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大学生心理疏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生心理疏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生心理疏导

第1篇: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为做好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承德民族师专自2003年起在全校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心理疏导工程。在承德各高校党委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2003年6月、2005年5月、2009年1月,我们先后三次以承德民族师专在校生为主,以驻承德其他几所高校的大学生为辅,随机抽取2000名大学生为样本对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分析,并针对他们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三次调查显示:有17.1%―21.3%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有的甚至还相当严重。我们的调查结果与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公布的这方面调查结果“有18.6%―22.7%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障碍或心理异常表现”基本一致。

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对其自身成长、学校稳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因此,高等学校应针对造成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特定因素,进行有效疏导。

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新时期大学生在政治信仰、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心理素质、社会交往、就业观念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困惑和不容忽视的心理问题。

主要表现在:一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突出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只考虑自己,不乐于助人;只求权利,不尽义务;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却不能以礼待人;对社会要求高,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等心理问题。对自己要求低。面对社会现实与自己理想目标的反差,很容易产生失落、消极、无望等情绪。二是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缺乏应对压力和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三是渴望和异性接触是一种普遍现象。当前大学生恋爱人数呈增长趋势,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并不成熟,有的还没有形成正确的恋爱观,一些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并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同时伴有摆脱孤独或随大流的从众心理。个别学生因失恋导致苦闷、消极,遭受严重的精神创伤,甚至产生绝望和报复杀人的后果。四是激烈的就业竞争造成部分大学生出现择业心理危机。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本条件之一,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提高大学生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应针对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有效的疏导。

一是要建立立体化心理工作平台。几年来承德民族师专积极构建健全的立体化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具体包括:为每一个大学生建立心理健康档案。在每届新生入学后,即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试,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心理高危人群预警机制。对测试中发现有较严重的心理障碍的学生,列为重点观察、监控对象。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或讲座。将心理健康教育列入教学计划,排入列表。建立心理咨询室。学校应根据在校学生人数配备必要的专业心理咨询师和仪器设备,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专业化服务。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心理工作队伍。除了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和咨询师外,学校还应对辅导员、班主任以及学生骨干进行培训,使其掌握心理工作的基本技能,成为延伸在广大学生心中的心理工作触角。建立网上心理咨询平台。针对目前在观念上心理咨询还不被人们广泛接受的情况,学校应在校园网上开通心理咨询热线,满足学生的需要。

二是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对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有着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导向,以建设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努力建设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应围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经常开展生动活泼的学术、科技、体育、艺术和娱乐活动,寓教于文化活动之中,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气质、修养等内在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是要大力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能力。大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是他们今后容入社会环境、发展职业生涯的重要条件,也是他们在大学期间培养合作共事思想、保持健康情绪,促进学业完成的重要影响因素。人际交往的核心内容,一是沟通,二是合作。要培养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参与日常交往活动,要敢于面对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主动与他人交往。要把握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真诚与人相处,以诚交友,宽容他人。学会团队合作公事,学会善解人意,学会赞美,学会换位思考。

四是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基本成熟,面对大学生的情感需求,学校既不能不闻不问不管,也不能单纯去“堵”,而是要进行教育引导。应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处理好男女之间的情感问题。正确的恋爱是应对对方负责任的。面对失恋进行自我调节,千万不要丧失理智,更不要走极端。要教育和引导学生不要轻易相信网恋,更不要轻率的与网友见面。以免被“恋人”骗钱劫色,造成轻则失财失身、重则丧命的严重后果。

第2篇: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健康 疏导 三级预防

人的心理健康与其心理发展水平有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大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需要给予积极的心理疏导与矫正,这就要求采取有效的措施,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疏导与预防的模式

1.初级预防保健。初级预防保健,主要是通过发展积极健康的行为来促进心理发展,消除疾病隐患,做到“防患于未然”。所要做的工作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造和利用环境资源。二是刺激个人内部动机,发展合理行为。

(1)学校环境的辅导。对于学校环境的干预是大学生初级保健的一个重要内容。从环境因素看,社会竞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大学生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这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表现出各种困惑、迷惘、不安和紧张。学校环境建设要有利于学生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让他们在进入现实社会时能够或至少不要感觉到有大的悬殊和不适应的感觉。

(2)生活方面的辅导。加强学生生活技能的辅导,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在学校中除了接触知识以外,还应该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生活、参与劳动、磨练生活品质,使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得到锻炼。大学生中,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生活技能基础比较差,日后在面对就业、组织家庭方面都会感到有障碍。因此,加强生活方面的辅导对学生今后步入社会具有实际意义。

(3)人际交往能力的辅导。通过在学校中增加与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能有效地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比率。增进社交技能除了要让学生有机会交往之外,还要借助适当的训练帮助他们学会交往,让他们在交往中感受人生和友谊的力量。

(4)心理健康知识的辅导。学校通过校园广播、主题班会、心理健康教育课和学科渗透等渠道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和理解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自我保健方法,积极应对各种心理问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2.次级预防保健。这是一种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干预,避免使问题扩大和加重的一个防御系统。近年来,许多学校相继成立了心理咨询室或咨询中心来进行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保健工作。担负次级预防保健工作的基本上是以学校教师、各种专职或兼职心理咨询教师为主,这就要求学校的次级预防干预必须做到规范化。

第一,正确使用心理测评技术。正确使用心理测评技术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准确合理的界定,是进行有效次级预防保健的关键。心理测评技术主要包括合理地选择和使用心理测验,对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

第二,建立心理保健档案。为了使这种次级预防干预工作更加有针对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系统化行为管理是十分重要的。大规模行为管理的一种最基本方法就是建立心理保健档案。它除了服务于初级保健,还可以应用于次级保健工作中,发现和分辨出学生中出现的问题苗头,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矫治。

由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处于不断发展的时期,各方面均未发展成熟,因此,我们在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时应着眼于促进学生心理发展和完善教育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可选择五个方面作为学生心理档案的内容:(1)基本情况。(2)智力状况及教育建议。(3)个性特征及培养对策。(4)心理健康状况及干预措施。(5)学习心理状况分析与培养建议等。

第三,进行初步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治疗干预。次级保健干预的另外一项任务就是为那些显示有一些轻微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和治疗干预。现在存在于很多学校中的咨询中心实际上就承担着这样一种任务。其它包括热线电话、危机干预中心等也是类似的次级干预手段。

3.三级专业治疗。这是针对那些已经具有了某些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的针对性治疗、康复的活动过程。目前,通过这种手段进行干预的机构除了一些比较正规的大医院门诊之外,还包括一些专业性的心理门诊,这里不再赘述。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疏导与预防

1.学习疲劳的预防。学习疲劳的产生直接与大脑皮层的内抑制有关。由于长时间紧张学习,大脑皮层的能量消耗过程逐渐超过恢复过程,大脑的工作能力就会下降,兴奋性降低并且出现保护性抑制。长期疲劳,会使学生产生视力下降、大脑供血不足、头晕、或失眠等生理反应,而且还会产生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以集中、思维迟缓等心理反应。学习疲劳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且会给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严重的危害。

预防学习疲劳的主要措施:(1)科学安排各科的课程,做到文理交叉,音、体、美穿插文理之间,使学生能够动静结合,劳逸相间。(2)重视课堂教学的心理卫生。(3)确保学生的休息、睡眠。教师上课还应与学生加强沟通。(4)加强营养。学校应及时矫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不吃早餐、挑食、偏食等不良习惯。(5)开展放松训练。放松训练可减轻学生的大脑疲劳,并能促进神经系统和整个身心的发育。

2.厌学情绪的预防。学生厌学主要表现:对学习不感兴趣,他们往往一提到学习就心烦,学习成绩差,严重者则表现为有意的逃课。

预防学生厌学情绪的主要措施:(1)科学地安排学生的学习、娱乐、休息,确保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和素质的全面发展。(2)搞好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精心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充满变化和新鲜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引导学生尽可能自己去探索;采取多样化的表扬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不感到压抑。(3)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在活动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4)建立良好的校风、班风、学风,形成乐学、好学的积极向上的气氛。

3.过度考试焦虑的预防。考试焦虑的主要表现:在一定的应试情境激发下,受个体认知评价能力、人格倾向与其他身心因素制约,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过度的考试焦虑则会导致学生认知能力降低,干扰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影响学习成绩,并对身心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预防过度考试焦虑的主要措施:(1)端正学校的办学思想,坚持素质教育的正确方向,这是减轻和预防考试焦虑的根本途径。(2)教师的期望水平要和学生的实际能力相一致,切莫给学生提出过高的期望和要求。(3)科学地组织课堂教学和复习考试,淡化考前的紧张气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5)进行自信训练。包括学会觉察个人的消极的自我意识和养成向消极自我意识挑战的习惯。

第3篇: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论文摘要:大学生逆反心理疏导日益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当前大学生逆反心理现状分析入手。提出了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定义、双重品格及其具体体现,进而分析、归纳了导致产生大学生“逆反心理”的主客观因素。并结合日常工作实际.提出了有效疏导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逆反心理作为一种非理性的心理状态,日益成为当代大学生由不成熟走向成熟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社会心理现象,亦可称之为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期。它既是一个危险期,但同时也是一个宝贵的教育时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正确看待、合理引导学生的逆反心理,抓住时机进行全面、细致的教育,发挥逆反心理的积极作用,克服不利影响,从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

1.当前大学生逆反心理现状分析

何谓大学生“逆反心理”。“逆反心理”一词在近几年广泛流行,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达成共识的概念描述。笔者根据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思考、归纳,认为,所谓大学生逆反心理,即是指处于人生思维最活跃时期的大学生,由于生理早熟而思想晚熟、自我意识增强而自我教育能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增强而社会实践经验缺乏、感情丰富而自我控制能力差等内因限制,在客观环境与主体需要不相符时所产生的偏执、抵触的情绪和社会态度,从而表现出对外界事物的反应跟当事人的意愿或多数人的反应完全相反。具体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即指由于教育内容、方式、方法及情境等因素产生的与教育目的、方向相反或抵抗的一种反应态度。在这种定势心理的作用下,大学生漠视某些习惯性的行为方式或老师的期望目标,违背常规和定势逆行川。

1.2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双,品格及其具体表现。逆反心理作为大学生心理失衡期的一种普遍现象,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必然,并在某种程度上对其产生有益影响;但是,它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陷,如果不能正确疏导必将给学生成长带来消极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逆反心理具有健康性和非健康性双重品格。从积极意义上理解,逆反心理是大学生自我主体意识发展的产物,是其寻求自立、肯定自我形象的结果。从消极意义上解释,逆反心理是大学生自我主体的逆向思维,怀疑否定一些正确的思维和行为,是其怀疑否定他人形象的结果。鉴于此,利用好其健康性品格,可以有助于大学生选择多种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从新角度去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从而有所创新,同时,还可利用其抵制不良影响。但同时由于其非健康性品格的存在,如果不能有效疏导,则会使大学生盲目、片面、走极端。

逆反心理非健康性品格主要表现为对不良社会思潮的认同感,对正面教育起反向思考,对个性发展问题产生片面认知,对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产生抵触情绪。其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极端性,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1.2.1盲目性。不能历史地、全面地看事物,往往来不及对事物价值作理性的分析判断就急于下结论,否定事情的价值。尤其表现为对社会的思想体系、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党的方针、政策,未加认真学习就盲目地加以拒绝和排斥,对舆论宜传的怀疑多于信任,对当前社会形势没有正确的认识,缺乏理性的思考,片面夸大社会制度不完善的地方,对社会阴暗面的看法比较偏激。因此容易受社会不良思潮的诱导,甚至于容易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

1.2.2反向性。表现出与教育者的意志、愿望、要求相反的情绪和行为,认为大学生活就是无限制的自由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则是远离生活实际的形式主义,校规校纪则是妨碍个性充分自由发展的栓桔,从而表现出对学校、老师宜传教育的冷漠、厌倦、抵触、反感等错误的情感和态度,产生不信任、反向的思考。这样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就会出现一种基于个体认知和教育内容的对峙。

1.2.3排他性。别人都反对的事,他偏要赞成;越是不希望他做的事,他越要做;惟我独尊,我行我素。对大学生来讲,这并不是为了与人作对,而是急于表现自我而没能运用恰当的方式,当自己的预期反应未能如愿时更是产生偏执的思想。具体表现为对组织领导和老师不信任、疏远,对集体活动不关心、疏离,对他人无端猜忌,不愿友好相处、合作共事,对表现突出的同学讽刺挖苦、造谣中伤,对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否定、曲解,甚至错误地做出主观臆断[z7。

2大学生“逆反心理”的成因分析

逆反心理尤其是它非健康性品格的存在,容易导致病态人格,影响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形成;同时,它改变了正常的社会心理结构,导致人际关系紧张、“离心”倾向严重,影响了组织的团结和协调,如果不能在大学阶段将其有效控制和疏导,将对大学生步人社会后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所以应引起高度重视。而要有效疏导和控制大学生“逆反心理”,就要分析其形成原因,从而因势利导。

2.1主观因素。大学生正处于向成人过渡的青春期,身心变化迅速,自我意识增强,社会接触面不断扩大,而自身的知识和能力未做好充分准备,认知模糊,这种生理早熟而思想晚熟、生理发展成熟趋早与社会地位延迟构成了大学生的矛盾心理。①由于其特殊的社会地位,当代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价值被肯定的欲望,他们自尊心极强,只想听表扬,不愿听批评,且对某些批评意见存在抵触、反感和反抗等情绪,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好走极端。②随着其独立性和自信心的进一步增强,当代大学生极力想摆脱外界的束缚和干扰,希望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同时,他们对社会和未来充满着憧憬和期待,而一旦得不到满足,就容易产生心理失衡形成心理压力。由于其社会阅历浅、性格不稳定、思考不全面,就容易产生对立情绪,若情绪得不到缓解就会形成逆反心理。③从认知发展来看,“好奇心”对大学生有着很大的诱惑,你说不能做的事,他越想试一试,这是一种“禁果分外甜”的逆反心理。从行为倾向来看,在同一集体中,由于情境感染,一旦个别人有逆反心理,就会不自觉地相互影响,从而易形成一种集体的逆反心理力量。

2.2客观因素。①我国现处于深刻的社会变革和体制转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文化需求日趋多样化。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人和市场经济体制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观念滋生,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同时,泛滥的不良信息和功利倾向也以反文化心态影响着大学生心理。一些不良的社会现实与所受教育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照和比较,致使大学生产生厌恶之情,形成逆反心理。②就思想政治教育本身来讲,其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发展现实,忽视了学生的精神满足和心理需要,不能有效地回答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学习、生活、交友、择业等现实问题,教育内容脱离社会和学生成长实际甚至变成空洞的说教,就会引发大学生的疏远、不信任感。同时,教育方式、方法不科学,违背大学生的心理规律,缺乏因材施教的灵活性,在教育中强调服从而忽视大学生日常在社会、学校、家族生活中多样化的道德实践,削弱了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性作用。③由于一些政工干部自身素质的局限,倾向于依赖行政手段,不能平等、民主地对待大学生,不能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互信关系,这都易产生逆反心理。

3有效疏导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对策

针对逆反心理的双重性品格,如何正确利用和引导其积极作用、有效控制和疏导其消极影响,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忠实履行其“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职责所必须丙对的一个现实问题。面对新形势下大学生的逆反心理,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态度端正、思想重视、认识明确、行动积极,全面提升理论水平和业务素养,不断改进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遵循教育心理规律,力争开创思想教育工作新局面。

3.1注,“理解、算,、关心、激励”一视同仁.以情动人。在具体工作中,面对的是人生观基本成型、分辨能力初步具备,且有一定文化素养的大学生,因此,要将做好大学生思想工作视为工作的第一目的,用实际行为来向大学生证明我们是可信任和依赖的。必须要适应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发挥非权力因素,多采取双向交流、民主研讨的教育形式,还可利用网络通讯工具作为有效的沟通渠道,有意识地增加与大学生的接触,并以顾问、朋友的身份平等交流,把管理、教育同关心、指导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需要结合起来,使思想政治教育人情、人理、人耳、人心,帮助大学生疏导不良情绪。此外,在运用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时要公平公正。双方在相互充分信任的基础上,建立一种全新的管理和服务关系,从而奠定克服大学生逆反心理的心理基础。

第4篇: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心理疏导;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价值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393-02

把心理疏导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心理疏导是我党在进一步剖析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后提出的,标志我党对如何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有了新思路,也为高校进一步有效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

一、心理疏导的科学含义

疏导一词在我国早已有之。疏导原指古代治水上的疏通和引导。大约起源于大禹时期。《孟子・滕文公上》载禹“凿龙门,疏九河,导洪水,入东海”,就是指大禹按照水流通的规律进行疏通和引导,从而取得了治水的成功。思想政治工作和治水一样要想取得成功,必须遵循人的思想形成发展的规律,必须采取疏导的方法。

疏通引导的思想是无产阶级理论家、革命家一贯倡导的重要思想的总结和升华,是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提倡的重要工作方法。恩格斯早在1876-1878年所写的《反杜林论》中就曾指出:“我不知道有任何一种权利能够强制那处于健康而清醒的状态中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说服的方法上升为疏导方针,是改革开放年代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成果,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把教育的内容和对象的矛盾进一步深化到了对象的思想、心理中的堵塞和疏导的矛盾层面。

心理疏导作为一种工作方法,它的提出借鉴了西方国家提出的“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模式。心理咨询是指:咨询师和来访者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心理学的有关理论指导下帮助来访者解决各类心理问题,帮助其自强自立。”从心理角度出发,更能把握今天人们的内心思想的变化,深挖思想发生变化的根源。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疏导就是指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运用心理学理论与技巧,通过解释、说明、共情、支持和相互之间的理解,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的沟通方式,使疏导者和来访者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来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改善或改变人们的认知、情感、信念、态度和行为等,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3]。疏和导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疏通不等于引导,引导也不等同于疏通,二者是相互区别的。但疏通是引导的前提,开展疏通是为了进行引导,而引导又是疏通的目的,又为下一阶段的疏通提供了依据。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心理疏导中。

二、心理疏导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

价值就是指客体满足或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主体某种需要的一种关系。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指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能否满足作为价值主体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一种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概念中的客体是指主体的需要对象,并且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发生联系。按需要的对象的内容可以划分为物质的和精神的。物质的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条件,精神的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需要[4]。

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心理疏导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我们就可以理解为心理疏导已经实现或正在实现的价值,它能使人们感受到心理疏导的有用性。

1.促进身心和谐,协调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大学生在学业困惑、情感、前途和失眠问题,表面上看是这些因素造成的,追根溯源,却都与不善处理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卡耐基和丹尼尔・葛儿蔓都曾说过成功15%取决于专业素质,85%取决于情商,而一个人情商的高低主要表现在与人相处过程中的融洽与否。而在现实生活中,当大学生与人交往遇到困难、失败时,往往出现心理失调现象,如多疑、敏感、顾虑多、以自我为中心等,因此这时很难再与别人形成良好的互动交往。久而久之,脱离群体生活,出现心理错乱严重时可导致人格交往障碍。

心理疏导是实现心理和谐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重宣讲,灌输,着重从思想领域塑造人,改造人,而心理疏导则通过耐心倾听,合理宣泄,让大学生的不良情绪得以释放,恢复心理平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心理疏导是从大学生的认识、情感、意志全过程入手,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不同心理特征和需求,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适时地点拨、疏通,消除其心中的疑惑、不安和恐惧,以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通过心理疏导可以促进大学生人与人精神的交流,心灵的沟通,以宽容的心态接纳不同的观点,学会换位思考,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

2.激发精神动力,营造接受氛围

良好的心理认知是做好心理疏导的前提和基础,心理疏导是改变心理认知的有效方式和途径。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的关键时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原有的价值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利益格局的不断调整使各种各样的矛盾摆在了大学生的面前。在这个不同观念相互交织激荡的年代里,面对社会环境的急剧变化,大学生无法客观的、正确地认识自己,出现了种种心理问题,如自我封闭、悲观厌世、情绪波动、抑郁等,严重还会发展成心理障碍,如人格障碍、精神病等。通过心理疏导,可以帮助大学生分析对社会生活形成的错误认知,改变其对事物歪曲的认识,形成对事物合理的、科学的认知,从而重新认识和发现自己、重新认识和评价他人,找到个人与社会的结合点,找到生活的目标和动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积极地面对生活,朝着自己心中的理想而奋斗。

3.塑造健全人格,促进成长成才

大学生是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健全的人格品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关键,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塑造人格三方得到全面、健康、协调的发展,服务于社会,但实际上在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中,出现了不同的人格缺陷,如自卑、偏激、孤僻、多疑等,不但不能成为栋梁之材,还可能会给国家和社会带来负面影响,因此,健全的人格品质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心理疏导是一种专业的服务,以平等交流、相互商讨的方式和大学生一起探讨对客观世界和人的认识,获得客观、科学的认识,逐渐纠正问题学生人格上的缺陷,调整其心理状态,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三、加强心理疏导,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积极持续的心理状态。它表现为个体情绪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能够与人和谐相处,能够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高校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关系高校目标的实现,因此高校要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运用有关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对受教育者的心理施加影响,以提高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5]。要在全校范围内通过各种途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比如开展专题研究,利用校刊、校园广播等传播媒介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举办心理讲座、心理健康训练等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适应社会和心理自我调适的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实现自己的全面发展。

2.抓好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提升心理疏导的实效性

心理咨询主要针对有心理困扰和强烈心理冲突与矛盾的学生,通过鉴别、诊断和干预等心理咨询的理论与技术,帮助来访者消除心理问题和障碍,恢复健康心理。咨询是一种具备较高专业心理知识,专业化程度较高的工作,也是一门科学。在高校中开展心理咨询,能够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健康心理的标准或内涵,帮助学生了解人的全部心理过程,进而了解自己的心理现状,学会用一些简单的心理学方法解决其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增强心理健康,充分发挥自身潜能,适应社会。高校应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如面谈咨询、电话咨询、书信咨询、网络咨询,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指导与服务,帮助他们疏导思想,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

3.心理疏导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培养合格人才

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不断给社会带来巨大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引发思想动荡的诸多因素,这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必须更多地从关注受教育者的心理问题开始。在高校进行心理疏导是一个需要全员参与、共同协作完成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的配合。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关乎民族和国家的未来,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融入心理疏导更加重要。高校要着力于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共同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首先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为更好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需要掌握心理咨询的有关理论与技术,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同时将爱融入到工作中去。其次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时,具体来说思想政治教育应吸纳心理学的研究成果,针对大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和典型问题进行针对性教育;在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时,把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和心理疏导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根据需要采取相应的方法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引导其向健康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25.

[2]杨芷英.浅谈心理疏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104-106.

第5篇: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33-0155-0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人文关怀以及心理疏导能够融入其中。对于新疆少数民族的大学生来说,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融入研究尚有极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

一、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理念

(一)人文关怀

1.人文关怀是发展的新要求。时代的发展让人们的价值取向、思想观念以及认识水平都有所变化,尤其是处于社会急剧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国的变化复杂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社会的转型让人们出现了“理想真空”“信仰真空”“价值真空”,虽然享受到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却不可避免地面临精神的失落。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经受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再加上逐渐加剧的差异性、多变性、独立性的思想活动,让获取信息、接受教育的渠道不断拓宽,让思维方式和思维观念都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大增强了法治意识、个性意识、效益意识,这样必定会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因此,只有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人文关怀精神,才能够落实以人为本,协调、全面、可持m的科学发展观精神,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理念之一[1]。

2.人文关怀是高校的内在要求。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同时还需要关注大学生的人格完善、个性诉求以及生活保障,这样才能够帮助大学生发展自身、完善自身,这是人文关怀的理念所在。对于教育者而言,人文关怀能够推动自身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与再教育;对于大学生而言,人文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教育理念和途径。目前,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呼吁人们践行人文关怀理念,呼唤人文关怀的教育内容与方式,最主要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之中让教育作用、政治教育的引导达到对大学生现实与终极关怀的高度统一,从而帮助大学生构建人格、提升人性、培养德性,促进大学生和谐、全面、可持续的发展,让学生的自我塑造、自我觉悟以及自我生成的人生精神境界得到不断的提升与锻炼,真正将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高度地统一。

(二)心理疏导

1.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相通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为了促进学生自由、健康的发展,这样有利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全面提高,让大学生从心底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在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人格教育是基本。没有人格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就无法进行下去。人格作为一种心理依据,促进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世界观的形成,同时也是开展心理疏导的内容。开展心理疏导,可以矫正自我、认识自我,促进领悟,提高应激的反应能力,这样就可以不断地完善人格与个性,帮助大学生成长。进行心理疏导,最主要的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完善其自我人格。因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应该结合心理疏导的本质内涵,以人格教育作为基础,促进大学生成长[2]。

2.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互补性。第一,心理疏导有利于内化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疏导是利用心理学,帮助人们疏导心理的困惑。随着经济与社会文化的发展,大学生逐渐提升了精神粮食要求,基于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再配合心理疏导的运用,能够帮助大学生提升其心理素养,这是最有利的教育工作开展的途径。心理疏导理念的利用,可以推动大学生情、意、知的全年发展,也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和完善人格,让教育不断实现内化。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拥有心理疏导的功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解决心理方面的困惑,发挥心理疏导的全部功能;将心理疏导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可以为师生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这是最基本的心理健康保障,也体现了最基本的“以人为本”理念,帮助高校创建和谐校园。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心理疏导的合理借鉴,促进两者的相互融合,不仅能提升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也能解决心理上的困惑,让大学生健康成长,这是另一理念关键所在。

二、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现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方式

(一)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契合点――社会实践

1.实践理论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践行的科学导向。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提出:“生产劳动同体育和智育相互的结合,它不单单是一种社会生产的方式,同时也是全面发展人造就的一种方式。”列宁说过:“如果训练、教育和学习的结果仅仅局限于学校,就很容易脱离实际生活,那么就不会产生信赖。”马克思还提出:“人的思想为能否拥有客观的真理性,并非属于理论的范畴,更多属于一个实践性的问题。”社会的本质生活在于实践,也就是说,人们的全部社会生活、所有的思想都来源于人的实践。人的社会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基础,同时,实践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践行人的主体性,也能够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人,始终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现实关系之中,人的思想意识主要是在社会中得到客观的反映。对于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主要是为了帮助大学生形成先进的价值观念、高尚品质、道德情操,从而应用到社会实践中去,帮助其培养理性的社会心态。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实践之中,就应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相互地契合,以实践理论作为其发展导航,对社会的发展进行深度的研究,从而推展出社会实践的新模式,深入研究社会实践本身所具备的教育价值,从而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3]。

2.社会实践是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有效渠道。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在开展社会交往以及社会关系活动变革与处理,这也是社会关系受到制约的历史活动。所以,开展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要求学生能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同时也是进行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关键。目前,随着教育的不断开展,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面貌也逐渐朝着开放的角度转移,原本的书本关心局限被打破,转移到社会关心上,同时也从原本的依赖转向了独立。另外,因为大学生本身属于心理矛盾较为丰富的群体,再加上处于学校生活之中,导致实践锻炼的机会少之又少,这样就使得进入大学的学生逐渐不适应社会的变化。这里所说的客观性主要是因为社会环境、家庭、学校以及文化氛围带来的影响,主观上是学生价值观、个性特点以及冲突的影响,同时也包含了心理发展阶段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源于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与心理发展都是利用新方法来产生推动影响。第一,开展社会实践,要求认识到社会关系与社会生产力的影响与作用。基于唯物历史观,对现行社会有正确的认识,才能从客观的角度出发实施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转移其心理焦虑,确保大学生能够缓解心理上的冲突。第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是主要的人文关怀践行阵地,能够关注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无论是师生、生生还是生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互动,都离不开人文关怀这一个重要的途径。对于思想政治品德,高校要求其能够逐渐转变成实际的,这样可以将现阶段的“现有”转变成为学生的“应有”。第三,开展社会实践,具备成长性、社会化以及学习性的特殊本质要求,这样可以让每一名大学生都积极投入到实践中去,进而帮助大学生矫正认知方面的错误。在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要发挥社会实践的核心作用,主要是因为人之为人的主体本质,使得人的主体性实践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因此,落实社会实践,让大学生体会到社会实践本身应有的价值,才能够促进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

(二)以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主旨的新教育模式

1.志愿服务制度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志愿服务是其补充,也是开展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文明中,志愿服务是核心的标志,可以帮助每一名大学生自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是现阶段推行核心价值体系的有利途径。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不仅仅是实现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同时也是帮助自己、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增强奉献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但是,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志愿服务与志愿精神是其宝贵资源,但是现有的高校资源所能够利用的少之又少。在西方国家,志愿服务已经成为一种日常化、常态化的举动。所以,在这样的形势下,国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实现制度化的志愿服务,这样才能够确保保障体系得以完善[4]。

2.社区服务常态化。亚里士多德提出人为城邦而生,在城邦里面就可以实现“幸福生活”的目的,这就是意义重大的共同生活目的。人处于社会当中,社区作为社会的细胞,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教育拥有重要地实践意义,基于社区服务的社会实践,可以让大学生更好地体会生活,联系社群,帮助其和谐人际关系,从而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不难看出,社区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作用。社区,实际上就是一个社会的缩影,虽然社区很小,但是却可以反映社会的种种。在社区的生活之中,学生对权力的享受以及责任的承担都达到了一个平衡,这样可以让学生在面对冲突的时候拥有应变能力,帮助其缓解社会的不适感,进而让社区服务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能够占据一定的地位。但是,现阶段的社区服务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还处于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的状态,并非教育本真需要的形势。所以,我们应该努力让社区服务做到常态化,以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社区服务的持续有效性的关键在于完善常态化机制,建立社区服务基地。建立服务基地,有利于培养长效的社区服务机制,拓宽社区服务范围,提高教育资源的蕴含量。一两次的社区服务并非真正的社区服务,没有联系性的劳动和交流是无法永久保持人际交流的,从而影响大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于高校大学生而言,社区社会实践不是一次就可以获取实效的,这一效果需要进行持续的改进和后续的观察。所以,偶尔出现的社会服务,只能算教育的形式主义,并非真正地帮助大学生培养道德教育。做好社区服务基地的监理,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中与社区居民的相互交流,让学生深入地了解社区,全视角、全方位地融入这一个小社会之中,在服务中学会交流、学会奉献,得到人们的尊重,让其明白劳动本身的意义,从而产生愉悦感。在与社区群众的相互交流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会人文关怀蕴含的能量,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社会、热爱生活的情怀。保障社区服务有效性,将服务常态化机制完善,在整个政治教育体系中融入社区服务,就可以建立出有效的服务平台,让大学生真正明白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的意义[5]。

第6篇: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择业心理;就业能力;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48-0186-02

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巨大人口与庞大劳动力队伍中一支最活跃的生力军,是我国实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的基础力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难在哪?因此有必要对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做进一步分析。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 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突出办学特色 当前,高校教育教学中普遍存在重知识传授、轻德育培养;重智力因素培养,轻非智力因素培养;重教师主导作用,轻学生主体作用;重学术理论教育,轻实践技能塑造的倾向。甚至盲目模仿普通高等教育改革的模式,追求人才素质综合化、全面化、理论化,教育的实践性、应用性特点被弱化。人才一般分为学术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工程技术型人才、技能操作型人才。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要有专长、有个性、有创新意识的复合型人才。高校的定位应该是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发展服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在市场中的竞争力为培养目标,提高学生的实际技能和质量,坚持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顺应社会需求,深化学科专业改革,调整人才培养模式,由偏重专业教育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偏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由偏重书本知识传授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由把毕业生推向社会向注重学生创业能力培养转变,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2 转变就业观念,加强高职生的职业观教育

2.1 平民化、大众化意识的教育

高校的扩招,民办高校的异军突起,使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供需状况发生改变,由原来的统一分配、供不应求变成自主择业、就业困难、供大于求。原来大学生的比率比较小,大学生是社会的精英人物,高校毕业生短缺,社会精英岗位不足,就业是一种与之相适应的在社会精英岗位上的就业。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明显不足,甚至短缺,大学生不再是凤毛麟角似的精英,这就要求当代大学生有平常心,做平常人,树立平民化、大众化的意识。因为只有部分高校毕业生能通过竞争进入社会的精英岗位,而大部分毕业生必然要从事与大众化教育相适应的一般工作。因此,要树立“职业不分贵贱,靠劳动取酬光荣”的新型就业观,调整期望值,相信在中小企业、基层、农村、非公有制单位也存在广阔的就业空间。

2.2 端正劳动态度的职业观教育

社会劳动是分工进行的,各行各业互相依存。行业无贵贱,工作无尊卑。首先,树立劳动光荣,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劳动习惯。大学生自我期望值往往很高,然而,要实现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必须在今后的平凡的职业岗位上,脚踏实地、求真务实,一步一步地努力,从自己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否则只想干大事、瞧不起琐碎的工作,不安心平凡岗位、只想走捷径,歧视艰苦性行业,很可能导致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应树立先就业,后择业,有可能再创业的就业思想,树立自主就业、多元就业的意识。其次,加强适应时展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进入市场化的社会,人们的关系越来越多地变为一种契约关系,国家和团体要对个人履行责任和义务,个人也要对团体和国家尽义务。只要求个人要尽责任和义务,或只要求国家和团体有责任和义务,都有失偏颇。所以,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教育要与市场化的发展趋势相协调。再次,平等看待不同职业和从事不同职业的人。减少一些傲气和偏见。

3 加强高职生就业、创业的心理健康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工作、生活节奏加快,高科技、高风险、高竞争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创业及创业成功的机遇,但也可能使大学生的精神和心理受到过度刺激而经历一次次严峻的挑战和考验。如果没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大学生也很难有所作为,甚至可能还会成为心理危机的牺牲品。而现实生活中诸如孤僻、自卑、嫉妒、依赖、闭锁等异常或变异心理影响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及社会适应能力,从而阻碍他们就业或创业潜能的发挥,所以,帮助高职生塑造良好、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让高职生学会把自己从各种心理枷锁下解放出来,从而把心理能量转化为实践活动中的动力,应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

自信心是高职生就业、创业的心理基础;自信心是坚强毅力的心理支柱;自信心是增强独立意识的添加剂,是高职生正确评价自我的要素。自信心和自信力可以派生出对创业或远征的持久力,对创业环境的调适力,对人际的黏合力,对灾祸的承受力,对障碍的突破力,对未来的展望力,对局面的再造力,对行进的爆发力,对自我的更新力等。所以,高职院校应加强对高职生的就业、创业的自信心教育。①塑造高职生积极的心态。心态控制人的情绪和意识,决定人观察和感知事物的侧重点,从而决定行为的方向和质量。通过积极的自我指导方法与消极的自我作斗争,不断改善、完善自我。②培养高职生的积极的自我突破意识。积极的自我突破意识是创业成功的阶梯,很多人不敢创业,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有一种自我限制意识,还未开始创业,就自己为自己设置了很多局限。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年纪轻时,父母为了保护我们,不准我们到马路上跑,不准离开父母的视野范围。到了学校,老师也整天说:“不……不……不……”踏上社会后,又不断碰钉子,再印证了父母、师长的“不”字诀,于是一种自我限制的心态便孕育出来了。遇到一个新的事物,首先的反应是“这是行不通的”,“这是不可能的”,“从来没有这么干过”,“这风险冒不得”。如果家庭、教育、资金等存在问题,就更多了许多借口,自己给自己设置了很多局限来限制自己。自己不相信自己,于是就不会去努力争取,因为当一个人对自己不抱很大希望时,就会给自己取得成功的能力封了顶,自己成了自己潜能的最大敌人。因此,应帮助高职生塑造突破自我的意识。③提高高职生的自我价值。高职生在就业、创业中,普遍自信心不足。教师应引导他们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或榜样激励,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可使他们精神能源得到充分而深刻的开发,帮助其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学会找自己的优点,获得心理动力,肯定自我,喜欢和接纳自我。④引导高职生辩证地认识自己,学会两种比较办法。一是站起来比较。不仅要看到自己不如人之处,也要看到自己的如人之处或过人之处,不应该因为某一方面的知识与能力缺陷、环境劣势而怀疑自己的全部能力。有句格言说:“你之所以感到巨人高不可攀,那是因为你跪着。”站起来试试,你会发现自己并不比别人矮一截。二是竖向比较。多进行竖向比较,增强自己由成功的累积所带来的良好情绪体验,从而为建立自信奠定基础。⑤学会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避短,能改善自我感觉,逐渐消除自卑而唤起自信。⑥对自己不要苛求责备。遇到失败不要总使自己沉溺于沮丧、懊恼的情绪中,更不能把一次失败与终身失败相混淆。总之,不要因为现在还“一穷二白”、普普通通、没有优越条件、还无所建树,便被失意者的哭泣、抱怨者的牢骚所传染,应试着以真诚埋藏怀疑,用信心驱赶恐惧,辛勤耕耘,展示自己独一无二的个性;摒弃懒惰,扫除障碍,就可能使你有胆量去追逐别人所不敢奢望的目标,使你能倾尽全力释放出最大的能量而获得成功。

4 积极为大学生的择业、就业搭建活动和实践平台,实现就业指导全程化、个性化、特殊化、多样化 在校大学生缺乏制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有效教育和指导是大学生就业、择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高校应为学生走进来、走出去搭建一个平台,做好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可建立一些制度和机构,开拓更大的空间和创造良好的环境,提高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①开设专门的就业、创业课程。就业指导不应该只在毕业班进行,应该贯穿学生的整个学习期间。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特点,以选修课、讲座、座谈、勤工俭学、主题活动等丰富多彩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分阶段、有层次地开设不同内容的就业指导课程。请各种各样有经验的老师、专家和企业家,从理论的深度、范围的广度和实践的操作等多方面给学生理性和感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②成立一些学生社团组织,发挥搭建学生到企业去锻炼的沟通桥梁作用。③制定一些制度,提出措施,为学生创业提供优惠政策和指导,创造舆论环境,给予一定的物质支持,鼓励学生自主择业和创业,在学生中开展校园创业计划大赛等活动,竭尽全力开发招生、就业的市场,抓好招生、就业工作,以市场理念、市场运作的方式和手段,走出去,改变封闭办学的状况,使学校融入社会,参与市场竞争,在竞争中与用人单位建立良好的供求关系,这对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必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7篇: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1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HS)] 在大学英语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对后进生的印象是:学习效率低、学习成绩差;在生活上控制情绪的能力相对较弱。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有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也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原因。这些学生往往因为学习缺乏积极性、主动性、科学性,逐渐变得消极懈怠,缺乏争取成功的自信心,产生沉重的自卑感,从而严重影响学习状态。大学英语教育对这类后进生的疏导要注意疏导方式,尽量采取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相结合的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批评教育[2]。

首先,教师要端正态度,重视后进生群体的可塑性,对他们寄予较高的期许,给予他们发展空间(叶德卫,2001)。在大学教育进程中,教师要给予后进生更多的关注,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让他们了解古今中外的一些励志的人物事迹,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的心理活动,让他们相信自己只要努力也可以创造未来,由此达到帮助这些后进生确立良好的学习心理状态的目的,促使他们一步步进取;同时,教师要善于发现个人素质的优势,利用个体的优势给他们创造成功的机会,让他们自我表现,感受“成功”的喜悦,培养他们的“成功”意识,增强学习兴趣。学生具备良好心理状态,才会构成稳定的个性心理特点,学习效率才会不断提高,从而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其次,教师在关注后进生心理状态发展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后进生受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不科学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即使有良好的学习愿望也很难完成学习任务(刘克胜,2001)。所以,教师需要针对后进生的个人特点进行合理安排,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提高学习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一切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后进生的自治自理能力[HS)] 现代大学教育的内涵给了人们深刻的启示:在信息社会中,教育早已不再是简单的知识的输入和输出,接受和被动接受的关系,而应是师生间一种相互影响的“教学相长”的模式。教师应充分尊重后进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从后进学生的主体地位出发,重视后进学生自治自律自理能力的培养[3]。

培养后进生的自律自理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构建自尊、自信、自强不息的心理品质,使他们在困境当中不畏艰难、敢于创造,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另外,要积极通过多样的学习和生活活动,来培养他们适应环境、调节情绪的能力[4]。其次,培养后进生的自律自理能力,要顺承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对后进生给予积极的关注。因为环境和个人素质等原因,后进生的自治自律自理能力普遍比较差,控制情绪能力较弱,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充满了焦虑、浮躁和对未来的茫然。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教师要采用积极关注的手段,运用正确的心理疏导方式,去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引导他们走出自我否定的误区,自我矫治心理疾病,排除心理障碍,控制“问题”的发生;另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设定特定的教育环境等方式,让他们释放不健康情绪,激发他们对美好的向往,促使他们把压力化作动力,把自己培养成学习和生活中的强者,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走入社会。

3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后进生的情商发展[HS)] 在大学英语教育过程中,后进生群体在学生群体中受到各方诸多的批评和学校与家庭的双重指责,使后进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压力。他们心灵上受到了创伤,情感上得不到满足,因而容易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他们常常处于矛盾的心理状态之中不能自拔,在向往美好与自暴自弃中摇摆不定,时而充满希望,时而又满怀失望。心理学家勒温关于行为的研究表明: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后进生所处的成长环境中,教师的态度往往是促使他们发生转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因为在困境当中,他们最需要的是得到人们的理解与宽容、信任和尊重。

首先,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后进生情商因素的发展,及时而合理地对后进生进行情感建设,架设师生间愉快沟通的桥梁,及时将教师的友好和关怀传递给他们,弥补他们因学习和生活失衡造成的心理创伤,使教师与后进生通过这样的一种方式达到心理上的共鸣,实现后进生的进步教育。在大学教育中,教师施教过程要严谨,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与教学观,一切以有利于学生发展为中心,尤其是要尊重后进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活动,扩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后进生往往思维比较活跃,因此,要利用他们自身的优势,取长补短,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促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

其次,在大学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后进生要注意言传身教,重视知识潜移默化对学生的心理影响。注重用真理的力量、智慧的力量、人格的力最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教育他们。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师生的相互关系,首先要谈教师的人格问题,因为教师是领导者,所以不能不谈教师的人格。教师是有两种人格的,一种是‘经师’,一种是‘人师’。人师就是教育行为,就是怎样做人的问题。经师是教学问的,就是说,除了教学问以外,学生的品质、学生的作风、学生的生活、学生的习惯,他是不管的,人师则是这些东西他都管。我们的教学是要采取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就 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

再次,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明确自己的教书育人的责任,充分发挥自己的教学职能,以自己的高标准的道德行为、严谨的工作作风和动人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后进生的心理活动,也就是常说的师德的示范性、教育性和感召性。教师的威信一旦在后进生中确立起来,感召力就会在学生中扩大,就会对后进生产生“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心理效能,学生就会因为对教师的无限崇敬,而产生效仿和跟随之心,有助于提高后进生的认知、行动的效能。在这种氛围中,无论采取思想教育方法,还是心理疏导方法,都会取得满意的效果。所以,教师的感情投资、教师的人格力量在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大学教育教学过程中,后进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后进生的转化也需要时间逐步地实现。在转化后进生的过程中,转化效果可能会出现反复,这是正常现象,教师在心理疏导过程中要充满耐心和恒心。

参考文献:

[1][ZK(#]陈雍茹.注意培植学生的自尊心[N].人民日报,1997.

第8篇: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归属感;心理控制源;道德决策;中介作用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7-0030-1.5

层出不穷的不道德事件对高校道德现状带来的冲击,使得我们必须关注大学生的道德心理。不管是我国的马加爵案还是美国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枪击案,追溯这些行为,可以发现人际障碍所引起的归属感受挫是其重要原因。Hagerty(1992)认为,归属感是个体在某种程度上参与到群体中或环境中,并感受到自己在其中扮演了一种特殊的角色而产生的一种认知和体验。在心理学领域,道德决策指的是“个体产生的一种道德判断过程,此过程包含了对某一道德问题的觉察、进行道德判断、建立道德意向和实施道德行为”。心理控制源作为道德决策的主要影响变量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心理控制源是指对行为或事件结果的原因归类,而强度和预期是形成控制源的基础。综上所述,从大学生归属感现状出发,研究心理控制源、归属感和道德决策的关系不仅能为归属感的调节、不道德行为的降低等干预实践提供实证支持,也有利于整个社会对相关理论成果的有效利用。

一、研究方法

被试与取样: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东北5所高校抽取125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收回有效问卷1163份,有效率为93.04%。

研究工具:归属感问卷:采用Hargerty(1995)等编制的归属感问卷,包括心理状态、前因两个分量表。采用里克特4点评分,得分越高说明归属感水平越高,信效度良好。

道德决策情境测验:对Martin(2004)的道德决策问题进行修改,形成符合本研究被试的道德决策问卷。采用里克特5点评分法,得分越高表示被试越容易做出不道德决策。

心理控制源量表:采用Levenson(1981)编制的心理控制源量表,包括了内控性、有势力的他人、机遇等三个部分。采用里克特5点评分。

数据分析:所有数据在SPSS18.0上进行处理和分析。

二、研究结果

心理控制源、归属感和道德决策的相关。从表1可知,心理控制源、归属感和道德决策三者之间在0.01水平上存在显著相关,这为下一步的回归分析奠定了数据基础。

注:*p

心理控制源和归属感对道德决策的影响。采用层次回归分析方法,先控制其他变量之后,进一步探讨心理控制源和归属感对道德决策的预测作用。结果见表2。

与最初的假设一致,在控制了其他变量之后,心理控制源和大学生的归属感对道德决策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对变异的解释量增加了6%。

三、分析与讨论

研究发现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归属感前因和归属感对道德决策有显著的预测作用。个体的归属感越低,越容易做出不道德决策。结合以往的研究来看,归属感的缺失会引起学生认知和情感上的消极体验,而这种负性的认知和情感正是直接影响学生攻击、破坏等不道德行为的内部驱力,尤其是在社交行为上这种现象更为明显。高归属感的个体遇到问题时更容易想到周围的人和组织,也更容易寻找和相信周围人的帮助。因此,可以确认提高学生的归属感对提高道德决策是有利的。

高内控性的个体道德决策水平更好,而高重要他人归因的个体和相信机遇的个体显示出更低的道德决策水平。这是因为内在性的学生认为人必须对事情的结果负责,因此具备独立自主的品质,有较强的交往欲和灵活性。而外控者则刚好相反。研究还证实,前因对道德决策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重视归属感的学生如果期望和现实间的差距过大,产生的失落感也更大。这种差距很有可能影响学生的消极情感,进而产生不道德行为。

总的来看,提高群体的魅力和内涵来对个体产生吸引力进而提高个体对群体的归属期望是间接提高个体道德决策的有效手段。同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来提高他们对归属感重要性的认识也是提高道德决策能力的有效方法。

研究探讨了大学生心理控制源、归属感和道德决策的关系。确定了心理控制源、归属感和归属感前因对道德决策的影响。据此,建议心理健康教育中应把重点从对难控的心理控制源转向能提高归属感的具体活动和环境,进而促进大学生的道德心理。

【参考文献】

[1]Hagerty.,Patusky.(1995).Developing a measure of sense of belonging[J].Nursing Research,44.

第9篇:大学生心理疏导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随着高校教育质量的不断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也不断提高,但是,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高校应该改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推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健康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无法有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因此,高校教师应该找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且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进而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果,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较为单一

由于高校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缺乏系统性,并且高校教师在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中的教学方法较为单一,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缺乏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管理,不能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学生的心理疾病无法得到及时的治疗,长此以往,学生的心理状况会存在更大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消极作用。由此可见,高校教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学水平。

2.缺乏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

虽然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但是缺乏专业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因此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正是因为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性人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没有充分掌握,没有经过专业化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是表面形式,从而无法实现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用的方法不够合理,反而会产生负面影响,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所以,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队伍应该实现专业化。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较为简单

这主要体现在用心理健康教育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心理健康教育较为淡薄;还体现在用思想政治教育替代心理健康教育,只是简单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导致学生的心理疾病无法及时得到疏导,从而使学生的心理疾病加重,无法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较为简单,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够重视,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起到非常不利的作用。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高校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1.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

高校应该根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实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系统化,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效率。高校通过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系统的规划,保障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时,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此同时,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重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2.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高校教师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应该合理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养。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谈心、咨询、小组讨论、邀请心理专家讲座以及利用网络平台等教学方法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适应环境的能力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此可见,高校教师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3.重视培养专业化教师队伍

高校为了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应该培养一批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从而提高教学水平,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这样,教师对心理学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非常了解,能够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克服挫折的能力,对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分析和研究,从中深刻地认识到高校通过重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采取有效的措施解决心理健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于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袁贵仁.提高认识 狠抓落实 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N].中国教育报,2004(09).

[2]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