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广告中的文化范文

广告中的文化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广告中的文化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广告中的文化

第1篇:广告中的文化范文

关键词:广告语 中西文化 差异

一、广告和文化的关系

广告,简而言之,就是广而告之。“广告,即确定的组织或个人为了一定的目的,依靠付出费用,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要求,由指定的媒体,将真实信息传播出去的一种交流活动。”(艾君,1994)广告作品主要由广告语、画面、音乐、色彩等要素组成,广告语是广告作品的灵魂。广告作品的设计应该考虑的因素有很多,比如商品因素、广告投资预算、消费者因素、广告文本等,而消费者的文化背景是广告作品设计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关于文化的定义也是众说纷纭,哲学家、 社会学家、 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人和环境互动而产生的精神、物质成果的综合,它包括生活方式、价值观、知识、技术成果,以及一切经过人的改造和理解而别具人文特色的物质对象”。(辜正坤,2002)因此,同一商品的广告语,在不同的地域、国家,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必须依据当地的文化特色设计相应的广告语。本文主要对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广告语作一粗略比较, 以探究不同文化在广告语中的体现。

二、中西文化差异在广告语中的体现

(一)中西民族性格的差异在广告语中的体现

民族性格也是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性格的差异在广告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西方民族性格主要是外露、坦率、直接,相比西方民族性格,中国人的性格则比较含蓄、内敛、不外露。下面通过几则广告语分析民族性格差异在广告语中的体现。例如两个世界著名的休闲服饰品牌“真维斯”和“美特斯邦威”的广告语分别如下:

In rose gold,for making girlfriends;in blue,for making boyfriends.(真维斯)

不走寻常路。(美特斯邦威)

真维斯牛仔裤的广告词的意思是:身着玫瑰色,是为了结交女友;身着蓝色,是为了结交男友。这则广告词很平白坦率地表达出受众群体对自身异性魅力的一种内心需求。而美特斯邦威广告仅仅是在强调与众不同的个性,在男女感情方面并未有任何表现。同样是运动品牌,却用了截然不同的广告语,这主要是迎合了不同的民族性格人群的心理需求,达到最佳宣传效果。

(二)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差异在广告语中的体现

广告作为一种经济信息与文化信息的传播活动,已成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外在表征。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理解中西价值观念差异的关键。对于中国人而言,他们推崇集体主义,国家利益和集体利益基于个人利益之上,具有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它主要源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即中国人自古强调的群体价值, 主要与儒学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儒家极力推崇社会的有序与和谐,提倡个人对群体的忠诚和责任。而在西方社会文化中,则崇尚个人自由和张扬个性,重视个人价值的实现,个人利益是至高无上的,个人利益高于集体利益。这种价值观的产生主要源于西方文艺复兴以及启蒙运动,它们主要宣扬天赋人权和人人生而平等。崇尚个人自由、张扬个性、个人价值的实现几乎成了西方广告语中的核心话题。

不同的价值观也必然会反映在各自的广告语言中。下面所列举的广告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长虹电器的广告语――长虹以产业报国为己任

红旗轿车的广告语――道不尽的强国梦,述不尽的红旗情

美菱电器的广告语――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

大众汽车的广告语――中国路,大众心

以上这些广告用不同方式体现出中华文化中的集体主义伦理价值观,使人们听到此广告语时有一种集体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对爱国爱乡的伦理价值观的渲染,从道德上唤起最为广泛的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与忠诚,从而激发消费者对于这些品牌的长期支持和拥护。

在西方也有一些耐人寻味的广告语,如耐克公司的标志性广告语――Just do it.(想做就做。)阿迪达斯公司的标志性广告语――Impossible is nothing.(一切皆有可能。)IBM公司的标志性广告语――No business too small, no problem too big.(没有不做的小生意,没有解决不了的大问题。)

在以上的这些广告中,西方人崇尚自由和张扬个性的特征尤为显著,同时还看出他们具有对待生活乐观自信的精神以及强调个人的价值实现。这些广告迎合了西方人的核心价值观念,使得广告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

(三)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广告语中的体现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思维方式与文化密切相关,是文化心理诸特征的集中体现, 思维方式体现于民族文化的所有领域,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另一方面,思维方式又与语言密切相关,是语言生成和发展的深层机制,语言又促使思维方式得以形成和发展,语言是思维表达的主要工具。中国人与西方人拥有截然不同的思维方式。西方人的思维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概括性, 是一种较理性的逻辑思维方式。而中国人的思维是直观的、象形的, 与西方人相反, 他们所拥有的是一种更感性化的形象思维方式。中西两种不同的思维特征在广告中也有较为明显的表现。

中国的广告语主观性比较强,往往通过营造一种美好的气氛使观众对其产品产生某种直觉或好感, 讲究的是以情动人, 比较侧重感性认识。

先看下面这则三菱汽车广告:这则广告采用叙述故事的手法,片中先出现了几个温馨的画面:父亲在女儿小时候和读大学时坚持接送女儿,最后女儿开着戈蓝尾的三菱汽车跟在骑着自行车的父亲后面,看着父亲那瘦弱微驼的脊背,女儿的眼睛湿润了。整支广告洋溢着深深的父爱、浓浓的亲情。广告语是“三菱汽车,全省一百六十四个家,欢迎您随时回家”。这句广告语前后符合广告主题,符合广告中诉求的情感形象,因而更容易打动消费者的内心。

而西方的广告语则往往比较客观, 强调语言的精准、概括以及运用推理和联想, 因而理性的成分较强。

Serta床垫广告。首先出现的画面是:一对经常失眠的夫妇,每夜需要通过数羊帮助睡眠,现在买了Serta床垫,他们将幻想的绵羊变为真实,由于舒达床垫太舒服,很容易入睡,他们也不会因为睡不着觉而“数绵羊”了,越来越多的小绵羊因此而失业。然后出现一群“失业羊”的卡通形象,这些失业的小绵羊无所事事,就开始在这对买了舒达床垫的夫妇面前对峙,希望重新获得工作……男主人不得不睡在沙发上,又重新数羊。随后出现的广告语:“When you sleep, you can feel you are unique. Serta, we make the world’s best mattress.”

这则广告富有创意,它趋近事物的本质特性, 观众稍加一定的逻辑推断与联想即可得出床垫的质量舒适,能为每个失眠者提供完美的睡眠。

通过以上两则中西广告语对比, 我们可以看出, 电视广告作为一种大众化的传媒方式,它能够充分体现它所依附的文化背景以及生活在其背景下的人们的思维方式。

三、小结

通过几则中西广告语的比较,我们对于广告语所折射出的中西文化有了一个更为深刻的理解。如今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国际间的交流也越来越紧密,广告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也越来越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追捧和喜爱。广告要想更好地适应文化传播的需要, 必须进行不同文化间的对话与交流。文化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希望中国在制作广告时,应该尽可能地加入本民族的特色,同时又能兼收并蓄、海纳百川。只有这样世界才能更好地了解中国,中国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文化是开放的而不是封闭的,只有怀着这种心态,文化的生命力才会越来越旺盛。

参考文献

[1] 艾君.当代生意经[M].北京:现代出版社,1994:59-77.

第2篇:广告中的文化范文

关键词:商业广告;中西文化差异;;思维方式;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9-0310-02

随着经济社会和信息时代的急剧发展,商业广告作为竞争性的商业行为,是商品在市场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企业管理者们越来越重视商业广告发挥的巨大效应。因为商业广告要以消费者为中心,满足其需要,促成其购买行为,增强其品牌意识,商业广告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制造商品,而广告创造消费。那么,怎样才能做好的商业广告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呢?

一、中西商业广告中文化的重要作用

在现在的商业广告中植入文化内涵已成为一种大的趋势。企业将文化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新理念和创新方式。广告的文化魅力,其价值是无形的,价值量常常难以衡量。近来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不少当地政府在招商引资中打出了“文化”这一招牌。

比如一个比较生动的事例:在河南民权县和广州万宝洽谈的过程中间,民权发现了万宝的一个对外的广告宣传片的开篇有十四个大字,叫做“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这个是《逍遥游》里面的《庄子·杂篇·庚桑楚》中的两个名句,万宝这个品牌,“万宝”两个字就是源于庄子《逍遥游》里面的名句。当时两个企业在谈判过程中间,民权就运用了民权是庄子故里这一神奇机缘,大谈庄子文化,大打文化的品牌。通过文化这个载体,促成了万宝的决策者最终将万宝工业园落户民权。

再比如国外一家银行广告的大标题出人意料地引用美国大诗人佛洛斯特(1875-1963)给银行所下的“定义”:“Abankisaplacewheretheylendyouanumbrellainfairweather,andaskforitbackagainwhenitrains.”(银行就是晴天借你雨伞,下雨的时候却向你索回的地方。)

此广告中先是引用诗人的话,将银行比喻为雨伞,又在其内容中巧妙地将银行产品和消费者之间息息相关的联系到了一起。

二、中西商业广告中文化的差异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同一事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的商业广告在我们东方人看来似乎是不合常理不合礼数的荒唐之举,但在那些西方国家的人看来却是精妙有趣的新颖之作。比如美国的一个新书广告这样写道,“本公司出版的《心事有谁知》一书在某印刷厂装成册时,一位技工不慎将一张千元美钞夹在书中忘记取出,事后,查找多次仍未能发现,以至技工心急如焚。请发现它的人,务必做做好事归还与他。我们将奉上五百元美金以作酬劳,并登报致谢。”这则广告在东方人看来是有些匪夷所思,荒诞不羁,难以置信。但在西方人看来实则是一促销广告,这则广告奇特有趣,无伤大雅。又如:中国的王致和臭豆腐“臭名远扬,香飘万里”,中国人听了会心一笑,西方人就无法理解这种幽默。从这两例子当中我们可看出中西方商务广告的巨大差异,而这种差异恰恰就是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所带来的。

三、造成中西商业广告的文化差异的原因

文化指的是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语言从属于文化,对文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既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又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使得中西方也存在有相当大的文化差异,由此,也造成了商业广告中的文化差异。

(一)在方面

中华民族由于受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影响,崇尚和谐、中庸的社会风尚,注重家庭和睦、邻里祥和等共性融合的人际关系。中国文化习惯于含蓄而委婉的表达方式,善于营造写意氛围。例如:某电视台的一段广告是关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乌镇的一段广告,“美丽纷乱的都市,我来到这里,停下了脚步。时间真的不曾改变什么,放开手送走烦恼。光影里的小桥流水人家,满载的是生活里的、饱满的笑容。那个笑得像花一样的孩子,一个轻快跳舞的女子,还有我的赤子之心。生活在梦里的乌镇。”如诗如画的、梦里水乡的乌镇散发着浓浓的乡情。暗合了一种中华民族的思乡恋家之情,表现了中华民族个性内敛,讲究调和折中。

但是以欧美等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却是在古代希腊文化和犹太基督教文化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平民为主体的商业社会文化和市民社会文化。比如美国一则“海洋世界”(SeaWorld)的广告:

除了它,还有什么地方你可以认识这么多的海洋动物?彼此交谈,彼此欢爱,彼此了解。并且,还有什么地方,你和你的家人可以从新交的动物朋友那儿得到如此这般的乐趣?你可享有一整天妙不可言的表演,表演,表演!这一切只有“海洋世界”才有。在“海洋世界”里,你可以跟动物说话,它们也会跟你说话。

在这则广告中直白的叙述中可看出,此广告内容将消费者与奇妙的海洋世界联系起来,作为个体的消费者更加突出。正是这种彰显个体的广告,给消费者的心理上带来巨大的诱惑。

(二)在价值观念方面

中国人具有较强的依附性和内向性,以自然和谐为真,以人际和谐为善,以天人和谐为美,突出以家庭成员为中心。比如“孔府家酒”广告:“孔府家酒,让人想家”的诉求深深打动中国人传统的“思家和叶落归根”的乡愁情绪,从而大获成功。

外国企业就是很好的了解东方人的价值观念,所以在其商业广告中成功的体现了这一点,打开了中国市场。例如:

第3篇:广告中的文化范文

【关键词】牛仔裤;牛仔文化;大众文化;广告表现

一、牛仔裤的小史

第一批踏上美国大陆的移民,几乎是赤手空拳,生活用品对他们来说是极度匮乏的。初期殖民地时代,移民的衣料主要依赖英国及欧洲诸国输入,尺丝寸缕异常富贵难得。强烈的劳动使得衣服极易磨损,特别是在1849年矿工们一窝蜂涌进加利福尼亚州,形成了当时著名的淘金潮。由于衣料非常容易破损,人们迫切希望有一种耐穿的衣服。而这个时候,一些工厂用热那亚的帆布生产工作裤时,就将那种帆布叫做Genoese,意思就是“热那亚的”。这样坚实、耐用的牛仔裤应运而生。

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Jeans”这个响当当的名字才被利维公司正式采用 ,利维・斯特劳斯(Levi Strauss)被公认为是牛仔裤的发明者。利维公司生产的501牛仔裤就是世人所知的牛仔裤的鼻祖了。在美国中西部农业地带几乎人人都穿的牛仔裤第一次被带到密西西比河以东的繁华都市,从此牛仔裤开始步入流行服装的行列。一夜暴富的“黄金梦”与好莱坞西部电影所描摹的牛仔形象,都使牛仔裤充满了浓郁的传奇的色彩。

二、牛仔精神大放光彩

牛仔不仅为美国创造了物质财富,同时对美国文化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所谓的“牛仔”早已成了一种流行的时尚,甚至已成为一种固定下来的习惯,穿着紧身亦或是宽松的牛仔裤,包着名牌头巾或运动帽,典藏版的球鞋,加上一堆亮闪闪的金属饰物,踩着那种有点摇晃的步伐。真正的牛仔裤装束已随往昔的“美国的骑士”、“马背英雄”给历史烙上了深深的印记,给20世纪留下来一个光辉而令人难忘的形象。他们勇敢、勤劳、年轻、机智、赋予男子汉气概和开拓冒险精神。随着美国的强大,美国文化开始风行世界。牛仔文化更是随着西部电影的牛仔形象一起深入民心,成为美国文化的伟大代表。而牛仔裤及牛仔服饰,就成了美国牛仔文化的一个鲜明符号。

三、牛仔文化在广告中的运用

牛仔文化在广告中的运用,可以说的上经典中的经典,“牛仔风格”所造成的消费穿透力极强,全美的任意消费行为里,与“牛仔产业”有关的大概就占了四分之一。而在广告中的魅力展现也是极尽能人之事。

1.渲染生活的广告诉求

面对风云变幻的时尚大潮,牛仔裤以其快活而充满激情的独特风格,以其自在而青春的渗透性,始终体现着一种经典和优美。平面广告里精心构筑的是英俊挺拔的牛仔们,他们头戴墨西哥式宽边牛仔帽、身穿紧身多袋束袖的牛仔上衣、颈围鲜艳的大方巾、足蹬长筒牛仔靴,个个高扬马鞭、姿态昂扬,生活气息浓重,在骏马奔腾的尘土中张扬雄性的潇洒与浪漫。他们勇敢机敏、坚强不羁,美国牛仔文化的刺激性和鲜活性是其宣传的主题。这样的生活情境的确是消费者向往之,神往之,该品牌的牛仔裤随风潜入夜,轻松自然地抢占了消费者的心智。

2.品牌形象的广告策略

在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出的“本世纪全球前100个广告”中,菲利普-莫里斯公司的“万宝路人”曾当选全国最佳广告偶像。《广告时代》撰文称,"万宝路牛仔作为一个广告偶像,他已经是荣辱共担。但是衡量一个广告成功的尺度在于,不管他的形象有多么小,哪怕他只有马鞍上斑痕大小,只要他能够随时引人联想起神话般的万宝路王国、充满阳刚之气的美国牛仔以及销量第一的香烟牌子,他就是成功的。

广告大师李奥・贝纳对万宝路进行品牌再造,不修边幅、皮肤黝黑、目光深透的美国西部牛仔代表了万宝路新的品牌个性:勇敢自信、粗犷的男子汉,他同时代表了美国人的冒险精神以及美国的文化内涵。这位牛仔一面世就打动了无数美国人的心,年轻人纷纷选用万宝路,因为他们也希望自己变得冷静自信,坚强独立,自由自在。经典的广告词就此诞生:“欢迎加入万宝路世界”。整个广告传递的是粗犷的男性概念,使消费者感受到生命的强度和力度,体现美国大地上大多数移民对事业的狂热的追求。因此,万宝路香烟在消费者心目中,总是和消费者一心向往的西部风光、马背上的好汉、辽阔的空间联系在一起,这样就产生了不同于其他的精神产品,在品味万宝路香烟的同时,获得了真正的男性精神这样一种特别的享受。

3.西部电影中植入广告的渗透

西部小说带动了西部电影的发展,与好莱坞同岁的西部片使硬朗的牛仔形象成为美国集体神话中的英雄形象,西部牛仔精神最终成为美国精神的象征。1939年,约翰・福特执导的有声片《关山飞渡》因聚齐了所有西部的经典元素而被公认为西部片的里程碑之作,其造型风格、人物设定和叙事节奏都奠定了西部片的基本模式。影片描述了一辆驿站马车的惊险旅程,约翰・韦恩主演的林果就是一个典型的西部牛仔形象,他英俊潇洒,桀骜不羁,头戴宽沿帽,手持左轮枪,为复仇而战。

1951年的《欲望号街车》,不仅让马龙・白兰度一跃成为巨星,更引起牛仔裤的全国风行。片中的主人公身穿汗衫和牛仔裤,不修边幅,树立起一个放荡不羁的“反叛英雄”的形象,一时间在整个影坛起了极大的震动。西部牛仔形象和牛仔裤同样深深地植入了大众的心中,占据了神话般的地位。

美国洛杉矶西北部有一个专门拍摄西部电影的小镇,这里的房屋建筑、车辆道路等保持着浓厚的西部风味,每年举办的西部牛仔节也会吸引众多电影迷前来感受别样的西部风情。

四、牛仔文化的三大经典

牛仔文化的发展至今已是全球性的集体潮流,在欧美牛仔文化的三大经典分别是 LEVI'S、LEE、Miss sixty。

LEVI'S 创造了一个神话,它不仅是时尚潮流的引领者,更是美国精神的一个典型服饰代表,带有鲜明的符号象征意义:“独立”、“自由”、“冒险”、 “性感”等。LEE始终能保持一贯实用与时尚兼备的姿态。它的产品无论在传统与前卫的角度上,仍保有一定的水准和价值,已成为既经典又时尚的牛仔裤的代号。Miss sixty创立于1991年,来自于意大利的性感牛仔流行品牌,不但是众女星们所钟爱的服饰品牌,更是许多年轻女性心目中梦想的完美性感指针,其风格主要针对时髦的个性女性。

牛仔文化通过广告深入大众的生活,并引领消费的时尚和潮流。广告诉求和牛仔文化的背后进一步彰显了人类对自由和坚强的美好追求!

参考文献:

[1]丁邦清,程宁宁. 广告创意 [M]. 中南大学出版社, 2011.

[2]蔡骐, 蔡雯. 美国传媒与大众文化: 200年美国传播现象透视 [M]. 新华出版社, 1998.

第4篇:广告中的文化范文

[关键词] 广告 传统文化 现代元素 创新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具有相对稳定性,并至今仍具有影响力的民族文化,其在现代广告中的运用也是十分广泛的。[1]但是,由于社会及意识形态的不断更新,单一的以传统文化为诉求点已经很难引起广大受众的关注。因此,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融合,进行广告创新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

所谓现代元素内涵十分广泛,它可以是指亚文化背景下新的消费群体独特的价值观和消费观、现代科技创新及其取得的巨大的成就或者当今中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体育或其他领域取得的突出成绩等,下面的例子就是现代元素与传统文化在广告中的应用。

一、爱国主义与科技创新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家国观念最重要的表现。在现代广告中,如果能突出爱国主义精神,以科技创新为表现手段就容易激起受众的爱国热情,引起受众的认同。

2007年7月,长城油《心跳篇》以“嫦娥”发射成功为素材,提炼出“潮汐是月亮的心跳,奔月是中国人心跳”的广告创意,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诠释了一个民族和星球之间的千年情感,用感动把长城油与国人的爱国心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广告最后,以“嫦娥”升空为主线,突出大众对此事的关注,在短短的几十秒的发射过程中,所有的中国人都为激动和自豪。

通过这些画面,突出“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对中国人的影响,它寄托着华夏儿女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也衬托长城油所做出的重大贡献。而“中国航天,助力飞天梦想,长城油为中国航天提供优质保障”的诉求则清晰、准确地展现长城油在此次事件中的重大作用,把长城油、消费者、嫦娥探月三者自然、紧密地联系起来。

二、民族主义与奥运精神相融合

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临近,许多以奥运为素材并注入民族主义元素的广告应运而生。 例如,央视品牌广告的创意深刻地体现了奥运情结。广告大量运用超现实的类比手段,将城市场景与奥运赛场交叉对比,并通过紧凑快节奏的镜头画面,表现商场如赛场,激烈紧张的竞争形式。超现实的神奇力量使跨栏轰然倒下,高楼掘地而起,大厦楼宇快速移开展现更为宽广的视野。结尾巧妙道出“超越梦想,不是梦想”的寄语,给人留下丰富的想像空间,寓意清晰明了,爱国情感自然生成。

许多商业广告也以奥运为素材,积极进行广告宣传。中国民族运动品牌361°以“中国,勇敢做自己”为主题,斥巨资打造了一部展现中华民族放飞奥运梦想的电视广告。在激烈的竞争中展翅“腾飞”“勇敢做自己”,既是以361°为代表的民族运动品牌多年的梦想,也是十几亿中国人的奥运梦想。这一广告主题将民族主义情感和奥林匹克运动精神定位与其专业运动的紧密结合,点燃了国人浓烈的民族情感,坚守了百年的奥运梦想也即将在这场为奥运预热的运动风暴中勇敢放“飞”。

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是传统广告基础上的一种创新,如果运用得当,很容易引起广大受众的认同,但是创新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会产生比较理想的效果。

其一,对传统文化元素要善于进行扬弃,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有着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是深远的,但是现代广告要在分析和批判中利用传统文化,因为传统文化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不可取的,比如帝王效应,男尊女卑、性别歧视等。如果不加区分地进行宣扬,很容易曲意迎合某些庸俗、甚至低劣的审美趣味与需求。因此,我们应辩证对待传统文化对现代广告的影响,对传统文化采取扬弃的态度,即吸取其精华部分,抛弃其糟粕部分,然后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进行有机地融合才能发挥出良好的广告效应。

其二,现代元素要新颖,结合时代背景,引领时代潮流。在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时,所选择的现代元素应该能够引领时代潮流。它应该是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倡导和鼓励的,对时代进步具有巨大影响的思想意识,如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意识等;或者是在该意识形态下所产生的有利于社会发展、对中国世界化进程有突出贡献的科研成果和重要成绩。只有在广告中恰当地选择和运用现代元素,使其与传统文化相得益彰,才能使其在广告潮流中脱颖而出,引起广大受众的注意和认同。

其三,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要找准契合点,使其浑然一体。现代广告要善于突破传统,合理融合现代元素,引导人们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确定更完美的价值取向和广告创意。而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的关键就在于要找准契合点,通过对新时代背景和文化意识的运用,进一步丰富传统文化的内涵,使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继续发展。在现代广告中,传统文化是广告创意的灵魂,而现代元素则是灵魂的载体,只有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双管齐下,并进行恰当地表现,才能使广告创意深入人心,达到与目标受众的思想和情感的共鸣。

三、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植根于现代广告中。但是现代广告创意不能停滞在传统文化运用的层面,而要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通过注入现代元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有机融合在一起,从而为现代广告创意增加新的活力,使其取得更大的诉求效果,这对于现代广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

第5篇:广告中的文化范文

关键词:广告翻译 文化调和 功能翻译理论

中外广告的文化差异

由于各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尽相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所沉淀的历史文化也不相同。从广告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因素而言,中外广告所表征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为①②:

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深刻地影响着有关语言的结构和运用,当然也影响着广告语言的应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基本观念是“天人合一”、“物我和谐”。在我国的一些广告中,天人合一观念对语言表达和接受的影响显而易见。如:长虹电器的广告语为“天上彩虹,人间长虹”,中国联通的广告语为“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广告语都含有天地一体的哲学思想,是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深植于中华民族文化之中的自然流露,都能引起我国受众特有的共鸣,容易激发人们的消费欲。西方哲学思想的主要观点就是“天人有别”,人们相信真理,崇尚科学,认为人类的智慧可以征服和改造自然,并强调事物的变化与不同、个人的自我发展与进取精神。英语广告受此影响则鼓励人们改变世界,征服自然,以宣扬个性发展为特点,主张追求自由和自我发展,因此有关未来创造的英语广告才会引起西方人的共鸣。

价值观念。中国文化的价值观有深厚的人文主义精神,人的价值通过“内省”、“克己”来表现。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道德规范自觉能力,提出个人的价值是通过“爱国”、“爱家”、“团结”、“忠孝”等形式来实现的。所以中国的广告处处出现“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家庭主义”的价值观,如:娃哈哈集团的非常可乐的广告语为“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在西方文化中,人们则更强调个人主义、个人自由与个人奋斗,因此,西方民族形成了以个人主义为核心的价值观,强调个人利益至高无上。在个人主义倾向的文化中,他们放任个性,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这不仅包括对个人物质利益的追求和满足,还包括对个人意志、个性自由的追求。

文化心理。每个民族都有根植于它们自己传统文化的心理特征。这些心理特征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和习俗,并控制人们的语言。中国人民看重吉祥如意、发财致富、孝敬父母,尤其看重家庭子女。人们追求事业有成,希望吉星高照,吉祥如意,所以很多商品广告都以展现欢天喜地的喜庆场面,并以祝词作为广告语言,反映这些文化心理的广告语言颇为常见。例如,枝江酒的广告语为“知心,知己,枝江酒”。西方人虽然也有上述文化观念,但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的心理结构较复杂松散,“人本”、“认知”、“行为”为其基本内容,形成了西方特有的文化心理。另外,西方人比较推崇冒险精神,渴望表现出探索进取、英勇善战的样子,他们认为能够使自己表现出唯我独尊、傲视群雄、与众不同的形象的产品比较有吸引力。

。每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这些影响与制约着民族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与生活习性。广告作为传播企业文化、宣传企业产品、促进产品销售的一种手段,其所负载的信息内容也体现了不同的民族信仰。例如,在中国,“龙”成为吉祥如意、权力至上的象征,因此,企业喜欢以“龙”来作为产品的商标或广告语,如“龙牌酱油”、“龙马精神”等;而在西方人眼中,他们将“龙”视为一种张牙舞爪的可怕怪物,是一个与上帝作对的诱惑者和叛逆者的形象。又如,中国人信奉数字“6”、“8”、“9”、“10”,而西方人则信奉数字“7”。

功能翻译理论概述

功能翻译理论作为一种较新的翻译理论,其创始人是语言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的德国的赖斯(Kantharina Reiss),她于1971年出版了《翻译批评:潜力与制约》,提出了功能翻译理论的雏形,从原文、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功能”关系来评价译文。随后,德国学者弗米尔(Hans J.Vermeer)、克里斯蒂安・诺德(Christiane Nord)等继承和发展了赖斯的思想,分别提出了“目的论”和“忠诚原则”,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功能翻译理论。

根据“目的论”,任何行为都有目的性,翻译行为也不例外,翻译是一种有目的的交际行为,决定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是整个翻译行为的目的,即“目的决定手段”。因此,目标文本的预期目的和功能决定翻译方法和策略。在目的论的理论框架下,原文文本在翻译中只是起到了提供信息的作用。根据“忠诚原则”,翻译是创作使其发挥某种功能的译语文本,目标文本目的必须与原文作者的意图一致,它与其原语文本保持的联系将根据译文预期或所要求的功能得以具体化。因此,所谓的“忠诚”,是指尊重翻译过程发起者、原文作者、原语文化和译文读者。这种尊重不仅意味着忠实传达原文内容,还包括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为实现译文预期功能所进行的必要调整,包括删减甚至改写。同时,译者应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使译文在译语语境中具有意义,即被译语语言文化系统所接受,并达到与文本类型和功能相一致的得体性。当然,忠诚原则的前提是目的原则,目的原则统领忠诚原则③。

总体来看,功能翻译理论从译入语的角度来阐释翻译,试图把翻译从原语的奴役中解救出来,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从译语读者的角度出发,根据译文的预期目的来决定源语文本信息的选择、翻译策略的运用以及译文的表现形式。

广告翻译中的文化调和

翻译是一种涉及不同民族之间语言、文化思想及其他因素的错综复杂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按照功能翻译理论,为实现交际目的和功能,对原适当的增删以及改动都是可行的。因此,根据功能翻译理论,广告翻译中要实现文化调和,应在充分了解文化背景的前提下,遵循以下策略:

转换文化信息。翻译功能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参照数不应是对等的,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所预期达成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广告翻译更具特殊性,更要把“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作为检验标准④。文化转换是指当两种文化发生冲突时,译者可以在译语中选用具有相似文化意蕴的译语文化形象来替换原文的文化形象,充分考虑译文广告读者的感受,从而达到预期的广告宣传效果。例如,国外有种名为poison的洗发水进入中国市场后,翻译为“百爱神”,一下子就得到了众多中国人的认可;耐克运动鞋的广告语“just do it”,译成“该做就去做”,就比较迎合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比译成“想做就去做”更容易让人接受。

保留文化信息。虽然汉语民族和英语民族各有自己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但由于人类的生活模式、思想感情和思维方式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不同民族的人们观察事物以及表达思想感情的方式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文化保留是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文化规范以及不引起消极联想意义的前提下,在译文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形象。对那些原文意义明确,句法简单,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一致的广告都可以用保留文化信息的方法来处理。例如,“钻石牌”手表就可以直接译为“Diamond watch”,“猴王”可以直接译为“Monkey King”。另外,有的文化现象完全是异域风情的,在这种情况下,不妨保留原语的文化信息。

补遗文化信息。所谓“文化补遗”,是指在英汉翻译过程中,将一个民族的习惯用语直译过去,在读者可能误解、看不懂译文的情况下,加以恰当的补充、完善或阐释,力求两种语言情境的对等,以达到文化真正互相交流、互相融合的目的,进而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的同等效力⑤。汉语广告习惯于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强调企业的优良性、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及优良性能,以打动受众;而英语广告通常从消费者出发,强调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的好处及良好感觉,以唤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因此,译者要根据译语读者信息增添文化形象,译出音美、意美的广告语。

注 释:

①庄严:《英汉广告语言中的中西文化比较》,《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第63~67页。

②张玉藕、郭艳霞:《广告中折射出的中西文化差异》,《新学术》,2009(1),第206~208页。

③谭逸之:《功能翻译理论视野下的广告翻译研究》,《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第115~117页。

④胡曙中:《英语语篇语言学研究》,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125~127页。

⑤屠国元:《翻译中的文化移植――妥协与补偿》,《中国翻译》,1996(2),第9~11页。

第6篇:广告中的文化范文

关键词:中国文化元素;广告设计;价值;象征意义

一、中国文化元素

什么是中国文化元素?简单说,凡是被大多数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认同的、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并体现国家尊严和民族利益的形象、符号或风俗习惯,均可视为中国文化元素。

用百度搜索一下,认为“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元素”如下

中国书法、篆刻印章、中国结、京剧脸谱、皮影、武术

秦砖汉瓦、兵马俑、桃花扇、景泰蓝、玉雕、中国漆器、红灯笼(宫灯、纱灯)

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

茶、中药、文房四宝、四大发明

乐器(笛子、二胡、鼓、古琴、琵琶等)

国画、敦煌壁画、山清水秀、写意画、太极图

对联、门神、年画、鞭炮、谜语、饺子、舞狮、中秋月饼

红旗、天安门、五角星、红领巾、红太阳、长江、黄河

当然,还有各种各样的中国传统节日和各式礼仪、习俗也是中国文化元素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中国文化到底是什么?很明显我们无法用一句很简单的话去概括或者定义它。而一个国家的文化核心某种意义上就像一个国家的品牌,目前象征中国文化的符号还不是很清晰。如果把中国文化看成一种产品,我们需要给它一个鲜明和富有吸引力的品牌和商标。当然,对于中国文化元素也没有必要那么苛刻,只要是中华民族的,能凝聚民族精神和特色的符号都是我们的民族符号,都是值得我们骄傲的,而且都可以应用到广告创作当中去。

二、中国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应用

将中国文化元素广泛地、有效地应用到广告设计中,是当今广告人,更广泛地来说,是从事策划设计的人最偏爱的。如何使中国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完美地表现出来,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广告设计中得到启示。

最初对于中国文化元素的应用最多的是标志,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商标中,例如中国联通的红色标志,就是以中国结为原型创造的,使人觉得充满了亲和力。联通把自己的标志和品牌名称自然地融人到广告语“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中,从外表到精神做到了和谐统一,反映了企业的精神理念。

统一方便面一直以来的广告语都是“可以弹的面”,以展现自己在方便面领域和特色,找准了这个定位之后,统一的广告一直没有偏离这个目标,在人们更加重视中国文化元素的时候,统一也没有落在后头,而是使中国文化元素与自己的立足点相得益彰地融合起来,真可谓是达到了形神的统一。底色以红色为主,在画面的中央出现了琵琶,用金黄色的线勾勒轮廓,而最出色的就是用统一方便面的面条做为琴弦,真是可以说是达到了完全的融合,这个系列的广告还一款,是古筝的造型。这两个平面的设计充分的表现了统一一直坚持的,做“可以弹的面”,另一方面也表现了中国文化元素的东方的古韵特色。

从最初的标志设计到将中国文化元素与商品合二为一,可以看到设计者对中国文化的深入理解,以及对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已经成熟了许多,不再追求单一的展现,而谋求一种真正的美的融合和展现,使广告设计成为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对美的追求。

三 应用的启示

中国文化元素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精髓的一个展现,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注意到使用的角度以及方式方法,不能有损于中国文化,更不能有损于民族精神。当今世界都认同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有些外国人在广告策划中不恰当地使用了龙的形象,而使我们的民族受辱,当然作为中华儿女是不会犯这样严重的错误的,但是如果在广告设计中运用的不适当,不仅会使产品名誉受损,影响产品形象,同样地也会有损于我们的国家形象。下面从两个角度来谈谈中国文化元素在广告设计中的启示。

1 从国内需求出发。中国文化元素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在熟悉不过的了,同时也是人们最引以为傲的,所以在设计过程中可以把人们熟知或者是比较深刻的形象展现在国人面前,因为作为中国人,对于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和精粹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所以面对国内市场,设计者在应用中国文化元素时可以大胆一些,当然,前提是要运用得得当,使产品同文化特色结合起来,不仅达到形上的相配,还要符合神似的要求。例如孔孟之道。

2 从国外需求出发。中国文化元素对于非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神秘的,所以在应用过程中应当简单明了,因为非国人并不能够完全地、深入地了解我们所说中国文化,更不能了解元素或者说是符号背后所蕴含的深刻含义,所以在选择文化元素的时候,要选择有代表性,并且能够比较直观并为国外所熟知的形象。以外,还应当是相当精准的,一个汉字,一个图片,都不仅要体现所要表现的产品,另一方面要成为宣传中国文化的依托,因此从国外角度上的应用来说要相当地精准,而这个精准,要比从国内角度出发的要求高出了许多。例如中国龙的使用。

第7篇:广告中的文化范文

众所周知,隐喻在我们的语言中无处不在,传统上它被视为一种修辞手段,是非正常的语言使用,属于文学、修辞学等学科的研究范畴。然而,在1980年时,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一书中,提出了认知隐喻理论,认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隐喻的世界里,隐喻不仅仅是语言的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就是“以一件事物的角度来了解体验另一事物”[3](P4)。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参照他们熟知的、有形的、具体的概念来认识、思维、经历对待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形成了一个个不同概念相互联系的认知方式,这种认知方式在本质上便是隐喻性的。隐喻概念在一定的文化中又成为一个系统的、一致的整体,即隐喻概念体系,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P106)隐喻的方式就是把始发域的结构映射到目标域上。这样的映射是以经验为前提、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实现的,其基础正是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性,亦即目标域和始发域之间的关联。隐喻通常是用具体的、可视可触的、可闻可嗅的形象强的词语作喻体,来表示相对应的另一概念(常为抽象概念)这一本体。用具体的事物表示抽象的概念似乎是人类常见的一种思维方式。例如:Businessiswar.(商场如战场)。这个论述我们可以称为“根隐喻”,由此会延伸出更多的隐喻表达。很明显,原本“商场”和“战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战争”概念的类比下,复杂的“商业”就变成了“你争我斗,精密部署,划分天下”的战场了:Localretailersarenotaloneinthebattletowinoverthehearts…(ChinaDaily)中美货币论战暂时鸣金收兵,人民币将面临最佳的国际环境。(中国山东网)由此可见,“商场”这一概念在隐喻的作用下变得更加丰满,更易为人们所理解。

2房地产广告隐喻中常见的喻体

房子只是冰冷的建筑,要让它有情,必须要通过语言的修饰去激发人们的想象和共鸣,这时,广告语就显得尤为重要。其广告语又常常是带有隐喻特征的,所以,喻体的选择对隐喻的运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广告人能否成功地为产品定位或突出产品特色,关键就在于喻体的选择。本研究在东亚经贸新闻、武汉晚报、北京晚报及权威网站中搜集了60则广告文本(英汉各30条),通过分析和归类,发现言语性房地产广告语隐喻中的喻体按出现频率高低排列主要包括7大类(附例):

1)生活(关键词:浪漫,幸福,理想,假期,享受,free,dream)我们的长假在摩天引,我和我的幸福在淡水摩天引,山盟海誓化为实际理想。(摩天引)Nowthatyouarereadyforamaintenancefreelifestyle,whosaysyouhavetomovefarawaytoaretirementcommunityinthedesert?(VillageCourt)

2)景色(关键词:玫瑰,花园,盛宴,森林半岛,公园,paradise,poem)南海玫瑰花园,在城市海岸形成了一道风景,有如华业•玫瑰东方,成为陆地上的风景盛宴。(华业•玫瑰东方)Soakyoursightsinthelovelybeachessurroundingthisisland,whilebaskinginitsmellowsunsetsandtakinginitssoftandplushymarshes.(TheGeorgia’sSeaIsland)

3)家园(关键词:家,孩子,家徽,home,nest,refuge)我们的新家?是不是国王住的地方!(丽宝经典)TodayisthedayIfoundtheperfecthome!(RylandHomes)

4)身份(关键词:主人,豪宅,独享,私人领地,岛主,top,luxury)让每一位主人幸福享受才是丽宝经典的初衷,一栋人性豪宅懂得友善它的主人。(丽宝经典)Exquisiteoneofakindmarvelouslyrenovatedluxuryhouse,everythingisincludedandtobesoldasseeninthephotos,justneedtotakeyourpersonalbelongingsandmovein.(BayviewTerrace)5)地段(关键词:中心,发展带,精华,时尚,residentialarea,urbancore)凤凰城三期花开桂香,由实力雄厚的万基置业开发,位于城西高尚生活区,地处潜山北路,将为424户高尚人家营造诗意栖居地。(凤凰城楼)Fromhere,you’rejuststepstothefutureshopsandrestaurantsofthedynamicurbancore.(WestEnd)

6)设计(关键词:圣殿,宫廷建筑,联手打造,一流身段,Mediterraneanstyle,stylish)日本国宝大师与台北企业家的感动相遇,从禅艺盎然的京都意境走进生活圣殿,坚持在最好的地点与世界级的一流团队合作。(御松园)Weareselling10newlybuiltvillasintheMediterraneanstyleinaprivatecommunitywithguardian′shouseandashared130m2pool+childrenpoolandplayground…(NewLuxuryVillainAlanya-Turkey)7)价值(关键词:收藏,大埔,投资,hotspot)“中央公寓”,面对沌口各行各界,公用私用,居用商用,合用共用的强大需求,以其低门槛,全功能,赢取绝佳投资前景!(武汉沌口泰合中央公寓)BerlinisEurope′smostinterestingHOTSPOTforinvestors.Nowisthetimetoinvestandtakeadvantageoftheseunbeatableprices-Berlinwillalwaysbeasecureinvestment.(Europeanrealestate)

3房地产广告蕴含的中西文化价值观

3.1“家”作为喻体被广泛使用汉语30则广告中,有15则提到了家园的概念,英语房产30则广告中有11则也提到home或者family.这反映了中西方观念中房子之于“家”的重要性和必须性的理解和向往在某种程度上是一致的。中古时期流传于敦煌一带的《宅经》有这样一段话“宅者人之本,人者以宅为家。居若安,即家代昌盛,若不吉,即门族衰微”,从这段话的表述中,不难发现安家建宅对于中国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重要到以宅为本的程度。作为人之根本的宅,即现代社会中的住宅,是“家”这一概念的物质载体。家对于中国人而言是一切事业的根基,只有以家为根本,才能成就一番事业只有安居利地,才能乐业人和。从这个角度来说,“家是社会形式和物质形式的统一,它的社会形式是家庭,而它的物质形式则是住宅。如果说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那么房屋和住宅就是社会的空间单元,房屋作为家庭生活的基本空间,构成家庭的“城堡”和“外壳”。一个“家”字包含了太多的意义,它意味着温暖、安全、自在和团聚。家是我们每个人心目中的温馨港湾。对于这一点,从英语广告中透露出来的“家”的气息和汉语广告是趋于一致的。虽然西方文化被大家熟知以个人主义为主,但至少从研究中的房地产广告可反映出西方文化中同样爱家和恋家的信息,以及房子之于家的意义。如:Thisisyournest.Yourrefuge.Yourretreatfromtheeveryday.Animpeccablyeleganthomecenteredaroundalushcourtyardandatranquilpool.WelcometohomeatMadrone.(TheMadrone)现代人对住宅的期待和渴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等同于对“家”的期待和渴望。因此,房地产广告要打动消费者,它的诉求形式不能仅仅停留在理性层面,而是要充分运用感性诉求的形式,营造出一种温馨的“家庭氛围”。使原本冷漠、毫无感彩而言的建筑物,变成一个容纳人们情感、精神以及个性的所在。

3.2对“生活方式”“,身份”等喻体诉求英汉基本一致笔者发现以生活方式为诉求主题的广告多达38则,是房地产广告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诉求主题。这类房地产广告通过把住宅和某种人们渴望的生活方式任意的联系在一起,如远离繁华,归于宁静的生活,或自由前卫的生活方式。这使住宅成为某种生活方式的意象。这类房地产广告实质上是在贩卖一种生活方式,并借助语言符号向消费者暗示,购买广告中所推销的住宅就可以获得这种生活方式。关于景色,身份,设计,商业价值等喻体,在英汉广告中所占比例趋于一致,这反映出其所代表的中西方价值观的相似性。

3.3中西思维方式差异在房地产广告中的体现经过比较分析,汉英房地产广告反映出的中西方思维方式有很大不同:即东方人偏模糊型思维,西方人偏具体的精确型思维。这一点在房地产广告中得到充分证实和体现。汉语广告大多描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梦想浪漫的“意境”。如:“地中海风情建筑,纯低层社区,独享式花园洋房、叠加别墅,在香溢•溢景园,一切都是浪漫的经典。推窗远眺,教场山公园郁郁葱葱,中轴水系生机盎然,邵家路江景色琳琅。光影斑斑驳驳,每一个节点都是一个经典的浪漫。(慈溪香溢•溢景园)”而西方房地产广告30则中,有19则都交代了很多数字化的信息和具体描述。如整个小区占地面积,有几间卧室,浴室,房高多少,阳台多大等。其中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房屋地理位置的描述加入了当地著名地标和到达时间的表述。如“900meterstoKemertowncenterand350meterstothewonderfulbeach.(ModernDuplexApartments)”再如,“Allroomsaretiledandceilingsareover3mhigh,whichmakesthehouseairyandcool,evenonhotsummerdays.Ifyoufeellikegettingsomeadventureordoingsomeshoppingorgoingtothebeach,youcandrivetoSanRemoinlessthan30minutes.(ItalianRivieracountryvilla)”这些广告也从侧面反映出房屋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也反映出西方人对时间的看重和支配欲。而在汉语广告中很少有这方面的宣传。

第8篇:广告中的文化范文

 

关键词:跨文化传播;视觉语言;文化符号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跨国公司全球化扩张,其产品必然涌向世界各地。与此同时,跨国广告业也必然追随其客户进行跨区域、跨国界的广告经营和运作,广告国际化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广告国际化,或称广告全球化,是指在世界各地市场上通过采用基本一致的广告传播方式,实现全球市场的营销战略。这种全球化的广告给生产和经销厂商以及广告业者都带来了明显的利益,例如降低了广告成本,树立了品牌和企业形象,提高了迅速推广产品基本概念的能力,简化了市场和促销计划的协调控制程序,等等。

    此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文化一体化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多元文化将长期存在。跨国广告的运作不能不考虑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从文稿、符号意义、文化象征、诉求主题、视觉形象,到广告经营策略、人才组合与培训、管理模式、公共关系建构都有一个与各地本土社会文化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广告的国际化进程中也包含了本土化过程,广告的跨国传播也就是跨文化传播,国际化和本土化双向趋势是广告跨文化传播的主要特征。

    如何处理好看似矛盾实则相关的国际化和本土化问题乃是实现广告跨文化传播的关键。本文将就平面广告的跨文化传播问题略做探讨。

    一、文化符号

    在世界文化多元的背景下,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文化符号有的带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区域特征;另一方面,长久以来通过思想的相互交流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也形成了一些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现代科技提高了媒体的传播能力和覆盖范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出现了更多超国界,超民族的“世界性文化符号”。

    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尤其是美国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年轻人中出现了一些张扬个性和自由的个人主义文化符号。因此,平面广告在传播中,就曾运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进行跨文化传播。因为这种‘世界性文化符号’具有共通性,它可以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化差异。“中国大量出现的以自由和个性为主题的‘Me(我)广告’,如‘我选择,我喜欢’(安踏运动鞋),‘我有我可以’(佳得乐饮料),` I’ m loving it’(麦当劳)等等,便是这种文化的具体表现”。可见,在跨国广告中,充分利用这些“世界性文化符号”,能收到良好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但是,在人类整个文化符号系统中,目前“世界性文化符号”只占一小部分。“区域性文化符号”仍占据主导地位。因此,跨国公司在广告运作中,更应重视不同文化背景下受众不同的文化要求、文化特征、文化价值观,并把这种文化特质渗透到广告传播的各个环节。运用目标受众所熟悉的视觉文化符号。因为只有受众所熟悉,易于接受的文化符号才能达到与受众的沟通,得到受众心理认同,引起受众的共鸣,进而传达广告资讯,达到商品销售目的。这也是目前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中的重要策略。

    跨国广告公司在中国进行跨文化传播中,可充分利用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视觉文化符号,如长城,黄河,剪纸,对联,福娃,门神,红灯笼等等。在这方面,可口可乐,麦当劳无疑成为跨文化传播的典范。在日本市场运作的跨国广告公司,尽量顺应和利用日本人的文化特质。如在促销计划中适应日本人的“送礼和娱乐”两大主要消费习惯;在诉求方式中采用“柔性销售”代替西方式的“硬性销售”;在形象符号运用中充分考虑到日本传统赋予数字、植物、动物的独特符号意义。在香港运作的跨国广告公司,洞悉了香港人在“东—西方”、“传统—现代”的两极文化价值认同方面的中间形态和心理情感困境,在广告诉求中顺应并且强化了对香港本土的依恋与认同。在台湾的跨国广告公司“不仅懂得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及日本对于台湾的生活一审美方式的影响,而且对于现代台湾人的生存境况相当关注,诸如政治敏感度、性向选择、社会治安、儿童健康、新新人类等主题均成为广告创意表现的内容”。作为全球品牌的跨国公司,如果不顾国家与地区市场的文化差异,而固执地以本民族文化观念为背景进行广告宣传,必将遭受滑铁卢,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毕竟,丰田汽车“霸道”广告的教训,对任何一家跨国公司和为其服务的广告公司来说都是值得警醒的。

    二、视觉符号

    谈到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不能不说到“视觉语言”。当今社会已经进人视觉时代,生活在都市中的人们被光怪陆离的形象海洋所淹没。可以说我们的社会已经成为“图像社会”,成为“视觉文化”主导的社会。因此,在平面广告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广告如何适应这个“读图时代”的发展是成败的关键。事实告诉我们,广告信息只有依靠和公众进行视觉语言的传播和沟通,才可能达到传播效果,从而促进商品销售。

    平面广告是二度空间的广告形式,文字、图形、色彩是广告视觉语言的三大构成要素。平面广告的视觉传达也由此分为文字传达、图形传达和色彩传达。平面广告在进行视觉传达过程中必然要创造性地、艺术性地运用视觉符号和符号系统来构成广告视觉语言进行跨文化传播。因此广告视觉符号的选择和运用成为广告沟通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一)图形

第9篇:广告中的文化范文

关键词:广告创意;民族情感;民族文化

民族,是指历史上形成的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由此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类共同体。民族文化,是一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创造出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民族文化与其他亚文化现象相比有明显的区别,即民族文化是特征性文化,民族文化间的差异是特征性差异而非优劣高下的差异。由于各民族区域生态环境不同,由此形成的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及精神文化也自然不同。因而,各民族间的文化差异是很大的。

广告创意与民族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一方面,广告创意总是处在特殊的社会环境中并依附于某一特定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文化意识、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的,它会处处打上该民族文化的烙印。另一方面,处于民族文化背景下的广告受众受其生活环境的影响对广告创意也会有鲜明的判断和选择。因此,研究广告创意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极为重要。

一、文化定位

广告创意源于社会、生活,源于物质方面及精神方面的一切。因此,文化正是广告创意的重要源泉。文化中物的部分为广告创意表现提供了素材。如在不同时期的广告中,其画面、语言、音乐都反映了该时期文化发展的状况,这些文化元素是广告创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创意的精华;另外,文化中的意识、精神部分则使广告产品有了灵魂,使没有生命的产品升华为一种有灵性的文化载体。在供过于求的当今社会,商品同质化已成为普遍现象,人们的消费已经从物质追求演变为精神追求。消费者对广告所宣传的商品的认可,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广告传达的商品的文化价值的认同。广告是一种商业行为,也是一种文化行为。文化可以为广告所宣传的商品塑造一种感性形象,为其品牌增加信誉度和附加值。

二、民族情感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积淀着其他民族所无法比拟的一脉民族血缘,一股民族情结。民族情是中华民族凝聚人心的一面旗帜。我们一些民族工业企业在面对国外品牌抢摊国内市场、冲击民族工业时,往往注意抓住民众的爱国感情纷纷祭出“民族”牌。长虹以“产业报国,以民族昌盛为己任”、联想以“不敢忘记为振兴民族计算机事业而肩负的一份重担”抒发了中华儿女为振兴民族供应而勇往直前的豪情壮志;娃哈哈推出的“中国人自己的可乐――非常可乐”把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渲染得淋漓尽致。

今天,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不断得到提升,好事接连不断,国人为之鼓舞,激动,自豪!这种民族情感一旦被激活,所焕发出来的力量无与伦比。聪明的广告主借机抓住国人高涨的民族情结,大打广告。神州五号的成功返航,标志着中国向世界航空领域第三大国迈出了成功的一步,令全球华人深感骄傲和自豪的民族情结。农夫山泉敏锐地抓住这根“情”弦,喊出“这一刻,有点甜!”,提升了农夫山泉地品牌内涵;同样,当刘翔在28届奥运会110米栏中技压群雄,跑出了中国人的神气,极大地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情感时,白沙集团及时推出“这一刻,我已经飞起来了!”,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注入民族文化内涵,增加产品形象的文化附加值

什么是产品的附加值呢?商品提供给消费者的价值有两种:一种是硬性商品价值,是指商品实际能提供给消费者的功能。如化妆品就是保护皮肤,服装就是御寒;另一种是软性商品价值,是指能满足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某种文化,如香水就是品牌的高贵感、魅力感等。由于大众消费已日益从“物”的消费转向“精神”的消费,日益倾向于感性、品位、心理满意等抽象的标准,所以,产品形象的文化附加值在市场上的地位就越来越高了,它与产品卖点难以分割,日益融为一体。

针对不同的民族文化,广告创意为产品赋予的文化定位就会有所不同。就如一款同样的音响产品,在美国销售的时,广告创意就要以产品的品质与实用为诉求点,而在日本则要从情感诉求方面下手,表现出音响是你日常生活中的一个朋友,他能帮助你排遣寂寞,打发无聊的时候,如果两者倒过来,那么恐怕在美国和日本,这种音响就不用想生存下去了。这样的安排当然也和两国的民族文化有关,美国人崇尚个性,强调自我,在他们身上更多体现出来的是自我文化,而日本作为一个东方的岛屿国家,他们的文化是岛国文化,人们之间很有凝聚力,他们更多的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以情动人是征服他们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四、中国元素的运用

文化是个多元多解函数,不同学者有不同的解释。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书中说:“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也就是说,文化指的是任何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包括精神生活方式和物质生活方式,相应的就有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中国的历代商人深知儒家道德修养与经商的关系.良好的信誉和人格是取胜于商界的关键。因此许多商业广告都把“仁义诚信”作为广告的主题,甚至商号中都充分体现了“仁”的思想,如:“同仁堂”“乐仁堂”“药仁堂”等。有些商业对联更让人感动,如:“童叟无欺.人品高于商品;货真价实,卖货不卖良心”;“货无大小皆添备,物纵零星不厌烦”;“只愿世间人无病,不怕架上药生尘”;“客至必常熟,人走茶不凉”。人们走进这样的商店,看到这样的对联,自然会生出几分信任,也为店家带来更多的商机。

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内容和精神支柱,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思想基础。20世纪初。大量洋货充斥中国市场。严重冲击着我国的民族工业,于是全国范围内掀起了抵制日货、推销国货的斗争。在时期福州南门外立的一块石碑上,赫然刻着“请用国货”四个隶书大字,作为一种公益广告,它表明了中国人民的决心。

“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其实在中国,只要赋予他新的时代内容和形式”。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可运用到广告设计中的元素很多,中国的设计要想健康发展,必须汲取中国文化元素的营养,形成“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

参考文献:

[1]王伟.“中国”气韵:国产广告创意和文化的交点[J].服装

界,2007(7)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