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

第1篇: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1

未成年人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心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不少未成年人出现了任性、偏激、冷漠、孤独、自私、嫉妒、自卑等各种不健康心理与行为,严重者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严重危害了社会、家庭和学校。因此,应高度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近年来,教育部门在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取得了较好效果,鉴于我市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不平衡,为使更多未成年人得到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我们与团市委联合建立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以下简称辅导站),目的在于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合力,为未成年人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实施两年来,取得较好效果,现阐述如下:

1实施方法

1.1组建领导机构建立由市教育局、团市委领导组成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市委宣传部,其属下的市义工联负责日常管理,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负责业务指导。

1.2制定实施意见包括建立辅导站运作机制、人才保障机制、专家督导机制,建全档案管理,明确辅导内容及值班接访安排等。

1.3建设心理健康辅导站建设一个多功能的辅导站,以心理辅导热线为主,面谈为辅。在团市委12355青少年维权热线服务的基础上,增加心理辅导内容,免费为未成年人提供心理热线咨询,同时为有需要的未成年人提供面谈辅导,搭建起维护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服务平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与家庭密切相关,辅导站还将服务定位于家庭及社区。

1.3.1硬件建设建立起集热线电话咨询室、个体辅导室、沙盘游戏室和团体辅导室为一体的多功能辅导站,配置了专用电脑、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相关心理健康杂志,并完善各种规章制度。

1.3.2软件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建立心理辅导员人才库,主要由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医生、国家心理咨询师等构成,确保了心理辅导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总结辅导站运作和管理的成功经验,逐步向其他县市推广,并与其他县市共建辅导分站,形成辅导网络。

1.4保障机制

1.4.1业务培训派出管理人员参加全国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工作培训班,学习先进管理经验;举办心理热线电话咨询培训班,提升辅导员的服务能力,规范咨询要求;举办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辅导员们在释放压力的同时,亲身体验了团体心理辅导技术的精髓,学习到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操作技巧;组织同类个案的专题"沙龙"活动,辅导员们深入交流了辅导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商讨解决的方法。

1.4.2热线宣传制作12355热线的公益广告,在报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反复播放,宣传12355热线;通过LED屏幕或户外广告等在人流密集,特别是青少年聚集的地方进行宣传;制作12355热线宣传单张、书签等,在学校、社区派发;联合本地主流报刊杂志,加大咨询案例的报道力度,引起社会关注;教育行政部门向全市各中小学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各学校以短信或致家长一封信的形式在师生、家长中广泛宣传,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并使用热线,学会寻求帮助。通过以上多种方式对12355心理热线进行推广,使"热线"真正地"热"起来,让越来越多人认识并使用热线。

1.4.3辅导活动向家庭、学校、社区延伸通过深入社区、学校举办各种咨询活动,把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向社区和家庭延伸。比如在某中学举办"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主题宣传活动;在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深入学校举办高考、中考前心理辅导讲座;在六・一儿童节举办关注留守儿童及残疾儿童心理健康团体辅导活动;与团市委义工联合总队合作,举办为期一年的单亲家庭孩子"护苗行动",每周由受过心理辅导专业培训的大学生志愿者上门义教和心理辅导;并举办单亲家庭儿童的户外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家长家庭教育经验交流座谈会等。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

2效果

2.1成功建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经过两年的努力实践和探索,逐步完善了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硬件设施,除了原有的青少年综合服务热线外,还设有个体辅导室和沙盘游戏室,并购置了专业的心理测试系统和沙盘设备,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未成年人心理辅导员队伍,拥有49位专业心理辅导员,建立了一个实用性强、影响面广的心理辅导站。

2.2成功树立青少年和家长的求助意识。未成年人辅导站建立两年以来,拨打12355热线的人数不断增多,目前已成功为3373个个案提供了咨询服务。主要包括学习问题、人际关系问题、个性问题、行为问题、性心理问题等困惑,其中学习问题占45%,人际关系问题占30%,个性问题、行为问题及性心理问题占25%。在来电者中,青少年占52%,父母占30%,其他约占18%,说明青少年及家长的求助意识日渐增强。

2.3成功构建家、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目前辅导站的服务功能包括面向全市未成年人及其家长提供心理热线咨询、面谈辅导、心理测试、沙盘游戏辅导、特殊人群(残疾人、单亲家庭儿童、农村留守儿童)辅导,同时送课到学校、到社区,开展家庭教育讲座、社区大型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现场心理咨询服务等。比如2011年10月,在某学校举办主题为"承担共同责任促进精神健康"的"青春路上,你我同行"心理健康宣传活动,通过经典的案例分析、家长与青少年间的真情互动,形象、生动地介绍了如何识别常见的心理障碍,如何把好早恋关,帮助青少年解决成长过程中性与生殖健康问题的困惑,保持健康的心态。250多名学生及部分家长参加了活动,学校领导、老师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很高评价;同年10月在市青少年宫举办家庭教育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论坛及现场心理咨询活动,有200多名学生及家长参与了本次咨询活动;2012年举办学生与残疾人联谊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和残疾人代表感人的成长事例鼓励残疾人好好珍惜生命,用乐观的心态去面对生命中的每一天,活出自己的价值,100多名残疾人参加了活动,效果良好。此外,还举办"万名义工献爱心进社区"系列活动,为1300多人次提供咨询服务。通过多种形式的辅导活动,将学校、家庭、社区紧密结合起来,成功构建起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

2.4成功推广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运作模式。通过对我市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运作模式的实践探索,发挥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在全市的辐射作用,将研究积累和总结的经验推广到各个县区,四个地区相继建立了县区级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部分地区还成立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示范点、阳光天使爱心协会等,从而建立起全市的心理辅导站网络。

3体会

3.1有效的心理辅导能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通过对咨询个案进行分析,深入探索未成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形成原因,对影响我市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评价,提出应对心理危机的干预措施,逐步建立家、校、社会联动的工作机制,可以有效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3.2政府层面的支持有利于工作开展。借着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契机,在教育部门和团市委等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下,逐步完善了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站的各项硬件设施,建立了一个多功能的心理辅导站,辅导人员基本由心理老师、心理医生及国家咨询师组成,有着扎实专业知识以及丰富辅导经验,有利于辅导站良性发展。

3.3不稳定的辅导员队伍影响辅导效果。由于辅导站服务原则是公益性,所有辅导员是志愿服务,基本上一个月才轮值班一次,对需要跟踪的个案可能要由几个辅导员来跟进,这样就令个案辅导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影响辅导的效果。所以对需要跟踪的个案辅导记录要求更加完整、详细,以便于不同的辅导员可以有针对性地跟进辅导和回访,对有较严重问题的个案尽量专人负责跟进服务。

第2篇: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很多研究表明,心理、社会、生物、文化和环境因素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自杀意念和行为。本文从生物、心理、社会等角度对国外青少年自杀危机的风险因素研究做一具体阐述,以便研究者能够在此基础上,针对中国青少年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预防和干预,不断提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降低自杀危机的发生率。

(一)生物因素

导致青少年自杀的风险因素有很多,其中生物因素是产生自杀危机的可能因素之一。1.遗传因素Mann等研究者对100名抑郁症患者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杀行为解释模型。该模型指出,自杀风险具有异质性,患有同种精神疾病的人,其自杀行为方面可能有很大差别。在影响患者自杀的风险因素中,除了物质滥用、情绪障碍、人格障碍等精神障碍因素外,遗传因素也需要引起精神科医生的关注[6]。Brent等研究者对收养子女和双胞胎的自杀研究证明了遗传对自杀风险的影响。研究发现,自杀行为具有高度的家族性,同卵双生子的自杀风险显著高于异卵双生子。家族成员中有自杀死亡的,其后代自杀未遂的人数显著高于控制组;家族成员中有自杀行为的,其后代的自杀死亡率显著高于控制组。该研究控制了家族谱系中精神障碍可能造成的自杀影响后,该结论仍旧成立,这说明自杀行为的遗传并不是由于精神障碍的遗传所导致的[7][8]。尽管很多研究都说明了家族自杀史对后代自杀行为的影响,但是大都限于现象描述,对于遗传影响自杀风险的机制探讨相对较少。在遗传对自杀的影响过程中,个体的生活环境、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工作状况、父母婚姻状况、神经生物学等因素在其中起着什么样的作用,需要进一步了解和研究。2.神经生物学因素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青少年出现自杀行为可能是由于其血清素系统、去甲肾上腺素的神经传导功能或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出现了异常。有研究者对因精神疾病住院的75名青少年进行检查,其中23人无自杀意念,32人有自杀意念。研究将自杀未遂的20人作为实验组,35名正常的青少年作为控制组,测量其血小板无羟色胺的含量、整体血液色氨酸水平等。结果发现,对于自杀未遂的住院青少年而言,其整体血液色氨酸水平显著低于正常控制组的青少年[9]。这些研究说明,生物因素有可能是影响个体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原因之一。

(二)心理因素

研究者主要采用心理解剖和实验组、控制组的研究方法进行自杀风险的心理因素的研究。心理解剖就是通过对自杀死亡者的亲属、朋友以及了解情况的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访谈,获得死者的相关信息,重构其生前的生活状况,了解其心理发展状态。心理解剖的方法可以清晰地呈现出自杀者患心理障碍的情况,但是并不能说明心理障碍者实施自杀的风险。因此,采用实验组、控制组的研究恰好可以弥补心理解剖法的不足。研究者通过对有自杀尝试的实验组及其人口统计学匹配的控制组进行对比,结合心理解剖的研究方法,得到了很多与自杀风险相关的心理因素,为自杀危机的预防和干预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1.心理特质很多研究表明,青少年的人格、自我价值感、冲动性、社会胜任力、认知风格等心理特质与其自杀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相关。Claes等研究者在128名精神病患者中选择了两组被试,一组有自杀意念,另一组没有自杀意念。研究者分别测量了他们的人格特质、应对技能、自我伤害意念等。结果发现,有自杀意念的患者,其适应性的人格特质和应对技能水平显著低于无自杀意念患者[10]。自尊水平也是影响自杀风险的重要因素。研究者利用“国际性教育研究项目(ISDP)”数据,调查了自尊水平不同的55个国家的自杀率。结果表明,在自尊水平较低的国家自杀现象较为普遍[11]。可见,在进行心理危机筛查、制订自杀预防及干预策略时,要考虑个体心理特质可能导致的危机问题。2.精神疾病不同文化的国家,其自杀风险因素存在着差异。有研究者曾经对欧洲和北美洲的自杀死亡案例进行了精神疾病诊断,结果发现98%的自杀死亡者至少患有一种心理障碍。其中,患有情绪障碍者占30.2%,物质滥用障碍者占17.6%,精神分裂症患者占14.1%,人格障碍者占13.0%[12]。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告中指出,在欧洲和北美洲,心理障碍特别是抑郁症和酒精滥用是主要的自杀风险因素;而在亚洲国家,冲动性是主要的自杀风险因素[2]。除了情绪障碍、物质滥用等因素与自杀风险显著相关外,人格障碍也是导致自杀风险的重要因素。Venta等研究者考察了美国公立医院的106名青少年精神病患者,将其分为边缘性人格障碍组和非边缘性人格障碍组。结果发现,和无人格障碍的青少年相比,有人格障碍的青少年出现自杀意念的年龄更早[13]。此外,在加拿大所有的自杀死亡者中,有2%~12%的人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自杀成为患精神分裂症个体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原因[14]。由此可见,很多不同的心理问题或精神疾病都可能导致自杀危机。在预防青少年自杀的工作中,要特别关注青少年自身的心理特质及心理问题,及时进行心理辅导和治疗,降低其自杀危机的风险。

(三)环境因素

青少年的自杀风险不仅与遗传和心理因素有关,还和环境因素有关,每个青少年的自杀原因都是遗传、心理和环境因素的独特组合[15]。1.社会环境社会环境和自杀意念、自杀行为有着密切联系。如青少年的社会经济地位低下、家庭贫困、享受不到良好的教育资源等因素,都可能成为青少年自杀的风险因素[16]。Coskun等研究者对土耳其和美国的青少年在1992—2004年的自杀率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土耳其年轻女性的自杀率高于男性,这和土耳其女性的社会地位低下密切相关[17]。基于此,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密切关注家庭贫困的青少年和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最大程度地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在对自杀行为处理不当的社会环境中,尤其是具有社会影响力人物的自杀,可能会导致青少年对自杀行为的模仿,即自杀传染。研究表明,青少年的自杀传染在全国范围内乃至国际上时有发生[18],有1%~5%的人自杀是由于传染所致[19]。为了降低自杀传染的风险,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工作者要引导媒体正确报导自杀危机,发挥媒体的建设性作用,提升青少年对关爱生命的正确认识等。2.生活环境青少年的生活成长环境会对以后的自杀行为产生影响。有研究者考察了3178名美国拉丁裔9年级和12年级的青少年,了解其自杀意念与家庭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如果青少年生活在家庭不和谐的环境中,感受不到爱与父母的关怀,其自杀风险是拥有父母关爱的青少年的2.6~5倍[20],其他人的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21]。在美国,拉丁裔青少年的自杀风险要高于非洲裔美国人和白人同伴。研究者访谈了226名拉丁裔青少年,50%的人有自杀未遂史。研究发现,父母之间的冲突通过青少年个体的自尊水平这个中介因素来影响青少年的自杀行为[22]。也就是说,家庭关系是青少年自杀危机中非常重要的风险因素。通过创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培养良好的家庭关系,可以提升青少年的自尊水平,有效减少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对青少年健康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此外,在某个环境中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或普遍使用也会影响自杀的数量。在美国,使用枪支自杀是青少年常用的方法,枪支的可获得性是青少年重要的自杀风险因素[12]。Austin等研究者对南澳大利亚17岁以下青少年的集体上吊自杀现象进行了回顾。澳大利亚从1995年到1999年,有7人上吊自杀;从2005—2009年,有14人上吊自杀,增长率为100%。从这个年龄组自杀的人数上看,第一个五年里上吊这种自杀方式占了自杀总数的33.3%;第二个五年里,上吊占了93.3%。因此,严格控制青少年对自杀工具的可获得性也是减少自杀风险的方法[23]。

二、对中国青少年危机预防及干预的启示

青少年心理危机的发生具有普遍性。无论中小学校还是高校的学生,由于其青春期身心发展的特点,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和稳定,情绪具有两极性等特点,都可能会发生心理危机。此外,青少年在学习、生活乃至今后的工作中,承载着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过高的期望和压力,当压力超过其生理、心理的承受阈限时,就可能出现心理困扰、心理障碍乃至自杀危机。据中国卫生部统计,自杀已经成为15岁~34岁人群死亡的首要原因。基于此,发现与识别青少年自杀危机风险,及时预防及干预自杀危机已经成为中国学校心理辅导和校园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死亡的忌讳、相关部门对学生自杀信息的保密、研究者难以获得自杀方面的翔实信息等因素,中国青少年自杀风险因素方面的实证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对青少年自杀风险因素的研究结果,服务于中国青少年自杀危机预防与干预实践。

(一)加强心理筛查工作

从国外的自杀风险因素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导致青少年自杀危机的风险不是一种因素在起作用,而是多种风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然而,由于青少年发生心理危机时,很少会向教师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寻求帮助,这就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预防及干预心理危机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门有必要对在校学生进行常规性的筛查,了解其精神疾病家族史、家庭环境、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性格等因素,并针对高危学生人群建立危机库,动态监控这些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心理筛查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对入学新生进行普遍性筛查。针对学生及其家长可能会有的担心、疑虑等心理,有必要让学生理解筛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便于学校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辅导和服务;筛查结果是保密的,但是有自杀、自伤危险的情形除外。通过筛查,对有诸如遗传、家庭变故、遭受校园欺负、性格偏执等危机风险的学生建立动态危机库,并形成危机月报告制度。班主任要随时关注有危机风险的学生,采取谈心、鼓励参与班级活动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健康辅导,并将该生的状况每月定期向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部门报告,及时消除一切可能发生的风险。2.针对特殊时机进行筛查。对中小学生和大学生而言,家长会、考试、毕业升学、参加各项比赛、新学期开学、校园突发事件或求职等事件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极易产生心理动荡或情绪波动。因此,班主任或辅导员要在事件发生的前后时机特别关注学生的情绪状况,及时发现问题,缓解危机。

(二)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提升心理保健意识

人在一生的成长过程中,有些危机风险因素是自己无法选择和避免的,如精神疾病家族史、冲突的家庭氛围、父母关系失和或离异等。但是,学校可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改变诸多风险因素对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同类型的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针对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学习、适应、人际交往、情绪管理等方面的困扰,设置适合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课程,传播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的心理保健意识,有效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2.举办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充分利用各种时机,举办丰富多彩的讲座,如对新生进行“如何适应新的校园生活”讲座;举办家长讲座,帮助家长意识到和谐家庭氛围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性;对学生进行人际交往能力训练,学会如何与同学沟通与相处;亲子关系讲座,学会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对自己成长的影响,并学会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生命教育讲座,包括关爱生命、危机预防、自杀识别与干预等内容,出现危机时如何寻求帮助,如何帮助他人等。通过各种讲座,提高学生的心理保健能力,未雨绸缪,将心理危机化解于无形。3.开展校园心理文化活动。心理文化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各种活动激发学生的生命热情,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从而减少心理危机发生的机会。如举办“师生共话人生”、“给父母的一封信”等活动,帮助学生学会感恩,理解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开展班级、宿舍或小组的心理素质活动,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感受彼此的帮助和支持;举办生命强者的报告会,达到用生命影响生命,用智慧启迪心灵的效果。4.组织多种培训,提升危机预防及干预的专业素质。人在面对生死选择时是彷徨而无助的,通常会发出一些求救信号。危机者如果发现自己并不是无路可走,还能找到解决困扰的方法,多半会放弃选择死亡。因此,有必要对班主任、辅导员等工作人员和班干部、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危机预防及干预的专业培训。通过培训,提升他们对自杀信号的识别能力,发现危机风险时的问题处理能力,以及危机发生时的应对能力,及时发现并帮助自杀危机者。

(三)关注特殊学生,提供心理支持

第3篇: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班主任 学生 心理辅导 方法和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6.116

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越来越关注的焦点。青少年心理问题引发的违法犯罪等社会问题,也呈日趋上升的态势。作为班主任,能否以科学而有效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走进他们的心灵、倾听他们的心声,因势利导地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成败有决定性的作用。下面结合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就如何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谈一谈自己的见解。

1 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内容

根据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和时展的要求,笔者认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青春期的心理辅导,培养学生承受各种挫折的能力;二是帮助学生正确对待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压力,进行情绪调控心理辅导;三是人际关系、社会适应性心理辅导;四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升学观,进行应试心理的辅导;五是审美情趣心理辅导,培养健全个性。

2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分析

心理辅导是面对面的交流和倾诉,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许多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彼此信任,很容易削除心理阻抗。 其次,班集体的荣誉会让学生产生归属感、形成向心力,在这种情境下师生之间就容易形成融洽的心理环境,学生愿意接受班主任的心理辅导。再次,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有更多的灵活性、多样性,如每星期的主题班会活动和心理健康活动的相互结合和渗透;面对学生的心理困惑,班主任一个简单的评语,一次倾心的交谈,对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心理就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3 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的方法和途径

心理辅导的效果和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理辅导的方法和途径是否得当、正确。在遵循心理辅导原则的基础上,有正确的方法和途径,心理辅导必然会事半功倍。根据前人的经验和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实践,笔者认为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班主任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

近几年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了社会较强的关注,但教师的心理健康有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教师同从事其他职业的人一样,也有各种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也会因得不到满足而产生失落心理。应试教育的各种评价、家长的高要求都会使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班主任不能自我调适,是位非常情绪化的教师,必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教育的本质是心灵的教育,拥有健康心理的班主任,他的言语和行为才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才有利于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培养。

3.2 要懂得尊重学生

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离不开高质量的谈话,其决定因素很多,但关键一点是要尊重学生。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就要尽量多地尊重一个人”。作为班主任,要能够自觉地把学生作为一个个鲜活的、有情有义的人去交流、去合作,而不是把他们置于被管教的地位。只有用爱心去接纳学生,他才愿意接近你,才愿意与你交谈、交心,对学生的心理辅导才有效果。

3.3 创造高质量的谈话空间

班主任如何才能开辟高质量的谈话空间呢?首先,它不完全取决于物质条件的具备,如心理咨询室、热线咨询;其次,谈话也不是无条件地迁就学生。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时,要暂时忘却自己是管理者和教育者的角色,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内心的所想所为,不要以自己的主观标准去评价学生的是非得失。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能耐心倾听,设身处地去体验他们内心的感受,在情感上与学生产生共鸣。只有做有人情味的班主任,谈话才能升华为谈心。

3.4 寓心理辅导于各种活动之中

人的心理是在活动中产生、发展、形成并表现出来的,这是心理学的一个基本观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离不开学习、交往、劳动、体育运动等活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鼓励有个性的学生敢于说出自己独特甚至是错误的想法,为学生提供一个“心理安全”的港湾;同时鼓励合作学习,学会交往。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都可能遭遇挫折。面对挫折,是激流勇退还是积极进取,心理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班主任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或参加各种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3.5 班主任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

班主任开展心理辅导活动要与家长和科任老师紧密配合,要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学生成长过程的烦恼一般不愿向家长倾诉,家长关注的往往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为了有效弥补“代差”带来的心理问题,我班经常举办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家长会,就“厌学”、“网络成瘾”、“早恋”等敏感话题,发表各自的看法。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对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班主任与科任老师密切配合,让每一位老师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善待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和社会心理品质。

总之,素质教育追求的是人的全面发展,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让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无疑是素质教育的奠基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是社会、时代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一项重要的使命。

参考文献:

[1]刘晓明.学校心理咨询模式[M].吉林大学出版社,2000.

[2]张向葵.走进心理世界[M].吉林大学出版社,1998.

第4篇: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人们身边的一切也都在发生着千姿百态的变化。这些变化本是正常的,但随之而来的是我们的学生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学校、家庭也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化,升学和求职的压力,离异家庭的增多,独生子女的增多,使当代中学生心理问题比以往更为突出。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初中有4.5%的学生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学生有较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存在着不少心理健康问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由于生理上日趋成熟,而社会阅历浅,心理素质不成熟,极易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的增多,生活节奏加快,学习生活紧张,中学生承受的各种压力也增多、增大,以致产生各种心理的困惑与矛盾。少数学生由于不善于处理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所发生的各种心理冲突,在突然的打击或挫折面前容易心理失常。因此,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

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对策

1.开设心理健康课

在学校的教学计划中增设心理健康课程或有关讲座,向学生传播心理卫生知识和技巧,提高他们的心理防卫能力。心理健康课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同时更要进行心理训练。

2.建立心理服务机构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校心理辅导和心理咨询活动,配备专职及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咨询、矫正心理障碍等,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3.进行个案分析,加强心理咨询与治疗

少部分青少年存在程度不等的心理缺陷,表现在性格、情绪和行为的偏异,导致社会适应性不强。为此,对青少年的个体心理行为偏异要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矫治,使其适应学习与社会生活。

4.建立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对有比较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为其建立健康档案表,针对学生填写的档案表中所反映出的各种问题,教育工作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分析他们心理困惑的成因,定期对学生进行心理保健工作,并制定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

5.纠正家长在教育认识上的偏差

可以通过举办家长学校、家庭教育讲座,使家长懂得除了要重视学生的生活、智力开发外,还要重视他们心理素质的培养和个性的塑造。

6.全社会都应更加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5篇: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紧密相关。

一是家长缺席。大量研究发现,约有50%左右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来自于家庭,甚至成人的不少精神障碍也可追溯到原生家庭的问题。目前的我国家庭教育存在着三大误区:第一,教育要求失度。表现在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开发,轻素质提升;重体能健康,轻心理素质培育。第二,教育内容失重。家庭教育中父母盲目施压,忽视性格培养,对孩子过高期望。第三,教育方法失控。缺乏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缺乏有效沟通,习惯选择简单粗暴的家庭暴力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忽视孩子心理健康的培养。从特定角度看,我国青少年在社会转型期出现的理想失落、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等问题无不与此密切相关。

二是学校缺位。近年来,各级政府对学校心理卫生工作十分重视,从中央到地方,已出台了多个政策文件,但在贯彻执行上存在一定差距,学校重分数而忽视心理健康培养的倾向仍普遍存在,学生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仍是压倒一切的硬指标,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辅导流于形式。具体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缺乏专项经费,硬件和软件建设跟不上;心理老师的待遇和职称评定无标准;心理老师缺乏专业知识的正规化训练和培养,缺乏识别能力和不能开展有效的心理援助和危机干预。

三是社会缺项。目前,社会上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认识仍然不足,将心理问题等同于神经病,对问题儿童不理解、不同情,以异样的目光看待他们,甚至加以嘲笑、侮辱。另一方面,青少年心理卫生社会资源的配置严重不足,无论是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还是人才队伍都无法满足需求,青少年心理疾病的“看病难”问题十分突出。

鉴于以上原因,为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共同营造利于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提出以下建议和对策:

一、举全民之力,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相关单位要运用报纸、电视、宣传栏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网站、小视频等新媒体广泛开展青少年心理知识文化宣传,提高全县人民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的知晓率。通过专题宣讲活动、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观的形式深入社区、农村进行宣传,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二、倾全校之师,为提高学生素质教育水平保驾护航

完善学校心理服务平台。按比例配置专兼职心理教师,规范心理咨询师队伍建设和行业管理,对心理教师专业知识培训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模式,使青少年心理保健和心理咨询工作站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设立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着力构筑青少年心理辅导站或接入青少年心理援助热线,吸纳社会各界的专家、心理工作者担任志愿者或者购买第三方服务,为青少年提供心理咨询和援助。并向青少年广泛宣传热线号码,鼓励其有需要时拨打求助。

三、尽全家之能,发挥家庭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作用

探索建立以心理健康、沟通技巧等为主要内容的家长学校,并做到“六有五落实”:有领导小组、有校牌、有工作制度、有考核、有档案资料、有活动经费;领导、管理、师资、教材、教学五落实。落实政府主管、教育部门主抓、妇联等相关单位协同的工作机制和管理体系,建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协调相关部门共同重视和支持家庭教育和家长学校工作。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定期开展家长培训,确保每学期至少组织1次家庭教育指导和1次家庭教育实践活动。

第6篇: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现代意义上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美国。1896年,威特默(Lighter Witmer)在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心理诊所,向有学习困难的儿童提供直接心理服务。1907年戴维斯(J.B.Davis)在公立学校中首创了系统化的心理辅导计划。1908年,被誉为“心理辅导之父”的帕森斯(F Parsons)在波士顿职业局,开展针对青少年的职业辅导活动,成为现代心理辅导诞生的标志。

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现状:我国大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始于1986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在北京召开了首届青少年心理卫生学术交流会,以此为标志心理卫生运动开始了向教育界的发展。

(1)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受到政府的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管理。2001年,国家教育部印制颁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提出“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工作中,必须更加重视德育工作,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随后,我国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都成立了由领导、专家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学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研究与指导委员会,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广泛深入开展。例如,河北省在“十五”“十一五”期间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为省级重点课题在全省进行了一次覆盖,省级实验校400余所,实验区30余个,有效的促进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2)民办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有了一定的成果积累

特色工作转为常规工作:如开展学生心理测量,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学生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运用多种媒介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心理辅导中心并开通心理热线等。

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复杂性和长期性的特点,教育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的提高需要长期努力。

二、心理健康教育中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学校管理网络不健全

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仍处于各自为政,较为游散的状态,缺乏系统明确的指挥协调机制。管理也不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该由谁负责,应归入哪个部门,目前尚未有统一的认识和操作模式。心理健康教育在各个学校的具体运作方式也不同,有的将之划归学工处管理,局限了它的范围,降低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有的作用;有的将其划归教务处,导致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法深入开展。

(2)国家及学校制度保证不力

部分民办高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制度不够重视,工作形式化、片面化。另外,心理辅导人员工作量未定,教师地位不确定以及其他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冷漠态度,对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的积极性也有很大影响。

(3)家庭功能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深层变量

良好的家庭功能会促进青少年完善性格和健康心理的建立,家庭功能的丧失则易导致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及问题行为的产生。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分离导致大学生心理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

(4)社会环境的影响

当今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快节奏的社会,无时无处的变化对人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部分不能应付挑战的大学生有可能因此而出现某些不健康的心理症状,如厌学、压抑、自卑、嫉妒等等不一而足。大学生处于社会化过程中,他们辨别分析问题、过滤芜杂信息的能力较弱。“金钱万能论”、“读书无用论”等消极观念从信念上妨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许多触目惊心的大学生犯罪的主要原因正是信念缺失所导致的不健康心理和扭曲人格。

三、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1)提高心理教师师资水平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健康开展的重要条件。可采用以下措施:对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进行专业培训,通过培训,使专业教师提高心理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掌握心理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经过培训取得证书的教师,还要有从事专业心理咨询教师资格认证,才能安排为专职心理咨询教师。

(2)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德智体美劳五育一起,构成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整体,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之中。

(3)努力形成“高校、家庭、两位一体”的心理教育运作模式

第7篇: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摘 要 体育运动的逐步发展,让学校开始关注对青少年体育能力的培养,尤其是手枪射击比赛,需要更多的训练,提升准确性和稳定性。但是在手枪射击过程中需要训练员有较高的心理素质,因此手枪训练之前需要进行心理训练,提升竞技水平,争取在比赛当中获得更好的成绩。基于此,本文对心理训练在青少年手枪射击基础训练中的重要性进行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心理训练 青少年 手枪射击 基础训练 重要性

在体育竞技比赛过程中,更加关注运动员在体育方面的实力,也更加考验运动员的心理素质,现如今的体育训练因为各种训练器材和训练方法的提升,运动员的水平也有所提升。但是手枪射击比赛和其他比赛之间不同,需要稳定性的发挥,如果心理紧张或者过度的兴奋就会造成手部抖动的问题,让射击产生误差,因此增强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提升射击过程中的准确性已经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青少年手枪射击训练过程中的心理训练方式

(一)心理暗示训练的方式

由于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心智不是非常成熟,因此在训练当中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要对青少年的这些问题进行及时的疏导才能避免在训练中出现更多的错误。手枪射击训练具有一定的难度,若是青少年在训练过程中能够更加相信自己,那么就会有恒心和毅力去战胜比赛,战胜自己。使用心理暗示的方式能够让强少年在比赛之前、训练之前给自己增加信心,这样的训练方式也能够让青少年在训练时精神更加饱满,降低其在赛场上的压力。心理暗示的方式对于提升青少年的心理情况,减缓压力有非常大的促进性作用,能够改善自己的心理情况。

(二)青少年思维自我控制

运动项目和其他的体育活动有很大的不同之处,如果要让比赛更加精彩,自己能够表现的更加出色就需要在运动过程中提升青少年的精力,让青少年也有非常饱满的热情,激情澎湃。按照现如今的调查研究也能够充分的表明,一个人的兴奋程度越高那么其在身体上的爆发力就更强,可是,这种兴奋程度也有一定的极限。每一个青少年在手枪射击的基本训练过程中,需要保持一定的运动兴奋感,若是兴奋过度就会起到相反的效果。在平时的手枪射击训练当中,需要青少年学会自我调节,调整自己的思维模式,让训练能够有足够的精神支撑,例如,可以想象一些非常积极的画面,让运动来对自己的运动神经产生刺激,还可以做自我的思维调解员,在青少年的射击比赛当中保持一定的兴奋度,进而更好的进行训练,更好的进行比赛。

(三)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方式

注意力集中的训练方式就是让学生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在射击的过程中心无杂念,这样才是取得好成绩的前提。青少年在射击比赛的训练过程中需要对此部分进行心理训练。排除外界的干扰,在射击时全神贯注,这样对提升选手的射击能力有极大的促进性作用。集中注意力训练帮助选手提升分数和能力,提升训练的有效性。运动员这种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训练方式会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心理压力。

(四)实战模拟训练方式

青少年手枪训练的增加能够提升在赛场上的比赛的基本水平,因此在日常心理训练的过程中需要强化运动过程中的心理素质,以免在比赛当中出现心理高度紧张的情况。一般的训练不能太过于频繁,若是模拟的次数非常多,那么就会失去真实的赛场作用。在日常训练中的模拟要和真实的比赛相接近,尽最大努力营造出正式赛场环境和氛围。这样长期训练之下能够对运动员的心理素质起到强化的作用,真正的面对赛场,比赛之前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二、青少年手枪射击比赛中心理训练的必要性分析

(一)降低心理问题

青少年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是具有差异性的,特别是在运动赛场上,一些青少年需要进行心理辅导和心理训练。赛场当中的环境以及周围人的期待,会给人一定的紧张感。手枪射击比赛和其他比赛不同,要对心中的杂念进行排除,以此更好的面对自己的比赛。若是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比赛的成绩就会降低,心理承受能力变差,如果过于严重还会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射击训练之前进行心理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同时进行青少年队伍的心理训练,还能够让团队的健康性和团队活力得到有效的提升[1]。

(二)增强射击比赛中的实力

在日常的比赛训练过程中,要想在赛场上保障自己的实力就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到训练当中,并且拥有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尤其是手枪的射击比,很小的误差都能够引发失败,全神贯注是比赛的前提。青少年在开始训练之前要慢慢平复自己的心情,无论是负面情绪还是兴奋度,争取做到平稳的发挥,特别是枪击扣板的过程中,身体不能出现晃动的情况。若是心理高度紧张,不但精神不能集中,人的身体还会出现变化,特别是腿和手,枪击训练只有进行心理训练才能保持身体良好的状态,才能获得更好的成绩。通过赛场上的心理训练,青少年的射击经验增加,还能够强化在赛场上的实力[2]。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对心理训练在青少年手枪射击基础训练中的重要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且对具体方法做了阐述。在以后的青少年射击比赛训练过程中,还需要对学生做好心理辅导工作,了解学生在射击比赛过程中存在的心理困惑,解决学生的问题,以此更好的进行射击比赛,减少比赛时出现的各种心理不稳定的问题。

参考文献:

第8篇: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关键词:牧区寄宿制;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

当前,牧区寄宿制学校的建设、管理、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因此,牧区寄宿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任务。下面,我就以我校的实际谈谈对寄宿制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点认识和看法。

我校地处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东临天祝藏族自治县,西接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北部自东向西与凉州区、肃州区、嘉峪关市、玉门市等市县区毗邻,南部与青海省的门源回族自治县等县相连,是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所完全中学。学校始建于1957年,也是一所牧区寄宿制中学,服务辖区以康乐乡、皇城镇、大河乡、祁丰乡、白银乡、马蹄乡、明花乡7个乡镇为主。学生来自农牧民家庭,家庭背景较为复杂,家庭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因此,住宿学生在健康成长过程中缺乏家庭教育。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最好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应是成长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然而,由于我县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很多学生家长文化层次低,再加上长期在离家很远的牧场放牧,他们无力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成长,认为孩子有学上,有饭吃,就不会有什么心理问题。再加上父母离异、父母外出打工、父母无责任心等,直接导致了住宿学生心理上出现了障碍。

在我们肯定基础教育的巨大成就时,也不应忽视它的不足,只片面强调学校的知识传授,而对学生身心健康教育相对放松或缺乏。由于对心理教育认识的缺乏,再加上社会上的其他因素,很多青少年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喜怒无常,情绪不稳,自我失控,心理承受力低,意志薄弱,缺乏自信,学习困难,难于应付挫折。青春期会出现闭锁心理、情绪情感激荡、早恋,并在行动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同时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的沟通、交流,这些都是住宿学生与家庭教育断层而导致的结果。而这种缺失从小学带到初中、高中,现象更为普遍,情况更为严重。如果这种家庭教育不及时填补,将使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成为空谈。

住宿生大多数时间都在学校中度过,学校和教师便是学生接触最多最广的,因而住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管理密不可分。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学生的心理问题便突出表现于学校生活当中。从我校的寄宿生来看,发现教师操的心、出的力都特别多,但效果不明显。如班主任常常不定期到宿舍去关心住校生的生活;值日老师每天都会查寝,看住校生是否按时就寝;节日期间有些住校生因路途太远不能回家,班主任去和他们一起过节等。由于缺失家庭教育已经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及心理问题,如果在学校教育中只注重学生的养成教育、升学率,而忽视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学生的心理矛盾更加集中、更加突出,从而使其心灵受到无形的伤害。鉴于家庭和学校在教育学生中忽视了心理健康教育,本人认为对寄宿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 开展辅导课,对寄宿生进行心理辅导

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具有良好心理素质的人将来才可能是真正有用的人才。在新学年,可在初一、高一新生进行“少年军校”训练过程中开展一堂心理辅导课,辅导的内容应涉及心理常识、青春期常识教育,人际交往指导教育,帮助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别新生要进行摸底调查,对不同家庭、不同民族、不同性别的学生在心理方面给予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同时,在我们进行集中和分散辅导中,还应有各种心理讲座,内容涉及青少年心理变化、人际交往、健全人格、理想信念等。在讲座中,要突出典型心理问题归类疏导,激励学生健康发展,让学生获取更多的心理发展规律,积累知识,形成良好的品德,从而达到育人的最终目的。

2. 建立心理咨询室,为个别寄宿生进行心理辅导

由于牧区家庭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的心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问题。学校要解决学生的各种困惑,就必须设立心理咨询室,为个别学生提供倾诉的平台,对他们的各种问题进行疏导、启发、接纳、交流、理解等方式,逐步排除个别寄宿生的心理问题。

3. 建立家校联教制,引导家长关注寄宿生心理健康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在家的表现情况。建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或进行家访,通过沟通,了解寄宿生的心理状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同时针对牧民家庭思想观念落后,学校应积极引导家长注重寄宿生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心理变化提供宽松、民主的家庭环境。

4. 实施“孝德教育”,引导寄宿生树立健康心理

青少年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于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思想行为偏激,易冲动,不能较理智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容易做出“不利于己而有害于人”的行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孝敬父母是子女最基本的道德。对父母的孝,是对一切人关怀的开始。“亲亲,仁也。”这就是说,孝是仁行的基础,仁爱的精神蕴于孝德之中。作为子女而有孝德,是“家和”的基础;将孝德推延,去爱他人,这是“人和”的基础。一个不爱自己父母的人,很难去爱别人;一个不会关心别人的人,也很难能与他人和谐相处,尤其是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生活,要和班里的同学相处好,更要和宿舍的同学相处融洽,这样才能安心地学习、生活。学校是我们学生的第二个家庭,在学校教育中,使学生养成“入则孝,出则悌”的道德习惯,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促成“我爱人人,人人爱我”的良好人际关系,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价值观,使他们的心理在优良的校园文化环境中和谐发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第9篇:对青少年的心理辅导范文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学校教育途径以外,家庭、社区、社会环境等都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根源于家庭与社会,因此靠学校教育单方面力量很难有效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取得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建立以学校为中心,家庭、社会共同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统,形成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大环境大系统。

社区是学生成长、感受社会生活、发展社会性的重要站点。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社区的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更离不开与社区的互动。同时,社区又是学校教育的依托,学校教育离不开社区的影响和支持。社区不仅有社区组织、社区教育,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社区文化、社区性格。在这里,我们重点探讨社区组织、社区教育中可以利用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主要包括两个形式:一是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专业人才、专业机构、专业设施等;二是非专业意义上的资源,包括少年宫、科技馆、图书馆、博物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素质教育基地以及社会文化设施。学生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于其中,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认识社会,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第一种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一、心理健康教育社区资源

越秀区是广州市的中心城区,是广州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旅游、金融、信息中心,也是教育、医疗、服务业发展领先的地区,全区占地面积3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4万人,共有18个街道。越秀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区内有12所百年老校,名校名园众多,教育普及程度高,基础教育优势显著。

(一)街道、社区

越秀区共有18个街道,街道设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中心一般设有青少年培训部,由青少年培训部负责开展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长堤真光中学所在的广州市越秀区人民街位于广州市的老城区,属于成熟社区。人民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设有青少年培训部,青少年培训部有部长1人,社工4人。青少年培训部具体开展的工作有:对社区内的部分青少年进行心理测试,重点是人格分析;对有心理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个体心理辅导、一对一个案服务(包括家庭);对具有同质心理问题的青少年进行小团体辅导,开展拓展训练等;在社区内进行普遍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如墙报、宣传单、讲座等。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所在的环市东路华侨新村,归属于华乐街道,是广州市金融中心地区。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提供了许多心理教育资源,包括青少年服务和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旨在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支援、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帮助青少年解决问题、克服困难、了解自我,发展个人全能和获得全面发展;帮助在行为情绪、家庭朋友关系,或适应学校社会生活方面有困难的青少年;增进社区对青少年的理解和鼓励;发挥社区功能,协助青少年顺利成长。主要活动如下:青春健康教育服务;“相聚四点半”课业辅导,行为矫治服务;个人成长潜能发展,青少年危机介入,青少年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意识与能力的培养等。

瑶台小学处于城中村的矿泉街,矿泉街本地人口三万多人,外来人口近12万人。2011年成立了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对象是矿泉街辖区范围内的居民。矿泉街辖区内有14个社区居委会,中心服务拓展按照“中心运作,资源整合,圈层推进”的原则,整合社区资源,采取社会工作个案,小组、社区工作等方法,结合社区培训、社区教育、社区宣传和策划,为矿泉街社区居民提供社会工作专业服务。

越秀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最成功的是大塘街。大塘社区设有专门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工活动室,为社区居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专业全面的心理咨询、沙盘游戏、社会交往活动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提供服务的队伍主要由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社工机构组成,加上区内学校或辖区内具有专业资格的教师义工和居民义工组成。因为该服务的主力是专业的社工,所以这支队伍专业性强,加上该组织的社工拥有社区服务的长期经验,所以活动策划细致、有条理,活动呈现多元化、趣味化,工作制度十分完善,社工、义工分工明确、各施其职,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成为了市内的示范单位。

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利用街道社区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有40%左右。

(二)高校、科研院所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的中心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方医科大学、广州大学、广州工业大学、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等高校及科研机构,以及中山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广东省人民医院、广州市人民医院、广州市脑科医院等医疗机构都与越秀区有密切的联系。

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家资源。所调查的学校几乎都聘请过有关专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在提高全体教师专业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二是大学的心理专业实习生资源。越秀区交通方便,有很多名校,因此各大学心理系学生非常乐意到越秀区各中小学校实习。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就把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习基地建在越秀区。实习生在一定程度上给中小学校带来了专业支持和人员方面的支援。三是大学的社工系学生和大学生社工。很多学校都通过社工系学生开展团体活动,这是当前我区比较活跃的专业社工队伍。四是转介。学校把心理辅导中发现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个案转介到相关的专业机构和专家,为学校心理辅导提供了后续的支持。

由于中小学与高校、科研机构和专业医院合作是属于点对点的联系,所以合作比较畅通,合作面比较广,效果也非常好。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系的合作是在主管领导牵头和推动下实现的,体现了当前我国学校机制下常见的合作动力。

在调查的45所中小学中,能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专业医院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活动的学校为100%。

二、学校与社区合作的可能性

(一)从工作目标上来看,学校与社区的工作目标大体一致

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在2014年健康教育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活动,进一步指导社区的健康教育工作,以达到营造健康的环境、培育健康的理念、优化健康的设施、完善健康的服务、拥有健康人群的目的,使辖区居民掌握有关的健康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增强创建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形成健康行为,倡导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不难看出,社区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是大体一致的,这为合作提供了可能性。

(二)学校的心理教师与社区社工的工作有联系也有区别

社会工作是指社会工作者用专业知识与方法帮助社会上处于不利地位的个人、群体和社区,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并预防问题的发生,恢复改善其功能,使其适应正常社会生活的服务活动。学校社会工作是指把社会工作原则方法与技术运用到学校环境中,促成学校、家庭和社区之间的协调合作,协助学校形成“教”与“学”的良好环境,引导学生寻求个别化和生活化的教育,建立社会化人格,习得适应现在与未来生活的能力。

学校心理工作与社会工作都是预防性、发展性和补救性的服务。预防功能在学校心理健康建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心理辅导更多地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而社会工作则不仅体现了心理学的色彩,还体现了社会学的色彩,这可以说是两者的根本性区别。正是这一根本性的区别直接导致了两者在其他方面的诸多不同。

从工作对象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中都为学生和教职工提供服务,但驻校社工更多倾向于服务家庭与学校。社区是学校教职工工作生活和学生学习生活的外部环境,而家庭和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体环境。家庭的氛围、社区的环境对学校教育活动的正常开展以及学生的健康成长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也是不可低估的。驻校社工要关注社区及家庭的现状和变化,保持学生、学校和社区的和谐发展,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

从工作形式来看,学校社会工作与心理辅导有诸多不同之处。驻校社工的大部分工作是通过开展群体互动活动(如发展性小组、游园会、社会现状研讨会等)来实现的,而心理教师的绝大部分时间是放在心理辅导课的开展与学生的个别辅导上。由于学校工作事务繁忙,以一个人的力量开展各项宣传、普及等规模性的活动比较困难。

从在学校中的角色来看,驻校社工与心理教师都是服务者的角色,在这点上二者是完全相同的。但对心理教师而言,咨访关系的建立、维持和发展都局限在心理咨询室中,而社会工作者在某种程度上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可以在学校以外的范围接触当事人。青少年失足、家庭暴力等问题不只是当事人的个人问题,而是已关系到社会规范的维护和社会的稳定。

由此可以看出,社工与学校心理教师的角色有相同,也有补充,社工与心理教师在学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可以发挥各自独特的重要作用。

三、学校与社区的合作方式

与街道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合作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

这是一种深度的合作方式。以第40中学为例,所在街道是大东街,大东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青少年部的社工是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心理学专业出身,具有相应的社会学、社会工作、心理学专业素养,有能力开展驻校社工工作,因此与第40中学签订了社工驻校协议。

社工每周固定半个工作日在40中校内工作,具体工作范围见表1。

学校与社区签订社工驻校协议的合作形式,是一种计划性强,利于统筹兼顾,能够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有关工作的合作方式。合作协议的制定有两个方面的推动因素:一是学校领导的重视,第40中学申报了与社区合作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州市市级课题,在实践中把握机会,积极推动合作;二是大东街街道青少年部主动推进工作,积极联络,共同促成了本次合作。

(二)积极合作无协议

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与华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紧密合作,形成了良性互动。主要合作活动如下。

1.“金色童年”活动:针对小学部三年级在学习行为上需要帮扶的学生进行辅导,总人数10人,于每周五下午进行。

2.四点学堂:针对小学四至六年级的学生,总人数25人,于每周一、二、三、五放学后进行,前三天进行课业辅导,周五进行团康活动。

3.新生入学适应:针对七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增进同班同学间的相互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班集体。

4.初三考前辅导:针对九年级学生,活动形式为团体辅导,目的是减轻压力,调节情绪。

5.学生干部培训:针对团队学生干部,活动形式是团体辅导活动,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和领

导力。

这种合作方式在当前来看效果非常好,但从长远来看,不能保证能有计划、长远地推进工作,工作有可能停留在表面,不利于深入开展。如果街道的领导或学校的主管领导变动,合作就有可能会被搁置。

(三)有一定的合作无协议

大部分学校与社区的合作属于这一形式。以瑶台小学为例,2011年矿泉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社工主动联系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商议后决定由服务中心的社工和学校心理健康科组共同为学生提供团体心理辅导,每学期两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主题。

东风西路小学属于六榕社区,隔周周五,六榕社区会派两个志愿者到校开手工兴趣班的课。六榕社区对全校的七个特困生定期进行学习或心理上的辅导。

这种合作形式基本上都属于社区主动联系,学校也有配合。但合作不属于学校层面,因而不能调动社区方面的积极性。

(四)没有合作

目前不少学校属于这一类情况。分析原因,或社区和学校都没有合作意向,或有意向但没有合作的行动。

四、原因分析

分析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的情况,中学部分都配备了专职的心理教师,这些心理教师都是心理或相关专业科班出身,都具有系统的心理教育的理论和专业知识,在学校能够顺利开展心理辅导课和心理咨询室的有关工作,并对全校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能够引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但由于工作繁重,大型的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活动、培训等,难以由一个心理教师来完成。因此需要更多专业力量参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小学部分,心理教师基本上都是兼职,大部分教师都不是心理专业出身,都是后来通过自学和培训获得的专业知识。在学校工作中,由于身兼多职,心理教师基本上很难应付学校的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专业上,大部分教师对于心理辅导课只是掌握了一般理念,心理辅导多未达到专业水平。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非常希望有专业力量的介入,以便帮助学校开展相关工作。

从越秀区的情况来看,可以说社区资源非常丰富。社工不仅可以由社区街道提供,社区周边的高校也有很多的社工团体。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社区街道不仅在组织上,而且在资金和人才上都具有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街道以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储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专业人才力量。社区的工作目标就是为社区的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促进居民的健康,提高居民的健康保健意识,为居民提供安全的、健康的社区环境。在这样的现状和工作目标之下,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本应是水到渠成的事。

但是,从调查的结果来看,两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分析起来有以下几个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薄弱。长期以来,学校管理和建设都是以学校内部力量为主,没有形成借力的观念。同时,由于没有相应的机制,在怕麻烦、怕担责、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观念下,不能主动联络社会资源开展相应的工作。从社区的角度来看,尽管对社区居民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其重要的工作目标,社区也有雄厚的资金和人才资源,但由于没有和学校合作的经验,不知道如何打开合作的局面,同时也不清楚学校是否需要相关资源,因此不能进入学校开展相应的工作、发挥作用。从管理的角度来看,街道和学校在管理上不属于一个系统,缺少资源上的整合统筹,没有一个部门专门负责,很难有合作。学校需要社会资源,需要社区的力量开展工作,并且社区也有这样的实力和基础,但是两者并没有搭建起桥梁,十分遗憾。

五、经验借鉴

广东省毗邻香港,在教育理念上比内地更多地受到香港的影响,同时更容易接受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方面也是如此,广州市大部分学校教师基本上都有获得香港专家的培训,或去香港参观学习的机会。社工在广州地区比较常见也与这一因素不无关系。香港的中小学校心理辅导开展比较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心理辅导在香港中小学推行以来,在实践中已形成了几种模式,其中社区-学校模式是香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特色。

他们认为,学生产生困扰的主要原因是社区与学校相脱离,社区居民不了解子女在校表现,不支持学校的工作,而学校教师对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缺乏了解。所以强调学校社工应采取社区取向,设法促进学校与社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联系,通力合作从而解决学生的困扰。社工在帮助适应欠佳的学生时,应考虑学生产生困扰的社区因素,并密切联系学生家长与社区人士,支持学校的教育方案,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此模式要求学校辅导密切联系家庭及社会机构,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并充分利用社区资源,补充学校辅导力量。

社区学校模式的基本特色是把辅导看作是一种对人的成长有全面影响的全面性辅导,充分利用校内和校外的辅导资源,创设一个适合青少年成长的良好环境,强调学校社会工作者要促进学校、家庭与社区三者之间的联系,使三者采取一致的辅导步伐。笔者去过香港中小学,参加过省港心理辅导交流活动,在活动中学校对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基本上都利用了社工的力量,由社工负责开展学习、人际关系、情绪等方面的心理辅导工作。

美国的学校心理服务在这个方面的做法值得我们思考。按照雇佣关系的不同,美国学校心理服务模式可以分为四种:1.以学校为本的服务,主要是指在学校情景下由学区雇佣心理学专业人员为学校提供服务;2.与学校有关的服务,指在接近学校的环境下,由非学区聘用的心理学专业人员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3.与社区有关的服务,是指学校与社区联合起来,聘用学校人员,由学校基金支付;4.以社区为本的服务,是指社区资助,社区聘用向他们负责的社工提供服务,费用由非学校基金支付。可以看出,在美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社区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与社区相互补充,共同保障社区居民及学校学生获得优质的心理健康服务。

六、几点建议

香港、美国的先进经验给了我们有价值的启发。从越秀区学校成功的合作经验出发,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形成机制,整合资源

像香港一样,需要的时候一个电话就可以联系社工,能够长期稳定地与社区合作,同时社工也把学校工作当作是自己工作的一部分。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需要建立一个合作机制,社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把社会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入学校,这个机制必须要有机构来保障。这一机构应该由一个能协调教育部门和街道的管理部门协调管理,并由这个机构制定学校与社区合作的方案和细则,并进行监督、指导。

(二)形成经验,推广普及

在学校和社区的合作方面,个别学校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可以通过学习、交流等活动,把社区和学校的管理人员集合起来,进行观念的疏导和方法的指导,在学习的基础上提出要求,调动积极性,积极推动合作。

(三)形成课题,项目推进

现在越秀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比如第40中学、广州市华侨外国语学校等都有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课题研究能够引起学校的重视,引导更多教师参与,调动各方面力量。社区方面,项目可以推动主动开展与学校的合作,使合作深入、持久地开展。

(四)延伸教育,服务社区

学校是教育的组织,是社区的教育、文化中心。学校应发挥专业优势,把教育延伸到社区,为社区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在开发和利用社区教育资源的同时,也把学校教育资源向社区开放,实现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形成良性互动。这些工作虽然给学校增加了一定的财力、时间支出,带来管理上的某些不便,但它也能树立学校在社区中的良好形象,促进社区居民文明素质的提高,改善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从而优化学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