以6例自我接纳水平较低的高职生为研究对象,在试验过程中,学生逐步开始接纳自我,并展开自我探索,与外部沟通协调的能力有效增强,达成了个体自我成长的目标[4]。箱庭疗法在疏导学生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还以制作沙盘的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通过沙盘世界来表达出自己内心世界美好的向往,实现与自己的交流,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健全其人格,让学生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正视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在这一过程汇总,咨询师会指导来访者,在沙盘中进行动态演绎,引导其逐步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行为模式,从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完善自己。

第7篇:心理咨询治疗方式范文

关键词:学校 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

一、学校心理咨询的涵义

要阐明学校心理咨询的涵义,不妨先考察一下什么是咨询和心理咨询。著名的心理学家泰勒指出:“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进行帮助的活动,它集中于自我同一感的成长及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和做出行动的问题。”另一位心理学家帕特森认为:“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或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作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在现代社会中,其含义已逐渐固定为专业人员以其专业知识为基础,为顾客提供各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关于心理咨询有不同的表述。美国心理学会咨询心理学分会将心理咨询做了这样的定义:“帮助个人克服在成长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障碍,从而使个人得到理想发展。”我国学者普遍认为,心理咨询是专业人员运用心理科学及相关学科的知识,对求助者的心理问题提供专业帮助,促进心理健康和个性充分发展的过程。因此,心理咨询是针对心理问题的,既不是简单的同情安慰,也不是包办代替解决问题,而是帮助来访者正视自己的感觉和面临的问题,提供解决问题的参考建议,使来访者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做出选择。

学校心理咨询是心理咨询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咨询是指在咨询教师创设一定心理氛围的条件下,应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学生的心理施加影响,使学生心理状态和心理倾向教育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心理障碍得以缓解和消除,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以提高,以形成健全人格的过程[2]。在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学校心理咨询在学校中它们有共性,又有区别。不同领域的心理咨询有其各自的特点。有学者把学校心理咨询归纳为如下3个特点:①学校心理咨询是教育模式,而非医学模式,其主要对象为心理正常的或部分处在心理恢复期的学生,而不是存有心理障碍的病人。②学校心理咨询强调的是发展观,它帮助来访者解除阻碍个体发展的各种因素。③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主要方式是谈话法。

二、学校心理咨询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1.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

对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作些人为的细微区别的话,可这样认为:

(1)前者咨询对象是正常人,后者的咨询对象是患者。

(2)前者以发展性咨询为主,后者以障碍性治疗为主。

(3)前者内容以疑惑、不适应为主,后者以障碍、疾病为主。

(4)前者使用的方法以言语为主,后者以药物为主。

2.心理咨询与心理诊断

一般来说,心理诊断概念包含在心理咨询概念之中,因心理诊断是心理咨询的一种必要手段。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其内涵。心理诊断是从医学上借用来的术语。诊断的医学意义就是从病人的体征或症状来判断疾病。心理卫生学中的诊断则含有评定的意义。具体地说,心理诊断就是用心理学的方法来评定人们的心理健康状况,确定其性质和程度等等。心理诊断的常用方法很多,如投射技术、人格调查、临床神经心理学检查等等,心理测验则是心理诊断方法中的一种。

3.学校心理咨询与社会心理咨询之间的关系

学校心理咨询是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心理咨询。二者的主要区别表现在咨询对象的不同上。学校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学校的学生、教师及学生家长,是一个有特定年龄和范围的群体,如小学、中学、大学阶段的心理咨询;社会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所有具有咨询需要的人群和个体,如青年心理咨询、老年心理咨询、家庭心理咨询、社交心理咨询。[4]

三、学校心理咨询的主要类型与功能

人的心理问题从程度上可划分为3类:发展性心理问题;适应性心理问题;障碍性心理问题。从解决的途径上看,障碍性心理问题应该通过心理治疗方式加以解决,其工作应由医疗部门的心理咨询门诊完成;而适应性心理问题和发展性心理问题则是学校心理咨询解决的重点。[5]

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应遵循个体心理发展规律,针对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面临的任务、矛盾和个别差异,促使其心理矛盾得到妥善解决,心理潜能获得有效发展,个性得以和谐发展。要达成上述目标必须采取适当的心理咨询形式,从目标和内容上说,学校心理咨询包括两种类型:适应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

1.适应性心理咨询

这类咨询的学生心理基本健康,但生活和学习中有多种烦恼,有明显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这类学生的对象较多,只不过是程度轻重而已。通过适应性心理咨询,有预见性地帮助排解可能出现的心理困扰。如因学习成绩不佳而心事重重,人际关系困难而苦恼等。预防性心理咨询尤其注重于心理危机的早期觉察和干预。

2.发展性心理咨询

学校中占大多数的学生心理比较健康,基本适应环境,无明显心理冲突,这些学生宜采用发展性心理咨询,这类咨询也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其目的是通过咨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扬长避短,开发潜能,提高学习和生活质量,追求完善的发展。因而发展性心理咨询具有增长功能。如学会怎样处理人际关系,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自我发展和人生价值的实现等。

四、学校心理咨询的方法

1.建立心理档案。针对大多数学生的问题,运用一些量表进行团体方式的心理测试,结合班主任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就学生智力发展、人格发展和行为问题及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进行测评。这种心理档案记录着学生各方面变化发展的情况,它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可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以分析其规律和原因,为个别教育提供资料;另一方面,还可以使班主任掌握学生的一些心理特征,为思想工作提供了依据。

2.开设心理素质课及讲座。心理学是一种比较新的学科,再加上一直以来在学校教育中没有受到重视,对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对心理知识了解不多,甚至有神秘感和偏见,有的认为心理学就像占卜、相面一样,有的认为学了心理学就可窥测人的内心心理世界。通过开设心理素质课及相关讲座,可以普及心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课的讲解,使学生对自己身上存在的种种心理问题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改进的能力。

3.建立心理辅导与咨询室。在上面两项工作之后,学生和家长激发了解决问题的愿望,想了解心理问题,会主动到咨询室请教;学生们的心理问题也将暴露出来,他们会对解决自己的问题具有新的信心,所以,也会来到咨询室主动咨询。而只有到这时,心理教师的心理咨询工作才会变被动为主动,进行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的时机才真正成熟了,心理咨询室也不会门庭冷落了。[6]

五、学校心理咨询中的价值观干预

学校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学生对自我的深刻认识,促进他们自觉自强,达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实现。这一目标与我国教育目标是一致的。因此有学者认为:“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性质以及咨询终极目标与学校教育目标相一致,决定了价值干预的必要性。”[7]

关于如何进行价值观干预,我们可以运用不同的心理咨询理论进行价值观干预:

1.“非指导式”咨询是“以人为中心疗法”所采取的方式。罗杰斯认为“心理治疗的实质就是让来访者领悟自己的本性,不再倚重外来的价值条件,只有他自己才能发现他的价值”。运用这一心理咨询方法进行价值观干预时,咨询员不给予分析批判,也不把个人或社会提倡的价值观灌输给他,而是尊重地倾听,真诚地感受他的内心世界,并且做出平等的回应,期间不作任何主观指导,在这一过程中,来访者就会放弃对以往价值教导者的防卫心理,重新评估自己个人的需要,依靠自己的能力对个人原有的价值系统进行澄清,这个过程是来访者自己领悟的过程。

2.理性情绪治疗学派的治疗重在改造来访者的价值观。理性情绪疗法的代表人物艾利斯认为,人的价值观体系中的那些非理性认识导致了人对自我价值的自我贬低和自我毁灭,造成了人与环境的适应不良和消极情绪的产生。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在心理咨询过程中鼓励学生自己找出不适应行为和消极情绪背后不正确的价值认识,学生通过自我辩论,以理性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代替那些非理性的认识人,建立一套积极的,切合实际的人生价值观体系。

3.现实疗法强调个人对自己价值选择所负的责任。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认为,人有选择的自由,人的各种行为结果都是个人按照自己的价值观进行选择的结果。在运用现实疗法对学生咨询时,咨询员首先要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然后,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拥有价值自由选择的权力,但个人同时负有对任何选择结果所负有的责任。协助他们探讨自己现实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并对自己的价值做出判断,使他一方面评估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是负责任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可以评估一下自己的行为对于自己、他人是否有益。一旦学生看到了自己的行为是不负责任的,他就会做出改变。总之,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把自由和责任相联系,帮助他发展出自觉自立、自我负责的价值意识和健康的人格。

参考文献:

[1]陈传林.试论学校心理咨询的一些理论问题.中国教育学刊,1996,(4):31-34.

[2]胡德辉.中学生心理健康与辅导.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00,3.

[3]罗红.学校心理咨询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中国教育学刊,2003,(9):16-18.

[4]李宁萍.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方法的思考.宁夏教育,2004,(4):65-67.

[5]刘晓明,王丽荣.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发展方向.中国教育学刊,2000,(4):30-31.

第8篇:心理咨询治疗方式范文

[关键词]具身认知论;心理咨询课程教学;生态效应

[中图分类号]G4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79-04

心理咨询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研究、实践与教学的框架主要借鉴美国,强调“科学性”。美国的现代心理治疗在一个特定的文化历史价值的框架里实施。认知、行为、支持和说教等干预趋向支持了西方话语的价值观,主要与个人主义、理性主义、低语境的沟通和实用主义行动有关。[1]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具身认知论为我们带来了广阔的视野,使我们反思以往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发展中过分追求科学化,重视诊断、理论技术和干预模式等抽象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关怀的弊端,敦促我们更好地发挥具身认知论指导下心理咨询课程教学的文化生态效应。

一、具身认知论概述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具身(embodiment、embodied 或 embodying)成为“第二代认知科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不强调抽象符号形式运算,而是突出这样一个事实:认知是情境性的活动,思考人应该首先被视为是行动人。[2]

关于具身认知的思想渊源,拉考夫和约翰森特别指出了梅洛・庞蒂和杜威的贡献,另外,胡塞尔、海德格尔、皮亚杰与维果茨基等人所进行的一系列开创性工作也都与具身性有关。在心理学范围内,心智的具身思想甚至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格式塔学说中关于不存在“无意象思维”的观点(它从某个侧面反对思维的离身性)、詹姆斯等人的知觉――运动理论(知觉与身体运动的不可分离性)和吉布森的生态心理学立场――主张从与环境潜在的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思考知觉的形成和发展。[3]

具身认知可以从三个方面加以理解:首先,身体的状态直接影响着认知过程的进行。其次,大脑与身体的特殊感觉――运动通道在认知的形成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再次,具身认知的另一个含义是:扩展认知的传统概念,不仅把身体,而且把环境的方方面面包含在认知加工中。[4]

概括起来,“第二代认知科学”倡导的认知观念是:认知是具身的、情境的、发展的和动力学的[5]。

二、具身认知论视野下心理咨询实践的特征

当前,主流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科学模式追求功效和精密的设计,其致力于可以测量结果的最佳健康目标。Fuchs 和Schlimme(2009)认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不可能遵循线性的目标轨迹,它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心理咨询与治疗也不能简单地归类到应用科学之中,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6]具身认知论可帮助我们从以下几方面重新理解心理咨询与治疗实践的特征。

(一)整体观念的精神病理学

梅洛・庞蒂超越了传统主客体分离的二元论观念,即把精神作为表征外部世界的内在领域。他描述了一个具身的主体,而非主客体的整合,是一个终极概念。通过身体的调节,个体能持续和外界保持联系,这种具身的相互作用是社会认知的基础。因为关于身体和外部世界的肉体是彼此交缠的,所以,只反思其中一方面只可能会在割裂的方式下发生。从这个框架去看,传统对精神病理学的讨论充其量只反映了其部分观念。

强调整体观念的具身精神病理学观念用现象学的方法描述和理解病人的现实存在,反对意义和肉体互惠互利或彼此割裂,主张两者应相互联系、和谐一致,它对意义和肉体相互作用可能发生割裂或失败的平衡系统很敏感。具身的失调常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主要影响了主体的身体或前反射的具身自我感觉,例如,精神分裂症患者和抑郁症患者。二是更多与身体意象或外显的身体意识有关,例如躯体变形障碍、疑病症、躯体形式障碍或诸如厌食症等饮食失调障碍等。

实践证明,具身的精神病理学应结合现象学和生态学的具身观念,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精神障碍的心理、大脑、机体组织和环境相互作用,从而对心理疾病有一个新的、先进的理解。[6]

(二)身体语言的情感交流

情感因素是心理咨询中评估诊断、咨询理论和技术实施的核心成分。情绪具身观认为, 情绪包括大脑在内的身体的情绪,身体的解剖学结构、身体的活动方式、身体的感觉和运动体验决定了我们怎样加工情绪。情绪具身观既体现在情绪对身体的影响上,也体现在身体对情绪的影响上。[7]情绪具身观的提出,使研究者开始重视身体活动与反应在情绪信息加工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不仅是对以往情绪认知理论的突破,也为观察学习、指导学习、共情乃至人际互动的机制注入了“身体”成分,同时也为情绪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8]

情绪、认知和动机共同帮助人们解决重要的适应性挑战。情绪和动机是进化的具身心理学的关键元素。情绪不仅使我们警戒可能的威胁或机会,它们还协调与目标有关的情境,提供行动的能量。情绪、动机和行动之间的动力连接点是具身的认知系统,它根植于机体的感官动力系统。因此,从具身的视角来看,社会心理不仅体现为推论的能力,而且也包括处理情绪的能力。

心理障碍者的情绪表现与身体语言密切相关。研究者发现,特殊的步伐能表现出个体的烦躁不安情绪。悲伤和抑郁与减少的步伐速度、手臂摇摆以及垂直的头部运动有关,而且,悲伤和抑郁的步行者表现出身体上部的侧移运动和更多倾倒的姿势。心理治疗中,身体语言与情感交流密切相连。研究发现,通过无需太多意识思想介入的身体运动,例如舞蹈、运动和写作等治疗方法,比通过语言进行的治疗更有利于情感的交流。[9]这些可以促使我们利用身体语言的治疗措施来增强治疗的有效性。

(三)文化――存在取向的心理疗法

根据存在主义和现象学的哲学,心理治疗的重点目标不在于临床设置中实施特殊的治疗技术,而是使心理治疗处于更人文和情境化的背景下。研究表明,心理治疗的方法不应局限于使来访者和他/她的内部世界对话,来访者的心理世界应是文化话语的反映。心理咨询从业者应忠实地适应他们的直觉和解释性的深度分析,致力于与来访者建立工作联盟。例如,一个精神动力学的工作者对自我在防御、协调、动力特征方面的分析可从跨文化和存在主义的视角重新审视。因此,医学和心理学的分析要置于文化分析之中进行重铸;存在应重置于肉体本体之中;存在经验的深度分析应结合社会文化现象的广度分析,这被称为文化―存在取向的心理疗法。[1]

三、具身认知论与心理咨询课程教学的生态效应

现代心理学以“科学语言”为符号进行表达和论述,以“科学知识”为身份进行对话和交流,以“科学理性”为旗帜进行探索和修正,以“科学形象”为标志进行确立和传播。这些努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心理学“科学性”的目标,其背后折射出明显的“方法优先”的心理学理念。[10]顺应这样的学科发展理念,我国“心理咨询与治疗”课程主要采用的是教师课堂讲授心理咨询知识的教学模式,教学评估也主要采用笔试测验理论知识的形式。在这种传统的教学思维中,身体一直与心理处于二元对立状态,是被排除在心理之外的一个“不在场”的存在,从而一直没能成为教育学的重要主题而进入理论研究者的视野。[11]具身思想强调社会认知活动的具身性、情境性和动力性,提高了心理咨询理论研究和实践的生态效度。因此,心理咨询课程的教学可根据具身认知论视野下心理咨询实践的特征与教育的规律,对与心理咨询有关的知识、同感及技能等方面进行综合训练。

(一)根据具身认知的心理模拟性进行知识的训练

根据具身认知论,知识是我们的身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语言在人类进行人际交往、获得信息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语言通过对事件的描述,使我们置身于真实的或想象的世界中,具身认知的心理模拟性发挥了重要作用。大量对词汇、语句和语篇等方面经验印痕的研究表明,语言理解建立在对外在世界的感知、计划和行动所使用的神经系统活动基础之上。语言理解包含着文本中所描述的人、物、情和事件的替代体验。它使我们再入情景并且替代体验(和学习)发生在我们现时情景之外的事件。[12]

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我们无需拘泥于过分强调科学和规范的知识讲授的教学模式,要根据语言理解中具身认知的心理模拟性,选择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借助于刺激多种感官的多媒体教学媒体,通过案例、寓言、隐喻等多种语言内容形式,在活动中创设具体、形象、生动、能激起身体经验印痕的语境,促进学生在整体性知识方面的获得和体验。

(二)根据具身认知的情境性进行共情的训练

情感是人类与环境互动的基本动力。具身认知论认为,身体、情境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是密不可分的,身体可以影响并表达情绪,情感也促进了行为与语言的产生。心理咨询和治疗中把共情看成是重要的治愈力量。不同研究取向的心理学家对于共情的界定虽不完全一致,但都认同共情是我们进入他人内心世界,分享并体会他人情感的一种心路历程。对共情的解释有镜像神经元系统假说、具象模仿论和知觉符号系统理论等。知觉符号系统理论采用类知觉的心理表征来解释情绪的具身性,既涉及身体和情境,同时也涉及对身体和情境进行类知觉表征的大脑模式特异性系统,不仅解决了身体的局限性问题,而且较好地说明了具身模仿的个体差异性、情境选择性和动态性等问题。[8]

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共情能力的培养是教师需要关注的重要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具有人文关怀精神,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和身心需要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组织教学,使学生在对教师榜样的观察学习中习得共情;教师还可利用图片、语言与情境视屏等多种情绪启动,激发学生对各种情绪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加强心理咨询的实践课程,让学习者在日常的社会生活情境中身体力行,巩固对心理咨询理论的应用,养成共情的品质。

(三)根据具身认知的空间性进行技能的训练

H.德雷福斯和S.德雷福斯(1982)发展了技能获得的五阶段理论。在初学者阶段,任务被细分为与上下文无关的规则;在初学者高级阶段,纳入了情境特征;在胜任阶段,分离的法则被情感卷入替代了,这时,决策力基于风险和假设的责任价值;在熟练阶段,理由充分的反应让位于直觉行为;在专家阶段,审慎的问题解决方法被即时的直觉反应取代。上述技能获得的进程表明:实践过程能产生完美结果,不是因为实践导致完美的规则记忆,而是因为重复的实践使身体获得了规则,规则因此不再重要。[13]

心理咨询过程中最重要的变量不是心理障碍和治疗,而是治疗师和来访者。咨询师与来访者沟通的敏感和弹性能力是心理咨询和治疗中的根本因素。基于具身认知论,咨询师就如一位熟练的受过训练的即兴艺术家,而不是一个执行一套治疗手册的技师。值得注意的是,掌控人际互动的技能基于身体的技能,改善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的技能不是通过技术的学习,而是通过身体的阅览、行动,与他人进行互动,培养觉察力和人际敏感力的实践。在身体的实践中,身体不可避免地处于空间和时间中,身体的空间与物理空间不同,物理的空间可能存在于我们的知识中,而唯有在行动中,身体的空间才能存在。

在心理咨询课程的教学中,在教学内容上,要重视咨询基本技能中身体语言的沟通,增强绘画、音乐、舞蹈、沙盘游戏等表达性艺术治疗和团体辅导的理论和技术。应该把活动和实践作为主要的方法,可以综合采用角色扮演法、团体游戏、行为训练等方法。另外,可结合微格教学和参观、开展社会活动、见习等形式增加学生的认识和体验。

综上所述,具身认知论让我们重新审视具身的心理咨询与治疗特征,重视心理咨询课程教学的生态效应,了解身体在教学时空中所蕴含的意义及动力性,敦促我们构建具身的、文化的、情境的教学空间,激发学生原始的身体想象和活力,提升其学识、共情和人际互动等能力,提升其整体的心理咨询的专业能力。

参考文献:

[1] A. J. Felder, B. D. Robbins. A cultural-existential approach to therapy: Merleau-Ponty's phenomenology of embodiment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practice[J]. Theory & Psychology. 2011, 21((3):355-376.

[2] M.L. Anderson.. Embodied Cognition: A field guide[J].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3(149):91-130.

[3] 李其维.“认知革命”与“第二代认知科学”刍议[J].心理学报,2008(12):1306-1327.

[4] 叶浩生.有关具身认知思潮的理论心理学思考[J].心理学报,2011(5):589-593.

[5] 李恒威.“生活世界”复杂性及其认知动力模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6] T. Fuchs, J.E. Schlimme. Embodi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a phenomenological perspective[J].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2009, 22(6):570-575.

[7] 丁峻,张静,陈巍.情绪的具身观:基于第二代认知科学的视角[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9497.

[8] 刘亚,王振宏,孔风.情绪具身观:情绪研究的新视角[J].心理科学进展,2011(1):50-59.

[9] H. Panhofer, H. Payne, B. Meekums, T. Parke. Dancing, moving and writing in clinical supervision? Employing embodied practices in psychotherapy supervision[J].The Arts in Psychotherapy. 2011(38):9-16.

[10] 伍麟.心理学的“科学性”与方法论的文化生态学转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5):18-23.

[11] 唐松林,范春香.身体:教学世界蕴藏其中[J].教育研究,2012(4):98-102.

第9篇:心理咨询治疗方式范文

通过学习,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本科和研究生所学知识的不足,如果想要做好心理咨询,服务好学员学生,就一定要坚持学习,不断对专业保持好奇心和钻研的心态。

在本次培训的过程中,我有时会陷入焦虑、不安的情绪,他们并不是明白心理咨询师成长过程的艰辛,有时候这种成长的焦虑会以盲目的追寻各种流派、各种奇异的技术行为表现出来。如果督导师或老师能够及早告诉学员他们的路有多长,路上会遇到什么样的困惑和困难,就像一个来访者了解了心理咨询过程是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个快乐的过程一样,以后无论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心里会有所准备,焦虑情绪也不会变得更加强烈。其实,一个心理咨询师的健康成长和一个人的健康成长类似,可以分为不同的成长阶段,在每个成长阶段都有其应有的特点、所面临的挑战和需要处理的问题。

一个人从懵懂的儿童成长为一个快乐的、适应良好的的成人需要足够好的父母、老师、朋友等的正确帮助、引导和支持。同样,心理咨询师如果有条件或能够在督导师的帮助、支持下,认识清楚自己处在每一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和所面临的挑战和困难,正确地学会处理每一个阶段的问题以及和来访者之间表现出来的困难,那么这个心理咨询师才有可能健康地成长成为一个有力量、有能力、真正能够帮助别人的专业工作者。

根据自己对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的体会,结合Ronnestad 和Skovholt的督导模型,我们可以把心理咨询师的成长大致分为六个阶段。本文简单描述一下这六个阶段的具体状态,希望能够减轻正在成长中的心理咨询师的成长焦虑。

第一阶段:外行帮助者状态

这是刚刚开始进入心理咨询的学习阶段,学员对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咨询理论囫囵吞枣,并不能真正的理解和消化,但这些新手已经具有了帮助他人的一些经验和比较强烈的助人热情。比如,他们曾经非常喜欢作为朋友,监护人或同事来为别人宽心和解答问题。处于外行帮助者状态的新手更多具备的是帮助别人的热情和心态。他们也经常很主动地为别人排忧解难、并且乐此不彼。在这个阶段新手的助人状态往往被称为“外行帮助者的状态”。

“外行帮助者状态的典型特点就是在与被帮助的人展开谈话以后,要迅速地确定被帮助者所许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同时给予被帮助者强烈的、过分的情感支持,然后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提出建议和解决问题的办法。”(Ronnestady 和Skovholt,2003)。所以,处于外行帮助者状态的新手一般倾向于快速界定具体问题,趋向于情感和干预的过度地卷入和参与,他们一般总是在表达同情而不能共情。快速界定问题背后的动机是帮助者面对有问题的被帮助者时内心的焦虑和急躁;情感和干预的过度卷入和参与凸显了帮助者在急躁焦虑的内心感受驱使下的无所不能的自恋体现和无能感;而共情是一种需要训练和体会的的情感卷入能力,只有帮助者能够真诚面对自己内心情感和冲动,而且羞耻感较低的时候才能与被帮助者的情感发生恰当的共鸣,而同情是不太需要训练的。

第二阶段:初级学生状态

当咨询师踏入做案例的阶段时,尽管这个状态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非常令人兴奋、好奇和激动的阶段,因为他们感觉自己终于能够开始真正去体会和实践自己喜欢的助人工作了。但是他们在这个初级学生状态中通常会感到依赖、无助、敏感、担心和焦虑,并拥有脆弱的自信心。他们在案例工作中经常感觉到自己的知识不够,技能不是那么有效,不能经受哪怕是很小的挫折,从而怀疑自己的能力、担心自己的工作会伤害来访者,怀疑自己是不是做这一行的料等。

因此,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师们尤其重视和需要督导师的鼓励与支持。咨询师无论从督导师或是从来访者身上一旦察觉到哪怕是一点点批评的语言都会对他们自己的自信心和士气产生严重的影响。他们主动地寻求“正确的方式和有效的技术”来完成自己的助人职责,寻找可以效仿的模型或专家级的从业人员以期得到真传。所以,你会看到在初级学生状态中的咨询师总是在向督导师提出:“对于这个问题请您告诉我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您是怎么处理这个问题的?,什么样的技术对这个问题最有效?等”。很多时候他们忘记了他们向督导师提出的寻求“正确而有效解决问题方法”的问题恰恰就是在自己工作中,来访者经常向咨询师自己提出的问题。他们竭力追随和效仿可以模仿的模型,同时也在到处追随专家级的人物。

在目前中国缺乏督导机制和条件的情况下,处于这个阶段的咨询师不得不花费很多的财力和精力到处去听一些专家的工作坊和培训讲课,但是这些短期的授课很难达到督导的作用。

第三阶段、高级学生状态

这个阶段的咨询师通常处于高级见习或实习阶段,他们无论在在心理学理论,还是心理咨询的基础专业水平上已经具备和建立了一定的基础和框架。在高级学生状态中,他们的中心任务是在一个基础专业水平上行使自己的职责和工作。这个阶段他们感觉到的压力主要来源于如何把心理咨询工作做的恰当、正确和有效。他们在所感到的这些压力促使自己“正确、有效地工作”,因此他们在工作中通常都表现出一种保守、谨慎和严格的风格(相对于放松、冒险或随意的风格),以此来追求“正确、结构和效率”。

这一状态上的咨询师能够认识到他们已经从心理咨询师的培训和督导活动中获得收益、进步和成长,并同时感觉到了舒适。然而在这一阶段中,他们仍会产生不安全和脆弱的感觉。因此,督导对他们所提供的支持和肯定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同时,对初级学生提供督导的机会是使他们“能够成为高级学生的一个有力的影响因素” (Ronnestady 和Skovholt,2003)。进一步的督导的机会使进入高级学生状态的咨询师能够看到自己已学会了多少知识和技能,取得了多大的进步,以此来提高自己的工作自信心和继续成长的动力。除此之外,为咨询师提供督导的过程也能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的知识。

第四阶段:新任专业人员状态

在这一阶段,心理咨询师学员走出了学习的状态,开始了独立工作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由于不用再受学习阶段的种种要求和督导的制约,刚刚独立工作之后的几年可能会是一个随心所欲、令人兴奋、富于创造、勇于探索、不知疲倦的时期。

新任咨询师对自己的人格不断理解和接纳,逐渐将自己的人格特点融合于咨询和治疗中。随着这一过程的进展,咨询师会变得更加有自信和应付自如。这一时期他们也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工作角色和环境。然而,许多人在工作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他们并非如他们自己想像的那样做好了准备、那样有能力。所以,他们还是需要阶段性的接受督导师的督导,或同辈之间的互相督导,以期不断加深理解和接纳自己的人格和局限性,不断提高咨询的能力。

第五阶段:有经验的专业人员状态

这个阶段中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已经具有一定的年资和某些类型经验,这个时期咨询师的核心发展任务是发现一种可以建立专业权威的方式,特别是要建立一种与他们自身的价值观、兴趣和人格高度相一致的工作风格。

在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师已经比较深入的领悟了焦虑的本质、比较深入地理解了自己人格特征和防御、应对方式、能够接纳自己的局限性、在很大程度上破除了自己无所不能的幻想。因此,他们在咨询和治疗的工作中表现出了平和的、安静的、等待的、有力量的、安全的、值得信任的特点。在这个基础上,这些咨询师都已经开始明白和深入理解咨询师和来访者之间的治疗关系对于来访者的改变是至关重要的。他们在技术应用层面也已经达到非常灵活并具有个性化的水平。同时,他们逐渐明白要想对所遇到的情形都找到明确的答案通常是不可能的。所以,他们平静、不焦虑、不紧张、按部就班、循序渐进、不断进步。

这种状态中心理咨询师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咨询师或治疗师有能力调整自己对来访者问题的参与和卷入水平,也就是说他们知道在咨询和治疗中咨询师和治疗师什么时候参与、什么时候不参与、什么时候参与多少等。因此他们可以在与来访者工作的时候全身心地投入和卷入,随后又能够从此情境中自由地脱离出来。他们能够把来访者作为一个宝贵的学习资源,同时许多咨询师感觉到他们所帮助的来访者是他们对初级专业人员进行教导和督导时的重要信息来源的途径。

另外,在此阶段的心理咨询师通常也将目光投向职业之外的领域,如宗教或诗歌,甚至是剧院或电影院,由此来扩大他们对人性和人生生死的理解。

第六阶段:高级专业人员状态

这个阶段的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通常已有20年以上的经验,其特征是已经建立了非常个性化和可靠的咨询和治疗方法。尽管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足够胜任工作,但是他们通常对于自己能够给予来访者的影响作用更为谦虚。同时,他们对于自己从事的领域中出现的新事物、新理论、新技术也常抱有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