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健美操教学案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体育选课态度 行为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项目呈现多样化的特征,通过对健美操、体育舞蹈、瑜伽体育教学项目的研究分析,发现大一女生与大二女生选课存在一些问题,并提出今后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1.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以某高校女学生为研究对象。选课有两种形式:大一女生1580人我们采用举牌自由选课,大二女生1581人采用网上自由选课。女生总共3161人全部选课。
2.结果与分析
2.1女大学生体育选课的态度与动机
调查显示:大一女生选课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自信决定从事的体育项目。首先是自己了解这个项目或者是以前从事过这个项目,她有信心完成并拿到好的考试成绩。大二女生一部分和大一女生是相同的情况,另一部分女生参考了同学们之间的交流,例如哪个项目好学容易过,哪个项目老师打分松,哪个项目刮风下雨不用上课,等等。由此可见,绝大多数女生对体育项目情感取向比较积极,对体育项目有较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2.2女大学生体育选课的基本情况
结合女生的兴趣爱好,本文主要涉及三个女性特别喜爱的体育项目。调查显示,当前女大学生最喜欢的运动项目是健美操、体育舞蹈和瑜伽,它们占总人数的40%左右。大一女生选课情况是健美操(14.62%)、体育舞蹈(13.29%)和瑜伽(10.82%);大二女生选课情况是健美操(11.89%)、体育舞蹈(18.34%)和瑜伽(11.26%)。大一女生选课稍稍偏好健美操、体育舞蹈,大二女生则更偏好于体育舞蹈,选瑜伽课的也稍有上升。
与此同时,我认为大一开展健美操和瑜伽(女生单人项目),大二开展体育舞蹈和新加项目啦啦操(男女混合项目),这样就比较合理。因为目前调查大一选择体育舞蹈的男生很少,即便有男生,女生也不太愿意和男生搭档跳舞,她们觉得不好意思。到了大二就会好很多,因为有了前一年的学习生活了解。所以二年级开体育舞蹈和啦啦操就可以大量吸收男生加入。
2.3影响女大学生体育选课的主要因素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知道,“热情有余、行动不足”已成为当前女大学生体育课的突出问题。通过这三个项目发现女生学习的效果都不是太好。调查显示,在外因方面,多数女生表示“动作难、无恒心”是妨碍她们体育成绩提高的主要因素,其次是“缺乏场地和时间练习”。在内因方面,“自觉学习能力较低”则是主要的制约因素。
由此可见,尽管许多女生们比较喜欢这三种项目,但是紧张的学习、练习场地的缺乏使得她们不能合理地安排练习时间,导致体育成绩不理想,更加无法达到老师的要求。
2.4女大学生体育选课的现状
女大学生体育选课的现状受众多因素的影响,直接影响女大学生的选课外因是时间、设施和教师的教学内容,内因学生自觉学习能力的强弱,内因是主体可以控制的。因此,提高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就成为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
调查表明:女生们认为健美操和体育舞蹈需要上课记动作,再练习N遍,有时上课练不好下课时还要抽时间再练习,要花时间和精力有点困难,所以绝大多数女生放弃选择了其他体育项目。所以我认为健美操和体育舞蹈一年开设一个项目比较好。例如大一时开设健美操和瑜伽比较好,大二时开设体育舞蹈啦啦操比较好。
在教学设备方面针对健美操教学改革的需要,健美操训练场馆相配套电视、DVD、笔记本电脑、多媒体,保证了现代教学手段在健美操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教师结合健美操教学的需要,制作健美操教学幻灯片、各种图片和挂图,剪接并合成各类教学用的健美操技术分析视频,研制CAI课件、典型动作分析课件和教学案例。根据教学需要配备教学用的器材,如摄像机等,购置力量训练器、联合力量训练器等,使健美操教学和训练有充足的物质保证。健美操同样适合体育舞蹈、瑜伽和啦啦操,一场地多用不浪费。
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学水平。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这一切都要求教师不断学习和进步。健美操教师应该顺应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型的教育观。①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传统的健美操教学,往往过于强调教师的主体性及学生的客体性。一般采用教师示范一个动作,学生模仿一个动作的方法,把健美操教学简单地看成教师—学生的单向流程过程。教学方法的单一使整个教学过程趋于军事化、程式化,不但未能体现体育教学的多样化、灵活化、实效化、人格化,反而导致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枯燥乏味。同时,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不仅抑制了他们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而且抑制了他们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②要强化科研意识和创新意识。据调查,2000~2004年有关健美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等方面,涉及此方面的论文占论文总数的76%,而有关健美操的编排、心理、美育、音乐和多媒体教学等方面的论文仅占论文总数的9.5%。可见,该部分的研究比较缺乏,需要从事健美操教学研究的教师寻找研究突破点,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提出独特的见解和看法,把新成果运用到教学工作中,做到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的有机结合。③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作为高校的健美操教师,为了适应新《纲要》的要求,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提高自身的综合文化素养。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学习形体舞蹈、音乐、美学、爵士舞、拉丁舞等艺术类项目,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通过学习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心理学、运动医学、保健与营养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等,提高自己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水平。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良好的环境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提高学生的自觉学习能力,从而改变女大学选课现状;学校教学课程的微调也可以改变女大学选课现状。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大多数女大学生对选课活动的情感取向比较积极,能够正确认识和理解这项活动的价值,且行为动因指向内在的精神、情感需求有利于选课活动的稳定持久。
3.1.2在体育选课方面,大多数女生表现为“热情有余,行为不足”,选课需求和选课行为之间出现强烈反差。调查显示,“时间不足”、“缺乏练习场地”、“自觉练习能力较低”是造成女大学生不选择健美操课行为的主要因素。如何排除不利因素,调动更多的女生参与健美操活动,应该成为今后高校体育工作改革的一个重点。
3.1.3整体而言,女生体育选课能力的整体状况不甚理想,许多女生缺乏对体育项目知识的了解和把握,选择项目“知性不足”的局面,很难达到锻炼的目的。有些女生追求不需付出,又想得到体育高分;有些女生追求得过且过,及格就行。
3.2建议
3.2.1女大学生对体育项目首先要做一个深刻的了解,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和能力,选择一项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这样就可以把这个体育项目学好,学好后也可作为将来终身锻炼的体育项目。大一时选择一项适合容易的体育项目,增强信心。大二时尝试新项目勇于挑战自我,多一种运动技能。
3.2.2选课项目可以做一个微调,有利于发展女生的动作协调,大一主要开展健美操和瑜伽,大二主要开展体育舞蹈和啦啦操项目。健美操和瑜伽项目主要是女生,体育舞蹈和啦啦操项目可以男女生同时。
参考文献:
[1]张得保,刘四.对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实施双语教学的探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8):95-97.
[2]宋洪涛.论当代高校体育社团与校园文化建设[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5(5):126-129.
[3]李红兵.高校双语教学模式的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2,3:110-111.
[4]扬辉.体育工作者实用英语[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以新课程改革为契机,以校本教研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口,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夯实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和发挥外语教育领先、信息技术凸现、人文情操奠基的三大特色,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努力打造学校品牌,提升学校品位。努力打造精品教学,建树现代“凤凰”教育品牌。
二、工作目标
按照“扎根课堂专业发展锐意创新全面提升”的学校工作总思路,以全面推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目标,以实施课程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为重点,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和校本教研为突破口,建立教研制度,规范教研组的建设,加强教师多元化的培训,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不断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和教师专业化发
展。
三、基本要求和主要措施
1、加强学习,更新知识结构。
在教学改革的浪潮中,我们必须要构建理想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的建构依赖于不断地学习、汲取,面对学习内容的无限、学习时间的有限,全校教师都应把学习视为职业生活的迫切需求,在辛勤耕耘的同时,莫忘给自己“充电”:读读专著,翻阅教学杂志,做做读书笔记,浏览教学网页,从而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争做科研型的新型教师。
2、立足课堂,探索教学改革。
课堂教学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也是落实新课标的主渠道。教师要立足课堂,深入研究。认真备好每一堂课,重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三维兼顾。倡导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模式,面向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个性发展,加强对课的反思和实践,及时捕捉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逐步提高反思能力,形成反思习惯。
3、校本教研,促进素质提高。
(1)目标明晰。
每位教师期初制定教师个人发展年度计划,建立教师专业成长电子档案,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足迹一一用电子文档的形式给予记录。
(2)专家引领。
专家引领是教师专业化发展不可或缺的因素,否则校本教研就会在同一水平线上反复,难以迈出实质性的步伐,创造“走出去,请进来”的机会,沪赣两地资源充分利用,有效整合,让教师有与专家名师教研员进行互动的机会,让青年教师获得更多成长的机会,真正实现理念的刷新、行为的改变。
(3)同事互动。
各个教研组要充分发挥“教研”职能,通过“共享式的集体备课”、“探究式的课堂实践活动”和“专题式的学习讨论活动”等促进教师之间的互动。组内的教学研讨活动要做到“三个结合”:个体备课与集体备课结合,个体实践与集体评课结合,个体反思与集体研讨结合,努力提高教学研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平时加强对教研组活动不定期的抽查、考核,实施动态评估,推动教研组工作的经常化、规范化。
(4)竞赛促动。
以强有力的激励机制促进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的提高,精心组织校首届凤凰杯教学比赛,组织教师参加南昌市各级各类教学设计比赛,让更多的教师冲出学校,崭露头角,在竞赛的反复磨练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4、优化管理,促进工作规范化。
各教研组制定详尽的作业格式规范以及上课的规范,期初狠抓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行为规范。
教研组活动定时、定点、定主讲,一周学习理论,阅读相关教改文章,制定各项计划、每周的单项练习卷、集体备课、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学习习惯等,总结工作得失,一周进行教学实践,参加评课。认真做好活动记录。
教研组长单周查备课,双周查作业。
教研组每月一节与课题紧密联系的实践课,并做好教案积累、教案分析、课堂实录、反思笔记等资料搜集工作。进行一次“教师教学案例撰写”竞赛,出一本《凤凰教学案例集》。
加强教学业务培训,以各种形式提升教师业务素养,
5、关注热点,提升科研水平
(1)直面教学实践中的问题,组织广大教师开展研究,发动教师研究教学,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定期组织案例、反思交流,检查。
(2)加强课题管理工作的做好学校校级课题,的申报,各教研组将科研研究情况列为教研组考核及评选优秀教研组的指标,定期指导反馈。
6、学科竞赛,促进校园文化
以丰富多彩的学科文化节的活动提高学生对各学科的兴趣,活跃校园文化,提升教学层次。本学期将开展体育节、英语节等学科文化节活动,以此作为凸显特色的一个阵地。
7、凸显特色,亮出学校品牌
(1)继续加强英语人文环境的营造,精心设计“英语购物乐园”,让学生身处校园,时时处处能感受到英语的影响。
(2)英语教研组根据各年级学生的英语基础,编写英语生活用语,利用每天出操时间强化训练,令英语深入人心。
(3)积极开展英语节、英语沙龙等特色活动,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到拓展性的英语课外活动中去。
(4)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加大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培养力度,鼓励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倡导教师充分发挥配置设备的作用,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改变教师工作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开展一次教师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
(5)各年级制定清晰、操作性强的信息技术教学大纲,建立一套连贯统一的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新模式。
(6)尝试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每个年级建立一个整合点,各学科教师充分合作,编制“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校本教材。
8、敢于突破,深入探索课程的内涵
(1)继续探索“DIY”课程的教学新思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编制“DIY”校本课程教材。
(2)开设棋类、乒乓、足球、篮球、健美操、折纸、阅览、电脑小报、英语课本剧等兴趣课程,让学生在广泛的兴趣活动中培养个性,发展能力。
(3)重新定位“探究性课程”,不流于形式,以课堂教学为基础,高于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上海教育的品牌效应。
四、具体时间安排
九月份:
1、质监部和各教研组的计划的制定。
2、各学科作业规范和上课规范的制定。
3、教学常规检查(一)
4、交个人年度发展规划
重点:狠抓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研组长会议上进行反馈。
十月份:
1、校本教研的全面铺开。
2、第一次质量监控。
3、第二届体育节。
十一月份:
1、“凤凰杯课件制作比赛”
2、期中考试。
3、英语节开幕式。
4、家长开放展示活动。
5、教学常规检查(二)。
十二月份:
1、英语节闭幕式。
2、凤凰杯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比赛。
3、第三次质量监控。
一月份:
1、教学常规检查(三)。
2、期末小结工作。
一、图形变换的相关概念
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所谓图形变换就是指许多点的集合,是某一个几何图形关于某一点的变换,这一点不仅存在于原来的图形中,在变换后的图形中也能找到相对应的位置。图形变换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全等变换,一种则是相似变换。所谓全等变换是指某一几何图形在变换之后所得到的新图形与原图形,无论是在大小上面还是形状上面都未有所改变,而且在新的图形中寻找任意的两个点,其之间的距离与原图形中对应的两点距离完全相等;相似变换则是指某一图形在经过变换后所得到的新图形,虽然与原图形基本相同,但是大小却会有所变化,因而在原图形和新图形中分别选取两个相对的点之间的距离也并不相等。图形变换有三种形式,一种是平移变换,一种是旋转变换,另一种则是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具有相似性,平移变换是在图形中选择任意一点,然后寻找其变换图形中的相对应一点,然后将其连接起来,并且保证长度相等;旋转变换则是指选择图形中的固定一点,以此点为基础进行全等变换。轴对称图形则是指原图形中的每一个点都能以某一直线为对称线来寻找新图形中的每一个相对应点。
二、提高初中数学中图形变换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1.将图形变换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讲解初中数学中图形变换这一课的时候,教师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在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中,要求教师重视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融合,以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于实际问题中,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图形变换的案例存在,教师可以将其作为教学案例引入课堂,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学生在进行健美操运动的时候,便可以研究下哪些动作是轴对称变换,那些又是平移变换或是旋转变换。
2.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简化图形变换。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科技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尤其是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辅助工具。在初中数学图形变换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向学生展示图形变换的动态过程,以帮助学生理解图形变换的规律和性质,掌握图形变换的技巧。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生活中的事例来帮助学生研究和理解图形变换。例如在讲解轴对称图形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教师的窗户或是门来将其简化成几何图形,然后来寻找其对称轴。
3.教师可让学生动手绘制图形变换的过程。在教师讲解图形变换课程的时候,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绘制图形变换的过程,了解图形变换的特点,在绘制图形变换过程的时候巩固和梳理所学到的知识,以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所绘制的图形来寻找对称轴的位置。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在方格中先绘制一个三角形,然后再将三角形平移,重新绘制出一个新的三角形,然后可以让学生数相隔的方格数量,以便掌握三角形平移的单位。在初中数学图形变换的过程中,既要帮助学生了解图形变换的含义和概念,也要注重学生数学逻辑思维推理能力的培养。
总之,加强对初中数学中图形变换相关教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讲解这一内容的时候,教师应当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根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以加深学生的理解程度,使其能够在短暂的课堂时间内,充分掌握图形变换的性质和规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对图形变换这一课程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能够自行发现问题、探索问题。
关键词:中小学体育教师;专业能力;校本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7.0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6.06.024
校本研究是教师进行业务切磋、相互学习、提升自我的一个有力平台,是提升体育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的重要方法。中小学体育校本研究应围绕“以解决具体问题为本”宗旨,突出“以校为本”、“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的指导思想,根据本校的师资、场地、器材、学生实际,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教研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1 课例研究
课例研修是年轻教师快速提升业务能力的重要途径,年轻教师要高度重视课例研究的重要作用,高度关注自己在课堂教学设计、教法、学法、练法、赛法、评法中的不足或欠缺,进行重点学习与探讨,并通过研究逐步解决问题。课例研究的主题要明确,要小而精;研究计划要早而细,应有较强的针对性、导向性,要突出区域化和校本化,要处理好“点”和“面”的关系,选择一个“问题点”去深入研究,以“常态课”为载体,加强体育课堂教学的研究与提高。
2 案例研究
案例教研主要借助视频资料对课堂教学过程再现,并对教学效果进行深入的剖析和反思,做出全面、科学的评价,帮助教师寻求更好、更有效改进措施的教研方式。记录、整理教学案例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案例分析要做到少而精,要精心挑选课堂教学中真实性、典型性、代表性、启发性的案例进行研究。课后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学练情况,认真地进行教育反思,详细地记录教学情境的和谐性,教学过程的优化性,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教学策略的适切性,双边交流活跃性,教学目标的达成性,教学效果的高效性,学生进步的程度性等。及时发现、记录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找到改进与完善的补救措施。
3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是一种重要的校本教研形式,是提高教师业务能力最有效的途径,校本性的同课异构可根据现有场地、器材进行专题性的多人备一堂课,多人上一堂课的研究活动,使参与研究的教师在相同情境的教学环境下,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对比,发现优点和不足,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改进课堂教学水平。如针对体育课堂教学负荷的针对性与安全性,教研组可组织年轻教师与老教师、优秀教师组建成一个或数个“同课异构研究”小团队。实施“体育课堂负荷的有效性”为主题的同课异构教研,各团队必须重点围绕练习的时间、距离、间歇、次数等进行因材施负、因人而异的负荷预设与调控的研究活动,最后,以年轻教师进行汇报课的形式,进行各研究小组的评比活动,通过活动充分发挥团队互助作用,大力推进年轻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
4 磨课教研
磨课是对教师课堂教学中环节和细节的精心雕琢、精益求精的过程,年轻教师要高度重视磨课活动的重要意义,紧紧抓住磨课机会,针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薄弱环节进行重点性的学习、模仿、磨砺,巧妙地借助全组之力,促进自己教学能力的快速提升。磨课可结合说课、微格教学等方式进行。要在“磨”字上下功夫,对课堂教学实施望、闻、诊、切,针对年轻教师不断改进教学设计、教法、学法、练法、赛法、评法、过程、行为、效果等各环节、各细节的不足;通过老中青搭配,经验互补,聚合组内教师的群体智慧,突出教师的合作与互助,借助老教师、优秀教师教学会诊的针对性、实效性改进建议,既帮助年轻教师“研磨”优秀经验和方法,又培养年轻教师严谨求实的研究态度和敢于进行交流的勇气;善于“碰撞”的研究技巧,更共同磨砺出较完美的常态教学和更接“地气”的优秀教师。促进年轻教师更快、更好地成长与成熟。
5 小课题研究
小课题研究是提高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措施。教师应时时、处处捕捉教、学、练、赛中的的小问题、小疑难、小困惑,进行专题性、主题性、针对性研究,寻求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方法、手段。校本性、传统性、趣味性活动项目的评价校准和量化考核制度的制定可组织大家进行小课题的专门性研究,帮助大家制定标准,指导教学,科学评价教学效果。如俯卧撑练习是中小学重要的身体素质练习手段,虽然深受学生喜爱,但学生在练习后没有较为科学的评价、评分标准,对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进步情况不能进行科学量度,因此,教研组可进行针对性研究,结合本校学生实际制定出相应的校本性的评价标准。让每一个学生看到自己的真实水平,形成正确的技能定位和体验到成功与进步的喜悦,激发学生继续学练的积极性。制定俯卧撑考核标准应依据正态分布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制定。具体步骤可分为:1、整理、绘制频数分布表;2、用Excel来制作正态概率纸;3、画出累计频率点;4、画正态分布图,分析正态分布情况,判定成绩是否符合正态分布;5、根据“标准百分”制定百分制评分标准(整理学生测试数据;根据公式计算相关的平均数、标准差;根据标准百分计算评分、制订评分标准;把标准百分转换为百分制评分标准;用离差法检验、划分评价标准等级)。
6 结对教研
结对式校本教研是年轻教师提升业务能力最有效的措施,中小学中一般采用师徒结对方式加强年轻教师的培养。校本教研中师徒通过对课堂教学的设计、过程、效果等的观摩、分析、对比,对年轻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针对性的“传、帮、带、扶”。如针对年轻教师在组织教学方面的不足,老教师可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从学校的场地、器材、教法、学法、练法、赛法、评法等精心设计,严密操控,突出组织教学的严谨性、序列性、操控性。如“广播体操、武术套路、健美操”的教学组织,学习初期以集体性教、学、练、纠为主,突出以教师为主导进行规范性、标准化的讲解与示范,使学生掌握规范动作,学习与体验到动作的精、气、神、韵、力等精髓。学习阶段后期可通过集体练习与小组练习相结合,以小组或学生间互助学、练、纠为主,通过学生间合作、互助、探究,让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掌握标准化的动作要求和体验动作的精、气、神、韵等设计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7 沙龙研讨
沙龙是本组教师针对课堂教、学、练、赛的困惑,采用聊天、议论、研讨等形式,共同交流、探讨、解决困难的活动方式。沙龙研究要有明确的中心话题展开讨论,不强求统一的结论,旨在开阔思路,引导思考,加深教师对某一问题的认识,寻求更多的教学策略。年轻教师要积极参与沙龙交流,不耻下问、虚心请教,获得帮助。如针对本校的场地、器材如何充分发挥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作用问题。可组织大家围绕场地、器材的多功能化、一物多用等进行全面、深入的交流、研论。大家着重进行一地多用、一栏多用、一盒多用、一绳多用、一圈多用、一毽多用、一球多用、一棒多用的设计与运用探讨,力求实现场地多功能化、器材物尽其用,总结、提炼成校本研究成果,更好地服务于校本教、学、练、赛。
8 网络教研
网络研讨的开放性、自由性能让教师无拘无束地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发表见解,让教师获得实质性的帮助。教研组应有意识地邀请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年轻教师组建网络教研群,借助网络的便捷性,针对性地把年轻教师在教、学、练、赛中一些力不从心的难题、困惑,通过网络教研进行综合、深入剖析,为年轻教师辩证归因,开出处方,引导年轻教师快速成长;年轻教师应不耻下问、虚心聆听并做好相关记录,通过研讨逐步解决疑难。如针对体育课堂教学中游戏活动的安全性、针对性、实效性问题,组织大家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与研讨、论证,通过梳理、借鉴、改编游戏的内容、方法,帮助年轻教师提高对游戏的设计与监控,更好地提升年轻教师的组织能力与教学智慧。
参考文献:
[1] 王黎英.学校教研课应当校本化、实效化[J].体育师友,2009,32(4):1-1.
[2] 张烁标.中小学体育校本教研的理解和分析[J].体育教学,2016,36(8).
[3] 柯峰.体育校本教研的实践与研究[J].体育时空,2013(5).
[4] 李玉英.体育学科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12(6):62-63.
一、学习观的含义
对学习观的认识,来自于心理学家对学习的研究,如以桑代克、华生、斯金纳等为代表的联结学习理论;以格式塔、托尔曼、布鲁纳等为代表的认知学习理论;以加涅等为代表的折中主义学习理论。正是由于各派对学习的具体问题所进行的大量研究,才使得人们对学习的实质问题的认识有了突破性进展。学习观属于认识论的范畴,是人们对知识经验及其掌握的本质、形式、过程、条件、结果等一系列问题的直觉、潜在的认识。同时,学习观具有元认知的特性,是学习者有关学习的各个维度、层面的自我认识。学什么、怎么学等问题制约着个人的学习行为甚至学习的信念,影响着学习的结果。有代表性的是建构主义学习观和人本主义学习观。我国学者在国外学者对学习观研究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学者认为,学生的学习观是指学生个体对知识、学习现象和经验所持有的直觉认识。[1]它作为一种元认知知识,是学生先前经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在日常学习活动、课堂教学和社会文化环境中逐渐形成的,并且随着学校经历的丰富、变化而不断发展的,对学生的学习动机、行为、策略以及成绩产生很大的影响。[2]另有学者认为,学习观是学习者对知识及知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实质及任务、学习者的作用等的理解和认识。[3]还有学者认为,学习观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对学习的看法、观点,它随着学生认识、经验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它是学生学习的指导思想。[4]它主要回答学生为什么学习、学习什么和如何学习等问题。有什么样的学习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综合上述观点,笔者所论的学习观是指师范生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对知识及知识学习的意义、学习的实质及任务、学习者的作用等的理解和认识,并随着认识、经验的增长而发生变化。师范生未来的职业是教师,在职前教育阶段必须正确地认识学习,根据时代的要求,构建起“为教而学”的学习观,即为了未来的教学而学习的学习观,进行科学全面地学习,掌握从教的本领,提升从事现代教育工作的能力。
二、构建“为教而学”学习观的基点师范生“为教而学”学习观的构建是考虑到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和师范生自身的学习特点及教师职责而提出的。
(一)教育事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深化课程和教学方法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结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等发展目标,并强调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等,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师范生作为未来的教师,应更具使命感,明确教师的职责,以此构建“为教而学”的学习观。
(二)师范生的身份和学习特点师范生的身份和学习特点与非师范生不同,有其特殊性。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准教师”——是教师专业化的第一阶段即准备阶段,[5]既要学习做“人师”的学问,又要学习做“经师”的学问。“人师”就是教学生怎样做人——践行着德育;“经师”就是教学生怎样学习——践行着智育。我们的教学要“人师”和“经师”二者合一,每个教科学知识的人,就是一个模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有学问的人。[6]针对师范生的这种身份和学习特点,在学习过程中,既要重视学习如何学的学习,又要重视学习如何教的学习;不仅要获得学科知识、专业知识,还应学习做人的学问。这种学习的多样性满足了构建“为教而学”学习观的多方面知识需要。(三)肩负起未来教师的职责和重任21世纪的中国教育需要专业化的教师队伍。[7]然而,由于师范院校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都在向综合性院校发展,追求师范教育的“学术性”,弱化了师范院校的特色“师范性”。[8]培养目标上的多元化直接导致了师范生师范特色的弱化。很多师范生受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影响,把主要精力放在外语、计算机等过级考试和考研上,忽视了对基本师范专业技能的学习和提高,致使相当多的毕业生表现出对基础教育现实的不适应:知识结构不适应,知识面窄、不能一专多能;师范能力不适应,缺乏开拓性、研究性和创造性。这种状况若得不到及时扭转,必将影响未来基础教育的质量,影响未来对人才的培养。因此,亟须构建“为教而学”的学习观。
三、构建“为教而学”学习观的内容在调查研究中发现,有些师范生在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监控能力及与人合作能力等方面较差,探究问题的愿望不强,学习兴趣不高,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使他们难以达到教师发展的要求。[9]
(一)为教学奠定基础的全面发展学习观现代教师应具有全面发展的育人素质。[10]师范生应确立全面发展的学习观,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处理好以下关系。首先,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正确处理“才”与“德”的关系。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师范生不仅要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具有优秀的品德,厚德载物。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等。其次,既要学好专业技能知识,又要学习掌握其他知识,正确处理“专”与“通”的关系。师范生不但要学好专业知识,科学教育知识,必备的应用知识与实践知识等,而且要了解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吸取教育学、教学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拓展知识范围。
(二)提高教学素质的自主学习观自主学习体现在学生自己主动地学习,有计划、有目标地学习。学生树立了自主学习观,才能在受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增强自我教育的意识,形成独立学习的能力,进而不断探究学习规律,达到驾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充实自己的需要。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其素质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现代社会所需的各种人才应具备自学能力、独立工作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应以自主学习为前提。师范生为了适应未来教师职业的发展以及科学知识和技术更新不断加快的需要,必须构建“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自主学习观,[11]提高自身素质。
(三)为创新教学打基础的探究学习观现代教学强调创新的重要,教师要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探究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只有善于探究,才会有创新。探究学习能提高独立思考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探究学习能充分激发内在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作为未来的教师,探究学习是做好教师的职责要求。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方案,进行试验,运用各种手段来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做出结论等都离不开教师的启发和指导。
(四)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合作学习观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已成为当今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12]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建立学习困难学生的帮助机制,这是《教育规划纲要》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能力,是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合作学习能力也是师范生未来教学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素质。师范生在未来的教学和研究中,需要与学生合作、与同行合作、与家长合作、与教育专家合作。通过合作活动可以借鉴他人好的学习或工作方法,提高自己的学习或工作效率。通过与同学或同事的讨论可以激活创新思维,博采众长,在合作和交流中学会自我反思。
(五)提高学习和教学效率的愉悦学习观愉悦学习观是现代教师或学生应该树立的一种新的学习观念。这一观念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活动和社会生活中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带着愉悦欢快的情感基调去主动积极地从事学习或工作活动,生动活泼地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感。学生具有了这种学习观,就可以维持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具有热爱科学、热爱社会和生活的情感,促进科学素养全面发展。作为未来教师的师范生肩负着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的责任,树立愉悦学习观,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探索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式,激励学生乐观向上、自主自立、努力成才等。
(六)促进教师不断成长的终身学习观学习型社会的来临,使得学习的时限扩展到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和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13]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已经不是人生某一阶段的活动,而是一个贯穿于人的终身发展的过程。《教育规划纲要》和新课程改革都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适应快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和从事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在教育教学中,教师面临着自己在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和学习型社会的教育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师范生必须以主动获取新知识的学习热情,不断进行知识更新,坚持终身学习。
四“、为教而学”学习观指导下的师范生培养
高师教育在培养教师的目标和方式上应积极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有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通过使师范生对学习观的理解加深,使师范生树立为献身教育而努力学习的信念。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加强对师范生的培养。
(一)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使其做个全能者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是师范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14]当前高师院校在师范生培养的课程设置上能体现师范性的课程基本还局限于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等,这些课程的设置远远不能满足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我校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设置了素质教育五大课程模块,即教育理论课程、教育技能课程、教育实践课程、人文艺术素养课程以及其他自修课程。教育理论课程主要是提高师范生现代教育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的理论基本知识;教育技能课程主要是提高师范生教学方法和基本教育技能,培养教学和研究性学习能力;教育实践课程主要是教育见习和实习、社会实践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学实战技能,提高师范生的综合教学素质;人文艺术素养课程主要是扩大师范生的人文视野、提高其艺术审美能力,掌握基本的艺术技能;其他专业课程主要是师范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修某些非专业课程学习,获得相应课程选修学分。以上五类课程分成三种实施形式:必修课、选修课、指定选修课。实施原则是:必修课力求精益求精;选修课力求面广;指定选修课力求实用。这些课程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于师范生素质教育发展全过程。例如化学教育专业的课程结构改革。一是根据未来教师的职业特点增设一些通识性课程,如“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科学发展史”、“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学生心理研究”等;二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开设“大学化学”、“综合化学实验”、“化学与社会发展”、“21世纪化学前沿”、“绿色化学”等必修或选修课程;三是提高人文艺术素养,如开设了“思想品德教育”、“《论语》解读”、“书法”、“健美操”等必修或选修课程,设立了“高端学术讲堂”(由学校人事处组织各专业的专家学者每周作一次报告),建立了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四是从低年级起在专业基础课中设置“研究性作业”,加大基础实验的综合性和探究性,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建立了社会实践基地等,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探索研究,提高未来教师的科学探究能力;五是结合中学化学教学改革的实践开设课程,如“化学课程标准解析”、“中学化学教材分析”、“中学化学实验研究”、“探究教学案例评析”,教学名师、教学能手的课堂教学录像及评析等,在方法论层次上给师范生更多针对性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