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关于心理咨询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2)12-0013-03
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使用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标志、特征和平台。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兴起,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工作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初步呼吁阶段。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学者和机构开始进行学生心理健康情况的调查研究,少数中小学开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尝试,在北京、上海、广州、江苏等地,开始出现一些初露心理健康教育雏形的学校。
第二个阶段,推进、发展阶段。1999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规定“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积极为心理健康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学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辅导,同时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与科学管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始发展起来,并涌现了一批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第三个阶段,全面推广阶段。2002年,教育部制定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规定“大中城市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室(或心理辅导室),配置专职人员”。心理健康咨询室作为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全国各地正在加快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步伐,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咨询室的建设工作。
我国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于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这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内容主要涉及以下五个方面。
一、心理咨询室功能与职责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的功能
人们对于心理咨询室功能的认识引领着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建设的发展方向。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功能研究,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观点。王家祥和冷泽兵(2008)认为,心理咨询室一是学生生活指导设计的企划室;二是对学生个体进行指导的研究室;三是提供及保管情报的资料室;四是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五是学校与家庭的桥梁。卢骏(2002)提出心理室不仅只对有心理问题和心理咨询需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还应对所有的学生开放。另外,宋宁(2006)认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应该承担着心理教育专业管理与心理咨询专业服务的功能。
心理咨询室建设在实践中存在以下四类问题,严重影响着其功能的发挥。第一,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等原因,目前仍有一定数量的中小学没有建设心理咨询室。第二,部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存在着“形同虚设”的问题,心理咨询室的相关硬件设施配备完备,但缺少专业的心理教师,导致无法开展心理教育活动。第三,心理咨询室的低效问题,部分心理咨询室只提供心理咨询的服务,只对提出心理咨询的要求的学生进行心理帮助,而心理咨询室的大部分时间和资源都浪费了。第四,由于中学生面临着升学压力,因此中学和小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着差异,与中学相比小学更为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方面小学比中学更为重视。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阶段,在从小学生变为中学生的角色转化中,可能会面临身心的不协调发展、认知冲突、人际关系不协调、学习压力过大等多方面心理问题,而中学不重视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将导致中学生的心理问题难以解决,严重影响其心理健康发展。
(二)心理咨询室的职责
中小学心理咨询室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只有充分履行其职责,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才能有效开展。丁彦华(2001)提出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具有以下七大职责: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训练;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加强心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开展课题研究。
二、心理咨询室硬件投入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位置的选择
大多数学者认为,应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的特征出发,心理咨询室应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张富洪(2005)提出三点要求:一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的具置最好选择图书资料室附近,避免与音乐室、体育场所以及校长室、教研室较近;二是要在咨询室门口张贴《来访者注意事项》,将保密承诺和咨询细则告知来访者,让来访者了解和放心;三是来访者的座位应避免朝向门窗方向,不应让学生与突然来访的外人照面,以增强私密性。
(二)心理咨询室设备的配备
一般而言,心理咨询室需要配备桌椅、沙发、图书、电脑、打印机、学生心理档案资料柜、心理测试工具、影碟机、咨询信箱、电话、录音机、沙盘游戏等。李道庆(2010)提出为专业心理咨询教师、一般教师以及学生配备不同的心理书籍,并建议有条件的学校设立心理健康专题阅览室,让学生选择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从而得到帮助和启示。另外,心理阅览室还可以为教师提供有关心理教育方面的资料。
(三)心理咨询室区域的划分
关于心理咨询室的区域划分问题上,郭成(2006)提出了“组合模式论”,将心理咨询室划分为性质不同的功能区域,具体划分为教师办公室、个体咨询室、团体活动室、心理宣泄室、沙盘游戏室、心理放松室、心理训练室,并根据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情况配置不同类型心理咨询室的组合模式,普通学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和教师办公室,中心校和实验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办公室和团体咨询室,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可配置个体咨询室、办公室、团体咨询室和其他功能室。
三、心理咨询室软件投入的研究
(一)心理咨询室名称的选择
目前中小学心理咨询机构的称谓颇多,除了心理咨询室以外,还有其他许多称谓。耿柳娜(2006)认为,第一类是专业色彩较浓,如“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中心”“心理咨询站”等。这类称谓带有一种“挂号看病”的味道。由于中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有限,对心理咨询的涵义和范畴理解不清晰,因而存在对心理咨询的抵触心理。另一类称谓轻松灵活,如“心情驿站”“阳光心理屋”“心理空间”“心理聊天室”等,这类称谓有其合理性和可行性,既体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特色,又显得亲切生动,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易被学生认可和接受。
(二)心理咨询室环境的布置
王家祥、冷泽兵(2008)认为咨询室的布置要体现以下四点。第一,温馨。咨询室面积一般不宜过大,屋内的布置要以浅色调为主,还可在醒目的位置写一些温馨话语。第二,宣传。可以在墙上挂有“心理咨询人员工作守则”“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等宣传材料,加深来访者的了解。第三,隐密。在进行心理咨询和心理测量时,要避免外界探视、聆听。第四,宁静。咨询室的整体氛围要宁静,不应布置分散学生注意力的物件。
(三)心理咨询室人员的配备
张日昇和黄大庆(2005)提出中小学心理咨询教师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素质:一是心理发展的理论知识;二是在心理咨询理论与实践方面受过系统的训练;三是在心理测量方面受过系统的训练;四是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关于心理咨询教师资格,徐光兴(2000)提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经验是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必备条件,具体有以下三个条件:一是大学毕业后有两年以上学校心理辅导专职工作经验;二是在两年工作期间受过经验丰富的专家指导;三是必须有至少两篇正规的研究论文、研究报告在权威性刊物上发表。
关于心理咨询专业人员配备的现状研究,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专业心理咨询人员不足,存在着科任教师、教务教师等担任心理咨询教师的工作。心理咨询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经过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员担任,中小学生处于人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如果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妥善解决,可能会带来终身的不利影响。由非专业人员担任心理咨询老师不但不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可能会起反作用。
四、心理咨询室相关制度建设的研究
(一)心理档案制度的建设
张日昇和黄大庆(2005)建议,档案资料应该在咨询中心由专人进行管理,严格遵循保密原则,不得擅自带走、抄录和复印等,以免泄露。若要整理出版、或研究报告,或在大众传媒上使用某些数据、案例等,须征得学生本人的同意。
(二)心理咨询室日常工作制度的建设
学校心理咨询室可根据学生数量、经费状况和学校心理咨询的实际情况来决定一周的开放天数、次数以及每天开放的时间段,并形成一个固定的、长期不变的时间制度。在具体的实践中,一般中小学应该配有专职心理咨询教师两名,并制定咨询室时间制度。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常设机构,心理咨询室的一个常规工作就是为学生、教师和家长完成预约和解惑答疑。因此,在咨询室开放时,值班人员必不可少。
(三)心理咨询室评估制度的建设
学校应该建立起心理咨询室的性质、职能、功能、辅导原则、工作时间、相关管理方式等一系列评估的指标,并对心理咨询室定期进行评估,一般为每周一次,由有经验的心理咨询教师带领咨询室全体成员进行,提高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工作效能。
五、心理咨询室使用情况的现状研究
随着中小学生心理教育需求的不断增加,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难以满足其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诸多具体问题。杨忠健(2007)对北京市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人员的素质存在数量和质量上的差距,大部分小学心理教师都是兼职,不具备心理咨询资格,咨询不专业、不规范;在心理咨询室的效率问题方面,存在着对咨询室功能定位不准、有偏差等问题,在建设中功能划分过于求全,造成使用不充分的设施出现浪费等情况。张玉堂等人(2011)对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使用情况作了调研分析,以兰州市七所重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在心理咨询室的建设、使用方面为例,28.6%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面积只占10平方米以内,57.1%的学校心理咨询室的面积只有10~30平方米,还有14.3%的学校没有建立心理咨询室;从心理咨询室的开放时间来看,有57.1%的学校根本不向学生开放,或者某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心理咨询室。在心理咨询室的硬件建设方面,28.6%的学校没有配备电脑,57.1%的学校没有可使用的心理测评工具。
六、已有研究成果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深化、细化,我国学者逐渐重视心理健康咨询室建设的探索,也获得了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但较多集中在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名称选择、位置选择、环境布置、设备配备、人员配备等问题上,往往忽略了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特殊性研究,需要弄清楚和反思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与社会心理咨询室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咨询面向的是发展中的学生,咨询的内容大多集中在学习压力、人际交往、认知冲突等问题上,而社会心理咨询面向的是社会中的成人,咨询的内容是工作压力、情感困境等问题,心理咨询的重点在于问题的解决。
第二,中小学心理咨询室与大学心理咨询室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咨询室功能在于利用心理理论解决学生实际问题,而大学心理咨询室则是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专业优势进行心理理论研究。另外,中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心理状况缺乏自我认知,难以主动走进心理咨询室寻求心理帮助,而大学生的身心成熟,能较快较好地意识到自己的心理问题,主动向心理咨询教师发出求助信号,有利于心理咨询教师提供正确处理和帮助。
第三,中小学心理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的异同问题,中小学心理教育要与生命教育、青春期教育、安全教育等相结合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中小学心理教育的特色在于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总之,我国中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工作起步较晚,而现实中的问题又十分复杂,因此理论的研究离不开实践中的问题,在实践中得到验证,或者指导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才能不断向真理靠近。
本文系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一五”基础教育重点规划课题“区域性教师行动研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08-10-001。
参考文献:
[1]张玉堂,郑雪燕、秦积翠.七所重点中小学心理辅导室建设和使用情况分析[J].校园心理,2011,9(4).
[2]杨忠健.北京市小学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情况调研[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7,(21).
[3]张日昇,黄大庆.在中学建立心理咨询室的几点思考[J].河北教育,2005,(14).
[4]徐光兴.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心理咨询;认知;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2)03-0143-01
大学生进入高校后,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单独面对、处理,对于这些从来没有真正面对问题的孩子们来说,各方面压力接踵而来,承受着学习、就业、社交和情感等方面的多重压力, 从而使他们产生某些心理问题。这些问题引起了高校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央16号文件再次重申重视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为了更好的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多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积极推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咨询虽然在各高校推广开来,但大部分高校仍然处于初步阶段,存在着许多不成熟之处。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咨询认知情况的分析,对当前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状况进行调研,力求发现问题并寻找对策。
一、当代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的认知
一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当大学生有了心理问题的时候,首选的倾诉对象是朋友( 79.8% ), 然后依次是母亲、同学、恋人、父亲、同龄亲属,选择心理咨询师的仅占3.2%。
笔者对河南三所高校517名大学生做了关于心理咨询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存在心理困惑的学生,自我解决占46.42%;求助朋友占39.26%;求助学校心理咨询者仅占5.42%;其他占8.90%。其中某一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 从2005年创办到2010年,总共只有两百余名大学生到该中心咨询, 相对于该校几万人的学生总数, 这样的咨询量, 显然不成比例。这些调查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虽然很多高校学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 但是对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帮助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
二、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认知不足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高校心理咨询机构缺乏了解,完全不知道有心理咨询这回事。二是对心理咨询认识肤浅,不了解障碍性咨询和发展性咨询的差别,大多数学生认为需要接受心理咨询的人是那种心理不正常的, 导致一部分的确有心理问题,需要帮助的人不敢前来寻求帮助。三是是对高校心理咨询的作用产生怀疑,认为心理咨询就是陪人说说话、谈谈心,不会有什么效果和帮助。四是担心心理咨询的保密性。
三、高校开展心理咨询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加强多渠道宣传教育,帮助大学生端正心理咨询态度
要改变大学生内心对心理咨询的回避心态,必须做好长期的、深入细致的宣传和教育工作。通过开设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作用;通过广播、网络、校刊、校报、讲座等方式,积极组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全面宣传和普及心理咨询的常识,从而使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心理咨询的需要性和必要性,以及内容、方式和原则,纠正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和误解,树立正确的心理咨询观。与此同时,学校要通过多种有效渠道,扩大心理咨询中心在高校的影响力,使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深入人心。
(二)咨询工作要准确分辨来询者心理问题的性质
高校心理咨询的工作重点是发展性咨询,而不是障碍性咨询, 障碍性问题的解决主要是依靠专门的医学机构进行心理治疗而不是心理咨询。因此在工作中,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准确分辨来询者的情况,从而采取相应的解决策略。
(三)心理咨询师要引导咨询者正确对待心理咨询的效果
一些学生认为心理咨询是万能的,只要咨询就能快速解决任何问题。很多咨询者都希望通过一两次的咨询就能解决问题,见不到显著效果就不再积极参与,甚至不再咨询。这种想法是不正确也是不公正的。心理问题不同于生理疾病,心理问题非常复杂,导致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有些原因连咨询者自己都不知道;另外,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可能与个人的生活环境、生活经历和个性特点有关。要改变或消除这些因素所产生的不良影响绝非易事,有些问题的改善甚至需要花费数月、数年的时间。所以咨询者一定要正确对待咨询的效果,要有信心、有恒心。
(四)心理咨询师要严格控制每次咨询的时间
心理咨询必须遵守时间规则。一是对咨询时间予以限定,可以让咨询师和咨询者双方充分珍惜并有效利用这一时间,不易导致咨询者漫无重点的重复问题或描述。二是控制单次咨询时间,能够使来访者在咨询间隔期内充分消化咨询内容,以便下次咨询时能有所改善。三是限定咨询的时间,也是要让来访者学会尊重别人和遵守规则,促使咨询者更清醒地认识现实。咨询时间一般规定为每次1小时左右,初次咨询时间可以适当延长。咨询次数一般为一周一次或两次。
(五)区分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
许多人对心理咨询工作认识不足,认为心理咨询就是给学生做思想工作,谁都能做,不一定非要进行心理咨询。的确,心理咨询与思想政治工作有相通之处,但心理咨询与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很大的区别,德育和心理咨询有联系但绝对不能等同起来。尽管心理咨询与高校德育总体目标是一致的,但其侧重点、内容、形式等均有较大的不同。首先,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品德与认知上有问题的学生,主要调节学生的思想认知;而心理咨询的对象有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工作重点在于心理上的沟通,注重咨询双方的倾诉、接纳、关注、同情、支持等心理过程。其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榜样的作用,要求学生向先进人物和事迹学习;而心理咨询强调咨询者关注自己的成长与进步,一般强调不盲目与他人比较。再次,思想政治工作中往往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告诉对方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而心理咨询工作以尊重对方的人格、顺势交流为原则,基本上不给予咨询者具体的指导,咨询内容保密性很强。
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对策
(一)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普及调查,构建心理健康档案
构建大学生心理档案,及时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逐步提升大学生应对各种现实问题的心理素质和处理能力。另外,通过高校心理普查,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态势。对普查中筛选出的心理高危人群及时地进行评估、干预,定期追踪观察,确实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指导和帮助。
(二)加强心理咨询专业化建设,提升心理咨询专业化水平
高校心理咨询室要尽量按照专业的标准来建设。很多学校不注重心理咨询室的建设,认为有间房子,摆置桌椅就可以了。其实咨询室的建设对于咨询者非常重要。很多咨询者来到咨询室,没有安全感和舒适感,咨询效果可想而知。高校心理咨询室要明亮、温馨、舒适,空间大小适中,在这些环境下进行咨询,大学生才能够更加容易敞开心扉去诉说,有利于咨询工作顺利开展。
目前高校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很少,大多是兼职人员。因此,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必须逐步增加专职人员,同时重视加强自我培训,提高工作者的专业素质,对从事者进行系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学习,强化培训咨询技术,通过专门讲座提高咨询工作者的业务能力。
加强心理咨询工作的规范化建设,建设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完善心理咨询预约制度、保密制度、材料保管制度等。
(三)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 积极推广网上咨询
大学生心理出现问题时,回避性与需要性并存。一方面,当心理出现困惑时,大部分学生掩盖自己内心,没有勇气去咨询室寻求面对面的帮助;另一方面,在心理压力下,又有强烈的被他人同情或认同的心理需求,渴望与人倾诉与交流,需要别人的理解和帮助。网上咨询特别适合于有心理困惑、有求助需要却不愿走入咨询室、不敢面对咨询者的学生。学校应重点建设高校心理咨询网站,普及心理常识,讲解心理案例,开设交流论坛,提供在线及预约服务,充分发挥网络作用,更好更全面地开展校园咨询服务。
参考文献:
[1] 赵杰红.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心理咨询工作遇冷原因分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1(9):20-21.
【关键词】咨询师;个人事项;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咨询师与当事人产生互动的人际交流过程,咨询师不可避免的会把自己的个人情感和事项带入咨询关系中,这样会导致咨询师过去的经历,价值观和信念对与当事人的互动的影响(Blanck & Blanck, 1979)。咨询师没有意识到的潜在的个人事项会随着与当事人的互动而被激活,从而使咨询师产生焦虑和冲突,影响到与当事人的互动,影响到咨询关系,最终影响到心理咨询的效果。因此,咨询师对个人事项的觉察和处理对于心理咨询的有效进行很重要。本文拟对咨询师的个人事项与其心理咨询行为之间的关系作进一步的澄清和说明,主要涉及咨询师的个人特征、个人需要以及尚未解决的个人冲突三个方面。
一、有效咨询师的个人特征
新手咨询师最关心的问题之一是有效的咨询师具备哪些个人特征,自己是否具备这些特征,如果尚未具备的话,能否通过训练具备这些特征。有很多研究者对有效咨询师的个人特征进行了研究。
1973年,Jerome Frank从同事或督导的评价,当事人的反馈和成功的咨询效果这三个方面,总结了关于好的咨询师的人格特质。从同事的观点来看,有能力的咨询师一般是一个好人,聪明,创新,真实,精力充沛,对他人温暖,有责任心以及完好的判断力。Orlinsky 和Howard(1986)认为,在三分之二的研究案例中,当事人的治疗效果与咨询师的自信,幸福感和心理调节正相关。
对有效咨询师的个人特征的研究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这些研究为我们了解有效咨询师的个人特征提供了机会,我十分赞成Corey的观点,努力成为一个更好的咨询师的愿望是最关键的品质,在此基础上咨询师就会不断地提高。
二、咨询师的个人需要
咨询师是一个活生生的人,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各种需要,这些个人需要无疑会被不自觉地带入咨询的过程中,如果咨询师对自己的个人需要不能很好地觉察就很有可能阻碍心理咨询的进行以及当事人的成长。
Corey(1996)总结出咨询师的九个典型需要:(1)产生影响的需要;(2)回馈的需要;(3)照顾别人的需要;(4)自我帮助的需要;(5)被人需要的需要;(6)金钱上的需要;(7)名誉和地位的需要;(8)提供答案的需要;(9)控制的需要。
有这些需要没有什么不对,它们也不一定出现于咨询过程中。但是,当咨询师没有觉察到这些需要时,可能会在咨询过程中,不自觉地牺牲当事人的需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这样就不能做到把当事人的需要放在自己的需要之前,这样势必会对咨询关系和咨询效果产生影响。因此,咨询师不妨常常问自己:“我个人能从咨询中得到什么?”,不断地反思自己,从而能够认清自己的需要,进一步接纳那些需要,了解那些需要是如何影响与他人的互动的。
三、尚未解决的个人冲突
咨询师和所有普通人一样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经历,有创伤痛苦。在咨询中,当与当事人一起重新经历相似的情境时,这些没有觉察到的个人未解决的冲突就不可避免地会对咨询产生影响。Corey认为这并不意味着咨询师在开始为他人提供咨询之前必须解决他们自己所有的个人问题,重要的是咨询师要能够并且应该意识到他们自己的偏见是什么,他们在哪些方面常持否定态度,哪些是他们自己生活中感到特别难应对的事情,尤其是那些对咨询有影响的因素(Corey,1998)。也就是说,咨询师首先要对自己可能影响到咨询的个人问题有很好的觉察,通过接受个人咨询和督导可以促进这种觉察,然后在觉察的基础上去勇敢面对自己的个人问题,正视这些问题,了解这些问题可能会怎样影响到自己提供咨询的方式,从而更好地在咨询中帮助当事人。
综上所述,虽然心理咨询师不可避免地会把个人事项,包括个人特征,个人需要,尚未解决的个人冲突等带入到心理咨询中,但是只要咨询师能够很好地觉察到这些个人事项,勇敢地面对个人事项,清楚它们会如何起作用,这样就能够减轻个人事项对咨询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 江光荣(2005):心理咨询的理论与实务.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 Beutler,L.E.Machado, P.P.P.and Neufeldt,S.A.(1994).“Therapist variable”,in A.E. Bergin and S.L.Garfield. Handbook of Psychotherapy and Behaviour Change,4th ,New York: Wiley.
[3] Blanck,G.,&Blanck,R.(1979).Ego psychology. Psychoanalytic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 Frank,J.D. (1973) .Persuasion and Healing, New York: Schocken.
[5] Cerald Corey.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M].李茂兴译.台北:杨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
【关键词】心理咨询 咨询教师 思考
心理咨询是对存在有心理问题或困扰者来向心理学工作者求助时,后者应用心理学的观点与方法,给求助者以帮助、劝告、辅导的过程。毫无疑问,心理咨询在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高校整个心理健康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因此,应积极洞察心理咨询过程中出现的不足与问题,不断地改善,以推进这一工作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1 加强来访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
记得笔者2000年刚上大学时,那时根本不知道学校还有心理咨询中心,退一步想来,即使那时知道有这样的机构在为学生服务,也不会去的,因为会有很多顾虑:害怕老师同学知道自己去心理咨询被认为“有病”、害怕别人笑话等,也就是说去做这件事情自己所付出的要远远大于从中的所获。而这样的一些想法,代表了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同学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今天当笔者正式做这项工作,在咨询中问及来访的学生怎样看待心理咨询时,他们的回答是:觉得无所谓,心里不舒服来聊一聊、咨询咨询。所以我们看到一个非常可喜的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随着心理学、心理咨询本身在社会生活领域的不断渗透,对心理咨询,大学生越来越持有接纳和认可的态度。这一点也可以从我们的咨询量上有所体现。以笔者为例,自2009年2月25日——5月20日,笔者每周安排2次咨询接待,这期间共接待来访学生42人次。但是,且不说这样的认可仍需进一步的加强,当咨询遭遇我们的学生,它仍面临着太多的尴尬。如来访学生把心理咨询神话,认为学心理学的人无所不能;把心理咨询等同于感冒片,伤风感冒吃药打针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认为咨询应该也是这样“速战速决”;把改变的责任推给咨询老师:我有问题来找你,那么我目前不合适状况能否改变也取决于你,而我自己无需做任何努力;心理咨询无非也就是聊天说话,而且只要我来了,你就有义务取悦我,让我高兴等。而实际上如我们所知,真正的咨访绝不是感冒片和头疼脑热的关系,它是一种关系,一个过程,心理咨询老师不但没有特异功能,且在太多的时候面对来访同学的问题会无奈而无力,我们的工作范围是有限度的。更为关键的是,问题的解决最终还得依靠来访者心理和行为的不断调整和自我激励去解决,而不是咨询教师。
但当来访同学对这些不了解时,就会以他们的理解去理解咨询,去带着很高的期待走进咨询室,可想而知很多时候也会带着失望走出来。所以,在咨询前,来访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咨询效果与来访者在咨询前是否对心理咨询能否正确认识、是否做好充分的准备有很大关系。为此,应通过各种渠道,如在咨询室门前粘贴了“心理咨询中心服务内容”、“去咨询前该做的准备、” “咨询流程图”、“咨询教师简介”等内容的展板,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咨询教师自身成长的重要性
前面提到,面对来访学生的问题,咨询教师很多时候会感到无奈而无力,这一方面有来访者本身的问题及客观条件的一些限制。但必须承认,作为咨询教师本人,我们自身能力素养的欠缺也是造成这样一种现象的很大原因。我们始终强调心理咨询的教育和发展取向,它的主要任务是为有心理压力和心理困惑的正常人提供有效的帮助,鼓励他们正确认识现实和自我,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提高对现实生活的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而学生的问题通常也较简单,多与他们特定的年龄阶段及生活主题相关,更多也是成长和发展中的问题。
现实中的咨询也确实如此,以笔者的体会,可以说97%的来访问题属一般心理问题或严重心理问题(也少),真正发展到神经官能症、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精神病的仅占3%。但凡来访的同学也都是想真正解决自己的问题,所以咨询教师对学生心理问题的解决能力应在工作中不断的去提高,熟悉学生问题的种类、总结应对措施及建议、加强学习钻研。在笔者咨询的过程中,曾有一个学生因考试焦虑问题前来,当整理咨询记录时,自己清楚没有很好的给她建议,因为自己在这方面的知识也有待学习。这个咨询结束后,笔者因种种原因没有及时去全面掌握这部分内容,结果接下来又遇到相同问题的一位来访同学,那个时候特别惭愧,因为还是没能与他一起很好的去解决这个问题。为此也深感咨询教师职业素养能力的不断提高是多么重要。
谈到这儿,这又牵涉另一个问题,即大部分专职心理咨询教师都在编的是行政或思政的系列,那么在实际的工作中,他们首先会有一系列事务性的事情需要处理,这大大消耗了他们工作的精力与专研的热情,从而影响他们工作后颈的激发。笔者认为,这也是涉及咨询教师成长过程中外部保证的重要方面。
3 重点学生的转介问题
虽然多数学生的来访问题属一般心理问题,但超出心理咨询范围的、较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疾病者也存在,这就涉及到一个向相关机构的转诊、转介问题。一般当在工作中遇到需重点关注的来访者,我们首先会汇报领导,继而会和学院取得联系,通常对这样的案例,我们会建议转诊专科医院,如果必要,也会通知家长。但在这过程中因为一些人为的原因,如学院接到手与家长取得联系后,家长重视程度不够、不知道什么地方诊疗精神类的病症或因费用太高而放弃治疗。这样一来学生的问题就会被耽误下来,甚至影响其终生的发展。所以,学校心理咨询与精神病专科医院、校医院间畅通的联席制度的建立显得非常重要,如在工作中能把相关人员顺利的“请进来、走出去”,咨询教师队伍中能有既懂心理学知识、也有精神医学基础的咨询教师是非常理想的,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咨询预约的重要性,同一咨询教师在固定值班时间咨询的连贯性等都是我们在工作中需要注意和加强的方面。作为一名年轻的心理咨询教师,需要学习与反思的还有很多,我定将克服自身惰性、继续努力。一点心得,记于此与大家探讨、共进。
参考文献
[1] 李英,王超.关于心理咨询中时间设置的思考[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4).
[2] 陈麒.中国心理咨询发展的历史回顾与前景趋势[j].中国临床康复,2006(46).
关键词: 高校 心理咨询 网站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以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各种心理生理障碍及心身疾病犹如异军突起。受这些社会变化的影响,现在的象牙塔里,很多学生一进大学甚至还没进大学就感受到了就业的困难,更不用说紧张的学习生活、情感、经济问题造成的压力。大学生处于心理的第二断乳期,生理、心理发育还没完全成熟,面对挫折就更容易受到伤害,产生心理问题。近年来,“伤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的频繁发生使人们越来越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受到高度重视。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校园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的达成,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纷纷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它们为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帮助。高校心理咨询网站的发展是软件条件――高校心理咨询成熟和硬件条件――互联网普及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高校心理咨询的发展
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高校心理咨询,即学校心理咨询人员运用心理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在校学生的学习、适应发展、择业等问题给予直接或间接的指导、帮助,并对有关心理障碍或轻微精神疾患进行诊断、矫治的过程。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20多年间,从无到有、从萌芽到蔓延。进入新世纪以来,一方面,全球化、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经济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的巨大改变,对人们思想观念和生活习惯的冲击,以及激烈的竞争机制下现代人生存压力大使得各种的心理生理障碍和心理疾病越来越频繁。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表明了心理健康对人的整体健康的重要性,引起了人们对自我精神世界的关注,使得心理咨询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大趋势。大学阶段既是人心理发展成熟的重要阶段,也是心理问题的多发期,高校心理咨询尤其受到重视。目前全国有85%的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心理咨询,上规模的约占38%,基本都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机构和专职人员。
观察高校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发现其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高校心理咨询的进一步发展主要面临两大难题。
(一)学生对心理咨询缺乏足够认识。
杨宏飞、刘佳对875名大学生进行的心理咨询认知调查显示,仍有部分学生倾向于把心理咨询单纯地认为是障碍性心理咨询,认为心理咨询主要帮助其解决心理疾病,且大部分学生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是“心理疾病患者”和“具有一般心理问题的人”。有的学生因担心别人把自己看作是对社会有危险的精神失常者而不敢去心理咨询,使本来可以通过咨询消除的心理不适加重并发展成为心理障碍。错误的认识阻碍了心理咨询在大学校园里的普及,阻碍了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参加心理咨询。
(二)心理咨询队伍薄弱。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对从事学校心理教育的专业人员的资格和训练提出过三项明确的要求:1.具有教学文凭和教师资格证;2.五年以上的教学经验;3.系统修完有关心理学课程。美国等发达国家正是按照这三项基本要求来培养鉴定学校心理教育专业人员。目前,美国学校心理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为1:1500,这一发展趋势还在逐年增加。与美国庞大的咨询师队伍相比,我国的专业队伍十分单薄。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曾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或者德育工作,水平参差不齐,缺乏专业的培训,难以为大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服务。在数量上,据统计,北京的67所高校中设有心理咨询机构的只有28所,占41.8%,其它经济条件差、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可想而知。
二、高校心理咨询网站的发展及作用
心理咨询服务的成熟是心理咨询网站发展的软件条件,互联网的发展则是高校心理咨询网站建立的硬件条件,两者缺一不可。根据CNNIC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截止2004年12月31日,中国上网计算机总量为4160万,网民数量达到9400万,其中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和大专的网民比例分别为27.6%和27.0%,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网民比例为30.7%,达到2886万。网络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通道,对于大学生来说,它更是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互联网的普及必然要求心理咨询中心建立自己的网站,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自身发展的需要和学生的需求,同时它也为心理咨询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04年至2005年两年期间,各大高校的心理咨询网站纷纷建立,它们在以下几个方面为心理咨询工作带来了显著帮助。
(一)加强心理咨询中心的宣传,引导学生走近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中心不是学生生活、学习必经的日常机构,通常学生不会去关注。杨宏飞、刘佳对857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显示,心理问题的求助对象,选择朋友的为39.4%,自我调节的为39.0%,寻求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仅为8.7%,接下来依次是找父母(6.1%)、找同学(4.2%)和找老师(2.6%)。因此。只有通过宣传,才能扩大心理咨询的影响力,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了解心理咨询中心的功能和软件、硬件设施保障,学生对心理咨询中心产生信任,才会在面临问题时选择它。网站无疑是最好的宣传手段,它的开放性、稳定性、快捷性保证了工作人员能最快速地消息,学生能24小时获取中心的信息介绍。特别是很多咨询网站上的成功案例版块,它能帮助建立来访者对咨询服务的信心、对咨询者的信任,这能极大地提高治疗的效果。
(二)利用网站提供的互动平台,实现对咨询服务的有效监督。
在上述杨宏飞的调查中,关于是否相信咨询师会保守秘密,表示很相信的为7.9%,比较相信的为68.0%,不太相信的为21.8%。很多学生因为对咨询师的不信任、害怕自己秘密泄露对心理咨询望而却步。网站在咨询中心保障学生权益的服务承诺的同时,可以提供最简单、方便的信息反馈渠道,如同很多政府机构开设的投诉信箱,成为政府和群众沟通、交流的真正平台,拉近了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此类网上监督不同于民意调查,它有自发的、公开的和长期开放等优点,对学生很有说服力。
(三)提供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帮助学生进行自我指导。
马建青教授认为,发展性咨询应成为我国学校心理咨询的基本模式,是学校心理咨询发展成熟的现实选择、必然选择和正确选择。发展性咨询模式是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帮助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尽可能地圆满完成各自的心理发展课题,妥善地解决心理矛盾,更好地认识自己和社会,开发潜能,促进个性的发展和人格的完善。它强调在平时不断给予指导,在咨询对象上有普遍性的特点,咨询时间上有延展性的特点。这就对心理咨询师数量的要求高,而我国心理咨询队伍薄弱。大学生具备相当的学习能力和认识自我的能力,能通过相关文章的自主学习达到发展性咨询的效果。网络不受时空和访问对象限制,可24小时供全校师生学习。因此,在心理咨询网站上优秀的指导性文章,能满足发展性咨询对咨询师数量的要求。
(四)开设网络咨询,拓展学生心理咨询的途径。
网络咨询是网络成为真正的大众传播媒介和存在方式对心理咨询发展提出的必然要求,同时它也为心理咨询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了机遇。因网络的特性,网络咨询有保密性好、减少来访者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不受时空限制等优点。很多心理咨询中心,特别是学生人数多的学校,学生进行心理咨询需要排很长的队伍,这会极大地减弱学生的积极性。网络咨询24小时对外开放能弥补现实空间咨询在时间上的不足。调查显示,关于咨询的形式,学生选择面对面咨询的比例为49.9%,网络咨询的为22.5%,热线电话的为15.5%,书信咨询的为12.6%。网络是一种新的人际交往方式,它对年轻人尤其有吸引力。很多学生在现实空间中不善于交谈,但在网络上用文字、网络表情符号却交谈自如,对这些特定群体来说,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网络咨询。因此这种新的方式能吸引更多的学生进行心理咨询。
三、高校心理咨询网站的现状与不足
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都已建成自己的心理咨询网站,并投入使用中。浙江大学心理在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微笑在线等国内重要高校的心理咨询网站都在学校心理咨询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国外著名大学,如剑桥大学、哈佛大学、康耐尔大学等的心理咨询网站也都能在GOOGLE上搜索到,并可进入学习。国内高校心理咨询网站建设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与国外大学心理咨询网站比较发现,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一)网站的功能发挥不足。
国内的高校心理咨询服务面临的是僧多粥少的困境,特别是人口密集的综合性大学的新校区,如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心理咨询中心,通常是很长的等候队伍,且每位来访者一次咨询时间需要40到60分钟,咨询者的等候时间可想而知,这极大地降低了学生咨询的积极性。而国外的高校心理咨询多采用预约模式,网站是心理咨询工作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承担预约工作。如首尔大学心理咨询网站,学生从网上了解咨询服务的详细介绍,如每位咨询师的咨询专长,并网上申请个体咨询、团体咨询和参加朋辈咨询。厦门大学心理咨询采用电话预约、直接预约和邮件预约三种形式的预约模式,很多其他大学则还没有采用预约模式。
(二)缺失提倡学生互助的内容。
国外大学的心理咨询网站上除针对浏览者自身问题提供的帮助和指导外,还会提供怎样帮助他人解决问题或引导他人进行心理咨询的方法。如华盛顿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网站,它为学生提供的学习资料分Resources for students(自身问题)和Resources for concerned others(你关心的人)两部分,第二部分有怎样引导他人去咨询、危机情况处理、遇到有问题学生时的方法。上述杨宏飞等所作调查显示,大学生面对心理问题时的求助对象,选择朋友的为39.4%,自我调节的为39.0%,寻求心理咨询机构帮助的为8.7%。可见互助在保持学生心理健康中的重要性,尤其是在遇到心理危机时,旁边要好的同学通常是倾诉者和目击者,也是最直接快速的救助者。而国内高校的心理咨询网站为学生提供的心理健康学习资料都缺失这方面的文章。
(三)内容不注重科学性。
国内大学的心理咨询网大都有丰富的自我心理测试题,从学习能力、性格特征到人际关系倾向性等各个方面,但很多并不是权威的、认证的测验,如贵州大学网站上的“你的男性魅力测验”、“抑郁自评测验”等。权威的心理测验除测验本身的结果外,更有价值的是对测验结果的解释性文字对测验者的指导。这些只有数据,没有说明,而并不科学的测验不但没有指导意义,反而可能会对部分来访者造成误导。有关心理健康的指导性文章,国内大学的咨询网站上内容多而丰富,但很多其科学性和指导意义值得怀疑。如“公交车上如何选择座位”、“恋爱中的三大忌讳”之类的文章,究竟是不是科学发现,有多少价值?网站内容宁愿精而少,使浏览者能快速找到所需资料。
(四)网络心理咨询采用形式多样但并不有效。
国内大学心理咨询网站均设立了网上咨询版块,所用形式有聊天室、留言板、论坛等,各不相同。而国外的几所著名大学除了提供邮件咨询外,没有采用聊天室、留言板等形式实现。网络心理咨询具有方便、快捷、保密性好等优点,匿名的特性可减少来访者的心理紧张和心理压力,利用数据库便于存档和查询。同时,它也有可以解决的心理问题类型受限,治疗方法局限,真实性难以保证等缺点。将网络咨询与现实咨询相结合,采用邮箱认证的方法保证其真实性是众多方法中相对有效的一种。
各学校的心理咨询工作实际情况既有特性,也有共性。上述现状和不足是国内高校心理咨询网站普遍存在的、有待改善的地方。高校心理咨询网站建设应以促进学校心理咨询工作发展和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为最终目标,根据咨询工作实际需要和学生需求设计,针对当前心理咨询网站的不足吸收国内外高校心理咨询网站优点,使其更好地为心理咨询工作服务,发挥它的最大效益。
参考文献:
[1]于鲁文.心理咨询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4.
[2]刘培良.大学生心理咨询问题分析与思考[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3):356-357.
[3]杨宏飞,刘佳.875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9):618-620.
[4]曹成刚.中美两国学校心理教育的发展及启示[J].四川心理科学,2002,(4):21-24.
[5]田小东.高校心理咨询模式的再设计及其实现[J].北方经贸,2006,(1):124-125.
关键词:心理咨询;认知;影响力
DOI:10.15938/ki.iper.2016.03.029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6)03-0130-04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逐渐加大,导致心理问题突发,心理咨询的重要性也逐步突显。在高校,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有些学生面对学业、交友、择业、恋爱等问题,常常不知所措、焦虑,从而引发心理问题。按照教育部有关文件的要求,更好的为在校生开展心理咨询工作,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全国各高校相继建立了心理咨询机构服务于学生,但从实际看,主动寻求心理咨询的大学生不多,[1]很多学生都是接到心理咨询机构的“邀请函”后被动前来咨询。
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求助意愿、咨询行为,分析影响因素,制定提升心理咨询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力的策略,从而改进高校心理咨询工作,使高校心理咨询工作落到实处,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一、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认知度的现状调查
本研究自行设计《大学生对高校心理咨询认知、态度及行为调查》问卷,由封闭式问题、半开放性问题构成,共28题。内容涉及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了解、对心理咨询的理解、对心理咨询机构求助的意愿和行为、不寻求心理咨询的原因等。在哈尔滨理工大学全校范围内进行取样调查,共发放问卷615份,回收有效问卷601份,调查所得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如表1所示。
学生对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了解程度如下。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学生对心理咨询功能的理解:43.67%的学生能正确认识到心理咨询可以助人自助,更好地认识自我。25.68%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还有30.65%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就是聊天、做思想工作、帮助有心理疾病的人。
学生求助心理咨询的行为状况:仅有12.36%的学生当有心理困扰时会寻求学校心理咨询的帮助,而有38.55%的学生会选择向朋友、同学倾诉和求助;23.43%的学生会网上求助,寻找解决途径;剩下25.66%的学生会选择自己承担和求助父母。
学生不求助心理咨询的原因:45.66%的学生认为遇到的问题不用咨询,自己可以处理;20.64%的学生认为患有精神疾病的人采取咨询;17.87%的学生不知道去哪里咨询;10.56%的学生怕去咨询让同学知道后笑话;还有一些其他原因的占5.27%。
以上表明,大学生对学校的咨询机构了解程度不高,能够清楚学校心理咨询地点、网站、咨询方式和咨询内容的同学均不超过20%。虽然学生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理解,均认为心理咨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同学,但是真正遇到心理困扰时,仅有12.36%的同学选择学校心理咨询作为寻求帮助的手段,求助心理咨询的意愿不是很强烈,主动咨询的意识不够。接近一半的大学生过于相信自己能力,认为遇到心理问题通过自己调节可以解决,另外部分大学生由于对心理咨询的不了解、恐惧、怕被笑话,造成学生不愿意去进行心理咨询的现象。
二、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的多维度因素分析
1.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的社会因素
(1)社会对心理问题关注度不高 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重视生理问题,轻视心理问题的现象。多数人如果出现身体不适都会主动寻求治疗方法,如吃药、打针等。而当出现焦虑、抑郁、迷茫等心理问题时,总是想当然的认为是由于压力大或者休息不好造成的,顺着时间的流逝自然会好,没有认识到,这些问题不及时解决,有可能会造成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症、抑郁症、多疑症等。
(2)社会对心理问题宣传有待加强 社会针对心理问题的宣传不充分,甚至部分宣传不严谨。造成人们无法正确区分心理问题、神经症和精神病的区别,或者认为只有患有精神病的人才需要咨询治疗,造成部分患有心理问题的人们碍于面子不去寻求心理咨询,产生更大的心理压力,加重心理问题的发展。
(3)社会上心理咨询机构数量略少 早期心理咨询在我国主要在大型综合医院的精神科和精神病医院进行,主要针对人群为神经症患者,[2]而面向社会大众解决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咨询师较少。多数人发现自己有心理问题时,不知道去哪里寻求帮助和得到治疗。
2.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的学校因素
(1)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重视需加强 首先表现在一些学校的教育体制中没有把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只是把它作为日常的思想教育课,既没有学分,也没有规范的教学制度。再者投入的资金和人力不够,实质落实心理教育不到位。
(2)学校对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相对薄弱 目前多数学校仅在入学教育时组织关于心理咨询的讲座、选拔心理委员、进行心理测试,后期宣传和活动组织的少,参与的老师和学生少,覆盖面小,影响力小,没有形成宣传合力,导致很多学生不了解心理咨询,对心理咨询有一定的误解,甚至对学校的心理咨询没有任何概念。[3]
(3)学校对心理咨询师的培养有待加强 很多高校为了达到一定的心理咨询师的生均比例,采用专兼聘的原则,[4]心理咨询机构的人员由少数的专业心理教师、部分从事思想政治教学的教师和热心于这项工作的辅导员组成。学校缺乏对咨询人员上岗后的正规培训和督导,导致咨询师本身能力、技巧和素养的不足,咨询理论和技术欠缺,造成队伍不够专业化、职业化,要想保证有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学校需加强对心理咨询师的培养。
3.影响大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的自身因素
(1)学生对自我认知不足 有些学生在遇到问题时,比较相信自己,认为“问题不大可以挺过去”,不愿向别人表达自己的无助,咨询意识不够,没有主动解决问题的意识;有些学生不承认自己有问题,不接受这个现实,对心理问题缺乏重视,没有将身体和心理结合到一起。[5]
(2)学生对心理咨询认知不够正确和深入 很多学生把心理咨询首先定位在帮助心理不健康者,对心理咨询的发展性认识不足,而实际上很多的大学生由于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学习目标的变化,更加需要发展性心理咨询,发展性咨询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挖掘自身潜能,解决成长中遇到的问题,促进个性发展,完善人格,从而实现全面发展。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他们对心理咨询的态度和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行为。由于学生对心理咨询功能认识不全面,内容有误解,导致有心理问题时没有进行及时求助。[6]提升心理咨询在高校的影响力,使学生对心理咨询有正确的认知,是做好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关键所在。
三、提升心理咨询在大学生中影响力的策略
1.构建“全方位多途径”的心理咨询宣传体系
当前加强心理咨询的宣传力度,构建“全方位多途径”的宣传体系,提升心理咨询在高校的影响力,深化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解与认识,改变学生对心理咨询的态度,使学生由被动求助变为主动求助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事情。学生将来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只有具备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顽强拼搏的意志品质,才能在岗位上在事业中勇往直前。[7]
(1)强化对新生的宣传教育 从调研结果看,大一新生对心理咨询的认同度最高,最容易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所以从新生开始普及宣传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加强新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从入学教育、学生手册、广播媒体、网络、手机、条幅、宣传栏等处着手。
(2)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宣传作用 辅导员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充分发挥辅导员的思想教育宣传作用,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机地融入到常规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中, 使学生了解学校心理咨询机构,改变原有认知,正确认识到心理咨询的预防性和发展,从而使学生从心里接受心理咨询,遇到问题时能主动求助心理咨询。
(3)加强学生活动的宣传作用 学校每年可以定期开展心理咨询宣传活动月,在食堂、操场、教学楼门口等地设立心理咨询场外宣传,如开展大型公益咨询5.25(我爱我)活动日等,主动建立咨询模式,使学生对心理咨询不再陌生,不再回避。
(4)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宣传主体作用 首先学校应把心理健康课作为心理咨询宣传的主战场,介绍学校心理咨询机构的相关情况,心理咨询的意义、功能和内容,其次在课程中应深入讲解发展心理学,使学生了解发展性咨询的相关内容、功能和意义。
(5)发挥学生干部的宣传窗口作用 各级各类学生干部具有数量多、与同学接触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因此学生干部言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做好学生干部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相关知识的培训,发挥好学生干部的宣传窗口作用,通过主题班会、团会、各种宣传栏、杂志、网络等可能的途径,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使学生了解学校心理咨询至关重要。
(6)加强家校合作教育宣传[8] 学生的发展是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全方位的影响的。学校应通过灵活多样的交流渠道与家长真诚沟通,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家长了解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相关知识,使家长了解孩子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特点、心理变化,为孩子创造良好家庭心理环境的同时,能充分引导孩子了解心理咨询,接受心理咨询。
2.构建“具有胜任力”的心理咨询师资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咨询师主要存在来源复杂、数量不足、定位混乱、水平良莠不齐的特点,因此,建立一支数量和质量能达到一定标准的高校心理咨询师队伍是十分重要的。在数量上,通过专、兼、聘等形式配置一支合理的心理咨询师的生均比例的队伍;在质量上,一方面要挑选具有胜任力的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加强队伍成员的正规化培训,结合岗位的实际,找出知识和技能的差距,制定培训计划,把主流的知识、技能传递给心理咨询师,改善其知识、技能结构以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培育体系为依托,建立和完善精品项目化培训、考核、检查、监督及上岗资格认可制度,加强队伍管理,提高他们的职业胜任力。[9]
3.构建“多样化”咨询方式
在调研中发现,阻碍部分学生进行心理咨询的原因是:害怕与学校心理老师在咨询室面对面进行咨询。原因是有的害怕面对咨询师的询问,有的怕同学知道后认为自己有病。这种现象不利于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同时更不利于学校心理咨询工作的发展。鉴于以上的种种,构建多样化的心理咨询方式迫在眉睫。除了传统的面对面的心理咨询外,可以附加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电子邮件咨询、BBS、QQ、微信、咨询网站留言或即时咨询)、信件咨询、团体咨询等。不同的咨询方式都有其独特的优势,面对面咨询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观察咨询者肢体语言,发现来访者一些言语没有暴露的心理信息。二是心理咨询师可以通过自己形象气质和个人肢体语言向咨询者传达一定的信息,影响咨询者。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信件咨询同属于远程咨询,具有方便、较少受客观条件的影响的优点,同时可以避免咨询者由于尴尬、羞怯、情景暴露等因素,容易出现防御心理而掩藏一些心理信息的情况。团体咨询的优势在强度和威胁性方面比个别咨询偏弱,但参加的人数多,规模大,有利于扩大心理咨询在学生中的影响。为不同类型的同学提供不同的咨询方式,有利于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方式,乐于前来解决问题,使其人格完善。
4.创建“分级便捷式”咨询场所
近年来绝大部分高校建立了面向在校学生的心理咨询机构,咨询场所按专业要求设在相对安静、隐蔽的地方,不易被学生所知。但是根据调查,目前有80.53%的同学不确定或完全不知道心理咨询室的地点。在对学生的问卷调查中,92.7%的学生认为心理咨询室应设便于求助学生出入的场所,但尽量远离遇到熟悉的人群,同时要求内部环境安静、明亮舒适。因此应建立学校、学院两级心理咨询室。学校心理咨询室选址应本着“安全、安静、私密”的原则,远离办公区、教学区;心理咨询室应功能完整,其中包括专门接待区、个别面谈区、团体咨询区、情绪发泄区、心理测试区、心灵沟通区和行政办公区等7个功能性区室;内部采用淡雅、舒适的装修风格;具有专业的、常用的心理测试工具,如智力测量表、心理健康测试量表和内田克莱佩林心理测验(UK测试)等;[10]配备多名具有较强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的心理咨询师,格建立规范、专业、统一预约、咨询流程。学院由于空间、资金等条件有限,应结合本学院的实际情况,选择离办公区、教学区较远的房间作为学院心理咨询室,面积宜在20平方米左右,适当装修,营造出舒适、温馨的咨询环境,并配备专职或兼职的心理咨询师,建立完整的预约、咨询流程。
参考文献
[1] 吴家栋,王声ィ董晓梅.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知、态度和相关行为的调查[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4):327-330.
[2] 李丽.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咨询的认识与行为[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8(6):91-92.
[3] 张彦坤,武宏飞,侯梦雪.辅导员工作精品化项目建设视阈下高校学生生活园区文化培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2):119-123.
[4] 胡伟国.地方高校心理咨询工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10(3):75-77.
[5] 尹凯丰,于钦明.“90后”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成长成才规律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2(2):136-138.
[6] 王晶晶.学生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36):59-60.
[7] 张立双,刘迪,姜军.国防生忠诚教育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3(6):137-139.
[8] 李国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家校合作的理念与策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9(35):46-47.
【关键词】性问题;咨询工作者;从业要求
在心理咨询工作中,涉及性心理及其他性问题的咨询所占比例并不小,尽管大多数心理咨询师都不可避免要介入这个咨询领域,但真正能圆满完成这一“任务”者却并不多,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不具备开展性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则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根据我们的工作实践,现就性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基本从业要求做一论述。
1 要具备基本执业资质和咨询技能
这应该是开展性问题咨询的人所具备的最基本条件,就好比开门要有钥匙、出门要有路一样,否则就不能开展这项工作。
1.1 考取咨询的基本资质
目前我们国家能够开展心理咨询和性问题咨询的职业大致包括:心理咨询师、婚姻家庭咨询师、生殖健康咨询师、心理保健师等。这里直接与性相关的是生殖健康咨询师和婚姻家庭咨询师,其他的在工作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也要接触到这类问题。尽管这些职业的大多数已经开展统一考试并对合格者授予证书,也就是说具备了进行相关咨询的资格,但现实中也有一部分人是属于“无照经营”,只是根据自己的兴趣来进行,这當然是不适宜的。
可以说,具备基本的从业资质,对于开展性问题的咨询是必须的一个条件,单凭兴趣来做这个工作是不严肃和违反相关法规的。因此要求性心理及其他性问题咨询的工作者,至少要取得以上职业资格中的一个方可开展工作。
1.2 具备咨询的基本技能
性问题咨询也属于心理咨询的范畴,因此开展这一工作也就必须具备心理咨询的一般技能,包括初诊接待、摄入性谈话、封闭与开放式问话的恰當运用、倾听的技巧、引导和深入挖掘的技能、共情的运用乃至面质的方法等。
对于性问题咨询工作者,尤其应该学会恰當处理和利用移情与反移情的问题。因为性问题的解决过程往往要挖掘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触及敏感的情与性的冲突,在这个过程中就不可避免会出现移情问题,而且还不仅仅是求助者对咨询师的移情,还包括部分咨询师对对方的移情。这个问题处理好了,非常有利于咨询关系的建立和大大提高咨询效果;如果处理不好,不光会影响到咨询效果,还可能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2 要掌握较全面的性科学知识
性问题的咨询相比其他方面的咨询更为复杂,对相关知识的要求更高、更系统、更全面,尤其在當今国人对性科学依然了解不甚多、所知道的部分又往往不科学不系统的现实情况下,这一要求则显得更为重要。
从目前性科学体系发展角度来看,作为性问题咨询的从业者,要想很好地开展工作,应该具有以下性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
2.1 性生理学知识
是关于性与生育的基本生理学知识,如两性的身体构造、生殖系统功能特点、生育的机理和过程、性反应与性活动的生理机制、两性生理差异及变化规律等。这些内容在性问题咨询中是非常常见的,尽管看起来都是最基本的、简单的常识,但现实中有的确有很多人并不十分清楚,而且还会因此而产生烦恼。
2.2 性心理学知识
这部分主要包括两性发育心理、青春期的心理躁动与不安、的产生及其释放、性别角色的意识与培养、爱情的产生与心理、恋爱心理及问题的处理等。这些问题也是给许多人带来烦恼的主要因素,一些人甚至会因此产生性神秘感、恐惧感、自责感、罪错感,由此影响到心理健康和正常的生活。
2.3 性道德与法制知识
包括基于我们社会的两性间的基本行为规范、异往方面的礼仪、正确处理两性关系和情感、正确的爱情观和规范的、两性关系的社会责任感和义务感、对性的控制能力和抵抗诱惑的能力、掌握我国与性有关的法律、法规等。缺乏必要的性道德和性法规的约束,使得一部分人出现生活的偏离和脱轨,因此不能很好地立足社会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2.4 性卫生与性医学知识
指生殖器官的一般卫生和两性的卫生问题,包括两性性器官正确的清洗方式、女性经期卫生保健、痛经的处理、男性遗精和后的清洁卫生等;性生活前后的清洁、各种性传播疾病和一般生殖系统疾病的预防和早期发现、生殖器官的外伤及一般处理、常见障碍及其解决方法、基本避孕方法原理和避孕药具的使用。这主要是提高求助者在性方面的自我保护和防治能力,以解决和避免一些较普遍的问题。
2.5 性生活艺术
这一点在咨询实践中尤其重要,因为不少已婚甚至未婚者都遇到过性生活不和谐的问题,他们非常迫切需要得到咨询师的正确指导,而咨询师本人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也就不能很好完成咨询任务。
當然,如此全面、丰富的性科学体系的知识,我们不可能都掌握得非常精到和深入,一般要求是要达到基本、普通和准确,这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因为我们进行性问题咨询所面对的求助者,其文化层次参差不齐,在性方面的知识掌握更是不可能有多少,因此过于深奥、精细和学术性强的内容也不会很好地接受。只要能够把他们所希望了解的、能够被理解和实际应用的告诉他们就完全达到目的了,但前提是这些知识必须是正确的、是當代性科学领域认可的。
最可怕的就是,在求助者看来是非常值得信赖的咨询师所告诉自己的、可能对自己今后生活、幸福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知识和指导性的内容,竟然是不科学、不正确的,那样必然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悲剧。
3 要具备更强的职业道德和自身道德
心理咨询师的职业道德有其特定的一些要求,而在从事性问题咨询时这些道德要求同样适用,而且还有更多和更高的要求。
3.1 更充分的尊重
性问题是绝大多数人最大的隐私,當对方下定决心要把这些袒露给你的时候,你必须表现出充分的尊重与理解,不可表现出丝毫轻蔑、无所谓、好奇等神态,应该以认真、理解、自然的状态贯穿始终。要对不同层次、不同问题的求助者一视同仁。只有在充分尊重的基础上,才能使来访者“愿意参与深入的、长期的过程”。
3.2 更强的保密意识
既然是个人隐私,當然要做到保密。尽管心理咨询师都知道保密是第一要务,但因为求助者所谈到的性问题往往是非常特殊、甚至非常离奇的,这时候要做到把它深藏心底的确是不太容易的事情,所以要具备更强的保密意识,能够运用意志能力来控制自己,才能保证不使求助者的问题被泄露。“保密性是治疗关系建立的一个独特方面”,在性问题咨询中则显得更为重要。
3.3 更大的耐心
性问题的求助者欲言又止、吞吞吐吐、迂回婉转、顾左右而言他的情况非常多见,同时各人对所存在问题的理解、认识以及表述方面的能力的差别,也使得咨询过程中会遇到比较难以沟通和理解偏差的现象。这就需要从业者具有更大的耐心,在尊重基础上,做充分有效的鼓励、引导,以达到最终目的。
3.4 更谨慎的言谈
性问题毕竟与其它问题存在着本质的不同,在咨询沟通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的运用,要做到更加缜密、严谨、明白和准确。如果咨询谈话过程中眉飞色舞、信口开河,不注重语词的选择和恰當表情的配合,则很难收到良好的咨询效果,甚至会产生反面的作用。
3.5 更恰當的尺度
中国的社会环境和多数人的一般观念,都使得我们在谈性问题时必须注意把握尺度。这一点跟言谈谨慎还不太一样,它要求的是解答和指导时不能超出一般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能过于深入、过于直白、过于随便,否则一旦让对方产生反感,则必然使咨询彻底失败。
3.6 自身更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
事实上,尽管心理咨询包括性问题咨询要求咨询时保持中立态度,不要用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标准来评判求助者,并试图对对方产生影响。但事实上,咨询师本人所具备的道德观念,在不知不觉中也不可避免地会对求助者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在特定情况下,需要“把性知识教育与性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因此,合格的咨询师必须具备合乎社会要求的道德观念,以避免对求助者产生不良影响。
我们认为,作为性问题的咨询工作者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职业要求,才能使这项工作开展得更好,也才能使求助者获得更加科学、有益、实际、具体的指导,才能保证其生活更加完美、人生更加幸福。
参考文献
1 钱铭怡编著.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29
2 储兆瑞,寇建红,等.面向二十一世纪的性与健康[c].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1999:178—182
3 Cerld Corey著.石林、程俊玲译.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5
各位女士,你们好!
非常荣幸和大家相识,感谢*****给我们提供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首先做一下自我介绍,我是***咨询工作室的专职心理咨询师,名字叫***。今天我想借此机会和大家交流一下心理咨询方面的知识。心理咨询目前在我国特别是在我们河南这个内路省份,是一个新兴的行业,许多人对它还很陌生,还需要一个认知和接受的过程,基于这个情况,我今天仅仅是和大家交流一下心理咨询的普及性的两个问题。一是心理健康的问题,二是心理咨询的问题。
说起心理健康,我想大家或多或少都会有所了解,但很多人对这个概念还不是很明确,那么我想请问一下在座的各位,什么是心理健康呢?可能有的朋友会说,心理健康就是心理没病呗。这个回答不能算错,但也不是很全面,我在这里借用世界卫生组织的心理健康的定义:所谓的心理健康就是指在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在与他人的心理将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具体讲有四个方面:
第一:心理健康就是身体、智力、情绪十分的协调,能适应环境。也就是说,当你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能很快适应新的环境,新的生活,自我调节能力很强。我举个例子,曾经有一位年轻的女性马上要出国留学,对许多人来讲这是一件很高兴的事情,可是她呢,随着出国日期的临近,出现持续焦虑不安、失眠以及其他一些情绪上的反常,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咨询师了解,原来是这位女士害怕到了异国他乡在陌生的环境中自己无法生存所以导致心理失衡,通过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这位女士的身体与情绪调解能力的不足。不过我相信在座的各位这一方面许多人都做的非常好,否则你可能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第二:心理将康就是在人际关系中能彼此谦让。有这么个例子,一位女性来访者前来咨询,她咨询的目的是想摆脱在办公室中出现的不能自控的冲动情绪,什么事情使她如此呢?经过咨询师耐心询问,得知是因为这为女性仅仅是讨厌她的一位女同事而导致情绪不良。讨厌的原因呢是因为她的那位女同事和上司说话总是娇里娇气,喜欢和讨厌是人之常情,但因此影响正常工作,这样的女性你能认为她心理健康吗?
第三:心理健康就是有幸福感。这一条非常的重要,我想统计一下,认为生活很幸福的女士请举手,(。。。。。。。)举手的人不多,我想请问各位,我们现在的生活衣食无忧,丈夫宠爱、孩子乖巧。那么我们为什么没有幸福感呢?可能有的女士会说,没钱!对了就是因为我们的生活和理想不切合实际,有过多的无法完成的计划,你每个月挣一千块钱,但总想花三千块钱,你能办到吗?不能,所以心理就极不平衡以致失去了幸福感。有句俗话说的好,叫“知足者常乐”。我再举个例子,香港著名演员张国荣,集财富与声誉于一身,有无数的FANS崇拜他,包括我自己,在常人眼里,他是怎样的幸福啊,可是在他的盛名之下,有谁知道他同样忍受着感情与事业带来的压力,以致身心失衡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而无法自拔,最后自杀身亡。张国荣的自杀引发多个影迷随他而去,这不能不说是一件悲哀的事情。如果张国荣能有幸福感,能够在咨询师的帮助下很好的调节自己的不良情绪,今天我们就不会再为这位巨星的逝去而叹息。所以我希望大家珍惜你的生命,珍惜你的生活,珍惜你手中的幸福!
第四:心理健康就是在工作中,能发挥自己的能力,过着有效率的生活。也就是说,我们能在工作中感受到乐趣,我曾经听一位朋友讲,说现在的人是干一行厌一行,干会计的嫌枯燥,干营销的嫌辛苦,做生意的怕风险,做公务员的嫌单调,总之,没有几个人对自己的工作满意。那么当我们做着自己讨厌的工作,没有激情的工作时,你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潜力吗?我想是不可能的,你可能会为了生计而努力工作,但你在工作中绝对感受不到乐趣,也就无从谈起把你潜在的能力在工作中挖掘出来。
听了以上四条心理健康的标准,我想绝大多数人都不敢说自己心理健康了,不过没有关系,偶尔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只要不让不良的情绪泛化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及时调节心理状态,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比如说上半年出现的非典,当人们了解到非典有很强的传染性后惊慌失措,人们经历了一次严重的心理考验。当非典过后,多数人都恢复了正常的生活,而一少部分人呢则患上了强迫症,反复的洗手,无法摆脱恐惧的心理。对这部分人,你能说他心理健康吗?他们就需要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心理疏导,否则他们无法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一
曾在美国哈佛大学专攻心理学的岳晓东博士提出心理健康与咨询中的“灰色区”概念,认为心理正常的“白色”和心理不正常的“黑色”之间存在一个“灰色区”,且世间很多人都散落在这一“灰色”区域内,表现为心理不平衡、情绪障碍、焦虑心理和变态人格等。成教大学生是一个构成复杂的群体,一些人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不适。
1.破茧成蝶的学习心理和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相互影响。成教大学生生源复杂,有的是为圆大学梦的成年人,有一些是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继续深造的“专升本”学生,还有一部分是追求“一专多能”的第二学历的学生。他们大多内心深处有一种不服输的劲头,渴望自己的价值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当然,成教大学生中也有部分人存在得过且过的混文凭心理。这部分人学习无动力,有的是奉父母之命不得不学习;有的是为了寻找出路和谋求职业,才不得不选择成人教育这条出路。他们学习目的不明确,行为自由散漫,缺课逃课现象相当普遍,考试舞弊现象泛滥,对学校的认同感不强。总之,“学”与“混”的心理矛盾在成人大学生中体现得十分明显。
2.归属感差,自卑心理重。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心理学家柯里也指出,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就是自我评价的一面镜子。与普通大学生相比,成人大学生总觉得低人一等,自我价值否定性倾向明显。首先,成人大学生或者是“老大不小”上大学缺乏年龄优势,或者是高考失利,失败的阴影总是笼罩心头,接受成人教育只不过是无缘普通教育之后的无奈选择。其次,“成教大学生不如正规大学生、成人教育文凭不如正规文凭含金量高”的社会舆论消极影响也容易使成教大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学校对普通大学生和成人大学生实行两条线管理,用人单位对成人教育毕业生则另眼相看。一些学生在这种观念影响下长期压抑自己,“危机感”强烈,很难在家庭、学校、社会找到归属感,容易产生的偏激情绪,甚至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问题。
3.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大,焦虑、恐惧时有发生。成教大学生的文化基础普遍不扎实,入学门槛相对较低,在校学习时间短。2007年,教育部发文,要求各成人高校在分省计划编制过程中,要体现成人高等教育为在职从业人员服务、以业余学习为主的特点,尽可能减小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在校生规模。但是,成教大学生啃的却是普通本、专科生教材,学习任务重,学习难度大,心理压力可想而知。一些成人大学生肩负着更多的家庭、社会、工作的责任,工作、生活、学习的多个角色甚至是多种压力使他们更容易产生心理困惑和思想迷茫。此外,成教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交友、恋爱、婚姻的选择,面临经济拮据的窘境,遭遇价值观念的冲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
成教大学生比普通大学生要面对更多的学习、就业困难,遭遇更多的挫折与失败的考验,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接受着心理承受能力的考验,如果调整不当,极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心理疾病。然而,一些普通高校对成人教育认识不够,投入精力明显不足,对成人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程度普遍偏低。
1.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成教大学生学习任务重,学习时间短,学习机会来之不易,一些人认为专业教学是硬道理,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则可有可无,于是,心理健康教育无法纳入课程体系,而是以一些板报、标语的宣传替代了事。个别高校在成教大学生中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但课时少得可怜,教师只能作一些基本的理论传授和简单的心理测试,根本无法进行系统的心理素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动性与可操作性特点也无从体现,“通过师生共同参与,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当然很难达到。
2.心理咨询边缘化。一般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成教大学生很难享受这些资源,因为成教大学生的面授时间一般安排在寒暑假或节假日,而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在这些时间不开放,各高校函授站(点)则没有条件设立心理咨询机构。理论界对成教大学生心理咨询的研究边缘化。目前,研究高校心理咨询的理论成果不少,但这些研究主要是针对高校普通大学生而言的,专门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咨询几乎没有。笔者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文献标题为《成人教育心理咨询》学术论文,检索时间是1987~2008年,没有任何相关记录;再检索标题为《成人心理咨询》的内容,结果只查到2条相关记录。尽管很多成人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年龄相仿,但经历不同,学习环境不一样,甚至前途也会有很多差别,因此心理反映和心理咨询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如果套用普通大学生的心理咨询的方法恐怕收效不会明显。
3.日常管理程序化。当前,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大多实行二级管理模式,即成人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主要负责招生、学籍、教学计划制订、教学站(点)审核等工作,各院(系)主要负责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安排、学员的日常管理,其他相关部门负责后勤、党团等工作,分工协作是这一管理模式的最大特点。然而,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我们经常碰到的是分工容易协作难的尴尬局面。一些高校的教务、党、团、学工部门很少参与成人教育管理,教师往往临时聘请,没有专职的学生工作队伍,学生中党团组织不健全,计财部门只管收费,后勤部门会因宿舍紧张而安排成教大学生临时租住在校外,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当然难觅成教大学生的踪影,成教大学生似乎总是高校的一个匆匆过客。这主要是因为一些人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主打产业,成人教育只是学校创收以改善教学条件的手段;或者认为成教大学生有工作单位的关心,学校不应过多操心。于是,报到缴费上课—考试毕业成了成人大学生活的全部流程,程序化的管理非但无法抚平成教大学生昔日的失落感,而且由于与普通大学生相比较而催生了新的落差感,甚至由于这种落差而逆反、怨恨、自暴自弃。
三
成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健康的心理是合格人才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因此,高校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要,帮助他们调整心理不适,化解心理矛盾,排解心理压力,预防心理疾病。
1.开展积极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构建心理健康的平台。“所谓‘教书育人’,‘育人’是目的,‘教书’只是手段,而要‘育人’,首先必须‘育心’。这样看来,教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个‘育心’的过程,即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1]。对于成教大学生而言,“育心”的工作显得艰巨而迫切。第一,迫切需要专门的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材。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缺乏针对性强的教材,成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举步维艰。因此,根据成教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体系,编写出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是当务之急。第二,迫切期待心理健康教育能走入成教大学生的课堂,保证课时,注重实效。该课程一方面为成教学生提供关于心理卫生与保健方面的基本知识,另一方面结合成教大学生的具体情况,通过心理测量、角色扮演、行为矫正等方法,进行必要的心理素质训练,达到促进心理健康的目的。第三,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各科教师应善于发现并利用学科知识中有关心理教育的具体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
2.利用网络心理咨询,关注成教大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心理问题。网络心理咨询是在吸取传统心理咨询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借助现代网络技术,通过在线即时服务、BBS论坛、E-mail邮件等形式进行的心理咨询。网络心理咨询具有开放性,成教大学生不会因为时空的限制而吃“闭门羹”;网络具有隐蔽性,来询者可以逃脱熟人的眼光,倾诉平时难以启齿的问题,释放心中的压抑、苦闷,在咨询人员的帮助下走出心理困惑,克服心理障碍。随着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网络成了成教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新渠道,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当然也应做到网上。值得一提的是,笔者曾在所教成教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听说过网络心理咨询”的不到被调查者的15%,一些学生错误地将网络心理咨询等同于网络聊天。在了解了网络心理咨询的相关情况后,近40%的学生表示,“如果有心理帮助的需要会考虑网络心理咨询”,但他们对于咨询的效果表示“没有明确把握,试试看再说”。这说明相对于传统心理咨询而言,网络心理咨询的诸多优点使它更容易为成教大学生所接受,因此,对于这一全新的事物,我们一方面要适当宣传,避免误解;另一方面,高校要加强心理咨询网站的维护和管理,咨询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助人自助,化痛为通”的目的。
3.实施人本化的管理。俗话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学校的各相关部门应充分发挥协作精神,像对待普通大学生一样关心和爱护成教学生。如财务部门体谅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在当前成教大学生无法享受国家助学贷款的情况下缓收或减免特困学生的学费;任课教师注重与学生的课后交流,学生辅导员经常深入学生当中;就业部门尝试为成教大学生构筑就业的平台,用真挚的爱心和无私奉献精神为学生排忧解难,抚平他们的自卑感,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学工部和团委既要健全成教大学生的班级管理制度,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又要吸引和组织成教大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同时可将校园文化活动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起来,使他们在积极向上、健康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中陶冶情操,发挥特长,展现自我,树立自信,克服自卑,优化心境,让成教大学生学会“用勇气去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用平静去接受一切不可以改变的,用理智去区分可以改变与不可以改变的”[2],成为身心健康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