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第1篇: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

[关键词]传统文化 社会法律环境 规则意识

[中图分类号]G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214-02

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大学生这个群体对于法律的知识、看法和评价及信仰等方面的一种综合性的心理体验。[1]其中最为重要的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第一是基本的知识,也就是对于法律当中至少和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些法律常识的掌握程度;第二是对于法律的信仰程度,也就是是否对待法律有着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信仰。这两个方面也是密切相关的,第一个层面决定了大学生在面对法律困境时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第二个层面决定了大学生能否做出正确的选择。可以说,正是这两个方面的共同作用,才使得大学生得以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

一、我国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关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在近些年已经受到了高校中许多研究者的重视。各个学校以及地区已经进行了很多相关问题的调查研究,这样的尝试是有其实际意义的。

(一)从法律知识的层面上来看,有这样的一些统计

2006年,对重庆地区五所高校851名三年级大学生的调查表明,对问卷所列的14个法律法规的认识情况,58%的学生选择“知道一些,但对其内容不甚了解”,57%的学生对法律基本理论不感兴趣,只对民法刑法等实体法感兴趣。[2]

2009年,北京某研究人员对北京市四所高校的学生进行法律意识问卷调查时发现,宪法的基本问题也不甚了解,如在国家权力和公民权利的关系上,只有41.9%的人回答是公民权利产生国家权力,而48%的人回答是国家权力产生公民权利。[3]

从这些统计中可以看到,多数的大学生对于一些法律常识还缺乏基本的掌握,这样他们在面对法律纠纷的时候就很难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判断,他们也很难对自己的正当权益加以保护。

(二)从法律信仰的层面上来看

从2009年河北省某高校进行的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大学生对待法律的态度问题。当问及“当自己的介法权益受到侵害,选择何种途径解决”时,有近31%的学生认为“私了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有10%的学生选择“自认倒霉”,有6%的大学生选择“以牙还牙”,采用报复式的乎段讨回“公道”。在被问及“在平时的生活中,能否做到依法办事”时,38%的人选择“能走捷径就不依法办事”。[4]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大学生在面对法律问题时无法采取正确的态度去处理。也就是说,即使具有法律知识,他们也会考虑采取非法律的途径去解决问题。这从侧面体现出了在当代大学生的心目中,法律所占有的位置是较为低下的,甚至只是其他解决问题途径的备选,这更加反映出了大学生法律意识之薄弱。那么,造成这样较为混乱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造成这样现状的原因

显然这是由诸多综合性的因素共同导致的,其中重要的因素有以下一些:

(一)流行的多元化的思维所导致的思想混乱

当今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很容易造成人们的思维混乱。讲求实用主义,金钱至上,特权思想,使得大学生很难不受影响。在考级、拿证、期末考试的压力之下,他们无暇顾及法律知识的学习。因为这些并不能给他们带来直接的金钱利益,而且和他们大多数人的工作也不相关,他们也就不会把很多的精力投入到这个方面去。所以大学生普遍性的法律知识的匮乏并不稀奇,甚至有些“理所应当”,这些方面都是我们应当予以反思的。

(二)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影响

我们国家从传统上就是讲求人治的,极度缺乏法治的土壤和社会环境。即使从历史上来看,那些重视法律的人们所采取的也是典型的法律工具论,即只把法律当做治国治民的手段,而对法律本身缺乏基本的尊重和信仰。换句话说,这样的大学生即使掌握法律知识,很多也只是为了知道如何钻法律的空子,而不是去遵守它。因此,这些传统文化对于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三)社会法律环境影响

很多成年人在法律的环境建设上给大学生甚至未成年人都做出了不好的榜样。以笔者亲身经历的一个事件为例。笔者在XX市,一次在一个繁华路口过一个红绿灯时,一对父母带着一个孩子过马路。当时显示红灯,但是还是有许多人没有在路口等候,而是冒险在车流中穿行。当时这个母亲指着人流对那个小孩子说:“宝贝,你知道这叫什么吗?这叫法不责众。”具有这样观念的公众肯定不在少数,而这样情况的形成也不是偶然的,它是整个社会的法律执行力度不足,而使很多人有空子可钻,而且在短期内得以获益而形成的“示范”效应。特别是,如果许多的大学生都是在这样类似的环境当中长大,那么将难免会受到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希望大学生能够形成正确的法律意识,简直就是奢求。

(四)法律基础课程的不足

当前的大学教育中,将非法律专业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教育基本上依托于法律基础课程的学习,而这是不够现实的。法律基础类的课程是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在很多的场合中,这门课程也被赋予重望,认为它是在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一个环节。[5]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大学生来说,这门课程仅仅是他们要完成的诸多课程之一,仅仅是可以量化的1个学分而已。从目前的课程设置上看,大学生的法律基础课大约占10―20个学时。[6]希望通过这样有限的课程学习,就使得大学生们能够获得充分的知识是不现实的。

笔者当然同意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将这门课程教学进行得生动、灵活一些,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但是笔者始终认为,这个课堂的效果始终是有限的,因为受到太多外部条件的限制。有些研究者所提出的目标是根本无法实现的。例如,有人建议在讲授刑法、刑诉部分时带学生去监狱参观。[7]估计任何一个高校中,学生的人数都要达到几千人以上,甚至达到万人,这么多的学生怎么可能都去监狱参观。而且这样的做法即使实现了,与其说是教学教育,还不如说是人生观的教育。所以,与课程本身的关系反而并不算密切。

三、我们应当采取的对策,即规则意识的培养

笔者认为,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定位,法律是与道德息息相关的,法律的要求是在道德层面上最低的一个部分。从消极的层面上看,不违法,不犯罪,从积极的层面上来看,懂得保护自己的权益,这些就足够了,否则更多的就是非法律层面上的问题了。而从构成正确法律意识的要求上也包括两个层次,第一个较低层次的是基本的法律常识,这个一方面在课堂上讲授,另一方面是使得学生明确法律的重要,与生活的关联,而主动去学习,这才是更主要的途径;第二个较高的层次是对法律的信念,或者拔高一些,是对法律的信仰。没有信仰,大学生不可能真正发自内心的去尊重和遵守法律,而只会将法律作为工具去使用,这是非常可悲的。具有这样想法的学生,他的法律知识即使再多,也只会成为他规避法律的手段而已。所以,具有对于法律的尊重和信仰是非常重要的。那么,在这个特定的环境――大学校园当中如何去做就是关键的问题。

因为就现实的状况而言,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的改善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这也不是个人之力可以做到的。但是在校园当中,我们却可以从小环境入手去强化大学生的规则意识。因为规则意识就是法律的雏形,当大学生真正能够做到认真的遵守校园中的各种规则,将对他们的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强化起到重要作用。

校园中的规则其实也是多个层面的,从学校的总体上有校规、校纪;从学生的学习上有学习管理办法;从教师的授课上也有要遵守的准则等,还有许多的方面。从具体的做法上,要求事无巨细,校园中的各个角色都要求其扮演好自己的本分,尽到自己的责任。为师者,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应该让大学生们看到学校及老师的态度。对学生进行校规和法律的教育,当学生有违背它们的时候,务必严厉惩处,不要在这样较低的层面上就故意的去损害规则的公信力,否则想要让学生真正去尊重和遵守它们是很难实现的。更重要的是,在校园里一些涉及到奖励和惩罚的规则时,一定要力求做到公正、公平。只有将这些方面都完成的周全,才能让学生真正懂得规则的作用。这样,推而广之,国家的法律本质上也是规则,那么要求学生去认真遵守贯彻也就是理所应当的事。而且,由于规则意识的培养,也会使得学生能够逐步具有对法律的发自内心的信仰,这才是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精要所在。

【参考文献】

[1]余立.大学生法律意识及其培养.理工高教研究,2009

(5).

[2]杨莉,叶文明.大学生法律意识状况的调查与研究.统计教育,2006(9).

[3]余立.大学生法律意识及其培养.理工高教研究,2009

(5).

[4]王.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调查与分析.学理论,2010(3).

[5]席小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07(12).

第2篇: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法律素质

一、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的现状剖析

在上过大学公选课——大学生就业指导之后,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作业,就是在校园内调查一下学生的就业法律意识如何。

本次的调查对象是从大一到大四的部分学生,院系涉及法学、经济管理、文学、英语、物理、化学、美术等十几个院系。其中女生比例达70%,男生只占了30%。调查问题一般包括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就业过程中的法律意识,以及原因等。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很少有对法律有系统的了解,即使是有些法学专业的学生遇到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危害时,也难以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大学生还没有形成健全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对法律知识不重视,了解甚浅,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论认识,或是有的还停留在法律认识的盲区,甚至有的学生还认为没有什么作用就不愿意去重视。这就导致他们一旦步入社会,在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时就会充满疑惑,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去保护自己合法权益。

二、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的原因

根据上述的调查可以得出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缺失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

a) 从学生自身来说,一方面是心里还不够成熟,另外他们承载着家人、学校、社会等诸多方面的期望,这就导致他们平时只重视专业课的学习,一味的求得优异的成绩,却往往忽略法律知识的学习,不重视增强自己社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学生的法律实践自觉性差。上面已经讲到学生为了承受各方面的压力、竞争,不得不潜心于外语、计算机等专业课,而忽视人文的发展和法律素质的提高。有的学生懂法却不知道用法,在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不知道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就像是在就业时学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他们大多也只是一味的忍气吞声,自认倒霉。这样就必然会影响他们学法律的积极性,运用法律的主动性自觉性。

b) 从学校方面来说,高校的教育存在着理论与实际严重脱节的现象。大到学校管理者,小到各个院系各个辅导员,都是非常的重视学生专业课的理论学习。因为学生在校四年期间专业课的成绩基本就是代表了学生的能力,成绩优异,就业率就高,反之亦然。而一个学校学生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这个学校的就业率,教学质量,以及在各项评比时的标准。老师对于法律知识的教授,也只是把它当作一门学科一种知识来教,并不把它当作一种社会实践能力为人做事的准则来教授。这也就当然的导致学生也单纯把法律当作一种知识来学,一门课来完成,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忽视其应用。

再有,近年各高校依据教育部的规则,依据实践需求均已设置失业指点中心,并将失业指点课列入教学方案。许多高校的失业指点中心仅仅围绕着当年毕业生签署了多少失业协议,并以此作为某个专业、某个学院、某所大学失业率的重要失业目标而给予高度注重,却疏忽了学生能否真正地掌握休息、失业方面的法律法规,能否在失业择业中维护本身的合法权益、维护本人合理的休息权、如何诚信失业等更为重要的法律教育及其责任。

三、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培养

首先,应该鼓励高校的法律课程进行变革。将法律实际教学与失业指点课程充分有效地结合起来,适时地采取弹性教学。学生在校期间,除了要求学生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外,还要经常开展各种择业、就业、失业、签订合同、维权等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启发与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法律知识运用到实践生活中,切实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毕业后就业前,采取多种办法,向学生灌输法律维权知识,锻炼法律运用能力,从而确保学生在真正就业的时候,在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或是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时候,不会迷茫,手无足措,不会一味放弃自己的权利,不会单单的妥协。

其次,要将单纯的法律教学与专题讲座有机地结合起来,适时展开一些与先生失业有关的法律知识的专题讲座,如《休息合同法》、《休息法》等。这样的讲座应该是以教员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形式灵活多变,教与学互相促进,由于行将毕业的大学生曾经对法律特别是相关的失业方面的法律发生强无力的认同感、需求感,所以迫切希望教师给予更多的引导与协助,以防止在失业中走弯路。在法律教学中,老师应该注重将实际教学与案例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事实向学生证明法律学习的必要性,用事实向学生讲述如何运用法律。

最后,学生应该从心里上高度重视就业法律知识的学习与掌握,知道学习的目的,在平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习的积极性,运用的自觉性。在学校学习法律知识时,不能单纯地被各种法律知识条文,还要真正准确的理解其含义是什么,并且能够联想到实际生活中,如果我发生了某样事情,那么该去如何解决,该用哪些自己所学过的知识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大学生就业失业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长期奋斗的大事,是当前以及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国家和社会关注的重点,大学生、老师、学校、家长、社会都要足够重视。(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根杜明,柳清,求职必备[M],北京,北京大学音像出版社,2005.

[2] 左祥琦,用人单位劳动合同法操作实务[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

第3篇: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

关键词 法律素质 大学生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不容乐观,在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法律能力方面都有较大欠缺,要通过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和进行有效的法律观念教育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法律素质。

1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意义

1.1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迫切需要

一个国家现代化的过程,往往也是其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过程。当代大学生不仅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栋梁,同样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关系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因此,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1.2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需要

一般来说,凡是为法所制裁的行为,大多是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否定的;凡是为法所鼓励的行为,基本都是为当时的社会道德所肯定的。法通过准确表达社会所肯定或否定的行为来展示法的道德要求,因此,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的培养,可以促使大学生通过对法律的学习来认识社会的道德要求,通过自身对法的遵守,促进自身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1.3自身全面发展的要求

现代教育要求把人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教育,有助于大学生依法参与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积极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为,提高自身的政治素质;也有助于大学生运用法律,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他人利益和自身利益,运用理性的方式解决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纠纷,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通过提高法律素质来完善和提高大学生其他各方面的素质,进而促进其自身的全面发展。

2大学生法律素质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主流上是好的,大学生学法、用法、守法的观念正在逐步养成,但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法律知识匮乏

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匮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受实用主义的影响,他们倾向于学习民商法、刑法、行政法等实用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喜欢听案例分析和怎样打官司,对法理学和宪法等理论性较强、较抽象的法律知识不感兴趣。事实上,理论性法律知识是实用性法律知识的基础,没有一定的基本理论知识,对法律事件的认识就只能停留在表面上,很难做出较为合理的分析判断,这样的选择倾向不利于大学生形成完整的法律知识结构。其二,大学生对部门法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有的大学生在碰到实际问题的时候不知道有相关的法律规范可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有的大学生因不知法而犯法,直到实施了犯罪行为还不知道自己已经触犯了法律。

2.2法律意识淡薄

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大学生普遍存在厌诉的心理。由于受东方“和为贵”的传统思想影响,在问到“当你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你会想到去吗?”这一问题时,大多数学生都不愿意选择诉讼的方式。而一个国家诉讼利用率的高低,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公民法律意识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二,法律至上的观念尚未形成,权力、关系等仍影响部分大学生的思想,把这些看成是凌驾于法律之上的东西。第三,没有形成正确的权利义务对等观。法律观念的核心是权利义务对等观,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然而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大多数大学生都有强烈的权利意识,但缺乏义务本位意识。最后,在程序法和实体法的关系问题上,大多数学生往往是重实体而轻程序,他们都知道实体法很重要,但却不知道现代法治认为“迟来的正义非正义”,程序正义往往比实体正义更为重要。

2.3法律能力欠缺

法律能力是体现大学生法律素质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守法能力、用法能力和护法能力三个方面。而目前,大学生在这三个方面的能力都有所欠缺。首先,大学生守法的自觉性不够。近几年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的行为在不断地上升,在我们的大学校园中,盗窃、诈骗、性犯罪、人身伤害这一类的案件时有发生,状况令人堪忧。其次,大学生的用法能力较弱,不善于将法律运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例如,在消费时不向商家索要发票,当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时,往往因缺乏有效的证据而投诉无门。在择业方面,因缺乏“契约意识”,常常会陷入一些合同陷阱”中,对用人单位提供的格式合同中的一些模糊条款毫无戒备心,一旦发生纠纷,就使自己陷入不利的状态。最后,在大学生中能积极主动维护法律尊严的行为还不够普遍,多数大学生缺乏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护法能力尚弱。

3高校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路径

3.1努力培育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

法律知识的教育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下进行的,受教育者也总是能从环境中寻找到能够对应教育内容的实际材料。因此,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学校应坚持按照法治社会的要求,规范办学和管理行为,明确学校与教师之间、学校与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逐步形成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氛围,让学生体验法就在身边,让自己置身于法律之中。首先,学校要依法建章,严格依照《高等教育法》、《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相关的法律法规来制订学校的校规校纪;其次,要依章管理,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在对学生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尊重管理的对象,平等对待学生,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照章处理,决不因人而异、因人而改,同时,对于违规违纪学生的处理,要设立必要的、畅通的申诉途径,给学生诉冤的机会;另外,学校可充分利用校园网、宣传栏和广播等舆论阵地,构建起学校学法的舆论氛围,加强校内法制宣传教育,以此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3.2增强法制课程教学的有效性

加强法制课程建设是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关键。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增强法制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以达到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目的,是摆在高校两课教师面前的一大难题。

3.2.1紧紧抓住教学重点

实践和研究表明,想通过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使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都具有很全面的法律知识,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的今天,也是没有必要的。大学法制教育的重点是培养法律意识与法律信仰,养成依法办事的行为习惯,因此,法律课程的教学,更注重的是法制观念的培育。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要正确处理法律知识传授与法律素质培养的关系。一般来讲,法律素质的培养离不开法律知识的传授,但是,法律知识的多少与法律素质的高低并不必然成正比,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并不能仅仅以对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来衡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牢牢抓住观念的培养这一教学重点,不要单纯追求大学生法律知识掌握的多少,而忽视对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的培养,要以必要的法律知识的传授为中介,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3.2.2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法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依靠传统的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很难达到让学生认识、接受和认同法律规范的效果。所以,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采取一些能激发大学生情感的教学方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启发式教学,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得出最佳的答案,教师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发现有关的事实材料和法律规范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思索如何遵守以及为什么要遵守这些法规,这样学生掌握的知识就会更为牢靠、更加深入。也可以运用角色扮演、案件模拟等多样化方式,对真实或模拟的案例进行课堂分析和讨论,让更多的同学通过观察、评论、角色转换和辩论等方式参与到对案件的分析中,引导学生从群策群力的多种方案中进行鉴别、筛选,产生出最佳方案。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既可以促进大学生将掌握到的具体法律知识内化为自己的法律意识,又能够促进大学生将这种意识外化成为他们自觉的行为习惯。

3.2.3开展多渠道、多层面的课外辅助教学

仅仅是依靠有限的课堂教学,并不能达到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理想效果。高校可以充分利用课外时间,通过多种渠道给学生开展多层面多形式的法律课外辅助教学。如可以定期给学生开设有关法律知识的系列讲座;可以从增加学生的兴趣性和针对性出发,开设一些公共法律课程和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的法律课程供学生选修;还可以在校园内设立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为大学生提供经常、及时、有效的法律咨询和学法辅导等,指导他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遇到的法律问题。通过这些方式,不仅能有效弥补课堂教学课时不足的问题,还能满足对法律学习有不同层次需求的学生的需要。

3.2.4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根本保证。大学生法律情感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工作者个人的人格魅力以及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因此,作为高校法律课程的教师,应首先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在教法、守法、用法、护法过程中以身作则,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其次,在教学中,还要有较强的法律情感和较为全面的教育教学技能,在课堂讲述中,通过辩证的道理、生动的语言和饱满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兴趣,震憾学生的心灵。

3.3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心理教育是法律教育的有效辅助形式。在校大学生,其心理发展正处于所谓的心理断乳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人生观呈现出多元化、多层面的特点,情绪处在最强烈、最复杂、最动荡的时期,对事物的判断常常较主观,容易偏重阴暗的一面。他们年轻气盛,自我约束能力差,感情往往比较脆弱,易冲动,稍有不顺往往就表现得过分失望、焦虑和沮丧,如果缺乏正确的心理引导,就会导致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因此,要将法律教育与心理教育进行有效的结合,广泛开展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服务活动,通过心理咨询、心理健康教育等方式,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境,形成良好的法律心理。

参考文献

[1] 李琼.论大学生法律援助在高校法律素质教育中的应用[J].教育与职业,2008(35).

第4篇: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

摘要: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大学生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如何,将关系到整个社会和全民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本文剖析了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 现状 存在的问题 意义 途径

法律意识,是人们对社会客观法律现象的主观反映,即人们关于法和法律现象的思想、观点、知识和心理的统称。作为国家未来发展建设中坚力量的大学生,是具有较高文化知识层次的群体,他们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如何,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和全民的法律观念、法律意识现状。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保证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是维护大学生合法权益的需要,是预防和建设大学生违法犯罪,维护校园安全与稳定的需要,更是推进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的需要。

一、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但过于肤浅,尚未形成一定的体系。

目前,各高校针对非法律专业的学生基本都开设了法律基础公共课,向大学生普及一些法律基本原理及某些重要的部门法,所以,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由于受到课时数少、学生多、师资少等因素的制约,学生通过这种课堂教学的途径学习到的法律知识非常有限,而学生通过其他途径获取的法律知识又没有办法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所以大学生法律意识缺乏茁壮成长的土壤。

2、对法律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意识淡薄。

即使大部分学校都将法律基础公共课与思政课一起列为大学期间必修科目之一,但大班上课、填鸭式的灌输、学生单纯重视专业课或专业基础课等等原因的交织作用造成了学生对法律基础公共课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学生即使通过了考试,也只是暂时的死记硬背,而并没有真正将所学到的法律知识理解、吸收。

3、将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的能力较弱。

现在的学生维权意识在逐年增强,但学生对于维权的途径没有理性、明确的判断,不知道通过合理的途径使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在对学生进行访谈的过程中,针对“如果买到伪劣产品我国有那些法律可以保护自己与你实际会采取什么措施解决”这一问题,大部分学生都知道可以借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保护自己的利益,但具体到自己所采取的实际措施回答“一般也不购置特别贵重的物品,自认倒霉,下次不买同样商品就行了”的同学居多;而会采取“向消费者协会拨打热线电话投诉”的学生比例较小,而这部分学生中能够准确说出投诉电话的学生比例还未过半数。也就是说大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法律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能力也还相对较弱。

4、对法律的权威性认识不足,时有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

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率有所上升,恶性案件也时有发生,大学生犯罪问题是一个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心理断乳期的问题,文化多元的冲击问题等,但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对法律的权威性认识不足不能不说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没有法律上明确的判断,没有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的必需的意识、准备和能力。

二、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意义

1、有助于大学生本人更为健康的成长成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效率。

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大学生本身。首先,大学生如果能够建立起较强的法律意识、纪律观念,对于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违反校纪校规有一定的警示作用,可以减少大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必要的代价,同时可以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保证更多的学生健康成长;其次,大学生建立较强的法律意识、纪律观念是大学生确立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的基本要素,而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念是大学生步入社会、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所必需的。

2、有助于国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加速整个国家的法制现代化进程。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从精英式教育转化为大众化教育,大学生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而大学对于进行法律知识的普及与法律意识的强化提供了更为便捷有利的环境、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强化大学生法律意识有助于国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其次,大学生又是未来几十年中国发展、建设的中坚力量,大学生遵纪守法意识如何,可以影响整个社会能否建立较为稳定的秩序。此外,我国已经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写入我国宪法,这将会体现在我国改革发展的各个领域,大学生经过大学阶段的教育后,很快就会进入到各行各业中,这一群体法律意识强化了,对于加速我国的法制现代化进程都会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3、有助于我国规范、有序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运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已初步形成,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需要制度健全、运行良好的法律秩序保驾护航,法律体系是前提,人人遵纪守法、懂法、以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标尺是关键。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感应器,理应走在推进社会进步、维护社会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的最前列。所以,在大学生中强化法律意识教育,有助于我国规范、有序、高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运行,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第5篇: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

【关键词】 法制教育 高校 目标

党的十报告首次将“全民守法”与“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相提并论。要求“深入展开法制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法制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其目的是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进而“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I卫者。”大学生既属于法治宣传教育的对象,又是国民教育体系法治教育的对象,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高校法制教育是全民法制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法制教育,这对大学生今后的事业、工作、生活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高校非法学专业普法教育的现状

我国从1986年开始实行普法教育,至今已迎来了第六个“五年普法”教育阶段。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必须树立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在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指导下去实施法治,而树立法治意识必须进行法治教育。大学生是社会成员的一部分,他们自身法治意识的程度体现着整个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大学生是社会成员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具有良好的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在社会生活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的法治意识程度以其特有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的法治意识水平;大学生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在未来的国家生活中将发挥主导作用,其自身的法治意识水平对未来中国法治建设的程度有决定作用。因而,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法治意识中的作用。通过过去几十年的努力,大学生的普法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和社会价值的多元,导致大学生普法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凸显。现在的很多学校都只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人格、思想道德和法制观念的培养,因此如何加强非法学专业学生的普法教育问题更加突出和紧迫。

二 、高校法制教育应该突出宣传的方面

第一,法律规范的认知。依法治国,就是依照国家法律规范来治理国家,所以必须让大学生充分认识法律规范的意义和内容。一是要让大学生认识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这种规范告诉你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必须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这是法律规范的指引作用。 第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法治意识的树立在现实中表现为处理问题的法治思维方式上,所以要着力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就是人们用法律家意志,而道德的或情感等其他处理、解决问题的方式,由于缺少法律的规范、原则、理念作为标准,来分析、判断、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法治思维方式,还包括法律处理问题的过程要讲程序,违背程序也会使法律的权威受到挑战。

第三,坚定法治信仰。要使法治落到实处,除了法律规范的理性认知和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外,还必须要有坚定的法治信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对大学生来说,首先要知道信仰是一种世界观和价值观。

三、加强高校法制教育的建议

对大学生法制教育应当时时处处进行,注意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等结合起来,全方位、全过程地对大学生进行教育。

第一,加强法律课程的时效性,真正发挥法制课堂作用。只有理论联系实际,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才能满足大学生执法守法的需要,实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根本母的。

第二,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和教育氛围。高校是人才最集中、思想最活跃的地方,我们要充分利用这种优势,努力创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法治氛围,引导学生认识到法律必须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法制教育实践能够锻炼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四,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现在,我国处于转型期,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念和思想伦理观念急剧变化。为此,高校要开展心理咨询和辅导,帮助其消除不良的心理状况,最大程度预防和避免因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行为,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总之,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预防大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艰巨复杂的系统教育工程,是一个非常重要而迫切的现实课题,需要引起大学教育工作者、管理者和社会上的司法行政部门与法制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使得他们不仅掌握一定的法律知识,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最终逐渐使大学生犯罪现象不再频繁发生。

【参考文献】

第6篇: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法治教育

一、简析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

1、学校注重学生学习忽略法制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从道德上教育青少年,而轻视法律教育。如今的学校教育不论是大小城市或是任何阶段的教育都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教育。学校的选拔机制将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学生最重要也是唯一的标准。甚至学校会认为大多数学生不可能去做违法乱纪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去学习法律知识,没有意识到学习法律知识既是避免学生触犯法律的需要,也是学生维护自身合法利益的需求。此外,学校的一些不遵纪守法的行为(如违法招生、乱收费、随意侵犯学生的权利、学生触犯法律私自处理等一些现象)起着反面教材的作用,不利于学校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

2、大学开始进行法治教育起点晚

目前,我国到大学才开始专门开课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大学以前的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教育课会涉及到一些法律方面的知识,但内容简单肤浅。只有大学才开设"法律基础"课对非法学专业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刑法》第17条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由此可知中学生已经能够承当一些法律责任了,应该掌握基本的法律法规知识。此外,中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知识能力、理解能力最强时期,也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时期。因此从中学阶段开始进行法治教育是最好的时期,大学才开始进行法治教育起点晚。

学生获取的知识不仅仅来源于学校教育,还来源于家庭和社会教育。但目前我国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几乎是学校在实施。家庭只注重孩子的衣食住行及学习成绩,忽略了对子女的法制教育;社会对学生法治教育工作做的不够;甚至有时家庭和社会教育在从反面进行教育。社会上频繁的出现违法乱纪行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不健康电视电影等不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良好法律意识的现象。如九十年代末香港电影《古惑仔》很受青少年喜欢,很多学生把电影中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演绎,认老大组织帮派,打架斗殴。受古惑仔类影片影响哈尔滨16岁少年竟连杀两人。[1]家长实施家庭暴力、随便侵犯孩子隐私权等一些违法行为,孩子在家庭生活中耳濡目染受到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缺乏合力,不能将法治教育有机结合。法律意识培养仅靠学校,而家庭和社会没有尽到自己的义务,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的努力将付诸东流。

4、大学法治教育模式陈旧

目前,高校法律意识培养模式单一,主要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缺乏创新性和有效性,学生缺乏主动性、参与性,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课时安排方面,除法律专业的学生外,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时间在半年到一年之间,不能系统进行普法教育。教材内容简单且版式老,一味的侧重基础性和常识性知识,而且知识点讲解过于简单,与大学生的对知识理解和掌握能力不匹配,达不到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目的。此外,大学生大都只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程不予以重视,只是应付考试拿学分,缺乏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法制观念淡薄。

二、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建议

1、学校应该注重法治教育

学校是学生学习知识以及形成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第一源头,法律意识培养也不例外。因此,学校在注重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是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让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成才。不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培养法律意识。此外,学校在日常管理行为中也应注重合法合理性,在整个校园营造出民主法治的氛围。即学校不乱收费、按照既定程序招生、按照法律校规管理学生、尊重学生隐私权等,实行民主法治的教育和管理模式;同时接受学生的监督,学生表达不满有申诉和反映途径,学校有不合法、不合理的制度行为应该及时予以纠正。

2、从中学开始进行法治教育

从保护中学生避免因不懂法走上犯罪之路以及培养中学生法律意识来看,中学阶段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因此,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进行法律意识培养,已经成为思想政治教师研究并予以解决的课题。本文认为继续将思想政治课作为中学阶段学校德育工作主渠道的同时,也应该成为培养学生法律意识的主要阵地。将一些基础法律知识编写进思想政治课程(如民法、刑法中的一些常用常见的知识编入教材),并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课,改变以往思想政治课成为学生自习课或是被其他科老师占用现象,充分利用这块法治教育的阵地。

3、建立家庭、学校、社会相互补充、协调一致的三维结构法治教育模式

前面已经谈到,法律意识培养仅靠学校,而家庭和社会未尽到自己的义务,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的努力将付诸东流。因此,法治教育需要建立一个"学校-家庭-社会"的法律文化环境相互配合的大系统。[2]即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在制度层面上应该建立起一个有效的教育网络和机制,家庭、学校、社会各尽其责,形成一个相互补充和协调一致的三维结构模式,才会取得合成的教育效果。学生家长思想上要从小给孩子灌输法治观念;从行为上要以身作则,日常生活中依法办事、遵纪守法,教育孩子不能按照中国传统的教育观念棒打出孝子、侵犯孩子的隐私权等行为,家庭法治教育要从小从细节做起,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社会环境对学生的法制意识及观念的行为也很重要,但社会层面的法治教育很复杂,需要国家及社会上每个成员的参与。本文认为对于每个成员来说自身不违法乱纪就是对社会法制教育最大的贡献。国家层面需要做的事很多,如是否应该限制一些伤风败俗,影响青少年法治观念、价值观念等健康成长的影视、文字作品公开放映出版,并禁止在网路上传播。此外,将大学生触犯法律率较高的案例拍摄成影视作品通过电视及网络进行教育,法制教育片的拍摄内容不要过于死板和僵硬,应结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将法律基础知识及青少年易触犯的事件融入到影片中;或是在开发一款游戏,在游戏情节中融入法律知识,让青少年在看影片、网游戏过程中接受教育,普及法律知识。

4、改进高校法治教育模式

作为非法律专业学生较为系统地掌握法律知识的"法律基础"课,应增加学时(至少安排两学期的教学时间)。同时,转变教师和学生之间传统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角色关系,改变单向灌输且带有强制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大学生养成主动学习法律知识的意识,掌握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技能,增强大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此外,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且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在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基础上,还可以采取模拟教学、范例式教学、网络教学、社会实践教学等多种模式。

参考文献:

第7篇: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分析;建议

【中图分类号】 G64【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6-176-2

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社会问题,“毕业即失业”成了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然而,综合来看,就业难原因是多面的,既有外在的因素,也有大学生内在的自身因素。通过调查走访发现,大学生就业难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其在就业方面的法律意识有所欠缺。大学生对法律知识的了解仅限于浅显的普法层面,知道法律是什么,能干什么,但是具体到怎么运用,就显得苍白无力。尤其是当自身权益受到侵犯时,往往不知道该去找谁,即使知道运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可是也不知道保存证据,导致最后吃亏还无能为力。因此,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既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保障学生就业的重要手段。

一、缺乏法律意识的体现

(一)由于法律意识的欠缺,大学生自身权利受到损害

第一,性别歧视。当前社会上许多用人单位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在同等条件下,甚至男生条件稍微比女生差一点,用人单位还是会倾向于录用男生,这样一来,相对于男生而言,女生就业难上加难。第二,规避劳动合同的签订或者以就业协议代替劳动合同。有的用人单位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廉价使用高质量劳动力,往往钻法律的空子,在签订就业协议时,不主动提及签订劳动合同一事,规避劳动合同法的约束。第三,试用期的滥用。根据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大学生约定试用期,试用期根据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而有所不同,法律明文规定了最短和最长试用期的期限。但现实中,有些单位玩文字游戏,在试用期即将届满时,往往找各种理由解除合同或延长试用期。第四、 “霸王条款”。由于大学生初入社会,对劳动合同法不甚了解,即使在签订劳动合同时,仍处于弱势,面对霸王条款,只有选择签与不签,而不存在讨价还价的可能。第五、招聘陷阱。大学生就业难,为了尽快找到工作,有的大学生病急乱投医,只要有招聘就投简历,有机会面试就参加。有些无良中介和传销组织正是抓住了大学生急于就业的心理,虚设岗位进行诈骗,并最终导致大学生财物损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而面对这些,大多数学生会选择沉默,自认倒霉。

(二)大学生的行为损害到用人单位利益,最终由大学生自己承担违约的不利后果

由于对法律不甚了解,大学生们普遍以为法律离自己很遥远,只要不做坏事就与己无关。其实不然。比如,在找寻工作的过程中,有的大学生为了能找到好的共作岗位往往不惜采取一些欺骗手段,如编造虚假工作经历、伪造虚假证件,甚至骑驴找马,同时与几个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以供自己从中挑选最好的等等,以上这些行为看似都是小伎俩,算不得犯罪,似乎无伤大雅,其实,这是有误区的。法律包括多个部门法,不是只有触犯了刑法才算犯法,违反了行政法规、民商事法律也算是一种违法行为,也要承担不利后果。类似于以上所陈述的签订多分就业协议的学生,就要承担给予对方违约的赔偿金,这就是缺少法律意识的具体表现。

二、原因分析

大学生缺乏法律意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总体上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即:主观方面和客观方面。

(一)主观方面:大学生认识不到位

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传统,儒家思想对我国有着深远的影响。其所提倡的“德主刑辅”以及“礼”的思想深入人心,至今还有很深的思想基础。当某件事情发生时,大家第一反应就是用道德的视角去评判好坏,而不是用法律的角度去衡量对错。例如最近炒得沸沸扬扬的“黄海波”一事,大家首先不说其行为违法与否,只是在道德层面给予激烈的讨论,褒贬不一。可见道德力量的影响之大。大学生也不例外,当有矛盾发生时,很多学生会首选用道德方式去解决问题,诸如:传统习惯、一般做法,俗话说的“道儿上规矩”。认为讲哥们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才是够意思的铁哥们,才有威信。直到真的违法犯罪时,才知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行为负法律责任。法律才是解决问题的最终手段。

(二)客观方面:学校教育的缺失

第一,相关职业教育中法律教育的缺失。目前在我国不少高校都开设有法学院,即使没有法学院的高校,也都开设有《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这门课,看起来似乎这个课程的开设满足了普法的教学目的,实则不然。首先,我们要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法学院的确是有,但数量毕竟有限,难以满足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其次,基础课难以担当重任。虽然基础课作为一门高校的必修课,担当着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任,但是,仔细研究过该课程的内容就会知道,其中有关职业教育的内容较少,而关于就业方面的法律就少之又少。职业教育只是作为其中某一章节的一个知识点存在的,信息量有限,且并不专业,难以满足就业的需要。

第二,就业指导工作的局限性。近年来为响应国家政策,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各高校都设置了就业指导中心,专门就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解决,并开设了相关的就业指导课程。然而在现实中,就业指导中心并不能满足这一需求。从就业指导工作队伍组成上分析,目前在各高校中从事就业指导工作的人员比较复杂,学历背景不一,素质参差不齐,多半是就业指导中心工作的人员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由于不具备相关的法律专业背景,对大学生就业的法律条款缺乏全面正确的解读,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显得力不从心。另外,这些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大多没有创业的经历,有关创业的法律法规及国家政策也不甚了解,更不可能给学生带来实质性的指导。

三、可行性建议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意义重大,尤其是在就业方面的法律意识培养,对于保证其安全、稳妥的就业更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就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法律意识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改变课程设置

笔者建议应该就大学生就业方面所需要了解的法律法规开设一门课程,由于国家的法律及相关政策的出台会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作出调整,因此,应该就该方面专门设置一门课程,安排专职教师负责教学,帮助大学生及时有效的了解国家政策动向,如参军、支边、支教有哪些政策优惠,后续发展如何等等,如果参加社会招聘应该注意哪些事项,签订合同时应该规避哪些风险等等。这样一来,培养目标非常明确,学生对职业生活中的法律有也一个系统全面的了解,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用性。

(二)加强队伍建设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满足就业需要,大力提升就业指导教师的素质尤其是法律素养,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法律素质提高了,法律知识具备了,才能在就业指导过程中游刃有余,才会对学生有所帮助。所以,必须通过培训、进修等方法来提升整个队伍的法律素质和知识结构。

(三)增加校园宣传力度

意识的提高不能仅依靠课堂知识的灌输,还需要一种氛围。这种氛围的熏陶能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应该依托于校园文化阵地的有利条件广泛宣传法律知识,利用报告、讲座等形式,把法律思想传递到每位学生的内心深处,让学生不仅了解法律、懂得法律,还要学会运用法律,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生涯中多一份保障,少一份忧虑。

参考文献:

[1]宋渊渊.论大学毕业生就业中的法律问题[J].长治学院学报, 2012,(06).

[2]欧阳智超.高校就业指导中的法律教育研究[J].法制与社会, 2010,(14).

第8篇: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途径

一、加强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意义

所谓法律素质,就是一种掌握和实际运用法律的综合能力。法律素质包括法律知识、法律评价、法律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四个方面,法律素质不仅要求个体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而且要求能够将这种知识转化成实际运用法律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都必须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掌握相关法律,遵守法律、法规,并能有效地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大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事业的主要参与者,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只有真正学法、懂法,以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依法办事才能促进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培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培养其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完善和优化他们的知识结构。因此,作为高校,有义务也有责任在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他们对法律的认知能力、评价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其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这不仅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

二、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的现状

首先我们必须承认,当代大学生较之前人无论是在法律意识还是法制观念上都已经有了明显的进步,其法律意识不断提高,法制观念显著增强。但不可否认,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1.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有待提升。法律知识是法律素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一个人法律素质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有专家指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应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但现实情况却并非如此。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开设了法律基础课程,但当代大学生的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相对较低,普遍存在对法律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

2.大学生运用法律知识来统领自身法律行为的意识与能力欠缺。这不但表现在大学生对法律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不对等理解上,还表现在遇到各类社会问题时不能充分利用已掌握的法律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只是将这些法律知识停留在口头上,缺乏实际应用的能力。

三、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注重素质培养

在我们以往的法律教育课堂上,通常着力于强调学生对基本法律条文的记忆与掌握,却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基本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则的培养。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变迁,不同领域的法律条文必将随之不断修正,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与之相反的是,那些长期积淀下来的基本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则却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此,高校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过程中,应当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在教授基本法律知识的基础上注重探索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对社会法律现象进行观察与思考,对法律案件进行分析、判断与推理,着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对基本法律理念和法律原则的把握,进而培养他们独立运用法律武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并最终实现其法律素质的全面提升。

2.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

法律基础课堂教学虽然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主要渠道,但因其受时间与场所的限制,它不可能完全满足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需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来不断加深和强化法律课堂教育的效果。首先,我们可以开展不同专题的选修课来拓展学生的相关法律知识。另外,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对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律素质教育,如播放法制教育电视录像、电影和专题片,开展法律主题辩论赛,组织模拟法庭等等。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定期邀请校内外知名法学专家、公检法等部门的知名人士来校讲学,开设法制宣传园地,印发普法小册子,开展法律知识及咨询活动,开展法律主题系列演讲活动和文艺演出活动等,通过各种形式来普及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从而使法制教育取得实效,为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3. 营造校园法制氛围、创造良好育人环境

校园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及其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基本上都是在大学期间形成的,校园的法制氛围如何将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氛围、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可以有效地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高校教师和高校自身能否做到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直接影响到大学生法制意识的形成和法律素质的高低。只有高校坚持依法治校、教师坚持依法治教,按照法制社会的要求规范管理和教学行为,明确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制氛围,才能够让身处校园的大学生真正感受到法制社会的存在,使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受到良好的法制教育,进而提升其法律素质。

4.建设健康网络环境

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成为了当今时代炙手可热的事物,而与之接触最多的人群恰恰是高校的大学生,他们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受网络影响最大的一个群体。网络带来的海量信息及其环境的自由开放很容易使人产生自由感和放纵感,很多时候合法与非法,罪与非罪难以判断清楚。对大学生来说,网络秩序的维护仅仅依靠他们自身的道德意识和法律素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法律法规,而网络负面作用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网络法律教育的滞后现状。因此,作为高校应该充分运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注意校园网上有关法制网站和网页的建设与管理,营造法律教育的全新平台,利用网络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服务。另外,作为高校教师也可以通过QQ、微博这样的网络通讯工具向学生传递相关的法律常识,在沟通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5.加强实践应用

由于大学生受年龄、经验、心理等因素的制约,他们对社会法律现象的认识往往局限于书本的教条、内心的感受和社会的评价,却忽视了对法律知识的实践应用。因此,要想提高大学生的综合法律素质除了要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之外,更应注重对其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依法办事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给大学生提供法律实践的机会,通过法律实践,使学生学会运用法律知识评价社会现象、运用法律武器解决现实问题。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法律知识竞赛、参与报刊法制案例讨论、旁听审判机关对具体案例的审理、参观监狱或其他劳改场所等等,在多种形式的法律实践活动中,使大学生能依法辨明是非和善恶,以法律的途径解决现实纠纷,维护合法权利,从而养成依法办事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使他们通过法治力量战胜邪恶和自身弱点,从而更加自尊、自立、自强,更加坚信法律、崇尚法理。

参考文献:

[1]周光发.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教育和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12).

[2]姜廷志.论大学生法律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措施[J].西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2).

[3]于童.简论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3,(9).

[4]李金玉.培养和提高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J].法制与社会,2006,(10).

第9篇: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范文

(一)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在法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存在欠缺。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个人掌握法律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是衡量其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的掌握程度不可能像法律专业学生那样掌握得有深度和广度。但从自身的综合素质方面来讲,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还是应该掌握多一些法律知识。虽然可以通过法律基础课和专业法律课学习一些法律知识,但这些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整体的法律知识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主要原因是:一是学校在课程设置时专业课设置太多,挤占了相关法律课的课时;二是学生从就业的角度上大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而对相关法律课重视不够,学习法律课程的目的不是提高自身法律知识水平,而是为了应对考试;三是相关法律课程中有关法律的知识虽然全面,但都过于笼统概括,导致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不够系统、全面和深刻,对法律的认识一知半解,处于感性阶段,缺乏理性的认识,很难有效地掌握法律知识,内化为自身的法律意识。总之,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二)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在生活中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欠缺。目前,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对法律知识的学习主要是通过课堂式的学习,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授能够学到一定的法律知识,学完之后,学生们都知道遇到问题、纠纷应该采取法律措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扞卫自己的权利,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真正遇到问题时,如何维护合法权利就慌了手脚。例如,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时,有的同学就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解决,往往不假思索,就采取一些过激的方式,最终造成比较的严重后果;有的学生在购物消费时不知向商家索要发票或购物凭证;有的学生毕业找工作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协议,等等。这些情况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学生平时不注重维权权意识的培养;二是学校在学生权利维护方面缺少引导;三是社会对法律知识的宣传存在欠缺。因此,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运用法律知识的实践能力还存在一定欠缺。

(三)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基于规则行为意识的法制观念淡薄。法制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由于当前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意识薄弱,即使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问题都不关注,他们认为自己很难遇到法律问题,其实人在社会中生存,时时刻刻都与法律及其法律相关的问题紧密联系。另外,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这都非常容易使这些学生脱离法制的生存环境,产生错误的观点,对事务缺乏冷静、理智的判断,例如有些学生在毕业找工作时,不能明确地作出判断,曾出现过大学生上当受骗误入传销组织的现象;有些学生由于没有足够的法律意识,缺乏法律知识,有时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触犯了法律。出现法制观念淡薄的主要原因:一是学校里法制宣传活动近乎冷淡;二是学生自身缺乏培养法制意识,无论是在平时的学习中,还是在日常的生活中,学校疏于学生法制意识方面的培养;三是有些学生参与法律实践活动少,甚至几乎为零。因此,帮助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树立法制观念,提高法律素养势在必行。

针对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当前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还很贫乏,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法制观念还很淡薄,因此,从多角度全方位的加强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通过提高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法律常识来维护校园安全的对策

中高职院校应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为学生营造浓厚的校园法制环境。

(一)高度重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提高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常识水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我国普通高校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它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法律意识为核心,是提高学生法律知识最直接、最主要的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靠传统枯燥无味的课堂说教,是难以达到让学生认识、接受和认同法律知识的,所以任课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一些能激发中高职学生情感的教学方式、方法,将封闭式的教学模式转变为互动式教学模式,让学生融入到法律知识中。一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中高职生法律素质培养的根本保证。中高职学生法律情感的发展依赖于教育工作者个人的人格魅力及其与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作为学校法律课程的教师,应首先提高自身法律素质,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和感染学生;二是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不局限于教材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善于利用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三是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案例分析法的地位和作用,以案例分析法为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讨论法、模拟法庭教学法等)提高教学效果;教学案例要具有典型性,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贴近生活,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并对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促进作用;四是在教学手段上,应运用多媒体技术和多媒体课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过程充满动感和活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及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和提高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的法律常识。非法律专业中高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和提高只靠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以及社会实践活动等教育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

一是在课外多举办法律专题讲座。可针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今后就业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法律问题举办法律专题讲座,通过法律讲座解答学生所关心的疑难和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观念以及如何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对学生法律知识的提高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是安排学生通过电视或网络收看媒体播出的各类法制节目。例如,收看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经济与法》、《道德观察》等法制栏目。

三是通过举办法律知识演讲、法律知识竞赛、辩论赛、讨论会、专题论坛或利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等方式来提高学生的法律常识。

四是走出课堂,旁听审判,通过这一途径取得的效果远比老师在课堂上泛泛讲解更有感染力和现实意义;庭审过程中的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案件事实认定、法律适用等环节,会让学生体会到法律的神圣和威严。

五是通过模拟法庭,让学生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掌握一些诉讼法程序,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使得法律的预测作用得以发挥,进而促使学生提高守法的警惕性。

六是在普法宣传日,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到普法教育和法律宣传活动中去。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向广大群众宣传法律知识等。这样,不但提高了中高职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也对提高其他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一定的作用。

(三)学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为提高学生的法律知识创造条件。大学生违法犯罪是因为法律意识的贫乏,而法律意识的缺陷是由于其心理发展不成熟,因此学校要很重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经常性地开展一些心理咨询活动,设立心理辅导机构,让学生随时都能够了解自己,很好地进行解压和宣泄压抑在心中的不良情绪,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心理健康教育使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意志力、稳定的情绪、乐观向上的进取精神,从而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以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根据一项研究表明:有1/4的大学生有心理障碍,尤以焦虑不安、强迫症等为主。因此,中高职院校应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来培养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使其能够全面认识自我,并且正确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同时学校应积极开展心理咨询,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帮助其提高法律修养。

(四)学校要为学生法律知识的提高提供和谐的内部环境。一个学校的法制状况将直接影响对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效果,因此学校应从各个方面着手,努力营造一个依法治校的氛围。

一是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特别是《学生手册》的制定,不仅要与国家的法律法规相一致,而且要切实保障学生的权利。近年来,学生状告母校的事件时有发生,引起这种纠纷的主要原因是在校或刚毕业的学生因违反校规而受到学校的惩罚,包括不发毕业证、开除、勒令退学等。学生被学校处分后觉得过于严厉,于是提起诉讼,这说明随着学生和社会公众法制意识的增强,要求学校管理进一步法制化。

二是依法管理,逐步提高学校管理人员的法律意识,采取各种手段,对管理人员进行普法教育,提高其法律意识,使管理者能够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并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明确管理者的法律责任,避免管理的随意性和无序性,保证管理行为的合法性,从而确保学生法律权利和正当利益的实现。

三是在日常管理中,特别是对学生违规违纪的行为,要依法处理,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尤其是对学生普遍关注的奖学金的发放、优秀生的评选、贫困生的资助,学生干部的选拔和管理,要照章办事,不能因人而异,做到有法必依。

四是建立健全学生的申诉机制。我国《教育法》规定了学生的申诉权和起诉权,中高职院校要鼓励、允许和支持学生进行申诉,给学生提供通畅的权益救济渠道,充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法制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