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商场环境卫生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聚集场所,其安全工作关系到国家的资源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安全体系对图书馆至关重要。本文仅就公共图书馆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88(2011)05-0060-03
近年来,人类自然灾害以及火灾等灾害的不断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同时也暴露出了国家在公共安全建设中的缺陷和不足,为公共安全敲响了警钟,也让我们意识到建立健全完善的公共安全预防处置救助体系的重要性。图书馆是公共文化场所,其人员的流动性和聚集性,决定了公共安全隐患的存在,建立图书馆公共安全体系不容忽视。本文意在对图书馆公共安全的预防及处置等安全体系建设进行初步探讨。
1 图书馆公共安全的分类
安全是指不受威胁,没有危险、危害、损失,是在人类生产过程中,将系统的运行状态对人类的生命、财产、环境可能产生的损害控制在人类能接受水平以下的状态。从广义上讲,对安全的理解包括国家安全、民族安全、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国际安全、区域安全、生态安全等。
安全关系到每一个个体,安全涵盖人们工作、生活以及生存的方方面面。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当人们不断追求生活富足、家庭安康、社会和谐的目标时,也越来也感受到安全的重要性。不可否认,安全成为实现这一切目标的基础和前提。
图书馆是文献收藏、借阅、信息交流的公共文化机构。人的存在和人员的流动聚集,决定了图书馆必然是公众关注安全的重要部门。安全涉及很多范围和领域,就图书馆而言,其传统关注的往往是自身文献资源、藏书等物质方面的安全。安全以人为本,作为大众的活动场所,图书馆的安全应该上升到公共安全的高度。结合与大众安全最为紧密的环境等多种要素,图书馆的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应包含公共消防安全、公共环境及卫生安全、治安安全、自然灾害预防救助等方面。
2 公共消防安全机制的建立
公共场所消防安全历来是消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国内多起商场、娱乐场所火灾事故造成的重大人员财产损失,时刻提醒着人们消防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在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等法律法规都对图书馆的消防安全防范作出了明确规定,消防工作已有法可依,但关键是严格遵照执行。
图书馆消防安全一方面要确保建筑物、图书文献的安全,另一方面要确保人员的生命及财产安全。建立完善的图书馆公共消防安全机制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2.1建立健全消防工作制度
一是要有充足的消防安全经费,并确保专款专用。二是要组建义务消防队,并定期组织开展消防训练,对单位内重点防火部位作到心中有数。三是要有健全完善的消防工作制度,包括消防工作职责、消防工作例会、消防宣传教育培训、防火检查和巡查、消防安全警示措施、防火公约、火灾隐患督促整改、消防器材维护管理、消防工作考评与奖惩等各项制度,并认真贯彻执行。四是要建立消防工作档案,包括单位基本情况、消防工作组和义务消防队、消防工作制度、消防会议和活动记录、消防宣传教育情况、防火检查和巡查记录、火灾隐患督促整改记录、消防器材登记册及维护保养记录、火灾事故记录等,并做到内容翔实,保存完好。
2.2 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要有现代化的消防安全监控系统和喷淋、气体等自动灭火系统,并做好安全设备的维护保养,保证各种设备运转正常。要有健全的消防水源、室内外消火栓、消防通道、疏散通道等,并有明显标志,做好消防器材的保养,使之时刻可以使用。要有专门的消防值班值守人员,做到“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
2.3 开展宣传教育培训
一是要在显著位置设置消防宣传栏、安全警示牌等,开展经常性的消防安全常识、消防法律法规、公共场所防火逃生知识等方面的教育,增强职工及公众消防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二是定期组织义务消防队进行灭火与逃生演练,做到会报火警、会扑救火灾、会自救逃生、会疏散引导,以确保在危机时刻能及时疏散引导读者至安全区域。
2.4 做好火灾预防和初起火灾的扑救工作
一是定期开展消防安全检查,做到检查情况有记录,对发现的火灾隐患和违反消防法规的行为有纠正措施,并督促落实。二是每日进行防火巡查,提示职工注意消防安全,及时发现并扑救初起火灾。
2.5 建立健全消防事件处置预案
要有消防安全事件处置预案,并根据实践不断完善。要结合处置预案,定期开展演练,确保图书馆工作人员尤其是直接面对读者的保安、保洁、一线借阅服务人员能全面掌握火灾救助技能,在出现紧急事件时能构筑起第一道防线,确保安全。
3 公共环境及卫生安全机制的建立
2003年,世界范围内的“非典”疫情,使国人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建设有了全新的认识。图书馆的公众聚集性质,也就决定了卫生安全隐患的必然存在。所以,建立完善的图书馆公共环境及卫生安全机制必不可少。
我国关于公共场所卫生安全的法律法规主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这些为图书馆建立健全公共环境及卫生安全体系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法律约束。图书馆公共环境及卫生安全包含环境卫生安全、食品卫生安全和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及突发急病紧急救助等。图书馆应当设立专门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部门和人员,健全完善环境卫生安全管理制度,确保公众在图书馆的卫生及健康安全。
3.1 图书馆环境卫生安全
环境卫生主要包括空气、微小气候(湿度、温度、风速)、水质、采光、照明、噪声等自然环境因素;为公众提供服务的卫生设施、卫生用品、中央空调通风设备等设施因素。这些因素一旦不符合标准,就有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安全造成损害。做好环境卫生安全要做到:一是场馆内的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噪声以及为观众提供的用品用具等要符合国家卫生安全标准,并按照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定期进行卫生检测。二是建立卫生设施设备维护制度,定期检查卫生设施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采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应当符合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相关卫生规范和规定的要求,并定期进行检查和清洁消毒。三是设置醒目的禁止吸烟警语和标志,严禁在场馆内吸烟。
3.2 图书馆食品安全
随着图书馆服务范围和内容的不断扩大,诸多图书馆内增设了读者餐厅、休闲吧、文化产品商店等服务设施,为观众提供餐饮等服务。因此,食品安全也必须得到重视。一是从业人员的健康保障。从业人员须进行健康检查,取得有效健康合格证明后方可上岗。对于国家严令禁止的患有相关传染疾病的人员坚决不予聘用。二是要严格按照食品法和卫生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做好食品的购置、加工、储存、检查等,确保出售的各种食品安全卫生。
3.3 重大传染病疫情防控及突发急病紧急救助
在这一方面,图书馆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一是在日常工作中,要定期进行场馆环境的消毒,配备安全、有效的预防控制蚊、蝇、蟑螂、鼠和其他病媒生物的设施设备及废弃物存放专用设施设备,并保证相关设施设备的正常使用,及时清运废弃物,清理传染源。二是在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要严格按照卫生防疫部门要求,做好各种监控防范,必要时关闭场馆。三是对从业人员进行必要的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在观众突发急病时能在第一时间给予正确的救助,为后期救治争取时间。
4 社会治安安全机制的建立
图书馆社会治安安全主要指维护观众在馆期间的人身、财产安全。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多已实施免费开放。观众成分的复杂性,为馆内治安管理增加了难度。暴力事件、意外事故、财产损失甚至恐怖事件等都有发生的可能。因此,治安管理至关重要。
建立治安安全机制,要做好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观众准入门槛的安全防范。在入口要利用安检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安全检查,确保观众不能携带危险物品进入。二是加强安保人员业务培训和训练,能识别可疑人员并进行必要的监控。三是进行不间断的巡逻检查,同时和辖区公安部门建立联系,请公安巡警定时对馆内进行安全巡查,对犯罪分子及不法人员形成威慑。四是对馆内地面、楼梯、栏杆、电梯等读者服务设施进行安全检查,使其符合安全标准,谨防因设备原因对观众造成人身伤害。五是要有反恐意识,谨防公共场所反人道、的恐怖事件的发生。
5 自然灾害预防救助机制的建立
作为建筑物,图书馆同样面临着地震、泥石流、狂风暴雨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安全威胁。因此,自然灾害预防救助机制的建立同样不可忽视。要重点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是图书馆建筑要严格按照《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等,做好图书馆建筑的选址及抗震等防灾设计建设。选址要远离河道、地震带等自然灾害易发地区;抗震设计要严格按要求达到相关标准,从建筑物建设源头就消除发生自然灾害的可能,最大程度的减少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损害。二是要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知识和救助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人员要掌握基本的地震等灾害救助技能,并经常开展演练,在发生地震等自然灾害时,能及时引导读者做好防护和逃生自救,最大限度的确保人员的安全。
6 图书馆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安全工作重在预防,但是一旦发生安全事件,就要及时进行科学合理的处置,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主要做好以下几项:
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工作组织机构,负责安全事件的预防和处置。
二要结合各种安全事件的性质,制定周密详细的突发事件处置预案,并不断组织演练,确保发生突发安全事件时能及时处置。
三要和公安、消防、卫生、防疫等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提供专业的指导,确保发生突发安全事件时各相关部门能快速介入,妥善处置。
四要建立公开透明的突发事件上报机制和报道制度,在发生突发安全事件时能及时上报相关部门,并通过新闻会等形式,及时向社会公布事件进展,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和猜测,造成不良影响。
五要严格按法律办事。法律是安全工作的保障,也是安全工作的约束。图书馆各项安全工作要严格按照各法律法规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7 结语
公共安全机制的建立是图书馆管理现代化、科学化、法制化,服务人性化的重要体现。图书馆公共安全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将最终体现出政府对公民生命及健康的尊重。建立起完善的图书馆公共安全体系是图书馆的责任和义务,而它也将最终惠及公众、惠及百姓,为社会发展进步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尹伟巍.新编公共安全管理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
[2] 秦启文,李天安等.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应对[M]. 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3] 樊运晓.应急救援预案编制实务――理论实践实例[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
为了进一步做好我校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提高我校预防和控制手足口病疫情的能力和水平,指导和规范我校手足口病疫情的应急处置工作,普及防治知识,完善应急处置机制,减轻直至消除危害,保障全体师生员工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和校园稳定,制定本预案。
一、防控原则
1、高度重视、常抓不懈
宣传普及手足口病防治知识,提高全体师生员工的防护意识和校园公共卫生水平,加强日常管理与监测,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及时与卫生部门联系,采取有效的预防与控制措施,迅速切断传播途径,控制疫情的传播与蔓延。
2、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严格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对手足口病疫情的预防、疫情报告、控制和救治工作实行依法管理,成立学校防治领导小组,实行分级管理,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与落实学校手足口病疫情的防治工作。
3、学校班级联防联控
手足口病疫情的预防与控制工作实行进校门晨午检,班主任随时检测学校班级联防联控。校长是本学校手足口病疫情防控工作第一责任人。
4、积极应对、依法科学处置
建立预警和医疗救治积极应对机制,强化人力、物力、财力储备,增强应急处理能力。按照“四早”要求,保证发现、报告、隔离、治疗等环节紧密衔接。一旦发生手足口病疫情,快速反应,及时准确处置。
二、防控措施
(一)加强宣传教育
我校采取以下形式广泛宣传手足口病的相关知识:1、利用课间操时间进行广播;2、在宣传栏张贴宣传画;3、组织各班黑板报上宣传;4、把有关手足口病的各项内容第一时间发不到校园网上;5、连续三次给学生发放防控知识明白纸;6、利用校会班会时间班主任给学生宣传,使广大师生尽快了解和掌握防控知识,充分认识到手足口病是可防、可控、可治的。并要求师生员工每天做到室内常通风,勤洗手,保证充足的睡眠,不与有发热或流感样症状的人接触,尽量不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特别是封闭的场所如商场、超市、影院、网吧等),必要时戴口罩等,努力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二)完善预防措施
1.加强防疫软硬件建设。我校依靠当地疾病控制部门,加强对从事手足口病防控工作的老师的业务培训,提高防控工作能力,特别是提高学校班主任及负责学生检查的老师的自我防护能力。加强学校卫生室建设,储备必要的防控物资。
2.健全师生基础信息系统。我校建立健全师生基础信息电子系统,学校的每一名师生的家庭详细住址、家庭成员的姓名、单位、联系电话等基础信息都录入完整,分类整理,必要时能够随时调取,迅速与家庭成员取得联系,并能迅速向疾控部门和鹿泉市人民医院提供。
3.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我校严格控制学生在校时间,合理安排课堂教学,积极开展体育活动,使学生劳逸结合;组织学生参与各种户外运动,督促学生利用课间到室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4.落实晨、午检制度。我校严格落实学生晨、午检制度。有发热或出疹的学生不得进校。在学校发现发热学生,立即采取隔离措施,通知亲属到医院就医。隔离期间积极做好追踪监测工作。
5.坚持定期消毒。我校加强校园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厕所等人群聚集的场所进行每天消毒一次。
(三)应急措施
1.启动应急预案。我校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一旦发现发热或有出疹症状者,在第一时间实施隔离措施,通知亲属送医院诊治。确保在第一时间控制疫情发展,坚决防止疫情失控。并做到24小时有人值班,隔离、消毒、防护、救护等各项措施落实到位,物资保障到位。
2.实行日报告制度。我校确定了疫情报告联络人,保持24小时联络畅通,利用日报告信息系统按时上报疫情。强化与卫生部门的联防联控机制,做好每日疫情的收集、汇总工作,做到不漏报、不瞒报、不迟报。
三、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机构。我校已认识到防控手足口病疫情的重要性、艰巨性并充分做好了长期应急的计划安排,校长总负责,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办公室,确保领导到位、责任到位、措施到位。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开发和建设 对策和措施
一、乡村旅游的内涵
什么是乡村旅游?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委员会对乡村旅游的定义是:在乡村开展的旅游。笔者认为乡村旅游就是在乡村举行的活动,并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对象的一种旅游类型;田园风味是乡村旅游的中心和独特的卖点。有关专家、学者在乡村旅游的内涵方面的看法是:独具特色的乡村民俗、民族文化是乡村旅游的灵魂,并以此提高其品位和丰富性;农民应成为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应主要以城市居民为乡村旅游的目标市场,满足都市人享受田园风光、回归自然、体验民俗的愿望。
二、加强我国乡村旅游开发和建设的重要性
我国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为我国旅游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其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乡村生活环境的改善,提高乡村人民的生活质量
加强乡村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可以提高乡村人民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积极性。良好的乡村生态环境不仅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广大乡村人民生产生活的基本环境。乡村人民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保护生态系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然会大大提高。而乡村人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好了,其生活质量也会随着提高。
2.有利于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旅游业本身就属于一个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研究,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产业多达24个,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就会给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因而它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比较强。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人多地少,劳动力过剩,因此发展乡村旅游可解决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同时农民能够通过参与乡村旅游的经营而直接获利。据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农村地区的旅游收入已经占到国内旅游收入总额的21.5%,农民获得了旅游收入份额的11.6%。
3.有利于我国旅游资源的更加丰富,缓解旅游压力
很多游客,在目前旅游意识还滞后的背景下,出现了随大流的旅游趋势,尤其是在节假日、“黄金周”,景点是“人满为患”,因此导致了出来旅游不是 “看景”,倒是“看人”的情形,有的想照个风景照留影都比较困难。如苏州在旅游高峰时,每日游客已逾25万多人次,一些名园如拙政园、留园、西园等游人摩肩接踵,身置其间犹如进入拥挤的商场。然而应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呢?我个人认为发展目的地的乡村旅游堪为是良方妙策。因为乡村同样有着丰富的、天然的旅游资源,同时乡村地域广大,景点分布也不拥挤,旅游活动空间也大,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空间条件,因此如能巧妙利用当地独特的旅游环境,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势必能吸引城市游客,减缓旅游热点城市的人口压力,疏散热门景点的压力。如苏州三山岛的“农家乐”,浙江富阳的“农家乐”,新安江的“渔家乐”等乡村休闲旅游项目,就为这些地区城市的旅游缓解了压力。
三、我国开发和建设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缺乏一个整体的科学规划,旅游产品单一
一些地方在发展乡村旅游时,没有将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纳入区域开发的大系统中,从而进行统筹安排,全面规划,而是直接将开发项目交给经营者,由经营者来自主投资与开发,从而导致有的地方出现了遍地开花和重复建设的现象,结果导致资源开发形式的单一性,特色不强,地域分布广,因而缺乏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
2.乡村旅游人才的匮乏,管理水平低
由于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有许多乡村旅游项目是由村民自我管理。这些乡村旅游业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管理培训,市场竞争意识不强、经营理念缺乏、相关业务技能和管理经验能力不足,跟不上市场发展的要求等等一些因素,再加上更多的经营者乐意在建筑、设施、设备上花钱,而对吸引游客至关重要的一些因素,如地方特色、乡村环境、服务水平与质量等往往重视不够。从而形成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
3.乡村旅游目的地环境卫生质量亟待提高
由于开发乡村旅游的地点多处于城郊和农村,因此村民是乡村旅游的主要受益者,但农民们的思想意识比较浓厚,一般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为建度假村而随意破坏生态,导致污水横流、蚊虫肆虐的现象随处可见,使旅游者感到是在花钱买罪受,因而多数观光地都存在卫生状况差的问题,导致无法吸引大量游客。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教授彭兆荣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要让当地人认识到,贫瘠的土地、污染的河流、贫寒的生活、肮脏的环境、鸟兽罕至的农村是不会对游客产生吸引力的。只有保持完好的自然生态、农村传统习俗和鲜明的民族特色,他们的村寨才能成为游客热选的旅游目的地。”
4.乡村旅游基础设施设备较简陋
一些乡村的设施设备的不完善导致了客源的可进入性差,主要是安全、供水、农家卫生等方面的问题,都成了体验乡村旅游的阻碍因素。例如有些“农家乐”缺少必要的消防设施,游客在碰到了委屈之后不方便投诉,偶尔有个突发病不能及时得到救治,停车场、路识路牌模糊等等一些因素。甚至有些就餐地点靠近厕所、牲畜饲养圈,给游客心里上造成不好的影响。还有一个,就是对于不同年龄层的游客,相应的配套设施也不尽完善。
四、开发和建设乡村旅游的对策和措施
1.积极发挥政府职能,建立利益联结关系的模式
由于我国的乡村旅游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平衡,因此政府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加大政府导向性投入。同时乡村旅游又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规划必须先行。为避免景点建设中一哄而上和雷同建设带来的弊端,政府必须发挥其主导作用,组织专家为乡村旅游把脉,对乡村旅游景点实行区域化布局和差异化的规划设计。同时,政府、企业、农民等主体在参与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要结成一定的利益关系,其中经济利益是其追求的共同目标。笔者认为,可以借鉴近年农业产业化实践中出现的诸如合同制、合作制、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利润返还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促进企业与农民的分配机制由松散型向紧密型转变,与农民在产权上构成更紧密的利益关系。例如江阴的华西村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当时华西村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率先发展村办企业,同时两个文明一起抓,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成为江苏第一个千万元村,1988年成为江阴市第一个亿元村,现在华西已有资产21个亿,成为中国首富村,被称为中国农村希望所在。
2.培养管理人才,提高乡村旅游的建设和经营水平
在目前难以引进高层次管理人才到乡村进行乡村旅游研究与管理的情况下,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尤为重要。要把提高乡村旅游从业人员素质作为“培育新农民”的重要内容。然而农民从传统的农业产业转向旅游业,跨度很大,因而需要加以引导和培训。只有通过培训,使村民认识到他们是乡村旅游最大的受益者,认识到只有洁净优美的环境才能吸引游客,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改变那些不讲卫生的陋习;通过培训,强化服务意识,改变过去那种散漫、自由、不受约束的坏习惯;通过培训,提高整体的接待水平;通过培训,研究开发旅游的延伸产品,提高农特产品的附加值,进而改善当地的产业结构。简言之,就是要通过培训,造就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植一批经营水平高、经济实力强、市场信誉好、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企业。
3.加强乡村旅游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实行规模化经营
进一步完善乡村旅游配套设施设备的建设是乡村旅游发展的当务之急。完善相关设施设备条件,全方位、综合性的开发各种乡村旅游项目。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基本的吃、住、行等问题,首先从吃来说,主要是发展有地方特色的饮食业,如在发展太湖的水上游时,不妨可以发展一下太湖的船菜,让游客在游览太湖时,可以品尝到各式的船菜。同时凡是入口的食物,都要讲究一个卫生问题;其次从住来说,虽然没有必要搞星级酒店,但必须保持卫生、舒适,并解决洗澡等问题,最好是兴建一些具有民族特色、造价低廉的庄园式的旅舍,如“四合院”、“林间草房”等。同时也可以在一些村民家中开设一些旅馆,让游客能够吃住都在村民家中。最后从行来说,城里人下乡,怎么到达,干线公路通达性要保证,农村、农庄、林场等原有的泥路要修缮,不能雨天无法下脚。游客步行道不宜直、宽,既省投资,又符合景观、文化、生态,仅建路就很有讲究。另外,停车场、指路牌、指示牌、安全警示牌、污水垃圾处理、化粪池、用的能源等都要完善建设。因此,交通部门在乡村旅游建设中,要投资兴建、改建一些农村公路,改造一些需要的桥梁,才能让游客进得来出得去。
参考文献:
[1]李永文王培雷孙本超:乡村旅游开发刍议[J].焦作大学学报,2004(1)19-22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国家、省市各级政府越来越加强对环境工程的管理,污水、垃圾、公园建设等都被列入政府重点工程进行检查,透视,也加大了对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水平也得到了提高,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也都有了一定的提升,大气、水环境质量对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改善。
一、环境工程的含义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同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医学中的环境卫生学和环境医学,以及环境物理学和环境化学有关。由于环境工程处在初创阶段,学科的领域还在发展,但其核心是环境污染源的治理。相应方面的科学研究也已经出现,环境工程学便是其中的一门学科。环境工程的内容大体上包括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工程,以及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环境系统工程等方面。
二、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
1、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
城市生活的污水主要有三个来源: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和城市径流污水。其中,城市的生活污水是城市污水的主要来源。生活污水主要来自于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等。这些地方产生的粪便、洗涤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地下污水区。对这部分的污水进行处理主要采取的办法是把它们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相应的处理之后再排放出来。这部分水具有明显的周期循环使用特点。城市当中的工业废水在城市污水当中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工业污水在全国各个城市当时的分布是不一样的,那些以工业为主的城市,污水排放相对严重些。对城市工业污水的处理要求更为严格,因为这部分污水当中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腐蚀性、难化解的污染物。需要采用更为科学的技术手段进行处理。最后的一个污水来源主要是城市径流污水。他们具有比较明显的季节特点和复杂的成分。主要是由城市上空的大气污染物对大气的影响造成的,也有一些是地面上的垃圾和废物经由流过城市的河流造成的。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污水的处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污水处理实施比较落后,在每个区域建设当中存在着很大的不平衡性。污水处理不及时,污水的回收率差,没有进行集中处理等等。这些都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面临的重大问题。
2、生活垃圾没进行分类处理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城市人口的比重不断加大,城市生活消费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也因此而带来了很大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城市生活垃圾来源有很多方面,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等方面的垃圾。据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大型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多达几千吨,小型的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也在几百吨以上。如果不能够进行有效的处理,城市很有可能变成一个堆满垃圾的地方,严重影响了城市的形象和人们的生活。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还停留在传统的做法上,或者采用运输到郊区进行掩埋的办法或者是进行焚烧处理而已。这种办法存在着投资大、运转成本高,同时垃圾中的有用资源也会被烧毁,加上,现有国内焚烧厂运行均比较困难。没有进行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是城市环境工程建设的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3、园林绿化建设没跟上发展
城市园林绿化建设也相对发达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和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在各地的城市发展当中,建设水平也不一致。园林建设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降低城市的噪声和空气污染,还能够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提升居住品质但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当中,对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重视不够,片面地强调加大商品房和高档住宅的建设,导致很多城市密切在一起,没有足够的绿化空间,我国城市的园林绿化建设相对落后于城市的高速建设发展,将会严重限制未来城市的进步城市环境工程建设难点。
三、环境工程建设的应对措施
1、资源综合利用,开发二次资源
在工业生产中,通常原料、燃料费用约占产品成本的60%~70%。一些基础工业原料,如煤、石油、矿石、盐等大多具有多种化学成分,一些生产厂家仅利用其中的“有用部分”,其余的“无用部分”均作为废物弃置,不仅产品成本高,而且浪费资源,污染环境。我国工业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仅为30%。随着工业的发展,各种废弃物量与日俱增,不少国家已认识到废品回收利用的重要性和利用二次资源的紧迫性,认识到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做是一个整体,把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弃人环境这—传统的开环模式变成原料—工业生产—产品使用—废品—二次原料资源的闭环系统,使原料资源进入社会后,能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实现多次循环,不造成环境污染。因此,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把二次资源的利用列为国家优先考虑的经济战略之一,使二次资源的利用率逐年上升。我国每年有300 多万吨废钢铁、600 多万吨废纸、200 多万吨废玻璃,70 多万吨废塑料、30 多万吨废化纤、30 多万吨废橡胶未被回收利用,大量的可利用资源作为废弃物流失,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因此,我国回收利用二次资源、资源综合利用的潜力很大,任务也相当艰巨。
2、改革工艺和设备,开发全新流程
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抓清洁生产工艺较早,不仅改善了工作环境,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降低了物耗和能耗,也提高了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此外,烧碱生产采用离子膜法代替水银法,炼焦厂采用干法熄胶代替湿法熄胶,生铁生产采用无胶炼铁工艺,面粉生产采用干洗麦粒代替水洗麦粒等,都极大地减少了“三废”排放,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3、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尤其是我国农药、燃料行业的主要原材料利用率一般只有30%~40%,有60%~70%以“三废”形式排入环境。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我国现已研制成功的利用磷石膏联产硫酸和水泥,利用硝酸生产尾气制亚硝酸,利用硫酸生产尾气制亚硫酸钠,从硫铁矿烧渣中回收金、银、铁,从乐果合成废水中萃取回收乐果等.都是很有使用价值的“三废”综合利用技术。
4、鼓励社会多元化的投资,强化环境工程建设的体制建设
城市环境工程是一项耗资比较大的工程,在发展当中不仅要求政府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还鼓励社会上多元的投资力量参与到其中来。包括在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都需要有比较规范的一套体制系统进行维持。让更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城市环境工程建设当中,有利于城市环境工程的良性运行。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关键词:环境工程建设;困难;应对措施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务工人口涌入城市,城市原有配套的环境工程无法跟上人口快速增长的步伐,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城市环境工程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污水、垃圾、公园建设等都被认作是环境工程的代表项目,政府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对以上设施进行了检查,透视,同时对配套不完全的地区也加大了环境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居民的环境建设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居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以及人居绿化面积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城市的空气质量、水环境质量相较于原来有了明显的提高。
1 环境工程简介
环境工程是研究和从事防治环境污染和提高环境质量的科学技术。环境工程致力于研究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防治工作、城市的水资源的污染防治工作以及城市居民生活垃圾的处理和利用等方面。
2 环境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困难
2.1 城市的污水处理不完善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大量的人口以及城市中的工厂等都要产生大量的污水,在这当中,生活污水在所产生的污水中占了很大的比例。生活污水来源较为广泛,其中家庭、商业区和城市的卫生公共设施等又占据了绝大部分。这些污水经由城市的排水道进入了城市的地下管网,而后通过地下管网输送到城市的污水厂进行处理之后在循环利用。而工厂污水由于其中含有的有害物质较为复杂,不同的工厂所排放的污水成分不同,其中含有很多对人体有巨大伤害的物质,原来的工厂排污管理混乱,很多时候污水都是直接排入了城市管网。因此,应当对那些排放的污水量大且污水中含有成分较为固定的工厂建立相应的污水处理设备,进行专项污水处理,避免污水直接排入城市管网。城市污水还有最后一个来源是来自于城市径流污水。因此,在对城市的环境工程建设当中,需要对城市污水的处理引起足够的重视,但目前的现实是很多的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较为落后,或者是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这些都是政府在城市环境工程建设中需要注重并解决的问题。
2.2 生活垃圾处理落后
城市化带来的是城市人口的急速膨胀、城市的配套设施滞后等,并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的生活垃圾。城市的生活垃圾来源广泛,包括家庭生活垃圾、商场垃圾、餐饮服务行业等方面的垃圾。根据一项调查数据显示,一般的省会城市每天要产生几千吨生活垃圾,一般的小型城市每天也会产生几百吨以上的生活垃圾。现在对垃圾的处理多采用垃圾填埋和焚烧的处理方法,但是我国在对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工作上没有进展,导致很多的可以循环利用的资源也被深埋地下或者是被焚烧。有些生活垃圾例如白色污染等不论是深埋地下或者是焚烧都不是很好的处理方式。
2.3 居民的人均绿化面积较低
我国在城市绿化方法起步较晚,近些年来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外的总体差距仍在拉大,全国各地的绿化建设进度也不一样。园林建设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起着非常重大的作用,园林建设是指为人类提供优美的生活环境和休息、游览场所而进行的绿化、景观建设和对风景资源的保护、利用。其具体内容除公园、庭园的设计、建造外,还包括古迹名胜地的绿化,住宅和各种公共建筑环境的绿化,道路、广场和滨河、滨湖、滨海地段的绿化,城市中以防止污染或保持水土为目的的防护绿地营建和废弃地绿化,森林公园和郊野休养区、疗养区的建立与绿化,对天然风景包括古树名木和旅游资源的保护、修整与利用,以及植物园和动物园的建设等。政府在处理发展与绿化方面应需要多考虑绿化的因素。
3 针对环境工程建设的困难的解决措施
3.1 做好垃圾分类进行二次循环
我国对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较低。其中工厂生产资料加工得到需要的工业品后就将“废渣”当作废弃物处理,须知没有废物只有放错的资源。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进步,产生的工业“废渣”也越来越多,发达国家早就认识到“废渣”的可利用性,对“废渣”进行了二次开发,将废料变废为宝,既解决了固体废弃物占地的难题,又降低了资源的成本。我国需要在资源的二次利用上加大投入做好资源的回收利用变为二次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3.2 进行技术升级降低环境的污染
发达国家很早就注意到技术在生产中的重要性,通过相应的技术升级以及产业改造,极大地降低了工厂污染物的排放,同时提高了对资源了能源的利用率。新的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原有的生产技术,通常是高能耗、低利用率的,新的技术在能耗与资源利用率方面有着更突出的意义。通过技术升级,能够带动一大批的配套产业,从而在增加就业、提高产能等方面发挥着更好的作用。
3.3 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
工业生产中的“三废”实质上是生产过程中流失的原料、中间体和副产物。在生产过程中比较容易实现的是用水闭路循环,供水、用水和井水一体化,一水多用,分质使用,净水重复使用。很多厂家仅使用自己需要的那部分,而对其他部分弃之不用,这样的话就造成生产成本的提高且资源利用率不高。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不断深入,各种工业废弃物量日益增多,很多国家都有很多这样的废弃物,很多的国家都开展研究要加大对这些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做好废品回收利用和二次利用资源,必须把生产过程和消费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将物料闭路循环,废物综合利用,对于生产中的副产品做好收集工作,做好二次利用工作,尽量避免生产过程中的“废气、废料”等排入空气等,对环境造成污染。
3.4 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对于城市环境工程的建设工作
城市环境建设工程是一项耗资大、收益低、见效慢的工程,应当在建设城市环境过程的过程中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将城市环境建设这一项目的领域进行开发,参与的项目可以囊括城市生活污水的建设上,城市生活垃圾的无公害处理上和城市园林绿化工程建设上,可以采取政府制定政策与规范,将这些项目都交给有实力的企业与个人手中,同时对这些承包了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等的企业推出减免税收的政策,让他们在采用先进技术的同时进行开发、生产、推广、应用绿色建筑技术和产品。这样可以极大的降低政府的资金压力,同时也可以建立起必要的环境引导机制,加强宣传,加大政府对这些参与者的奖励和维持,调动他们的建设积极性,推动整个城市环境建设的发展。
4 结束语
环境工程在城市中起着巨大的作用,在进行环境工程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工程建设之间的关系,对于文章列举的关于环境工程建设的难点问题,通过采用积极的应对措施,努力做好居民居住环境的改善工作,将民生问题放在政府工作中的首位。
参考文献
[1]洪雷,王小文,姬艳梅,等.垃圾焚烧发电技术进展与应用探讨[J].环境卫生程,2011,19(3):55-57.
[2]刘军伟,雷廷宙,杨树华,等.浅议我垃圾焚烧发电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中国能源,2012,17(6).
[3]李好.重赏之下的垃圾发电[J].绿色经济-绿产业.
【关键词】智能建筑;物业管理;发展
一、智能建筑现状与发展
智能建筑主要由土建、机电、装潢、智能化设备、计算机网络五部分组成。智能建筑以建筑为平台,采用4C(即控制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技术,集系统、结构、服务、管理及它们之间的最优化组合,实现通讯(CA)、办公(OA)、建筑设备控制(BA)自动化(即3A),以期给人们提供一个安全、高效、舒适、便利的建筑环境。
我国的智能建筑兴起于沿海特区和北京。8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曾进行了“智能化办公大楼可行性研究”,对智能办公楼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出现了一批智能设施和系统较为完备的建筑物。中国大陆上“智能建筑”真正的普及和推广是在1992年改革开放大潮中,并伴随着我国房地产行业改革与发展。智能建筑是一种更智慧、更节能、更舒适的新型建筑,智能建筑行业目前已成为技术密集型的新型产业,为建筑业、房地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代表了当今建筑的发展方向,将成为21世纪建筑业的发展主流。
二、智能物业管理特点
2003年9月1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规定:物业管理是指业主通过选聘物业管理企业,由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对房屋及配套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修、养护、管理,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的活动。智能建筑的兴起,对传统的物业管理行业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作为现代化城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延续与完善,物业管理本身就是一个复杂、完善的系统,如何适应现代科技的发展将是物业管理发展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物业管理必将向高科技、高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智能物业管理目标
智能物业管理的总目标是使智能建筑保持高效、持续地运行,提高实际运行效果,提高投资效益。智能物业管理不仅仅是对人的服务,物的管理,更是物业的运营管理。智能化和绿色革命正在改变着建筑物,特别是家居的设计、建造和运作方式,为促进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必须重视建筑的智能化物业管理。
(二)智能物业管理特点
智能化系统物业管理的核心是保持物业设备设施安全节能、长期、持续的运行,在低消耗运行中发挥效益。智能建筑在传统物业服务的基础上进行提升,要求通过应用适宜技术、高新技术,实施高效运营管理,为人民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实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节约型社会“四节一环保”的目标。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以微电子技术为主,智能化系统的物业管理工作与传统物业管理相比主要有以下特点:
1.在系统与设备的维护管理方面,要求从以往的定性检查深入到对系统每个零部件物理层的定量化检测例如,对节能、节水、节材与保护环境的管理,要求采用定量化,达到设计目标值;从电源的通断(定性管理)转移到供配电系统的电压,频率的质量与稳定性的检测(定量管理),对设备、线路、接点的老化与漂移的检测等。这些都是传统建筑物业管理中没有深入的工作层面。
2.智能系统的管理需要更多的相关环境条件的保证。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需要上升到非线性大系统的层面。例如,建筑的防水、防尘、防潮性能都会影响到智能化系统的运行精度和正常。建筑材料的防静电性能和措施、防泄漏屏蔽、周界干扰,也会关系到智能化系统的安全。外界供能的顺畅更是决定了智能化系统的运行质量和方式。为了防止智能化系统的受损,对防雷措施的类型与全面性则更加严格。在智能化条件下,不仅是外来人员的非法闯入,任何人员的非法操作、或者有意无意的误操作都将给建筑系统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害。这就需要懂智能技术的专业人才的职业化管理。
3.智能化系统在突出信息作用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资源的安全保护问题。传统物业的安全性管理主要关注人流和物流,但智能建筑的安全防范管理必须从人流、物流、信息流三个角度才能完善安全性。智能化系统的物业管理特别需要严格内部人员的管理和信息资源的合法性管理。诸如通信传输方面,既要保证传输线路、载体的正常完好,还要采取口令、密码、多重复核等技术进行监视,制止非法入侵、窃听窥视和非法拷贝等信息资源的被破坏或流失。智能建筑物业管理的技术人员应该学习自动控制、通讯、电脑、仪表、机电设备、管理等诸方面知识,而且是工程加管理的综合性应用。
三、智能物业管理专业前景
(一)市场需求旺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部《2006-2010中国房地产发展预测报告》课题组所作的《中国房地产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预测分析》中:“预计城镇居民的住宅需求面积2005-2010年期间年均增速为7.35%。我国城镇住宅建筑面积将从2004年的131亿平方米增加到2010年的200.89亿平方米,年均增加14亿平方米。2005年以后非住宅商品房销售面积将持续增加,年均增速为14.43%,年均增加8000万平方米。”按照住宅万平方米3.13人,非住宅万平方米10人,技术管理人员住宅20%、非住宅30%标准配备计算,年均需要11万左右大专以上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
目前,智能建筑投资占总投资5~10%,按河南省2012年住宅竣工面积5261万平方米计,智能建筑年竣工面积约为500万平方米。经计算,河南省年均需约1000名智能住宅技术管理人员。而这,还不包括智能楼宇集中的写字楼、酒店商场和城市综合体。
综上,随着建筑发展、物业管理的现代化和专业化,无论社会、行业和企业对专业化物业管理高技能人才需求量很大,但目前专门培养智能物业管理的工程兼具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几乎空白,专业发展前景一派光明。
(二)智能建筑和绿色建筑的发展将带动人才需求增长
2010年3月住建部仇保兴副部长在《第六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指出绿色建筑的“四节一环保”性能取决于运行阶段是否精心控制调整,是否保证设备保持长期、持续的运行,在精细化运行中发挥效益,针对性的物业管理就成为了新的挑战,新的行业,而这恰恰是智能物业管理的核心。建筑的智能化往往与绿色节能密不可分,也是智能建筑的发展方向。随着智能建筑的不断发展完善,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更需发展和完善,更需对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队伍进行全面的人员素质、技能的提高,需要大量懂工程技术的管理人员,以赢得和缩短与智能建筑发展迅猛而形成的建设与管理的时间差。
(三)复合岗位复合待遇吸引学生加盟
物业管理行业的微利性和社会地位影响了高素质人才的加入,传统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大多从事住宅小区的管理员岗位,工资收入在房地产业链中属于低端,员工流动率很高,学生的就业对口率低,从业热情不高。而智能物业管理的就业地点主要为高端写字楼、酒店、公共物业和城市综合体,就业岗位群有:工程技术现场操作人员、工程技术管理人员、懂工程的文员、懂工程的物业咨询人员、懂工程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物业运营管理人员等,同时,按照知名物业公司的岗位结构调整,智能物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其知识和技能体系属于工程兼具管理,所以就业岗位为复合岗位,复合待遇。高起点、高要求带来的相对高收入和高的社会地位,将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盟。这点,从学校2009级95%以上学生愿意去物业公司,70%学生已提前成为公司的“准员工”的显性数据中就已经验证了智能物业管理学生的就业愿景。
政府、社会、行业、企业、学校和学生的良性循环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发展的保证,更是专业发展前景广阔的标志。
参考文献:
[1]陈志新.智能建筑概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2-20.
[2]田丽.浅议智能建筑安全防范系统[J].电气应用,2008(7):57-58.
[3]韩朝.智能建筑的物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3):5-8,12-20.
[4]中国物业管理协会秘书处.全国物业管理行业生存状况调查报告.cn.
关键词:大连国际啤酒节;大连旅游业;融合
基金项目:辽宁对外经贸学院2016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下大连节事产业发展策略分析”(2016XJDCA073);项目负责人:施金雨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1月13日
一、大连国际啤酒节发展现状
大连国际啤酒节于1999年在北京首次举办,2002年移至大连举办,得到了大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大连市政府的精心培育,以及各大啤酒集团的热情参与下,伴随着中国啤酒工业的发展和不断成长、壮大,大连国际啤酒节这一行业交流发展的平台已经成为国内外游客交流的纽带,民众喜闻乐见的节日,城市缤纷多彩的名片,深受海内外各界的广泛关注。历经13年的培育和发展,大连国际啤酒节在活动组织、酒商招商及现场管理等方面完成一系列改革和创新,现已迈入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
(一)规模不断增大。大连啤酒节目前已经成为大连的国际性旅游名片,作为国内最为权威和最具规模的啤酒盛会,自2002年落户大连以来,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八届,对中国啤酒业和消费品市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极大地促进了大连旅游业的发展。近几年,大连国际啤酒节的参节厂商不断增多,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中外大啤酒集团年度聚首的啤酒盛会和城市的节日,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也越来越高。第11届大连国际啤酒节的参节啤酒厂商规模超前、新面孔增多。其中,参节的30余家国内外啤酒企业现场活动占地面积共达40多万平方米,居之前举办的历届啤酒节规模之首。第12届大连国际啤酒节参节的中外啤酒厂商达30余家,新参节的啤酒厂商有5家,现场展售400余种啤酒品牌,展示面积近50万平方米。第14届酒商展示总占地面积达50多万平方米,场地、演艺、活动等各方面的规模都超过往届。
(二)活动内容逐渐丰富。大连国际啤酒节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每一届都有许多精心策划的现场活动,内容丰富、贴近百姓。各项主题活动均能吸引中外众多游客的积极参与。例如,2016年第十八届大连啤酒节,在场地布局、参展内容、各项主题活动的M织方面都更深层地进行优化调整,主题活动在保留传统形式和内容的基础上更丰富。为了赋予大连啤酒节更多看点,围绕啤酒节策划的主题活动也越来越多,主要包括开幕式、花车巡游、广场巡游、啤酒文化展、最佳酒商评选、门票抽奖等活动内容。不仅充分展示了大连市旅游发展建设成果和知名企业的品牌形象及产品特色,点燃了啤酒节的热度;同时,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也极大地调动了当地市民以及外地游客参与的积极性。
(三)行业号召力不断提升。大连国际啤酒节近几年每届都有来自国内及德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捷克等国家和地区400多个啤酒品牌参展。许多酒商不约而同地表示相比较销量的提升,他们更看中的是品牌知名度的提升。通过近年的连续参节,确实借助大连国际啤酒节的行业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占有率、认知度,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企业自身的品牌价值。
(四)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逐年扩大。大连国际啤酒节经过这么多届的发展,已经成为大连的金字招牌。不仅实现了主办方和参展企业的双赢,本身也确实产生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赢得了海内外广泛赞誉,并跻身国际知名节庆活动行列。以2016年第十八届大连国际啤酒节为例,本届啤酒节总占地面积近50万平方米,参展企业共100多家,其中中外啤酒企业近30家,新参展的啤酒企业有8家,现场共展售了400余种啤酒品牌,共接待了中外游客约150万人,啤酒销量达900多吨,实现综合经济收入上亿元。并且据不完全统计,啤酒节期间周边酒店住宿率达到100%,其中外地游客占60%以上,外国游客约占5%,拉动旅游景点、商场购物、专车代驾等行业经济增长约10%,是大连夏季旅游经济的最大亮点。由此可见,大连国际啤酒节为大连市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已经不容小觑。
(五)观众人数稳中有升。(表1)从表1中可以看出,近些年啤酒节的观众数量总体变化并不大,基本保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但相比较2013年,2014年、2015年的人数有些许下滑,而2016年观众数量又有所上升。近四年大连啤酒节海外观众占所有观众的比例相对稳定,人数近两年有所增加。此外,近五年外地观众占所有观众的比例也同样没有什么变化,所占比例较大,人数总体也是稳中有升。由此可见,大连国际啤酒节对于海内外游客的吸引力已经形成并呈上升之势。
二、大连国际啤酒节对大连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分析
大连国际啤酒节作为大连市大型活动品牌,在国内外啤酒行业和旅游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越来越注重管理和服务的人性化、细节化,组织形式越来越好,文化气息越来越浓。
(一)成为大连重要的旅游吸引物之一,带来了大量客源。历经17载的发展,大连国际啤酒节在国内外的行业知名度和影响力逐年提升,不仅已经成为大连的标志性品牌节事活动项目之一,也成为大连夏季旅游的重要旅游吸引物,每年啤酒节期间都会吸引大量海内外游客,特别是众多东北三省和京津冀等地的游客纷纷前来参节,他们对啤酒节现场的热烈氛围、良好的服务和环境卫生均赞不绝口。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几年大连国际啤酒节每年接待的中外游客均达到150万人,外地游客占比达60%以上。
(二)促进大连旅游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如前所述,啤酒节举办期间会有很多世界知名啤酒企业和众多的旅游者汇聚大连,一起欢度一段美好的时光。与单纯的观光客不同,啤酒节的这一参与群体具有消费高、停留时间长、团队规模大等特点,所产生的直接旅游经济收入非常可观。同时,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汇集到举办地大连,为当地交通通讯、金融保险、商业零售、旅游景区等行业和部门带来了大量客源,极大地促进了这些旅游相关行业经济效益迅速提升。而且随着啤酒节本身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提升,也使得大连旅游业得到了很好的推广和宣传,也就是说啤酒节对大连旅游经济的巨大拉动作用具有很强的延续性。
(三)进一步提升大连的城市知名度和旅游吸引力。大连国际啤酒节的成功与大连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旅游和物产资源、独特的城市魅力以及优美的城市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然而,当大连国际啤酒节成长起来之后,对大连的城市发展也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首先,作为节事活动本身所具有的集聚性的特点为当地汇集巨大的人流、物流等,给相关行业和部门带来无限商机;其次,每一届的圆满落幕都向世人充分展示着大连的城市活力和发展潜力,推动大连的城市知名度不断攀升;最后,当大连的海洋旅游资源、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示之后,啤酒节和大连服装节、大连沙滩文化节等一众节事活动一起成为大连具有特色的节事旅游资源,使得大连的旅游内容更丰富、城市旅游吸引力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促使大连旅游业实现旅游新业态。大连国际啤酒节成功运作十几年,已经成为大连节事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良性发展推动着大连节事产业与旅游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和发展。近年来,大连的一些大型旅游企业已经认识到啤酒节等一些城市节事活动的举办为其带来的巨大收益,营观念不断转变,从最初的被动受益转向主动融入,纷纷成立专门的旅游会展机构,从节事活动的前期策划和筹备到中期运作服务,再到后续总结评估等工作实现全过程参与,在保证节事活动本身综合服务质量的同时也为自己争取最大的收益。
三、大连国际啤酒节与大连旅游业有效融合对策建议
(一)大连旅游业――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大连国际啤酒节参与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代表,由于差旅费用多由所在单位承担,所以与普通旅游观光客相比,具有消费能力强、消费水平高等特点,对服务质量、效率等的要求也相应较高。而这些参与者的服务消费体验和满意度又决定着啤酒节在行业内的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进而影响啤酒节的整体发展水平和综合效益的高低。未来,随着旅游业与大连国际啤酒节等相关节事活动的融合逐渐深入,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旅游业应着重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硬件方面,加大旅游基础接待服务设施的建设投入,不断完善硬件服务功能;软件方面,要增强主人翁责任感,强化服务意识,规范管理制度,同时加强对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服务技能和水平。
(二)大连国际啤酒节――注重创新,突出大连特色。大连国际啤酒节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傲人成绩的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对大连旅游业的促进作用也逐渐凸显。作为大连标志性的品牌节事活动之一,为了更为充分地发挥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也为了自身品牌价值的不断升值,大连国际啤酒节必须不断进行主题和活动创新,以大连的城市特色和地域文化为基础塑造独特的品牌形象,在不断赢得客户青睐的同时强化差异化品牌竞争优势。一方面大连国际啤酒节的创新发展可以更好地迎合各类参与方的消费需求,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不断提升,在保证啤酒节稳定健康发展的同时也可获得更多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收益;另一方面啤酒节的创新发展是以突出大连特色为基础的,所以啤酒节又成为大连城市营销的一个重要平台,有助于提升大连的城市吸引力,为大连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助力。
(三)融合重点――切实合作,开展整体营销。大连国际啤酒节的顺利开展离不开酒店、旅行社等旅游企业的支持,因此大连国际啤酒节与旅游业能否有效融合,除了需要政府的有效引导,也决定于啤酒节的组织者和旅游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大连国际啤酒节为大连旅游企业带来了数量可观的客源、创造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大连旅游企业为大连国际啤酒节提供专业的配套服务,并增强了节事活动的吸引力。在旅游企业与啤酒节组织者合作过程中,旅游企业需树立旅游服务于节事活动的观念,企业管理层要认识到旅游业参与大连国际啤酒节等节事活动运作的重要性,并设计出针对性较强的旅游产品。
大连国际啤酒节的举办不仅可以从宏观上提升大连的城市整体形象,还能对大连的各旅游景点起到宣传、推广的窗口作用。与旅游产品一样,大连国际啤酒节等节事产品对城市的综合环境要求也很高,而且同样适合通过网络形式来进行品牌传播。因此,大连国际啤酒节在进行目的地营销时可以和大连旅游业的目的地营销有机结合起来,以整合各类资源,特别是基础设施、专业会展场馆、市民素质等,从而有效降低营销成本,并取得良好的宣传推广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曾艳芳,郑耀星.跨文化视角中的会展旅游目的地营销[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王素娟.大连:国际啤酒节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5.26.
关键字: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关键问题;探讨
中图分类号: TU19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将施工在起始准备阶段直至竣工阶段所包含的全部组织管理包含在内,可以说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息息相关。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中,有计划有目的,且有组织有规律的施工,不仅能将其经济效益实现到最大化,还能实现最优资源配置的最终目标。由于施工项目比较复杂多变,且施工工期较长,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筑行业不断的进行创新,就目前来说我国逐渐在建筑施工项目管理中,形成了一套具有现代化管理体系的施工工艺,将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做好,才能保障施工项目的安全和质量,扩大建筑施工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一、施工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现状
在我国,对于建筑施工行业的管理政策依然存在较多的漏洞,随着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规定建筑行业的法律条款已经与现阶段建筑施工行业的发展不符,满足不了现阶段建筑市场的需求,且我国先行的建筑施工行业的法律条文存在很多管理上的漏洞,因为实施监督的部门主要是由政府来主持,而对应的社会监督却远远达不到理想的标准。而且在建筑施工行业存在的一些违规行为,相关部门对其处罚的工作也做不到位,这就使本可以不用发生的事故接二连三的发生。在建筑行业,由于企业未形成一套合理的安全体制去管理约束建筑施工,使建筑施工行业没有一个明确的安全生产管理范围,这就造成管理效率日益降低,发生意外事故时都不予理会,且相互推卸责任。在建筑施工行业,多数的施工工人都是是文化素质较低,在施工作业中未形成一种安全理念,这就为以后的施工作业留下安全隐患。在实际的施工操作中,部分施工单位没有从大局考虑问题,无组织无纪律的进行施工,只注重定期完工,且将国家法律规定的条文置身事外,这就直接影响了建筑施工质量,对人们留下了安全隐患也给国家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二)存在的问题
1.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中最传统的就是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传统的安全管理是现阶段各企业与社会进行安全生活、生产的基础,一个现代化技术较强的生产企业必需要有与之对应的现代化科学管理规范,现代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的最重要方面就是能将对于事故的管理转变成预防型分析隐患管理,将被动转为主动,改变以往的只顾自身利益的企业安全管理转换为将环境卫生、安全效益结合的企业管理模式。
可以说只要有人工作的地方就存在安全工作,它不分场合的大小,更不分地上或者地下,它的普遍性时时刻刻要求在每位领导的观念里要对安全工作高度重视,并其当做分内之事放在第一位,在施工作业中,领导一般占主导地位,领导的安全意识强烈了,给下面的工作人员起带头作用,整体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也会相对有所提高,这样提高了员工对于安全工作的重视程度,更好的杜绝了安全隐患的发生。
2.在管理资金和施工物料出现的问题。我国大部分的建筑行业采用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竞选建筑资格,一些企业为了中标,就舍弃了一些在安全生产时的必需品,故意将投标价格压低,在中标成功后,因为资金上的问题,企业拿足够的资金去购买生产建筑时必须的设备及材料,为以后的施工作业中留下隐患。在施工作业中,因为所需原材料较多,对于施工建设时使用的部分材料,相应的施工单位不够重视,有时候甚至为了节约成本,不检验买回来的原材料质量,有些为了偷工减料,使用质量较次的材料充当好的建材,有的企业由于缺乏一些合理的规划,对原材料大肆的购入造成原材料堆置,这样就避免不了出现损失,也加大了成本,更带来了安全隐患。
3.相对薄弱的管理意识。随着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我国逐渐出现了一些大型的建筑施工项目,一个有管理意识的团队在建筑施工项目中是必不可少的,一组相互团结的工作人员才能成功进行项目施工建设。每位工作人员的技术水平都各有千秋,要想将其组成一组相互团结的队伍,可以说在管理问题上相对比较有难度。
二、探讨解决方法
在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中,施工现场的管理问题可以说在整个建筑施工中占主导因素,一个建筑的成败与建筑施工中的管理息息相关,要做好管理施工现场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2.1首先应注意施工技术方面
基本上每个施工项目中所需的施工人员以及工种较多,且每项施工建设项目施工工艺都比较复杂,管理好施工现场最主要的还是需要在技术管理上系下功夫。一个合格的施工人员或者管理干部都应该熟悉建筑施工项目的施工方案和图纸,在施工作业中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进行作业,这样才能保证能够将实现施工技术控制到最好。
2.2不断的进行创新,资源配置达到合理化
施工单位应对合理配置在施工作业中所需要的设备以及资金,将施工进度严格的控制好,并制定相应的计划,适当的总结,合理的分析,施工单位应特别注意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就忽略原材料的质量。将一些相对古老的设备与实际施工作业区分开来,以免影响建筑施工的施工进度。为适应社会经济市场的需要,在施工技术上应不断创新。
2.3对原材料进行合理控制,同时要注意节约成本
在购买原材料时,施工单位应合理的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无论从质量或者经济上,都应该货比三家,优选合适的供应商,以保证原材料的质量,对于自己生产的原材料,应全面的抽查检验,质量过关的才能投入使用,同时应注意在使用原材料时避免浪费和损失,将成本节约到最好。
2.4采取有效的质量控制措施
一方面要切实的做好施工组织设计工作,合理的安排施工段前后的具体操作顺序。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以组织设计为根本,结合实际情况情况进行合理统筹和协调。
另一方面由于人是“人、机、料、法”这四个因素中的决定因素。因此工程人员素质的高低对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起着决定作用。针对上述情况,要求工程项目中的人员的技术与经验一定要满足建筑工程的具体要求。
结束语:
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是一项简单而又复杂的管理工作,且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占核心地位,只有认真分析建筑施工行业自身的特点,取长补短,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施工管理,不仅能保证施工工程的进度,还能保证建筑物的质量,所以各个建筑行业要意识到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在原有的施工管理工作中不断的改革创新,才能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向。
参考文献:
[1]顾顼斓.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J].科技风,2011,1(10):15-30
[2]杨建生.浅谈加强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1):25-35
[3]林魏明.浅谈建筑工程管理的有效途径[J].广东建材, 2011,2(06):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