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跨学科教学案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跨学科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第1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从国际视野来看,各个学科在教学中都开始重视跨学科知识的整合,这已经成为各国高校教学的大潮流,对于法学教学来说更是如此,我国刑法教学目前在跨学科研究中已经多有尝试,但在具体的跨学科方法的选择上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在德国、美国教学中的,很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了打破知识结构的壁垒,通过跨学科课题实验室、跨学科研究中心等多种形式促进跨学科知识的推广。

 

一、传统刑法教学方法中知识壁垒的打破

 

沿袭于小学、初中、高中的分学科教学模式,在传统大学教学中,教师也主要围绕某种专门知识传授。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当前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要时明显不够的,尤其对于刑法教学来说,如果教师只是围绕着自己的专业知识展开,单纯对刑法法条进行介绍解释,那么完全就不需要刑法教师的存在;而如果教师只是针对刑法基本理论如什么是犯罪如何惩罚展开学理探讨,那么学生将对进入社会应用的法律感到陌生。从法律地位来说,刑法的母法为宪法,而同时又是民法、经济法、劳动法等的保障法。对刑法的理解和掌握,比如需要其他交叉法学学科知识的基础,更需要其他社会学科知识的背景。通过寻求一种“域外”学科知识的支撑和加固刑法学科的理论。

 

对于这种知识壁垒的打破,对教课老师来讲具有一定的挑战。因为首先老师都是通过传统教学方式培养出来,而且刑法学基础理论又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在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上都比较容易固定化。然而虽然从教学效果来说,教师熟练系统的教学时必要的,但这并不等于知识的固化,对于刑法教学来说,虽然刑法理论内容不一定经常变化,但刑法条文的确是处于一定时期的修正,比如近几年刑法修正案和司法解释不断出台,这都需要教学的及时补充。而这种补充并非被动的反应,而是基于对社会学、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知识吸纳的基础上对刑法知识更深刻的认识。

 

对于具体的教学方法来说,在刑法教学中,多数教师会选择案例教学,在学生看来, 法律的原则是 抽象的, 只有法条是具体的, 枯燥的法律原则可以弃之不顾, 只有法条能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但法条在对应案例的选择上往往受到一定的局限,比如涉及到单一的罪名与单一法条的适用,或者仅仅针对犯罪主体或者犯罪形态等设置,主要目的还是通过案例去讲解具体的知识点,与社会生活的脱节比较严重。

 

在社会学科中,现实生活的案例往往是充满争议的,就如同我们看到的刑事判决在社会学家的评论中充满各种不足,这种批判精神可以帮助刑法学习者更好理解刑法知识。这正是来自跨学科知识的反思与吸收。而目前的教学案例都是横向对应法条,缺乏发散思维的空间。这种教学仍然是一种典型的 “讲-听-记” 模式, 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很难有效地开展。 这种“满堂灌” 的方式在当前网络的普及下,已经十分窘迫,学生通过网络可以获得大量基础知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更需要在课堂上补充的是对知识本身的理解以及对社会现象的充分解读。通过跨学科知识的培养,才能启发学生真正发现问题、思考问题。

 

二、跨学科教学理念的内涵

 

跨学科教学的理念来源于学习中知识的统一性,跨学科学习的最基本定义是由英国科学家汉佛莱在1981年提出的。他认为知识在生活中本身就是联系起来的,尤其是涉及到人文、自然等学科,生活中某些问题都是因学科而被打破,实质上他们仍然是统一的。

 

在这个定义的基础上,美国学者舒梅克在1989年提出了跨学科教学的定义,他认为各个课程之间是存在一定有意义的联系,需要将他们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建立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他所建立的基础是认为知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的整体,并且相互之间存在着普遍的联系。

 

德国各州也在极力推广跨学科教学,伴随社会知识结构的转变,在工业化社会向科学社会转变的现代化过程中,知识的爆炸式增长,使得学科界限日益模糊,对于任何一个专门问题的解决,都不是依赖某一专一学科知识可以解决。在探讨刑法的机能时,人们开始认识到刑法在规范重塑上的机能,近几年刑法修正案的密集出台,例如危险驾驶罪的增设等,都是直接关涉民生的犯罪。但对于这些犯罪的惩罚和认定却并非单纯根据法条就可以深刻理解。专业人员必须跨越学科的限制去思考合作的可能性 , 并且能够与其他领域专业人展开沟通。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 , 展开对所指向的共同课题进行研究。

 

因此,从 20世纪90 年代中期起 , 德国就倡导在小学、初中和高中 , 实行跨学科的整合性开放教学。尤其是在各州最近相继出台的教学大纲中, 对此种教学方式进行了明确规定和进一步强调。 跨学科知识的教学,是一个整体大于部分的模式,强调知识本来内在的联系。从对社会产生的效果来看, 多学科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社会问题展开多维思考,在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角度更为直接,而且经过整合的知识,增加了知识的密集度和丰富程度,提高了知识的全面性和本来性,深化了教学内容的理解,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再次整合重组, 使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较好地统一在一起。

 

相对于其他部门法学,《刑法》规范的是国家的惩罚权,要解决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方面最为严重的问题。传统刑法学教学只局限于刑法学基础理论,未充分重视与《刑法》相关学科知识的铺垫和积累,使得《刑法》在教学上内容有所欠缺,难以全面落实既定的培养目标。从广义的角度讲,首先,刑法法学的内容涉及政治学、伦理学,包括政治哲学、道德哲学、诉讼法学、民商、经济学等。因为法与国家、社会和公民个人密不可分,尤其是作为公法之一的《刑法》,因该学科的核心是对国家权力的限制以及对公民权的保障。

 

传统的《刑法》教学没有注意到传授与刑法学相关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对犯罪构成与分则条文的讲授,而忽视了经济学、社会学在刑法学中的相关性介绍,这种情况下,对某些刑法原理的介绍也只能是片面的不够深入。相反,如果可以融入多学科知识,从诉讼法层面去了解证据证明问题,就更容易理解刑法在罪名上为什么会存在“持有”型犯罪,这正是为了避免证明困难。这样能使得《刑法》教学知识更为丰富、立论更加科学、论证更加深入,学生把握《刑法》基本原则和犯罪论以及刑罚论原理。

 

三、刑法跨学科教学的设计与实践

 

从其他国家的教学实践来看,以美国“国家教育进程项目”的研究结果来看,当学生以单学科的形式学习基础知识时,他 们在思考和推理过程中并不能有效地应用他们所学的知识。 多学科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展开学习与思考,在跨学科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设计与实践:

 

(一)虽然从字面来看,跨学科是一种知识的交融

 

但这种交融并非笼统的或者宏观的交叉,而是需要考虑学科的特殊性。以刑法来说,在刑法教学中,刑法的内容可以分为刑法总论和刑法分论。而刑法总论涉及犯罪和刑罚的哲学命题,什么样的行为是犯罪,什么样的行为可以惩罚。这些都并非刑法本身可以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借助人类学、伦理学以及哲学的知识进行深入剖析。客观上,从古典刑法学到现代刑法学的发展正是伴随实证科学的兴起,依赖于生物学和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的知识,人们改变了传统刑法惩罚观念,关注到社会防卫的层面。刑法分论主要涉及各种类型犯罪,比如侵犯财产犯罪,这些财产法益并非刑法保护的专属,在民法上以及经济法上也有保护的空间,这时如何理解不同法律之间的联系,就成为关键。其中最重要的是要理解不同部门法在保护界限上的设置,民法主要是为了弥补损失,而刑法却是为了保障秩序。

 

(二)跨学科教学注重学科过渡性

 

这种过渡性主要体现在学科语言的过渡,例如,刑法中的“占有”与民法中的“占有”两个概念。教师在教学时需要事先向学生解释“占有”在两个学科中的含义,并在两个概念间建立适当的联系,同时说明两个学科中“占有”概念的不同点和相同点。通过这种概念的转换,学生认清两者之间的差别与联系,从而获得提高。这种方式强调教学综合性,社会学科的知识本身并非相互隔离,跨学科教学的实施是为了便于那些从单一学科角度无法深入分析问题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在面对具体问题时,需要多学科视角来具体分析。对于刑法学来说,在面对具体的案例中,学生能清楚地把握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共同语言,从而更好地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又能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发挥学科整合的作用。

 

(三)在跨学科教学的实践中应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不同领域的知识,通过真实情境中对问题的解决与理解建构学科间的异同,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

 

跨学科教学与其它学科的教学不同,它是多学科的整合,学生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才能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践教学中,我们经常使用的有“模拟法庭”、“录像观摩”、“法律诊所”。为了弥补传统案例教学的缺憾,避免知识壁垒的产生,在实践课的开展中要增加案例的“社会化”,要具有真声的生活型,即不局限于在传统法学课程讲授中加入案例讨论与分析,而是突破性地把“案例课”作为一门独立的实践课程提出来,在实际教学中选定了民法、商法、专利法、商标法、合同法等几门课程知识加入刑法案例的探讨,实行了全程的案例教学法。这时要注意注意教学案例的时效性。 一般社会问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比如呼格案件、三鹿奶粉事件等,这些刑事案件背后涉及到更多社会问题和制度涉及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努力解决社会问题。

 

此外,教学本身是教与学的过程,也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课前准备要给学生准备充分的多学科知识,要求学生进行课前对该学科基本知识的掌握,并对与本节课有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进行复习。在教学中主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展开讨论,而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尊重学生对问题的思考角度。对于学生这种积极思维的结果,教师应注意予以保护和鼓励。

第2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教研组,即学校内研究教学问题的组织,规模比教研室小。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1文科综合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参考,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1文科综合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一

一、学科发展现状分析:

1、面临的问题

(1)对学困生转化方面没有精力。

(2)初一、初二的教学无法得到重视,质量无法得到保障,这样的情况对一门学科的发展很不利。

(3)过重的课务负担也挤占了教师的时间,使的教师的教科研钻研不能深入开展,制约了教师专业的成长。如果这一难题解决了,我想我们的实力将会有很大的提高。

2、我组教师的发展理念:扎实落实课改理念,着眼学生、服务学生、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把教学的增长点放在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上,而不是靠增加学生负担上,争取减负增效,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基础上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本学期主要工作与措施:

1、以课题为抓手积极开展符合本校实际,体现本校特色的校本教研活动,以提高组内教师的教科研能力与实际的教学能力,形成良好的研究氛围

(1)本学期主要围绕我校课题的子课题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型研究,在上学期初步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细化与整理,力争在本学期期末总结出单元综合复习课、法律常识案例课、活动课、试卷讲评课型的`完整的教学模式与流程,并对课题研究资料进行汇编。

(2)开展课题研究必须以科学的理论作指导,本学期将收集有关优化课堂教学流程、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如何备课、如何观课、评课、如何写评课案例、教学反思、教学日志等一系列教学中的典型重点问题等方面的资料组织大家进行深入学习与探讨,在提高大家的理论认识同时也期望给实际的教学实践提供可行的操作方法,提高大家的教科研能力与水平。

(3)以课型研究为契机积极开展组内成员上课、相互听课与评课活动,特别是毕业班教师相互间听课每周至少一节,听课后要求及时交流各自的想法,互相切磋,真诚以待,互相学习别人优点,同时指出各自的不足,以达到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目的;同时组内成员利用每一学期一次的校本教研公开课的机会,认真磨课,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及时撰写评课案例、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教学论文其中任何两篇并积极参与年会及区级的各项评比,充实课题成果同时为自己的专业成长发展奠定基础。

(4)积极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项教学观摩课的听课评课活动,借鉴别的学科的模式与做法并积极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更好的做法;在此基础上认真开设本学科的课型研究课,按学校布置的要求总结出完整的教学模式与流程并在教学中尽可能的推广使用。

(5)做好过程性监控,定期进行教学质量的跟综抽测,及时发现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把课题研究推向深入。

2、进一步加强学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上学期初步分类积累的基础上同时争取学校资金支持,尽本组教师有限的人力与时间去丰富、完善、精细、专业化,为今后组内教师备课、上课、做课件积累丰富、典型、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3、常规工作方面

(1)教学质量能否得到保证与提高,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关键,任课老师要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备课、上课、作业、课后反思、课后辅导、评价等教学的各个环节。因此开学第一周准备组织教师学习思想政治(品德)学科教学建议,进一步完善本学科教学常规,纳入教研组月考核里,并每月及时进行督促和检查,发现问题并及时提出改进措施,更好地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把教学常规真正落到实处,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基本保证。

(2)加强备课组建设

第一,在独立备课的基础上同年级教师围绕某一框教学内容以问题串设计为主线进行集备,每周必须组织一次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发言人的集体备课。

第二,备课中应始终关注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并把每一阶段涉及的题型的学法指导整理好进行交流。

第三,应加强学案的整理归类及学案的二次备课,课后要积极反思学生中出现的每一个问题以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课堂效率。

第四,组织各备课组教师收集整理好各课的课堂与课外学生练习,以备编写适应性、针对性、层次性、特色性强的学科练习。

第五,同年级力求做到统一进度,统一练习,发挥集体智慧,实现资源共享,共同解决教学问题。

第六,集体备课不仅要备出教材中的重、难点,还要根据自己任教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出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知识疑惑,讲清每一个知识点,更重要还要备学生的思想状况与学习情绪,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这样和那样的思想问题,如果不能针对学生的思想与学习实际进行野蛮操作的话,就不利于我们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往往事与愿违、事半功倍;

(3)认真组织开展好组内课型研究课、学科组教学竞赛及对外公开课,把这些课的开设与学校的磨课活动结合起来,通过认真备课与组内讨论打造学科特色课、精品课,避免教师备课上课的盲目与随意性,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并创出特色。

(4)积极参与对外学习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别人的科学做法,收集新信息,做到与时俱进,共同提高。

4、进一步加强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

(1)组织本组青年教师加强相关理论学习,积累理论经验。

(2)督促教学案例、教学反思与教学论文的撰写,在提高及写作水平的同时引导对自己教学的反思能力,提高业务水平,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3)通过中青年教师间的相互听课、评课,促进发展。

(4)多创造听课、评课、上课的机会给青年教师,提高教学研究与实践水平。

2021文科综合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二

一、指导思想

针对我校文综专业老师少、学校规模小的特点,在教学中求真务实,初中各年级要重点抓好基础知识的落实。各年级的教学以中考为中心,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为纲,坚持以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提高学生各学科的基本技能和学科能力,培养学生对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和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新形势下的考试要求,教学中应重视对知识系统和线索的梳理,重视知识的横向联系。

初三教师应以中考热点问题和长期以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点问题为切入点,适当训练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分析问题的能力。史、地、政三科教师能够跨学科听课,共同研讨切磋备课,相互借鉴沟通,开拓知识视野,形成综合、全面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做练习时要把握好适度的原则,不追求偏、难、怪,从自己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能力。

二、教学要求

1、积极参加大市和本市及学区的教研活动,深入研究新教材,及时了解教学新动向,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2、认真备课,写有较为完备的教案,作业定时限量地完成。作业是巩固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单元测验要认真讲评,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3、课堂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既讲究实效也要尽可能使学生有参与体会的机会和感受,实现教学目标的全面要求,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因材施教,搞好分层教学,集体指导,不放弃每一个学生。

4、提倡同学科和跨学科教师互相听课,吸取他人之长,特别是年轻教师要多向老教师学习,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5、各科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开展研究性学习。

三、工作目标

在教导处的指导下,结合本组学科实际,本学期教研组工作将继续以深化新课程为中心,以学科的学风和教风建设为主题,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教研组、备课组活动以及课堂教学为主阵地,使教研活动成为师生之间加强教学研究,提高教学水平和提升教师专业素质的主要途径,促进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方向转化,努力提升我组教师的教学与教研整体水平,较好的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教育教学任务,力争在县统考中,取得全县中等以上位次,续写文综组的辉煌。

四、工作重点及工作措施

1、积极引导组内教师认真阅读教育教学书籍,报刊,杂志,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结合自己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做好读书笔记,写好教学反思,鼓励本组教师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力争把文综教研组打造成为学习型,专家型的教研组。

2、加大集体备课力度,充分利用教研活动时间和每周的集体备课时间,做到三次备课,一备是备课组集体备课,探讨一周的教学内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二备是教师个人根据自己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确定教法,撰写个性教案。三备,就是教师撰写课后反思。

3、课堂教学是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阵地,各备课组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找方法,添措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作学习,趣味学习,探究学习,增加课堂教学的含金量。

4、重视相互学习,借鉴,备课组内教师,相互听课,评课,文综教研组各学科之间具有渗透性,各学科之间也要互相听课,取长补短。

五、具体工作

1、9月,讨论并且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

2、10月,由政治,历史,地理备课组各推荐一名教师上公开课

3、12月,各备课组研讨期末复习计划,迎接区统考

4、1月,各备课组整理资料

2021文科综合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三

本学期,初中语文教研组工作,将继续贯彻执行课改精神,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深化语文教学改革,努力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为目标,结合学科自身的特点,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下面就作工作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为契机,立足校本,狠抓实效,大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以“注重积累,培养习惯,指导学法,训练思维,渗透德育”新课改理念为基础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转化教师的教学行为。积极贯彻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课堂教学以精讲、互动、高效为指导,教研工作以校本为中心,努力提高语文学科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开拓创新、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紧紧围绕学校本学期工作目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有效地深化语文课程改革实验,进一步加大课堂教学改革的力度,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强化语文教学工作中的研究、服务、指导等功能,积极推进名师工程,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要加强队伍建设和学科建设,向创新和效率要质量,全面提高我校语文教学的效益,全面开展成长型教师群体建设活动,以推进课程教学为中心,课题研究为重点,促进师生成长为根本,抓好教师培训工作,做好评析报告,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同时结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教研实际,为教师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和展示舞台,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及业务能力,为全体学生的健康发展服务。

二、学好理论,更新观念,提高素质

1、教研组每位成员应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新的《课程标准》,通读一本理论专著,围绕“轻负高效”“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等热点问题,结合语文教学实践,通过专题学习和讨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学生观。

2、教研组每位成员至少阅订一份语文报刊。平时,语文教师要坚持通读两种语文教学研究刊物,及时了解语文教学的动态和语文教改趋向,开拓视野,拓宽语文改革思路;同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吸收并消化他人的先进的教育经验,不断练好自身的语文教学“内功”,从而更好地适应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师所提出的更高要求。

3、教研组每位成员要紧密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和课题研究,并根据自身的需要,确定学习重点,讲究学习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做到:自觉学习理论,深入研究探索,认真总结经验,积极撰写论文,使理论学习落到实处,卓有成效。

三、狠抓常规,改革教学,提高效率

1、落实学科教学常规,重点是抓课堂教学常规的落实。语文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关键是落实常规,改革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本学期,在对照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牢固树立教师的服务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革陈旧、呆板、单调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和设计科学、新颖、活泼、开放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语文课堂教学应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重视创设教学情景,激活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坚决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照顾不同程度,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需要,研究和实施分层分类教学;努力促使课堂教学结构的最优化,大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加强常规调研,确保减负增效。本学期,教研组将配合学校通过听课、抽查备课、作业批改等多种方式,检查常规落实情况。

3、加强集体备课。发挥群体优势,提高备课质量,保证课堂教学质量。

4、做好年青教师的传、帮、带工作。

5、开展有效的教研活动。

6、扎实有效地开展兴趣小组活动,拓宽学生视野。

第3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论文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

科学(3—6年级)作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在小学阶段新开设的综合课程之一,其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素质。也就是小学科学教的素质关乎科学课程实施的成效,关系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目前,小学科学课教师大多为非专业出身,教师总体胜任力不强。调查显示,能胜任科学课教学任务的占11.8%,比较吃力的占52.9%,很吃力和不能胜任的占36.3%。而且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着课程设置重知识课程轻实践课程、课程实施重讲授轻活动参与的方式、课程评价重鉴别轻发展功能等问题。对此,应构建基于小学科学教师发展需求的先进性、可行性的课程体系是当务之急。本文拟从从小学科学课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四个方面对课程体系进行探究。

一、课程目标: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素质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对教师素质的特殊要求,确定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是提升专业综合素养,促进教师自主发展。

教师专业素养的内涵虽有不同,但一般认为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态度等三个方面。所以,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目标旨在提升科学教师应有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专业态度。具体地说,通过对小学科学教师的继续教育,使他们确立面向全体学生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念;熟练掌握并灵活运用科学课程相关的学科专业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具有较高的科学课教学设计、多元化教学策略、教学反馈与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探究学习环境创设等教学实践能力,以实现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的目标;强化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合作意识,提高其自我规划、自我调控与合作交流的能力,不断促进小学科学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

二、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开设综合性、实践性、发展性的课程

我国目前科学教育专业毕业的科学课教师较少,调查表明,现任科学课教师中有70.1%来自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理工类学科,有6.4%来自音乐、体育、美术等文体类学科,有23.4%来自政治教育、行政管理等学科。这些非专业科学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科学课、其他学科教学实践的锻炼,虽然已具有作为教师的一些专业素养,但由于缺乏科学教育专业的系统培养和切合科学课教学的专业培训,他们还欠缺胜任小学科学课教学的一些专业素质。所以,他们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遇到的具有代表性、紧迫性的困惑或问题将是培训的主要内容。

依据科学教师胜任力模型的五维度:教学理念、学生理解、知识体系、行为能力、专业成长,结合当前小学科学教师素养的现状调查和发展需求,遵循教学理念的先进性、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专业能力的实践性、专业发展的合作性与自主性等原则设置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课程内容。本文主要从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教学实践能力和教师专业发展等四个课程模块选择最具针对性、操作性的内容对小学科学教师进行培训,坚持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协调统一。

(一)学科知识课程

学科知识和学科教学知识都属于专业知识素质,它们是教师从事有效学科教学的基础。

学科知识单一是目前影响小学科学教学成效的因素之一,调查表明,25.9%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学科专业知识”的培训。科学课是一门融合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等多学科于一体的课程,所以小学科学教师应具有多学科融合的专业知识。针对小学科学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科学术语和科学观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应加强包含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在内的跨学科知识的培训。为了达到学生理解科学本质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认识科学本质,针对我国科学教师对科学本质观理解的偏差,可以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

总之,通过开设科技史专题、科学哲学专题、综合科学知识、生命科学基础、物质科学基础、地球与宇宙科学基础这些课程,加深小学科学教师的学科知识。

(二)学科教学知识课程

仅具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并不是教师知识的特征,教师应掌握如何把特定学科知识转化为适宜学生学习的教学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0ntent Knowledge),它是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塔米尔(TaHlir)提出学科教学知识应包括课程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知识、评价知识。据此,相应地确定科学课程改革理念、课程标准深层剖析;小学生心理发展与学习;小学科学课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知识,为提高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尤其要提到关于小学生心理发展特征与学习的知识,这是教师开展有效教学的前提,是进行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和选择教学策略的主要依据之一,为此,必须了解小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如何学习科学、已有的科学经验等知识。另外,上述教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教学设计、实施和评价中,就形成了下面所要阐述的教学实践能力,所以,课程设置时把教学知识与教学实践能力相结合,重点在下面的教学实践能力课程模块中详细阐述,本模块中的教学知识和评价知识整合形成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指导这一内容。

(三)教学实践能力课程

教学实践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中的核心构成。一般认为,小学科学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包括有效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设计、教学策略和方法、教学调控、教学评价、课程资源开发等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中尤其要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调查发现,不少教师在科学课教学中,是在“讲科学”。而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科学探究是学生学习的核心,也是科学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应强化教师如何运用探究教学策略的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科学探究进行教学的能力。另外,在一些教师抱怨实施科学课程的资源缺乏时,却忽视了教师就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所以,通过对教师如何进行科学课程资源开发进行有效指导,提高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为小学科学课的实施做好充足的准备。

(四)教师专业发展课程

教师的专业态度中一般都提到教师个体专业发展、反思与合作等方面。尤其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时代趋势下,教师专业发展,尤其是教师自主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教师自主发展是其专业发展的持久动力。

教师通过学习、研究、实践、反思与合作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教育科学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教师以解决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目的,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进行探索、分析、反思、概括,教学与研究密切结合。25%的小学科学教师最急需得到“科学教育研究方法”培训,为此,开设科学教育研究方法与实训专题,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研究意识与能力,促进其逐步成长为“研究反思型教师”。自我反思和合作交流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式,其中,反思是教师自主发展的核心因素。教师通过对教学行为、教学过程和结果等方面的反思,激发教师不断自主更新与发展的原动力,促进教师不断改造自我、完善自我。在强调教师自我反思的同时,还要密切教师之间的合作、对话,创建教学共同体,共同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为此,通过教学反思、教学合作案例的解读,提高参训教师反思、合作的意识与能力;结合小学科学优秀教师成长案例的分析,激励参训教师自我规划、自我提升。

三、课程实施方式:采用参与式、案例式、校本培训等多样化方式

课程实施主要分为集中培训和分散研修两个阶段。集中培训阶段主要完成重要专业知识的理论学习、研讨与体验,教学能力与专业发展课程的强化训练、案例分析、参与体验;分散研修阶段一方面是对集中培训内容进行实践探索和深化,尤其使教学实践能力在小学科学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训练和提高;另一方面是通过设计选修课程,开展更切合小学科学教师个体情况的培训,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一)集中培训

传统教师培训存在重讲授、轻参训教师主体参与,忽视培训者与参训教师积极互动、平等交流等问题,为此,适用有利于参训教师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积极体验、互动交流、反思实践的培训方式。针对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欠缺且需要专家引领的理论内容,可以采用讲座与研讨结合方式,这样在倾听、思考、研讨中深化小学科学教师对专业内容的理解。但是,这并不是主要培训方式,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将主要采用参与式、案例式、工作坊式等多样化培训方式,通过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以提高培训效果。

1.参与式

参与式培训是在全员参与的氛围中,参训教师亲身经历主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从而达到自身教学观念、态度和行为的转变,并能将所学知识和方法运用于自己工作的培训活动。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课教师应运用的主要教学方式之一,但如何有效实施科学探究是目前小学科学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通过参与式培训,让小学科学教师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做”中体验,“做”中学,在主动参与的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科学探究教学的能力和水平。

2.案例式

教师的在职培训应和他们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密切结合,才能真正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案例式培训是以小学科学课教学案例的解析为主线,以所学教学技能的运用为内容,在教学观摩、研讨、反思、实践中,逐步提高参训教师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案例式培训一般指向小学科学课教师遇到的教学问题,所以,培训更具针对性、更具实践操作性。

3.工作坊式

工作坊(workshop)式培训是多人共同参与的场域、过程,且参与人员在参与的过程中能够相互对话沟通、共同思考、调查与分析、提出方案或规划,并一起讨论方案如何推动、如何付诸实践,以及如何反思、改进完善方案。它一般基于真实的教学情境,围绕特定的主题进行,由参训者、优秀学科教师、学科专家共同互动交流、积极思考,制定主题的行动方案,并在实践与反思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二)分散研修

分散研修阶段,参训教师将在小学科学教学的具体实践中继续参与培训,所以,针对这种情况,主要采用校本培训与网络培训方式。

1.校本培训

校本培训是指以校为本的培训,是在学校情境中,基于教师的具体教学实践来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的培训活动。学校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场所,小学科学教学是教学能力提高的主渠道。短期的集中培训难以有效训练教师的教学能力,需要在小学科学日常教学实践中,在运用专业理论的过程中,在理论和实践相互促进中,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设计、具体实施中,在教师相互观摩、交流中得以训练。校本培训更有助于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教师持续专业发展。

2.网络培训

在2004年《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计划》规定的指导下,发挥教师网络联盟在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利用各地市教师教育网,建设小学科学教师继续教育的丰富资源,为小学科学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通过视频讲座、专家在线答疑、同行交流互动等网络学习方式,为小学科学教师之间、小学科学教师与名师、科学教育专家之间的交流、互动提供一个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良好发展氛围。

四、课程评价:促进教师提高的发展性评价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为参训的每位小学科学教师建立档案袋,实行教师档案袋评价。

教师档案袋评价是通过系统地选择、收集被评价教师的一些文本材料、实践记录等成果,展示其在一段时间内发展状况的质性评价方法。它不仅记录教师的成长过程,而且有利于教师自我反思、自我完善,不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第4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一、围绕一个中心

在义务教育课程改革进入总结提升阶段、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的关键时期,全省教研系统必须坚持以课程改革为中心,围绕依法实施和科学实施新课程开展各项教研活动。

二、做好两个服务

教研工作要为行政部门教育决策服务、为基层教师教学服务。全年在两个“服务”上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为教育决策服务

1.以“全面规划、稳步推进”为方针,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考察全国高中课改实验省,深入实验样本学校调查研究,了解我省实施高中课改的优势和困难,协助省教育厅制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及相关配套文件。具体有:浙江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方案、课程设置和管理指导意见、学分认定管理办法、学校课程建设指导意见、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新课程学科实施指导意见等。

2.加强省级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县的教学指导。在对国家级实验区进行评估的基础上,总结实施课程改革的先进经验和新型课堂教学模式,抓好一批学校和教师典型,组织召开义务教育课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表彰会。

3.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的指导和管理。对地方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继续完善修订通用地方课程标准和地方课程教材。指导各实验区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制订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和管理细则。

4.调查全省教学用书使用情况,制订教学用书编写、审定、出版、发行的指导性意见。

5.加强课程改革的协调和宣传。协助省课改办召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会议。积极联系宣传部门及多种媒体,宣传浙江省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研究成果和先进经验。

6.认真做好全省51个义务教育课改实验区的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的业务指导。加强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研究,以及对市地命题工作的指导,做好全省初中生学业水平考试试卷质量分析;加强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7.继续完善高中会考制度。加强考纪考风建设,规范会考管理,提高会考的公信度。研究高中会考信息公布和运用的科学途径和方法,加强对普通高中教学的监控和管理。研制新一轮高中课改背景下的高中生学业水平评价方案。

8.积极研究高考改革趋势,协助做好我省高考试卷命题和阅卷的相关工作,研究与高中课改相配套的考试和评价改革。

9.探索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办法,和部分县(市、区)合作进行试点。

10.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校(园)本教研制度的内涵和实施策略,积极推进全省校(园)本教研工作。完善浙江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评比标准,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

11.进一步推进教研工作信息化,继续做好“浙江省中小学远程教育工程”教学光盘的教学设计和现场拍摄任务。

12.研究高中学科建设,开展普通高中先进教研组评选活动。

13.加强对民办学校教学研究的指导,建立民办学校教学研究联谊会制度。

14.召开省、市教研室主任会议和教研室办公室主任会议,研究课改背景下教研工作的创新模式以及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的新思路。

15.加强省际教研工作交流和协作,承办华东六省一市教研室主任会议。

16.以展示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为重点,做好第三届省政府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评选工作。

17.做好2006年省级教学研究课题立项和成果评比工作。

18.协助做好第九批省特级教师的评选工作。

19.开展新课程下学科教学中的德育研究,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实效性,总结典型经验,推广先进的德育模式。

(二)为教师教学服务

1.做好义务教育和高中新课程学科的培训工作。改进省级培训模式,提高培训质量。

2.启动全省教研员培训。制订全省教研员培训实施方案,分层分批培训各级教研人员。

3.进一步推动《幼儿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实施,参与园长和幼教教研员全员培训。

4.继续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携手行动”,加强对欠发达地区农村课程改革的引领和指导。

5.加强教学用书的开发和管理。继续组织编写与新课程配套的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考试标准、地图册等,全面修订已经出版的教学用书。

6.召开全省高考情况分析报告会,加强对高三复习阶段的教学指导。

7.加强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指导,建立高中课改实验学校和综合实践活动基地学校。

8.进一步规范“三项教学评比(教学论文、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制度,本年度开始,“三项教学评比”省教研室不再收费。

9.提高各类学生学科竞赛的质量和信誉,开展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评比,协助做好“环宇建设”杯首届浙江省少年文学之星征文比赛。

10.建设“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参与教研、共享资源提供平台。

11.编辑印发6期《浙江教学研究》杂志和《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2006年年鉴》。

12.加强对教研室附属小学和厅属学校的业务指导。

13.举办2006年度浙江省优秀教研员评比。

三、提升三个水平

1.提升教研活动水平。珍惜有限的教研资源,重视教研活动的前期策划和后期延伸,提高教研活动组织水平,实现教研活动的多重效益。首先要有教育效益,能解决新课程实施中的难点问题,能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有利于发挥教师参与的主体性,教师受益面较大。其次要有社会效益,教研活动成果能成为行政决策的重要依据,能受到学校和教师更多的支持和欢迎。最后,还要讲经济效益,用同样多的钱做更多的事,以同样多的人做更多的事,做同样的事却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2.提升课程实施水平。教研员要从课程改革理念的高度看待学科教学改革,提高对教学行为的反思、评价、指导能力。在改革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善于抓住一些普遍的教学现象和问题,深入思考,把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要切实提高自身的研究能力,包括现象观察、找准关键、正确归因、开展实验、总结提升、资源整合等能力,带头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开展校本教研。

3.提升自身生存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教研室自身建设,改善工作环境,提高福利待遇。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进一步明晰内部各部门的职能,以及岗位职责和考核标准,提高教研工作效率。鼓励教研员参与课程建设、著书立说、攻读学位和出国考察。教研员要统一思想,认清使命,以学习完善自我,以有为争取地位,以合作获得成功,以成功提升影响。

四、狠抓四个重点

1.抓好高中课改。与义务教育课程改革不同,高中课改近似于一场“教育革命”,改革内容不仅涉及课程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方式,还牵涉到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管理方式、乃至教学场地安排的变革。必须集中精力配合省教育厅完成改革实验方案、相关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意见的制定任务,及时准确地为学校和教师答疑解惑,提前编好新课程学习资料和教学指导用书,同时通过网络同步教学设计栏目,使全省高中教师能及时共享教学资源。

2.抓好网络教研。以网络为手段开展教研是改变教研方式、提高教研活动效益的重要途径,我们要从教学研究大众化、民主化、精细化的高度看待网络教研,努力实现常规教研和网络教研一体化。争取在上半年初步建成“浙江教学研究网”和“携手博客网络”,制定网站运作和管理规则以及教研员网络教研工作评价指标,试验各种网络教研和培训模式,尤其是发挥教研网络在高中课改中的独特作用,争取使教研室网站进入全省教育网站的前列。

3.抓好校本教研指导。总结省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的先进经验,加强示范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合作和交流,充分发挥示范校的研究、示范和辐射功能。完善省级校(园)本教研示范校(园)评比细则,使之导向明确,操作方便。科学提炼各种学校教研模式和教学典型,编写和出版《校本教研丛书·第二辑》,向全省同类学校推广。同时充分利用“携手博客网络”,为广大教师开展个性化教研提供技术支持和交流场所,使教学研究成为教师的职业生存方式。

4.抓好教学评价研究。我省已基本普及15年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正走向大众化。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中考和会考的选拔功能不断淡化,逐步成为衡量学生基础学业水平和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课改实验区的中考已更名为“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要花力气进行水平考试评价理论和操作技术的研究,逐步建立相应的试卷评价体系和信息利用机制。重视研究中小学、幼儿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要逐步建立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尝试评价区域性整体教学质量的动态变化。

五、实施五个策略

1.活动统整。课程改革是系统工程,许多问题不是单一学科所能回答和解决的。教研员应增强课程意识、合作意识、研究意识和决策服务意识,用项目统整学科教研,提高教研活动的合力和效益。能以学科整合出现的活动,原则上不分学科单独进行,如“携手行动”、“同上一节课”、“新生代教师教学风采展示”等活动。一年中,每个业务部(室)要有一项集体调研活动、一项多学科整合教研活动,出省考察原则上也要以部(室)为单位。鼓励跨学科、跨学段合作开展课题研究和教学调研。

教研员要打消顾虑,积极参与统整教研活动。第一,统整活动有利于教研员参与热点问题研究和重要教学决策,有利于改变学科教研随意、分散的状况,扩大学科教研的影响力,提升学科教研水平。第二,统整活动并不否认单科活动,不否认学科个性,只是改变某些学科教学游离于新课程整体之外的状况,使学科教研活动的价值得到更好的挖掘和体现。第三,统整活动的主体仍是教研员,纳入统整活动的学科教研,主持人不变,活动经费不变,活动程序不变,成果归属不变。

2.分类管理。从本年度开始,教研活动分为两大系列四个类别。一个系列是教研室主办的活动,以“教研室文件”发文,规定参加人数和活动时间,参加对象原则上不能缺席,不收费。另一个系列是学科教学分会或其他学会主办的活动,以“学会文件”发文,根据活动内容和目的自定人数和时间,自愿参加,可以收费。四类活动规定如下:

一类活动(全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综合性教研工作会议、新课程学科培训、大型总结和推广会、现代远程教育培训会、教学用书编写会、学业考试和会考命题会议、网络建设会议、综合性调研活动等。

二类活动(限额拨款):以教研室的名义举办,如,三项评比活动、学会换届选举年会、课题研讨活动、小型学术研讨会等。

三类活动(自收自支):以学会的名义举办,如,各类学科竞赛和学生参加的评比活动、省教学分会常务理事会、全国学科教学研讨会、教学论坛、名师送教下乡、承办全国学科研究会年会等。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四类活动(可以创收):以学会的名义,组织学科教学观摩活动;承办全国学科课堂教学观摩活动;与其他单位和民间团体合办的有创收意图的活动。可与特级教师协会、正源教育咨询公司合办。

3.成果物化。教研员要设法显现教研活动的过程和价值,做到活动必有总结,研讨必有纪要,调研必有报告,外出开会和考察必有书面汇报。承担的研究课题,要扎扎实实组织研究,及时总结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和专著,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或在公开报刊、专业网站上发表,扩大成果的影响力。鼓励教研员写文章,出专著,到全国讲学,上网络交流。尽可能把教研成果物化,能为更多的教师和教研员所共享。

4.规范运作。省、市、县三级教研活动应有所侧重。省教研室要尽量为市、县教研室留出活动空间,为教研员的业务学习和调研留出时间。一年之内,除了整合活动外,单一学科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除了两次学科培训以外,要求大市学科教研员参加的省级活动不超过2次;原则上不单独举办学科大市教研员会议和学科教学分会年会;除省教研室统一安排外,教研员出省参加全国会议不超过3次。市一级教研活动希望省教研员参加的,应事先给省教研室发正式文件或邀请函,省教研室领导审批后,安排相关人员参加。

省教研室从本年度开始,教研经费采用项目预算制。每次活动必须做到“五有一能”:有策划、有预算、有决算、有报道、有纪要(总结)、能上网。没有做到前2项,不能预支经费;没有做到后4项不能结账报销。

活动安排尽量避开教育行政部门活动和全省性统一考试的时间。三项评比、考试评价、课题管理和教学用书编写等工作,请参照《2006年三项教学评比的若干意见》、《2006年度会考和中考的常规考务安排表》、《2006年度教研系统课题管理常规安排表》、《2006年度各类教学用书的编写、修订和送审、定稿、出版日程安排表》执行。版权所有

5.上下联动。各级教研室应根据《浙江省教研工作条例》的规定,明确定位,合理分工;互相照应,步调一致;紧跟形势,尽力作为;服务基层,发展自身;队伍精良,状态积极;上下联动,共担风险。省教研员要做好组织和协调工作,充分发挥基层教研员的积极性,尽量通过规范的工作机制,实现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的一致性。

六、打造品牌

我们要努力打造以下教研品牌:

1.高品位的教研活动。教学专题研讨会、教师发展论坛、高考改革研讨会、农村课改研讨会、教学调研诊断、名师巡回讲学等。

2.高信度的考试评价。高中会考、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义务教育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3.高声誉的教学评比。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教研系统课题研究成果奖、教学调研报告评比、教学论文评比、教学案例评比、课堂教学评比等。

4.高规格的学科竞赛。高中数学竞赛、高中物理竞赛、高中生物竞赛、初中数学竞赛、初中科学竞赛、文学之星征文比赛等。

5.高层次的教研报告。教学专题调研报告、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评估报告、高中会考信息分析报告、高考情况分析报告、新教材的分析评估报告、学科教学改革年度报告等。

6.高质量的教学用书。教学研究论著、国家和地方课程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考试标准、作业本、暑假作业、复习用书等。

7.高水平的教学培训。新课程学科培训、校本教研培训、教研员培训、教学管理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等。

8.高效益的教研网站。浙江教学研究网、“携手博客”网络。

第5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援疆;校本教研;现实困境;有效驱动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6)10B-0020-01

一、开展校本教研的意义

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最终表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上,关键因素就是以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开展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基地的校本教研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高中校本教研面临的现实困境研究

(一)教师参加校本教研主动性不高

教师主动参与是校本教研有效开展的前提条件,虽然有些学校大张旗鼓地介绍如何“热烈地进行着”校本教研,但学校的大部分教师连“什么是校本教研”都不能理解,校本教研只是学校一部分人的“作秀”表演,部分教师采取消极应付的态度。

(二)校本教研的形式单调枯燥

校本教研中“学科本位”“学校本位”现象明显,跨学科教研、跨学校教研以及与高校或科研机构合作甚少,对不同学科教研活动,很多人感觉“没有共同话题,教研活动特别重视数理化等主要课程,而对音体美等学科关注不够”,校际的交流也仅限于高三个别教师外出学习,高一、高二教师除备课组长外,几乎没有外出学习、培训的机会。

(三)校本教研缺乏高级专业人员指导

校本教研离不开理论指导, 一线的广大教师迫切需要得到高校专家和本土专家及时专业的引领,而这一点业已成为校本教研深化提升的一个“瓶颈”。

三、校本教研的实践探索

(一)倡导教研前移

高效的教研需要有研讨前移、团队协作、集体备课的环节,而普通的上课、听课、评课是无法取得高效教研的,课前教师认真领会课程标准,分析所学内容在教材中的定位,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确定教学的重点、难点,确定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设计。把课后评课改变为课前研课,事半功倍。

(二)实施课题引领

唯有明确的主题并加以研讨,才能使校本教研系统化、持久化。系列化的主题,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课题,因此,要想教研活动有效甚至高效,应该是围绕某个课题,开展各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通过这个课题的研究写出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和教育故事。

(三)立足学生实际

我校从拓展课程资源入手,根据本地、本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对课程教材积极进行“二度开发”,让“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观念主导教师的行动,指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拓展学习领域。这样的校本教研,锻炼了教师善于发现问题的“眼睛”。

(四)引进微格技术

开展微格教研,以课例研究为载体,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互动、同伴互助、激发个体思考的校本教研活动。以备课组为课例研究的实体,以随堂课、研讨课为主要范例开展课例研究,结合本学科教学实际和原有的“学、述、上、说、评”的微格教研模式,扎实地开展微格教研活动。

(五)扩大开放交流

每学年组织一次教师外出参观学习考察活动,从先进、发达地区吸取教育智慧,启发教学灵感,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四、校本教研的实践反思

(一)学校应该是教学研究的基地

学校要积极创设教师间互相交流切磋、互相帮助促进、互相爱护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校长要成为学习的引领者、研究的组织者、活动的参与者、课改的实践者、教师的指导者。

(二)教师应该是教学研究的主体

校本教研强调教师是教学研究的主体,认为教学研究不能只是少数专职研究人员的专利,还应该是所有教师的权利和责任。只有当越来越多的教师以研究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工作,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解决实际教学问题能力的时候,校本教研才能落到实处,学校教学质量的普遍提高才有可能。

(三)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是教学研究的主要目的

校本教研,无论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目的都是改善学校实践,提高教学质量。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和核心素养的提升,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丢掉了这个直接目的,“以校为本”就会变成一句空话。

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学校可以通过与科研部门合作、校长与专家对话、教师与研究人员交流,确定学校的发展方向,提升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教师的科研素养和创造力,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逐渐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参考文献:

第6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信息技术 资源 教师专业化 发展

1.新课改下,教师应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作用

当前教学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基础,实现现代教育和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中会从不同维度同时刺激人们的多种认知感官,使学习者更容易建构起自己的知识体系。教师要从观念上更新、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的内涵。要具备良好的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以人为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在工作中的有效应用,才能实现自身职业专业化的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是以信息技术为环境、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促使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不断完善的一个系统的、复杂过程。

教师专业发展是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撑,而课程改革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机会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提升教师素质,促进专业成长,才能充分的开发教师的潜能。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提升,促进教师专业知识更新和知识结构优化,如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教学管理知识、教研教改知识,以及教育技术知识引发等。提高教师绩效、教育变革和促进教育观念转变。可以对检索工具的应用,远程协助,交流社区,游戏平台,电子期刊、教育网站、网络投稿、投票、网络课程、教育资源库、教师网联、教师博客圈等进行网络化学习与利用。另外还有课改示范课、学科带头人观摩课,配套课件作品,各校名师教案、课堂设计、教研论文,以及电子图书馆等丰富的优秀教育教学资源,为教师的讲备课、教研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持。

2.多实践,通过继续教育培训、信息教育培训等途径,加快教师专业发展进程

教育部门每年都组织教师大量开展现代化教育理论学习,方式灵活,如远程教育与网上培训相结合,统一组织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介绍现代化教育改革的趋势,提高教师教育信息化观念。还通过听课评课、实践反思、教学研究,更新补充知识、提高技巧,不断扩展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能力。依靠信息网络技术,最大限度地吸纳借鉴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迅速投入实践,并在网络上公开交流探讨,有效提升专业技能。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利用网络,可实现不同空间,不同时间,不同层次的专业技能提升。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中各要素进行优化组合、互为作用,以发挥教学系统的最大效益。

教师的专业发展对信息化教学的质量和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专业化的成长,要求每位教师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在信息技术环境和资源支持下的远程自我提升学习。以选择任何时间、地点、层次、方式,有选择地修炼。教师的教育观和专业知识的更新,及对信息技术掌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式的变革都有着很大的影响。教师直接可以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的反思性实践,通过网络观摩优秀的视频教学案例,还影响着教师制度建设的完善,教师的终身学习与自我发展。

3.学以致用,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优化教学

把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教学中,学以致用。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对于教师来说,既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又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丰富了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促进了教育手段的多样化。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起着顶梁柱的作用。通过教师个人对一个主题下的相关教学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并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认识、反思,通过他人的评价和建议等,使教师个人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都有一个深入地总结、反思以及对未来教学计划的预期安排,并通过数字化的形式加以表现。这样,教师可以清楚地了解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将内隐性的经验外显化,成功实现个人的知识管理,促进个体专业成熟。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教学准备的重要工具,推动了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从备课查找资料,到设计、制作教学软件都可以应用信息技术。有利于工作效率和质量等综合专业素质的提升。在学科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来创设教学环境、改变教学行为,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 教师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各种教学媒体的光、音、色等信息输出功能,立体地刺激学生多种感官参与认识活动,使抽象变得具体,使复杂变得简明,使不可见变为可见,能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创新,从而达到教学过程的优化。在教学中师生互教互学,共同探讨。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对于丰富教学内容,扩大学生眼界,引起学生对学习科学、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增进思考力、想象力和创造力,都有积极作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通过区域性跨学科、跨年级、跨学校互动活动形式,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地开展校际教研活动,共享优质教学资源。在实践中,运用信息技术能起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如课件情境教学,音、色、形、空间等表现得淋漓尽致,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努力把促进学生听、说、读写等综合能力的作用和提高,在信息技术创设的艺术情境中体验、感知、审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还有模拟试验,使学生印象加深。还比如,讲解艾滋病细胞等微观世界的精细结构用信息技术就比较方便,使学生兴趣大增。

4.几点建议

4.1 加强建设,加强进修学校这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基地的建设。利用师资培训基地进行教育资源实践。

4.2 加强投入,加强各地区电教馆资金与设备的投入。重点建设成当地先进的电教机构。负责各地区的电教、信息科研、资源配置等工作。

4.3 优化农村信息技术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使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资源建设得到有效发展。信息化应用环境的建设必须适合学校实际的应用理念,才能切实有效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4.4 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工作。提高教师的应用技能、信息安全意识、信息化应用理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合理安排、最好分批次和水平,分层次地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使之能真正成为合格的掌握信息技术的专业教师。有效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创新性人才更具有深远的意义。

4.5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意义提醒我们,必须加大对教育信息技术资源的建设,使中国的信息技术教育真正提升到一个高度,极大地促进了教育改革。

5.结束语

有效利用信息技术资源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信息化,在于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的教师。所以,要实现教师专业化,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师资培训基地进行教育资源建设实践,加强进修学校这一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重要基地的建设。加强各地区电教馆的资金与设备的投入,在师资培训基地上加强教育资源建设,为中小学教师提供优质资源,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教学实践、教改教研、继续教育、提升自我资源服务,这可以使教师整体素质、教师专业化发展得到有效的提高。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个巨大的工程,它不是短期就能做好的,而是一个相当长的适应教育发展、服务社会的过程。需要我们共同奋斗,拼搏。我们对未来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前景充满信心。

有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我们广大教育同仁要认识到位,认真实践,不断积累经验,优化教学,同时肩负起 “资源建设”的重任。相信我们的前景会无限光明。

第7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新课程教师专业发展对策

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正在全国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传统“比较单纯”“一堂言”的教师角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不同学科的教学对教师们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由知识的传授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这样就能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备受教育界关注。作为实施新课程的组织者,教师如何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呢?本文浅谈一些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根据不同学科特点,自觉主动选择自我培训,走近新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的职业生涯得以随社会发展而延伸的基本保证,更是学习型社会环境下终身学习型教师的职业要求。教师可根据自身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的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自觉地选择专业化理论和实践的培训。初始阶段可主动选择诸如“走近新课程”“学科课程标准解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等培训内容和主题,当然实施新课程中注定会遇到各种多样的困难、问题,这些困难、问题也会令教师们困惑,茫然乃至不知所措。为摆脱困境走进新课程可以主动选择“新课程教学的引领与推进”“新课程标准下学科教学模式探讨”“学科教学案例分析”“新课程与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与考试”等培训内容和主题。

二、根据长远发展的需要,在自己的教师职业生涯中比较系统地有规划的读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革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行为,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应该系统地有规划地多读书,不断从书中学习,这样才能不断创新。让读书成为一种精神享受,敏锐地延伸自己的触角,有意识地读一些与教育“近”的书,如哲学、文化学、语言学等方面的著作,也要读一些离教育“远”的书,如佛学与教育、教育管理的自我超越等,它们可以引发教育理论新的“增长”,或许每天一点时间的“课”外学习,能让教师的工作靠那“多出的一点点”而精彩。但现在不少教师总觉得有做不完的事:备不完的教案,上不完的课,改不完的作业,补不完的漏洞……忙得不可开交。常常抱怨没有时间看书。其实作为教师应做到“忙”而不“盲”,“忙”而不“茫”,“忙”而不“莽”,就必须每天挤出一点时间,为自己充电,为自己把脉,为自己增氧。常言道“磨刀不误砍柴工”。学习虽占用我们的一点时间,但它能使我们尽快穿越教书育人的“死胡同”,在教育教学中有更大的突破,有更为大胆的创新。那作为教师应该阅读哪些方面的书呢?

有关哲学理论方面的图书必须要读。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化学学科为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提供了丰富的论证材料,化学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化学知识必然包含:世界的物质性;事物的普遍联系;质量守恒规律;量变引起质变;对立统一规律,总之,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和我们传统哲学中的精华,它们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掌握了哲学中的基本规律和正确的方法论,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教师的实践,让我们的工作有正确的方向和方法。

系统的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不能不读。大家知道我们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多半是在学校中习得的,参加工作后就很少再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而作为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要与时俱进,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师应该读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因为教育理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教育教学理论是经过实践获得的正确经验,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有着极大的指导作用。要想加速自己的专业发展,建议多读些系统的教育理论书籍,特别是教育学和心理学著作,那将对教师产生直接的影响作用。

各种各样营养丰富的教育教学报刊要及时阅读,报刊登的文章大多与时俱进,可以说是专业发展的“助推剂”。通过阅读,了解教育战线的同行们在思考、探讨什么,可以更快捷地学习别人的优秀成果。并在别人的成果基础上,产生自己独特的新想法,新构思。把别人经典的策略内化为自己的方法。如化学方面的报刊有《中学化学教学参考》《中学化学》《化学教育》《化学教学》《中国教育报》等。

当今,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有理想、有抱负、有个性的活生生的个体。新课程改革突出培养学生在知识、技能、态度、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那如何将新课程改革要求落到实处,需要教师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和不断强化教师技能。因此,教师必须超前阅读,明天需要的书,今天必须阅读。读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书;读化学教学专业的理论和经验的书;读有关科技、社会发展的书,读与教材相关的跨学科的书……以此博采诸家、厚积薄发,从而以他山之石攻玉,以自我素养创新,如此,我们教师才能以扎扎实实的功底,丰富中学化学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三、掌握信息技术,领略前沿教学理念,促进教师专业全面发展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中学多媒体教学应用的主要形式。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多媒体三维制作技术,通过图形、图像、把微观世界变成宏观世界,可突破教学难点;运用多媒体动态模拟功能,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辅助实验教学,使操作实验规范化,性质实验形象化,前沿实验模拟化,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总之,利用直观教具,尤其是现代多媒体技术,能把生动的动画、图像、清晰的文字注解和优美的声音有机地集成并显示在屏幕上,在屏幕上实施微观放大,宏观缩小,动静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优化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效益。

四、教师与学生要教学相长、共同发展、提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特别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原来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现在“平等中的首席”。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是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使师生共同成长发展,这也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下教师给学生的学习提供优质服务,学生也可能给教师意想不到的思维方式和出人意料的答案,这样拓宽教学思路,使教学过程更加完善,同时获得了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五、通过多种形式的合作交流,使教师之间共同成长、进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单独面对学生、单独备课、单独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缺乏合作与交流,这是传统的教师的工作,而在新课程改革中的难题攻克、校本课程开发知识的获得与能力的提高、成功经验的构建与分享等无不需要师生之间、师师之间、校校之间进行合作与交流,新课程使教师间的交流增多,比如听课、评课可以帮助我们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和教育理念,同时我们的收获是双重的,一方面知道如何改进自己的行为,另一方面也学会了如何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同一学科的集体备课,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加快自己发展的步伐。“结对子帮扶”的师徒工程为校内教师的交流与成长提供了机会,特别是加快年青教师的专业成长。参加定期召开的研讨会,促进教师间的信息交换,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可以在最大范围内促进教育信息的流动,从而丰富每位教师的信息量和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的学习准备条件。

六、主动反思、发展和完善自我,加速教师成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新课程改革教师的专业发展强调教师个体的自主专业化发展,而反思是促进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心理机制。教师只有经常审视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才能不断从经验中学习,建构个人知识,提升实践智慧,进而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教师反思的含义不仅包括教师对过去与现在错误、落后、消极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有问题的教育教学行为的否定,而且包括对过去与现在的正确、合理、积极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和有效有益、成功的教育教学行为的肯定。

第8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器官系统;教学模式;临床问题;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42;R47.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3)19-155-03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十分迫切。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也给传统的教育理念、模式、方法、手段等带来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深入开展课程体系、教育模式的研究和改革,整合课程体系,建立新型教育模式是近些年高等教育研究的热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医学教学模式,是培养创新型、实用型医学人才的需要[1-2]。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医学教学模式形成于上世纪50年代。对我国医学人才的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实践证明,该模式存在诸多不足,如教学时数较多、学科之间存在较多的交叉和重复、基础与临床之间有脱节、不能很好激发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兴趣[3]。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是1993年爱丁堡世界医学教育高峰会议推荐的课程模式之一。在我国,最早于1991年,辽宁医学院在专科层次进行尝试,取得一定成效[4]。本世纪,部分医科院校尝试此项改革。实验对象主要是七年制或八年制长学制医学专业。实施范围主要是基础医学或临床医学学习阶段。而在全程医学教育中实施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鲜见报道。还有部分院校基于问题式教学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育改革,但仅限于传统教学模式上的补充,大部分内容仍以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我学院在总结国内外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具有我校特色的改革模式。

1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育模式的优势

1.1 体现知识的完整性,培养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

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注重本学科的专业知识,

强调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很少注重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内在联系。在基础医学学习阶段,学生很少将所学知识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则按照器官系统的划分将基础到临床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个模块涵盖了基础医学和或临床医学多个学科的内容,力求保持解决临床问题所需知识的完整性。如呼吸系统模块,包括呼吸系统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影像学、内科学等知识。淡化了学科意识,体现了宏观与微观、机能与形态、病理与生理、基础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有机融合,为学习者解决临床实际问题提供了完整的知识链。

1.2 减少学科间内容的重复,压缩了课堂教学时间,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时间保障

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有关同一系统的不同内容分布在不同学科,教授时间相距较远,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分离。前期知识容易遗忘,学习后期课程必然要复习前期课程的内容,学生学习负担加重。如早期在解剖学和组织胚胎学中掌握了心血管系统的解剖和组织特征,又间隔较长时间学习生理和病理知识,之后又间隔较长时间去学习病理生理和药理知识,关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学习则相距更远,先前学习的知识基本遗忘,所以要不断的复习,使学生学习任务加重,各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之间脱节;同时,在学习前期基础知识时,由于距离解决实际问题较远,学生总感觉枯燥乏味。所以,学习压力大,且容易遗忘。不同学科的教师也要花费时间讲授相同的内容。学生每周的课堂学习时间过多,几乎没有时间利用网络、图书馆、自由讨论等多种形式进行自主学习,教师也没有时间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这与教育部于2008年颁布的《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提出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在教学方法方面提出医学院必须积极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的要求是相悖的。

1.3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本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不是以解决临床问题为目的,学习方法机械、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目的,能促使学生不断思考问题,主动学习,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在教学中,学生学习解剖时,又能系统掌握生理功能,将结构和功能紧密联系在一起。接着进入病理药理的学习,让学生系统认识正常-异常-用药的过程。再到临床课程,解决疾病的诊断、治疗问题。如呼吸系统模块:呼吸系统的正常结构(宏观和微观结构,包括解剖学和组织学)正常功能(生理)异常结构(病理)异常功能的形成(病理生理)治疗(药理)。学生进一步思考呼吸系统疾病典型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防治(诊断学、影像学、内科学)。这样的教学流程把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化为具体应用于临床对患者进行及时而有效的早期诊治的能力。学生也会感觉到学有所用,可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求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医学人才[4]。

2 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2.1 师资力量不足

现有教师的知识均来源于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在工作中,也主要从事某一学科的教学。习惯于以学科独立的授课方法和手段实施教学活动。基础医学各学科自成体系,严格按解剖组织学生理生化病理学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顺序进行。临床疾病按照概念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并发症治疗预后的思路实施授课。很少关注不同学科的交叉性和衔接。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综合能力强,能很好把握不同学科的特点,使基础到临床各学科的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使学生始终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直到临床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教师更多的采用启发式、讨论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尤其是问题式教学。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方法。需要教师打破单科教学思想,及时与其它教研室管理人员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有效实施教学内容的删减和重组,解决学科间的脱节和重复。所以需要对教师进行充分的培养,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2.2 教学资料不完善

专业培养计划需要重新设置、修订。教学大纲需要根据模块的划分重新制定。教材完全不同于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教材的编写上,要打破学科界限,突出为临床问题和疾病服务,内容少而精,遵循知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注意知识的系统性,体现知识新、内容精的特点。使以前属于基础、临床不同学科的知识按照模块形成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基础课中,总论部分编写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各论部分按照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化学生理学病理和病理生理学药理学的流程进行学科的交叉和渗透,删减重复内容。临床部分对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学、诊断学,按照增新、删除重复的原则进行教材编写。如在呼吸系统基础课病理教学中,删除解剖、生理的内容,药理学中删除病理机制,在内科呼吸系统中删除解剖、病理、病理生理等重复内容。目前,此类教材很少,且不够理想[5]。

2.3 教学管理

传统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形成了以学科为基础的教学单元―教研室。这是目前所有医科院校教学机构设置的基本模式。考试也由各学科独立进行。学生的成绩由各学科成绩组成。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需要打破学科界限,把教师队伍按教学模块划分为覆盖各学科的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要设置模块负责人、教学秘书,相当于按模块设置教研室。这在现有的教研室层面和二级学院层面不能进行,需要学校层面对人员进行重新组合,并对相应的教学管理机构进行调整。集体备课、试预讲、听课等教学活动均需要重新设计。要理顺模块教学单元和现有教研室之间的关系。学生成绩的评定也将按教学模块进行。这些都给教学组织和管理带来很大难度。

3 湖北医药学院的教学改革实践

学院从2006年开始,在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试行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模式(PBL),在基础医学药理、解剖、生理、生化、免疫、病理生理、病理学7个学科以及临床多个学科进行了PBL教学,每个学科的PBL教学内容以器官系统为中心进行,均涉及多个学科,编写了一批跨学科的教学案例,实现了部分内容的跨学科教学。如药理学PBL教学内容呼吸系统疾病哮喘,涉及解剖、生理、病理、病生、内科等多学科知识。从2011年开始尝试多学科联合开展PBL教学,如生理、药理、病理生理联合开展呼吸系统PBL教学,以学习基本理论,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的能力为目的。实践证明,PBL教学可有效建构运用临床知识,建立有效的临床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运用多种手段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学生对该教学模式的认可度高于传统教学[6-9]。

学校在充分调研论证,借鉴国内外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计划在2013届五年制临床医学实验班进行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把教学内容分为五大模块:公共基础模块、人文社科模块、系统模块、技能模块和临床核心模块。每个模块包括若干个子模块,如系统模块包括人体结构、基础学习、消化与营养、感染和免疫、生殖性发育和生长、机体平衡、疾病机制、药物治疗、心血管与呼吸系统、神经学、肌肉与骨骼系统、肿瘤学,共12个模块。每个模块确定了课程负责人和教学秘书。在全校相关学科遴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模块教学组。各模块教学组制定了教学大纲,强调学生的形成性评价,包括平时课堂表现、理论成绩、实习成绩、PBL学

习成绩等。本学期,部分模块进行了集体备课和试预讲,为下学期新模式教学的进行做好充分的准备。教学总学时数由以前的3755学时,减少到3001个学时,减少幅度达20%。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充分的时间保障。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成立了专门的教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器官系统教学的协调和运行。各教学模块与教研室并存,原则上,模块负责人由教研室主任兼任。同时,学校加大网络学习平台、图书资源、PBL教室的建设,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硬件和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 文历阳.21世纪医学科学和医学教育发展趋势[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0(2):1-2.

[2] 张云,乔敏.医学课程模式的改革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1):87-89.

[3] 沈杭丽,卢丹,罗东晓,等.“以器官系统为中心”的护理教学模式的探讨[J].浙江临床医学,2011,13(9):1061-1062.

[4] 张萍,解玲.以器官系统为中心教学模式在护理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解剖科学进展,2012,18(4):381-382,384.

[5] 何云,周晓帆,郝嘉.以消化系统疾病为例浅谈器官系统教学模式的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1,19(5):1057-1059.

[6] 赵万红,龚应霞,蓝星莲,等.药理学PBL教学实践与评价[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8):997-1000.

[7] 李文春,李静,王配军,等.医学课程PBL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1,10(2):170-172.

[8] 蓝星莲,潘龙瑞,于龙顺,等.药理学教学中PBL教学法的应用与比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2):27-29.

[9] 史慧萍,王秀清,李国华,等.以器官系统教学为中心的医学影像教学体系的构建[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5):160.

第9篇:跨学科教学案例范文

关键词 校本教研 信息技术环境 职教课改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construction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environment based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u ping

(jiangsu radio & tv university kunshan college,

kunshan secondary specialized school, kunshan, jiangsu 215316)

abstract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has promoted the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esp.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has broken through the limitation of time and space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as the base of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schools should not only escort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from the hardware, software and management, but also provide a steady stream of propulsion and backstage supporter for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key words school-based teaching and research; information technology environment; vocation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

1 校本教研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以“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为基础的校本教研,在很多学校如火如荼地进行,形成了各自的鲜明特色,也取得不错的效果。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校本教研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也成为校本教研的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1)从组织上来看,教研活动的范围只局限于一个学科或一个专业教研室内,跨学科的校内之间的教研不多,校际间教师的教学研究也是凤毛麟角,对教师来说,与教学名师或专家之间的交流更是一种奢望;(2)从时空上来看,参与教研活动的教师必须在同一时间和同一地点,他们之间的对话范围非常狭窄,时间也会非常仓促,甚至有“走过场”的嫌疑,同时教师所把握的资源和集中的智慧都相当有限,效率不高;(3)从效果上来看,教研活动普遍缺少广泛的交流,缺少深入的研究,存在重“教”轻“研”的现象,教师的个人也反思不能进一步上升到理论层面。(4)从层次上来看,专业研究人员队伍力量薄弱,直接用于校本教研指导的时间少、精力不足,无法满足学校对专业引领的需求。

2 信息技术对校本教研的促进作用

以多媒体计算机和网络通信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当代社会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为人类社会由工业化社会逐步迈向信息化社会奠定了坚实地基础,也不可避免地改变着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方式,从而使我们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为目的的教研活动方式也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得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成为了实现教育的现代化和教育课程的改革的一个关键因素。

从宏观层面上来说,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及构建信息化环境,不断优化和变革学校教研的手段、过程和结构,从而整体推进课程实施、学科教学和教研活动;并通过“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校本教研文化;从微观层面上来说,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校本教研使教师的自我反思与大范围的交流切磋成为可能,也使教师在研究状态下进行反思式的校本实践和专业成长。

作为校本教研基地的学校及时适应时展的要求、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让校本教研迈向更高层次、更大范围,从而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引领教师专业化发展及职教课改实验向纵深发展的助推器。

3 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教研的良好环境

3.1 构建完善的信息化环境作为硬件平台

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与普及,对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教育内容等均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也孕育出了全新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网络的巨大优势在学校教育领域已经有了充分的体现。学校首先应大力加强校园网络的建设,使网络为教师的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等校本教研的三个核心要素

提供了有效平台。

3.2 加强理论学习和技术培训作为软件基础

学校应通过组织现代教育理论、信息科学理论的学习,使教师不断转变观念、增强信息化教学意识,掌握和运用基于信息化环境的教研工作方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下转第174页)(上接第137页)发展的要求,完成教师对现代教育技术从认知到应用的过程,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

互联网发展到今天,qq、e-mail、论坛、博客、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层出不穷。由于网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这些交流工具提供了向专家学习、请教,同专家交流、对话的可能。除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学校更应加强对教师掌握网络交流工具的培训,引导教师积极利用网络教育教学资源、充分地进行网络交流和学习活动,为校本教研开辟新的舞台,促进自身专业更快发展。  3.3 制定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管理机制

校本教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要使教学研究成为一种制度,并把制度转化为教师的行为,使教学研究与专业学习成为教师职业生活的重要方式。为此,每个学校必须着力于制度的建立,通过制度保证和要求规范来确保人人自觉参与校本教研活动中来。

网络环境又不同于传统的校本教研环境,它的开放性使得校本教研管理方法必须做出相应的变革。在制定制度的过程中,必须要坚持平等对话、民主协商原则,加强了“引领”,做到“三少三多”,即:刚性少、柔性多;约束少,引领多;领导意志少,群众意志多。相应的制度应从实际操作的可行性、学校及教师个人承受能力等各个方面来综合考虑,充分听取各方意见,使教师既是制度的执行者,同时也是制度制定的参与者。

3.4 建立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作为推进器

大力开展校本教研是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是了有力的支撑,而活动开展的效果和进程如何则主要取决于参与的主体——教师。因此,教师个人的主观意志和参与的积极性将会对校本教研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而对教师的评价和激励则是这项活动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障。

评价是一切管理与活动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手段,合理、正确的评价能调控活动的进程,有利于活动机制的建立和促进发展。在合理评价的基础上,学校可通过对校本研究的成果包括优秀教学案例、论文、课题和校本课程以交流、发表和评比的不同级别制定相应的目标激励、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发挥教师的主体积极性,以达到校本教研所要求的最佳效果。

3.5 搭建丰富的网络资源库作为后台保障

在大力加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今天,校园网络已经在很多学校得到普及,各种基于c/s和b/s架构的应用系统也层出不穷。尤其在职教课改不断向纵深推进的今天,网络作为课程资源的支持系统,网络环境是具有极大开发潜能的课程资源,它与教师、学生、应用工具是一个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

学校应做好校本教学资源信息库建设,这有利于教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完成教学任务,开展校本教研活动。

4 结语

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教研突破了传统校本教研的发展瓶颈,但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是一把双刃剑,它同样也存在着各种不足,如网络资源的良莠不齐、上网人员素质的千差万别,这些都会对校本教研产生不利的影响。如何把传统教研与基于信息技术的校本教研进行有机的结合,使之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将是下一步研究和探索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黄荣怀.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j].中国电化教育,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