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培养学生法治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意识;现状;对策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职院校占据了高校的半壁江山,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学生不仅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是法制观念的传播者,是实现依法治国的主力军,因此,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必须培养和加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
1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
1.1法律知识欠缺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只有具备丰富的法律的知识,才能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才能在自身的利益受到威胁的时候,做到运用正确的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高职院校学生李某,为了出行方便,自己买了一辆电动车。某个下雨天,李某骑电动车外出买东西,在人行道上直行时候,经过一个路口,一辆汽车突然转弯,李某避让不及摔倒在地。汽车司机非但没理会李某的摔伤,还责怪李某不知躲让,并且在责骂之后扬长而去,李某只是自认倒霉。从这个事例可以看出,高职院校的学生因不懂法,不具备基本的法律知识,而在自身利益受损的时候没有维权意识,不能很好地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2法制观念淡薄
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现实的学习与生活当中,由于法制观念的淡薄,形成了亵渎法律的意识,往往难以做到自觉的遵守法律制度,没有义务观念,随意的践踏他人的权利,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1]高职院校学生夏某因与寝室同学发生矛盾,而产生报复的心理。在报复的手段上,她采取偷拿室友财物的方式,想以此方式让室友着急难过,达到自己报复的目的。虽知盗窃是一种不好的行为,甚至可能造成犯罪,但夏某对此并不在意,法制观念极其淡薄。
1.3法律信仰缺乏
法律信仰是人们在现代社会环境下对法及法律现象反应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理想的信念。[2]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只有对法律有所信仰,在心里时刻保持着对于法律的尊重,才能在实际生活中实现对于法律价值的正确追求及自觉促进自身法律意识的培养。然而现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法律信仰方面存在严重的误区。受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权力大于法律,认为打官司打的是“关系”,依靠的是“票子”,因此,在处理问题时就简单以为用钱就可以摆平问题,藐视法律的权威性。
2解决高职院校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对策
2.1加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力度,补充法律知识
加强学生法律知识的学习,课堂教学不失为一种快捷高效的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应重视法律基础课建设,优化师资队伍,聘请专业素质较强的教师,完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学习和掌握比较系统的法律知识和技能。另外,除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外,还应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第二课堂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觉能动性,自主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成立学生自治学法组织,鼓励学生定期开展活动,如“模拟法庭”活动,法律知识竞赛、学法守法演讲比赛等,学生可通过这些活动主动学习相关法律知识,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拓宽自己法律知识的知识面,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3]
2.2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教育环境,增强法制观念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环境对人的影响可见一斑。特别是对于心智尚未成熟的高职学生,环境的影响力更不容忽视,良好的校园法律教育环境更有利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高职院校应实行依法治校,用法制观念指导学校的各项工作,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将各项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各项工作有章可循,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依法办事的氛围,使学生认同法律的权威性,并内化为自己的意志和信念,自觉去遵守法律、尊重法律、维护法律。[4]
2.3加强实践活动,提高法律信仰
高职学生对法律缺乏信仰,不信任法律,很大程度都是受个别不良社会现象的影响,片面理解法律,对法律产生误解。要消除学生的误解,就要鼓励学生勇于实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只有参加实践活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所学到的法律知识,才能学会将法律知识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在权利遭到侵害或是遭遇纠纷时,能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通过自己用法的亲身经历,进一步熟识法律,建立对法的信任,提高对法的信仰。[5]
2.4建立学校与社会、家庭的有效联系,提高法律意识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提高,不仅仅是学校一方的责任,而是涉及家庭、社区以及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的系统工程。[6]因此,学校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的同时,社会和家庭也要发挥自身力量,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社会方面,要注重优化法制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文化氛围。另外,家庭教育的力量也不容忽视,大学生最早接触的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配合学校教育,注重给孩子良好的熏陶。
参考文献:
[1]李荣兵.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企业文化,2015.
[2]杨丽芳.浅谈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法制博览,2015.
[3]杜冰.增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路径探讨[J].河北师范大学,2008.
[4]李丹梅.高职院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
[5]于桂凤.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缺失及解决策略[J].法制博览,2015.
【关键词】中职学生;法律意识;培养
一、法律意识的含义与结构
1.法律意识的含义。法律意识是法律观点与法律观念的合称。包括对法的本质与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与态度,对法律本身与法律适用的评价、理解与解释,以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同世界观、政治观念、道德观念等关系密切,具有阶级性和社会性。
2.法律意识的结构。从主体对法律现象的主观把握方式的角度来看,法律意识的横向结构要素包括法律知识、法律理想、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评价和法律信仰等几个方面,这些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法律意识的结构整体。法律意识的纵向结构要素包括三个部分,即分为法律心理、法律观念和法律思想体系。
二、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分析
1.家庭环境及家庭教育的影响
①家庭缺乏温暖。单亲家庭、继亲家庭、收养家庭、不和睦家庭的越来越多,导致职高学生享受不到家庭的温暖,许多孩子心理扭曲,迫使他们误入歧途。②家庭教育方法不当,影响子女健康成长。③家长错误的人才观,误导孩子盲目脱离实际。
2.学校对职高学生法制教育的误区
主要有学校的德育缺乏了一种真正的人本关爱;重知识、内容的传授轻法律意识培养;重课堂轻实践;教材编写重权利轻义务。
3.社会环境缺乏人文关怀与保护
①许多不良现象对职校学生有着极大的影响,残酷的升学竞争,因此产生的痛苦失望、自卑……严重地摧残着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其人性的扭曲,人格堕落,甚至犯罪。②社会传媒中的一些负面影响。多渠道的传播如电脑、电视、音像、书刊日益普及到各家庭,使青少年耳闻目睹许多不良社会现象,从而思想受到腐蚀,心灵受到污染。③网络心理疾病的蔓延。“网络心理障碍”导致的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混淆现实生活和虚拟生活等症状严重影响了上网学生的生活,严重者还可能出现自残意识和自残行为。
4.其它因素
部分中职学生认为老师、家长、同学处事不公,对自己存在偏见而产生怨恨;有些学生会因为别人伤害自尊,而引发暴力攻击;还有些同学因孤僻、自卑而受到班级同学的排挤。
三、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的对策研究
1.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矫正教育“指挥棒”指向
①职业学校的德育工作任重而道远,应摆正德育位置,正视生源现状,把握德育工作的契机,继续探索现代职校学生管理模式,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多鼓励少批评,抓反复,反复抓,多方协作,齐抓共管,创造德育工作新局面,为社会输送合格的建设人才,为高校输送优秀人才。
②学校可创造条件,通过实践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如警校共建,让学生参观监狱,与同龄犯人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特别是改造阶段中的悔悟,把民警、少年法庭的法官请进课堂,通过活生生的典型的事例,从内心去触动学生,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
2.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及时有效的实施教育
重视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与学生家庭建立密切的联系、配合,做到随时掌握学生思想行为的动态变化,及时有效的实施教育。家长尽力辅佐学校,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尽量减少或避免各种负面、消极的因素对孩子心理的不良影响。作为孩子成长的社会以及为孩子树立职业形象的各行各业,都要从关心祖国下一代心理健康成长的角度出发,努力创设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社会发展风貌,以自己健康成人应具有的心理素质和行为规范去影响孩子、教育孩子,为孩子健全人格的形成尽力创造最优的家庭环境。
3.学法、用法,培养以法办事的行为定式
①加强中职学生学法。从社会心理学角度来看,培养中职学生健全的法律意识,也就是完成他们各自特定的法律行为的社会化过程,达到完全自觉地按照社会主义的宪法与法律规范调节行为的心理效应。要使中职学生具有健全的法律意识,养成依法办事的良好习惯(行为定式),因此,学校的法制教育课程就成为至关重要的基础性环节。进行法制教育,必须使每个教师从思想上重视起来。
一、营造发问的氛围
奥地利教育家贝尔纳曾强调:“没有情感的教育不会成为成功的课堂。”作为教师,尊重、关心、热爱学生,有利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这种师生关系是鼓励学生大胆提问的前提。平等、和谐、信任的师生关系,自由、宽松、民主、融洽的课堂气氛是唤起学生学习兴趣并促其主动学习的基础。这样学生就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地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会获得充分的发挥和显示,各种独立见解就会层出不穷。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发问,如在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时,我营造发问的氛围,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导言提出问题,并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提升发问的人气。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了发问的氛围之后,学生会争先恐后地发问,从而使学生养成爱发问的好习惯。
二、有效地引导发问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引导学生,让学生明白该怎样提问,掌握提问的方法,如可对文中的标点符号、词语和修辞方法的选择运用,可对作者的见解、文章的写作等提出疑问。也可引导学生对难于理解的句子提问;也可引导学生对优美的句子加以提问进而评析其妙处,揣摩作者的妙笔生花;也可引导学生对文章的布局谋篇,内容的选择提出问题;也可引导学生从发散的角度对课文中大成定论的看法提出疑问。
有效引导发问,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也使得学生与教师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发问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的过程,是积极互动、共图发展的过程,会让教学变成一种充满智慧的挑战。能提出问题是一种智慧,解决所提出的问题更是一种智慧。发现问题的过程中给知识注入了生命,知识因此而鲜活;解决问题的过程是给生命融入知识,生命因此而厚重,而教学不再只是课程的执行与传递,更是课程的创新与开发。
三、以发问促发问,发问后留下问题
以一个较大的问题,由此细化出若干小的问题,再让学生细化出各个具体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教师不再提供唯一标准答案。当学生发问后,教师恰当地解决了问题,同时又引出新的问题,激发起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师的做法是以此引发学生发问的兴趣,当学生获得了发问的价值后,自然会进行更有价值的更精彩的发问,从而解决了让学生开口难的问题,成为鼓励学生敢于发言表达所思、所想、所感的好方法。
四、培养学生发问的好习惯
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曾说:“思维起始于问题,是由问题情境产生的,而且是以解决问题情境为目的。”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是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提供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主动发问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出问题共同解决,共同收获,共同发展,这是一种收获的体验,持之以恒,将终身受益。
关键词:法律意识;渗透;家庭教育;培养
法律意识是公民应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一方面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是为了满足学校和社会的需求。但是针对目前而言,很多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是比较匮乏的。据中国法制网统计,中职学生中,有违法倾向的约占27%,不能有效地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约占40%,其他不良行为的约占13%。由以上数据加之笔者多年的教学观察,如何提高中职学生的法律意识亟不可待。
随着当今社会传播媒体的空前发展,犯罪逐渐向低龄化发展,青少年以敏感的触觉感受着时代的变化,见多识广、思维活跃,出现心智的早熟、早知。然而,中职学生正值15-18岁之间的青春期,心理和生理都处于生长阶段,若不对学生在法律意识上稍加引导,他们尚未形成的思想观和价值观就会出现较大的不稳定性和盲目性。对于如何培养学社的法律意识,笔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一、尊重法律 提高法律意识
康德说过,“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让我们的心灵感到深深的震撼: 一是我们头上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法则。”要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要做到让学生尊重法律。只有学生对法律有了尊重,才会从内心接受法律并去了解法律,才会在生活中运用法律并以法律为准绳规范和制约自己的行为。
不良社会风气影响了学生对法律的自觉性,由于社会上藐视法律的犯罪行为司空见惯,他们在潜意识里就对法律的尊重逐渐淡化。他们在实施某种行为之前抱有个人侥幸心理,缺乏对这种行为产生的社会后果的清醒认知,对法律已失去畏惧感。因此,首先做到学生对法律的尊重,在心理存在法律意识才能使得提高学生法律意识之路事半功倍。学校可以通过聘请有关青少年犯罪的专家、长期从事法律教育工作的讲师等为学生定期开展法律讲堂,同时学校也可以挑选相关人员担任辅导员,在生活中为学生灌输法律思维,强化法律意识,做到懂法、用法、依法。
二、渗透法律 课堂法制教育
课堂教育才是青少年法律教育的主阵地,学生可以在学校的法律基础课和相关课中学习到法律的基本知识。但是中职学校的教育是以技术教育为主,法律教育只是作为公共学科开展,课时少,对学生法律学习影响较小。因此,学校要改进法律教学模式,增强法律教学的实效性。(1)优化教师队伍。所谓言传身教,教师要做到专业,才能去感染学生。教师只有“心中有法、自身懂法、合理用法”才能在法律教育中认真对待法律教育,才能让学生明确学校对法律教育的重视,才能让学生明确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才能让学生在法律教学的熏陶下在潜意识里形成法律意识;(2)关注教材更新。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种新型犯罪行为的层出不穷,法律章程也是在不断修改、制定,避免钻法律空挡现象的发生,因此,法律教育中教材的选择要做到实时更新。因为废旧的法律条文对于社会治理而言就是一纸空文,往往会对学生产生误导,给学生带来错误的指导。例如一些法律法规在旧的法律规章制度中并没有修订成文,但是在新的规章制度中却明确成文。如果不及时更新教材,学生的心理就没有明确的法律犯罪界定。(3)建立评估制度。教学评估是衡量学校教学的重要依据,合理科学的教学评估制度能正确有效地保证教学质量,对教学的收益作出客观公平的评价。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才加一些法律教学的活动,然后让学生根据自身的法律知识对活动的各种现象发表评论和建议,最后教师再根据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指导、评价,突出学生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帮助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理解法律真谛,树立法律意识。
三、理论结合 重视家庭和社会大讲堂
中职学生的法律教学活动需要教学者积极利用好各种教育资源,需找好适合学校实际和学生特点的教学载体。比如说可以走第二课堂的形式,从侧面入手,潜在感化学生。笔者认为可以通过课外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其他课堂渗透之类。笔者提出中职学校学生守则渗透之法,《***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手册》是学生在校必须遵守的重要行为规则,高度概括了学校、社会以及国家对学生的具体行为的具体要求,只有较好地培养学生遵守《学生手册》才能为学生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打下坚实的基础,让学生熟悉、懂得以及遵守规章制度,为学生以后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奠定基础。再如一些家庭教育,尤其是一些少数名族地区,他们的宗族信仰、族群关系决定他们的长幼关系以及其他影响力。在他们的思想里也行长辈的教育远比学校教育更为重要,可见,家庭教育也是学生法律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家庭的教育也许会直接造就学生的“原样继承”,家长要规劝学生的行为,要培养学生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要做到对学生不溺爱、不迁就、不粗暴,要做到沟通交流、和谐共处。
总之,如何提高中职学校的法律教育质量,还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努力和思考。有效地利用实际情况,做到因需取材、因材施教,才能真正为社会、为国家培养出一批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才能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以及用法,这样才真正达到了中职学校法律教学的最终目的,达到了维护地方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姚兆锋,禹路兵. 高职法律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运用[J]. 大众科技, 2014(05).
[2] 彭斌.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法律素质的调查与思考[J]. 职业教育研究,2009(07).
中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普遍缺少质疑的精神,通过笔者近期调研来看,学生缺乏质疑意识主要有以下的原因:以升学率为主导的中小学教育,以提高学生成绩为抓手,沉重而乏味的应试训练抹杀了青少年的好奇心和对数学的兴趣。笔者对近年来所带三届学生分别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有二分之一的学生对数学不感兴趣。另外二分之一所谓对数学感兴趣的学生也只是被动学习和完成作业,缺乏主动学习的态度和探究的好奇心。学校的封闭式管理,很大程度上阻隔了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得学生学习变得单调与枯燥,进而造成学生好奇心与兴趣的缺失。封闭式管理的学生犹如笼中之鸟,怎能适应大自然,又怎能展翅飞翔?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对学生指责和训斥,使学生不敢甚至耻于提出问题,更不利于学生质疑精神的培养。学生怕提出的问题没有水平被老师训斥,被同学耻笑,因此有疑而不质。
面对这样的教学环境,学生的质疑意识又该如何培养呢?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
1.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调动和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态度,首先,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信任感。老师平时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拉近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消除提问的心理障碍,主动提问。 其次,尊重学生。初中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有着对事物和知识独特的认识,重视学生所提问题,并耐心给予解答,使学生不会担心因所提问题简单受到同学和老师歧视、或因自己的意见不被重视等心理问题而不敢提问。再次,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培养学生质疑态度的自信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其所提问题予以肯定和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质疑、解疑,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2.创设自主讨论方式,营造良好的质疑气氛。
首先,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勤于动脑,善于发言。在数学课堂上师生之间应该建立亲和的对话平台,沟通对话渠道,在思考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给以启发,教学生如何去动脑,如何去思考,对于学生思维的结果,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说出计算的原理,说出概念的形成,说出公式的推导,说出解题的思路。可以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对学生中独特的想法不要轻易的否定,鼓励学生标新立异。
其次,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营造质疑氛围。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有利于发挥每个人的长处,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讨论学习,关键是通过交流和讨论发言后知道自己的思维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以及自己在理解、认识问题中的缺陷。这种方法有助于质疑意识欠缺的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展现自我,凸现个性。
再次,教师应多鼓励,少批评,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方程应用教学时,刚上课,学生A提出问题:“老师:地球对物体有引力,对吗?”答:“对”。生又问:“假如,地球上有一个通透的洞,一人从这个洞跳下去,是头先出去,还是脚先出去?”学生的问题离开了本节教学内容,但笔者没有批评,组织学生讨论,开始学生只停留在表面上争论,笔者及时引导,请联系物理知识――重力展开讨论,学生很快得出答案;再次引导,请结合地理知识讨论,学生得出地球内部是高达几千度的岩浆;笔者又说:请结合现实思考,学生答,不存在这样的洞。最后笔者总结:学生A善于思考和联想,敢于提出问题,值得同学们学习。并且鼓励学生都可以不拘泥于题目本身去思考和质疑。
3.课堂巧设“伏笔”,为学生质疑创造机会。学生的质疑,关键是教师要有意识的设下“埋伏”,请君入瓮,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无意识的产生疑问。教师课前应布置预习任务,给出导学提纲,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目的和任务,课前弄清哪些问题,课堂探究哪些问题,采用什么方法探究?最终解决什么问题?这就是课前的“伏笔”。上课及时检查预习,让学生讲解展示预习的理解,学生向讲解者提问,减少了质疑者的心理压力;此外,还可适当采取激励,如小组加分,鼓励学生质疑;教师故意出错,巧设陷阱,给学生创造质疑机会等。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法律意识 诚信教育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璠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今年我们针对一高职院校的新生和毕业生进行有关法律意识和诚信的抽样调查,让他们回答以下问题:①当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②你认为是否应该进行法律基础知识的学习?③个人诚信问题是否属于法律的问题?学生的答卷基本没有什么差异:85%以上的学生认为法律教育没有必要,但是当自己权益受到侵害时又不知道如何维权;对诚信也都基本认为是道德领域的问题,与法律没有关系。这些情况表明大学生对法律教育没有引起重视;同时,大学生法律意识最为薄弱的环节是诚信意识,仅仅被看成是高于法律要求的道德领域所独有的问题。可见,在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中纳入诚信意识教育的意义重大。
1 法律意识与诚信
1.1 法律意识。法律意识是从法律的角度感觉、认知、评价并且用以支配行为方式的意识,是人们将自己置身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觉性。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是一个与法律文化研究有紧密联系的概念,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1.2 诚信与诚信教育。诚、信互训,诚与信在理解的向度上具有不同特点。“诚”一般指“内诚于心”,其基本含义包括真诚、诚实、诚恳、诚挚、诚笃等,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诚是向内、向善的内心追求,是个人品格和境界的内在价值评价,是一种道德规范、一种人生态度和道德境界,它体现的是我与自我的关系。诚信是一个具有普遍性和初始性的道德规范,它出现在全人类各民族的文化要求中,是最起码的基本的道德。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诚信品质,事关重大。加强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对在全社会倡导“明礼诚信”的文明新风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民法通则》第4条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近现代各国民法典都对诚实信用原则从不同角度予以规定,各国学者亦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其适用范围逐步扩大。
2 诚信教育应成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
2.1 诚信教育的意义。诚信对于高校大学生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将来的职业生涯中。一方面,大学生具备诚信意识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这在我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变。另一方面,树立诚信意识是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大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特性的群体,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正处于认识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进行诚信教育,促使他们形成“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的优秀品质,不仅是学生自身的需要,从深层面上看,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基础。诚信是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石,是大学生健康人格的要素,是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走向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诚信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前提。诚信是大学生成功进入社会的“通行证”。作为高校的大学生,应该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人格信誉是自身最宝贵的无形财富,是每个人的立身之本。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来将是一个“信用抵万金”的社会,个人信用将越来越重要,个人信用记录不良的人,将来走上社会也很难有立足之地。
2.2 诚信教育的途径。
2.2.1 加强宣传,在全社会开展诚信道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应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在全社会倡导和弘扬诚实守信的良好风尚,批判各种不诚信的行为和观念,使不诚信行为受到谴责和制裁,使诚信行为得到鼓励和表彰,最终在社会中形成健康的道德评价体系,创建良好的诚信社会风气。诚信的社会大环境必将对高校带来积极健康的引导,为高校的诚信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
2.2.2 在“两课”和专业课教学中加强和渗透诚信道德教育,营造诚信的校园环境。“两课”担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任。“两课”教师要把诚信教育作为高校德育教育的重点,融入到“两课”教学中。同时,一方面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国传统道德的典籍,另一方面可以带学生参观具有良好经营道德的企业,切实感受诚信与成功的关系,激发学生内在的诚信意识。
2.2.3 建立并完善大学生诚信管理机制,为诚信建档。个人诚信管理机制是市场经济的产物,是建立有序的市场经济所必需的。高校应建立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估机制。为大学生的诚信建档,定期、全面考察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信用状况,详细、及时地记录、反馈、监察、纠偏、指导,以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促进其诚信习惯的养成,为毕业后进入社会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如,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以及非隐私范围内学生不诚信记录的公开等,这些活动都应当被广泛采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面的引导与负面的鞭策同样重要。
最后,着重进行教学与档案管理方面的改革。主要工作涉及:①学生档案的改革。改革档案的样式与记录的内容。用诚信资料替换违纪记录。②诚信资料的缓记录策略。针对某些学生暂时的小的不诚信给予悔过和补救的机会.允许其从某个时段开始,只要没有新的不诚信记录,原记录将不登载于其个人诚信资料。作好这项工作必须把握好“度”。
2.2.4 大学生应自觉提高诚信道德修养。外部的环境、制度、教育,的确能对大学生诚信道德的培养产生影响,但这些都只是从外部产生作用,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是要从大学生内在的修养做起,大学生要坚定自己的道德信念,以严格的个人修养来约束自己;要把诚信道德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使其内化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要知道只有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才能获得他人和社会的信任,而这是成功的关键。需要思路和认识上的转变:从契约的角度重新认识学校规章与班级规约性质,改变传统管理的模式,由他律转变为以学生自律为主。
3 总结与展望
重新界定诚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势在必行。道德范畴的诚信同样是法律领域的重要原则。在思想道德领域抓好诚信意识教育的同时,必须在法律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中纳入诚信意识教育。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问题尤其是诚信意识教育问题已经摆到我们面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相信随着全社会对该问题的重视、随着众多专家学者的投入、随着所有学校的不断参与和尝试,这方面的教育一定会步入正轨并能取得瞩目的成就。(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学生诚信教育、社会责任感养成研究”;HGJXHB2111155)
参考文献
1 董璠舆.当今中国人的法律意识结构.抽样调查结果与分析[J].延 边党校学报,2001(2):39-42
关键词:中学生;法律意识 中学政治课;法律生活体验
作家柳青有这样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紧要处却常常只有几步。我们青少年正处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要想不走错路,必须铺设好自己的人生轨道,走好青春每一步,一定要学会分析,学会辩别,学会拒绝,学会自我保护,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及违法犯罪行为的诱惑和侵害。
一、从案例中寻找中学生法律意识畸形的足迹
2008年5月6日晚上,江苏省泰州市某区的九位初二学生在某饭店聚餐结束后,结伴回家,席问这九位学生都喝了啤酒,大家相拥而行。当一帮人走到一处拐角处,停在路边的一辆小汽车突然发动,中年司机按响了喇叭.示意他们避让一下。几个学生不服.趁着酒意上前拦住了汽车,有的学生还用脚踢轮胎.用手敲打车窗。司机抓住一名学生的胳膊进行制止时,其他中学生一扑而上,对司机拳打脚踢,持续时间大约十几分钟。司机虽是成年人,但寡不敌众。被一帮学生打得奄奄一息。随后,学生们才逃离了现场。司机被送往医院一星期后死亡。事后警方拘留了其中三名学生。这一事件引起当地有关部门高度重视。
2011年5月3日晚11时许,陇西县首阳镇发生一起凶杀案,该镇“诚鑫电脑维修中心”老板史勇忠及其8岁的女儿被人杀死在家中,尸体被肢解。起初许多人都猜测凶手不是与被害人有深仇大恨,就是因情杀人。5月8日此案告破,凶手竟然是一名年仅16岁的初中生,与被害人无冤无仇。在侦破类影视作品的影响下,犯罪嫌疑人抢劫几百元现金和一部手机后居然残忍地杀人碎尸。
二、中学政治课教学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1.没有统一、规范的法律教育教材
目前,中学生法律教育中还没有统一的教材,基本都是以政治课本为教材。教学过程几乎是单纯的向学生灌输道德知识,对于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课几乎都是被排除在外的,甚至附带提一下关于法律的机会都少的可怜。有的学校虽然有自己的法律教育教材,但是教材无论是从内容、形式上都不够规范,往往只是简单的法律条文累加而已,一切社会领域内的犯罪案例都被晦涩难懂的法律理论概念所代替。学生根本没有兴趣理会法律知识。在社会“减负”的呼声中,一些法律教育的辅助教材,往往都被认为是“负担”给减掉了。
2、 教师业务不专,效果不佳
目前绝大多数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的法制课教师没有经过正规的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培训,许多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或校长兼任,这些老师虽然有较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就法律专业来说,他(她)们一方面缺少必要的法学理论和法律知识,另一方面又缺乏实践经验,大部分仅依靠自学课本掌握一些理论知识,遇到实际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甚至解答不了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效果大打折扣,有的学校虽然聘请了法制副校长或兼职法律教师,但因受课程安排和兼职教师时间、精力有限的制约,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3.法律教育方式与法律教育实践相脱离
尽管加强中学生法律教育的呼声较高,方法不少,形式多样。但实际效果又如何呢?通过调查发现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法律教育采取的方式与法律教育实践相脱离造成的。大多数教育工作部门一提到对学生进行法律教育,首先提到的一定是“一讲众听”的这种方式,通过召开法制大会组织学生听有关法律师界人士讲法律。偶尔的组织学生观摩几次刑事审判活动,便自诩方式创新。可想而知学生们被动的一次次地接受这样枯燥的法律知识教育,效果会怎样。通过这种教育方式获得的法律知识,对于法律教育实践可以说是毫无用处。
三、中学生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1.通过课堂道德教育培养中学生的法律意识
道德行为主要依靠自我约束,但道德与法制密切相关,许多道德规范就体现在法律条文之中. 应当采取多种途径和措施,如主题班队会,以案说法等社会实践活动, 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头脑里牢固树立"法"的观念,将来才能以一个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的公民身份走向社会. 法律知识本身较为枯燥,甚至对于中学生来讲晦涩难懂,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提高自身 的法律素养和水平,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灵活运用现代教育教学方法和手段。
2.重视法律尊重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认为:“法律之所以能见效,全靠民众的服从,而遵守法律的习性须长期的培养。”可见,法律尊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即从被动的守法转化到积极主动的守法。针对中学生而言.我们一开始从“害”的方面教育学生。所谓害.就是让学生了解违法的危害结果,哪怕是一桩打架斗殴事件,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严重性,从思想中产生振动,从中感受到法律的惩戒性,另一方面,从“好”的方面教育学生,比如日常生活中经常遇到的自身权益被侵害事件,让学生自觉拿起法律的武器,切实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从一正一反两个方面,让其感受到法律既是保护社会成员合法权益的利剑,又是衡最人民行为的一把最公平的尺子,从而认识到法律的价值,只有法律能够使人民获取自由、安全、权利。当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到法律及各种法律规则的价值时.会在潜移默化中调整自己的内心需要,在尊重自己,尊重别人的同时更加尊重法律.接受与法律规范相一致的人与人之间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3.强化生命意识教育
对中学生生命意识的教育应当成为中学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成部分。对他人生命的尊重和对自己生命的保护是每一个中学生应当牢记终生的警句,也是法律赋予他们的权益。现实生活中,初中生对于生命历程中的种种曲折、不幸等,往往缺乏必要的应对准备,面对某些生命历程中的意外事件,他们可能缺乏适当的应对能力。如片面追求升学率使一些心理脆弱的孩子可能因此产生轻生念头;因人际关系及情感导致心理问题并最终导致自杀的事件屡见不鲜;因自制能力缺乏,容易冲动产生仇恨而去伤害他人生命从而将自己年轻的生命送上了不归路。单亲家庭引发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他们的孩子其生命意识的淡薄、生命力的脆弱已成为了一种社会问题。因此,在道德教育教学中应当渗透生命教育,对学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生命教育,努力达到学生珍爱生命、教师关爱生命、学校充满生命的效果。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了解生命的有限性,欣赏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体验生命,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与理想,最终实现自我人生价值。
【摘 要】 文章认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深化理论认知,这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思想基础;二是增强价值认同,这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内在保障;三是切实规范行为,这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本质要求。
【关键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途径
大学生法治信仰是指大学生认知法律存在的价值追求,集中表达了大学生对法律至上的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报告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和后备力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理论认知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思想基础
1、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应有之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党的十报告中明确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法治价值观是以一定的思想体系来体现社会主体的利益、需要、欲望等因素,它集中反映了主客体在思想,情感和理性方面确立的价值标准与精神信仰。[1]法治作为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之一,与自由、平等、公正一起成为全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法治、自由、平等、公正有各自独立的内涵,又是一个密切联系的统一体,法治是实现自由、平等、公正的可靠保证。[2]与此同时,法治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本质的价值,它的基本功能是促进发展生产力,保证实现社会正义,在公平与效益的关系上保证二者的平衡发展。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法治的内在逻辑
首先,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法治的价值属性在于一定社会的法律是对生产力和交换关系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定社会自由、平等和公正的确认,也是对社会主体的自由、平等和公正价值需求的维护和实现。[3]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是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法治内含的价值要素与核心价值观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有着密切的联系。其次,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现载体。法治通过具体的法律法规对个人的行为进行规范和指引,直接影响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同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成要素,法治的价值意义体现为依法确立和保障人民的广泛的自由和权利,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法治化建设。最后,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的保障机制。现代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必须获得法治的保障。法律作为市场经济生活的统治形式和调控手段,一方面通过制定法律设定市场社会运作的规则和原则,另一方面通过法律评价市场社会关系主体行为标准,使市场主体受到法律规范的制约。
二、价值认同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内在保障
1、健全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教育机制
高等学校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既要讲清楚法治价值的理论内涵、法治价值的运行机制,又要引导大学生明辨法治实践中可能存在的困境。[4]因此,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着重把握三方面的内容,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文化,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近年来一些高校采取的重大事项师生听证制度、校务公开制度、廉政文化进校园等创新活动,切实推进了学生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二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法治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高校在积极培养一批法治观念强、法律素养高、法律技能强的优秀教师的同时,要探索建立从司法部门聘请兼职法治教育教师的制度,还要重视辅导员、班主任、校园保卫老师在法学教育中发挥的作用,进一步增加专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三是要坚持法律知识传授和法治精神培育并重,把法律知识传授作为媒介,把法治信仰培育作为目的的法律教育理念,丰富法学教育内容和形式,结合大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法律事件进行案例和情景教学,切实提高法律教学的实效。
2、健全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宣传机制
一是要发挥传统校园媒体中的法治教育栏目的宣传作用。充分利用校报、校园广播、校园新闻网等校园媒体,旗帜鲜明地宣讲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使高校师生形成高度共识并且共同遵循。二是要运用现代通讯技术手段,运用微博、微信等方式,不断扩大社会主义法治观的网上传播和宣传力度。特别是引导在学生中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团学组织的新媒体平台,关注校园内外的法治热点事件和问题,引导校园舆论形成校园良好的氛围。三是要在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中宣传社会主义法治观。利用宪法日、消费者权益保护日等主要时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法治文化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文化活动提升大学生的法律信仰。
3、健全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内化机制
要使个体将社会主义法治观的价值认同并转化为行为,需要经过一个接受和内化的过程。新时期,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由理想转向现实,他们更为关注的是人自身的状态和现实的利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逐渐正视并积极追求个人的价值。因此,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的认同,必须紧密围绕着大学生的切身利益,在利益认同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价值认同。首先,要从关心大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在高校育人的全方位过程中,特别是关涉学生权利义务的具体工作中,时刻要体现公平正义的法治价值,保障大学生正当的权利和合理的诉求。其次,要从关心大学生的学业入手。引导当代大学生加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的掌握,同时需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三是要从关心大学生的就业入手。要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选择实现理想和价值的岗位。总之,深化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治观的认同,需要从大学生的个人利益与生存环境中寻求切入点,兼顾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社会利益,同时尊重和关心大学生的个人利益。
三、规范行为是大学生法治信仰培育的本质要求
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育,更重要的在于使社会主义法治价值观成为每个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行为准则。近几年来,发生个别大学生违法的典型案件,甚至出现了药家鑫杀人案、黄洋投毒案等严重的刑事案件,这反映出大学生法治信仰的知行不统一。行为规范的强化机制强调一方面是要对有违社会主义核心法治观要求的行为进行抑制和批评,另一方面是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法治观的高尚行为予以弘扬和褒奖。
首先,积极参加法治校园的建设。一是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学校章程、学生守则等规章制度的建设。高校要坚持依法治校,与师生切身利益制度出台要遵循公开民主的程序,充分发挥学生组织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确保学生的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合理诉求和正当要求得到满足。另一方面,要拓宽学生自我管理的平台和参与依法治校的渠道。要积极引导学生由制度规定的被动接受者变为制度制定的参与者,做到自我管理、自我规范、自我服务。如近年来浙江高校学生公寓普遍采取的夜间限电限网、高校校园禁止违禁电动车行驶等制度,需要大学生从法治精神的高度理性看待这些制度,积极参与这些制度的制定,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营造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
其次,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在校园内开展模拟法庭活动,运用社会热点法律实践,提升运用法律知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大学生开展诸如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运用自身掌握的法律知识,积极开展普法宣传、法律援助、法律宣传,投身法治建设的大潮,推进法治精神和法治信仰的`行。
最后,在日常行为习惯中践行法治精神。无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习惯中时刻要有遵守规则的法律意识。如在高校公寓管理中经常发生学生使用违禁电器的行为,个别行为还引发火灾造成不幸事件,这就要求大学生要将遵守规则的法治信仰内化于心,付诸于行。社会主义法治信仰的培育,必须将社会主义法治观贯穿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做到知行统一。
【参考文献】
[1] 张兴海,迟慧.论大学生法治价值观的培育[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2).
[2] 叶承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解读之“法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2).
[3] 公培祥.社会主义核心观研究丛书・法治篇[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
[4] 徐蓉.法治教育的价值导向与大学生法治信仰的培育[J].思想理论教育,2015(2).
创新意识是指具有为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作出贡献的远大理想,为科学与技术事业的发展而献身的高尚精神以及进行创造发明的强烈愿望;创新能力则是指具有把上述理想、精神、愿望转化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的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的核心是培养创造性思维,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体现校企融合的校本教材开发具有很强的意义。
近些年,中国的呼叫中心行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行业都开始建立或者运用呼叫中心来进行客户服务或市场营销,呼叫中心的人才需求缺口逐渐增大,随着用人需求问题的凸显,客户信息服务专业应运而生。目前,湖南省已有三所中职学校来我校考察该专业的建设情况,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该专业还没有国家规划性的教材,至今,只有华唐教育集团开发了部分培训教程,还有部分课程没有任何可参考的公开资料,教学资源极其匮乏。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我们开发中职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弥补企业培训教材的不足,对开设该专业的教师和学生来说,是解决师生教与学之急需,也可供其他开设有该专业的兄弟学校提供参考教学资料,在开发与使用、交流的基础上,不断修订出版,可以丰富中职教材种类。
二、校本教材开发的意义
校本教材是学校为了适应自身环节和学生个性发展,根据国家教学目标、课程计划,相对于国家教材而自主开发的教材,是校本课程的载体。教育部颁发的一些文件要求为校本教材的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也是学校开发校本教材的义务和责任。
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以职业为导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课程必须为学生进入未来职业世界提供某一工作岗位或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使学生得到职业世界的认可。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校本教材内容应注重“知识、技能、态度”三个要素的融合。彻底改变以“知识”为基础设计课程的传统,真正以“能力”为基础设计课程,符合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技能,适应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要求。基于以上价值取向,我校在客服信息服务专业的教材建设上进行大胆探索。
三、校本教材开发的标准
参考华唐教育集团的教材资源,以学生就业岗位标准为指导大纲,在国家有关文件精神的指导下,结合专业教师进企业实践的体会,在客户信息服务企业的参与下,编写适应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适应社会职业需求的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本教材。
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围绕中职教育的特点,通过文献研究,以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理论为基础进行适合中职生就业的校本教材开发。
(1)首先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探讨中职教材开发的背景和意义;其次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客户信息服务服专业校本教材进行开发。(2)通过文献法和问卷法对我省和部分外省中职学校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教材现状进行调查。(3)校本教材开发的内涵和过程,从教材开发的组织者和教材开发的内容进行陈述,分析目前校本教材开发的问题所在。(4)结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育特点和教材开发理论,采取就业为导向原则、实用性原则、针对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创新性原则和注重学生素质培养和个性发展的原则,分析客服专业听力课校本教材开发。
四、校本教材开发的过程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不断提高。教师应该根据市场和社会的需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开发校本教材,选择符合学校办学特点和学生实际的教学内容。
现阶段,因开发机制不完善给职业学校校本教材开发造成很大困难,这是校本教材开发面临的当务之急。职业教育可以根据自身需要,有选择地参照普通教育教材的开发体系,但不应一成不变地照搬,从而泯灭职业教育的特色。教育部门应加强研究,并逐步建立健全机制,使中职学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更加规范化、实效化。
校本教材的开发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以适应社会需求为根本目的。同时,能够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和运用知识能力更为灵活。从教师成长与发展的角度看,教师开发出的校本教材,是教师教改的自学笔记和课程研究总结。在课程研究 、校本专业教材的开发过程中,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形成学校的品牌,能强化特色专业建设有利于打造品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