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前教育融合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项目教学;实践教学;职业能力;学科整合;工作平台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改革发展至今,已经将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前提的实践教学模式作为专业教学的主导模式,模块化、项目化的教学是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途径。研究表明,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基本职业能力是学生未来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需的能力,是胜任职业工作赖以生存的核心本领,包括单项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综合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关键能力是学生获得为完成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以及具有不断地克服知识老化而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它包括专业关键能力、方法关键能力和社会关键能力。“幼儿园活动的设计和实践”是实践教学中占较大比重的一个工作任务,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设计和组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其中所包含的职业能力是幼儿园教学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提高教学技能的方法以及教师间合作的态度和能力。因此,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是当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学科整合的意义
1.提高教学效能,节省教学资源
以项目为核心的“学科整合”教学,能避免重复教学、无效教学,增强学科之间的相互促进,提高教学效能。
2.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要完成幼儿园教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学生需要具备一般教育技能和综合教育能力。大体上,专业的一般教育技能是指幼儿园教师必备的说、写、弹、唱、画、跳、做(编创、制作)等方面的基本能力;综合教育能力则指幼儿园教师在保教活动中应具备的各种教育能力,可包括观察分析幼儿能力、策划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能力、组织游戏活动能力、班级组织和调控能力、创设教育环境能力、利用教育资源(家园沟通、与社区合作)能力、教育评价和反思能力等。“学科整合”的教学能有效地关照学生上述各项能力训练的需要。
3.实现高职高专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深度对接
围绕项目开展“学科整合”教学,项目多来源于幼儿园教材,这就使得教学与幼儿园实际工作需求紧密联系,学生能最大可能地了解幼儿园的教材、活动要求、幼儿特点、教学教研工作要求,实现教学与岗位需求的深度对接。
二、学科整合教学的特点
1.实效性
围绕项目开展各学科的整合教学,可以大大节省重复教学所浪费的课时,提高教学实效。以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与组织模块为例,该模块包含多个项目,如幼儿园歌唱活动、幼儿音乐欣赏活动、打击乐活动、音乐游戏活动等。通常音乐课教师会教给学生一些幼儿歌曲、幼儿欣赏乐曲,使学生了解儿童音乐。“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学科的教师实践性教学中,也需要运用音乐案例。从表面上看,这两个学科的教师似乎是不谋而合的,都意识到师范专业课教学必须与幼儿园实践相结合。以项目为核心的学科整合教学,促使两科教师互相沟通,在选用教材和案例上,双方可以达成共识,避免重复教学和无效教学,在有限的学时中更有效地培养学生分析幼儿园教材、演绎教材、设计幼儿活动方案、组织幼儿活动的能力。以下图示就是围绕幼儿园歌唱活动教学,由音乐学科、语文学科、教师语言、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学科、美术学科和幼儿园活动设计与组织学科开展的学科合作模式图:
2.可操作性
学科整合的教学,应强调可操作性。实践教学的实质就是利用可操作性的素材,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具体的教学中,从选材、教学、学生练习到教师评价,都必须考虑可操作性。教学方面,应结合幼儿园活动从分析、设计到组织各个环节的要求,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学,确保教学过程与幼儿园工作任务的对接。学生练习时,应按照幼儿园工作流程一步一步展开训练,使学生熟知幼儿园教学工作的流程和要求。教师给予学生评价时,也应根据幼儿园工作标准开展评价。这样,就能逐步实现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学与幼儿园工作任务的深度对接,实现学科整合教学的可操作性。
3.可迁移性
学科整合教学的教学素材,应选择典型的幼儿园教材作为项目的主要案例,在案例中包含完成幼儿园活动设计和组织所需要的关键要素,相关学科的教师围绕这些关键要素备课和组织教学、开展学生实践活动,使这些关键问题得到最大限度地解决,使学生具备解决同类问题的关键能力,便于学生迁移知识的能力,并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逐渐改善和提高他们的实际工作能力。在以上图示中显示的案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学生掌握了对歌曲《小树叶》的分析方法、表演方法、教学方法,把握住对该歌曲教学目标的表述,这些关于幼儿园歌唱活动设计和组织的关键能力就能帮助学生胜任其他歌曲的教学设计和组织。
4.互动性
以项目为核心的学科整合教学,应强调相关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在具体执行时,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机构统合教师之间的关系,学校层面应打破以往以教研组为单位的工作格局,建立新的工作单位和工作平台,如,可以建立教师工作室,由该工作平台根据项目的需要,围绕项目,组织相关学科教师展开协商、分工、备课等活动,以确保项目的实施。除了相关学科教师之间的互动外,教师工作室同样还应成为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师与幼儿园教师之间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的支持下,学科教师可以和幼儿园一线的教师展开交流,了解幼儿园教材更新、教研动向等信息,并与幼儿园教师开展项目讨论,使教学与幼儿园工作的实际情况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为幼儿园培养适用的、有发展潜能的未来幼儿园教师。
三、围绕项目进行学科整合教学的实施步骤
1.选择整合的素材
学科整合教学,一个项目需要数名教师在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才能完成,这个项目必须具有典型的特质,能帮助学生在该项目完成后初步具备完成幼儿园某种工作项目的基本能力,因此,项目的确定、学科整合素材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可以从学前教育机构的教材中选择某个教材作为教学的素材,使项目教学与幼儿园具体工作项目融为一体,使项目更具有操作的价值和现实意义。其次,所选择的素材必须具有代表性,完成该项目应尽可能多地涉及各种能力的锻炼,这样,才能便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使学生在完成项目中真正获益。
2.研究整合的方案
“学科整合”教学,在选择好合适的素材后,项目工作平台要承担分析项目的任务,首先分析出与项目相关的各项知识、能力及工作态度以及完成该项目涉及的学科和活动。以上述音乐活动项目为例,幼儿歌唱活动的教学需要学生具备以下知识、能力和态度:
(1)分析幼儿歌曲的风格、情感、节奏等知识和能力。
(2)即兴伴奏幼儿歌曲的能力。
(3)演唱、表演幼儿歌曲的能力。
(4)掌握和运用幼儿园音乐活动教学方法。
(5)掌握幼儿园歌唱活动设计的基本结构和特点。
(6)设计和制作教具的能力。
(7)书写教案的方法。
(8)说课的技能。
(9)组织幼儿园歌唱活动的能力。
(10)评价和反思教学设计和组织的知识和能力。
(11)小组合作、交流的态度及共同完成项目的能力。
以上十一条知识、能力和态度,涉及音乐学科、幼儿园活动设计学科、语文学科、教师语言学科等好几门学科的内容和活动。工作平台在分析结果出来后,就应组织各学科教师开展集体研讨和备课,制订出完成该项目教学的具体方案及学时安排,编制项目手册,以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3.项目教学
在完成上述工作后,各科教师即可围绕项目有序地实施教学。需要强调的是,在项目教学过程中,依然要突出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和沟通。与项目相关的每位教师,都要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各方的要求和期待,不断修改教学方案和要求,以使得项目各方的要求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当然,各科教师更应该借助工作平台,与幼儿园一线教师保持密切联系,征求幼儿园教师的意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使项目教学更加贴近幼儿园实际工作,和幼儿园教学更精准地接轨。唯有如此,才能保证项目实施的现实价值。
4.能力迁移
一个关键项目的实施,其实只是打开了学生能力发展的一个窗口,要想使学生的能力真正得以发展,更重要的是在关键项目实施后,通过知识和能力的迁移不断扩展训练的范围。因此,教师还应讨论选择更广泛的相关项目,布置更多、更具体的项目训练,让每个学生有机会开展相关的知识运用和能力拓展练习。开展此类练习,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工作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合作训练,同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见习和实习活动,到幼儿园实际工作岗位去验证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科整合”工作平台可以采取专业教师跟踪观察、辅导,邀请幼儿园教师观察、辅导和评价等措施,保证每位学生得到具体的指导。
总之,以项目为核心的“学科整合”教学模式寻求的是一种以点带面、层层深入、与幼儿园工作深度融合的教学途径,旨在提高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实际成效,有效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尽快进入职业状态,同时,可提升教师的专业敏感度和教学研究能力,并提高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培养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学课程之一。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所有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策略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胜任未来教育任务的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时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为之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
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意义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之一。学前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学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五大教学领域中都蕴含着许多儿童文学知识,认真学好儿童文学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日后的教育水平和质量。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将儿童文学教学以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设置,实际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是承袭中文体系教学模式而来,极大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的专业特色及其独特魅力。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要走上素质教育前线岗位的教师职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儿童文学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是儿童接受新事物的教科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树立儿童的文学意识,有利于今后儿童知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人格的健全等。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是以低龄幼儿园儿童为主,这一时期的儿童心智发展尚未完善,认知能力较差,作为他们的直接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儿童文学课,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来督促幼儿的心智发展,顺应儿童的发展天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上要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能够胜任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满足学前教育要求。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
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儿童文学课是以儿童的视觉为立足,关注幼儿生理以及心理特征的教科书,拥有很强的文学性及可读性,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课程,对学生今后的教育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文学课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积极的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教学水平。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培养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对今后儿童的发展产生了间接的不良影响。首先,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在展开儿童文学课教学时,部分教师依然没有创新教学模式,持续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你听我说”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实际教学,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参与热情低下,外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机会不多,使得整个课堂氛围非常压抑、无所谓,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的培养;其次,实践教学力度有限。儿童文学课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学生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还必须懂得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学前教育中,但是现今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教学中没有作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也缺乏对儿童文学课上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相关要求,使得学生的真正实践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对知识的理解只局限在理论知识上,学生教学技能得不到提高;最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检验教学质量,进而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整改。但是,考核的不合理却也是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问题。当前儿童文学课的考核方式都以考试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而学生教学技能并不是通过卷面考试就可评估出来的,这样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的考核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低得不到体现,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理论基础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童文学课学习过程中,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做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合格要求。面对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现状,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性的改革教学方式,儿童文学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学习,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理论基础与强化学生教学技能联系并重。儿童文学课的理论知识主要以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为基点,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又要可以指导实践教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教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想融合”作为课程教学手段,对儿童文学基本理论进行教学过程中并结合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加强学生校内儿童文学实践能力培训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需要加强学生校内的儿童文学实践能力训练。儿童文学课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在对儿童文学的各种实践及其模拟训练中,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并重,并加强学生的实际训练强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训练,教学能力及其教学思维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根据儿童文学课程中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和表达形式,对学生也应采取不同而相适应的教学技能培养训练。比如,“儿歌”,这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方式,依据幼儿的审美特点,教师必须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歌朗诵及其表演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带动幼儿学习儿歌的效率。
(三)强化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儿童文学教学技能,应该加强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际的幼儿教学机构中,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最有效的便是让学生自己深入到真正的幼儿教学环境里。为此,在儿童文学的是实践教学中,可以邀请有关学前教育的优秀教师来与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或演讲,同学生一起沟通,哪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解答学生关于儿童文学课所学知识的困惑,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前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完善学生见习及其实习的相关工作,在学生的教学实习中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来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
(四)改革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观念
为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前教育儿童文学的考核应该作出有效的改革,将学生的教学技能列为考核重点,比如学生技能的展示、教学案例的编制,活动的参与度等作出相关的比例安排,要实现“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必须完善当前的教学考核机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观念的提高,给学生传达实践的重要性思想。儿童文学课教学中将考核方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卷面理论考试,一部分为学生教学技能的考核,以此综合提高学生的教学整体技能素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一线教师,也是幼儿关键的启蒙老师教师,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儿童文学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文学课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有利于学生胜任今后的教学任务,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进而保证今后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作者:严倩 单位:铜仁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153-154.
[2]喻晶晶.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技能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34.
关键词:学前教育;微格教学;训练模式
一、微格教学在学前教育教学的应用现状
笔者通过发放问卷,对所任教学校学前教育专业近两年的微格教学情况进行调查。调查显示,81.6%的学生认为微格教学对本人教学技能的提高有较大的帮助,教学技能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同时,超过80%的学生认为在微格训练的评价环节,他们的教学反思意识、反思水平有所提升。由此可见,微格教学已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对相关教师的访谈中发现部分教师对微格教学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匮乏,难于借鉴;缺乏对微格教学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有的教师认为现有的教学模式已经能够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了,无需开展微格教学;普遍存在微格教学课时不足,学生远远达不到微格教学要求的技能训练等。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微格教学的作用及质量。教师的微格教学素养直接决定了微格教学的开展情况,是影响微格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微格教学素养包括微格教学的意识与态度、理论与实践、能力与创新三个层面。意识与态度。首先是对微格教学重要性的认识,能够意识到微格教学的有效应用对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有着重要作用;具有应用并开展微格教学改革的意识;具有对微格教学的过程模式和评价模式进行评价和反思的意识。理论与实践。理论知识的掌握是技能形成的基础,只有掌握基本理论及真正内涵,才能去除对它的片面认识,才能更好地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微格教学实践,达到理论与实践的贯通。能力与创新。一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能运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的有效支持;二是微格教学设计能力,指导并促进学生内在的教育素养和外在的教学技能有效融合;三是建立评价机制能力,引导学生对各个教学技能环节的评价。四是微格教学研究的能力,能够深入研究学前教育专业微格教学的特点及效果。
二、学前教育微格教学系统的建设思路
1.技术先进,功能完善。微格教学系统的技术指标应与现阶段高新技术接轨,采用先进的数字化传输、数字化存储和网络应用技术。视频课、微课程生成性资源符合教育部标准,支持集中管理、微格训练、量化评价和网上预约、反馈管理、实时直播、同步录制、在线点播等。满足教学资源的制作、设计、运用、管理、评价;远程示范课堂的学习观摩,与幼儿园对接实现远程导师指导等;提供系统生成视频资源的远程上传、下载。具有教学目标的多元化、培训技能的多样化、反馈及时化、学习网络化、数字化、系统扩展无限化等特点。微格教学系统由主控室、大微格教室、数间小微格教室组成。主控室是整个系统的核心,能对所有设备集中控制和管理,能实现对每间微格教室的直播、对讲、评价、资源管理等。主控室设备主要有主控服务器、资源管理服务器和资源管理平台。每间微格教室都能在本教室进行录像、控制、回放、点评,能实现微格教学、远程观摩、交叉学习等。微格教室配置高清摄像机机,微格分控平台、多媒体播放设备等。让学生在互动的环境下进行科学系统的训练,教师可同步或异步对参训学生的课堂授课过程进行分析、指导,帮助学生在模拟实际情境中掌握相关教学技能,提高课堂教学能力。
2.仿真环境,对接职场。将微格教室的环境创设作为学生实践锻炼的场所,由学生定期设计、制作与布置。仿真幼儿园教学环境,置放活动式幼儿桌椅、玩具柜、玩具等,墙面、窗帘等处处充满学前化的元素和特色,让学生恰如身临其境,感受职场文化环境的陶冶,培养她们的职业情感,帮助学生实现角色定位、全身心投入角色的塑造。微格教学系统作为教师教育实训中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虚拟仿真实训室等均建设在同一座楼宇,形成集中式、一体化的实训基地,便于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3.资源平台,共建共享。注重微格教学资源库建设,将学前教育专业的微格教材、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电子教案等以及学生在进行微格训练时产生的一些比较典型的视频案例应及时通过系统筛选出来,经过分类、整理上传到教学资源管理平台,形成教学资源库。通过互联网让资源流动起来,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起到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和相互提高的目的。学生可随时调用资源,支持翻转课堂式的微格教学训练。
4.专业管理,技术支持。微格教学系统应配备专职教育技术人员进行管理,管理人员的素质是影响微格教学质量的关键。首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掌握微格教学的功能及特点,做到培训到位、管理到位。为有效发挥微格教学系统的作用,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微格教室的使用,通过预约平台进行网上预约,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安排训练,发挥微格教学系统的最大效益。
三、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微格训练模式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幼儿教师,将来的教育对象主要是3-6岁的幼儿,幼儿具有活泼、好动、有意注意时间短、具体形象思维占主导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幼儿园的上课形式不同于中小学,教师会更加侧重于吸引幼儿注意力、示范与表达、应变幼儿的各种反应[4]。因此,学前专业的微格训练模式在借鉴一般的师范生微格训练模式时,应注意结合幼儿特点。按照幼儿教师教学技能的分类:导入、提问、讲解、游戏、示范、组织、小结和评价,探索学前教育专业技能微格训练模式。
1.理论学习,技能应用。理论知识包括对微格教学的相关知识和对幼儿教师教学技能的掌握两个方面。在实施微格教学训练之前,教师先讲授微格教学的产生背景、理论基础、特点、分类标准、训练步骤、评价理论等内容,使学生对微格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建立初步的微格教学认知结构,通过微格教学环节的训练幼儿教师的教学技能。训练以具体目标为导向,达到从理论到实践、从课堂到职场的应用与对接。
2.确立项目,示范观摩。微格教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每次训练的教学目标微小明确。教师要根据幼儿教师教学技能的分类分解教学过程,针对一、二个教学技能开展训练,提出本次训练的技能、具体目标、注意事项等,让学生明确“做什么”和“为什么做”。实训目标确定后,教师选择典型案例的教学视频在大微格教室进行播放,并针对某些难点、重点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讲解、分析和示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对教学录像的评议,在具体情境中加深自己对教学技能的理解,使得学生在评价他人作品的同时对后续自身的微格实践产生目标感,让学生清楚“怎么做”。
3.教学设计,编写教案。学生根据需要培养的教学技能选择教学内容,对教学目的、分析教学对象、安排教学过程,选择教学媒体、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等进行教学设计,根据教学设计编写微格教案,详细说明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习者的学习行为及时间分配,这是教师理论和实践的连接环节,进一步内化知识的理解,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初步清楚“我该怎么做”。
4.角色扮演,同步录像。角色扮演环节,由学生自由分组形成微型课堂进行课堂教学的模拟演练,每个小组5-10人,其中一名学生扮演幼儿教师,其余的学生扮演幼儿,由幼儿教师将准备好的一段教学内容进行简单的说课,以便小组成员明确所训练的技能、教学内容、教学设计思想和所要达到的目标,然后展开模拟教学,时间不宜过长,控制在10分钟左右。教学活动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的和多媒体教学的合理运用。
5.录像分析,互动评议。教学活动后,小组成员和指导教师共同观看教学视频,教师引导学生对小组成员的教学实践进行评价和反思,由扮演幼儿教师角色的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找出成功与不足,检查是否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是否达到了预定的目标;随后小组其他成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进行小组评价;最后由教师做总结性评价,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和学生个性特征修改系统提供的客观评价量表,并要求学生认真填写,以提高评价效果。
6.总结归纳,反复训练。微格教学是以“大目标———小步子———螺旋上升”为策略。经过评价,总结归纳,如果预期目标达到了,则可进行其他技能的训练;若目标没有达到,则根据评价环节得到的反馈问题修改教案,再次进行角色扮演,通过反复训达到预期目标。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要求教师的培养必须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学前教育学课程须秉持实践取向,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突显课程的实践性特点;调整课程结构,强化课程的实践取向;优化课程内容,满足职业的实践能力需求;创新“任务设计、提供资源、解决任务、反思提升”的3RD教学模式,突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考评方式,重视实践过程的评价;加强与教育实践课程的整合、管控,巩固和扩展课程的实践能效。
关键词:
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实践取向;卓越教师培养
为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全面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针对当前我国教师培养仍然存在的“适应性和针对性不强、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陈旧、教育实践质量不高、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薄弱”[1]等突出问题,教育部在2011年10月《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标准》针对我国现行教师教育课程的弊端并借鉴国际教师教育的经验,提出了“实践取向”的改革理念。随后,2014年9月18日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提出以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为抓手,突出实践导向的教师教育课程内容改革,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开展规范化的实践教学,从而推动师范院校深化教师培养机制、课程、教学、师资、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诚然,实践取向是教师教育课程应有的核心理念。教师专业的实践性本质和教师知识研究的新进展要求教师教育课程必须关注和解决实践问题,指向于未来教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也是传统的教师教育课程在遭遇“在培养学生教育实践能力上乏力”的困境之后的必然选择。
一、学前教育学课程的现状剖析
学前教育学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专业课,是传统三学课程之一,理应受到师生的重视。现实状况是教师老生常谈,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对课程兴趣不浓,学习态度消极,学习效果欠佳,课程根本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反而陷入“学生厌学、教师懒教”的困境。形成当前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有三:第一,长期以来课程教材更新不够,没能及时反映出幼教改革与实践发展的新趋势、新内容。第二,教师教育观念老化,仍然沿袭“满堂灌”的传统模式,没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第三,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价值认识不足,对理论学习有抵触情绪。诸此种种使得学前教育学课程的教学沦为“挂在嘴上、流于形式”的枯燥理论复述。
二、学前教育学课程改革策略
依据卓越教师计划对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政策导向,学前教育学课程应当秉持实践取向,“必须关注教师的专业实践和教育现实问题,必须支持实践问题的解决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必须支持对实践的反思和教育知识的建构”[2],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刻的改革。
(一)重新定位课程目标,突显课程的实践性特点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提出要“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一批热爱学前教育事业、综合素质全面、保教能力突出的卓越幼儿园教师”。[1]在此指导下学前教育学课程目标需重新定位:(1)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树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观念;(2)要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环境创设与利用的能力、合理安排和组织幼儿园一日生活的能力、设计和指导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科学评价和引导幼儿发展的能力等,具备从事幼教职业的基本专业技能;(3)要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运用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幼儿教育的实际问题,在实践和反思中将“外在直接传递的理论知识”内化成自己的实践性知识和技能。这一课程目标强调了对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突显了学前教育学的实践性。
(二)调整课程结构,强化课程的实践取向由于二元认识论对人们传统观念的深刻影响,学前教育学课程始终被贴上与“实践”相对的“理论”课程标签,导致课程与实践脱离,这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传统三学课程改革面临的最难解的隐疾。事实上,实践课程中包含有理论的授习,理论课程也设计了实践内容与环节,实践与理论并非区别课程性质的标准指标。当前,应当结合改革背景和人才培养的需要,科学调整课程结构,改变以往用理论课和技能课区分课程的方式,将课程整体划分为“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1]当然依据惯例,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有些课程会偏重于技能培养,有些课程则会偏重于理论研习。但此处课程间只有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比重的区分,而不再是课程性质的区别。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学前教育学课程应当改变传统的定位,强化课程的实践取向,将实践内化为课程的标准,渗透到课程设置、设计与实施的全过程中。一方面,对幼儿园教师工作流程、岗位职责进行分解,将其与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有效对接,形成模块化、任务化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深度剖析《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在课程的内容、设计和实施中反映专业标准的理念和内容,逐条落实专业标准的具体要求,具体见图1和表1。
(三)优化课程内容,满足职业的实践能力需求基于课程目标的重新定位,学前教育学课程需“突出实践导向的课程内容改革”。其课程的建构不应遵循学科逻辑,不应过度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而应当遵循实践逻辑,从教育现实问题出发,围绕实践问题来组织教师教育课程[2]。慎重选择和整合教学内容,推陈出新。积极更新教学内容,“将学科前沿知识、课程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充实到教学内容中,及时吸收儿童研究、学习科学、心理科学、信息技术的新成果。”[1]课程教学内容尤其要反映当前国内外关于儿童发展与评估、早期适宜性教育、师幼关系、幼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新进展,激活课程的时效性、生命力和持续增长点,开拓学生的专业思维和学术视野。课程内容与实际紧密结合。除了微观上了解和把握幼儿园的常规组织、管理程序及具体状况,更要主动关注学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比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入园难”“择园贵”“农村学前教育发展的困境”“早期家庭教育的缺失与误读”等。解读学前教育的相关政策文件,比如《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帮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学前教育的发展动态和前景。分析教师的专业实践需求,围绕教师的必备知识和能力来组织课程内容,并将其与实践问题结合起来设计,充分融入优秀幼儿园教育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和批判反思能力。
(四)改革教学模式,突出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据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精神,要达成课程的实践性目标,重在抛弃传统“一言堂”的课堂教学模式,而要秉承“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开展自主式、合作式的探究学习,灵活采用多种教学形式与方法,为学生思维和行动的解放营造宽容、共生的学习氛围,真正发展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教育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1]鉴于此,笔者尝试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进行实践改革,总结出3RD教学模式:即任务设计(Design)、提供资源(Resource)、解决任务(Resolve)、反思提升(Reflection)。1.任务设计(Design)课程设计的主体思路秉承“将理论原理应用于实践问题的解决”,将理论原理与教育实际结合起来,引入现实中存在的真实问题,从而设计多样化的实践任务。任务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如下几种设计形式:(1)思考讨论型任务。即对提出的任务对象进行专业性、多角度的思考和讨论,从而加深对任务对象的认识,开阔专业视野,激发思维的延展面和纵深度,包括能引发辩论的争议问题,比如“幼儿学习英语利弊之争”“幼儿男女同厕与分厕之争”等;有待解决的难点问题,比如“农村幼儿园发展的困境”“学前教育发展的量与质”“幼儿园教师的素养与专业成长”等;值得探讨的真实案例,比如“虎爸虎妈的教育之思”“幼师虐童案引发的思考”等。(2)分析解决型任务。即针对具体的任务对象进行深入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及可能的原因,提供可行的解决方案。这类任务多与教育现实和教学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包括当下学前教育中的热点问题,比如“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入园难,进公办园更难”等;学前教育教学实践问题,比如“不愿喝水的豆豆”“家长的烦恼和孩子的童年”“六一节的主题墙”等;还有针对幼儿园具体教育活动及游戏活动案例进行的主题式切片分析。(3)模拟操练型任务。即通过创设仿真情境,让学生进行模拟操练从而初步认识和掌握保教技能的任务,多涉及教育教学的微观领域,比如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并布置幼儿园某一班级的环境,让学生模拟组织表演各种形式的游戏,让学生模拟家园沟通的场景,让学生模拟完成某一领域的一次教学活动等。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要求设计不同形式的任务,既可以是单一任务,也可以是多种类型任务的组合。2.提供资源(Resource)资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支撑,也是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和行为的起点。将多样化的资源呈现给学生,教师将思考视角从传统的“要教什么、能教什么”,变换成学生的“要学什么、能学什么”,关注学生学习的程度、状态、兴趣和境况,让学生依据所需自主选择、利用和组织资源。资源既包括教材、文献、书籍、报刊等平面媒体资料,也有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料,还有诸如MOOC、精品课程等网络资源,教师的指导也是重要的资源。事实上,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并非易事,教师要能敏感把握专业发展的动态和走向、清晰辨识信息的真伪、有效筛选优质精良的资源、科学选取资源的最有效呈现方式,还要考虑资源的深度利用率。3.解决任务(Resolve)每一项任务的解决就是一个完整的实践体验过程。以往的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学习脱离了具体情景,缩水成对抽象术语的记忆。”[3]现下将理论知识置于具体任务的分析解决中,将实践体验整合到课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分析思考,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迁移到实践中去,提升实践能力。在解决任务的过程中教师变讲授者为指导者,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创造自主探究的氛围和机会,学生可选择自学、小组合作等多种学习形式,教师依据任务的性质和内容运用问题解决法、头脑风暴法、辩论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模拟教学等多种方法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多角度思考问题、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多元化地批判和反思问题、针对问题提出合理化可行性建议,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从而切实增长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他们的专业技能。4.反思提升(Reflection)教育教学技能的形成虽然十分重要,但它只为实践能力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必要的条件,而非实践能力的全部,比操作的技能更为重要的是思考的方式,“像教师那样思考”[2]。课程必须提供学生消化和反思的时间、空间,为实践的审视和反思提供多重视角,引导学生有效地沟通理论和实践。同时学生应对自己的经验和观念进行反思,在此过程中主动建构或重建教育知识,发展实践智慧。反思是个体基于教学理论和理性分析,将在日常生活中经历的主要经验(primaryexperience)进行分析概括的过程[4]。在每一项任务完成之后,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对任务解决过程中发生的有意义的现象、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判断其与任务结果间有何联系及联系发生的机制,从而将教育知识的主动建构过程清晰呈现出来,从中有意识地发展和提升实践智慧。以下是结合具体的案例呈现3RD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教育内容:幼儿园教学活动实施的指导教育目标:让学生掌握幼儿园教学活动实施的方法与技巧任务设计:(1)观看幼儿园大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多彩的京剧脸谱》;(2)观察和剖析活动实施中开始、展开和结束三个环节中教师的行为与幼儿的反应;(3)分析和评价活动实施的效果、亮点和存在的问题;(4)剖析问题的成因,找到解决的方法;(5)重新设计这项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在微格教室录制下来,然后在班级中进行展示和交流,进行集体研讨。提供资源:(1)幼儿园大班艺术领域教育活动《多彩的京剧脸谱》视频;(2)教材,《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3)文献资料(略);(4)手机网络,多媒体设备,微格教室;(5)教师的指导;(6)三份需完成的表格,包括“活动观察表”“活动分析评价表”“活动设计方案表”。解决任务:本次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合作精神,学生们分为四个小组,先观看视频,然后利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进行分析、讨论和实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和指导。最终各小组顺利完成了三份表格,并提交了一份自制的模拟教学活动视频。反思提升:(1)小组内交流分享本次课的收获;(2)提交一份课程心得体会。以下摘选的是学生的一段课程反思:教师通过提问来推进教学进程时,问题应该基于幼儿现有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水平来设计,应该是幼儿通过思考能够回答的问题。如果幼儿不能顺利回答出问题,那教师必须反思问题是否设计的合适或是提问的技巧是否存在问题。比如视频中金老师想让幼儿明白各种色彩的脸谱有着不同的文化表征,金老师首先直接问幼儿红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幼儿回答出来了,可当她问黑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时,大部分幼儿回答不出来,金老师补充问黑色脸谱的代表人物有谁,幼儿说有包公,金老师再次问黑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幼儿就回答出来了。可接下来金老师又直接问白色脸谱代表什么意思,有个幼儿起来回答说代表曹操,金老师再次强调问题,结果幼儿都很困惑地看着她,给不出答案。此后金老师好像反应过来了,接下来就调整了提问的顺序:先问脸谱的代表人物,再问这些人物的性格,最后问脸谱色彩代表的意思,幼儿在金老师的引导下终于答出了这些问题。整个问答过程并不顺利流畅,在我看来问题有二:其一,金老师想让学生理解不同色彩脸谱的文化表征,这对幼儿来说是个非常难理解的内容,这一目标是否适合幼儿当下的身心发展水平,值得探讨;其二,金老师在设计问题时没有充分考虑到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和已有的知识储备。依据思维发展中先具体后抽象的特点,教师的提问应该先让幼儿了解每种色彩的代表人物有谁,然后再说出这个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从而引导出脸谱色彩背后代表的文化意义。并且幼儿之所以能回答出红色和黑色脸谱的意义,应该是对关羽和包公两个人物比较熟悉。可是他们对曹操、窦二顿、典韦等人物不太熟悉,如果教师不引导,幼儿是无法顺利回答出问题的。
(五)转变考评方式,重视实践过程的评价对学前教育学课程考核方式和形式进行改革,重视对学生学习活动过程的评价,力求评价更加全面、客观,调动和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一方面,改革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将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加大过程性评价所占的比例,将学生的日常作业、课堂表现等纳入考核并成为重要指标,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监督,关注学生的常态表现而非终期性考试成绩。在教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的反思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改革课程考核的形式,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结合起来,不再以突出理论记诵的卷面考试为主要考核形式,而是灵活采用口试、实操练习、模拟教学等形式,引导学生把学习目标从提高试卷成绩转向教育实践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训;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30-05
【作者简介】任建龙(1984-),男,陕西宝鸡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助教,硕士;吴振东(1969-),男,福建惠安人,泉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主任、教授,硕士。
十九世纪末至今,中国台湾地区(下统称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经历了萌芽期、过渡期、受挫期、停滞期、再生期、茁壮期六个阶段,在此过程中,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向日本、欧美等学习,与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融为一体,日臻完善。台湾“教育部”1985年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和1984年颁布的《师资培训法》对教师教育课程(包括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做了统一要求,因而,台湾多数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方面表现出高度的共性。本文在综合考虑台湾的高校地理位置、高校所处地区经济水平、高校公私立性质的基础上,选取了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亚洲大学(私立)人文社会学院幼儿教育系、台湾首府大学(公立)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以及台湾新竹教育大学、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的幼儿教育系课程规划进行分析,现将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特点阐述如下。
一、职业性
“高等教育的职业性既是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实践问题。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到来,大学生就业难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教育改革的呼声日渐高涨。这主要是由于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过于强调学术性,而职业性总被有意无意地忽视,致使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出现缺位。从某种意义上说,对职业性的把握关系到高等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1]在台湾这样高学历化的地区,就业难的问题显得更为严重。台湾劳委会统计长郑文渊指出,全球经济成长放缓、台湾薪资水平成长有限、物价上涨冲击消费意愿等造成台湾招聘岗位大幅度减少,这是台湾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的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人口仅2000多万的台湾高校林立,竟达到160余所,高校招生率过高(近几年都在95%左右),毕业生人数过多,这是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另一重要原因。这种背景下,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职前培养课程设计试图通过加强职业性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力求使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立于不败之地。
(一)课程开设以教育实践为导向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对于职业性的强调首先体现在课程开设以能力本位为导向。台湾高校根据社会对于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要求和自身教育目标定位,明确细分了幼儿教师的核心能力,如理解幼儿专业知能、幼儿教育专业知能、幼儿教学创新及反思能力、儿童媒介识读能力等,并切实将这些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到课程设计与实施中去,通过能力本位的课程设计与实施来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如,通过《幼儿园课程设计》使学生了解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理论,了解幼儿教育课程的目标和结构,分析幼儿园课程纲要,讨论幼儿教育课程设计与实施的相关议题,练习设计统整性的幼儿园课程活动。通过为期1学年、4学分的《幼稚园教材教法》学习使学生掌握身心领域、语文领域、艺术领域、探索领域,以及各领域之教材教法。透过课堂讲述、讨论、坊间教具教材评析、教具教材设计与教学演示,培养学生的幼儿园教学实务知识与能力。通过《幼儿语言表达》培养学生了解幼儿语言的获得与学习,提高学生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能力,并探讨常见的语言问题与母语之外的语言学习相关课题等。通过《幼儿行为观察》使学生重视对幼儿行为的观察,并掌握观察幼儿行为的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研究能力。通过《幼儿学习环境设计》使学生了解学习环境与幼儿发展之间的关系,掌握学习环境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理念,学会分析幼儿环境常遇见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幼儿评量与辅导》使学生掌握对幼儿进行人格、气质、身体动作、感觉、智力的评量、评分及解释。通过《幼儿教具设计与应用》使学生掌握搜集材料自制教具的能力,学会应用、保管、收纳和保管教具。其次,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实施注意将能力本位的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实践。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模拟实践为主线,例如教师会给学生抛出一个论题请同学们运用相关知识讨论、作报告。二是在课堂之外,幼儿教育专业学生必须有大量的幼稚园见实习及详实的相关记录,此外,还可以通过工作坊、幼教周、喜乐夏令营、幼儿辅导个案研讨会、健康儿童夏令营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台湾高校对于幼儿教师的培养还广泛采用跨系学习方式,以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更为优质、更为专业的教育资源,如《键盘乐》在艺术系上,《英语教材教法》在外语系上。
(二)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结合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还体现在将专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紧密相结合,将专业要修习的课程和获取幼儿教师资格证书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类课程相结合上。在台湾,修习师资培育类课程获得《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学分证明书》是取得幼稚园教师资格证书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为了提升幼教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台湾高校普遍将幼儿教师师资培育类课程融于学生的学程之中。从台湾首府大学幼儿教育系师资培育课程表(表1)可以看出,这些课程是保证和提升幼儿教师职业能力的必要课程。
台湾“教育部”颁布的《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幼稚园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科目及学分》都明确规定幼儿教师的学程中至少要修习26学分的师资培育课程(各校幼儿教育系规定的具体学分数不尽相同)。各校师资培育学程之具体科目、学分数、每学期修习学分数之上限及修业期程由各校拟定,报经“教育部”核定批准后方可实施。师资培育类课程大部分为必修课程,且和幼儿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重叠,剩余为限选,但是无论是必修还是限选,它们都和幼儿教师的基本素养、学校的人才培养计划密切相关。学生必须修满至少26学分才可能取得幼儿教师资格证书,才可能从事幼儿教师一职,这样一来,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就将平时学习和幼儿教师资格证书的获取紧密结合起来,“硬性”地促使学生认真学习师资培训类相关课程。前页为台湾首府大学人文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规定未来的幼稚园教师职前培养过程中必须修习的师资培育课程(26学分,见表1):
此外,台湾高校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极为重视师德教育。虽然自古以来教师的师德被人们所重视,但是当下层出不穷的教育问题反映出师德问题仍旧是教师教育的软肋,师德教育迫在眉睫。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普遍重视师德的塑造,例如专门开设《幼教人员专业伦理》课程,用一学期时间来学习,旨在培养幼儿教师的专业伦理知能,并以议题讨论、幼教现场案例收集和邀请幼教工作者实务分享的方式,从不同的主体提出不同观点,探究幼教人员专业伦理相关议题,议题内容丰富、涵盖国内外,主要包括:幼儿教保育的内涵、幼儿教保专业伦理、伦理规范与伦理两难、幼教人员伦理守则、幼教人员的角色与言行举止、幼教人员与幼儿家长关系、幼教人员与园所主管同侪关系、实习老师的专业伦理、与幼教人员的生涯规划与专业成长等。最终通过对课程的学习和相关议题的探讨,理解和内化幼儿教师职业伦理。
(三)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
台湾高校在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思考如何提高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并在向欧美、日本等国家学习的过程中,借以开拓系统的课程结构增强学生学习的系统性,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横向来看,《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规定国民小学和幼稚园教师教育学程必须包括教学基本学科课程、教育基础课程、教育方法学课程、及教育实习课程四类。从台湾国立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等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来看,其学程主要包括通识学程和系学士班主修学程两大类,通识学程类似于我国大陆的校级公共课程,系学士班主修课主要包含学院基础学程、幼儿教育系核心学程、本系学士班专业选修学程(一般为多选一)和一个副修学程。幼儿教育系非师培生毕业时不得少于128学分,师培生不得少于148学分,二者相差的学分主要集中于专业选修学程上。从具体内容可以将这些课程分为研究法类课程、儿童发展类课程、儿童教育学类课程、保育与家政学类课程、媒体类课程、创意类课程、管理类课程、社会学类课程、特殊教育类课程等模块,每一模块又包含具体的多门科目,如媒体类课程包括媒介传播、儿童刊物编辑与制作、儿童广电节目企划、儿童多媒体的设计与制作等。
纵向来看,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层次清晰、相互衔接、层层递进,例如在入学的前两年,课程主要以通识课程、学院基础课程为主,并逐年增加幼儿教育系核心课程和学士班的专业选修课程,通识课程和学院基础课程同步减少。在大学的最后一年,学生还必须参加为期至少8周的幼儿园实习,为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该专业学生4年的学分(包括选修)的分配也较为适宜,大一42学分左右,大二51学分左右,大三63学分左右,大四只有31学分左右,选修科目比例大,课程弹性大,毕业时只要按规定修够要求的学分即可。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以社会需求为重要依据,切实力行,从学生一入学就直接指明了该专业学生毕业后可能从事的职业和就业方向。以下为东华大学花师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的纵向学程规划图:
二、基础性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的基础性,体现在课程设计凸显了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基础课程,这类课程主要包括技能和理论两块内容。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计紧密围绕其专业培养目标,狠抓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其重视综合素质教育和强化专业素养的特点直接反映着课程设计的基础性特征。
(一)重视综合素养教育
从选取的5所高校幼儿教育专业课程规划来看,通识教育在台湾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备受重视。
台湾高校普遍重视通识教育,在课程设计上凸显了内容的丰富性和必修选修安排的适宜性。一般来说,大部分台湾高校的通识课程主要包含文学(包括赏析与写作)、英语(包括阅读、听讲、写作和实用)、计算机、军事与国防、体育、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九大领域,这九项是台湾高校规定的要成为台湾合格公民必须要修习的领域,藉以形成学生的国际视野和综合素养。针对学生兴趣和某些领域具体内容的多样性,在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还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目,例如人文艺术创意、伦理学议题、休闲与当代社会、人权与民主、全球化议题、环境变迁与永续发展等,学生可以在这四个领域进行选修,具有一定的自由度。从台湾亚洲大学幼儿教育系的学程来看,从大学4年期间,学生每年都要对这些领域中的某几个取得一定的学分,生活应用、人文、社会、科学四个领域学生只要每学期选取每个领域的一个科目即可。
(二)强化专业基本素养教育
在台湾,大部分的幼儿教育专业开办于师范院校,隶属于教育学院或人文教育学院。各院基础课程非常强调师范生的基本素养,普遍为幼儿教育专业的学生开设了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育学、教育行政、教育哲学、教育研究法、心理测量与统计、教育经典研读、教育社会学、教师职业道德、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等科目。台湾高校幼儿教育专业的专业理论课程包括认识幼儿和认识幼儿教育两项。在认识幼儿方面,开设了幼儿发展与保育、幼儿心理学、幼儿语表达、幼儿文学、特殊幼儿教育、儿童早期阅读与发展、幼儿自主游戏理论与实务、幼儿议题探讨等课程。在认识幼儿教育方面,主要开设了幼儿教育概论、亲职教育、幼教思潮、学前融合教育、幼教课程模式研究、幼教统整教学课程发展、各国幼儿教育比较研究、幼教专题研究、感觉统合研究等课程。我们从幼儿教育专业的学院基础课程、专业理论课程门类的多样性可以看出,台湾高校重视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养成。除此之外,从台湾高校幼儿教育系师资力量来看,教授理论课的教师大部分为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博士,或职称高且具有博士学历的教师。在打造学生专业能力方面,学校除了设置大量的专业必修课程,同时也围绕幼儿教师必须的核心能力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程,除了我国大陆大多数高校开设的领域教学法课程以外,还有大量的专门培养幼儿教师专业实践能力的课程,如幼儿行为观察、幼儿园学习环境设计、幼儿行为辅导、幼儿班级经营、幼儿评量与辅导、儿童节奏乐、儿童歌曲与创作、键盘乐等。
三、前瞻性
课程是教育走向实践的桥梁,只有具有前瞻性的课程设计才可能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人才,才能使教育先行落到实处。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时代性特点。
(一)首先重视特殊教育
从台湾高校学前教育的课程设计来看,大部分学校不仅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儿童教育概论》,而且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特殊幼儿教育概论》《幼儿行为观察》《幼儿游戏治疗》《幼儿行为辅导》等科目。《特殊幼儿教育》的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培养实行学前阶段特殊幼儿教育之专业知能与素养;激发接纳有特殊需要之幼儿的教育爱,养成有爱无碍之精神;培养实行学前融合教育课程设计之专业知能与家长沟通之能力。《幼儿行为辅导》的课程纲要指出:要通过课程的学习认识、理解、辨别幼儿健康发展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及其成因、辅导策略。能和幼儿建立良好关系,应用教育家满足孩子需求的信念与策略教保幼儿,并经常反省思考自己的辅导信念与态度。”
(二)其次重视研究能力的培养
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他们在学院基础课程中开设了《教育研究法》《心理与教育统计》《幼儿行为观察》等多门课程专门培养教师教育研究能力,甚至个别高校还专门开设了《质的研究法》《量的研究法》等课程,课程纲要中明确指出:“这些课程旨在建立学生对基本教育研究法的概念;彻底了解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理论与在研究中的应用、计算基础的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所涵盖之各个统计数,培养应用SPSS pc+ 统计软件包分析教材中之统计问题、将分析结果做适当呈现与诠释等能力。除此之外,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大量采用学生分组研究、做汇报,教师归纳、提升的形式,甚至大部分课程的期末考试,也采用独立研究、撰写论文、做汇报的形式进行,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将教育研究能力的基本理论运用于实践当中,切实形成学生的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四、开放性
在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方面,台湾高校幼儿教师职前培养课程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培养目标的开放性
从培养目标来看,大部分高校重视学生未来生涯发展,强调学生兴趣的多样性和未来从事工种多种可能性,以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因此,台湾高校将幼儿教育专业不仅要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专业实践能力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和国际视野,不但要将培养目标定位于托幼机构从业人员,而且要广泛涉及家庭教育专业人员、幼儿文化创意产业人员、幼儿文化产业行政人员、教育行政人员、幼儿园教育科研机构研究人员、课后照顾中心保姆(如安亲班保姆)、特幼照顾人员等。
(二)课程内容的开放性
从课程内容来看,除了设置常规课程,还善于向美国、日本、中国大陆等国家和地区学习,引进了多种学前教育课程模式和教学法,并以选修课和必修课的形式开设,例如:意大利的方案课程、德国华德福课程、美国的高瞻课程、中国大陆的行为课程和五指活动课程、德国的奥尔夫音乐教学法、意大利的蒙台梭利教学法、匈牙利的柯达伊音乐教学法、瑞士的达克罗斯音乐教学法等。除此之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的视野和大教育观,例如台湾高校开设了一定量的家庭教育、家政服务、社会教育科目,强调儿童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强调儿童是在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良性的影响下健康成长的个体。
(三)培养方式的开放性
首先,培养方式灵活。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逐渐向开放型转变主要体现在各种类型的大学或学院均可以开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课程,培养学前教育师资。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在1994年颁布的《师资培育法》及《大学校院教育学课程师资及设立标准》中规定:任何一所大学或学院只要设有26个学分的幼儿教师师资培育课程,都能招收幼儿教师专业的学生。这就在政策上准许非师范类的大学和学院加入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行列,标志着台湾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制从最初的单一形式不断向多样化、开放型的模式转型。
其次,步出课堂的学生培养方式。台湾高校幼教专业的学生必须在毕业前参加至少30场的幼儿教育专题讲座,而且要对讲座的时间、地点、内容、启示等做详细的笔录,并得到系部相关部门盖章方可承认和存档;除了大一修习一年的《服务与学习》0学分之外,学生在毕业前必须参加至少8小时的志工服务,如义务清洁校园活动,有的学校甚至规定学生每周必须有30分钟的志工活动;除了三、四年级幼稚园教学实习的6学分和平时的参观幼稚园、见习、试教外,学生在三、四年级须自行见习或通过幼稚园教师的介绍,提交至少160小时的个人实习纪录,并要在得到认证之后存档。除此之外,还针对幼儿专业开设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参加儿童夏令营、幼儿教玩具制作比赛、幼儿辅导个案讨论会等。
【参考文献】
[1] 刘国磊.高等教育的职业性发展规律[J].教育学术月刊,2012,(06).
[2]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重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3] 黄新宪.台湾教育的历史转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4] 钟启泉.课程设计基础[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5] 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6] 陈琦,吕苹.台湾幼儿教师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启示[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01):29-36.
[7] 张杰.台湾学前教育研究概况[J].教育科学研究,1992,(05):33-37.
[8] 毛曙阳.台湾幼教师资培养简述[J].学前教育研究,1995,(01):56-58.
[9] 黄富顺.台湾技职教育新近发展与特色[J].教育发展研究,2009,(06):45-49.
[10] 任建龙,吴振东.台湾高校关于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的研究综述[J].儿童发展研究,2011,(04):1-3.
[11] 张颔.台湾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特点及启示[J].山东英才学院学报,2010,(12):32-35.
在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0)》(以下称《规划纲要》)中,提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这标志着教育事业的发展迎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在这个教育大发展的背景下,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重视也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提出到2020年普及学前一年教育,基本普及学前两年教育,有条件地区普及学前三年教育。乘着这股春风,我校于2011年始开设学前教育专业,几年来该专业呈现蓬勃发展的趋势,但结合教学实践与毕业生的信息反馈,笔者发现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教育部2012年颁布的《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仍存在一定差距。作为语文教师,笔者认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教育密切相关,而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漠视,是影响其综合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扎实基础是语文教育最根本的目标。语文素养的内涵极其丰富,可以说是个体发展及融入社会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反观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状况,大多偏重于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忽视了语文素养的积累,这种现象无疑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和终身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目前,多数幼儿教育机构对教师的要求大致有以下几方面:一是要具有良好的知识储备,注意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欣赏等知识领域的学习和积累;二是要有一定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三是掌握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卫生学等专业理论知识;四是具备讲、唱、跳、弹、画、组织课程和游戏等方面的能力,并具有观摩、记录、评价幼儿和开展教育科研的能力;五是有撰写工作计划、总结与报告的能力。这些要求当中,有许多都是可以通过语文教育来实现的。那么,如何发挥语文学科在学前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如何才能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学习语文的动力?对此,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并结合访谈、问卷等形式,分析了我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力求对教学能有所启迪,寻求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方法,从而培养出适应当前幼儿教育要求的合格毕业生。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语文素养现状
(一)语文知识与技能水平偏低
1.阅读面窄
笔者曾围绕部分中外名著阅读情况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此了解甚少,就算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他们绝大多数也是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一二的,完整阅读的学生数为零;除了语文课本外,他们很少主动涉猎文学作品,至于老师布置的读书笔记,往往都是上网抄袭应付了事。总体呈现出阅读量小、涉及面窄,语文知识匮乏的特点。
2.技能薄弱
作为考量语文知识有效途径的写作和口语表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最为薄弱的环节。表现在写作时要么是无话可说,作文篇幅短,要么是语句不通顺,错别字连篇。部分毕业生在工作中出现不会撰写应用文书、教案设计不合规范等问题。口语表达则体现在普通话语音不准,逻辑混乱,词不达意等方面。
(二)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好
1.学习态度消极
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生源主体大多为义务教育过程中被边缘化的人群,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低,再加上“重技能轻基础”思想的存在,以致他们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舞蹈、声乐、手工等方面的训练,而对语文科的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语文课堂上热情不高,甚至是纯粹的被动性学习,认为语文科可有可无。对于教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也只有极少数会认真对待,更多的是互相抄袭。
2.缺少交流动力
语文课堂本应是思想碰撞、语言交流的舞台,但目前上课的状况却是积极发言的学生只有个别少数,大多数学生缺乏师生语言互动的热情。例如,我校语文课一直有安排课前三分钟口语训练的良好传统,但在实际操作中却越来越不尽人意。本应口齿伶俐的学前教育专业班级,在此项活动中也常常出现冷场现象,要么事先没有准备,言之无物;要么只言片语地应付了事;更有甚者紧张到手足无措。长此以往,不良的学习习惯以及知识的缺陷,使得他们无法将所学知识在实际运用中融会贯通,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标。
(三)情感体验和价值观偏颇
1.情感体验缺乏
课堂教学中,学生对教师所介绍的各种背景知识一无所知,缺乏兴致。在分析课文中情感较为丰富的段落时,很多学生很y进入情境,更谈不上感同身受,甚至认为这样的文章矫揉造作。如《边城》中摆渡人与过渡人在钱财方面的谦让,学生认为不切实际,迂腐可笑;对于文中所传递的祖孙情,学生也无法有深刻体会。至于《劝学》《师说》等文言文名篇,他们连读懂都难,更谈不上心领神会了。这样缺乏丰富情感体验的学生,很难相信他们在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中,能教育出具备健康情感的儿童。
2.价值观有偏差
知识面窄使他们的价值观形成和审美能力发展都受到限制,经常是人云亦云,盲目跟风,或因知识储备不足,导致表达出来的完全变味。例如在《项链》一课的教学中,大部分学生同情玛蒂尔德的遭遇,但却很难总结出导致这一悲剧的根本原因,有学生甚至认为玛蒂尔德用十年辛劳来还债是很愚蠢的做法,不如一走了之。这些都可见他们不成熟甚至有些偏差的价值观。在学生的写作训练中也不难发现这一点,如《记一次令我难忘的聚会》,学生大多选取了记叙自己的一次生日,但在材料的选择上却流于俗套,不是去烧烤就是去歌厅唱歌,流水账似地记录过程,根本无法表达出“难忘”的原因,情感表达十分苍白。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1.生源素质较差
目前,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普遍较差,作为义务教育边缘化的一个群体,大多数中职生对学习从丧失信心进而到丧失兴趣。基础知识的不扎实,也使他们在想有所改变时力不从心,成绩很难在短时间内提升上来。在连串打击之下,丧失了进取心和表现欲。
2.考核方式单一
当前我校语文学科考核方式的单一、僵化,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使用的是同一张试卷,这样的方式缺乏专业针对性,也不利于对学生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更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导向作用。这样的考核制度会导致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学习动力不足。
3.网络产生冲击
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的收集较以往更为便捷,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阅读习惯。他们在面对问题时,更愿意直接求助于网络。例如,每次布置课后思考题,学生经常是通过“百度”“搜狗”等搜索引擎来获得现成的答案,而非结合课文开动脑筋,在理解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完成作业。对于本就没有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中职生而言,与其手捧纸质图书,不如点开微信直接语音聊天,连最起码的文字输入都省略掉。网络给学生学习生活带来的便捷作用我们不可否认,但对于认知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学习习惯需要进一步改善的中职生而言,他们却没有成为网络数据大时代的利用者,而只如搬运工一般,光凭听和看来接受外界信息,这种无须大脑积极参与的被动接受性认知活动,非常不利于学生进行主动、深入的辨别和思考。
(二)语文课程设置的陈旧
1.语文教材的单一
目前,我校语文课程的设置仍未能很好地与专业相结合,多年来各专业都是统一选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编订的语文教材,内容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职教育的职业性,但是却不能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语文知识的具体需要。不能与学生的专业相联系的教材,肯定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法传递给学生将来就业所需的相关语文知识,语文学科的学习效果差可想而知。
2.评价体系的老旧
我校语文课程评价现在仍缺乏过程性评价,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仍以书面考试的形式来体现,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漠视了个体差异的存在,容易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不仅不能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可能使学生因为考试的失利而丧失语文学习的信心。
三、提高语文素养的策略
(一)加强学习内驱力的引导
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学生就业后面对的工作对象主体是3~5岁幼童,在“蒙氏理论”中提出的九个儿童敏感期中,有八个是集中在这个年龄段,而且这些敏感期是需要幼儿教师加以启发引导的,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对幼儿未来发展的影响相当大,所以语文老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将来所要从事的职业具备的特殊性和重要性,使他们发自内心地爱上这个专业,真正愿意投入到语文学科的学习当中。
(二)加深情感的感化和引领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多为女生,情感表达比较细腻。语文老师应抓住这一性别特点,在课堂教学上力求做到教学语言丰富,达到以言传情的效果。例如教授《荷塘月色》等文笔优美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通过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诵给学生带来听觉上美的享受,进而激发其阅读文章,体会作者情感的渴望。在课外,语文老师可结合学生实际水平,推荐一些情感表达丰富的优秀文学作品,或举办如读书鉴赏会等活动,与学生共享阅读体会,架起情感沟通的桥梁,使学生与教师产生较好的感情共鸣,从而带领学生走入更为丰富的语文天地。
(三)加大教学策略改变力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不要将教学重点过多放在语法讲解等方面,而应尊重教学主体――学生,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各个感官功能,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为学生创造独立(二)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升思政教学实效性的需要
由于初、高中应试教育的影响,大部分高职学生对思政课的印象就是“抄”“默”“背”“洗脑”。这种先入为主的看法让学生在上课之前就对思政课产生心理的拒绝,再加上部分教师上课过程中不讲究方法,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他们早已知之一二的“洗脑理论”,高职思政课堂实效性差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若是能够将时政资源融入思政课堂中,用学生身边的、现时代的事实来讲道理,就能令课堂鲜活起来,进而提高学生上课的兴趣,从而达到提升思政课堂实效性的效果。
(三)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基于教育对象思想特点的需要
大学时期的学生思想更为独立,好奇心强,想法多变,价值选择多样化,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独立的看法。尤其这个时期的高职学生,自身文化素养不高,再加上学校以就业为导向进行教育,大部分学生对国内外大事不感兴趣,即使偶尔关注一下,也会因为自身学识不够,理解不透,辨别能力不强而形成错误的思想认识。W生在接触到网上不良信息时容易产生激动情绪,在看到一些未经证实的负面新闻时,容易被消极的思想侵蚀,并可能在社交网络的朋友圈和班群中将这种负面情绪加以传播,造成更大的负面影响。所以,把时政热点融入思政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直面那些可能产生歧义和纠纷的新闻事件,可以更快速、更有效地引导学生,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思想动态,充分发挥思政课的社会导向作用。
(四)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俗话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是人的素质的竞争,在人的素质的竞争中,尤其是在国际人才素质竞争中,政治素质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一个思想立场坚定、身怀赤子之心的人,绝不会为了自身利益做出危害祖国、危害同胞的事情;相反,一个政治立场不坚定的人,即使满腹学识,也很有可能为他人所用。一个学生的政治素质在生活中的表现就是时政素养,将时政教学融入到思政课中,无疑对提高学生的时政素养大有裨益,进而也将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笔者在将时政教学融入思政课时,让学生自己收集和组织材料,为其提供演讲和辩论的舞台,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自信心,还可锻炼到信息检索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演讲辩论能力等。
(五)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
在高职院校中,有一部分教师的思想跟不上学生更新换代的速度,面对着新时代的新青年,仍然是用老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使得课堂枯燥无味,学生到课率低,听课率更低。要改变这种现状,就需要教师从自身入手,改变陈旧的观念,提升专业素养,把新鲜的知识和新鲜的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中。在教学内容的改变上,融入新的时政内容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也是更新教师知识库的一个方式;在教学方法的改变上,采用与相应的教学内容(包括时政教育内容)相配套的教学方法则是不二选择。
二、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的实现路径
时政教育融入高职思政课堂益处很多,因此,要积极探索其融入的现实路径。
高职思政课中融入时政教育的思考
(一)转变教育者的观念
首先,高职院校尤其是主管思政课教学的校领导,要重视从学校层面规划和开发时政资源。要引导全体思政教师在攻破教材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时政资源,把时政资源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中。另外,还可以从学校层面倡导学生成立政治类、时政类社团组织,支持和指导这些社团组织开展活动,在学生中营造关心国家大事、讨论国家大事的氛围。
其次,高职教师也要重视时政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将时政教育融入思政课堂的主体和最终实施者,一线教师观念的转变关乎整件事情的成败。教师要跳出传统观念的束缚,摆脱照本宣科,片面强调教材知识和体系的做法,敢于接受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勇于挑战自己,积极探索思政课和时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方法。同时,教师也要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即为了时政而时政,时政与讲授内容结合不紧密,满堂讲新闻故事,这样就偏离了思政课的基本走向。
(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时政教育可以而且有必要融入思政课堂,奈何自身水平不够,找不到合适的方法,这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一方面,从时政资源的量上来说,时政资源数量极大,更新速度快,收集、整理、归类工作琐碎而繁重,让部分教师产生畏难情绪,不想花费太多时间去整理。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要克服心理上的难关,与同事分工合作,相互探讨收集和利用资源的新模式、新方法。再者,从时政资源的内容来说,时政资源涉及的知识很广,不仅有国内经济、政治、文化、军事、社会等方面的内容,还有国际方面的内容。教师在自己的受教育生涯中不可能全部都学过,自己的专业知识不足以解决所有的时政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学习,不断进修。教师既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又要不断关注时政热点,更要与同行不断切磋,相互观摩,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还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现代高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文化素养和辨别能力不强,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蚀,但又具有较强的个性和自主意识,不喜欢被人控制,对学生口中的“洗脑”更是深恶痛绝,所以教师不能再一言堂。教师在讲一些较敏感的时政问题的时候,尤其要注意不能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去收集材料,然后在思政课堂中帮助学生得出全面、正确的观点。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能更好地进行价值观教育。
(三)探索具体实施方法
对于每一位教师而言,没有最好的教学方法,只有更合适的教学方法。所以,一线教师在自己的教学中要敢于创新,要勇于尝试,在实践中不断改进。以下是笔者在实践中接触过的认为行之有效的一些具体方法,望与同仁们互相探讨、互相进步。
1.课前新闻评论
首先是分组。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在分组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构成情况,如信息收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口头演讲能力等。其次,资料的检索、整理、编辑。每周由一个小组负责提前做好这些准备,教师注意做到引导工作。
再次是课堂评论环节。让学生在10分钟以内完成所准备的课堂汇报材料,形式不限,但必须要有自己小组对新闻事件独立的看法和评论,避免学生只进行简单的新闻播报,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完成汇报后,班级其他学生可以进行互动提问。
最后是教师点评。教师围绕学生所评论的新闻,内容是否积极健康、论据和论证是否客观充分、是否结合所学课本知识、是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等进行点评,同时结合学生关注的就业面试基本礼仪、形象要求等知识对评论员进行点评。点评以鼓励为主,同时恰当地指出不足的地方,推动学生不断进步。
课前新闻评论难度较小,所有学生都可以参与其中,可以较大程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较大程度地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但这一方法也有不足之处,即学生所讲的内容与教师接下来要讲的课程内容可能并无联系,容易给人一种脱节的感觉。
2.时政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时政热点每天都在更新,利用时政导入新课或是上课过程中利用时政创设情境,都需要教师具有敏锐的时政触觉。教师结合所授课程的内容,用新近的新案例作为引子,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讲《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权威》时,可以将“大学生捣鸟窝被判10年半”的新闻作为安全导入。另外,教师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利用时政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提出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最终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例如,在讲授《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时,可以结合苹果7手机的开售以及乔布斯的个人经历,说明“改革创新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
利用时政导入新课、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更好地使时政资源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克服时政与授课内容相脱节的弊端,还可以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时政研讨沙龙
时政研讨沙龙,是指授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当前所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邀请专家教授或者红色学生社团(学校中的政治类学生社团组织)成员来到班级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活动。沙龙主题的确定、嘉宾的邀请、沙龙活动的举办等细节,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只需做好相关指导工作。
这样的活动可以每学期开展2~3次。让学生与专家面对面交流,不仅可以避免教师授课的单调性,还可以让学生亲身感受专家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同时可以锻炼学生的胆识和能力。需要指出的是,这样的活动需要教师事先与专家教授和学生多做沟通,让专家教授事先了解所面对的学生的层次和水平,尽量把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在活动现场,教师也需要眼观多方,尽量把现场气氛搞得轻松、活跃,让学生能够学有所得。
4.撰写政治小论文
教师结合时政热点和授课内容,给学生布置论文撰写任务,引导学生利用所学过的课本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对时政内容进行分析,发表自己对问题的看法,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开阔学生的眼界。
5.重大事件默哀、祭拜、参观活动
重大事件或重大纪念日进行默哀、祭拜、参观活动,也是思政课与时政教育相融合的一个好方法。例如,在纪念日时,带领学生在班级进行默哀;在清明节时,带领学生祭拜烈士;在讲革命史时,带领学生参观当地革命战争纪念馆。这些活动进行前后,教师可以根据需要,或详或略地给学生讲解背景知识,进行价值观教育。
以上是笔者在实际教学中接触过的一些方法,并不是全部都要运用到实际的课堂中,教师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所选择,行之有效即可。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骆郁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创办于1987年,占地面积9532m2,建筑面积7226m2。校园环境优美,各类教学、生活功能区布局合理,从一所单一的听障教育学校发展为集听障、智障为一体的特殊教育学校。历经30年风雨,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在追求卓越的道路上变得日益醒目,为每一个残障孩子的梦想奠定基础的思路越来越清晰。学校用行动诠释了“爱心办教育,以德育新人”的要求,成为全省特殊教育的先行者和排头兵,见证了张掖市特殊教育的发展历程。
真爱与尊重
以爱为源,去润泽特殊的生命
爱是教育的灵魂,对特殊教育而言,更需要润物细无声的爱。走进校园,一块“感恩”石矗立于校园一侧,“爱心创造奇迹”的标语醒目地悬挂在综合楼。不论是楼梯设计、卫生间设施、还是电梯的使用,无一不体现着对孩子们特殊需要的尊重与关爱。
每一个残障孩子都有着不一样的经历,每一个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心酸的家庭,为了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每一个家长都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心血和汗水,有的家庭因此而陷入贫困,有的家庭甚至走上了破裂……但我们深信――“有爱无碍”,有无数人愿意与他们携手同行。为解决孩子们的家庭经济困难,将全校孩子纳入我市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几任校长奔走呼号,竭尽全力,最终,在政府的关心和支持下,孩子们享受到了各类政府资助及救助项目,真正实现了上学零收费,极大地减轻了残障家庭的生活困难。同时,机关团体、民营企业、个人等来自社会各界对孩子们的关爱也从未停止过。每年助残日、六一儿童节,来自不同单位的个人为孩子们捐赠校服、生活日用品、学习用品、书籍……涓涓爱心汇集成河,让孩子们感受到了同在一片蓝天下的温暖。学校党支部、妇女小组发起“爱心妈妈”帮扶结对活动,许多单亲家庭的孩子有了第二个妈妈,这些妈妈时常他们添置换季的衣物,双休日带他们回家吃一顿可口的家常饭, 让他们真正体会到家的温暖。
特殊需要,享适合的教育服务
特殊教育的对象包含三残儿童及其他有特珠需要的适龄儿童少年。2000年,学校领导赴北京一聋、三聋参观学习,看到了发达地区运用“双早”原则(早发现、早干预),及时为3~7岁听障儿童配戴适合的助听器,同时进行科学的语言康复训练,可以有效地解决听障儿童的听力和语言难问题,让听障儿童回归主流社会。自2001年起,学校在无师资、无场地的情况下,在全省特校中第一个开设了语训班,招收河西三地市3~7岁聋儿进行学前语言康复训练。2007年,学校被中残联确定为甘肃省定点语言训练康复机构,同年建成的听力检测室完全满足了各类听障儿童及成人的听力检测服务。2009年,学校购进最先进的启喑博士和启智博士工作台,有效地提高了听障儿童语言训练的康复效果。学校开办语训班15年来,先后共招收学前听障儿童120多名,有部分学生经过训练进入普校随班就读,另有部分重度听障学生接受了很好的学前康复训练,为进入九年义务听障教育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5年的听障学前教育,为120多个家庭解决了听障儿童接受学前教育的困难,让听障儿童开口说话不再成为梦想,也使每一个特教人深深感受到了尊重的教育才是最高理想的教育。
2009年起,全国听障学龄儿童普遍锐减。智力障碍儿童的义务教育没能满足学生和家长的需要。作为聋校,在全省率先开办了培智班,学校向聋教育和培智教育并行的综合特校发展。聋教育与培智教育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师资力量、学生管理方面,学校都经历了艰难的转型。但是特校的领导和老师们时刻铭记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明天着想,为学生家长分忧,为社会和谐添彩”。特殊学生需要什么样的服务,学校就必需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这样的办学方向引领下,学校克服了资金、师资困难,想方设法为培智教育建设各类功能室。至目前,学校建成感统训练室、物理治疗室、多感官训练室、情景模拟场景教室、奥尔夫音乐教室、生活适应操作室、心理咨询室、个训室等功能教室,为各类智力障碍儿童在认知、运动、生活适应各方面能力的教育提供了全方位、个性化的服务。
2001年,针对以经济社会发展和学生就业的现实需求,学校设立了职业高中班,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学校办学的影响力,聋部职业高中班烹饪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就业率达100%,很好地解决了残障学生的就业问题,赢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
快乐与教育
体艺加特长,在快乐中度过童年
一所特殊教育学校,要用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来培养人?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教育目标究竟有哪些不同?这个问题拷问着每一个张掖特教人。没有升学压力的特校,要全面落实属于特殊孩子的素质教育,这个答案得到了全校师生的一致认同。在这个教育目标的指引下,学校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活动中“唱主角”。实施体艺“2+1”项目,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定期开展各种竞赛活动。运动会上,师生共同参与的趣味活动,“更高更快更强“的竞技理念已演化成“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快乐游戏,师生们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体味着运动的快乐。阳光体育大课间活动,各班根据学生的不同身体状况确定自选项目,虽然孩子们不能像健全孩子一样以整齐的步伐和矫健的身姿展示自己,但老师们耐心细致地示范和教导,让他们感受到了运动的快乐。同时,学校还定期开展各类技能展示活动、讲故事比赛、手抄报评比等。每学期举办一次师生书画、手工等作品展,为师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锻炼自己的舞台。
多年来,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舞蹈队先后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残疾人文艺调演并获奖,多次作为张掖市残疾人代表队参加省级残疾人文艺调演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多名学生被选送参加国家级残疾人文艺汇演,有2名学生被选送参加了第13届残奥会开幕式表演。同时,有多名学生多次参加国家级、省、市级残疾人运动会,并取得了优异成绩;多名学生的书法作品、手工作品、中国画等多次参加省市各类竞赛获得优异成绩。学校先后被授予 “全省残疾人体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特殊艺术人才培养基地”、“张掖市艺术教育特色校”、“张掖市阳光体育示范校”、“甘肃省快乐校园”等荣誉称号。
个别化教育,帮助孩子找准方向
个别化教育是特殊教育的灵魂,“没有个别化教育,就没有真正意义的特殊教育”。在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为每个孩子制定适切的个别化教育方案,始终是每一位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学校始终以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实施、评价为主线,努力为每一位孩子找准适合的目标、方法,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中找准进步的方向。
个别化教育,是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选用不同的教学策略,运用不同的评价方式进行班级授课,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是很大的考量。学校着力引导教师认真研究学生、教材、教法这“三大元素”,提倡并牢固树立学生是学校教育的主体,教学以研究学生为切入点,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教育思想;践行赏识教育,落实启发式教育,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多一把尺子量学生;用多种方法教育学生,始终把学情的研磨做为教育的重中之重,每一份教案都以详尽的学情分析为依据,以学定教,找准每个孩子发展的方向和突破点,为他们量身选择做最合适的教育方式,为每位学生制定一份适切的个别化教育计划(IEP)。一份适切的个别化教育计划,是所有课任老师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家校配合教育的结晶,是教育与康复相结合的结晶。在计划的实施过程中,老师们始终以快乐教育为根本策略,充分尊重残障学生的生理现状和心理特点,在快乐的游戏中提高孩子们的认知能力,学校引进并完善了IEP个别化教育系统,建立了具有教学课件、教案、音频、视频、案例、课堂设计等丰富内容的教学资源平台,借助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实现对教师上课使用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学生课堂表现等的单画面电影模式或多画面资源模式的同步录制,在枯燥的个训中,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配合,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
特殊教育学校的课堂是真正属于学生的课堂,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目标,每一个孩子的点滴进步都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肯定,他们在“学会生活、学会学习”的目标引导下,为自己的梦想奠基。
融合的模式
融合模式,把课堂搬到了社会
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第一阵地。打造高效课堂是近年来许多学校教科研重点研究的问题。但是,在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里,有这样一个现象:每周都有不同的班级要填写外出上课申请表,老师们把孩子带出校门,走向超市、医院、菜市场,他们把课堂搬到了社会,在真实的社会大环境中进行最有效的教学,让孩子们在真实的场景中学会购物、学会看病、学会乘车、学会处理突发事件。通过多次实践,老师和家长们达到了共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残障孩子最需要的高效课堂。
同时,学校先后选派多名教师赴上海、宁波、香港等地,学习他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以融合教育为总目标,努力提高学生在社会大课堂中的实践能力,加大社会实践的教学比重。为此,学校成立以骨干教师为牵头人的“教师发展共同体”,编写符合学校特色的社会实践资源库,使社会大课堂教学更加科学、系统。
社会的大课堂带给孩子们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也使老师们从学校走向家庭。暑假的“大家访”活动,每位老师都深入到学生家庭中去,感受这些不幸家庭的酸甜苦辣,了解他们的需求,和他们共同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许多老师用“震撼人心”来形容自己的感受。
回归主流,为特殊教育找到终点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实现社会阶层合理流动的重要通道。“教育问题是重大民生问题,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起点,人民群众对于教育公平的期望远远高过其他领域。”有特殊需要儿童的教育更突显教育公平的重要性。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多年来积极探索融合教育的教学模式,以回归主流社会为最终目标,找到了一条适合的融合教育模式。近年来,面对残障学生中智力障碍儿童激增的现状,学校立足智障学生的多样化发展需求,以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为导向,以发展学生生活适应能力为核心,依据国家《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在传承借鉴与发展创新的基础上,选用多样化教材,将生活适应、劳动技术、综合活动、社会实践作为主要科目,整合各学科教育目标,构建了适合学校特点的校本教材体系,为智障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同时,学校把课程建设视为发展的生命线。鲜明的提出了“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切活动、设施、要求都是课程资源”的观点,并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新。根据智障学生的生理特点,推行 “2+x”教学和管理模式,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在融合教育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做到了从学生实际需要出发,智力障碍儿童教育方式目标社会化的教育效果,为学生顺利融入社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科学的管理
以人为本,管理文化以德为先
走进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使你感受到的是浓郁的文化氛围――种类齐全又先进的各类功能教室;全方位为学生的各类残障提供科学的评估和康复训练的设施;排布在花草丛中的生物园、地理园;以最醒目的色彩和最直观的形体,让每个孩子用自己的方式感知世界;整洁素雅的文化长廊里,张贴着孩子们的书法、绘画、手工作品……在这里,孩子们感受到的是知识的力量、学习的快乐和家的温馨。
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是老师的影子,学生形象就是老师形象的折射。因此,学校特别重视教师人文精神的塑造,引导教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即大局意识、诚信意识、进取意识、奉献意识。鼓励教师争做教书育人的楷模,用真诚关爱每个学生,以良好的形象引领学生,让学生耳濡目染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学校始终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根据残障儿童认知能力差的身心特点,以德育实践为主体,探索出了“主题班会讲解,活动实践体验,搜集材料深化,班级板报提高”的品德教育模式,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通过系列教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从而提高道德素养。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和感知中华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礼仪常规教育活动,从认知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让学生在活动中增强文明意识;“特色班级”、“文明寝室”、“星级学生”评选活动,引导从生活和学习的细节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依据学生兴趣和特点成立的各种体育、艺术兴趣小组,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能力,而且陶冶学生的情操;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社会生活,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成长,让回归主流的教育目标落到实处。
学校秉承“尊重差异、开发潜能、面向全体、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引导学生自主管理、自我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实现“自律、自信、自强”的德育目标。民主管理的模式唤起学生自尊,让学生在自我管理中培养做人的尊严感、道德感、责任感。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从细处着手,从常规抓起,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
以人为本的德育思想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注入了鲜活的血液;以习惯养成提高道德素养的培育创新了德育工作方式,学校独具特色的管理文化,形成了对内激励师生奋进,对外展示学校形象、办学经验和教育成果的效果,在社会上影响日益彰显。
严格落实,管理品质决定效率
严格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发展的先决条件,管理的贯彻落实,是学校发展的坚实保障。近年来,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以“ 管理科学,特色鲜明,提升内涵,争创一流”为办学目标,全体教职工时刻铭记“尽全心,负全责,出全力”的工作作风,管理人员时刻铭记“沟通是基础,服务是根本,激励是重点,引领是关键”的管理要决,创造性开展各项管理工作,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品质。
学校实施“统一领导――逐级配合――相互配合”的管理机制,实现“学校宏观决策指导,处室、年级微观管理”的扁平化分级管理模式。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加强内部规范化管理,学校积极探索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坚持发挥教职工大会做为最高权力机构的重大作用,先后制定了《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为学校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奠定了基础。近两年来,学校对原有制度进行认真整理,对不适应的制度进行修改完善,结合当前工作的发展形势,重新制定了《议事制度》《教师外出培训制度》《校本教材开发管理办法》《评先选优管理办法》《财务制度》《绩效工资发放实施方案》等制度,涉及到人事、财务、职称评聘、师德师风等各方面,本着适用、可行的原则,共建立健全了4大项、64小项的工作制度,公示了学校13项重要工作的流程图,使学校各项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学校坚持依法治校与民主治校相结合,凡属重大事项,必须经过会议决定,坚持民主集中制。学校严格落实校务公开制度,并且成立了教师发展评价小组、常规考核小组、财务运行监督小组,成员由教职工组成,对教师考核评价、奖惩、经费开支等事项进行民主管理和监督,确保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切实保障教职工切身利益。
专业的力量
创新教研,教学研究更具魅力
学校发展,教师为本。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关键。赢得教师,就赢得教育!张掖市特殊学校自建校以来,不断加强学校软实力建设,打造了一支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学校以师德建设为核心,以专业发展为根本,尽最大努力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水平,让教师将教研重心置于具体的学科教学情境中,聚焦课改,聚焦课堂,确立了“立足本校,学科引领,以研促教” 的教研思路,推进学校学科研究发展,实现教师创新能力的提升。
学校开展的校本研修,形成了“学校――学科组――教师发展共同体――个人”的层级式校本教研平台,尊重不同年龄段老师对专业成长的需求,制定了《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梯次成长管理办法》,让不同的教师选择从合格教师到优秀教师的努力方向。同时,还制定了《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学工作规程》《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教科研管理办法》等制度,从备课、上课、作业、考试、评价、课题管理等方面细化管理,采用多种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从课堂教学中发现问题,勤于反思,确定微小课题,通过课题研究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同时,通过校本培训、设立“教师论坛”和骨干教师“传帮带”等形式,搭建教师互助学习平台,让老师们在交流中学习提高,在研究中解决问题。此类教研活动的开展,也增强了教师的团队意识,使教学研究更具魅力和凝聚力,让教科研真正做到了服务于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所收获。学校还积极构建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将校本课程纳入到正式的课程教学计划,采取开放、多元的授课方式,让个别化教育落到实处。
拓宽服务,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不仅承担着全市三残儿童的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还加挂“张掖市特殊教育中心”牌子,负责指导全市特殊教育随班就读、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特殊教育信息资源库的建立、残疾人心理健康咨询服务等工作。据2016年4月调查,全市共有残疾少年儿童1044人,在特殊教育学校入学149人,随班就读853人。为更多的随班就读孩子提供服务,是张掖市特殊教育学校每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六县区教育局相继建立了随班就读工作指导站,逐步形成市教育局――县区教育局――乡镇学区中心校――随班就读学校组成的四级管理网络和市特教中心(特教学校)――县区特教指导站――乡镇中心校资源教师――随班就读教师共同参与的教学支持网络。张掖市特殊教育中心根据《张掖市随班就读支持保障系统试点建设任务书》,相继出台了《张掖市随班就读工作职责》《张掖市随班就读工作档案目录》《张掖市残疾少年儿童筛查制度》等6项制度,各县(区)教育局出台制度明确规定,各学校不能拒绝适龄残疾少年儿童入学,各学校也无条件接收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实现了残疾少年儿童就近入学“零拒绝”,确保了残疾少年儿童随班就读“进得来、留得住”。2016年,市特殊教育中心将全市随班就读学生纳入《IEP个别化教育系统》,通过教学支持网络全面实施个别化教育,确保每一位随班就读学生都能接受适宜的学习内容。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建设;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7)04-0030-03
随着《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实施,幼儿园课程建设工作倍受关注。幼儿园教师在课程建设工作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幼儿园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更是课程的设计者,这一角色是与中小学教师有重要区别的(周玮,2008)。幼儿园教师能否全程、主动、积极参与课程建设虽由主观意志所决定,但也需要通过园所管理来推动。研究者认为,幼儿园可通过有效的管理,切实支持教师成为课程建设的主体,有效参与课程建设。
一、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主观能动性
和谐的园所文化能够有效激发和维持教师专业成长的动机,有利于教师将理念转化为行动,从而促进教师的可持续发展。幼儿园可通过建立多种形式的互动对话机制,关心并了解教师的所思所想,积极为教师营造良好的物质环境(如走廊、区角、活动室、会议室、食堂、卫生间等)、制度与精神环境(如办园理念、核心价值、课程愿景等),让教师在充满尊重、理解、关爱、和谐的文化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工作与生活。具体而言,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可通过文化氛围的营造,激发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引导教师主动参与到课程设计、审议、实施、评价过程中来。
二、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发挥教师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1.充分体现民主化
幼儿园的管理其实是一种服务。幼儿园的各项管理制度应是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制定和完善的,课程管理制度也不例外。例如,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课程愿景应是在园长带领下,全体教师根据幼儿园的办学历史和现状特点,基于幼儿需要、家长期望、社区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而制定的。在制定课程愿景前,幼儿园可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教师、幼儿、家长及社区等的意见,再组织教师充分讨论、研究,达成共识。此外,幼儿园还可根据课程评价及反思,定期组织教师对课程愿景进行修订,以使其更加丰富、合理和适宜(虞永平,2005)。
2.逐步实现规范化
教科研引领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幼儿园可通过教科研组织、教科研制度的建立,对教科研计划、有关课题研究过程(申报立项、开题报告、中期检查、中期总结、结题报告、结题鉴定)、资料档案、经费、成果、奖励表彰等进行规范化管理,逐渐形成务实、高效的教科研管理机制,从而为教师通过教科研开展幼儿园课程建设提供支持和服务。例如,在幼儿园课程建设过程中,支持教师对课程现状、课程设计、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课程评价等方面展开研究,〔1〕鼓励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紧密结合起来,鼓励教师及时总结已有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幼儿园课程,以逐步形成适合本园幼儿发展需要、切实可行、具有特色的课程方案。
3.过程管理力求科学化
幼儿园应建立健全课程建设过程的管理制度。首先,要明确课程编制主体。编制主体包括园长、教师、幼儿、家长和社区人士。其次,要遵循一定的课程编制原则。幼儿园课程方案的编制不仅要与国家颁布的有关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精神相一致,体现游戏化、生活化、经验化、整体化、过程化、情境化等教育理念,还要结合本园课程实际,基于本园课程愿景,遵循本园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学习需要和特点。具体而言,课程目标的制定要坚持以儿童发展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综合考虑儿童的需要、社会的需要、知识本身发展的状况以及教育资源的利用可能,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原有水平,努力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2〕课程内容要生活化、整合化,具有时代性,体现游戏性,要让幼儿在课程活动中体验自由、自主、愉悦、创造。此外,应将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加以深度融合。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注意课程结构的科学合理化、一日作息的机动灵活化、活动材料的丰富多样化、心理环境的宽松舒适化,要力求观察分析每个幼儿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要开发和利用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要重视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要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课程评价重在发展性,其目的是促进幼儿、教师和幼儿园的发展。再次,要加强对课程实施方案的评价和监督工作,以不断完善课程实施方案。最后,要保障课程建设经费,确保课程方案的建设和实施工作顺利开展。
4.队伍管理力求人性化
首先,幼儿园可引入竞争和激励机制,提高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其次,幼儿园应完善培养和评价机制,使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幼儿园的事业发展紧密结合。尤其要重视骨干教师的培养,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促使其在课程建设中发挥骨干带头作用,以带领全园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建设工作,共同获得专业发展。最后,幼儿园要为教师提供集体学习研讨的时间和空间,确保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质量。〔3〕
三、积极搭建平台,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
1.开展高效的教研活动,促使教师将理念转化为实践
幼儿园应充分认识到园本教研对教师专业实践能力提升的重要性,积极组织教师开展高效的教研活动,增强教师将理念转化为实践的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幼儿园的课程建设。教研活动可把教师的个人反思、教师群体的同伴互助、专家和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为三大基本力量,根据本园教师队伍的实际状况,灵活运用理论学习、专家报告、专题研讨、视频观看、案例分析、现场观摩、评比交流、网络论坛等多种方式开展。教研活动可重点研究如何观察了解幼儿,分享教育经验,或就课程实施中碰到的问题,共同协商解决之道。
2.加大教培训力度,提高教师专业能力
教师的专业工作应得到理解、尊重和支持,教师本身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促进自己的持续发展。幼儿园则应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专业能力。首先,培训前可对教师的培训需求进行评估。如通过观察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现其培训需求;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了解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碰到的困难,以此确定培训内容。其次,可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开展内容丰富(如师德、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科研选题、论文写作、信息技术等)、层次多样(针对不同年龄、经验、发展阶段的教师)的培训。当前,幼儿园宜重点加强对教师观察能力、挖掘利用整合教育资源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谈话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评价反思能力、质的研究方法运用能力等的培训,〔4〕以提高其参与课程建设的能力。最后,通过培训增强教师的专业自觉意识,促使其成为不断探究教育规律、不断反思和改革教育实践的研究者。
3.整合园内外教育资源,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能力
在幼儿园课程建设中,教师要具有课程资源开发能力。为此,幼儿园可充分发挥幼教专家的引领作用,让教师与专家对话,及时解决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可充分发挥教研组长、课题主持人、骨干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示范带头作用,引导教师自主结合、相互借鉴,共同提高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还可充分发挥家庭、社区的作用,促使其积极为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言献策,支持并鼓励幼儿园的课程资源开发工作,从而共同提升幼儿园课程资源开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何茜.国外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与发展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12,(5):1-6.
〔2〕王牧华,靳玉乐.课程目标研究的生态主义解读〔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3,(3):32-36.
〔3〕靳玉乐,张丽.教师参与课程发展: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科学,2003,(23):11-13.
〔4〕虞永平.怎么看,怎么评,怎么干:学前教育质量问题需要三思而笃行〔N〕.中国教育报,2013-10-13.
PBL教学模式概述
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教师把学习内容融合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由学生组成的小组通过各种途径解决实际问题,共同探究隐含在真实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教师再给予不同程度的引导和启发,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集体讨论、相互协作等方式来分析解决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就自主地进行了知识的建构,完成了知识的接受和应用。PBL教学模式的教学思路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找资料—分组讨论实践—教师总结。
教师在备课中,首先要根据授课的内容查询相关教材、文献、资料等,然后结合教学案例提出问题,提前发给各组学生,要求学生根据所提问题充分预习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后,课后分组进行讨论。课堂上,教师通过分析教学实例提出问题,学生们以组为单位来回答,回答不足之处,再由其他学生或教师进行补充,最后教师对本节重点和学生回答模糊的问题进行小结。
PBL教学模式在Flash课程的实践探究
在PBL教学中,教师拥有多重身份:问题情境的策划者、学生的引导者、评价环节的点评者、监视课堂的记录者等,笔者担任计算机专任教师十多年,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对PBL教学模式在Flash课程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究。
1.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
创设一个学生感兴趣、难度恰当的问题是有效教学的关键。问题的设计应考虑以下几个条件:①问题应该是贴近生活,开放的、真实的;②问题必须能引出知识点的概念与原理;③问题应该足够复杂,可以设计成阶梯状,层层递进,逐级攀登;④问题应该能激发学生的动机,鼓励探索、学习。
例如,在逐帧动画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一幕动画:电视机屏幕出现了一只可爱的小熊,小熊眨巴眨巴眼睛,说:“大家好,我是小熊乐乐,欢迎收看佳佳卡通。”熟悉的画面,可爱的小熊瞬间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教师打开该动画的源程序,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以下问题,如下表所示。
通过这五个问题的设计,由浅入深地逐步分析与引导,使学生逐渐领会逐帧动画中表现细节动作的原理。学生在尝试解决一个个问题的过程中,知识加工能力在问题的坡度上逐步增强。
2.合理进行分组,促进团队合作
中职学校的计算机教学一般都是50人的大课堂,由于学生的水平差异较大,1名教师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难以解决所有人的问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不够高。PBL教学主要采用小组形式开展问题的研究,学生分组的时候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规模:人数太少不利于讨论的开展,人数太多容易造成有的组员无事可干,一般根据问题任务的难易,将每组的人数限定为3~6人。
(2)组员分配:组建小组时应考虑包含性格不同及能力层次不同的学生,便于讨论交流时能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在Flash学习中,有的学生软件操作能力较弱,但头脑灵活,想象力好,对动画的设计有较好的创意;有的学生对软件操作较熟练,制作技术能力强,适合做动画制作员;有的学生性格安静,能胜任绘画、抠像等简单但烦琐的细节工作,所以在同一小组内包含不同类型的学生,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以及同伴间的互相学习。
(3)组员分工:每个组选出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担任组长,组长的职责是主持讨论、协调组员工作以及汇报成果。组长要保证组内的交流通道顺畅,每位学生各尽其才,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合作,得到更好的学习效果,产生“1+1>2”的效应。小组的分工协作,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责任感。
3.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实施教学
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占主导地位,“问题”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再向学生提供答案,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分析、解决问题。教师是整个活动的策划者,监控整个活动正常运行。为了保证 PBL教学模式实施的有效性,需要教师的正确的指导。下面以《MTV歌曲制作》为例来说明教师实施教学的过程。
(1)创设问题,引入真实情境。真实情境的引入应结合学生所处的环境、所学专业、身心发展规律等要素。笔者所教的学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她们每年都到幼儿园见习,具备给幼儿上课的经验,因此笔者设定的教学情境是:在幼儿园见习期间,学生准备给大班的幼儿上一节音乐课,为了幼儿能在欢乐的氛围中学歌曲,学生把歌曲制作成MTV的形式,让幼儿边看动画边学唱歌。任务的真实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对创作有了激情。在MTV歌曲制作的教学中,歌词的遮罩动画是教学重点;片头设计、背景图像的动画创作是教学难点;背景图像的处理及音乐的剪辑需要结合其他软件才能完成,是辅助知识的运用。同时,笔者还对教学重点设计的问题进行了呈现。
(2)解决问题,提高学习积极性。问题情境引入后,学生们接受任务,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组研讨。学生首先观看教师提供的关于遮罩的资料,并根据已学知识进一步理解遮罩层与被遮罩层的关系,经过讨论,大多数小组得出结论:歌词应该放在被遮罩层。但在实操中他们又发现了新问题:随着遮罩层颜色块的移动,只能显示出被遮罩层的歌词,但没有变色的效果。此时,学生再反复阅读观看教师提供的资料和实例,经过仔细观察与讨论,发现实例的多个图层中,只有被遮罩层才会受到遮罩层的影响呈现效果,其余图层不受影响。学生又很快发现,在被遮罩层的下面,再复制一层 与被遮罩层不同颜色的歌词,由于两图层的歌词位置重合,而且颜色不同,当遮罩物移动时,透过遮罩物只显示被遮罩的歌词颜色,而其余位置还是原来的歌词颜色,这样就能形成MTV歌词。问题的一步步解决,使学生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信心与激情。在学生的讨论过程中,教师承担观察员、鼓励者、教学资源等多重角色。教师要认真观察每组的表现,当发现个别组停滞不前时,应该给予适当的提示;当学生需要查找资源时,教师可以为之提供帮助。同时,教师将学生在小组中的表现进行记录,作为形成性考核的依据。
(3)拓展问题,实现知识迁移。PBL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在解决一个问题后,教师应该抛出一个更复杂的问题情境给学生,鼓励他们继续研究。在本课中,当学生解决歌词变色的问题后,后续问题还设有:有的歌词音乐节拍长,有的节拍短,怎么样做到歌词按节拍变色?一句歌词结束后,在同一图层,怎么设置下一句歌词的遮罩效果?背景图像怎么随音乐节拍更换?片头片尾如何设计等。而有的新问题在学生讨论与实践中是自己发现并主动解决的,每一个新的问题情境都将引发新的讨论和研究,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拓展和创造性能力的培养。
PBL教学模式在Flash课程教学应用中的优势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对“学什么”、“怎样学”,始终处于主动的地位,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师生地位平等,更容易激发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并自我建构。问题一旦得到解决,成功感的体验又反过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PBL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来发现问题,主动构建知识点,为解决问题查阅课外资料,归纳、整理所学的知识与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采用PBL教学,对于复杂的问题,学生被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4.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画制作及创作能力
Flash课程的教学最终目标是通过学习Flash的基础知识和动画制作原理,运用动画设计的思想和方法,创作出符合要求的动画。PBL教学模式将知识点与问题直接联系,通过学生自主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学习隐藏在问题背后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能较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笔者所教的学生是学前教育专业多媒体方向班的学生,在采用了PBL教学模式后,学生的课堂主动性较好,与同学、教师的互动积极,能主动研究问题,学生的考试成绩与作品完成质量有明显的提高。尤其在期末完成的学生作品中,不乏优秀作品,其中被笔者推荐参加全国中等职业学校文明风采竞赛动漫类赛项的多件作品获了奖。获奖学生从中获取了成就感,对Flash动画制作的研究更加积极,能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另外,笔者所教的计算机方向班的学生每年进行有效教学展示和学校开放日的计算机作品展示,在展示中,很多学生制作的Flash作品受到了教师和用人单位的好评,并且被推荐应用在幼儿园教学中。
PBL教学模式在Flash教学中的要求
通过PBL模式在Flash教学中的应用,笔者认为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要注意以下几点。
1.对教师的要求
观念的转变,以学生为主体,不代替学生思考,这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对整个Flash知识点、实践技能要有熟练的掌握程度,还需要有更多的创意等,而且要具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课堂组织能力以及控制课堂节奏等技巧,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寓教于乐。
2.对学生的要求
PBL教学的成功开展,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由于学生是带着问题去掌握新的知识点,而且还需要学生主动配合,搜集资料,然后分组讨论,合作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和浓厚的兴趣。
3.课程资源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