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提高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提高学生法治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高学生法治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提高学生法治意识

第1篇:提高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摘要]职业院校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学生个人的成长及发展,以及对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堪忧,主要原因是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低。对高职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的重点应劳动维权意识教育上,应采取相应具体的措施,这对推进和促进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和平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职业院校学生;法律意识;劳动维权意识;内容框架

一、问题研究的缘起

法律意识是人们关于法的现象的思想、观点和心理的总称,是社会意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它时一个与法律文化研究有紧密联系的概念,是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律意识是从法律的角度感觉、认知、评价并且用以支配行为方式的意识,是人们将自己置身于法律世界、法律生活和法律秩序中的自觉性。

德国法学家鲁道夫・冯・耶林在他的法学名著《为权利而斗争》中写道:“自己权利受到侵害,不问来自何方,是来自个人乎,来自政治乎,来自外国乎,若对之毫无感觉,必是该国人民没有权利情感。是故反抗侵害,不是因为侵害属于那一种类,而是悬于权利感情之有无。”这种权利感情就是法律意识。

西方国家一般具有较长时间的法治传统,使得社会成员中逐渐形成了不同层次的法律意识,权利维护的意识实质是一种传统,少见专门予以教化的情形。而在中国人治的传统形成民众缺乏法律意识的状况。所以关于法律意识教育的研究在国内就有很大的必要性,这在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上表现尤为明显。

国家十一五发展计划提出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计划,我国职业教育规模日渐扩大,逐渐向教育体系的主流位置挺进,对关于职业教育的研究愈来愈受重视。然而社会对职业教育始终抱有偏见,职业教育被认为是“学业失败者”的教育,加之学生本身很多方面无法否认的原因,导致职业教育被看作是次等教育。高职院校的学生从文化素质上看的确与重点院校,多数本科层次的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应该给高职生更多的关注。不能否认我们的学生步入社会会受到一定的冷遇,权益受损的几率远大于其

他类别的学生,所以要让我们的“产品”在“出炉”之前就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让法律

的权利义务的双向调整机制在他们身上发挥强大的作用。

二、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瑶舆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

我们针对所在学院06级新生和04级即将毕业的学生抽样调查让他们回答相同的问题:(1)你认为高职生是否有必要接受法律意识教育?(2)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两组学生的答卷基本没有什么差异:90%以上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进行法律意识教育,不知道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如何维权。这预示法律意识教育对高职新生没有什么吸引力,对接受过相关法律知识教育的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也没有达到预定的目的。

调查研究发现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最为薄弱的环节是劳动维权意识。劳动维权意识是指在劳动权益受到侵害时,能感觉、认知、评价并且能用法律作为手段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是法律意识的一种。劳动维权意识的状况是一个社会的劳动者整体素质的折射,更能反映一个社会法治水平。所以高职院校必须加强高职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尤其重点加强劳动维权意识的教育。

三、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点

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重点在于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劳动维权意识教育能有效促成学生多层次法律意识的形成,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法律去观察、评价社会问题,在合法权益受到损害的时候能主动、积极地运用法律武器予以维护,为其职业生涯奠定基础。

宏观上说,职业院校学生具备劳动维权意识是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需要。依法治国作为基本方略,这在我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巨变。它表明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这种巨大变化,在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学生要树立法律意识,要学会用法律的精神看待社会,学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尤其是劳动权益。

微观上看,树立劳动维权意识是职业院校学生自身的需要。职业院校学生是社会生活中一个具有特性的群体,文化素质上的确与重点院校,多数本科层次的院校的学生有一定的差距。基于社会的偏见,高职学生权益受损的几率远大于其他类别的学生,所以作为一种“准弱势群体”他们需要具有较其他人更强的法律意识。增强权利意识,是学生自身的需要,另外从深层面上看,也是职业院校生存的基础。

四、劳动维权意识教育途径与内容

(一)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可采途径分析

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途径常见的有三种:(1)定期的知识讲座,采用专题的方式,今天一个话题,明天一个提醒。这种途径最大的缺点是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2)毕业前的集中培训,这是典型的应急措施,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所以给人的印象是纯粹走过场;(3)专门开设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必修课。基本途径为:以《法律基础》课为知识铺垫,开设劳动维权意识教育方面的课程,并且将该课程作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在整个高职学段的中间学期开设。在目前没有系统教材可供直接使用的情况下,自编教材。

通过比较,我认为专门开设必修课的方式合理且实用:能克服匆忙过场的应付式教育的弊端,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利于学生的消化和吸收,达到预期的目的。其实劳动维权意识教育必修课的开设比现时很多强制的所谓的必修课的实用价值不知要高出多少!

(二)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内容框架

1、最基本的法律知识。高校都开设有《法律基础》课程,尽管这门课程的内容越来越少,教材越来越薄,但却是学生接触法律基础知识的重要媒介。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拓展这方面的教学内容。

2、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国家的劳动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毫无疑问应该成为学生劳动维权意识教育中的最基本内容,同时还必须涉及地方的劳动法规与政策。

笔者曾专门研究过相关的案例,同样的争议在不同的地方因政策上的差异,处理的结果也相差甚远。

关于劳动者的养老保险争议属不属于劳动争议、进入诉讼中应不应受理?有认为社会保险争议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受案范围的,也有认为不属于劳动争议案件的。

关于6个月的时效问题、追讨工资的时间的问题,各地做法各异。大部分地方根据劳动法规定当事人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期限是6O天,所以实践中劳动报酬只保护60天,对工资的追索也以此为限。可上海地区的司法实践却与此不

同,有自己独特的做法。

应当教育学生到任何一个地方工作务必特别关注本地的劳动政策与法规,这种关注在中国现时特定的环境中甚至应当甚于对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关注。这需要教师付出很大的努力,着力搜集各地主要的劳动政策与法规,汇总编辑,罗列比较。这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整理的材料应当是开放性的。通过自编材料的教学,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大致了解如何理解地方的劳动政策与法规,能积极主动地发现其特别之处。这样学生走出校门后就能自觉地对这方面予以必要的关注。

(3)救济的途径。我国目前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程序为一裁二审制。其实劳动权益受侵害时,还有一种救济途径:劳动监察,并且劳动监察办案时不向当事人收费。

3、基本的合同知识。劳动合同虽然受《劳动法》调整,但关于合同的基本内容还是同《合同法》密切关联的。学一些《合同法》的知识非常必要。

4、某些习惯的养成教育。教育学生养成留存相关劳动关系的等方面证明文件的习惯也应该成为劳动维权意识教育的重要内容,也就是养成保留证据的习惯。

5、时间观念教育。劳动争议仲裁时效是指劳动者或用人单位在法定期间不向劳动争议仲裁机构申请仲裁,而丧失请求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保护其权利实现之权利的制度。建立这一制度的目的是为了促使劳动争议中的权利被侵害当事人尽早申请仲裁,不至于使仲裁时效起点长久或无限后延。这一制度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虽然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制度并不合理,但在现行法修订之前,一定要严格遵守时效的规定,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2篇:提高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政治课 中职生 法律意识 权利 义务

从2005年国家提出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以来,全国各地职业技术学校得到了迅猛发展,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由于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学生人数的增多,给职业学校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职业学校学生打架事件屡有报道,职业学校学生参加教育实践拿不到工资的事情屡有发生。学生一方面侵犯他人权利而违法,另一方面自己的权利受到侵犯也不知道保护,这些都充分体现了中职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学生不懂法更不知道守法护法,因此提高中职生的法律意识是非常必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文化基础课中开设有政治、语文、数学、英语和德育等课程,在政治课教学中除了要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外,还要重视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中职生的法律意识的原因:

(一)中职生不懂法现象突出。绝大部分中职生虽然经过了初中教育,初中也有法律课,但是初中的法律知识多数属于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知识。于是许多学生就认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保护,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他们没有意识到未成年人同样也要遵纪守法,违法了同样要负责任。另外他们不了解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年龄界线与法律责任,在他们的知识库里缺乏法律这方面的知识,根本没有法律理念。有些学生自己都年满18周岁了,以为是在校生就是未成年人,于是就为所欲为。像这种连基本的法律常识都不懂的现象比比皆是。

(二)中职生普遍法律意识淡薄。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许多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教育,还有一部分的社会青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重新回到职业学校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因此中职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首先,年龄不一,大的有20多岁,小的只有15岁;其次,文化基础与普通高中生比较,中职生的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再次,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比较淡薄,尤其是法律意识淡薄。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一方面表现在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根据对职业学校的调查与了解,职业学校发生校园打架事件比普通高中多了一倍,并且后果往往相对严重。比如,2006年9月,发生在广西南宁的某职业学校学生打群架事件,造成一死一伤,涉案学生有3人被追究刑事责任,分别被判处2年至5年不等的有期徒刑。中职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另一方面表现是当自己的合法权利受到侵害的时候,不懂得用法律来为自己维权。一部分学生受到侵权后忍气吞声,一部分学生却采用非法手段进行报复反抗,导致事情的进一步恶化。如2007年7月在广东惠州一电子厂来参加半工半读学习的三所中职学校的学生因保安工作方式简单、粗、屡次殴打学生,激起共愤。因厂方未能妥善处置,发生了数百人持械寻找打人保安、讨要说法的,在寻找打人保安未果的情况下,打砸员工宿舍楼门窗、楼梯扶手等。还有某一职业学校学生在假期参加教育实践,做了三个月却没有拿到一分工资,最后老板跑路的现象。像这些就是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更是缺乏法律维权意识。如果第一个月老板不发工资,学生能及时上报劳动部门,就不会出现三个月没拿到一分工资而老板却跑路的现象了。

由于上述这两方面原因,就要在日常的教学中提高中职生的法律意识。那么什么途径能最有效的提高中职生的法律意识呢?在现行的中职教材中,政治课开设有《法律基础知识》这一门课,教师可以通过这一门课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在现行的中职教材中,政治课包括《哲学基础知识》《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法律基础知识》,在《哲学基础知识》这一门课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认识客观世界,学会观察问题与思考问题,辨明是非;在《经济与政治基础知识》中,教师要教会学生认识经济现象和政治现象,学会用经济和政治理论分析现实的社会问题;在政治课教学中,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主要通过对《法律基础知识》这一门课的学习。在《法律基础知识》这一门课中,教师的任务是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让学生懂法、守法。如何在教学中讲授《法律基础知识》这一门课使其达到提高中职生法律意识的目的呢?

首先,不能照本宣科,要对教材进行处理和分析。尤其是针对中职生这一特殊的学生群体。现行的《法律基础知识》的版本是根据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新教学大纲要求编写的,一共有六个章,囊括了宪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等六大内容。这本教材内容比较多,而中职学校的教学特点是重视技能训练,因此不可能在政治课教学中腾出更多的课时的,因此,在《法律基础知识》这一本教材的使用中,教师可以删繁就简。在教学中,针对中职生易于冲动、反抗性强、好斗等特点,重点讲述民法、经济法、刑法。民法中要特别强调民事权利和义务,告诉学生侵犯他人的民事权利时要承担民事责任;经济法中要重点讲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让学生明白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刑法中要重点讲解什么是犯罪以及犯罪要受到何种惩罚。

其次,要以案说法,力求让学生在一个个案例中吸收法的内涵与精神。案例可以用学生身边发生的事来进行分析,这样学生就会有更深的印象。比如,有一次,某校一学生在周末持刀到街道一户人家进行抢劫。后来这学生被派出所带走,并且被判了刑。在讲解这个案例时,我们要告诉学生,抢劫是重罪,即使是在校学生,只要年满14,都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还有学生在校外或者校内打群架致人伤亡的,都要负法律责任。而讲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要教会学生如何写劳动合同,以及在写劳动合同中要注意哪些要素等等。教材中虽然没有要求教学生写劳动合同,但是在处理教材时教师要适当增加这一点内容,否则学生毕业后到了用人单位那里,劳动合同都不会写。除此之外,重点讲解在遇到劳动纠纷时,该如何寻求法律的帮助。因为在现实中,劳动者往往是弱势群体,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合法的劳动权益很有必要。

再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做社会调查。某职业学校政治组教师每个学期都要组织学生到当地的法院旁听法官判案,通过一个个现实生动的案例,教育学生遵纪守法。除了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法官判案外,还组织学生到劳动仲裁部门调查,让劳动仲裁部门的负责同志给学生现场讲解当出现劳动纠纷时,如何选择最佳的最合法的途径来维护自己的劳动权益。另外,还邀请附近派出所的资深民警来学校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每一次社会实践,教师都要让学生设计好实践的目的及步骤,明确实践的意义。学生参加这样的教育实践印象深刻,并且能从中学到很多法律知识。

最后,开设法律讲堂和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加深学生对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政治课教师可以联合政教处共同组织法律讲堂,让学生在身边找一些与法律有关的案件,利用所学理论,共同探讨如何解决这些案件,更重要的是如何预防这些案件的发生。法律知识竞赛可以每个学期或者每个学年举行一次,知识竞赛既可以用现场问答的形式,也可以用考试的形式。题型可以多样,既可以有选择题,也可以有案例分析。知识竞赛最适宜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凝聚力。

在政治课教学中,除了要利用《法律基础知识》这本教材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外,还可以利用其他的教材和途径来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因为道德和法律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高了,那么他就会自觉地遵守法律。政治课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都会在无形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从而使学生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 在政治课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法、守法、用法,让学生感受到法律的威严,使法律伴随着学生成长,让法律成为他们权利的守护者和履行义务的指导者。

【参考文献】

第3篇:提高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 职高数学教学 学生主体 教学模式

新课改下,对学生主体参与的研究已经成为教育界一个讨论的热点话题.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能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与人格,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已经成为衡量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这就需要教师把视角投向学生的兴趣、思维,还给学生一定的选择自由度和自主活动的时间,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使培养和发展学生主体性的教育目标得到有效落实.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如何构建以学生为主体发展的教学模式呢?

一、积极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好奇心,使学生自主学习,不仅能为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而且能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要以积极的态度为学生创设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贴近现实、接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树立“以学生为主体,实现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式教学观念,让学生的学习体验得到充分满足,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加以理解、消化,最终形成个体独特的认知结构.

例如:在讲解概率统计这一章节时,教师的教学可以联系实际生活,向学生布置这样一个作业,让学生每天观看本地天气预报,记录每次天气预报中播报员说出的本地区的降水情况,连续记录半个月.在学习概率统计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展示自己这半个月的记录结果,让学生比较分析在天气预报中播报的降水概率与实际降水的可能性有什么联系,是不是降水概率越大,降水的可能性就越大?还是越小?这个时候,学生会发现,天气预报其实是气象专家依据观察到的数据和专家的以往经验分析推断得到的,是一种主观概率.而降水概率的大小则与降水可能性的大小成正比,概率值越大表示降水的可能性越大.这样让学生在与自己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活化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优越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立足合作探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合作探究是现代化课堂教学中一种潜能深厚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开拓创新的教学方式.通过把有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组成小组进行学习,不仅能顺利、有效地完成教学认知过程,而且能以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为基本动力,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调动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应以任务探究为重点,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验、观察获取知识,构建一个以教师和学生互动、探究创新为中心的新型教学模式,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需要.

例如:现有某人向中国银行申请个人商业贷款29万元,期限为30年.假定在月初借款,从该月末开始每月以按揭形式还款.若他想节省一些利息支出,请问他应选择等额法还是递减法还款?

教师可以将班级分成四组,对问题做相应的数学化处理,转化成我们较熟悉的问题:数列知识中等比数列求和与等差数列求和的运用.

1.按等额法还款数学模型

设贷款本金为A,r为月利率,还款总期数为m个月,则到m月末的本利和是:A(1+r)m.再设每月还款数为a,则到m月末的本利合计为:

a(1+r)m-1+a(1+r)m-2+…+a(1+r)+a.

由a(1+r)m-1+a(1+r)m-2+…+a(1+r)+a=A(1+r)m得:

a=A(1+r)mr/(1+r)m-1.(1)

2.按递减法还款数学模型

设第k个月末的还款数为bk,其中1≤k≤m,则每月平均归还贷款本金为A/m.由于第k-1个月末已归还的本金累计额为(A/m)(k-1),因此在第k个月末时,应归还每月平均贷款本金以及剩余本金所产生的利息之和,即:

bk=(A/m)+[A-(A/m((k-1)]r.(2)

接下来由四个小组同学分别讨论,比较两种还款方式的总额大小.每个学生感觉这种分组讨论的方式新奇有趣,纷纷积极参与,体现了学生在学习中应有的积极主动的状态.通过这样的合作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三、关注学习反思,提高学生思维的全面性

学会对自己的智慧活动进行反思和有效的自我调节,是智慧成熟的标志.反思是对过去的经历再思考、再审视,从新的角度,多层次、多侧面地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实现对自己活动的主动监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的反思,帮助学生整理思维过程,引导学生剖析问题本质,共同探讨错误成因,在剖析问题本质的过程中找到最佳的解题方法,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形成善于探索的数学学习思维,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例如:已知方程x +y -2(m+3)x+2(1-4m )y+16m +9=0表示圆,求圆心C的轨迹方程.

解:设圆心坐标为C(x,y),则由x=m+3,y=4m -1消去m得y=4(x-3) -1.这个解题过程是否完全正确呢?是否已经考虑了所有的情况呢?如果学生在做出解答后能这样反思一下,就会很快能发现其中的漏洞.上述的解法忽略了由已知表示圆的充要条件是:D +E -4F=4(m+3) +4(1-4m ) -4(16m +9)>0,解得-1/7

第4篇:提高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就业意识;职业生涯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1-0213-02

近年来,我国就业形势日益严竣,毕业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2010年就业蓝皮书》指出,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率约仅为86.6%。就业意识不强是影响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因素。通过调查分心多数学生在校学习期毫无就业意识,缺乏对当前社会需求了解,社会定位不准确,就业观念混乱,就业技巧欠缺,社会定位不准确,使他们无法顺利就业。

サ贝大学生就业意识通常是指以大学生个体的价值判断做为依据,对“就业”的把握并以此所作的观念准备。主要包括大学生以自身的方式对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理解、对自己的专业学习与就业预测之间的相关关系的认识等。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目前高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并且能够适时对学生进行就业意识教育,良好的就业意识是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

一、就业意识现状调查对象及方法

ケ敬蔚鞑橐灾V萸峁ひ笛г好褡逯耙笛г貉生为调查对象,调查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为了提高问卷结果的客观真实性,所有问卷的填写采用匿名形式。在学院就业指导中心的统一规划下,在各系部的的协助下,对财经系、电子信息技术系和公共管理系的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12份,有效问卷891,有效回收率为8910%。问卷设计主要涉及,在大学期间学生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就业期望、就业形势、就业的意向、自身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能否能对就业需要以及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方面的看法与建议等进行了调查。

二、就业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ィㄒ唬治鼍鸵敌问频奈侍

ブV萸峁ひ笛г好褡逯耙笛г貉生生对当前就业形势的调查中,就当前的就业问题主要分为“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困难”、 “就业形势较好,就业较为容易” 、“就业形势正常”和“说不清楚”四个方面,如图1所示每个方面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66.3%、4.7%、13.3%、15.7%。显然对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判断占主要因素,我对其进行进一步调查,在被调查者中70.1%认为金融危机等造成经济形势严峻;6.2%认为是学生对就业单位和自己的期望值过高;13.3%认为原因在于高校扩招,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量下降,供求失衡; 7.7%认为是学生在学校没有掌握扎实的知识,尚不具备就业的条件;剩下2.7%的学生认为原因在于用人单位过于重视工作经验。

ね1 就业形势分析图

サ鞑楸砻鳎壕大多数的高校毕业生对当前的就业形势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有较强的危机意识和紧迫感,也有部分毕业生对经济及就业形势的关注度不够,对就业形势的认识不够清晰,做出的判断与客观情况相差较大。绝大多数的学生把就业困难归因于人力资源的供求关系失衡。事实也说明毕业生的这种归因方式符合客观实际,有利于研究的真实性和指导性,同时有利于学生具备较高的就业动机和良好的情绪状态。

ィǘ)分析“就业准备”的问题

ブ耙瞪涯设计意识与发展规划不明确。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在校大学生很少完成对自己未来的规划,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对自己的“就业倾向进行规划”的仅为20.4%,未完全规划的学生占34.5%,而从没有规划的学生占26%,没有想过该问题的学生占19.1%。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对职业生涯规划做了进一步调查,对回答“进行了规划”的学生再次进行调查,发现部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仅是简单的学习计划,或是自己的发展目标,没有具体实施计划方案,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性也成为影响结业的关键因素。

ね2 就业规划调查图

サ鞑楸砻鳎壕大多数的高校学生就业准备不足,对个人的职业生涯缺乏规划。就业观念淡薄,成为制约就业的一大因素。不关注未来发展趋势规划,成为制约其发展的主要因素。应加强其就业意识,制定客观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为其就业打下较好的基础。

三、大学就业意识的培养途径

ィㄒ唬┥杓葡低车纳涯规划体系作为提高就业意识的切入点

ジ鋈酥耙瞪涯设计也叫个人职业生涯规划。个人职业生涯设计定义:职业生涯规划指的是一个人对其一生中所承担职务的相继历程的预期和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一个人的学习与成长目标,及对一项职业和组织的生产性贡献和成就期望。当前高校如何做到正确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是促进学生就业的一项不容忽视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须从个人实际出发把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经过自己的认真执行去实现。要有远期的目标也要有近期的具体目标,要有连续,各个阶段、各个层次也应有子目标的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提高就业意识的切入点,引导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各个阶段的学生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安排,有利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尽其才。

ジ咝5木鸵抵傅疾棵庞Υ有律入学时就开始指导学生尽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进行入学教育时,把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然根据自己在校的实际情况,在整体目标不变的情况下对过话进行调整,尽量做到与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相吻合。

ィǘ)提高就业指导人员的整体素质

ビΦ彼担作为在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应该符合“人职匹配”的原则,要求就业指导人员具有系统的理论知识,如掌握相应的人才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法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还应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及敬业和奉献精神。但是,本次调查中显示出的问题来看,目前部分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配置尚有不合理之处:一是人员结构问题;二是专业知识结构问题。这也是本次调查中显示出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プ魑肩负大学生现代就业意识培育责任的就业指导人员,如果没有专业知识结构作为支撑,在理论的探究力度上不可想象,也是不可思议的;同时其就业指导力及信息捕捉能力也是不敢恭维的。因此,要坚持“以人为本”理念,理性审视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功能,重新构建为“人”服务的就业指导模式,必须着力解决好用人问题。任用“内行”和具备专业素养以及职业性格、气质、兴趣相匹配的人员作为指导人员是当务之急,而不是以“资格”、“关系”作为人员配置的要件。

ィㄈ)营造立体化的培养环境,打造全程化职业指导

ジ咝1弦瞪一味追求高薪、稳定工作,反映的是其对职业发展理解的偏差和职业规划的缺失。学校应以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为着力点,开设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课程,教会学生通过了解自身需求与特点,分析外界条件与制约因素,适时、柔性地确定可行的职业目标与实现路径。全程化的职业指导的理念是对学生从入校开始就进行职业教育指导,我首先根据年级对学生的具体需求分阶段进行:对于大一学生,要通过专业说明会、大学如何奋斗演讲等教育形式,让他们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差异,明确上大学的目的,树立规范意识;大二学生面临职业选择,要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锻炼,进行人际关系拓展训练及职业技能的进一步培养;大三学生的焦点是就业,熟悉就业政策、法律环境、求职技巧,疏导就业压力是这个时期的重点。

四、小结

チ私獯笱生就业意识现状,是对大学生就业意识指导体系的重要前提。本文以郑州轻工业学院民族职业学院为个案,从三方面进行实证调查与分析;通过对数据进行有效分析,提出改变学生就业意识的多种对策,总的来说,学校要适应新形势.采取相应措施.深化教学改革.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就业指导工作,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缓解其就业压力和心理压力。

おげ慰嘉南祝

[1]林幸福.一般院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意识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以广东高校为例[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23(5).

第5篇:提高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经济的客观需要,是对“三个文明”建设的推进,是国家长久治安的重要保障。当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提升其法治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而目前我国注重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法治教育现象。因此,民族高职院校需加强学生法治意识教育,提升法治素养,对构建法治社会、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

1民族高职院校提升法治素养的重要意义

法治是主张严格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原则,是一种与“人治”相对应的治理社会的理论、原则、理念。法治教育是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培养大学生法治素养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出现注重专业技能培养而轻视法治教育现象,加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和思潮,造成法治意识淡薄、法治观念不强、甚至出现违法犯罪现象。高职学生作为国家建设的新生力量,加强其法治教育并提升法治素养,促进高职学生全面发展,针对民族高职院校来说意义重大。

2民族高职院校学生法治意识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法治建设的逐步推进,当代大学生民主、平等、维权等意识不断提高。但部分高职院校注重技能、就业率的提高,某种程度上忽略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部分学生缺少参与意识,出现校园失窃、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个别学生裸贷不能按时还款且无法解决,给学校、家庭、本人带来不良影响,学生的法治意识亟待提升。

2.1素质教育中缺乏法治教育

当代大学生应具备法治素养,懂得用法律知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但是,高职院校在实际法治教育工作中,未能充分重视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和教育,这样会影响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不仅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也会对建设法治社会和国家产生影响。

2.2对法的效力认识不足

依法治国要求贯彻“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要求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受社会上负面案例的影响,还有个别学校在处分学生的问题上出现随意性等现象,使大学生在不同程度上对法律的效力产生怀疑或不信任,涉及法律纠纷时回避或私了解决,导致对法的效力认识上存在不足。

2.3责任意识、证据意识不够强

当代大学生充满激情和理想,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但随着改革的深入、就业竞争的严峻、个人本位意识的影响,存在功利主义观点,社会责任感不强。大多数大学生都知道证据的重要性,但仍将证据意识停留在感知的层面,以致在实际生活中遇到法律问题时,事实没有证据支撑,则有理无实据。

3提升民族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的教育途径

民族高职院校学生法治素养的培养需要一个过程,需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本人等诸多方面形成合力、协同一致、循序渐进完成,并结合学生法治意识现状及教育教学工作实际,通过有效发挥法治教育,塑造高职大学生的美好人生。

3.1开设法律基础课和选修课,了解更多的基础法律法规知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代大学生应知法、懂法、守法,学会维权。而我国法学专业之外的高职院校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内容上仅仅是法律知识的框架性介绍,无法满足高职大学生的更多法律需求。同时,有必要开设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公司法等选修课,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司法实务,有助于提升法治素养。

3.2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法律信仰

以单一的授课方式完成法律知识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让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则更能使大学生切身感悟并获得启迪,学习效果更佳。学校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旁听法院审判、法律志愿者及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还可以举办主题班会、法律知识问答比赛、辩论赛、演讲比赛及话剧表演等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治思维,提升法律信仰。

3.3鼓励学生民主参与,营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校园环境

第6篇:提高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通过对本次调查问卷的统计与分析,当前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现状作如下归纳:

(一)高职学生的法律基本常识和基本知识普遍不足当前,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主渠道是大一年级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其课程性质为公共基础课。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专业课比较重视,而对公共基础课不太重视。对于这门课,只是临考应付拿学分,不大重视课程涉及法律知识章节的学习。甚至还有不少学生主观上抱着“只要不违法犯罪,不学法律无所谓”的错误观念不放。因此,不少高职学生都缺乏比较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从调查结果来看,学生对法律基本常识和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不太乐观。问卷题目“我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答对的只占61.3%;“我国最高的立法机构是哪个?”答对的只占45.1%;对于“如何评价你对法律知识的了解和认知”这个问题,认为“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只占55%。由此看来,从对法律的认识和态度来看,有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态度比较消极,由此导致高职学生法律基本常识和基本知识的普遍不足。

(二)部分高职学生缺乏法制观念,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合法权利的法律意识普遍较弱根据本次调查,对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比较熟悉的占32%,对与自己关系紧密的法律《民法》比较熟悉的只占21%,至于《刑法》,比较熟悉的只占9%。“当你的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你准备怎么办?”只有41%的学生选择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8%的学生选择通过武力解决,20%的学生选择通过关系解决,20%的学生感觉很委屈但认为这事没有办法解决,11%的学生不在意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这样的认识水平,导致很多学生不懂得利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更不用说付诸诉讼。更有甚者连自己违法犯罪了都还不知道。

(三)高职学生的法律能力普遍欠缺法律能力是体现公民法律素质的一个重要标志,主要包括守法能力、用法能力和护法能力。据相关资料统计,目前,我国高校违法犯罪学生已占到高校学生总人数的1.51%。当前,高职学生守法能力不高,违法行为不断增多,主要表现在犯罪率的不断攀升和犯罪类型的不断增加。比如,新形式的网络犯罪行为—制造网络谣言,上传不当言论攻击报复别人等。问卷题目“你会买偷来的、价格比实际价格低得多的自行车吗?”回答“会”的学生占25%。由于受经济浪潮和文化思潮的冲击,部分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发生偏移,自我意识出现矛盾和偏差。因此,很多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违法犯罪事件不闻不问、不理不睬,缺乏作为公民应有的社会正义感和责任感,守法、用法、护法能力明显较差,往往不能自觉维护法律的神圣和尊严。综上所述,总的来看,当前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比较低,法律基本常识和基本知识比较缺乏,法制观念比较淡薄,对法律的信任程度、理解程度和自觉守法的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可见,培养和提高当前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尤显重要和必要。从小的方面来讲,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是引导和保障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从大的方面来讲,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是国家依法治国的需要,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需要。

二、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思考

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是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与作用的结果。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是提高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引导和促进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针对上述当前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笔者认为培养当前高职学生的法律意识,提高其法律素质和水平,应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研究和分析教育客体特点,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努力促进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形成高职院校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把教育客体———高职学生的思维方式、心理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进行全面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提高法制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众所周知,不同的职业具有不同的法律需求,高职学生作为未来的专业性高技能型人才,因此,高职院校在进行法制宣传教育时,必须针对职业特点满足职业需求,努力体现法制教育的职业需要。“努力向公众传播新的权利义务观念和法律的基本原理和精神,似乎比向他们灌输大量的法律条文更容易收到预期效果。”可见,不仅要让学生掌握一些重要的基本的法律常识和法律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此基础上强化高职学生的“职业法律意识”,努力培养和提高其法律意识。

(二)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推进其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发挥好这门课的作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公共必修课,是向高职学生系统传授法律知识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是高职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学科。培养提高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增强高职学生法制观念应贯穿于这门课全过程。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鼓励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让学生真正重视和真心喜欢这门课,努力让这门课起到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作用,让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有效途径。因此,要努力发挥好这门课的作用。这就要求:首先,学校要重视该课程,保证充足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要适当增加课时,充实任课教师,加强对教师的培训进修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其次,教师要创新教育教学方法。在讲解法律知识时,应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精选典型的且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案例,正确剖析,增强教学趣味性、实用性与教育性,以此努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内容的取舍上,要注意专业性、科学性和实用性。比如,要重点讲解民法、刑法、行政法、婚姻法、诉讼法等法律法规,让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依法办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思想意识。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让教学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与生动性。

(三)理论联系实际,要开展法律基础课实践教学活动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作为课堂理论教学的深化和延伸,实践教学是提高法律基础课教学质量、培养和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重要环节。组织高职学生积极参加法律实践活动,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学习法律的兴趣,而且通过法律实践活动的检验,进一步修正和充实他们的法律意识,更真切接触法的现象,深入法的本质,形成对法的正确看法,以此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要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与法律有关的实践活动。例如,可组织学生观看《今日说法》、《法律讲堂》、《道德观察》等法制节目;邀请相关办案人员或专家学者到学校作法制讲座,让学生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学校在制定学生教育管理规章制度时,让部分学生参与其中,要及时采纳学生的合理意见与建议,学生应自觉运用法律和规章制度规范和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可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原被告等角色,让学生掌握诉讼程序,提高守法意识;可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庭审,亲身体验审理案件的程序,直观了解我国的审判制度等。

(四)要创设和营造立体式法治环境,以此培养高职学生法律意识,提高高职学生法律能力立体式法治环境可细分为三个层面:即校园、家庭和社会层面。1.校园层面。高职学生生活在校园环境之中,这对他们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法律素质的发展有着直接影响。首先,学校要依法治校,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树立依法治校理念,深刻认识依法治校的意义。要依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依法办事”,培养学生权利意识。其次,学校要开展多样的校园法制文化活动。校园法制文化活动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法律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努力激发学生参与校园法制文化活动的热情。再次,学校应重视大众传媒(报纸、电视、网络等)对培养和提高学生法律意识的作用。高职学生生活中的法律知识大多来自大众传媒。学生要学会正确选择和利用大众传媒,学校应加强对学生利用大众传媒的指导与监督。2.家庭层面,即要重视和完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质量,对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家长淡薄的法律意识会直接影响子女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要从家庭层面营造良好的法律氛围。家庭是青少年法制启蒙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法律教师。如果从小就重视对子女的法律启蒙教育和法治教育,这无疑对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产生深远影响。3.社会层面。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法律意识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的教育力量多管齐下,这样才能形成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法律素质的强大合力。因此,国家要加强和推进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为培养和提高高职学生法律意识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必须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全党全社会要高度重视法律教育,完善社会监督,净化社会环境,强化社会治安,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在全社会创设有利于高职学生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第7篇:提高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思维;培养;塑造

当前时代,大学生单单只掌握一点基础法律知识是不够的,还需要拥有法律思维,大学生只有拥有了法律思维,才能更好地适应当前社会,才能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贡献出自己的力量。而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是一项复杂的工程,所以思考如何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的意义

1.1 法律思维是现代人人格构成要素之一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人民对法律的理解有了本质的改变。过去阶段,很多人认为法律是国家用来限制自身行为的工具,而现阶段,人们才逐渐意识到法律是用来保护自身利益及人身安全的武器。现代人的生活从某种意义来说已经转变为法律生活,所有行为都基于遵守法律的基础之上。而法律思维是思维方式的一种,它是以法律的视角,并结合法律的原理及规律,来思考并解决法律问题。当大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面临法律问题时,可以采取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身利益。虽然现代人在面对法律问题时,可以聘请律师或咨询相关法律工作者帮助自身维护合法权益,但由于该方面的活动需要付出一定代价,并且有些法律问题发生之后,事后的维权工作无法将损失彻底弥补回来。所以,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提高大学生的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可避免大学生受到不必要的权益侵害及利益损失[1]。

1.2 提高大学生对法治社会的适应能力

现代法治社会背景下,大学生知法、懂法并在工作生活中积极贯彻落实法律,是国家赋予的最基础的权力责任与义务。当前法制时代也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和后备力量是还处于大学生涯的学生,大学生必须充分了解现代化建设的需求,明确自身和社会发展及其他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法律的框架之中,所以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法治社会的适应能力。过去阶段,很多大学生由于没有树立法律思维,不知法、不懂法,使其逐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如2013年发生的复旦大学投毒案,犯罪嫌疑人林某就是因为不懂法律和存在侥幸心理,导致其做出极其恶劣的犯罪行为,该行为不仅降低自己的前途断送,并且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还给受害人及受害人的家庭带来沉重的伤害。总之,但凡是大学生犯罪,其根源在于他们对法律并没有充分的认知,缺乏法律思维。而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对法律的认知,避免其走上违法道路,减少大学生犯罪事件,保护大学生健康、稳定的成长[2]。

1.3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

当今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旋律是站在和谐稳定的基础之上不断提高经济水平,而不管是建设和谐稳定社会还是经济水平的提高,都需要大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思维。经济方面,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可有效降低大学生就业之后发生的各类经济纠纷,避免大学生的利益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而建立和谐稳定社会方面,同时,大学生是社会主体之一,每位大学生都需要在和谐稳定社会的构建中做出一点贡献。大学生要遵守法律法规,不违法犯罪,对生活中不良现象和行为要积极抵制,维护好校园秩序。而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可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使其在校园生活和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善于用法律来作为自身行为的标准规范,所以,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可有效推进我国和谐稳定社会构建进程[3]。

2 培养与塑造大学生法律思维的方法

2.1 改革校园管理模式

过去阶段,虽然我国高校采用了制度化的校园管理,积极贯彻了依法治校的理念。但在此过程中,并没有处理好学校、制度以及大学生三方之间的管理。大学生认为学生制定的规则制度适用于限制自身行为的,产生了较为严重的抵触心理。并且,高校并没有把校园制度和国家法律相互结合,使学生并不能准确认识到校园制度和国家法律之间的联系,使校园管理没有起到培养与塑造学生法律思维的作用。而改革校园管理模式可有效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具体可从以下几点出发:(1)高校领导及相关管理者要不断建立依法治校的理念,在校园管理中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构建以法律为基础的管理体系框架,并在校园生活中发挥带头作用。(2)完善校园规章制度,一是教学方面,二是学生校园生活方面。不断纠正大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知,提高大学生对规章制度的认可程度,并在校园生活中积极采用规章制度来维护自身权益。(3)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把依法治校纳入高校文化建设内容中,为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4]。

2.2 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

在进入大学生生涯之后,大学生摄取法律知识很大一部分是来源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教学。而培养与塑造学生的法律思维,首先需要加强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过去阶段中,很多高校不太重视《基础》课程教学,体现在师资力量及其他资源的配置,使得《基础》课程教学并没有发挥实质作用。想要做好《基础》课程教学,可以从以下几点出发:(1)把《基础》课程分到必修课中,并提高《基础》课程的学时,提高学校对《基础》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避免其他课程占用《基础》课程课时。(2)明确《基础》课程教学目标,改善过去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及就业能力的狭义目标思想,结合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与塑造来优化《基础》课程教学内容。(3)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培养一支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教师,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4)改善教学观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基础》课程的积极性,化被动为主动。总之,想要做好《基础》课程教学,还需要一个漫长及复杂的实践过程,教育工作者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善,不断提高高校《基础》课程教学质量[5]。

2.3 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道德和法律思维往往是相互联系的,因为国家法律的建立是站在社会主流思想意识形态的基础之上,所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高校应该不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建立系统的、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采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方法来提高思想道德的教育质量。在高校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过程中,应该结合法律来展开相关工作,让学生认识到法律和思想道德之间存在的关系,并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不断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塑造学生的法律思维。

2.4 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法律思维的培养与塑造单单依靠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不够的,还必须结合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法律思维来解决生活中的法律问题。在开展实践教学中,教学内容不可过去抽象、笼统,应该从生活实际出发,以生活中极容易发生的事作为出发点来展开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应该要求学生多看、多想、多做,而非一味的听教师进行讲解。如开展立法讨论活动,提高大学生对立法原理的掌握,还可开展司法审判的旁听活动等[6]。总之,只有开展实践教学,才能提高学生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的实践运用能力。

3 总结

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律思维已然成为现代人人格构成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法治社会下,培养与塑造大学生的法律思维可有效提高学生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并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而培养学生法律思维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高校应该改革校园管理模式,并重视起《基础》课程教学及思想道德教育,积极开展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帮助学生建立起以法律思维为导向的行为模式,并不断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付五平.论非法学专业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J].学理论,2014,(32):168-169.

[2]王雅静.关于大学生法律思维的培养问题[J].法制与社会,2011,(32):243.

[3]吴家豪.关于加强大学生法律思维培育的几点思考[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77-78.

[4]高岩.法律思维意识不应成为大学生人才培养的短板[J].管理学家,2012,(19):583-584.

[5]卓加鹏,许田.高职大学生法律思维文化探析与建构[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2,28(7):98-100.

[6]王毓南.培养大学生法律思维方式的途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8):110-112.

第8篇:提高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自十以来,依法治国的道路逐渐展开,根据我国国情,要实现法治国家的伟大目标:应当进行全面的普法教育,把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文化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提高全民族的法律意识。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摇篮,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将法治建设贯穿其中,增强学生的法治观念,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与发展的内在要求。所以,在高校的教育中不能简单的进行法治教育或者道德教育,应当对二者进行革新,主要体现在使其相结合,共同推动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关键词: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道德建设;革新

一、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的联系

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可以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法律知识,逐渐的形成一种法治观念,并且通过提高学生的法治素养塑造学生的法治精神,从而使得受教育者自觉形成良好的法律行为和习惯。道德建设则是让大学生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增强道德素养,从而做出符合道德的行为。通过对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可以从道德和法律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令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做出的一系列行为符合法律和道德,减少违法犯罪的存在。在当前的政治形势之下,进行高校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结合不仅符合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而且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策略也是相联系的。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以道德建设为基础

道德建设注重于将道德思想的内化,使得学生在内心树立道德标准,从而约束自己的日常行为。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如果能够以道德来维护社会秩序,那就不需要进行国家强制力的干预。对高校学生的法治建设应当在道德建设的基础上进行展开,将法律的标准进行升华,使它内化为道德要求,在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将法治教育加入其中,逐渐形成高校的法治建设全面化。

(二)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互相影响

法律和道德可以有着相同的价值取向,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中,两者呈现出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良好的道德建设可以促进法治建设的发展,法治建设也可以完善道德建设存在的弊端。道德建设的法治化和法治建设的道德化,二者的结合可以增强高校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这对于建设安全的校园环境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三)法治建设保障了道德建设

道德是人们内心对于善恶美丑的区分,道德约束是一种自律,如果没有很高的道德标准,道德对于人来说只能在行为之外存在,根本起不到约束行为的作用。法律的要求与道德正好相反,法律的效力是确定的和强制的,如果有人违反了法律,这时候国家强制力就会出现,给予相应的惩罚。若想达到道德建设的目标,法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环节,高校的思想道德建设之路应当辅以法治建设。

二、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综合素养高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迈向了新的轨道,正是需要法治意识高的新型人才的时候。通过高校的法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在提高学生道德素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塑造全面的素养。当大学生懂得了法律之后就能去遵守法律、依法行事,并且在今后的社会工作中可以向周围的人进行普法教育,这样就可以形成全民懂法、守法的社会效果,逐渐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可以建立起来。

(二)符合当代的治国道路

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治国之道,在高校开展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结合也正符合当今中国的治国方略,并且高校的法治和德治的结合有利于促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进程。高校作为社会组成的一部分,率先开展法治和德治的结合,在一定的程度上可以为全国各个企事业单位的法治建设和德治建设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当社会上渐渐的推崇这种法治和德治的结合,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也就指日可待了。

(三)有利于良好的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校园文化的好坏关系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健康的发展,良好的校园文化有益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术研究。纵观现今的高校之中,恶习之风逐渐涌现,大学生的违法乱纪行为也频频出现,其主要的原因在于文化建设的不到位。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教育和思想教育,而忽视了法治教育,这样形成的校园文化是不健全的,所以将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将会促进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使得高校更加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三、目前高校的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法治教育目标落实不够

就目前高校法治教育的形势来看,对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为目标,而不是以单纯的向他们灌输法律知识为目的。从总体上看,当下高校通过法治教育向大学生传授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从而培养学生法律素养的目标已逐渐形成,但是,由于高校教育的落脚点在文化教育和专业知识教育上,对于法治教育的目标不是很明确。所以高校教育应当进一步明确法治建设的目标,把目标落到实处,在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时候应当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2.法治教育内容滞后

据国内学者研究表明,因为大学生法治教育被忽视,造成大学法治教育的教材内容不能紧跟时代步伐,并且教材单一。甚至有些法律已经修改了,但是,在教材里显示的法律规定、法治观点仍未更新。社会实际和理论脱节,法治教育的教材因未能及时调整和修改而流于形式。另外,教材陈述过于理想,法治课程重视内容目标,忽略过程目标。法治教育课程的核心在法律条文,而非法治文化背景因素及法学与社会学等学科的整合等。所以,在进行法治教育中,教师应该多联系实际,以案说法,使抽象的法律条文具体化,从而使学生能感受到法律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3.法治教育形式单一

当前的大学教育中课堂讲授仍是加强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但是,老师的讲课方式主要是以向学生灌输大量的法律条文为主,不能将条文与案例联系,对于条文背后的涵义也没有进行阐释,久而久之,学生对于法律知识的学习丧失了兴趣,并且,大多数学生以专业课为主,对于法治教育的公共课重视程度不够,所以,单纯的通过课堂是很难实现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4.学生法治品质不足

目前,虽然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于法律知识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于法律的具体作用却是个门外汉。在大学期间,老师也并未系统的向学生阐述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学生们对法律的作用的理解也只是根据平时的相关新闻获取,对于法律的内在价值,仅仅靠这些是难以明了的。此外,高校学生对于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当承担的义务是很模糊的,有些甚至不知道自己享有的最基本的权利是什么,对于承担的义务更是一无所知了。通过有关的教育,高校学生所有的法治意识渐渐形成,很多同学能够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一些法律规则,仅仅如此是不够的,对于规则本身的了解大部分同学是迷茫的,能遵守规则更是难上加难,就目前高校的一些情况反映,高校学生违反法律的现象比比皆是。当大学生的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很少有人能够做到利用法律手段来对抗不法行为,维护自身的权益。

(二)道德建设存在的问题

1.道德教育实践不足

学生的道德教育从小学阶段就开始了,但是一直以来,对于学生道德教育主要是以道德知识的灌输为主,对于道德品质的培养相对欠缺。道德是人们内心形成的一种对于丑恶好坏的评判标准,如果没有将内心的意识具体到行为上来,道德建设是不完善的,高校道德教育更应该注重于对学生德行的塑造,以具体实践的方式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不能仅仅停留在书本教育。

2.学生耻辱感缺失

耻辱感是人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衡量标尺,如果缺少了耻辱感,人们就会为所欲为,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一切的行为都以自我为出发点,这样犯罪就会大大增长。目前高校道德教育大多是正面的教育而忽视了反面的耻感教育,使得学生的耻辱感有所缺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做一些自己以为很合乎情理的事情,而这些恰恰是违反道德,甚至是法律的。例如,高校学生存在的考试作弊想象,很多同学把作弊当成了常态,有时候即使被老师发现也不以为然,部分同学甚至和老师争吵。这些情况的发生主要由于高校道德教育忽略了对学生耻辱感的培养,加之道德要求的主要靠自我约束,没有像法律一样的强制力,很容易造成学生道德的缺失。

3.道德建设的法制保障不够

高校的规则制度中都会有一些对于学生违章违纪的处罚措施,但是对于违反了道德的行为,几乎很少有相应的处罚,学生对于道德的态度也就逐渐淡漠。这和道德本身存在的弊端有关,道德因为不具有法制机能,人们在做出行为时,可以根据自己内心的道德标准来决定是否遵守道德,在违反道德之后,获得的惩罚也仅仅是迎来人们道德的谴责。这样,道德并不能被很好的遵守,道德标准也就成了一纸空文。

四、高校法治文化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的措施

(一)相关规定的结合

法律如果不能将它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就很难被人们所遵循,同样法治建设之路亦要辅之以具体的规章和条文。高校的法治建设与道德建设应当用具体的规章来使其制度化,将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具体要求一起写入高校的规章制度之中是很好的做法,在制度化之后,法和道德相辅相成,共同要求,就可以同时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做出约束,学生的违法现象也就可以得以制止。

(二)两种教育主体的结合

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有效途径,要想推动高校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的结合,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术业有专攻,高校教师对于本专业的理论研究都比较深入,而对于专业之外的学术研究就很少。大学进行思想道德建设的老师主要是思政老师,即使老师们对于法律也有所了解,但毕竟不是自己的专业,所以在课堂上传授法律知识并非易事。高校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需要老师加强对于法律知识的了解,甚至可以把法律专业的老师加入到思政教育之中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进行法治素养的熏陶。

(三)两种教育理念的结合

高校教育中应当逐渐贯彻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结合的理念,在思想道德教育的课堂授课之中积极的把法治教育融入其中,形成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加强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除了思政教育,高校教师也可以在专业课之中结合相关的法律知识,进行法律教育,建立学生与本专业相关的法律意识的形成。

(四)两种教育实践的结合

学生对于道德问题从小就在书本有所学习,有关道德问题的案例不胜枚举,法律案例也随着新闻媒体的进步而被大家所知晓法律与道德不同。但是案例只能对于教育起到辅助作用,对于具体的内容,案例是很难使学生的内形成对法律和道德作用信念,所以对学生的进行法律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时候应当带领学生进行具体的社会实践,例如,根据社会调查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法律和道德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措施。这样可以把书本知识落实到日常生活之中,通过实践慢慢的让学生了解法律和道德在社会中存在的价值,渐渐增强学生的法治和道德素养,加快高校的法治建设和道德建设步伐。

[参考文献]

[1]魏高雁.法治建设的道德保障研究[D].中北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2]董升太.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2011.

[3]云心田.浅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J].华人时刊(下旬刊),2014(1).

[4]魏国强.论高校道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改善措施[J].科教导刊,2012(4).

第9篇:提高学生法治意识范文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法律素养

一、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制教育的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国策是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通过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法制观念和法律修养是实现依法治国的重要途径。法制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肩负着提升学生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的责任。

1.加强法制教育对提升全民法治观念有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高职教育得到了高速的发展,办学规模空前壮大,学生人数众多,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培养出具有法律意识的公民,为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实现依法治国奠定坚实基础。

2. 加强法制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高职院校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培养懂专业、会技术的专门人才,而是要培养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的劳动者。当前的学生综合素质参差不齐,迫切需要加强法制教育提升综合素质。

3.加强法制教育是预防违法犯罪建设和谐校园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高校学生犯罪案件屡屡发生,其中不乏重大刑事案件,并且犯罪率有逐步上升的趋势,对于在校的高职学生加强法制教育迫在眉睫。

二、目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是依据教育部的法制教育指导思想实行的,但其效果仍令人担忧。教育部等相关部门颁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其中要“以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法制意识为核心”,“结合不同专业,有选择地向学生介绍一些部门法”。法制教育仍然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除了一些“法制观念、法制意识”核心要义之外,没有观念上质的转变。作为操作层面的高校,法制教育主要体现在某一个学期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法制课堂教学,法制教育不具独立地位,学时也极为有限。这类教学的效果确实有一些但不明显。作为主渠道的课堂教学使学生初具法制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理性思考能力,校园内已显现“”“上诉”“侵犯隐私权”及“索赔”等法律语境,学生能用有关法律知识评价他人或他事。但校园内知法犯法事件诸如团伙考试舞弊、聚众斗殴、互相偷窃再栽赃、报复杀人等时有报道。即便是素质较高的学生大多是以知法、守法为限,当自身受到侵害时一般不从维权角度考量,选择忍气吞声。出现这种情况究其原因,与社会大环境、大众化教育、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差有关;也与教育行政部门滞后的法制教育指导思想相关;与高校缺乏行之有效、操作性较强的法制教育体系、学校高层对法制教育的重视程度等有着密切联系。具体体现在:

第一,教育行政部门只注重政治性的“两课”教育,把法制教育归属于思想政治教育范畴,缺乏长期有效地对学生的法制意识教育。

第二,法制教学时数极少,在高职各专业两千左右的教学学时中,法制教学仅占十八学时左右,占总学时的千分之九。

第三,法制教育所教内容庞杂而又抽象,与学生职业生涯相关的法律法规教育难以列入课堂教学。

第四,在学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着有意或无意的偏差,更加重视便于管束学生“守法”教育,而忽视学生“用法”和维权的教育。

第五,专职专任法制教育的师资匮乏,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教育团队和“齐抓共管”的教育链。

第六,至今尚未建立行之有效、操作性较强的法制教育课程标准和评价(估)标准。

三、对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设想

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培养学生法律素养,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需要国家、高职院校自身、社会各界紧密合作共同促进。笔者这里谈谈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方面的设想。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认识和观念涉及到学校和学生两个主体。从学校角度来讲,要认识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提高学生法律素质作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和重要的衡量标准。同时,学生也要充分认识学习法律的重要性,消除法律学习无用论的思想。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遵循统一的规则和制度已是大势所趋。在这样的大环境中,法律会被广泛地运用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要意识到高职院校所培养的是国家高素质的人才群体,学生要领悟到自己未来将成为国家建设的中坚力量。只有学校和学生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

2.构建和完善法制教育体系

法制教育体系的构建和完善是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首先,根据《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高等教育法》等各项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度,制定并完善科学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高职院校在培养方案制定中,要明确规定对法律素养的要求,在学生学习期间全程统筹安排,分层次确立各阶段的教育目标,科学设置法律课堂教学,积极引导学生参加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实践,多途径、多形式地严格考核学生法律知识水平。其次,重视法律教师队伍建设,引进法学专业教师。通过多种方式积极引导其他专业甚至是全体教职工参与法制教育,其中包括要用法的眼光构建法制教育体系,加强法制教育研究,制订和执行学校各项规章制度,把法制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让法制教育全面渗透到学生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和氛围。第三,高职院校在制定法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时,要坚持实事求是,结合学生学习能力、认识能力以及对学习法律的态度等因素,做到规范化、具体化、系统化、制度化。一方面要使法制教育从单线型转变为网络型,构建校园内外、课堂内外一体化的法制教育网络,寓法制教育于课堂教学和各项活动中,巩固法制教育效果。另一方面,紧抓各个环节,多渠道、多方面地灌输法律意识、培养法律素质、渗透法制教育、提高法律素养。

3.增强法制教育的系统性、直观性

法律教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来充实,应让其具有系统性和直观性。首先,课堂教学应与案例教学紧密结合。教师在知识点讲解时,应配合相关典型案例,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分析经典案例和具有争议性的案例,让他们在课堂上讨论,在课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又加深了他们对法律知识、法治精神的理解,同时还扩展了经济、政治等方面的知识,可谓一举数得。其次,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法官、律师等,有计划地开展系统的法律讲座,通过他们的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传授,让法律教学充满生机。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观看庭审录像,或者组织学生去法庭观看审判,通过现实的接触,增强法制教育的直观性。第三,高职院校应单独或者联合组织“模拟法庭”,并作为法律教学中最有效、最直观、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模式。在“模拟法庭”活动中,教师参与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把社会上有争议的法律热点问题或者是发生在学校内部的一些违规违法案例抛给学生,让学生去争论和探讨,在争论、学习、探讨中提高,使学生感受到法时刻在身边。

总之,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意义重大,任务紧迫,不仅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关系到整个社会法律素养的提升,甚至对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深远的影响。法制教育不单是学校的责任,也需要社会的配合,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高职院校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增强师资力量,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营造良好氛围,提升学生法律素养,为国家培养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蔡学平.大学生法制观念教育理念的思考[J].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学报.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