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民族文化差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差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民族文化差异

第1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民族文化差异;跨民族文化;市场营销;延边州

【中图分类号】F211.7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加激烈,很多企业开始将“营销触角”延伸到过去不太重视的民族地区。但是我国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文化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着他们的消费模式和消费行为,进而加剧企业在民族地区的营销困难。开展跨民族文化营销的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民族文化差异,并针对不同的民族文化采取不同的对策来指导本企业的营销活动。

一、文化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一) 文化、民族文化与民族文化差异的内涵

在我国,“文化”一词出现很早,在《周易》、《老子》等古典著作中均能找到其词。我国现代社会所使用的“文化”一词是由西方引进的,用英文和法文表示均是culture。

文化的含义包括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广义的文化是指世界在“人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切,是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而狭义的文化是指某种活动的特定的运作方式。文化的组成要素包括价值观念、知识、教育、宗教、道德、语言文字、艺术、风俗习惯等方面。

世界上没有无文化的民族,没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也不存在。所谓民族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文化模式,在一定意义上也可以称之为民族的生活方式或样式。民族文化在本民族内部具有较大的凝聚作用,对于别的民族而言又构成很独特的魅力,可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了汉族以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社会、文化的环境独特而不同,并且也经历了不同的民族历史发展过程,从而具有了我国文化的民族特色,这种特色也表现为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民族文化差异也构成了我国丰富而多彩的文化。在我国,具体的民族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教育、、价值观念、风俗习惯、家庭等方面。

(二) 文化与市场营销的关系

1. 文化是市场营销活动的重要环境要素

文化是市场营销环境中最重要的甚至是根本性因素。只有准确把握文化环境才能真正掌握市场营销环境及其变化规律,才能确保营销主体的营销行为适应市场环境的需要。这是现代市场营销活动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所谓的市场营销环境是指制约和影响企业营销活动的不可控的现实或潜在的外部力量和各种相关因素的总和。市场营销环境可分为宏观营销环境和微观营销环境。宏观营销环境包括人口、政治、法律、经济、自然、科技和文化等要素。微观营销环境包括企业的供应商、营销中介、顾客、竞争者和社会各类公众等要素。

文化作为宏观营销环境要素之一,不仅与宏观营销环境中的诸要素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与微观营销环境要素之间也有着紧密的关联。宏观营销环境要素中的自然环境不仅影响着市场营销活动的物质资源,而且还是特定社会文化形成的一个直接因素,同时政治、法律、经济、科技等方面既是社会文化系统的组成要素,又是特定文化背景的产物。微观营销环境的构成要素实际上都是存在于特定文化系统下的社会主体,他们的行为都是表现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所以也可以说是文化行为。总之,社会文化背景是影响市场营销宏微观环境因素的重要的要因。

2.市场营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市场营销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一种协调各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解决现实社会中多种矛盾冲突的方法和手段,其理论和思想与社会文化渊源是分不开的。因此,可以说市场营销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活动表现形式,市场营销来源于文化,同时又创造、丰富和发展着文化。

此外,市场营销终归是人们的活动,从事市场营销活动的营销者和消费者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背景,所以可以说市场营销活动富有非常浓厚的文化色彩。

二、民族文化差异对民族地区市场营销的影响

(一)语言文字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构成文化的重要要素之一。我国有55个少数民族,其语言文字也达到50多种。我国每一种民族语言代表着该民族特有的文化。语言文字是人们采用的最重要的沟通手段,也是人们在市场营销中相互沟通的主要工具。在民族地区从事营销的企业,如果不了解该地区民族语言就等于没有真正了解该民族的文化。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朝鲜族人口所占比例约为40%,大多数朝鲜族居民均会使用本民族的语言即朝鲜语和朝鲜文。随着该地区朝鲜族和其他民族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深化,该地区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也对朝鲜族的语言文字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将产品销往该地区的企业在设计品名、商标和标签时,最好标识朝鲜文。如设计产品包装时,在产品外包装上同时采用汉语和朝鲜语文字来设计,以此进一步拉近营销企业与当地消费者之间的心理距离。尤其是在设计品名时,如具有民族特色,其营销效果将会更佳。有一家生产和销售糯米酒的企业,将其产品命名为“玛歌丽”(将糯米酒翻译成朝鲜语就是“???”,发音是“mageli”),这就抓住了当地消费者的心理,一定会取得较好的销售效果。

(二)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往往给人们树立了道德准则和禁忌,这些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从而对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产生深远影响。与其他民族相比而言,延边的朝鲜族信仰宗教的人较少,受世界三大宗教影响不大,而且朝鲜族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但是朝鲜族的各种信仰却不能忽视。朝鲜族的原始信仰有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守护神崇拜等,而现代信仰有民族圣山——长白山、民族歌曲——“阿里郎”等。有一家随车销售矿泉水的厂家,无意中将“阿里郎”的伴奏音乐设置成售水信号,结果遭到很多朝鲜族居民的强烈抗议。最后该厂家迫于来自朝鲜族居民的压力,不得不更换其信号音乐,该厂家的对外公众形象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三) 教育发展水平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教育是培养新生一代准备从事社会生产活动的整个过程,也是人类社会生产经验得以继承发扬的关键环节。我国各地区和各民族的教育体系、方法和内容差别很大,这也给企业的营销活动造成较大的影响。朝鲜族人民历来特别重视教育,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兴办了很多学校,这在我国其他少数民族中是非常罕见的。朝鲜族有“宁肯卖掉黄牛,也要让子女上学”的优良传统,目前延边地区已经具备了从小学到大学的完备的教育体系,各种技能和知识培训等深受该地区人们的欢迎。其教育发展水平在我国民族地区中处于领先地位。在延边州,高档文具,尤其是一些学习产品,及艺术品、乐器等产品都比较旺销。

(四)风俗习惯差异对市场营销的影响

风俗习惯是指个人或集体的传统风尚、礼节、习性,是长期形成并世代相传的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规范。我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各种各样,而且丰富多彩,在衣、食、住、行、用等方面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一个民族的习俗往往影响市场的消费倾向。一种新产品的出现,若不能在相关的民族习俗中生根,万难形成批量市场。了解和把握好民族地区消费者的禁忌、习俗、避讳等,是企业进入民族地区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前提。

延边的朝鲜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一样,继承和发展了很多具有本民族特色的风俗,在服饰、饮食、居住、丧葬、礼仪、婚姻等诸多方面保持得极其完整。如饮食方面,延边州是我国北方著名的水稻之乡,朝鲜族是在我国最早栽培水稻的民族,大米是其主食。朝鲜族爱吃打糕、冷面,爱喝大酱汤和狗酱汤。

火锅作为民间流行的汉民族的特色美食,流行于全国各地。火锅产品刚进入延边市场时,当地的朝鲜族居民不大愿意接受。但是朝鲜族历来喜欢吃狗肉,故一些餐饮公司就推出“狗肉火锅”这一独特的美食。该产品结合了属于朝鲜族传统饮食的狗酱汤和汉民族传统饮食之一的火锅,完美地展现了朝鲜族和汉族俩民族的优秀的饮食传统,在延边地区已成为最受欢迎的美食之一,也深受来自海内外的游客的欢迎。

三、企业面对民族文化差异应采取的营销对策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理念乃至消费行为都表现得有所不同。企业在民族地区开展营销活动时,必须正确地认识该地区存在的民族文化差异,并根据目标市场民族文化特点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营销对策,以便更好地满足当地消费者的需求。

(一)实现营销人才的当地化

企业要开展跨民族文化营销,人才是最关键的要素。跨民族文化营销人才应熟练掌握民族地区语言,而且对民族地区不同的文化习俗要有较强的理解和掌控能力,同时能够容纳和尊重来自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和,要对少数民族文化采取中立的态度,不能随意判断优劣。

由于对跨民族文化营销人才提出的要求较高,外地人员很难符合上述标准。因此,大多数企业都是在当地物色营销人才,即采取营销人才的当地化。它可以克服由于价值观念上的差异引发的种种误解,并利用当地人才的良好人际关系,迅速打开市场,拓宽销售渠道,大大降低营销企业的交易成本和信息成本。

(二)融入目标市场民族文化

在跨民族文化营销中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尽早融入当地的民族文化,消除民族文化壁垒,以便更好地满足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民族地区消费需求。其中,最重要的融入方式就是寻找两种文化之间的契合点,再据此打造具有深刻民族文化内涵的产品。虽然我国不同民族文化之间存在差异,但是毕竟都是属于中华民族文化圈,因此其间必定存在融合之处。并且随着全国各地区之间经济交流的加深,各地间的文化交流也将增加,这就为跨民族文化营销提供了更多的切入点。

(三)适度规避目标市场民族文化的差异

企业在跨民族文化营销活动中,因对目标市场民族文化缺乏足够的认识,触犯文化禁忌的现象时有发生。若触犯目标市场消费者的文化禁忌,不仅会导致营销活动的失败,而且还可能会遭到目标市场的排斥,甚至会给企业造成毁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在宗教氛围特别浓厚的民族地区更要注意尊重当地民族的信仰,因为它是民族文化差异中最为敏感的因素。因此,当两地存在巨大的民族文化差异之时,对两种文化的重大分歧之处应当适当地规避,以免给企业造成更大的损失。

(四)以文化力引导消费

企业通过利用各种宣传手段,强化其文化影响力,以此有效引导消费者的消费观念,最大限度地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最终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消费需求。如广告是有效的宣传手段。广告在跨文化营销中的作用和地位比在单一市场的营销活动中更为重要。一个成功的广告能通过突出文化共性,强调产品共性,充分考虑当地的民族文化特点,透过民族文化差异来传达产品所蕴含的理念,并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周本存.文化与市场营销[M]. 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2】张文勋.民族文化学论集[M]. 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3.

【3】社会文化差异对企业营销的影响[EB/OL] .

【4】 易小明.民族文化差异与经济发展[M].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第2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传统节日;体现

中西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各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各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形成第过程。节日是具有特殊社会文化意义而需要纪念的日子,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该民族的每个民族节日, 都具体地反映这个民族文化最真实的一面,反映该民族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中西传统节日习俗差异直接体现中西文化差异。

一、中西文化差异在传统的民族节日中的体现

1、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不同。除了共同的节日,如新年、国际劳动节等,各自还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除夕、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元节等。西方国家有情人节、愚人节、复活节、狂欢节、万圣节、圣诞节、感恩节、母亲节、父亲节等。

2、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起源不同。中国古代在生产力和农业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十分重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因而有:“春雨贵如油”、“清明忙种麦, 谷雨种大田”。勤劳的中国人民在终年劳作的过程中掌握了自然时序的复杂规律, 总结出四季和二十四个节气, 形成了以节气为主的传统节日。例如,春节,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再有,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西方国家由于长久受基督教的影响,传统节日与宗教有关,例如,情人节是纪念名叫瓦丁的基督教殉难者,复活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复活,圣诞节是基督教纪念耶稣诞生。西方文化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3、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庆形式不同。中国的传统节日基本以家族、家庭内部活动为中心,讲究合家团圆,带有等级制、封闭式、家族式的封建社会特征例如中国的除夕夜,。全家要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只是家人团聚,不会邀请外人。而西方的节日,经常会邀请朋友共庆节日,表现出互动性、众人参与性、狂欢性,崇尚个性张扬,感恩节、圣诞节、情人节等都是如此。

4、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礼仪不同。中国的节日宴席,家族长辈或贵客一般安排在左边的上座,然后依次团团围坐在饭桌旁,有等级区分。餐桌上酒、美味佳肴是必不可少的,大家一起吃、喝,相互劝菜、夹菜和劝酒,有一种浓浓亲情的气氛。而西方人则是以右为尊,男女间隔而座,夫妇也分开而座,女宾客的席位比男宾客的席位稍高,有“女士优先”的习惯,用餐时讲究坐姿端正,吃饭优雅,吃饭发出声音被视为粗鲁了。

5、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观念不同。吃喝是中国节日的永恒主题,中国人对生命的追求是以健康长寿为目的,有“福如东海,寿比南山”的良好愿望,认为通过饮食可以实现。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祈求上帝保佑,节日习俗以玩乐为主题,主要是因为西方人对生命的追求以健康快乐为目的,并通过宗教和娱乐活动来实现。

6、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饮食不同。中国人有句话叫“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将吃看作头等大事。节日更注重菜肴色、香、味、形、意俱全,而且每个节日都有不同的特色食品要求,以区别于其他节日。如春节吃饺子,元宵节吃饺子、汤圆,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西方的饮食比较讲究营养的搭配和吸收,注重食物的营养,西方节日食品主要是烤火鸡、牛排、水果沙拉、甜,主要目的在形而不是吃。

7、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色彩不同。在中西传统节日中颜色的象征意义在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更大。红色, 是中国文化中的崇尚色,象征喜庆和吉祥之意。喜庆日子要挂大红灯笼、贴红对联、红福字。而西方文化中的红色, 是“火”与“血”的同义, 象征残暴与杀戮。白色,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常有悲凉之意,常用于丧葬礼中。而西方, 白色的象征着纯洁、高雅、无邪, 是西方文化中的崇尚色。不同文化之间的颜色象征意义是在社会的发展、历史的沉淀的产物, 是一种永久性的文化现象。

8、中西文化差异体现在节日的目的不同。绝大部分中国人在传统节日都拜祭祖宗。祭祖活动、烧香拜佛是中国节日重视的传统祭祀节日内容,祈求祖宗保佑全家老幼平安,出入顺顺利,长命百岁。西方节日最主要的活动内容之一是敬神,感谢上帝的恩惠,虔诚地祈求上帝继续赐福于人类。

中西传统节日及其习俗有明显的差异。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主要源于岁时节气,烧香祭祖,祈求吉祥幸福,以吃喝为主要内容,追求健康长寿,红色为节日的最爱。西方的节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关事件,信奉上帝,以玩乐为主,注重于情感友谊,追求健康快乐,通过宗教活动和娱乐形式来实现。不同民族传统节庆的形式,是由该民族的文化体系的生存形态和生活方式决定。

二、中西文化相互参透

传统民族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发挥着传承文化的积极作用。中国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但较为封闭蕴含有太多的伦理色彩。西方传统节日的节日氛围上很好,节日娱乐性强,但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但不论两者之间有多大的差异,中西文化传递的都是对美好未来的向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家人朋友的祝福。如西方人上午见面说:“Good morning! ”,祝愿时说:“Good Luck!”。西方的新年,人们说得最多的是“Happy New Year !”,中国的春节,人们相互祝福“身体健康!”、“万事如意!”。中国有七夕节,西方有情人节,中国有中元节,西方有万圣节,中国有敬老节重阳节,而西方有父亲节、母亲节。中国有除夕夜,西方有平安夜。中国有农历新年,西方有圣诞节。中西之间有着不同之处也有天然相同之处,两种节日文化互相渗透、彼此影响。随着中西文化、经济交流日趋频繁,西方节日越来越受到中国年轻一代的欢迎,特别是圣诞节、情人节,而中国的春节、中秋节等同样得到世人的青睐。

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交流的意义

在经济、信息全球化的今天,中西交流日益频繁。中西文化差异成为了中西传统节日跨文化交汇与移植的最大障碍。通过了解中西传统民族节日折射出的文化差异,在国际交流中克服文化差异,避免出现文化冲突的现象,达到更有效的融合。当今中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中国正在崛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开始走出国门,向世人展示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魅力,中国人也开始了解西方节日文化的迷人之处。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要坚守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克服陋习,在适当吸收西方节日文化精华的同时,既不崇洋,也不固步自封,不迷失自我。在“全球化”的今天,为我们展开中西文化对话,为中西文化交流更健康快速的发展,为积极参与人类现代文化共构,为人类平等、自由与和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於奇.世界各国节日比较[M].上海:上海外语出版社,2001.

[2] 李露露.中国节[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 吴锋针.中西习俗文化“冲突”[ J ].绥化师专学报,2003,( 1 ).

[4]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 程裕祯.中国文化要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第3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相对主义;实地考察;地方性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6-0061-01

实地考察作为民族音乐学了解“他者”音乐及其相关行为的基本方法,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一种现场工作,强调进入“田野”中,对“活”的音乐现象进行亲自的“接触”,以达到真正的“深描”其音乐文化及其相关行为的各个侧面。中国有几句古话:“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

1 关于“文化相对主义”

“文化相对主义”(Cultural relativism),也称“文化相对论”,最初是对“欧洲文化中心论”这种逻辑上的愚昧观点进行反思与批判,就如何对待、界定、考察、评论异质文化而提出的一种理论观点。

1.1 “文化相对主义”的定义:随着当代全球化进程加速,人们开始反思文化间的相互关系,“文化相对主义”作为历史的产物,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并参透到各个学术研究领域。“文化相对主义”认为每一个族群在长期共同生活中总是形成属于自身独特的文化形态、生活习惯、生长方式,这是基于在其相对自成/自在的生态系统内部共同的祖先、生长背景等因素所致;族群创作了文化,同时也处于文化的核心;因此,该族群特有的文化内涵,必须也只能放置特定的文化系统内部,用其独特的价值标准来衡量。

“文化相对主义”理论的核心人物梅尔维尔.赫斯科维茨指出:“文化相对主义的核心是尊重差别并要求相互尊重的一种社会训练,它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的价值,这种强调从寻求理解与和谐共处为目的,而不去批评甚至摧毁那些不与自己原有文化相吻合的东西。”①可以看出,“文化相对主义”在强调不同文化系统独特的价值标准的同时,更强调用人文关怀来尊重与自身相区别的“他者”文化系统,提出不以携带“有色”眼镜的视角去批判“他者”文化,并要求相互尊重、相互宽容、相互借鉴即一种彼此共生性的文化要求。

1.2 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近年来,“文化相对主义”逐渐被民族音乐学这一学科领域所认同与吸收,强调树立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将其作为一种音乐价值观加以运用。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认为:每一个族群的音乐文化及其相关行为呈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反映了特定的风俗习惯、社会结构、价值体系制约下各自生成的演奏、演唱习惯,反映了当地人特色的价值观、人生观而产生出各自独特的音乐旋律、歌词内容等等,因此无法用一种普适的标准加以界定。

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强调每一个族群的音乐必须放置其独特的文化系统内部加以衡量,这与民族音乐学突破音乐本体研究,更关注在文化中研究音乐的研究思路有共通之处。此外,民族音乐学倡导树立文化相对主义音乐价值观还表现在要求抛弃文化中心主义的音乐价值观如欧洲音乐中心论、中国音乐落后论等,要求尊重世界上每一个独具特色的音乐文化,实现多元音乐文化共存。。

2 文化相对主义作用于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之理论思考

“文化相对主义”理论为民族音乐学研究提供十分科学、合理的价值观,引导研究者在实地考察过程中,获得一种具有人文关怀的考察经历。

2.1 保护“地方性”:“地方性”作为人类学在当代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伴随着全球化进程加速的今天,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理论受到“地方性”的检验,其中“文化相对主义”即是其理论之一。

现代传媒大量充斥着流行、时尚,使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渐渐消失。笔者于2012年5月2日,对霞浦“十番伬”这一传统音乐进行实地考察。令人惋惜的是,许多当地的年轻人离开自己的家乡进程打工,其文化生活被符合“平均趣味式”的电视、电脑等现代传媒所取代,老一辈的民间艺人均已过世,对于“十番伬”的演奏已经无法凑齐人数。如同“十番伬”的命运一般,中国各具特色的民间音乐逐渐丧失其存在的土壤,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慢慢的消失。

保护“地方性”成为“文化相对主义”作用于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的前提条件,如同上述案例所言,“地方性”逐渐消失,那么所谓“相对性”所要求的多样化将失去它存在的意义。同时“文化相对主义”所提倡尊重差异、尊重每一个异质文化系统的要求,对保护“地方性”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可见,对于“地方性”的保护将促使研究者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树立科学的价值取向与评价标准,实现与异质文化平等的对话与交流。

2.2 “双视角”的研究方法:“文化相对主义”作用于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在其具体行为和操作上充分表现在“双视角”研究方法的运用。“双视角”研究法即任何一种文化,都应该从该音乐所处之文化的“内部”和“外部”这两个视角去进行观照。②

(1)“融入”:“文化相对主义”强调每一种文化内容只能放置其特有的文化系统内部来进行评价,这一要求为民族音乐学实地考察“融入”文化提供了理论上的要求。只有融入到特定的音乐文化环境中,与当地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对这一音乐有深层次的认识,从而进一步做到客观公平的界定这一音乐现象。

第4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化差异 语言交际 跨文化交际

语言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人类文化的基础上的,是一种文化载体,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工具。而由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背景,使各民族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上产生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在人们进行语言交际时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制约各民族之间语言的顺利交流。在日益开放的社会中,进行跨文化的语言交际已经成为对人们的一种要求,如果我们掌握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就能很顺利的进行语言交际。一般来说,了解和掌握一种民族文化主要包括如下方面:正确识别和理解不同文化特有的语言和非语言行为功能;熟悉常用词汇的文化内涵;了解不同背景的人的语言特征,并能运用适当的语言表达不同的人际关系,了解那些语体特征。

1.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语言交际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其接受的教育和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人们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进行语言交际时,产生理解上的障碍。这里就汉语和英语文化之间的差异为例,阐释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语言交际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1词汇方面

词汇是一种语言的基石,是信息的载体,没有词汇就没有语言。当人们看到一个词的时候就会首先想到它的意思,然后联想到一系列的情景,在脑海中形成意象。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价值观念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在脑海中形成的意象就会不同。比如红色,可能中国人就会立马想到“喜庆”、“幸福”,而外国人就会想到“极端”、“恐怖”等字眼。英文单词的引申意义,对于中国人的理解能力也是一个考验,英文的很多单词都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意思,这更多的需要去接触,去理解。如“black sheep"这个词,中国人会认为是“黑色的绵羊”,但是西方人会理解为“害群之马”,这在中国人看来是不可理喻的。又如:外国有一句夸人的话:“You are a good dog”,意思是“你是个好人”,如果中国人不知道这层引申意义,就会闹笑话,中国人一听,以为是在骂自己,因为在中国的文化中,说一个人是“狗”是骂人的话。所以在进行语言交际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中西方词汇之间的差异,要多进行积累,以免在进行交际时闹出笑话,甚至造成不必要的误解。

1.2生活用语方面

东西方国家在见面寒暄、称呼及谈话内容等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如果没有了解这些差异,不但可能达不到交际的目的,还会造成不良的影响。中国人在日常见面寒暄时,经常会说:“你好啊!”遇见很熟的人时经常会说:“吃了吗?”“去哪啊?”这是长期以来的中华民族习惯造就的;而美国人则会说:“How are you doing,my friend?”,英国人则喜好说:“How do you do?”。而中国人在称呼上是很讲究的,由于封建传统的观念,要讲究长幼尊卑、等级差异,晚辈对长辈的称呼要十分尊敬,否则就会被认为没有礼貌;而英语中的称呼就简单地多,一般比较笼统和模糊,可以不分辈分差别,都按名称呼。中西方在谈话内容上也不尽相同,中国人见面总是喜欢把家里其余人的情况都问个遍,还可以问工作、工资等西方人都认为很隐私的问题;西方人在一起时,经常以谈论天气、经济等为主。

1.3价值观和思维方式方面

人们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体现其社会的价值观,不同的人又有不同的价值观念。价值观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基础,只有有正确的价值观的民族才是强大的民族。人们价值观的不同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中国人在交流时是比较含蓄的,委婉的,注重“话外之音”达到的效果,如果说话太过直接明显是很没有礼貌的;而西方国家往往是直接大胆的,他们崇尚“直言快语”,无保留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中国人的集体主义非常强烈,强调集体团结、相互合作,重视“关系”的重要性,如果一个人只想着自己的,是会被认为“自私”的;而在西方国家,他们的个人主义是非常强烈的,他们注重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成功,凡事依赖别人的人是无能的。

不同的文化教育也决定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中国人往往比较相信直觉,相信“眼见为实”,往往承认已经既定的事实;而外国人往往重视探索,注重通过亲身体验得到结果。这不同的思维方式就造就了不同的社会现象,中国人喜欢安静,眷恋亲情和家园,重视血缘关系,重视一个家庭的团结;而西方人则注重探索、冒险和独立,这也是外国孩子独立早的原因,他们往往到成人年龄后就会和父母分开生活。

1.4禁忌和崇信方面

不同的文化产生背景使各民族的禁忌也不相同。比如对数字的崇信和禁忌,众所周知,“六”在中国人眼中是再好不过的数字,“六六大顺”就是最好的证明。“八”这个数字也是中国人喜爱的,“八”代表着“发”,象征着发财。“九”在汉语的发音中和“久”谐音,因此中国人常用“久”作为祝福语,代表“长长久久”。而“四”这个数字在中国是很受避讳的,因为它和“死”谐音,所以人们在选择电话号码、车牌号、门牌号、日期等时,都忌讳用“四”这个字;而在西方国家中,对“四”这个数字倒是没有很多的说法,受基督宗教的影响,他们喜爱的是“三”和“七”,“十三”和“五”被认为是不吉祥的数字,他们甚至对“十三”的忌讳达到了恐怖的地步。

而中西方国家对动物的禁忌也是非常不相同的。中国受古代传说的影响,“龙”这种动物是种信仰,代表着吉祥和传奇,“龙”代表“真命天子”,是至高无上的象征,所以很多的褒义词成语里都出现了“龙”这个字,比如“龙腾虎跃”、“生龙活虎等;而在西方国家中,“龙”是非常凶残的邪恶的动物,他们都忌讳提到“龙”这种动物。再如,在中国文化中,“猫”这种动物常常用来表示亲昵、宠爱的意思,比如“小馋猫”、“小懒猫”等;但是在西方国家中,“猫”常常特指“心怀鬼胎的女人”,是个贬义词。

2.结束语

学习语言的目的是运用这一工具表达思想,达到交际的目的。在交际的过程中,如果我们不注意理解对方国家的文化与本国文化之间的差异,一味的按照自己的认知行事,就会闹笑话,甚至如果我们出现违反交际原则的文化错误,就会被视为缺乏教养,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在积累知识的同时,高度关注各国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是很重要的,要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学会如何在不同的场合与人进行语言交际的时候,正确地应对文化之间的差异,建造和谐的跨文化人际关系。

参考文献:

[1]孙红蕾 中西方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时代文学.2009,15

[2]洪颖 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8(2)

[3]荣磊 浅析文化差异对语言交际的影响[J].中国科技创新导刊.2010,22

第5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文学翻译;文化;可译性;

一、 引言

语言与文化之间本身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首先,语言是人们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劳动中产生的。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任何一种语言都凝聚了该语言民族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所取得的全部智慧和经验,是本民族文化的宝库。

因此,语言就是文化的载体,而语言的翻译便是文化的翻译,自然文学翻译也是文化翻译的过程。文学作品通常都会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承载着厚重的民族文化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是我们人类语言的精华。而且文学作品多具有典故、双关、谚语、成语等表达方式, 所以在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中就会出现文化差异的问题。

文学翻译就是将某一特定文化中所展现的内容、风格、含义再现于另一文化语境中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需要处理的问题不仅仅在于两种语言符号之间简单的转换。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内容,而文学翻译的难点就在于对其文化的翻译。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绝对不可忽视,需要正确地处理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

二、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地域环境差异

地域环境差异是指由所处地理环境的不同而形成的差异性特征,也就是说不同的地理生存环境,会在不同的民族文化中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具体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有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因此,我们应该要正确认识这种地域环境差异在文学作品中的表现,和对同一事和物在不同地域的不同理解。在翻译实践中, 需要考虑译文的可读性,以免造成译文读者的费解,从而造成原文信息的缺失,要尽量把原文中的含义用译文文化的可理解方式充分地表达出来。比如在中国,由于受大陆性气候影响,“东风”常常和“春天”有关。而在英国,“东风”却意味着“寒冷和干燥”。

风俗习惯差异

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会形成完全不同的风俗文化。因此不同民族的社会风俗的差异有时会使原文难以忠实地表达出来。比如问候语的是使用,中国人见面通常会问对方“吃了吗”或“干嘛去”,而英语本族语者一般用“Hello”或“H i”,可以想象如果将其直接译成“Have you eaten yet?”或“What will you do?”,一定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误解。

宗教文化差异

一个民族的宗教文化包括了其宗教信仰、宗教著作、宗教意识、宗教制度等等内容。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就会遇到许多与宗教文化相关的表达方式。比如中国的三大宗教:儒教、道教、佛教在中国民众中已具有了深远的影响力。而在欧洲和美洲,人们信仰的是基督教,他们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 世界上所有的一切都依照上帝的指示行事。在宗教文化的影响下,有些词语的含义已远远地超越了原有的含义,并且随着语境的不同,其含义也有所不同,比如“临时抱佛脚”、“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等,简单地直译已经不能够传递所要表达的意思。

三、 文化的可译性

可译性就是指在两种不同的语言之间,通过语言转换,将源语文本(source text)用另外一种语言表达出来,以此实现两种完全不同语言的人群对同一个事物的理解。即可译性就是指双语转换中源语(source language)的可译程度。

首先,我们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本质认识具有一致性,正是因为这种共性,不同民族的语言虽然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存在并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相应的等值特征,因此是可以互译的。

其次,我们人类文化具有广泛的共性及交融性,大部分文化符号是可译的,在两种语言之间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对应。文学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必然会在语言文化意义和内涵方面表现出明显的矛盾冲突。语言文化符号信息量越大,文化差异就越大,可译性难度也就越大。因此,我们需要尽量去避免文化色彩淡化,最终实现最大可译性程度。

再次,我们谈到了地域环境的不同而引起的文化差异,但也相对地存在着文化超地域性的特征,文化的超地域性主要表现为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有些文化信息首先在某一特定地域产生并发展,然后再通过信息传递或转换被其它地域所接受、吸收和消化。

文化的可译性可以从三个角度来阐释:第一,译者能理解原作者所要传达的文化信息;第二,译者可以用译人语来表达自己所理解的原作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第三,译人语读者能理解并接受译者所表达的文化信息。“理解”、“表达”和“接受”这三方面既相互联系,也互相影响,它们的共同作用构筑了译者在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平衡。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之间因为各种原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要承认这种差异,在翻译实践中,采用多种方式来缩小这种差异,以使目的语读者能够在本族语言中不同于本国的异语文化。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仅是简单的字译和句译,而是综合了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宗教文化等等的翻译,正是由于存在这些差异,才会造成翻译作品的信息损失。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各自的语言有其相应的特征,只有掌握两种不同语言的特征且能驾驭它们, 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 译者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创造出生动展现源语风格的翻译作品。

参考文献:

[1]孟兆芬.谈英汉翻译中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J].语文学刊,2008(3):167-168.

第6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论文摘要]本文对企业文化冲突及跨文化企业的文化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并对跨文化企业中出现的文化差异与冲突及形成原 因进行了讨论。针对跨文化企业的文化冲突,提出了识别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发展文化认同,进行跨文化培训,培养跨 文化意识以及在企业内部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等应对策略。

跨文化企业中的员工是由来自不同国家、民族文化背景的人组成的,由于不同国家的民族文化不同,从属于民族文化的各国企业文化也不相同,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势必会在企业中造成文化冲突。所谓文化冲突是指不同形态的文化或者文化要素之间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的过程,它既指跨国企业在他国经营时与东道国的文化观念不同而产生的冲突,又包含了在一个企业内部由于员工分属不同文化背景的国家而产生的冲突。目前,企业跨文化冲突研究越来越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1]

一、跨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特性

(1)价值观多样性。跨文化企业员工一般都具有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复杂的信念结构,尤其是跨文化企业成立之初这种特点尤其明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员工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由此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需要和期望,以及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表现。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而且也使得统一的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困难重重。

(2)经营方式与经营思想的冲突性。跨文化企业的管理员工因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各自的民族文化习惯,这就使得同一个跨文化企业内有些行为规范与习惯是互补的,而有些则是相互冲突的,甚至有些管理员工对待员工还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民族中心主义或某种非理性反应,从而引起纠纷和冲突,造成管理不力。

(3)经营环境的复杂性。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企业文化模式下企业员工,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管理员工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活动更加困难。

(4)文化交融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无论是观念还是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步被人们相互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同情和认同心理,然后才能逐渐取得共识,并建立起共同的全新的企业文化。跨文化企业内部要建立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文化接触——文化选择——文化冲突——文化沟通——文化认同——形成全新的企业文化。

二、跨文化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的具体表现

1.民族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企业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员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误解与冲突,为了解决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许多学者已经研究了这项课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荷兰科学家霍夫施泰德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概括了与工作相关的文化价值观的5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权利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2][3]。

(1)权利距离。指在社会或组织中缺乏权利的员工对不公平的权力分配所接受的程度,在强调公平与平等的社会中,其社会与组织员工之间的权利距离较小,如美国、英国、日本等;而在强调等级的社会里,其社会与组织员工之间的权利距离较大,如法国等。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体之间的联系是不稳定的,人们只关心自己及自己的家人,如在美国、英国、法国等;集体主义则是一种相反的社会价值取向,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从出生之日起就被整合到具有强烈凝聚力的小群体中,并通过交换对小群体的忠诚获得保护,如在中国、日本等。

(3)不确定性回避。指在一种文化中的员工对不确定性或不了解的情景感觉到威胁的程度。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的国家中,如在德国、法国、中国,人们强烈地信任专家意见与知识,组织程序化规则与规范非常严格且必须遵守,在决策过程中,将风险降至最低点。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低的国家中,如在美国,人们喜欢冒风险,组织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鼓励变革与创新。

(4)男性化与女性化。男性化是指在社会中性别角色具有明确的差异性,男性被认为应当果断、顽强,关注事业成功,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应当端庄、温顺,考虑生活质量,如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偏男性化。女性化是指在社会中性别角色是重叠的,男性与女性都被认为要谦虚、温顺与关心生活质量,如在法国偏女性化。

(5)长期取向,即儒家动力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霍夫施泰德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迈克尔·邦德共同合作,以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开发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测量表”,对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在总结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儒家动力论作为霍夫施泰德的文化价值观的第5个方面,儒家动力论也称“长期取向”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追求的是未来的长期目标,儒家动力论指标高的国家的特征是坚韧、克己、执著、节俭、安全、和谐。

2.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显性文化的冲突。跨文化企业中最常见和公开化的文化冲突,是显性文化的冲突。显性文化的冲突即来自行为者双方的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冲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达方式所含的意义不同而引起的冲突。显性文化的冲突即文化差异在语言行为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文化决定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领导职权方面。西方人受“自由平等”的思想影响,在语言行为上表现为直率、坦诚。外方企业领导者善于对下级授权,任何一个级别的部门领导,都可以在本部门的范围之内拥有决策权。而中方企业领导者讲究权利“集中制”原则,各个级别间等级制度森严,下属较多的依附于上级领导,几乎很少提出有悖于上级领导的建议。2)沟通与协调方面。外方领导在与下属的谈话中会很直接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坦率提出批评,这对于讲究“面子”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有时甚至会直接导致冲突的发生;而中方领导会很顾及下属的面子,批评也多采取含蓄婉转的方式进行,而下属对上级的批评也往往会心领神会,积极改进,从而双方在不伤害彼此面子的基础上把事情做好。3)人际关系的差异。中方员工大都注重与同事和上司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处理很多管理问题时,大家“讲关系”、“重面子”。有时,为了照顾关系,甚至不惜牺牲企业的利益,这与外方管理者,尤其是外方管理者“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体现了中方管理者和外方管理者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4]。

(2)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评价,是人们信仰、价值、心态系统中可以评价的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工作目标、人际关系、财富、时间、风险等的观念会不尽相同。

荷兰跨文化管理专家斯特罗姆佩纳斯将价值观分为通用——特定价值观、个人——集体导向价值观、中立——情感价值观、具体——扩散价值观和成就——因袭价值观等5个维度,每一个维度代表一个方面的价值观[5]。中方员工重视特定价值、集体导向价值、中立价值、扩散价值和因袭价值等价值观;而外方员工则表现为通用主义、个人主义、情感价值、具体型和成就取向等价值观。

(3)制度文化的冲突。制度文化体现于企业经营的外部宏观制度环境与内部组织制度之中。

来自发达国家的管理员工,例如外方员工,一般是在法律环境比较完善的环境中开展经营与管理,通常用法律条文作为行动依据;而中方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员工,习惯于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指令行事,一切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条文、指令、文件办事和决策。

(4)经营思想与经营方式的冲突。在经营思想方面,外方多数企业注重互利、效率、市场应变的思想;而中方的企业缺乏这种思想,往往较少考虑对方的获利性。而在市场经济中,外方企业讲求“以销定产”,认为行业构成、产品品种结构是由市场导向决定的;中方企业的行业结构没有完全反映出市场的需求,而是在原有工业结构基础上把产品生产出来后再寻找市场,进行推销。

(5)人力资源方面的冲突。一是在企业员工的工资调整上,中方偏重于考虑企业员工的资历、经历和学历;而外方则认为,企业员工的工资和他们所从事的企业工作性质有关,所以,只有当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时,才会考虑工资的调整。二是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中方较注重德才兼备,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而外方则把员工的能力放在首要地位,量才而用[6]。

三、跨文化企业文化冲突的形成原因

(1)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企业的员工易按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言行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方式及价值观等。如果跨文化企业的管理者一直以这种观念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他们的管理行为就容易遭到忌恨与反对,有时甚至会使他们无法正常管理企业。

(2)文化定型观念。主要表现在对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员工用同一种文化先入为主的印象来看待,忽视个性差异,缺乏沟通与交流。定型观念使得员工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阻碍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的相处,从而造成了跨文化企业的文化冲突[7]。

(3)沟通误会。主要表现在沟通是人际或群体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但是由于许多沟通障碍,如:人们对时间、空间、事物、友谊、风俗习惯、价值观等的不同认识,造成了沟通的难度,导致沟通误会,甚至演变成文化冲突。

(4)非理性反应。管理者对待文化冲突,感情用事,不能正确处理文化冲突问题,结果不断地引起员工非理性的报复,造成冲突与对立加剧。

四、文化冲突处理模式研究

冲突处理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人布莱克和莫顿在1946年提出的管理方格论,他们认为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可以从对生产效率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两个方面来衡量[8]。冲突问题的理论家们将管理方格的原理应用于分析和处理人际间的冲突。应用和发展这一理论的代表是托马斯,他划分出冲突处理的5种典型方式:1)竞争型策略;2)回避型策略;3)妥协型策略;4)合作型策略;5)体谅型策略[9]。后来学者们对管理方格提出了批评,认为其未能充分考虑人际冲突过程中的相互沟通问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同意并采用加拿大著名的跨文化组织管理学者南希·爱德勒的观点来解决跨文化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他的观点包括以下3种方案[10]:

一是凌越(Dominance)。指组织内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而扮演着统治者的角色,组织内的决策及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而持另一种文化的员工的影响力则微乎其微。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期时间内形成一种统一的组织文化,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博采众长,而且其他文化因遭到压抑而极易使其员工产生反感,最终加剧冲突。

二是妥协(Compromise)。指两种文化的折衷与妥协。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相似的文化间,指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以实现企业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但这种和谐与稳定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只有当彼此之间文化差异不大时,才适应采用此法。

三是融合(Synergy)。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融合的、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方案认识到构成组织的两个或多个文化群体的异同点,不是忽视和压制这些文化差异。它与妥协的不同在于对待这些差异的态度不同,并能够把不同点统一地纳入组织文化内。

五、解决跨文化企业文化冲突的对策

一是识别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发展文化认同。按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赫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11]。正式规范差异主要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之间在有关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价值观念上的差异,由此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解决。非正式规范差异是指在企业运作中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等方面的差异,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来克服。技术规范差异主要指各种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它可以通过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可见,上述这些差异所造成的冲突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因此,只有识别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

二是进行跨文化培训,培养跨文化意识是解决文化冲突的有效途径。跨文化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1)对方民族文化及原公司文化的认识和了解;2)文化的敏感性、适应性的培训;3)语言培训;4)跨文化沟通及冲突处理能力的培训[4]。

三是在企业内部建立共同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通过文化差异的识别和敏感性训练等,提高公司员工对文化的鉴别和适应能力。在文化共性认识的基础上,根据环境的要求和公司战略的需求建立起公司的共同经营观和强有力的公司文化。

参考文献

[1]刘光明.企业文化[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Geert Hofstede . Culture’ s Consequences[M]. Beverly Hills:Sage Publications. 1980.

[3]Geert Hofstede.Cultures and Organizations[M].London:

McGraw-Hill. 1991.

[4]刘汉杰.合资企业的跨文化冲突现象及解决对策[J].企业活力,2005,(8).

[5]陈凌.中外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研究[D].北京:电子科技大学,2004.

[6]张永安,高逸琼.跨国企业的跨文化冲突[J].国际经贸,2006,(27).

[7]侯建军.文化差异与跨文化管理障碍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4).

[8]Robert R. Blake & Jane S.Mouton. The. New. Man-agerial Grid[M]. Houston:Gulf Pub. 1978.

[9]Thomas K W. Conflict and conflict management[A].In Dunnette M D ,Hough L M ,eds. Handbook of Industrial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 [C]. Palo Alto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1976.

[10]Alder,Nancy J.International Dimensions of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M].Boston:Kent.1991.

第7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一)文化的含义 

作为一个人们长期生产生活过程中形成的社会物质和精神文化综合体,可以将文化界定为:由人类创造的,经过历史检验沉淀下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文化的形成受社会历史、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影响,是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由于在特定的生活区域内,影响文化形成的因素存在差异,也导致了不同地方的人群有着不同于其他区域的文化特征和思维方式以及观察世界的方式。 

(二)文化差异的表现 

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客观和主观两个大的方面。客观差异主要表现为自然地理因素的差异。所谓自然地理因素,是指所有能够影响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地理要素,如地形、气候、河流和湖泊、土壤、动物和植物等,这些因素在各个地域的分布存在很大差异,进而影响到文化形成上的差异。文化差异的主观表现则是人文历史的差异。所谓人文历史上的差异,主要是指人类自身长期在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民族、语言、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政治、经济和法律等因素。 

从国际商务实践来看,文化主观差异是影响国际商务开展的主要因素。本文对于文化差异也主要着眼于主观差异分析。国际商务中的文化主观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文化差异在政策和法律观念上的表现。在国际商务开展过程中,活动双方由于对对方国家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缺乏足够的信息和了解,这往往导致彼此会惯性地按照本民族、本国家的文化习俗和观念对商务伙伴的资料进行分析判断,从而忽视文化差异而导致交易过程中文化上的冲突。此外,由于每个国家历史传统、先行的政治制度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价值观念也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企业在向他国销售其产品时,在某种程度上很可能会因为与意识观念相冲突而遭到抵制。 

2.文化差异在价值观念差异上的表现。对于不同国家和区域的企业,其成员文化背景千差万别、错综复杂。因此,对关于“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评价标准各不相同,即价值观念差异,由此产生文化差异。 

3.文化差异在对信息理解的不同上的表现。良好有序的文化沟通是社会群体、个体之间进行交流合作以及传递信息的重要途径和桥梁。但是,在国际商务活动中,各个国家有着不同的文化观念和理解方式。因此,企业在开展国际商贸活动中,交易双方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就同一信息出现不同的认知,从而形成沟通上的误会。 

4.文化差异在对文化符号的不同理解上的表现。在文化交流和传播过程中,文化符号作为一个企业、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独特文化的抽象体现,是表现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媒介和形式。在现实生活,人们经常使用各种各样的符号来传递文化信息。但是很多时候,在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于同一符号所表达出来的内涵理解是迥然不同的。比如,红色在中国被认为是吉祥,而在泰国它被看作是不吉利的颜色。 

5.文化差异在风俗习惯上的不同表现。风俗习惯是指特定文化区域内的社会群体在长期历史演变中所形成的对其群体成员能够发挥较强的约束和制约作用的、能够为社会成员所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文化不尽相同,风俗习惯千差万别,这种差异也影响着企业的商务活动和行为。 

第8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一、跨文化企业的企业文化特性

(1)价值观多样性。跨文化企业员工一般都具有多样化的价值观念和复杂的信念结构,尤其是跨文化企业成立之初这种特点尤其明显。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员工各自具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念,由此决定了他们具有不同的需要和期望,以及不同的行为规范和表现。这不仅增加了企业管理的难度,而且也使得统一的新的企业文化的建立困难重重。

(2)经营方式与经营思想的冲突性。跨文化企业的管理员工因为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各自的民族文化习惯,这就使得同一个跨文化企业内有些行为规范与习惯是互补的,而有些则是相互冲突的,甚至有些管理员工对待员工还会表现出某种程度的民族中心主义或某种非理性反应,从而引起纠纷和冲突,造成管理不力。

(3)经营环境的复杂性。跨文化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企业文化模式下企业员工,在管理目标的期望上、经营观念上、管理协调的原则上、管理员工的管理风格上均存在明显的差异性,这些差异无形中就会导致企业管理的混乱和冲突,使决策活动更加困难。

(4)文化交融性。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们无论是观念还是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这些差异只有逐步被人们相互理解和认识,进而产生关心、同情和认同心理,然后才能逐渐取得共识,并建立起共同的全新的企业文化。跨文化企业内部要建立自己特有的企业文化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以下过程:文化接触——文化选择——文化冲突——文化沟通——文化认同——形成全新的企业文化。

二、跨文化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的具体表现

1.民族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企业中,不同民族文化背景的员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文化误解与冲突,为了解决民族文化差异带来的问题,许多学者已经研究了这项课题。其中最引人关注的是荷兰科学家霍夫施泰德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概括了与工作相关的文化价值观的5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权利距离、不确定性回避、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化与女性化、长期取向[2][3]。

(1)权利距离。指在社会或组织中缺乏权利的员工对不公平的权力分配所接受的程度,在强调公平与平等的社会中,其社会与组织员工之间的权利距离较小,如美国、英国、日本等;而在强调等级的社会里,其社会与组织员工之间的权利距离较大,如法国等。

(2)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社会中,个体之间的联系是不稳定的,人们只关心自己及自己的家人,如在美国、英国、法国等;集体主义则是一种相反的社会价值取向,在这种社会中,人们从出生之日起就被整合到具有强烈凝聚力的小群体中,并通过交换对小群体的忠诚获得保护,如在中国、日本等。

(3)不确定性回避。指在一种文化中的员工对不确定性或不了解的情景感觉到威胁的程度。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高的国家中,如在德国、法国、中国,人们强烈地信任专家意见与知识,组织程序化规则与规范非常严格且必须遵守,在决策过程中,将风险降至最低点。在不确定性回避程度低的国家中,如在美国,人们喜欢冒风险,组织缺乏严格的规章制度,鼓励变革与创新。

(4)男性化与女性化。男性化是指在社会中性别角色具有明确的差异性,男性被认为应当果断、顽强,关注事业成功,而女性则被认为是应当端庄、温顺,考虑生活质量,如在中国、日本、美国等偏男性化。女性化是指在社会中性别角色是重叠的,男性与女性都被认为要谦虚、温顺与关心生活质量,如在法国偏女性化。

(5)长期取向,即儒家动力论。20世纪80年代后期,霍夫施泰德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迈克尔·邦德共同合作,以传统的儒家文化价值观为基础,开发出了“中国人的价值观测量表”,对包括日本、韩国、中国在内的2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实证性研究。他们在总结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儒家动力论作为霍夫施泰德的文化价值观的第5个方面,儒家动力论也称“长期取向”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追求的是未来的长期目标,儒家动力论指标高的国家的特征是坚韧、克己、执著、节俭、安全、和谐。

2.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企业文化差异与冲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显性文化的冲突。跨文化企业中最常见和公开化的文化冲突,是显性文化的冲突。显性文化的冲突即来自行为者双方的象征符号系统之间的冲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表达方式所含的意义不同而引起的冲突。显性文化的冲突即文化差异在语言行为上的表现。文化差异反映到语言上,就成为语言上的差异。文化决定人的思维方式,从而决定语言的表达方式。具体有以下几方面的表现:1)领导职权方面。西方人受“自由平等”的思想影响,在语言行为上表现为直率、坦诚。外方企业领导者善于对下级授权,任何一个级别的部门领导,都可以在本部门的范围之内拥有决策权。而中方企业领导者讲究权利“集中制”原则,各个级别间等级制度森严,下属较多的依附于上级领导,几乎很少提出有悖于上级领导的建议。2)沟通与协调方面。外方领导在与下属的谈话中会很直接地指出对方的错误并坦率提出批评,这对于讲究“面子”的中国人来说是很难接受的,有时甚至会直接导致冲突的发生;而中方领导会很顾及下属的面子,批评也多采取含蓄婉转的方式进行,而下属对上级的批评也往往会心领神会,积极改进,从而双方在不伤害彼此面子的基础上把事情做好。3)人际关系的差异。中方员工大都注重与同事和上司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在处理很多管理问题时,大家“讲关系”、“重面子”。有时,为了照顾关系,甚至不惜牺牲企业的利益,这与外方管理者,尤其是外方管理者“对事不对人”的管理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体现了中方管理者和外方管理者在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价值观上的差异[4]。

(2)价值观的冲突。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看法、评价,是人们信仰、价值、心态系统中可以评价的方面。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对工作目标、人际关系、财富、时间、风险等的观念会不尽相同。

荷兰跨文化管理专家斯特罗姆佩纳斯将价值观分为通用——特定价值观、个人——集体导向价值观、中立——情感价值观、具体——扩散价值观和成就——因袭价值观等5个维度,每一个维度代表一个方面的价值观[5]。中方员工重视特定价值、集体导向价值、中立价值、扩散价值和因袭价值等价值观;而外方员工则表现为通用主义、个人主义、情感价值、具体型和成就取向等价值观。

(3)制度文化的冲突。制度文化体现于企业经营的外部宏观制度环境与内部组织制度之中。来自发达国家的管理员工,例如外方员工,一般是在法律环境比较完善的环境中开展经营与管理,通常用法律条文作为行动依据;而中方员工,尤其是国有企业员工,习惯于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指令行事,一切按上级行政管理机构的条文、指令、文件办事和决策。

(4)经营思想与经营方式的冲突。在经营思想方面,外方多数企业注重互利、效率、市场应变的思想;而中方的企业缺乏这种思想,往往较少考虑对方的获利性。而在市场经济中,外方企业讲求“以销定产”,认为行业构成、产品品种结构是由市场导向决定的;中方企业的行业结构没有完全反映出市场的需求,而是在原有工业结构基础上把产品生产出来后再寻找市场,进行推销。

(5)人力资源方面的冲突。一是在企业员工的工资调整上,中方偏重于考虑企业员工的资历、经历和学历;而外方则认为,企业员工的工资和他们所从事的企业工作性质有关,所以,只有当企业员工的工作内容发生变化时,才会考虑工资的调整。二是在人才的选拔使用上。中方较注重德才兼备,重视人的政治素质、个人历史和人际关系;而外方则把员工的能力放在首要地位,量才而用[6]。

三、跨文化企业文化冲突的形成原因

(1)民族中心主义。跨文化企业的员工易按本民族文化的观念和标准去理解和衡量其他国家、其他民族文化中的一切,包括言行举止、交际方式、社会习俗、管理方式及价值观等。如果跨文化企业的管理者一直以这种观念对待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他们的管理行为就容易遭到忌恨与反对,有时甚至会使他们无法正常管理企业。

(2)文化定型观念。主要表现在对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员工用同一种文化先入为主的印象来看待,忽视个性差异,缺乏沟通与交流。定型观念使得员工不能客观地观察另一种文化,阻碍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的相处,从而造成了跨文化企业的文化冲突[7]。

(3)沟通误会。主要表现在沟通是人际或群体之间交流和传递信息的过程,但是由于许多沟通障碍,如:人们对时间、空间、事物、友谊、风俗习惯、价值观等的不同认识,造成了沟通的难度,导致沟通误会,甚至演变成文化冲突。

(4)非理性反应。管理者对待文化冲突,感情用事,不能正确处理文化冲突问题,结果不断地引起员工非理性的报复,造成冲突与对立加剧。

四、文化冲突处理模式研究

冲突处理的研究最早是由美国人布莱克和莫顿在1946年提出的管理方格论,他们认为管理者的领导风格可以从对生产效率的关心和对人的关心两个方面来衡量[8]。冲突问题的理论家们将管理方格的原理应用于分析和处理人际间的冲突。应用和发展这一理论的代表是托马斯,他划分出冲突处理的5种典型方式:1)竞争型策略;2)回避型策略;3)妥协型策略;4)合作型策略;5)体谅型策略[9]。后来学者们对管理方格提出了批评,认为其未能充分考虑人际冲突过程中的相互沟通问题。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同意并采用加拿大著名的跨文化组织管理学者南希·爱德勒的观点来解决跨文化企业中的文化冲突。他的观点包括以下3种方案[10]:

一是凌越(Dominance)。指组织内一种文化凌驾于其他文化之上,而扮演着统治者的角色,组织内的决策及行为均受这种文化支配,而持另一种文化的员工的影响力则微乎其微。这种方式的好处是能够在短期时间内形成一种统一的组织文化,但其缺点是不利于博采众长,而且其他文化因遭到压抑而极易使其员工产生反感,最终加剧冲突。

二是妥协(Compromise)。指两种文化的折衷与妥协。这种情况多半发生在相似的文化间,指采取妥协与退让的方式,有意忽略、回避文化差异,从而做到,以实现企业组织内的和谐与稳定,但这种和谐与稳定的背后往往潜伏着危机,只有当彼此之间文化差异不大时,才适应采用此法。

三是融合(Synergy)。指不同文化间在承认、重视彼此间差异的基础上,相互尊重、相互补充、相互协调,从而形成一种融合的、全新的组织文化。这种方案认识到构成组织的两个或多个文化群体的异同点,不是忽视和压制这些文化差异。它与妥协的不同在于对待这些差异的态度不同,并能够把不同点统一地纳入组织文化内。

五、解决跨文化企业文化冲突的对策

一是识别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发展文化认同。按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赫尔的观点,文化可以分为三个范畴:正式规范、非正式规范和技术规范[11]。正式规范差异主要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企业员工之间在有关企业经营活动方面的价值观念上的差异,由此引起的冲突往往不易解决。非正式规范差异是指在企业运作中的生活习惯和风俗等方面的差异,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可以通过较长时间的文化交流来克服。技术规范差异主要指各种管理制度上的差异,它可以通过技术知识的学习而获得,很容易改变。可见,上述这些差异所造成的冲突程度和类型是不同的。因此,只有识别差异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解决。

第9篇:民族文化差异范文

关键词:习语;差异;相似性

在中英两种语言中,都拥有大量的习语。习语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具有浓厚的民族和地方色彩,蕴涵着诸多文化信息,是语言中最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部分。由于中英历史文化、地理环境、传统习俗、宗教文化和价值观念的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这些差异在各自的习语中都有深刻的体现。但是,人类对外界的认知和反应是大致相同的,这又使得中英习语有很多相似之处。

一、中英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一)动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在英汉两个民族中,人们对各种动物的态度和反应大相径庭,这种不同在中英习语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动物习语中,中英关键的不同点之一是对狗的态度。在汉语中,有关狗的习语数不胜数,例如,“狐朋狗友”“狗胆包天”“狗嘴吐不出象牙”等,这些习语大多含有贬义,因为狗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献谄的动物。而英美民族把狗看成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常用狗来比喻人,反映在习语中,例如,Every dog has his day(凡人皆有得意的日子),a top dog(优胜者),a lucky dog(幸运儿),Love me,love my dog(爱屋及乌)等。

此外,在英语文化中,蝙蝠被认为是一种邪恶的动物,人们通常赋之于贬义。例如,As blind as a bat(瞎眼、有眼无珠),Crazy as a bat(精神失常、发痴),Be bats(发疯),Have bats in the belfry(行为乖张、精神失常、思想古怪),Bat the breeze(吹牛皮,侃大山),Bat around(东驰西骛,疲于奔命)等。在中国却正好相反,由于在发音上,“蝠”在发音上与“福”相同,蝙蝠被认为是“好运,福气,吉祥”的象征。中国家庭里,很多剪纸都是蝙蝠的图案,象征着运气和福气。如“福寿图”中有五个蝙蝠就象征着“五福齐全”、“洪福齐天”。

另外,在英语中,as strong as a horse用来形容一个人很强健,这是因为英国古代靠马耕种,因此在英语文化中,马是吃苦耐劳的象征。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耕牛是勤劳的象征。人们往往把那些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比作老黄牛,曾有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名言。

此类动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数不胜数。在中英习语中,还有大量关于龙,猴子,孔雀,乌龟等各种动物的习语,但是它们在各自文化中的意义却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

(二)宗教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对中英习语的产生和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中国人常常会向“观音菩萨”和“老天爷”祈祷,惊讶的时候会脱口而出“我的天”。这是因为中国人信奉佛教和道教,佛教和道教对中国人的影响根深蒂固,因此有许多此类的相关习语,例如还有“借花献佛”,“不看僧面看佛面”,“闲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而在英语国家,人们大多信奉基督教,祈祷的对象是God,脱口而出的也是My God, Jesus之类。许多习语都源于《圣经》,相关的习语还有 “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God sends fortune to fools”(傻人有傻福),和“Go to hell” (下地狱去) 这样的诅咒语。

(三)颜色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从与颜色有关的习语来看,英汉两个民族对颜色的感受是有共通性的,例如“颠倒黑白”(call black white),“开绿灯”(give somebody green light)等。但是,差异也是显而易见的。例如,在汉语中,红色象征着吉祥如意,欢乐喜庆。与红色有关的习语数不胜数,例如满面红光,开门红,红红火火等,都有很好的寓意;而在英语中,red for danger(不祥之兆),red rag(激怒因素),see red(火冒三丈)等都含有贬义。又如,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民族史上,黄色是古代帝王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代表着神圣和权威,“黄袍”是帝王的专用衣着,“黄袍加身”指登上帝位;而在英语中,出身豪门或出身皇室却说born in the purple,而某人登上皇位则说 raise to the purple。在英语中,与黄色有关的习语,如yellow-belly(懦夫),yellow-dog (孬种)等都有胆怯的意思,而在汉语中黄色没有这方面的含义。

(四)生存环境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在英语中,许多习语都与大海和船只有关,例如: all at sea (不知所措), between the devil and deep sea(进退维谷), when one's ship comes home (当某人发财时)等。这是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人们的生活与航海渔业密切相关;而中国大陆幅员辽阔,有许多名山大川,人们的生活与土地和山川大地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有许多与山有关的成语,如安如泰山,开门见山,江山易改,禀性难移,有眼不识泰山,车到山前必有路,留着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等。这都反映出英汉两个民族不同的生存环境和交通出行方式。尤其是英汉两种习语在形容一个人奢侈浪费时,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则是“挥金如土”。

(五)日常饮食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在汉语中,人们用“小菜一碟”这一习语表示容易的事情,而在英语中却说 a piece of cake (一块蛋糕);在汉语中,人们用“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表示两样美好的事物很难同时拥有,在英语中却说 one can’t have the cake and eat it。这是因为蛋糕是英国人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美好食品,而在中国,吃一碟小菜对中国人来说则易如反掌,而鱼和熊掌也是人们认为的珍贵食品。在汉语中,与饮食有关的习语还有“老油条”,“大锅饭”,“生米煮成熟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心急吃不了热豆腐”,“画饼充饥”等,英语则有 play a good knife and fork(饱餐一顿), big cheese(大人物),not worth a bean(一文不值),salad days(无经验的年少时期)。从这些习语中,英汉两民族的饮食习俗可见一斑。

(六)礼俗规范习语中的文化差异

在汉语中,“您过奖了”,“哪里哪里”,“不敢当”是在面对别人对自己的赞扬时做出的自我否定或淡化赞扬的反应,表示谦虚;而在英语中,这种对别人夸奖的否定会被视为对别人判断力的否定,是不礼貌的。英美人通常坦然接受夸赞并说thank you(感谢)。同样,在收到礼物时,中国人通常会说“您破费了”之类的话语表示客气,而在英语中,也只需要坦然接受礼物并说thank you(感谢)就足够了。

中英习语涉及到英汉两个民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所折射出的的文化差异也数不胜数,以上列举的只是某些方面而已。

二、中英习语中的相似表达

虽然中英文化在语言形式和思维方式上都有许多差异,但也不乏共同之处。有的英语习语不仅可以在汉语中找到相似的对应表达,并且在喻义和构词上都很相似。例如,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 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the last straw(最后一根稻草),walls have ear(隔墙有耳)等。部分习语所表现出的相似的构成和文化特征反应出了英汉两个民族有一些相似的生活经历和思想认识过程,以及整个人类社会所存在的共性。

三、结语

由此可见,习语承载着巨大的民族文化信息。英汉习语是长期的历史发展和许多代人创造和积累的成果,其纷繁复杂的词汇和丰富的语义需要我们去了解和掌握,这对我们更好地学习语言和文化,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洪莲.浅谈英汉习语所折射的民族心理[J].科技信息,2007(33).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