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医疗服务能力提升方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上海泽信软件有限公司已成功推出全新的以电子病历系统为核心的全面的医疗服务机构信息系统软件解决方案。公司卓越的服务理念保障软件产品在医疗机构中成功实施,确保医疗用户信息系统可持续发展。
公司于2010年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11年被认定为软件企业,2012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2010年通过微软金牌合作伙伴认证,目前具有数据库平台和门户网站开发的金牌能力、数据集成的银牌能力,是微软执行新的金牌合作伙伴认证以来首批获得通过的金牌合作伙伴。同时也是微软医疗解决方案部的核心合作伙伴,是国内第一家为Amalga UIS提供应用产品的合作伙伴。公司于2011年被授予2011年度微软医疗行业最佳合作伙伴。2012年成为Intel医疗行业合作伙伴。
公司产品研发秉承“开放”、“合作”、“创新”的理念,运用面向对象和服务的技术为医疗用户提供可扩展、轻量级应用,产品直接内置集成交换服务,降低医疗用户升级和更换系统的风险,确保医疗用户系统可持续优化。作为公司产品研发的重点之一,公司将为现有的医疗用户在不改变现有信息架构基础的前提情况下,提供提升其信息潜力的医疗软件解决方案。
在过去3年里,泽信软件承担了国内5家三甲医院的Amalga UIS医院集成平台的实施,并都已交付用户使用;2011年向市场推出医院感染监测管理系统(Zesing NIM),在2年的时间里,Zesing NIM已经拥有近50家客户,全国前100强医院中超过10%的医院选择了Zesing NIM;2012年下半年,公司新一代的以CPOE为核心的电子病历系统(Zesing EMR)问世,凭借着对新时代医院建设需求的理解以及全新的服务理念,这种新型的临床应用信息系统建设模式迅速获得了市场的认可,产品推出1年时间内已在4家三甲医院实施并交付使用;泽信医疗智能解决方案(Zesing HBI)和科研随访管理系统已在医院获得成功实施,已经获得了用户的认可。
【关键词】评价标准差异;患者视角;医务人员视角;医患关系
医院的竞争力取决于它的技术、运营、规模、品牌和学术影响力(庄一强等,2016)。其中患者的满意度将直接影响医院的社会形象,是其品牌资产的外在体现。因此,现有大量研究聚焦于探索医疗服务质量的患者满意度,这不仅有助于发现医疗过程中的质量问题,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也有助于改善患者体验,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2013年,国家卫计委的第五次卫生服务调查综合24600例门诊患者和24740例住院患者的亲身体验,得出了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最不满意的三个方面:医疗费用高(>40%)、技术水平低(>16%)和服务态度差(>13%),这一结果揭示了影响患者质量感知的主要因素。然而,医疗服务是典型的双向互动,其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医患双方的合作,单从服务接受方的角度提取质量标准似乎仍有不足。一方面,患者因其知识背景的局限,不一定能对医疗服务质量做出客观准确的评价;另一方面,作为服务的提供方,医务人员理解的服务质量很可能与患者存在差异。
一、患者与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医疗服务质量
患者视角下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常用患者满意度来表征,它指的是患者对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的主观感知与其期望之间的差异(王琨和李红,2010)。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者们就已经开始关注患者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其结论表明患者在医院体验的服务质量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和服务水平、医院的医疗设备、诊疗住院环境,还取决于收款处、住院处等行政人员以及保安、保洁等的服务水平(马晓慧等,2011)。从患者视角把握医疗服务质量的决定因素,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塑造医院的品牌形象。但同时也必须认识到,医疗服务是一个特殊的综合服务过程,服务的供求双方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为此,患者并不一定能够客观地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做出准确评价。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医疗服务质量指的是医院各个服务群体(包括医护人员、行政人员、保安、保洁等管理人员及膳食服务人员等)认为应当提供给患者的服务水平。鉴于医务人员所具备的独特知识背景、职业经验和责任,他们对自己的工作的理解在某些方面可能有别于患者。例如,医疗服务的首要目标是治病救人,针对患者的病情及时、准确、合理地做出判断并提供相应的诊疗方案,因此在面对有争议的诊疗结果时,医务人员考虑的多是疾病的演化趋势、诊疗方案是否符合专业标准以及设备性能问题(尚鹤睿,2011),而患者更多评价的是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或工作态度。一方面,医务人员基于自身的专业素养,倾向于对医疗服务结果做出理性的判断;另一方面,患者承受着身心的折磨,更容易关注情感上的抚慰。如果医务人员过于强调理性,把患者当作理性人看待,认为患者应当能够做出理性的医疗决策和选择,就有可能导致矛盾和冲突。患者与医务人员视角下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是否存在差异,存在什么样的差异。对于这个问题,以往的研究鲜有涉及,本文尝试做出解答。认清这种差异将有助于厘清医患矛盾的起源,减少医患冲突,提升医院整体的医疗服务水平。
二、ServQual量表
ServQual量表是度量服务质量的一个常用工具,它建立在Parasuraman等人提出的服务质量差距模型基础上,总共包含有形性、响应性、移情性、保证性和可靠性五个测量维度。该量表具备良好的测量信度和效度,在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应用于服务行业的学术研究和日常管理,近年来也开始普及到医疗卫生服务行业,用于监测医疗服务质量。例如,我国的研究者张礼和李敏等人就结合ServQual,分别设计开发了针对患者和医院职工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并从中得出了提升患者和医务人员质量感知的相应建议(张礼等,2016;礼敏等,2014)。应该说,研究者已经开始意识到患者和医务人员对于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标准可能存在不同,但并没有就这种差异做出针对性的分析。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基于ServQual量表提出的有形性、响应性、移情性、保证性和可靠性五个测量维度,综合张礼等人开发的针对门诊患者的医疗服务质量满意度测评量表(张礼等,2016),以及李敏等人开发的针对医务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测评量表(李敏等,2014),同时结合其他相关文献中的量表条款,整理设计出了基于患者和医务人员两种视角的测量问卷。通过前期针对87名门诊患者以及47名医务人员的预调研,我们对初始问卷的问项进行了优化,最终形成了正式的调查量表。每个题项均使用likert5级尺度度量,1分表示“非常不满意”,2分表示“不满意”,3分表示“一般”,4分表示“满意”,5分表示“非常满意”。2016年11月至12月,我们应用上述问卷分别对杭州三家公立三甲医院以及一家民营医院的患者与医务人员进行了调研。根据医院的日均门诊量确定每家医院调查的样本数量,最终发放患者问卷65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57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8.92%;发放医务人员问卷250份,其中有效问卷23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2%。
四、研究结果
调研问卷所罗列的问项均来自于国内外的成熟量表,并通过实地预调研进行了问项的检验和筛选,从而较为全面和准确地反映出患者与医务人员对医疗服务质量的体验和感知,因此具备了较好的内容效度。同时,运用SPSS19.0对578份患者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Cronbach’sα值为0.912,对238份医务人员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Cronbach’sα值为0.903,均说明测量量表的信度较好,具备研究所要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最终的测量量表问项和测量结果详见表1所示。针对人口统计学特征、家庭可支配收入、参加医保情况等控制变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与以往大多数文献中的观点一致,此处不再赘述。由表1可以看出,从患者的视角来看,得分最低的三项内容分别是“医务人员迅速及时回应您的需求”、“医务人员即使再忙也会回答您的问题”、“医院提供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相一致”。这表明患者对于医院提供的医疗服务在响应性和可靠性方面有所不满。患者对医疗服务过程中与医务人员的沟通环节有着较高的期望,却没有得到满足,并由此认为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服务态度并不匹配。反过来,从医务人员的视角来看,得分最低的三项分别为“医务人员迅速及时回应患者的需求”、“医务人员总是尽力帮助患者解决问题,承诺的都能做到”、“医院工作时间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这表明医院的医务人员也意识到,其提供的医疗服务在响应性、可靠性和有形性方面有待加强。一方面,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问题需要进一步改善;另一方面,医务人员也需要以实际行动赢得患者的信任。
五、研究结论与启示
如何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体验,一直都是医院管理层极力想要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要想提高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满意度,首先要加强医患沟通。患者需要医生对自己的病情、诊疗方案、康复保健等问题提供详实的解释和应答,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疑虑,减少医患之间的误会。现有的医患沟通研究指明,医患沟通包含一般性沟通、共同决策和人际关系三个方面;医务人员应当启发患者表达自己的期望,描述自己关注的问题,并做出适当的反应,为患者解释病情、诊疗程序、治疗方案;同时需要考虑患者执行决策的能力,尊重患者,保持友好、谦虚的态度,为患者提供一定的情感支持(朱芳琳等,2014)。其次,针对患者提出的医务人员服务意识不够强,医疗水平与服务水平不匹配的问题,医院应当在强化医务人员技术知识培训的同时,同步完善其服务理念。一直以来,医患双方在医疗过程中的地位并不平等,医务人员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在医患关系中占据着天然的主导地位,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医务人员的傲慢与冷淡。事实上,医疗救治也是一个提供服务的过程,医务人员需要转变理念,将患者置于平等地位看待。
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结果也表明,作为服务提供方,医务人员对医疗服务质量有着与患者不同的看法。除了医患沟通,医务人员更关注医疗服务的可靠性,更注重彼此之间的信任。诚然,在医疗救治活动中,医生与患者具有同样的立场,他们有着共同的目标——战胜疾病,故而不应站在对立面,而要互相信任与配合。医生给予患者的承诺需要建立在善意和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患者也需要对医疗活动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有正确、客观的认识,这样才能让患者对医疗过程及其结果形成合理的期望,提升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体验。针对这一点,医院有必要对患者进行适度的医学常识教育,以尽可能降低医患之间的认知差异,减少沟通障碍。与此同时,医务人员也必须认识到其在医院区域内的一举一动,代表的不仅仅是其本人的形象,更是医院的形象,是整个医务人员队伍的形象。这种医疗服务质量的外在表征不仅能给予患者最强的信任暗示,也能够减少获取患者信任的成本,优化患者的体验。
良好医患关系的构建与维护不仅取决于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同时也与医患双方的认知有关。考虑到医务人员和患者在知识背景、法律地位、伦理要求等方面的差异,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认知和评价也理应有所区别。正确认识这种区别,找出差异所在,不仅有助于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促进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医院的品牌价值和形象。
【参考文献】
[1]李敏,吴艳玲,袁涛等.运用ServQual量表评价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中国医院管理,2014.02.40-43.
[2]马晓慧,王鲲,王培军等.患者满意度调查管理的优化及其价值.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3.360-361.369.
[3]尚鹤睿.医患关系的心理学研究.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4]王琨,李红.患者满意度调查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医院管理杂志,2010.6.550-552.
[5]张礼,李敏,钮骏等.医院门诊患者满意度评价模型构建及实证研究.中国卫生资源,2016.6.485-489.493.
[6]朱芳琳,滕志香,赵书峰.国外医患沟通质量评价量表研究综述.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03.376-381.
[关键词] 糖尿病;乳腺病;治疗;综合护理;一体化方案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4062(2016)03(a)-0143-02
The Research on the Integrated Program Treatment Program of Diabetes Patients With Breast Disease
ZHANG Zhuo,DING Xiu-rong,ZHENG Wei,LIU Jing-yan
Tumor Hospital of Jilin Province,Changchun,Jilin Province, 130012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medical technology in our country, the treatment level of the doctor and patient has become a characteristic topic.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obtain greatly improved, and the number of diabetes patients present is in the high rising speed, in the treatment of breast found breast disease and diabetes patients, which requires 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a diagnosis and giving treatment to take into account two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from the needs of patients and treatment of, which requires provide integration of treatment and nursing of treatment. This paper is combined with the daily treatment of specific experience, to explore the treatment of diabetic patients with breast disease and nursing integration scheme, which could provide better treatment for diabetic patients with breast disease patients.
[Key words] Diabetes; Breast disease; Treatment;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grated program
在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医疗技术发展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提升医患的治疗水平成为了特点话题[1]。近些年来糖尿病的患者的数量呈现较快的上升速度,同时,在乳腺科治疗过程中就发现存在乳腺病和糖尿病合并患者,这就要求在诊治过程中需要兼顾两种病理特征,从患者需求和全方位治疗出发,这就需要提供治疗及护理一体化的治疗方案[2]。该文就是结合日常治疗工作中的具体经验,探索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的治疗及综合护理一体化方案,从而为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支持。
1 糖尿病和乳腺病的关系研究
在治疗过程发现,存在一定数量的糖尿病合并乳腺科疾病的患者,这就说明这两种疾病存在一定的关系,根据当前的研究分析[3],其中两者的关系体现在具体的病理中。糖尿病主要特征就是由于缺乏胰岛素分泌能力,不能降低体内的血糖水平,从而出现了慢性血葡萄糖水平增高的问题。而乳腺科疾病主要以女性为主,主要是其自乳腺出现病变,产生了相应的症状[4]。
在调查研究中发现,胰岛素作用不仅仅在于降低血糖,而且还能够直接影响体内有丝分裂、抗凋亡作用及其影响体内性激素环境,产生相应的作用,这些作用于乳腺科疾病就有着密切的关系[5]。胰岛素的主要靶器官是骨骼肌、月旨肪组织和肝脏;但是,许多其他组织,包括健康的乳腺组织和乳腺细胞,胰岛素的结合导致了酪氨酸残基在细胞内亚单位的自动磷酸化并激活酪氨酸激酶,这就对乳腺疾病的发生有着促进作用。
血中高内源性雌二醇和雄激素及SHBG与绝经后妇女乳腺疾病风险强相关,通过增加雌二醇和雄激素的生成并降低肝脏SHBG的生成可导致血中性激素的失常,这种情况提示其为联系绝经后肥胖和乳腺疾病产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糖尿病妇女中可发现性激素和SHBG有同样的变化,女性糖尿病患者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升高,而内源性雌激素水平升高正是乳腺疾病产生的重要原因。
VEGF还是一种血管渗透剂,可以升高血管尤其是微小血管的渗透性,使血浆大分子外渗并沉积在血管外的基质中。糖尿病患者高水平的胰岛素及IGF均可上调VEGF,促进肿瘤血管新生,增加肿瘤血液供应,从而促进肿瘤生长。已有学者研究证实VEGF在乳腺癌组织中过度表达,且常伴有血清VEGF水平升高。
2 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的治疗及综合护理一体化
在糖尿病合并乳腺病的诊治过程中,就需要兼顾两种病症的关系,并且出两者发病作用机制,提出治疗方案[6]。同时,患者的诊治包括治疗和护理两部分,通过实施一体化的治疗和护理方案就能够提升治疗能力,并且为患者提供更加完善的医疗服务,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①治疗与护理一体化分析
在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的治疗过程中,需要制定与综合护理的一体化方案,这就要求在实施治疗中需要保证患者能够稳定的恢复,能够在治疗中与护理制定衔接方案,具体包括:第一,在给药方面,医生和护士应该制定符合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护理的给药方案,例如,针对患者的糖尿病症状需要考虑患者出院后的用药方便性,由于糖尿病需要长期服药,所提供的药物需要满足服用要求;第二,在治疗过程中考虑负作用,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承受情况,选择毒副作用尽量小的方案,保证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患者能够在护理中保持良好的身体和精神状态;
②治疗与综合护理一体化方案实施分析
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患者治疗过程中,在治疗过程中就应该融入护理干预,这就能够实现治疗和护理一体化的效果,让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获取全方位的医疗服务。其中,医生和护士应与患者形成良好的交流机制,在患者治疗过程中增强其康复信心,提升患者的心理认识,采用心理干预的方式让患者接受治疗,积极配合治疗,并且在心理上进行主动克服疾病带来的压力,从而能够在治疗后获取更好的恢复。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就应该向患者提供护理支持,让患者掌握日常生活中控制疾病的方法,并且能够具备一定的自检能力,在需要进一步实施治疗及时反馈。此外,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糖尿病的治疗、乳腺科疾病治疗以及两者相互结合的要求,能够相应的给予综合化的治疗方案,在护理过程中也应注重两种疾病对患者的影响,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
③治疗与综合护理一体化的应用
医院应建立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患者治疗和综合应用模式,能够在患者中建立管理信息档案,针对患者的治疗需求提供相应的一体化服务模式。在治疗过程中能够记录患者的具体表现,并且在患者出院后能够继续提供医疗服务,让患者接受更加长期的护理服务,实现新型的治疗方式。
4 结语
糖尿病患者合并乳腺病患者的治疗要求医院提供更加全面的方案,能够考虑患者的长期稳定恢复要求,在治疗过程、护理过程以及出院后的康复阶段,都能够提供相应的医疗服务,患者能够获得多角度的医疗服务,从而能够减少疾病带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董天宇,徐义杰,李智瑶,等.糖尿病性乳腺病超声表现一例[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4(2):177-178.
[2] 韩嘉嘉,蔡洁,龙莎莎,等.围术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对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术后康复的疗效观察[J]. 中国临床研究,2014(9):1100-1101.
[3] 张卓,于洁,张Z,等.老年乳腺癌患者的2型糖尿病化疗效果探究[J]. 糖尿病新世界,2015(11):104-105.
[4] 刘小平,唐利立,付正英.糖尿病性乳腺病误诊2例[J]. 武警医学,2015(10):1041-1043.
[5] 张宏,刘佳,张庭威. 糖尿病乳腺病的最新进展[J]. 实用糖尿病杂志,2008(6):3-4.
一、前言
自2009年以来,我国对社会医疗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旨在降低居民就医成本,解决广大人民群众普遍存在的“看病贵、看病难”的突出问题,并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早在2000年就提出“消除公立医院15%的药品加成率”,推行医院药品零差价的政策,并取得了一定成效。2012年4月份,为进一步减轻患者医疗费用,抑制医院药品价格虚增,国务院办公厅提出了取消药品加成的改革方案。
药品零差价是指医院或药店在出售药品时,以药品购入价售给患者,不赚取药品的购入与出售价之间的价差,从而实现医院由“以药养医”向“以医养医”经营模式的转变。实施药品零差价政策旨在控制药品由于存在较多中间流通环节而价格虚高的现象,从而让患者能够看得起病,买得起药。药品零差价政策改革,体现了公立医院公立性质,是对患者提供的一种切实、可行的社会医疗保障,对于促进我国医疗保障、提升国民幸福指标、维护社会安定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药品零差价也要求医院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
二、药品零差价对公立医院收入的影响
药品零差价在给社会公众提供医疗费用优惠的同时,短期内对公立医院的收入也造成了较大影响。据相关数据统计,医院药品收入占医院总收入比例高达40%,这意味着药品零差价政策将使得医院失去40%的收入来源,只能依靠财政补贴和医疗服务收入弥补由此可能造成的收入缺失。
药品零差价改变了医院经济收入结构。医院收入组成部分主要有药品销售收入、综合服务类收入(诊察费、护理费、床位费、注射费)、医技诊断类、手术治疗类、中医及民联医诊疗类。一直以来药品收入占医院收入比重较大,取消药品加成势必造成医院收入结构的变化。根据本次医疗改革办法,药品零差价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通过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和政府财政补偿进行弥补。为弥补由此造成的收入缩水,公立医院同时也将积极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拓宽营业收入体系和渠道。
本次医疗改革将使得公立医院失去药物销售带来的收入,只能通过财政补贴和服务收入弥补,但财政补贴缺乏灵活性,服务收入短期内又不可能及时扩大,必然造成医院短期收入的下降,尤其是对于药占比较高的医院影响更大,形成医院经营资金紧张的局面。
三、公立医院应对药品零差价政策的措施
(一)提高医院医疗服务质量,拓宽收入渠道
药品零差价政策的实施压缩了公立医院的收入来源,医院必须积极提升医疗服务范围与水平,通过努力扩宽收入来源进行弥补。在中长期来看,医疗服务范围与服务质量是医院长期经营、发展的根基。提升医院医疗服务质量与水平的思路如下:1)不断拓展医疗服务范围。通过引进新的医疗设备、医疗技术、专业人才,提升医院对发病率高、难以攻克重大疾病的诊疗水平,建立专业化、积极创新、充满活力的医务人员团队。2)公立医院应注重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鼓励医务人员通过定期培训、业务交流会、医学研讨会等形式,提升自身业务技能及水平,提高医院对各类疾病的防治水平与能力,同时避免因医务人员工作疏忽、失误造成的医疗事故,树立科学、专业、高效、人性化的社会形象与品牌。通过长期竞争力的培养、市场口碑的积累,不断拓展医院市场份额,保证收入来源的持久度、拓展度。
(二)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提升医院资金使用效率,控制医疗成本
加强公立医院财务管理、物资管理信息化水平,构建包括HIS系统、医院物流管理系统的一体化信息办公平台。凭借先进的信息技术与软件,建立涵盖医院财务信息、药品采购、药品仓储、药品领用等医院经营环节的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医院各项资源从采购、库存到领用、消耗全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当医院某种药品库存低于预先设定的阈值时,办公系统将自动提示进行药品采购。对采购进来的医疗资源进行及时登记、录入,各科室可在线实时申请所需医疗资源,实现实时出库、领用。医疗资源全流程的在线处理,提高了医院采购的科学性、合理性,避免了因过多、重复采购造成的资源闲置、浪费;同时,实现各项医疗资源线上管理,从库存管理到领用做到透明化操作,有效保证了各项医疗资源的安全与完整,避免了因管理不善导致的医疗资源闲置、浪费乃至流失。
控制医院经营成本,降低医疗成本。在体制上,公立医院作为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的专业性事业单位,应重视并加强预算管理,真正发挥预算管理对其经营成本的控制作用。重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构建预算执行绩效考核机制,培养医院各科室预算执行意识,从制度上保证预算执行的严肃性与积极性。在医院支出控制上,加强报销凭证的审核,审核票据的真实性、规范性以及费用支出的合理性、合规性。建立严格的费用报销制度,认真审核报销凭证的真实性、时效性,严格把关每一项费用支出。
(三)规范药品采购、使用管理
规范药品采购流程、招标标准,加强药品招标采购的监督管理。药品零差价政策的实施是通过药品招标完成的,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要建立明确、具体且严格的招标标准。允许市场上合法经营的医药公司积极投标,对各家同类商品在价格、质量等方面进行横向对比,择优选取。制定透明、规范的招标流程。药品招标采购需经医院各相关部门认证、审批,杜绝领导一人决定的现象发生,并对中标企业及商品进行内部公示。同时,还要规范临床用药,避免出现用药过度、药不对症、减少用药量等不合理用药现象的发生,提高药品资源的使用效率。
(四)拓宽医院融资渠道,缓解医院财务压力
积极拓展医院融资渠道,加强社会医疗保险资金的回收管理,缓解医院经营资金紧张压力。一直以来,公立医院融资渠道基本为政府财政资金补助、银行等金融机构借款,然而不够灵活的财政资金、资金来源不稳定的银行借款难以应对医院可能出现的临时资金紧张。由此可见,扩宽医院融资渠道和机制意义重大。公立医院应重视与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积极探索货币市场可行的、新兴的融资工具,并尝试资本市场融资,如发行债券等融资工具,可为医院融入长期、可靠的资金来源,有效化解医院资金压力。同时,重视并加强社会医疗保险资金的回收管理,充分利用该部分资金的时间价值,为医院创造更多收入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林耿虹.浅谈公立医院改革后药品零差价对县级医院收入的影响[J].财会学习,2016,(18):210+212.
[2]李琳.实施药品零差价对医院的影响[J]. 时代金融,2016,(17):258.
对保险公司而言,可以降低医疗费用支出,提高核心竞争力。一方面,健康信息管理便于保险公司收集被保险人第一手健康信息资料,有效防范投保人的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通过健康评估和健康改善,可有效减少疾病危险因素,以事前较少的预防费用投入获得超值的健康回报和个人的健康改善,减少医疗费用的支出。另一方面,健康管理使服务内容得以扩展,除了人保健康在保险业内率先提出并确立了“健康保障+健康管理”的经营理念,开创了健康保险业健康管理的先河。2006年成立的昆仑健康保险坚持“以人为本”,以客户的健康为中心,秉承“治未病”的传统思想,创建了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健康保障服务。
医疗服务市场竞争的不充分。目前,医疗服务市场上存在着垄断竞争的局面,许多公立医院并不需要保险公司为它们增加客源,极大地影响了健康管理效用的发挥。这主要表现在:事后付费的方式无法使保险公司在相对固定的保费基础上承担传送医疗服务的风险,无法使医生和医院承担起费用控制的职责。保险公司在和医疗机构合作中没有话语权和主导权。公司对医疗服务机构诊疗行为的监督和制约能力微乎其微,诊疗干预更是无从淡起。健康管理的开展只是保险公司单方面的行为,得不到医疗服务机构的配合支持。
健康保险信息系统不完善。健康保险信息系统是保险公司健康管理的技术基础,完善的信息系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它使得保险公司、医疗服务的需求方和医疗服务的供给者之间实现资源共享,从而可以使保险公司在承保前了解被保险人的具体风险情况,决定是否承保或以什么条件承保,有效地对被保险人进行监控评价,并据此提出健康改善措施,实时地介入客户的医疗管理过程,从而实现医疗费用的控制。但目前医疗信息资源尚未整合,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机构的信息联网未实现,使同时参加了基本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的参保者,出现“一次看病、两次报销”或是“医院说能报,保险公司不给报”等诸多问题。这不仅不便于患者进行实时医药费用结算,影响了参保者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保险公司对医疗服务机构诊疗行为的风险管控。
保险公司健康管理水平不高。我国健康保险的健康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其业务及管理费用支出较大,管理成本高。保险公司在数据收集、理赔调查和费用控制等各环节经验都不足,导致理赔率高,保费厘定不准确。另外,我国经营健康险业务的保险公司众多,市场陷于非理性价格竞争中。大部分公司关注短期利益,出于抢占市场的目的,普遍重视开发客户与收取保费,忽略健康管理,这使得大多数保险公司的健康管理得不到广大客户的认可和接受。
二、完善商业健康保险中健康管理的对策建议
开发专业化产品体系。保险公司应在对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后,认真分析各类客户群体的需求,同时结合健康风险的特点,把健康管理元素融入到保险产品中,开发出适合客户需求的、专业化的、并能结合健康保险与健康管理服务项的综合保障计划。
分步骤地推行管理型医疗模式。国外健康管理运行的模式多为管理型医疡是一种集医疗服务提供和经费管理为一体的医疗模式,特点是保险公司直接参与医疗服务机构的管理。我国保险公司在不具备直接推行管理型医疗的情形下,只能根据具体情况分步骤实施:首先,保险公司提供针对高端客户的全程健康管理服务,针对小众客户的健康档案管理服务,提供面向大众的健康咨询服务,通过这些服务留住和吸引客户,增加健康保险的覆盖面,从而迫使医疗服务机构被动甚至主动地参与到保险公司推行的健康管理计划中。其次,与医疗服务机构之间通过契约的方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以更好地服务客户、控制风险。最后,伴随着健康管理工作经验的积累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可以选择以自建医院或以股权方式控股医院,使保险公司既承担医疗费用风险,又能为客户提供健康管理服务,最终实现管理型医痣培养专业化人才。健康保险以人的身体作为保险标的,其风险本质在于伤病发生率及医疗服务的费用水平,其在精算、理赔、核算方面相对于寿险而言有独特之处。这就对健康保险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需要通晓金融保险知识,还需要通晓医疗卫生知识。保险公司应积极和国内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优秀人才加入公司,并对本公司员工进行定期培训和指导,或者有计划地把国内有经验的人员送到国外培训。同时,要注意为内部人才创造更加优越的发展空间,建立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另外,公司应注意外部人才的引进,将先进发达健康保险业国家的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引入公司。
优化和培育良好的医疗卫生环境。政府应加快实施《“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着力在全民基本医保建设、基本药物制度巩固完善和公立医院改革方面取得突破,增强医保的基础性作用。这必将有利于医疗机构竞争机制的形成,增加保险公司选择合作医疗机构的范围和机会,从而促成健康管理医疗服务系统的形成。另外,应加大对医疗服务市场行为的监督力度,避免医疗服务风险。协调建立完善的健康保险信息系统。政府应尽快打通保险机构和医疗服务机构、社保机构之间的医保信息通道,彻底解除束缚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技术。实现保险公司和医疗服务机构的良好对接,将分散的医疗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改善信息和医疗服务的信息协调机制,不仅能及时为医疗服务机构提供医学最新进展,分析最佳治疗方案,检测医疗费用。而且有利于保险公司实现与社保机构的联动审核和一站式医疗结算服务。通过该平台查询参保人员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理赔信息,既可帮助保险机构在承保时更有针对性地制订、优化商业健康保险的承保方案,又可进行远程专家会诊,提高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效率,这对提升保险公司形象和业务拓展具有重要意义。
[ 关键词 ] 医疗服务质量 服务质量测评 研究综述
医疗服务是人民群众最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仅有助于医疗机构减少医疗纠纷,而且可以提升医疗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医疗服务质量取决于患者接受服务的感知与期望之间差距,正确认识患者期望,并运用恰当测评方法评估患者感知质量,能给医疗卫生机构综合绩效的考核提供参考依据,并对全面实施新医改方案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一、 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发展
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由供应视角向需方视角转变
早期对医疗服务质量的定义主要是站在供方视角,随着医疗服务竞争机制引入与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医疗服务测评开始由“提供者导向”(Provider orientation)向“病人导向”(Patient orientation)转变,反映了医疗服务中顾客市场势力的增强,因此,许多医疗机构及时从患者视角对医疗服务满足患者期望的程度或能力进行测评。
2.由生命数量向生命质量转变
传统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测评着重于生命数量指标,现如今越来越多患者关注生命健康指标外的经济和精神质量。因此,医疗服务机构需要对生命质量足够重视,将有关精神层面上的隐性指标逐渐纳入测评体系。
3.由客观指标向主观感知转变
Donabetian等人提出的“结构-过程-结果”的三维模型,更多是从客观指标维度来度量医疗服务质量。自20世纪80年后,以Gronoos、Parasuraman等为代表的服务感知学派为医疗服务质量测评引入新视角,使患者感知医疗服务质量测评得到广泛传播与应用。
4.由末端质量向过程质量转变
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由终点质量测评转向基础质量与过程质量测评。传统方法对医疗质量的测评局限于医疗结果指标,如治疗效率、及时性、准确性、有效性、时间、事故率等[3],而患者满意导向的医疗服务质量测评要求对医疗服务的整个过程进行监控与测评。
二、医疗服务质量测评量表与方法
1.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模型与指标
关于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模型有多种,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将之分为两个学派:一派是以Donabetian等人为代表的医方视角测评,另一派是以Cooddington 和Moore等人为代表的患者视角测评。
医方视角侧重于评估医疗机构现有的技术、环境和人际要素(Donabedian,1966),在此基础上Stafield提出了评价各种医疗保健机构的工作结构、过程与结果的工作模型。Victor Sower等人在JCAHO提出的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方法基础上提出了医院关键质量评价法(KQCAH),他们认为医院的服务质量可以从关心与尊重、效果与连续性、适宜性、信息、效率、饮食、第一印象、配送等8个方面进行评价。芬兰学者Hiidenhovi等人提出,可以通过12个问题(疗程信息、守约、专业技能、礼貌、服务意识、检验信息、药物信息、治疗方案信息、病情发展信息、隐私保护、检验效率、总体治疗成功率)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
患者感知测评视角将侧重从需方评估医疗服务质量,特别需要关注缩减患者期望质量与患者感知质量之间的差距。自20世纪80年代来,服务质量管理领域的研究,特别是以Gronoos为代表的北欧学派和以Parasuraman等为代表的美国学派,为研究医疗服务质量提供了借鉴与参考。研究者以PZB的SERVQUAL服务质量模型为基础,结合医疗服务质量的特点进行实证研究,如Duffy,JoAnnd等,斯洛文尼亚学者Boris Snoj等人。Cooddington&Moore认为医疗服务质量可以从顾客视角进行评价:热情、照顾、关心;医护人员;技术、设备;专业化及服务的或获得性;结果。
医务人员工作质量评价和机构工作绩效评价组成的综合质量评价,主要依赖于问卷测评与构建衡量指标体系。相对供方视角而言,目前需方视角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估指标研究比较少,主要有Parasuraman等提出的SERVQUAL问卷、Nelson等提出的PJHQ问卷、Wilde等提出的QPP问卷及欧洲Picker研究机构提出的评估指标。不同量表之间的测量指标上存在差异,并且嵌入在中国文化传统、社会制度与道德伦理情境下的医疗服务与欧美国家存在明显差异。
2.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方法
医疗服务质量定量评价是基于两个要件:评价方法的采用和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目前具体统计方法有:层次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秩和比较法、因子分析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二元语义信息处理方法。汤少开等(2005)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由门诊工作质量、疫情报告质量、化验室工作质量、组织管理及人员设施要求5个方面的一级指标体系及17个二级指标体系,对广州市性病防治工作质量进行了定性评价。陈广泰和游本荣(2009)使用秩和比法,对南京市六合区14各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7年计划免疫管理与信息管理工作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孙葵等(2009)选择12个城市不同级别医院中5677名医生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因子分析萃取因素,并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方法评价了医生对组织管理的满意度。刘正龙和杨艳梅(2009)发现影响医疗服务质量的因素存在交互模糊影响,提出采用模糊数学中的隶属度函数构建评价模型,并以外科病区4个科室为例进行实证,得出的结论比传统问卷评价法更精确。泥瑾(2008)引入二元语义概念来描述语言评价信息,并进行集结运算对医疗服务质量进行评价。这些测评方法扩展了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应用广度与深度,但是这些方法在面临较大测评样本时的可操作性与实用性需要进一步探讨。
三、医疗服务质量测评实践
国外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研究已有近40年历史,且大多数与卫生服务机构的评审密切相关,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美国卫生服务机构评审联合委员会(JCAHO)指标评估系统(indicator measurement system)。JCAHO于上世纪50年代初创立一种由非政府组织的同行对医院服务质量评议的新制度,此类评审实践在70年代后扩展到澳大利亚、欧洲、亚洲(韩国、中国、日本)。此后,又出现美国马里兰医院协会质量指标计划(quality indicator project, QIP)、美国波多里奇奖(BNQP)、英国国家保健制度(NHS)质量与产出框架(quality and outcomes framework, QOF)、澳大利亚卫生服务标准委员会(ACHS)卫生服务评价计划(care evaluation program, CEP)以及ISO9000质量标准等[8]。这些测评机构或测评指标体系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与改进医疗服务效率起着重要作用。
四、研究评述
现有的医疗服务质量测评侧重于静态视角的事后结果评价,对医疗服务结构与过程的质量评价与反馈不够,并且测评中难以量化服务改进措施与服务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都阻碍医疗服务流程的改进与服务能力的提升。
目前国内外对医疗服务质量测评的研究较多,研究内容涉及测评模型、测评指标、测评实践等方面,未来的研究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医疗服务提供方与服务质量测评方的视角不同,将会引发医疗服务绩效测评的差异,医疗服务提供方需要从患者感知满意视角梳理医疗服务质量的前因与后果变量,重新构建完整的测评模型;二是对西方医疗服务质量测评模型的照搬套用会出现水土不服等问题,研究者和实践者需要基于中国文化情境与国情,在详细调查医疗服务需求与质量之间关系后,构建本土化的测评问卷与指标;三是现有研究对医疗服务质量的测评,基于静态的服务提供方视角居多,因而需要对影响最终服务绩效的关键因素的传递机制进行识别,并且在过程质量保证中实现服务质量的动态监控。
参考文献:
[1] Robert Chalice. 46 steps for improvement: improving healthcare using Toyota Lean Production Methods[M]. Milwaukee, Wis: ASQ Quality Press, 2007.
[2] Donabedian, A.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J]. Mil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1966, 64:166-206.
[3] 李曙光 尹爱田 曹艳民:医疗服务质量评价解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4,20(11):661-663
[4] Victor Sower, JoAnn Duffy, William Kilbourne,etc. The Dimensions on Service Quality for Hospitals: Development and Use of the KQCAH Scale [J]. Health Care Management Review, 2001,26(2):47-59
[5] Hiidenhovi, Laippala P., Nojonen K. Development of a Patient-Orientated Instrument to Measure Service Quality in Outpatient Departments[J]. Journal of Advanced Nursing, 2001,34(4):696-705
[6] 沈蕾:医疗服务质量评价方法研究综述[J]. 消费经济, 2006,22(3): 55-59
[7] Coddington, D., Moore K. Quality of Care as a Business Strategy: How Customers Define Quality and How to Market It [J]. Healthcare Forum, 1987, 30(2):29-32.
[8] 梁渊 刘军安 卢祖洵:基于病人视角的卫生服务质量评估研究趋势与需求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 2009,26(1): 52-54
[9] 陈广泰, 游本荣:运用秩和比法评价计划免疫管理工作质量[J]. 中国医院统计, 2005,12(2): 104-105
在我国面临医疗服务供需失衡问题的情况下,2009年新医改以来,医保覆盖范围和报销比例的提升进一步激发了医疗服务需求的释放,但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供给的增长相对缓慢,“看病难”问题日趋严峻。随着禁止公立医院举债建设、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比例不超过总服务量的10%等措施的出台,预计公立医院或将进一步强化“保基础”的职能。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国内患者对医疗服务质量和便捷性的要求将相应提高,高端医疗服务领域将面临良好的机遇。
与此同时,医疗卫生支出增长给予政府的财政压力已初步显现。在北京、上海等地,支付制度改革已经开始进行有益尝试。未来我国医疗服务系统或将呈现控费措施趋严的趋势,以及出现民营企业间和社会资本对公立医院的整合机遇。因此,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或将成为未来我国社会资本投资医疗服务领域的另一主线。目前由于对公立医院的收购仍存在产权等较为复杂的问题,国内医疗服务机构的整合以民营医院间整合为主。然而,我国民营医院优质资源较少,社会资本的并购整合相对有限,有两类公立医院可能存在较多的整合机会。
一类是厂办医院等非政府办公立医院。截至2011年,我国13 539家公立医院中除9579家政府办医院外,约有近4000家非政府办公立医院。这些医院在财政补助、人员编制等方面均处于劣势,普遍面临生存困境。由具备较强管理能力和资本实力的医院集团托管或收购,或是这类医院未来的发展方向。
另一类是以城市二级医院为代表的中端医疗机构。这类医院在城市医疗体系中地位尴尬。比上,不如三级医院深受民众信赖,就医需求旺盛;比下,不及社区卫生机构能够为民众提供高度便利的医疗服务。这一类医院投入不足,患者减少、效率低下等问题凸显,难以维持收支平衡,成为地方财政的包袱,地方政府有“甩包袱”的动力,往往会出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接手。
医疗服务机构具备培育期长、后期盈利稳定的特点。因此经估计,新建一家大型综合性医院,从筹建到实现盈利通常需要6?8年的时间。若整合并购机遇来临,将在很大程度上加快我国大型医疗集团的成型。若改革推行力度较强,未来五年,我国或将出现类似美国HCA、印度Applo的医疗服务航母。
医疗服务行业所受到的监管较强,政策风向对行业发展影响巨大。从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放社会资本办医以来,我国总共出现两次鼓励社会资本办医浪潮(图1)。
第一次是在200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城镇医药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及13项配套意见,鼓励投资者通过收购、重组现有医疗机构的方式举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民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并给予营利性医院3年免税期等优惠政策。但是由于初期政策对民营医院放开有余、监管不足,且国内患者对民营医院的鉴别能力较弱,致使民营医院出现散、乱、差等问题。尽管民营医院数量快速增长,但是从院均诊疗人次等指标看,民营医院难以实现规模化(表1)。
第二次是2010年以后至今。随着“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国家相继出台了《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系列政策,鼓励社会资本办医再次成为政策推行重点。随着国内患者对民营医院鉴别能力的提高,依赖广告宣传和高收费来实现盈利的运行模式已经越来越无法获得成功,部分专注于提供高质量医疗服务的民营机构有望在大浪淘沙中胜出,并向规模化发展。
从卫生部数据来看,2010年以来民营医院诊疗人次和出院人数均呈现明显优于公立医院的增长速度。然而相较于《“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提出到2015年非公立医疗机构床位数和服务量达到总量的20%左右的发展目标仍有明显差距。从2013年1-8月的数据来看,我国民营医院所提供的诊疗人数占比约9.8%,出院人数占比约11.2%(表2)。
一、基本情况
我区目前共有区级医疗机构四家,分别是台一医、区中医院、区第三人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其一医是三级乙等综合性医院,区中医院是二级甲等中医医院,区第三人民医院是二级乙等精神病专科医院,区妇幼保健院是公共卫生妇幼保健机构。全区卫生系统正式编制人员共有2299人,其中卫技人员2122人,高级职称202人、中级职称608人、初级职称1312人,注册护士数1010人,执业医师数1310人,住院床位数1728张。20__年,区级医院诊疗168.66万人[,!]次,占全区诊疗389.31万人次的43.32%;区级医院出院5.36万人次,占全区出院5.62万人次的95.3%。
我区区级公立医院改革于20__年12月1日全面启动,改革的重点是按照全省县级公立医院改革的统一要求和做法,调整公立医院的收入结构,除了中药饮片,所有药品实行零差率,按实际进价销售,医院由此减少的收入通过调整医疗技术服务收费标准和增加政府投入等途径解决,以达到“群众得实惠、医院得发展、政府得民心”的改革总体要求。具体做法如下:
1、强化组织领导,科学制定方案。为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工作,区政府建立了组织领导机构,在分管区长陈金华的带领下,组织领导小组成员负责人到试点单位天台调研学习,并结合我区公立医院运行实际情况,出台了《关于印发黄岩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明确了改革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目标和改革的主要任务。拟定了《黄岩区县级公立医院医药服务价格调整方案(试行)》。制定了统一的公立医院改革宣传资料,各医疗单位也同步医院管理信息系统改造、收费价格调整衔接和改革政策宣传,确保改革工作如期平稳启动。
2、强化基本医疗,减轻患者负担。本次公立医院改革是以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为切入点,彻底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使公立医院真正依靠医疗技术和服务以及适当的财政投入来保障正常的运行和发展。从去年12月1日开始,四家公立医院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后,调整了诊查费、手术费、治疗费、护理费等,总体调升幅度为29.65%,可补偿药品差价的77.22%。对于药品差价的其余部分,区第三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采用列收列支的办法,纳入区财政预算;台一医和区中医院分别一次性定额补助改革资金260万元、150万元(约为药品差价缺口的40%),今后再根据实际运行情况调整;并将区级医院门诊诊查费的50%列入新农合参保人员报销范围。目前,医院的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的比例从50.22%下降至41.23%,达到45%以内的控制目标。四家医院门诊均次费用下降了4.9%(从193.64元下降至184.15元,下降了9.48元),住院均次费用下降了3%(从8545.61元下降至8288.88元,下降了256.73元)。
3、优化诊疗环境,细化工作举措。区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任务重、难度大,我区牢牢把握工作重点,创新工作方式,扎实推进改革各项工作。一是积极落实便民服务措施。台一医对新老门诊区块进行改造,建立相对独立的体检中心、中医特色门诊等,极大地优化了诊疗环境,同时优化就医流程,开展预约门诊和双向转诊工作,不断提升服务功能。二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通过开展“三好一满意活动”、“医疗服务阳光用药工程”、“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程”和“3+X承诺服务活动”、 建立健全控制医疗费用的内控制度等,不断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严格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三是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以创建市、区两级名医工作室为抓手,培养业务骨干,推动学科建设和发展,提高医疗质量。通过与医学院校和 省内外大型医疗机构的合作,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整体医疗水平,如台一医为温州医学院及台州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也是省人民医院、浙二医院、省妇保院、邵逸夫医院协作医院。
二、存在问题
1、资金收支不平衡,医院的公益性难以体现。公立医院既要承担政府下达的各项指令性任务和公益性任务,又要承担确保自身生存发展的创收任务,在经营上不可避免地具有趋利性,将削弱医院的公益性。据区发改局、卫生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相关部门测算,20__年我区四家公立医院药品总利润为4507万元,实行药品零差价,通过调整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后,预计能增加收入3480万元,缺口为1027万元,可补偿药品差价的77.22%。对于药品差价部分,区财政一次性下拨给台一医、中医院的定额补助改革资金(410万元)仅能补偿40%的药品差额缺口,仍有617万元的药品差额缺口需由医院自身通过增收节支挖潜解决。同时由于人力成本及运行成本等费用的增加,以及离退休人员实行绩效工资以后的增资部分(全年台一医为1170万元、区中医院为400万元),今年1至4月底,台一医及区中医院在业务总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仍然出现了约350万元的亏损。另外,区中医院还有历史遗留的20__余万元债务,严重制约着医院的发展。
2、医疗资源总体不足,配置不合理。20__年,我区的千人床位数(2.86张)、千人医师数(2.18人)和千人护士数(1.67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住院难问题非常突出。在总量不足的同时,医疗资源配置明显不合理,全区大部分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公立医院,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群众的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大多数群众不管大病小病都喜欢到公立医院,因为公立医院设备先进,药品多,医生技术好等等,导致公立医院大小病全收,一方面使基层医疗机构的资源利用率和技术水平下降,另一方面也使公立医院的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医院人满为患,加剧了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再者,公立医院改革后,虽然门急诊均次费用及住院均次费用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病人却反而感觉到看病比以前贵了,因为诊查费及其它医疗服务收费提高,患者实际医疗费用支出基本保持不变,或减少不明显,群众得实惠不多。
3、公立医院管理、监管、运行体系不科学,医疗队伍人才流动频繁。公立医院内部管理不够严格,有的医疗服务环节多、效率低,基础服务质量比较差,不合理检查、不合理用药、不合理收费的现象还时有存在。成本意识不强,造成医院的运行成本、管理成本和人力成本的超支和浪费。医疗队伍人才流动频繁,当前由于严峻的医疗环境和紧张的医患关系,医疗行业的风险高、责任重、付出与所得不平衡,导致部分医疗骨干外流,严重影响着公立医院整体水平的提高。
三、几点建议
1、突出政府主导地位,进一步完善政府补偿机制。健全政府对公立医院长效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统筹安排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公共卫生服务、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偿等资金,建议参照周边县(市、区)的做法和经验。对有历史负债的公立医院要进行逐年补偿清理,对符合财政支出要求的,财政补助一部分,医疗单位自行解决一部分,将遗留负债进行处置,使医院能够轻装上阵、良性发展。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保障政府指定的公共卫生防控、绿色通道救护、医疗援助、艾滋病、结核病、流感等传染病防疫以及征兵、招生体检、医疗下乡等公共服务经费。完善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体系和内部收入分配机制,考虑医疗服务行业的特点,在绩效工资总量和分配比例确定上给医疗机构更多的自,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医院的活力。
2、健全卫生服务网络体系,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小病不出社区,大病确有保障”,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主要途径,因此要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进一步抓好现有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立以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医疗服务的主平台,使居民不出乡镇、社区就享受到优质的基本医疗服务。加大区级医院的对口支援力度,与基层医疗机构开展实质性的全作,通过技术指导、人才培养等形式,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大力发展民营医院,积极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疗领域,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增强卫生事业发展活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方案》指出,县级公立医院是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的“龙头”。“十二五”期间要把县级公立医院改革放在突出位置,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巩固深化城市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的长期合作帮扶机制,经批准可在县级医院设立特设岗位引进急需高层次人才,力争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
不过,如何能够让患者对基层医疗增加信心,这对于医院来说是一个比较“头痛”的问题。
协作模式
改变就诊模式
在当前的医疗体系建设中,信息技术的地位不言而喻。无论是基础的HIS等医疗系统,还是预约转诊平台、远程影像会诊、“医联码”等应用,都离不开IT架构的支撑。如今,针对就诊模式,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医疗协作模式开始崭露头角。
“对于‘十二五’规划所提出的‘使县域内就诊率提高到90%左右’,‘思蜀援川’项目无疑是一个有效途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经济学教授、北大光华卫生经济与管理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国恩近日在《协作模式引领医疗卫生体系变革――“思蜀援川”医疗卫生项目效果评估报告》(下文简称《报告》)会上表示,“这一项目提升了医疗的‘可及性’”。
2008年的5・12大地震使我国四川等地区遭到了巨大的损失。灾难发生后,思科投入约3.25亿元人民币,与中国有关方面一起启动了“思蜀援川”项目。这一项目从基层医疗的基本点出发,主要包括了协作式医疗技术(包括远程医疗和院内互联)和区域协作医疗网络云技术。
刘国恩认为,“思蜀援川”项目在医疗协作取得了三个方面的成果:
一是基于医院内部协作的解决方案,实现了网络化的应用和符合医学要求的网络设备(包括提高临床效率的解决方案)。
二是基于医院之间协作的解决方案,各远程医疗中心配备了思科网真系统,通过网络相互连接,从而实现了远程会诊、远程培训和远程影像诊断。同,移动医疗车上也配备了思科网真。
三是基于整个区域协作的解决方案,区域协作医疗网络云平台以数据中心作为集散节点,将农村地区的乡镇卫生院、大型综合性医院和卫生局相互连接,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云。
《报告》认为,区域协作医疗网络云有别于传统的医疗服务的提供模式,通过信息技术,它能够在医疗网络的不同层级上使得各医务人员交流互动并实现资源共享。
协作在“思蜀援川”项目中的另一个体现,就是两辆设施齐全的移动医疗车,其中一辆配备了思科网真系统,用于开展农村地区的心理康复治疗及培训;而另一辆医疗车则配备了各种诊断设施,包括数字X光机、彩色超声和血液生化分析仪。第二辆医疗车主要由汶川县人民医院负责运营,穿梭在汶川的乡镇卫生院和其他医疗机构之间。医疗车的正常运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边远地区患者也能够享受到先进的医疗技术。
“医疗体制改革既有体制方面的因素,又有技术方面的原因。”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理事、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余晖表示,“在技术层面,协作模式能够帮助基层医疗机构更快地实现变革。”
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在今年1月召开的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卫生部党组书记张茅在讲话中表示:“要通过改革和能力建设,在较短间内使30万人口以上的县市至少有1所医院达到‘二甲’水平,显著降低县级医院的县外转诊率,基本实现大病不出县。”众所周知,将患者留在基层的一个重要驱动力,就是提升基层的医疗水平。
英国Intertek天祥医学检验所总经理陆培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曾表示,由于医疗资源和信息的不对称,基层医院病人较少,人们更愿意相信大医院。但是,拥有足够医疗水平的医生又很难去到基层服务。“一个医生如果要下基层,必须要在自己本职工作完成且有精力的情况下才能去,甚至还要和自己所在的医院请示、得到审批,所以下基层在现实情况下很难做到。”陆培表示。
以“5・12”地震前的汶川地区为例,当地的医务工作者亟需通过培训来提高他们医疗服务的质量。然而,除了培训经费有限以外,实际上也很难有办法对分散在偏远农村地区的医护人员进行全员的、经常性的培训。
《报告》中提到,“思蜀援川”项目的远程医疗技术使得接受培训和为患者提供服务之间不再相互冲突。例如,在地震之前,汶川县的龙溪乡卫生院每年最多只能派出两位医师奔赴乡外接受培训,而远程医疗系统就位之后,卫生院全部6名医师都能定期接受培训。
同,远程医疗网络将汶川的医务工作者与整个四川乃至全国的医学专家都联系了起来。现在,远程医疗网络在汶川的站点平均每月有4.5次被用来进行远程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