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卫生环境问题范文

卫生环境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卫生环境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卫生环境问题

第1篇:卫生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 环境卫生问题 方法

凌海市位于辽宁西北部,是原隶属于辽西重镇锦州市的一个县级市,城市工业、商业相对较发达,工业以建材、造纸、金属加工等为主。近几年,随着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县城规模日益扩大,城镇人口不断增加,进入2010年来,产生的城镇生活垃圾总量增长很快,比2009年同期增长(3%)以上。凌海市垃圾处理场位于(凌海市蔡家村,始运行于2003年5月,垃圾处理方式为简易填埋, 每年投资为45万元,设计总容量124.2万m3,服务区域范围17.53 km2,使用年限为18年,设计日处理能力230 t,截至2011年2月底,该垃圾处理场已填容量约为118.8万m3。)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县城生活垃圾产生量逐年快速增长。但目前凌海市生活垃圾的真正达到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的比例很低,与日俱增的生活垃圾已成为困扰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治理的重大问题。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提高国民环境意识和加大投入、提高垃圾处理科技水平是让生活垃圾无害化的根本的根本途径。针对凌海市作为新兴小城市的实际情况及环境卫生情况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本人根据多年从事环境卫生管理的实践,对当前小城市环境卫生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简单想法。

一、加大宣传、强化认识,同时改变观念,加强垃圾分类、变废为宝使垃圾资源化、产业化

目前,城市垃圾的处理还是世界性的难题。近年来,随着全球资源的日益减少,世界各国在寻找新的资源的过程中,也逐步认识到城市垃圾资源的可利用性,并力图实现“变废为宝”。在近二十年来,随着高分子合成材料、塑料、以及各种包装材料的大量使用,垃圾中可利用的资源越来越多,因此有人说垃圾其实是“金山”,是“放错了地方的财富”,是“一种未被开发利用的资源”,而且是一种总量在不断增长的资源。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思想认识,变堵为疏,即减轻了环境卫生负担,又促进了资源的合理再利用。

二、强化具体管理

城市环境卫生多头管理,结果造成管理真空。随着城市建设的飞速发展,城市设立开发区、高新区等相继出现,各区域对环境卫生的管理标准不统一,环境卫生管理状况、管理效果也参差不齐。另外有房管部门、小区物业、农贸市场、夜市、广场、停车场、洗车场、绿地,河道等多部门、多头管理环境卫生现象。有的责任单位放任自流、管理不到位或不尽人意,有的对辖区卫生根本不管、不顾,造成部分区域垃圾遍地,塑料袋满天飞等脏乱现象,给城市环境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城市文明建设和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为此我们应该由政府出面,理顺环境卫生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和监察网络,化多头管理为统一管理,城市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出台和下发相关文件,按规定吸收相关单位的环卫保洁资金,统一由环境卫生管理部门实行无缝隙保洁,责任清,任务明,减少漏洞,提高保洁管理水平,力促城市清洁卫生。

三、加大环境卫生监察管理力度

城市环境卫生管理保洁的不平衡,乱扔乱倒形成的卫生死角,为了加强对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城市环卫管理必须加大监督检查力度,要组织专业的环卫监察队伍,对城区进行检查并每月提交检查报告, 环卫监督检查的内容要根据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标准、作业规范和考核办法,对城区环境卫生进行全面监督、检查、考核。每周对城区环卫考核情况进行汇总反馈,督促整改和提高。每月对城区考核情况汇总报环卫行政主管部门。考核中还根据工作实际和大市区的发展要求,提出各城区加强环卫管理的局部意见和建议,对发现的阶段性需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能够及时下发,得到及时处理,并及时反馈整改情况。本着为市民服务、不断净化美化城市环境的原则,根据不同季节,重点加强对不同内容的监管,冬季对清理积雪、煤灰污染,夏季加强对建筑垃圾运输撒漏、垃圾箱(桶)污染、垃圾车污水撒漏、雨季流黄等方面的监管,对污水撒漏和垃圾死角、野垃圾场等环境问题及时拍下影像资料,及时反馈,督促整改,以取得良好的成效。

四、抓好重头戏,做好于五大关键问题解决

1、城市繁华地段的卫生保洁问题。现在许多城市都是白天保洁,夜间卫生无人问津,每个城区都有商业区、繁华路段和人员密集区。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步扩大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晚间超市、夜市的购物人流甚至比白天还大,购物者利用晚上闲暇选择自己的商品,相应产生的垃圾杂物也在增加,若没人保洁,势必造成垃圾堆积和塑料袋随风飘移,只好等到第二天才能清扫保洁,直接影响城市环境卫生的面貌。解决办法是对于城市商业区、人流密集地段试行两班倒的保洁方法,白天有人管,晚上有人扫,这就需要增加保洁资金投入,增加保洁员数量。通过加大保洁时间和密度,最终达到清洁城市的目的。

2、垃圾容器陈旧破损影响市容环境问题。城市各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对环卫事业的资金投入也不同。有的区环卫设施新颖完好,有的区垃圾容器陈旧、破损严重,数量不足,甚至产生清运不及时、箱外垃圾长期堆积的现象,造成恶性循环,长此以往,极易影响市容环境和百姓生活,影响招商引资和政治、经济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影响城市文明形象。为此我们应该对垃圾容器属于单位、物业部门管理的,自行出资到环卫指定经销单位购买;属于环卫部门自身管理的,及时更换、更新或维修,对于使用的铁制容器及时油漆冲刷,使垃圾设施及收集点面貌一新,建立巡回保洁清洗队伍,使垃圾容器始终保持干净整洁。对于垃圾容器数量不足的,及时增设垃圾容器,确保覆盖率,保证日产日清。

3、运输粘带和撒漏问题。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运输撒漏也是城市道路污染的重要问题。造成道路污染的原因有:运输车辆在运输过程中超载、封闭不严或设备破旧造成撒漏;建筑工地出入口因车轮碾压形成粘带等等。另外,夏季垃圾运输车辆的污水撒漏,雨污混合,污水增多,再加上积压车操作压缩后污水排放不及时,运输途中刹车造成大量污水晃出,臭气熏天,造成城区环境二次污染。针对这种情况要我们要从严执法,对超载运输和封盖不严加强管理,特别是冬季煤炭运输、散装建筑垃圾等要采用封闭的车辆运输,对污染的路面要求责任单位及时清理,直至恢复原貌。加强对工地出入口监督管理,要求出入口硬化,并及时水洗车胎和冲刷带出的黄泥,确保出入口清洁,减少粘带的发生。加强对夏季生活垃圾运输车辆的管理,要求所有满载车辆就近排放污水后再行运输,把垃圾污水消灭在运输起步之前,最大限度地确保城市道路路面不受污水撒漏的污染。

4、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问题。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乡结合部卫生死角及野垃圾场或多或少存在,就近倾倒和乱倒问题比较突出,有的在山沟,有的在水库边,有的在荒地,有的在平原挖坑填埋,还有的就在市区内坑洼地带和废旧场所将垃圾堆积成山,给城区环境卫生造成极坏影响,并对地下水造成污染,对子孙后代健康贻害无穷,与建设现代化城市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城市的文明发展与进步相背离。实行城乡垃圾一体化收运处理,逐步把城乡结合部农村环境卫生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途径。政府要加大对垃圾收集点建设和垃圾容器购置投资力度,村村设置垃圾箱或小型中转站,集中收集,集中运输,集中处理,着眼长远,最大限度地减少乱扔乱倒垃圾造成的环境污染,为后代造福。

第2篇:卫生环境问题范文

    (一)学校资金投入较少从“资金投入与校园环境打分独立样本检验”中可以得出,资金投入的多少对校园环境评价存在显着性差异,所以资金投入量的多少是影响校园学生对校园卫生环境的重要影响因素。而在“学校的资金投入够么”可以看出,81.6%的人认为学校环境资金投入不够,所以可以得出学校在校园环境资金投入方面存在显着性差异。(二)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校园卫生管理制度是校园卫生环境的重要制度上的保障。从“学校卫生管理制度与校园环境打分独立样本检验”中可以得出校园卫生管理制度的健全与否对校园环境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学校环境管理制度健全”么中也可以看出,有67.3%的人认为学校的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三)学生环保意识较弱从表11中可以看出,有36.0%的人认为乱丢垃圾的人很多,有48.0%的人认为乱丢垃圾的人一般,由此可以得出校园中乱丢垃圾的人较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环保以及较薄弱,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完善校园卫生环境的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资金是改善校园卫生环境重要的物质上的保障。资金的充足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校园卫生处理。通过调查发现校园的资金投入是不够的,所以必须加大资金的投入,以改善校园的卫生环境。具体的做法是,合理规划和使用校园建设基金,在校园的卫生环境方面加以倾斜。也可以建立校园卫生环境治理专项基金,以提高学校对卫生管理的重视,及时有效地处理校园卫生。针对学生对校园垃圾处理的满意度较低,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加大对垃圾处理这方面的自己投入。(二)完善卫生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是校园卫生环境重要的制度上保障。校园的卫生管理只有上升到制度层面,才能保证卫生管理各项环节有条不紊地进行下去。首先,应该完善校园环境管理制度,尤其是填补在卫生管理制度上面的笼统规定,将卫生管理制度各个环节进行具体细化。其次,明确卫生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卫生管理人员的职责和责任,对卫生管理人员工作定期进行考核制度,以强化卫生管理人员的工作责任感。最后,完善卫生管理监督机制。对卫生管理人员的清洁人员的工作进行检查,及时发现在卫生管理中的不足,及时改正这些问题。在对清洁人员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的同时,还应取缔校园内随处搭建的各类临时性经营摊点,严禁随地吐痰、乱扔脏物,以保持校园环境的清洁与美观。(三)加强学生环保意识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加强校园环境卫生管理的重要举措。学生是校园环境的直接受益者,同时也是污染者。环保意识的强,则校园环境污染就少,由此可见加强学生环保意识的重要性。在对校园环境保护和我们有关么的调查中,发现100%的学生认为与我们相关,可见学生在思想上已经认识到校园环境保护与我们密切性,目前的任务主要是如何将思想转化为切实可行的行为。第一,定期开展校园扫除活动。从“是否愿意参加校园扫除”中也可以看出,有42.0%的学生愿意加入校园扫除活动。具体的做法是,可以发挥校园环保社团或是院系团委或是党支部在校园扫除活动中的模范带头作用,开展校园环境保护和清扫活动。第二,自学环保知识。从“我们应该如何做保护校园环境”中可以看出,有42.0%的学生认为通过自学环保知识来保护校园环境。

第3篇:卫生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环境微生物; 教学问题; 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Q9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7-158-001

环境微生物作为一门边缘性学科,知识涉及面广,且发展迅速,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从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环境微生物教学也存在诸多的问题,尤其是教学内容抽象、课时安排不合理等问题,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质量。所以,在推进环境微生物教学建设中,要切实做好改革与创新两件事情,在教学方法及内容上进行创新,在实验教学上进行改革。这样,才能实现环境微生物的有效教学,解决现实中存在的诸多教学问题,推动环境微生物教学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能力。

一、环境微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与其他课程相比,环境微生物学具有特殊性,尤其是无法形成直观的印象,致使课程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无法活生生的拿个微生物进行课堂演示,而是需要借助工具进行观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难以直观印象的形式进行学习,尤其是对于一些相似菌种的形态结构辨析,学生的学习比较吃力,多半以识记的方式进行,也就是说,教学内容抽象,学生不易理解。

2.课程内容繁琐,教学课时安排不合理

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内容比较繁琐,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如微生物实验、微生物生态等内容。当前,各大高校积极推进创新人才的培养,出现基础课被压缩的情形。环境微生物的课程内容较多,而在课时安排上显得不相匹配,尤其是在实验教学的课时上,明显出现课时不均衡的问题。对于一些教学内容,由于课时紧张的问题,只能一带而过,出现教学质量差,学生难以对该门课进行深刻的理解与掌握,缺乏足够的实践课程培养。

3.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实践能力缺乏

对于高职的学生而言,由于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缘故,相关微生物的知识接触较少,所储备的一些知识多半为高考服务。所以,学生的基础知识相对比较薄弱,且在实践方面,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无法有效地贯彻实施。

4.教学条件有限,实验条件不足

从实际来看,高职环境微生物教学普遍存在实验条件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实验面积少、器材陈旧且缺乏等问题,都严重影响着正常教学的开展,造成有些教学内容缺失或一带而过。所以,在课程不断建设与发展的过程中,改善实验教学条件,是优化环境微生物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强化环境微生物教学的若干措施

1.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教学效果

针对环境微生物学的课程特点,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优化教学的重要工具。对于看不见摸不着的微生物,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进行直观的教学。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将抽象的内容以图片或动画的方式进行展示,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学习。例如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通过flas展示噬菌体吸附、入侵及复制释放的全过程。这样,学生更能全面而直观的了解知识,并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

2.合理安排课时,强化学生的全面学习

环境微生物作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也就是说,环境微生物的教学强调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合理配置,这样才能满足课程内容的需求。所以,在课时安排上,要满足课程教学的大纲要求,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科学合理的安排教学课时。

3.开展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环境微生物作为一门边缘学科,强调教学的创新性发展,以迎合多元化的教学内容。传统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显然不适合当前的教学需求,无法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以学生为主构建启发式教学,更适合环境微生物的教学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启发式教学,可以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大胆探索,进而培养课程学习的兴趣与“感情”,这点是培养专业素养的关键。

4.改革实验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实验教学是环境微生物的主要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良好专业素养与技能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的实验教学中,验证式的实验教学为主导,探究性、合作性的实验教学却比较缺乏,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调动,在实验学习中表现出“冷淡”的态度。所以,改革实验教学模式,开展探究性、合作性的实验教学,更能体现环境微生物的教学需求,也在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形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热情,进而营造积极的实验教学氛围。

与其他学科相比,环境微生物教学更强调灵活性,尤其是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合理的课时安排等,都是环境微生物教学有效开展的重要基础。在今后的教学建设中,环境微生物教学仍需落实改革与创新两件事情,切实以职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而更好地适应社会,满足环境微生物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蕾.《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时代教育,2012(03)

[2]朱定和,肖仔君.微生物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现代食品科技,2007(03)

第4篇:卫生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 危险行为;家庭特征;教育;统计学;学生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660-03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blem Behavior and Family and School Environ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ZHANG Shan-ming*,YAN Ping. * Department of Student,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 Changsha(410004),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find out the relationship of problem behavior,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chool environment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Methods A total of 1 490 students were tested with Adolescence Behavior Scale,FES-CV and School Environment Scale. Results The problem behavior overall increased because of increasing grade. Correlation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each kind of problem behavior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with most factors of family environment and the school environment. Conclusion Middle school students' problem behavior has correlation with family environment and school environment.

【Key words】 Dangerous behavior;Family characteristics;Education;Statistics;Students

问题行为是青少年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一般是心因性和外因性而非内因性(神经心理性)的适应不良行为[1]。根据青少年问题行为成因的生态理论,儿童、青少年的行为受个体特征、社会环境、各种环境背景相互关系等的影响[2]。国内外已有大量关于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亲子沟通、情绪、媒体暴力等关系的研究。为了解青少年问题行为与家庭、学校之间的关系,笔者以湖南省部分中学生为被试,以探讨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取湖南省长沙市、邵阳市、耒阳市、新宁县、石门县12所中学初一到高三的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1 8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90份。其中男生739名,女生751名;重点中学756名,非重点中学734名;城市学生661名,乡镇学生829名;初一学生237名,初二学生245名,初三学生328名,高一学生366名,高二学生191名,高三学生123名。

1.2 研究工具

1.2.1 青少年行为问卷[3] 该问卷由首都师范大学崔丽霞等编制,共6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包括学习适应不良、攻击行为、违纪行为、退缩、神经质、考试焦虑6个因子。

1.2.2 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4] 该量表由Moss等于1981年编制、沈其杰等修订,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共90个项目,采用“是”和“否”计分,包括10个分量表,分别评价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等10个家庭环境特征。

1.2.3 学生学校情景量表 由台湾师范大学吴武典编制,大陆学者廉串德等[5]修订。反映学生在校对课业、常规等环境方面的感受。共50个项目,采用4级评分,包括课业、常规、师生、同学和自我5个维度。

1.3 统计方法 采用Lisrel8.20和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问卷信效度分析 在本研究中,青少年行为自评问卷Cronbachα系数值为0.9321,各因子α系数值在0.8000~0.8673之间;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Cronbachα系数值为0.7024,各分量表间隔3周重测信度除独立性为0.387外,其余均在0.574~0.834之间;学生学校情景量表Cronbachα系数值为0.8813,各维度α系数值在0.6134~0.7379之间。以各量表的各因子为指标,对其结构效度进行验证,模型的拟合指数见表1,数据与模型拟合均可。

2.2 中学生问题行为基本状况分析 为考察中学生各类问题行为基本情况,根据4级评分的均分,对6类问题行为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发现,初二和初三学生的攻击行为平均得分高于其他年级;总体问题行为有随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以问题行为各因子作为分析变量,以学校来源、初高中和性别作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

2.3 中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相关分析 为考察中学生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关系,对问题行为各因子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各因子进行相关分析发现,各类问题行为与大部分家庭环境因子、学校环境因子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探讨问题行为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的关系,分别以6类问题行为为因变量,以与其有显著相关的家庭环境因子和学校环境因子为自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

3 讨论

中学生的学习适应不良和考试焦虑与其学习任务重、注重学习成绩是不无关系的。八年级和九年级的攻击行为平均得分高于其他年级,这个年龄的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的“突变阶段”[6],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意识、成人感、叛逆性也在增强,容易通过攻击他人来表现独立意识、成人感和叛逆。主效应分析发现,女生在神经质和考试焦虑上的平均得分高于男生,在攻击行为上的平均得分低于男生,与崔丽霞等[1]的研究结果一致。通过简单效应分析发现,城市和乡镇,高中生学习适应性均差于初中生,与聂衍刚等[7]和白晋荣等[8]的研究结果相符,这可能与高中阶段学习任务更重有关。在违纪行为上,初中和高中生的性别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男生较女生有更多的违纪行为,与崔丽霞[3]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社会对性别角色的期望不同所造成。

研究发现,中学生学习适应不良、考试焦虑与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相关显著,即学习适应不良能被课业维度、常规维度、家庭组织性等预测。学校课业过多过难,学生既疲于应付,也难于理解,可能引起学习适应不良;加之班规和校规过于严厉和繁多,也可能引起学习适应性问题。对家庭环境而言,在组织性差且缺乏知识性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子女,在面对学业时,可能不能有效地计划学习和统筹安排时间,也不能从其他家庭成员中获得帮助,从而影响学习适应性。

对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预测力最强的是常规维度,即对日常规范持异议的学生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和违纪行为。家庭矛盾性、亲密度也能够预测中学生的攻击行为,矛盾性小、亲密度高家庭的孩子攻击性也较小,与周燕燕等[9]及余毅震等[10]的研究结果一致。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有利于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在矛盾突出的家庭中,父母可能会通过攻击、打骂子女等粗暴方式来解决问题或发泄愤怒,子女在这种“言传身教”的影响中,心理受到压抑,渐渐会形成“攻击他人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和习惯行为。在亲密度低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们缺乏应有的关注,他人可能会为了得到的关注而故意攻击他人,也可能把对家人忽视自己的不满转化为攻击他人以求内心平衡;在学校,这些孩子可能会通过为违纪行为来引起教师和同学的注意,并以“猎奇”的心态等待每一次违纪的后果――教师和同学的反应。

对退缩行为预测力最强的是同学维度,这与郭伯良等[11]的研究结果一致。同学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体现中学生的受欢迎程度,同学关系不良者往往是退缩、内向的。家庭娱乐性也能预测退缩行为,家庭娱乐让孩子获得愉悦,让亲子感情纽带得以加强,使孩子乐观合群;但如果家庭生活枯燥无味,孩子们的情绪就会被压抑,渐渐变得冷漠、孤僻,进而产生退缩行为。有退缩行为的学生因为不像有攻击和违纪行为的学生那样对别人和集体构成威胁,往往被忽视,而对学习、交往及自身发展和健康的危害又不为人所知,因此需要教师和家长更多重视。

对考试焦虑预测力最强的是课业维度。成绩是教师和家长评价学生的重要指标,课业不适的学生更担心成绩会下降,达不到教师、家长或自己的要求,从而导致考试前的过度紧张和焦虑。自我维度也能预测考试焦虑,对自己在长相、能力等各方面状况不满且自卑的学生,面对考试更容易紧张,自卑心理加剧焦虑和担忧的程度,与李焰等[12]的研究结果一致。在家庭环境方面,只有成功性能预测考试焦虑。在成功性强的家庭中,成员们往往崇尚竞争,关心职务升级和学习成绩,常常为了前途而竭尽全力。在这种家庭环境成长的学生,非常看重自己的成败得失,尤其是考试成绩,过强的动机最终可能导致考试焦虑。

4 参考文献

[1] 崔丽霞,雷雳.中学生问题行为群体特征的多视角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3):112-120.

[2] BRONFENBRENNERU.The ecology of human development:Experiments by nature and design.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9:213-217.

[3] 崔丽霞,郑日昌.中学生问题行为的问卷编制和聚类分析.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5):313-315.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34-142.

[5] 廉串德,郑日昌.高一学生学校压力与教师领导行为模式的关系研究.心理科学,2003,26(3):549-550.

[6] 冯江平,安莉娟.青年心理学导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

[7] 聂衍刚,郑雪,张卫.中学生学习适应性状况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23-27.

[8] 白晋荣,刘桂文,郭雪梅.中学学习适应性的研究.心理学动态,1997, 5(2):60-64.

[9] 周燕燕,林穗方,黄蓉,等.中学男生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的典型相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96-97.

[10]余毅震,史俊霞,黄艳,等. 家庭因素与儿童青少年攻击行为关系探讨. 中国学校卫生,2005,26(10):811-813.

[11]郭伯良,张雷.儿童退缩和同伴关系的相关.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12(2):137-139.

第5篇:卫生环境问题范文

首先,我想说一下我对于“校园育人环境”与“校园文化”的理解,我认为校园环境与校园文化息息相关,不论何种校园文化,都应建立在“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共性之上;此外,它们的建设主体都是每一位校园工作者与学生集体,我们每一个人都承担着保护校园、建设校园环境、发展校园文化的责任。而在这个集体中,教师则充当着“育人”与“立人”的角色。

那么,作为一名党员教师,我应该如何做,才能做好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做好校园建设的践行者呢?

第一,严以修身,陶冶情操。我们要时刻从自身出发,修身立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我希望提供给学生一个严肃而不失乐趣的课堂环境,让他们热爱一门学科并学有所得;我希望提供给学生一个优美的校园环境,从我做起,爱护校园的一草一木,唤起学生对于生活、学习和自然的热爱之情;我希望提供给学生一个充满生机和向往的学习生活环境,以积极、乐观的面貌去面对他们,让处在青春期的学生们摒弃焦虑,充满活力,进而奋发努力,朝着梦想拼搏。作为教师,在承担着“育人”的责任时,我希望不仅带给学生美的感悟和享受,同时还能给于学生精神的指引,通过思维导向,对学生进行情感的熏陶与感染。

第二,言传身教,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校园文化建设对学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看似很小的践行方法,但是和大是大非、行为抉择一样,也会体现出自身的价值观念及道德准则。因此,作为传授者,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与文化教育,绝不能停留在书本文字上,而是要言传身教、结合实际,从小事做起、管好小节,让学生热爱学校的一草一木,让学生了解学校的课程文化、管理文化、活动文化。所有的这些,只有转化为学校师生的内在需求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外显为师生共同的处事原则和行为方式后,才能在全体参与者的共同努力下,更好地建设我们的校园文化。

第6篇:卫生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微媒体环境 思想政治教育 互动

“微媒体环境”文化与社会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因其特有的易交流、快传播的特点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和创新产生互动。

一、“微媒体环境”的内涵及特点

(一)“微媒体环境”的内涵

“微媒体环境”是指通过以微博和微信等社交软件为代表的,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数学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以此来实现信息交流共享的交互环境。微媒体环境,使海量化的信息通过多元化的表达形式,以即时化的传播速度传递给受众,使其更真切地感受微媒体环境所带给我们的信息共享。

(二)“微媒体环境”的特点

1.“微媒体环境”中的信息包罗万象

微媒体操作简单易行,无需专业技术支持,便可使人们从单纯的信息接受者变为信息创造者。众多单独的创作个体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同时汇聚更多具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们一同参与,信息因此内容丰富、风格迥异。微媒体环境中信息的传播摒除了传统媒体单调划一的宣传写作模式,而是通过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的多重运用,使内容更加丰富有趣,吸引更多人共同参与。

2.“微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便捷即时

微媒体环境下的信息传播是自发传播,不需要通过指定的渠道。信息者信息没有版权、形式的障碍,可以直接通过手机客户端和电脑客户端等多个平台随时随地信息,使信息即时更新、传播迅速。当有公共性事件或热点性事件发生时,消息会即时并更新,人们也可以即时发表自己的观点。

3.“微媒体环境”使得信息自由交互

在微媒体环境下,只要交流双方在线,就可以通过微媒体实现实时无障碍的沟通交流、信息分享、意见表达,而且在这种虚拟的环境中交流,人们会更加真实地表达个人想法。通过构建信息宣传推广平台,可以实现信息从小群体,到大集体甚至大众化的传播,从而扩大信息传播范围,将使用者变成共同参与者,共同影响着交互体,带动更多人参与话题讨论,方便快捷地实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高效地进行网络信息交换,实现信息自由交互。

二、“微媒体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新思考

(一)“微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面影响

1.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力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们可以通过利用微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全方位、多维度的宣传,增强大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积极选取学习组织者所提供的相关素材,并且通过形象生动的情景渲染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在视觉与听觉二者共享愉悦的情况下,更加有效地领会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内容。

2.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性

微媒体环境所具备的自身优势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微媒体的开放性也让大学生更加敢于借助微媒体这样一个平台表露自身的真实想法,这也利于教师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最新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发挥微媒体环境的独特性,与学生开展更为平等的交流,开展有突出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向学生们传播积极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引导大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的影响,利于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性。

(二)“微媒体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影响

1.增加了走进思想误区的可能性

在微媒体环境下,每个个体都将产生大量的信息,不免有一些腐朽思想、消极价值观念夹杂其中,这使得思想发展尚未成熟的大学生为此受到冲击。某些者会将个人主观意识潜移默化地植入所的信息中,这种个人意识一旦与主流的思想政治相背离,与客观实际存在差异,对于心理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可能无法正确辨别、盲目追随,从而走进思想误区。

2.增多了对教育内容权威的挑战

在微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产生与传播更加开放、自由,大学生开展自我学习的渠道多种多样,但其更多依靠的是自我管制,又由于对信息源的控制与过滤不严格、监管能力弱,对非主流的思想政治观念的传播没有强制力的干预与遏制机制,造成了一些背离主流思想政治的观念肆意传播。若被其误导,将会直接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权威性。

三、“微媒体环境”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路径选择

(一)构建“微平台”,增强师生联系

建立以微媒体为载体,便于有效联接高校思政工作者与大学生的互通式交流平台,促动大学生进行真实的交流和沟通。如建立微信公众平台,依托学校内丰富多彩的新闻资源,设置不同类别的基础版块,开设及时分享或转发功能。通过推出个性化订制服务,进而能够精准、快速地为同学们推送多元化信息,这样便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信息冗杂的困扰,使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方面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力求成为校园师生群体的掌上信息终端。

(二)开展“微活动”增强生校互动

校园内开展有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微活动,由以往单一枯燥的传教方式改为参与其中的有趣互动,吸引大学生的深度交流与沟通,激发大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学习热情,实现实践体验、情感沟通、自我教育的全方位教育模式。采用青年学生热衷并积极参与的微媒体形式、微交流形式,开展“微宣讲”“微视频”“微互助”“微公益”等系列活动,使青年学生在充分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将其转化为自觉的行为意识,从而树立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三)加强“微联系”实现家校沟通

大学生教育由于交通和通讯的局限、家长忽略与学校的联系、大学生设法阻挠家长同学校的联系、学校同家长联系困难等原因,很难实现家校共同配合教育。建立家校“微联系”,及时学校管理的最新教育方向,方便家长第一时间把握学校实时动态,指导家长有针对性地辅助教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实现家校联合互动,共同进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合力提高成效。

“微媒体环境”对学校、社会的影响日益显现,虽在机遇背后伴随着种种挑战,但我们应该因势利导,扬长避短,积极更新并改进教育模式,在微媒体环境下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更高要求。让日愈成熟的微媒体环境,为高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更为宽广的辅助平台,真正实现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认识和对未来思想道路上的正确把握。

参考文献:

[1]陈锡喜.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23-27.

[2]邱燕.微媒体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选择[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1-212.

第7篇:卫生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城镇建设;环境;对策

1.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从世界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进程来看,城镇建设也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而城镇建设带来的环境问题也常常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生活的质量。本文探讨了我国城镇建设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针对目前城镇建设进程中的这些问题,本文总结归纳并提出了一些可行性的建议。

2. 我国城镇建设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统计数字表明从七十年代到本世纪头十年,中国城镇建设水平提高到接近50%,城镇人口从1.72亿人提高到5.94亿,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发展迅速,在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和为农业产业化服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形成了现代化进程中工业化与城镇建设的互动机制,但是随着城镇建设发展的同时,问题也开始突现出来。具体表现为城镇建设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城镇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在众多城镇建设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最值得关注的就是环境问题。就城镇环境建设而言,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生活质量也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对城镇环境的破坏,并逐渐成为城镇建设中最令人头痛的问题。城镇建设发展中,工农业粗放增长使土地等资源受到严重污染,每年都有大量农田被建设用地所占有。而且农村同样存在生产和生活污染。城镇建设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虽然己引起了广泛关注,但由于经济和地域等原因,城镇建设发展对生态环境问题重视还远远不够,只有在城镇建设的同时做好环境问题的工作,才能够使得城镇建设得以顺利和健康的发展。

3. 城镇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我国城镇建设进程中的环境问题首先是对城镇原有的历史自然景观的破坏和土地资源的浪费,随着城镇建设的不断发展,一些地方在旧区改造和新区建设过程中对历史文化底蕴缺乏认识,历史文化遭到破坏。有的地方急功近利,破坏了风景的整体形象,也有城镇不重视发挥原有的历史等优势,而热衷于建新区。

其次是城镇生态环境恶化,随着城镇建设的进程加快,城镇中的生态系统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大气污染与酸雨问题十分突出,水污染与缺水问题严重。同时城镇垃圾污染日益突出,噪声污染仍有增无减。噪声污染成为继水污染、大气污染后最严重的污染,随着城镇建设中的工业进程,城镇水土流失、植被减少等生态恶化与日俱增。

最后是对环境问题的重要性缺乏正确的认识,城镇的环境保护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城镇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而环境问题却恰恰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无法解决的环境问题会让城镇建设失去真正意义。由于城镇地域范围小,环境容量较小,容易出现环境问题。同时城镇环境管理工作薄弱,城镇环境管理机构不健全,缺乏开展城镇环境治理的有力手段和污染防治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

4. 城镇建设环境问题对策探讨

解决城镇建设中的环境问题,首先要加大投入,加快城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城镇建设的过程中,环境基础设施滞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投入严重不足。应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小城镇环境设施建设,采取国家、集体、个人多元投资方式,保证环保资金投入。同时引入市场机制,扩大社会参与,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营造建设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

其次要大力加强城镇环境保护队伍建设和建立多重环境治理监督机制,因地制宜地设立环保机构,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要加强人员业务培训,逐步提高队伍素质。成立群众性的环保监督组织,,建立完善的环境举报和监督机制。

再次要限制现有城镇的发展规模并引入先进技术,对于城镇建设用地受到了地形及农田保护制约,要考虑能够容纳人口数量,城镇建设规模扩大必将导致城镇内的资源不足,从而使现有的环境恶化和生活质量下降。

要注意优化土地资源保护,严格把好土地规划关,优化污水治理的政策措施,对生活污水采取相对集中的处理方式。同时结合农村现有排水设施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通过技术经济比较及优化设计实施。对城镇建设的规划要以获取持续、高效的经济社会效益为目的,充分运用生态工程和环境工程等多学科知识合理规划,同时在城镇建设过程中要重点整改和关闭污染严重、产生大量废气的企业,完善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一般固废尽可能实施回收利用或综合利用,没有再利用价值的进行卫生填埋或安全焚烧处理,倡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居民生态环境意识,注意实行防治噪声机制降低居民区的噪声污染,采取措施,降低企业生产和工程建设引发的噪声。

最后是强化政府城镇建设中解决环境问题的主导地位,建立政府环境问题责任机制,在宏观主导力量上主要是加大对于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政府监督机制,建立环境问题的各项制度,完善相关机制。

5. 结语

我国城镇建设发展至今,对提升城市化水平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一些环境问题表现比较突出,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也威胁着城镇居民的环境与健康,制约了城镇经济发展,本文对城镇建设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并对相关对策进行了阐述。

参考文献:

[1]鲜祖德.中国农村经济调研报告.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131.

[2]冯海发.农村城镇化发展探索.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09.

第8篇:卫生环境问题范文

    一般性环境技术的产业化为农业环境技术产业化提供了经验。当前,国内外针对工业污染的环境技术基本都已经产业化,并行成庞大环保产业。1990年11月,原国家环境保护委员会了《关于积极发展环境保护产业的若干规定》,为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尤其是“十五”以来,环保产业投资多元化、运营市场化拉动环保产业快速提升,大规模社会资本和外国资本投资环境保护,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服务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研发、生产、运营一体化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业也呈现加快发展态势,一批有实力的环保公司开始采用市场化模式操作环保项目。目前,我国环境产业已形成门类齐全、领域广泛、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体系,成为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我国环保产业的年收入总值达8800亿~10000亿元左右,其中资源综合利用产值6600亿元,环保装备产值1200亿元,环境服务产值1000亿元。据预测,到2015年将达到GDP的7%~8%,到2020年更将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3]。环境技术产业化促进了我国工业污染的有效治理。在环境技术产业化的推动下,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我国工业污染的有效治理。根据国家环保部、统计局和农业部三部门于2010年2月2日联合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4],在工业三废的最终排放量只占产生量很小的份额,绝大部分三废在产生后都得到了有效的处置。

    发达国家农业环境技术已实现产业化发展。发达国家对农业面源污染主要采用源头控制的对策。源头治理技术包括两类,一类是能够以产品、仪器、设备设施或咨询服务等形式存在的技术,例如生物农药、有机肥料、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农田水利设施工程建设、有机农业生产配套技术等,这一类技术已经实现产业化的发展。另一类是以方法和知识形态存在的技术,例如农田最佳养分管理技术、高线条带种植技术、农业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等。这一类技术由于无法进行排他性使用,农业经营者既不需付费,技术提供者也无法收费,所以无法实现产业化。当农业环境问题需要进行末端治理时,环境治理一般就具有明确的责任主体,从而环境治理的受益就具有排他性,这就形成了环境治理的市场需求,并进一步促成治理技术的产业化。末端治理技术包括环境问题的监测、检测,污染物回收、处置以及环境修复等技术,这些技术基本上都能够以产品、仪器、设备设施或咨询服务等形式存在,相关技术在发达国家基本都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产业。联合国《综合环境经济核算手册2003》(简称SEEA),是经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批准,由联合国、欧洲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联合,是综合环境经济核算的最新权威文献。SEEA对环境产业的分类,反映了发达国家环境技术的产业化发展。列出了SEEA中与农业环境相关的产业。[5]这些产业实际上就是农业环境技术的产业化结果。

    我国农业环境产业发展现状及其原因

    目前,我国市场化主体参与农业环境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还非常少,农业环境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对解决农业环境问题缺乏有效支撑。《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2010)没有农业污染源的治理情况,就反映了这一现状。2007年,我国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普查的标准时点为2007年12月31日,时期为2007年度。普查对象是我国境内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内容包括各类污染源的基本情况、主要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数量、污染治理情况等。公报中数据显示工业源污染和城市生活源污染得到了有效遏制,但缺乏农业源污染的治理情况。我国农业环境产业发展的严重滞后导致农业源污染无法有效治理,这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对农业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农业环境问题从行为开始到危害结果的显现,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不像工业和城市环境问题来得猛烈,而等到危害结果显现时,其治理的难度又相当大,另外农业环境技术的应用短期效应并不显现,再加上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越来越小,致使农业环境问题长期得不到足够的重视,从而其技术的产业化也难以有所进展。

    对农业环境技术产业化认识不足。长期以来,农业环境技术就如其他农业技术一样,被认为技术推广的主体是政府,并且由于农业环境问题具有更强的外部性,这一倾向得到了加强。事实上,技术的推广和问题的解决,市场比政府有更强的力量和更高的效率。这一点在一般性环境产业的迅速增长得到验证。部门职责真空导致产业支持不足。对农业环境问题负有监管责任的主要有环保部门、农业部门和卫生部门,由于三个部门的职责范围和问题解决方式不同,导致农业环境问题的解决存在真空。基于环境责任,环保部门重点关注必然会影响环境的污染行为和导致重大生态退化的行为和事件。那些只是有可能造成微观环境问题的行为和事件,不在环保部门关注的范围内。农业部门的主要责任在于促进农业生产。农业部门主要从生产技术的改进上去强调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投入,其推动的环境技术一般是依附于农业生产技术。基于卫生部门的责任和工作内容,卫生部门只能按照卫生和疾病标准从检测、监控、隔离和治疗的角度去解决这一问题,发展起来的技术也只能是在人群聚居区域和食品环节的检测、监控、隔离技术和疾病治疗技术,对于生产环节基本上无能为力。我们发现,农业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和资源循环技术缺乏相关部门的有力支持。

第9篇:卫生环境问题范文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 环境问题; 治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1-0011-01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工作是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也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乡风文明、村容整洁”要求的具体化。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环境问题越来越显得突出和重要。

一、新农村建设面临的环境问题

庆阳市位于甘肃省东部,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系黄河中下游黄土高原沟壑区,石油、天然气、煤炭资源富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协调推进,村容村貌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与之相配套的环境建设还相对滞后,严重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一)管理机制缺失、思想认识不到位,环境建设动力不足。目前,农村环保法整体上仍未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庆阳市农村基本上没有公共卫生管理机构,环境建设监控缺少公众的参与和有效地监督。一些干部群众对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环境的意识跟不上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甚至环境建设出现无人管、管不了的局面。

(二)基础设施落后,环境卫生状况较差。随着庆阳市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日益增大,环境卫生问题日趋严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理系统尚不完备,许多农村地区成为污染治理的盲区和死角。部分经济较发达的村镇和近城乡村,虽然建有合流制的排水管网,但沟渠多为明渠,雨污不分,只有少量采用明沟盖板,污水不经处理直接就近排入沟渠或附近水体,雨水则任意排放,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反而带来二次污染。

(三)种植养殖废物产生量大,综合利用效率效益低。随着养殖规模迅猛发展以及养殖方式原始落后,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创新技术少,导致大量种植养殖废物得不到有效利用,随意丢弃、堆放或焚烧,从而使农村居住和生活环境日益恶化。

(四)水体和土壤环境恶化,生态破坏不容忽视。各种污染问题和生态问题交织在一起,呈现出空间、地表和地下的立体型污染特征。大量农业废弃物和生活垃圾的随意丢弃、焚烧,农药、化肥、非降解性农膜的无节制使用和污水灌溉不仅造成了资源浪费、水系淤塞污染、土壤板结、矿化,而且直接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退化。

(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治理成果难以巩固。庆阳市农村绝大多数乡镇财政较为窘迫、特别是村级集体经济薄弱,农村环境治理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环境治理设施不足、垃圾清理费用亏欠较大、保洁员的工资待遇难以落实,环境卫生治理效果难以巩固。

二、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农村环境污染的根本原因。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使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远远落后于城市,而且这种差距呈现不断扩大的趋势。粗放型的发展路子,掠夺性地利用土地、矿山、森林等资源,造成土地退化、森林破坏、农村环境污染等问题。环境保护工作存在着明显的重城市轻农村、重集镇轻乡村现象,在美化城市的过程中,城市垃圾向农村转移,污染型企业向农村搬迁,使本就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更加不堪重负。

(二)农村环保法律法规的缺失使农村环境保护失去制度性保障。我国环境保护立法相对滞后,既有的环保法规多是针对城市环境问题和工业企业环境污染问题而制定的,对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的环境问题缺少具体有效地政策和监督管理措施。庆阳市各级地方政府也没有制定相关的地方性农村环境保护规定,环境保护处于无针对性法律约束管理的状态。

(三)环保机构和人员短缺,使农村环境保护缺乏有效监管。当前,庆阳市最基层的环境保护机构是县级环保局,农村生活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的专门环保机构还没有建立起来,乡村环境保护基本处于无人过问状态,即使上级环保机构意识到了农村环境问题的存在,但治理起来也往往由于资金短缺、环保技术人员不足等原因而有心无力。

(四)农村环保经费投入不足,环境保护监管能力薄弱。环保局经费紧张,监测设备陈旧落后。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人员,乡镇环保基本处于“三无”(无人、无经费、无装备)状态,“无人管环保、无力管环保”的现象普遍,乡镇政府对辖区环境保护的职能很难得到发挥,环境监测和监管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针对农村环境污染的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一些相关规定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环保执法和环境问题的解决带来一定困难。

(五)农民环保意识淡薄,环境保护难度加大。受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大部分农村居民对环境污染表现淡漠,缺乏良好的环境保护意识;绝大多数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法律观念淡薄,只要环境污染不会威胁到自身的生命安全,他们往往会听之任之。而且当环境保护和自己的经济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往往会以牺牲环境保护为代价换取暂时的物质满足。当需要出钱出力治理环境污染时,很多又会表现出抵触情绪。

三、新农村建设环境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转变政府职能,开创农村环保工作新局面。政府要提高对农村环保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建设作为加强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把生态环境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城带乡、以镇带村,将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城乡统筹范畴。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规划,使城市各项环保基础设施向农村地区延伸,并确定服务内容和配套标准,逐步实现城乡环保一体化。

(二)加强农村环保法律体系建设,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填补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的空白和盲点。尽快制定关于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的制度和标准、出台土壤污染防治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办法、农村环境保护条例以及促进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和有机肥推广使用等相关政策。加快农村环境保护机构和能力建设,在基层设立相关环保机构,逐步建立农村环境应急预警体系,使庆阳市农村经济活动和环境保护工作在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进行。

(三)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加强环境监管。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机构是加强环境保护的有效保证。在有条件的乡镇设置环保机构,配备专业的环保工作人员和专职或兼职环保员,切实解决农村环境无人监管、无人负责的局面。定期进行环境保护理论和技能培训,确保农村各项环保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建立多渠道环保融资机制,加大环保投资力度。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村环境保护措施顺利落实的瓶颈。建立完善以政府财政支持为导向、农村集体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工商企业及社会团体等其它社会资本共同参与的多元化环保融资机制,拓宽环保资金的筹集渠道。加强财政资金的专项转移支付力度,彻底解决环保经费投入不足的问题,并从财政、税收、信贷、价格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多方面配合建立乡镇企业的进园机制,以利于污染集中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