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高中生教育案例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生物课堂;教学模式;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4-0088-02
[作者简介]陈敏(1978―),女,浙江海盐人,本科,浙江省嘉兴市嘉兴一中实验学校教师,中教一级。
在高中教学中,生物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然而传统的教学模式只是重视教师的讲解,不重视学生的学习能力,严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生物教学的质量,就需要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探究教学与案例教学,并对其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教学模式分析
(一)生物实验探究教学
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教学模式中,一般都是通过调查研究与实验来实现相关探究的。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生物教师能够通过实验辅助教学的进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相关的探究活动。学生能够通过实验实现动手实践和实验的尝试,并且完成教师布置的探究任务。实验探究能够有效地将教学的主题贯彻到课堂教学中来,实现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高中生在进行生物实验的操作时,需要有生物教师的指导,通过教师的引导来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实验,从而进行探究活动。虽然教材上的实验结论已得前人的证实,但是还需要学生通过相关的实验进行不断的探究。通过实验探究,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生物知识,还能够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探究式教学模式,需要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不断的研究来得出结论,该教学模式的目的不是让学生掌握知识,而是通过深入的探究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锻炼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在探究模式教学中,通常是以小组形式教学进行的,通过问题的提出、自主探究、讨论以及问题的解决来完成探究活动。
(二)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强化探究式教学
在高中生物课堂上开展探究教学模式时,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的体验与调查。在探究教学模式中,应该让学生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在探究活动中能够进行体验,并且不断地对探究活动进行感悟,从而能够有效地巩固生物知识。例如,在进行“酶的性质”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时,生物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生物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实验现象体会生物的奇妙,并不断地实验探究,从而得出准确的探究结果。与此同时,生物教师还需要让学生清楚地理解体验、调查和现实中的差异,不能仅依靠实验来进行知识的探究,应该在更大的空间中不断地对生物知识进行探究,从而丰富自己的知识,开拓自己的视野。为了更好地开展探究教学模式,就必须通过对学生的调查来进一步对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强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运用生物模型展示来强化探究式教学
生物模型是高中生物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通常情况下,生物模型能够更加直观、形象地将生物知识的特点描述出来,从而有利于学生的生物知识的学习。因此,为了强化探究教学模式,就需要运用生物模型的展示来实现这一目标。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教学模式中,生物模型已经发展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对探究教学模式的设计有着非常大的作用。例如,在进行“生物膜构造”这部分内容的讲解时,由于生物膜自身的特点,学生无法依靠肉眼来进行详细的观察,所以就必须通过生物模型来进行生物膜的展示,从而能够让学生清晰地了解到生物膜的构造,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在高中生物课堂上运用生物模型的展示,能
够有效地对探究教学模式进行强化。
(四)自述的收集知识展开探究教学活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遍布了全球,这就使得信息遍布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但是对于高中生物教学而言,可用的信息却非常少,或者是一些有用的信息被隐藏了起来,这就对生物教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为了在这庞大的信息中寻找到对学生生物探究有用的知识,就需要学生学会对这些信息进行收集。在高中生物课堂的探究教学模式中信息的收集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生物教师应该对学生的知识收集能力进行培养,帮助学生掌握有用的知识收集的技巧,并且能够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处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探究。
二、高中生物课堂的案例教学分析
(一)依据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案例
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法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手段,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还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解题方法。在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中,需要生物教师对案例进行合理选择,该步骤对案例教学的顺利进行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进行案例的选择时,应该遵循案例形式灵活性及教学法开放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及启发性以及案例教学的适应性及递进性的原则,同时还应该紧密结合生物教材。所选择的生物案例必须和高中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并且还应该结合生物发展的情况。例如,在进行《细胞》这章内容的讲解时,生物教师可以选择克隆技术的案例为学生进行讲解,并且设计相应的问题对学生进行探究引导:在克隆技术中,是细胞学中的哪些内容为其提供依据的?案例对高中生物课堂教学非常重要,必须对其进行合理选择,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
(二)组建学习小组,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及总结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生物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成立一个学习小组,通过学习小组来对案例进行分析,并且通过不断的谈论得出最后的结论。学习小组在生物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生物教师应该按照学生的爱好及学生成绩进行合理的划分,一般4~5人为一组。教师为学生准备一个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案例的分析,并且选出一个代表进行发言。学习小组这种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有着很大的帮助,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还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分析讨论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在分析讨论中应该让学生先自己学习和分析,之后再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对案例有一个清楚的了解,明确案例中的问题。最后对案例分析进行总结,这对学生的案例分析情况能够有一个全面的概括,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一、公平对待学生,创设合适的情感教学环境
公平对待学生,师生相互尊重是当前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尤其是近几年我国严令禁止教师体罚学生、或以言语的形式对学生形成人格侮辱。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就应该从建立师生之间和谐融洽的关系出发,创设出适合的情感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情感环境中学习知识的同时,充分引发学生情感上的共鸣,最终实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以高中生物苏教版选修二“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为例,“环境保护”这个主题非常能引发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主要是因为当前我国正在号召全民参与“环境保护”,“绿色”社会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长期处于这种社会环境下,学生脑海中已经初步形成了“环境保护”的意识,这个时候再针对性地开展课堂教学活动,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本单元要求学生明确生物入侵的概念,可以对生物性污染进行识别,并对生物性污染进行防治。在开展本单元教学的时候,某教师要求学生例举生活中常见污染现象,学生总结出了近几年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的“雾霾”、“河流水资源污染”等现象。通过回顾,环境污染的话题再次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关注,并产生了探索的欲望。结合本单元教学主题“生物科学与环境保护”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本单元有一个非常出名的生物污染案例,“水葫芦应用于我国水资源污染”,这个案例主要讲述的是我国为了净化水资源引入了水葫芦,岂料水葫芦肆意生长,导致很多水生生物几乎灭绝。以这个案例为切入口展开本单元教学,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弄清楚了生物入侵的概念,为后续教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本单元教学过程中,恰好选择了与当前社会发展相呼应的主题,学生在社会生活环境中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再由课堂教学案例与实际生活的融合,为学生创设情感教学环境,进一步激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二、教师打入学生内部,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现代化教学模式
要求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与教师之间呈现出亦师亦友的关系。在高中生物课堂中开展情感教育,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真正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温暖,从而促使学生敢于外放自己的情感。以高中生物苏教版选修二“生物科学与健康”为例,本单元介绍了很多疾病,人们通常都会对疾病唯恐不及,因为它是危害人体健康的关键性因素。
在教学之前,我慢慢融入到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容易向教师吐露自己的心事,学习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还会咨询教师的建议和看法。因此我可以轻易和学生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关系。通过本章学习,学生更加明白生命的珍贵,以及疾病的残酷无情。在结束教学之后,我以关心学生身体状况作为重点,经常询问学生的精神状况和身体状况,尽量帮助学生改正对身体形成不利影响的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体贴和关心,这对进一步促进师生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真诚地对学生嘘寒问暖,在这种情感环境里面,可以唤醒学生情感感受,从而外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
三、帮助学生表达情感
感受中国人比较含蓄,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感情,教师通过对学生的调查发现,经常对父母说“我爱你们”的学生寥寥无几。不是说这些学生不爱自己的父母,而是他们羞于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感受。而科学调查发现,经常向父母倾诉内心的真实感受,对促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充分说明促使学生可以正确表达情感感受是十分必要的,而在高中生物中开展情感教育,教师利用自己的行为方式,设身处地地对学生作出了示范,也唤醒了学生外放感情和思想的趋势。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引导,直到学生可以正确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感受。仍然以高中生物苏教版选修二“生物科学与健康”为例,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了生命无常,因此,在内心中产生了珍惜身边人和时间的想法,这就是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而学生身边亲近的人除了教师就是父母,某教师布置家庭任务为“向自己父母说出‘我爱你们’”,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将学习任务落实。再次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时候,采访学生对表达内心真实情感的感受,几乎所有学生都表示“很紧张”。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生物;理解认识
探究式教学是指按照一定的科学规律,创设学生对事物有所发现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各类资料,自己操作实验,调查和观察、讨论等活动进行研究,从而得出相应的结论。生物科学是研究生命及变化规律的科学,比起其他任何学科都理应具有更为突出的鲜活性、生命性和动态性。探究学习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要途径,它能使学生从生命现象中更多地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运用生物学的有关原理解释或解决生物界所存在的问题的过程。
一、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
探究是主动学习的核心,如何更好地开展高中生物探究式学习,应对课改挑战,我就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思考提出些看法,供大家讨论。
(一)通过自我学习努力提高教师的自我认识与能力
在新课改和探究学习的要求之下,需要高中生物教师不断的学习,积极的转换教学理念,从单一的授课转化成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备课,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定的自由交流时间,对探讨问题的途径做出一定的暗示,对于学生给出的答案,不要轻易否决,让他们自由的发挥,课堂的目的在于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问题是怎样产生的。这就需要高中生物教师能有丰富的专业知识,能掌握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教育科学理论。特别是新课程的施行,教师更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学习,使得学生和老师能更好的融入到一起,分析生物课程的认知乐趣。
(二)通过灵活开展探究性教学解决知识性教学量较大的问题
探究教学的本质核心是对学生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养,高中生物教师不能简单的把探究式教学看成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而是应该转变教学观念,积极地鼓励学生对新课进行预习,多读相关的课外读物,多动手做实验,在这些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根据生物学科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观察,勤动手,在生活中找问题,在合作中找灵感,在探究中找答案,逐渐将学习重点由知识点的背诵转移到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上来,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努力改善实验条件,积极拓展课外实验
实验教学恰恰是探究性教学的一个不可或缺的因素。高中生物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课堂探究的某些问题,开展小规模的课外实验。实验教学可以花费较少的精力,锻炼学生动手的能力,使学生所学到的不再是死的知识,而是活生生的现实,对知识的认识也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另外,可以通过由学生提问,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教师仅提供思路上的引导,让学生边学边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符合高考生物科的命题趋势。
(四)改变和完善高中生物的教学评价体系
随着新课程的施行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高中生物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这就需要一套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能再采用单一的教学评价方式来进行评定教学质量的好坏,我个人认为,首选应该采用笔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的考察方式,其次,除了学科成绩分数之外,还应该增加文字性评价内容,针对不同学生的优长劣短给予综合性评价,由定性评价辅助定量评价的方式势必能够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及全面发展。
二、探究式教学在生物教学中的实际案例及分析
案例设计: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生活的现象的引入:大多数叶子从春天到秋天,叶子由绿色变成黄色。提出的问题:叶子除了有叶绿素外,还会存在哪一些色素?学生分析,提出假设:可能还有一些黄色的色素。探讨验证假设:三人为一组开始探讨活动。原理:不同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不同。方法:(一)取5克菠菜叶,剪碎,放入容器中,加入少量的碳酸钙和二氧化硅,再加入10ml无水乙醇,充分研磨。(二)将研磨液倒入放一单层尼龙布的玻璃漏斗进行过滤。(三)用干燥定性滤纸剪成长与宽微小于试管长与宽的滤纸条,将端距1cm处剪去两角,并在1厘米处用铅笔画成一条细横线。(四)用d玻片纵切面一条边沾滤液印在铅笔横线上,待滤液干后,再沾一两次。(五)将滤纸条轻轻插入盛有3ml层析液的小烧杯中,注意不能让滤液细纸触及层析液。
得出结论:滤纸的上面出现四条色素带,从上往下依次为橙黄色的胡萝卜素,黄色的叶黄素,蓝绿色的叶绿素a,黄绿色的叶黄素b。
案例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能置于真实的环境中,能主动的去构建自己的知识和动手能力,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生物的兴趣,还锻炼了他们的科学技能、思维的实验操作能力,使得他们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总之,在探究式课堂教学方法应用于高中生物教学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种种难以预料的问题,我们应该正确面对,并随着教学科研的进一步深入,逐渐找到有效的方法。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模型法 高中生物 概念教学
生物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生命运动规律的学科,自然界生物种类繁多、运动错综复杂,几乎每个具体的问题都涉及许多概念,因此如何提高生物概念教学的有效性是生物学科教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模型方法直观形象,揭示了原型的本质属性,而模型建构的过程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主动参与知识构建,符合新课程改革精神,因此将模型方法引入生物概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益尝试。
1.高中生物学概念特点及现有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高中生物学概念是对生物的结构、生理功能乃至一切生命现象、原理及规律的精确而本质的阐述,是学生进一步探究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基础,具有很强的客观性、概括性和抽象性[1]。高中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感性认识和具体形象思维能力强。但对抽象概念缺乏理性认识,因此,概念的生成要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相吻合,从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一步步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与认知。而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对概念的本质理解不透,脑子里只有概念的名词表象,无法将概念应用于实际,解决问题,概念的学习对学生科学探究、合作交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素的培养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2.模型方法引入概念教学的意义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教材对模型的定义是:“模型是人们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对认识对象所做的一种简化的描述,这种描述可以是定性的,也可以是定量的;有的借助于具体的实物或其他形象化的手段,有的则通过抽象的形式来表达。”由此定义可知,模型本身就是对概念的生动阐释,而且是高度抽象化、纯化后的本质显现,因其生动形象、简化的特点,可作为概念呈现的有效载体,模型建构过程即是概念生成的过程。因此,模型方法的引入对于提高概念教学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3.模型分类
模型方法是通过构建模型研究、揭示原型(概念)的形态、特征和本质的方法,是逻辑方法的一种特有形式[2]。根据模型呈现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三大类:物理模型、概念模型和数学模型。物理模型是指以实物或图像形式直观地表达认知对象特征的模型,是对原型的纯化和简化、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特征,如人工制作或绘制的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真核细胞三维结构模型、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等;概念模型是指以文字、图解等形式抽象概括出事物本质特征的模型,如减数分裂过程染色体变化图解、血糖调节模型等;数学模型是指用来描述一个系统运行规律的数学形式,如数学公式、算法、表格等[3]。本文重点论述物理模型与概念模型的应用。
4.物理模型的应用案例
案例:通过构建目的基因与载体拼接模型理解“自身环化”、“反向拼接”。
活动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向每个小组提供一个含目的基因的DN段(黄色卡纸),一个环状质粒(绿色卡纸),卡纸上写有碱基序列,同学们手中的剪刀相当于EcoRⅠ,透明胶带相当于DNA连接酶,请你观察目的基因与运载体序列,在相应的位置剪切并拼接,看看可以拼出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产物?
学生活动:经过观察找到EcoRⅠ的识别序列GAATTC后在G和A之间剪切,目的基因两端都有EcoRⅠ的识别序列,剪切后得到3个片段,质粒上也有一个EcoRⅠ的识别序列,剪开后经观察发现:质粒的黏性末端与目的基因的黏性末端相同。多数小组能将目的基因与质粒进行拼接,但碱基序列方向有所不同(“反向拼接”)。有些小组创新思维,将目的基因翻转,首尾衔接(“自身环化”),将质粒翻转,拼接成功。
案例分析: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进行的操作,技术要求高,学生无法实验操作,通过模型模拟演绎,亲身体验基因剪切、基因拼接的过程,理解剪切、拼接的实质所在,有亲手制作的模型在,原本陌生而抽象的概念变得直观生动,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5.概念模型的应用案例
案例1:“DNA半保留复制”模型的建构。
模型情境:有人认为DNA是半保留复制,有人认为是全保留复制。现有一个双链均为■N的DNA分子,放到■N的培养基中培养,若进行半保留复制,则复制后的得到的2个DNA都是一条链为■N,另一条链为■N;若进行全保留复制,则复制后一个DNA双链均为■N(保留原状),另一个新生的DNA双链均为■N,若经离心,就会出现轻重中不同的条带(显示图片)。请你根据以上所给资料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探究DNA复制的方式,理解何为“半保留复制”。
案例分析: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分析背景资料所给信息,读懂信息后通过设计实验方案(模型)的方式表现DNA的半保留复制。学生积极读取信息,获得一种感性认识:半保留复制得到的双链DNA,均为母链+新链的组合,即■N/■N;而全保留复制得到的2个DNA,其中一个与模板一模一样(■N/■N,最重),另一个DNA双链都是■N/■N(最轻)。由此,形成实验设计思路:将复制一次后的DNA进行离心,若只出现中带,则说明是半保留复制,若出现轻带与重带,则说明是全保留复制。这一模型的建构基于实验结果的支撑,为后边学习半保留复制的具体过程奠定基础,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得到顺应,不仅是对学生逻辑思维的有益训练,还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与实践创新能力。
案例2:“细胞呼吸”模型的建构。
活动指导: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每组获得白纸1张,“线粒体”卡片1张,各阶段反应物、产物卡片若干,整张白纸代表一个细胞,白纸边缘代表细胞膜,线粒体与细胞膜之间代表细胞质基质,通过小组讨论,合作交流,将相应的卡片放到它们应出现的位置,并用箭头标注各阶段的反应顺序,物质走向,时间6分钟,然后展示建构成果,小组互评,最后总结归纳细胞呼吸、有氧呼吸、无氧呼吸的概念。
案例分析:为完成此模型的建构,学生需要分析各阶段的反应式及发生场所才能准确找出相应卡片并贴到相应位置。为准确地标注箭头,学生要将各阶段反应串联起来形成一个完整过程。通过整合素材、图形填充、绘制,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知识构建,最终形成细胞呼吸的直观模型,突破“细胞呼吸”这一概念。
6.总结与反思
模型建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反思:(1)缺少形象化之后抽象出概念本质的思维过程,模型建构就会流于形式,变成游戏;(2)为追求细节上的美观而舍本逐末,出现科学性错误,则背离模型方法简化、抽象出本质的要旨;(3)为建构模型而建构模型,须知模型的引入是为揭示概念实质服务的,若背离这一初衷,则适得其反;(4)善用模型方法,不能滥用,并不是所有概念都适用于建构模型,对于一些事实性概念,一些浅显易懂的概念无需费力建构模型,而对于一些核心概念,抽象概念,有一定思维深度,有探究价值,则要巧妙运用模型进行演绎,抓住概念的本质与核心。
参考文献:
[1]胡向国.高中生物概念教学探究[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关键词:高中生 地理教学 思维导图
案例 思维方式
DOI:
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01.032
随着信息科技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地理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而且,地理在推动我国工业发展和航天科技方面也有突出的作用。因此,学好地理是非常有必要的。高中生处在学习的上升阶段,是祖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学好高中地理有助于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为以后的深入学习打下基础。高中地理是一门涵盖信息广、知识逻辑性强的自然学科,不仅要求高中生具备一定的基础,还要求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能力和理解推理能力。但是,目前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包括学生课堂参与程度低,学习兴趣不足,语言表达能力差,做题表述不完整,逻辑推理能力弱等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高中地理教学效率的提高。
在素质教育形势下,利用“思维导图”方式培养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非常值得推广的。“思维导图”教学模式是现代化教学领域中相对而言比较新颖的教学模式,即采用文字表述和图像展示结合的方式将知识框架和内容表达出来的一种教学模式。针对高中地理知识复杂、内容较多的现实,运用“思维导图”教学方式既可以从整体上对地理知识有一个认识,又可以从细节上对地理有深入的了解。利用思维导图进行高中地理教学,对于提升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的培养上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主要通过对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几个案例进行分析,得出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地理教学的重要性。
一、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
高中学生在地理课堂中面对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常识往往都会感到头疼,他们没有认识到地理的重要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给高中生科普地理知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对地理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和了解,这样才能踏实学习。高中的教学节奏相对初中要快很多,并且有的地理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使得高中生一提到地理就感到困惑。我在地理课上会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帮助他们重拾学习的信心,大胆创新教学方式,采用思维导图和教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思维导图仅用简单的线条、图形和符号可以把一节地理课的地理知识,甚至一个单元的地理知识压缩成一张思维图形,非常有利于帮助学生记忆各个知识及逻辑关系,减轻高中生的学习负担,帮助他们梳理学习地理的思路。比如,讲到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时,教师在课堂上给学生用思维导图的方式一步一步地引入教学内容,分别介绍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以及各种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等知识,逐渐画出章节整体章节思维效果图,然后将重点知识教给学生。尤其对常见的天气系统和高低气压的区别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主要原因等考点让学生掌握前后的逻辑形成关系,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记忆。
二、在地理知识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复习课主要是针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再梳理,争取在解决实际问题上可以游刃有余。同时,地理复习还是对知识进行系统学习的过程,对于掌握不扎实的知识可以再次巩固。通过地理课的复习,地理教师要帮助高中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认知模式。在地理复习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更清晰直白的将地理知识的并列与逻辑关系展现在学生面前,让高中生学会整理和归纳,实际做题中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思维模式,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地理教师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拿出复习的时间,因此复习课就变得更加宝贵。
由于复习的地理知识都是讲过的内容,所以地理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思维导图加速高中生地理知识的累积。高中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考试时就可以迅速检索出所需的知识点,做到举一反三。比如复习到河流特征的时候,因为这个内容是高考的考点,所以需要重点讲解。我会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归纳,然后听取学生的回答,再进行补充。最后,我会在黑板上画出河流特征的思维导图。从思维导图上,学生可以清楚地看到分为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然后在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后面又列出从那些方面具体来描述各特征的要素,通过这样的方式会提高高中学生的逻辑思维分析能力。
三、在地理知识拓展中应用思维导图
高中地理知识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高中生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增加对地理学科的重视程度。学习地理并不是简单的听说读写,而是需要动手实践操作,很多地理知识点都需要学生自己去画辅助线或者标记等。高中学生要想在地理方面有所建树,就一定要多学习地理知识,拓宽自己的思路,利用网络开发地理课程资源,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请教地理教师。地理知识拓展面很宽,需要高中生具备较强的理解能力和逻辑能力,在这方面运用思维导图可以更好地完成知识拓展。
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必修二》中《农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授课时,地理教材上的知识有限,当学生以为掌握了教材中的知识就完全够用的时候,我会告诉学生地理考试中有很多发散性试题,需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拓展程度。所以,我在教学中会利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分析出本章节更多需要相关知识,包括中国农业和世界各地农业的主要特点、区域差异、主要农产品、提高农业发展的有效策略以及影响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其中,区位因素还包括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我再结合高考中经常出现的分析题类型,给学生进行讲解和说明,对于高中生知识拓展非常有帮助。
四、在地理自主学习时应用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模式在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
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学生通过教师构建的知识框架进行学习,能够提高学习效率,激发高中生学习的兴趣。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在地理课堂上培养高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地理知识,还要求学生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很多高中地理教师都会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努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组织课堂教学,使高中地理教学具有新时代的特征。
在我的实际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高中生在学习地理时逻辑性差,过分依赖答案或者教师的讲解,自己不去主动的思考,使得考试的成绩不理想。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学生没有形成完善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提高高中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帮助他们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我在课堂上会利用“思维导图”细化每个地理知识点,并由此建立这个知识点相关的地理知识联系图,找出并列和逻辑关系,将难点重点标出,有利于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延伸和提高。比如在一学期快结束时,将整本地理教材的知识全部画成导图,带领学生仔细的本察看和理解,让地理知识更加系统化,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掌握好考点和提高自学能力,从而有助于形成必备的地理思维能力。
利用思维导图激发高中生的地理思维能力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常用到的教学方法,不仅优化了地理知识,还提升了学生的记忆水平,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作为高中地理教师,我会不断扩充自己的专业知识,根据高中生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教学方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上好每一节高中地理课。
参考文献:
[1]薛东阳.运用思维导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9(9).
[关键词]高中政治思维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270059
在素质教育的改革契机之下,培育高中生政治素养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任务。不少高中政治教师为了在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做出了一系列的努力,譬如创新课堂教学、融入人本教学观念等,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生的思维定式,推进了高中政治课堂教学。
一、探析高中政治教学培育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现如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愈来愈高,十分看重人才的综合素养,我国各阶段教育教学也紧跟形势大力推进素质教育,高中政治学科自然也不例外。因此高中政治学科必须要在新课改的引领下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抛弃单纯、枯燥的概念教学,融入生本教学理念,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高中政治教师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基本的政治知识,还要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尽可能地挖掘学生潜能,让高中生形成自主探索的观点和意识。与此同时,政治教师要明晰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借助课堂教学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发散思维的形成,以此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最终实现高中生整体思维能力的提高。
二、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途径
1.鼓励学生敢于创新,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在经济发展转型和改革的社会大背景下,国家、社会、企业对于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对人才的选用尤其注重其创新思维的具备。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年龄和思维特点,时刻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用各种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与此同时,还要针对高中生关心的问题进行深入理解和剖析,注重引导学生探索政治知识中所蕴藏的人文精神,指导学生以时代为背景,站在全局的角度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敢于创新、积极创新,并以此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时,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时代内涵与意义,而且要引导学生注意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与社会实践、民族精神的契合性,激发学生用时代精神创新社会实践的理念和行为,从而提升其创新能力。
2.借助政治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性思维能力
由于高中生的成长环境各不相同,缺少社会实践和社会经验,过少的社会阅历使得他们对社会的认识不够深刻,加之不少学校还推行应试教育,因而一部分高中生还无法做到知行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政治教师可以采用概念解释法、系统归纳法(线索式或图解式)、比较法等,尽可能多地在课堂上为学生阐明某一个知识点或某一社会现象的深层内涵,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分析性思维能力。比如,教师可以借用“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关的实例,鼓励学生发表看法,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自我分析中看到这一实例背后的深层意义,从而锻炼其分析性思维能力。
3.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实践性思维能力
实践性思维能力是否优良,其最好的标志不是从不犯错,而是在犯错之后能够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以免重蹈覆辙。高中政治教师有义务在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此,高中政治教师要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以导学式常规课为载体来指导实践,以主体式活动课的形式来模拟实践,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性思维能力。就拿主体式活动课的教学形式来说,教师要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目的,以学生必学的知识与经验为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设计一定的活动项目与方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自主性、创造性,强化并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此种教学形式开展政治教学,最好用“案例分析”“情景表演”等方法做补充,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于高中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遵循新课程改革的标准和要求,在此背景下将高中政治课堂变成一个培养和锻炼学生思维能力的平台。政治教师应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带领学生完成政治学习任务,在教知识的过程中也不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终使我国的素质教育全面、深入、稳健地向前迈进。
[参考文献]
[1]牛保群.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J].新课程(中学),2009(8).
关键词: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探索与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394-01
案例分析教学法,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具体的案例情境,引导学生对这些地理情境进行观察、分析、思考、讨论及归纳的教学手法。案例分析教学已成为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重要教学手段,得到了教师的关注与重视,因为它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笔者的实际教学经验,阐述了对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对于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法的探索
1、利用案例提出地理问题
高中生面临高考压力,很多学生往往会产生焦躁厌烦心理,对于文化课的学习不感兴趣,尤其是地理这门课程,知识点杂,需要记忆的东西比较多,致使学生没有学习动力,在课堂上的表现不够活跃,不能主动参与。因此,在课堂上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应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为目的,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笔者的做法是精心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案例,并针对这一案例提出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本能地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并主动查阅相关资料,探寻问题的答案。
例如笔者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2第三章第2节“以种植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时,在课前对学生提出了几个问题:1.你们都知道哪些地区是以农业种植为主的?2.我们所在的城市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哪些?3.不同的地域种植不同的农作物,这是受什么因素的影响?这样就能使每个学生都能进行都进行思考,大大提高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参与性。然后再带领学生在课本中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让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有了更加深刻的印象,便于更好的掌握地理教材。
2、利用案例分析及解决地理问题
教师在地理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应来源于实际生活,案例应具有详细的资料与数据,并且贴近生活,形象直观,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地理知识,并对地理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在案例分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要求学生通过已有的地理知识对案例进行剖析,即找到案例的关键点,根据自己的看法与见解对于案例中存在的地理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
例如,在教授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时,笔者先给出一组土地荒漠化的图片,让学生分析图片中反映了怎样的环境现象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并让学生假想自己是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解决这一现象时可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怎样具体实施这些措施等。这样不仅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3、利用案例证明地理原理
地理原理,即地理规律,是指所有地理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由客观原因造成的、必然会产生的规律现象。地理原理有难有易,因此教师可在实际教学中设定不同的地理案例情景,并引导学生对这些案例层层分析,逐步归纳,总结出正确且普遍存在的地理规律。另外,教师也可改变传统教学策略,通过对于地理案例的分析与教学,为已有地理原理进行验证,以帮助学生对于抽象的地理原理有更深刻的理解。如2012年12月7日于日本东北地区发生的里氏7.3级的地震,震源深度为10公里。此次地震造成大面积房屋倒塌,人员伤亡惨重,道路交通严重受阻,日本地震厅还发出了海啸预警。通过对这一案例的分析,揭示出板块运动规律及地震的成因,加深学生对于地震这一地理现象的了解。
二、高中地理案例分析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反思
第一,受教材版本、教学条件、教学对象的影响,有些教学案例的选择受到了限制。这种局限性为课堂案例的分析与讨论造成了一定困难。对于这种状况,教师要适时调节教学策略,选择适合学生自身发展的教学方法,避免教学案例内容枯燥、方式单一的现象。
第二,案例教学是通过几种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对于某个知识点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使学生对于该知识点有更为深刻的了解,但是对整个知识系统很难全面了解。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案例,争取做到以点带面,由一个知识点引出所有相关的知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便于记忆。
第三,案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但是一节课的时间有限,要想让学生对于案例进行更好的讨论与研究,就会占用大量学习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对于教学的每个环节精心设计,计算好进行每个环节的时间,在保证学生学习时间充足的情况下开展案例教学,让案例教学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第四,有些教师授课时过于注重案例的数量而忽略了案例分析所带来的实际效应。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所采用的案例应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这样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重其时代感与现实性,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观察生活,关注身边的地理现象,更好的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避免了教师对于这些地理现象的枯燥陈述,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不断探索的学习状态。
关键词: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要点;分析
前言:
在新课改环境之中,学生的教学位置出现了明显的变化,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与者,教师在教学活动当中起引导作用,旨在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逻辑推断能力,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高中物理教学讲究实践性,仅凭教师的口述是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采用探究式教学则可起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1.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要点
1.1落实学生的中心地位
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核心是学生而非教师,整个的探究活动是在固定的教学目标范围内进行的,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明确探究学习目标,随后由学生自行提出探究问题、核心观点、假设方案等内容[1]。在落实学生的中心地位之后,对于探究问题的预设与生成也需要加以明确,问题的预设与生成并不是盲目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而确定,针对高中生而言,为了使探究式教学活动更具操作性,问题的预设与生成可更加具体化,如“电磁感应的规律性”该问题可具体为“动生电动势的基本规律”等。
1.2探究教学形式要灵活
作为新课改重点提倡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说教式”以及“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探究教学需要在明确探究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以实现探究目标,注意不可将探究式教学的形式加以绝对化。如果部分比较简单的物理知识,在学生已经掌握的情况下,不必再进行探究,解决课堂时间。同时,对于太高深的物理问题也不适宜让学生去探究,以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继而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导致整个探究式教学活动得不偿失。因此,进行探究式教学的过程当中,形式与内容都需要灵活调整。
1.3物理教学为主,物理科学为辅
1.3.1探究目标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并非是对物理问题的简单重复,而是重塑学生的科学思维模式,以提炼知识为主,提高学生的物理知识水平[2]。鉴于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尚低,探究目标需要基于教材内容而提出,如“超导材料的抗磁效应”等已经超出了高中生的认知水平,不宜要求其进行探究。
1.3.2问题预设应有发散性。探究式教学的起点是提出问题,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预设问题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探究式教学的质量[3]。预设问题之时,教师需要遵循教学目标的大方向,联系教材内容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兼顾课堂氛围与情境,合理预设问题,确保问题具有高度的思维发散性,提高教学效果。
2.教学案例分析
笔者选取“平抛物体的运动”为例,对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与要点进行分析,具体如下:
2.1学生分析
2.1.1知识水平。“平抛物体的运动”属于较为特殊的教学案例,其核心内容在于运动的分解与合成两个方面,通过以前的学习,学生对物体力的运动已经有所掌握,因此教师可以考虑从物体力的运动对平抛物体的运动规律进行分析与阐述。
2.1.2认识水平。高中学生正处于思维逐渐成熟的阶段,已经有了一定的系统思维能力以及抽象思维能力,且在日常生活当中对平抛物体的运动有着比较丰富的认识,善于使用逻辑思维来联系现实与理论,明确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探究式教学的顺利开展。
2.2教学目标
2.2.1能力层面。开展探究式教学,其能力层面的教学目标主要可分为五个方面,具体为:
(1)教导学生熟练掌握归纳法、控制变量法等常用的物理研究科学方法,提高其实际操作能力。(2)提高学生分析物理问题、观察物理原理等水平。(3)强化学生完成科学探索的技能。(4)促使学生养成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以及脚踏实地的生活品质。(5)培养学生团结互助的合作意识与分享精神。
2.2.2知识层面。通过实行探究式教学,可切实提高学生如下三个方面的知识层面的能力,具体为:
(1)明确物体作平抛运动时的物理规律,运用其中的原理解答实际的问题。(2)掌握物体平抛运动为匀变速运动,重力加速度与加速度均为g[4]。(3)了解物体平抛运动其轨迹为抛物线,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速度随着抛物线的变化而改变。
2.3教学设计
2.3.1预设问题。对于“物体平抛运动”案例课堂的探究式教学设计主要可分为两个部分,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三项原则,首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具体的流程为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其次是教师进行课堂演示,学生在下观察,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对整个试验流程做口头总结与书面总结,教师给出具体的数据与题目,要求学生应用具体的公式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2.3.2小组实验。小组实验是在教师提出问题并作了具体的课堂示范的基础上进行的,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高。首先,指导学生自由分组,以五人或是三人为单位,设计不同的试验方案以验证物体平抛运动的物理规律[5]。其次,安排小组代表当众演示本组所设计的试验方案。最后,教师对各个小组的试验方案进行一一点评,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深入分析其可行性,提高相应的改进意见,要求各小组撰写试验心得与总结,巩固探究式教学的效果。
3.结语
综上所述,鉴于当前高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将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应用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当中,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物理学习兴趣,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提升教学效果。然而,在实际的应用过程当中,教师应当深入明确物理探究式教学的相关要点,一则要落实学生的中心地位,二则要保证探究教学形式的灵活性,同时坚持物理教学为主,物理科学为辅的探究式教学原则。学生在教师的循循善诱之下,通过开展课堂实验与总结分析等学习过程,提高自身的物理知识水平。
参考文献:
[1]肖敏.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模式应用的调查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
[2]刘国跃,廖碧涛,龚劲涛.高中物理探究式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08:136-138.
[3]何文治.高中物理探究式实验教学的设计与实践[D].湖南师范大学,2014.
【关键词】新教材;听读资源;说写能力
1.引言
说写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一直以来都是高中英语教学的一个难点和薄弱环节。多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高中生英语说写能力普遍薄弱,存在语言输出能力很差、语言规范性和质量与实际英语水平不符、不会正确断句和使用标点符号等问题,大致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词汇和短语积累不足,遣词造句的能力较差;2.文章结构混乱,表达不连贯,缺乏逻辑性和层次感;3.语言运用能力不高,句式过于单一,文章内容简单,不充实。造成该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教师认识不到位、不善于挖掘利用教材听读资源,学生基础薄弱,缺乏英语思维等是主要原因。
2.高中生说写能力薄弱的原因分析
2.1教师认识不到位、教学设计不合理。
教师认识不到位,教学设计不合理是导致学生听说能力不高的直接原因。说写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项技能,只有通过反复练习才能逐步提高,需要教师秉持正确的态度,因势利导,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循序渐进。部分教师未能及时转变应试教育观念,为追求应试效果只注重培训学生语言知识的输入,忽视输出,导致说写训练开展不足。甚至为数不多的说写训练中尚存在应付教学环节的检查的情况,学生说写能力明显单薄、无可持续发展性。还有部分教师注重进行写作分类训练,应用文、说明文、看图说话等等。这种集中教学有利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各种文体,但是缺乏必要的语言环境和话题,学生的作文空洞无味,很难写出地道流利的短文。结果是学生很疲惫,老师也累,收效甚微。
2.2旧教材不利于教师充分挖掘写作资源
旧教材注重基础知识的系统讲解,过分强调记忆和机械的训练,缺乏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英语旧教材以话题为线索,围绕话题先进行热身为阅读活动做准备,然后进行阅读,最后围绕本单元话题开展说写。从认知角度看在没有正式呈现本单元话题之前就进行听说训练难度过大,对学生要求过高。在没有大量语言输入的前提下学生很难做到有话可说,听力也缺乏足够的语言预测。所以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的说写要求实施起来比较困难,尤其是课后workbook上的说写难度更大。说和写均属于语言输出,在没有听读进行大量语言输入的前提下是对学生无形增加了难度,听写脱节,读写脱节,不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
2.3学生基础薄弱,缺乏英语思维。
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发展不均衡。尤其是来自偏远农村的学生,受限于初中师资等原因,英语本来就底子薄弱,进入高中以后英语学习更是举步维艰。在这样的状况下,要想在应试中取得好成绩只有靠大量的死记硬背,谈不上语言能力的运用,很难形成英语思维。汉语对英语形成了巨大的干扰,很容易形成汉语迁移,汉语式英语由此产生。比如:I very like English. The future will be more and more better.等等这样的句子。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旧教材不利于教师挖掘足够的说写信息,加上学生基础薄弱和教师说写教学中认识上的误区,学生说写能力很难有大幅度的提高。
3.合理挖掘利用新课程听说资源,明确说写目标
提高学生表达能力是广大师生共同关注和努力的目标。相关教育部门对此也很重视,笔者所在地区为适应全国新课改的大趋势,选用了新标准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新教材在编写上,题材多样,语言地道鲜活,难度适中,体现高中学生的兴趣特点;提倡任务型教学,注重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恰当交流,获取和处理信息以及用英语思维的能力。新教材在单元设置上, 结构合理,学生在说的过程中也可以使用阅读材料中获得的信息和其中的相关表达,从而有话可说,且言之有物。如表1.
表1 新版标准外研社版高中英语教材单元设置结构表
课节 主要训练类型 内容及其特点 目标及其作用
第一课 阅读 阅读前通过introduction引入话题 让学生充分了解本模块的话题内容
第二课 听说 与第一课话题密切相关 使学生能通过前一课所涉及的话题来预测所听材料的信息
语法教学上,遵循“例句呈现练习归纳总结”的模式,注重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新教材的设计和旧教材不同,在前面一系列铺垫之后,每个模块设计一个说写任务,对高中生说写要求比以往有所提高。所以,教师应重视英语说写教学,认真研究新教材和新课程标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听说读资源,组织学生进行说写训练。在平时教学中应有计划、有目的地去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说写能力。以下具体实施方法,供借鉴:
3.1以阅读为基础展开说写教学。
3.1.1明确段落大意,寻找主题句。
很多学生在短文说写时思路不连贯,文章结构混乱,缺乏逻辑感和层次感。这一现象其实与不良阅读习惯有很大的关系。阅读时不善于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主题,不善于寻找每一段的主题句,写出来的短文自然也是无主线、一团糟。教师应帮助学生领悟阅读材料段落主题句以及用于支撑段落主题的一些论点或事实,结合不同文体的阅读材料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文章的说写特点,为本模块的说写打下基础。
【案例1】NSE Book3 Module 2 Period 1 Th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Topic sentences from paragraph 1 to 4:
⑴ In the year 200,147 world leaders agreed to work together to reduce poverty by 2015 or earlier. From this agreement came the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⑵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section of this report is the Human Development Index.
⑶ The 2003 Human Development Report gives examples of successful development.
⑷ The report shows that we are making some progress but that we need to make greater effor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