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

小学美育教育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美育教育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美育教育案例

第1篇: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

    案例 1:教育科学出版社《小学艺术》五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课题二:跪拜的藏羚羊教学目标1.利用图片和影像资料了解藏羚羊及它们的生存现状;欣赏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感受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内涵及生态道德价值观。

    2.运用绘画、制作等手段对藏羚羊这一题材进行创作练习,能创造性地使用表现材料进行个性化的表现。

    3.根据文学作品《藏羚羊跪拜》,学生尝试用表演等综合形式进行表演,注意把握不同角色的心理特征,用艺术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使学生对藏羚羊产生深厚的情感,树立保护珍稀动物的生态道德意识。

    教学准备

    1.自然界中表现藏羚羊的影视资料、图片资料。

    2.表现藏羚羊的美术作品。

    3.学生进行美术创作时所需的工具、材料等。

    一、导入

    1、借助图片、影视资料的欣赏,引导学生认识自然界中的藏羚羊,了解藏羚羊的基本结构,观察、分析藏羚羊都有哪些显着特点。

    二、新授

    1、结合学生的认知情况,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藏羚羊是怎样一种动物,它们现在的处境如何,我们应该怎样保护藏羚羊。

    2、结合学习活动内容,有选择性地观看藏羚羊惨遭杀害的图片,以此激发学生对藏羚羊命运担忧的情感,树立自己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感,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由于人类的贪婪,野生动物正面临着灭顶之灾。让学生知道美丽的羚羊角与柔软的羚羊绒,只有生长在活着的藏羚羊身上才能构成真正美丽的风景线。

    3、制作参考:(1)创作一幅表现藏羚羊题材的绘画作品。(2)选择多种材料进行表现藏羚羊题材的手工制作。如:挂饰、装饰画等。可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3)组织学生制作表现藏羚羊的头饰、面具,为以后的戏剧表演学习做准备。

    三、布置作业

    试一试,用连环画的形式进行《藏羚羊跪拜》的艺术创作。可以用“接龙”的方式分组进行连环画创作。

    四、小结展评

    1、能否抓住特征将藏羚羊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

    2、能否在作品中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法,并有一定的创新。

    3、能否欣赏其他同学的优点?

    4、能否在本课学习中体会到保护野生动物的重要性,并由此延伸课后讨论。

    五、课后延伸

    组织学生开展讨论“野生动物与人类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无节制的向自然索取,所导致的生态灾难最终受害的只能是人类自己。不要让我们子孙后代孤独地生活在一个没有野生动物的世界里。

    案例 2:结合包头本地特色,以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人文为目的的美术综合探究活动《“小丽花文化科技节” 美术综合探究活动方案》一、活动创意:国有国花,市有市花,人们常用花卉的品质、外形来代表一个国家、一个城市的形象,而小丽花作为包头市的市花,其喻意何在呢?活动通过对小丽花起源、种属、习性、栽培等知识的了解,探究其作为市花的喻意;通过美术拓展性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通过对植物生长与环境改善关系的认识,体验绿色与环保的关系及重要性;通过对小丽花及包头历史文化的了解,引发对拓展小丽花文化,打造包头文化大市形象的兴趣和行动。从而使队员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技实践活动中,建立活动新型评价机制,充分发挥队员的自主意识,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二、活动准备:

    1、召开队干例会,组织假日小队,确定活动方案。

    2、联系家长,做好协同调研准备。

    3、联系市园林研究所,做好调查访问准备。

    三、活动组织领导机构:

    组 长:左琳(校长) 沈宏伟(副校长) 常廷俊(书记)副组长:赵欣(大队辅导员)顾 问:汪恩长 (校外科技辅导员)组 员:一—五年级中队辅导员和美术教师、常磊(校科技辅导员)四、活动过程及进度安排:第一阶段:宣传、动员阶段(4 月初):通过队干例会、队会、校园广播等途径向全校队员宣传“小丽花文化科技节”的活动创意,调动队员参与的积极性。

    要求:三~五年级每中队选出 5 名队员,其中小队长一名,自定队名,以假日小队的形式组织中队调研活动。

    第二阶段:活动阶段(4 月—12 月):(一)、刨根问底:为什么?(4 月初—5 月中旬)包头作为祖国的塞外明珠,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只适合耐干旱、抗风沙、花期长的植物生长。而小丽花为什么会在“市花”评选中脱颖而出?其中有许多原因和故事……三—五年级各假日小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了解:1、小丽花的起源、种属、习性;2、小丽花的栽培;3、小丽花的品质与象征;4、小丽花被评为市花的根本原因及意义。

    要求:以调查报告、资料册的形式写出调查结果。(如是资料摘抄,请写清出处;如是网上下载,请保留网址、网名,最好附带图片资料。)(二)、奇思妙想:做什么?(5 月中旬—10 月中旬)小丽花不畏恶劣环境,仍然顽强生长,而且其姹紫嫣红、竟相开放的景象,把包头装点得如塞外春城一般,这种顽强向上的生命力和坚忍不拔的品质也是包头人民所认同和宏扬的包头精神。我们作为包头的一个小市民,既应积极学习种植小丽花的知识技术,培养更多的花卉美化城市、净化环境,还应从不同角度去开发“小丽花”资源,发展“小丽花”文化,继承和宏扬小丽花精神。

    1、活动标志征集:为我校“小丽花文化科技节”设计标志(每假日小队设计一份);2、花仙子行动:以小队或个人为单位,栽培小丽花。一段时间后以花卉生长效果及体验日记的记录情况为标准,以年组为范围评出“花仙子”若干名。

    3、各假日小队以查资料、访问、上网等形式调查:“小丽花”文化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开发?以此拓宽活动思路。

    4、以中队课题组为单位,成立“小丽花”文化资源开发组,从衣、食、住、行、玩等方面,开发小丽花的文化资源,如:研究小丽花植株品质、制作小丽花系列插花(干花)、设计小丽花服装、制作小丽花相关网页等。

    5、找出队员身边与小丽花品质相似的人和事,在黑板报中建立“小丽花在闪光”专栏,宣传我们身边的“小丽花”。

    要求:各中队自选一项感兴趣且力所能及的内容来开发“小丽花”文化资源,活动强调队员间的合作、互动,重在培养队员的发散思维和创新精神。

    (三)、日积月累:SHOW(秀)什么?(10 月中旬—11 月)将前期活动成果以各种形式积累起来,展示出来!1、“花海如潮”时装设计展:以花的形状、色彩为设计元素,采用环保材料设计、制作“小丽花”系列童装,进行展示。

    2、“花香满径”花卉图片展:以植物分科为范围,拍摄或积累菊科花卉的图片,进行专题展示。

    3、“花草影集”干花标本展:制作小丽花系列干花标本,并附说明文字或诗歌等。

    4、“花之物语”花卉知识册:将一些花卉知识、花卉礼仪等积累制作成册,进行展示。

    5、“花间小憩”网页作品展:将小丽花的相关知识及个人作品制作成专题网页,进行展示。

第2篇: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解读

2015年9月28日,教育部网站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意见》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其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有条件的要增设舞蹈、戏剧、戏曲等地方课程。普通高中在开设音乐、美术课程的基础上,要创造条件开设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教学模块。

案例分析

《意见》后,在教育微信平台上,有不少微友针对美育的话题也展开了讨论。微友“唯美的旅程”说:“我儿子一上学就参加了学校的管乐团。学会一种乐器对孩子考学有帮助。”微友“真心实意”说:“我觉得美育就是要去除功利性,现在的高考改革、教育改革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培养。美育的春天正在来临。”的确,美育对人的全面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令人欣喜的是,目前还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但已经有学校进行美育教学的改革与探索了。

古风社、墨吟文学社……每周二下午,福州屏东中学的同学们就会投入到自己喜欢的社团活动当中。学校依托音乐美术舞蹈专业的艺术特长班,开齐各种学生兴趣的艺体社团活动,推动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个性和特长的发挥。除了积极让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屏东中学还在体音美特色教育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美育系列课程,构建美育课程体系。学校从“德育审美、知识审美、艺术审美、形体审美”四个方面构建了审美课程体系,开发了7本校本教材,并组织实施了美育课程。

把社团活动和美育课程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福州屏东中学对美育的探索。在山西太原,从2011年开始就对音体美进行了学科测查,针对农村艺术、体育教师进行业务培训并以课堂为载体,充分进行课堂美育教学改革。北京市也早在2011年就开始重视美育了,北京市财政拨款支持中小学生走进博物馆等社会资源单位,城区每生每年150元,郊区每生每年200元,惠及百万名北京市中小学生。把课堂“搬”进博物馆,也使美育走出学校,走进了社会。

事实上,很多学校早就在思想上认识到美育的重要性,行动上却依然是“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主要表现在,应试教育几乎完全挤走美育的应有地位。比如幼儿教育小学化,提前教授小学阶段的语数外等学科知识,本应占主导地位的音乐、美术、戏曲等启蒙阶段的艺术教育,却成了附庸。尤其在中小学校,音乐、体育、美术等课程长期被主课挤占,不仅课时少,且师资严重缺乏,致使美育长期处于整个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薄弱环节。有数据显示:目前全国中小学美育教育占到总课程量的9%到11%,而美育教师仅占教师总数的6%,全国1068万基础教育教师当中,美育教师只有不到64万。可见美育之落寞。

有专家认为:要想改变美育的地位,最关键的问题是完善升学评价体系。如果升学评价体系不变,地方政府就无法改变高考政绩观,进而不会重视音乐、美术师资建设和设施配备,学校进行音美教育,也就“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在推进评价体系改革的同时,还要针对学校美育的开展,给地方政府、学校设置一些硬性指标:依法保障学校的投入,按编制配齐音乐、美术教师,不能有编不补缺编,或者不给学校音美教师编制;保证音乐、美术器械配备达标;保证音乐、美术课程的正常开设,不得挤占音乐、美术课程的时间,用于上其他课程。对于不能达到以上硬性指标的地方政府和学校,要依法追究责任。

第3篇: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小学生;美育;情趣

美育是学生在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特别是美术欣赏教育在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方面是最重要的一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开始明确学美术不是为了培养“大画家”,更重要的是提高个人的整体素质。在小学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小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一、美术教育的目的

目前,从大纲制定的教学目的来看,德国、日本的美术教育注重素质的培养,重视人的创造能力与评价能力,强调个性形成,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相互联系,把美术教育作为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全面协调的人,将生活乐趣、艺术实践、社会服务三者统一。但是我国的小学美术教育除了讲究智力和才能的发展外,还强调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掌握,特别考虑政治前提下的以爱国主义为主题的教育,这说明中国的小学美术教育立足民族的基础和本国国情,正在逐步向以素质教育为主的方向转换。

二、美术课堂审美情趣培养的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就更高了,尤其是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作为普遍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我们的目的主要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以培养和提高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为前提,在美术课堂上对小学生进行审美情趣的培养。但是目前在教育方面存在很大的问题,一方面课堂教学存在重技法传授,轻能力培养,只重视个别而忽略了全体,使美术教学出现一定偏差。据不完全统计,在广大教师的教学实施中,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绘画课的教学,手工课则选择较容易的内容教,对于欣赏课,大部分教师则是一带而过,教师本人也不知怎样欣赏或不知道该怎么教学,所以如何在欣赏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让学生主动参与,真正达到欣赏教学之目的,成为教师教学的主要目的。

三、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而是应该把审美教育寓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当中,在进行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其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引向自然、引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等都得到全面的发展。

1.培养学生深入情境理解作品

目前,随着教学的改革,对老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师不单单只是一个单纯的讲授者。教师在教学中设置相关情境,可以使学生更加直接地感受和体验,形成生动鲜明的表象特征,从而加深对材料的理解和认识,在欣赏领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无论是外国的美术作品中的形象,还是中国古人的山水情结,甚至是民间美术样式,都是当今学生比较陌生和排斥的,道德习惯的不同或者对传统的审美观念陌生都会对欣赏结果造成影响。所以,创设具体、形象、感性的学习情境和氛围,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可以引发相应的情感体验,体会作品产生的背景,深入理解作品的意蕴和含义。例如,在欣赏《清明上河图》时,可以请学生闭上眼睛,感受意境,融入其中,同时播放一曲古典音乐《高山流水》营造一种气氛。最后再请学生谈谈他们自己的内心感触。在意境中,让学生有了品味的时间与空间,给了学生消化、发现、吮吸、提高、驰骋的广阔天地,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欣赏中的艺术氛围会变得更浓。

2.在美术课堂上提高学生的观察力

在平常的美术课堂上,教师只是繁琐地罗列一大堆画家和作品来做平淡的介绍,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进行介绍、讲解的比较少,这无疑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对象的能力。长久以往,教师的思想中就日渐丧失对学生审美情趣进行培养这一重要的教育目的,也就偏离了美术素质教育的宗旨。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教师应加强自身的美学修养,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精心准备教案,积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美的环境。比如,在欣赏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图》时,就可以要求学生仔细地观察作品,用简练的语言描述自己看了作品以后的心理感受,然后就可以趁机简单地介绍画家的生平和创作这幅画的时代背景,然后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分析,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中潜移默化地接受美的熏陶,从而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

人通过劳动创造了美,使之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到处都有,美育的途径十分丰富,方法灵活多样。美育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进行,也可以在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进行。美术教学作为学校美育的一个主要途径,并不仅仅像其他学科一样只是渗透美育,因为美术作为艺术的一个分支,它通过塑造典型形象反映现实生活的美。学校应该加强小学美术课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的兴趣得到提高,学习更加主动。学生的美术学习活动通过创设具体情境展开,思维被激活,能力得到培养。不仅能使学生迅速从抑制到兴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小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审美情趣,还能提高他们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使之成为多才多艺、和谐发展的新人。

参考文献:

[1]陈杰.论学生在美术课堂上的审美情趣培养[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2(22).

[2]王香芹.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对话的案例研究美术学[D].浙江师范大学,2012.

[3]王永新.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美术课教学经验探讨[J].才智,2014(5).

第4篇: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

一、课题的提出

(一)现实依据及必要性

1、依据《美术课程标准》及《大纲》要求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课标》中指出“美术教育在于激发学生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美术欣赏是学生通过对大自然、美术作品、生活环境的感受、想像、体验、理解和判断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心理活动,达到以美促知,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促能的教育效果。从而获得终身的、可持续的审美创造力。如何提高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2、目前小学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课程(课型)不被重视。我区现使用人美版教材每册美术19课,专题欣赏只有1-2节课。市区级赛课活动中,容易出课堂效果的往往是实作课,许多学校对美术教师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标准只看学生的绘画作品……于是,美术课程偶被挪作他用,各级赛课的“指挥棒”导向,学校的评价标准,让许多教师放弃上欣赏课。

(2)欣赏课教材与学生认知脱节。我区现用人美版美术教材,每册一般在开始和结尾各安排一节专题欣赏课,但这些课程的内容普遍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脱节。出现知识性、专业性上浮,趣味性偏低的局面,课程一旦游离于学生感知之外,欣赏难以直抵心灵,触动共鸣。长期下去,学生与老师都会丧失教学兴趣。

(3)美术教师专业素养与欣赏课发展的不均衡关系。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欣赏能力。尽管,我校的美术教师均为专业美术院校毕业的专职教师,但欣赏课教学关乎这个教师的美术专业知识、其他领域知识、理论结构、表达方式等综合人文素养。对于综合性强的欣赏课教学,大家都感到难以驾驭。

(二)课题界定及研究的重要性

1、小学美术欣赏的概念界定

欣赏:欣赏就是从一个作品中发现有意义的地方,慢慢去品味,得到一种很愉快的感觉,是个看似简单却十分深奥的东西。

美术欣赏: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是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从而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其作品背后的艺术现象的活动。

2、小学美术欣赏的重要性

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课业形式,是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罗克韦尔・肯特曾说过:“艺术的最高目的,就是使人们更深地懂得生活,进而更加热爱生活。”所以,作为美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欣赏好一张画,一件工艺品,而更重要的是带动学生能独立的去认识美,有选择的接受新的观念。同时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

因此,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本美术教研组确定了《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实践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研究概况

(一)研究目标与内容

1、收集整理适合各年段的欣赏媒材。

2、探索小学各年段适合学生欣赏的美术内容,形成专题欣赏课。利用平时的教学,养成随堂欣赏的习惯。

3、每天利用课前三分钟,了解一位名家或欣赏一幅名画。

4、有效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及鉴赏水品。

5、提高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美与生活的认识及应用。

6、使欣赏课程专题化,常态化,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欣赏课程。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对我校各年段的学生通过访谈、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他们感兴趣的美术学习内容。

2、文献检索法:查阅资料,了解欣赏课教学已有的研究成果。

3、实验法:将我校学生作为实验对象,分年段进行实践探索及研究。

4、案例分析法:针对具体的课例进行研讨、分析。

(三)研究过程

1、前期准备阶段(2011年5月―2011年6月)

(1)调查美术课堂现状,了解学生美术欣赏兴趣;(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3)讨论制定实验研究方案,撰写课题申请报告及开题报告;(4)尝试研究。

2、中期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3年2月)

(1)调整课题实施计划;(2)继续收集文献,充实理论基础;(3)进行美术欣赏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究;(4)撰写中期报告,总结反思。

3、后期总结阶段(2013年3月―2013年5月)

(1)全面总结,归因分析;(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3)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等文字与光盘资料。

三、课题研究主要成果

通过两年时间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和学生都欣喜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收获。

(一)学生方面

1、学生掌握了欣赏作品的方法,提高了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

研究之前,一件作品让学生评述,他一般都只会说色彩鲜艳、非常有趣、好看或不好看等简单、表面的评价词。这是由于学生对作品缺乏深入感知,作品内涵没有深入挖掘。通过欣赏教学后,学生逐渐明白,鉴赏一幅作品,是由感性到理性再到感性的过程。一般欣赏一个作品,先要看整体――看局部――看神态,进行初步感知;接着了解作者――了解创作的历史背景和创作动因――了解作品技法来自何种流派,进行深入了解、理性理解;最后结合自己的已有生活感受,思维作者意图及作品思想、价值意义等,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开阔了学生的眼界,陶冶了情操,提高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成为具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健康的审美能力的人。

第5篇: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发挥 艺体职能 提高 学生素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169

小学教育,是人生中成长发展的基础教育。重视和发展小学生综合素质,能为未来社会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个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就是道德的、智力的、劳动的、审美的、身体的几方面都和谐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重视小学生艺体素质的教育。目前,农村小学的艺体教育教学仍是一个薄弱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人们的认识和重视不够。普遍的人都认为,小学生只要抓好语数基础学科就行,对艺体方面的基础知识和艺体素质,家长几乎不过问,只关心语文、数学成绩好不好。还认为艺体方面对学生智育发展的帮助不大,甚至会耽误语数学习成绩。

其次艺体师资力量较弱。农村小学缺乏音、体、美专职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兼职教师术科专业能力较差,阻碍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

再次设备设施较差。艺体方面的场地器材欠缺。

四是社区、家庭艺体氛围淡薄。农村根本就没有艺体培训班,小学生也不可能在社区、家庭得到艺体素质的培养。

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了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是教育现实发展亟待解决的一个课题。为了发挥好学校主阵地的艺体职能,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我们进行了两年多的课题研究,探索出一条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一是抓好艺体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拟建课堂教学模式;二是为学生提供实践载体;三是充分利用乡土环境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艺体活动,提高小学生的艺体素质,促进小学生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健康素质等的融合发展。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拟建了创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

美育组:拟建了“主题创意设计谋篇构图绘画涂色勾边”的教学模式。

体育组:拟建了“本课堂内容与目标热身训练五步三查教学法放松活动”的教学模式。

“五步三查”基本模式结构说明:第一步:独学;第二步:对学、群学;第三步:组内小展示;第四步:班内大展示;第五步: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一查:在学生独学时;二查:在组内小展示时;三查:在整理导学案,达标测评时。

综合组:数学学科,每堂新授课,拟建了“一名优等生授新知识教师点拨师生总结学生作业”的教学模式。

每次轮流安排两名班上的优等生,在课外预习新授知识,上课当小老师。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收到了极好的课堂效果。

第二,提供活动载体,为学生实践训练搭建平台。

美育组通过“办黑板报、手抄报、绘画展出、硬笔书法、手工操作”等,促进美育素质发展。

每月根据学校德育办公室的安排,由学生办一版主题鲜明的黑板报。每天中午预备后练十分钟的硬笔书法。每期选出好的手抄报、绘画作品在教学底楼文化屏风上展出。

艺体组通过“大课间韵律操、学生运动会、鼓号队培养训练、六一艺术节汇报展示等”,促进艺体素质的发展。

近三年来,体育、音乐组共同协作,教做并更换了两套“大课间韵律操”。鼓号队培养训练,十二年从未间断过。六一艺术节汇报展示,一年更比一年好。

两年多的实践研究表明,效果明显,成绩突出。如:2011年4月,大足县举行的中小学课间舞比赛中,我校荣获“第一名”。并代表重庆市迎接国家级“数字校园”检查进行汇演。参加了县级六一庆祝汇演。2013年4月,我校的大课间活动,在大足区大课间活动录像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第三,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教师的艺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的教学科研能力,组织能力、论文撰写能力。课题活动的组织、开展的过程,加强了同事间的团结协作的能力,围绕这个课题工作,大家出谋划策,有分工有合作,工作有条不紊;课题活动提高了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巩固了课堂教学成果,提升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课题活动的开展,引发了教师对艺术活动教学深层次的思考,通过教学案例的设计、教学反思的总结、教学活动的记录、教学论文的写作等环节,大大促进了教师的理论学习热情,提高了教学研究的意识,增强了科研能力。促进了广大专业教师的快速成长。在发挥自身优势,提高自身素养的同时,积极探索全面的课程改革,努力构建创新型的教学模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如:音乐教师唐钊,在2011年4月,县级音乐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12年区级音乐教师五项技能赛“一等奖”。美术教师杨丁怡,在2011年3月,县级美术优质课竞赛中,获得“一等奖”;2012年区级美术教师三项技能赛“一等奖”,并代表大足区到重庆市参加美术教师技能赛。科研室主任(兼音乐教师)何亚2012年被评为大足区“师德标兵”2013年5月,被评为大足区“劳动模范”。还有刘高兰、刘达琼、明信万、夏兴容等12名教师分别获得区县级各科优质课奖和论文奖。课题研究不但提高了教师的科研水平,而且还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自身素质。他们正在以新的理念投身于教育教学之中。

第四,发挥好艺体学科职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经过近三年的课题实践研究,得出总的结论:充分发挥艺体职能,拓宽了学生视野,开发了学生智力,增强了各学科的融合,促进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研究前,我校学生成绩,在县级抽测中,位居全县71所小学30位左右,属中等水平。研究后,学生成绩在区级抽测中跃居全区前十位。2011年,获大足区教委小学教育质量目标“二等奖”。2012年,获大足区教委小学教育质量目标“二等奖”。

第6篇: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湘西;美术教师;继续教育;模式

湘西位于湖南省西部,主要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这三个市(自治州)组成,地理上属于云贵高原的东部武陵山片区,海拔较高。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村寨居住较分散,人烟较稀少,交通条件较落后,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都不太发达。湘西大部分农村地区为少数民族居住,如土家族、苗族、侗族、回族、瑶族等,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受经济、交通、文化等条件的制约,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普遍缺少教师,作为“小三门”的美术教师更加奇缺,许多学校无法开设美术课,少数能开设美术课的学校也多由非美术老师兼任,因美术老师年龄大、非专业、进修少等原因,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学效果普遍不容乐观,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急需通过继续教育开阔视野,提升教学能力。

一、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领导、老师对继续教育的思想认识上不重视

因农村学校开课多老师少,教师教学任务重,且美术课程不是考试科目,基层学校对派出美术老师参加继续教育普遍不重视。1.领导对派美术老师参加继续教育活动不是很重视。学校领导不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美术老师的继续教育,不少学校的领导认为“美术老师没有必要外出培训”“美术成绩好也不能提高升学率”“美术老师外出培训就是玩”“美术老师不参加外出培训,在农村学校也能上课”。2.美术老师对外出参加继续教育缺乏主动性。年龄大的老师认为自己反正快退休了,没有必要出去辛苦的学习,年轻的老师认为自己毕业不久,在师范院校学习的知识还可以维持课堂教学。中年老师面临孩子的教育问题以及生计问题,也不愿意外出培训。这些消极的认识和态度会影响参加了继续教育的美术老师,也会使一些一线老师对继续教育的质量产生怀疑,影响继续教育的培训质量。

(二)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方式单一

1.参训老师专业基础、年龄结构的差异影响了培训效果。继续教育美术培训班经常把专业美术老师、非专业美术老师混合在一个班级开展教学,而且参训老师的基础不同,年龄不同,但大家都学习同样的内容,这样难以评价学习效果,难以评优评先,影响了培训工作的开展和参训美术老师的积极性。2.专家授课内容与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一线老师的实际需求有一定距离。继续教育的培训老师一般以专家为主,许多专家是高校教师,省级教研员,或深圳、湖州等来自沿海发达地区的美术特级教师,这些专家们确实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非凡的成绩,但专家们的讲课内容普遍以城市或远海经济发达地区为基础,对于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学校而言接地气不够,专家们引领的道路与广大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交通不便、信息滞后、经济不发达的现实有一定的距离。3.培训方式单一,学员学习积极性有待提高。许多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美术老师在一线工作多年,教学经验较丰富,理论基础普遍不扎实,但许多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式以讲授为主,缺乏启发性,基础理论、名词概念讲解得多,而联系湘西地区特有的文化资源、自然资源进行的案例分析讲解得少,“满堂灌”较多,师生互动较少,参训学员主动思考不多,通过培训得到的启发有限。

(三)培训指标少,教学任务重,培训经费不足,教学与培训的矛盾突出

随着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培训规模的扩大,培训人数的增加,教学与培训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因教学任务重,有的学校派出老师上课后,原任课班级无老师代课,使基层学校不愿派老师外出参加培训。湘西属老少偏穷地区,经济上本来就欠发达,主管部门送师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继续教育的深入开展。

二、实施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继续教育的对策

(一)更新观念,改进方法,建设具有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特色的培训模式

1.改进培训方法,更新教学内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师培训应该根据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地域特色开设课程,湘西地区闭塞的同时也保留了许多优秀传统资源,如民间节日“赶年场”“赶秋”“三月三”等,民间习俗“对苗歌”“过苗年”“赛龙舟”等,民间美术“苗族刺绣”“苗族剪纸”“土家织锦”等,在继续教育注重教育的共性上如能突出湘西地区的“个性”,培训效果定将事半功倍。2.设立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学继续教育利益驱动机制。湘西地区许多美术老师都是非专业老师,她们和城市美术专业老师相比,可能素描、色彩等专业知识技能不突出,但她们大都有自己独特的民间美术技能,如刺绣、木雕、编制、泥塑等,非专业美术老师的技能考核方面,湘西自治州已经开始使用民间美术技能作为评价项目,如果结合继续教育在职称评定、晋级晋升方面也能增加民间美术项目,老师们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会更高。

(二)申报相关基金会的培训项目,争取资金政策的支持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热点问题,许多民间基金会也关注教育,关注少数民族农村地区基层老师的培训,比如福特基金会、实事助学基金会、好未来公益基金会等多年来都关注农村地区教学教学。在政府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引入民间基金会的力量,广泛开展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师培训,能提升教师水平,促进教育公平。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的“蒲公英行动”自2003年从凤凰县启动,一直以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和教育公平为奋斗目标,现为国家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艺术委员会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蒲公英行动”在湘西地区以凤凰县为中心,组织了多轮湘西地区美术老师和校长培训,先后有凤凰县腊尔山希望小学、阿拉乡中心完小、文昌阁小学、龙山县民安镇二小、吉首大学师范学院附小、怀化铁路第一小学、麻阳县锦江小学等21所湘西地区农村学校的美术老师参加了相关培训,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美术老师参加培训不需要原单位承担任何费用,全由福特基金会提供资金支持,深受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和当地教育局好评,湖南省教科院市级美术教研员工作会议也曾在凤凰县召开年会,年会还组织全省美术教研员到腊尔山希望小学参观考察,把湘西美术老师培训模式向全省作了推广。“蒲公英行动”湘西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美术老师和校长培训一般在湘西举行,这些培训经常邀请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组长、首都师范大学博导尹少淳教授,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广州美术学院陈卫和教授,国家艺术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浙江师范大学李力加教授等专家等专家到湘西举行接地气的讲座培训,专家们甚至直接到阿拉中心完小、文昌阁小学、腊尔山希望小学等学校与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对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美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提高很快,培训效果显著。阿拉乡中心完小美术教研室的美术老师都是由语文老师、数学老师等非美术专业老师组成,她们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掌握了利用湘西当地文化资源转化为美术资源的方法,她们开发的《苗族服饰》校本课程多次外出送教并入编教材,非专业美术老师组成的阿拉中心完小美术教研室被评为“湖南省优秀艺术教研组”。箭道坪小学美术组老师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以少儿版画为突破口,开发了《中国凤凰少儿版画》校本教材,学生作品多次远赴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地展览并获奖。腊尔山希望小学美术教师龙俊甲老师是腊尔山第一位专职美术教师,2003年参加蒲公英行动,通过继续教育培训开发了乡村泥塑、树皮画等地方课程,先后荣获“湘西州美术学科带头人”“湖南运达乡村教师奖”“美术报2013年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2014年被评为湖南省特级教师。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数量少、学历低、底子差,急需通过继续教育培训提升能力,开拓视野。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2015]71号)指出:“重点关注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美育教学条件的改善”“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类学科教研队伍建设”。2015年3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在出席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工作会议是也指出:“要努力配齐配好专职美育教师,重点补充农村、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国家已经发现农村艺术教育是薄弱环节,并逐渐认识到艺术教育对培养“一个全面的人”具有别的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美术教育工作现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受到重视的一个时期,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学校美术教师若能顺应时代潮流,积极参加继续教育培训,结合湘西特色吸收外部力量为我所用,提升自身素质,定将建立具有湘西地域特色的少数民族农村地区美术教育新模式。

作者:谷炽辉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创设情境 挖掘教材 课外活动

To know beauty, to discover beauty and to create beauty

------Talking about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filtrated into Chinese teaching

Pan Weinan

【Abstract】In elementary Chinese teaching, teachers should design the teaching scene with heart, should dig out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factor hidden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adequately, should make students apperceive the feeling, aesthetic taste and aesthetic idea hidden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 through the teaching activity in class and after class and should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appreciate beauty. Only inspiring students with their feeling of Chinese class from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form just can develop their intelligence quotient and educational quotient and prompt them to learn how to conduct themselves, learn how to live and how to study.

【Keywords】Creating condition Digging teaching material Extracurricular activity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应该做到既有趣,又有情,而且注重美,即加强美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鲜明特色和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还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去感知教材中所蕴含的情感、审美趣味及审美理想,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而且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让学生真正融入到活动中去,并在生活中引导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在学生心田播下美的种子。只有从美育形式激发起学生对语文课的情感,才能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商和情商,激励他们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

1.创设情境,让学生认识美、感受美。审美活动是带有浓厚的感彩的活动。古人讲:“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儿童的审美情感是以形象感知为依托的,所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引领学生进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审美情感,使学生学得有滋有味。

1.1 利用音乐创设情境。音乐是情感的渲泄,结合课文内容运用音乐引导学生走进课文的情景,会取得较好的效果。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章,特别是古诗大都绘声绘色、情景交融,显示出一个个寓意深刻、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音乐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从而领略其音响和色彩的美。

如在教学《牧童》一诗时,引导学生抓住“歌声振林樾”一句,联想那夏天知了唧唧喳喳、清脆悦耳的啼叫声;又抓住“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一句,联想顽皮的牧童想捉知了的有趣场面。这里虽然没有运用象声词,但是牧童歌声、知了的鸣叫,声犹在耳,令人神往。语文教材中像这样有声有色的描写是很多的,引导学生入境欣赏,观其色、闻其声,从听和视的感观上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教育。

1.2 利用黑板画创设情境。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用形象、色彩、声音思维的,小学生尤其如此。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而直观形象的黑板画能更快地让学生明白课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老师在黑板上寥寥几笔的简笔画,就像一条鲜明、清澈的小溪不断地流进学生的心田,它让学生的记忆变得那么的敏锐和牢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同样阅读一段话,没有图画提供的情境,理解起来就比较困难,而有了图画提供的语境,理解起来就容易多了。

2.挖掘语文课本中的美育因素,让学生发现美、享受美、创造美。小学语文教材以其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和热情洋溢的抒彩集中体现了艺术作品的美。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品味和欣赏,从而感受美的熏陶,增强美的享受。同时,语文课本本身就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美的世界。每篇课文都蕴含着美,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如自然美、艺术美、社会美和人性美。这些美都是以语言文字为信息载体的。课文是书面语言的海洋,里面的语言形式数不胜数。修辞上,有生动、贴切的比喻,有铿锵有力、富有节奏的排比,有形象、巧妙的拟人。风格上,有精炼的一语破的,有工整的、充满韵律的对仗,有雅俗共赏的诙谐和幽默……可以说,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语言应有尽有,给人们以美的享受。

2.1 领悟意蕴美。作者为了造就更高的境界,力求“言有尽而意无穷”,常常在作品中将景与情结合得自然融洽而且有深刻的内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感知形象的外部形态上升到理解形象的内在意义。对意境美有所发现,有所领悟,即除了了解作者的用心,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还要有自己独到的感受,引发出超越文章有限意义的见解。如教《草》一诗时,要引导学生不仅理解野草秋天干枯而春天蓬勃茂盛、火烧不尽的情景,由衷地赞美其旺盛的生命力,而且要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对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精神的歌颂。这样,挖掘语言内涵,体会文章的意蕴美,自是“别有一番‘美’味在心头”了。

2.2 探求哲理美。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特别是古诗中有不少精当凝练、充满哲理的佳句,饱含着作者深刻的生活感受,思想容量极大,因而千古传诵,益人心智,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和教益。还有一些文章通篇饱含哲理,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这些如珠妙语或整篇文章,阐发其中的“理趣”,探求并欣赏其哲理美。如教学《要下雨了》一课时,教师抓住小白兔和小燕子、小鱼、小蚂蚁的对话,提出问题:燕子下雨前为什么低飞?小鱼为什么要游上水面透透气?蚂蚁为什么要搬家?帮助学生理解下雨前一些事物的变化,明确“认识来源于实践、依赖于实践”的道理,体味文章的哲理美。

2.3 仿说、仿写让学生创造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一般指学生在感受美和理解美的基础上,教师引导他们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仿照文中的句式进行了重新加工、提炼,创造出又新又美的艺术形象。学生可用自己的笔画出来,可用自己的嘴说出来,也可用自己的手写出来。从美育观来看,这种仿说、仿写、配画是理解美和深化美的途径之一,是学生表达美、创造美的良好开端。

如当学习完《四季》一文后,老师深情地说:“课文写得多美呀!现在让我们也做回小诗人,学着课文中的样子做一句诗吧!”于是出示小黑板:________,我是春天……

学生的学习过程首先是模仿的过程,但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在模仿中有所创新。所以说,模仿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的一条有效的途径。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会使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意志,产生美德。

3.开展课外活动,在大自然中吟诗引句以感受美、创造美。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是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的绿色课堂。”是的,大自然是绚丽多姿的,到处都有美的足迹。春天来了,柳树抽出了新绿的柳枝,孩子们吟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田野里,孩子们尽情地放飞五彩的风筝,体味“忙趁东风放纸鸢”的愉悦。在夏季,新荷尖角出水,蜻蜓萦绕之时,把孩子领到池边观赏,在那蜻蜓站立荷尖的瞬间吟诵“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诗句,惬意怡神。秋天,金风送爽,层林尽染。拾级而上,于萧瑟的秋风中惊艳“霜叶红于二月花”的绚丽。冬天,去品味“风雪夜归人”的温馨,感叹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洁,美不胜收,妙不可言。

语文课是美的世界,是美的海洋。大自然处处都有美,只要我们在课堂内外注重发掘利用美育因素,就能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良好品格,使他们受益终生。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仅可以培养、塑造人的情感和心灵,造就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个性,而且会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全面的知识,锻炼学生的意志,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参考文献

第8篇: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

摘要:小学生德育教育是小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能够填补我国小学教育的空缺,丰富传统德育教育的内涵,从而促进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成为全面发展的未来之材。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案例入手,对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的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小学德育;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案例分析

当前,社会飞速发展,信息的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小学生的鉴别能力比较差,很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导致心理上和行为上的偏差。在学校中,很多教师都认识到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方法。我们应从小学生的心理入手,将德育教育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发掘出小学生内心的想法和渴望,为小学生解决学习上和生活上的困难,帮助小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小学生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我们将从案例中学习和成长,分析小学生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积极探索解决方法。

一、将学生放在教学主置上

王某是学校的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平常成绩较差,并且呈现出逐步下滑的趋势。课堂上能遵守纪律,但注意力不集中,一直昏昏沉沉、无精打采,老是趴在课桌上。不肯写作业,不写回家作业。父亲在外工作,无暇顾及他的学习,也没有心思管他,对他放弃了。母亲常常加班,即使想管他,也没有能力管得动,因为他的母亲说上去根本不听。由于害怕学习,不想完成作业,又不愿意接受同学的帮助,学习成绩越来越差,导致恶性循环,没有学习兴趣,对学习越来越怕。他说,走进学校就讨厌、害怕、无力,丧失了对整个学校生活的兴趣。

在教学中,王某这样的现象并不少见,但是很多教师没有重视到问题的严重性,将这类学生划分到“坏学生”的范畴中, 对其不闻不问,使得学生更不愿意来到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将学生放到教学主体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和生活的主人,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了解和沟通,让学生能够对教师敞开心扉,共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用阳光、乐观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更多挑战。因此,教师与王某进行了深刻的谈话,并用很多鼓励性的语言,使王某渐渐打开心扉,与教师讲述了自己在学习中和生活中面对的问题。教师对王某心理中的担忧和焦虑进行了疏导,并与王某的家长进行了沟通,让家长多多关注王某的心理变化。慢慢的,王某在教师的关怀下渐渐抛开了阴影,拥有了更多的好朋友,与家长的关系也更好了,在学习上也更加努力,与同学互帮互助,终于在期末考试中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并成为班级中的数学课代表。

二、提高教师个人的综合素养

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并且对于教师的一举一动非常敏感,教师的态度和话语将对小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教师的个人素养是小学生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位教师,教学水平较好,是团队中非常优秀的教师,但是却非常不注重自己的口头用语,经常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不注重自己的语言表达。例如,在他的课堂上曾经有一名女同学由于肚子疼旷课,这名女生的性格比较内向,面对男性教师不好意思说出自己旷课的原因,在教师询问她的时候闪烁其词、支支吾吾,最终这名教师由于生气不由得讲了很多脏话,使女学生心理上非常的害怕,以为教师在骂她,最终回家以后生了一场大病。这位教师本身没有太大的恶意,只是在态度上和方法上存在着问题,就使一名学生在心理上和生理上受到损害。由此可见教师综合素养的重要性。

因此,教师必须要强化自己的德育意识,认识到自己行为对小学生在心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的影响,全面提升自己的个人素质。首先,应提高文化素养,不仅让自己在学科专业上有较强的素养,也能够具备良好的文学、艺术素养,在日常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熏陶,使学生能够具备基本的审美能力、明辨是非的能力。其次,应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注重对自己行为的监督,坚决不说脏话,注重自己的x表和卫生,在品行方面给予小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最后,应提高自己的学习素养,在教学空闲时间多多学习额外的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并在学生心中树立起一个热爱学习的教师形象,为学生做好带头表率作用。

三、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有趣的教学活动和课外活动

在课内,教师不仅寓德育教育于教学过程,还应鼓励和指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社会调查等途径搜集资料,从中受到教育,如带领学生参观民兵营,让他们在跟军人交流中理解德育道理。去看望孤老院开展帮助老人活动,通过帮助老人与老人交流让他们早点体会做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要做些什么。还可以组织学生广泛开展“社区假日小队”、“扶助残疾儿童”、“参观污水处理厂”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受到良好的教育,切身感受到自己必须做什么。多让学生参观些革命烈士纪念馆,沐浴在革命烈士的教育之下,体会新生活的来之不易,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这样不仅智力得到发展,学生还在人际交往、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方面得到锻炼,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育熏陶。

教师还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授课内容,相应地开展主题班会、集体游戏、参观旅游等一系列的活动深化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这些活动过程中受到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习惯。例如,在每年的元旦、清明节、端午节、母亲节、父亲节、儿童节、国庆节等等我都会组织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然后通过板报、手抄报、写感受、表演自编的节目或开辩论会、走出校门体会外界大自然的美好和社会的变化等等来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生活、内心充满对生活的一种向往。这样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风,南天涯,冉旭. 小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德育教育的实证研究[J]. 运动,2016,(18):58-59+135.

[2]闫闯,郑航. 小学德育教科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嬗变――以四套人教版小学德育教科书为文本[J]. 课程.教材.教法,2015,(10):72-78.

[3]毛云飞,李宇. “立体交叉”:联通和优化儿童德育与心育流程――楚州实验小学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创新研究[J]. 学子(理论版),2015,(08):35.

第9篇:小学美育教育案例范文

关键词:审美教育;音乐的文化内涵;实践音乐教育哲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8-0214-01

审美教育,狭义地讲是通过艺术手段对人们进行教育,简略回顾历史,有关“审美的”(aesthetic)现论探讨开始于18世纪,审美音乐理论19世纪方才出现在中欧。在中国,美育的历史几乎同人类文明的历史同样悠久。原始社会的巫术就是美育手段,周代形成的“六艺”,两汉的赋,魏晋南北朝的辩谈、书画与雕刻,唐宋的诗词,元明清的戏曲与小说都对人们起着审美教育作用。中国自实行近代学制以后,中小学里开设了唱歌、图画、劳作等课程。曾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2000年研制的音乐新课标提出了它的音乐教育思想:“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该种哲学认为:“音乐教育的重要价值是审美教育,未来的课程改革将确立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理念,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使其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这才是我们音乐教育的理想目标,因此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乃至教学的全部过程都必须体现这种理念。”同时新课标也提出了审美音乐教育教学内容和方法原则:“我们必须有效地调整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坚持音乐审美基本原则,教学中,应充分揭示音乐要素(节奏、旋律、和声、力度、速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让学生亲身感受音乐中的激动人心。”雷默的《音乐教育的哲学》对20世纪音乐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音乐审美教育在全世界的音乐教育领域建立了一个广泛的可被接受的基础。我国的音乐新课标正是在审美音乐教育哲学的基础上建立的,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哲学贯穿了整个音乐教学领域。

虽然音乐新课标大力推崇审美音乐教育,但是越来越多的人看到它的缺陷,我们没有看到音乐新课标中关于“审美”的界定,也无任何理论阐释,从其理论依据来看,它出自从席勒、康德美学理论的引用。审美音乐教育将音乐教育禁锢在“审美的牢笼”中,使音乐教育无法面向人类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的世界敞开。因为,音乐生活与人类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活动各领域息息相关。音乐审美教育是一种纯粹的感知,它把“音乐”等同于“音乐作品”,并作为一种客体来认识它的本质,将“音乐”和“音乐作品”混为一谈,这种音乐教育对音乐的关注过于狭隘,低估了音乐的过程以及艺术性的和创造力的音乐创造活动过程。由于音乐作品是一种客体存在,这就限制着对音乐的理解和体验,“审美教育”坚持听者总是从审美角度聆听,带着对音乐作品音乐结构的专注。这种审美的音乐教学是一种“欧洲中心”的谬论,认为从审美角度聆听音乐是最有价值或最有音乐性的聆听,这是一种标准化的假设,而不是对世界各种音乐过程的真实描述。

随着世界各民族的沟通与交流越来越频繁,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教育领域都呈现出多元化的态势。在音乐教育界,人类学家提出“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这一思想,这为音乐教育理念指明了新方向。

2009年在广州召开的音乐教育哲学学术研讨会上,埃利奥特的《关注音乐教育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成为了专家一致认可的新理念。实践音乐教育哲学是以“理解”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哲学,它认为审美音乐教育为基础理解音乐是远远不够的。它强调音乐不仅是乐音的,从事音乐的实践者、实践者的行为、结果以及时间的整个过程,都会对音乐的意义产生影响。它对音乐的解读和分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音乐结构、行驶本身,充分肯定了音乐的社会、文化内涵。它强调每种音乐文化的合理存在都有其无法取代的价值。实践音乐教育哲学关于音乐体验的观点强调:音乐听赏只是音乐实践的一部分,作曲、改编、表演等等也是音乐实践的组成部分,同时,音乐实践脱离不了具体的音乐语境、社会文化、政治制度、,只有在不否认这些因素的前提下的音乐实践,才是生活实践的常态。

“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的理念在多元化的今天看来存在一定的缺陷。当我们把音乐的视野转向世界多元文化音乐时,不光是音乐的哲学、美学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就是“音乐”本身也是多元的。我们需要了解对世界音乐文化研究和跨文化研究的丰硕成果,是我国学校音乐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金亚文.小学音乐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金亚文.音乐新课程与示范教学案例[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32-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