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老龄化应对措施范文

老龄化应对措施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老龄化应对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老龄化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日本;老龄化;中国;措施

伴随医疗、经济与社会不断发展,人口的老龄化已经成为全球共同应对问题。老龄化不仅仅指的是寿命延长、老人数量增加,还指的是老龄人口占据整体人口比重,还有该比重增长幅度如何。按照国际人口普查学会编撰《人口学词典》当中相关释义:超出65岁老龄人口比重至8%左右乃至更高的人口结构被叫作老龄化社会,超出65岁人口比重超出14%,被称为老龄社会。现如今,国际大部分发达国家均已属于老龄化社会,而且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也已经处于边缘或者涉入其中。在两千年伊始我国也迈进老龄化社会之列,这在所有发展中国家当中应当要属先驱者了。与此同时,老龄化对于我国文化、经济、政治与社会等方面也构成巨大影,而这也让相应社会保障相关政策调整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接下来将着重介绍中日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和相应发展态势,对比中日两国老龄化的特征,并根据日本应对老龄化举措阐述给我国带来的启示。

一、中国与日本老龄化的现状和发展态势

按照2010年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现如今我国总体人口数是13.40亿人次,其中超出60岁占据13.27%,要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升2.94个百分点,总量为1.80亿,当中超出65岁占据8.88%,要较2000年的人口普查提高1.92个百分点,绝对数在1.2亿左右。上述数据也说明我国老龄化还在持续,有关老龄化的相关问题也渐渐变成社会发展进程中要深思的一大民生问题[1]。按照统计局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在2026年我国的老龄群体将超出3亿人次,在2036年将超出4亿人次,至2050年超出60岁老龄人总数将是4.5亿左右,占据总体人口数量32.6%,超出65岁老龄人总数在3.35亿人左右,占据总人口数约24.2%。由我国老龄人口增加平均1亿人花费时间层面出发,由2亿至3亿花费时间为12年左右,由3亿至4亿花费10年左右时间。中国老龄人口上涨最快时间即为20世纪中叶高生育阶段出生人口步入老龄阶段。

预估在2025年中国总人口数将有约20%为超出60岁老年人,至2050年超出60岁老龄人比重很有可能占据总人口30%左右。在1970年时日本迈进老龄化社会时期,在1994年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上涨到15%。日本的总务省在2010年末公布新进调查数据显示,日本的总人口数量是1.28亿人左右,当中超出65岁者有2945万人左右,占据总人口比例约为23.2%,同2009年比起来,上涨47万左右,上涨约0.5百分点,老龄人口比重已成为历史最高点。根据日本社保问题研究所预估,在2030年日本的总人口数将为11523万人左右,而超出65岁者将在3668万人左右,占据总体人口31.9%左右,而至2050年时,总的人口数将是9516万人左右,超出65岁人口在3764万人左右,占据总体人口约39.7%的比例。国际将老龄人口从7%上涨至14%花费年数称之社会老化速度[2]。日本的老龄人口由7%涨至14%花费不到25年时间,我国在两千年伊始开始到老龄化社会阶段,预估花费28年时间涨至14%,可以看出两国老龄化发展进程基本相似。而欧美多国老龄化进程花费半个世纪到一个世纪不等时间。

二、中国与日本老龄化的特征对比

中国老龄化呈现地域不均衡,城乡明显倒置,老龄化比现代化超前三大特征。也就是我们国家老龄化发展存在显著从东到西阶梯式发展特点,东部的沿海区经济明显比中西部发展成熟,但老龄化进程也要更快,农村老龄化要比城镇高。日本则呈相反发展态势,人口城市化进程更高,而且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不是很大。因为地区经济呈现均衡发展,让日本老龄化快速发展的社会,不论是配套硬件建设,还是人力资源亦或制度政策等软件建设方面,发展均相对平均[3]。除此之外,我国人均生产值为1000美元左右,便需要应对老龄化局势,陷入未富先老尴尬局面,日本在二十世纪中旬达到现代化发展效果以后才进到老龄化状态。因为国民经济飞快发展,人民生活质量越来越高,福利条件不断改善,加上合理饮食习性与别具优势自然环境等,也让日本更加变成全球人均寿命最长国家,老龄化也就随之而来了[4]。

三、日本应对老龄化措施

日本应对老龄化相关问题时,对老年人相关制度加以不断完善,也构建了相对完善社保体系。同时,对退休年龄进行推迟,对老年产业进行开发,给老年人提供最为优质与精细化的服务。

第2篇:老龄化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经济发展 公共财政政策 人口老龄化

纵观国际社会的人口变动与发展,人口老龄化将是人口转变的必然趋势。中国因其人口数庞大、资源人均分配匮乏和国内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等实情,其人口老龄化有其特殊性。中国的社会保障等相关福利体系尚不健全,实施的财政制度也未能为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到来提供充实的资金保障,人口老龄化对财政支出的高需求与我国长期较低的社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的不对称性一直存在;我国当前相对较高的税负与不完善的税制体系,使政府在选择提高税负水平还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老龄产业发展时,人口老龄化将会给公共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和政府预算的合理分配带来极大的挑战,将对政府的公共财政政策带来极大影响。

一、人口老龄化对公共财政政策的影响

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已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非常严峻的国家。据统计预测,中国的老年人口将在2020年达到2.48亿,且阶段性老年人口净增长值将会达到1亿。2050年前后,老龄化人口将占我国总人口的30%左右。老龄化在中国的快速到来,对正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而言,将会给其公共财政政策的选择带来严重影响。

(一)养老等相关公共财政支出比重上升,使公共财政支出的总体压力增大

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口老龄化致使劳动力人口的减少,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政府增加公共财政支出以应对因老年人口增加而带来的社会养老保险和社会卫生医疗等方面的变化与挑战;二是在财政总支出不变的条件下,公共财政支出将会在社会养老金、社会医疗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方面的支出加大,其占公共财政支出的比重也将会有很大幅度的提高。

(二)税收基数的减小和税式支出的增加,使公共财政收入总体减少

因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劳动生产率的降低和社会投资总量的减少,势必对国民收入的创造产生影响。在宏观税负水平保持不变的条件下,国民收入减少导致税基的缩减,总的财政收入规模也随之下降。另一方面,政府往往会实施一系列优惠政策刺激老龄产业的发展,虽然这些优惠政策能够促进社会公平的最终实现,但也会减少财政收入。

(三)当前财政制度的缺陷将导致财政收支失衡愈加恶劣,不断增大财政风险

在现行财政制度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的在造成财政资金减少的同时,也能够刺激并促进增加财政资金的需求,这种矛盾的存在会直接造成财政收支失衡的加剧,加大财政赤字。目前,世界大多数国家采取发行公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一旦其国债发行量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会导致该国的债务依存度过高,进而使其财政处于脆弱的状态,并阻碍其财政政策的可持续发展,财政风险也随之加大。

二、人口老龄化趋势下,中国的财政政策现状及应对措施

我国当前的财政政策存在如下问题:我国现行的财政支出制度不足以解决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对财政支出的高需求与我国长期较低的社会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的不对称性一直存在;我国当前相对较高的税负与不完善的税制体系,使政府在选择提高税负水平还是实施税收优惠政策扶持老龄产业发展时,陷入两难境地;我国存在财政赤字居高不下、债务依存度过高等问题,将制约财政合理优化发展,增加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财政压力。在上述财政政策现状的情况下,我们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解决因人口老龄化而产生问题:

(一)不断改进和完善现行的稳健财政政策,寻求多样化的政策手段促进并支撑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大做好国民收入这块“蛋糕”

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应逐渐把财政政策的目标调整到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增加国民收入和政府的财政收入,明确新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研究并掌握人口波动对消费和投资结构的影响,充分发挥政策激励的灵活性,积极发展以高科技为中心的现代产业;

(二)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从“经济建设型”逐步调整为“民生供给型”

优化财政支出要以“改善民生、满足民众对公共产品需要”为主要目标,明确财政支出的定位,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进一步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尤其要做好公共财政收支分配工作,并做好民生工作以实现全覆盖性的社会基本公共服务供给;

(三)根据国情合理调整当前的税收政策目标,弥补当前税制的不足和缺陷,开拓潜在的税源

根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实情,适时适度的发展因人口老龄化而出现的产业,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以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产业结构变化,并据此调整税收政策目标。同时,借鉴并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宝贵经验,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变革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税制结构,积极开拓新的税源。

参考文献:

[1]张桂莲,王永莲.中国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J].人口学刊.2010(5)

[2]曲海波.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研究[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

第3篇:老龄化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医疗保险宏观经济微观经济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4-0038-02

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的环境下,社会负担及其成本不断加大,用于医疗保险的费用不断增加,医保基金收支不平衡,为自身带来了巨大的预警风险,使之成为最为迫切和最为困难的社会保险,受到了我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医疗保险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保护劳动力、促进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手段之一。由于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加之疾病的复杂性,医疗保险制度逐渐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制度改革势在必行。在我国政府逐步推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有必要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行经济学研究,以了解医疗保险经济运行规律,更好地服务于制度改革,不仅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能缓解收支不平衡、降低风险。

1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医保体系的影响

健康,关系着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是人们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的切实反映。随着“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观逐步深入人心,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也发生了改变,不仅要求有富裕的物质生活,还要求有丰富的文化生活。健康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准。

在古代社会,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一直被人们看作是重要的经济增长源泉。发展至今,人力资本的概念应运而生,与教育资本、技术与知识资本、健康资本等资本要求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其中,健康资本是人力资本的基本要素之一,没有良好的健康状况,也就不能充分发挥一个人的人力资本的投资效率,并得到切实的投资效益,严重降低人力资本的生产效率。医疗是保护人类健康、消除疾病的手段,也是维护人力资本的重要手段之一。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医疗卫生,改善了人类的健康情况,为人们的生命安全提供了基本保障,从而提高了人力资本。由于人力资本是经济增长要素中所谓活跃的要素之一,它的提高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在卫生医疗条件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疾病恢复率逐渐提高,在社会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加剧了医疗保险的预警风险。

2人口老龄化对医保体系的影响

现阶段,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已成世界之冠,党和政府采取了一切措施以缓解人口老龄化问题。为此,我国现在正在由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和低增长率的人口模式转型。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的原因: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水平高速提高,医疗卫生条件随之提高,人口寿命日益延长。加之,我国人口为世界之首,使得人口老龄化问题成为了世界之冠;第二,人口老龄化增长速度比较快。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口年龄结构从成年型转入老年性仅仅用了不到20年的时候,增加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例如,美国60年、瑞士85年、法国115年等,从这些数字足见我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相当快;第三,人口老龄化问题的超前性。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初期,属于发展中国家,但是我国却出现了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简单地说,就是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进入了人口老龄化时期,使得我国人口老龄化有了较大的超前性和偏差性。这种形势下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问题,困难重重。

通过上段内容的分析,我们知道人口老龄化问题为我国包括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增加了医疗保险的预警风险,并使得医保基金收支严重的不平衡。如果我国年龄结构、疾病发生率、人口死亡率不变的情况下,人口老龄化必将使得与老年人有关的医疗保险需求持续增加,从而为医疗保险提下带来巨大的压力。医保基金是通过“现收现付”的方式筹集而来,由每一位在职员工缴纳的,在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化的时候,医疗保险所承担的压力和挑战是小的。可是,在人口年龄结构老年化的情况下,当在职员工和退休员工的比例下降到一定程度,医疗保险制度就难以维持,尤其在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的时候。为此,我国的医疗保险体系所承受的压力和挑战是其他国家难以想象的,由于尚未进入发达国家行业就迎来了人口老龄化问题,各方面的准备条件尚不充分,无疑为我国医疗保险提下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3疾病流行模式对医保体系的影响

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前提下,人们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及其他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导致慢性疾病逐渐呈现上升趋势。由于医疗卫生条件水平不断提高,一些急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变得更易控制。据我国卫生组织调查研究发现,无论城市还是农村,一些急性疾病、传染病都不再是维系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因素。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治疗周期长,加之缺少一定的特效药,导致了更为严重的疾病负担,加重了医保体系的负担。虽然传染病不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但是我们应看到近些年来出现的传染性疾病对人类所造成的伤害,如SARS、甲型H1N1流感、H7N9禽流感等。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仍然面临着传染性疾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我国医保体系所承受的压力也就更大。

4医保体系的宏观经济分析

4.1我国传统的医保体系经济分析。医疗保险是一种在人们因生病、疾病、生育时,国家或社会提供的经济补偿,实质是社会共同承担疾病风险。我国医疗保险实行初期,医疗保险制度由公费和劳保医疗两部分组成。执行过程中,公费医疗保险制度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公费医疗保险制度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国家机关及事业单位的职工、全民所有制企业和较大规模的集体所有制企业中职工,以及一些特殊人群。农村医疗保险则依靠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虽然设想很好,但是这种制度的普及效果并不理想。明显可以看出来,公费医疗保险一开始就对群体进行了差别对待,不符合社会保障的一般原则,直接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除了公费医疗保险制度社会分配不公之外,服务对象范围狭窄、管理和服务的社会化程度不高也是一大弊端。由于公费医疗保险完全由企业或国家承担,为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负担,尤其国有企业负担更重。在经济效益好的时候,医疗报销的财务管理宽松,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在经济效益不好的时候,职工的医疗保障无法得到切实落实,直接影响着经济效益的提高。另外,由于“一人公费、全家受益”、“小病大看、无病小看”等不良现象的存在,造成医保基金大量浪费,严重增加了国家和企业的经济负担。

4.2我国新的医保体系的经济分析。鉴于我国传统的医疗保险体系存在着严重的弊端,我国政府自1994年开始实行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初具模型,基本符合了公平与效率、内外约束、社会化和平稳过渡的要求,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展起来。但从实行的结果看,与当初的目标南辕北辙,改革后的医疗保险体系公平性、普及性、社会公益性不升反降,人们普遍感到看病越来越贵,越来越难,“小病拖,大病扛”现象比比皆是,甚至连“重病等着见阎王”的极端现象也不少见。于此同时,医疗保险基金的财务负担越来越严重。在人口老龄化、疾病流行模式的影响下,我国医保体系承担着严重经济负担。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现行的“现收现付”的医保保险财务模式中所呈现出来的问题日益突出。现收现付制是一种以近期横向收支平衡为原则的医疗保险财务模式,它只从短期的角度来实现医疗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而不涉及到资金积累问题,以明确一个合适的收费标准来征收医疗保险资金。当前,我国人口结构已由成年型过渡到老年型,人口结构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情况下,“现收现付”医疗保险财务模式面临着严重的支付困难问题。

第4篇:老龄化应对措施范文

依据国际通行的标准,将60岁以上人口算作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或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超过10%或7%的地区,即可看作是进入了老年型地区。2000年,我国步入老年型国家,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同世界其他国家大致相同,同时也呈现出自己的一些特点,如老龄人口规模大、增长速度快、地域分布不平衡、高龄化趋势明显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本国家或地区完成工业化后,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情况下到来的,因此,其对老龄化的承受力强。而我国是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条件下出现的,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不同步,发达国家是“先富后老”,而我国是“未富先老”。我国是个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必然会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带来方方面面的影响,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1.导致老年抚养系数上升。人口老龄化意味着退出劳动岗位的老年人口比重增加,从事社会经济活动的人口减少,老年抚养系数上升,即被赡养的人口增加。人口年龄结构预测表明,老年抚养系数从1970年起一直上升:1975年为12.9%,1999年为13.5%,2010年为17.4%,2030年为37%,到2050年则进一步上升为47.5%,劳动年龄人口与老年人口之比接近于2:1。(熊必俊:《人口老龄化与可持续发展》,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版,第275页)尽管少儿抚养比有下降趋势,但由于老年抚养比的上升大大快于少儿抚养比的下降,老年人口赡养费用也要比少年儿童抚养费用多得多,因此,劳动力成本会大大提高,这会降低产品的竞争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

2.影响劳动力的供给结构和数量。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多,人口的老龄化最终将导致劳动力不足和劳动力年龄结构高龄化。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是技术密集型行业,提高劳动生产率主要靠的是科学技术,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较小。而我国属发展中国家,多是以体力要求为主体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不同年龄劳动力在体力、精力和适应力等方面的差异,我国劳动力供给结构和数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3.影响扩大再生产。国民收入在分配使用额时分为积累和消费两大部分,积累资金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基金的增长,意味着必须压缩消费基金。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使国民收入中用于老年人口的退休金、医疗费用和福利费用等消费基金的压缩极为困难,这不但消耗大量经济增长的成果、加重国家财政的负担,而且导致积累基金减少,特别是生产性基金减少,影响扩大再生产,降低经济增长率。

4.引起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老年人的衣食住行有着许多同青壮年不同的特点。老年消费群体的日益扩大,直接会引起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动。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第三产业尤其是生活消费服务业的水平比较落后,远远不能满足老龄人口的物质文化和生活的特殊需要。

5.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老年人口因其体力下降、智力退化,必然导致自我抚养能力的衰减,而加重对别人的依赖,成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目前,我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导致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照料老人的人力资源不足,大大弱化了家庭养老的能力。受经济基础和社会发育程度的严重制约,现阶段社会保障体制还不完善,老年人经济自养能力不足,尤其是农村老年人基本上完全依靠子女,这将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随着老年人数的增加,给家庭经济收入和家庭消费水平带来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容易引起代际矛盾,如果处理不好,就有可能影响社会的安定团结。

二、应对人口老龄化、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1.制定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长期人口发展规划。目前,我国总人口已达到13亿,庞大的人口基数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沉重负担。因此,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认真执行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继续控制人口增长,保持总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同时,在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城镇的总和生育率,使城镇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以生育二胎,防止家庭结构“四、二、一”格局的出现,减缓城镇的老龄化速度,降低对老年人的供养系数。这既能控制人口增长,又可以防止老龄化速度过快,推进老龄化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2.大力发展经济,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提前到来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极不协调。在2020年之前,我国适龄劳动人口比重将始终处在60%以上,虽然劳动力的平均年龄在提高,但在劳动力的总量上将长期处于供大于求的状况。在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前,我们应充分利用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黄金期”,大力发展经济,使社会财富日益丰富起来,提高对人口老龄化的承受力,为适应老龄化的高速发展和高龄社会的到来奠定物质基础。为此,我们要做到:(1)加快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水平。(2)把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促进经济繁荣。(3)利用地域间老龄化程度的显著差异,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地域间的优势互补,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3.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安老体系。老年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应根据老年人的自身特点,逐步建立社会养老保障体系、老年照料服务体系、老龄政策法规体系,使老年人的经济供养、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1)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健全老龄法规体系,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2)建立一个公平与效率兼顾、基金来源多渠道、城乡有别和社会养老与家庭养老相结合、多层次的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以保障老年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3)发扬我国尊老、敬老、养老的优良文化传统,继续发挥家庭养老在解决老年人的生活照料和情感维系方面的作用。(4)加快社区养老社会化服务进程。针对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人生活自理能力差的特点,大力发展社区服务,补充家庭养老功能的不足,将社区工作的重点转向为全体老年人提供日常生活护理、文化娱乐及其他精神慰藉的服务上。

4.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提高老年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可以使一部分消费人口转化为生产人口,弥补劳动力的不足,有利于经济的发展。开发利用老年人力资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逐步提高退休年龄。我国以59岁为劳动年龄上限是50年代根据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均预期寿命确定的。50年来,我国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已大大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已延长到70岁,适时提高劳动年龄的上限,可以有效开发利用劳动资源,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和供养系数保持在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水平上。(2)鼓励低龄老人再就业。一般来说,低龄老人仍具有充分的精力,可以继续工作。对老年人应进行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技术水平和适应技术发展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工作岗位继续为社会提供服务,减轻家庭、社会的经济压力,保持社会生活的正常进行。(3)提倡健康老龄化。健康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群体大多数健康长寿,不仅体现为寿命的延长,更重要的是寿命质量的提高。实现健康老龄化,不但可以促进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利用,并且可以减少医疗开支,减轻国家的财政压力。

第5篇:老龄化应对措施范文

一、老龄化社会的现状

丰县位于江苏省西北部,人口116.5万人(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丰县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老年人口长寿趋势非常明显,老年人口规模不断扩大。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9.5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10.01%;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2.15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11.37%;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5.83万人,占全部人口的比重为已经达到16.43%。从1990来的人口普查资料看出,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老龄化原因分析

(一)气候宜人物产富饶

丰县地处暖温带,适宜居住和生活。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丰县优美的自然环境和品种丰富的优质农副产品,丰富的优质农产品为人们的健康长寿奠定了基础。

(二)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一五”以来,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全县建立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符合条件的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均实现了应保尽保;建立了大病救治制度和城乡居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解决生活困难群众看病难的问题;建立了农村五保老人供养制度和困难群众临时生活救助制度,农村五保老人和生活临时困难人员有了生活保障。日益健全的社会保障制度,为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提供了保障基础。

(三)长期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

至八十年代初,国家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丰县的人口出生率不断下降,有效控制了人口规模的扩张。从历次人口普查资料看,少年儿童数量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下降。2010年0-14岁少年人口占全县常住人口的比重为18.67%,比2000年下降8.18个百分点,比1982年下降16.05个百分点。但是,因为人口总规模的减少主要是减少的出生人口,老年人口的数量和比重是稳步增长的,所以说计划生育政策的长效机制加速了老龄化社会的进程。

三、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后备劳动力资源减少将会困扰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口出生率下降,少年儿童人口规模的缩小,最直接的影响就是一段时期以后劳动力数量的减少。1982年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34.72%,1990年占29.14%,2000年占26.85%,2010年占18.67%,未来劳动力减少的趋势已经不可避免。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会直接导致后备劳动力资源的减少,甚至会影响经济增长率。除非我们可以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来加以弥补,否则劳动力短缺势必会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瓶颈。

(二)社会公共资源的不足难以应对老年人生活需求

人的健康状况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因此,医疗卫生资源是老年人消费社会资源的重要方面,据卫生部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患慢性病率是全部人口患病率的3.2倍,2012年,丰县共有卫生机构数242家,医疗机构病床数2173张,千人拥有床位数2.26张;卫生技术人员2238人,每万人拥有医务人员23.23人,千人拥有病床位数和万人拥有医务人员数均低于发达地区,看病难的问题会随着老年人口的增多而加剧。

(三)老龄化社会和当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考验

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与经济基础密切相关,面对未富先老的社会现象,现有的社会保障体系与老龄化社会需求的差距将会扩大。大部分老人仍然只能通过家庭传统的养老方式度过晚年,由于儿女较少,还要忙于生计,或者外出务工,有些老年人的生活缺乏必要的照顾,迫切需要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四、老龄化社会的应对措施

(一)健全城乡社会保障政策体系,开展社会养老服务,

建议在现有的保障体系的基础上,按照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适时适度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高龄老人补贴和百岁老年人长寿补贴标准;城镇应加大力度推行以社区服务为依托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事业,农村应按照人口分布情况,建立村级养老院,实现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为老年人创造幸福的生活环境。要多渠道建立养老机构,由政府独家兴办敬老院转变为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建设养老机构,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老人需要,尽可能实现养老服务的市场化、产业化。

(二)发扬尊老敬老美德,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

尽孝是一颗闪耀人伦之光的璀璨明珠,孝是人世间最高尚最美好的情感。在中国进人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继续倡导和弘扬尊老、敬老、养老的传统美德和孝文化,是老龄化社会的文化基础。那些虐待、遗弃、迫害老年人的违法行为,必须在道德上、法律上给予谴责和制裁,以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营造愉快、祥和的养老环境。

(三)大力发展老年产业,提供适应老年人的工作岗位

人口老龄化不仅带来值得关注的社会问题,同时也带来社会服务和产业发展的契机。如老年旅游已成为近几年来兴起的一个老年产业。政府要对投资兴办老龄产业提供适当的政策优惠,鼓励社会和个人生产和销售老年用品,开办家政服务,兴办老人公寓和托老所等老年福利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对于刚刚进入老年人行列的一批人口来说,他们仍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并且自身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如果能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改革优化,提供给老年人一些工作,不仅能够增加老年人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养老问题。

第6篇:老龄化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老龄化老龄产业疗养服务贸易

在《联合国2003年全球人口报告》中指出,人口过快增长和老龄化是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世界上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同样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并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一直致力于“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然老龄产业是在开放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成长并发展起来的,那么加强合作,并用开放的眼光寻求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应成为一条重要的途径。

疗养服务贸易问题的提出

二战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世界各国的人口再生产由“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传统类型逐步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类型转变,由此形成人口年龄结构从“年轻型”向“老年型”过渡的结果。特别是发达国家,普遍进入了老龄型社会。依据联合国有关规定,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我国于2000年跨入了这一行列。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老龄化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有学者将我国老龄化特征概括为“二高三大”,即高速、高龄;老年人数量大,老年人扶养比大,地区差异大,真实地反映出我国老龄化的现状,同时也表明老龄化将给整个社会和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发展,我国人口老龄化将经历快速老龄化、加速老龄化和稳定的重度老龄化三个阶段。2030年到2050年是我国人口老龄化最严峻的时期;而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将占人口总数的40%-50%。届时,重度人口老龄化和高龄化将日益突出,我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虽然老龄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减轻就业压力,提高就业水平,但也会造成劳动力比例下降,形成劳动力供求不足的新矛盾。加之过去人口高增长带来的“人口红利”终将消失,由此导致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的下降。不仅如此,老龄人口的过快增长提高了社会负担系数,客观上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目前我国的老年扶养比为0.11左右,即大约9个多劳动年龄的人就要供养1个老人。据测算,到2050年将上升到0.4左右。如此高的社会负担系数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社会保障作支撑,也决定着传统的居家养老方式难以维继。而到2005年底,我国养老金“空账”已达八千亿。这需要大量的养老资金投入,但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提前步入老龄社会使得老龄化超前于经济发展水平和现代化,与发达国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下进入老龄社会相比,我国成为世界上惟一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具有典型的“未富先老”的特征。这种状况表明在解决老龄化问题上我国面临着严重的资金缺口。

老龄化也同时引发了严峻的产业结构矛盾,集中体现在与老龄人口消费需求相关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上,包括医疗保健、生活抚养、休闲娱乐等方面。由此导致的结果是一方面存在前景广阔的老龄市场,但另一方面却对老年市场多元化的需要供给不足,同时又需维系并加强老年市场的购买力。更为重要的是,我国人口老龄化还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城乡倒置显著等特征,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差距及养老方式的城乡差异交织在一起,使老龄化问题愈加复杂、艰巨。

上述分析指出的种种矛盾是化解老龄化危机不能回避、必须正视的问题。然而事情总有利弊的两面。因为在压力背后是开拓老龄市场和老龄产业的机遇,这必将对我国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带来巨大的影响。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老年人口的不断增加确实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市场需要,但那仅仅是一种潜在的市场,要真正形成市场供求,就需要老年人具有持续且具有一定水平的购买力,从而推动老年市场供给的增加及老龄产业的发展成熟。

疗养服务贸易是指以国外人口、特别是老龄、高龄人口为主要服务对象,以医疗保健、旅游、休闲消费、养老托老等综合服务功能为主要内容,以创汇为主要目的的新型国际服务贸易。最早提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设想是在上世纪末。然而由于发展条件和认识条件所限,并未在实践中引起重视。近年来,经济的繁荣增长和老龄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剧使得从人口、市场、产业等多重角度的综合审视具备了较为充分的条件,因而该领域的发展也正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

疗养服务贸易潜在的国际市场

目前跨国医疗、旅游、养老的人数不断增加,全球“医疗旅游”人数已经上升到每年数百万以上。到2010年,国际“医疗旅游”行业的年营业额将上升到400亿美元。发达国家医疗保健费用高涨,为亚洲的医疗服务公司提供了赚钱的机会。如面对日本老龄市场巨大潜力,东南亚各国政府纷纷放远眼光,在住房、医疗、旅游等领域制定中长期计划。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已经修改了移民、税收和房地产购买的法规,以吸引富裕的外国退休者。虽然医疗旅游并非等同于疗养服务贸易,但它是疗养服务贸易的重要部分,由此可见开拓这一市场的巨大前景。

从产业属性来看,疗养服务贸易属于消费者服务贸易,其不仅包括对相关服务供给能力的规定,从而对国内产业、消费结构和水平以及发展趋势有所要求,同时又需要顺应、吸引、引导外部需求以形成市场。而它也不同于一般服务贸易,需涉及自然人较长时期的跨境移动以及多方面的综合服务内容,所以需要更多的法律保障和国家之间的合作。由此来看,发展疗养服务贸易需要从供给与需求及外部条件和环境进行综合审视,其自身较强的专业特征使得除消费者的消费能力及服务的相对价格这样的决定需求强弱的因素外,消费者对服务的评价越加困难,所承担的风险逐渐加大,因而消费服务的寻找及经验特征减弱,信任特征加强,因此对相关服务质量和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国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可行性分析

疗养服务贸易则从开放经济的视野下为解决我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途径。我国在开拓疗养服务贸易新领域中较之开发“医疗旅游”的东南亚各国,除了共同的有利环境外,更有着自身厚实的优势和基础。主要表现在:

(一)疗养保健资源是疗养服务贸易的优势和前提

首先必须充分发挥我国丰富而独特的疗养保健资源的功效。这些资源涉及自然、技术以及社会人文各方面,其中以自然及技术资源为基础,以社会人文资源为依托,形成疗养资源层级、互补结构。具体而言,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疗养资源丰富,以这些资源为基础已经开发出众多旅游度假及疗养胜地,为发展疗养服务贸易奠定了基础。此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及民风民俗等对疗养及形成健康、和谐的疗养环境同样重要。(二)国内外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关键

从服务的提供地来看,本地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对于开发疗养资源及形成配套设施和措施而言比较重要;从服务的消费群体来看,目前能够成为我国疗养服务贸易市场开拓对象的国家和地区基本属于发达国家和地区,其经济实力及消费能力不成问题,而关键在于如何吸引并为自然人流动创造条件。如同旅游市场划分等级一样,疗养客源市场依据地缘、经济实力、消费能力等标准同样可以确定需要开拓的不同等级的目标市场。显然依据我国旅游业及服务贸易合作的发展形势判断,疗养客源市场的开拓具有很大的地域空间。

(三)不断增长的老龄人口是疗养服务贸易的客源基础

老龄人口无疑是疗养服务的主要对象,尤其是人口老龄化及家庭结构、养老托老方式的变化,为该市场的开发注入了更强的动力。统计显示,到2030年,西方7个主要工业化国家65岁以上人口将占全部人口的22%。因此,越来越多的富有的老年人选择在国外消费和养老。如西班牙,凭借自身的旅游资源优势,大力吸纳日本的“出口”老人,积极支持国内企业在本国的疗养度假地兴办日本老人村来接待和托管日本老人,为老人提供完善的医疗保健、生活和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服务,赚取了可观的外汇,还引进了日本现代科学管理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我国开发疗养服务贸易具备相关条件,并有着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和价格竞争力,通过积极的应对措施,可以形成广泛而稳定的疗养服务客源市场。

(四)开放条件下的区域合作是外部成长动因

开放经济条件与封闭状态相比,在谋求经济发展的途径、动力等方面显然具备很多优势。疗养服务贸易的开展就是基于开放条件下的双边及多边合作,它为解决各国及各地区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如人口老龄化提供了一个合作平台。基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国际劳务合作、对外旅游等方面合作的加强,在解决疗养服务贸易所涉及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上的难度会逐步降低,合作空间将进一步拓展。

结论

毫无疑问,依据疗养服务贸易的内涵,深入挖掘本国开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各种资源,采取支持、鼓励、引导的政策措施促其发展,不仅顺应了世界老龄化的趋势,充分开拓了该领域的市场,将与疗养服务相关的医疗保健、旅游住宿、养老托老等行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较长的产业链,从而对开展该服务的东道国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发展了无烟而高利润的产业,带动了旅游保健资源丰富但经济落后地区的发展,对于解决本国老龄化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财力和实践保障,因此开拓疗养服务贸易的新领域是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重要战略选择。

基于对我国老龄化过程中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的分析,要用开放的视野去寻求化解老龄化危机的途径,大力发展我国疗养服务贸易。而我国较之于发达国家,有着自身的优势和良好的基础来开拓更具综合性和发展前景的疗养服务贸易。这无论从财力保障,还是需求供给来看,对于解决我国不断增多的老龄人口的生存及多样化的养老需求都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在发展疗养服务贸易的同时要清醒意识到其中存在的困难,毕竟该领域在我国处于初始起步阶段。鉴于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产业部门众多,利益关系复杂,因此需要政府与服务企业共同努力,将疗养服务贸易统一纳入老龄产业发展规划中,在政策、资金上给予引导支持,协调与疗养服务相关的旅游、医疗、保险、养老、社会保障等部门,整合疗养服务贸易涉及的各种要素资源,发挥地区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同时要重视服务标准的制定,法规的完善,创造疗养服务贸易有利的发展环境,推动该领域的健康发展,使其成为拉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动因之一。

参考文献:

1.曾毅.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二高三大”特征及对策探讨[J].人口与经济,2001(5)

第7篇:老龄化应对措施范文

1 老年人的认知功能变化

步入老年之后,视、听觉敏锐度逐渐下降,学习速度明显变缓,注意分配不足,记忆易出现干扰或抑制。这些都会影响老年人的日常生活,造成心理困扰,出现挫折感或失败感,并且有可能导致抑郁、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的出现【3】。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老年人首先应勇于面对现实,这有有助于调动维护身心健康的积极性,努力从生活的其他层面还获取满足感,也有利于避免产生悲观、焦虑的情绪。其次,老年人应认识到认知功能的下降不是全面的。可以采取适宜的应对措施来补偿或维护已有的功能。例如:老年人学习新事物相对较慢,但他们的理解概括能力及对常识的掌握均保持得较好,因而可通过加强与既往经验的比较,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加深记忆,可有较好的效果。

2 老年人的智力变化

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提出要区别对待智力结构的不同成分,因为老年化过程中智力减退并不是全面性的,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效果仍处于很高的水平。一系列研究发现,老年人的智力还是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坚持用脑和活动锻炼有利于老年期保持较好的智力水平和社会功能。老年人智力发展的这一特点,对老年教育及老年人力资源的开发意义十分重大。优化教育产业结构,构造终身学习体系,建立多种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增长知识,满足老年人口的学习教育需要,都可以极大程度地开发老年人的智力,提高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另一方面,开发和利用高技能老年人资源,不仅能增加社会收入,减轻社会负担和国家财政压力,缓解我国人才资源结构性短缺,更能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

3 老年人的情感特点

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有积极与消极之分。

老年人积极地情绪情感包括愉、自尊感、自尊感等;而常发生的消极情绪包括紧张害怕、孤独寂寞感、无用失落感以及抑郁等。但不可否认的是,老年期是负性生活事件的多发阶段,随着生理功能的逐渐老化,以及丧偶、子女离家、好友病故等负性生活事件的冲击,老年人经常会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反应。因此,面对现实,安排好晚年生活,保持美好与充实的情感生活是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从客观的角度来说,情感慰藉与心理支持对于老年人来说十分重要。研究表明,与家庭成员的心理沟通状况的满意感,以及与朋友交往的满意感是反映老年人获取情感慰藉程度的代表性指标;而老年人在社会环境中受尊重、被理解、被接纳、被支持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则是心理支持程度地重要体现。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老年人自身的心理调适能力,首先应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平和的处事心态、乐观豁达的心境;其次,不断自我观察反省,并合理的借助外界帮助,也是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的有效手段。

4 老年人的动机和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学说,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而老年期各种层次的需要又有其独特的内涵。老年人的安全需要表现为对养老保障、患病就医、社会治安以及合法权益受侵等问题表示极大地关注。另外,老年人希望从家庭和社会获得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尽管老年人的社会角色与社会地位有所改变,但他们对于尊重的需要并未减退,要求社会能承认他们的价值,为使自己的价值在生活中得到充分体现,老年期还有一定程度自我实现的需要。有研究表明,日常生活技能高的老人有更强的自我价值感,更强的自信心与自尊心,心理健康程度及生活质量也相对较高。因此,加强日常生活技能的训练,增强生活独立性与自主性,是满足老年人各种心理需求的基础。另外,避免社会退缩的不良行为,积极与他人交往,主动为社会发挥余热,都能使老年人从中体验到归属感与成就感,并提升自尊感【4】。

5 小结

健康老龄化是21世纪老年保健的重点内容,它是指进入老龄化社会时,大多数老年人都能保持较好的心身健康,并拥有较好的智力、心理、躯体、社会和经济的功能与状态。正确认识老年人的心理特点,有效地保持和促进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就是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5】。因此,有必要围绕“老有所养、生活保障;老有所医,健康长寿:老有所为,再作贡献:老有所学,不断进取;老有所乐,生活多彩”等“五个老有”的目标,来解决我国健康老龄化的问题。目前心理学家们根据老年人的心理变化的特点,还设计了各种干预程序来改善老年人的心理素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老年人的心理功能与心理健康的研究必将为缓解人口老龄化压力、促进健康老龄化做出更多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刘文俐.我国老年人心理研究概况.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8,6(6)1234-1235.

[2] 汪金陵.老年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体会.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5):1072-1073.

[3] 刘仁刚,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中国临床医学杂志,2000,8(2):73-78.

第8篇:老龄化应对措施范文

论文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国际比较;启迪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的动态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持续上升的动态过程。迄今为止,世界各国普遍接受并广泛使用的老年人社会界定标准有两个,即1956年联合国和1982年世界老龄问题大会所制定的标准:通常是指60岁及以上或65岁及以上人口。从老龄人口结构来看,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10%以上或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达到7%以上的人口属于老年型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问题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保障体系的基本态势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主要会经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2--200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过渡阶段;第二阶段2000----202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迅速发展阶段;第三阶段2020----2050年是人口老龄化的高峰阶段。目前中国正处于老年人口和高龄老年人口快速增长期以及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期:0~14岁人口比重逐步降低,65岁以上人口比重持续上升。2005年中国的老年人口仅占总人口的11%。按照国家统计局的人口预测,2010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71亿,占总人口的12.6%。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1.13亿,占到总人口的8.3%;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4.5亿,占到总人口的32.5%,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为3.36亿,占到总人口的24.3%。这表明中国未来50年老年人口数量稳步上升。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国外比较起来既有其共性,又有其特殊性。

1.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明显的“催生”痕迹。人口老龄化是个普遍规律,但不同国家或地区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并不完全一样。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现象是自然发生的: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改变促使人们寿命延长、人口生育率不断降低,从而使少年儿童比例下降,老年人口比例上升,这些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不知不觉进行的。在中国,人口老龄化则有明显的“催生”痕迹: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生育率迅速下降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有关。

2.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准备严重不足。与人口老龄化相伴随的老龄问题可分为人道主义方面的问题与发展方面的问题。前者很大程度上是老年人问题,即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的各种需求,包括基本需求和特殊需求;后者指的是人口老龄化所带来的宏观方面的影响,包括对整个社会的生产、消费、储蓄、分配、投资以及政治、文化等各方面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通常是经济起飞在先,富裕之后才迎来老龄化。

3.面临人口规模与人口结构双重压力。从某个角度说,中国人口老龄化的提前到来也是自我选择的结果,更确切地说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所必须付出的一种代价。既然是自我选择,可否有别的选择呢?这样的问题学术界一直在争论。有两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是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减少人口,是“真正头等优先大事”,人口结构问题是次要的。另一种则表示反对,认为今天中国生育率已经降到更替水平以下,人口仅仅呈现的是低惯性增长,在这种态势之下,如果继续坚持以牺牲结构为代价的“数量第一”的观点,则很可能会导致难以预料的后果。

4.调整人口年龄结构的余地非常有限。既然中国人口“规模压力”依然存在,因此,现行的稳定低生育水平的政策在一定时期内不宜改变。在一些超低生育水平的区域内,生育政策可以而且已经开始进行微调,但其对人口老龄化的缓冲作用十分有限。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生的独生子女,进入21世纪后将陆续进入婚育期。从理论上讲,这会引起人口出生率的回升,有助于缓解人口老龄化。实际情形是新世纪新的一代,其生活方式及价值取向也自然与他们的父母辈有所不同。21世纪的育龄人群与20世纪80年代的育龄人群不太一样,少生优生已经成为他们的主流取向。

5.健全老年社会保障体系是根本出路。由于特殊国情,我们不可能像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但是由于我们成功地控制了人口的过快增长,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口条件——劳动力资源充裕而被抚养人口比例较低,因而我们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起与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养老保障体系。发达国家在解决养老问题上有许多宝贵的经验,也不乏深刻的教训,我们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认真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应对老龄问题的路子。

二、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国际比较

1.自保公助型养老保障模式。这种制度主要实行于德、美、日等西方工业化国家。强调养老保障是个人的事,国家只能予以部分资助。这种模式的特征是:一是政府制定并通过有关立法,作为其具体实施的法律依据;二是以自我保险为主,国家资助为辅,公民个人缴纳养老保险金,企业主为雇员缴纳社会保险金,政府福利机构依法拨款和发放;三是保险制度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公民只有在履行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义务,取得享受这一制度的资格后,才能领取养老保险津贴;四是保险基金来源多元化,受国家经济发展形势的影响较小,并以较强的经济基础做后盾。

先说德国,养老保障的目标在于养老金应是以保障退休者(及其配偶)的生计,维持其购卖力。养老保障制度的三大支柱是法定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私人养老保险。法定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较大,既包括一般的年老养老金,也包括职业康复待遇、职业能力或就业能力丧失养老金及遗嘱养老金。原则上讲,所有雇员都是法定养老保险的义务参保人。法定养老保险金主要来源于雇主和雇员缴费,费率采取根据实际需要一年一定的办法。养老保险机构支付的养老金有三种:达到退休年龄的“正常养老金”、丧失就业能力的“伤病养老金”和“遗嘱养老金”。只有当投保人参加保险达到一定期限之后,才有权享受养老保险机构的服务。每个年满65岁并且参加保险至少35年的男性投保人,都有权享受正常养老金,妇女则降至60周岁。实行灵活养老金之后,男性投保人年满63周岁后,也可以享受养老金。再说美国,1935年颁布了《社会保障法》,经数次补充和修改,扩展成了一个包括老年和残障者在内的综合性社会保障制度,规定:凡缴纳社会保险税的年满65岁的公民都可享受养老退休金,62~65岁退休者只能享受部分养老退休金。此外,对于参加保险的因伤残退休者和其未成年的子女、配偶也给予一定的保险费。联邦政府的养老基金是通过征收社会保障税获取的。根据《联邦社会保障法》规定,凡是参加工作的人都要按其收入的一定比例缴纳社会保障税,直接从个人工资中扣除,也称为工资税。社会保障税率随着联邦平均工资的增长比例自动调整。

政府征收的社会保障税全部用于政府的社会保障项目,专款专用,节余结转下年继续使用,不足就提高税率和税基,从而保证了庞大的社会保障支出。在养老保障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方面,美国的社会保障税全部记人财政信托账户,首先用来满足养老保障支出的需要。

再来说说日本,养老金保障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的核心,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退休金、伤病养老金和家属抚恤金。在现行的养老金保险制度体系中既;政府承办的公共养老金也有企业主办的企业养老金,还有个人自行投保的个人养老金储蓄。公共养老金用来保障基本的、标准的需要,难以充分满足的个别需要则由企业养老金和个人养老金储蓄来满足,力求保证老年人晚年生活的稳定。公共养老金根据加入者的职业分为厚生养老金、国民养老金和共济养老金。厚生养老金保险制度建立于1942年,目前与国民养老金保险一起构成日本公共养老金保险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厚生养老金保险以日本政府为保险人,目前参加厚生养老金保险的人数占整个参加养老金保险人数的51.4%。国民养老金保险是根据1959年4月《国民养老金法》设立的,它是指农民、自营者和其他公共年金未包括的人员,一般要缴纳保险费。1961年4月正式制定和实行包括全体国民在内的国家养老金体制。1986年日本又将国民养老金改为向全体国民支付的基础养老金,对在国家及企事业单位供职的人则另外再实施厚生养老金制度,形成了以全体国民为对象的基础养老金制度。国民养老金保险的资金来源是政府的基础养老金拨款和被保险人的保险费。

2.福利国家型养老保障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实行于瑞典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它是这些国家借助于财政经济政策的调节作用,来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安定,缓解社会矛盾的主要措施。其特征有:一是立法把养老保障作为国家福利政策的一项主要内容,并设有主管的专门法院依法监督、管理和执行。二是强调福利待遇的普通性和人权性。所有老年人可领取养老金,退休人员还可以享受与收入有关的养老金。三是养老金支出由国家财政承担,公民个人不缴纳或缴纳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四是养老保险基金一般来源于税收。 转贴于

主要说说瑞典,高福利国家,其社会保障从“摇篮到坟墓”几乎无所不包。瑞典男女退休年龄均为65岁,65岁以上老年人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养老金。瑞典的养老金由三部分组成:基本养老金、附加养老金和部分养老金。最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基本养老金,这是每个公民的社会权利。瑞典公民年满65岁即可领取全额基本养老金,年满63岁可以领取养老金的94%,而且无须缴纳任何费用,也无须经过收入情况调查,贫富一视同仁。雇工和雇员不需缴纳保险税,而雇主主要缴纳4.7%的工资税,政府负担基本养老金费用总额的55%。政府在这方面的开支来源于税收。基本养老金的数额仅供老年人在瑞典境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这也是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保证。附加养老金向所有退休者提供。退休者退休前工龄有长有短,原收入有高有低,因而得到的附加养老金有多有少。部分养老金是指年满60岁的人可以要求减少工作时间,并能领取因工时缩短而减少的收入补贴。

3.强制储蓄型养老保障模式。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一是实行储蓄保险基金制度,其费用只由雇主和雇员两方负担,政府不负担;其待遇由雇主、雇员缴纳的保险费和一定利息三部分组成,多为一次性支付。二是具有强制性,其主要目的是为职员提供足够的储蓄,以便在退休后或者丧失工作能力时能获得保障。

在这里主要说说新加坡,新加坡公积金实行全国统一管理。中央公积金制度于1955年7月建立,主要目的是为职员提供足够的储蓄,以便在退休后或者丧失工作能力时有所依靠。它是一项为新加坡职员而设的养老储蓄基金,是一项强制性的储蓄计划。50多年来,它已发展成为一种全面的,可以满足人们退休、购房、医疗保健及教育等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新加坡,每个就业者都在公积金拥有户头,每月要向公积金交纳一定比例的个人工资,目前交纳的基数上限是月工资6000新元,会员年满55岁或永远离开新加坡时,就可提走全部公积金存款,存款享有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利息。中央公积金局统一管理和使用公积金储蓄,还制定了《中央公积金法》以保护公积金会员的合法权益,规范管理、使用公积金储蓄的行为。

三、国外养老保障制度对中国的启迪

1.构建适应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障体系。养老保障体系包括根据不同职业或不同阶层的劳动者设立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公务员养老保险、农民养老保险、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其他职业者养老保险等具体项目。虽然上述各国政府不一定一次性地构建上述所有的养老保险,但在构建过程中,先后不同程度地构建了适应本国国情的完整的养老保障体系。因此,我们认为,不管各国政府构建养老保障制度的宗旨如何,但构建适应本国国情的养老保险体系则是一国养老保险制度构建的关键。发达国家的养老保障体系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逐步建立起来的。养老福利费用对于国民经济是十分沉重的负担。例如,目前德国社会福利费用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34.5%,如此庞大的开支如果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是很难支撑起这样高福利的养老保险体系的。

2.正确选择养老保险金筹资模式。从上述各国政府的做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尽管不同的国家筹集养老保险资金的渠道各有千秋,但不外乎由社会保险税、单位缴费、个人缴费、政府补贴等形式。如何确立适合本国的养老保险需要的筹资模式,这种筹资模式是否能够体现公平与效率统一的原则,是各国政府在构建本国养老保障制度过程中所要处理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3.养老事业必须走社会市场化之道路。养老事业是高投入、低产出、不能以赢利为目的的事业,完全依靠政府投资是难以为继的,必须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出资、共同举办,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德国等国家的普遍做法是,依靠社会力量建立基金会,投资养老设施,并监督其财政的合理运转,仅在必要时给予适当资助,我们认为这是明智的选择。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创办养老事业更要依靠社会力量,走社会化、市场运作的道路,不能由政府包下来。当前发展养老事业可行的办法是:大力倡导社会特别是社区办老年福利措施,政府在税收和政策上给予支持,并通过有关职能部门加强监督和管理,养老设施的财政运作应力求自收自支,走社会化、市场化、多条腿走路的道路,由此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事业。

第9篇:老龄化应对措施范文

【关键词】临床护生;不同实习阶段;主要问题;应对措施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813-02

在我国人口日趋老龄化及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大环境下,护理实习生(简称护生)一方面拥有较多较广的就业机会,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压力及竞争压力。临床实习作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过程,对护生的就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在临床实习带教中,往往着重于对实习生整体及终末表现及能力的评估,而对于各个实习阶段的过程缺乏评价。护生在实习的不同阶段表现出的主要问题各有侧重,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探讨,并根据临床带教经验总结出应对措施。

1 实习早期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1.1 缺乏临床实习环境适应能力,角色转换缺乏主动性。护生对临床环境、工作方式、病种等存有陌生感,带教老师应态度热情,介绍病区的工作环境及疾病种类、专科特色,使护生在本阶段实习过程中确立明确的目标,制定准确的学习计划。组织护生学习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及护士条例,强化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此阶段护生的任何护理操作都要在带教老师监督指导下进行,切实做到放手不放眼,只有这样才能减少或杜绝差错事故发生,带给患者安全。此外,带教老师自身热情态度及主动性将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的积极性及主动性。

1.2 缺乏与病人交流沟通的技巧。带教老师应以身作则在护患沟通中运用沟通技巧,如运用肢体语言;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注意患者的非语言表现等。带教老师即使发现了护生在护患沟通中的缺陷,也应明确对方的优点,再真诚地提出不足,然后详细说明正确的方法。避免使用质问或命令式的语言,避免伤害护生的自尊心。同时带教老师应充分考虑到护生的心理特征,针对她们不同的特点,运用不同的方法,如对待性格外向型,可以直截了当的提出批评。而对待性格内向型,则可采用旁敲侧击等间接的方式。

1.3 求知欲强,但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护生从学校来到临床,普遍存在两种心理状态:一是求知欲强、跃跃欲试。二是不敢操作,害怕出错。在这种时候带教老师就应该对他们进行心理教育,消除紧张心理,使其尽快进入角色。首先要真诚欢迎他们,并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拉近距离。二是详细讲解专科护理特点,根据实纲要求指出重点,克服实习中的盲目性,帮助护生认清实习工作学习中的重点。护生在校的理论学习阶段对很多医学名词、病历、症状等只有抽象的概念,带教老师可以将某一患者的某一症状或某一特殊病历单一讲解。每周进行一次专科讲课,讲课专科有关知识及护理重点,以提问的方式进行复习,对于不懂的问题师生需共同探讨,充分调动护生的积极主动性。

2 实习中期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2.1 注重常规操作,缺乏临床思维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患者的病情和心理状态是复杂而多变的,有时患者病情或心理细微的变化恰好是某些严重疾病的先兆,护士只有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经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及时发现这些变化,采取果断措施,挽救患者生命。而处于这一阶段的护生往往盲目地重复单一的常规护理操作,缺乏主动思考的能力。带教老师可根据护生的具体情况,布置观察内容,如患者出现的症状、体征、治疗效果、药物反应、思想动态、营养状态、护理问题及护理措施实施后的效果等,并指导护生如何观察,护生必须收集以上资料,提出护理问题,制定护理措施,并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实施并及时给予评价。临床教学是护理专业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培养护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的最佳途径之一。通过临床实习护生可以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患者的临床实际问题,为护生以后的专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2.2 注重专业性操作,缺乏生活护理的意识。在实习中期,护生渡过了茫然的不知所措的阶段,对于临床护理工作有一定的基础和认识,此时非常热衷于专业性的操作,但大多数护生对于患者的生活护理无动于衷,不主动积极,觉得又脏有累,应该是护工或者患者家属的工作。带教老师此时应做好正确的引导,以身作则,让护生充分认识到生活护理是护理工作中重要的一部分,生活护理不只是关注患者的吃喝拉撒、指甲是否长,头发是否有异味、擦身更衣等等,而是在生活护理的过程中主动地动态地观察患者病情的过程以及与患者有效沟通的过程,此过程不仅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及尊重,也是护士自身价值的体现和诠释。

2.3 护生缺乏个性化思维及对专业知识内涵的认识。实习中期,不少护生的专业思想被不同程度的同化,缺乏个性化思维及创新思维,这不利于护生自身的发展及护理事业的发展。带教老师应让护生认识到护理是多方面多学科的综合体,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要不断发现新的更有效的工作方式方法及理论,拓宽及深化护理内涵,并运用于临床护理工作。对于护生日异月新的想法,带教老师要认真对待,给予正确的指导及引导,以提高护生的创新能力,为护理事业注入新的活力及魅力。

3 实习晚期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3.1 护生忙于应聘,缺乏工作及学习主动性,实习效果差、质量差。由于临床实习不同于学校的学习,不能很好的约束没有自律性的护生,而实习晚期是应聘工作的高峰期,造成一部分自制力较差的护生经常借故请假、工作拖拖拉拉,不重视实习机会,浪费实习时间,这些行为无疑严重影响了临床实习的效果及质量。因此,带教老师应严格执行实习生守则,严格请假制度,这样护生的自律意识明显有了增强,临床实习质量明显提高。当然,这一时期带教老师可根据护生的具体情况,与护生真诚沟通,了解护生对于工作的期望及盲区,给予应聘工作岗位的经验及技巧等针对性指导,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2 护生临床实习具有明显的情绪波动,专业思想不稳定。在实习晚期,护生对临床护理工作有各种各样的认识和理解,不少护生的职业思想不稳定,觉得护士的工作辛苦、单一、枯燥无味,甚至感觉吃力不讨好。带教老师与护生是有机融合的一体,带教老师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到护生的积极性,朝气蓬勃的老师让护生积极向上,态度冷漠的老师让护生消极应对。带教老师应持有对护理工作的热情来感染学生,对护生提出的问题一一详细、准确地解答,在思想上积极引导,让护生有积极的正确的职业成就感。另外,在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应该提高教学的意识,不应把护生当做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必须明确护生的实习任务是学习,所以无论在院内,还是在科内的任何文体活动或培训都要求护生参加学习,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带教老师既是老师,更是朋友,拉近彼此的关系,互尊互爱,提高护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临床护理实习工作是护生走出校门,走向临床护理工作的第一步,是帮助护生将以往学到的理论及护理患者的操作技能相结合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帮助护生把所学到的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进一步巩固理论知识,而且可以帮助他们从丰富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发展护理理论,并且在带教老师的引导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也使其在处理问题时养成耐心、宽容、细心、冷静、理智的优秀品质,从而完成从学校到社会的重要转折。护生在实习期间的不同阶段所表现出的问题各有侧重,我们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及主要问题做出归纳总结,采取针对性措施,取得了较好的带教效果,帮助护生在不同阶段解决主要问题,较高质量地完成实习任务,并在就业中占据较好的竞争地位。

参考文献:

[1] 孙一勤;赵伟英;翁琴婷;周芳;;在护理实践教学中构建发展性评价体系[J];护士进修杂志;2008年06期

[2] 陈莲花 ;90后实习护理生不同实习阶段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引导 ;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