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对营销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论文内容摘要:作为国际营销中最重要的两种战略,标准化和本土化战略各有其适用的条件,但在实践当中,由于条件所限,使用纯粹的标准化或本土化战略的机会很少,更多的是对两种战略的综合运用,即全球本土化战略。另外,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各种营销策略的有效组合是营销战略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只有正确而恰当的理解和运用文化差异,才能在营销战略上做出正确的选择。
文化差异及其特性
文化,是在同一个环境中的人们所具有的“共同心理程序”。它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社会经验、受过相同教育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文化差异就是来自不同环境中的人们在“共同心理程序”上的差异性,具体表现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风俗习惯等方面。
由于不同地域或民族所处的环境总是存在差别,即使在同一种亚文化中,不同国家之间虽有相似的地方,但仍会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所以文化差异具有客观性。相同的语言、动作甚至事件对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来说往往有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含义,比如,生意约会迟到,在日本、美国和德国被认为是无礼和没有教养;而在意大利、巴西和印度则属正常。蓝色对绝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是最有男子气的颜色,而在法国和英国,红色才有相似的意思。
作为人类文明的一个方面,任何一种文化都是人类物质和精神活动的产物。所以,文化差异的存在就如同人的存在、民族的存在一样,世界上的各种文化虽然存在很大的差别,但都是平等的,并无优劣之分。在国际营销活动中,只有抛弃本体文化的优越感,超越自己在价值观念、、风俗习惯以及文化教育方面的障碍,用宽广的胸怀和包容的态度,理解并尊重他国文化,才能真正认识文化的平等性,减少文化之间的冲突。
文化差异的调适
事实上,每一种文化都是长时间对环境的适应而积淀形成的,都有其独特的优势,如果能正确地认识这种优势,对文化差异进行恰当的调适,克服文化障碍,它同样可以变成一种资源,一种营销财富,帮助企业提高国际营销的竞争实力,而这首先需要辨识不同市场上的文化特点。
如果目标市场上的文化开放性弱,变动性小,文化的对应性差,那么他们的核心价值观一般是很难改变且不容侵犯的。这时,应采用文化适应策略,企业在制定营销战略、决策时,充分尊重当地的文化传统、习俗、宗教禁忌,顺应目标市场的需求,将产品、营销人员、促销手段等最大限度的本地化,这也是跨国营销中一种最基本的策略。在这种策略下,子公司应拥有高度的自治权,通过自主决策,做他们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
如果目标市场具有较高的文化开放性,并且双方文化不会排斥的情况下,可以在两种文化中间建立第三种文化,使用文化融合策略,这种策略不是用一种文化去支配另一种文化,而是在双方文化基础上创造一个彼此都能接受而又超越各自文化的新文化,这需要两种文化能够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弥补对方文化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同化吸收。
在文化对应性较强,亚文化类型比较多的国家或市场上使用文化变迁的策略比较好,这是指利用母国强大的文化优势,抓住目标市场文化变迁的时机,使它们的文化顺应自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一定程度的变化,从而营造新的营销环境,创造出新的消费需求。
当母国文化与当地文化存在巨大的差异,可又无法忽视或冷落目标市场存在的时候宜采用文化规避策略,特别是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地区,应特别注意尊重当地的信仰,不要造成彼此文化的冲突。
所以说,文化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在不同的情景下,需要采取不同的调适策略,只有如此,企业才可以不仅克服文化差异给营销带来的障碍,还可以使它成为征服国际市场的有力手段。
国际营销战略理论基础
在国际营销战略选择上,存在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理论观点:标准化战略和本土化战略。标准化战略理论起源于对广告标准化的讨论。1961年,E1inder提出要在全欧洲范围内采用标准化广告,以迎合泛欧消费者的需求,从而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对广告标准化与本土化的广泛关注。后来,Levitt于1983年在《市场的全球化》一文中提出了“世界市场逐渐同质化”的观点,认为在全球消费者偏好趋同的情况下,企业应该把经营的重点从顾客定做的项目上转移到向全球提供标准化的产品上,向各国消费者提供先进、实用、可靠和低价的标准化产品,以实现规模经济效应,降低成本,并扩大企业在全球的品牌影响力。
后来,Levitt(1988)又提出了“消费多元化”的概念来补充其全球同质化理论,认为全世界是由包括多种偏好的人们组成的市场,消费者在很多方面存在异质性。营销学者西蒙•马加罗在其专著《国际市场要素分析:一个进入世界市场的战略方法》中指出营销组合策略须与不同国别的环境变量相结合,从而提出国际市场差异化的营销策略。另外,也有不少学者认为标准化营销是营销观念的倒退,跨国公司必须采取灵活的“本土化”营销战略,才能满足目标市场的特定需求,由于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以及民族之间存在法律、文化、风俗习惯、基础设施等方面的不同,国际营销不可能实行全盘标准化。
标准化和本土化的观点差别甚大,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们是基于不同的假定条件提出来的,比如说,标准化战略一般认为适合于在以下情况中使用:母公司高度集权,产品以母国市场为中心向其它市场推广,各国分销渠道及营销策略等方面有较强的相似性,资本和技术可以在市场间自由流动;而本土化战略则更合适以下情况:跨国公司高度分权,子公司可自行制定营销政策,各地消费者需求个性明显,产品可根据市场的不同需求进行差异化设计,分销策略花样繁多。
标准化和本土化战略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适用条件,但现实中能严格满足这些条件的机会很少,企业在营销实务中也就很少使用纯粹的标准化或本土化战略,更多的情况是将二者结合起来使用。这种混合战略的使用,可以看成是“全球化思考、地方化行动”的结果,因而也称为“全球本土化”战略,比如,可以对技术研发采用本地化战略而对产品采用标准化战略,这样做既可以使跨国公司在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的同时又与本土企业保持一定的技术优势,有利于将新产品快速地推向全球市场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同时,与产品有关的因素,如品牌、包装、生产线等只需进行轻微的改动,以维持较高的标准化程度。
文化差异对国际营销组合战略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产品战略的影响
文化对产品的影响是与其对消费者的心理影响直接相关的。大多数情况下,产品本身是相同的,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品会给消费者带来一些和其物理特征相关的心理学特征,这些心理学特征会影响到消费者对产品的满意程度。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消费者会有各种不同的好恶,只有设计出能迎合当地文化品味的产品才会取得成功。有时,文化会变成仅次于政治的东西,并被用作非关税壁垒,这在产品设计上必须加以考虑。不同的文化品味常迫使许多公司为取得成功而改变其产品的组成,甚至是整个产品,如雀巢公司根据不同市场上消费者品味的不同,配制不同的咖啡并在各地取得成功。
产品战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品牌。品牌可以用来帮助消费者确认、指定或拒绝某种产品或服务。一般来说,良好的品牌有着持久的力量,这主要来源于公司为树立其品牌形象和知名度在促销方面做出的不懈努力。在全球市场上,品牌名称通常很难标准化,有些品牌在不同的市场有不同的名称,因为同样的名称在不同的市场可能会包含截然相反的含义。全球化品牌可以立刻被认知,帮助人们躲避使用当地产品带来的风险,但品牌并不是在全球化市场取得成功的保证,像在法国,由于“减肥”一词因其医学含义和象征健康状况不佳而受到限制,可口可乐公司将其“减肥可乐”产品改为“轻身可乐(cokelight)”。
产品的原产地效应也是产品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产出国效应是生产商所在国家对消费者接受或拒绝某种产品的影响。生产产品的国家、产品的类型、公司的形象和品牌,影响了产出国效应对全球消费者效果的大小。工业化国家通常有着最高产品质量的形象,同时消费者对不同国家和产品有着模糊而清楚的固有形象,如法国和香水、苏格兰和威士忌等,这些国家可以多采用一些标准化战略。
(二)文化差异对促销战略的影响
与别的因素相比,促销在国际营销中受文化因素的影响更大,国际促销成功的关键在于是否适应当地的环境。有些市场需要直销人员,有些则不需要,而且顾客的接近方式不同,人员推销和销售管理比国内复杂。
广告是应用最广泛的促销手段。广告标准化可以降低广告成本,保持世界一致的广告形象,还会带来学习效应,但标准化广告漠视了目标顾客群对广告意义的不同解读,它是以同质化顾客为假定前提。
标准化的广告是指在国际上通用的广告,除了必要的翻译工作外,其主题、副本和报道都没有实质性的变化。标准化的广告对能通过产品形象促销的产品,如奢侈品和高技术产品是较为容易的,广告中的可视性元素也是易于在跨文化中标准化的,而下列几种情况,广告的标准化战略是无法实施的: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市场;有不同习俗或社会规范的市场以及不能忽视竞争对手行动的市场。事实上,广告的标准化是很难实现的,广告信息如果不能适应当地的文化,试图将标准化的信息强制传送给消费者只会导致失败。
另外,文化对于沟通和信息的反应方式是不同的,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地区,其广告比奉行个人主义地区的广告含有更多的团体导向;高权力维度的地区比低权力维度的地区有更多带有地位不平等角色的广告;亚洲文化能比欧洲文化从情景说明中得到更多信息。同时,低情景文化和高情景文化对同一广告的反应也不同;对时间持有非线性观念的文化会提供分散的信息,且没有清晰的结论,更易符号化,而对时间持线性观念的文化更趋向于直接指出观察者的可靠信息来源,并提供合理的论据和可视化信息;非语言和可视化的广告最有可能满足某个公司全球化营销的要求。
(三)文化差异对分销战略的影响
分销渠道是指商品从生产商到最终用户的通道,国际分销渠道一般包括分销商、人、委托机构、进口商、交易商、批发商、贸易公司、合作出口商等。由于不同国家的消费者购买的商品不同,因而在分销渠道上也会因国家和文化的不同而存在差别。
在有些发展中国家,由于人口分散,存货量少,单位成本高,成本售价的差额大等原因,其分销体系多以较小的中间商为主,分销运作缓慢而低效。同时,有些不发达国家对中间人的态度一般持否定态度,因为在这些国家人们倾向于强调生产力,并认为中间人是无生产力的,在这种情况下,中间交易常常是在暗地里或秘密完成的,这使得分销变得很困难。然而,低效率的分销系统并不仅是在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出现,有些发达国家的分销系统由于当地文化的原因也并不高效,如日本的分销体系通常是多层的,复杂且低效,所以日本的分销领域仍被看作是经济中的黑色成分。
尽管监管和非关税壁垒不受文化限制,但文化和文化中的规范会影响某一国家的制度和法律标准,如果某些制度对于该国的主流文化来说是不可接受的,他们很快会被淘汰掉。所以,通过审视影响国际营销渠道的制度规定,同时也可以考察不同的文化。比如欧洲各国和日本,尽管已是发达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在分销网络中也有许多限制性实践。
一般来说,在国际营销中应更多地使用中间商,因为他们熟悉当地的语言和文化,能在与文化相关的运作中提供帮助,并且可以节省中间交易成本。
结论
综上所述,跨文化营销中采用纯粹的标准化或本土化战略是基于对文化差异的不同认识造成的,比如,本土化战略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每一个目标市场都具有不同的文化基因,不同的文化基因会导致截然不同的消费模式,因而,跨文化营销不可能采取相同的做法,而必须因地、因时、因人而异,采用本土化战略的公司要把每一个目标市场都作为不同的市场对待,进而采取不同的营销政策满足该市场的需求。
如果选择标准化战略,则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文化差异并没有使目标市场彻底地区分开来,消费者并没有因此而彻底地不同,相反,消费者在很多方面具有较强的需求同质性(如对于产品中真、善、美的追求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因此,在营销实践中,企业可以使用标准化的产品和标准化的战略来满足这种需求,全球性的标准化营销是可以做到的。
参考文献:
1.候春江,周游.市场营销组合理论述评[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
一、文化差异的产生
人类生活所依赖的自然环境是多姿多彩的,不同的气候、地理环境加上不同的经济和技术发展水平,导致了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而且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在不同的历史进程中所积淀下来的文化早已融入到人们生活之中,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各种文化体系的差异可以体现在各个方面,有的宏观,有的细微,很难总结得面面俱到,无一遗漏。本文对以中国及日本为代表的东方文化和以欧美一些国家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差异做以下简要概括:
1.价值观与道德标准的差异。中国人崇尚集体主义,以团队意识为主兼顾自我,伦理道德强,尊敬老人,重视亲情,注重裙带关系。日本人崇尚军国主义,一切以忠于国家为出发点,团队意识极强。同样尊敬老人,重视亲情,而且宗族观念强。欧洲一些国家,如德国人自我意识强,主张平等、独立。美国人崇尚个人主义,有强烈的自我意识,以个人为出发点,强调个人价值,追求平等、独立和自由。在经营观念上中国人重信用,重关系,处理分歧靠双方的信任和受尊重的第三方。欧美人重合同,重契约,处理分歧靠中立机构或有关规定。
2.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的差异。中国人擅长曲线思维或发散性思维,喜欢含蓄的沟通,重面子,说话爱绕弯子。而欧美人擅长直线思维,有话直说,就事论事。追求秩序,工作是工作,娱乐是娱乐。中国人有时工作和娱乐不分开。不同的思维方式导致对时间的不同感知,有人认为时间是一个圆儿,周而复始,如非洲人、中东地区的人,他们不强调一切都按时间表,习惯同时会见几个人,同时处理几件事,不够重视效率。有人认为时间是一条线,有去无回,如北美人,大部分欧洲人,他们强调时间表,强调事先安排,习惯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只能处理一件事,然后再处理第二件,非常重视效率。中国人几乎介于两者之间,而日本人也非常遵守秩序,注重效率。
3.风俗习惯与差异。不同国家、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是千差万别的,体现在宏观与微观的各个方面,如生活方式,节日习俗,餐饮习俗,礼貌与礼仪,隐私与禁忌,问候方式,称呼方式,告别方式,喜欢与忌讳的颜色、数字以及不同的吉祥物等不能逐一而列。的差异更是鲜明而严肃的。
二、文化差异对跨国营销的积极影响
1.文化差异为跨国营销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不同的生活习俗、市场状况、技术条件、等,往往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营销机会。采用多元化的灵活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我国的“海尔”冰箱就是看准了这种机会而成功打入了美国市场。当时的美国家电市场由通用电气公司,惠而浦公司和梅塔公司占据着,不过这些公司只注重大型冰箱和冷柜等主流消费领域。在美国,大学生宿舍普遍使用小型冰箱来冰镇饮料、啤酒等,而海尔利用了这一生活习惯,瞄准了学生市场,并期望他们在毕业离校后还会一直钟爱海尔品牌。早在2002年,海尔就宣称已在美国4立方英尺及以下的小型冰箱市场占据了35%以上的份额,主要是用于宾馆和大学生寝室的微型酒柜。
2.文化差异有利于企业形成“文化垄断”优势。某些产品在异质文化市场上因其独特性,新颖性受到消费者的青睐,这种异域文化的产品对目标市场的消费者具有新鲜感,有利于产品树立独特的品牌个性。一个产品具有独特的品牌个性才能展示自己的特色和魅力,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借助文化的力量推广产品,得到丰厚利润。成功的例子比如遍地开花的“麦当劳”,正是这种美国快餐文化的独特性吸引消费者,才使其成功占领了市场。再比如中国瓷器,它的吸引力除了质量之外还有它所体现的独特中国文化,这种附在产品上的文化使其具有一种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3.文化差异有利于消费者创造新需求。消费者的需求是市场发展的动力。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使消费者对产品创造了新的需求,从而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市场。而且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才有了交流的需要。不同国家、地区之间的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取长补短,满足了不同文化群体的需求。更重要的是,它开发了新的文化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交流中不断从外来文化中获取本民族文化中缺少的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形成了新的文化。文化环境的变化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给企业带来新的营销机会,形成新的文化与市场营销的链条。例如很多国际人士因旅游或工作关系接触到中国的中医中药,被它的魅力所吸引,现在每年到我国寻求中医疗法的外国人士达到数万。其中的个案之一是笔者的一位加拿大外教朋友,年轻时因摔伤留下顽疾。在加拿大,医生已经宣布无法治愈。多年后她来到中国任教,接触到中医按摩疗法,顽疾就此根除,令她欣喜不已。此后,她四次来中国,由于对中医中药笃信不疑,她非常喜欢中国饮食,因为有些药材也是食材,并对中药美容极为感兴趣,把这些介绍给家人和朋友,由此波及到周围的人对体现中国文化的东西感兴趣,进而产生消费需求,发展到现在的结果是她的女儿在加拿大开店,专营中国小商品。
三、文化差异对跨国营销的消极影响
1.文化差异的长期性构成了跨国营销难以逾越的壁垒
文化差异是长期的。虽然随着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强,原有的某些文化差异在缩小,但世界这么大,差异仍然客观存在。差异是绝对的,趋同是相对的。比如中东地区气候炎热,少有凉风,当地人们常用防晒乳涂身以润肤防暑,并喜欢用清爽易挥发的化妆品,在许多高寒国家大为流行的含油脂多的化妆品在此便无人问津。不同地区的宗教差异也是根深蒂固的。在宗教势力强大的国家注意尊重当地,不要在敏感地带造成文化冲突,得不偿失。例如到穆斯林国家去卖酒,就只有死路一条,也不能把酒当作礼物赠送给别人。各国的传统文化都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如西餐在中国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至今却不能端上广大家庭的餐桌。再如星巴克告别故宫,分析其原因,不是它的经营出了问题,而在于文化差异导致的“难以逾越的壁垒”。 星巴克把故宫看成是可以为游客提供咖啡和服务的经营场所,但在国人眼中故宫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不容外国文化“侵犯”。
2.文化差异的无形性构成了跨国营销难以觉察的障碍
文化差异是无形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就像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呼吸空气,却经常忽视它的存在一样,文化也是经常被忽略的,所以文化差异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是无形的。很多时候产品不受欢迎不是因为质量不好,而是因为产品的造型,款式,颜色,包装,商标,广告,推销手段等不符合消费者的文化偏好,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审美需求,风俗习惯等。文化差异的无形性对商品营销的影响体现各个方面:
不同的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深入了解客户所在国家或地区的文化是必要的。2009年第41期三联生活周刊上登载了对奥迪汽车设计总监史蒂芬・西拉夫的采访,谈及在中国市场的成功时,他说了这样一段话:“2006年我曾派了两个年轻的设计师来上海和北京,在解读汽车设计之余,他们也对中国的建筑、服装、食品等进行了体验和研究。这个过程很有意义,通过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消费者和韩国、日本的消费者是不一样的。中国的消费者更看重车的品牌品质,他们希望座驾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自己的地位和身份。”
色彩的偏好和禁忌是不同国家文化和审美历史积淀的结果。比如白色,远东一些国家把它看成丧事的象征;在摩洛哥,白色象征贫困,人们再穷也穿花色衣服;而在西方,白色象征纯洁,坦率,是新娘婚纱的颜色。红色在中国、印度是吉祥色,意味着喜庆和幸福,但在阿拉伯地区、非洲一些国家如尼日利亚以及美洲的墨西哥被认为有晦气之意而不受欢迎,若产品本身或包装选用不合适的色调,可能会失去很多顾客。
商品的商标如同人的名字,是产品形象的代表。商标翻译处理的不仅是个别的词,而是两种文化,所以必须充分考虑跨文化因素。我国很多出口商品商标以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来命名。翻译时,一定要事先了解商品是销往哪一个国家和地区,以便搞清楚哪些动物或植物在当地受欢迎,哪些又是应避讳的。如我国北方某厂曾出口一种“双羊”牌高档羊绒被,商标被翻译为Goats,结果销路特别不好。其原因之一是“Goat”一词除了有 “山羊”之意外,还有“色鬼”之意,用了这种商标,无论羊绒被的质量多好,销量也会大打折扣。
在宣传商品的过程中,广告也要考虑文化因素。广告的文化内涵要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又不违背国家正统文化和价值观,所以广告要适当本土化。成功的例子是 “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广告场景总是以团圆、喜庆为基调,被中国人所喜爱。反之,出口产品在外做广告也要注意这一点。
3.文化差异容易导致沟通障碍
对外营销,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与人应酬。在营销中,要与消费者、经销商、甚至政府、媒体等保持良好关系。进行有效沟通,只懂得语言是远远不够的,还得了解当地文化。“入门问禁,入国问俗,入境问讳”,进入国际市场开展营销活动,要想取得较好的效果,了解当地的交往习俗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西方人崇尚平等、独立和自由,这种价值观体现在很多方面:
问候语:再熟的人之间见面也最好不要问“去哪呀,最近忙什么呢”,除非对方自己主动讲。
称呼语:不要称老张、老李之类,也不要加职位名称,如杨经理,高厂长。在西方,职业不用作称呼,而且避讳“老”字。在中国,“老”是对人的尊称,而在西方,“老”意味着上了年纪,不中用了,这与他们崇尚独立的价值观相违背。
餐桌礼仪:不要频繁劝酒,更不要给对方夹菜。尊重个人习惯,各择所需。
告别方式:不要再三挽留,尊重别人意愿。若去别人家做客,该告别时,可直接相告,不要含蓄地说“我还有点事”,别人会误以为你在找借口离开。
客套语:中国人“卑己尊人”,得到表扬也要客气一番。在西方得到表扬时大方地说一句“谢谢”表示礼貌,不要说“我做得还不够”,这样既否定了自己也否定了别人的表扬。
守时:商务活动迟到是很不礼貌的,迟到过多甚至会令人愤怒。但若在家设宴,客人晚些到达才是合适的,准时到达却是不礼貌的,提前更是大忌,因为主人还未准备好,提前到访意味着打扰。
隐私:不能问年龄、收入、婚姻状况等。平时留心收集一些当地人喜欢和禁忌的话题有助于顺利沟通。
总之,文化差异及其影响非常纷繁复杂,进行跨国营销,经营方不能死板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要对文化差异有足够地了解,并能尊重、包容甚至合理利用这些差异。不但要从书本上吸收间接经验,还要不断从实践中总结直接经验。可以留心观察,也可向当地人请教。不能将部分夸大造成以偏概全和僵化。并且在适应和吸收客户所在国文化过程中,促进自己国文化被认识和接受,在此基础上促进自己的商品被接受,才能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周毅,彭莹.跨文化交际与中西文化冲突的对策研究 [J].《陕西师大学报》,2008,(11).
关键词:企业文化;营销;现状与问题;更好的营销
一、研究背景
在全球经济快速灵活发展的今天,普遍能看到一些大企业以兼并或联合的方式来进行转型升级,变为实力更强的巨大的企业,而其他部分企业则分散成若干中小企业,且每天都有无数个新的中小企业同期诞生。据统计,中小企业在每个国家总数上大致都有90%以上,其中产值占比在50%上下,就业人数占比也有60%左右。这表明每一个国家的中小型企业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中小企业的经营和扩大,既影响每个国家的经济,也辐射到相应的社会关系中。由此可见,中小型企业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同样,我国企业总量的99.4%是中小企业,GDP的56.4%也由其创造。同时中小企业带来了工业方面新增值74.8%、税收47.3%,且在城镇就业岗位的提供上中小企业也作出了绝对的贡献。[1]虽然目前部份中小企业已经意识到了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但在建设独特的企业文化,并作出相适应的营销战略调整方面仍然面临着挑战。
二、中小企业文化问题
1.PESTIN分析法。①政治法律环境(P)。企业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各种政治要素及其运行所形成的环境系统,包括一国的政治体制、政党制度、政治氛围等诸多因素。而法律环境是指与企业相关的一系列法律规范,每一个企业都要在政治许可的条件下进行企业活动。中小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必须要符合我国的政治法律环境,而目前随着西方资本浪潮的席卷,带来一些不符合我国社会的观念,使某些企业逆政治发展,企业文化不符合我国政治环境的情况日益严峻,以西方为主流的私有型企业文化尤为突显,这样的企业文化不符合我国的政治环境,必然走向衰亡。由此可见,企业文化的形成也要符合政治,不能与政治相背离。[2]②经济环境(E)。中小企业终究是在社会经济和国家政策相互交织下生长的,这其中包括社会生活水平,经济周期、经济管理体制等。目前在我国市场极度活跃的情况下,灵活适应市场的文化才是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而目前多数的中小企业只是将企业文化定位于一个特定的方面,并没有将企业文化与经济环境联系起来,也没有用发展的哲学观点看待变化的企业文化,所以导致了中小企业文化与营销的目标市场不协调情况。③社会文化环境(S)。社会环境大体上包括文化基本要素系列、文化的价值系统和文化教育事业状况等。中小企业自己的文化是不自发的受到社会文化环境的辐射影响,至于社会文化对企业自己独特的文化影响上是双方面的,顺应社会文化发展大众化的企业文化或许会有不错的效果,而逆向思维形成与社会文化环境相反的文化必然会不符合社会的需要,遭到大众的质疑与反对,所以形成了企业的阻力。多元化就是如今社会和文化环境的重要特征,而多数中小企业依旧秉承统一稳定的思想文化,这样的企业文化不利于企业的发展。企业的发展不同于其他领域,它需要社会支持才能发展壮大,所以如何解决不符合社会文化环境的企业文化也是目前棘手的问题。④技术环境(T)。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先进的技术发展是不断升级的,不断更新的先进技术也驱使企业诞生与成长,新技术必然带来新的生产方式与协作方式,因此旧的企业文化,或者说以旧的生产方式创造企业利润的文化就需要改变。[3]在当下中小企业中有进行新技术、新设备变更的,但多数中小企业管理者似乎没有察觉到文化的灵动特性。旧的生产方式形成的旧的企业文化必然不符合新的生产方式,必然导致企业反向运营,给企业带来困扰。⑤国际环境(I)。虽不像国内环境影响那么广泛,但国际环境也是影响企业文化的因素之一,特别是在当今的社会环境下,企业文化要想在阳光下快速成长就要改变既定的短见,放眼于全球的文化大环境下,融入企业当地的政治环境,发展自身独特的文化。目前多数中小企业并没有将视角定位于全球,这是中小企业文化不能茁壮成长的诱因。⑥自然环境(N)。自然资源作为上天最好的馈赠,常常表现为组织经营领域的能源供应情况。这也会对企业文化造成重要的影响,中小企业的文化发展可能没有过多在乎自然环境,这样的文化发展是有漏洞的。如今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中总有为追求最大的经济利益而不择手段的文化,这样忽视自然环境,短期看来自然因素并不会对企业文化造成多大影响,但企业要想得到长远的发展,就要合理有序的利用自然资源,尽力使自我发展与自然环境相一致。[4]2.问题总结与归纳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标识,是不同于其他组织的特有标志,这种价值既要符合外部环境又要满足内部需求。企业存在哲学价值是企业的“魂”。基于中小企业的相关分析我们可清晰的发现存在的部分问题,问题的成功发掘与处理是一个企业未来发展的根本。
三、中小企业营销管理存在的问题
1.观念及方法有待更新。多数中小企业认为销售就是将企业的产品卖出去,从而盲目地去完成所谓的营销业绩与目标而忽视了营销观念和方法。市场早已不再是生产什么,消费者就购买什么了,面对挑剔的消费者企业必须要更新生产观念。另外,销售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更新,特别是当下出现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企业只有利用好新型的网络平台,及时更新自己的营销方法以赶上新型的消费者,迎合他们的需要。企业只有通过改革与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如只顾销售产品不去更新营销观念,就很难有可观的效果。2.缺乏营销管理许多中小企业可能还只单纯的关切市场营销这个简单模式,没有把营销提升到管理的层面。这就造成了营销管理的缺乏,企业不能灵活应对市场的变化,不能在市场变化中抢占先机。营销管理的缺乏主要还是在于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短视,只关注了当前的财务报表而忽视了对整体的统筹与把握。3.中小企业营销中缺乏互动性。中小企业多各自为政,只顾销售自己的产品,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由于竞争关系的存在,企业间缺少必要的沟通,信息不畅,营销人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也比较少,严重阻挠了中小企业的成长与进步。如今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交流与沟通是实现共赢的基础,如果企业能寻找机会加强合作互助,增加有效的互动可能会比单纯的自我发展要好得多。这不仅需要企业领导者观念的转变,更需要企业的整体努力。4.缺乏创新创新驱动是时代的主题,企业更应成为创新的主体。创新并不局限于某一方面,企业的创新是方方面面的。营销也不例外,微商微博等线上的营销都是营销方面的创新,企业需要做的是去寻求这些新的媒介并加以有效的利用。创新不单单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认知,更需要企业普通员工的认知,创新改变企业,创新带来新的世界。[5]
四、综合案例———以大连鑫凤集团为例
大连鑫凤集团是一个以房地产集团、观音山旅游开发、鑫凤管理有限公司、鑫凤精品商厦等多方面经营为一体的中小企业集团。它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末,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突破工具型文化的局限,始终将文化作为一种口号并没有实质性的进展。其营销管理更是与企业文化脱节,传统的思维和方法难以适应现代市场的变化。就其在老帽山旅游开发中的营销管理而言,始终是以简单宣传为主,仅在当地媒体进行了宣传,对于新型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并没有过多的推广,这种传统营销管理方式怎能体现创新性的文化?同样在其投资的鑫凤房产的鑫凤家园项目中,其企业营销管理是完全的跟随性策略,在营销方式上完全模仿当地万科房产的营销方式,其宣传方式也完全照搬照抄万科的方式,这是对企业文化的一种背离,对创建品牌,突破原有,注重创新,追求变更,以完美的业绩回馈百姓的企业文化没有丝毫的发展。类似的问题在其多个投资项目中不断出现,企业的盈利能力不断下滑,出现连续多年的企业负增长。与大连鑫凤集团同期成长发展的大连大洋集团却出现持续的增长,多年来占据市场的领先地位,市场占用率不断扩大。大连鑫凤集团的房地产投资项目中出现的文化与营销管理背离化的现象一直是企业出现负增长的重要原因,背离企业文化的营销管理是对企业文化的浪费,不但会造成负增长还会加速企业的衰亡。企业对文化的利用和营销管理的调整也不是简单单一方向的,平衡企业文化与营销管理是企业发展获利的关键。中小企业的企业文化是财富与资产,不要只喊口号,营销管理要符合企业文化,这样的利用文化发展营销管理是借势乘风,会减少企业的发展阻力,营销管理是企业文化影响的重要方面,但并不仅仅是这一方面。改变企业文化与营销管理脱节化和背离化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利用文化的形成发展独特的营销管理方式,使企业使命与价值得以实现。
五、企业文化重塑与更好的营销
1.企业文化的重塑。在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创新已是当下的时代主题,因而对于企业文化的重塑创新化是一个新方向。创新是大的方向,在文化重塑过程中就不得不优先考虑创新,对文化进行创新不等于彻底放弃以往的企业文化,而是发展的继承。哲学思维告诉我们要有辩证的否定,企业文化的重塑也是要辩证的在继承精华的基础上去创新。创新是如今知识经济时代得以发展的基础,企业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不被淘汰,就要将创新的思维植入自己的文化中使其成为企业的灵魂。创新是企业文化力量的驱动机,企业文化重塑一定要向创新化前进。[6]企业文化的功能化是将文化视为具有某种功能的资产,而不是将文化视为一种工具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重塑企业文化就是让我们在企业战略的指导下将企业文化转变为企业的资产,形成精神财富。利用企业文化的导向与约束等多项功能,企业能在动态的市场中积极应对并充分发挥自我。当然企业文化也有负面的功能,这也需要企业家的认知,合理利用企业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企业文化的消极作用。[7]将功能化视为企业文化重塑的一个方向也是对管理者提出的挑战,挑战总是与机遇共存的,能否抓住机遇正确重塑,需要的不仅仅是企业家的勇气,还需要企业家过硬的能力。2.营销管理的重塑。①适应化。企业文化重塑后就需要对营销管理进行重塑,文化的改变必然要导致营销管理的改变。营销管理要符合更新过后的企业文化,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文化优势成为营销管理的驱动力,才能稳定助推营销的发挥,才能带来企业的进步。及时调整营销管理使之适应化就不会使文化成为企业发展的枷锁,适应化并不是一种新的形式而只是一种修订。营销管理适应企业文化是必然也是必须的。当然营销管理并不仅局限于适应企业文化,适应新的时代变化,适应消费者新的需求与偏好也是我们努力的关键。适应化是一个方向,具体的转化和利用还需要企业家的敏锐力和洞察力。②适时化。时代是在变化发展的,市场也是不断变化的。在市场瞬息万变的过程中,把握消费者的需要与偏好及时做好调整与改变才能做到真正的营销,企业的营销管理也同样是适时化而不是稳定不变的,符合新的企业文化,以新的文化为基础,制度研究实施符合适时的营销管理方式。
作者:李智 马丽卿 单位:浙江海洋大学
参考文献:
[1]杨旖旎.青岛市中小企业发展与就业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
[2]彭惠清.试论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及创新[J].东方企业文化,2015(09):26-26.
[3]吕健.文化利益论[D].上海:复旦大学,2009:45-52.
[4]孙莹.思想政治工作在和谐企业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4(15):53-53.
[5]万希.企业创新型文化的构建[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2-66.
关键词:校园 篮球文化 体育文化 影响
1,校园篮球文化的内涵
校园篮球文化是高校中关于篮球运动的物质、制度、精神和行为文化的总和,主要涉及对象为当代大学生,其包括大学生对篮球运动认识、自身的篮球观念以及高校篮球制度等等。它包括了篮球文化环境,核心和内容。篮球文化的环境是指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文化现象和群体文化氛围。它以一种无形的力量对处于该环境中的个体产生潜在的教育作用。篮球文化的核心是校同精神,是校园精神实施的途径与实体形态。篮球文化的内容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它是以愉悦篮球、健身篮球为基础,以竞技篮球为展示,以校同为空间,以师生为受众主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标志的群体参与的文化活动形式。
2,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与特征
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不是一个显露的具体的某一体育问题的简单描述,而是体育文化诸现象深层次的复合性概念。校园体育文化的本质是学校教师和学生这个特定群体所具有的体育观念,是校园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指在既定的现实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在校园这一特定的环境中,为校园群体所共有、共享的所有体育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总和。
校园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校园文化的特征,其价值核心与价值取向与校园文化所依托的价值体系相通。学生同样是文化的受益者,又是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因一定的文化所形成的精神氛围和物质环境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同化为群体的一分子,再通过自己的言行参与文化的创造与传递。
3,校园篮球文化对高校体育文化的影响
篮球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是源于校园文化环境,以校园文化为背景,而又具有自己特殊的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符号。篮球运动是一项群众基础深厚、深受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对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和锻炼习惯、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1校园篮球文化为教育提高综合素质
大学生群体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推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和科学进步的动力,身心健康又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因而大学生群体的身心健康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客观反映,是现代化建设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标志。篮球运动作为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体育充满着理性的思考和哲学思维,长期进行篮球运动有助于学生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教育,在实践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知与行为,使自己具备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成为更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参加篮球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2校园篮球文化促进终身体育的形成与发展
校园篮球文化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学校是学生终身体育理念形成的基础。篮球运动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是他们首选的运动项目之一。通过长期的运动,他们培养了运动兴趣,养成了运动的习惯和参与意识,促进了自主学习与终身坚持体育锻炼意识所形成。校园篮球文化能够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与学习的自觉性,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一技之长;让学生认识到体育的价值,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进行校园文化教育能给学生营造一种健康的文化氛围,从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终身的体育意识与能力。学校体育要运用终身体育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激发每个学生的体育兴趣,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和能力。学生走向社会后,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具有一定的体育素养,能够适应现代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充分发挥终身体育的重要性。
3.3校园篮球文化丰富大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
群体活动是最能反映该校体育文化的有效指标之一。群体活动能否持续高质量地开展是关键。开展篮球运动能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调剂感情,增加生活乐趣,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勇敢顽强、拼搏进取、团结互助等良好的品质。经常参加篮球运动,可以获得一种满足感,使由于学习所带来的神经紧张、脑力疲劳及紊乱的情绪得到有益的调节和放松,促进身心健康,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以球会友,加深了解,增进友谊,提高交际能力。篮球联赛的校际标语、篮球沙龙、大学生自愿服务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大学生从课业负担中走出来,参加到生动活泼的课余生活中去,达到强身健体、陶冶情操,以及培养兴趣、团队精神等目的。教育是通过启发引导学生自觉自愿地进行自我教育的,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所营造的向上的体育精神,将会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体育对人心灵的启迪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生人格的塑造,进而与校风、学风相结合,融入到学校独特的氛围之中。
关键词:校园文化;足球;团队精神;体育
培育四有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体育作为校园文化的载体之一,是素质教育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而足球运动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大学生的喜爱,其影响力超过任何一项体育活动,因此在当代大学校园的文化生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物质生活得到极大丰富的当下,人们已不满足于当前的物质文化需求,更多的需要精神文化方面的追求。足球运动不但可以强身健体更可以培养团队精神和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不但可以带来乐趣,更能增加友谊,不仅可以愉悦身心,陶冶情操,还能够促进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拼搏精神、竞争精神、遵纪守法精神、团结协作精神等体育精神的发扬对大学生的优良的品质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些体育精神正是高校精神文化建设的灵魂和精髓,因此构建高校足球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必不可少。
一、对足球团队精神的认识与理解
所谓团队精神,最直接的描述就是要求成员间相互协作、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完成一项任务或工作,未达成既定目标成员需要有大局意识、服务精神、协作意识。团队精神的基础在于尊重个人兴趣和成就,共同发展和进步,核心在于协同合作。一个好的团队离不开全体成员的向心力和超强的凝聚力。一个团队实力取决于这个团队每个人的实力,取决于这个团队配合的默契,取决于每个人的活力,不应一个人的好坏而变化。
二、校园足球文化概述
校园足球文化是以足球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空间,以课内外活动为内容而开展的一种校园群体文化,体现更多的校园文化精神。作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一部分,开展校园足球最终目的是将足球文化融入到学校的管理、发展等各方面的工作中,形成“热情、参与、合作、拼搏”的校园文化精神,以特色文化激励、提升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以“教学育人”为目的为国家输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开展足球教育:第一,开展足球教育活动,首先要足球课程进入班级课堂,从普及足球的知识、足球发展历史入手,让学生对足球运动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二,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内外足球活动和比赛,形成长效机制,加大足球运动宣传,加强校内外足球队的交流,协同促进足球活动的健康发展。
三、足球团队精神对高校校园文化的影响
(一)对学生道德文化的影响
足球运动不光是一项战术和技术的运动,更是一项陶冶学生情操,对学生树立良好道德风尚有着巨大影响的一项运动。足球运动是浓缩社会性、群众性和竞技性的一项复杂的体育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人的心理素质,思想、作风都会在运动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竞技足球胜败乃兵家常事,如何培养“胜不骄、败不馁”的优良作风是一个重大命题。而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才能历练人的品质,升华我们品格。如何更好的团队协作,更需要每一个人的努力和付出,而当下任何一个事物的发展都不可能凭一己之力所能完成,因此当今社会正需要的就是这种团队协作精神。通过足球运动,不但可以培养团队精神、集体合作精神和全局观念,更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作风。
(二)对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影响
足球运动不是一项单纯的体育活动,它除了能调动人体各感觉器官、中枢神经系统等各方面的协调功能力外,更能培养学生主动性、创造性。球场上瞬息万变各种情况随时都可能发生,随机应变应对各种赛前未曾预料的情况,考验的每一个运动员球场上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随机应变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的能力都会得到锻炼和提高。在对足球运动的学习、参与中每一个的综合文化素质都可以得到提高。
(三)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
足球是一项复杂的体育运动,不但讲求个人的技能,更讲求每一个的战术配合。在瞬息万变的足球运动中需要的是精湛的个人技术,和完美的团队配合,更需要冷静头脑。因此一场足球运动,不但是一场体育活动或劳动,更像是一场生动的素质教育课。跑、运球、传球、突破、射门是足球运动的基本技能,连贯流畅的技术动作和要领,不但有利于个人体质的增长,更能促进人的灵敏度、心理素质、智力大发展。足球运动开展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心理的自我调节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
(四)对学生美育思想的影响
每一个经典的进球,都是一场视觉盛宴。足球运动中人们常提到的倒挂金钩、圆月弯刀等等一个个优雅形容,其实质是足球这项运动美学最好的评价和形容。足球运动不但可以锻炼人,达到健美的目的和效果,更能带来身心上的愉悦。足球运动中能充分展现个体技能美、团队合作美、战术利用美,对于培养美的思想风格,培养欣赏美的眼光,还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艺术鉴赏水平,对大学生美育素质起促进作用。
四、结论
足球运动在高校校园文化生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足球运动的发展对学生道德文化、综合素质、身心健康有着重要影响,其运动美学对于陶冶人的品格有着重要作用。在课余生活中开展足球运动并注重足球运动的价值,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更好的与人相处,与人为善。足球运动既给个人才能展示提供了一个平台,又强调了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团队协作精神,在大学生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方面起了正面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单剑锐.论足球运动的团队精神[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7(05).
关键词:桐城小花;地域文化;茶叶发展
一、前言
桐城地域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独特性,唯一性。桐城小花是桐城的地方特产,历史悠久,馨香四溢,为明清贡品,声名远播。桐城虽然文化气息浓厚,但却没有将这得天独厚的优势与桐城小花茶叶相联系,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小花茶的营销停止不前。本文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解析桐城的地域文化,研究地域文化在桐城小花茶的营销中的植入问题,明确其现状与不足,通过实证分析为桐城小花及我国其他各个地区的土特产营销提出建议。
二、地域文化与土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1.地域文化的特征
地域文化具备地域性、丰富性、稳定性三个基本特征。从本质上来讲,不管是哪种每种文化的特点跟其地域性相关,由于每种文化都有其固定的影响范围和其地域性特点。地域的文化特征是其自身独有的或者是独创的,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独特性并且与其他地域文化特征有着比较大的区别。
地域文化的地域性是人们在该地域生产、生活、劳作,以及社会历史环境的演变中不断积累而成的。不管是历史古迹、地方文化传说,还是当地风俗、思维习惯、道德传统和价值观等,无一不渗透着浓烈的地域文化色彩。
地域文化的丰富性体现在不同地域文化多具有的多样性、层次性和整体性上,地域文化的多样性可以使不同地域的人在交流时相互影响,相互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经过交流与碰撞,形成文化的交融,能够更高效的地解决当地文化所存在的现实问题。地域文化的层次性可以使地域文化按照不同的等级形成多种地域文化系统,按照等级层次由高到低进行细分,地域文化的种类由少到多,层次分得越细,地域文化的特征越具体。地域文化整体性是地域文化的丰富性的另一种表现,许多当地的地域文化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多种文化相互融合,共同影响着当地社会整体的发展。地域文化是地域特征鲜明的文化单元,其有比较完整的体系。
2.地域文化与当地特产营销理论分析
当地土特产市场的发展需要当地地域文化作为动力,既要具备土特产自身的商品效应,又要通过土特产将当地地域文化传承下去,因此,在土特产品外披上地域文化这件外衣对当地土特产市场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土特产在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当地的的文化,并收集土特产的相关资料,例如民俗风俗、古老传说和名胜古迹、历史名人等等。产品的的文化特色都必须在产品的包装设计中展现出来。产品展现出的地域特色都是以文化元素为基础的。同时,产品包装在设计的过程中,所贯穿的设计思路也是以土特产产地的地域文化为基础,包装能展现当地的历史,民俗风情等等。一般地方的土特产大多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民族文化气息浓郁。如果在包装设计方面能恰当地运用这些地域文化元素,不但可以突显土特产的特色,还可以体现出包装的文化价值。
地域传统文化丰富多样,土特产包装的设计可以从中选取各种各样的文化素材。比如,中国的传统元素一般分为“形”“意”“神”三个方面:“形”是指形状、结构、色彩;“意”指这些形状、结构、色彩所代表的寓意,“神”是指当地文化的内涵。土特产包装设计中融入地域传统文化元素,可以达到引起消费者注意,激发消费者消费欲望的效果。
3.地域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1)特产产地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特产文化,将美食特产与地域文化联系起来,利用民众唯特产是宝的心理,展示其独特诱人之处,故而消费者趋之若鹜。特产市场经过了长时间的发展其包含的文化因素作用越来越大。特产在销售的过程中,其提高特产自身的文化附加值,可以让消费者认可,使得该类特产在同类的产品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特产文化的核心是特产,突破点是文化。挖掘特产自身所蕴含的文化信息,将其所蕴的流行文化、文化理论、区域文化、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文化场馆及文化产业等相关信息充分挖掘。对于充分发挥特产资源优势,树立地区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销售地消费文化对土特产营销的影响
地方特产营销离不开当地消费文化,地方特产区域的选择是营销的首要考虑,需要考虑其有关系的文化面,是否有冲突。文化的不同决定了当地百姓对该产品的接受程度的不同。并且消费能力也是其当地消费能力的组成部分,因此土特产在营销的过程中,合理的定位对土特产营销十分重要,不仅如此,土特产营销时还要考虑其潜在的消费对象。
三、桐城小花营销的现状分析
2014年桐城现有茶园总面积4.45万亩,根据调查显示,今年桐城采摘园面积约4.05万亩,与去年相比增长4.7%,农户茶叶总产值达1.5亿元,茶业产业链上总产值将超2.9亿元。目前,桐城的茶叶多是当地消费,城市区居民茶叶消费人数最多,达到90%以上,山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60%以上,郊区农户茶叶消费人数为50%以上。
四、桐城市小花茶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龙头生产企业少而弱,整体生产效率低下
在桐城市现有的小花茶叶生产企业中,虽然数量众多,但是真正具有大规模的龙头企业很少。在桐城市的200多加小花茶叶生产加工厂中大部分是家庭作坊式的,不仅加工工艺不够规范、品质得不到保证外,年加工量也不及大规模企业的一半。不仅如此,小规模的小花茶叶加工厂其品种单一,科技含量低,没有能够延长茶叶生产的产业链。这样往往会出现产业产能低下的情况,茶叶的高额利润被其他公司所获取。
2.缺少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品牌资源整合不够
同时,小规模的企业众多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缺乏有影响力的大品牌,加之对外宣传力度的不够,这些种种原因必然导致小花茶叶的知名度不够,很难做到“走出去”,对外的市场没有得到很好的开辟。如果不加对外宣传力度,提升品牌质量,小花茶叶的销量很难有质的突破。
3.对外宣传不够,缺乏营销力度
桐城市虽然在茶叶资源和茶叶品质等方面占有很大的优势,但是由于过去的封闭环境以及当今的对外宣传力度不够,这就造成了生产的茶叶大部分是在市内自产自销。不仅是宣传力度不够,桐城市的市场销售体系也不够健全,很容易导致销售混乱的情况发生。部分厂家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旧观念,原地待售,不愿意主动“走出去”开拓市场,从全国各大销售市场来看,很少能在常见的人口流动性强的场所见到桐城市茶叶的宣传广告和销售窗口。如果桐城市茶叶的发展还在局限于市内销售,不有所动作的话,其发展令人堪忧。
五、桐城小花文化营销的建议
1.发展经营体系,完善营销网络
在桐城市本地建立专业的茶叶批发市场,构建网络电子商务平台,方便各地客商与游客的商贸洽谈与选购;在各中心城市,可设立桐城市茶叶的品牌专营店和展示厅;在机场、火车站、汽车站等人流较大的站点,通过媒体广告和海报等方式加强宣传,并设立不同层次的专柜,构建销售网络;鉴于超市的巨大辐射力,应积极推动茶产品进入超市设立专柜,以满足不同层面的消费需求;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即将成型的便利交通网,打入全国各主要茶叶批发市场,提高桐城市茶叶的知名度,完善销售网络。由于旅游已成为桐城市的朝阳产业,可结合旅游的发展进行茶叶宣传与销售,如建立品茶园,发展采茶游等,让游客在逐步了解中认可桐城市茶叶。
2.积极弘扬桐城的茶文化
龙井、普洱、铁观音、碧螺春等名茶,都因为赋予了文化的性情而深受消费者喜爱。铁观音代表的是“功夫茶文化”,龙井、碧螺春代表的是“江南文人文化”,普洱茶代表的是中国传统的马帮文化,是茶马古道的精髓。至今普洱茶任然保留了茶饼、茶挂饰等传统茶。其独特的形式,都是其古老茶文化的象征。因此桐城在开拓桐城小花的过程中必须先把桐城的茶文化打出去,将其茶文化知名度提高之后,茶的销量也会有相应的提高。将“六尺巷”之中的君子风范进行现代化释义―礼让的君子。因此,当地政府在进行茶文化推广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只是唱白话,如:领导重视,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等等。作为公众都关注的部门,当地政府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体现君子风范,让大众看到一个君子风范的政府的形象。
3.注重桐城小花包装设计
茶叶发展到今天,已然不是单独供人饮用那么简单,中国茶文化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人们之间相互交流的一种方式,许多爱茶人士都会相互赠送茶叶来表达彼此之间的友谊,赠送亲朋好友固然包装是很重要的,这就要求桐城小花也需要拥有独特有意义的包装。
利用现代设计手段,演绎桐城小花包装,并不是简单的将传统元素进行组合,而是给这些元素添加新的意义,把它变的时尚而又不失当地传统文化特性。人们都会喜欢一些有创意的设计,将传统进行创新,桐城小花包装设计才会有新的生命力。目前桐城小花品包装,工艺简单,没有新意。因此,在桐城小花的包装上应改革创新工艺、引进现代技术,使产品重焕光芒,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
参考文献:
[1]池宗宪.普洱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123-125.
[2]王建民.企业文化营销策略研究论文题目[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78-80.
[3]陈琛.地域性文化与旅游纪念品设计及包装策略探讨[J].包装工程,2010.
校园精神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在一定时期内,它是师生员工们的思想、意识和行为得以维系的规范。正是这种相对稳定性的存在,校园精神成为教师、学生等的思想动力。校园精神以隐性课程的形式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正确的引导,体现出了其规范和约束的作用。一方面校园精神影响着青年学生们,使他们在这种良性环境中受到应有的熏陶,不断地纠正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培养起科学的、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校园精神还可以反作用于中职学校的第一课堂,促使其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和教风,这种影响虽然无形但却十分深刻,经过多年的教学经历,我们深有感触。最后,行为激励功能。校园精神的渗透性,可以向整个学校的各个方面进行渗透,师生员工在一切活动中都受到其积极的影响。这种渗透熏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教者无须烦琐地说教,受教者就能感悟到校园精神对自己的行为的激励作用。校园精神的强大精神力对人们进行激励,不断地使他们锐意进取、刻苦学习、矢志成才。由此可见,校园精神这一无形的德育资源在中职学校教育中发挥着积极重要的作用,我们应积极建设好校园精神文化。
二、校园文化是无形的德育课堂
校园文化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与精神文化环境两个层面,物质文化环境方面主要是指我们的校容校貌,精神文化环境方面主要是指我们的校风、文化活动等。校园文化环境是无形的德育课堂,在德育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或缺之作用。一是其导向作用。校园精神具有明显的导向作用,学校在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校风逐渐沉淀,形成一种科学的价值取向,引导一代又一代的师生去追求这一理想,朝着这一理想不断努力。例如:一条富有内涵的校训,一句积极向上的宣传口号,一则反映宿舍的“寓训词”等,都深深地体现出学校的文化理想和教育目标,体现出了我们的校园精神之所在,引导职业学生们去努力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二是其陶冶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可以去美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正如古人所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在中职学校的现实教育之中,人们为学校选择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将其创建成为理想的学习场所。只有在这种环境中,师生员工才能更好地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气息,才能耳濡目染,不断地陶冶情操。三是其规范作用。在这个和谐的大环境中,又有一种无形的约束之力,它虽然悄无声息,但却告诉别人应该怎样去做,不应该怎样做。它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时时刻刻在规范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校园文化内涵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和指向性,时时刻刻地规范着师生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匡正他们的生活态度,让他们的不良言行有所收敛乃至改正。学校管理也是校园精神的一部分,它的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四是其调适作用。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构成一种群体心理氛围,从而起到调适的作用。当然,它不仅仅表现在精神环境上,物质环境也是相当丰富的。优雅整洁、空气清新的校园环境,既能调节气候、减少污染,又能改善人们的学习、生活环境,缓解积郁内心的障碍。为师生员工提供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他们更积极地工作与学习,促进中职教育的良好发展。
三、校园文化是隐形的德育课程
虽然校园文化是摸不着看不见的一种内在文化,它不是以具体的物质形式存在的,但它是确确实实存在的,在师生员工日常的教育、学习、工作和生活之中表现得淋淋尽致。校园文化虽然只是一门隐性的德育课程,但是它的教育意义非同凡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校园文化是培育人才的关键环节。校园文化活动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发动机”和指导者,一方面增强了师生员工的凝聚力,让他们不断地崇尚校园文化,并逐渐成为他们的信念与准则,并将其进一步得到巩固与发扬光大。另一方面校园文化活动改善了校园的物质环境,促进了校园环境的良好建设,而校园环境反过来又为校园文化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加和谐、优秀的空间。其次,校园文化活动是丰富精神文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校园文化活动内容常常有政治、理想、道德等相关的知识,能够做到真正的寓教于乐、寓教于行,达到活动和教育的目的。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娱乐性,学生能够自由选择自己喜好的活动,进而产生深厚的个人兴趣;校园文化活动具有参与性,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广大师生乐此不疲。同时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际关系,提高了自身的各方面素质能力。再次,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面向实践的重要途径,让他们从孤芳自赏的象牙塔中走出来,不断地参与实践,不断地去积极适应社会。时事报告能够让学生们及时了解社会国内外最新的焦点与最前沿的发展动态,科技讲座不断充实着学生们的大脑。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们离社会更近了一步,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加倍学好专业知识。
四、结语
[关键词]企业文化;供应链管理;实证研究;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14)01―0038―06
一、引言
企业文化及相关的研究与运用在管理学的学界和业界一直是一个热点问题,一般可以认为企业文化是一种完成业务的方式,即不同组织在处理经营中的问题时所采用的不同方式,其目的是更稳定的凝聚企业的人力、技术和知识资源,加速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得企业能够更有效和高效地完成任务,提升企业竞争力。
随着技术进步和企业竞争加剧,单个企业已经很难有效和高效地完成其全部业务流程,为此,从上世纪末至今,将上下游企业整合在一起,发挥各自优势,创造企业问双赢关系的供应链管理成为了当前越来越多的企业采用的竞争方式,但这种跨出传统企业边界的合作管理方式必然带来更复杂的沟通和协调问题。
这样,一方面,随着供应链管理被越来越多企业采用,包括企业文化在内的传统企业管理的理论和实践应尝试扩展到整条供应链中;另一方面,企业文化带来的是问题思考方式和业务处理方式的一致性,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如果在处理问题的方式上有较强的一致性,就可以在处理沟通和协调问题时更加方便。因此,将企业文化与供应链管理结合起来研究显得非常必要,本文希望从制造商和销售商,即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不同角度,比较研究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对供应链绩效、供应链成员的满意度、以及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地位产生的影响。本研究希望研究两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研究问题1:供应链各节点企业中企业文化的一致性会如何影响供应链效果?
研究问题2:研究问题1中的影响在供应链的上下游(即制造商端和销售商端)会有什么样的区别?
二、文献综述
独立的对于企业文化与对于供应链的研究均有了很多有代表性的成果。例如Schein对企业文化内涵、人性假设在企业文化中作用进行研究;Cameron对企业文化评价量表的开发,常亚平、郑宇、阎俊、张金隆等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通过大量实践研究构建了中国企业文化的测评模型;Dwyer研究了长期合作关系对单个企业和整条供应链的业绩提高作用;Min探讨了信息共享对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影响;Jap讨论了供应链参与企业的共同投资对合作关系的影响等。
研究企业文化对供应链影响的文献并不多。Mentzer提出信任、承诺、合作观念、组织适应性、和管理层支持是供应链组织共享价值的五个文化要素;Ryu发现韩国供应链管理中长期遵循的集体主义文化可以更成功的协调供应链成员的长期关系;Koster发现日本的集体主义文化比西方的个人决策更能形成值得信赖的供应链关系;Roh分析了组织文化对供应链生产效率的影响;Tomas研究了供应链文化竞争力对于供应链订单满足时间的正向影响作用。
目前企业文化对供应链影响的文献存在着以下一些方面值得进一步扩充:首先,目前该方面的文献以案例研究和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具备更强说服力的实证研究;其次,目前的研究大多数从供应链的某一个参与方的角度进行,而没有同时从供应链的多个参与方进行比较研究;此外,该方面几乎没有在国内进行的研究。因此,本文希望从我国的制造性企业和销售性企业作为供应链的不同参与方的两个方面收集数据,通过一定样本数量的实证研究发掘供应链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对供应链最终效果的影响。
三、理论模型和假设建立
(一)因变量
为更全面地评价供应链中各个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对供应链效果的影响,本文希望用多个变量来反映供应链的效果。Field研究中发现更紧密的供应链成员关系是由供应链成员的满意水平和供应链绩效导致的,本文也将使用这两个变量反应供应链效果,其中供应链成员的满意水平被定义为供应链上的某一组织对供应链上其他组织在经济活动和非经济活动中的表现是否满意的程度的评价;而供应链绩效可以被定义为每一个供应链成员在参与到供应链中后其经营绩效的提高程度,以及整条供应链的经营绩效的提高程度。
但上述两个变量都容易受到宏观经济形式的变化、各个行业的区别等外部因素的影响,因此,除了上述两个因变量以外,本文还希望加入一个最终因变量: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地位,反映整条供应链在行业中与竞争对手的供应链相比较处于何种竞争地位,从而更好地减弱外部因素变化对本研究的负面作用。而供应链成员的满意水平和供应链整体绩效均会对供应链的市场竞争地位带来正向的影响。因此,本文假设:
H1a:供应链成员满意水平的提升将带来供应链市场竞争地位的提升。
H1b:供应链整体绩效的提升将带来供应链市场竞争地位的提升。
(二)中介变量
在供应链绩效的相关实证研究中,被广泛接受的两个中介变量是奉献与信任。其中,奉献指的是供应链中交易一方对于其与另一方的关系的一种信念,认为当前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并认为为保持这一关系持续下去而付出是值得的。供应链的双赢关系在初始建立阶段,或是在少数的几次交易中需要有交易方做出奉献,才能促成供应链效果的优化。
信任指的是供应链中的一方对于另一方有能力并且有善意维持供应链的持续关系程度的判断,这对于供应链长期关系和供应链效果会产生重要影响。在另一方面,奉献必须需要一定的自愿性,而只有供应链成员企业存在信任,才会促进其将自身置于一个自愿的位置。因此,本文假设:
H2a:奉献的程度将正向影响供应链成员的满意水平。
F2b:奉献的程度将正向影响供应链整体绩效。
H3a:信任的程度将正向影响供应链成员的满意水平。
H3b:信任的程度将正向影响供应链整体绩效。
H3c:信任的程度将正向影响奉献的程度。
(三)自变量
本文选择的自变量是供应链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即供应链中的某一组织认为其他供应链组织的企业文化与本组织企业文化的相似程度。当供应链上各个组织的企业文化相似程度较高时,各个组织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业务的方式也会近似相同,双方能产生信任和产生奉献意愿的可能性也就更高。因此,本文假设:
H4a:供应链中各组织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将正向影响奉献的程度。
H4b:供应链中各组织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将正向影响信任的程度。
(四)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对比
绝大多数供应链的研究提到供应链管理要建立一种双赢关系,但是对于企业加入供应链带来的供应链整体利益的提升,是否所有的供应链参与企业都在其中获得了同等的收益却不得而知。Whipple提出需要从供应链的不同参与方对于同一问题进行比较研究,也得出了很多有意义的结论,例如,销售商认为信任是维系供应链关系的首要因素,而供应商认为管理层支持是维系供应链关系的首要因素;对于供应链中的信息共享,销售商更关心的是共享信息的准确性,而供应商则更关心其及时性。
目前还没有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不同角度比较研究企业文化对于供应链效果的影响,因此本文的研究希望借助于对于两个独立样本的研究结果的比较,去发现模型中的路径系数在供应商和销售商中是否有区别。
本文的研究模型可如图1所示。
四、研究方法
(一)样本和数据收集
本研究的数据通过两个独立的调查样本获取:第一个样本针对的是供应链下游的销售类企业,第二个样本针对的是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和供应类企业。调查对象针对的是各个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两个样本均各自发放问卷500份,其中销售类企业样本回收有效问卷212份,有效回收率为42%;制造供应类企业样本回收有效问卷139份,有效回收率为28%。
问卷包含描述性统计信息,使用7点李克特量表对假设模型中各个构念的测度,以及对企业文化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建议的开放式问题。
在样本问卷发放之前,笔者通过相对熟悉的业界和学界人士对问卷做了前测,以确保问卷中的问题描述清晰,没有歧义;问卷可以在15分钟以内完成;问卷中没有涉及个人或企业隐私等令被试反感的问题。
(二)测度项
本研究所有变量的测度项均来源于已有文献的整合,并将测度问题的描述对象更改为本文的研究对象。并且由于研究测度项均来源于西方文献,研究使用了回译(back translation)以确保问卷中测度问题描述的准确性。
其中供应链企业文化一致性的测度项有三个,来源于Tomas(2002):供应链上其他组织与本组织的企业家精神的一致性(Ec1),供应链上其他组织与本组织的创新精神的一致性(EC2),供应链上其他组织与本组织的学习能力的一致性(EC3)。奉献的测度项有三个,来源于Kwon(2000):期待供应链关系能持久(CO1),期待供应链关系会越来越稳固(CO2),在建立供应链关系过程中付出了大量人财物力(CO3)。信任的测度项有三个,来源于Kwon(2000):相信供应链参与方都是有能力的(TR1),相信供应链参与方都是友善的(TR2),相信供应链参与方在作决策时会考虑其他参与方(TR3)。成员满意水平的测度项有三个,来源于Field(2008):对供应链上的协调活动表示满意(sA1),对供应链上的决策参与程度表示满意(sA2),对供应链上的信息共享表示满意(sA3)。供应链绩效的测度项有四个,来源于Field(2008):订单交付时间的缩短(PE1),订单处理准确程度的提高(PE2),供应链利润的提高(PE3),预测准确程度的提高(PE4)。供应链市场竞争地位的测度项有三个,来源于Dong(2009):供应链的总体市场地位在不断提高(PO1),本组织参与的供应链开始超过竞争对手的供应链(PO2),对本组织参与的供应链在市场中显得越来越重要(PO3)。
五、研究结果
(一)测量模型
本文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法的结构方程模型(PLS―SEM.Partial Least Square―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的统计分析工具GRAPH3.0来进行问卷数据分析。与传统的基于极大似然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工具(如LISREL、AMOS等)不同,PLS方法对问卷数据的限制更少,不仅仅可以在模型中同时分析构成型变量和反映型变量,而且对样本规模、残差分布、变量独立性没有很强的限制,因此可以获得可信度更高的结论。
表1中给出了本次研究两个样本分别的因子负荷(Factor Loading)、Cronbach’s α以及平均方差提取(AVE,average variance extracted)数值。从表中可以看出所有观测变量的因子负荷均超过0.7这一推荐标准,所有构念的平均方差提取数值也均超过0.5的推荐标准,由此可以验证本研究的聚合效度。而所有构念的Cronbach’sα数值均超过0.8,已经非常好地验证了本研究的信度。
表2中给出的是两个样本分别的构念与构念之间的协方差及其与相对应的构念AVE的比较,从表中的数值可以看出,每一个构念的AVE均大大超过该构念与其他任何一个构念的协方差,由此验证了本研究的区分效度。(注:表1、2中各单元格数值第一个为销售类企业样本数值;第二个为制造供应类企业样本数值)
(二)结构模型
使用GRAPH3.0对两个回收样本(销售类企业样本和制造供应类企业样本)进行分析,估计出的研究模型中的路径系数如图2、图3所示(“”表示p
为了研究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在企业文化一致性对供应链效果的影响的比较,本研究接下来使用了PLS中的多群组分析,比较两个样本的研究结果中相对应的结构路径系数的区别,并按照Qureshi对于结构方程模型方法的研究,计算这种区别的t统计量,即tspooled数值,
结果如表3所示。
从上述研究结果,本文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并作讨论:
第一,供应链运转的效果可以由供应链成员组织企业文化一致性供应链成员组织相互信任的程度及供应链成员企业愿意做出奉献的程度来解释。在研究的结果中可以看到,无论是对于销售类企业还是对于制造供应类企业,对于所有的反应供应链运转效果的因变量均有令人满意的R2数值,特别是对于销售类企业,本研究的自变量和中介变量可以解释供应链运转效果一半左右的变异。这样的话,为了提升供应链运转的效果,无论对于供应链上游的制造商,还是对于供应链下游的销售商,在选择形成供应链的合作伙伴时,都一定需要考虑双方或是多方在企业文化上是否一致和能够相互融合。
第二,可以发现供应链上各组织企业文化的一致性对供应链成员相互信任以及供应链成员产生奉献精神均能按本文假设,起到正向影响作用;进一步地,这种影响对于制造供应类企业比对于销售类企业要明显。在本研究进行过程中的一些走访中发现,对于目前绝大多数行业处于供过于求的卖方市场,各个制造厂家也基本能将产品功能、质量、成本、交货期等指标做到没有太大差异,能够将产品交付给消费者的销售类企业往往比将产品制造出来的生产厂家在供应链中具有一个更为主要的作用,因此制造商对于销售商的依赖程度更为明显,一旦制造商发现一个处理问题的方式可以令自己满意的销售商形成供应链,就会更加容易发生对于销售商的信任和对于整条供应链作出奉献的意愿。
关键词:小学语文;小班化教学;影响
小班化教学就是在缩减班级学生规模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实施过程、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改革,促进学生全面且个性发展的一种新的教学活动形式。小班化的教育一改传统的教学模式,从真正的意义上实现了因材施教,差异教育,对小学语文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小班化教育将过去的一个班五、六十位学生,转变成为一个班三十几位学生,一方面教学空间得到了改善,教室空间格局得到了改变,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灵活地安排课桌排列方式。另一方面教学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以前人多嘈杂的不利因素被排除,教师对课堂的调控变得更加游刃有余。由于班级人数的减少,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发言的机会增加了,无形中提高了课堂的互动频率,不仅能够突显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语文教学,还能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质量。
二、提高了师生的课堂满意度
师生的课堂满意度直接地表现出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小班化的教育模式下,学生人数少了,教师就有了更多的精力、时间,更好地,更全面地去了解学生,考虑学生的需要,从而采用多种对于学生来说易于接受的,直观生动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往往都比较愉快,轻松,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对于课堂的教学也会表现出正面积极的情感和课堂满意度。
三、适应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由于遗传性差异,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生而有之。再加上后天培养,家庭条件,社会条件之间的不同,使得学生在行为习惯,学习能力,身体素质,心理、个性特点方面等都存在差异。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模式和目的单一,违背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小班化教育的实施,可以让教师从繁重的教学负担中解脱出来,充分地利用一切机会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从而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个性培养,因材施教,差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